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范文

时间:2024-03-26 16:4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实践活动形式

篇1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劳动保障局集中开展服务型机关建设活动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全委会精神,以转变机关职能、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和规范行政行为为重点,实现“四个转变”,为我市经济由“快走”变“快跑”,加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劳动保障局集中开展服务型机关建设活动的总体目标是: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紧紧抓住省政府“放权强县”的有利时机,更新行政理念,转变工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坚持把利民、高效、服务作为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能的立足点,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二、方法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11月22日至11月25日)。各科室和基层单位要认真学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工作,研究制订可行方案,切实把此项工作的主题及工作重点落实到工作中。

(二)组织实施阶段。全系统开展“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为主题的学讲座和“工作好、作风实、服务优”实践活动。一是要树立服务下念,强化服务的竞争意识。要针对本科室、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查摆,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认真整改,切实提高本科室和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服务理念贯穿到每项工作中;二是要在活动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制定本科室、单位的《为民服务指南》和《工作规则》,形成工作规范、廉洁高效的行政机关;三是要推动工作创新。在工作中要注重工作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着重围绕“四个转变”探索和尝试有处劳动者利益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四是突出工作重点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年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加在公开力度,全面实行“阳光政务”,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

三、具体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证。在开展活动中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服务型机关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劳动保障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姚长义担任,副组长由李雅琴、肖明珠担任,局机关各科科长、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人秘科,负责具体工作。

篇2

自治区直属离退休人员工作办公室在注重载体、形式的同时,深刻领会和把握局务会提出的“牢记使命作代表、深怀感情促和谐、主动服务求满意”的活动主题,深刻领会和把握实践活动对“进一步解决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态度”的要求,研究制定了主题实践活动的《安排意见》,组织开展了多项实践活动:一是要求每个干部提一条以上改进创新工作的建议;二是组织干部职工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委员赴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三是明确走访老同志的具体任务;四是遴选30名最需要帮助的老同志开展个性化服务;五是协调解决离退休干部宿舍维修问题;六是落实离退休干部的体检问题;七是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十七大及奥运知识竞赛和文体赛事。

自治区直属机关干部休养所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十七大精神、《》及各级领导同志有关老干部工作的讲话,观看了辅导讲座录像片,传阅了本所老干部撰写的回忆录,每位干部职工都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学习王欣找差距;二是设意见箱,征求老同志对干休所及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开展了表彰先进活动;四是组织了暑期为老干部送清凉活动;五是为老干部收集和解答奥运知识、出奥运宣传专栏;六是为院区老同志和居民放映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表演了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组织了老年节庆祝活动。

自治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在集中学习月中,为职工购买了学习笔记本和《党员干部修养镜鉴》等学习资料,印发了有关领导讲话材料,组织干部职工开展集中学习、自学、交流讨论。利用条幅、宣传栏、信息月报、博客等宣传载体,营造学习氛围。在实践活动月中,选派人员参加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培训班;聆听了改革开放30周年、奥运历程奥运知识等专题讲座,观看了反映组工干部先进典型的影片《兴安杜鹃》;参观了抗震救灾和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图片展;走访了本单位和参加活动的老同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区直机关老同志开展了桥牌、钓鱼等活动;建军节前夕,组织演出团到军区第三干休所进行“迎奥运、庆八一”慰问演出;走访了社区结对帮扶群众。

内蒙古老年大学函授部在《老年世界》开辟专栏,宣传全区老干部工作部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情况,宣传老干部工作部门自身建设的新气象和老干部工作者的新风貌,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将印有《离退休干部评价表》的明信片装订在《老年世界》杂志里,请四万三千余名离退休干部对其所在地区或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进行评价。引导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和关注此项活动,实现老干部工作部门内外互动、上下互动。

篇3

关键词:劳动素质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管理能力

多年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背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在一个一个升学“阶梯”面前,学生成天在题海奋战,家庭学校都尽可能的提供“优质服务”,使得学生完全失去了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一些学生与家长等轻视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愿参加任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同学只愿啃书本知识,他们不愿去探索与研究书本外的东西。不想去体会生活,不想开拓自己的视野与思维创造能力。我们国家为什么在增设这门课时,他为什么不把科名称为“实践活动”课,而要在前面加以“综合”二字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广大家长与师生深思的问题?

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由于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有些学生勤俭节约的风尚淡薄了,贪图安逸,摆阔气,讲排场,攀上之风盛行,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大大存在。在以综合实践为主的活动课中,可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去体会劳动的艰苦与丰收的喜悦。从而增强劳动意识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劳动者的心理品质。如:园林活动组以养花种树。参加校园绿化管理为重要内容,学生在烈日下,寒风中,浇水,锄草,松土,治虫,体会到了校园每一朵花都浸透了园丁的心血和汗水,懂得了怎样养护花木,更热爱学校的一草一木。农作物活动小组以种植蔬菜为主,学生亲自购种,种植,管理,采收等,当尝到他们甜美的劳动果实时,便对综合实践课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护集体荣誉的作风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提高了劳动素质。从而使之懂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来之不易,都需要付出辛勤和汗水才能得到成正比的收获,当学习也不例外。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科技素质,培养创造能力

今日的教师是未来科技基础的导师,将担负着人类创造的先进的科技知识,以通俗易学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自身的科技知识,科技素质,科技能力的培养,决定着未来建设人才的科学文化水平。综合实践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很强的课,单靠学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弥补了课堂实践的不足。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如:无线电小组的同学,通过制作一些电动作品,学会了一些无线电技术.在综合实践课中,学生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巩固了课堂知识,进一步掌握了技能,提高了技术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通过实践操作训练,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手脑并用,进行独立的实验制作,安装和创作。把学生的求知,探索,创造精神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进行了花木栽培,校园绿化设计,电动作品的制作;训练等。学生用科学的方式培养出了大量花木,描绘了校园绿化蓝图等。使学生学到了许多技能。又能根据家庭,学校和家长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科学的种植业,实现学校和家庭电器自动化,为今后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办学条件等打下基础。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

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申美素质发展现象能力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感受美,评价美,还要学会创造美和体现美,在审美中发展现象能力,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的美的观点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在繁重的种植,浇水,锄草等过程中,为学生描绘通过管理后的花卉,万紫千红,硕果累累的美好景象,则给枯燥单调的劳动增添了色彩,鼓舞了学生的干劲,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让他们获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己的快乐,感受到了美,劳动本身也直接创造美。通过花卉管理劳动,开出了五彩缤纷的花朵,装点了美的校园。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创作了古典雅致的东方式作品。通过校园绿化设计,直接从美的角度评价,审视校园绿化现状,并参加校园美化,绿化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设,这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充分体现,并出现质的飞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了现象能力,审美素质得以一步一步提高。教师只要注意把握好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就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管理素质,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篇4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目的 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型产物,它与其它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态。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已经在实验区的中小学全面试行,并得到普遍的认可与欢迎,但是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理论定位与研究取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澄清,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与追问。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干什么──比较视野中的追问

毋庸置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我们国家的特有产物,它是世界课改趋势下许多国家的必然选择。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审视世界各国开设综合活动实践课的背景与现状,从而明晰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的来由,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课程综合化的浪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各种举措,推出各种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法国强调“动手做”,美国推行“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日本实施“综合学习时间”,我国的台湾则开设了“综合学习活动”。当然由于各国改革的背景与要求不一样,它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也各有侧重,美国中小学“设计学习”与“应用学习”的总体目标体现为:满足个人需要,为其改进个人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可能;关注社会问题,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培养研究意识,掌握研究的一般技术与能力,为其从事学术工作做好准备;形成开放的、多样的职业意识与素养。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台湾的“综合活动”则强调培养学生十种基本能力: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名称尽管各不相同,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但是有一点大家是共通的,即通过开设此类课程使学生摆脱“象牙塔”的制约,走向社会、走向真实的生活场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传统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虽然在系统的传递人类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局限在于不能把一些“即时性”、“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知识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不利于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合格公民,因此,建立立体性的课程体系,增开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的课程成为各国必然的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应势而变,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当然由于文化背景以及基础教育的传统不同,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国家的此类课程相比,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不但是世界课改的趋势,同时也是以往“活动课”的深化与提炼,因此它在内涵与表征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一,研究的领域比较宽泛,它不但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教育等指定领域,同时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其二,“课程”色彩比较浓郁,国外的此类课程,事实上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或者一种学习机会,而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则比较明确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位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问题、经验或主题为中心,整合课程资源,密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学生与自我联系的经验性课程,是综合课程的一种。其三,配套措施完整。为了有效的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的实施,我们从政策、理论研究以及实施环节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支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明确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中各个学校的身体力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提供了试验的空间。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相适应,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干什么──实践视阈下的审视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终结旨归为基点来审视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我们在目标表述方面定位比较准确,目前问题的症结主要集中在目标的达成途径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超越了严密的学科界限,走向生活世界,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学生的“在场”与“亲历”行为,它通过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强调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研究领域比较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我国也不例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建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以往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技术教育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1981年4月中央教育部的《关于全日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中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观念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与技术教育走向异化,在劳动取向的统治下,技术经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忘掉。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就被冠冕堂皇地剥夺了独立和自由,只能依附于劳动,做劳动的奴隶。这次课程改革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整合在一起,组合成一门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样不但从制度和时间上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而且,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因为更贴近生活,从而更易为人们接纳和认可,这项内容的有效开展,能够保证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目标的达成是通过这四个领域的协同作用实现的,因此目前在实践中,许多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几乎都是围绕这几个领域开展的,也有一些试点学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这里我们仍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实践中所做的努力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 转贴于 假如我们运用分析的方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逐一分解,分项探讨各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所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但是当我们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出发,宏观、系统的审视这门课程的时候,问题便凸显出来了。其一,关系混乱。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指定领域和一些非指定领域,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的,但是这些研究领域之间整合的线索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笔者的直观印象中,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像一个大杂框,它把许多学科课程以及知识类综合课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全塞进了这个框里,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界限不清、内容重复、联系比较牵强。譬如,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应该包含在技术教育之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不是也渗透着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问题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澄清和解释。这样一来,原本是一个比较具有革新意义的课程形态,因其关系的混乱,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矛盾,从而导致其理论的自洽性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二,实施中的困惑。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领域内部关系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迷茫,在具体的中小学中,很多校长和老师,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以往的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领域应同时开设,还是应该有所侧重; 综合实践活动该如何评价等等,都成了实践中校长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仿佛怎么开设活动类课程都可以命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仔细一分析我们所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怎么设计,仿佛都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在实践教师的眼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目标的达成,因此笔者以为,目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研究而言,我们不能仅仅停滞于论证与美化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合理性,不能仅仅一厢情愿的去阐释与解读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和价值,我们应该从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与应对。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该怎么办──理性反思后的应答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内含着两层含义,即综合性与活动性,综合性表明了这种课程形态的组织形态,而实践性则指向了这门课程的活动形式。从这种理解出发,我们认为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晰课程定位。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这种定位的意图是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价值,摆脱其附庸地位,引发人们的足够重视。这种定位本无可非议,但是我们在纠偏的过程中又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知识类综合课程的内在联系。事实上,从课程的组织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这几种课程之间是一种相互承接与连续的关系。其中从相关课程到活动课程都可以视为是综合课程,但是在综合课程内部又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知识类综合课程,活动类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以及核心课程都属于知识类的综合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则属于活动类的综合课程。知识类的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习者的结合,是对学科课程的发展,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学科的痕迹,知识仍是课程组织的主要基点。活动类的综合课程作为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是综合化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是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其中,学习者的经验是课程组织的逻辑基点,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课程开展的主要形式,而主题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表征,它完全打破了分科课程的框架制约,使课程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在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经验的统整。这种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育的某些弊端,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因此一出台便受到人们的欢迎与肯定。但是,这里我们必须要清楚,综合程度的高低并不是决定课程优劣的标准,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学科、活动本身都不是课程,它们只不过是课程的表现形式而已,课程的本质内涵最终应落实在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的表现形态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科与活动两种形式上,不同的课程形态在课程体系中都有其“合法”的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二,重整研究领域。如前所述,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内容指向互相重叠,研究领域确定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导致了理论的“失位”和实践的迷惘。我们认为其关键原因在于盲目的夸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过分在意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独特性,没有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位的合适基点。要想重新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领域,不能仅仅在现有的几个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之间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寻求一种所谓的平衡,而应该从设置这门课的目的出发,重新输理思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所选定的内容是否和我们所要实现的宗旨相吻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有效的协调好与学科课程、知识类综合课程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个性整体、协调的发展,因此它强调“对任何主题的设计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正如罗祖兵先生所言“科学、艺术、道德的整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而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活动、以及不同的学科与活动之间的综合只是其外在的表征形式而已。综合的程度表现为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而不必表现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但是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恰恰走入这个误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比较赞成罗祖兵先生的主张,即,不要刻意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设定特有的研究领域,人为的割裂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课程形态的区别,而应该强调课程的内在的相关性,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划分为自然、社会、生活、道德、科学、艺术等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开展研究活动。不管你采取何种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式,只要最终的目的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有利于发展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的目的便达成了。

第三,重建校园文化。客观的说,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形态,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学校此类课程的设置只是徒有其名,许多学校的老师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持一种抵触甚至排斥的情绪。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教师在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更深层的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缺乏一种相应校园文化的支撑。笔者以为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滞或满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课程组织形态的变化,而应从更深的机理上建构与之相配套的文化机制,为之提供保障服务,否则将会导致理论的异化与扭曲。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从国外学习引鉴的课程形态,有其时代的必需性和理论的“合法”性,但是假如缺乏“中国化”的过程,忽视其生存所必需的文化土壤,那么其生命的持久力便值得怀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想在实践中生根发芽,除了修正其理论自身的“合理性”之外,当务之急是重建一套相应的校园文化。

注释

[1]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85-87页。

[2]赵尔民:《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云南教育》2002年增刊,第80页。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73页。

篇5

教师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面对现在的学生心灵上过于脆弱,身体上过于单薄,思想上过于自私,精神上缺乏上进等问题,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亲近自然、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生活中的风雨挫折、艰辛坎坷、荆棘磨难,让他们强壮起来,能够真正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 劳动实践活动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96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一样来对待,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被呵护,娇生惯养,缺乏风雨的洗礼和困难的磨砺,使得他们心灵上过于脆弱,身体上过于单薄,思想上过于自私,精神上缺乏上进。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亲近自然,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下面就我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开展“整治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地,校园环境的整洁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为此,实践基地每期都会安排一节“洒扫教学”,班主任将学生带到指定的校园环境区域,组织学生进行“洒”与“扫”的专门指导,让学生学会使用清洁工具,并高效地清扫完指定区域。每天早上,各区域安排有一名教师指导该区域的学生进行清扫。同时,基地每期将组织一至两次全校卫生大扫除,为校园的整洁出一份力。在“整治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个体的动手及生活自理能力,又培养了小组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一)开展《走进树世界》探究实践活动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是树木,我们的校园也如此。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许多不同品种的树木,但是学生对树的认识还不全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此项活动,使学生走近树木,认识树木,发现树木的生长特性和变化规律。学生在中探究树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为树木浇水、松土、修剪、制作树木标志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珍爱绿色,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开展“走进蔬菜世界”探究实践活动

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同时蔬菜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用时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好处。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蔬菜的基本知识、蔬菜的种类、蔬菜的生长习性及栽培的方法等。然后教师的指导下,在基地试验田,试种各种蔬菜,通过除草、施肥、浇水等劳动实践,到最后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让学生体验种植蔬菜的艰辛与快乐。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此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体验种植蔬菜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开展“走进新农村”探究性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感受自己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欣赏家乡的美丽景色。在欣赏美丽景色,感受家乡巨变的同时,反思家乡如此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利用这次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对基地附近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帮助农户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可以到孤寡老人家进行卫生大扫除等。通过此项活动能进一步了解农村变化的过程及带来如此变化的原因,同时也能了解部分农民生活的状态,通过对比,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农村的现状,增进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热爱农村、关注农村的情感。

三、通过参加“厨艺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做饭知之甚少。我校为了加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特开展了厨艺体验活动。结合我校的基本情况和当地饮食习惯,开展了“包饺子”和“家常菜制作”两项厨艺体验活动。

饺子相传是中国东汉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中国许多省市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明末张自烈作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因成熟方式不同分为煎饺、炸饺、蒸饺、水饺等。另外,饺子,已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有关饺子的历史及意义,还可以学习的制作方法及种类。家常菜制作主要选我们本地特色菜来进行体验。在这两项厨艺体验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做事细致耐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良好的动手操作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对策

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逐渐从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该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实施,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下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困难

1.家长方面的思想束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为主要的是传统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在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实施环节中,家长是活动难开展中的重点阻碍对象。传统小学教学思想在家长心中地位比较重,很多家长不能接受以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来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内容不了解,才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反感。而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一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课程,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从教学时间与空间上都与课堂教学不同。其教学模式比较松散且无固定形式,教学内容比较灵活。综合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来源于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制定与学生发展特性一致的教学计划。但是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目前大部分学校不能实现与社会教学的紧密联系,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单一。

3.教师综合素质欠缺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比较困难的另外一个内因,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比较新颖,活动内容比较多,实践空间比较广泛。而基于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性以及自由性比较大,由于小学生天动,在学习活动中比较兴奋,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管理施加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实践活动引导能力,但是事实上,小学教师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并没有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对策

1.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能力,需要学校活动设计中开展特色的教学活动。只有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积极参与,才能够领悟到学习与生活的真实联系。下文以开展玉米收割竞赛教学活动为例,进行特殊教学活动设计。小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学校中也是被教师保护,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开展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能够需要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实际调查,并对学校外的活动环境进行调查与了解。活动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活动开展形式力求新颖,以学生安全为第一,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在郊区开展分组玉米收割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明白劳动的辛苦以及劳动最光荣,并学会感恩自然,学会节约粮食。以小组形式鼓励学生团结勇敢,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实施】:首先在保证学生安全基础上,教师强调玉米收割的技术要点,带领30名学生在农田中进行玉米收割。将学生平均分成5组,每6人一组,以玉米数量和收割时间为小组考评标准,开展竞赛。

【活动评价】:在竞赛中,学生都非常积极参与,在玉米收割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技术要领,一边计时,一边帮助同组同学,在过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2.转念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实施,无论从教学思想上以及教育资源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要想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行,首先需要不断转变教育着的观念,将小学教育视野放在教育改革的长远战略目标中。课外综合活动的实施并不是完全将传统教学模式取代,而是教育形式的一种延伸,能够良好顺应教育发展形势,注重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却是课堂教育的真实演练。如果没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农业劳动,也很少有机会与大团体进行合作。如果没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捕捉不到爬山虎生长的瞬间,也不能集体有针对性的观察到荷花的美丽,这些动态的画面与灵感都来自于综合实践活动,而不是用文字描述出来的画面。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通过在活动中的亲自动手实践、亲身参与、设计等过程,将课堂中的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并掌握新的技能。因此说,学校以及家长需要积极转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观念,支持教育教学的改革。另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在实际实施中还需要不断的创新,以学生发展为创新的动力,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征集学生意见,丰富综合活动内容。

三、结论

小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教学中引入综合实践教学,不仅能够顺应教育发展趋势,还能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文中针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提出促进教育改革的对策。小学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书本教学的空洞性,以丰富的实践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许伟光.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苏洁梅.广西崇左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篇7

一、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正确把握课程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从课程的类型和性质看,它和学科课程是两类具有各自特定的课程价值、目标、内容和实施规范的不同的课程。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空间,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不包揽学生的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个性发展是有差别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开放性,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其次,课程开发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既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努力实现教育即生活的和谐统一。

其三,立足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的最根本的特点。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示都是在学生亲身参与和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做”、“考察”、“实验”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建构特色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

以问题(课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构建具各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它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是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必须以“围绕三个维度,整合四大领域”的原则进行,即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这三个维度设计主题,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主题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应包含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社会参观与考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与生活等类型。当然,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之初,一方面各校可关注各学科领域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并使之以活动的形式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教材十分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方面的素材很多)。另一方面可将学校原来开展的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加以开发和实施。比如环境保护主题可设计的活动有:探究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污水处理厂的参观活动;社区环境污染的社会考察活动;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学校或社区环境治理的公益性活动或生产劳动;初步设计某一地区冶理环境污染的整改方案;环境保护与我班团主题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为避免“为整合而整合”,应做到不管是从哪一维度设计的主题,都应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三方面来思考并设计活动项目,使各领域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的个性也具有整体性。

三是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它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参观、考察和访问,其活动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等。社会考察活动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提出考察主题(包括活动目标)确定考察地点、对象和时间(包括与被考察对象联系)准备活动设备展开考察活动,收集资料撰写考察报告,并进行活动总结。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课程内容开发的管理。学校应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具体负责本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开发,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制定学校、年级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篇8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这学期倡导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将考虑如果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

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如《吸烟有无毒害》、《网络利与弊》、《了解身边的环境》等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的现象与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篇9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四、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以上四个方面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

篇10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 必要性 活动内容 好处 原则 评价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我们这里的学生相对于城市中心的学生来说,综合实践能力要比他们好一些,但是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在我们这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不让做饭,不让洗衣服,不让单独出门等等。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基本上只是课程表上有,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一科目,开与不开都是一样的。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施行的过程中,差距太大了,学生从开始上小学,就背着沉重的书包,补习班排成排,无论是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的“分、分、分”。我国的“一棒定终身”的高考也让家长、教师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不重视综合实践能力。

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有些孩子上了高中、大学以后,就会出现很多麻烦的事情,不会洗衣服、不会洗袜子、洗澡不拿洗浴用品等,很多学生不自立,社会实践能力非常少。

基于上述原因,我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军营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与时俱进的,社会需要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就得培养这样的人才。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赵桂琴;中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