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生活污水处理范文
时间:2024-03-26 16:5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地生活污水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材料基质是人工湿地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选择基质以较高的孔隙率、较好的理化特性、易得性、经济成本以及基质间的互补效应等为原则,选取高炉矿渣与粉煤灰等体积比混合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基质。根据湿地植物选取的一般原则,即生态安全性、耐污能力强、净化能力强以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等原则,选择菖蒲作为本研究的人工湿地植物。实验所用生活污水来源为湖南农业大学生活污水,为保证取水水样稳定,采取定点定时定量的方法取样,经检测原水水样主要指标见表1。
1.2主要装置主要试验装置是10mm厚度玻璃缸(400mm×300mm×350mm),在玻璃钢两侧分别开孔构成潜流式人工湿地。在玻璃缸内从下至上分别填充Φ20~Φ40mm的鹅卵石(厚度约为100mm),中层为Φ10~Φ20mm的鹅卵石(厚度约为100mm),上层是厚度约100mm基质层,并覆盖约为50mm的泥土层。
1.3实验方法于湖南省长沙市红星花卉市场挑选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菖蒲若干株。首先在对菖蒲进行驯化后统一移栽至人工湿地中。选取的植株需健康且长势一致,分2列,植株间距相同,密度为6株/池。在检测出水水质时,3种人工湿地进水采用同一污水源,进水TN,TP,COD的含量均相同,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在出水口取样,采用定时定量的方法取样,并计算其各组的平均值,由此进行对比分析。设计基质与菖蒲构成的人工湿地为优化组,第2组为不种植菖蒲的对照组,第3是种植菖蒲的传统人工湿地,即以沙土为基质,是为传统组。各类型人工湿地做平行试验3组。在各类型人工湿地处理水样的1,3,5,7d时检测出水水样的TN,TP,COD,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均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TN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TP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COD采用重铬酸钾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N的净化效果比较根据生活污水的取样水和人工湿地运行处理污水的1,3,5,7d分别检测出水水质的TN浓度,经计算出平均值绘制出在相同进水条件下3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N质量浓度的变化曲线,见图1。通过图1中的变化趋势可知,3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的TN均有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但各自的去除效果并不相同,随着人工湿地运行时间的延长,优化组和传统组对TN的净化效果总体趋势大致相同,而对照组却处于较低的且平稳的去除率。如图1所示,污水中TN质量浓度在5.52~6.53mg/L之间,平均质量浓度6.28mg/L。人工湿地运行1d时对TN的最高去除率仅为8.92%,3d时为14.49%,5d时为26.59%,7d时达68.79%。根据对去除率的变化可知,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至时去除率变化较为缓慢,在7d时对TN的去除有了较大提高,因此随着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更有利于去除污水中TN的含量。这是因为随着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在湿地基质层中形成的生物膜不断增加,更利于对N的硝化、反硝化等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湿地植物根系直接从污水或根基微生物中吸收利用无机氮。人工湿地系统主要是通过基质的吸附作用、植物的吸收利用、微生物的生化反应来达到净化生活污水中氮素的目的。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基质的成分决定了地下微环境,植物负责地上与地下氧、水等物质的沟通,两者的共同作用又影响到了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大小、种类多样性等。污水中的有机氮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的作用,而无机氮的去除则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经过复杂的分解、转化最终合成蛋白子和有机氮,成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养分。计算对TN的平均去除率,见图2。由图2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3种类型的人工湿地随运行时间的延长水体TN的去除率总体来说是在提高,但对照组总体去除率提高缓慢且较为平缓。在相同外部环境和进水水质的条件下,人工湿地运作至第7天时,优化组对TN的去除率为68.79%,对照组为13.06%,传统组为46.82%。可知优化组对总氮的去除率最高,而对照组则最差,传统组居中。在实验中发现,由于菖蒲是通过驯化后移栽至人工湿地,在人工湿地运行初期其根系尚未完全伸展,随运行时间的延长根系得到了伸展并适应了新的环境,另外其根系较为发达、须根数量多、根系较长,因此根系附近的不同层面中的溶解氧含量增加,使得根际微生物能够较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促进了对有机氮的分解,同时菖蒲发达的根系对无机氮的吸收能力也逐渐加强。另外由于基质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微生物附着于基质的生物膜能够最大化,不仅仅是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增加,还有基质本身的物理吸附、离子交换等作用于氮素,因此生活污水经优化组净化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最好。
2.2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P的净化效果比较同样,计算出人工湿地运行不同时间的出水平均TP含量,绘制出污水TP含量的变化趋势,见图3。通过图3的变化趋势可知,优化组与对照组的TP去除效果相差不多,传统组的去除效果较低。通过与TN的去除变化趋势相比,优化组和对照组在人工湿地运行之初便对TP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外,与传统组一样,随运行时间的延长,TP的去除率仍有缓慢提高。P是植物、微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之一。随人工湿地的运行,菖蒲适应新环境并生长发育,其根系得到伸展,基质层中微生物的繁殖,都需要吸收污水中的磷素,经吸收、分解、转化等相关反应后成为植物及微生物的生物膜、ATP、DNA以及RNA等有机成分,而高炉矿渣和粉煤灰本身便可作为强化除磷基质,且对P的解析率较低,仅为0.68%,因此对P有较强的出去效果。各人工湿地对TP去除率计算平均值见图4。通过图4的比较可知,3种人工湿地系统在对污水中TN的净化效果最好的是优化组,在7d时达到了88.99%,其次是对照组,最差的则是传统组,去除率分别为74.98%,28.68%。TP的去除原理与TN的去除原理相似,同样由于菖蒲的逐渐适应,根系的伸展,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膜面积的增大,随人工湿地运行时间的延长,对P的去除率逐渐提高。但与TN去除不同的是,湿地基质对TP的去除起了起到了较大作用。例如高炉矿渣在水淬急冷时形成疏松多孔结构,比表面积较大,另因钙的含量较高,P更易吸附与基质表面,形成磷酸钙,达到去除磷素的效果。
2.3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总COD的净化效果比较依据3种类型人工时运行时间对出水水质COD含量的变化趋势,绘制出出水COD含量变化趋势,见图5。通过图5可知,3种人工湿地所进水水样COD平均质量浓度为89mg/L,而原始水样COD质量浓度则在87.62~90.70mg/L之间变动。优化组与对照组在运行1d,COD的去除率分别为44.19%,34.08%。传统组随运行时间的延长去除率不断上升,而对照组则在运行1d后相对处于平缓,优化组则与传统组类似,随运行时间去除率不断提高。3种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率比较见图6。图63种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率比较通过图6比较可知,优化组在运行至7d时对COD去除效果最好,达到了76.03%,传统组与对照组COD的去除率较为接近,平均去除率分为38.22%,33.34%。COD的的去除主要依靠颗粒物质的过滤作用以及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因此优化组与对照组能够在运行1d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就分别达到了44.19%,34.08%。由于植物对COD的吸附作用和植物生长并不需要COD等因素,另根系分泌的物质和根系都有助于微生物群落的繁殖,使得微生物群落的种类、数量、功能等得到了增强。因此植物的生长发育,微生物的繁殖,随人工湿地运行时间的延长,优化组和传统组COD的去除率逐步提高。对照组中并未种植菖蒲,基质中微生物受DO含量、有机质等物质的限制,故去除率达到34.08%后,随运行时间的延长去除率较为平缓。由图6可知,优化组和传统组对COD去除率的变化趋势在湿地处理污水1d后的变化趋势几乎相同,7d时,优化组、对照组、传统组对COD的去除率分分别是76.03%,33.34%,38.22%。优化组对污水中COD去除效果最佳。3种类型人工湿地在动态条件下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①有将前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有利于拓展研究;②为增强人工湿地处理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另由于所选基质为工业固体废弃物,而且在提高人工湿地处理能力的同时保持了原有特点,更有利于应用将来的工程建设中。比以往的单单研究人工湿地的基质或植物筛选更能有效的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本研究的优化组与对照组所用基质均为工业固体废弃物,所用植物菖蒲不仅仅是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植物,还具有观赏价值和医用价值。在以往的人工湿地中很少和没有研究过同时采用此类基质和植物,所以在将来的人工湿地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依据。
3结论
篇2
关键字: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存在问题 , 措施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s rural sewag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artificial wetl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low investment, with high-quality water resistance, strong, increase the impact and product, improve and green 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utification, simple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 cost is low wait for an advantage, suitable for the rural area of sewage treatment, has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in the light of artificial wetland in the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problems of relative measures.
Key word: rural life sewage, artificial wetland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多达9亿,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为80多亿吨。据2005年建设部《村庄人居环境现状与问题》对全国部分农村的调查显示,我国农村而96% 的村庄都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1]。农村生活污水主要为冲厕污水、炊饮污水、洗澡污水、洗衣污水等,主要污染物为COD、氮和磷,水质相对稳定。
农村污水分布广,不集中;日污水流量不连续等都增加了对污水收集处理的难度。无法采用以城市废水处理模式集中收集并处理污水,且农村地区技术经济基础薄弱,缺少充足的资金和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因此,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因地制宜,以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低、工艺流程简单、便于管理为选取原则。
2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约克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2]。1972年,Kichuth等提出高等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根区法”理论后,80年代人工湿地系统由实验阶段进入应用阶段。
人工湿地通过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处理污水。污水流经时,SS被填料和植物根脉阻截,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吸附、同化及异化作用分解。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缺点在于占地面积较大,但农村地区则易于实现。其优点主要有:①基建费用低廉,只有常规处理方法的1/2或1/3;②出水水质稳定,一般出水可以达到二级排放的标准;③材料来源广,可就地取材;④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维护容易[3-4]。
3 人工湿地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应用
3.1国外的应用现状
人工湿地是2O世纪7O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兴起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家。人工湿地早期应用主要是中小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了人工湿地技术的理论研究,提出相关的理论和参考设计参数。美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最多的国家,目前有600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德国正在使用的人工湿地大约有5 000个,广泛用于从单个家庭到上千居民的社区生活污水的治理。应用较多的是地下潜流系统,种植有芦苇、菖蒲等湿地植物,大多采用砾石作为填料[5]。
3.2国内的应用现状
我国于“七五”期间才正式开始较大规模的人工湿地研究,我国第一座大规模的人工湿地为深圳白泥坑人工湿地,处理规模可达到3100m3/d,之后北京、天津、武汉等地都陆续建立了人工湿地的实验基地。2006年10月,“基于垂直潜流生态滤床技术的分散式污水及污泥处理系统”在常州市正式投入运行,出水水质已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排放B标准。人均建设成本476元,维护费用仅为每年12.5元/人。深圳石岩河15000m3/d处理量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l2小时,占地24000m2,总投资800万元,运行成本0.18 元/吨[6]。广东汕头龙珠水质净化厂900m 3/d处理量人工湿地,水力负荷为0.5m 3/m2·d,占地2000m2 ,总投资60万元,运行成本0.05元/ 吨。
为了规范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实施,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对人工湿地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气候和水质特点的设计参数,如表1,为我们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相关依据。以潜流湿地为例,典型村庄人工湿地工程占地面积估算如表2所示[7]。
表1 小规模人工湿地设计参数
表2典型村庄人工湿地工程估算(安全系数取1.5)
4 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存在的问题
现我国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受到技术、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主要问题有:
气候条件的制约。气候条件对人工湿地有重要影响,春季和夏季温度高时,植物生长快,对污染物吸收好,处理污水效果较好,而在秋冬季植物枯萎,吸收速度放慢,且死亡的植株释放污染物,处理效果差。
容易堵塞。污水没有经过预处理直接排入湿地或是在人工湿地运行初期,由于植物的根系尚不发达,去除悬浮物的能力差,会存在一定的堵塞问题。当堵塞现象发生时,使得废水的有效停留时间减少,原来的流动路径短路,废水在湿地表面径流,水力传导性、湿地处理效果和运行寿命降低。
5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发展对策
(1)建立人工湿地数据库。参考学习一些其他国家的数据库建立开发经验,但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丰富数据库内不同地域、类型、用途的人工湿地系统设计运行等数据。
(2)减少气候温度的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的适宜温度是20-25℃。冬季气温较低造成处理水质不达标,我们可采取科学的人工湿地冬季保温法。申欢等[8]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潜流式人工湿地冬季保温方法,将收割的湿地植物就地覆盖在湿地表面作为保温层,这种保温方法可以避免或减轻冬季湿地填料的冻结。
(3)加强预处理,减少堵塞。减少人工湿地中进水难降解的SS。适当密度种植湿地植物,定期对基质进行更换,对植物进行收割。
6 总结
我国农村地大面广,污水排放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简易和低耗的污水处理技术,非常适合广大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但国内对这项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还存在着许多制约与不足。研究与改进人工湿地技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车伍,周晓兵.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 J ]. 中国园林, 2008, 24 ( 11) : 52 - 56.
[2] 刘昭军.陕南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8(4):135-137.
[3] 陈太长,王雪,祁继英.国外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2):105-106.
[4] 吴晓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理[J]_环境科学,1995,16(3):83-86.
[5] Brix H. Use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Wat.Sci.Tech.,1994,30(8):209-223.
[6] 刘春常,夏汉平,简曙光.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一以深圳石岩河人工湿地为例[J].生态环境,2005,14(4):536-639
[7] 杨俊,龚琴红.人工湿地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管理。2007
篇3
关键词人工湿地;农村生活污水;应用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264-01
近年来,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对粮食造成减产,而且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由于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加之公共卫生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村饮用水源大多受到污染,我国9.196亿乡村人口中大量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农村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洪、旱、涝起着调节作用,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人工湿地简介
1.1人工湿地的概念及特点
人工湿地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生态治污技术,可处理多种工业废水,包括化工、石油化工、纸浆、纺织印染、重金属冶炼等各类废水,后又推广应用为雨水处理[1-2]。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大型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随着处理过程的不断进行,湿地床中的微生物也繁殖生长,通过对湿地床填料的定期更换及对湿地植物的收割而将新生的有机体从系统中去除。
1.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原理
人工湿地的工艺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卵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污染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不同材质、不同粒径配比的基质填料上种植特定的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的净水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染水进行处理,从而成为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工程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积、过滤、吸附和分解等作用得到净化。同时,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了增加湿地基质的透水性,还能与周围环境的原生动物、微生物等形成各种小环境,通过氧的传递,形成特殊的根际微生态环境,这一微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净化废水的能力。研究表明,城市污水在3~5 h内流过200 hm2以上的沼泽湿地后,硝酸盐即可减少63%,磷减少57%。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是通过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积累和填料床的物理化学等几方面的共同协调作用完成的。由于该系统出水质量好,适合于处理饮用水源,或结合景观设计,种植观赏植物改善风景区的水质状况。其造价及运行费远低于常规处理技术。英、美、日、韩等国都已建成一批规模不等的人工湿地。
2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是我国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生态处理法。作为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3]。
2.1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
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对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加以深入研究和实践,
2.4生态滤床处理技术
每家每户的污水全部用管道收集,污水先流入沉淀调节池,池中活跃着厌氧细菌,它们将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阻隔下来,并吸收沉淀。沉淀后的污水经过污水泵站,通过大阻力配水系统将污水抽出,均匀洒在生长着芦苇的生态滤床上。滤床上依次覆盖着砂石、无泥粗砂、鹅卵石等,石子上覆盖着1层青苔状的薄膜。这些是滤床基质,基质中的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层层过滤、吸附。根系发达的芦苇则把氧气带到湿地系统内,进行分解。处理后污水化学需氧量的削减率达90%,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ⅰ级b标准。2块生态滤床每周换1次,每6个月清理1次积淀污泥,其风干后可作附近葡萄园的优质有机肥料。
3结语
综上所述,从生物净化原理看,人工湿地是一项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从建设投入成本看,人工湿地资金投入少,建成后在日常运用过程中,只需做管道维护,可谓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从自然调节作用看,人工湿地还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功能,不仅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在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美化环境方面看,人工湿地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构成新的景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区县追求的双重目标,只有让生态和经济二者和谐相处,才能为农村广大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编辑
4参考文献
[1] 白晓慧,王宝贞,余敏,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6):88-92.
[2] 沈耀良,杨铨大.新型废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j].污染防治技术,1996,9(1):1-8.
篇4
关键词:城市污水;初期雨水;升级改造;污泥处置;源头控制;生态技术;膜处理技术;升级改造;发展方向
前言
城市污水由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组成。其中,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包括雨水,在半分流制排水系统中包括初期雨水,尤其是大气悬浮物浓度较高、工业粉尘排放量大、机动车保有量大、工业废渣和建筑垃圾存放量大、建筑工地多且地面覆盖差的地区,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浓度往往会超过生活污水浓度,会对水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充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我们应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1城市污水处理的难点
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生活污水,初期雨水等流入江河湖泊中,使得水体受到了污染,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而在城市由于对生活污水、初期雨水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成本过高,只是对受害地进行监测,很难全面监控排污情况。同时随着对城市污水处理尾水排放标准的提高,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普遍面临升级改造任务,而目前的升级改造技术,处理成本过高。
此外多数城市均意识到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对改善环境的重要性,但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大多城市未行建设,个别建了也不正常运行;其次是初期雨水污染的治理投入非常大,施工建设因用地规模因素制约困难;还有就是部分领导未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迟迟未能把城市污水处理升级工作摆上日程。这些是造成城市水环境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及城市污水处理的难点,
2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处理
2.1污泥的脱水与干化
从二次沉淀池排出的剩余污泥含水率高达99%一99.5%,污泥体体积大,在堆放及输送方面都不方便,所以污泥的脱水、干化是当前污泥处理方法中较为主要的方法。
二次沉淀池排出的剩余污泥一般先在浓缩池中静止沉降,进一步泥水分离。污泥在浓缩池内静止停留12~24h后,含水率可从99%降至97%,体积缩小为原污泥的1/3。
污泥进行自然干化(或称晒泥)是借助于渗透、蒸发与人工挖除等过程而脱水的。一般污泥含水率可降至75%左右,使污泥体积缩小许多倍。污泥机械脱水是通过滤介质(称滤液),使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上(称滤饼),从而达到脱水的目的。常采用的脱水机械有真空过滤脱水(真空转鼓、真空吸滤)、压滤脱水机(板框压滤机、滚压带式过滤机)、离心脱水机等,一般采用机械法脱水,污泥的含水率可降至70%~80%。
2.2污泥消化
(1)污泥的厌氧消化
将污泥置于密闭的消化池中,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稳定,这种有机物厌氧分解的过程称为发酵。由于发酵的最终产物是沼气,污泥消化池又称沼气池。当沼气池温度为30。C一35。C时,正常情况下1m3污泥可产生沼气10―15m3,其中甲烷含量大约50%左右。沼气可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2)污泥的好氧消化
利用好氧和兼氧菌,在污泥处理系统中爆气供氧,微生物分解可将降解的有机物(污泥)及细胞原生质,并从中获得能量。
近年来人们通过实践发现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的运行管理要求高,比较复杂,而且处理构筑物要求密闭、容积大、数量多而且复杂,所以认为污泥厌氧消化法适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泥量大、回收沼气量多的情况。污泥好氧消化设备简单、运行管理比较方便,但运行能耗及费用较大些,它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场污泥量不大、回收沼气量少的场合。而且当污泥受到工业废水影响,进行厌氧消化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好氧消化法。
(3)污泥的最终处理
对主要含有机物的污泥,经过脱水及消化处理后,可用于农田肥料。现大部分城市污水厂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80%以下),需要进一步降低其含水率到50%左右,才能进入垃圾填埋场进行最终处理。如最终处理是焚烧处理,则需要将含水率降低到20%左右。
3城市污水处理方法
3.1源头控制
污染源控制途径如下:
①调整产业结构,关停“十五小”对经济效益低下、技术装备落后、污染严重、资源消耗不合理的小造纸、小印染、小制革、土法炼焦等15种小型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关停。这可以大幅度削减地区的排污量,而对整个经济系统不会有多大影响。
②源控制:按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要求,在企业内对废水进行全过程控制,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削减污染源。在城市道路建设时配套建设初期雨水截流储存转输处理设施。
③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加初期雨水处理工艺设施与构筑物:在城镇生活污水厂增加初沉池等工艺流程处理初期雨水。
(2)工业废水源控制计划
对工业废水进行分散治理,使废水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这不仅可促进工艺改革、削减污染源,遏制水体污染;而且可保证城市污水厂正常进行、降低处理费用。它具有可操作性强、便于管理和企业自律的特点。综合考虑环境目标,经济目标和技术可行性,应按照分散治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积极兴建城市污水厂的同时,适度削减点源。适度削减点源应体现在:①出水达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但适用标准的等级可根据排水去向的变化,由环保部门确定,适时进行调整;②对重金属、毒性有机物及难降解有机物在点源削减至允许水平;③在点源对必须处理的废水普遍采取沉淀等预处理措施,削减排污量[2]。
3.2生态技术
生态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溶解的有机物或胶体有机物氧化降解,转化为简单的物质,将有毒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生态处理法的优点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对污水溶解的有机物和胶体状的有机物去除率高,比化学法处理成本低,污泥沉降性能好,有利于进一步脱水;缺点是运转较复杂,有时会产生污泥膨胀和上浮,影响处理效果。微生物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故在寒冷地区需保温。生活污水性质复杂,往往含有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重金属及酸碱物质等,需进行预处理。目前,大中城市的污水处理大多采用二级处理工艺,其中以活性污泥法为主导。
3.3膜生物处理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是由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生化反应系统,即利用分离效果非常好的膜分离系统代替传统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二沉池,提高泥水分离效果,可以获得很高的出水水质。
膜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很好的净化效能:经过膜组件的截留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细菌和病毒;SRT长对总P去除效果不好,但通过纯氧曝气来提高好氧段磷的吸收,通过缩短厌氧时间和延长好氧时间来提高系统除磷效果;污泥被全部截留在反应器内使得SRT很长,创造适宜条件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因此可以去除含氮有机物;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在更短的停留时间内对有机污染物达到更好的去除效果[3]。
膜生物处理技术因其良好的水质处理效果,在污水的回收利用处理领域有广泛的前景,但目前膜技术处理成本过高。
结语
因此未来城市污水处理研究发展方向与重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对初期雨水的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究:在城市用地控制严格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我们的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效果,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约用地。
(2)对于污水回用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应重点在开发应用经济合理的处理技术,降低膜处理技术材料与能耗成本,降低回用成本;以及研究应用绿色生态的技术将污水回用于自然环境进行生态循环。
(3)应加强城市污水处理产物污泥最终处理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应重点开发应用将污泥含水率由80%降低到50%左右的处理技术与设备,目前已经出现超声处理技术,一体式干化设备等,因成本费用过高或设备产品性能还未完善等影响了其在污泥处理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凯松,周启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J].世界科技研究进展,2003,25(5):5-11.
篇5
历史之重:千年古城的生活尴尬
无锡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四通八达的河网。这些曾经风光旖旎的、独特的江南景致,如今却成了无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下水道”。
6月2日,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最著名的景点――清名桥,河水浑浊腥臭,河道上有塑料袋、果皮、油渍等生活垃圾从上游源源不绝地飘来。沿河的老式民居,家家均有排水管探出,管下河壁因常年排水大都布满墨绿青苔。因是午饭时间,可以不断看见有人将生活污水排入运河。
“你现在看到的河水已经算比较干净的,在没有‘引长济太’之前,运河简直跟下水道一样,河水几乎是黑色的。”家住清名桥沿河的一位姓王的老人对记者说道,“在我10岁时,河水清澈得可以游泳,现在不但脏,而且天气一热,臭得简直不敢开门开窗。”
当问及运河污染原因,老人表示一方面他们这里的生活污水不是送到污水厂,而是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河道已经很久没有清淤,淤泥塞满河床。并且不排除上游化工厂的污水排放。
就“清淤”一事,一位曾参与清淤工作的居民向记者透露,运河无锡段长约11公里,近年也陆续有组织过部分河段的淤泥挖掘工作。但今年由于“资金问题”而被迫停止。
经过在清名桥、大公桥、跨塘桥、伯渎港以及惠山直街一带的沿河居民区走访,记者又发现了大量相似的生活污水排放现象。很多主河道变成人们排放三废的天然大阴沟,河道的臭水脏水又都直接流入太湖。
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目标,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无锡市区内的河流因为大量存在的生活污水排放,水质堪忧。而这些河流的水质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太湖水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
工业之痒:污水处理厂成污染源
在太湖街道一带有不少化纤、铜铝材、生化装备工厂,记者在周新东路的电厂桥上看见河水完全呈黑色,流动性很差,污染十分严重。在一家化纤厂的,记者发现几处排气口,持续发出白色刺鼻气体。由于怀疑排污口在水下,记者试图与企业进行联系却被阻挡。
沿该河道上行,来到作为工业用水区的梁塘河。该河四周触目皆是工厂。据市民反映,在无锡刘潭、石塘湾、洛社、太湖村等沿河沿湖地带还集中着大量容易造成污染的中小企业。
据了解,《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无锡企业有313家。然而由于没有明确优惠政策,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而监管和处罚力度也不强,还有许多企业不能做到达标,依然在大肆排放。
太湖局水文水资源监测支队副队长王正明近日指出,太湖治理中一个新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污水处理厂成为污染源。他说,去年太湖局在对太湖上游28个污染源排污口的调查监测中就发现,废污水超标次数达到或超过50%的16家公司中,竟然包括了2家污水处理厂。王正明说:“其中一家的日处理能力只有2万吨,但一天接纳的污水量却是4万吨,显然,大量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太湖了。”
在污水处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何在太湖治理上不但难有作为,反而沦为帮凶?根据建设部消息称,目前我国80%左右的污水处理及配套系统还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大多是政府收费,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致使投资匮乏、效率低下。
城建之痛:疯狂的沿湖地产开发
如果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是长期历史问题,那么如今与太湖相连的蠡湖一带日渐疯狂的地产开发,则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大隐忧。
在滨湖区蠡湖沿岸,房地产开发正如火如荼。大量工地正在忙着开工,造城造镇造楼盘。
明日的蠡湖是否能够承受这些与日俱增的高楼和人流呢?有关数据显示,太湖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7年3月3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Hari博士公开的《太湖水环境状况及水质修复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认为,无论是蠡湖、梅梁湖,还是整个太湖流域,水质恶化都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开始的。高密度人群的聚居、人类频繁的活动,都对湖泊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无锡城市建设逐步南移以及水污染的加剧,无锡的饮水源也在节节“败退”,从梁溪湖南退到无锡西山一带的太湖水域――贡湖。据了解,现在这个区域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3万多吨,工业污染日排放量为1000多吨。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也指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大。这次水污染事件就是城市化过快潜伏的危机,而非偶然。
三产之累:超限养殖何时休
联合国的《评估报告》指出,从对湖泊污染因子的分析来看,目前蠡湖、梅梁湖的污染更多来源于生活和农业污染。
“治太”急需扼住农业污染的“喉咙”。《评估报告》显示太湖污染直接表现在总磷、总氮浓度的居高不下。从梅梁湖看,其周边农业用地上大量残余的氮,被雨水冲刷后通过纵横交错的河网系统进入湖体;从蠡湖看,目前仍有40%未经处理的污水通过内河入湖,污水来源包括大量的沿河饭店,以及水产养殖。
近年随着旅游餐饮业迅猛发展,品尝湖鲜愈加为世人追捧。于是围湖造田、围网养鱼的现象屡禁不止。在无锡马山一带,记者看到太湖数公里的水域内,航道两侧水面大都被围网养殖户大面积圈占,密密麻麻的竹竿和鱼网遍布湖面。
然而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太湖围网养殖面积的压缩十分困难。超限养殖既减少了太湖面积,破坏了景观,又污染了太湖水质,造成富营养化。
旅游之惑:过度开发破坏沿湖生态
“去年夏天梅梁湖这里还是一片片的芦苇丛,大量的白鹭在这里栖息。夕阳西下,连绵的芦苇荡美得让人记忆深刻。”任教于江南大学的王俊说。
然而当记者6月2日下午到达此次无锡蓝藻暴发的重灾区――太湖北部的梅梁湖,这里的芦苇丛早已被推倒。
在梅梁湖进水闸,也就是梅梁湖与太湖的相连处,一座数月前才设立的泥土围堰刚被挖开。不远处的水域,一条长达数百米的施工便道和大片工地颇引人注目。据当地工人介绍,那片工地是正在修建的游艇码头。
在太湖沿岸,还可以看到不少在建旅游项目。除此,环湖大道上林立着假日宾馆、饭店、湖鲜馆以及各种部门疗养院。
家住附近的市民亦向记者投诉最近10年太湖沿岸的大树不断被砍伐,换之以成片矮小的茶树林;连绵的湿地被挖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砌成的驳岸,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太湖已经非常脆弱了,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严重丧失。”中国环科院院长孟伟向媒体指出,“人类过度地使用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孟伟说,湖泊是很大的自然系统,但长期以来我们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它,导致了湖泊系统性问题的出现,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养生息”,太湖蓝藻危机是给人们的一个强烈警告!
篇6
1、开展生态文明创建。一是进一步做好生态区评估整改意见的落实,严格按照技术评估期间提出的意见进行整改,及时将整改落实情况报送环保部,力争环保部在2012年开展对我区的国家级生态区考核验收。二是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筹划起步工作,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领导机构,编制创建规划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和部门职责,适时召开创建动员大会。三是开展生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植物园等大生态项目为中心,大力推进绿化造林、生态河道建设、城镇截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治理等生态重点工程,以工程建设促环境改善。四是加强绿色基层创建和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深化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不断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2、推进清洁空气行动。一是深化有机废气治理。在督促完成29家有机废气治理的基础上,启动第二批8家企业的有机废气治理,并开展港埠公司液体化工码头12家液化仓储企业161个液化储罐的专项整治。对当前扰民严重的对汽车修理喷漆作业进行专项治理。二是继续推进煤场粉尘治理。协助配合煤炭堆场全封闭储存方案调研,在方案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堆场全封闭。督促港埠公司加快建设用于煤码头搬迁的港区21#-23#泊位,确保2012年投入使用。加强对港区煤场和后海塘集中煤场的日常监管,确保喷淋抑尘设施正常有效运转,实行极端天气预警制度,根据风力级别限制或停止装卸、筛煤作业。三是加大燃煤燃油锅炉淘汰力度。2012年对禁燃区内92台燃煤燃油锅炉进行淘汰,使用清洁能源或进行集中供热,以减少废气的排放。四是推进空置场地和建筑工地环境整治。继续对后海塘区域停车场、物料堆场的地面进行水泥硬化或铺设石子,同时完善其排水、环卫设施,改观“雨天一地泥、晴天满天灰”现象。保持雄镇路、威海路、环城北路等6条主要道路每天4-6次的环卫冲洗,提高抑尘效果。开展文明施工管理,对全区建筑工地进行检查,特别对渣土清运实施严格管理。
3、深化主要污染物减排。一是实质性启动脱硝除氮工程。脱硝方面,督促电厂4×215MW机组2012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14年上半年完工;炼化2、3号电站4台锅炉脱硝工程2012年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交中石化总部审批,2014年与乙烯动力中心5台锅炉同时完成脱硝模块建设;督促久丰热电进一步加大脱硝深度。除氮方面,督促北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LG甬兴、九龙罐头等企业开展污水除氮项目建设。二是推进重点污染行业专项整治。开展固废专项整治,规范危险废物存储、转移、处置活动,扩大现有危废处置中心(大地环保)的处理容量,打击违法倾倒行为。开展紧固件酸洗行业整治,完善雨污系统和治理设施,推行自动化先进生产设备,杜绝污水漏排河道农田现象。开展电镀行业整治,按照今年开始的三年整治方案,淘汰全部手工电镀生产设备,推行全自动生产线,同时完善雨污系统和治理设施,提升作业环境。深化进口废旧金属拆解行业整治,实行拆解作业区固定和监控安装,推广使用低温热洁炉,杜绝焚烧拆解现象。启动精细化工行业整治,逐步淘汰精细化工项目。三是启动有机废气总量调查。对全区有机废气排放总量进行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并在分析研究污染物构成、主要来源和重点排放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总量削减。四是完善环境基础设施。针对新集纳的污水无法进入污水处理厂造成直排河道的现象,加快推进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10万吨/日生活污水和3万吨/日工业污水扩建项目建设,争取生活污水项目在2013年建成,工业污水项目在2015年建成。继续扩大城镇和村庄截污纳管范围,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率。
篇7
关键词: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资源;水土流失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清江中上游,介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东邻建始、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东西宽86.5公里,南北长90.2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3972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6.6%。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1998年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1 恩施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1.1 恩施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截止2005年底,恩施市13条主要河流除清江河部分流段以外,其余状况均良好。其中主要河流清江发源于苗族自贵定县斗蓬山的南麓,流经我州内九个县(市);州境内河长369公里,州内流域面积14883km2,占全州总面积48.7%,年总降雨量在1200-1500mm之间,多年平均流量96.5亿立方米。流域地处中低纬度,经齐跃山东部斜坡,冷暖气流经常相持过渡的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气候暖和,夏无酷暑,阴雨天居多,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冬季凌冻期短。
1.2 恩施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据2005年恩施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综合评价显示:恩施市城区全年52个周有44个周的空气质量在二级质量级别以上,其中达到一级的有12周(2002年为4周)。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周数占全年总周数的84.61%,比上年增加2个周;有8个周在三级质量级别以下,占总周数的15.39%。空气质量属于三级质量级别的周主要集中在1月和12月。2005年我市全年降水中,酸雨出现频率为25.8%,全年降水年均PH值为5.68,酸雨年均PH值为4.50。
1.3 污染源分析
(1)水污染源分析。
恩施市2004年废水排放总量为1738.3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65.3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273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5190.3吨,生活污水COD的排放量占COD排放总量的64%。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为1585.26万吨,比上年减少2.9%(47.37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7.26万吨,比上年减少4%(15.37万吨),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218万吨,比上年减少2.5%(3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272.17万吨,达标率为74.11%。
(2)大气污染源分析。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34779万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二氧化硫1436.13吨,比2002年减少14.17吨;烟尘1461.33吨,比2002年减少403.07吨;粉尘1315.86吨,比2002年增加279.8吨。工业煤炭消费总量为16.8万吨,比2004年减少0.35万吨。与2004年相比上升了0.037 mg/m3。其他两种污染物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1.4 恩施市水土流失现状
恩施市地处清江中上游,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国土总面积397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62km2,占国土总面积40%,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湖北省唯一无防洪设施的城市,洪患是恩施城区人民的心头大患。也是阻碍城市经济健康、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防洪工程竣工以前,原有的防洪能力不足抵御5年一遇的洪水,城区的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从1954年至2000年,恩施城区已先后发生洪这12次,累计造成经济损失上亿元。特别是1954年、1969年、1980年、1989年、1997年的洪水给州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给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恩施市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2.1 水污染治理措施
(1)建设污水处理工程。
恩施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恩施州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该工程总投资1.46亿元,是国家西部开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之一。该工程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实行自动化控制与管理。设计能力为日处理污水6万吨,经过处理后,清江河下游水质将得到有效改善,届时将为清江流域人民创造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也将很大程度改善恩施城区形象,使得恩施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工程于2003年12月破土动工,现已完成基建工程的建设、污水收集管网铺设、机械设备安装,整个工程进展迅速,将于2006年11月25日投入试运行。
恩施市污水处理厂工程于2006年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全面投入运行。今年11月完成污水处理费价格调整后投入正常运行,该工程的正常投入使用为改善市区水环境质量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截污管网的效应,目前,全线156个排污口,已有137个接入了污水管网,未接部分主要是因城建需要尚不能动工的部分,污水收集率能达到81%。2007年底,污水处理扫尾工程全部完工,自2006年11月将投入试运行,若运行正常,每年可减少向清江恩施段排放 BODs(污水5日生化需氧量)3586吨,SS(悬浮物)5400吨,彻底消除清江恩施段岸边的污染带,使得清江水体能全面保持Ⅰ类地面水质要求,也能使龙洞河水体逐渐恢复功能,达到Ⅱ类水质要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
(2)重点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龙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共清理沿岸排污口75个,对27家违法排污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关闭龙洞河源头违法排污企业1家,目前沿岸80%以上的排污口已与污水处理管网对接。通过一两年的努力,龙洞河往日“龙须沟”的面貌得到彻底的改观,水质由过去的劣Ⅴ类一跃而为Ⅲ类水质。
2.2 大气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加大城区使用燃料结构调整力度。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对新开以原煤为燃料的餐饮业等加以控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原煤使用总量。
(2)加大对燃煤锅炉的治理力度。配合质监部门对现用的大吨位锅炉进行改造,改烧煤为烧天然气或用新技术(燃煤锅炉炉内喷射催化脱硫技术)治理降低二氧化硫;强制性淘汰一批小型锅炉,逐步淘汰蒸发量在1T/h以下的工业和民用锅炉特别是手工投煤的锅炉,县市城区敏感区域严格控制新上燃煤锅炉,鼓励安装使用燃气锅炉。
(3)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继续抓好全州水泥行业环境污染治理设备正常运行的监督管理。在县市验收的基础上对全州14家合法水泥企业的粉尘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抽查验收。加大化工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力度。督促已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提高环保设施设备的运行质量;对偷排和不开机运行的加大处罚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责令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限期治理,到期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依法予以关闭。
(4)加大对建筑工地现场管理的监管力度。积极配合建设等部门,进一步强化建筑工地的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州城城区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从根本上解决施工现场搅拌噪音及粉尘污染等问题。
(5)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区烟尘控制区。城区道路按规划分期逐步实行黑色化。加强城市卫生保洁,主要道路坚持定时洒水保洁。
2.3 实施水土流失治理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恩施市城市防洪工程包括清江干流防洪堤及龙洞河撇洪洞两大系统,同时采取河道清障清淤两大辅助措施,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防洪体系。其防洪保护对象为红庙电站至南门桥全长11km沿清江两岸的河谷阶地及龙洞河两岸低地,工程表态总投资7175.61万元,保护区面积3.9km2,保护区人口5.1万人,固定资产达7亿元。
2001年12月28日,第一期防洪工程――东门桥至清江桥河段防洪堤破土动工,拉开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序幕。截止2004年12月31日,建成了清江东门桥至州体育馆河段4公里长的防洪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使城市防洪由过去五年一遇将逐步提高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能力。
(2)森林资源的防护措施。
①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2001年启动实施以来,恩施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2.5万亩,工程区范围为全市十六个乡(镇、办),4.35万户农户直接参加了工程建设。2004年和2005年两年兑现补助资金3990万元用于该工程。退耕还林使该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5%,工程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陆续回归出现,多年不见的猕猴在清江河岸结群出没,獐、鹿、豹、青羊继续成功繁衍,基本要消失了的鸟类成倍增长。
②改善能源节构,禁止乱砍乱伐。开发沼气池,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灯、沼气炉、气饭煲、沼气淋浴器,用来照明、煮饭、烧水;沼液、沼渣作肥料的利用。恩施州有近30万农户建起了沼气池,普及率已占适宜地区农户的38%。20年间,恩施的森林覆盖率从32%恢复到现在的48%,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如今满目葱翠,更为重要的是,恩施有115万亩森林避免作为薪炭林而遭砍伐,加上退耕还林,全州森林覆盖率从48%提高到67%,山山水水重披绿色。
3 结束语
为使恩施市环境更好,实现恩施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应实施以下综合治理措施。一是加强城镇污染防治。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50%以上。加快城镇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改变煤烟型空气污染状况。加大城镇供水环境、大气环境及城镇噪声的综合治理力度。县(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0天(每年)。二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努力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加强对化肥、水泥等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继续执行污染排放许可证和限期治理污染制度,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关闭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企业;严格新建项目环保审批,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十一五”期间,确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60%,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95%以上,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玉,王成明.中国硒都[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林长民.恩施州水利工程建设规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玉宁生.城市生活污水治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4]丁松.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篇8
垃圾污染加剧近年来,随着温泉镇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外来人口逐年增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造成资源消耗量激增,每年都会产生数目巨大的生活垃圾。现在温泉镇垃圾的处理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填埋法,把所有垃圾倾倒入村庄周边沟道中,压实后铺上一层土,然后逐次铺垃圾和土,如此形成夹层结构。这种处理方式最常见并且简单,但是危害也很大,没有经过垃圾分类处理,很多有毒、有害物质混杂在垃圾中一起被埋入地下,并不能自然转化、分解,从而破坏了土壤,妨碍农作物生长,并且有毒有害物质还可能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此外,有一些物质经过填埋后,很难在自然环境下被分解,例如塑料袋,其埋入地下后在自然界中的降解周期是200~400年,这也给垃圾处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温泉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
鉴于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温泉镇在海淀区水务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06年开始,大胆创新,从多种渠道出发,对温泉镇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逐步实施下列5项措施,实现温泉镇整体环境的提升,为建设宜居型城镇奠定了基础。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温泉镇先后建成了第一污水处理站、第二污水处理站、秀山污水处理站和太舟坞污水处理厂等“三站一厂”的污水处理系统,总处理能力达到12000t/d,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每年可产生约300万m3中水,基本满足本地区农业灌溉、景观和绿化等用水需要。另外,温泉镇还新建了第一座小型污泥综合处理设施,不仅解决了污水处理厂污泥二次污染的问题,而且还能产生新的清洁能源———沼气,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综合处理利用。温泉镇大部分农村没有统一的排水,生活污水没有去处,只能靠渗井自然入渗或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排洪沟,“雨污合流”不仅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造成水体污染,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着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为了彻底解决农村地区污水横流的状况,从2008年开始,温泉镇对辖区内7个自然村进行了污水管网改造,重新统一铺设污水管网24.2km,将各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集中排放于市政污水管网或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提高居民用水安全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环境下降,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饮水安全频频告急,水安全危机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们的生存安全。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温泉镇实施了安全饮水改造工程,辖区内铺设各类供水管线共计123.5km,新打水源井8眼,加装消毒设施15套,新建联村供水厂1座,从源头上为安全供水提供了保障。同时,建立了农村自备井供水安全制度。由水务管理站负责全镇供水安全,并负责各村自备井供水安全的监管,定期对水管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每月对农村自备井水源进行水质检测,为各村供水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从供水安全体系上确保了水质安全。推广农村垃圾封闭式管理为了彻底消除垃圾污染,温泉镇推广实施了从垃圾收集到清运、再到集中消纳的封闭式垃圾管理办法,形成了镇、村、农户一条龙的垃圾消纳管理制度。镇成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公司,负责全镇范围内的垃圾管理,包括小区、河道、街道、其他公共场所的垃圾收集消纳;各村成立清运保洁队,负责本村域内生活垃圾收集,各保洁员以门牌号为准,本片包户管理,每日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垃圾;各户按规定时间,将分好类的垃圾放到指定地点,并保证其余时间垃圾不出户。这样就避免了居民乱倒垃圾造成村里街道杂乱差的现象,维护了周边生活环境,同时避免了有毒垃圾对居民的伤害。近几年,温泉镇积极推动地区旱厕改水厕工程,管道直接并入村污水管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改厕的完成不仅为各村居民减少了清掏厕所的麻烦,更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对本地区环境卫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加强雨洪利用温泉镇南部为山区,汛期山上雨水汇集形成山洪,可能会冲下山对周边村庄形成损害,同时这些山洪又是数量可观的水资源,所以修建水利设施变害为用是个一举两得的选择。南部山区分布着许多自然形成的冲沟,利用这些自然冲沟修建塘坝,拦蓄汛期洪水,不仅可以保护山下村庄,而且还可以用于山区果树灌溉。2006和2007年温泉镇分别修建了徐家园和高里掌两座塘坝,总蓄水量可达72000m3,周围分布着几百亩樱桃、冬枣、桃等果树,拦蓄后的水资源完全可以供给周围果树灌溉所用,减少了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开采,促进了温泉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城市雨水利用也有很大的必要性。在城市化发展中,大面积的土地被楼房、马路、广场、停车场等硬质不透水面积所取代,使降雨不能够通过土地下渗,在短时间内降雨强度大于城市污水管道排水能力时就会出现大面积的积水,造成不便。另一方面,由于大面积的硬质路面,雨水无法下渗,从而形成径流,排入雨水管道流走,本地区地下水资源无法通过雨水得到有效的补充。这对已经超采的地下水资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温泉镇总结了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屋顶雨水利用、庭院雨水回灌等多种雨洪利用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温泉镇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水土资源保护好了才能搞好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温泉镇南部山区整体植被良好,树木相对密集,水土流失不很严重。但部分沟、坡及山顶位置存在荒坡,可以修建一些鱼鳞坑或水平梯田等水保工程,从而减少径流量,增加雨水下渗。近年来,温泉镇共营造水土保持林233hm2,修建水平梯田60hm2,封育自然修复333hm2,使山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0%,把山区径流深度从140mm减少到130mm。针对近年来水土流失多发生于建筑工地的状况,相关部门积极应对,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要求工程建设单位汛期必须将本单位沙石料用防水塑料布盖上,以免沙石料及其他建筑材料等被雨水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经过几年的治理,工地料场水土流失问题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篇9
关键词:非常规水资源;再生水;雨水资源化
1 再生水合理利用研究
1.1 再生水定义及用户分类
再生水俗称“中水”,指受到污染后的水体(如居民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等)通过处理、净化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满足某些使用要求,可以重新被利用的水。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1],城市污水处理再利用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也能减轻污水排放所造成的水体污染。再生水作为城市的一种非常规水资源,能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日常生活、生产对有限自然水的依赖。与海水淡化、雨水利用相比,污水处理再利用在技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跨流域调水相比更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综上,污水资源化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回用按照用途不一样其主要用户为:工业用户、市政用户和生活杂用用户、生态环境用水用户、农业用水用户等。
1.2 再生水的合理利用方式
城市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主要分为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两种。其中,直接回用是指污水处理厂将处理后的污水经输水管道、输水设施等直接运送到用户进行利用;间接回用则是将处理后的中水排入水体,用户再从水体中利用抽水、引水等措施进行使用。伴随着生态城市的建设,目前的发展趋势是由农田灌溉逐渐转向城市环境用水(补充城市河流及湖泊)。
按照再生水利用工程规模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市政再生水利用和建筑再生水利用两类。市政再生水利用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水质指标要求,经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综合处理后的中水,可以用于工业生产用水、城市生态用水、生活杂用谁用等用水环节;建筑再生水利用是指建筑物中的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次利用到生产生活作用杂用水的一部分,如:回用于冲洗公厕、洗车、浇洒道路、绿化灌溉等。不管是市政再生水利用还是建筑再生水利用根据回用方式分类,都属于直接回用。
2 城市雨水资源化
2.1 城市雨水资源化
降水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陆地水资源主要补给来源,降水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降雨。天然流域中,降雨一部分通过产汇流形成地表水,一部分下渗形成地下水,使水资源处于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城市城区和天然流域不同,首先,城市的地表主要是水泥、沥青马路,降雨通过下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减少;其次,城市当中土壤与植被对雨水的滞蓄作用不明显,加大城市发生水害的危险率;最后,城市雨水携带着大量的污染物,不仅会污染城市河流,同时还大大增加城市污水处理量。
2.2 城市雨水资源化现状
城市作为一个独特的小流域,和天然流域有显著的差异,城市中不透水面积占的比重很大,城市中流域的蓄渗作用不显著,由此导致大量城市雨水流失,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基本上遭到破坏,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国内众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着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然而大量的雨水资源流失,没有被利用起来,目前国内雨水资源利用率不足10%。
(2)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不透水面积逐步增加,以前的天然地面由沥青马路、水泥地、屋顶、大型游乐场等不透水表面所覆盖,这导致城市雨水蓄渗作用不明显,洼地蓄水量减少,而雨水则直接进入城市下水系统流失。
(3)降雨径流污染严重。沥青混泥土路面磨损轮胎、生活垃圾、工业废气排放、建筑工地灰尘等都能致使地面形成的降雨径流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油污等。
2.3 城市雨水资源化合理利用途径
城市雨水利用的途径包括:利用渗透设施集雨;对收集的雨水就近利用;对城市雨水和污水进行分流,建立单独的城市雨水系统;将雨水转化为城市生态环境用水。
2.4 城市雨水资源化潜力分析计算
雨水资源化潜力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理论潜力,二是可实现潜力,三是现实潜力[2]。
2.4.1 理论潜力分析
一个流域或区域的雨水资源的理论潜力,可以简单认为是该区域的降水总量,即:W=1000×P×A。式中,W为该区域雨水资源的理论潜力,m3;P为区域降水量,mm;A为该区域的总面积,km2。
2.4.2 可实现潜力
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有效降水概念,将雨水资源化可实现潜力定义为:在一定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已有的方式和技术,雨水资源中可以开发利用的最大量[3]。其一般公式表达式为:Wa=1000×?姿w×P×A。式中,Wa为区域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m3; ?姿w为降雨调控系数,与技术、经济水平、工程措施等有关。
2.4.3 现实潜力分析
现实潜力是指当前的利用方式和技术水平已经实现的雨水资源利用量。现实潜力的表达公式为:Wr=1000×?姿r×P×A。式中,Wr为区域降雨水资源现实潜力,万立方米;?姿r为当前区域降雨调控能力的现实水平。
根据雨水资源化潜力的概念和降雨径流量的分析计算,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只要调蓄降雨径流的蓄水池达到调蓄计算法设计的蓄水池有效容积,可以保证全部可集蓄的降雨径流得以利用。
3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解决城市的常规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当务之急,而再生水和雨水作为非常规水源具有开发的潜力。文章旨在研究城市非常规水源,即再生水和雨水资源化。通过城市雨污水资源化系统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充分利用城市中含有巨大节水潜力的非常规水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A.N.Angelakis,L.BonToux.Waste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 in Eureau countries. Water policy .3(2001):47-59.
[2]赵然杭.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篇10
[关键词]建筑行业;成本控制;挣值分析法;偏差分析
1挣值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1.1挣值分析法的概念
挣值分析法(Earned Value Analysis,EVA)起初是美国政府性业主作为项目工期和成本集成管理使用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引入“挣值”这一基本概念帮助分析人员了解项目进度进展及成本的变动情况,从而对未来做出科学预测和必要控制。挣值分析法的独特之处就是通过使用目标预算和目标实施之间的差异分析的方法,综合了时间、成本、进度等多种因素的考量。
1.2挣值分析法在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挣值分析法最初是用于美国政府性工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该方法代表美国在项目成本管理领域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通过对PV、AC、EV、CV、sV、CPI、SPI等指标和参数及时监控分析,能准确掌握项目施工动态情况,及时了解项目实际施工成本和项目施工进度的现状及趋势,进而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使项目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挣值分析法能通过进度、成本的联合控制在第一时间发现成本、进度差异并积极寻找合适有效的方式予以纠正改善。
挣值分析法更能客观科学地体现剩余成本的估算值。
2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2.1项目概况
污水处理厂工程投资总额41 867.6万元,其中银行贷款资金70%,自筹资金30%。预计24个月完工。新建粗格栅间1座、提升泵房1座、细格栅间及沉砂池1座、旋流沉砂池4座、水解酸化池4座、AAO生物反应池4座、二沉池4座、转盘过滤池1座、MBR反应池3座、深度处理车间1座、中水清水池2座、中水供水泵房1座、加氯间1座、污泥回流泵房1座、污泥浓缩池1座、污泥脱水机房1座、鼓风机房1座、加药间1座、变配电间1座、办公用房1座等。
2.2项目特点
(1)项目所带来的社会公益效应巨大。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能在原有排水系统前提下,增加两个大型污水处理池,两条排污干管同时进入三个排污处理池,在解决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前提下还能将处理后的污水转换为绿化用水和工业用水,极大地解决了污水循环使用的难题,为当地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必备的保障。
(2)工程施工涉及的单体建筑物众多,且每一个单体建筑物的进程涉及整体建筑的完工进度。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分析,届时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很大,如何协调各建筑单体的采购、工程施工和机械优化配置等是控制该污水处理厂项目成本的关键环节。
3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成本问题及成因
通过与项目部相关管理人员的交谈对该项目的深入了解以及后期项目成本分析,发现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成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项目成本控制基础薄弱,未真正得到应有重视。虽然通过各种数据显示,施工项目利润点逐渐降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各层领导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都重点提出要缩减施工成本。但是,通过了解发现,在操作很多应有的成本控制程序时,都会处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被省略或者流于形式,最后导致之前制定好的各项成本控制制度及程序被束之高阁。
(2)没有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管理要求进行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中若干流程出问题。在施工上,不遵循项目预定计划而组织施工,盲目施工、无计划施工、凭经验施工现象时有发生。在成本控制和管理上,没有遵循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应有的流程组织管理,没有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管理,在投标、施工和结算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相互脱节,没有系统的成本管理意识。
(3)没有体现自身成本管理水平的成本定额。自身既没有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施工,也没有遵循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应有的流程组织管理,无法从多年的施工实践中测定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形成体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不同水平的企业定额,只能依赖国家的统一定额。亏了不知亏在哪一环节,赚了不知为何而赚,凭运气,赌输赢。
在总结以上问题时,与项目经理、项目总工、项目财务部长等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对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1)对于项目成本控制基础薄弱,未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公司顶层设计上,是需要通过公司制度和组织结构上的改进予以完善。
(2)对于项目施工没有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进行成本管理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没能有效地按照成本预算和项目施工计划书进行施工。这可能是由两个因素所导致的,其一可能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某些意外情况,导致不得不改变之前的施工计划。其二可能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技术部和施工队之间没有疏通、沟通渠道,在很多关键问题上信息不对称。
(3)对于难以体现自身管理水平的成本定额这一问题。因为建筑施工企业不像一般工业企业,产品基本类似,生产工艺是按照一个流程执行下来的,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是建筑体,每个建筑体都有不同的特点,难以统一归纳。另外,项目工地本身就没有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施工,也没有历史成本数据,无法对同一类的建筑物体进行成本归纳,无法确定成本定额。
4挣值分析法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运用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