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6 16: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管理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一个村或镇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应该是思想觉悟较高,眼光较长远的一群人。但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这群人接受培训和教育的不同,使他们个人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良莠不齐。党校必须加强对基层党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教育,以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农村数量也相当大,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经济发展后农村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和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亟需合理的经济管理方法和政策来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因此,作为中国最崇高的教育殿堂——党校而言,理应肩负着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教育这一艰巨任务。
其次,党校所培养的人中,很多都是农村基层的领导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等有知识与素养的人,而这类人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从不同方面将在党校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并带动周围的人,这就是典型和榜样的作用在农村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农村的党员干部,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农村管理工作中的中流砥柱,由于对于基层领导者的教育便会影响到整个农村对一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再教育,对农村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党校对于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加强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党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还有助于全国数十亿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更有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完善党校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措施
首先,提高对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党校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十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开展相关培训课程,辅助党校对基层干部进行教育。以此促进农村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惠农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增收与农村和谐稳定。
其次,加强党校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在农村要制定较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以保证经济管理工作合理规范的进行,避免出现领导现象的出现,同时加强建设各级经济管理队伍,保证各村镇均有专业经济管理人员。党校要肩负起提升经济管理人员和党员干部专业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职责,切实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这类人群的素质,重点培训好新农村建设、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仲裁、农村会计学基础及会计电算化操作规程等。
第三,加强党校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水平。党校应该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机制体制制度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明确农业经济管理责任制度。加强教育各地各级经济管理人员要明确其自身执法责任,履行好自身职责,并要承担执法不力出现问题后所追究的责任。同时,还要教育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工作规章制度,依照规范对农村财务进行管理,并确保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土地承包的合理轮转。
最后,加强党校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创新教育培训的形式。在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同时,还要针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其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影响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与和谐稳定的问题,更应深入系统的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改善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有效内容,用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管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对党校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教育培训起着一定的作用,值得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去探讨实践。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专业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3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15-02
一、加强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农村金融、财务管理、农业保险、农业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业务实践技能,还要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
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
3.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兴农使命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农业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农业院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相对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的学生,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字上。但由于学生自身及家长对其就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学校对学生正确从业观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一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和强农的使命,不愿意涉农就业,既造成该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大力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从低年级就开始着力引导学生培养爱农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端正职业定位态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立志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和综合索质培养”的倾向。在教学计划中,实验课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尽管也安排了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安排得过于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毕业实多设在第八学期,此时的学生忙于求职择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毕业论文少有实地调查的材料支撑,质量水平难免参差不齐。缺乏科学、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各种专业实用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呈弱化趋势。
2.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
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相应的软件支持。由于农业高校对建设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建设落后,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低,实践教学效果差。一些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依附于课程设置,实验室开放和共享的程度低,实验教学资源还有待挖掘利用。校外实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系统管理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目前,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且建设落后,主要原因是学校与接受实习单位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实习对锻炼学生能力的益处大,但是对接受实习单位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产生负效果,许多单位因此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即使勉强接受了,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也不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3.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脱节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以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仅被认为只是学生政工干部的工作范畴,与实践教学毫不相关。两者的脱节使得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各行其是,难以有效整合资源,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对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是农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第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情况下,第二课堂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很好补充。第二,开展以了解国情、奉献社会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强农的使命的有效载体。第三,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本科生科研课题立项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学校所处区域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期望,逐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农业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明确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整体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要坚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干化,重新修定教学计划,在学时和内容上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实践课程内容中来。本着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并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
2.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根本支撑
建设好高标准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根本支撑。农业高校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速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功能,不断改善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整合校内教务、学工、招生就业及学院的社会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一些政府部门、大中小型企业、农村基层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抓住政府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契机,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阅历,锻炼能力。要邀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管理者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实效性,同时鼓励实习师生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形成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的多赢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紧密联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例如,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必选课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力推动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一是以“班村共建”的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班村共建”最初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长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推广到全院百余个班级,成为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感的重要载体,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二是通过大力扶持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学分,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为每门专业课都设计了实践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并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及作品参加学院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科研课题立项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有两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国家三等奖,有三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三等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 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
[2] 李崇光,关桓达,任宇华,王雅鹏,齐振宏.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
篇4
一、 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有其特殊的作用。
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是农业科技档案中的一项专业性档案。实践证明,它有其特殊的作用。
(1)查证参考作用。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农村审计实践中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和资料,为“续审”、“复审”或“备查”提供依据。
如我们1988年受市政府委托办理的一件石岩镇爱路村村民上告村干部贪污的案件中,上告信中所言村干部“、贪污成性、倾国害民、无法无天”,经详细调查、核实,取得大量证据,证明该村干部没有贪污行为,并做出了审计结论,公布于众。上告信中所言没有事实依据。而上告的村民不服上诉到市政府又转到市人民检察院对此立案复审,经查阅审计案卷,进一步核实、复查,认为我们的审计结论正确,证据充分,认定上告村民犯有诬陷罪,判处其三个月拘役。
(2)作为历史见证,预防反复。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的客观公证性反映在农村审计档案里,应经得起历史的推敲。1985年,我们对卧龙乡红林村进行了财务审计,查实了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有贪污问题。经批评教育,进行了退赔,在支部大会上作了检查。到1986年整党时,他怕受党纪处分想翻案,整党工作组到市经管站查阅了审计档案材料,见证据、证言、承认书等充分俱全,无可置疑,予以拨回。
(3)、为改进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提供参考。农村审计档案中记录了各种形式的档案,反映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违纪者的作案手段。找出这些问题的普遍性、特殊性和规律性,就能“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解决和整顿。
如我市1985年开展了一年的农村合作经济审计之后,发现有经济问题的农村干部多、时间集中、性质略同。感到有一种突发性、普遍性。经分析,是由于1983年以来农村实行改革,落实“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时,在下放财产、物资、撤队并帐,农村财务出现一度混乱的情况下,有些人乘机侵占公款、公物,进行贪污作弊。由于工作的面广、量大、审计人员又少,很难一下子彻底解决。经研究,利用一冬春的时间,集中全力,发动群众,搞了一次“两清”,采取了自查与工作组查相结合、一般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共查处贪污的46人,金额4万多元;侵占公款公物的251人,金额为32万多元。为了防止前清后乱,旧问题解决新问题再出现,又建立了市、乡两级定期常规审计制度,对经济违纪问题防患于未然,从而达到对农村合作经济的财务管理实行经常性、制度性的有效监督。
(4)、起宣传教育作用。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中的大量生动的经济违纪案例,可作为宣传党和国家的财经纪律、制度、经济法规的反面教材,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我市利用简报的形式,把审计档案中的突出的典型案例摘录下来进行刊登。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5)、是进行农村合作经济审计科学研究的依据。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中保存着丰富的实践资料,有事实、有数据、有经验、有教训、有调查、有结论。把它总结起来作为农村合作经济审计科研工作的依据,这对于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诞生的没有经验的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对于发展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学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是开展农村审计工作的需要,是农村审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起步晚、进展慢,真正形成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还不太多。它不象国家审计机关那样,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才、标准的程序、规范的制度等,而是由农业经营管理站的没有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会计辅导人员兼管此项工作。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是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复杂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也是随着农村审计工作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零星分散到集中统一,逐步地建立起来标准的农村审计档案。它是适应农村审计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是随着农村审计工作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我市的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是从1985年开始的,首先是从哪求哪到的应聘审计,逐步扩大到接受、纪检、组织等部门的委托审计、干部调转离任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等多种形式和项目。所取得的大量审计记录、证言、询问笔录、对帐单、复制凭证、承认书、工作底稿、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等繁多的,十分重要的审计资料,都必须妥善、长期地保管起来。作为真实的、客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历史证明。这就必须建立严密的、专业性的农村审计档案,它既是依法办事不可缺少的程序和手段,又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如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案件中的证据是否充分、真实,定性是否合理、处分是否得当,结论是否准确,这在审计档案中都有实事求是的记载。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案情的客观公证性,也可以看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尽职尽责的程度。如果没有农村审计档案,在评价被审单位和考核审计工作时,就会言之无据、断事无力。因此说,只要开展审计工作就必须建立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建立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是开展农村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就不会有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资料;没有农村审计档案,农村审计工作就不完善,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三、建好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档案是实际工作和原始资料的积累。这种积累并不是笼统地归在一起订在一起保存起来就可以了,而是要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篇5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统计 重要性 存在问题 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11-02
农村经济统计简称“农经统计”,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一项研究农村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要求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现实农村经济情况的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以揭示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工作。为党和政府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为各级领导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指导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检验、监督各部门贯彻执行农村经济政策情况,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认真做好农经统计,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宁洱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所辖9个乡(镇),85个村民委员会,1178个村民小组,4.1264万户农户,农业人口15.8419万人,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58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26元,201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33.8675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4317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我站共有农经统计人员14名,担负着全县的农经工作。农经工作主要突出了农民负担监管、土地承包及流转、村级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四大管理”职能,农经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涉及农村经济情况以及农经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宁洱县的农经统计工作在2009年以前施行手工汇总,需要县、乡、村三级逐级汇总上报。各级要汇总1000多个指标、几十万个数据,工作量庞大,任务繁重,且容易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手段也逐步提高,自2009年开始施行电脑软件汇总,统计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统计工作开展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利益的驱动,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数据本身的属性,从客观上为纂改统计数据提供了可乘之机。历来统计数据是反映政绩的重要方面,并且统计数据不同于会计数据,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即便有《统计法》,也由于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严格执法也无从谈起。这就造成了一些领导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从统计数据上做文章,计划目标越订越高,统计数据越来越偏离实际状况,有的地方农村乡村企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上级订的目标、下级编报完成的。
2.现行农村经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样化,经济运行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现行农村经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使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无法适应。从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方案看,在经营方式上划分为村组集体经营、乡村企业、农民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而目前有些农村又出现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三资企业,联合经营等新的经济成份;在产业上,农民除了在居住地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外,还跨区域从事经营,或异地承包或以雇员的身份从事生产服务活动,生产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从收益分配关系看,以前农村只有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关系。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表现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农民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农民与集体组织、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农民与集体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关系;集体与国家、及所属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集体与外部单位和个人等的多种分配关系,这使农经统计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及时进行统计制度改革,统计方法改进,统计指标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新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
3.统计人员少,部分统计人员业务不熟,整体素质不高,工作难尽力,质量难保障
2013年底,宁洱县农经部门实有农经人员42人(编制为58人),其中县级农经人员14人,6镇3乡农经人员28人,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同心镇、德化镇现无农经人员,同时农经人员管理和归属不明,宁洱县乡(镇)农经站归属于农业服务中心,不利于上下业务联系。统计人员业务不熟,在不了解情况,不懂业务时,必然统计办法简单、潦草,要么照搬照套,要么胡编乱造,结果是错了改,改了错,既不符合实情又不符合逻辑,他们认为,只要领导签章认可,就交差了事,造成统计数据与实际不符。数据质量难于保障。
4.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商品观念淡薄,思想封闭,政治文化素质不高,造成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难于开展, 所统计数据准确性不高,表现为农民参政意识较弱,家庭记账责任感不强,及记账不及时,不准确等原因,同时有的保守农民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经济状况,怕露富,也造成统计数据随意性大,此外,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各家各户对经济指标理解程度不一致,统计出来的数据内容也就不同,失去可比性。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统计数据质量,不利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以自己据几十年的工作实践,认为现阶段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
2009年农业部出台《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报表制度》,将农经统计年报报送方式改为网络在线报送,并对农经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现行的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主要涉及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情况、农经机构队伍情况等方面相关内容。修改后的报表制度充实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资源条件和运行情况的统计;细化了农户家庭经营,尤其是土地流转、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情况的统计;突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统计;将原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表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表,报表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作为附报统计;增加了反映经管工作开展情况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情况的统计。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领导对农经统计工作的思想意识,保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作风
加强领导对农经统计工作的思想意识,认清数据不实的危害,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实地核查上报指标的质量,挤出水分,防止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多做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实事,各级领导还必须做“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的表率,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要求,也是党的政治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要求,只有领导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统计数据才能真实可靠。
2. 完善统计方法,科学统计
农经统计报表制度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农村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已经进行了大范围指标体系的调整,但仍存在不断完善的问题。农经统计的对象是农村的千家万户,集体组织和企业单位,统计资料的取得相当困难,统计调查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修订调整,使统计数据更加真实,更符合实际。特别是家庭经营部分在农村经济指标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科学地统计家庭经营部分的经济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首先要科学地等距抽样。再次,对家庭记账户进行培训,准确的进行统计。对家庭记账户进行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习统计知识,正确理解农村经济统计各项指标的含义,准确统计。另一方面,要向他们宣传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农户的参政意识,让农民认真负责地及时记录,为农村经济统计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统计资料。
3.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
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项工作必须引起领导重视和支持,才能得到充足的经费,健康的发展。农经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农经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方便,就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完整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恰恰也是各级领导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这样领导才不会导致决策失误。才能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经济。因此,农经部门要认真深入地进行统计分析,主动及时地向各级领导报送分析报告,反应问题,取得他们对农经统计的重视和支持。
4. 实行统一管理、层层负责、一级管一级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上一级统计部门有对下一级上报的数据提出复核的权力。因此,各级农经部门需充分运用这一权力,层层包干,层层负责,上一级要管好下一级,避免填报数据的随意性,调查方法的随意性、统计人员安排的随意性,确保农经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加强农经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素质
农经统计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农经统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搞好农经统计工作,必须加强农经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素质。
5.1 要有法制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是搞好农经统计工作的法律保证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农经统计人员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作风,制止和纠正统计违法行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5.2 要有求实精神
农经统计人员,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坚持原则,对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统计的客观性,真实性,排除各种利益主体的干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
5.3 要加强学习
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农经统计人员思想觉悟,增强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农经统计人员要钻研业务,精通农经统计知识,认真学习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知识,掌握统计方法,熟悉报表指标体系,弄清各项指标的统计范围,数据取得的方法及有关指标之间的平衡关系,逻辑关系。
5.4要有竞争意识
随着社会竞争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经统计人员要具有竞争意识。科学、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农村的基本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落实政策。这就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加快统计工作的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所谓法制,是以一套完整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立国、并以这样的法律制定和体系来治国。即依法立国、依法治国。农村经济统计的法制建设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得以健全、完善。依法统计才能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对于违法的行为,执法人员要严厉惩处,决不能随意性的处理。对违法行为要敢于“曝光”,绝不能心慈手软。加强执法监督、接受上级、群众监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数据真实性、客观性。保障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尽一点微薄之力。
7 .改善条件,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的待遇,稳定农经统计队伍
稳定农经统计队伍的关键是提高对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农经统计工作比一些部门辛苦多了,但他们的待遇无论是工资还是住房都很差。这就使一些高素质人员外流、造成农经统计人员素质偏低。没有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好氛围,宁洱县农经部门的编制为 58 人,实有 42 人,中职只有8 人,占总人数的19.05%,(因中职取得必须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并通过)造成人员大大外流。使整个农经统计工作发展不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8. 理顺管理体制,确保农经职能履行,促进农经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011年底,宁洱县乡(镇)机构改革,宁洱县乡(镇)农经站归属于农业服务中心,造成人员不专,农经管理执行力不强。应按照“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监督到位”的要求明确职责,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专人理事,有经费办事”。使宁洱县的农经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完善,从而促进农经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存玲.青海省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海统计,2009(9)
[2] 张强.农经统计报表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3)
[3] 胡美华.浅议提高农村经济统计质量的途径[J].农村财务会计,2009.(3)
篇6
一、实习目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针对于此, 在进行了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之后,通过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会计理论》的学习,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2005年的寒假,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一个月的专业实习。
二、实习单位情况
我的家在安徽,今年寒假回去,由于快要毕业了,万种思想凝聚于心,自然想着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便首当其冲,但由于我们专业的特殊性,会计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演练,而只是凭着书本上的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去从事会计这门行业的话,那么你的工作将会非常不适应,以至于在工作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这也就是所谓的会计专业从业的谨慎性了。
既然不能先去找工作,我想还是先实习一下吧!说不定工作就此而有了着落了呢!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这两年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得知这一消息,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我找到了离我们家比较近的固镇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想在这里施展一下我的专业手脚,开发一下我的专业头脑。
在去开发区的路上,我感慨万千,想起以前这里的景象:没有楼房,没有公路。而如今,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从开发区穿过,路的两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远望去,和农村的土景形成极大的反差,恍如世外桃源一般。
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我来到了蚌埠市鸿源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生产育果袋纸的专业厂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02月,虽然成立不久,但已经初具规模。公司占地面积27559.3平方米,现有员工100余人,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年综合生产能力3万吨,年产值6000万元。主要生产育果袋纸、木浆挂面纸等产品。
公司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齐全的测控手段。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具有生产和开发各种育果袋及其他产品的能力,该公司生产的“鸿源”牌育果袋纸具有拉力强度大,防水性能好,透气度适中,且复卷整齐,出袋率高的特点。水果套袋的优点主要有:1.可以有效减少农药毒化,防止病虫害;2.能有效改善水果外观质量,使水果果型好,色泽鲜亮;3.促进水果生产;4.提高水果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为果农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篇7
关键词:教学工作 体会 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1-01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讲,专业课教学水平是其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表现,多年来,如何搞好专业课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主要内容,本文试从《农业企业管理》教学中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上,大胆改革
1.坚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地方特色。专业课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及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内行研究编写的集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于一体的教学依据。但从目前来看,教材内容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内容繁杂。大学专业课本中的章节,高职教材全有,涉及内容面面俱到,成了大学教材的缩写本。二是资料落后于时代。这些教材都是几年前编写的,引用资料年代久远,有的已落后了,甚至在教学理论上也过时了,如有关计划经济的内容就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理论,作为两种经济的对比也不必过于繁杂。三是教材内容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农业企业管理》教材的编写是立足于宏观大范围,全国各地一致性的内容,没有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改革的力度做具体的讲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以“教材”为本,把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二是注意“筛选”,及时补充更新,并注意与课本内容的衔接。
2.坚持以本课程为基础,注重各专业课程间的相关性,体现本课程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管理》是管理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又是各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讲解时,如果只讲解《农业企业管理》的理论,而不注重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应用,将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启发式、提问式的形式使学生不仅学习《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同时也要明确知道这部分理论基础是哪门课程中哪种理论、哪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各课程间的相关性。如预测决策分析中,“资料”以《统计学》课程中的原理为依据而获得,以《技术经济学》课程中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用《农业企业管理》课程中的理论进行总结。这样一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认识,体现《农业企业管理》课程的综合性,也巩固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
二、教学形式上,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的理论准备。但是,高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除珠算、财会等一些技能之外,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应注重这一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前的政策及经济理论界的新观点相结合。比如,将《农业企业管理》产业结构这一知识和目前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界提出“以畜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新观点相结合,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结合了实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理论是为实际服务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枯燥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业企业管理》产品成本费用这一知识的讲解时,可结合农村实际工作中“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分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同时,也把理论界提出的“费改税”的观点讲给学生。
3.精心安排学生实习,做好实习安排和指导工作。结合理论知识适当安排一些市场调查、参观及参与企业生产等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参加这些活动,比如在农村工业生产过程组织这一理论教学中,结合我院组织在华圣集团进行实践实习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华圣集团的发展、产品生产线及组织管理过程,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写出“华圣集团产品生产组织过程之我见”,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讲解、调查、专题讨论相结合
传统的教法造成学生参与意识差,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素质教育,解决的办法就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调查、专题讨论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达到灵活、精巧、新颖。首先,由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专业知识,把学生引入门;其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专题,进行调查。第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调查任务,写出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情况和专业知识的特点,确定讨论的专题,开展研讨。为了学好《农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笔者常常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时间,要求学生针对农村经济中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如农民负担、农村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环保等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展开研讨。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加内容,精心引导,培养学生课外专业阅读能力及专业写作能力
为了使学生理解、加深、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要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特别是理论界的一些新观点,而这些不仅需要教师翻阅大量的报纸杂志,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增加阅读内容,对经济专业的学生布置一些《资本论》、《经济学》等专业著作的阅读。要求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多翻阅各种杂志,如《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农村经济探讨》、《陕西农业科学》等优秀期刊,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结合了政策实际,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思考、写作专业论文的能力。
五、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文字性极强而逻辑性较少的课程,讲解起来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必然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对《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力戒繁冗、芜杂的废话,应该具有悦耳的语言,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生动的形象,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更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普通话教学,这也是语言艺术性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孔凡玲.完善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6)
2.梁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2007(10)
3.李奎良等.高专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4(5)
篇8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民贫困问题;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0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60-02
各国或地区的经验证明,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本地的资源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两种。自然资源是指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气候资源、草原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般不能流动,即使个别虽可流动,但范围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在地域分布上的状态。非自然资源泛指劳动力、资金、技术、教育、文化、管理能力和人才。
其主要特点是可以流动,且流动性较大,因而非自然资源在任何区域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的。非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对劳动力地域分工具有深刻影响。
一、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经济
自然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对专业化和劳动力地域分工将产生很大影响。我省的很多贫困地区有着很多自然资源上的优势。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所以,各个贫困地区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特点,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
(二)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除自然资源外非自然资源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劳动力、资金、技术、教育、文化、管理能力、人才等。非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对劳动力地域分工具有深刻影响。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城经济发展的保证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最低标准的基础设施是直接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如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充足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大幅度降低其他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第二,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增强竞争力。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增长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减少贫困。第四,基础设施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五,基础设施有利于保护环境。
1、政府投资在农村贫困地区修筑公路,确保村与村之间都能通公路,有利于农村统一的市场形成。
2、要保证通信和信息的顺畅,推进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了解农业知识和外部世界。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通因特网,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3、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政府优先解决对人民群众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应给予没有通自来水的农村投资安装自来水系统,以保证农民身体健康,减少因饮用不清洁的水而导致的疾病和开支,并推动改水改厕等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二)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发展畜牧业,为农民畜牧业生产提供支持政策和社会化服务。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减少广种薄收的种植业的产值比重。同时,调整种植业的内部结构,由生产粮食作物为主转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为主,由生产利益比较低的大豆、玉米为主转向生产利益比较高的水稻、蔬菜为主,并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专业化生产。通过调节各种种植作物的合理生产结构来提高种植业收益和农民收人。
龙头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应采取优惠的政策来引进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使得贫困地区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资金、信息、加工、储藏、咨询等服务,农户按标准向企业交售农产品,并获取报酣。政府还应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保障农民利益。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国家对农村贫困地区应实行减免税收、提供场地、鼓励劳动力转移行业等措施来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商饮业等,提高二、三产业产值,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和产值比重,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三、打破制约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瓶颈,积极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人,还可以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不能创造收益,生活水平低下,数量众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影响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乡镇企业异军突出,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企业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等因素,乡镇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劣势显现,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直接进入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反映出人类社会在物质需求之外的需求增长。一些农民行业协会也可以组织外出打工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学到真正被市场所需求,可以增加收人的有用的技术。
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农民贫困的根本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问题的关键就是缴费主体问题及如何缴费问题。
1、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目的是解决贫困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人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最低生活保障线和社会救济是政府的责任,应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决不能向农民个人伸手。
2、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其中合作医疗是最普遍的形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好办法,也是促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
3、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除最低生活保障费用由政府承担外,不论是采取哪一种缴费分担的方式,都不会有“免费的午餐”,都是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后盾的。所以,应优先解决贫困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然后再根据社会需要的轻重缓急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而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搞活,是最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是消除贫穷和各种社会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也是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保障。
(二)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要提升人的整体素质进而最终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最根本的途径是大力发展以人为本的地方教育。从长远的发展观点看,经济腾飞依赖于教育先行,但就特定地区特定的发展阶段看,只能坚持实施教育与经济协调同步发展的战略。
贫困地区很多学校教学设施落后,资金紧缺,这就要求当地政府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想方设法加大对教育的投人。教师队伍素质低下,弱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重塑教师队伍,进一步强化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要重点抓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让贫困地区的教师采用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以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提高农民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钟一民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孙雨南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恺钧.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和区域创新互动发展战略分析[J].商业研究.
[2]张启文,钟一民.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
[3]李友华.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J].学习与探索,1999(6).
篇9
一、深化学习,坚定信念,提高理论水平
按照干部理论学习制度的要求,本人能坚持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认真学习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经济管理理论,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武装头脑,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决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与市委政府保持一致。
二、扎实工作,圆满完成组织交办和部门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工办是全市经济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履行着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调研、督查、协调的职责。本人在工作中能做到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甘于奉献,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充分调动起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动脑筋,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l、围绕全市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克服工作人员少,经费不足的困难,深入基层多方位的开展调研工作。一年来带领经工办工作人员根据调研情况起草了《扶持地方品牌发展,拓展企业财政收入空间》、《拓展增产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关于农牧民增收问题的报告》《关于对我市三大畜牧养殖小区现状的调研》《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农民增收》、《关于对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等调研文稿io余篇,向地区上报《地区年农业生产情况调查表》《市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汇报》经济材料20余篇,起草了《关于城市经济年度企业考核办法》、《关于对年度乡(镇)场经济工作进行综合考核细则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10余篇,起草了《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市部门包村为新农村建设助力》、《市农业生产动态》等经工信息10余篇,起草了《关于对我市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建议》、《市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重要参考性文件10余篇。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为决策全市经济工作做好了参谋助手工作,深受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好评。
2、本人能够按市委工作要求,组织本部门工作人员围绕全市城乡经济工作重点,开展全面督查和专项督查工作。今年6月协同有关部门对全市9个乡镇场的农业、林业、牧业、农机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城区部分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同时对春耕生产备耕情况,亚麻、小麦生产情况、蔬菜大棚建设情况和部分重点经济工作等进行了专项督查。经过对城区企业的调研起草了《扶持地方品牌发展,拓展企业财政收入空间》等调研文稿,通过对企业的发展分析,为领导提供了企业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为培植壮大我市税源找到新的支撑点。经过对农业情况的调研起草了《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农民增收》、《拓展增产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等调研文稿,通过对我市啤酒大麦和打瓜产业的发展分析,提出了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为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3、理顺各方关系,带领部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职能,积极参与和具体落实我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工作。年我办通过向自治区党委农办申报乡镇综合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为我市两个乡镇争取补贴资金90万元。针对我市春满面粉厂经营资金不足、星河生物销路不畅等问题,本人能够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负责人,详细了解情况,查找依据,及时向市委提交了调查研究报告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后为春满面粉厂和星河生物有限公司协调解决贷款资金70多万元,深受企业的称赞。在做好经工办本职工作的同时,本人没有辜负组织和领导的希望,积极协调好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工作成绩得到各部门的认可,个人受到他们的尊重。
4、本人做为市委经工办主要负责人,深知经工办在全市经济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责任,它是全市经济工作的参谋部,是市委、政府决策全市经济工作的思路、措施的来源部,所以做为主要负责人,要求对全市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前景了如指掌,所以深入农村、企业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关键,因此今年本人下乡入村调研百余天,深入企业调研20余天,通过调研,为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决策农村产业结构和新农村建设及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政策依据。
三、廉洁自律、清廉从政
一年来,本人能认真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严格遵守公共财务管理制度,无假公济私、化公为私,利用职权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无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的行为;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保持清正廉洁,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同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能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迟缓,立场不动摇。平常能自觉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方面的学习,注意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念,常修为仕之德,坚持把轻名利、远是非、躲酒场。正心态和纳言、敏行。轻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实践、去争取。自我回顾检查,没有任何违反关于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和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行为。
四、存在的不足
对照岗位职责,认真反思,自己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理论学习个够扎实。一是不能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学习往往是流于形式,系统性不强,不能持之以恒,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二是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脱节,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还不够。
第二,工作开拓创新的力度不够。表现为瞻前顾后、求稳怕乱。认为本部门工作人员少,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得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有许多工作没有主动积极的去开展。
第三,工作方法不够细致,有时急躁情绪较重。面对工作压力和出现的问题,还不能完全做到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时常表现出急躁情绪,有时要求过高,方法欠妥。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一,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系统性。二是要密切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学习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观念结合起来。三是要把学习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学习锻炼,全面提高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科学组织运筹的本领,力求通过自己的组织和管理,使经下办的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第二,强化开拓创新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工作的突破口。要始终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决策,把握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集中精力抓实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篇10
任何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确立,都非一日之功,都有一个从产生到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曲折与反复,充满着新与旧的碰撞,只有在矛盾中探索前进,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对公社制的取代标志着当时的经济出现了新的需求。的出现,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农民的权益得以体现。然而,20年过去了,农村经济出现了新问题,农民权益的保护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反思,宏观经济体制是不是要进行微观地调整,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二个概念。
一、体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
1、经济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体制是促进或制约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经济的持续是动态的,体制的持续是阶段性静态的。经济的发展空间是外延性的,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体制的限制空间是内涵性的,一切发展生产力的因素必须置之于即定体制的前提之下。
2、当体制的限制空间与经济的外延空间逐渐集合时,经济才能健康地发展,体制成为解放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然后才能谈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其它提高生产力的因素,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当经济的外延空间超出体制的限制空间时,体制就会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成为新经济的一种羁绊,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出现混乱的经济秩序与局面。
二、体制与经济的运行规律
1、一种体制的产生必须与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当经济不停地发展,社会经济力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必然要产生一种新的体制与之相适应,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2、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烙印,完成其特定的历史使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抗拒的,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持续必须是体制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经济来适应体制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第二章对在现阶段的反思
在党的之后,对公社制的取代标志着经济出现了新需求,当时的主要矛盾是要解决物质的短缺,要解决物质的短缺必须努力提高生产力,而不是公社制时期的片面提高生产关系。1979年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21户农民为原形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在我国农村的普遍推广,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经过20年的积累,物质供应达到平衡,经济的主要矛盾由物质短缺演变为更高层的个性消费。而是一种粗放型的小农经济形式,主要历史任务是解决短缺。当经济发展的外延空间超越了的内涵限制空间时,也就开始出现了对新经济的阶段性不适应性,农村经济问题随之出现。
农产品过剩与增产不增收是带来的二个主要问题。是短缺经济时期的产物,属于数量型农业,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农业生产很难进行宏观控制。追求数量的结果是产销脱节,当物质数量的积累达到平衡的阶段,物质数量的积累仍然在不断地埋头增长,造成农产品的过剩,这种过剩是适销不对路造成的相对过剩,而非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过剩。相反的是市场上能满足个性需求的农产品仍然价格理想、产品畅销。
在这种相对过剩的状况下,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力,有一个阶段我们将其归纳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这固然是一个问题,但科技投入的结果是相对过剩负担更大,农产品价格下滑更快,仍然无法逃脱市场机制的调节,增产不增收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的另一个问题。
生产过剩与增产不增收是目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严重地挫伤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破环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的和程度上,我们将其归纳为市场因素,从深层上剖析这实质上是由于体制的阶段性不适应带来的直接原因。当物质数量的积累达到平衡之后,市场供求关系不再是生产什么就可以卖什么。而是必须遵循市场营销的规律,进行产前的消费者研究,产中的品质管理,产后的售后服务,农业生产的过程也由单一的种植演变为长流程的市调、生产、加工与销售,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是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而在下,千家万户的农民面对的是加工与流通环节,在这种松散的形态之下,农民是被动的,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怎样做好市场调查真正地做到以销定产,以农民单户的能力是无法解决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生产和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很显然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生产的是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的,实质上是无法满足市场对农业生产的需求。市场需求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告别了短期经济时期,经济的外延空间超越了的内涵限制空间,成为一种新经济,于是,随之带来了体制与经济不协调的新问题,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微观地调整,以适应经济的运行规律。
第三章宏观调控供应过剩的深层反思
面对农村经济出现的新问题,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借助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支持与保护体系、价格体系来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保护。实践证明,国家关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有效的。但是,没有从深层上解决“三农”问题,而且,这种调整与增长是以加大国家支出为代价的,有违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像取代公社制一样极大地释放生产力,出现阶段性有序地持续增长;同时,这种微观的调整与增长里面存在着安全隐患。
一、社会化服务体系
行业协会及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市场中间组织是民间经济团体,属于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支持体系之一。在本次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中,国家希望行业协会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行业协会及农民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关系是契约性关系,只能指导会员怎么做,而不能指令会员怎么做。而小农意识造成的结果是你告诉我做什么,就得要什么,我才怎么做,否则我很难接受。加之我国行业协会及农民合作组织的市场化程度及市场化经验不成熟,在短期内很难像美国新奇士橙协会一样,为农户进行市场性开拓工作。虽然我国的农业行业协会及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中起到了积极性作用,但是这种松散的契约性关系,缺乏实质性的合作,缺乏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和组织保障,组织化程度不高,最终会缺乏稳定性,也很难使农业的竞争力得以长久的提高。而在没有解决组织化稳定程度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大力提倡行业协会及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政府信用的失效。
龙头企业及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虽然在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上更具有组织化程度的稳定性,但这种模式具有其本身的制约及破坏性。其一,龙头企业面对的是下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千家万户,第一是规模化组织管理的困难;第二是资金的制约这种模式不具备普遍性。其二,龙头企业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其主体是公司,依其性质而论,不排除会产生以营利为目的的掠夺性生产,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就会产生问题,有可能以生态或其它破坏作为代价;同时,由于企业独自承担着市场风险,农业生产人员不可能从附加值中分享利润,不具备社会主义特色。
中间组织的范围比较广泛,其性质类似于经纪人。中间组织也面临着龙头企业一样面临的困难,而且它们流动性利基性更强。与龙头企业相比,龙头企业属于基地性,而它们却属于渠道性,当然也不排除本地化现象,但它们只能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销售性的工作。与农户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更多的时候会成为“定单农业”的实施主体。与行业协会相比,中间组织更具备实战性能,但同样不能成为农业结构性调整的主体力量。
二、政府支持与保护体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被国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国家采取了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通过法律手段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通过经济手段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使农村经济的整体下滑得到有力的遏制,并且出现了新的增长。
从行政手段上看,各省、市、县从各自的利益拟定调整计划。因此,从微观上说,从局部意义上,调整是合理的。而从宏观上看,在全局意义上,宏观调整仍然是失衡的,仍然是一种重复建设的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中的计划。根据世行报告的研究,非市场经济带来的增长是不稳定的。
从法律手段上看,是通过调低农业生产成本与农业保护政策而实现的,是由国家行为直接创造的,而非市场竞争中追求效益提高而产生的增长。虽然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及新土地政策的实施,加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可行性及农业市场化进程,但农业产业化制度和组织保障的推广不力,并没有将农村经济很好地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中来。所以,这种增长并不是高质量的。
从经济手段上看,这种增长是以财政支出为代价的,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的,并没有刺激农业生产效益出现较大的提高。虽然在稳定农村局势、遏止经济下滑、提高农民积极性上作出了莫大的贡献,但由此而产生的负担使之具有不可持续性。
三、价格体系
当政府支持与保护体系尚未完全健康地支持结构调整时,经济依然会按其固有的趋势发展,此时的结构调整便会转入一种纯粹的市场调节机制下的资源配置,通过价格体系协调经济运行,通过优胜劣汰提高经济效率。而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搏弈,会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况且市场调节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虽然说是一种廉价的资源配置机制,但这种配置的过程中,会伴随着资源的浪费,破坏供求平衡或生产过剩;会导致龙头企业形成垄断,使市场效率下降,而市场本身无法消除垄断;会使贫富差加大,造成社会不安宁因素。而且市场调节是微观的、短期性的,不利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
第四章村组公司制的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反思与总结,借鉴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中起到的积极性作用,针对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制度和组织保障的缺乏,以及经济增长的特性,为将农村经济更好地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中来,以保持农村经济在新阶段中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广东万丰、江苏华西、上海旗忠、河南南街、山东横店等村组公司为研究原形的基础上,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托,提出一种基于前提下的村组公司制的设想。
从各地的现状来看,村组公司是一种适合我国农村现状和劳动者愿望的有效形式,能够较好地解决市场经济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关系、小城镇化建设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对市场经济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村组公司制是以为基础,引入股份合作制的概念,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既不同于传统的集体经济,也不同于传统的非公有制经济,村组公司制是不排除公有制在外的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存在的社会所有制。
在坚持的前提下,以村组为单位,按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用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村组公司。村组公司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劳动者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实物、技术等生产资料,多种形式按照协议入股,完成土地经营权等生产资料的二次合理流转,向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形式生产资本联合;同时又采取合作制的形式,劳动者以直接劳动作投入,完成劳动联合,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共同当家作主。
村组公司制在不违背劳动者意愿的前提下,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成份,不排除吸纳其它社会资源的成份,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存在,完成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村组公司制以村组公司为独立法人,以它的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自己的入股额对公司承担责任,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村组公司制将化零为整,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发展,为农业技术改造与服务、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规范的可控体系。
村组公司制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全体员工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既有利润又有劳动所得。这种分配制度既体现了公司制的特性,又保留家庭联产承包制所有权中的价值观,可以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技术水平和创造才能,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创造更高效益。
村组公司以独立法人为身份,可以创造更多的合资合作和农业产业化的商业机会。同时,村组公司还可以运用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进行生产支持,具有其它非公有制经济不可比拟的优势。村组公司高度的组织化程度,使社会集团之间的对话成本降低,从而更好地了农民的权益。从华西、南街等村组公司的现实形势来看,村组公司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五章村组公司制的现实意义
村组公司制的总体特征是生产资料、生产力、资本三要素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主观愿望上的融合,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一、村组公司制的第一个特征是公司化
公司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公司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趋势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可以理解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对经营组织形态的一种国际化标准。只有在公司制的状态下商品的贸易活动才有可能变得畅通,合法权益才会受到保护,这是由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市场功能所决定的。农业生产公司化是一种全球化趋势,是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果,在欧美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农场、农庄、农业公司均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村组公司是我国广东万丰、江苏华西、天津大邱庄等地在经济改革中,探索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适应新经济要求的组织形式。村组公司制把市场竞争机制直接地有机地融合到农村经济中,从而带来了一种深入髓里的变革,将会改善纯粹的在新经济下产生的无法协调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缩短与先进国家的经济差距,增强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快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1、观念的调整。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没有形式作为依附,不可能发挥任何作用,只有当意识形态与活动形式高度统一时,才会发挥强大的威力。
市场观念:村组公司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单元,直接面对着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市场意识对小农意识的取代并不是一促而就的,而是经济发展的积累、市场调节的结果,是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改变产品过剩、增产不增收的迫切要求,是现阶段农民群众要求解放生产力的愿望,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与愿望却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在意总值形态没有形式作依附的状况下,农民面对“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的口号是茫然的,市场意识是模糊的,只有在村组公司的形态下市场意识才清晰起来,市场意识变成市场观念,该怎么做才明确起来,这是决定农业结构调整成败的第一步。
组织观念:村组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设立,是一种规范化很强的经营单元,由权力机构与职能机构组成,不但确定了股东的权力,也确定了股东的义务。在村组公司中全体员工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他们按各自的能力被分配到公司的各个部门,不再充当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同时还是销售者的多重身份,而是从事专业化的工作。实际上这种综合素质极高的要求对农民是不合理的,反而不如单纯的专业化的要求更能适合农民的自身能力。农业生产人员的二次分工带来的是组织观念的改变,不再依靠个人力量去改变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是做好本职工作,依靠整体的力量去面临市场的挑战,是对传统小农意识形态到活动形式的彻底抛弃,为农为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打好良好的素质基础。
法制观念:村组公司按《公司法》设立,公司的所有者、经营者要通过建立权力、决策、监督和管理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并通过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在村组公司中全体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股东,既要按《劳动法》等有关法律享受劳动者权益,又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行使各自的职权,还要按照国家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依法经营,承担责任,规避风险。在村组公司中,法制观念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法律宣传工作,将会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保障体系,维护村组公司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经营方式的调整。村组公司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格局,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市场化运作。调查市场,寻找产品销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既减少了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又降低了市场调查成本,增加了效益。克服了下单户农民没有经济能力进行市场调查、产品加工、长途运销的困难。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是一种短期行为,会导致重复建设,会产生泡沫现象,种什么不一定能卖出什么,卖什么不一定能卖出好价钱。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需要市调、生产、加工、流通的一体化才能得实现。在下,千家万户农民分散的经营格局是无法实现的。而村组公司在自身实力允许的情况下,本身就具有一体化的功能。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以公司法人的地位与市场中间组织、龙头企业建立股份合作制关系,也可以建立合同关系,同时还可以开展其它形式的招商引资工作,开辟合资合作的渠道。在合作伙伴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村组公司还可以农产品作为流动资金进行投入,分散合作伙伴的资金压力,增加合作的机会。克服了下,市场中间组织必须面对千家万户而无法合作的困难。
3、收入结构的调整。村组公司是股份合作制的企业,采取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的双重分配制度,员工可分享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产生的利润,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与非合作制的大包干户和龙头企业相比,更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大包干户与非合作制龙头企业对农业介入,与农民之间仅仅是一种农产品买卖的关系,农民不可能享受到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中的利润,造成的结果是富贫更加悬殊,城乡差距更大。我国的大包干户与龙头企业其性质类似于欧美等的农场、农庄,同时又不具备欧美等国土地资源密集性的优势。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却只有世界土地总量的4%,劳动密集性生产占有比较优势,虽然说大包干户与大包干性质的龙头企业可以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但对土地资源的掠夺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失衡,不具备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二、村组公司制的第二个特征是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农业模式,是新经济对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村组公司制的核心。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的表达,理论界作了大量的深入的探讨,最基本的是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中的归纳。农业产业化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一种变革,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的内涵限制空间对产业化的排斥性。村组公司制的出现,对各种体制的优点归纳并取,其内涵限制空间与新经济的发展空间均为表现为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既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又理顺了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体制关系。
1、商品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品必须具备商品力才能进入健康的流通轨道,实现自身的商品价值。商品力由品牌、质量、数量、渠道等主要因素构成。市场对同一产品的需求存在着关于质量、价格、需求量的优质、高价、小量,或优质、低价、大量,或低质、低价、大量等等不同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定位。这是村组公司综合自身情况决定生不生产、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的决策依据,只有在村组公司制的联合的规模化形式下,才有能力进行市场博奕、科技投入、组织生产,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同质的批量物流,从根本上解决下分散农户的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2、素质结构的调整:村组公司规模化的经营使农业现代化得以成为实现的可能,使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机械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对农村劳动者素质发生专业化需求,使劳动者接触和学习到传统农业中不可能掌握的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
村组公司的市场化生产需求,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农民的利益结成共同体,科技的推广化被动形式为主动形式,提高了我国科技成果回报率,同时村组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再一次改变了人才的流动方式,使村组公司成为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对缩小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版权所有
3、劳动力转移:传统的劳动力转移方式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以及劳务输出。而在村组公司制的一体化经营中,劳动力的转移变为内部的二次分工,出现农村劳动力的内部结构性调整,使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出现了多样性,增强我国农村经济而对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适应能力。
三、村组公司制的第三个特征是可控性
1.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可控性
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作用于市场,在影响和引导企业,调节社会投资规模、调节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达到总量平衡的目的。如果企业能够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做出灵敏的自主的反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就能奏效,反之,必然使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性。村组公司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直接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农村经济中,增强了村组公司对市场信号和国家调整意图的灵敏度,推进了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市场主体,使宏观经济调控的可控性大大地提高,使综合调控手段得以运用,使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