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6 16:4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经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经济管理

篇1

1.水资源经济管理是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手段存在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水、调水、治理污染等水资源的调整和配置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水资源的最小消耗量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收益;社会发展方面,水资源经济管理有助于保障人民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生态环境方面,水资源的经济管理,致力于为人类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的探求是我国的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的管理情况的急切需要。我国当前的人均水资源和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1980年以来,缺水现象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水平较低,管理不细腻,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也强烈的要求我国进行合理的水资源经济管理。

3.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进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这也成为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背景和重要条件。水资源的经济管理,旨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与微观定额体系,将政府宏观控制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有机的结合,树立合理、规范的水权交易标准,实施水权的有偿转让,促进水价的合理形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将节约用水提升到新的高度,达到水资源能够被高效利用的目的。

4.水资源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生态环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还在于它是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和基础性的经济资源。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二、当前水资源经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1.目前,我国仍然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解决这种情况的关键即为建立节水型的社会,带动国民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理念,维护生态和水资源环境的平衡。

2.我国当前的水资源经济管理与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是一个较大的工程,还需要很多基础工作的开展和完善,通过实践总结经验。

3.我国当前的现行水价直接导致了节水激励机制的缺失。

4.水资源的配置仍徘徊在原始阶段,仅局限在工程现状与取水能力上。

5.水资源经济管理的理念还未普及到群众中,公众的参与和知情权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与体现。

三、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措施

1.致力于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全体国民要树立水资源开发和保护观念。健全和完善水资源征费机制,将资源成本注入到水价之中,政府发挥作用并运用一定的手段调节水资源的总量供需。进一步限制和规定地下水的不合理采用,将水资源费和供水价格调整相结合,制定全国性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规范水资源的使用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关注农业用水转化为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采取水权交易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水权收益。水权发展的初步阶段,可以采取水票交易的方式,合理的开展水权交易。

2.水资源经济管理措施的核心内容即为水价的合理形成机制,它也是促进水节约和保护消费者本身利益的关键性因素。而我国目前的水价状况难以对消费者的节水意识达到影响的目的。因此,水价的合理、科学制定,有利于体现水资源匮乏的状况,带动群众的节水意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污水处理费用的征收标准要优先、合理的提高,污水的排放对自然的影响超过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要在水价中加入污水处理和环境赔偿的费用。水价的调整和管理,要遵守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同时以公共利益为特征,同经济发展用水区别对待。

3.逐渐实现对工程水价的合理提升,保证水业设施的正常投资、运营以及可持续的服务,提高水业运营效率。另一方面,非农业用水的水价要尽快调配到补偿成本,达到合理盈利的目的和水平。对城市的供水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整,城市水价作为终端水价,要全方面综合考虑上游水价、水资源费的变动情况,同时结合供水企业的运行,水质改善等因素,加强并促进对城市供水事业和供水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篇2

依据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是国家调控与管理水资源、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措施,随着法治建设的健全,水资源费征收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目前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二款规定: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年度取水计划取水。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3、《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超计划取地下水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超计划取地表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加收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五以上不足百分之十的部分加收一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加收二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加收三倍水资源费;㈣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部分加收五倍水资源费。另外,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水资源费和超计划加收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二、水资源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困难比较多,通过对征收工作人员的调查走访,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在于: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复杂,虽然国家在1988年制定了《水法》,国务院出台了《管理条例》,江苏省出台了地方《管理条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均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征收标准。导致各地区各自为政,部门之间职能分工不清,执法盲区与较差执法现象时有出现,很多地方对水库用水、矿泉水、地热水、城市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问题还在争论不休,有的地方水政部门在执法中还承受了败诉的结果。使得水资源费的征收严重缺乏权威性。

2、取水户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水资源和空气一样,不应当交费。同时,在实践中出现各地水资源费政策不统一、征收程序不规范、使用方向不合理等问题。而地方性的收费标准给人一种乱收费的假象,导致水用户对政策不理解。有的用户认为自己已经交了水费,不应该再交水资源费,对水资源费的概念都不理解,因而部分用户拒绝交费。

3、执法力度不足

过去受立法限制,对于无证取水者只能“责令停止取水”,对于不按规定取水的只能“责令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水政部门的这些处理手段对当事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也难以实现纠正当事人违法行为的目的,给水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前,虽然执法的法律依据已经解决,但是无论是执法者与违法者在接受上还需要宣传教育。

4、地方行政干预严重

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除了经常遇到的人情阻力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行政部分的干扰。一些政府人员把干扰水资源费的征收作为对企业的保护措施来对待,给水政部分增加压力。这种至上而下的压力,严重干扰水资源费征收,也影响了征收的权威性。

5、执法人员信心不足

执法人员在本身在长期的执法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执法信心不强,在征收过程中有畏缩现象。缺少与违法现象做坚决斗争的信心,导致了水资源费征收不到位,有的“意思意思”了事,有的比之不谈。

6、管理监督难,标准不统一

一方面,对于用水的监管与定量不准确,存在过大的弹性,例如:一些工业企业取水普遍采用包年协议收费方式等。另一方面,存在着监督难的现象,例如:一些单位和个人偷偷打井,或者在打井的时候避开执法人员的检查,甚至不让执法人员进门;一些用户私自更换计量表等等。

三、建议与对策

篇3

摘要:我国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并不能与景区的快速发展完全同步。本文论述了我国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完善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以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现状;问题;建议

1. 前言

水利工程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风景区的整体规划与运营。在水利工程基础上结合相关风景资源及环境可构建出综合型旅游区域从而供游人进行观光活动,同时也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上世纪80年代初,水管单位着手开发水利风景区并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12年,水利景区已发展到518个国家级风景区,上千个省级及一般风景区。在相关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于2020年之前应达到1000家上下。当然完成上述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在水利风景区资源不断完善开发过程中,对于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景区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水利风景区资源及水利风景区的现状

水利资源现正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水利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在水利工程规划或新建之时,注重环境保护,把生态景观设计植入其中。将水利风景区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将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实现水利风景区的规模效益。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不断加强,同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强化进取服务质量,许多风景区还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针对性地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3. 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问题

经历数十年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景区的开发规划让水利风景区从思想和良性循环上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相结合,节省投资,各个景区都能高效、有序的规划、建设。然而目前水利风景区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景区雷同现象严重,新开发的水利风景区形式单一、缺乏特色,使得游客“窥一斑可知全豹”;其二则是水利风景资源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管理不善,致使一些水库水体遭受污染,加重了水库的病害;对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质下降,湿地面积缩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现目前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发,是严重缺乏可持续性的。

3.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

3.2.1水利风景资源的调研及评价

风景资源是风景区开发的依托和根本,是其内在品质的基础,在景区开发前,应做好深入的调研工作,从而获得风景区开发决策的依据。

相对于其他类型景区水利风景资源构成较为复杂,其核心价值体现与其密度性、整体质量以及多样性方面,因此在对景观评价过程中需对水域风景构成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工程景观以及周边人文景观进行综合考评。其次要把握风景中的美感、文化底蕴以及景观的功能性从而全面、客观地将其开发价值反映出来。在多元化因素作用下应科学、合理审视开发目标,以规范化方向去进行价值发掘,且不能随意、盲目操作。

3.2.2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中注重文化的作用

景观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景观与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景观得于延续。景观是水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景观可更为直接地将文化这种抽象性艺术表现出来,同时景观的多样化呈现也使得景观区整体结构更富有层次化,其内涵也得到了扩充。水文化需要载体才能彰显,而景观正是良好的载体。为了让载体更具表达张力就需要保持选材与主体以及周围环境相呼应,将特征性元素反应出来。以和谐为导向,以水文化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与自然保持协调,以此来突出人与环境的亲和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水利风景区。缺乏文化要素的景观就是缺乏生命意义的景观。

3.2.3 科学创新的方法规划水利景区

风景资源不仅仅依赖于自然的景观,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赏者的主观评定,相对于自然资源,景观较难通过客观、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随着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使得风景资源评价和规划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从感性到理性、从孤立性到系统性、从定性化到定量化不断演进发展。大量的数学方法和基础理论不断应用可以选择最佳的区域和类型配置,体现通用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同时完善水利工程形象及局部构造,丰富景观细节的表现力,达到自然风景和人工景观的高度和谐。

3.2.4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资源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

风景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无法仿制性,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应处理好风景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资源保护是相对于开发而提出的,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实现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和保护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资源的开发应该让环境更加优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吸收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理论,通过人工措施促进森林群落自然演替,采用物种更新、景观抚育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塑造一个多类型的风景线。

4.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初,能较好地实行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较好利用和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和条件,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认真分析,寻求改进之处,同时能较好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建设中的个体间关系以及管理中的各层关系把握不够清晰;管理模式相对单一,不能针对自身特有的情况制定适用于当地的水利风景区管理体系。

4.2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4.2.1 处理好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中多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主体功能和风景化管理的关系,水利风景区建设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和补充,通过整治环境可进一步促使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同时可增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性,这有利于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将风景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进行相互协调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效益,而在这种要求下让上述元素彼此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目标。最终让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群体受益。水利风景区是永恒的公益事业,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应当提倡政府主导,并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对工程建设、相关规划工作把握其脉络、层次,理清相互关系,让水利整体水平得以提升,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4.2.2 将文化注入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中

在水利风景区中,自然景观可能由于受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干扰,但经过大自然若干年的调整后,再次形成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通过开发利用成为水利风景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是能启迪人们与水产生感应的通道,即精神资源,这就是文化,因此,水文化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灵魂。水利风景区与水文化的关系是:水利风景区既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传承、弘扬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水文化可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品位。在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名族风俗、文化,突显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在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中,始终把握文化对于景区的重要性,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坚守文化这一重要的底线。

4.2.3 利用创新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建设和管理水利风景区

随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在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上结合实际,进行摸索和探讨,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区域和体制优势,实现景区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任何模式都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管理单体起作用,创新永远是提高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动力。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中,要做到: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风景区建设;统筹规划,实现水利工程与风景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拓宽渠道,实行水利风景区建设多元化市场投入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水平。

5. 结论

综上,对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非常的意义,在规划中做好水利风景资源的评价,高度重视文化对水利风景区的作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论应贯穿整个规划;我们必须用可持续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对待其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面对问题,积极的提出解决措施,才能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魏传俊. 水利工程[J]. 2011(5):153.

[2]对水库型风景区过渡开发现象的几点思考. 张学俭. 水利发展研究. 2013.09:33-34

[3]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 廉堰萍,傅华,李贵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 2007(01):75-77.

[4]基于风景资源特色的水利风景开发. 刘晓惠,俞锋. 水环境治理[J]. 2009(02):52-53.

[5]开发水利风景资源,促进水库可持续发展. 杨卫坤. 决策探索[J].2010(7):76-77.

[6]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和规划若干问题. 吴殿廷,周伟,戎鑫等. 水利经济[J]. 2006,24(5):4-6.

[7]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内涵探索. 庄晓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报(社科版)[J]. 2012, 28(5):28-30.

[8]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河道治理开发新理念研究. 朱涛.. 水利规划与设计[J]. 2013,9:11-13.

[9]水利风景区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骆彬. 湖南水利水电[J].2013,2:83-85.

[10]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钟林生,王婧,詹卫华,向宝惠.中国水利[J],2013,16:55-58

[11]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金文,张阳. 水利经济[J],2009,27(4):51-54.

[12]关于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祁正卫,张淑华,黄河. 中国水利[J].0 2012,2:63-64.

[13]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思考.马承新.水与社会[J]. 2006,6:56-58

篇4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脱钩关系;脱钩弹性;水资源;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5000105

1研究背景

脱钩(Decoupling)本质上是指两个相关变量之间不同的变化趋势,也有研究称之为解耦、脱耦或退耦,所表达含义相同,均为耦合(Coupling)的反义。将脱钩应用于资源和环境研究领域,通常被定义为打破经济财富与资源消耗或环境压力之间的耦合关系[1]。Bruyn等[2]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消耗减少或环境影响降低的现象即为脱钩,邓华[3]从物质消耗角度将脱钩定义为用少于以往的物质消耗产生多于以往的经济财富。

脱钩分析就是对相关变量在给定时间范围内的脱钩关系及其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和判断的过程。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45]提出的脱钩指数模型,OECD用该模型评价了其30个成员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二是Vehmas[6]在2003年研究欧盟15个成员国物质消耗与GDP的脱钩关系时,提出了基于变化量综合分析的脱钩分析方法,综合考虑环境压力、经济增长以及单位GDP环境压力等指标的变化量,将脱钩关系划分为六类;三是Tapio[7]提出的脱钩弹性模型,将脱钩关系细分为八类,以此研究了欧洲交通行业经济增长与运输量、温室气体排放在1970年-2001年间的脱钩情况。脱钩弹性不受统计量纲变化的影响,能够清晰界定和说明各种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因子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政策方案的实施效果[8]。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总体而言脱钩弹性模型应用较广,可应用性较强[9]。

随着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日趋成熟,脱钩分析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增多。郭琳等[10]和宋伟等[11]使用脱钩指数评价了我国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王远等[12]采用Vehmas的脱钩分析方法研究了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张蕾等[13]使用同一方法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杨克等[14]计算了河北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弹性,刘怡君等[15]使用脱钩弹性模型评价了我国经济100强城市GDP增长与能耗之间的脱钩关系,孙耀华等[16]和彭佳雯等[17]采用相同方法对我国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进行了测度。

尽管脱钩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与物质消耗、土地占用、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等的脱钩关系研究中,但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脱钩研究仍相对较少。当前仅见汪奎等[18]、谷学明等[19]、于法稳等[20]学者的相关研究。脱钩分析能够量化物质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研究和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21]。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选用脱钩弹性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研究云南与贵州两省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

云南和贵州两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区域。该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水资源可利用率低、时空分布不均及局部供需矛盾等问题[22]。特别是近年来,严重干旱等不利天气频发,使得水资源对于两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3]。与此同时,随着两省重大战略规划的相继实施,两省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更大压力。因此。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控制用水总量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双重目标,是扎实推进两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和重大挑战。针对云贵两省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与相关用水量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近十年内的脱钩关系研究,分析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水资源利用及脱钩关系的影响,对于促进两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脱钩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下面通过逐年计算云贵两省2001年-2010年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弹性,以5年为一个计算周期,分析和评价“十一五”和“十五”时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影响较大的因素。

3.1计算结果

综合三组脱钩弹性计算及其脱钩关系评判结果来看(表1),云贵两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在所分析的十年间脱钩关系总体状况不佳,强脱钩年份相对较少。在共计60次脱钩关系评价结果中,强脱钩仅12次,占1/5,强、弱脱钩之和也只有53.4%;而强、弱耦合出现频率较高,其中强耦合12次,弱耦合6次,共占总数的30%。

分组对比来看,农业用水脱钩关系最差,两省均有50%的年份呈现强、弱耦合等不利状态,且云贵各有2年和4年为强耦合状态;从达到强脱钩的年份所占比例来看,云南省为10%、贵州省为30%。工业用水脱钩关系稍优于农业,但整体来看也不理想,尽管云贵两省分别有3年和2年出现强耦合且无弱耦合状态,但达到强脱钩的年份却分别只有2年和1年,强、弱脱钩年份所占比例之和均为50%。相比之下,地区生产总值与用水总量的脱钩关系相对稍好,两省均有70%的年份出现了强、弱脱钩,其中云南省4年、贵州省有1年为强脱钩。但是用水总量脱钩关系并没有达到持续稳定的强脱钩状态,耦合状态时有发生,说明两省用水量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关系仍然不尽理想。

从以5年为一个周期的脱钩关系评判结果来看,“十一五”期间两省脱钩关系整体好于“十五”期间的脱钩关系,即呈现好转趋势。云南省总用水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耦合发展为弱脱钩,农业用水脱钩关系由弱耦合变为强脱钩,工业用水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耦合发展为弱脱钩;贵州省总用水脱钩关系在两个时期均为弱脱钩,但脱钩弹性由0.86降低到022,呈现好转趋势,农业用水脱钩关系由最不理想的强耦合变为衰退性脱钩,工业用水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耦合发展为弱脱钩。

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是第二个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两省水资源丰富,社会节水意识相对淡薄,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偏低。2010年云贵两省万元GDP用水量分别为204 m3和219 m3,高于全国151 m3的平均值。另一方面,农业是云贵两省的用水大户,农业用水分别占到两省生产用水的78%和61%,但两省农田水利建设缓慢,节水灌溉面积有限,2010年两省灌溉用水量高达6 720 m3/hm2和6 150 m3/hm2。工业虽不是用水大户,但近年来工业用水量显著增长,而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和再生利用水平仍然偏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98 m3和233 m3,高于全国平均值(90 m3)。两省的农业和工业节水潜力较大,是改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用水结构不合理是第三个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省经济中产值贡献较低的农业其用水量却相对较大,严重制约了农业用水脱钩关系的改善。云贵两省农业欠发达,基数小、增速缓,但却是用水大户,使得两省农业用水脱钩关系在60%的年份呈现出衰退性脱钩、弱耦合或强耦合状态;二是近年来两省工业中化工、造纸、有色金属、火电、橡胶制品等高耗水行业发展强劲,直接造成工业用水量激增,由此给工业用水脱钩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这两方面也间接对用水总量脱钩关系的改善造成了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两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整体不佳,分析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用水结构是影响两省水资源利用脱钩关系不佳的主要原因。

3.3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云贵两省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与经济增长速度及用水量增长速度的相对大小有关,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渐深入,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关系呈现逐渐好转趋势,尤其是“十一五”相对于“十五”而言,脱钩关系好转趋势较为明显。这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促进当地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具有积极的意义。

4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脱钩理论对云贵两省西部大开发以来近十年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云贵两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极不理想,强脱钩年份比例较小,且出现了较多年份的强耦合、弱耦合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分析认为,经济发展依旧缓慢、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以及用水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两省强耦合、弱耦合等不利状态出现的根本原因。

(3)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比“十五”期间有所好转,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促进当地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具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研究结果,为了进一步改善云贵两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建议云贵两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限制高耗水产业的过快增长,积极鼓励和支持低耗水、节水型产业的发展;逐步加强和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推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计划用水量、节约用水量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经济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进一步强化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工业用水管理,严格执行以节水为目标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积极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参考文献:

[1]曾少聪.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西南干旱―以云南旱灾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251(11):2428.(ZENG Shaocong.The Southwest Drought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nthropology:A Case Study of Yunnan[J].

[3]邓华,段宁.“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4,14(6):4447.

[4]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Paris:OECD,2002.

[5]OECD.Environmental IndicatorsDevelopment,Measurement and Use[R].Paris:OECD,2003:13.

[6]Vehmas J,Kaivooja J,Luukkanen J.Global Trends of Link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Economic Growth[R].Turku:Finland Futures Research Centre,2003:69.

[7]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8]李坚明,孙一菱,庄敏芳.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标建立与评估[A].两岸环境保护与永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2005.

[9]钟太洋,黄贤金,韩立,等.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8):14001412.

[10]郭琳,严金明.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退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4853.

[11]宋伟,陈百明,陈曦炜.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decoupling)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9):15321540.

[12]王远,陈洁,周婧,等.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9):979984.

[13]张蕾,陈雯,陈晓,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时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275279.

[14]杨克,陈百明,宋伟.河北省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1):19401946.

[15]刘怡君,王丽,牛文元.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1,21(1):7077.

[16]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8792.

[17]彭佳雯,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4):626633.

[18]汪奎,邵东国,顾文权,等.中国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1(3):3438.

[19]谷学明,王远,赵卉卉,等.江苏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2):351358.

[20]于法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脱钩关系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3):2934.

[21]Vehmas J,Luu Uanen J,KaivoOJa.Linking Analyses an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for Aggregated Material Flows in the EU[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7):16621673.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传统管理;经营管理

1水利工程经营管理的意义

水利工程首要作用在于城市防洪和农业灌溉,其经营管理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有利于调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水平是有关部门应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泛性与基础性。水在日常生活和各类社会活动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水利工程更是推动国家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备要素和关键角色。合理的经济管理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也是养护水利工程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效益与公共服务。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于农业,同时也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其凸显出效益社会性以及服务公共性两大特点。以三线工程项目为例,其建设与运行管理为我国清洁能源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1]。最后,统一协调性。对于国家和地区发展而言,水资源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种资源,而水利工程管理则是兴水利、除水害的有效手段。我们应通过项目经营管理,实现水利工程的综合规划与统筹安排,突出生态环境的协调与统一性,确保其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2水利工程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观念落后且难以改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展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方法与操作程序普遍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甚至于传统管理理念停滞、落后,不能满足水利工程经营管理要求,难以有效协调水资源调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数据收集以及生命检测工作系统性不足。与普通建筑工程施工相比,水利工程项目难度更高,问题更多,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更需要管理部门重视。特别是施工期间易受到各类因素影响,会引起一些隐蔽性较高的不良状态变化。若检测效率不高,则有可能诱发不良事件,引起安全事故。例如火工材料运用不合理,开展土石方爆破时有可能引起爆破安全问题;潮汐或汛期施工,可能受到水患突袭等等[3]。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经济管理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或知识技能储备不足,难以保证检测质量,或有效性低于预期,对水利工程动态变化信息不能实时掌控,或者节能养护效果不符合标准。整个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状况紊乱,统筹性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经济管理缺乏资金支持。对于水管单位以及工程经济管理部门,防洪排涝是二者的共同任务,离不开各部门协作。同时,繁重的生产维修任务也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支持。仅仅依靠收取供水费用很难彻底解决工程管理的资金问题,这就会影响工程养护与维修工作,工程效益也很难达到既定目标。

3水利工程传统管理向经营管理的转变策略

树立先进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模式。虽然国家对水利工程管理极为重视,并开展相应的革新,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不少管理人员在开展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时思想偏于保守,难以做到推陈出新,导致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难有切实提升。基于此,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思路,改变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管理理念,积极更新和完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项目经济管理水平,确保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有条不紊、高效展开。例如单位可以组织管理人员深入学习水利法规,开展集体大讨论,逐步完善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管理人员应重视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积极参与业务培训课程,掌握行业最新知识和动态,提高管理水平[4]。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水利工程管理与监督具有极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所以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技术功底一定要扎实,施工经验必须要丰富;经济管理人员则应对项目资金加以合理运用,为管理工作提供各类硬软件支持,确保各项技术检测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例如为水利实验室提供万能材料试验机、光电液测试仪、混凝土级配试验相关仪器设备、混凝土养护室自动养护仪等等,以便及时快速获取工程建设的关键数据指标,做好管理监督工作[5]。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水利工程质量高于一切,为了深化水利工程管理,相关部门应彼此合作,相互协调,推进部门沟通交流,完善监管体制并明确各自责任,防止出现责任不明、监管不力的现象。建立管理激励体制,提高管理个体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采用系统跟踪模式管理工程特殊环节,对安全隐患问题应及时正确地解决。对于施工单位,经济管理人员应严格监督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其他管理人员到岗情况,全盘掌握施工以及监理工作基本情况,并就质量管理工作提出相应要求,务必掌握经济监督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保证资金支持。水利工程项目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公益性特点,水利部门融资因此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而言,水利工程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加大水利工程资金支持也是现代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国家财政支持为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由政府出台放贷政策,针对工商企业开展水利工程宣传,不断提高融资力度,整合不同渠道的社会资金,推动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工作跳出资金困境。通过经济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与统筹。当前气候变化、人口激增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较为普遍,水资源也存在过度开发利用问题。对此,经济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极强水资源管理,做到人与自然的友好协调,围绕水利工程利用价值提升来建立经济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统筹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南水北调为例,该工程改变了南涝北旱的局面,为严重缺水的北方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支持,国家也由此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6]。

4结语

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其经济管理工作也显得庞大繁琐,我们应积极转变管理方式,细致入微地检查并解决各类管理问题,绝不松懈。同时还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丰富经营管理相关知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梳理开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源动力[6]。

作者:王菁 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

参考文献

[1]黄艳,杨高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组织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水利经济,2015(1):55-58.

[2]谢晖.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探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3,21(6):24-26.

[3]买廷俊.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38.

[4]李琴.探讨预算管理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的应用[J].当代会计,2017(6):36-37.

篇6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并将其视作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部分。在本文中,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建全。每年的农村会议及国家中央召开的会议,都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制度没有建立建全已经是一项遗留的历史的问题,其产生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且无法满足及适应当前农业的发展。甚至于此,落后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成为了农业向前发展的拦路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失去动力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更上时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条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农产品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及再加工问题等等,根本原因是农业缺乏系统的管理,对农产品的产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或是不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其产生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评判标准,生产的流程不规范等等,同时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销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场被动销售,没有积极采取一些营销的手段或是增加销售的手段,如网上销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销售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充分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得以发展的本源。第一是应对农业人员加以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同时需要培养新型的农民,使其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了解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的应用,提高农耕和生产农产品的效率,这最终才能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第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水利灌溉环境,并尽可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设施,节约水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科技,不仅事半功倍,还可以确保农业现代化持续进行。

三、总结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缓慢,在发展中会面临着许多限制因素。但是,我国对其是倍加重视,对农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及人才。因此,农业现代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发展质的变化,走到世界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郭永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5(9).

[2]薛振鹏.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

篇8

天津农学院学费为:

文史类酒店管理、文史类人力资源管理、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学费为4000;

理工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林学、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水族科学与技术学费为3200;

篇9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其就是与经济、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有机结合,规范化管理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农民增收热情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而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基于新农村背景,经济管理重点内容就是监理农民创收、增收以及进行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开展农业管理,就是借助合理、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对其加以合理规划以及配置,促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合理应用经济管理中的理论指导与制度控制,能够是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并为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规范与制度保障[1]。

2基于新农村背景经济管理现状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虽然近些年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投入的力度不断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在促进农业经济生产与经济管理中,基本上停留在相关政策上。在经济管理发展中,在遵循相关制度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充分完善。因此,基于新农村背景的管理机制仍然困扰着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2]。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制并不能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要求进行充分满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全,致使农业生产管理活动缺少有效的执行力,对新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2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农业经济在管理模式方面较为落后,基于农乡经济建设高度影响,其管理形式仍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法,借助传统笔纸开展数据记录工作,虽然在其他领域中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并未对其进行大规模应用,无法对农业经济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另外,一些农村地区虽然引进财务数字化设备,然而并未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仍然将传统管理模式作为管理活动的主要方式,在财务信息处理以及整合等方面均处于低效状态,对经济管理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3策略分析

3.1优化管理制度

为了使经济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需要保证管理制度得到充分完善,可以从一些方面入手:(1)土地流转。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需要积极利用当地政府力量,促使土地流转相关制度与规范更加完善,使得农村主要劳动力能够向城镇地区合理转移,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充分明确,以此为基础,并根据当地实际民情,对新农村的土地流转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促使其征地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档案管理活动进行强化[3]。(2)信息管理。强化信息土地承包信息的管理工作,积极引进信息技术,并集约化处理农村土地,保证农民合法权益。(3)生产经营。在开展生产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时,应该建立集约化管理机制,在自愿与合法的基础上,引导当地农户积极在土地流转市场中开展土地承包活动,保证生产资源实现集约化,借助土地流转形式,大力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进而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管理,其对粮食农作物的生产管理较为重视,对农户收益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效果,应该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品,促进农业经济建设效果。

3.2强化重视程度,加大人员培养力度

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为了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应该对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使其能够对当前农业经济建设方向与趋势进行充分了解,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正确认识,进而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提升管理效率。另外,高层领导应该强化重视程度,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化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同时招聘高级技术人员为基础人员提供指导,保证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解决农户在生产中出现的销售薄弱与技术等问题。对于基层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专业合作社,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促使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进而提高管理活动质量。

3.3强化基础管理

对于政府部门,应该对农村经济情况以及民情进行深入了解,并在财政预算中积极加入兴水工程,创建水利工程专项资金,提高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借助建设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提高蓄水量,使浇灌面积得到充分提升,保证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得到充分保证。在经济管理中,交通建设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将通村公路作为核心内容,建设农村路网,使农村居民出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经济管理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4]。另外,需要拓展管理项目,其能够充分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对于农村地区产业特征以及资源,强化特色产品生产,大力扶持小规模或是个体养殖户,促进管理项目推动农业经济机制改革。

3.4积极创新管理方法

应该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农技机构,设立农技咨询电话,以当前资源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农技信息网站,聘请或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咨询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农业信息收集力度,并借助新媒体手段向社会,解答农户在信息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促进农技水平。另外,应该对技术培训、现场咨询以及科技示范等活动进行充分强化,为农户生产全过程提供服务。需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度,并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其提供有力保障,提高资本和知识的对接效果,培育具有良好竞争力的企业,进而达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高新技术的目的,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引入,重视科技创新,在促进农技发展的同时,使经济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篇10

关键词:水利经济;建设;方法

一、从体制上入手提高水利经济水平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才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在水利行业的发展中经历了由政府全部出资工人实施建设,后期提供的服务完全归属于公共领域不收取费用的阶段。这种模式注重建设,而轻视管理。社会经济效益会由于行业不景气,工人队伍不稳定以及工程经久失修等原因出现衰退现象。很容易因为某一项工程而背上一个包袱,出现恶性循环状态。水行业受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体制暴露出很多问题,也存在很多尖锐矛盾。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而被制约,国民经济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在水利经济管理中体制落后,不灵活是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前为构建起和谐发展的水利经济体系,就必须对水利经济体系进行理顺,完善水利市场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水环境保护进展。为更好的发展水利经济,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推行更高效的企业管理机制

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化的竞争市场对各大行业发展的影响都很深入,水利单位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过渡时期扩大企业规模,除要对运行的外部环境进行净化外,还要改革和重建水利经济部门的经营体制,与此同时为使水利经济能够良好的运行在一个组织结构中,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水利市场现代企业制度,这也是对我国水利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方向之一。引入水利现代企业制度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企业可采取量化产权公司治理模式。水利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包括治理结构、决策和责任、权利以及企业产权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二)在工作中对权责范围进行严格划分

通过高效管理机制的推行,让水利单位的各部门管理层和基层职工明确他们的权责范围,实施水利经营责任制是非常必要的。这项工作可以激发员工的生产动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水利经营责任制为水利人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竞争平台,张扬了水利人自由的本性,符合高效管理机制的要求。

(三)大力推行资产经营模式

在水利单位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工程项目施工和项目后期维护以及运营环节的大量物资财力投入都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资产管理水平,实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模式,对水利结构的调整起促进作用;可促使水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的同时加快水利企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这种资产经营模式,要做好三点内容:第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原则至上,严格程序;第三,组织保障,领导带头。

二、在发展中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为了减少水利单位结构转型所造成的损失,高效的重组和整合企业中各类资源,应当积极的通过自主创新来加快就地转型工作的进展,这才是关键。为成功的实现就地转型,要做足工作,扬长避短,依靠水行业中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想方设法进行开发利用,如何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水行业能否成功实现内部升级,进而成功转型的关键。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加快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迎难而上,使水利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二是对经营模式的改革,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经营水利经济,如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树苗培育,育苗等产业,拉动沿河经济;第三是加强对水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吸引各项资金,以水利工程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管理服务业和水利会展业等,打造水文化知名品牌,以文化产业拉动水利产业经济,实现双赢。

三、提高水利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方法

近十年来,我国水利行业一直在探索改革之路。在国家逐渐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转型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秩序混乱情况需要水利单位决策层一一冷静应对。为解决这些难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具体从六个方面来实施:第一是对水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加强对水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们法律意识;三是对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四是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确保执法的科学、公正;五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依据相关法规,对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六是成立水协会,加大对水经济运行的监管力度。

四、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研究所之间的技术交流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应该及时地被水利单位所采用,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快,水利行业发展的前景越广阔。各个水利单位应该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使之充当好水利行业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科技源”和“智囊团”。应主动联系农业、林业部门专家对权限内的水土资源进行利用规划,提升产出效能;联系园林管理、旅游公司共同开发得天独厚的水利自然风景区,既可提高工程效益,又可向人们宣传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的思想理念;联系高校水利开发;利用专家对开源节流、水利发电等可实施性项目进行开发评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走出去、引进来,事物才能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在原有的土壤上才能长出美丽的奇葩。

五、结语

在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调整与转型后,水利经济已经变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国民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水利经济和谐发展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该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所以,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我们才能真正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水平,加强水利经济建设,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高.关于水利经济和谐发展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2]姜斌,金华.新形势下水利经济和谐发展探析[J].数字化用户,2013(15).

[3]王成仑.努力搞好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农村水利经济和谐发展[J].现代农业,2012(03).

[4]王岩.谈促进农村水利经济和谐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3(01).

[5]刘海群.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经济发展[J].华章,2011(27).

[6]张国权,黄丽燕.关于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7).

[7]李浒.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2(49).

[8]方青.用科学发展的方法统筹水利经济的发展[J].考试周刊,2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