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6 16:5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育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 来明洋 1244409007
2012年教育实习,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是吉林省蛟河市第五中学。蛟河市第五中学是一所环境幽雅,历史悠久的市级重点初中。刚刚到五中,就得知学校已提前为每位实习生安排好了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指导教师,令我们很振奋。我的专业指导教师是负责七年级前5个班生物课程的刘仲香老师,班主任指导教师是七年四班班主任杨惠老师。
本次教育实习,我共完成新教案9个,讲解新课30节,批改作业400余份,并担任实习生代表,在全校实习生集体班会上成功为初中生做了关于大学生活的演讲。实习从9月5号持续到10月30号,在这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给了我极大帮助,使我最终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收获颇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个人总结。
一、教学方面
本次五中实习,我的教师技能有了很大提高,我最大的感受——站在讲台上我不紧张了——是让我最高兴的地方。
由于平时疏于练习,我的教师技能一直比较差。在大三下学期,学院开展了模拟高中课堂微格教学,每个学生必须按要求上台讲5次。刚开始上台我很紧张,心怦怦跳。一紧张,思维混乱,说话结巴啰嗦,言不达意,表情僵硬。虽然后来有所改善,但每次走上讲台我都有点急躁慌乱,甚至大脑暂时空白。直到讲完课,一颗悬着的心才能放下。那段时间我很苦恼,感觉前途一片迷茫。其实,有时候私下想想也清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可紧张的呢?不就是一个课,几个知识点吗?自己本来都会,又准备了,还紧张个什么呢?平心静气的,不要紧张!可临到上台瞬间,又一切如常。知道自己有欠缺,所以我对这次实习期待很大。因为知道去的是初中,讲课机会相对较大,所以刚到实习地第一周,我就迫不及待想练练。但教务副校长孙秀英老师告诉我们,第一周为见习阶段,要讲课得根据实习生自身情况,在第二周以后。内心稍有失望的同时,我也暗自庆幸,欲速则不达,真要现在没准备好就上讲台,保不准出多大丑。
首周见习,开始时老师很客气,说初中课简单,好讲,我们高材生一上手就会。我没在意,以为差不多。直到听完课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初中课课程内容确实相对简单,但七年级学生知识起点不高,要想把握好“度”,并不容易。而且七年级学生比较单纯,上课活泼好动,以何种方式给他们呈现知识、以何种方式讲解他们能更好接受等等问题,都需要老师考虑。听完刘仲香老师的第一堂课,我瞬间服了。刘老师讲课细致生动,生活实例信手拈来而且恰到好处;无论是哪个班的学生,刘老师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是只言片语就能让学生很好地跟着她的思路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 ) 我暗暗感到压力很大。
我的首课《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在实习开始后的第二周,我现在仍感谢刘老师能放开给我上台的机会。首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将听老师上课时的笔记反复琢磨,认真准备教学设计,细细地写下我要讲的每一个问题甚至要说的每一句话,不断练习,希望首课能一炮打响。闲暇时,刘老师也给我很多指导。再次站上讲台,实习同学和老师都在下面,起初我心里仍有点小紧张,但开始讲就慢慢的放开了。讲着讲着我感觉自己放得越来越开,越来越有激情,下课铃响意犹未尽。心想着首课终于还不错,有很大提高,就高兴地去问老师同学。没想打老师同学的看法完全不同:“刚开始挺好,但后来有点混乱”“讲对照实验有点啰嗦”“声音太小”“板书不怎么样”“讲得太慢”“四处走动,分散学生注意力”“有些东西没必要讲”……心突然凉了半截。知道毛病在哪儿,我并不气馁。一个课一般会讲多次,后来每次有老师或同学听课,我都在课后虚心询问他们听课意见;没有人听课时,我就问学生对我讲课的看法。针对大家给的意见或建议,我努力去调整自己讲课的方式和教姿教态。终于,同学老师再次听我的新课《练习使用显微镜》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等时,给出了很中肯的评价。实习到后半阶段,我彻底丢到了上台紧张的心理,讲课也越来越自如。
30节课,七年级的每个班我都讲。从刚开始的上台紧张磕巴,到后来的轻松自如;从开始模仿老师讲课,到后来学会如何自己备课;从刚开始的讲不清楚,到后来的分析透彻——实习结束,我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确实收获很多,提高很多。教学方面的提高,让我觉得这次实习来得很值。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第一天见到班主任指导老师杨惠老师,我对她的印象并不怎么好。她当时正在班上骂学生,好像骂得很凶。出教室门看见我,脸上冷若冰霜。知道我是她的实习生后,仍然表情冷漠。我内心极为忐忑的给杨老师打招呼后,她终于露出了笑脸,这让我稍微放松了一些。但接下来的两天,虽然我有时很主动,但杨老师并没有主动叫些什么。我于是硬着头皮天天往班里跑,熟悉班里学生,了解学校班级规章制度。渐渐的,给同学熟了,跟杨老师也熟了。熟悉后才发现,虽然杨老师看起来冷漠,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讲感情的人,更是一个管理班级经验丰富、办起事来雷厉风行的优秀班主任。
学校要求每个班级班主任必须坐班,自从杨惠老师介绍说我是“副班主任”之后,我得空就去七年4班。我印象中初中生挺好管,但实际上远出乎我的意料。刚开始那段时间,班里的孩子很活跃,下课后杨老师在还好,要不在班里会闹得乱七八糟。本着大学老师讲的赏识教育,我不愿责骂学生,只很和颜悦色的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
篇2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带着这样的目标和骄傲,我开始了我的教师实习之旅,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教学理论一点点转化为教学实践,模拟教学变为真正面对面的教学,尽管生涩、但在慢慢的成熟之中,让我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充实起来。刚开始实习,根据学校要求,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我听了8节课,听老师讲课主要是让我在听的过程中多学点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之后是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一直在给七(7)班学生上语文课,直到实习生涯的结束。
现在,再回顾我的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发现了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或许这就是“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我深深佩服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对自如,课堂内外相结合,他通过讲述他身边的故事和例子,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帮衬,但课堂气氛却依然是如此的活跃。
现就个人实习后的情况和感受作如下回顾与总结。
一、教学工作
安顺市第六中学给我安排的是七(2)班的语文课。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吵闹,有些学生几乎是抢着回答问题的,我想这主要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刚上初一童稚未泯的使然。上课的时候,我尽量把音量放到最大,充满激情,多运用肢体语言,有时还附带一些幽默的课堂语言和与课文有所联系的课外知识,这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比如,《论语》是要重点讲的课文,我在给学生讲《论语》(十则)的时候,就给学生所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清朝时有个文学家叫毕沅,他在陕西当过巡抚。一天,他到庙里去住宿,看见一位小和尚在念经,于是就问他:“小师父,请问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小和尚说:“回大人,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我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孔子的言论之多,不想有个学生下去动手查了查,说有201个左右。在对“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士”做解释的时候,我就顺便对古代贵族分类以及贵族和平民的差别做了简单分析,学生也饶有兴趣。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也证明了这些方法是可行的。这样,在学到知识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得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篇3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年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团员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一、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好教师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进步,得到提高,使自己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岗位竞聘的需要。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间的差距,写出心得体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所以,本学期,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教师工作。结合课程改革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他人在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方法等。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明白,工作再苦、再累,我也不能落后,应该尽力去作好本职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课堂上,我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 源,运用课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辅导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与素质为目标,力求让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篇4
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13-01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2教材建设改革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根据地方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且需要经常向小学语文教育人员请教,或者请他们作专题讲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因此,兼顾上述三个方面编写系列新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3义务教育
篇5
关键词: 教学阅读网络写作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middle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from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to tools knowledge of skills teaching, the emergence of a weakening of the aesthetic
Keywords: teaching reading network writing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这接近两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已经从人文性教育渐渐走向了“工具化”的知识技能教学。语文的实用性越来越明显,而审美等人文教育方面却逐步弱化。在相当多的学生心目中,语文已不再是传播祖国优美文字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的学科,而是变成了升学就业的必备工具。对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想要借此揭示出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的问题所在。其中,本次调查人数共184人,收回有效问卷178份。
一“教”中的人文空白
在此次调查中,我首先从“教”入手,意在通过“教”掌握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心理,从而达到探寻一些改善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的途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下这些问题:
1.是否喜欢语文课?A喜欢B不喜欢C一般
喜欢理由:
A语文课上的有趣B是升学就业关键C可以增加知识面\陶冶情操等
不喜欢理由:
A语文课无趣B其他
2.你对现在的语文课满意吗?你希望语文课应当怎样上?
在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中,学习知识的自觉性还没有完全的培养起来,因此,课程是否有趣是他们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中,因为语文课上的有趣的只占36%,而因为升学就业关键不得不念语文的状况则占到了32%,至于一些审美性的陶冶情操等语文最基本的功能则更低,只有11.3%。
为什么会在以人文特征为主的语文教育中会出现如此反常的状况呢?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习过程中发现,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在就业升学的压力下,语文教育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应试印记。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以第八册为例,全册共6个单元,其中,科技性说明文居然占了2个单元,而真正无工具性倾向有文学色彩的小说及散文只有一个单元共5篇课文的课程。在第四单元(即科技说明文单元之一)的序言是这么说的:“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①从这篇序言不难看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价值观使当前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成为这一课程观的核心。并且,这一课程观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几篇被选入的教材包括《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大自然的语言》等,语言生涩拗口,课文单调枯燥,不是说不应该有科技型的文章,而是这样的文章作为语文课文竟然占了两个单元,实在太多。因为“缺乏生命意义的课程迫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戴着面具做痛苦的表演”,②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体验,丧失对可能生活的憧憬。这样的课程,极端地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把学生局限在科学世界里,学生活蹦乱跳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当我们回到那些真正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课文中时,却又不无遗憾地发现,人文类叙事性作品中的教学重心依然是放在中心思想人物塑造等基础技能方面,而很少有对文章精辟细致的审美分析,导致学生对课文选材的不了解甚至抵触的情绪。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系统分析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过铁道而让作者泪流满面的事情,只是一味的强调父亲的辛劳,而对儿子本身与父亲的隔膜却草草而过,阻隔了父子之间深处的情感交流的变化。而初中生涉世未深,很难了解父母谋生的艰辛,而课文中对父亲辛劳又如老生常谈不再新鲜,因此学生课后对这篇名篇反映比较一般,有的甚至扬言“我写的比他要好!”因此,如何从语文教育方法入手,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透彻的人文体验和感悟,从而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良好地调动起来,是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关键。
我们认为,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性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及完善。尤其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要以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树立充分的人文环境,体现人文情怀,这样才不会从“教”这条最根本的路上失落了语文的人文精神。
二“学”中的人文缺失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本性。如果以全面塑造学生人格为教育己任,语文课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营造特殊的人文语境,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文化品质的发展。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语文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品质的使命。
这次调查我们针对中学生对语文功用性的理解设置了以下问题:
3你觉得语文学习有用吗?
A.有用B.没用
有用的理由:A.升学就业 B.基本素质 C.其他
从调查取得的这些数据当中可以看出,93.25%的学生认为语文这门课程的设置是有用的,在这93.25%的学生中,又有86.34%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就业。那么,是什么促使学生们的目光大量地集中在升学就业如此沉甸甸的话题上呢?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看看语文这个词的含义:从字面上来说,“语”,有语言与说话的含义,可以把这个看做是语文的基本功用,学习母语并顺畅的使用它;“文”,文章文化与个人的素养(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学习文章提高文化程度与个人素养。
然而,从现实的语文教育来看,我们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些。我们考查的是一个学生的语文,主要是考查他(她)的语言水平,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如此。社会上流传极为广泛的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成为学生为之自豪或者自卑的现象在现实生活当中屡见不鲜。就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不少学生家长对他们提出的目标是要“进重点中学、考大学、找好工作”,摆在他们面前的首先是考试。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都要补课,科目不一,但都是考试中体现出来的薄弱科目。初二的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话或许会有些偏颇,但大方向还是要尊崇的。故此,社会环境所需成为他们学习的目的。体现在语文上也一样,摆脱了语文学科审美性、人文性等原始特性,学生们追求的是语文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升学就业上。
近年,伴随着“素质教育”这一口号的诞生,针对语文的功用问题,教育工作者们不断修订语文教育大纲,努力把语文这一概念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大纲的制定告一段落,接踵而来的是实施的问题,在讲究科技与人才的现代社会,语文教育如何做到原始功能的回归成为了重中之重。
三、阅读与写作的困境挣扎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不仅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课外阅读更是中学生读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培养还是思想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写作更是贯穿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我们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的状况如何呢?
据调查,89%的学生阅读书目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只有10%-11%的学生涉足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在学生们看来与其选择那些富有哲理的、难懂的名著,他们宁愿选择网络小说,青春校园小说这样通俗易懂的读物。而在看名著的10%学生中,只有五成的学生看过10部以下的中外名著。由于上述提到的教学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又由于社会的原因,如人们对科技的重视,网络的迅速发展等,使学生将阅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了军事、科幻领域,而忽视了对古典文学、现代小说的摄取,导致学生阅读视野狭窄,阅读格调普遍下降。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批改学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利用家里的电脑资源,从网上摘抄有关篇目的评论。他们阅读视为硬性规定要做的事,而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亦无法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养分。作为教育者,我并不反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但毫不经过自己阅读咀嚼,就照抄照办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当然也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汲取书中优美的语句,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阅读习惯与阅读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两次单元考中,我们发觉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对文中含义的模糊理解,凭感觉答题,不能客观、全面、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作答,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不高,阅读部分的成绩自然也偏低。比如第一单元考试卷,阅读部分的第一题“给短文写一个标题”,该题要求学生在正确、完整把握短文大意的情况下给文章加一个标题,但很多学生概括抽象文章大意的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在写标题时往往丢三落四,不能做到完整全面,这从一方面反映了现在学生的语言把握能力。
四总结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素养 职业理想
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是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育理念、职业理想、专业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为实现预期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堪n,尤其是县级非重点中学、乡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更是参差不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课改的实施。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调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课题组做了一次针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平顶山市八中、平顶山市九中、叶县叶公中学等9所初级中学和叶县一高、鲁山一高、平顶山市二中、襄县一高等4所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调查内容涉及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职业理想、所读教育论著论文、语文教学研究、最新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情况等31项,共回收有效问卷118份。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75%的中学语文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各种名目繁复的评估、考核、总结使得中学语文教师耗掉不少的体力精力疲于应付,并逐渐产生一种职业疲惫感;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绑架带来的精神与心理压力都令他们缺乏职业的幸福感。长期的压力积累得不到释放,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沦为谋生的工具,哪里还有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怎么会努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热情是教育事业的最大威胁。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观念滞后,角色难以转换。调查问卷显示,68%的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依旧按照原来的套路实施课堂教学。对于新出现的教育理念无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其实是中学语文教师固步自封、宁可守旧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课改背景下视阈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来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大翻转,中学语文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完成角色的转换。但是,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离开满堂灌无所适从,角色转变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概念上而无法实现。
三是知识更新率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技能有待提高。问卷中86%的语文教师每学期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78%的人近三年没有看完过三本教育方面的论著,67%的人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教研论文。而且,问卷调查中“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仅有35%的教师能够写出“导读法”、“自主探究法”等体现新课改精神内涵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率比较低,没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依旧满足于旧的知识体系固步自封,无法与新课改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精神实质的要求接轨。而且教学方法单一不求新变,问卷中同样显示出65%的语文教师对于基本教学技能运用比较薄弱。
四是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差。调查问卷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堪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5%,而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更是不容乐观。
二、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去,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为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出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是国家对各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对中学教师在职前教育的培养、入职门槛、入职后的各种职业培训、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它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强调中学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知”“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学科教学知识”等14个领域内要达到61个方面的专业素养指标与要求。从本课题组发放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持有传统的专业理念故步自封,与新课改相关的新的专业理念缺乏,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全面,语文教学的专业能力需要极大的提高,与新课改以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新时代对语文教师从业标准的逐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必将是一个历久弥新、持续长久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措施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专业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中学、教师个人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共同来努力才能达到成效,绝非是中学语文教师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树立职业理想。中学语文教师要从灵魂深处热爱自己的职业,发自内心的关爱自己的学生,升华专业理念,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希望达到的个人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境界,是语文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对于每位教师来讲,树立职业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潜在意义。只有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有为实现理想而激发的内在动力,才能刻苦努力,为实现职业理想而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灵魂的塑造者,要领会到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深刻懂得教师职业的伟大和重要意义。段落修改
(二)转变教育观念。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种改革,其先导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付诸于切实行动。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迎接新课改。新课改从本质上来讲,是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也即是说,新课改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向主动的适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转变。对教师来讲,要由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向“引导”转变,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调整与转换。新课改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全面的知识架构的呈现者、现有知识信息地整理者和传递者,而是比原来的单纯“教”有着更高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者、课程开发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由台前的主角转变为幕后的极其重要的配角。知识的更新与爆炸使得教师即便穷毕生精力也无法将其全部“教”给学生,而“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思维与方法并自觉养成信息处理的能力,才更为重要,正如前人所讲,“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鱼”。
(三)扎实做好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主要在师范院校,因此要从源头做起,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对师范生高标准严要求。
从专业素养的视角来看,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了文学类、语言类、写作类、文学理论类、语文教学法等核心专业课程之外,还要设置教育学、心理学、课件制作、等相关课程,使师范生意识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知识,并且将教师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教育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内外。甚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演讲大赛、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三笔字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树立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二是树立师范生的师德观念。师范院校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渊博知识、谦逊有礼的行为处事方式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师范生什么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明了“师范”的真正含义,帮助他们树立师德观念。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环节应该是一个“教育实习――反思――再教育实习”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的过程。而许多师范类高校只重视第一个阶段教育实习,缺少最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实习”后两个阶段。缺少教育实习的反思阶段和在教育实习阶段,使得教育实习生对教育实习认识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没有机会有针对性的弥补中学语文教学所缺少的专业知识,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补缺。教育部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2014年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十八周即一个学期[2]。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的质量。
(四)做好入职后的培训与学历提升。入职后,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充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培训与学历提升是较好的途径。一是加强新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大力加强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师德意识和教师的行为规范,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面,是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通过制定并实施“国培计划”,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入职前岗前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转换,更好的胜任中W语文教学工作。二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学教师的任职学历标准,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在职进修语文教育硕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等提升学历渠道以及招收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三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短期集中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形式灵活,可以脱产集中时间学习,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这种培训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通过培训可以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解决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新课改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还是知识的时代性来看,都对中学语文教师知识素养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诚如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逐渐适应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标准迈进。新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积极了解我国语文学科领域内最新的学术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还要对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甚至理工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面对某些交叉学科的科普说明文以及与学生沟通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将无从下手。因此,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向同行业专家和同事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多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示范课,多阅读语文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优秀同行的专著、教研论文、教学感悟、教学心得体会等,可以将别人的优秀经验借鉴过来,帮助自己提高专业素养。
(六)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思考和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断地通过教学积累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得到将逐步提高。而且,教学反思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实践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诊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学反思基础之上的提高与升华,没有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很难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文字将这种教学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动的开端。教研活动的开始,往往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师不再单单是个优秀教案的搬运工,而是一个有创新意识、有独到见解的的、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因此,教研论文可以看成是教学反思的提高和凝练,是中学语文教师思维活动中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也是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学好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注释: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教师[2012]1号)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
篇7
一、充分做好实习的各种前期准备工作
为使实习工作顺利进行,系里成立了领导小组,梁卡琳主任担任组长,教学副主任朱明秋负责主要具体事务。年9月,由朱副主任主持召开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了相关事宜,9月26日进行实习动员,要求学生考虑实习方向(语文教育、新闻与宣传、办公事务与行政管理)、实习方式(跟班实习还是自主实习)并尝试自找实习点。11月底,选择各种实习方向、实习方式的学生人数已基本确定,跟班进行语文教育实习的学生12月初就已配好实习指导老师、找好了大的实习点;指导老师也已将实习篇目分给学生,让他们在假期备课、写教案,开学后进行了两周的试讲工作。系里要求每个指导老师要将所指导学生的每一节正课至少听一次,并给他指出优缺点同时做好听课记录。对于集中非教育实习的学生由系里统一安排到桂林市电视台进行实习,由原班主任进行实习监控。自主实习的学生在上学期末离校前系里已将有关规定及相关表格发放到每人手中。他们的实习工作也由原班主任进行监控。由于通过邮箱或QQ或短信。此外,他们积极主动对实习生进行两到三次的追踪回访:第一次是在实习生刚开始实习时,与实习生本人或其家长联系,了解他们落实实习单位的情况和是否开始实习;第二次是两三周后与实习生本人联系,了解他们实习的内容,及时为实习生排忧解难,指导其工作实习。第三次与实习生单位的联系人交流,了解实习生全面的工作情况和收获,以便反馈我系培养人才的得失。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进一步备课,调整修改教案,反复试教直到指导老师满意签字为止。同时开始了班主任的实习工作,几天后即全面承担起班级日常管理任务,虚心向原班主任请教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勤下班,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体现了很强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思想教育工作能力,他们还根据所在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展了有声有色的课内外文艺活动、主题班会等,有些实习组在周末还组织了学雷锋义务劳动。等等。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得到实习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二)集中非教育实习
冯志华、李莎鸥、许萍、邝少林4位学生参加系集中的非教育实习,由系党总支书记聂增荣安排到桂林电视台实习,各班班主任做实习监控教师,经常了解他们的实习情况,指导他的实习。
(三)自主实习
自主实习的类型有自主教育实习和自主非教育实习,实习监控老师也是由各班班主任担任,实习监控老师通过电话、邮箱、QQ的方式监控、了解、指导自主非师范实习生的实习,自主实习生离校前,各实习监控老师都对学生做了全面调查,包括了解他们的联系方式(本人电话、QQ、邮箱),家庭的联系电话,实习方向,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及实习单位的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并且把这些情况汇总成一览表,便于联系沟通。这些实习生基本上是分散在广西区内各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实习,教育实习以初中实习为主。非教育实习的分别到政府机关、公安局、电视台、各公司进行办公事务和新闻实习。根据中文系实习计划的安排,各实习监控老师都要求自主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主动向他们汇报实习的进程四次,汇报方式既有电话汇报,也有通过邮箱或QQ或短信。此外,他们积极主动对实习生进行两到三次的追踪回访:第一次是在实习生刚开始实习时,与实习生本人或其家长联系,了解他们落实实习单位的情况和是否开始实习;第二次是两三周后与实习生本人联系,了解他们实习的内容,及时为实习生排忧解难,指导其工作实习。第三次与实习生单位的联系人交流,了解实习生全面的工作情况和收获,以便反馈我系培养人才的得失。实习期间,尽管区评迫在眉睫,但系领导还是抽空巡视了一些实习点,并专门召开了一次自主实习监控教师工作汇报会,了解相关情况。
三、实结阶段
实习生返校后,实习带队老师、监控老师以及全体实习生认真做实习鉴定、实结工作,填写实习调查表,并在班里开展了实结报告会,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的收获和成绩
此次实习,学生都能严格遵守本校本系的实习纪律,并自觉遵守实习学校(单位)的规章制度,以认真努力的态度对待实习工作,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其中,集中进行语文教育实习的学生收获比较明显:通过教育教学实习,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掌握了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基本技能,学到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能够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能虚心向原班主任请教,了解班级情况,全面承担起班级的日常管理事务,工作细致周到,态度认真负责,并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扎实的教育理论较单一机械,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有障碍,总是套路化的解读,缺乏鲜活感受,这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关。关于备课和教学观念、方法的问题,建议教学法课(或教学艺术论课)多促进学生改变。机械唯物论的作品理解,则请全系文学课、文艺理论课督促学生改变。
我们还要增加见习、实训时间,为学生实习做更多的铺垫。而且做得很成功,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对学生能力的极大考验,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极大锻炼!他们通过实习,一定比跟带队老师实习的同学得到更多的收获,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这种“自主集体实习”还有利于把老师从繁重的实习工作中解放出来,也利于处理超课时量太多的问题。另外,大量的老师下去带队实习,许多课堂空着,校内学生闲着,容易出事情。带队老师实习回来后,从早到晚争着赶着补课,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教学效果也会收到影响。系里以后会适当采用这种“自主集体实习”的方式,并且更大比例地考虑个体的自主实习,这对学生找工作更加有利,干得好还有可能留下在实习单位工作。集中在桂林电视台实习的学生收获也比较明显:每个学生都参与制作播出了新闻,其中邝少林参与制作播出的新闻有四十余条。实习结束后,他和两位同学还受邀继续留在电视台实习,直至毕业。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语文教师 角色转变 途径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体,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改的关键。在新课标改革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师需要跳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接受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革新者。对于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树立正确的角色转变意识,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师者行为,对自身角色进行新的审视和定位,形成新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融入到新课改中,这对课程改革的推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实现中学语文老师角色的转变就成为研究之关键了。
一、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首要条件,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又具体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上。所以,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首要条件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实现“师本”到“生本”的角色转换,由“控制者”转向“平等首席”,由“授业者”转向“参与者”,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向“组织者”,由教学过程的“指挥者”转向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师要融入、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学长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索新知的热情。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师不再是“授之与鱼”,而应是“授之与渔”,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实际,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只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反观新课标下的“研讨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研究性意识,使学生学习行为从被动性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学习行式由封闭式学习变为开发式学习,学习内容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学习思路由静态化变槎态化。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是当下教师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语文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专业化问题与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研究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新课改的制定实施息息相关,所以正确认识语文教师专业化问题,对教师角色的转变、重新定位影响巨大。
首先,正式从事语文教育前,语文教师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教育学科知识以及精通文学、哲学、美学等知识并且接受过专业的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实习训练。作为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除了深钻语文学科知识,巩固专业技能,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制定各项提高计划,还要苦练多元基本功,提高语文学科专业技能,把课堂当做锻炼提高自己的“练兵场”,努力尝试不同的语文教学设计,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找准转变后的语文教师角色。
其次,正式进入语文教育后,在整个中学教育教学中要以终身学习者的身份来践行,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让终身学习成为语文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理念。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地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及各种专业技能,才能在新课改潮流中形成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才能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使转变的教师角色适应全球化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最后,语文教师要有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师要想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完善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意识,这是教师对自己实践活动及教育观念的反思,这对教师角色的转变起着促进和规范作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都要有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的积极性,并能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工作,做到适时而教、视人而育。
三、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它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推进我国教师教育转型的战略之一。只有教师教育水平和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教师角色才能有效迅速地转变。要想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需要自发地转变,还需要有组织地转变。
(一)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宗旨是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它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之一,在这种转变中,它通过诊断、对策、计划、实施、反思等环节,促使教师持续不断地反思探究自身的行为并且积极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逐渐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就应准备好面临新角色的挑战,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积极参与探究,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思考自身角色转变的程度及转变后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工作总结的形式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使校本培训在一次次反馈中提高时效性,快速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高等师范教育的变革
为了迎合时展和新课标改革,高师院校不得不在新时期担负起教师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走向开放的综合化办学之路,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将办学模式由“定向型”转向“非定向型”,将教师的培养模式由“单渠道”转向“多渠道”,课程体系设置由“单一化”转向“综合化”,以提高教师专业化为首要目标。而针对中学语文师范生教育,高师院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变革,在校内课程设置上要以提高语文师范生的课程理论修养为主,在校外实践上要加大教育实习力度、改革丰富实习实践模式,而在综合素质上要重视语文师范生的创新和科研意识的培养。因此,针对中学语文师范生高等院校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改革教育学科课程设置。教育学科课程教学是师范生形成教育专业素质的渠道,它不仅使师范生树立整体的教育观,加强师范生对教育本身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同时教育学科课程也肩负着培养师范生技能的任务,它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师范生教育专业素质的必要保证。
第二,把案例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育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而针对中学语文师范生的案例教学需在动态、主动、开发、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师范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提高中学语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第三,把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 “教师即研究者”的提出对师范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目前师范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那么针对中学语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研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充分思考、主动探索、寻求创新的能力和习惯。其次安排专题讲座课,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介绍学科知识、前沿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改革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意识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e极主动地做好角色的转变,更新思想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教师专业化水平,自觉投入到教师培训的专业队伍里,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雅妮.新课改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科技信息,2007.
[2] 汪清泉.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应对[J].教育探索,2005.
[3] 王冬梅.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卢磊.论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青春岁月,2013.
[5] 郑婉.从研究性学习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探索,2002.
[6] 胡玮.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
[7]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报告[R].教育研究,2002.
[9] 高炳添.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角色转变途径及效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0] 贾晋锋.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D].西北大学,2008.
[11] 尹芳.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4).
[12] 王玉凤.师范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
篇9
技校学生日常文字应用能力差、汉语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已是共识,但目前技校语文课程处境尴尬,教学安排日趋萎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语文课程教学本身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语文教育价值不明,教育目标定位不清
在教育改革工学结合的背景下,技校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理念未能得到实际落实,语文教育的教育价值短期内难以显现的特殊性,使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价值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技校语文课程的地位日益尴尬。
技校语文课程目标定位不清。目前技校语文教学沿袭传统的听、说、读、写,忽略了技校语文课程终极目标的确立,这包括职业教育总体目标的内涵,即以技校学生个体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因素以及丰富的人文素养、完善的人格、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等确立为终极目标。
2.教学方式简单,无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据调查,目前技校语文课程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单向输入式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基本被忽略;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仅仅限于知识表层演示。语文教学缺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能力开发的意识,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训练环节几乎没有,导致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技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在说、写方面的技能需求。
3.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时展,无法适应社会高度信息化的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全球化引领网络办公、网络文学、网络招聘、网店、网购等新鲜事物的出现,必然也导致东西方、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然而,技校语文教学的信息化转换不能体现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语言文字的实用和发展,教材内容更是更新速度缓慢,内容编排也是亟待修改完善;教材中包括多元文化的辨析、职场文学作品等内容的缺失让技校学生远离社会尤其是现代职场,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呼唤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技校语文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
4.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无法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
技能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知识加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当前语文课程的实践环节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语言文字的分析、描述、辨析以及简单的写作等教学活动,课堂外的实践环节尤其是与企业接轨的实习安排基本上不会关注到语文课教学的“实习”需求,单靠课堂内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实践”,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也就根本谈不上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观单一,无法激励教师与学生自我提高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最终的总结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广大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增强教学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也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技校语文课程结合现代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注重人文与技能并重,在兼顾语文课程人文价值的同时,突出语文教育的应用价值成为必然需求。
二、技校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技校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实用性、人文性,应遵循“人文与技能并重”的原则,“人文”重在思想素养和习惯养成,“技能”重在语文的应用。
1.应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社会各行业的迅猛发展对技校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除了职场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职业操守”等纷纷出现在职场的入职要求里。语文课程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独特性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语文课程体系应能反映人与社会的动态需求;语文课程的建设也应努力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与专业课工学一体化的深度交流及时把企业所需的语文运用技能、企业文化、职场文化反映到语文课程体系之中,这对于目前提倡的校企文化融合也是非常有利的。
2.职场指导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职场文化为语文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时代特色素材,这也使得拓展职校语文课程的内涵成为可能,使得提高学生语言活动的参与性、语言文字运用的积极性和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效果成为可能,使得通过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促使学生获得职业综合能力的高质量提升成为可能。
3.思考辩析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立案例思考辨析与实践应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法构成课堂教学的表层,以听、说、读、写、思、辨、行能力的培养构成,加强实践活动训练,使学生在提高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培养思考辨析能力和职场应用能力,从而达到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教学目标。
4.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原则
主修和选修相结合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不同方向学生的需求。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取一定的语文知识。选修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发展潜能。实行主修和选修相结合原则,也是向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应用为主”的转变。
三、技校语文课程内容体系重构探讨
综合技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校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人文与技能并重”原则,技校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可由基础类、写作类和实践类三大部分构成。
1.语文基础类(选修)课程内容
语文基础类课程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基本技能以及语文欣赏等。包括书写(书法)基础知识、语音(口头表达一类如语言交流、朗诵、演讲等)基础知识、作品欣赏以及影视类欣赏等。
2.语文写作类(必修)课程内容
语文写作类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和其他类型(多为企业宣传性的)的写作。语文写作技能的训练包括对写作对象的认知、构思、文字驾驭等,以此达到提高语言文字写作应用能力的目的。
3.语文实践类(必修)课程内容
语文实践类课程包括演讲与口才、朗诵与阅读、表演与展示、交流与沟通等。具体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集体活动、语文课堂下企业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等组织开展。形式比较自由,评价则引入真实性学生评价体系。其设置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将语文学习与学生校内校外的社团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并且还可以进行分层分个体训练与指导。
就应用文写作来说,目前,从学校应用文行动导向教学法课题组,就应用文写作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普及效果来看,应用文写作最有效的方法是结合职场(模拟公司的运营)来进行。语文实践类课程能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文专业技能评价能力得以系统化、综合化,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篇10
曾借助《江苏教育》等媒介,不止一次地对建刚以及他的习作教学改革,表达过我由衷的敬意与期待。我曾主观地写道:“历史总是要发展,也就总会有革命,总会有先锋,总会有响应……建刚当是这样的先锋,可是建刚并不孤单。”现在看来,建刚果然不孤单!他的习作教学改革已从“一名先锋”发展到了“一个团队”。这是令我格外欣喜的。建刚带领着他的团队在习作教学改革之路上坚定地跋涉,而且已经走得挺远:他们正在汲取已有教育理论(如程序教学等)中的合理因素,因为这是教育旅程中无法逾越的思想驿站;他们懂得培育适应改革的土壤(如“记录学生的生活”“优化教师的语言”“转变阅读教学的思路”等),因为习作教学并非孤立的教学活动,而是嵌入在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生活中的;他们的研究触角越发敏锐细致,已经触及到“讲评课件的呈现方式”、“习作问题的细致划分”等问题……这些,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习作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
很喜欢李宁喊出的那句口号:“让改变发生。”我想说,在建刚他们那里,“改变正在发生”——透过他们的文字,我分明感受到一种由解构到建构的路径转换,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已经从习作教学“不应是什么”转变为“可能是什么”。此外,这种改变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课程到教学。这里的课程特指静态的文本课程,好比是“跑道”。“习作讲评课”研究的老师们寻找诸多的策略,就是为了让“跑道”变成“奔跑的过程”,于是他们采用积极的教学行为来调整、改造静态课程。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其实“教学意识”(尤其是教学创新意识)当与之并行不悖。因为课程最终的实践形式离不开教学,而教学的追求就是夸美纽斯眼中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也就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表达。建刚及其团队的“习作讲评课”特别注重“学生的习作”,既视其为文本课程的教学结果,也看做是习作讲评的教学凭借。他们从中发现亮点、总结问题,从而将有针对性的习作指导渗透其中。他们不再僵化地依照教材“画葫芦”,而是以教学智慧进行教材的活化,从静态的课程执行到动态的教学创生,从而让习作教材的文字生动地化为师生的真实经验。
二是从抽象到具体。他们眼中的儿童是具体的“这一个”而非抽象的“每一个”。对“具体的儿童”的关注,是重视学生习作的必然结果。习作讲评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是一种“反观型改进”而非教材例文的“前置性预想”,它所面对的是孩子具体的文字和生动的表达,一个个孩子面对相同命题时的互异情思,就在这种具体的关照中鲜活生动起来。而此时的教学,也就具有了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灵魂的唤醒”色彩,学习也就成了“在探索中寻求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习作讲评课寻找学生的优点(哪怕仅仅是好的词语)、用一个问题的探讨去唤醒一类问题的解决,等等,就具有这种唤醒的气质。当学生的精神自我被唤醒,师生间的平等而有意义的对话与学习方式的真实转变才有现实的基础,而这些改变恰恰就是深层变革所需要的教学土壤。正是基于这样的唤醒意识,建刚眼中那个“在前面一路自由欢快地小跑”的孩子,才在我们的眼前愈发清晰起来。
三是从作文到语文。习作教学关注的一类问题可以看成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可能逃开,甚至必须关涉到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听、说、读、写、思”只是知识的划分而不是现实的状态。因此虽然是“习作讲评课”的研究,但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建刚他们对于阅读与习作、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等各个方面问题的综合思考。社会学家孙立平说,经济领域的改革必然引发社会总体变革甚至社会重建,其实习作讲评课的研究似乎也有一个改造“所有问题”的潜意识,它虽然不可能包揽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但却是将所有的问题放在语文课程的总体背景中加以考虑。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盲目,而且也可以看成是总体变革的切入,从而进入到语文课程的广阔天地。
可见,建刚他们在教师观、学生观及课程与教学观上的改变,既表达了某种“野心”,也描绘出美妙的教育图景,他们的“习作讲评课”的研究价值,已经溢出了习作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边界。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响应者日渐递增了。建刚说这是一个“书写的时代”,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隐喻,那么似乎可以说,我们不仅要用一种阅读的姿态吸收前人给出的各种已有的思想,也要用一种表达的举止陈述经由我们思考的时代见解。所以我忍不住臆想:我们都应当成为如建刚一样的“书写时代的书写者”,唯此,才不会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