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26 16: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知识与能力

篇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06-03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的职能。然而,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馆藏资源的丰富,以及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强,图书馆的主要矛盾从“藏”与“用”的矛盾转变为图书馆检索能力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海量的信息反而成为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障碍,读者的需求从以文献为单元向以知识为单元的转变,提出了“精、准、快、专、深、全”的知识服务需求。可见,图书馆知识服务既是时展的趋势,更是满足读者需求专业化、知识化、个性化、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但作为学科专业性较强的中医院校图书馆,如何实现面向中医药学科知识创新的知识服务,提升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能力为中医药医教研服务以及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现阶段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课题。

1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知识一体化,知识经济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人类社会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价值的创造以充分地获取和有效地利用知识信息为前提,因此,促进知识价值实现的知识服务应运而生。知识服务的概念是对整个知识服务业而言的,而学科知识服务是指从学科角度出发构建服务模式,为学科用户提供完整系统的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故学科知识服务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用户的知识需求为导向,开发知识资源,集成学科专业属性的知识产品,面向学科提供知识内容服务和增值的知识资源[1]。

高校是用科技与知识进行教学科研、培养高级人才和知识再造的主战场,而高校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最重要的知识服务保障基地。因此,知识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为图书馆自身发展和价值定位带来了新的生机[2]。在学科领域特色明显的中医药高校中,聚集着一批高质量的中医药学科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和研究生,有着相对集中、相对专业的对中医药学科知识与服务的共同需求,“学科性”成为中医药高校读者用户需求最显著也是最容易区别的特征。因此,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其需求的学科性,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主要方向必须始终定位在与教学、科研、医疗紧密相关的中医药学科专业知识服务上,才能达到图书馆与读者“双赢”的效果。可见,学科知识服务不仅是适合中医药高校开展知识服务最具潜力的一种服务方式,更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提升医教研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现状

随着知识服务理念的提出,中医药高校图书馆逐步开展了与本校学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知识服务。鉴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及服务内容均可通过网站体现,为了解各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最新的学科知识服务现状,笔者曾于2011年5月通过网络访问调查方式对全国23所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学科服务各项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初步调研,调查的项目主要包括网站栏目、电子信息资源、机构设置、学科特色数据库、学科服务内容。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书馆网站栏目的设置来看,有3所图书馆专门设置了学科服务栏目,栏目名有学科服务、重点学科、知识服务;但学科服务内容还比较单薄,如有的仅是相应学科的网络导航或内容介绍。

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来看,各校都购置了一定数量与中医药学科相关的数据库产品,已具备教学、科研、医疗服务的信息保障能力。

从图书馆结构设置来看,有10所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具有明确学科服务职能的部门,部门名称有参考咨询部、检索中心、科技情报部、学院资料室。

从建立学科特色数据库来看,有7所图书馆建立与本校学科相关的特色数据库或教学参考书目,如巴蜀中医药文献数据库、福建中医药暨福建医药信息网、苗族医药文化数据库、贵州省道地药材数据库等。

从学科服务内容来看,所有图书馆都开展了传统的学科服务项目,如新书通报、网上荐书、书目检索、文献检索、数据库培训、读者培训;有10所图书馆在网站建立了参考咨询平台,咨询方式有常见问题解答(FAQ)、虚拟咨询平台、参考咨询、在线咨询、读者来信、馆长邮箱等;有6所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开展了定题服务、专题服务、科研跟踪服务、信息推送等直接面向学科知识的服务。

从学科服务平台来看,仅1所图书馆使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 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建立了与本学科专业特点紧密相连的资源保障体系,具备开展相应学科知识服务的资源保障能力和优势。但服务内容仍然以传统的文献服务为主,知识服务并不深入;服务方式虽然已经变传统的被动应答为主动式的推送服务,但缺乏个性化的定制和互动方式。全国整体学科知识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与高校科研、教学、医疗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深层次、学科化、个性化知识服务需求。因此,提升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高校读者用户的学科化、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是图书馆目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3 对策与建议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系统由学科知识服务用户(教师和学生)、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库、知识库等基本要素构成[3]。基于此,笔者根据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现状和中医药学科特点,就如何提升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转变服务理念,建立中医药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是用学科化、专业化知识来满足读者需求,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满足知识创新的需要,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服务于创新、服务于育人、服务于社会。因此,与图书馆传统的资源服务相比,学科知识服务不仅是服务意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形式的变更,也不是简单物力资源的充实和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3]。一方面,图书馆全体人员包括领导和馆员在工作中都要有学科知识服务意识,以学科知识服务用户为中心,服务内容和形式围绕用户来开展,以用户满意度为服务标准;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以服务于中医药学科的教学、科研、医疗为中心,保障学科知识流,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形成适应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知识服务模式。

3.2 加强中医药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中,学科馆员担任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者、专业学科资源联络者、个性化学科化服务提供者、特色馆藏建设的推动者等不同的角色,多元角色对学科馆员的知识技能、业务素质、专业水平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水平较低的原因与图书馆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有一定关系。因此,加快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中医药学科馆员队伍,是促进学科知识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3.2.1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根据本校学科特点,针对不同院系,安排具有对口专业学历背景的馆员担任学科馆员,每位学科馆员对口联系1个学院或几个系所,并与相应的图书情报教授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信息,主要针对教师及研究生群体开展工作。同时,制订相应的学科馆员考核管理办法、奖励机制,并接受图书馆和对口院系的监督考核[4]。

3.2.2 加强学科馆员的素质建设 学科知识服务对学科馆员的学科专业知识、计算机和外语应用水平,以及参考咨询和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关能力都有一定要求,故学科馆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对口学科的发展。需有计划地安排学科馆员通过跟班听课、参与科研项目、参加专题讲座、继续教育等培训方式提高馆员的服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3.2.3 组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学术服务团队 实施学科知识服务,仅仅依靠学科馆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建立以学科馆员为核心、与高校教研人员密切合作的动态学术服务团队,才能为实现学科知识服务的目标提供可靠保障。学术服务团队成员应包括学科馆员、咨询馆员、普通馆员、学生队伍、学术顾问。学科馆员负责团队的运行、成员协调与业务开展,通过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探寻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科追踪,开展定题服务、学科导航、各类资源及读者需求的附加值挖掘等知识服务;学术顾问主要从事高知识含量的工作,其成员由有相当高专业知识水平的专家组成[2]。

3.3 开发中医药学科特色资源库,实现知识的增值服务

3.3.1 建设中医药学科特色数据库 根据本校学科建设的需要,按学科门类进行知识组织,建设特色数据库,如中医方剂数据库、循证医学数据库、针灸决策资源数据库、中药数据库、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专科知识数据库等,同时实现数据库多字段检索、统计分析及知识挖掘等多元的知识服务功能。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对隐性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例如采用信息雷达系统,实时进行信息采集、检索以及,实现学科知识导航。

3.3.2 建立学科导航库 建设学科导航库是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新举措,特别是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针对国内外该学科发展的现状和用户需求的特点,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学科为单元建设学科专业网站,全方位地对馆藏纸质资源、馆藏电子资源、网络知识资源进行导引揭示,便于用户了解该学科领域的资源全貌[5]。

3.3.3 面向重点学科建设知识库 面向重点学科提供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图书馆应以本校重点学科及专业为依托,除了建立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应组建学科馆员队伍开发各重点学科资源知识库。该知识库是通过知识集成、知识评价、知识挖掘等方式将原本分散、孤立、不共享、隐性的知识变成集成化、系统化、结构化的可共享与可重用的学科信息知识体系,实现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用户服务,为重点学科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提供服务[6]。

3.4 促进学科资源共享,构建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保障体系

学科知识服务过程中,仅依靠单个高校图书馆的力量既无法有效地解决用户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服务的联合与共享是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可行性思路。目前,我国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协调机制,对信息知识的利用和服务造成了障碍[7]。促进中医药学科资源共享、走联合服务道路,构建全国共享的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保障体系,将成为未来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

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应以资源共享、重点学科导航为基础,在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基础上,采取专任服务、联合服务、协助指导服务等形式,对全国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进行优化组合,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科化、知识化联合服务机制,实现多个学科特色馆的联合,加强知识服务与科研、教学、医疗活动的融合,开展虚拟学科知识服务集成,促进高校图书馆之间学科知识服务共享、人力共享,从而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保障系统,提升全国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整体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丹青.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15-17.

[2] 吴彤.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1(2):71-72.

[3] 刘佳.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2007.

[4] 盛剑锋.基于学科馆员制度的学科知识服务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7(5):10-14.

[5] 沈小玲.基于学科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J].情报探索, 2009(8):119-120.

[6] 周毛卡.面向重点学科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80-83.

篇2

【关键词】 多元智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一、 多元智能理论特点

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超越并解构了传统智力观,突破了以往对智力的单维认识,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特点为:突出多元性、关注文化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笔者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相应的论述和探讨。

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或熟练技能,而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出或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标准》所阐述的各学段“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空间上要求结合课内和课外;二、学习内容上要在数学内容中穿插自然、美术、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内容;三、活动方式上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需要运用各类知识,各种方法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去春游》的案例设计。一方面数学的内容主要有数学的整数乘法、时间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其中也穿插了语文的调查知识,地理的看地图技能等,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要了解景点之间路线图及乘车时间、车型选择、租车等信息,再通过讨论,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手段,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活动阶段的设计上要注重综合性原则。

(二) 现实性原则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习内容的设计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问题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而提出的。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兴趣,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如果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最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更容易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二主角,因此对于案例的设计者而言,设计的教案要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天真率直,能够让他们有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上的趣味性应尽情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上的活泼,这应从活动的组织方面多级考虑,不能仅仅在教室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来学习,可根据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美妙的“杯琴”》可以设计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五年级上册的“了解我们周围的家庭”可设计为一次校外的调查活动;二、场所的生动,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体育课,而常态下的数学课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对于“综合与实践”来说它本身有很多内容就应该放置于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天地里,自然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参与欲望,如一年级上册的“丰收的果园”果园是最佳活动地、三年级上册的“农村新貌”走进新农村是最佳选择等。三、激励的促进,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小学生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品行,所以在活动中应给孩子们精神或物质上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竞赛机制,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进步。

(四)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主要是根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性质而定的,首先它的内容来源是开放的,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设计者在选题时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主动与他人交往,获得最新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数学教育的空间,充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其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也是开放的,活动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可以在室外、校外进行,广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家庭作为活动的空间。这就是设计者该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最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开放的,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不是设定好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而应该给予学生活动的建议,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整个活动中始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119页) 注学生所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肯定得到的结果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开放并综合,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很好的驾驭它。所以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才能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道钱.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

篇3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紧接着,2011年语文课程新标准提出:注重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开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于是,部分教师在未能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含意之下,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试图达到素养的提高,难免会出现以下的两种现象:一,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讨论活动,学生你来我往,课堂氛围热闹,可是教学目标完成否,就不知道了。二,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忽略课堂效率,无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存在。

的确,新课标主张“张扬个性,以人为本”。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力,有独特的思维,甚至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可,静下心来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教学,而把语文的“本”——“基础知识”忽略了,未免有些顾此失彼。多了热闹的氛围,少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同时却遗失了基本素养。

二、能力与知识失衡的结果

缺少基本的语法知识,学生无法判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弄不清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对语病题中常见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病因,根本不会判断。

文言文虽然属于古代汉语,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但从教材知识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短时间内看不到“淡化语法”“淡化知识”的危害,可是,到了高中会怎样?

首先,大脑的识记性是受时间限制的,“临阵磨枪”式的识记更是经不起时间的冲刷。其次,高考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查,重视积累,强调举一反三,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板块的考查目标是: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文章大多选自《二十四史》。学生要想读懂文章除了积累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外,更重要的是有方法能够独立理解、判断文言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在淡化语法的教学模式下,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都把握不了,更何况是文言文。因此,对倒装句式、实词词性判断和翻译就无从下手。

新课标“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针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来的,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标准”中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去掉了,结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教材里已经“精选”过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语法等),还要再次“精选”甚至直接省略了。

这种知识、能力二元分的离论,使得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油还油,水还水,难以达到水融、互相促进的境界。

三、知识与能力并重不可或缺

不论语文课程怎么变革,我始终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语文课堂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上,确有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偏差,但我们今天不能为了强调提高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就忽视知识的传授,甚至不敢提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敢提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新课标不排斥基础知识,它强调知识精选,素质教育也不排斥基础知识,它强调全面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基础知识不应被淡化和割裂。李海林教授认为:知识不仅是课程内容,也是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交流的工具,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教更有效。

以“语法”为例,首先,要给语法教学重新定位,新课标在阅读部分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所以,语法教学不能因“淡化”而“淡出”。其次,语法是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教学时要转变教学观念,走创新之路,避免语法教学的枯燥无味。比如:以节拍的形式念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再者,不要以语法教语法,死记硬背名词术语,把它放到课文中,将语法教学和语言人文性相结合。比如:短语的教学,教师可以不强调词性、结构,而是给学生几组短语,让他们自主学习,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短语自身的特点,然后引导他们找出异同,最后归纳出辨析短语的方法。并列短语是短语中比较简单的一类,学生通过对不同词性组成的并列短语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并列短语的特点是:并列部分词语的词性相同,并且可以在中间加上“和”字。这样既解决了语法教学枯燥问题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他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可以如此,寓教于乐,寓教于探究性学习,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锻炼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篇4

关键词: 教师课堂 课堂教学 组织 管理

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灵活性,恰当的使用各种教学技巧,这就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良好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课堂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活动课堂管理即为通常所说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课堂管理的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的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搞好课堂组织需要考虑很多事情。

在课堂教学中,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曾说过:“如果不坚持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管理好课堂,首先就要管理课堂秩序。井然有序的课堂,不仅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养成良好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所以,老师所要具备的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提高。

首先,老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严格要求与体贴关心相互并存,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尊重学生与批评教育学生相结合。那么一方面要充分信任学生,对他们给予关心;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所做错的事情或是学生违反纪律时,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其次,对待学生也要有奖赏与惩罚,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课堂秩序的维持,可以借助一些奖赏,比如说糖果,这些只是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使得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课堂纪律也就维持住了。而对于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老师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再次,在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被某些东西所吸引而跑神,从而扰乱课堂的纪律,这样就要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所以就要想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可以丰富自己教学的内容,充实自己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通过兴趣的引导,老师就可以维持课堂秩序。

学生对于老师讲课所产生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相当重要,这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减少老师对于课堂的管理次数。这样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动力也增加了。当一个人对一个话题产生疑问时,那就说明他对于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会产生了动力,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初期,老师就可以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要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得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从而对老师的课堂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起着很大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给老师授课带来很大的影响。要使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老师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同时,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搞好课堂纪律的关键,老师在管理课堂纪律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都影响着课堂的纪律,因此。师生融洽的关系是管理课堂纪律的关键。课堂上的教学气氛活跃,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这种良好的氛围,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递,还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愿望与心理需求,师生的行动一致,良好的纪律自然也就形成了。

事实上,老师的课堂的组织与管理的成败就在于课堂教学之前,而不仅仅靠课堂现场的操作,因为老师的备课与课堂组织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老师对于组织教学的内容,要注意进行整合与规划,要注意其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要突出重点,使课堂节奏有张弛,并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内容通俗易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所以老师首先就要组织好自己,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同时,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预先组织,这样就可以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铺垫。

总之,教师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极其灵活,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重视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同时还要多多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多在教学内容中出新颖的东西。

篇5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 《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为河南中医学院1997年-2006年中医内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207篇。

1.2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类型、论文名称、关键词、论文类别、中医经典引用、西医知识运用、实验动物选用、实验方法应用、检测指标、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软件应用、参考文献。

1.3调查方法

按照调查内容设计《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调查表》,组织已毕业留校的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后,对每篇学位论文进行阅读,按照调查表内容逐条归类。所采集信息汇总后采用频次法进行数据处理。

2调查情况

2.1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3项统计中学位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类别分为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实验方法由于医学研究中具体实验方法很多,比如血脂的检测、肝功能的检测、血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以及现代新技术放射免疫法、DNA检测、白介素的测定等等统计非常难,但都可以归类为定性和定量,定性指形态学、病理切片观察、心电图等为定性研究,定量指对某些检测指标的测定,有量的概念,两者都具备的为综合研究。经统计处理,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情况见表1。

2.2引用中医经典及西医知识运用情况

由于中医经典著作数量较多,因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引用中医古典医籍方面相对来说也十分丰富,我们对引用频次相对较高的中医经典(8%以上)进行统计,见表2。

西医知识运用相对集中,所列内容全部统计,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2.3实验动物选用情况

从论文选用实验动物来看,常见的有SD大鼠、Wistar大鼠、NIK大鼠、新西兰兔,除此外还有豚鼠、狗等。

2.4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情况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其研究起点和基础,同时可以评价研究生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显示通过对中医内科学专业207篇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显示,引文数量不太均衡,平均每篇学位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在50篇左右。从引文语种上看主要集中在中文、英文、日文3种,比例分别为83%、16.7%、0.3%。

2.5实验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情况看1999年以前的学位论文在实验研究中选用的检测方法与指标较为单一,主要是常规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形态学等检测,所用设备多为光学显微镜、普通病理切片机、心电图机、超声波等。2000年后的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免疫组化、细胞培养、基因检测等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得到了应用。

2.6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应用的最多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其他统计方法依次为u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从统计软件的运用上看2001年前应用的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8-SPSS10,较低的版本,2001年后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10~13,这与软件开发有关,功能增加,应用更先进。近年来也有部分采用SAS等软件统计处理。

3结果分析

3.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全面

调查的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引用了大量中医古典医籍文献,反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与河南中医学院加强研究生中医古典医籍的教学分不开。引用的古典医籍主要为《黄帝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医林改错》《伤寒论》等居多,其次《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也有较多引用,反映了我院研究生对中医古典医籍的重视程度。

3.2医学知识进一步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西医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得到逐步提高,反映了研究生注重学习、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比如2000年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的知识进行研究;2000年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免疫组化技术的出现,这些方法在学位论文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3.3注重查阅外文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的语种分析,是对研究生外语程度和论文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能力的判断。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引用外文文献逐渐增多,这反映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外医学科学的研究动态,并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中,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减少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而且能及时吸收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

3.4注重临床医学科学研究

1998年我国对医学学位类型进行了调整,临床医学研究生设置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由于学位类型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医学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临床应用型人才,论文要求与科学学位也不尽相同。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多为临床研究,如证候学研究、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等。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的临床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大多采用了随机对照法,部分设计还采用了盲法。科研水平、论文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不断更新

研究生的中医古典医籍引用虽然很多,但在应用古典医籍说明有关问题上有些牵强,阐述得不够清晰。这可能与研究生对古典医籍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培养研究生阅读、理解、掌握古典医籍的能力,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应加强古典医籍的教学。同时还要开设传统哲学、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加强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中医文化底蕴。

4.2实验设计应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重复性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在本次调查的论文中存在一些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临床设计中病人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不合理;对照组的选择不科学;实验因素选择不合理;非实验因素难以控制;盲法应用多数为单盲法,很少应用双盲、多盲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设计能力已有显著提高,这主要与我院在研究生中开设临床科研设计方法相关课程有很大关系。今后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增加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是通过环境熏陶和教育训练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素质。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产物。素质教育注重人的素质优化与提高,是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现代化的教育,因而教师在教育方式上改变原来单一的模式,变封闭为开放,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拿思想政治课来说,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觉悟三大方面。它们三者既互相渗透、互相包容,又在同一层次之中。知识是素质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掌握马思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人生道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视为最高的奋斗目标和最大的乐趣。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是在掌握知识和形成基本的技能的过程中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通过知识的运作,在繁杂的社会中分析和总结出真理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从知识、能力、觉悟三者关系和内容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学生没有较好的判断是非的本领,也不可能有较高的觉悟。那么,作为一个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呢?

首先,作为一个政治教师来说,自身必须是为人师表,有远大的理想、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学生才会信任尊重自己愿意学习政治课。单从体改学生能力方面来说,教师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树立起对学生有感召力的形象。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动力。动力不大,效率就很难提高,要善于引导学生勤于学习思想政治课,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一些让大家思考的问题。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第三,掌握好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能力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对实际问题就难以做出鉴别和判断。学生基础知识牢固,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谈得上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步地提高。

第四,要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讲一些概念原理而不去联系一些具体的事,那么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觉悟的提高,甚至连基础知识本身是否掌握都是一个问题。因而要用新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使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五,要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要在一定的活动中体现出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使抽象的东西变为立体的东西。青少年学生喜欢对一些问题进行思索,喜欢争论探讨,但因阅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甚至产生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言行。因此,不但要激励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还必须进行正面的、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方法。学生一旦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会全面、深刻、有理有据。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探索和提高。

篇8

关键词:提升;兼职体育教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50-02

兼职体育教师就是指学校担任其他学科教学的老师,同时还担任体育学科教学任务的非体育专业教师。他们是目前专业体育教师人数不足的有效补充,由于他们在体育课堂教学时缺少专业的运动技能传授,从而影响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设想,以此快速提升兼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堂能力教学。

一、选择兼职教师,兴趣为本

在当前兼职体育教师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有针对性选择兼职体育教师,为快速提升兼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选择安排兼职体育教师的时候要选择喜欢体育,并愿意为体育教育奉献的教师来兼职;要选择具备一定体育素养的教师进行兼职;要选择具备运动天赋的学科老师进行兼职。以此激发兼职体育教师的激情,提高体育专业素养。这也利于后期的培训,为快速提升体育教师把握课堂能力奠定基础。

二、创作体育素材,送教课堂

在互联网的大数据下,微课、微信视频已经悄无声息地深入到了体育教学的课堂。通过整个区域进行微课课程资源的整合,拍摄小型微课,不仅可以为体育资源提供素材也可以快速让兼职体育老师上手教学。为他们提供快速提高体育教学能力的技术支撑。高新区主要做法:把小学水平一到水平三的课内出现的教材内容或者重要的知识点由专职体育教师进行微课录制。(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拍摄不同视频,并创编成一系列的资源库。每节课上课之前在资源库中抽取准备、基本、结束部分内容创编成完整的一节课。通过观看视频教学进行模仿,让兼职体育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再进行授课。这种以微课为载体,储备有效体育资源的素材,并送教于课堂,是让兼职体育教师们通过这种手段快速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手段。

三、注重团队合作,以专带兼

苏州高新区每所小学校都有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可以手把手指导兼职体育教师,提高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有计划性地组织安排专、兼职体育教师师徒结对,师傅带徒弟,体育组使用材、参照案。发挥团队合作能力,安排师傅每周进行听课并定期开展有效评课,以专带兼,这种互赢的方式、为快速提高体育课堂专业水平提供了技术指导。

四、同一考核标准,共促进步

以往兼职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理解的偏颇,把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简单化,降低了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授。“快乐体育”成为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各种游戏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只要能组织管理学生,就能上好体育课。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缺少考核监控,导致一些兼职体育教师,上课没有教案,教学没有教学目标和一定的教学内容,只是带着孩子们做做游戏,缺乏体育课应该有的练习密度、负荷和强度。在教学技能方面没有专业技能示范和展示,让学生失去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要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兼职体育教师缺乏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教研室采取对兼职和专职同等考核,并进行同体异构,让兼职体育教师倍感压力,促使他们尽早明确体育教学的步骤以及体育运动规律,以此提高上课的技巧和课堂的实效。

五、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实效

为了更好解决目前存在兼职体育教师的现状,借助区域内培训是最好的一个手段。在培训前做好问卷调查,找出老师最需要的内容。比如:体育教学的常规、组织形式,运动安全,简单的运动生理知识、运动负荷安排,场地器材等等都需要了解。培训的形式,除极少的集中培训外,教研室制定兼职教师培训翔实的计划方案进度,开展化整为零的“影响小、效果好”小规模形式的培训;教研室组织的“送陪下校”的培训;相近2~3所学校的开展的小范围联合培训;这种多样性的体育培训项目,为兼职教师由兼到专的发展做到少时多效。

六、搭建竞赛平台,展现才华

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一般都是通过基本功比赛以及评优课的选拔,对于兼职体育教师缺少选拔机制。为了更快速提高小学兼职体育教师把握课堂能力,制定出一套适合兼职体育教师的基本功比赛、评优课的方案,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赛,教研室牵头承认各种比赛的获奖。为兼职体育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兼职体育教师的授课激情和体育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5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大力气,其中写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是摆在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针对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适应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在现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提高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出发,探索培养理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与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一、提高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实践环节作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然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理科知识的传授,容易忽视理科知识与工科实践的有效衔接,致使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后劲不足、耐力不够,出现对深层次工程技术问题解决能力有限,难以找到理论突破口的情况。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环节中得到加强,这已成为人才培养中的共识,实践环节也成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工科大学生,虽然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但往往却存在后劲不足、创新耐力不够的现象,这是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欠缺、理科知识与工科实践衔接不畅、理科知识在工科实践中主要靠个人内化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持久、耐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探索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新模式,我校通过立项《推进理工融合,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与《拔尖人才“两阶段培养模式”在“知行教改班”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通过设立理综实验班、知行教改班,培养一批优秀工科大学生。通过理科分级教学,理科和专业双重导师指导、“两阶段”培养模式等一系列培养措施,使教改班的学生接受更加深入、持久的理科知识讲授和运用指导,实现理科知识在工科学习中的贯通,最终形成扎实的理科基础和长久的理科动力源头,使工科实践活动在理科知识的指导和渗透下,更加有效和科学。

二、以培养人才目标为宗旨,推动理科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工科大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和理科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高等工科院校开展大学生理科知识素质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工作,要以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心,突出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关系,即以师生互动为基本特点,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互相协同,最后形成一种最优的互动关系。将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教学与物理实验竞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工程化学教学与开放化学实验室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及将理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与各工科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理科基础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理科基础、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以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①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②课堂授课和课外训练相结合;③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注重学科交叉领域和前沿领域知识的融合。

我们在近几年的大学理科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按照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对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教的环节上下功夫,改变传统大学理科教学方法,在理科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在保证牢固掌握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在理论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教师进行指导,并对学生科研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鉴定,突破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和范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研究型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经常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教学参考书或文献,教师还可列出自学要点,布置自习思考题与讨论题,便于学生抓住重点与本质,掌握自学方法;举办一定范围的学习交流活动,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开设实验课程的门数和学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目;面对师生开放实验室,在物理、化学、工程图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学分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或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过独立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报告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初步实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将更注重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的习惯,达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构建合理的理科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的理科选修课程,扩展理科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大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来源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我们对理综实验班、知行教改班的学生开设了强化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多层次选修课程,作为这些学生的必修课,以达到扩展理科知识,促进理科知识应用的目的。

数学系列课程是工科大学生的主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因此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以校级选修课数学实验、数学建模I、数学建模II及其应用为切入点,以数学实验室为场所,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问题为驱动,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由教师跟踪指导,这样可以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使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相互影响,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工程物理选修课作为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必修课的拓展和补充,通过介绍物理学与诸多其他学科的交叉知识,旨在起到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新技术的物理学原理、物理效应、实验技术为重点,使物理课程与正在广泛使用的现代技术密切结合起来。涉及内容主要包括纳米材料与科技、Ⅲ-Ⅴ族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生物物理与科技、THz电磁波产生与应用、超快光电导开关的性能与应用等诸多先进领域。课程分别由五位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并鼓励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与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一起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科研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设计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化学、大学化学基础实验作为校级选修课,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实行“开放实验室”,通过学生实验教学网预约实验时间,一人一台套;同时对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实验项目自选和实验时间自行安排,其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均由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自行拟定,经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大学化学与近代实验方法选修课体现新课程的有关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化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化学,学会学习,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深人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施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以求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强化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上,我们坚持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逐步完善“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宽知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丰富的理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四、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竞赛活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科基础,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以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性工科人才,除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外,必须在良好训练条件的基础上,提供有力的科学指导,也就是理科知识应用创新阶段,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节能减排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高等数学竞赛、大学物理实验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完成理科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过程;通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完成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深化,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在探索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育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培养策略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有方案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目的明确地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发现,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

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赛事,我们认识到竞赛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的载体,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创造性往往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做到的。

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合作。把竞赛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和竞赛活动中来,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参考文献:

[1]张向东,等.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435-438.

[2]贾贞.探索经济危机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J].教育长廊,2009,(10)(上旬刊):57.

篇10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教育 物理探索性实验课

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一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深刻变革。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它是着重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所需实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教育,与创新教育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首先,创新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最本质的体现;其次,职业教育本身就应该且必须包含创新素质的培养。有调查资料显明,普高学生的思维流畅性比职高学生强,但思维的变通性与独创性则比职高学生差,中职学校在推进创新教育方面与普通高中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在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应该的、必须的而且可行的。

中等职业学校推进创新教育可以从很多地方抓起,下面我仅从物理探索性实验课这一方面谈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学课程中有许多孕育创新思想的素材,其中有不少探索性实验,这些正是顺应了中职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虽然物理课一般来说不认为是中职学校的主课,但其和机电、电子、计算机、机械、建筑、汽车修理等专业课程之间有着相联的关系和研究思维的方式。所以,在中职物理实验课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的探索性内容,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精神、“首创前所未有”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中职物理中验证性实验的前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由已知出发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因此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探索性实验是由未知出发,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乃至以后从事各种技术性工作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中职物理探索性实验大体可分以下两类。

(一)操作性探索型实验

在做这类型的实验时,学生必须动手操作,才能激发出问题和感受到创新。细分又可分为两类。

1.以数据处理为主的实验。自伽利略把数学方法引入物理以来,物理学才真正具有了科学的生命力,许多重要的物理规律都是运用数学方法经过大量的计算得来的。如开普勒的老师第谷把毕生精力都用于天文观测,记录了大量的天文数据,开普勒认真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行星运行规律,其中著名的I2/R3=K为大家所熟知,为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通过数据操作型实验,学生在记录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能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又如在学习单摆周期公式之前,让学生探索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开始学生会发现T-L图像不是直线,而当学生后来发现T2―L图像是一条直线时,定会惊喜万分;T2与L成正比吗?也许有的同学会发现直线没有过原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因。这种探索性实验,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以发现问题为主的实验。物理学中几乎每个重大发现都表明,创新思维活动起始于对困难问题的认识,而善于提出问题总是从对事物现象或已有理论怀疑开始的。在人类认识史上,提出一个新异而深刻的问题,必须产生一个重大的突破性发现,从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引起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实验活动能力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如果学生自己发现直线没过原点或直线发生弯曲并引起深思,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就能达到探索性实验的目的,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如果验证性实验单纯地就是为了验证,那就失去了创新教育的意义。

(二)设计型探索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