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法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讨法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控制理论为测控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包括状态空间的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因为本课程理论性较强,以课堂讲授为主,如果教学方法不当,仅仅根据课本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传授课本专业知识,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挫伤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为此针对课程设计了研讨式教学方案。
二、研讨式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
课程主要是关于状态空间的基础理论,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在理解有关状态、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系统矩阵与稳定性的关系,线性系统状态转移的过程,能控性、能观测性,与系统设计的关系,掌握并灵活运用极点配置,观测器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通过课程实验,掌握模型转换,李亚普诺夫矩阵方程的解法,掌握运用状态反馈对系统进行极点配置的设计方法。学会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辅助分析设计的基本技能,为日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做到对各章概念融会贯通,解题方法灵活运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现代控制理论的研讨式教学方案设计从内容结构、教学方法、训练载体、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设计了以知识点问题为主线,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研讨式教学、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现代控制理论研讨式教学知识点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基础之上,学习对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和系统综合方法。即建立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模型,特别状态模型的三种实现能控标准型、能观标准型、约当标准型,以及各种模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模型建立后分析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利用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为了改善系统性能,然后对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即利用状态反馈实现极点配置,为了解决状态不能直接检测的问题,利用带状态观测器进行状态反馈系统设计。
(二)现代控制理论研讨式教学模式
1.通过理论教学应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了解自动控制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建立控制问题的系统观,学会用控制系统的思想理解问题;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重点掌握由传递函数(矩阵)到状态模型的三种实现:能控标准型实现、能观标准型实现、约当标准型实现;掌握如何求线性定常系统齐次状态方程和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掌握线性连续定常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概念及判别准则;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李亚普诺夫第一、李亚普诺夫第二分析法;掌握通过反馈设计控制系统。重点掌握状态反馈能任意极点配置的条件和利用极点配置实现状态反馈,重点掌握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实现;掌握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设计。
2.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数字仿真软件解算实际控制问题,学会掌握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分析,通过对MATLAB软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模型变换、典型系统的响应分析等语言,提高解决控制问题的计算与分析能力。通过模拟仿真电路实验,提高学生控制电路调试与实现的能力。通过控制理论实验装置,学生根据自行设计的控制理论教学实验电路进行模拟仿真电路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整个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开展研讨式教学,本课程共设计了五个研讨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探索知识的精神。针对重点内容分别设计了综合知识测验和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实践和研究性教学,学生基本具备运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初步完成今后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基本控制任务。
三、研讨式教学训练载体的设计
研讨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引例进行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式教学,按照知识点进行研讨式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查阅文献和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的能力;配合课后练习对基本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重要知识内容进行学习效果检验。每部分配合教学内容进行综合知识运用的训练,配有大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训练项目。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研讨式教学模式。
1.习题。根据各章知识点,每章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课堂研讨式教学。第一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一:如何从各个角度建立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讨论状态空间表达式实现的非唯一性。第二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二:讨论求解系统方程响应的不同方法。第三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三:讨论能控性能观性的含义。第四章课堂研讨式教学四:讨论稳定性的含义以及判别稳定性的各种方法。第五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五:讨论如何实现系统综合,以及实现极点配置的各个反馈结构的优缺点。
3.随堂测试及综合测验。第一章随堂测试一次,第二章随堂测试一次,第三章随堂测试一次,第四章随堂测试一次,第五章综合测验一次。
4.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课后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共三次。第一次根据课堂讨论,查阅资料,建立一个实际控制系统不同形式的模型(如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等)。第二次根据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用不同方法求解控制系统的方程,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第三次根据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用不同方法判别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5.实验教学。实验内容:(1)控制系统的不同实现。(2)状态反馈极点配置。基本要求:观察实验结果,有一感观印象,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验证所得的理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训练他们整理资料、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培养严格的科学作风。
四、研讨式教学的训练组织形式和安排
1.练习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根据教学日历,布置课后习题;阅后,下一次课,根据习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评。
2.课堂研讨式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根据讲授内容,布置讨论题目,10人一组,讨论后演讲,回答问题,老师总结点评。在研讨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提醒和引导,控制研讨的进度,避免研讨过程散漫。
3.随堂测试及综合测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根据教学日历,讲完本节内容后,随堂进行,可以参考资料,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收卷后,课后阅卷,给出成绩,课上根据测验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评。
4.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课堂上布置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学生课后完成,可以查阅资料文献,独立完成,根据要求对所用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需给出参考文献。
5.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根据教学日历,讲授完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后,联系实验中心,安排实验任务,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五、学生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与标准
1.学生成绩考核形式与比例。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随堂测试及综合测验×20%+课堂讨论及大作业×10%+实验成绩×10%
2.课堂研讨式教学成绩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研讨式教学成绩进行评价:阐述问题的逻辑性及流利程度,能否恰当运用控制理论相关知识点,能否正确回答问题,能否提出自己的见解。
3.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成绩评价。主要从大作业的问题的分析过程质量和撰写质量两方面评价。包括对问题的提炼能力、能否提供清晰的解决方案、能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正确进行分析、能否正确提炼出结论。
4.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理论计算、实验电路的设计及分析、预期结果和实验结果、报告的撰写及结论进行评价。
六、效果及结论
篇2
关键词:聋校;备课;特殊性
备课,即教师在讲课前所做的准备,涵盖教学内容、学科要求、学生情况、教学方法、讲解顺序等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备课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聋校是学生生理特征显著、生理缺陷严重的学校。聋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备课呢?聋校教师备课从参与的对象上可以分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学科分类为单位来进行。针对聋校存在必要的手语交流,也可以进行全校教育教学教师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较个人备课有很好的研讨优势,能在短时间解决课程讲授人所遇到的难点、疑惑。集体备课也有局限性,例如不可能每个章节、内容都开展集体备课。一般教育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个人备课,下面侧重总结个人备课的方法。
一、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学生智力、思维、基础、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无论普校还是特殊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课程已经不是单纯的“文本课程”,不是纯粹的计划课本,而是“体验课程”。它不再以教师为唯一中心,单纯进行“灌溉式”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学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知识的传递、讲授过程中,如果不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智力、思维、基础、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学生将会收获甚微。
有的学校根据需要在新学期对人事进行调整,有的老师不再跟班走。而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接手新班级后的首要任务不是准备新课马上开讲,而要根据上学期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摸底测评,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过去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其他特点。掌握学生情况后,根据本册内容,期初备课时做出适当调整,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备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依托,是无数专家经过多年实验、修改,得出的适合适龄人学习的教学工具。备课中备教材就是充分了解、熟悉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制定合适的教学要求,找出章节的重点、难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要做到这几点,要熟悉教材的一文、一段、一句,甚至教材的每一张插图、每一个数值,因为它们会在该章节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备教材的过程中,聋校教师要把控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哪些地方应该详,哪些地方应该略,哪些地方应该留,哪些地方应该舍,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安排适当的作业,最终做到学有所成,教有所获。
三、备自我
备自我,就是教师要全面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语言、举止、审美、优缺点等。
(1)备语言。由于学生的特殊性,上课之前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备语言。聋校学生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手语,手语属于视觉语言。一方面,由于手语不是听人教师的第一语言,手语自然不如口语流利,且手语的局限性导致手语不如口语表达得精准、丰富。另一方面,手语语序与口语语序不同,也会导致聋生理解错误。所以聋校教师在掌握教材、熟悉学生之后,还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需要,学习、选择合适的手语、语序来进行教学。
(2)备举止。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影响学生,尤其是聋生。因为他们观察一个人,仅仅是通过看。在讲台上,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的形体语言、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知识。
(3)备审美。教师审美对教学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对美应该有一定感知、欣赏能力。由于聋校教师主要通过手语、形体语言传输信息,聋生通过视觉接收信息。因此,要做到既有个性又不失教师风采。
(4)备优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品评自身的优劣,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在扬长的同时不避短,正视、弥补、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聋校教师以教书为过程、手段,以育人为最终目的,而过程、手段正是在备课中孕育而成,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0 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大同小异,这也是中国长久以来中小学和本科教学的习惯。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学生接受的知识量大,然而弊端也非常明显,即以牺牲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代价。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有其独特的思想性的一面,在讲授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向同学们传授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法,这样更符合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律,同时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学的教学要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应该在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传授经济学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下文分六个部分具体讨论我们的教学改革。其中将重点谈到四川大学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 的教学改革,以及这个改革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 何为“西方经济学”
在深入探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之前,有必要对“西方经济学”这个概念做简单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一词是中国人独创,事实上不存在所谓“西方经济学”,也不存在“东方经济学”,经济学即是经济学,和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一样是一个无国界的概念。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和“政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然而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就叫做政治经济学。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就是现代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相对而论,像钱颖一教授说的那样“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①经济学通常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比如国内常见的萨缪尔森版的《经济学》, 有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也是分为上下册,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
一般来说,“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内容包括市场价格的决定、消费者的行为选择、生产者的行为选择(包括生产要素的选择)、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竞争(包括初步的博弈论)、初步的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民收入相关概念及决定、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等等。
2 参考教材及阅读书目
由于过去的教学理念是围绕考试的“知识传播型”教学,所以老师和学生们在选择教材方面偏重简约和单一,即一本教材解决全部问题,而且偏爱那种知识罗列(一目了然)型的国内教材,②不喜欢循序渐进引导型的国外教材,这其实是偏离了教学的正轨。教学应该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单是学会原理,还要学会应用。因此不能拘泥于一本教材、一套多媒体课件,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作者那里可能有不同的表述和观点,老师有义务告诉学生、学生也有权利自主思考。因此在课程参考教材的选择上,本文作者所担任的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这样安排的,除了平时的习题练习以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第5版)为主外,我们还鼓励同学们查阅其他教材,比如:《经济学原理》(第6版,曼昆)、《经济学》(第18版,萨缪尔森)、 《经济学》(第4版,斯蒂格利茨)、《微观经济学》(第8版,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8版,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第2版,克鲁格曼)、《宏观经济学》(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2版,克鲁格曼)等等。
除了教材的阅读多元化以外,我们也注重经济学经典著作的阅读。教材里面提到的知识、原理、思想都是来源于一个个经济学家的贡献,他们最初是怎么研究的?得出那样的结论有什么背景和前提?这类问题可能在以说教为主的教材里面找不到答案,因此直接阅读原著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经济学原理,也是养成经济学素养的必要环节。同时我们也推荐同学们阅读有关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著作,比如:《经济思想史:伦敦经济学院讲演录》(罗宾斯)、《经济理论的回顾》(马克·布劳格)、《经济分析史》(一、二、三卷,熊彼特)。另外,有关数学在经济学上应用的相关著作我们也推荐同学们多读一读,比如《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蒋中一)、《经济学中的数学》(西蒙)、《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高山晟)等。
3 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学理念来源于教育理念,大学教学受高等教育的影响。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成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和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一百年的历史。高等教育在民国时期的理念是自主发展, 而在1949年后主要是服从发展的需要,后者可以称之为“适应论”,即突出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理念。在“适应论”的理念下,大学课堂只讲授对社会发展“有用”的,而不讲授“无用”的,比如1949年后全国大学院系调整,突出理工科,削减文史艺术类,为的就是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发展。不可否认这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适应论”破坏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追求片面的“有用”而忽视所谓的“无用”,造成了经济发展与国民素质的不和谐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统一的局面。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理念要破除“适应论”、“功利主义”的束缚,与此同时教学理念上也要打破“适应论”、“功利主义”的束缚。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来说,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学会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所以在课程讲授上我们突出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上我们采用四川大学“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即主讲教师负责讲授主要的知识内容,助理教师负责同学们课下的研讨。
4 四川大学“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介绍
四川大学从2012年春季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改革,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措施是设置“研究生助教岗位”,由主讲教师设计课程改革方案并承担大班教学工作,研究生助教负责组织小班研讨。授课和研讨均在正常课堂教学时段进行。主讲教师负责研究生助教的指导、任务分派和业绩考核。助教工作职责包括:(1)根据教师要求随堂听课,并协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2)组织学生进行小班研讨、集体自习、集中答疑、辅导习题等与课程相关的形式多样的活动;(3)日常学习管理,包括协助教师批改作业、批阅试卷等。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是首批纳入“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经过三年的实践,效果十分显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期末平均成绩明显提升,在由研究生助教负责的“小班研讨”中,同学们的表现也十分出色,课下积极准备,课上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充分说明我们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改革是非常成功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会继续深入开展,还要向更多的课程推广。
5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实例演示
2013年秋季本文作者担任四川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宏观部分的主讲教师和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是每周由主讲教师讲授一次课程(三个小节),由助理教师负责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和答疑,并在每周的周末开设习题(答疑)课和研讨课,习题课主要以同学们的作业为主,做适当的延伸,同时负责解答同学们关于课程学习的疑惑;而研讨课是“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锻炼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每次研讨课之前,助理教师负责把讨论的主题告诉大家,讨论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课堂中的所学内容,也可以是所学内容的延伸或者运用。
举例来说,宏观经济学首先介绍经济数据方面的内容,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等以及相关数据,其中重点是关于GDP的部分,即国民收入核算。主讲教师循序渐进地讲授宏观数据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这些数据的算法、含义、优缺点等,并且结合各种教材的说法,分析不同作者的不同观点,这样的讲授思路清晰、内容丰富,且留有思考的空间,课下同学们可以对课上的内容作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关于经济数据的问题,我们的讨论题目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优缺点”,事先跟同学们定下这个题目,留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在准备期间同学们可以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新闻报道,也可以做一些问卷调查,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组成小组进行内部讨论,在讨论课上50个同学被分为两组,分别谈论“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优点”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缺点”,在同学们发言之前助教老师做一个引题,简单介绍这个问题的含义和一些注意事项,接着就是同学们的具体讨论。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从发言的内容看他们确实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将他们的发言内容整理如下:
针对GDP核算的优点,同学们有以下一些看法:把经济运行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定量化了,使我们能够判断经济运行的好坏,而不是停留在表象的观察上。虽然GDP不是完美的衡量指标,但是没有比GDP更好地反映经济运行好坏的指标了,GDP这个指标是经过大量的实践和论证,国内外一致认可的,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它。GDP的测算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范围。比如支出法包括: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针对GDP核算的缺点,同学们有以下一些看法:GDP测算时容易忽略一些经济活动。比如家庭生产性劳动、农村瓜果蔬菜交易(不交税,无法测算,只能估算)、黑市交易、官员贪污受贿等,这些活动不容易测算,即使纳入考虑范围,也只能依靠估算,误差较大。经济运行好坏不能只看GDP的大小,还得结合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具体的分析,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政府和民众特别重视的不是GDP的多少,而是失业率的大小,每一个劳动者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很好地就业;再比如一些非洲国家,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这时候他们关心的就是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所以要具体国家具体分析。GDP掩盖了一些民生问题,使得一些地方官僚唯GDP是从,不顾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就业、住房、入学、医疗等等,为了一个GDP上的数字忽视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可悲的,造成发展观念上的扭曲。
经过对这个问题的激烈讨论,同学们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关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问题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叙述层面,也不再仅仅是同学们的死记硬背,而是经过一番研究、思考、讨论之后成为同学们自己的知识。这种“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不但是西方经济学这种基础课程,其他专业课程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6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前后的对比
在我们实施教学改革以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由主讲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学习,由于教学任务量大,时间紧迫,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课堂讲授上面,应有的师生互动和讨论往往被忽视,同时由于只有一名教师负责课程的所有工作,因此在批改作业、答疑等方面效率很低,效果很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期末成绩平平。
而自从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焕然一新,助理教师的加入大大减轻了主讲教师的任务量,使得课堂讲授能够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基本的师生互动和交流也频繁起来,由助理教师负责的批改作业、答疑、组织研讨等更是教学的有效补充,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成效显著。
因此我们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是十分成功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这种教学模式应该继续实行,并在不足之处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另外从整个四川大学来说,我们认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应该推向全校更多的课程。
7 结论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甚至被认为是社会科学之首,社会科学的本质是思想与方法,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授课方式为传授思想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授课方式。这样的做法符合经济学的本质规律,而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符合教学规律也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
总结起来,教学改革有以下几个好处:(1) 改善教学质量。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2)改进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的一人讲授、学生听课这种模式,而是采用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更科学。(3)为川大精英教育计划作出贡献。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提出了“精英教育”理念,“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种模式正是精英教育的具体体现。
篇4
关键词:仪器仪表 防雷设计 防雷器件
雷电是夏日频发的自然现象之一,它往往会造成一些无法避免的危害,尤其是在暴雨天气里,除了会对自然界的生物造成影响之外,甚至会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我们在夏日雷雨天气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仪器仪表总是出现故障,通过检查分析,大多数判断出其主要故障在于防雷设施上,要么设计有问题,要么安装方面存有缺陷。
一、雷电入侵仪器仪表的途径
从目前来看,对仪器仪表的防雷设计而言,主要根据雷电的入侵途径,一般采用的是短路或开路的防雷设计。短路设计指的是防雷器在遇到了瞬间过大的电压时可以对地短路,将电流引入大地,从而对仪器仪表产生保护作用;而开路设计指的是当防雷器遇到了瞬间高电压时利用开路来隔离设备。对这两种设计而言,前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短路设计中的防雷器承受的反压较低,并且设备比较简单与经济。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与经验发现,当前雷电入侵仪器仪表的主要途径有:1)接地电压过高,雷电反击之后进入设备;2)仪器仪表的天线遇到了感应或者直接雷击;3)仪器仪表的电源供电线路在远端遇到了感应或者直接雷击,并沿着供电的线路进入了设备中;4)在建筑物之内的各种线路,由于受到了感应电磁脉冲的辐射,从而进入了设备;5)某些有线通讯的线路在远端遇到了感应或者直接雷击,沿着通讯的线路进入了设备;6)网路数据线路在远端收到了感应或者直接雷击,并沿着网络线路进入了设备。
二、仪器仪表防雷器件概述
防雷器件的主要参数包括了:启动电压、关断电压、最大钳位电压、漏电流、通流容量及响应时间。对于启动电压、关断电压与最大钳位电压的选择而言,应根据设备正常工作的电压来选择,而防雷器件的漏电流越小、容留容量越大及响应时间越小对于防雷效果而言会更好。从当前来看,主要的防雷器件有压敏电阻、火花放电管与瞬变抑制二极管。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三种防雷器件,下文将分别展开三者之间的优缺点探讨。
(一)压敏电阻
压敏电阻有一些非常突出的特点,比如抗雷击能力非常强、响应的时间也非常快、无续流等,但压敏电压寿命长且范围广,加之极间的电容很大,因此很容易在高频电路中受到限制,此外若残压过高,则会加速自身的老化。
(二)火花放电管
对于火花放电管而言,主要包括了两类:二极放电管与三极放电管,其优点在于抗雷击能力强,且极间的电容很小,因此无需特殊的维护;它的主要缺点在于响应时间太慢,并且存有残压高与工频续流等问题。此外,在具体的使用中,如果将两只二极放电管放在了同一个回路中,由于两者可能不能同时放电,从而引发导线之间出现电位差,而放置的是三极放电管的话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瞬变抑制二极管
对于瞬变抑制二极管而言,其分为了单极与双极,主要特点在于响应的时间非常短,残压较低,钳位电压相当准确,它的缺点在于抗雷击能力不强,极间的电容也较大。
通过对三种防雷器件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三者的优缺点,因此在实际的防雷操作中,我们应该合理利用三者的优点,将它们进行有机组合,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大量实践证明,在三者的组合中,最佳的组合方式为:压敏电压与火花放电管作为防雷的第一级装置,瞬变抑制二极管则往往放在最后一级,而级间一般使用的电感或者小电阻连接加以隔离。
三、仪器仪表防雷设计案例探析
本文以安装在某市的排水泵站检测仪器作为案例进行仪器仪表防雷设计的说明,此设备的实时检测泵站排水设备的工作情况,主要通过无线与电话线通讯系统进行,将检测到的详细数据传输给中央控制系统。该检测仪器在往年经常遇到雷击事件,为了改善与提高其防雷效果,对其增加了相应的防雷设计。
首先,应分析雷电可能进入该检测仪器的途径:1)利用电源电路进入。2)利用串行口进入;3)利用天线进入;4)利用电话线进入。
其次,根据以上的途径分析,进行相应的防雷设计:1)在检测仪器的电源入口处利用高能压敏电阻与瞬变抑制二极管加以保护;2)在串行口利用三端平衡对称的瞬变抑制二极管加以保护;3)在天线处利用高能瞬变抑制二极管加以保护;4)在电话线处利用火花放电管与瞬变二极管加以保护。
最后,为了防止雷击产生的感应电磁过于强大,从而干扰仪器,对于所有的设备而言,都需要采用金属外壳加以保护,并且外壳应接地处理。
为了防雷效果达到最好,除了需要选择合适的防雷器件之外,还应该合理组合防雷器件,尤其是要做好安装之后的接地处理,保障接地电阻尽量小。只有接地良好,接地电阻也较小,才可以保证出现雷电时,防雷器件能迅速将其电能释放掉,从而起到保护整个仪器安全的作用。此外,避雷器的信号与接地线的连接务必保证简洁,要将能减除的部分减除掉,尤其是对于接地线而言,必须减少其绕环布线,这样能避免其泄放电流而形成电磁场影响整个线路。
四、结语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仪器仪表在防雷设计上都有着一定的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总之,仪器仪表的防雷设计是一项必须务实的工程,只有做好了防雷工作,才能减少雷雨天气中雷电对仪器仪表的损害。但在实际的生活中,防雷效果的好坏还受到了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安装工艺及仪器仪表本身决定。但作为仪器仪表的防雷设计而言,应该分析雷电入侵的途径,然后选择较为合适的防雷器件与组合方式,从而设计出合理的防雷电路,以此实现仪器仪表的防雷效果。
参考文献:
[1] 电子式智能多功能电能表的过电压(防雷)保护措施设计[C].//2010中国·北京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暨2010第二十一届“电磁测量技术、标准、产品国际研讨及展会”论文集.2010:81-85.
[2] 周开颜.浅谈仪器仪表雷电防护的必要性[J].甘肃科技,2009,25(24):74-76.
篇5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
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篇6
【关键词】教研计划 理论学习 交流吧 小问题 多样课堂 培训讲座 多渠道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30-01
我现在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比较偏远的山村学校,学校教师人数少而且呈老龄化,全校共10名教师,平均年龄47岁,只有4名数学教师。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我们形成了“一个中心”(有效教学)、“两个目标”、(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成长)、“七个依托”(依托教研计划、理论学习、交流吧、问题研究、课堂研讨、培训讲座、多渠道反思)的教研活动。
一 以教研计划为依托,形成研究氛围
我们改变了原来教研组长“一手遮天”一人制定教研计划,其他教师机械完成任务的形式,变为共同参与、集体制定学期教研计划。在每学期初,我们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专业成长的需求、课堂教学的新形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教研计划。
二 以强理论学习为依托,奠定知识基础
先进的新理念要走进课堂,教师是关键。加强教师新理念的学习,促进教师角色、课程意识、能力结构的发展,提升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为此我们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每周五下午进行一次培训辅导。有教研组长的专题讲座、看专家视频的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反思交流、优秀文章推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补充新鲜“血液”,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
三 以“交流吧”为依托,养成交流的习惯
每天利用早读十分钟时间,交流自己今天的教学计划;下午放学前的十分钟,交流自己的困难或喜悦。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综合讨论,让问题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及时的解决。
这样的交流形式,既让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又克服了个别老教师和个别功底较薄的教师的自卑感,增加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四 以小问题为依托,树立科研意识
我们确立以研究小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从教研组的听课评课中提出的问题、研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课例观摩中提出的问题、集体备课中提出的问题、自我反思中提出的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例如,在我们的交流和教研过程中,许多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实际,发现了许多问题:新教材改革后,教材内容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使得我们要关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发现有效信息。
五 以多样课堂为依托,提高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开展了“精彩展示”个人课堂教学、“课堂斗秀”同课异构课、“承上启下”接力课等多种课堂研讨活动。
1.“精彩展示”个人课堂研讨
每周由一位数学教师进行公开课观摩,并把自己的课时教案的优缺点、环节设计、知识点的解决、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以及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等,形成书面文字。由教研组长在每周的数学教研活动中把教师一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以这些问题来进行研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这一活动的开展,能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开展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而达到教研活动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的。
2.“课堂斗秀”同课异构研讨
对同一内容的课,各个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差异就是很好的资源。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具体程序如下:(1)教研组分年级段确定相同的教学题目。(2)每次由两名教师分别备课、上课。(3)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研讨两种备课的异同、优缺,需要各自改进的地方。
这种方法好在教师可以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3.“承上启下”接力课
每位教师的上课模式不同,各有各的缺点和不足,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精彩的地方,并能验证呢?为此我们教研组开展了“承上启下”接力课的课堂教研活动,具体程序是:(l)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2)第一个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评课;(3)第二个教师在改进第一位教师问题的基础上第二次上课;(4)第三个教师上成品课。
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切实感受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与精彩,对课堂教学不断创新和提高。
六 以培训讲座为依托,达到共同提高
凡是外出学习的教师,除了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外,还要为其他教师进行一次培训学习讲座,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成长。
七 以多渠道反思为依托,促进自我成长
篇7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仅仅依靠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中存在如下不足之处:首先,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显著特点,但是目前高校中多媒体教学思想依旧是传统教育思想、固定模式、教学方法的电子化、虽然很多教学内容相比以往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形象,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很有限。如果依旧这样发展,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形象化,个性化,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创造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资源的充分结合能使学生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个性化与自主学习的目标。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且更新缓慢。许多优秀的文章、杂志、报刊等教学资源师很难让每一个师生都充分共享。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样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支持,很难实现以电子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组合,而非整合。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我国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众说纷纭。但是仔细研究这些观点,主要还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
一类观点认为:课程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概念,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体结合,进而改变课程的成体结构和框架,进而变革全部的课程体系。然而具有一线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则比较认另一类观点。课程就是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从教学实际经验来看,这是在目前的教学资源现状下所能实现的最优整合,也是实践的要求和发展的趋势。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任务的对比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缺点
国内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缺点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需将已有的教学材料与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但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所以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在实现上需面临诸多的困难。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只需要教师使用现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于教师教学设计与课程能力没有太大的要求有,所以相对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比较容易实现。
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充分地改善学习方法。在课程整合没有与信息技术结合之前,学生仍然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而且还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课程与信息技术与整合后,会极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资源和改善学习环境。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大幅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就不是很明显了。
四、课程整合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们已经充分理解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概念以及其主要思想。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指导,最为重要的还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环境中,教师要充分使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以及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探索能力,进而提高他们通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些条件。除了需要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等本身的动机为前提外,还需要教师的充分引导,在引导中让他们主动的提出问题,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资料、材料、设备,组织有效的交流,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在信息课程的学习中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或是对老师的教学质疑。但教师应该认识到,这其实是学生探究心理的体现,教师要处理好这一心理,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外界条件。
(一)明确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情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理解
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提供了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
五、结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将学习的重点从只看重知识的传递和不断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接受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和创造社会。
参考文献
[1]潘克明.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4,(1).
[2]张际平,高丹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3]解月光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改善学习 ----200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 2001 年第八期、第九期.
[5]章剑卫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
[6]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作者简介
篇8
2009年5月14日,旅澳华人、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翩丽艾森顿文法学校外语部主任吴坚立从维多利亚州总督手中接过授予他的澳大利亚最高荣誉勋章――“澳大利亚国家勋章”。消息传开,所有海内外侨胞挚友们无不引以为豪。
汉语教育在澳大利亚的历史并不长,仅有40余年历史。吴坚立是较早投身澳大利亚汉语教育的文化使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远渡重洋来到澳大利亚,开始他的汉语教育之旅,一晃就近三十年。他从汉语教育这个领域,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并身体力行致力于汉语教育的推广与传播。
20世纪60年代初,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市的坎伯威文法学校率先开设汉语教学,此后,南澳、西澳、昆士兰和塔斯马尼亚州在1978年前后相继在日校开设了汉语课程,至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新南威尔士州在内的各州先后将汉语纳入了高考系统。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20世纪90年代汉语教育在澳洲遍地开花,不仅公私立日校普遍开设中文课程,天主教学校和周末中文学校也纷纷跟进。再加上九十年代中期,澳洲联邦政府大力资助亚洲语言教育,在不到10年时间里投入金额超过4亿澳元,中文教育受惠尤多。联邦政府的资助,极大地促进了澳洲汉语教育的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方法研讨、教材研发和完善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目前,澳洲中文教育师资、组织能力、教学研究、教材质量都走在世界前列。
吴坚立所服务的翩丽艾森顿文法学校是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第一大校。在这里,吴坚立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位东吴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近三十年来,在异国他乡孜孜不倦地传播汉语教育,目前担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翩丽艾森顿文法学校外语部主任,还身兼全澳中文教师联会主席和维州中文教师协会副主席。多年来的一线教学实践,使他认识到澳大利亚汉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目前,汉语教育在澳大利亚已成显学,可是因为政府采行联邦制,各州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不使用共同的教材,除对高三学生教学有一定规范外,从小学到高二的汉语教学,各校在设定教学时数、选择教材、教学方法、测试方式和评分标准上自行其是,这种状况反映在拼音教学上更是明显。
篇9
课堂探究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课堂探究学习流程
1.自探――设计教学。“自探”即自主探索,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最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呈现――创设情境。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呈现“自主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共研――分层指导。“共研”是指学习成员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共研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共研,学生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知识的内化。
4.反馈评价――总结反思。教师将自探共研得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问题解决,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原电池”课堂探究学习实践
1.自探:学生自主探究,激活思维。课前教师布置自探任务,让学生查阅原电池的有趣发现史: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教授做青蛙解剖实验,当两种金属的另一端相碰时,青蛙腿突然发生了抽动……仔细阅读,你有什么体会和启示?你能在家设计一个原电池吗?
2.解决呈现:师生呈现问题,设疑激趣。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学生叙说原电池的发现史,并讨论有什么启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教学情境:格林太太因为一次车祸换了一颗不锈钢牙齿,但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让学生结合以上实例思考:青蛙为什么会动?格林太太的病是否与车祸有关?
为了更好地完成自探任务,有的学生带来干电池,有的学生带来纽扣电池,有的学生带来脐橙、西红柿、食盐、食醋、玻璃杯、碳棒、铁钉、铜丝、万用表等,教师对学生自探的表现给予较高的评价,并请学生叙述自己实验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及所观察到的现象。其中有一位学生带来了铜片、铁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教师安排该同学在课堂上演示这一趣味实验。教师提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
3.共研:学生共研讨论,质疑探究。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有电流通过,那么电流从何而来?直接用稀酸代替番茄,效果会不会更好?是什么原理?
(1)分层指导,辨疑解难:教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将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各有何现象?再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又有何现象?铜片、锌片的质量有何变化?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有何变化?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如何证明导线上有电流通过?
(2)自我评价,释疑论证:学生在自学、自探、呈现、共研中,通过实验、分析、推理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初步的结论、见解。教师在这探究学习的中,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模拟微观离子运动和电子转移,进行适当点拨。学生进一步小组共研讨论,完善自己得出的结论。此时,教师让学生小组代表向全班分析讲述原电池的原理、构成条件、两极反应和能量转化等;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原电池原理讨论分析上面两个实例:原来,青蛙体内、格林太太口腔内有不同的金属与体液、唾液中的电解质接触,形成了微小的“原电池”,这种微弱的电流刺激青蛙和格林太太的神经末梢,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正常秩序,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现象和病症。教师要求学生讲出道理和根据,同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与交流。在辩论、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经过自学、自探、呈现、共研去解决。
4.评价:训练反馈,生疑发展。教师当堂投影出层次由低到高的反馈习题,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完成,进行达标检测,并及时给予评价。最后进行知识的迁移扩展:让学生讨论铜―锌原电池的缺点;根据原电池的原理,设计一个实用电池,可对课前自探设计的电池进行加工;探究干电池的结构和电极反应;探究蓄电池的原理及优缺点;进一步研究电池的发展历程;研究原电池反应与金属腐蚀和环境污染,激励学生在延续探究中创新。
四、教学所取得的实效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摆脱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篇10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采用的是“兼职式”的培养模式,即学校与外贸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通过阿里巴巴等外贸交易平台,代表外贸企业同外商进行的交易磋商。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是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在校生,同时又是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学生按正常的教学安排上课,课余时间学生以外贸公司业务员的身份在外贸交易平台上与外商进行业务沟通,外贸公司的业务。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学制安排,又充分实现了学生与实际工作的真正接触。学生在课余时间所从事的实际业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要研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非“工学结合”条件下的《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国际商务函电》课的教学工作中,不少高校也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建立在“工学结合”基础上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效果与非“工学结合”基础上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效果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一)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虽然非“工学结合”的普通教学中也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强调与实践相结合,但是没有“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为依托,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本讲内容在实际工作的具体运用和真正的实践意义,也不能感受到在实践工作中哪一块儿是重点,什么地方易出问题等。因此,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有必要在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使其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更相符,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更紧密地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虽然非“工学结合”的普通教学在讲解写作理论后,也讲解多封样本信函,但这些样本信函并不是现实工作中的全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教材所讲解的规范理论之外的种种问题,这也正是当今不少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中所传授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仍存在脱节,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生作为外贸公司业务员所从事的实际业务置入课堂教学的研讨中,课堂是商场业务的一部分,商场业务是课堂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与研讨的部分内容即是与本地外贸企业有关的产品和实际业务。
(三)在作业布置方面。虽然非“工学结合”的普通教学中布置的作业也强调让学生练习各种商务信函的写作,通过练习信函写作来掌握专业词汇,但是课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练习、思考、修正、提升的环节欠缺,因此,通过课后作业练习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四)在教学环节方面。虽然非“工学结合”的普通教学中也安排了相应的课内实训环节,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翻译或撰写一些相关的商务信函来练习其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和写作能力。但实训与实践的区别之一就是,实训往往不能替代真实的工作,即使是模拟的案例教学,其素材和问题解决的线索往往是被筛选过的,而实际工作中业务员则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形形的客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同时,纯粹的课堂实训也达不到实际工作对学生坚持、专注和抗挫折等职业素质的磨练效果。因此,在实训环节还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实训”变成真正的“实践”。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国际商务函电》教学改革
(一)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1.教学模式的构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5A”模式进行教学。“5A”分别是指:Analyzing(分析)、Acquiring(获取)、Amending(修正)、Assessing(评价)、Advancing(提升)。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环节:Analyzing,教师在上课前,根据学生以前在实际工作中与外商往来所写的信函,选取与本讲内容相关的信函。在开课前,讲明本讲的主要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思考,并展示来自于实际工作的信函,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由各小组分别讲解其分析的结果,包括信函的优缺点、正误处等。第二环节:Acquiring,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梳理归纳,系统讲解本讲信函写作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将先期自己的认识与教师的系统讲解进行比较,以便更清楚地“获取”知识。第三环节:Amending,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运用获得知识、技能,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第四环节:Assess-ing,教师对各小组学生修正后的信函进行点评。第五环节:Advancing,学生根据教师对修正信函的点评,进行反思总结,达到知识、能力的提升。此教学模式,解决了“国际商务函电如何教”的问题,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化为情境设计者、行动引导者及评估反馈者。2.教学方法的设计。在《国际商务函电》的教学工作中,许多同仁都提出了各自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语法———翻译型教学法、范文语篇分析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法、合作教学法等等。而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针对本课所采用的“5A”教学模式,该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际工作任务驱动法、合作教学法等。实际工作任务法,是从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派生出来,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可能来自于实际工作,也可能是教师自己设定的任务,而这里笔者所提出的实际工作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工学结合”基础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任务”一定是来自于学生在从事实践工作中所面临的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使该课的教学工作将理论和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3.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和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本课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本课的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研讨室,借助于课件、视频、网络等手段来实施实际工作任务驱动法、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后作业和实训工作主要利用网络通过各种外贸交易平台,如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中国制造等来实现学生从事和体验真正的实践工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以“工学结合”为依托,使该课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将实际工作融入课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选教学内容,营造出真实的课堂氛围,切实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真实性。真实性是该课教学的灵魂。讲授的内容要来自实际工作的真实语料;第二,启发性。作为教学的语料,必须能让学生在研究分析时能够真正感受和体会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所带来的实际效果。第三,示范性。作为教材的语料,必须是用语准确、富有时代气息、表达得体,这样才能给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基于此原则,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采取如下处理方法: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即实际工作信函的分析环节,应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写的具有代表性的信函,因为这些信函是供学生分析讨论的,为了让学生通过研讨,明辨是非,因此,这些信函优缺点共存。该部分内容只兼顾了真实性和启发性的原则,而不考虑其示范性。二是在课堂教学的第二环节,即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梳理归纳,系统讲解本讲信函写作的知识环节,应选择教材中最规范的样本信函来辅助讲解系统信函写作和业务处理知识,该部分内容则更强调其示范性。
(三)作业练习内容的改革。一是让学生回到实践中去,对实际工作进行反思,针对每一封具体信函,反思自己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所写信函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并询问小组成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其效果如何,如是否真的推动了交易的进展,促进了交易的达成,甚至保持了与客户的长期合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对比,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强化练习。二是要求学生课后反思后做思维导图(mind-map)。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把每章内容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自己在信函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易忽略的地方、避免出现同类问题的有效方法等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由于思维导图(mind-map)本身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添加不同色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mind-map)时,不仅归纳总结了各业务环节所涉及的理论、实践知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