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4-03-26 16: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教学的目的

篇1

1.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1 实验项目陈旧

以环境监测为例,便携式水质测定仪可以自动监测包括溶解氧、Eh、COD、氨氮、铜、铁、镍、六价铬、磷酸根、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多个指标。但在实验课程设置中,仍然分别开设溶解氧、COD的测定、氨氮、铜、铁、镍、磷酸根等,涉及众多仪器设备。不但操作步骤繁复,也不切实用。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工作量繁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迷茫,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而实际到用的时候,往往又测不准,不会用仪器设备。现有的实验项目设置未能充分反映现代科技最新进展,也未实现与实践工作的接轨。这一现状导致不少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消极怠工、甚至逃课。

1.2 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实验步骤的掌握

实验课程中,往往把如何做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方面是演示实验的特性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安全,而现在的学生往往实验技能较弱。由于这些原因,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往往手把手地教如何移液、如何消煮、如何定容等,把具体的实验过程盯的很牢。结果导致实验教学重视怎么做,而忽视实验技能与实验质量。同时,由于教学过程中,虽然指导教师是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而实际上学生往往被动依从教师的指导,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程序,容易使学生逐渐形成对指导教师的依赖,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与探讨了。

1.3 忽视分析测试质量意识的培养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作为核心讲解内容,同时重视对实验风险进行预防。然而,如何保证实验分析测试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精密性,在很多实验课程中往往被忽视。由千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意识地设计,实验指导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忽视,学生更不会意识到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结果导致虽然学习了很多实验项目,但没有培养起分析测试的质量意识。

1.4 不善于运用自动测定分析仪器开展实验课程

在农化和环境监测中,pH仪、溶解氧仪、噪声仪等设备已经得到应用。这些自动监测仪器的引入课堂,简化了课堂中操作步骤。也给教学带来了问题。自动测定仪器获得数据快,学生要做的工作也少,所需时间也少。如pH测定,从准备到获得数据,也就半个多小时;溶解氧仪测溶解氧更快,几分钟就搞定了。在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中,自动测定仪器的引入,并没有为教学带来新动力,反而令教学陷入尴尬。如何有效利用自动分析测试仪器,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2.实验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和核心实验素质的反思

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掌握实验方法吗?还是只是为了掌握原理?实验课是为培养实践技能服务,还是为了理论课程服务?如何结合资源环境科学这一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不难发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显然不应该是上述内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实验内容丰富,动手能力强,应该是就业竞争的主要特色与优势。分析测试,是很多企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工作内容。显然,分析测试的质量攸关重要。分析测试不但要求会测定,更需要测的准,测的精密,能反应样品的基本特性。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分析测试人员具有科学规范的取样计算,严谨的分析测试工作作风,和高超的实验技能。而这一切,离不开下述素质:严谨的实验态度,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取样方法;严格的质量控制;娴熟的实验技能。为此,实验课程的训练内容,有必要围绕上述目标展开。

3.培养核心实验素质的途径初探

要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关键一方面是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具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同学们要愿意学,学的有兴趣,学过感觉有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步形成了以下培养措施。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制定方面,推行以测定项目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内容,替代原来实验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替代原来的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以水体溶解氧的测定为例。在开展溶解氧测定的实验时,传统教学内容包括:首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计算方法等;而后让同学们利用实验员预先准备好的水样和实际,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获得滴定值后,用指导教师所给的公式计算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一实验程序下来,同学们虽然学习了溶解氧的具体测定原理与方法,然而并未掌握取样方法、样品预处理与保存方法。也不会配置所用试剂。回头到单位工作,仍然不会测定溶解氧这一项目。试想,分析员做分析,难道还要再为他配置一位试剂配制员?

在以测定项目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中心放在了如何准确获取溶解氧数据上。要求同学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水样的采集、溶解氧的固定保存、试剂配置、测定、数据处理、结果计算、报告撰写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要教全套的实验方法,同学们也要学全套的实验方法。在溶解氧这个例子中,溶解氧能不能测的准,关键环节当然不止一两个,但取样方法不科学,溶解氧固定保存方法不合适,显然是决定溶解氧这一测定项目是否准确的首要环节。如果取样随意,没有严格按照取样方法的规范采集水面下一定深度的水样;取样过程如果不能有效避免扰动,又如何代表原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采用一测定项目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但可以让同学们掌握全套的实验技能,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所学与以后工作中的所用是一致的。由于同学们完全可以看到,实验课中所学,就是以后工作中所用的方法,学习起来自然有动力。而经过这样的实验训练,以后在工作中遇到,也不会感到不知所措。

其次,切实改变实验教学与指导模式,为测定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服务。以河水中全磷含量的测定为例,在实验开始,实验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组成实验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决定具体的取样方法、样品保存方法、分析测试方法的选择。指导教师可以就同学们所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指导,分析优点与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总之,实验指导教师一定要从实验的主导地位转向服务的地位,让同学们来主导整个实验。当然,这一实验模式并不是在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可以开展。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却适合开展这一教学模式。在理论课教学中,已经讲解了大量的各类测定项目的测定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如果实验课仍讲解这些内容,显然是不合适的。

再次,切实改变实验课程的学习考核内容,实现从实验室工作习惯、实验报告规范、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方面开展考核,以替代传统上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模式。在考核中,要充分突出实验室工作习惯,包括实验态度认真、仔细,动作规范有序,爱护仪器设备,节约实验耗材,遵守实验室纪律,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重视实验室安全。通过对工作习惯的重视和培养。既可以有效防止实验安全问题,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1936-02

On the Item-Drive Bas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ZHANG Yong-chang

(Xuzho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 Experimental courses of computer science are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This paper makes a reference to using teaching method of items-based to the questions of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how to foster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experiment;item-driven;teaching reform

计算机是学生学习专业学科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对他们的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范围已涉及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在人员聘用时,将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作为准入条件之一。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材,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改变原先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技术的旧有教学思想,采用发展性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素质基准,把将来的实际工作应用作为着眼点,以实现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接轨是当前高职院校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

1 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与计算机实验教学相比,传统模式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理论验证性、时间滞后性、实践脱离性、主体被动性。这种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整个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往往是听懂,但无法实地操作出来,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不利于素质教育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项目驱动”式教学,开发设计型实验成了当务之急。学生通过设计型实验,学习从传统的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便于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知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老师着重强调操作要点,解决难点,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实践,从而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

2 “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辅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中,需要把知识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精心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任务完成之后需要及时总结和指导,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项目的设置。项目设置应满足几个条件:首先,该项目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其次,该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尽量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

再次,学生能独立地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自己克服。最后,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学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并可以把项目内容延伸,以适应以后的需要。

3 “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法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景、确定项目。

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项目,并将实验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项目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项目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实验。以探索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

2) 项目分析、操作实验。

提出项目之后,让学生讨论、分析项目,提出完成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在这基础上,教师将项目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明晰和确认同学们动手实践需要完成的实验项目。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操作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交流讨论、评价总结。

此时应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以教师点评为主,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尽可能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法的优势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几方面的优点:

1) 采用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使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具体操作,学生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3) 实验分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异,让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搭配,相互促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 结束语

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以完成一个“项目”作为动力来组织教学。在项目教学中,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实现与就业岗位需求的直接接轨。

参考文献:

[1] 侯庆宝.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设计模式初探[J].煤炭技术,2005(6):112-113.

篇3

【摘要】但对每一个具体的化学实验而言,三维目标的实现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中还必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教材在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安排上一改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高中化学课改教材(苏教版)变成了“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旨在通过这样的栏目设置,展示实验、模型等蕴藏的化学道理,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引领学生参与实验,在实验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范畴中的重要内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又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可感知性。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迪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因此实验教学更应引起重视,这对于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从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看:化学实验是贯通知识、迁移知识的汇集体和生长点,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不仅能学习系统的化学知识,还能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并通过这些事实,认识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教学从内容上可分为:①化学基本操作实验;②物质的性质和制备实验;③概念和理论验证性实验;④结合生产原理的应用性实验;⑤运用“双基”进行的设计性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不仅涉及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还涉及理论知识;不仅涉及化学知识,还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Cl2,用浓氨水和固体CaO制取NH3,涉及化学平衡知识;用粗锌制取H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涉及原电池的知识;用H2O2和MnO2,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制取C2H2,涉及催化剂、反应速率的知识;用C还原CuO,H2S的干燥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气体的分离、收集、吸收、气密性检查、喷泉、倒吸、预热等操作或现象,涉及物理知识;尾气、废液的处理及环境保护,涉及生物、地理的有关知识。因而实验成为了知识点的交汇处和生长点。从上述内容中不难看出,学生要形成化学概念,制取或认识一种物质,不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也就谈不上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二、从过程和方法的目标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训练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都是学习化学知识必须遵循的过程。因而在实验过程中应切实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一个实验不仅要观察实验的局部,还要观察到实验的隐含现象。有时要配合听、嗅、触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如Na和H2O的反应中,若不经仔细的观察,难以将钠的浮、熔、游、响、红(滴加酚酞)的现象观察全面。又如,Cu和稀HNO3的反应中,不仅要注意到无色气体产生至试管口变成红棕色外,还要注意观察铜片的变化及溶液颜色的变化。操作能力往往也是学生比较薄弱的,如滴管的使用、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教师应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如可将一些演示实验让位于学生,指导学生完成,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参与教学,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分析和设计实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验”,提供给学生若干的药品、实验仪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别从实验药品、反应装置、收集装置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概括出实验室制取气体,药品的选择、装置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学生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这样在教学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又能加强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又如学习了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后,让学生设计实验以验证Na、Mg、Al三者金属性的强弱。再如对Cu与浓硫酸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集净化、干燥、收集、性质实验、尾气处理于一体,又便于控制的系统装置。再如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一种实验装置制备多种气体或多种不同装置制备同种气体等。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实验中的创造性因素,不断地积累和完善,对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设计,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 互动教学 项目――导师制 教学相长

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医学教育环节,它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原理、技术、先进设备的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1]。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选定实验教材、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学生被动地按照文字说明和教师的示范重复实验操作。这种恪守陈规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得不到提高[2]。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是我校在本科生中开展的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它的实施是建立了学生首先经历了验证性实验教学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它采取课题制和小组授课的形式,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较为独立地完成完整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包括查阅实验课题的背景资料,验证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实验材料的准备(包括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摆放和调试),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中能够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对实验路线提出改进,合理分析实验结果并对结果做出讨论,完成论文式实验报告。

经过我校多年的“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的实践证实,此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均能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发挥了双重效应,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培养作用[3]。

1. 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1.1 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中,作为导师身份的教师肩负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提高,使学生在学业上发展,要对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承担起责任。因此在潜意识中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教师在对学生耐心细致的教育和辅导中,看到学生们进步会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获得职业的荣誉感[4]。这些又会反过来增加其对导师工作的热爱,增加对学生的热情,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1.2 促进了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采取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激励教师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导师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又给学生以人格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的目标。

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喜欢和教师赛跑,作为教师不得不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5]。“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作为导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从容地面对和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形形的提问,教师必须课前查阅大量的文献,不懂的要及时向高年资教师请教。上课前要通过反复的预实验,亲自完成从试剂配制到结果的观察记录的全过程,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会排除器材的故障,并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测并找到解决方法。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7]。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听高年资教师讲课,学习专业英语,培养科技文献的阅读能力、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和科技英语的写作能力。另外还要积极地参与到教研的科研活动中去,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1.3 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通过担当学生实验中的导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在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学生执着的学习态度的影响,会增强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另外在学生的“奇思怪想”的思路的启发下,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意识[8]。

2. 对学生的培养作用

2.1 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学习的重要内容就是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学习意识就是能敏锐地发现科学研究中的现象或问题,然后勇于和敢于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最后用科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等方面的意识[9]。在“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中,学生从拿到的“项目”名称入手,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包括查阅科技文献、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动手操作以及分析结果和总结报告。此种实验教学的模式激发了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充分了解课题的来龙去脉,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学生将来走向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将所有要求掌握的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须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机会,加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通过自主设计实验修改实验方案,可使学生初步体验科研的基本过程,学习基本科研方法,了解科研的基本思路,培养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严谨的科研作风[11-12]。

“项目――导师制”实验的实验报告采取统一的格式,基本接近科技论文的格式。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基本能够体现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分析可采用讨论的形式,由教师先指出问题,学生进行陈述和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主动思考。

3. 双重效应评价

3.1 教师能力的提高

通过“项目――导师制”教学,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也有显著提高,表现为: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独立撰写课题申请书并完成课题的人数增多;科研的数量和质量提高。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思维的批判性、独特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特征和奉献精神、高尚理想、坚定信念等人格特征,使得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经过“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的锻炼,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也有显著提高,表现为: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独立撰写课题申请书并完成课题的人数增多;科研的数量和质量提高。

3.2 学生能力的提高

95%以上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显著优于传统模式,表现出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优秀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另外学生的科研素质包括创新、实践、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均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晨阳.关于高校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文教资料,2007,(3):41-42.

[2]李娜,王巧云.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8-9.

[3]刘文宝,陈国良,刘建等.理顺教与学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72-273.

[4]刘丽红.教师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育探索,2004,(1):33.

[5]骆心怡.面向知识经济青年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工作.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4,(1):52-53.

[6]赵立子,钟国平,黄民.论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806-1807.

[7]赵万鹏.关于高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思考.药学教育,2006.22,(1):46-49.

[8]赵小贞.对互动教学的思索与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85-387.

[9]于桂云.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0):40-41.

[10]沈益民,倪吾钟.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106-107.

篇5

[关键词]项目制开放性实验室案例式实验动态管理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82;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91-03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高校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科研人才的过程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开放性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完成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提高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建设开放性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教育部在2001年以1号文件颁发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正式提出要在高校中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并在本科教育评估体系中将开放性实验室作为一个评估指标。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和技能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来获得。项目驱动教学法让课程在“项目”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近几年课程体系改革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引入“项目制”教学与管理模式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当前,实验教学已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和完善基于项目制的开放性实验室将不仅能有效地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计算机专业课程工程实践性很强,如软件工程、程序设计、嵌入式等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地位突出,理论教学中诸多无法理解和讲授的部分在实验环节却能迎刃而解。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受限于理论教学进度和实验课时不足,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按照预先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缺乏实验过程的创新性发现和学习,只能被动接受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针对某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设了专门的实践环节,如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等,但由于实践课程开设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整个学科的教学要求。

目前许多工科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的工科专业,教学经费不足,实验设备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教学中教师跟着书本走,学生跟着教师走。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中往往安排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了方便实验教学,任课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甚至包括实验步骤都一一列举,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步骤机械重复,实验设计安排的着力点放在验证结论上,而不是在探索研究结论的过程中。这样的验证式实验思考性不强,在教学组织上对学生进行的只能是接受型学习,而不是发现型学习,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有甚者,对于一些实验内容断章取义,只做简单的部分,或者只做示范,让学生看录像,或者几人一组做一个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是无从谈起的。

近年来,实验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验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实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实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目前实验室建设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工程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内容还是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验教学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结合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特点,建设基于项目制的开放性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实践学习时间和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计算机专业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实现开放性实验室必然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目前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模式的不足

开放性实验室作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由于资源配置和内涵不足等各种问题流于形式,出现了学生因缺乏引导而导致实验目的不明确,研究深度不够,以及实验室建设力度不够、管理困难等问题。

(一)封闭式管理导致创新建设力度不够

实验室开放需要大量软硬件和耗材的支持,高校实验室资源往往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开放性实验室要求配备的资源不针对具体课程,实验资源的配置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实验过程中消耗的大量一次性耗材也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并同样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购置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并扩建了实验中心, 加强了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和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但实验室管理仍处于封闭式教学,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很多高校在试点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其做法往往是改变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从原有的固定时间变为相对灵活的自由时间,学生可以申请课后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却没有增加任何实验设备,也没有创新实验室管理方法。受条件所限,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只是重复课堂实验,进一步熟悉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虽有小部分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亦有所帮助,但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距甚远,实验室管理仍处于封闭式管理阶段。

(二)实验目的方法不明造成管理困难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作为施教者进行知识传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虽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主动思考和学习。当前大多高校的开放性实验室虽然放宽了学生实验时间,但由于学生对自主实验的目的和方法都不够明确,理论深度不够,实验过程停留于浅层次的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缺乏设计,实验理论缺乏研究,实验活动缺乏引导,实验效果有待提高。

开放性实验室的特点是“开放”,随着实验室的开放产生了一系列管理方面的问题。实验目的不明导致开放性实验室的学生来去相对无序,实验室的维护与财产管理难度大增,实验员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加。如何让学生出入开放性实验室由无序变有序,如何充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教学效果,如何尽可能地减轻实验员的工作强度,是当前许多高校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模式需要改善的地方。

三、基于“项目制”的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模式

项目制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1 世纪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这种以“项目”为主体,以职业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开放性实验室中采用项目制教学与管理模式,即在实验教学中以项目小组形式组织实验团队,每个实验活动都围绕一个创新性案例式实验项目开展。项目制的引入一方面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有了明确的研究目的,避免其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同时,开放性实验室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还能避免学生无序出入实验室给管理带来困难,使开放性实验室由“无序”变“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一)设计更多的创新性案例式实验项目

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多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计算机专业的任课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教学方案,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特点,加强设计性、创新性、案例式实验项目比重,适当精简验证性实验以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程工科性较强,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如果仅是课堂讲授无异于事倍功半,整个课程的内容设置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过程,在过程中学习和体会则可以事半功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增加实验教学时间,实验内容仍停留在大量的验证性实验中,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能力锻炼的要求,只有设计更多的创新性案例式实验项目,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参与到开放性实验室的创新活动当中,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帮助巨大。

(二)建立良好规范的动态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开放性实验室需要建立进出有序、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基于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实验室准入与退出机制,以保证实验室的研究活力和科研竞争力。动态管理机制的核心良好规范的创新激励机制的形成,其基础是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评价实施开放性实验室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

创新性案例式实验项目的评价体系中,考核评价不仅仅是对结果的定性,还包括过程的评价,创新性项目并不一定都能取得成果,其过程同样重要。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评价要渗透于实验室管理和科研活动的每个环节,以软件工程项目为例,包括立项开题、可行性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项目总结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对实验过程的考核涉及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团队协调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多个方面。对于每个进入实验室的项目小组都要进行评价,分别由指导老师、实验室管理人员、项目评审团进行评价,结合项目小组间的互评综合得出最终评分,并以此作为留驻实验室的依据。

(三)积极申报各级创新课题拓宽实验项目渠道

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必须以团队形式并依托明确的创新性研究项目,项目来源可以为任课教师组织并指导的创新性案例式实验项目,也可以为学生团队申报的各级各类创新性课题项目。“项目制”实验教学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项目的获取和监督,学生团队可以通过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加入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参加各类竞赛项目来获取实验项目,并以此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在项目申报成功并立项后,结题压力随之而来,相比较自行组织的实验项目而言将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开放性实验室的入驻首先由学生项目团队提出申请,提交项目立项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经指导教师论证签字同意后将申请表及相关材料提交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定期统一审查并报送主管部门审批,待审批完成后落实实验经费并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再由实验室安排具置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项目完成后,项目小组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等实验结果,实验主管部门和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验项目进行结果评定,并以此作为下次入驻的依据。这种依据创新课题开展的实验项目将有效地改善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难度,大幅提升实验质量并节约实验成本。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高校纷纷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旨在增加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索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建设经验和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特点,建立并完善基于“项目制”的开放性实验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节约实验室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冯伟,王华.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179-181.

[2]张家栋,路勇.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167-168,188.

[3]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S].教高[2005]8号,2005.

[4]卞琛.项目驱动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1):78-79.

[5]张屹,张虎,李力,赵琦.面向大学生科技创新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2):84-86.

篇6

关键词:项目驱动 嵌入式系统 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23-02

随着不断更新的嵌入式技术在智能通讯、消费电子、医疗仪器、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嵌入式技术正在成为高校学科方向建设或开设为选修课程,课程教学和实验内容紧跟技术前沿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期望形成适合本院校特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当前各类院校共同探索的重点[1]。

本文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实际,提出以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围绕综合实验项目展开,培养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基本体系和结构、系统运行模式、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系统调试、验证和测试方法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嵌入式项目开发知识和能力。

1 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1.1 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的目标和特点

全面了解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特点对教学和改革非常必要,其主要特点有:(1)实践性。学生必须亲自实践,设计方案,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将知识为已所用,若没有认真完成实验,嵌入式系统课程学习犹如纸上谈兵;(2)系统性。嵌入式统课程涵盖面较宽,底层硬件是基本,嵌入式操作系统是重点,多种开发平台和多种软件使用是突破口,嵌入式系统开发应用的所涉及到的相关程序设计是关键……(3)创新性。嵌入式系统知识技术更新快,在实验内容上,应该加入创新的元素,学生也应需要在实验中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想法,而不是单纯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2]。

总之,在嵌入式系统教学过程中,把握嵌入式技术应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技术更新快等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强化实验教学落到细节,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1.2 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不足

虽然目前众多高校日益重视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但效果一直欠佳,仍表现出很多薄弱和不足之处。首先,实验内容安排不合理,实验内容简单。验证性实验过多,学生自己动手的设计性实验少;单一性基础实验多,综合性开发实验少;基础实验多,反映嵌入式最先进技术的实验内容少,从而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学完课程之后不知道如何应用,对嵌入式技术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其次,嵌入式实验设置与实验室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实验设备落后,难以与快速发展的嵌入式硬件与软件开发同步;实验资源长期闲置,利用率低;实验室管理制度过于死板,课后作业无法到实验室完成或继续学习。再有,很多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水平参次不齐,实验教学往往辅导不到位,导致个别学生无法及时解决问题则中途放弃。最后,嵌入式实验课程体系陈旧,与企业要求严重脱轨,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式严峻,就业后不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有的甚至还需要进行第二次培训[3]……

2 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

针对嵌入式系统课程特点和现状,初步探索与尝试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内容和方式,让项目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体系结构,从而提高实验室资源,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相长良性局面。具体的说,项目驱动化教学,就是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穿插其中,注重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工程人才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4~5]。

教师选择项目应具有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可行性,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边讲边做、讲做结合”的教学模式,且项目精心准备并成功实现,对各细节实现访求及理论知识比较熟悉。当然,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它要求教学的硬件资源比较齐全,实验室管理方案合理、师资配备得力等。

3 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尝试

3.1 项目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斯金纳曾言:“在教学中成功的设计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可见,问题设计是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主动发展的重要环节[5]。这里的项目驱动即是问题设计。

说明与课程相关的完整的项目详情,详细描述项目需求、主要功能、预期的目标,及当前项目的基本现状。重点演示项目实现后的效果,如果受实验条件或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课堂难以逐步展示实现过程时,可灵活借用其他方式,如图文并茂的详细文档、屏幕录制的视频、生动形象的动画片等。利用展示的实现结果为契机,通过生动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有目标,方向明确!

同时,在项目分析与描述时,根据项目实现的各个环节把课程理论与实践完整的串连起来,列举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说明各重点难点在项目中是怎么实现的,学生对照课程目录及项目实现的过程,能初步理解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实现方法等。

3.2 根据项目需求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根据专业侧重点不同,随着理论课的进度,以项目内容和实验环境等方面,合理安排实验课,做到简单实验与复杂实验、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课堂实验与课后实验全面且有代表性。下以设计实现“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为例,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硬件实验侧重硬件选择和简单调试,软件方面安排嵌入式操作系统(如嵌入式Linux)移植、文件系统移植、Boa服务器配置与移植等,除此而外,环境搭建实验、程序设计实验也必不可少[6]。基础实验安排不在多,而在于实用性,让学生顺利完成逐个实验,以此树立自信,在不断取得的小成就感支配下,进而主动强化理论学习并利用课后再实践,直到完成项目。

3.3 分组完成综合实验

全班同学完成系列简单基础实验后,综合实验则在此基础上稍做调整,并添加创新的元素,以实现项目主要功能。根据实验需要,把综合实验细分几大部分,全班同学按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分组,把基础实验过程中发现基础较好、悟性较高、动手能力较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的同学任命为小组长。如上项目可尝试以下分组方案: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语言组织能力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负责书写整理需求分析和设计文档,写文档时与其他成员相互沟通与交流,因此也可增强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方面基础较好的同学分为一组,主要搭建实验环境,并向下一组实验同学提供环境的详情,如共享文件(源码、库、工具软件等)放在什么位置,有哪些服务器,什么版本的交叉编译工具链及其他细节;硬件基础扎实的同学们分为一组,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一定要在内核中加载USB摄像头驱动);软件应用能力较好的同学们为一组,配置和移植Boa服务器制并作根文件系统;C/C++编程能力较好成为一组负责CGI脚本设计;最后一组是系统测试,这要求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完成……这种分组实现、组长负责的实验教学方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各小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且能增强同学们的团队精神。

3.4 项目总结与期望

综合实验的顺利完成并不代表是项目驱动的嵌入式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对项目进行总结与展望能让一段时间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进步。以讲座或报告的方式,各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主要工作,各成员的经验,如何攻克遇到的什么难题,各自关键的技术在哪里……汇报的小组主要发言人不一定是小组长,但一定是集各成员的总结与收获。总结课堂师生畅所欲言,为项目提出新的期望,并讨论下一步如何去实现,去完善,为嵌入式系统相关知识再学习导航。

4 结语

本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是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尝试,克服了当前嵌入式实验中不足的现象,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实验资源,且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基本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如何不断的实现项目创新的元素,是嵌入式实验教学一直追求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冯小燕,陈昌兴.地方高校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1,9(1):98-100.

[2] 冼进,贾德良,毕盛.嵌入式系统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282-283.

[3] 张腾飞,郭前岗,王保云.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63-165.

[4] 李妍.项目化教学在嵌入式系统实践课程中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15(5):27-29.

篇7

关键词:实验教学 项目教学法 教学改革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electronic experimental course

Wang Longhui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lectronic experimental course is introduced.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abou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re analyzed, and its application mode is discussed.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reform in education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还是技能训练、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电子类专业更是如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设计、完成项目的形式来推动教学进程,评估教学效果。项目的资料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及评价等都由学生作为主体来完成,教师给予帮助与指导。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经过18~19世纪探索,到20世纪中后期趋于完善,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世纪末,项目教学法在国外教学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我国,项目教学法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

笔者针对当前高校电子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在电子类实验课程中贯穿项目教学法的积极意义与可行性,并对具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1 电子类实验教学现状

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高校对实验教学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把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高校对实验知识投入过低,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对于像电子类等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情况,很多高校有详细的电子类学科理论教学大纲和评价体系,却对相应的实验教学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使得实验教学只存在于实验报告上,难以达到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一些高校,很多实验课程直接由理论课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由于本身时间和精力有限,实验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且偏重于某一门课程的内容。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有些学生直到毕业,项目能力仍然很欠缺。

2 在电子类实验课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与意义

2.1 在电子类实验课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

关于可行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2.1.1 硬件设施

当前,每所高校都有实验机房,在机房电脑上安装相应的EDA和CAD等软件,再准备一些电子元器件、开发板或者实验箱以及电工工具,这样就具备了在电子类实验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

2.1.2 师资

师资决定着项目教学法的成败。在整个项目教学进程中,教师主导整个教学的进程,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因此对负责实验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要对相关课程的内容比较熟悉;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对进行中的项目自己能做出来。

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院系相关专业的教师;二是引进有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师。同时,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并在制度与管理上给予支持。

2.2 在电子类实验课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独立完成一个项目,对电子产品开发有了最直接的认识,知道了所谓的开发是怎么一回事,能够尽快进入电子工程师的角色。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由于学生自己动手,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项目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把抽象的书本知识转换成具体的能力,最终成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在电子类实验课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

3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类实验课程中应用的模式设计

电子类实验课程中的项目教学法一般包括4个阶段:(1)项目的选择。该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包括项目难度、电路的规模、程序复杂程度等的选择要恰当。太简单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过于复杂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项目的分析与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向学生讲解电子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结合所做项目介绍其在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内容,告知学生该次实验的各项要求,然后告诉学生该项目需要用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在进入下一阶段之前,教师统计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整理后发给学生,不足的资料由教师补充。(3)项目的设计开发。该阶段是项目教学法的主体阶段,教师监督每个学生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随时提供帮助和指导,教师能及时解答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以保证每个学生的项目进度。(4)项目评价与总结。项目完成设计后,需要对每个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与总结,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达到前面所提出的各项指标,然后才对设计的电路、程序等进行优劣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报告,以记录项目体会与心得。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教学法实施流程简图

笔者以一个例子进行简单说明。

(1)项目题目:用Verilog/VHDL实现在LCD1602中显示自己的姓名拼音和学号。

(2)结合项目讲解FPGA开发的一般步骤,以教师自己完成的设计向学生展示所要达到的效果。向学生介绍该项目需要用到的主要知识:Verilog/VHDL编程、QuartusII软件的使用(包括编程下载,以Altera公司FPGA为例)、开发板的结构与使用以及LCD1602的结构等,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并收集资料。

(3)项目模块的合理分解。

(4)帮助学生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答任何关于Verilog/VHDL,QuartusII,开发板和LCD1602的问题,保证项目按预定的进度进行。

(5)项目的检验与评估,进行硬件检查,要求每个学生下载到FPGA开发板演示,能正确显示自己的姓名拼音和学号,并能解释自己的程序。

(6)督促学生做好项目总结,对整个项目进行梳理。

该例是简单项目,实际运作时可选择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项目,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PCB板或相应硬件。

4 结束语

在电子类实验课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实验课程教学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旨在模拟中小规模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开发环境,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当然,由于学校和学生主体不尽相同,使得项目选择与课时安排有所差异,但其过程设计都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 黄升谋.高校实验教学现状及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5):69-70.

[2] 赵秀芬,刘树堂.高校本科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高教高职研究,2009(28):206.

篇8

关键词:项目驱动;高职;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39-02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已成为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概念理解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依靠单纯的课堂讲授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内容有些仅重视操作、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主要是网线制作、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等,缺乏综合、设计性实验;有些“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则为各层次协议的实现,重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忽略实际应用能力。实际上,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应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对网络分析、设计、管理与应用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在局域网组建、因特网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网络建设者、维护者。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本文结合作者从事高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经验,针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实际,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供大家参考。

2 高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现在大都还是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上机实习为辅,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少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只是一知半解,造成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2.1 实验环境差,网络实验投入严重不足,开设实验数量少、质量不高

网络实验室所需的实验环境必须要有独立(不能与其他课程共用,因为里面的内容可能随时被更改)的计算机,相关的连网设备,还要能够和其它网络互联的设备和工具。然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独立的网络实验室,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网络实验室,但由于实验室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昂贵,数量少,而且有些设备生产厂家也不同,没有考虑对实验室进行综合设计,造成设备利用率低,开设实验数量少,实验内容也仅重视操作、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主要是网线制作、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等,缺乏综合、设计性实验;有些“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则为各层次协议的实现,重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也不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2.2 没有配备专业实验老师,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对环境要求较高,涉及到实验设备较多,实验前后有很多细节工作需要实验室的支持与配合,这要求实验指导教师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对实验环境相当了解并对所开设的每个实验都要考虑其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事实上,目前许多实验室老师大多是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不强的老师,他们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待遇不高,能胜任计算机等设备的硬件维护,但对所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实验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计算机网络”的原理理解不清,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不够深刻,更谈不上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了。高职“计算机网络”实验课,虽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编写了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但大多虚而不实,存在着诸多问题,验证性和综合设计类实验开设没有统筹安排,实验开设随意性较大,实验教学过程把关不严等现象,每学期到底开设哪些实验,每次实验课完成什么项目,如何实现,怎样考核,都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要求,没有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得网络实验教学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整体知识的把握。

2.3 实验教学考核形式不合理

现行的实验教学结果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实验成绩主要是以一些基本操作为主,期末考试仅以一些验证的项目为主,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没有出现对问题的解释或解决问题方法的探讨等内容,更不要说出现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设计类实验了。这种考核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学生只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没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项目驱动”教学的特点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若干个项目案例,按照实际的方法与步骤展开教学并研究筛选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动手实践体验、思考内化吸收、综合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项目驱动”教学实施的过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和课程整合实施的过程。“项目驱动”教学实施的过程真真切切把课程引向了“综合实践”,步入“教学做评合一”的理想境地。“项目驱动”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应用的培养,它有如下特点:

3.1 发挥自主性,提高综合能力培养

“项目驱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应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学生成为互动式教学的主体,充分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开展“项目驱动”教学的过程是体验真实、发现需要、提升能力、运用知识的过程。可以在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教师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和体验中感悟知识,并通过教师的总结提升把这些知识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如在局域网章节的教学中,把全章节做为一个组建局域网的大项目安排教学,根据项目的要求将网线制作测试、交换机调试及设置、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及调试和最后局域网的调试做一个个的子项目,通过这样安排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项目的选取应恰当,应符合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选用不同的目标项目。设计的项目尽可能涵盖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并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将逐步具备网络应用开发的各种基本能力,系统维护和配置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实现与社会无缝连接。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微电子实验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79-02

微电子实验课程不同于普通实验,实验设备昂贵,一般每台都在万元以上,且同一设备可开设的实验项目有限,所以在实验授课时,往往是不同的学生所做的实验项目不同,每个实验所用的仪器也不同,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也使得实验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一现状,论文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微电子实验课程中,以期望改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1,2]。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3]。美国的项目管理专家约翰C·古德帕斯丘认为“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4]项目教学法集中关注某一学科或技术的主要知识点,旨在把学习者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更积极、有目标地自主学习。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显著特征[5]: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在本质上是与行动相关联的,教育在此意义上是基于行动的过程。②对于客观存在的世界,其被赋予的意义是由学生自行决定的。③学习的目标具有明确的定向性,只有当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学习目标,并获得与所期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是成功的。在项目法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起辅助作用,提出项目的设计要求和目标。师生在教学中充分互动,在积极探索、热情洋溢的交流中获取教学活动的成功。

一、具体实施方案

项目教学法是把客观规律转化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教师不是将知识和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一步步思索探究、自己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为贯彻项目教学法的上述中心思想,基于微电子实验课程内容的要求[6-8],我们选取二极管即PN的制作和性能测试作为一个项目,具体包括七个小实验:①硅材料层错、位错的观测;②外延层电阻率的测试;③PN结的仿真制作;④PN结深的测试;⑤PN结电热特性的测试;⑥PN结电容—电压特性关系测试;⑦利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试二极管的特性。下面具体介绍各实验选取的理由和具体内容。器件的制作,首先必须考察制作材料的性能,所以我们从硅材料的性能研究开始。对于制作半导体器件的硅材料,最重要的是其缺陷情况,因此,利用金相显微镜观测单晶硅片的层错和位错成为第一个实验的内容。半导体硅材料需通过杂质的掺杂才能制作成有用的器件,电阻率的测试可以反映掺杂的程度,所以,利用四探针法测试外延层电阻率成为我们第二个实验的内容。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涉及微电子工艺技术,实际工艺的制作受限于财力和场地,但可以通过仿真软件TCAD[9,10]模拟制作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微电子工艺的各道工序,为此,第三个实验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制作PN结。在器件制作过程中,影响二极管特性最重要的因素是PN结的结深,所以第四个实验的内容是了PN结深的测试。器件制作完成后,需对器件的特性进行测试,所以第五到第七个实验均是对PN结(二极管)外特性的测试,包括二极管正向电压与温度的关系、结电容与外加偏置电压的关系、二极管伏安特性和反向击穿特性等。上述内容贯穿了PN结的制作材料、制造流程以及特性测试,组成了一个关于二极管器件的完整项目。在此,我们只是以二极管为例进行了项目法在微电子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当然,实际操作时,也可以利用双极型三极管或者场效应管等为例建立项目。

二、实践效果

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将不同课程内容组合在一起,从而教学活动设计成为学生和教师克服学科教学所造成的知识和技能条块分割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开展协作互动式的学习,独立地、有评价性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素质的形成。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微电子实验教学中,是上述优势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具体实现。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级的微电子基础实验课程中,两人一组,具体实施了上述提出的项目教学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法,实践效果的改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微电子实验中,因为每组同学进行的实验内容和仪器都是不同的,老师不可能在实际操作之前进行讲解,所以,在项目设计框架已经给出的前提下,具体的实验原理和仪器操作,均需学生自学了解,才能完成要求的实验内容,这体现了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进行辅助的特点。

2.实验的意义和目的理解更深刻。因为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将各个实验以一个项目的流程为主线串连在一起,所有的实验都是项目中的一个流程,这样,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就很明确。

3.实验内容操作更简单明确。实验顺序的安排,是根据项目实际流程的顺序进行的,上下两个实验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操作更简单明确。

三、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优化项目设计。在微电子实验课程中,需要所设计的项目能够把涉及到的课程知识点和各种实验仪器涵盖在其中,这就要求要精心选定项目,以此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教师需重视学生的需求。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的需求差异性较小,共性的问题较多,教师可以在实际操作之前对需注意的问题一起进行讲解。在项目法教学中,各组学生同时进行的内容有差异,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差异需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解惑。

3.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能力。在项目法教学过程中,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实施,在团队合作的同时,每个成员还要独立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通过独立思考、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微电子实验课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了各种微电子测试仪器的使用。相比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目的和内容的理解,自主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使实验操作更简单具体,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础特征即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9-12.

[2]傅四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项目教学法初探——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1,(2):56-58.

[3]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约翰C·古德帕斯丘.项目价值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张学林,陈齐超,段珊,等.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4-167.

[6]刘恩科,朱秉升,罗晋生.半导体物理学[M].第6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关旭东.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陈星弼,张庆中.晶体管原理与设计[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9]阮刚.集成电路工艺和器件的计算机模拟——IC TCAD技术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项目管理;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层次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20-03

项目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任务。据此定义,大到三峡工程,小到一个试验,都是项目。虽然其规模大小,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基本要素却是相同的,即有明确的目标(愿景)、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有进程的督导与结果的评估(评价)。而按项目进行管理是在工程领域内已经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项目管理的实质是按项目进程进行管理,从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督导、项目评估一步步做来,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目标。就教育领域而言,用三到四年时间,耗费一定资源(师资、场地、设备、资金),培养一批达到某一目标的人才,这也是一个项目、一个工程,其实施过程中从制定培养计划、编制课程大纲、上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个实验,以及招生、就业等工作,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子项目,而每一个子项目又可以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来理解和进行管理。

一、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层次结构

作为一个庞杂的工程,实验、实训教学按照管理的层次可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计划层面

在宏观上对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和开出进行管理,是最高层面的管理。实际上,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过程中,实验实训的计划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这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验室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整理当前所要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的任务,然后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再根据任务配置资源,包括师资、物资的准备。

(二)任务层面

从实验教学管理的层次结构图来看,实验任务可以按照课程来划分,也可以按照实验室来划分。

在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前,按照课程提交和划分实验任务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一门课程包含有多个实验项目,可以把这些项目合为一体看作一单任务来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避免任务的交叉和冲突,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一门课程的几个实验项目要在不同的实验室完成,如果按照项目不同把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实验教师,那么实验教师就只了解自己所承担的项目,对其他实验项目的安排、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不掌握,要全面掌握学生实验学习的情况,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其他教师沟通,在结果评价和成绩评定上就容易出现偏差。另外,总是做相同的项目,也不利于教师本人的提高。

当实验室发展到一定规模,信息化管理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可以按照实验室来划分教学任务。此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学科交叉,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要能够开出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满足各类课程的需要,实验室只针对相应的项目,而不针对具体的课程,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各项目进行管理,进行实时的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如一门课程的几个实验项目在不同的实验室完成,各项目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将这些评价汇总,得到该门课程实验的总体评价。从当前各高校使用的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可以看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最终实现完全的项目管理。

(三)项目层面

这里所说的项目是指具体的某个实验、实训项目,是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核心,也是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基础。在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仪器设备是根据专业培养的需要选择的,每个实验室都能开出一定数量的实验、实训项目。一门实验或实训课程,总是由多个项目组成,因此,实验项目管理就是全部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单元。每一个项目都要明确目标要求、完成周期、实施步骤、所需仪器设备、耗费材料、配用工具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为每一个项目建卡,为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选择项目,一个项目也可以被多门课程选中。实验教学管理方面要明确的就是什么层次、什么专业、哪个班级、多少学生要做这个项目,按项目对实验实训的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从实验准备到实验实施,按项目指导书要求,一步一步完成,达到要求的目标,得出试验结论,保证了过程也就保证了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实训教学就是项目的选择与组合。

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这三个层面,也可以作为三个管理子项目来看待,它们既独立又交叉,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某一层面,计划是依据,任务从计划中来,而项目又构成具体任务,互相支撑,缺一不可。

二、按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优点及实施

(一)按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优点

从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项目三个子项目出发,对实验实训教学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对提升实验室的全面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按计划设置和开出实验、实训课程,按大纲要求组织教学,是对教学计划严肃性的维护。只有按计划、按任务、按项目进行教学,才能保证进度,保证实验开出率和设备使用率,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计划确定任务,根据任务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教学,一环套一环,既不能随意增减学时、更改项目,更不能应付任务,削减计划。

2.提高管理效率。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不到位,势必影响实验室管理的其他方面,使得实验室管理的整体效率下降。要提高效率,就是要抓住计划、任务、项目这三条主线,把基本信息、基本数据搞准确,合理分配任务,编排出合理、可执行的实验实训课表并严格执行,不要整天为了调整课表、协调关系、沟通信息而浪费时间。这样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实验教师就可以多搞些实验实训的研究开发、课程体系建设、设备维护与管理、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3.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每一个实验实训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完成步骤等,只要按项目进行过程管理,保证每一个项目的质量,整个课程实验实训的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4.保证实验实训材料计划的准确性。任务明确,项目管理到位,即可计算出实验实训用材料数量,提高材料计划的准确性,避免积压浪费,促使教师设法提高材料利用率,厉行节约。

(二)按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管理

按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就是要从计划、任务、具体实验实训项目三个方面出发,细化每一个环节,做好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从而推进整个实验实训教学的创新。

计划要紧扣培养目标和实现条件,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要合理,要有配套的课程大纲、教材和指导书,提前做好实施计划,切忌临时安排。教学任务的分配可以从课程或实验室的角度进行,一个教学项目(任务)要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任务与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小组或分步任务。如我校现在开设的电工实训、金工实训是由多个小科目组成的一项教学任务,由几位教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小组来完成,只有所有科目都完成,这一项任务才算完成,不能孤立地看待各个小科目,它们只是整个项目的一个环节;又如化工类的实训,由理论强化、化工仿真、化工操作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独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但教学目标却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实训使学生达到某工种职业资格培训要求,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核,独立的某一部分教学是不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因此也就不能称为一个教学项目。具体实验实训项目的完善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实验项目卡,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实训课程中的各个小科目也是一个小项目,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但在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中,任务不能分得太细,教学目标不宜定得太小,太小则容易出现不同项目的目标接近或一致,管理成本增加,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三)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落实以项目教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统一思想,加强沟通,实验室与教研室、实验实训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到思想统一,对于管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要加强沟通,协调一致。二是要分期进行,逐步完善,要一门课一门课、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进行,先做覆盖面广、实验课时多的课程,逐步进行完善。三是配套资料要同步完善,实验实训指导书的选择和编排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达到适用、适度。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实训课程的开出,是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三个层次中第一层面――计划层面的初步实现。如何使得开出的实验实训课程合理、有效,真正得以实施,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下面就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三个层面,针对我校存在的具体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计划层面

我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虽然都安排了一定的实训课程,但各专业的实训课程又趋于雷同,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如化工类专业都开设了化工总控工、化工分析工实训,大家考的都是同样的证书,高职、中职的实训也都一样,不能区别对待;又如电类、机电类专业开设的电工实训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科目,针对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开发对应的实训课程,以达到强化专业的目的。同时,要组织力量完善各实训课程的大纲和配套教材或指导书,要明确训什么、练什么、讲什么、多少学时、达到什么要求、如何考核等,不能只是在教学计划中有个名称,具体怎么开展教学又临时决定。

要重视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教研室要承担这一任务,不能一提实验实训就是实验室的事情,要摒弃把实验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剥离开来的错误认识。要建立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梯队,立项开发、建设各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二)任务层面

实验实训教学不同于理论课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它往往是由几位教师共同完成的,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因此在分配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它的整体性,在下达学期教学任务时要与其他教学任务一同进行,明确到人,教学过程中一是要认真执行教学文件,用文件来约束,二是几位教师要注意沟通协作,不能各自为战。

(三)项目层面

我校的实验实训管理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要使得实验实训项目规范化,必须从建立实验项目卡入手,一门课程一门课程、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进行。此项工作应该列为实验室基础建设的项目之一,已经开设的项目要不断完善,形成系统资料。

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学校从上到下统一认识,以计划、任务、项目为主线,分步实施,逐项完善。罗尼・佩斯里在他的《项目管理的扬弃》一文中强调了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人的管理,强调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在实践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这两个问题同样重要,教师个体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反映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合理有序地进行实践教学则需要团队中每个人的积极工作和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1]小雷.项目管理七剑[EB/OL].(2009-3-10).

http:///articles/show_article_content.asp?articleID=14907&pageNO=2,20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