新媒体运营基本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基本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刊讯(记者 卢剑锋)2月28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第一部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会在京举行。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主编庞井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上海广播电视台百视通公司总经理李怀宇,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瞿海滨等出席会并发言。
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实为会议发来贺信,对第一部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作出了高度评价。赵实认为,该书既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又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学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对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并且注重信息公开,突出了政策导向和管理取向,对于推进视听新媒体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赵实指出,这部蓝皮书是全社会、全世界了解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窗口,是开展业务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政府实施管理的有力抓手。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全面展示了近年来中国视听新媒体的发展成果,分析发展路径,展望发展前景,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据庞井君介绍,该报告在结构上采用总报告、行业分报告、个案和专家视点的体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总报告从宏观层面分析总结了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发展历程、政策法规与管理状况、技术应用与创新水平,介绍了国外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行业分报告总结了各类视听新媒体新业务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个案研究选取典型视听新媒体运营机构,“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探讨启示。专家视点邀请权威专家、业界精英从不同视角阐释对视听新媒体的见解。报告还采取附录的形式,回顾了1993年以来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大事要事,介绍了国外一大批知名视听新媒体运营机构与平台的发展情况,界定和解释了150个英文缩略词的中文涵义。
庞井君预测,随着《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的落实,以及宽带网络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更加完善、网络环境将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将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视听新媒体行业将步入高速发展期。他认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进程中,视听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凸显,必将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篇2
关键词 手机报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Puzzle Faced with the Handset Newspaper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Concerned
Wang Xuelian Wang Lei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Foreign Language,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Foreign Language,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
Abstract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our country handset newspaper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s the handset newspaper's difficult position profession policy, profit pattern, content localization and marketing way faced, and analyzed the reasom ofthese difficult positions,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handset newspaper puzzle countermeasure
一、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手机报,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无需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有着明显的渠道优势,2004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性手机报有《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地方手机报有《浙江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齐鲁手机报》、《湖南手机报》、《广西手机报》等。此外,各地方版报纸的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开始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外省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当地的报纸。比如从2007年3月底开始,扬子晚报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据称在试推广期间,已有近1万名来自上海、安徽、山东、北京等省市用户订阅了扬子晚报手机报。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业务发展很快,但此项业务尚处在市场导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盈利模式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境。
1.政策问题
手机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及发行是否通畅。“运营商究竟有多大的诚意和兴趣来跟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一块分享手机传媒的蛋糕,从我个人的判断而言,目前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主编姚鹏说:“在手机报方面,中国妇女报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坦率地说,几年下来,这只螃蟹还没有吃出味道。”目前,手机报的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手机媒体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问题。
手机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媒体与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手机报的发行渠道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也就是说你的生死大权完全被人家所操控。而目前的手机报,无论是彩信还是WAP,只不过是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已。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被更多的用户接受。
只有在能够对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前提下,才是报业满意的手机媒体形式。一个新媒体的命运如果控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控制在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里面,这个前景很不好,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做更多的协调关联产业、关联行业的工作。
2.盈利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手机短信、彩信和手机上网等无线增值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项目,付费使用无线增值业务也已形成习惯。但正因为订户付了费,他对未经其许可强行推销给他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从现状看,手机报的广告营销和广告收入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从电信营运商方面讲,在手机中做广告是明令禁止的,这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如发现可马上中断业务并给予处罚,用户也可以投诉。从手机报订户方面讲,一般不愿意接受广告,如果收到了广告,或是退订,或是投诉,电信营运商对投诉都很重视,对投诉业务的处罚也是很重的。而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的、合法的、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的平台。①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手机报的广告经营活动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付诸实践。
3.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手机报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媒体业务、市场开发、新闻来源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同质化”也将成为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死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家报社在内容制作上已经开始寻求突破,向分众化的需求方向发展,如设置了“综合”、“新闻”、“财经”、“体育”等多个栏目。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手机报的信息模式应该是基于多媒体的,除包含传统报纸的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的信息外,还应该向集音频、视频、游戏、娱乐、互动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方向发展。另外,由于用户和渠道资源都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各报社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充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机报的分众化发展。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从手机报的营运实践看,影响手机报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有吸引力的内容、稳定的技术和通道、符合无线增值业务的营销方式。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电信运营商对于手机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手机报订阅费中的一部分要交给电信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资费优惠,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订阅手机报。
在手机报三方(或两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媒体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撑公司,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手机报的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对于无线运营商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手机报的营销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三、对策
1.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与运营商的强强联手无疑是手机报在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海外市场上,许多手机报都是通过借助运营商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报业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纷纷向日本顶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伸来了“橄榄枝”,NTT的手机用户只要交纳一定的信息费用,就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上的菜单选择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的营运模式,是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一个依托手机这个通讯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统一战线”中,如何既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又尊重合作各方观点、意见和运作习惯,就成为维持手机报这个合成系统良性运转的重中之重。“做手机报其实首先是做公共关系”。华西手机报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移动经过碰撞、磨合,建立了相对高效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合作伙伴的理解、尊重,最大限度获得了通信政策和营销手段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华西手机报的经营。②
2.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
从手机报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手机报和地方手机报。全国手机报参与者由报社、移动运营商和SP共同组成,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无论哪种方式,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5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有研究文章指出,手机报可以通过企业冠名栏目、大型企业点播、分类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广告经营。即通过企业冠名或者点播的方式,让手机报用户免费获得新闻内容,这部分订阅费用由广告业主支付,就是“免费+广告”的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即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即“订阅费+无广告”的模式。
反观手机报的发行,由于是顺价发行,决定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收入也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3.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
手机报首先应该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自己用户的定位。常州手机报对五千多位读者进行调查,86%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读者明显高于女性,占76%;浙江手机报受众总共已近10万,大多为城市白领、公务员、中小创业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等,其中80%以上为男性。③总体来看,目前手机报读者大多为男性,年龄在25~45岁的比例最高,这就使得手机报在自己的内容定位上有所偏重。
信息内容要量身定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对手机报客户的回访中发现,客户渴望更贴身、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对此,《广西手机报》正计划细分受众,开发地市版和有关影视娱乐、房产、汽车、饮食等专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合作媒体派出记者自主采访,以掌握和即时发送第一手的信息。
从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也成为衡量手机报好坏的主要标准。挪威电信和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nor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赚钱,而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足够好的新闻,我们必须保证手机报用户认为值得为收到的信息支付费用。他们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报纸将每天的标题新闻打包,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完全免费)提供给手机报的用户;被动―――读者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之支付费用,获得详细报道。
4.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还是可以多赢的,”他指出:红网是2005年的10月份正式并购过来,到2007年元月份,独立IP从9万到40万,收入从1200万到2000万;与此同时,潇湘晨报的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晨报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和红网的互动”比如,2007年五、六月份,红网举办了一个网络“漂亮宝贝”的评选活动,潇湘晨报是协办媒体,“美容美发对我们平面媒体是没有广告的,但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一个活动,把美容行业的客商带到了我们的平面媒体。”
除了网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产品是手机报,它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的内容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对于已经刊登过消息的再次使用。随着手机报的发展,用户肯定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希望寻求更大的信息容量,这不仅需要手机报在信息的采集上,能够增加自采以及突发新闻的报道,更要能够突破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言,传媒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
注释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
篇3
关健词:软交换;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软交换的概念。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狭义上的概念,特指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中心,实现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接入和承载分离,各功能部件之间采用标准的协议进行互通,能够兼容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IP网络、移动网等技术,提供丰富的用户接入手段,支持标准的业务开发接口,并采用分组网进行传送的网络。
(二)软交换产生的背景。随着电信业务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地改变着传统电信网络的概念和体系,电信网正面临着一场巨变,推动网络向下一代网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新技术发展。基础技术层面微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正在继续按摩尔定律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的巨大成功正在改变世界电信的基本格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为下一代网络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需要。由于市场的需要电信业务的业务组成发生了根本性需求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撑。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的100多年里,电话网的业务一直以电话业务为主,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支撑。近几年来,以IP为主的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数据业务已经日趋成为电信网的主导业务,突发型数据业务需要新的下一代网络结构进行有效支撑。
在这种大环境下,软交换网络做为现有电路交换网至下一代网络的平滑过渡网络孕育而生。
(三)软交换的优势。软交换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分层的思想,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了分离。软交换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及其相关的一些属性,其它业务由接入设备处理。目前软交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是当前传统网络改造的首选技术。其灵活的综合接入,强大的业务提供,较高的资源利用,开放的网络接口,运营成本和网络建设的节约使软交换的优势更加明显。
(四)软交换在移动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现状。1.各大运营商都在建设软交换网络。中国的几大运营商都已经建成大规模的覆盖全国的长途软交换网,用于分流长途语音话务,并逐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网迁移。各运营商长途软交换网和本地软交换网络基本是同步进行建设的,一来缓解传统本地交换网络的容量压力,二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分流。
2.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的步骤。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NGN 技术实现运营商长途汇接网的优化改造。长途汇接网的改造,只需关注端局的接入即可,可以不考虑用户的接入问题,工程实施难度小,对现网影响小。第二步,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替换和新建本地网的功能,软交换的本地网应用已经成为新兴运营商竞争市场和传统运营商替换老化设备和进行网络扩容的重要手段。第三步,利用软交换技术提供新型增值业务。当然,由于基础网络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运营商的软交换网络建设具体方案存在差异。
图1-1基于R4的网络结构
3.移动软交换的网络拓扑结构。
上图为基于R4的核心网部分,R4网络将MSC分为MSC服务器(MSCServer)和媒体网关(MediaGateWay,MGW),实现了CS域中呼叫与承载的分离,支持信令的IP承载。
MSC Server完成R99 MSC的所有电路域控制面功能,集成VLR功能,并处理移动用户业务数据及CAMEL相关数据;与其他MSC server间通过BICC信令实现承载无关的局间呼叫控制。
媒体网关MGW是R4核心网承载面的网关设备,接受来自MSC server的控制命令,负责媒体转换、承载控制等功能。
信令网关SGW完成MTP的传输层信令协议栈的双向转换 (SIGTRAN M3UA /SCTP/IPSS7 MTP3/2/1)。
4.软交换的协议结构。
图1-2
(1)软交换与信令网关(SG)间的接口使用SIGTRAN协议。信令网关完成软交换和信令网关间的SIGTRAN协议到7号信令网络之间消息传递部分MTP的转换。(2)软交换与中继网关(TG)间采用MGCP或H.248/Megaco协议,用于软交换对中继网关进行承载控制、资源控制和管理。(3)软交换与接入网关(AG)和IAD之间采用MGCP或H.248协议。
5.R4核心网主要接口。
图1-3
(1)Mc接口。Mc接口是MSC Server与媒体网关MGW之间的接口,采用H.248协议,增加了针对3GPP特殊需求的H.248扩展事务(Transaction)及包(Package)定义。(2)Nc接口。Nc接口是MSC Server之间的呼叫控制信令接口,采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3)Nb接口。Nb接口是MGW之间的接口,在R4核心网内承载用户的话音媒体流。
6.软交换中的主要设备SS和MG、SG的作用
(1)软交换设备(SS)。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设备的核心,它负责呼叫建立、维持和释放等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和资源控制等。兼作软交换新业务的SSP,完成智能业务触发和呼叫计费。软交换设备具备信令协议转换功能,负责完成SIP-T/SIP-I协议与ISUP协议间的转换功能。(2)中继媒体网关(MG)。MG接受软交换设备的控制,将本地网所有端局业务集中汇聚到MG上。核心功能是语音压缩和语音处理,支持语音在多编码间切换。(3)信令网关(SG)。信令网关SG提供IP网络和电路交换网之间信令映射和代码转换功能,实现软交换网络与IP网络信令的互通。
(五)软交换、IMS与NGN。软交换技术和IMS是下一代网络NGN中已有的两种比较适合的网络技术。软交换和IMS实现的目标均是构建一个基于分组的、层次分明的、控制和承载分离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在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漫长过程中,传统电路交换网络将逐步消亡,软交换是传统电路交换网目前来看最好的替代技术,最终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将融合各种网络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这三者将采取互通的方式。
(六)软交换与NGN的不同。1.软交换对移动性控制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较少。软交换主要针对电话语音业务、IP或非IP接入以及与PSTN、VOIP互通等方面考虑得较多,对移动性管理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得较少。而IMS相比较而言对数据业务方面是最有能力融合各种网络的。
2.软交换与NGN实现的业务不同。软交换技术提供的业务都是基于呼叫的各种电话业务,数据业务并不是由软交换提供。理想的NGN应该是能够提供全部业务的网络。
3.软交换与NGN实现的网络架构不同。软交换的技术是利用ATM/IP分组网进行信息传送,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分离,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属性,用户的接入由各种用户网关来完成。NGN除了完成软交换提供的业务外,还要提供一些应用服务器完成对数据业务的控制管理。
4.软交换与NGN网络业务的接入控制不同。软交换是网络业务的控制设备,所有的呼叫都由软交换进行连接,软交换监控呼叫的建立、通话和释放,记录呼叫的发生过程,产生计费所需的信息。而NGN的终端之间的呼叫不一定经过软交换而直接在终端之间进行,运营商的管理计费是不可控的。目前软交换技术利用IP网传送业务的组网机制还缺乏网络的控制和管理。下一代网络的承载网是一个保证质量、收费的网络,它有别于目前免费的Internet,因此下一代网络必须要作到电信级的管理和控制,才可以商用,这样运营商才能从中获得收益,用户才可以得到优质的服务,网络才能良性地运营。
(七)前景展望。本文重点介绍的是目前运营商普遍采用的R4阶段的软交换网络,R5阶段主要采用了软交换体系和IP技术相结合,引入了IMS--IP多媒体子系统的概念。在R5阶段,网络结构的功能体有了更大的变化,新增接口为网络的开放性提供了更好的拓展空间,目前3GPP R5阶段的版本标准化已完成,正在逐步商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导师对接;政策支持;天使投资;孵化基金
引言
大学生创业者不同于身经百战的连续创业者,在社会经验、人脉资源和管理能力上多有不足,本文从分析当下上海大学生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入手,立足于校园孵化器和商业孵化器两个基本调研区间,从大学生创业团队特点和孵化器类型特点两个维度展开。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分析
(一)概述
大学生孵化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内层:创业团队、孵化基地;外层:上下游合作企业、天使投资人、孵化基金、媒体公关。
内层中创业团队是孵化生态的直接参与者,是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基础;而孵化基地则是凭借自有资源帮助项目做出产品原型、获取天使用户、验证产品逻辑的有力扶持。外层则是帮助团队进一步推广产品的关键。承担着推广、复制甚至扩张的辅助功能。本报告逐层展开,在大量调研和对比后对当下大学生创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合理化建议。
(二)上海大学生孵化基地创业团队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者主要活跃在两类孵化器:高校孵化器和商业孵化器。
本文调查小组选取这两类孵化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家:代表大学园区的上海金融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和上海交大金桥科技园,以及代表商业孵化器的杨浦区创智空间innospace创业加速器。采用历年项目统计分析和优秀项目负责人专访两种方式得出上海大学生孵化基地现状调查报告:
1.创始团队人数分析
从数据上看,两类孵化器孵化项目在创始人团队人数上呈现出以下相同点:三人团队是最多的,其次5人同队同样略高于4人,5人以上团队在综合统计中不超过10%。
分析:大学生初创团队人员募集渠道有:同学室友、社团部门前后辈。其中,因为客观学习生活条件上的便利,这三类人群较为容易相处了解,而且创业之前有过磨合期,团队凝聚力较为强劲。
团队人数同样反映出当前团队建设的现状:3人是标配,以『产品、推广、运营三部分为核心,创始人往往身兼多职,内部分工并不够明晰。5人团队是相当完备和科学的分工体系,也是大多数坚持到现在的成熟团队所采取的分工模式。具体是在三人基础上添加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体统筹,相较于3人团队,5人团队具有分工上的优越性。
2.创业项目领域分析
商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项目调查分析:
Innospace已经顺利结束了前三期的孵化,报名721个项目,成功孵化共计32个项目。其中,企业服务类创业项目连续三期占据份额榜首,其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变革类项目紧随其后。
当下大学生创业项目总体分为3类模式:校外已有品牌引进、改良引进成功案例以及独立品牌。
3.上海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背景分析
当前有四个孵化器背景来源:政府、学校、地产、基金。本文立足于其中与学生创业相关性较大的两项――学校和地产进行简要分析:
(1)学校驱动力:品牌塑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现在上海基本所有的大学内部都配套有孵化器。国内大学涉足孵化器都是从各类创业大赛发源。上海金融学院作为沪上创业孵化基地的佼佼者,很早就组织发起类似创业比赛的活动。也拿出一些场地面积支持类孵化器项目。其他如同济大学中芬中心、上海交大金桥科技园、复旦大学创新中心等。
优势:调查发现,做的较好的校园孵化基地,除了免费场地、启动资金等硬件设施之外,还可以提供导师对接、『上海金融学院创客训练营等提升创业者内在实力的服务。
不足:其局限在于想要获得帮助必须经过学校立项、各项大赛筛选,程序较为冗杂,宣传不及时到位等问题突出。另外相关大赛报名端口并非常年开放,故而相关创业团队也就主动放弃了学校支持。
(2)地产驱动力:差异化
现在包括瑞安、华夏、SOHO中国等大型开发商都在将触角伸向孵化器或联合办公场地。
优势:地产背景下的innospace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拥有完善而专业的内部支持人员。从项目筛选到注册公司、后续融资都为创业团队配备专业技术支持。
不足:商业孵化器的进入门槛太高,对innospace运营总监的专访中我们了解到,每年报名的500多个项目中学生团队占到60%以上,然而每期训练营最终进入孵化的12个项目中只有1到2个学生项目。
(3)两类孵化器差异比较
场地:两类孵化器都可以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或价格相对低廉的办公场地,校园孵化器更具优势。
运营指导:校园孵化器的相对简单,主要是给予政策优惠,部分团队可以获得有限的校园渠道宣发。商业孵化器则从法务、财务、宣发、人力资源、物业管理等多个角度为创业团队提供服务,基本涵盖创业初期所需的全部服务项目。
资金:校园孵化器一般采取大赛招募的方式,优胜者会给予5000―3万不等的启动资金。商业孵化器会采取股份置换、天使投资等有偿方式,首轮投资数额一般不会超过50万。
孵化时间:校园孵化器贯穿项目始终,校办各类大赛比赛周期通常是一年或一学期,比赛重点主要集中于商业计划书和初期路演阶段。商业孵化器以3个月―18个月快速训练营为主。
4.上海市大学生孵化生态系统外层现状调查分析
孵化生态系统外层生态:上下游合作企业、天使投资人、孵化基金、媒体公关四个方面。
上下游合作企业: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创业团队往往充当市场推广的急先锋,上游企业会为团队提供完整的配送、宣发服务,但由于缺乏相关合同约束,学生团队在项目平稳落地后都会主动或被动退出项目的运营。由于背靠成功企业和完备的运营流程,成功几率较大。
天使投资人和孵化基金:位于校园孵化器的学生项目启动资金来源排序:亲友自筹52%、上游企业支持22%、学校支持16%、导师或导师引荐天使投资人10%。
媒体公关:宣发途径主要体现在学生社团、机构公众号、校内宣传栏等途径,主要面向学校内部,在产品宣发方面卓有成效。商业孵化器可以提供传统媒体报道之外的新媒体渠道,传播更为及时有效。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孵化需求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在对三类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创始团队进行采访调查后,我们发现分别存在以下四大问题:市场推广、团队建设、融资困难、财务法务。
1.创始团队建设存在问题
关注重点:创始人之间的关系、创始人心智成熟程度、团队完整度。
存在问题:初创成员经验不足,分工模糊,职能交叉,专业化程度低下。
创业过程中,难免发生产品开发或运营方向上的争吵。其次,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团队完成程度低下。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创业团体除了一个总负责之外,其余的几位创始人往往没有明确分工,职务相互交叉,各自在团队中定位不明晰。容易出现有力无处使,有错无人认的状况。度过一开始的热血期之后,团队往往会由于分工不明陷入运营瓶颈。当然早期团队一般一位创始人会身兼数职。
2.融资困难现状
关注重点:融资渠道、融资方案、资金使用的规范化。
主要问题:后续资金支持不足,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资金使用不狗规范透明。
3.市场推广
关注重点:营销手段、推广渠道、用户粘性、同质化竞争。
主要问题:营销手段杂而无章,缺乏专业推广人员,用户粘性较低,抄袭、同质化竞争严重。
4.财务法务等综合服务空缺
关注重点:媒体宣发、财务法务、人力资源管理、上下游伙伴资源。
主要问题:专业运营服务人员缺乏、产品初期推广困难。
三、大学生孵化需求与高校孵化器提供服务间的痛点
(一)调查问卷结论
学生团队建设经验不足、市场营销和融资困难、上下游合作资源紧缺、高校孵化器综合运营管理缺位。
首先,商业孵化器和校园孵化器在团队建设方面都止步于导师对接,并不能够给出更为详尽的创业人员综合实力提升指导,更加谈不上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团队建设。这也呼应本调查反应出来的目前高校孵化器在团队建设支持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但却不可或缺的问题。
其次,投资方面。学校的资金绝大多数以比赛奖金和立项启动资金两种无偿形式输入,团队缺少资金使用经验,往往没有长远规划,一旦资金链断裂,就陷入运营瓶颈。面对创业团队面临的推广困难,大部分高校的校级优秀传播渠道都是不会面向学生创业团队开放的。
四、优秀孵化器运行借鉴以及高校孵化器转型的合理化建议
(一)优秀商业孵化器运营模式的几点启示
1.配套孵化基金,解决融资难题,实现资金循环
孵化基金,如创新工场,后面都会配套有一个天使基金和VC基金。前线的孵化基金,主要为了其它几支基金后期的优先投资权。每期孵化器所有项目的无差别投资,目的是帮助所有项目完善产品,获取天使用户。后期孵化跟投则是对每期完成孵化周期的项目中比较优秀的一些项目持续跟投,目的是进一步打磨和完善产品。
孵化项目的退出时间点,一般有3个:天使轮、A轮、B轮。从退出的概率上,时间点越往后退出溢价越高,但是概率越小。每期的孵化项目,后期成功退出的总体概率能够达到50%,已经非常高。
2.多重投资模式,解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后继乏力问题
商业孵化器有多重投资模式,国外出现的独立品牌创业指导顾问,如Rocket Internet给予创始团队从创意到运营、推广全方位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初创团队一般以股份换取。资源分为三个层次:初级期的场地和服务、中期的经验和人脉、后期的投资关系扩展。多层投资模式解决了创业者在各个阶段的燃眉之急,保证了项目平稳健康发展。
3.集体路演、充分发挥媒体效果,解决产品初期曝光度不足问题
大部分商业孵化器都会为结束创初期训练、初步成型的产品举行集体路演“Demo day”。利用孵化器本身影响力往往会吸引一大批科技媒体和天使投资人,为项目从原型到产品顺利过度打下基础。
(二)高校孵化器运行以及转型的合理化建议
综合上文中优秀孵化器的有益尝试以及本组调查报告,我们对未来高校孵化器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希望从一个侧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1.丰富创业活动形式、开展创业训练营。保持创业立项申请端口常年开放
当前大学创业活动开展基本都以大赛形式展开,大都停留在撰写商业计划书和模拟路演阶段,对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提升有所局限,应开展深层次创业训练,丰富学生创业经验,提升学生创业实力。大赛周期一般为一年或者一学期,一旦错过申报,端口即关闭,导致许多学生错过申请。
2.促进资金进入向投资转换,建立配套孵化基金,实现资金循环,树立学校品牌
高校孵化器应借鉴商业孵化器『股权置换、设立『孵化基金等多种投资方式。同时以投资所得补充孵化基金,改变单一依赖财政拨款的资金结构,扩充资金来源,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校园孵化器应加强投放资金监管,给予创业团队资金使用建议。
3.开展校园“Demo day”,利用导师资源,吸引天使投资
校园孵化器可充分利用学校导师资源,依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面向社会开展孵化项目集体路演活动。
4.加强财务法务、人力资源专业支持
校园孵化器设立统一的财务和法务,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项目健康有序发展。
篇5
关键词:航空公司;服务信息;传播
一、航空公司旅客服务信息传播基本现状
航空公司的服务信息是指航空公司为了帮助旅客在享受位移的运输服务过程中减少不确定性而提供的一系列消息。[1]目前,我国所有航空公司服务信息的信源均WCDM系统的“信息集成系统”“中航信订座系统(InventcoryControlSystem,简称ICS)”及航空公司“AOC(AirlinesOperationCenter)系统”为主。[2]这三大系统,功能相对齐全,各自有功能特点,又相互辅助配合,即可作为航空公司的服务信息源,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保障航班正常运转。航空公司服务旅客信息根据客户需要和实际情况,传播的方法和手段不尽一样,但基本是通过客服电话、短信、候机楼显示屏、告示牌、广播以及新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为旅客提供航班查询、机票购买、机票改签等服务。
二、航空公司旅客服务信息传播主要问题
大众媒介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对媒介的使用。[3]根据笔者对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等公司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服务旅客信息媒体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航空公司在服务旅客信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及时传播航班相关信息,拓宽了服务旅客信息的渠道,提高服务信息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然而笔者通过调阅某些航空公司旅客信息传播类投诉材料,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服务旅客信息传播媒体和渠道单一狭窄,信息传播缺乏精准受众、信息传播缺乏及时性。一些航空公司尤其是小型、民营的国内航空公司由于资金、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服务旅客信息传播方面,还是停留在利用传统信息传播媒体如LED信息牌、广告牌、告示牌等传播服务旅客信息,这种信息传播媒体和渠道过于单一狭窄,服务信息无法及时、精准传播到达信息需求者,一些航班动态信息、气象服务信息、突发信息传播不及时,加之传播场景的固化,极大影响旅客出行。(二)服务信息传播不全面、信息服务品质不高。一些国内航空公司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媒体有航班动态信息、气象服务信息、行李托运信息,但未提供对旅客更为重要的值机信息、行李跟踪信息、机上安全知识、目的地信息、交通出行信息、酒店住宿信息等,造成信息传播不全面,降低信息服务质量,影响旅客的正常出行。(三)新媒体服务信息传播渠道管理不到位,影响服务信息质量。笔者调查中发现,一些国内航空公司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及足够的运营经费,在UI设计、交互体验、数据服务等方面均普遍落后于科技行业水平。一些航司官网不能通过手机登录,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更新航班动态信息、航线信息、优惠机票信息等信息不及时,有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管理不到位,信息更细滞后,误导旅客出行。一些微信公众号、微博功能单一,不能实现实时查询、信息互动等功能,不利于旅客使用。
三、提升航空公司旅客服务信息传播质量建议
笔者根据对航空公司旅客服务信息传播基本现状、航空公司服务旅客信息传播存在主要问题,对提高航空公司服务信息传播质量提出建议。(一)拓宽航空公司信息服务传播渠道。要结合旅客信息需求,完善传统媒体如LED信息牌、广告牌、告示牌的信息传播功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如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的作用,综合利用传统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可借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综合利用官方网站、官方客服电话、在线网络客服、微信公众号、APP等,及时传播航班相关信息。航空公司应投入成本开发人工智能客服技术,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避免客服电话无法接通,以及客服电话模板信息冗余无法直接解决旅客需求的问题。另外,航空公司应利用社交媒体的社群工具,让乘坐同一航班或同一航线的旅客自主在社群中提供信息,提供旅客群体一个交流平台,迅速打破基础信息的传播壁垒。从而拓宽服务旅客信息的渠道,提高服务信息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二)完善服务信息,提供信息服务质量。要开展旅客需求调查工作,深入了解旅客对服务信息的需求,重点完善航空公司值机信息、行李跟踪信息、机上安全知识、目的地信息、交通出行信息、酒店住宿信息等,尤其是针对目前旅客对航班实时信息、机上安全知识、航延处置信息等,满足旅客信息需求。另外,需要改善飞行过程中客舱内的信息传播质量,变革乘务员服务流程,加入信息传播服务模块,在客舱封闭环境中及时提供旅客服务信息。做到分类、统筹各类服务类信息,根据信息类别选择传播渠道,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旅客的服务质量。(三)提高旅客信息传播管理。落实专门经费专门用于信息传播软件、媒体,保障新传播媒介、软件的正常运转。吸收专业人才加入到维护与管理中,组建专业人员加强对新传播媒介、软件的管理。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制定旅客服务信息传播管理的规章制度,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获得管理实效。强化旅客服务信息审核关,建立科学审核的程序,避免和传播错误服务信息。综上,航空公司要在新形势下保持竞争力,就要重视航空公司服务旅客信息传播,适应航空事业发展以及信息化传播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提高信息传播和质量,从而在新技术爆发的时代获得旅客体验的提升。
作者:蓝宇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也笛.东航武汉公司服务信息传播现状调査[D].广西大学,2016.
篇6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媒集团化;三网融合;互联网
自2001年“三网融合”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被当做国家战略性政策提出以来,如何实现传媒业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变外部输血到自我积累,变行政垄断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构成了我国传媒业改革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通过敲定了未来几年内我国媒体改革的“路线图”。高层对媒体融合战略的重视使传媒业为之振奋,在受到鼓舞之余,也需回望十余年来“三网融合”及集团化政策推行所面临的诸多阻力与困境,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传媒集团的融合探索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为首家报业集团,随后南方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相继成立。2000年11月27日,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布成立,其被认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体制创新。2001年8月,国办17号文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广电行业的集团化建设,同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京宣告成立。在经历了单一媒体融合成媒体集团的过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跨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的“第一财经”实现了跨媒体、跨行业的大融合。因此,在遵循我国传媒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思路下,媒体融合是未来传媒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传媒产业正在迈向“媒介整合”――强调媒体组织“结构性”的融合。由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模糊和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认知的局限,以及现有媒体管理体制的缺陷,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大多局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嫁接。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虽然很多传统媒体都搭建起了自身的全媒体平台和新闻中心,但在传统业务的整合、人力资源的统筹,尤其是信息内容的多形态生产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有效融合。
1.2 我国的传媒集团化进程
我国广电集团的组建热潮于2005年受阻。在2004年12月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表示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但内部一定要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或者将集团改为总台,在总台内部进行事业、产业分开运营的改革。这意味着当初走在改革前列的广电集团又面临着新一轮更为复杂的架构重整。
广电集团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政策反复,不仅仅意味着它是我国媒体集团化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究其本质,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实质上它反映了我国媒体组织向集团化运营方式转变中所具有的一个根本的内在逻辑冲突,即身份上的公益性与运作上的盈利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这一内在逻辑冲突一直贯穿于我国媒体集团化的过程。
随着报业的全行业、全球性衰退,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传媒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建立在“三网融合”基础之上的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分化逐步让位于数字化的融合。传媒的集团化发展及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新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1997年,国家召开第一次互联网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三网”(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概念。随后,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三网融合”继而在“十五规划”中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经历了近20年的反复摸索,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似乎仍旧未见端倪。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或相关行业市场策略的不断改进,以及与之并行的各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影响,也使得三网融合的目标与路径在发生一定的“转向”。
2.1 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升级的新起点
今天,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手机终端迅速发展普及,已经超过电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接入设备,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向深层。除此之外,包括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业务拓展下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也必然带来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自然融合。
然而,一直以来,广电网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都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姿态。因为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在各种运营力量的较量格局中,用户可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这个力量可以防止垄断的肆意扩张,可以纠正市场格局的倾斜。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电视机,尽管目前的有些产品名不符实且面临一定程度的政策壁垒,但该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2.2 物联网时代:老“三网融合”向新“三网融合”的飞跃
当三网融合在推动电视终端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时,物联网也在推动着所有家电的变革。广电系统关于自己未来发展战略的设计,也应该放在物联网这个更大的背景下。今天电视网数字化升级的方向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NGB的设计方向以及对电视、机顶盒或互联网盒子这些终端以及电视服务的未来定位,都应放在智能家居的前提下考虑。今天业界提出的“多屏合一”目标只是三网融合的一个过渡阶段,三网融合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物联网在家庭的全面应用提供基础。
结合今天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看,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演变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实现三网互通。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两个方向的演进,一个方向是电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另一个方向是广电网升级为NGB,与移动互联网初步互通。虽然在此进程中必然阻碍重重,但市场规律和技术规律不可抗拒。第二阶段:三屏互动深化。促进三网的业务融合或重构。第三阶段:物联网扩张。该过程必然导致其与移动互联网、NGB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第四阶段:移动互联网+NGB+物联网――泛在网络。新三网融合时代,即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它们的最终目标,是造就一个泛在网络,终端和网络无所不在,万物互联。
3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走向
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并存和融合是必然趋势。传媒组织行为的融合、媒体行政管制的突破以及媒介融合的终端出口――“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都为建立起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提供了可能。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媒介发展状况,传媒集团“一体发展”与“深度融合”的真正实现仍存在着诸多困境。
3.1 现实困境
(1)电信业被管道化。以OTT(Over The Top)业务为代表的开放互联网业务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电信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应用虽然借助运营商的管道,却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基础业务的黏性被弱化,运营商的角色变成单纯的“管道”。在互联网业务的利益格局中,电信运营商所能够分食的“利益蛋糕”越来越小,其面临着为互联网OTT服务商“做嫁衣”的窘境。
(2)集团化为行政推动而非市场选择。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传媒的集团化多为行政强力推动而非市场自发行为,由此,地方保护主义滋生,全国性的广电市场被割裂。“产事分隔”“员工身份多元化”“内部运作外部化”等畸形变局,亟待传媒领域内部的组织重构与整体转制。
(3)利益分配不均。数网融合的最大阻碍当属行业体制的不同引发利益分配的不均。广电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当视频网站等大举抢占市场份额之际,传统广电业甚至还尚未整合一张足够大的网格来应对进入宽带通信和互联网市场后的后台管理及运营。于是行政性的牌照发放和行业准入,更多时候成为广电抗衡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的最后一道“防线”。
3.2 未来走向
(1)开放的市场是融合的基础。在广电网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数字电视网的需要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并非是广电一家能提供的,它必须引入其他力量。广电网越开放,越能吸引到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电子商务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加入。与此同时,充分尊重以市场为导向和决策的最终依归,克服混乱无序的集团整合,将集团化纳入规范的市场竞争,其平台上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不断创新、优化,平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NGB与移动互联网的互通。
(2)内容特色化,传播精准化。未来,媒体信息和内容服务会是一场价值引领和需求导向的竞争。传统广电媒体在强化互联网内容认知的基础上,秉持生产权威、深入、优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将海量的内容优势转化为面向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聚合平台”的内容提供能力。在渠道、服务上靠拢市场新生力量,在内容、版权上保持自主独立。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一云多屏的目标,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进行精准化的内容生产。
(3)平台一体化。目前,我国虽然对于传媒改革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广电和电信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度垄断行业。竞争体制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在媒体内部产生了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平台化的构建。然而,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平台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生产平台,争夺最大的受众注意力,最大范围地建立与受众的接触点,围绕优势资源,打造集成平台,是未来新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广电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双向进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4 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媒介技术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变革。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传媒业,担当着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如果继续固守现有市场格局中的利益,势必和社会发展进程脱节,更遑论传媒守望社会、公众的使命。在中央重点推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媒体融合已被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的今天,我国传媒业更应乘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东风,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在未来彻底改变我国的传媒格局。
参考文献:
[1] 彭兰.从老三网融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推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J].国际新闻界,2014(12):130-148.
[2]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06(7):32-36.
[3] 周宇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青年记者,2014(28):56-57.
[4] 章平.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传媒集团化再思考――兼论动态环境中媒体集团竞争优势的构建[J].新闻传播,2011(3):19-23+221.
篇7
关键词:通信原理 网络教学 多课程融合教学
通信信息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伴随着通信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新通信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新通信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而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通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改革通信原理教学,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开展网络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我校如何立足学校定位和现有资源开展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加以分析。
一、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今年来我国的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宽带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电信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电信领域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强竞争的格局,以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 通信产业链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1] 。
面对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各运营商不断探索新的赢利模式,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电信企业人才需求由此引起新的变化:
(1)在通信网络 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向基于全IP化的网络演进过程中, 需要更多的既熟悉通信技术 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电信BOSS系统、综合营帐系统和其他一系列信息支撑系统的建设,急需切合电信业务管理需要的专业计算机应用人才。
(2)固定、移动网络与业务的融合对熟悉移动和固定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旺盛。
(3)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的维护体制将由单一分散的模式转向集中监控和集中维护的模式,网络维护人员从量上来讲会大大减少,且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全网知识和技能,专业分工的界限进一步淡化;而随着主体运营商对行业价值链整合力度的加强和业务外包政策的实施,在主体运营商周围将出现一大批电信服务商和虚拟运营商,以专业分工为特征的传统通信人才将主要服务于主体运营商以外的通信服务商。
(4)以数据业务为代表 的增值业务将成为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 因此需要更多的增值业务开发和管理人才。
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是定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校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都为必修课,共有76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实验箱做八个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项目。经过几年教学发现了几点不理想的地方,主要体现有:
(1)部分基本理论仅是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学生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概念,知识点支离破碎,其次是部分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深奥理论不易于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创新性训练不够,首先是教师大都没有工程背景,其次是实验设备较落后,与实际系统有很大的差距,最后由于科研实力和教学资源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性训练。
三、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统筹协调与前期和后续课程关系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以后分析通信问题提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支持,是学生建立通信全程全网概念的重要基石,是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但单单靠通信原理课程分配的学识是很难让学生完全地掌握,这就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前期和后续课程为其提供一定通信原理问题的训练,例如在单片机、DSP、MATLAB、EDA等课程或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通信原理的应用,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课程中加强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实际系统的训练。我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无力大范围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只有确立通信原理课程的定位,明确目标,多门课程为之服务,集中资源有效利用,才能在有限师资条件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篇8
关键词:西方国家 媒介融合 技术与经济
媒介融合虽然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概念,包括平台、传输网络、产业、市场以及终端等不同构面和层次的融合,但总体而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分析维度:技术维度和经济维度,即将媒介融合视为技术问题或者是经济问题。
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技术维度的考察
媒介融合首先是一个技术问题,这已是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观点。在技术维度下言说媒介融合,网络化以及数字化是两大关键概念,而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发展与普及则是核心议题。因此,要考察媒介融合的现实图景,首先必须对西方主要国家的ICT技术发展与普及状况,尤其是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扫描。
(一)西方主要国家ICT与网络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西方各国不约而同地确立了以ICT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根据ITU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西方各国的IDI发展指数(IDI指数,ICT Development Index)普遍在全球平均水平(4.08)之上,并且有相当大部分的国家IDI指数值高于6,反映了较高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下面,分别从硬体和软体两部分简述西方主要国家或地区ICT和网络化发展的现状。
1 电视、电脑、手机等硬体终端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化程度
电视、电脑以及手机是媒介融合终端实现的最重要的三个载体,而联网手机、联网电脑以及联网电视更被视为媒介融合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些传媒终端的普及情况以及接入互联网的程度就成为考察媒介融合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
其中,在电脑方面,目前西方各国的电脑(包括PC以及移动和手持设备)的普及率普遍超过了70%。在手机方面,到2010年底,欧洲所有的国家,除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塞浦路斯、土耳其等国家以外,手机的普及率都已经超过了100%。在很多西方国家,接入互联网正在成为大的平板电视的标准配备。预计到2017年,北美、西欧的联网电视用户渗透率都将增长到50%以上。其中尤值得关注的是,结合电视与网络功能、且搭载操作系统的SmartTV(智能型电视)在欧美市场迅速兴起。
2 宽带以及3G等软体建设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有线和DSL服务开始以来,互联网尤其是宽带技术在西方各国获得了极大发展。同时,在宽带接入方面,西方各国亦走在前列。截至2011年初,荷兰、瑞士、丹麦、挪威、爱尔兰、法国、卢森堡以及瑞典等七个国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使用有线宽带;而在无线宽带方面,相当一部分西方国家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其中瑞典以及澳大利亚甚至超过了80%。同时,移动通信技术也获得了极大发展。目前,除了阿尔巴尼亚,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启动了3G移动通信服务,而奥地利、塞浦路斯、芬兰、葡萄牙和瑞典等国家的3c普及率甚至达到了60%或更高。另外,瑞典、挪威、美国等国家甚至已经开始提供4c网络服务。
(二)西方主要国家数字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根基,而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等众多技术的数字电视(Digital television,DTV)被认为是未来的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因此,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西方主要国家数字电视的发展和转换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一贯奉行市场主义的西方国家纷纷积极介入数字电视的发展,推行强制性的“模拟一数字”转换计划。据有关统计,在西欧地区,截止2011年底,数字电视转换率已高达85%,而到2016年数字电视的普及率更是将高达99%。在北美地区,美国早已在2009年6月全部完成电视信号数字化;而与美国相邻的国家加拿大,也从2011年8月31日起广泛采用数字电视信号,包括首都和省会城市、人口超过30万的地区以及那些拥有不止一个通过无线电传送的电视台的地区,已全部实现数字化。
(三)西方主要国家融合性传媒业务或服务的基本发展状况
1 报刊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方国家报刊在面临来自互联网的生死挑战时,大致有以下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的进程。近年来,西方报业数字化转型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是阅读终端的多样化。随着智能手机、iPad、专门阅读器等各种新型手持移动终端的出现,各报刊也纷纷推出相应的新闻阅读客户端,以期赢得数字阅读时代的市场先机。
二是弃纸转网,停印印刷版报纸或杂志,完全转向纯网络媒体。如2008-2009年间,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讯报》、《塔克森市民报》、《安阿伯新闻报》等数家百年大报纷纷停印,转为专攻网络新闻。而美国老牌时事刊物《新闻周刊》也在2012年底结束出版纸质杂志,转而以付费模式通过电子阅读器和网页来内容。
2 三网融合业务或服务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便开始推出增值网络服务等融合电信、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功能的三网融合(Triple-play)业务或服务。如今,三网融合作为媒介融合核心领域的地位日益得到确认,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电信三大领域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而言,在电信和互联网日趋融合的同时,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注意:
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积极进军互联网市场,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已渐趋成熟。
另一方面,互联网以及电信生产商也想方设法地进入广播电视市场,它们通过竞价政策、合纵连横等策略纷纷布局IPTV、移动电视等类电视业务,已经给传统的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市场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如在欧洲付费电视市场,电信运营商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市场中的任何其它部分。而在IPTV和网络电视市场,电信运营商的发展也是咄咄逼人。二、市场的融合与产业的集中:经济维度的考察
(一)融合性传媒服务的消费与使用状况
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西方国家消费者的传媒消费和使用习惯正在发生巨变。数字多媒体服务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娱乐消费的主要内容。有线电视的家庭用户正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收看数字电视。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估计,尽管有线电视的订户依然在增长,但在未来的几年里,其市场份额将不断下降。被分割出来的市场将会落到数字卫星和IPTV等数字电视服务的头上。北美地区数字电视的订户到2016年将会从2011年1.14亿增加至1.29亿,平均年增长2.36%。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型的融合性传媒终端作为多功能操作平台,也在西方各国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很多消费者同时使用多种类型的媒体。如,虽然观看电视仍然是西方各国人们屏幕媒体的最主要消费方式,但“第二屏幕”的兴起已是不争事实。在2012年,“second screening(第二屏幕观看)”甚至成为了牛津词典英国年度词的候选词之一。英国大约80%的手机互联网用户会边看电视边通过手机网络与朋友交流,并且利用Twitte等平台实时收视评论。
(二)新经济的兴起
新技术带来的新经济的兴起。据Digital TV Research估计,到2017年,北美地区的三网融合业务的普及率将达到46%。其中,美国2400万的用户将为其带来高达870亿美元的收入,占了全球三网融合业务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仅在线电视和视频业务一项,2016年全球的收入将会超过21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的收入都将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甚至将占据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广告收入的指标方面,同样反映出了数字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其一,西方各国的报纸广告收入普遍呈下降趋势。截至2010年,北美地区在过去五年报纸广告收入下降了41.3%,西欧地区下降了21%,全球的平均数据下降了23.3%。其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告收入逐渐开始超过传统媒体。如在法国、英国、匈牙利、波兰、日本等国家,互联网的广告收入已经超过了报纸媒体的广告收入;而在丹麦、挪威、瑞典以及英国等国家,互联网的广告收入甚至超过了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而在2012年上半年,仅Google一家公司的广告收入就已超过了全美所有印刷版日报和周末报纸的收入之和。其三,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也正在流向自己的数字版本或数字平台。如挪威、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报纸广告收入中,都有超过10%的比例是来源于自身的数字业务,而非印刷报纸。
(三)产业边界的模糊与集中
传媒生产的数字化以及渠道的网络化在大幅提高传媒产品的生产制作成本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传媒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畴经济特性。在这种技术力量的推动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西方国家传媒产业的垂直整合蔚然成风,跨媒体的兼并或联合大大加速。以加拿大为例,从2000年加拿大最大电信运营商Bell Canada收购电视业务和报纸业务以来,这种跨媒体的横向兼并浪潮便一浪接着一浪。虽然备受关注的BellCanada收购Astral Media一案已被加拿大广播电视暨电讯委员会(CRTC)否决,但加拿大的传媒已经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集团的手中,而且主要的几个传媒集团基本都涉足多种传媒业务(表1)。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数字电视 用户管理系统 设计 探讨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传统的电视业务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电视用户这一消费群体也由原来单一的模拟电视节目选择发展到与数字电视、宽带网络等多种业务共同发展的竞争时代。为了保证我国三网融合的顺利转型,不断规范业务流程实现对业务的有效管理,抓住用户的需求,为广大电视用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扩大广电的经营规模。广大广电运营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他们必须努力建立一套规模宏大、业务的复杂程度高、并发性高、涉及面广泛,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大的用户交易量的用户管理系统。
1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研发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传媒业新的发展方向――数字电视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广电总局要求:在2010年我国数字电视接收机必须得到普及,到2015年,必须实现我国电视广播的数字化全面完成由模拟向数字的过渡。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使得有线电视网络的规模不断增加,对消费者而言,有线电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对于运营商来说,有线电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运营项目,移动、电信逐渐涉足电视媒体行业更加剧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这些新媒体的不断推出与壮大改变了电视用户的传统观念。广电行业面对不断激烈的竞争,为了保证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并加强对用户的规范化管理。可见,传统的粗放式、单一模式的有线电视业务管理系统已经无法在满足目前数字电视不断增加的业务与运营功能的需求,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客户对数字电视的需求。因此,广电运营商必须根据当前有线电视的发展新趋势,放眼未来充分考虑有线电视将来的升级与业务拓展,努力建立一套稳定的、科学的、全面的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用户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现代传输技术、数据库的建设并根据业务的需求建立起来的一个管理平台。先进的技术是保证数字电视用户系统运营的前提,也是提高广电商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
2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研究发展现状
国外数字电视信号开始于上世纪末,数字电视信号的标准于1997年正式,随后用户管理系统(SMS)也产生了。由于国外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早,目前的发展已基本趋于成熟,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一般来说,国外的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主要分为技术构架数据库及应用组件、客户端界面三个层面。不同地区的运营商对用户管理系统提出的要求不同,可以分别制定各自的标准。因此,国外的SMS系统都是采用专用的功能设计,以此来满足不同运营商不同的经营模式需求。这种设计是缺乏通用性的。
我国自2011年开始三网融合实践后,已经促进了广电行业的迅速演变。与2010年初期的发展相比,2011年广电行业不论是在收入结构、双向网改、网络整合、数字化转换,还是在新媒体的拓展、对增值业务的开拓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其用户型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是在原来的模拟用户系统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这就使得用户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广电行业的管理体制与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的,落后的管理体制、综合素质较差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很好的运用数字用户管理系统。即使有的单位能够完成对系统的运行,但是也不能及时将有效的业务信息与经营数据传递给企业的决策者,这不利于广电企业的发展。因此,面对多内外的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广电行业必须加强对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以此来适应三网融合的前进与发展步伐。
3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原理
要想使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更能满足广电商的应用,具有普遍性,就必须先了解数字电视用户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数字电视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功能。一般来说,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主要由数字卫星接收机、编码数字数据广播器、复用器、准视频点播服务器、QAM调制器、用户管理系统、节目管理系统、互联网连接、有线传输网络、PC接收卡等内容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卫星接收机主要就是从卫星上接收到国内外数字卫星节目并进行QPSK解调制,然后再将标准的数字电视节目传输流进行传输。复用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从卫星接收机上接到的数字电视节目传输流进行复合,复合为一个数字传输流,并实现在一个物理电视频道上传输4―8路数字电视节目。编码器主要是对那些模拟的音频节目按照MPEG-2的标准进行数字化编码,最终产生标准的数字化电视节目传输流。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户档案信息、用户收视信息、银行的收费系统、用户结算等信息的管理,最终实现用户反馈、统计记录、用户智能寻址、收取管理费等功能。节目的管理系统将接收到的所有内容的信息源,将不同信息源转换为符合DVB/DDB结构能支持的页面,例如:数据库、Internet、文本、比特流、图像等,然后按照节目所要求的格式进行编辑。总之,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实施兼容了单向网和双向网,并实现了升级过程,最终通过条件的接收功能实现对用户的管理。
4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要满足用户使用简单、方便、系统稳定、安全、系统设计能够实现与合作伙伴的集成、能实现未来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设计架构必须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可靠性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现实:规范化的基础数据处理、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处理、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处理、程序化的信息处理、科学化的决策支持。
4.1 合理性与先进性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与具体的数字电视运营商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网络、管理模块、图形处理、数据库等内容的设计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硬件的性价比要高,必须要保证该系统在很长时间内处于领先的地位,以满足客户高质量的需求。
4.2 并发性高
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全国各省市、地、县基本都将实现数字电视。这样就造成了数字电视用户信息系统中的用户信息量庞大的特点,因此,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用户观看数字电视的高峰时期数据的稳定与设备的稳定,避免出现卡机、数据错误等现象的发生。
4.3 灵活性与可拓展性相结合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一定要注意对相关配置的灵活性设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广电运营商能够根据网络的不断发展、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与变化及时对相关业务进行修改。同时,系统的设计还必须为将来系统的扩充与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4.4 维护方便
易维护性主要是指在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中的每一层结构中,不论对其中的那一层进行修改都不会影响其他层,各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如果确实需要根据处理逻辑进行修改时,分层的系统设计也能够使变动付出的代价最小。
4.5 标准化与规范性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注意其软件开发与管理技术的标准化,例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使用国际通用的接口标准等。设计的规范性是指设计的软件要规范,代码的编制要规范,以保证系统在日后的维护简单便捷。
4.6 系统设计的易用性与开放性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易用性,在设计系统界面时应本着简洁、直观、友好、功能齐全的特点,不仅可以可灵活的与客户的系统匹配,更能便于系统的升级与管理。对于文件数据的导入必须要求系统支持批量导入,对系统数据和数据查询结果也必须支持。对于数据的格式应采取多种格式支持,例如:支持XML、Excel等格式。系统标准化接口的提供主要是为了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入,实现应用的开放性。
4.7 系统设计的安全性
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设计时必须对系统中的操作做出详细的操作日志记录,对数据能够及时备份与回复,避免误操作引发数据的丢失,对于系统登录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来分配权限。
总之,随着广电行业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络等多种业务的共同发展,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业务复杂、性能要求较高、用户量大的系统,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能够适应我国数字业务发展的SMS,实现SMS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张金华.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2]曹晓萍.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的应用和思考[J].有线电视技术,2011(08).
[3]乔华,王立柱,解卫东.整转期模拟和数字用户管理系统的衔接[J].中国有线电视,2009(10).
篇10
所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各个新闻网站首先开始推出自己网站的APP服务(Application 第三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随后其他的传统媒体也及时跟进,《三联生活周刊》等纸媒也迅速推出了自身的APP软件。那么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这种渠道是否会成为决定一个新闻媒介的未来的最重要因素呢?本文结合目前新闻媒介推出的APP的发展状况,探究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对新闻媒介生态产生的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
1、定义及概况
移动互联网平台是指通过吸附各类开发者、服务商资源,可以增强用户黏性、干预流量走向,进而提升其商业价值,实质是信息的增值通道。也就是说移动互联信息平台是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的信息平台,唯有成功驾驭这一平台,才能够拿到现在整个新闻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门户网站巨头纷纷开放自己的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平台化,如腾讯、百度、奇虎360都已经开始了自己移动网络平台化战略,其中作为中国目前最赚钱的开放平台的腾讯也承认腾讯的开放平台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会产生更多的革新与机遇。
2、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新闻消费方式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虽然发展迅猛,但是毕竟只是技术催生的一个更加便捷的渠道,至于如何发展还要看基于这种技术手段之上的内容的质量,以及渠道和内容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
到目前为止,各种新闻媒体的APP通过消息推送等方式使移动中的受众群体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最新的新闻讯息。这种便捷性也导致新闻媒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受众在大幅增长。美国报业协会2012年1月20日至2月1日的10天间,针对美国2158名报纸读者所做的 “报业多平台使用”(NewspaperMultiplatform Usage)调查显示,受众使用智能手机阅读新闻的比重从5%提升至77%①,这种大幅度的增长使各大媒体不得不对这一渠道备加重视。因为受众在选择移动互联网的同时也选择了新的新闻消费方式,这种新的方式势必要有更加新颖的内容加以配合。
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各大新闻媒体均有所建树,其中以推出网页手机版和APP最为主要,而就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速度来看,对于一些大的新闻媒体来说推出媒体自身的APP已经成为最基本的运营手段。
二、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新闻资讯类APP的现状
2012年,媒体集团、互联网公司以及草根创业者都在加速进入移动互联网,而新闻资讯类APP也成为争夺的第一焦点。2013年4月28日的《2013传媒蓝皮书》对国内新闻资讯类APP予以关注,《蓝皮书》在总体情况中指出,根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梦工厂对iOS和Android平台上的新闻资讯类APP的监测,具有新闻、资讯等属性的APP应用超过1300个②。
目前的新闻资讯类APP运营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通讯社;二是网络媒体,主要包括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垂直类网站以及地方门户;三是新生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从新闻资讯类APP的数量上来看,这类APP的发展状况可谓蓬勃,各大媒体也为了争抢用户的流量,更多的把APP当成一个数据流量的入口来经营。
而目前就新闻资讯类的新闻媒体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市场基本被网易、腾讯、搜狐三大门户网站所瓜分。通过这三大媒体APP的现状也能大体看到新闻资讯类APP的整体状况。
(1)三者当中网易是最早涉足APP领域的,用“无跟贴不新闻”的策略赢得了一定的用户粘性,并定期向用户推送重要新闻。
(2)腾讯新闻APP最大的优势是腾讯QQ和微信的巨大的用户量,并且强调APP的互动化应用,每天会通过QQ和微信向其用户推送消息,并可通过微信朋友圈、腾讯微博、QQ空间等进行转发和评论,增强用户间的互动性。
(3)搜狐新闻APP将重头戏放在了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上,充分利用博客、自媒体以及微博热点话题等内容,将自己变成一个平台化的内容集成者。
从上述三个媒体的APP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来看,我们也可以总结出目前的新闻资讯类APP的特点:
第一,目前新闻资讯类APP的形式主要是通过新闻信息的推送来达到吸引受众数据流量的效果。
第二,在新闻资讯类APP中,对新闻原创性的坚持在移动平台上依然被强调,数据显示在新闻资讯类的新闻中随机抽取10 条,原创条数的平均值为7.04,而网络媒体同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5,表明传统媒体的重原创性在移动移动互联时代同样被强调。
2、新闻资讯类APP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011年2月世界上首个针对平板电脑开发的新闻APP——《The Daily》诞生,这种新的新闻传播形式被寄予厚望,随后各个新闻媒体开始效仿《The Daily》推出自己的APP,但是随着2012年12月15日《The Daily》在其创办22 个月后宣布因巨额亏损停刊后,我们也应该意识虽然APP行业的市场越来越大,但是目前的新闻资讯类APP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orbes》(福布斯)在评论《The Daily》的消亡时这样说道:“除了纸质版本变了彻底的数字版本之外,其他的内容基本没有改变——高成本制作、内容收费、还有广告、内容封闭、观点不详”,这或许也是我们在APP战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新闻资讯类APP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新闻缺乏编排设计。一定程度上的精编能够起到降噪的作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尤其在各个APP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有效的新闻编排会在一定程度上使APP能够在定位上被标签化。这里的标签化是指APP也能像传统媒体一样树立起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新闻风格。
目前的APP中的新闻依旧是按照政治、经济、娱乐、体育等方面进行分类,这种分 类方式和其本身媒体的分类基本无太大区别,基本是做一个网站首页、或是杂志目录、或是报纸头版的手机版,编排方式上并无太大的创新。
(2)对用户需求关注的缺失,用户体验差。《The Daily》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受众对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新闻需求,据悉每期《The Daily》的内容量动辄几百兆,有的甚至超过了1G,这让订阅用户在下载时苦不堪言③。因此,APP必须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互设计,流量、网速都应该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由于新闻类APP的受众使用它进行新闻浏览时多处于移动状态,在我国无线网络的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这就会导致受众的流量成本上升。而目前我国的新闻资讯类APP的首页还推新大量的新闻图片,图片的流量负担都会成为APP将其用户拒之门外的原因。
虽然技术被认为已经不是现阶段 APP开发的主要瓶颈,但在阅读模式、夜间模式、字号选择、横竖屏显示等功能及用户体验上,传统媒体的APP 应用表现欠佳。比如,在“有无阅读模式选择”一项中,只有13%的传统媒体APP 提供了此项选择;在“有无环境选择一项”中,只有4%的传统媒体APP提供了可根据网络环境自动选择最佳接收方式的功能;在“是否支持离线阅读”中,支持离线阅读的传统媒体APP只占30%。④这种细节性的用户体验设计是APP抢占用户市场的重要筹码,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也表现在此。
三、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PP发展的建议
1、加强企业内部APP之间的配合,加速自身平台化过程
所谓企业内部合作是指同一家企业推出的不同的APP可以打通,这样不仅增加了APP的流量入口,也增加了新闻资讯类APP的新闻源。
2012年1月至3月间,对美国1015名受众的“移动媒体新闻消费全国调查” (Mobile Media News Consumption National Survey)显示:在使用移动媒体的被访者中,85%的人用它们满足个人交流的需要,这其中40%的人每天使用超过1小时⑤。可见移动互联信息平台上媒体的社交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几款新闻资讯APP应将评论、分享的功能添加到自己的APP功能当中,但是还应该注意的是如何利用各个平台在新闻源上得到补偿。
2、利用LBS增强新闻的接近性,在APP使用的黄金时间加快新闻信息的更新速度
LBS是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⑥。由于移动互联信息平台的移动性这一特点,受众在某一特殊位置时,会希望看到周围与自己接近性更强的新闻。如同新浪微博中某一地点的人刚刚发送的微博内容会显示在微博页面中一样,这种基于位置的服务更能够提供给受众他们最接近且需要的新闻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新闻资讯类的APP虽然因为云技术的跟进、无线互联网的逐步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些用户使用成本上的问题,看似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否就能够说明未来的APP将成为新闻市场上占据最大的用户数量和市场份额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从上述新闻资讯类APP的发展状况和目前遇到的问题来看,一个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是占有一个更加便捷和高科技含量的渠道,媒体的内容质量、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以及对受众需求的把握才是一个媒体发展过程中决定成败的因素,而对于上述因素的探索和改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未来的新闻市场将是内容和渠道共同主导的,二者之间的配合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①⑤郭之恩,《多平台时代美国受众的新闻消费方式》,《新闻与写作》,2013(4):68
②晋雅芬,《传统媒体涉足新闻资讯类APP》:http://zsnews.cn/zt/zs-
media/News/2013/05/07/2421255.shtml
- 上一篇:科学的健康知识
- 下一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