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技术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与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科学与技术

篇1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

篇2

关键词科学;电子;工程;管理;技术;信息;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emphasis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Keywords science;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具,计算机在的功能作用已经被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中,越加被各方所重视。它是是一种经常都会更新换代的先进管理工具,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与造价管理以及施工管理等工作中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相关工程管理部门处理问题的先进手段。

1、电子信息化工程管理的特点

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单纯的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设施,并目_使用它们。如果已经决定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项目,那就一定要对它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了解,科学合理解决管理者,工作方法以及工作对象还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1)管理方法、制度与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配合

全部的电子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管理模式而设计出来的。假如使用了一项比较先进的电子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可是实际的运营管理方法是落伍的,陈旧的,或者说尽管使用先进管理方法,可是与之相联系的统计管理不匹配,又或是缺少合适的工程管理人员,最终不但没有实现预计效果,相反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先进的工程管理系统形成错误的认识。

2)信息的非实时性

建筑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化系统并不是一项实时系统,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变化,并非马上自动记录到计算机里的,Ifu是在事情发生后通过人工输入其中的。所以,输入的顺序和实际信息产生的顺序有可能被混淆。

3)原始信息的重要性

除了才开始设定的数据信息有效性,计算机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检查这些输入数据的,而对十那些人为伪造的数据信息更是难以分辨。所以,一定要有完备的原始信息数据收集规范,形成输入数据信息的核查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属十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中每个部分,不但要紧密联系又要遵循不一样的规律各种各样的目的要求。所以,电子信息化技术来实现。,要对数量庞大的信息进行处置,来满足对建筑工程完成有效的管理,一定要通过电子信息化技术来实现。

2、电子信息化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功能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脑力劳动,它主要的工作目的是依照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协调处理各个方面的要求,把各个种类的项目资源分配到恰当的环境与时间节点之中,并目_实施动态的调整,通过经济合理的方式来完成预定目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功能主要有下面几点:

1)完成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电子信息化系统运用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数据,它最大的优势是确保了数据的共享。这些管理数据的共享可以使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企业内部采用相同的标准。现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运用有效的搜索方法,从几百万的数据中找到特别指定的数据,这个过程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了。

2)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项目资料数据能够动态的将指定的准确性内容直接提交给项目管理人员,防范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种种缺点,有效的防止了对实际状况的错误判定与时间上的拖延。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建筑工程项目带来诸多不便。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对工程项目实施模拟,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把同样的一个项目模拟进行几千次,由此而得出了统计信息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人员有效实施决策管理。

3)完成数据的通信

通过电子信息化系统与网络技术,能够完成工程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通信与,使用网络技术与公用传讯方式还可以进行企业总部与建设施工现场,供货商与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完成远程的数据管理。

3、深化转变、切实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3.1、强化控制、加深理解

提高企业骨干、管理者对电子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由于思想意识的偏差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认为全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施企业施工管理只不过就是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一个企业互联网平台及施工数据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实施必要的维护管理即可以实现施工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了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只能称之为表象.肤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因此要加强管理者对电子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体会电子信息技术为施工企业创造的巨大附加价值财郭口企业依据电子信息化资源的有效管理能正确的把握市场定位及走向依据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采取正确的投资行为,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成为行业的先驱与佼佼卷企业开展电子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服务管理的水书生产发展的提升程度因此在施工管理实践中我们只有依据科学的电子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发展规戈构建完备的业务流程、创立科学的施工管理组织结构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体系才能使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得到充分的变革,使施工企业之间管理部门与下属部门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通过合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电子信息交换更具实时性高效性、共享性。当然在强化管理者重视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企业技术骨干的激励培训,使他们切实成为电子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3.2、依据企业施工管理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

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全面应用包括自动化的电子信息收集、处理与转化;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查阅、传递与加工集成化的分析与多媒体技术管理科学化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控制系统化的电子信息管理与完善控制等因此施工企业只有根据电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结合具体的施工管理特点来源于实际的制定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战略化目标,合理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施统二高效的管理,逐步建立完氰全面的各类施工管理电子信息系统才能最终使施工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3.3、广泛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信息化共享平台及网上办公系统

面对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项目成为施工企业的主要建设对象,而这些项目往往涉及到众多的国内外工程文件,包括进度安排、审核标准、图纸、设计变更等,其中包含的电子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倘若一味的采用纸质文件传输方式,势必会给工程项目电子信息的横向管理及实时纵向沟通耀加大量的冗余环节,使多层次的交流方式导致电子信息误差率的提升,使低效、高成本的运营给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的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切实构建建筑企业电子信息化共享平台及网上办公系统才能真正简化电子信息传递的复杂环节,使纸质文件退出建筑施工管理的历史舞台并促进电子信息化的共享建设成为建筑施工管理的有力工具另外我们还应切实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电子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应用职亩断日用自动化办公系统推进网络招标网上采购、网络会议及网上资料查询等工作的全面开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电子信息时代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引进高新信了息不仅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建设管理、施工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速度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钱方杰;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第.科技资讯2011(02)

篇3

进入新世纪之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方面的更新步伐。计算机技术也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得到应用,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各方面速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在企业进行数据信息管理时充分发挥了优越便捷的性能,本文从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起到的作用进行阐述,最后针对其应用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经济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因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得到广泛应用同,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也起到巨大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一些企业领导者却没有相应的理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这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

一、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传统和保守。

经济管理理念传统和保守是中国经济管理存在的重大问题。企业领导者常常是依据自身经验及其主观看法进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如果管理观念不发生转变,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大部分的企业领导者因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运用时,无法产生有效的经济管理,最终导致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行为存在盲目性。

(二)经济管理行为缺少明确的职责划分。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要有统筹观念和战略性意识,内部管理效率质量低下,企业发展就会失去平衡。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起不到相应系统性和全面性作用时,就会产生企业成长的障碍。企业缺乏主体意识没有合理的管理计划与明确的策略目标,导致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严重时会使企业陷入混乱与危机。现在我国在企业治理层面存在众多的矛盾,相应体制跟不上现有经济的发展需求,这非常阻碍我国企业收益的提高,这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数据信息的搜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目前对计算机技术虽然得到广泛的运用,但计算机互联网体系经济管理方面在还非常的单一,这也在应用上存在滞后性。企业在对其的应用跟不上市场经济的需求,致使企业经济管理得不到科学性的提升,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者对信息输入、处理及输出等各步骤上的忽视,企业经济管理数据不准确、完善,致使计算机科学技术体系无法得到合理的应用,也就无法给经济管理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撑。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得到各行业的认可,因其巨大的便利性,从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经济管理工作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推动了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步伐,不仅能够全方位管理各类繁杂的数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力、资金管理力度,最重要的是能够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还可以同时对数据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但对经济管理人员而言,如何进行应用,并将其作用最大化,就成了首要任务。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创建设立完整的组织构造与权责划分规范体系因内部控制环境适应网络环境的相关条件,企业就原有的会计模式进行重新建立与改革。应该从企业的现实状况出发对其会计管理进行设置,并应结合企业的现实经营环境,在保证企业的营销战略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结合成本收益率对比,简化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其组织构造。网络环境发生改变组织构造也作相应的调整。运用互联网实现经济管理,企业领导者的目标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还可以规划企业所有与会计相关的各流程环节,并使其得以运用到各部门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还能够增强预防性能,具有防范、寻查和纠错等特点。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给予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改良了业务在信息交流方面进行相互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实现目标强有力的后盾。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得已实现,企业完全运用网络信息数据与技术成立产、供、销一体化的营运,同时使财务管理最大限度上进行同步化,对传统业务程序进行转变,减少运营成本,使企业营销效率得以提升。

(二)宣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活力中心,企业文化的制定形成良好的凝聚力量可以促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通过对网络技术合理应用,对企业文化充分做好动态方面宣传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使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风险辨别。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也稳健成熟,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企业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也许会有不确定事项的出现,而对其进行分辨和识别就是风险评估,而企业希望在不确定因素发生前对其加以控制,使企业得以减少相对的风险。一是实行经济管理整体风险评估,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对内部效率控制与实施结果的主要环节。不仅要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内部控制所属环境因素与企业风险关键点为起点进行剖析,整体评估与剖析网络环境哪些风险会发生,并拟定相关限制风险的方法和限制步骤。二是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风险模拟预测,对可能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避免。将相关的资本市场产品、供求、法规信息及客户情况采集融合后,采用计算机进行经营中会出现的各种模式的模拟,最后得出的模拟经营结局,然后对其各种模式实行相关敏锐警惕度方面的分析,可以使企业寻找到其风险点及时实行有效的防范措施。因这种办法的实用性高,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有现实的指导影响,使营销战策更加科学完善,实务界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了。

四、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日趋成熟,让日常工作可以更好地完成。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解决了很多难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够对经济管理进行系统性规范,其强大的网络性对企业管理、统筹、文化宣传等方面都起到巨大作用。本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推动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程。

作者:刘嘉唯 单位: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丽.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4

[2]林兆兵.关于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相关思考[J].现代营销,2015,11:12

[3]陈姗,万晓燕,吴永琢.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6

篇4

一、机械适度深植技术

(一)机械选择

主要选用浙江永康市劲力园林机械厂“川久牌” CJ-LD530型地钻机和山东博胜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G43型地钻机等机型,这些机型的钻地机具有动力强劲、劳动强度低、苗木移栽或补栽成活率高、功效好、见效快、适合各种地形、使用方便灵活等特点。这两种机型发动机油耗低,重量轻(10千克左右) ,单人可操作,每小时可以开洞200个左右,开洞深度达30 ~ 40厘米, 洞穴地表直径可达16 ~ 18厘米,茶苗种植深度可达12 ~ 18厘米(人工开挖种植深度一般8 ~ 12 厘米) ,一台机械每天可以开洞1600 ~ 2000个,可完成1亩茶园种植,能节省大量劳动力成本。

(二)机械旋转深植技术优点

旋转式打洞机旋出来的为深层土壤,土壤墒情好,具有一定的持水量,土壤又比较细碎,栽后容易土壤压紧填实和保湿。机械旋转出来的洞穴径体积较大,移栽茶苗根系舒展度好,没有盘根现象,栽后根系容易恢复活力,有利于侧根深扎,比人工开挖种植深度深5 ~ 8 厘米,从而可提高抗旱性和成活率,该项技术尤其适合于山区或水源条件差的地方或雨量少的秋冬季、早春进行茶苗移栽。

(三)机械钻头选择

旋转式机械钻头可根据移栽茶苗大小进行选择,一年生茶苗种植主要选配直径15厘米、长度60厘米的机械钻头,假如移栽茶苗株形大(如2年生茶苗),可选择直径和长度为30厘米×80厘米的机械钻头。

(四)选用壮苗移植

选择1 ~ 2年生壮苗或轻质容器苗进行移植,茶苗株高35~50厘米,有效分枝3根以上,地茎粗0.3~0.4厘米,根系发达,侧根数5条以上,长度达10~20厘米。壮苗移植成活率高,成活率达98%以上,抗逆能力强,生长速度快。

(五)茶苗根系蘸泥浆处理技术

ABT生根粉按照25 ~ 50毫克/千克对水,同时按照0.5% ~ 1%对水比例加入51%中阿撒可富硫酸钾复合肥(17-17-17),50千克水对拌“生地”红壤做泥浆可以蘸根处理茶苗3000株左右。通过深栽和泥浆水蘸根,茶苗种植后可节省浇“定根水”工序,节约了浇水成本,提高了茶树种植成活率和抗旱能力,对于浇灌条件不够或山地茶园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水肥管理技术

(一)抗旱排涝技术

1. 水分要求

茶树生长,既喜温、喜湿,但又怕旱、怕涝。茶树的芽叶生长强度、叶片形态结构及其内含物的生化成分等指标,均以土壤相对含水量80% ~ 90%为最佳,而根系生长则以65% ~ 80%为好。在适宜的土壤温度下,茶树生长旺盛,体内含水量一般约占全株重量的60%左右,幼嫩芽叶含水量可达80%左右,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谢功能增强,物质代谢趋向合成,有利于体内干物质的积累,使芽叶萌发快、数量多、嫩度好、内含物丰富。特别是鲜叶中氨基酸与多酚类物质的增加,对形成香浓味醇的红绿茶品质都较有利。但如果在旱季,当根系层土壤含水量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并伴有高湿与干燥的空气时,茶树体内水分代谢容易失调,导致芽叶萌发受阻,鲜叶产量与品质均下降。旱季灌溉,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70% ~ 90%的茶园,无论是鲜叶还是加工后的成品茶,其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一般可增加30%以上。但茶园土壤水过多同样有害,会使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土壤空气减少,削弱茶树根系呼吸和吸肥、吸水能力,时间稍长,茶树新梢生长受到抑制,尤其是红黄壤茶区,土壤中常形成低价铁、锰及其他还原性物质,再加上腐败性嫌气细菌的活跃,形成茶树湿害。

2. 灌溉方法

考量茶园灌溉方法的优劣,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灌溉水的分布均匀程度,以及能否做到经济用水;二是能否做到有利于茶园小生态的改善;三是能否达到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的目的。茶园推广喷灌、渗灌、滴灌等灌溉方法,能够取得显著的节水增产的经济效果。

3. 排水措施

新植茶园的水利系统主要包括保水、灌水、排水三方面内容,由渠道、主沟、支沟、隔离沟和山塘、水库、管道与机埠组成,相互配套,紧密联系,形成茶园沟沟相通,减少与避免茶园水、土、肥的流失和低洼处渍水现象。

(二)绿肥套种技术

新植茶园土壤面积大,容易滋生杂草和土壤水分蒸发。倡导有机栽培,合理套种冬季、夏季绿肥。选择耐阴,生长期短,植株矮小,不与茶树争光、争水、争肥,同时还能培肥和改良土壤的绿肥作物。作物的种类应以豆科作物为主,如大豆、花生、蚕豆或豆科绿肥紫云英等。1 ~ 3年生茶树行间可种植1 ~ 2行绿肥,达到以耕代抚、以短养长、改善茶园内小气候,增加收益。夏季套种绿肥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地表温度,提高抗旱能力;冬季套种绿肥可以提高土壤覆盖面,达到提高土壤温度2 ~ 3℃的效果,预防冻害。

1. 绿肥种类

4 ~ 5月播种的夏季绿肥有花生、大豆、绿豆等,10 ~ 11月播种的冬季绿肥有蚕豆、紫云英、苜蓿等。

2. 绿肥优点

绿肥收获后进行根部覆盖或深埋,能增强土壤保水保墒能力,同时起到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增施有机肥,节省肥料成本,改良茶园土壤结构,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三、病虫、草害防控技术

(一)病虫害防控技术

茶树害虫主要有茶叶螨、茶枝镰蛾、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毛虫和黑刺粉虱等,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轮斑病、云纹叶枯病和白星病等。防治策略上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加强预测预报,按照病虫害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优先应用杀虫灯、性诱剂和粘虫色板等防治手段,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 农业技术措施

①摘光茶树上的虫蛹、虫卵、虫囊,人工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虫蛹和虫卵,以减少茶园内越冬病虫的基数。

②封园喷施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晶体(250 ~ 375克/亩)200 ~ 300倍 液, 喷药时, 茶丛的上下、内外,叶片的正面、背面,蓬内的枝条及地面的杂草都要喷到。

2. 常见病虫害综防技术

(1)茶尺蠖防治

茶尺蠖1年发生5 ~ 6代,4月为茶尺蠖第一代幼虫盛发期,第一生后,每间隔20 ~ 35天应注意下一代幼虫盛发期。防治措施:①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人工除虫;②第1、2、5、6代优先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在幼虫2~3龄前期防治;③使用2.5%鱼藤酮300 ~ 500倍液 、 0.3%苦参碱1000 ~ 1500倍液、苏云金杆菌、15%茚虫威2500 ~ 3500倍液、2.5%联苯菊酯1500倍液在幼虫2~3龄时防治。

(2)假眼小绿叶蝉防治

假眼小绿叶蝉1年发生9~11代,注意有2个为害高峰,第一个高峰在5月中下旬 ~6月下旬,第二个高峰在9月中下旬~10月中旬。防治措施:①注意小绿叶蝉为害高峰,虫口高峰来临前5 ~ 10天安装黄板防治,虫口密度较小的茶园只使用黄板;②虫口密度大的茶园,配合若虫高峰期使用烟碱・苦参碱、藜芦碱、24%虫螨腈1500 ~ 1800倍液、15%茚虫威2500 ~ 3500倍液防治。

(3)蓟马防治

8 ~ 10月是蓟马为害高峰期。防治措施:①可采用色板诱杀;②采用15%茚虫威2500 ~ 35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1500倍液防治。

(4)茶饼病、炭疽病防治

3~5月和9~10月注意茶饼病,5~6月梅雨期和秋季多雨期关注炭疽病。防治措施:采用甲基硫菌灵或百菌清等进行防治。

(二)杂草防治技术

茶园杂草不仅与茶树争水、争肥和争光,而且还会恶化生态条件,有利病虫害的发生。由于杂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繁殖率高,吸肥能力强,如不及时清除,会造成茶园土壤贫化、荒芜或成低产园。

1. 高标准建园

建园时选择秋、冬季通过机械开沟撩壕方法深翻土壤、表土下埋,“土块翻边,草根朝天”,清除恶性杂草地下根茎。通过太阳晒烤和冻土方法,促进土壤熟化,达到斩草除根效果。

2. 中耕除草

贯彻“除早、除小、除了”的方针,在杂草初发期通过中耕锄草方法疏松土壤,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促进土壤矿物质风化,提高供肥能力。

四、冻害预防技术

茶树原生长在亚热带温暖的环境中,形成了喜湿怕寒的特性,茶树遭受冻害后,轻则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重则造成严重落叶乃至全株枯死。

(一)冻害类型

根据茶树冻害发生的季节可分为越冬期冻害和萌芽期冻害。茶树萌芽期冻害主要是霜冻,分早霜冻和晚霜冻,早霜冻多发生在秋末,对名优茶影响最大的是晚霜冻,名优茶常遭受晚霜冻或倒春寒危害。晚霜冻或倒春寒多出现在3~4月,此时大地回春,茶芽开始萌发,特早生和早生品种已到收获季节,若遭晚霜或倒春寒危害,轻则造成芽叶叶尖变红,重则造成成片芽叶焦枯,严重影响明前茶的产量和质量。

(二)预防措施

晚霜冻或倒春寒对特早生和早生名优茶的影响大,积极做好预防十分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增施有机肥

在秋冬季增施厩肥、堆肥、焦泥炭等热性有机肥料,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既能提高土温,又能增强茶树抵抗力。

2.熏烟驱霜

熏烟的作用是在茶园空间形成烟雾,防止热量的辐射扩散,利用“温室效应”预防晚霜冻,效果明显。方法是在晚霜来临之前,根据风向、地势、面积设堆,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既防晚霜冻又积肥,一举两得。

3.喷水洗霜

有水源及喷灌设备的茶园,可利用设备在晚霜危害时进行喷水,把附着在茶树芽叶上的霜洗去。

4.覆盖防霜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86-01

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1.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广泛性。目前世界应经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开始利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人们可以在家不用上街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学校可以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校园。由此可见,计算机就像一颗参天大树的根部一样已经完全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多个领域,对社会已经具有广泛性的影响。

1.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专业性和智能性。在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半导体晶体管、微电子、集成电路等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计算机的专业性和智能性也日益凸显。例如,如今的计算机可以根据使用人群的不同需要进行各种更新改装,甚至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专门的笔记本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计算机这种能够在应用领域进行多种功能的分化不但体现了它的人性化的一面,也展现了其自身的专业性。再如,现今各种家用电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控制它们的运行程序,以前那种繁琐的单机操控模式正被更具智能化的家庭计算机网络系统取代,这就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1.3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用性。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领用计算机网络来更加快速、广泛地获得多方面、高质量的国内外信息,并借此来提高他们自身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在工业上,计算机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利用自身的通信技术和程序编程来完成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辅助设计、信息管理、集成制造等等。在教育方面,它可以用来辅助老师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师的作用等到充分发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变得不在单调、枯燥、乏味。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中专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2.1教务管理。近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中专学校学生培养机制和教学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调整,学校教务部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工作也越来越繁杂。因此,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逐渐无法适应中专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需要和发展,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学校教学管理已经成为极为迫切且有效的方法。有效制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模式,便成为中专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必然要求。中专学校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用以维护中专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教学管理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和数据,是教务人员制定教学管理决策、分析中专学校教学状态、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必须进行科学全面的加工处理。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无法处理如此纷繁复杂的管理信息,由此,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中专学校教学管理及教师管理系统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务管理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一个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应当包括学籍、教学计划、排课、选课、成绩管理、教材管理、实验管理、毕业资格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一般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客户端/服务器(C/S)混合的应用体系结构,使教务管理真正实现远程办公、异地办公,满足学校对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处理、组织、管理和利用的需求,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与共享。

2.2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学籍管理、班级管理、档案管理、课程编排等子系统。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各科学习成绩的登录、统计,各种成绩表册及成绩报告单打印和传送,提供各种查询功能以便及时了解各科教学和各年级学习质量;班级管理主要是分析处理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情况后,按某些既定原则将学生分配班级的系统;档案管理包括对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成绩统计及各类文件的存储、登录、查找与处理;课程编排是中专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中专学校对所有教师和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的调度。

2.3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本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包括教师的个人信息系统、教师教学信息系统及教师评比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教师个人信息、教学信息及评比机制的登录、分类、检索查询和输出。教师个人信息包括教师本人基本情况及其家庭状况;教学信息包括教师的所教学科、专业、班级等;教师评比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和业务进修情况等。

2.4课件制作。

2.4.1选定主题。正确选择CAI课件的主题非常重要,"把握重点,勇于创新"是原则。在目标主题确定的前提下,发展创新式思维,制作新颖有趣的课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2.4.2编制流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流程的编制。它是面向教师---计算机---学生的一个过渡阶段,流程的编制效果在整个课件设计环节中起重要作用。

2.4.3编辑课件。课件的编辑需教师亲自执行。首先应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划分,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结构,设计各单元之间的链接,从而设计完整的课件脚本。根据设计好的脚本及教学目标,将各类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编辑成内容可写、新颖有趣、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编辑时可选择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ector、Actional、Tool Book、几何画板、方正奥思、宏图等制作平台。

3.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学管理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能够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实现,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更能让学生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博.刍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33-34.

篇6

[关键词]科技期刊;分级管理;学术影响力

[DOI]10.13939/ki.zgsc.2016.22.110

科技期刊是重要的科研成果载体,它反映了国家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和实力,而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则是指某一阶段内科技期刊在相应的科研领域内的科研活动影响范围及深度。下面就从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现状展开综合性分析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其学术影响力。

1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无论是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我国目前的科技期刊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能够满足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科技期刊体系建设需求。由于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持续增加,学术论文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不断拉近与世界先进学术差距的重要标志,但我国科技期刊想要取得国际影响力要走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有不断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推动科技期刊科学发展。虽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学术影响力和实施力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科技期刊学术缺乏更高层次的布局和决策。

2 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途径

2.1 增加我国科研投入

虽然我国在科技研发工作当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我国科研实力及水平仍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科研基础实力总体水平较低,科研底蕴有限,期刊影响力不高,致使一些高水平论文流向国外期刊。若想要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应从其根本原因入手,增强我国基础科技实力,提升科研论文综合水平、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尊重科技规律,切忌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杜绝学术不端,落实科技研究工作,努力提升基础科技实力。

2.2 注重政策引导和扶持

电影、电视、影音文化等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受到了有关政策的保护,国家通过这些办法来保护民族文化,而科技期刊保护却一直未被列为文化保护行列,而一些国外出版集团又趁着我国明确的外商限制的同时,大赚出版费用,占领中国刊物市场。我国期刊有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学术自信,强调国外权威数据库,造成大量稿源外流。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良好的政策扶植环境,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

开展分级管理,创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期刊。我国科技期刊应面向世界,抢占国际地位,采取国际化战略,加快科技期刊国家建设,使我国科技期刊更快地跻身于世界先进科技期刊行业。首先,集中多方面资源和力量,整合我国国内科技期刊市场,实施科技期刊分级管理,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国家应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政策和经费上的帮助,提高其行业竞争力,增强刊物吸引力,吸引国际科学领域中有代表性和杰出论文,争取尽快培养出国内顶尖科技期刊,更好地展示我国科研创新成果,全面反映我国科研水平。其次,鼓励科技期刊发展,满足教育和科研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人才及科研成果,建立奖优降劣机制,实现科技期刊动态管理,对于各个层次的期刊,采取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加快我国科技期刊行业更快发展。

近年来,大量高水平科技稿件外流让我们深感忧虑,这不仅是我们科研成果的流失,同时也是我国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流失,科研人员在花费了大量资金在国外发表文章之后,我国科研机构和图书馆还要以高昂的价格购回论文,对国外期刊依赖性较大,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例如爱思唯尔数据库全面提价,而我国却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极为无奈的一种表现,这不仅是文学上的流失,也对我国科技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今天爱思唯尔仅仅是涨价,若是有一天实施文化封锁,是不是我们连自己的科研成果都不能看到,这样无疑是可悲的。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实行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不断壮大我国科技期刊,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建立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遏制科研成果外流的不良状况。科技期刊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科研成果,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国家政策引导,将国内刊物作为科研人员和研究人员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学术自信,倡导国内刊物,不妄自尊大、盲目自卑,创建国内科技刊物宽松、公平发展环境,才能够不断拉近我国科技期刊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水平。

开展文化交流,利用国际优质资源,改进我国科技期刊水平,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维护科技资源安全。鉴于网络期刊领域属于新兴领域,我国和国外处于同一水平,我们不需要掌握这一发展机遇,创建开放式网络平台,增加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注重国家引导和企业引导,搭建其具有自主知识澶群的国内期刊数据网络平台,奠定扎实的科技期刊发展基础。

妥善处理市场化和公益化关系。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版体制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应当从基本国情出发,分析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正确定位,减少盲目性和国际盲从性。科技期刊是非营利的文化事业,它能够促进科技交流和传播,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等的重要条件,但其非完全的公益化,它有着特定的市场受众,没有纯公益非排他性特点。因此科技期刊应当是市场化和公益化结合的产物,市场决定其产量,政府的政策扶持能够给予科技期刊一定的维护和供给。科技期刊情况较为复杂,我们不能够片面判断其市场化或是公益化,应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提升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使我国科技期刊能够具有扎实的国内市场根基,面向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开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多样化经营。调整期刊产业结构,优化行业布局。新闻出版总署根据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实施了宏观政策引导,鼓励期刊间的强强联合、品牌扩张和资源重组等,不断推动科技期刊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多样化经营模式发展,努力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经营效益,打造多元化期刊经营发展局面。

提高办刊队伍整体素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保证办刊人员素质是科技期刊长期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学者型编辑队伍,选择业内精英和专业进行审稿,提升期刊办刊水平。重视期刊经营型人才培养,瞄准科研领域市场,积极组织高质量、具有前瞻性的稿源,增强刊物吸引力。紧跟时展步伐,更新办刊理念,掌握最新出版技能,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编辑出版加工手段,提升刊物编辑能力和素质,使我国科技期刊能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3 结 论

科技期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应积极采取政策扶持,努力提升国内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完善期刊改革发展,科学、客观地分析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

篇7

关键词:科学;伦理;关系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朝阳正冉冉升起,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注可谓前所未有。互联网、克隆羊、人类基因图谱等,都提出了科技与伦理相互关系的一些尖锐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

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2 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包括道德进步在内的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必须以科学的“真”,促进道德的“善”,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必然导致人类实践领域的拓展。科技进步对伦理道德领域的扩展,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治科学到文艺复兴,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中世纪的宗教道德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的伦理观念的形成。另外,科学技术活动对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科学家萨顿所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它摒弃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构成道德行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提出知识就是道德。德国现代物理学家包生尔认为,科学知识是构成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认为一个时代对知识的评价可以用作衡量时代精神的标准。由此可见,科学与道德有着较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道德,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在伦理道德上不知进步了多少,难怪近代伦理学家们对那种知识使人类退化的观点提出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陶冶人的品性,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主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道德主体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主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现代化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再以体力和经验为基础,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②科技的现代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主体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有关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科学文化水平存在函数关系,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识越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通常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此外,随着系统科学等新兴科学的兴起,系统思维等现代思维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强了其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③促进道德主体个性全面发展。一方面,科技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也提高了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会行为,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科技一旦不被正确地使用,必将产生恶劣的影响。科技发展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从这一点来说,科技发展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科技活动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活动,存在着可能的或潜在的风险,也需要伦理规范,以预防不良后果或灾难的发生。如克隆人问题、基因工程、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应用和隐私权问题、基因歧视问题、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问题、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农作物问题、遗传资源和多样性保护问题,以[!]及基因武器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它们涉及到人类个体安全和国家安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不可小视。试想,如果克隆人的科技活动允许自由进行的话,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人伦关系混乱,性别比例失调,希特勒优生理论沉渣泛起,所以应该禁止。又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种属之间的遗传屏障,很容易在试管中进行各种遗传重组,制造出可能的“怪物”,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或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此类工作不仅需要伦理规范,还要制订一些专门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其行为,使其负面影响减小至最低程度。基因武器是近来报刊上经常谈论的话题。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有可能 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和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对此,应达成国际性的伦理宣言和协议,反对和禁止此类科技活动。

3 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是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那么人对科技工具的服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工具系统是以人工装置的方式体现了自然规律。工具技术对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压抑,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单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满足。要缓解和减轻科技手段对人的控制和压抑程度,必须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伦理道德表征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人文精神力求发现那些使人成为人或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要穷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为人存在、人何以会具有那些属人的东西。作为一种主体尺度,伦理道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积淀和集中表现,它是人作为主体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它内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体征了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所以,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正当运用,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王文娟,李宏英.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J].山西科技,2009,(3).

[2]岳磊,蒋富强.略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科学之友,2008,(12).

篇8

一、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 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 来认识。目前,我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初中的升学率仅有25%,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具 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农村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 在的脱离农村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 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 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二、从实际出发,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

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是改善和加强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工程。要搞好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必 须根据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 学生升学或就业打基础的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的基础性、通用性、实践性、思想性和先进性。这是编写初中劳 动技术课教材的基本原则。教材内容应该包括工农业劳动技能和服务性劳动能力两个方面,分为“家庭饮食起 居”、“加工工艺”、“使用安装维修”、“种植、养殖技术与农副产品加工”等四个可操作系列,以改变初 中毕业生中存在的“农民子女不会务农、工人子女不会做工、优秀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的怪现象。要不断充 实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家用电器的使用维修等先进的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要从当地需要出发来选择教材内容; 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以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观点的教育;要突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和操作训练。

为了解决教材适用性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可以在教学大纲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采用通用教材、地方教材和 学校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即由省、市、自治区组织编写通用教材,由各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编 写地方教材,供学校选用;同时允许学校增删或自编补充教材。

三、以操作训练为中心,改革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初中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其特点主要在于它的实践性、基础 性和通用性。它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般的文化课,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它 也有传授生产技术基本知识的任务,但那是为技能训练服务的。它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 劳动习惯的一般劳动课,而是使学生通过劳动过程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掌握基本的生产知识和使 用简单劳动工具的技巧。它更不同于为从事某种职业所进行的专门技术培训,而是给学生打下从事生产劳动的 一般基础;即使在实际教学中把某一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也不能以这个职业的需要为目标,而应该使 之成为培养学生通用技术的“载体”。因此,劳动技术课必须以操作训练为中心,采用“手脑并用,操作为主 ”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把它变成劳动知识课。 转贴于

在农村中学,应该推广全国“十杰教师”、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冯振飞和吉林省九台22中张再昌“横讲竖 穿”的教学经验。“横讲”,就是根据农村季节或农作物生长阶段来上劳动技术课,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结 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竖穿”,就是在完成某一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栽培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之后 ,把“横讲”时所教过的栽培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条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 既看得见、摸得着,又学得深、记得牢。

在城市中学,可以推广上海市通过多年实践所形成的“三个阶段、五个环节、三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三个阶段、五个环节”是:认知阶段,包括观察和模仿两个环节;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环节;完成阶段,包括 反馈和矫正两个环节。“三种课型”是:以掌握某种操作技术或工具使用技术为目的的操作课;通过完成某件 作品来学习技术的制作课;以学生观察、模仿、讨论教师操作为内容的观察-练习课。

为了保证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还应该建立考核制度。考核内容既要包括劳动技术,也要包括劳动态度 ;既要注重平时考查,也要重视劳动技术竞赛成绩。

四、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是上好劳动技术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基地建设可以与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 产业相结合,也可以建立劳动技术课专用教室或专门的实习、实验基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舍得 在这方面花钱投资;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拨给专项经费,批给土地,并动员社会力 量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是有困难的,以市、区(县)为单位建立劳动 技术教育基地比较可行。北京市建立了市级综合基地、区(县)基地和学校基地相结合的三级劳动技术教育中 心,上海市也建立了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县)级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和项目单一、可供几所学校交替使用的劳动 技术教育中心。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一般可以在学校自建劳动技术教育专用教室的同时,以区(县) 为单位建立一个规模较大、设备齐全、具有综合功能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供全县各校交替使用;在人口比较 稀少的地区,也可以几个乡联合建立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这样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基本可以保证教 学任务的完成。暂时没有条件这样做的地区,可以通过校厂(场)挂钩来解决实习场地问题。

五、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 的关键。必须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各校应从现任教师中挑选热爱劳动技术课教学专业、业 务水平较高或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建立起劳动技术课的专任教师队伍。在过渡阶段 ,可以调用校内动手能力强的理、化、生教师担任讲课辅导教师,选择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习 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聘请厂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担任兼职教师。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管理学 教学模式

《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经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虽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但多媒体的丰要作用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演示的工具,或者作为公开课上装点的道具,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管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1)营造(或构建)新型教学环境;(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其实质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义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学能工具,而是要通过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为《管理学》课程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

当前,《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信息加’r的主体,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如何真正成为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不应离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管理学》教学信息系统,将学院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大学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Intemet)联为一个有机的教学媒体体系,为改革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在课堂的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教室,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信息传播量大,同时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感染力,使抽象变具体,由静变为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多媒体计算机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练习,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参与活动就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2.多媒体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资源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n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超媒体、超文本等方法表述《管理学》教学信息内容与学生大脑知识的网状结构相匹配,使教学信息内容走向形式多样化、思维个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白己的学习需求,寻找学习专业知识的切入点,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再把各种管理学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组织和链接,最后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3.计算机的网络特性和虚拟特性,有利于解决管理学教育资源严重滞后现实需要的难题。

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使《管理学》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大大减少。通过建立学院教师教学素材库、学生在线学习资料库和电子作业系统,学生的《管理学》实验软件系统和实验案例库,可以把学院内优质的管理学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放在学院的管理学教育网站,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或下载。利用计算机的虚拟特性,可以创立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使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从而有利解决了目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大招生而造成的师资不足,教学场地、图书资料紧缺的难题。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3个要素组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要增加一个教学要素――教学平台(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的观点考虑,这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信息化教学结构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与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内容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传授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之一;信息平台(信息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的激励工具。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开发和设计CAI课件,实施网络教学

CAI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管理学》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Pow-erPoint、DreamWeaver、Frontpage等多媒体制作软件上设计文稿,并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演播进行教学。教师还利用个人主页,设计、制作和网页课件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跟踪辅导、即时应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可以即时得出训练成绩和答案以便使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实现课后的互动交流

公众交流平台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案例教学虽然跟学生能达到一定的互动,但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表达他们的观点,如何才能达到真正

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而QQ群、BBS、博客等一些交流平台正好弥补了这点。例如博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公共性、即时性、私密性、个性化等特点,作为《管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师生课外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博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三,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案例介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也给了学生课前讨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3.利用网络实现《管理学》的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向那些在空间和地理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众多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活动。实现《管理学》远程教学,学校需要建设管理学专业网上课程资源,包括网上教材、网上课件、题库、信息资料库、管理学相关的案例库等;开发研制《管理学》远程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管理学》课程网上实验室;建立远程教学的选课、教学、考试和学籍管理等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学》远程教学系统的教学、科研、维护、管理等体系。远程教育把学习的支配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实的回归,网上教学排除了时间、空间及人为因素的限制,学生可能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在自己合适的时间点播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实施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条件

信息技术并不是一经引入到教育当中就能够很好的与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归结为以下几万而:

1.观念转变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首先实现“整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恕、的转变是首要条件,其中包括学科观、教村观、教学观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为了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高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培养起教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由他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2.网络平台的搭建是“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必须构建一个扩展性的硬件平台,而且要配上良好的配套设施和软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3.丰富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

在资源建设上,首先要制定一个建设资源库的标准,即科学性、目的性、先进性、启发性。具体资源库的建设上可以从两个途径进行操作。一是购买;二是教师从网上下载整理和独立制作开发相结合,这样既快捷,效率也高,使用方便,同时资源的形式也要尽可能的丰富,为“整合”提供良好、强大的资源支撑。

4.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是整合的必要条件

篇10

关键词:文书档案管理;对策;探讨;机密性

文书档案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单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单企业档案的资源发生地,对文书档案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才能够提高文书档案的利用率,为企业的其他工作打下基础,做好服务。下面分析一下文书档案管理的特征,探讨目前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加强管理的措施。

1 文书档案管理的特征

文书档案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是相关时间段内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领导与行政管理活动的综合,主要包括了党委、组织、纪委、纪检、工会、办公室等部门的活动,又被称之为管理性档案。文书档案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以纸质为载体来记录,并按照相关要求分类后存放在档案室中。文书档案是对单位工作各方面的真实记录,它主要涉及党群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方面,内容丰富。形成了文书档案资料的丰富性。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是单位重要的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是一个单位工作业绩与管理水平的历史记载与再现,也是单位领导作出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实现文书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才能发挥出文书档案的作用,体现出文书档案所具有的价值。

2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的收集不够及时

企业档案收集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既为档案整理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又是实现档案利用的前提条件,文件材料收集的齐全与否,与档案的完整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一些企业文书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通过企业OA软件的运用,很大程度提高了各类红头文件收集的齐全完整性,但总体而言,文书档案收集工作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部分企业在文书档案收集过程中只收集红头文件,对于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如党组会会议记录、公司简报、各类非生产性合同、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统计报表以及其他具有原始凭证性材料的收集缺乏重视,致使许多重要文件材料逐渐丢失,而这些文件材料对今后的查考编研等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书档案的管理是从收集各部门的重要文件开始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部门未能及时的将文件交给档案管理员,这就造成了档案的收集工作的难度。这种状况是由于各部门的配合工作没有做好,时常使档案管理员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不得不常常催要,但是有些文件个别部门确实工作需要,所以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只得妥协,等时间久了一方面管理员容易忘记收集这些资料,另一方面这些文件资料在部门中很有可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甚至丢失,使重要的资料不能够有效的保存,这是文书管理工作的疏漏。

2.2 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脱节

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脱节是我国的文档一体化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从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来看,挡案的管理只能通过企业档案室与企业文书部门连接,这种联系途径比较单一,而且职权不明,很难发挥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整体优势。造成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脱节。二是标准化、自动化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自动化系统的工作,特别是电子文件的鉴定、分类、组卷等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三是由于标准化准备工作不足,给软件推广和档案信息的传递带来困难,造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工作流程脱节。文书工作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档案管理工作则是文书工作的延续,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相互统一又分工明确,关系密不可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实行是分块管理体系,虽然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管理体制却拉大了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之间的距离。就现实情况来说,文书工作者的档案意识较为淡薄,而档案管理人员也极少涉及文书工作,这就导致了工作之问的脱节,在衔接上十分不协调。目前,许多单位的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在公文的格式和处理办法上存在较多的分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文件用纸不规范、格式不统一、版记不全、附件不规范、办理程序先妥、编号不准确等等。

2.3 上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企业单位中,有很多上级领导对文书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透彻。争取领导重视是做好文书档案工作的前提,发挥作用,争取领导的重视。领导是否重视文书档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书档案人员工作的满足度。因此,要想使单位的文书档案工作有起色,必须做好档案的管理,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为本单位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只有让单位领导知道了档案工作在单位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宣传,增强领导的档案意识。单位领导对文书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大多都是因为对档案工作的不了解,认为文书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这就需要文书档案人员经常向领导宣传文书档案工作。首先,要勤向领导汇报文书档案工作情况,使领导受触动、受启发;其次,要努力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及时为领导提供上级机关和档案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材料,为领导提供档案利用信息,使领导逐渐熟悉文书档案工作,利用档案促进工作。实施文书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加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在一部分领导看来,档案管路工作极为简单,尽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难以见到效果,也无法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只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保存好文件,以备不时之需即可。所以档案管理工作尽管在口头上得到了重视,却没有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位。这就直接影响了包括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在内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单位不同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文书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知不一致,也会导致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不完善。

2.4 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的人力完成,因此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工作,一些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与学习,对档案分类、立卷等技能掌握不够熟练,没有掌握其关键,管理工作者的个人能力达不到当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在档案的分类、立卷等方面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具备一定相关技能的人员也没有进行后续的教育和培训。经常导致文书立卷不符合规范、收集范围不明确、收集工作不及时、材料真伪不分明、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混乱、文书档案收集缺失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书档案管理,从而达到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潮流。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重视和加强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更新,进一步促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制度化。接受新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方法,特别是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档案的管理带来了一次革命,管理人员只有掌握好新的专业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3 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及时全面地收集文书材料

档案的收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首要环节和实际起点。它不仅为档案工作提供了实际的管理对象,还为国家积累了完整系统的档案史料。文书材料的收集,是平时归卷和来年初调整定卷的前提和基础,收集工作的质量,决定和影响了其他业务环节的质量,既是一项繁琐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细致的政治工作。文书材料的收集工作一是“账内”文件要经常查对、清点,做到一份不漏地收集起来;二是“账外”文件要留心收集,把应该收的都收集起来;三是严格规章制度,使工作人员自觉地把文书材料交上来;四是做好思想工作,把容易被忽视的文书材料收集起来。总之,文书材料的收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艰苦细致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业务、信息灵通、坚持执行有关制度,使收集到的文书材料的数量充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并做到手勤、口勤、腿勤,脑勤,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及时全面地做好文书材料的收集工作。

3.2 做好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的衔接

根据义书处理、档案管理、数据库维护、打印原始数据等功能的相互问联系,可把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分为两个系统、两个库。这样既可以实行一体化管理,又能单独使用,分段管理。两个库既前后连贯,又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将档案文件的著录项目放在公文处理的登录项目中,使揭示档案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信息尽量在公文处理中形成,并达到标准化,使文书库的数据转换到档案库,这样信息库的数据既叮供文书处理中反复使用,又可免去档案部门立卷、归档数据的重复集中录人之苦,充分发挥现代管理的优势,达到了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的一致性。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特点是文档一体化管理具有灵活方便的自动组卷、对档案题名自动标引、多功能检索等功能。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著录规则》要求,可将文书处理的收发、登记、承办、催办、组卷、注销和档案管理的检索、编目、统计、借阅、销毁等管理于一体,使文件从形成即由计算机实施全过程管理,即文书立卷人员把归档文件在计算机上逐件打上归档标识、组卷标识和保管期限标识,应用计算机组卷功能,直接拟写标题及有关案卷著录内容并由档案人员进行核校,调整卷内文件排列顺序,打印出卷内文件目录。立卷人员根据案卷卷内目录及排列顺序,将相关的文件与护封、目录、备考表一并装订成卷。这样既避免了重劳动,又提高了管理效率与质量。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有效衔接的途径是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所谓文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就是将文书处理与档案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双方互补、互助,相互沟通,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有效管理。根据工作单位类型不同,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模式:一是由文书工作人员兼管档案工作。或由档案人员兼管文书工作的方法。由一人兼管,能熟悉工作,方便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方法实用于中小型单位。二是文书人员与档案工作人员彼此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工作。这种方法适用于大企业。由于单位大,形成的文件自然多,文件有条件地转化为档案也必然多。文书人员与档案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立卷归档工作,有利于档案的利用与开发。三是领导统一负责协调。由一名领导统一负责文书与档案工作的协调。加强统一领导.经常互通情报。交流工作,建立咨询会议制度和联系网络,协商解决有关问题,共同承担某些科研课题。这种方法适应于各类机关。明确部门职责。明确两部门职责,前移档案立卷工作,使文书部门成为档案保存的一个基本单位。文秘工作和档案工作衔接的主体主要是公文。计算机辅助管理是实现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文书与档案管理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后,二者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真正达到前文后档“一次输入,多次采用”的目的,这也是档案工作者多年为之努力的方向。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一项子系统,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可使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首先,计算机局域网络是实现档案文件信息快捷、高速传输运转的必经途径。可将文书档案中相同性质相互联系的工作联为一体,完成数据共享,数据转储。其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引人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系统后,图、文、声并茂,具有可视性、直观性之特点,使文书档案工作真正“活”起来。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系统实施后,文书档案工作中除了个别环节尚需人工完成外,其它绝大部分工作如分类、整理、鉴定、立卷、著录、标引、统计、打印均可实现自动化,使档案人员从传统的手工劳作中彻底解脱出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3.3 争取各级领导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为了提高单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的水平,工作人员一定要落实好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才能为本单位的工作足够的支持和保障。文书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本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后,才能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还要通过自己的积极工作,争得各部门负责人对档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4 强化档案管理工作者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单位领导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培训,深入学习档案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档案工作理念,掌握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培训,才能提高其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加强学习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及政策水平。新时期干部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具备优良的专业技术素质。促使管档人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素质,进而更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总之,文书档案实行全面科学化管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对相关工作者迸行职业培训,强化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中作的有效衔接,都将有利于实现文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并加强档案管理质量,使企业切实发挥文书档案的作用,提升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档案的功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爱怡,顾贤凯,从工作实践浅谈文书档案管理,科技资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