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6 16:4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机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就是合作社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与其他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来源、成员构成、业务往来、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这决定其财务会计制度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一)资金来源核算的特殊性 合作社资金可以来源于成员出资,也可以来源于国家财政补助资金或接受捐赠。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在解散、破产清算时,不得作为可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给成员。据此,在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中设置“股金”核算合作社通过成员入社出资、投资人股、公积金转增等所形成的股金;设置“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的资金;设置“专项基金”科目,核算合作社通过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转入和他人捐赠形成的专项基金。
(二)成员账户设置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通过成员账户可以体现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经济、权益、生产交易等关系,因此管理成员账户是合作社财会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该账户设“成员出资”、“公积金份额”、“形成财产的财政补助资金量化份额”、“捐赠财产量化份额”、“交易量”、“交易额”、“盈余返还金额”和“剩余盈余返还金额”等栏目,分别反映合作社成员入社的出资额、量化到成员的公积金份额、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以及返还给成员的盈余和剩余盈余金额。
(三)合作社内外经济业务核算的特殊性 合作社对内是以服务为目的,对外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应对社内外经济业务区别对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交易、与利用其提供的服务的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如设置“成员往来”科目核算合作社与其成员的经济往来业务,设置“应收款”、“应付款”科目分别核算合作社与非成员之间发生的各种应收以及暂付款项、应付以及暂收款项等。
(四)盈余分配核算的特殊性 盈余分配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专业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成员,计入成员个人账户。(2)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结合此特殊性,财务会计制度设置“本年盈余”科目核算合作社本年度实现的盈余;设置“盈余分配”科目核算合作社当年盈余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后的结存余额;设置“应付盈余返还”科目核算合作社按成员与本社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的盈余;设置“应付剩余盈余”科目核算合作社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本社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的剩余可分配盈余等。
(五)会计核算方法及报表编制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广大社员服务。当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且合作社的财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鉴于会计信息主要使用者和编制者的具体情况,应尽可能简化合作社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既要能够解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问题,同时又要力求简化,方便执行。具体表现在:(1)减少科目数量。规定合作社需要设置的会计科目数仅37个(另可增设4个)。(2)包含对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要求,便于合作社财会人员掌握和运用。(3)基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4)核算方法简单。集中反映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常见的业务和交易,对不常见的业务和交易采用合并、简化等处理方法,如对无形资产摊销的处理、对长期借款利息的处理等。在报表编制上,不要求合作社编制和对外报送现金流量表。设计“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合作社盈余、盈余分配及成员权益的情况。
(六)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的特殊性 合作社应实行社员民主理财与政府监督指导相结合。民主理财是对合作社财务工作实施监督指导的前提,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是合作社实施民主理财的保证。制度规定,合作社会计信息应定期、及时向本合作社成员公开,接受成员的监督,对于成员提出的问题,会计及管理人员应及时解答,确实存在错误的要立即纠正;财政部门对合作社的会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依照对合作社会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自2008年1月1日施行以来,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对强化该制度的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一)合作社管理者及社员缺乏会计知识,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乏力 《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或者理事会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组织编制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财务报告等材料中,作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由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般都是由种养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担任,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出于降低费用考虑,有些社的会计由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社员兼任。由于其缺乏专业知识,可能对财务会计制度不理解或误用,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合作社成员普遍缺乏财务知识,难以看懂公开的合作社财务状况,无法识别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缺乏明确具体的合作社税收政策,不便于基层税务部门操作执行 《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虽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从2008年7月1日起对合作社执行四项税
收优惠: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但规定没有明确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业机耕、配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劳务服务取得的收入以及合作社向非社内成员收购农产品或经过简单加工对外出售的收入享受何种税收优惠,不便于基层部门操作执行。
(三)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给合作社的发展带来隐患 《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货币资金、销售业务、采购业务、存货、对外投资业务、固定资产、借款业务等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等原因,可能造成内部控制设计不健全或执行不力,从而给合作社的发展带来隐患。此外,一些人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单纯看作是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的手段,缺乏长远打算,从而忽视内部控制的建设。
(四)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特殊性较大,不利于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不引进公允价值,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这与合作社总量较少、规模不大、业务简单的现状相适应。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外交易的增加,这种差异可能不利于合作社成为真正的商业导向型合作社。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落实的建议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在执行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强化该制度的落实,笔者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会计知识培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合作社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带头学习财会知识,不断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合作社应聘请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人员,鼓励财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合作社不断出现的新经济业务的要求。建议由政府部门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知识培训或提供专业咨询,帮助建账建制,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考核。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按照规定设置并进行财务核算,才能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鉴于合作社的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会计制度,同时要熟悉专业合作社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了解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在财务处理中的特殊要求,建议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加强培养胜任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的人才。
(二)进一步明确合作社具体税收政策,逐步取消税收优惠 由于我国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现阶段凡是涉及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应该享有。财政部、税务总局应尽快明确对合作社加工、服务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合作社出售的经过简单加工和深加工的农产品区别对待。对合作社销售的简单加工的农产品可免征增值税,而对深加工的农产品征收增值税。从长远看,随着合作社的逐步壮大,应逐步取消税收优惠,减少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在合作社发达的西方国家,大多数合作社同普通企业一样要交纳增值税、土地税等。政府不应鼓励对合作社提供减免税费等直接资金支持,因为这类补贴不利于合作社的独立、可持续发展。
篇2
一、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和成效
1.黑河市金融机构推出了多种信贷产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黑河市对各类合作社及其社员经营提供信贷支持的主要产品为农户保证贷款、农户一证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房产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及保证贷款。有效满足了种植合作社土地承包费及后期田间管理、大型农机具换代更新、土地流转资金的使用等融资需求。
2.贷款期限和额度按照实际需要确定。
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发放中长期贷款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还款计划。贷款额度遵循“先评级授信、后办理”的原则,贷款额度按照借款人的合理资金需求、偿还能力、生产经营规模、贷款担保等因素确定。
3.利率按照《黑河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和银行规定的农机具抵押贷款当期利率执行。
抵押率按照贷款期限合理确定。1年期以内的贷款抵押率可按评估价值的70%以内执行;1~3年期以内的贷款按评估价值的50%以内执行;3年期以上的贷款最多不超过评估价值的30%以内执行。信用户(社员)享受优惠利率。五户联保短期借款年利率集中在8.4%以上,多数集中在9.6~10.8%区间,农机合作社在信贷方面会低于其它农业贷款,年利率在7.2~8.4%之间。
4.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效。
黑河市逊克联社于2012年为逊克县干岔子乡干岔子农民种植合作社和干岔子村农机合作社投放贷款300万元、250万余元。干岔子种植合作社2012年种植玉米面积5186亩,种植大豆5520亩,共15人合作投资;干岔子农机合作社共6人投资,2012年新购入五台价值75万元的联合收割机,合作社固定资产达1300余万元。提供的主要产品是农户保证和农户一证通贷款,满足了种植合作社土地承包费及后期田间管理费用,促进农机合作社新购玉米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的换代更新。由于2012年逊克县入冬后接连下了几场大雪,很多农户没有大型玉米收割机,导致收割不及时收成减产。而干岔子种植合作社由于农机合作社贷款新进收割机,所以减少了玉米损失。目前,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还不多,但随着合作社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会不断加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的融资需求主体和融资存在的困难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从目前情况看,合作社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部分专业社规范化建设程度有待提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资产投资主要以土地为主,管理模式还是以亲戚朋友合伙种植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弱。如遇到自然灾害,粮食欠收或绝产,为合作社投入的支持资金便没有任何保障。
2.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符合信用社的授信条件。目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发展起来,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普遍不完善,规模偏小、资金不足,在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内部运作等方面与有关法律法规有较大差距,暂不符合信用社授信条件。如农机合作社是国家给予购买大型农机具的农户补贴,所以才出现百万元、千万元农机合作社。部分合作社为了套取国家补贴资金而成立的,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实体经营。
3.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准确地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完整的会计资料,账务管理水平低,生产经营成本难以核算,财务信息难以及时公开,导致产权不明、财务不清。部分财会人员不懂合作社资产、成员账户、盈余分配等事项的核算,造成了成员范围不清、资产数量不清、社员的权益不清,使得银行难以准确地进行财务分析,评价信贷风险。
4.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担保。由于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不能用于贷款抵押担保。而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授信单笔额度最大也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10%,贷款额度低难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额资金需求。
5.农业保险还不完善。农村政策性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而商业性保险又处于费率高农民保不起、费率低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境地,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保率低。
三、相关建议
1.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增强自身实力。
一是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社员在合作社中的经济利益;二是加强内部运作机制建设,包括决策制度、财务制度、奖励制度等,树立合作社良好的外部形象,提高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信任度;三是增强自身资金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合作社要用足用好有关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大企业、大财团入股,拓宽资金来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发展动力,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大的企业财团入股也增加了抗风险能力。
2.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建立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机制。
要使合作社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大的帮助,政府应在信贷和保险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建立信贷担保基金,金融机构在此基数上按一定的放大倍数向合作社授信,以解决专业合作社担保难、融资难问题。同时,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即由地方政府、农合组织按一定比例出资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一旦出现贷款损失,按一定的顺序和比例从补偿基金中对金融机构补偿,以解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3.创新和改善金融服务,量身定做信贷品种。
一要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政策。对列为重点扶持对象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种养农户,在贷款额度范围内的,可直接到当地农村金融部门办理贷款,无须经过层层审批。对贷款额度范围外的,实行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尽可能提供及时的信贷资金支持。对项目风险低、信用好的农合组织和种养户给予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二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以“农合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为依托,将小额贷款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倾斜;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扩大农户受益覆盖面;探索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仓单质押等抵押形式,有效解决合作社抵押品种类过少的问题;加大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积极开发适合农合组织特点的信贷产品,多方式、多渠道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加大评级授信力度。将农合组织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并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对信用优、实力强、前景好的农合组织提升信用等级,增大授信额度,并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
4.加强农村保险体系建设,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
篇3
一、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太仆寺旗自2007年第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正式登记注册以来,合作社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6月,全旗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587家,入社农牧户9700户、农牧民33900人,覆盖全旗全部6个苏木乡镇、140个嘎查村,约占太旗行政村总数的80%。
从从事行业上来看,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种、养为主要经营范围,其中种植合作社178家,占合作社总数30.3%,养殖合作社229家,占合作社总数39%,;农机服务合作社89家,占合作社总数15.2%,;其他类型合作社91家,占合作社总数15.5%。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牧业机械化进程,推动订单式销售模式,提高太旗农产品市场销售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目前,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已开发水浇地2.7万余亩,建设现代化马铃薯种植园区11个、7300亩,时针式喷灌圈19个,标准化奶牛养殖牧场2个,现代化肉牛繁育、育肥基地7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4个。流转整理土地达2.81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较传统经营方式实现亩均增产610公斤,亩均增收415元。共有15家合作社实现了订单式销售模式,2011年订单合同达630余万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动力拖拉机34辆,联合收割机41辆,各类配套农机具380台(套),2011年完成作业面积102.4万亩,实现作业收入121.2万元。
2012年已经营、且已盈利的合作社共有195家,实现利润3700余万元,平均每家合作社实现净利润18.9万余元,入社农牧户依靠合作社实现收入户均10115元,人均收入2981元,合作社在农村牧区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二、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特点
(一)合作社发展程度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太仆寺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合作社建设发展也较好。东部骆驼山镇、千斤沟镇以及宝昌镇三个经济较发达乡镇在专业合作社建设上,无论是数量、效益、规范程度以及带动能力等方面都在全旗处于领先水平;而西部红旗镇、幸福乡在合作社建设上就相对滞后一些。在推进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要搞指令计划,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选择。
(二)种植业合作社带动作用目前强于养殖业合作社。太仆寺旗目前以园区形式组建的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已达34家,由于这类合作社社员基本上是以土地入社,因此社员与合作社联系较为紧密,带动作用较强;而绝大部分养殖业合作社由于合作社发展规模、程度等多方面原因所限,带动作用较为有限。今后,如何通过增强养殖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发展太仆寺旗养殖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区合作社发展速度快于牧区合作社。太仆寺旗农区专业合作社由于经营方式多样、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目前发展速度较快;而牧区由于经营方式较为单一,受牧民们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目前合作社发展速度、数量、规范程度等暂时落后于农区。今后应当借鉴其他牧区旗县的发展经验,加快牧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合作社组建形式逐步改变,日趋多元化。太仆寺旗合作社组建形式从2008年的主要由村干部牵头组建,逐步变成农民自发组建、返乡青年带动组建。很多其他行业人员看好农牧业发展潜力,投资到马铃薯种植园区、肉牛育肥基地、奶站,兴办农牧业合作社。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为有志于发展农牧业经营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可靠、成本低廉的法人主体地位,为他们进入市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五)合作社建设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为主,向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多元化发展。从2008年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发展之初,绝大部分合作社都围绕着太仆寺旗“薯、蔬、乳、肉”四大主导产业开展种养经营,进入2009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太仆寺旗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合作社日益增多,各个合作社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为今后太仆寺旗合作社打开各类市场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三、存在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经营层次低,效益不高。一是合作社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从事种植、养殖的合作社占有较大比重,约占69.3%,而加工、仓储、农机等合作社发展较为滞后,仅占30.7%,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合作社目前尚没建立,行业间发展很不平衡。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将严重影响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种养业离不开技术服务、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的支持,多行业协调发展,才能使合作社做大做强。
二是合作社规模小,经营广度不深。大部分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生产技术服务层次偏低,大多只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销售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社没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合作社不多。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效益不显著。专业合作社的主导产品虽在当地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经济实力弱,深加工滞后,品牌效应不足,导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牧产品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价格的低向性和不稳定性现象时有出现,市场经营风险仍然很大,合作社的经营效益还不显著。
(二)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目前,合作社普遍缺乏财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经营管理者文化基础、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难以跟上新时期现代农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之技术、信息层面低,很难捕捉当今国内外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容易导致经营决策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中来,人才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业务技术不高、信息不灵、市场竞争力不强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三)运行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少数合作社重创造,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一是运作不规范。不少合作社有章程、有制度,但只写在纸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不按章程办事。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虽设立了“三会”制度,但重大问题还是少数人说了算,社员主体地位尚未体现。
二是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从合作社发展现状看,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受到重视,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会计人员素质低,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有的甚至不懂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没有接受过会计专业培训。
三是没有形成利益分配机制。有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等,社员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重权利、轻义务、重得益、轻诚信。市场行情好抵制合作,行情差依赖合作。
(四)入社动机不纯,合作意识不强。入社成员动机不纯,抱着“搭便车”,想得到政府资金、贷款扶持或从中套取相关政策赚钱的心态参加合作社,缺乏合作意识和长远打算。
(五)审批不严格,监管不到位。有关部门及苏木乡镇政府对合作社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牧民组建专业合作社过问不多,只管审批建立,不管发展,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形式,不求效果。统计上来的专业合作社数量越来越多,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有的少部分虽已挂牌,但并没有运行起来,成立的合作社是空招牌,缺乏实质内容。
四、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重视人才培训,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引导、帮助选好合作社带头人,造就一批有合作思想、懂经营、善管理的合作组织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挖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促进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二是制订激励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任职或做兼职社员,增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
三是制定科学培训制度。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建立培训制度。在合作理念、发展思路、民主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政策业务培训力度,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进行经营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的理论和相关政策,提高正确指导和发展合作社的工作水平,减少经营决策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更好地引导广大农牧民参加并办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四是要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农牧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增强其市场知识,培养其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
(二)改善和规范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
一是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合作社要严格遵守《章程》规定,认真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确保合作组织成员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利益。实行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明确职责和权力,完善内部决策机制,保证合作组织内部运作的公开、公平。积极探索在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及现代先进管理经验的应用,使合作社真正实现企业化、市场化经营。
二是要健全财务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必须严格遵守财务制度,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帐目。并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等,以此固定双方的责权利,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做到联办、联心、联利,既保护农牧民利益,又能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让合作组织成员真正形成一个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是规范监督机制。主要是发挥监事会和社员的监督作用,采取社务公开、帐务公开等方式,监督合作组织干部及各工作人员的行为。
(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合作社创办
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坚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原则,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尊重农牧民的首创精神,广泛推进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逐步实现合作社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现阶段,农牧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一,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当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多形式、多模式发展。
一是在实践中大胆创新,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允许农牧民以“合作社有限公司”及其他产权清晰、合法有效的形式组建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二是从太仆寺旗优势比较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入手,支持农村牧区各类生产大户、营销大户、经纪人和农牧业技术人员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技术的优势组建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要围绕支柱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以点带面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是加强部门配合,沟通行业信息。各级职能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确保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积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信息、技术和项目等方面服务,搞好国家产业政策研究和宣传。
(四)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与项目倾斜。发改局、财政部门要在立项、投资方面按照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待,整合各类涉农涉牧项目资金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关部门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信息和项目服务,对已有一定基础、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
篇4
关键词: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化发展;农机化水平;对策与建议
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土地、资本、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流转与整合,建湖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规模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不高、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有待政策扶持、信息引导和资金支持,以推进其健康、稳步发展。
1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1.1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代表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建设和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机服务社会化的生动实践和有益尝试[1]。
1.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内在要求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建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鼓励和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管理制度,逐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途径。
1.3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可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凭借农机装备实力强、技术过硬、服务水平高等优势,实行规模化生产,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经济效益,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机科技创新和推广。
1.4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及跨区作业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土地分散与产业化经营的矛盾,减少了农业机械闲置时间,提高了机械运行效率,解决了“有机户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破解了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无法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难题。
2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类型
2.1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机大户牵头,多个农机专业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本着“带资(机)入股、自负盈亏、民主管理、风险共担”的原则,联合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2]。合作社将不同类型的机械汇集在一起,使得农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合作社与农户订立合同,按订单为农户提供耕、种、插、收、植保等一条龙服务,跟着农业走、围绕市场转,技术先进、服务及时,深受农民欢迎。
2.2农机服务协会
农机服务协会是由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采用“民办、民管、江苏农机化2021.2民受益”的原则,由能人牵头,机手自由结合,按照协会章程规定,对机械实行统一调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价格[1]。通过组织跨区作业和其他经营,提高机械使用率,增加收入。
2.3农机服务公司
农机服务公司是由多名农机户联合成立的专业服务组织,采取带机作业、区域划分、费用包干的方式,开展农机作业服务[1]。
2.4农机服务队
农机服务队是由县镇农机管理部门主办的服务实体,主要由农机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实行企业化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机械化作业服务[1]。
2.5农机服务联合体
农机服务联合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农机经营主体按协议或契约组成的临时性联合体[1]。在农忙季节,利用联合体的优势协作服务;农闲时,仍各自为战,灵活经营。它的优势是有分有合,机动灵活,既能提高服务能力,又可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费用,深受农机经营者和农民的欢迎。
3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规模化水平不高
相当一部分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机械配套不全,而且发展不均衡,短期内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
3.2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机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发展存有盲目性,加之市场竞争激烈,跨区作业效益不高。
3.3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农机化的发展与一镇一地农民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经济实力强、农民相对富裕的镇,农机化发展的速度就快,外出跨区作业的就多,如果对机手的市场宣传、信息和技术服务不到位,就容易造成作业“扎推”,出现多个机手“抢饭吃”、多台农机“争活干”的现象。
3.4安全意识不强
部分机手对驾驶技术钻研不多,不注重安全知识学习,农忙季节过度追求作业面积和经济效益,经常疲劳驾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上道路拖拉机无证无牌,驾驶人员技术不熟练,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3.5内部管理粗放
部分服务组织的负责人文化水平不高、组织能力不强,管理方式粗放,只图新机带来的高回报,盲目购机,造成服务组织机库不足,不少机具长期在室外风吹雨淋,损耗严重。少数合作社长期占用高利率的贷款,给今后的再发展留下了隐患。
4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
4.1加大扶持力度
要建立“市场驱动、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做强做大,形成规模。建议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作业用油补贴。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上,应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优先安排;在资金使用上,应对购置先进适用大中型机具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扶持力度[2];在税收上,应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给予减免;对农机专业组织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机库、维修场所用地应给予农业产业化用地待遇[2]。
4.2加强信息引导
及时为农机合作组织提供作业市场信息服务,是保证农机有序进入市场,提高农机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3]。各级政府尤其是农机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及时向农机操作手作业、气象、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要搞好培训,引导农民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保证农机快捷、高效为农民服务。
4.3强化技术支持
要强化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人员的技能培训,在农闲季节开展实用机械原理、驾驶操作技术维修办法、交通安全知识等专项培训[3],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办。
4.4增加资金投入
建议对农机合作组织实施财政贴息贷款政策,并安排专项贷款额度。要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机部门利用资金、技术、机具入股农机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2-0011-03
近年来,皋兰县积极顺应市场经济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培育市场主体、衔接产业链条,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按照“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负盈亏”的要求,坚持“培育典型、示范推广、全面发展”的思路,边促进、边规范、边提高,全县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全面掌握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运行情况,探索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组织专人到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同的区域进行了专题调查。
1 发展现状及特点
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县已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30个,其中:种植业60个,占总数的46.2 %;畜牧养殖46个,占总数的35.4 %;农机具服务5个,占总数的3.8 %;农资服务业8个,占总数的6.2 %;其他11个占8.4 %。成员数4 848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4 400户,注册资金5 315.544万元。其有以下特点。
1.1 以自主发展为主体,联合同行谋效益
皋兰县自2007年建立合作社以来,合作社从刚开始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130个。从发展形势看,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的民办专业合作社119个,占总数的92 %。以能人为核心,依托其他有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的专业户组建的合作社38个,带动周边农户1 598户,这种类型在养殖业中占75 %。从经营方式看:一是能人牵头,同行联营。如黑石乡大横村腾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石洞镇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二是“公司+基地+农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其技术、资金、贮藏、收购等方面的优势,为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种养基地,联合同行业或同类型的种植专业户,共同发展壮大。如绿佳蔬菜专业合作社、兰州万民农产品深加工专业合作社等。
1.2 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目前,皋兰县的高原夏菜、红砂洋芋、玉米制种、西瓜白兰瓜、畜禽饲草等产业都相继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施品种改良,拓展特色,科学种养,统一收购,集中营销等,推动主导产业发展,提升特色产品档次,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皋兰绿佳蔬菜专业合作社,是甘肃省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现有社员1 000人。今年合作社种植、示范各类新品种蔬菜10个,投资36万元改建育苗温室6座,采用国内最先进水漂育苗法,年育苗320万株。合作社各类蔬菜订单面积达到233.33 hm2,集中收购6 000 t,其中出口1 200 t,实现销售收入1 8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并与韩国、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客商签订销售合同,省农牧厅授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黑石川乡和平村亨祥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建成高架大棚150座,日光温室2座。2010年引进广州、福建等地蔬菜经销商出资,统一为农户提供育苗、地膜、肥料等,引进适合大田农机化规模种植的蔬菜品种3个。上半年种植白豌豆10 hm2、甜玉米6.67 hm2、荷兰豆2 hm2、田脆豆1.33 hm2、娃娃菜8.67 hm2、萝卜3.33 hm2、紫甘蓝1.53 hm2、西兰花1.33 hm2,下半年种植绿菜花、萝卜等蔬菜8 hm2,总收入达170多万元,盈余20万元,与往年种植粮食作物相比,平均增收68 910元/ hm2。种植过程中及时聘请本县和白银市5名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课7次,为185人无偿培训蔬菜、西(甜)瓜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摸索出了一套农场化管理模式,为粮食区域大面积种植各类蔬菜提供了宝贵经验。
1.3 以指导服务为宗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通过调查,从目前运行较好的合作社来看,都有明确的合作目的和服务宗旨,有规范的章程和运行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在服务和利益分配上,让社员充分得到实惠,社员无偿享受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如黑石乡大横村腾达养殖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22户发展到目前的82户,其中景泰分社17户。养殖种类也由单一的蛋鸡、肉鸡发展到养牛、羊、猪达60户,按照同源引种、种饲配套、分段饲养、整出整进的科学养殖,户均增收2万元,人均5 500元以上。通过无偿提供市场信息,无偿开展技术培训,保护价收购外销后进行二次返利等办法,使社员真正享受到“入社”的经济实惠。九和镇兰沟村大自然养殖专业合作社,2009年由于采用全进全出的运行模式,加之市场疲软和防疫不及时等因素造成5万元亏损。2010年通过市场调查及观摩学习,及时调整生产方式,根据市场需求采取一舍一循环饲养法,定期防疫等措施,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和发病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现存栏3舍,每舍2 500只,全年出栏1.3万只,实现销售收入50多万元,纯利润6万元。
1.4 以增加效益为目的,成员收入逐步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过程,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不足。农民通过自己的联合与合作,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增加社员收入,实现利益共享。如石洞镇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分散与集中养殖法,现有成员12户,养殖200头以上的有5户,存栏达1 000头左右。出栏1 500头实现总收入150万元,利润50万元,社员分配20多万元。合作社今年新建成统一标准猪舍40间,每间8 m2。并帮扶困难农户新建猪舍70多间,统一为农户提供防疫和猪舍消毒药品,统一购买饲料,厂家优惠提供40 t,比市场价便宜300元/t,平均每户可节约成本1 000元。西岔镇岘子村大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实现销售收入23万多元,其中羊出栏460只净收入13万多元,鸡、猪、鱼净收入3.30万多元,积极争取省扶持资金8万元。现羊只存栏340只左右,并带动周边农户62户,实行合作社统购统销模式,为农户增加收入12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 000元左右。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整体来看,数量多,质量低,发展快,管理不规范。据调查统计,今年正常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占总数的39.2 %,能够获得收益的专业合作社46个,占总数的35.4 %。具体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2.1 整体发展建设进程缓慢
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其他市县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入合作社成员比例相当小,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干部积极性不高,对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深入的研究,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部分专业合作社名不符实,其他成员并没有参与经营活动,惠农效果不明显;三是严重受资金周转制约,规模较小,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四是合作社成员文化素质偏低,要求发展的意识不强,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更不敢大胆开拓市场。
2.2 运行机制不够规范健全
部分合作社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名无实,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机构不健全,组织机构流于形式,责、权、利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合作社财务专业人员缺乏,经营核算开展不起来;社员的合作意识不强,小农意识浓厚,要求利益共享,但风险不能共担。
2.3 合作层次低,经营范围单一
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零散,带动辐射小,季节性合作多,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社还很少。有的局限于生产和销售领域,组织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多,对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及农产品销售中介或科技服务为主的还是空白。如农技推广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经济实体的合作社则少之又少,与农户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2.4 产品与市场对接不够
合作社向产、供、销一体的市场化运作不够紧密,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表现在:与市场对接欠缺,销售的大多是初级产品,从事产品深加工的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进入市场的机会也相对较低;二是合作社品牌意识不强,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缺少像寿光蔬菜、烟台瓜果、胶州大白菜等品牌产品带动一大片的能力。
2.5 经营资金普遍缺乏
合作社后进不足,贷款难、难发展。一是财政支持有限。有限的资金扶持相对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杯水车薪”。二是贷款困难。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足够资产进行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扶持。今年随着物价、料价、油价、运输费用的上涨,种植、养殖成本也随之增加,很多合作社都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如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产品销路广,销售点多,主要销往陕西、宁夏及兰州各大超市,每日超市供应就达750 kg左右,但由于合作社资金不足,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无法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不能满足超市日常需求量。
2.6 生产基础设施陈旧
皋兰县种植蔬菜的合作社普遍反映部分农田灌溉渠道过长,渠道损坏严重,现有条件严重制约蔬菜大田多次灌溉的需求。
3 工作建议及措施
3.1 坚持“四条原则”,引导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不搞强迫命令。二是坚持突出市场主体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产业开发建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服务带动作用。三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农民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收益公平合理分配。四是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原则。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工作指导上,应坚持多种形式、先发展、后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不搞一刀切。
3.2 健全“四种机制”,促进规范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探索出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必须建立四种机制:一是登记注册机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针对审批程序不清,主管单位不明的问题,确定先由各乡镇审查,报县农牧局经管站备案登记后,由工商部门审批;二是内部管理机制。健全完善财务制度,所有合作社内部必须设置财务账目,建立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完善分配制度。要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建立分配制度,全面实行二次分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机构和运行机构,社内工作要严格按照章程办理,尊重社员的民利。完善社员制度。合作社社员要颁发社员资格证书。使入社社员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各种服务。如黑石乡大横村腾达养殖专业合作社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降低了管理成本;三是股金管理机制。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缴纳的入股金,为了使其规范运作,实现社员公平分享,在督促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同时定期不定期督查资金使用情况,切实保护会员利益;四是组织领导机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列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考核乡镇的重要指标之一,明任务,抓责任,严考核,从上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实施项目工程
根据调查,2011年要积极争取省市县和金融机构,对条件具备、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的专业合作社予以政策和项目扶持。如双顺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继续扩大流转面积,兴修田间渠道5 km,2011年计划建设2个小型塘坝。顺通利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100 hm2,种植饲草和油葵。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计划2011年建成2个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专业养殖。合作社将发展百头以上养殖大户20户,还将投入资金对办公场所、库房进行改建,健全防疫、消毒等卫生设施。大自然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现有基础上,2011年计划扩大养鸡规模,增加到7舍。同时发展养猪,投资2万元,建成猪舍12间,每间16 m2,投资5.40万元购买种猪繁育养殖达200头。三坪惠泽西甜瓜专业合作社新发展旱砂西甜瓜铺压砂田200 hm2。
3.4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按照合作社运行情况、规模效益、发展前景等综合评估,重点培育一批符合本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产业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运作机制规范的合作社,作为示范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每个乡镇确定1~2个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通过典型示范,吸引更多的主体领办、创办合作社,吸收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发展。试点工作中,及时总结、交流并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示范效果,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目的。2011年将黑石乡大横村腾达养殖专业合作社、黑石川乡和平村亨祥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黑石川乡和平村顺通利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西岔镇西岔村双顺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石洞镇银海养殖专业合作社、九和镇兰沟村大自然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建设成为省市县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篇6
文章概述了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概况,分析了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加大倾斜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引导力度,提高规模经营程度;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培养吸引人才;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制约合作社发展瓶颈;加大整合力度,逐步实现内部规范运行。
【关键词】
发展概况;面临问题;解决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组织载体,是榆林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榆林市委、市政府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配套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实现榆林市提出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提升农村经济、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宏伟目标。
一、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近年来,榆林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围绕优势产业,组建一批;规范运行机制,提高一批;引导协会转型,改造一批;开展试点示范,树立一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羊子、红枣六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以“一村一品”示范村为依托,多形式、多途径大力培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截至2012年3月底,榆林市依法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938家,居全省第一位,较2010年底的1270家增加668家,增长52.6%。合作社成员达40237户,带动农户108609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15.5%。其中种植业523家,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27%,养殖业714家,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36.8%,农机植保等服务业142家,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7.3%,其他556家,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28.7%。全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带动合作社发展,合作社推动产业提升”的良性发展模式。目前,全市有16家合作社获得省级百强示范社称号,70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榆林市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纽带”和“载体”。
二、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尽管榆林市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组织发展不够完善;只重视横向扩展,而轻视纵向整合;只重视发展速度,而轻视管理规范化;只重视发展数量,而轻视发展质量。全市真正入社的农户数量只占到5.7%,辐射带动的农户也仅占到15.5%,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市农户的带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
1、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超过1938个,但县区之间发展数量差异大,多的400多个,少的只有20多个。
2、发展规模有限及经营范围单调,与市场抗衡能力相对较弱
全市193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发展规模小、示范效应不明显。另外,经营结构相对单调,全市193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二者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3.8%。所以,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抗衡的能力明显不足。
3、管理人才短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
从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状况来看,目前还没有经济实力聘请各类专业人才,从而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急需各类人才却留不住人才的怪圈。同时,由于法律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人一票”的投票决策机制,股份组成的“二八原则”、利益分配的“四六原则”,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对内部不盈利的特性,对各类人才难以形成真正的吸引力。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后劲不足。
4、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为法人,但在贷款融资方面仍然存在着贷款困难、额度偏低等问题。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实现规模经营,严重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资金短缺主要表现在:入社农户本身收入较低,出资有限,自有资金不足,导致争取金融部门贷款时无法提供有效担保;贷款利率偏高,并且贷款都是直接发放给社员个人,而不是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予以扶持。
5、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做大做强
从整体上看,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管理不规范,制度设置不完善,决策不民主,既没有章程,也基本不召开社员大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三无”现象,即无会计账簿、无专人核算、无合法的原始凭证,支出基本全是白条,从而给资金的后续监管带来很大难度。入社农户入股比例过低,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因此,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成“大户吃小户”,专业合作社绩效也不明显,甚至名存实亡,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做大做强。
三、全面提升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对策
为了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全面提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加大倾斜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南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条件,加快发展速度,缩小与北部地区的差距。政府应加大扶持的倾斜力度,重点帮助南部地区发展专业合作社,帮助专业合作社创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辐射率,指导专业合作社走品牌化道路。加强南部地区专业合作社内部凝聚力。政府要在南部地区大力打造典型示范合作社,引导当地的合作社能够合理规范健康的运营。
2、加大引导力度,提高规模经营程度
要重点扶持有特色、产业带动好、发展前途好的合作社,使之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典型,起到典型带动作用。通过探索开展合作社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联合,针对一社一品、一社多品、合作社规模太小以及品牌知名度不高的局面,引导合作社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建立区域性的联合组织,进一步提高合作社规模经营程度,增加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篇7
截止2014年5月末,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1788个、较2012年末增加1033个、较2013年末增加411个,包含成员22万户,带动农户40万户,取得工商执照的1788个,201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现产值71亿元。全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积极跟进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余1243162万元,较2012年末增加693429万元、增长12614%;获得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285户、贷款金额1545662万元,其中种植业贷款97户、604224万元,养殖业贷款102户、406633万元,农产品加工业贷款58户、693639万元,流通领域贷款28户、41166万元。
(一)量身定做服务方案。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创立初期、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定制金融服务。如益阳市安化坪口镇农民夏绪平2003年在全县成立集柑桔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的安化阿香柑桔专业合作社,吸纳18名农户入股,注册资金100万元,专门负责柘溪库区桔农柑桔知识辅导、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带动柘溪库区1500多户农户,资金是最大困难,安化一银行机构得知后主动上门到该企业和桔农中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和桔农设想后,采取先扶持后规范办法,在该合作社无足够固定资产抵押情况下,坚持以看“三品”人品、产品、抵押品)为评价重点,采取由合作社股东保证的方式贷款50万元为企业解决销售经营中的资金需求,并为每户与合作社签订了柑桔销售协议的桔农发放3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解决桔农柑桔培育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不到两年时间,该合作社柑桔很快在东北三省打开市场,目前信用社用企业的土地与厂房抵押方式每年为该合作社提供600万元以上的柑桔收购资金和采取小额信用贷款方式保证每户农户3万元的柑桔培育资金,促进了该专业合作快速健康发展,该合作社负责人已是益阳市人大代表,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领头人,“阿香牌”柑桔已成为一种品牌,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论证和绿色食品A级认证证书,产品在黑龙江的30多个县市、新疆的20个县市的果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受到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每年的销售订单达2万多吨,为本地提供农村劳动就业岗位520多个,支付劳务工资600多万元,为1500多户桔农解决销售后顾之忧。同时,阿香人看准了安化黑茶产业优势,高起点进军安化黑茶行业,组织部份农户注册成立了茶果公司,种植、培育茶园基地,生产、加工、销售安化黑茶,由于该企业可供担保的固定资产不足,而产品适销对路、仓储条件好等特点,安化联社采取“产品抵押+远程监控”仓乐通)贷款品种,投放贷款940多万元用于该企业收购茶叶,为该公司打开广东、上海、山东、北京等市场发挥了很好作用,2013年年销售黑茶6000多万元,成为了安化黑茶行业的龙头之一。
(二)大力创新信贷产品破解支持瓶颈。益阳市银行机构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积极创新新贷产品,努力缓解融资难问题。如安化县鹏晖禽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较早的专业合作社,在木子乡租赁了原湘华机器厂旧厂房发展家禽业,投入资产400万元,法定代表人刘石鹏,近三年来,安化一银行机构采取“项目+专业合作社股金担保+农户保证”方式,累放贷款700多万元支持其家禽业发展,目前已存栏蛋鸡10万羽、土鸡3万羽,每天定时定量供应东坪城区10多万人的肉鸡、鸡蛋需求。又如柘溪渔业协会和资水渔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柘溪库区1000多农户发展栏网养鱼,鱼远销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树为品。为了使柘溪库区的淡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促进渔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安化联社采取“合作社保证+农户农房抵押”方式,即以合作社为依托,通过与专业合作社密切合作,充分了解每户养鱼户信用状况、资产负债情况、专业知识以及养鱼规模来确定贷款,凡需求贷款的养鱼户经合作社签字并提供保证加渔民农房抵押便可得到5-20万元不等贷款,每年为800多农户提供贷款4300多万元。目前柘溪库区已成为全县养鱼、水果、茶叶基地,农户致富的摇蓝。沅江联社根据农村经营生产特点,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办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船舶抵押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对符合条件的还开办了福祥便民卡业务,实行利率优惠,另提供网银、手机银行服务。桃江联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商户联保贷款、创业就业贴息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农具补贴贷款等新的产品。桃江建信村镇银行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实力普遍不强问题,发挥独立法人优势,根据“宜社则社、宜企则企、宜户则户”信贷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如针对抵押物不足值问题,采取合作社“社员互保共保”、担保公司提供保证、林权抵押、自然人保证等创新形式为其提供信贷支持。
(三)积极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银行机构在贷款程序简化、利率优惠及其他服务方面积极支持。如南县一银行机构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绿色通道,对合作社每年授信一
[HJ17mm]
次,核定贷款最高限额,被授信合作社所有贷款手续一次性办理到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利率优惠,并积极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寻找商机。桃江一银行机构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改善硬件设施,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提高服务能力。有的银行机构针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季节性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急等特点,在符合风险控制前提下,优化信贷流程,减少不必要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支农贷款,建立快速审批通道,提高办贷效率,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如该行近年累计1760万元贷款支持桃江县竹制品生产专业合作社,公司新增4条生产线,扩建厂房2000平米,销售收入由2011年880万元增加到2012年19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由150个增加到480多个,公司由几年前名不见经传小公司发展成为湖南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中草药竹凉席”、“中国水竹席”为上海世博会世博村中国民族工艺品展厅指定展示品。
二、制约银行信贷投放主要因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规范化程度不足。一是组织成立不规范。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至今无公章,无牌子,无固定办公场地。有的组织创建时以成立大会代替由全体设立人员参加的设立大会,内设机构不够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格按章程办事,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工作不透明,管理手段欠缺,监督力度不强,没有形成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机制。有的甚至没有设监事会,无法体现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二是财务管理不健全。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大多数组织没有符合要求持证上岗的专业会计人员。有的组织在经营过程中按一次性买断的方式经营产品,未依法提取公积金和对内部成员返还可分配盈余,成员之间的利益连接不够紧密,体现不出加入组织的优越性。三是经营管理不严谨。有的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比较松散,没有专职人员,合作社负责人一方面要负责自己的“责任田”,一方面又要负责合作组织日常事务,很难经营管理好合作组织。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意识不强。
(二)有效的抵押担保落实困难。额度较大贷款仍需借款人提供有效抵押担保以缓释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之初,仅收取了加入农民的定额身份股金,没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很多合作社无有效资产作抵押担保贷款。一是农村土地、房屋、农业设施等不能设定为抵质)押物,大多数无法提供有效固定资产抵押。二是联保或龙头企业担保有难度。农民之间经济实力不均,组成相对稳定和高层次农户联保小组困难大。合作组织形式松散,实力龙头大户或龙头企业不愿为入社农户提供担保。三是专业担保机构缺乏。目前全市虽有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但仍难以满足众多融资主体特别是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需求。
(三)配套扶持政策及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是弱势产业,靠天吃饭成份比较大,相对于工业项目而言,农业项目获利周期长、利润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特别是对自然灾害难以有效预知和防范。同时农业贷款以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还要面临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困扰,因此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入社农户的农业贷款投放风险较大。财政专项扶持力度不够,安化204个农民专合组织仅获财政扶持75万元;涉农相关抵押政策不完善,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风险评估、抵押权实现等制度尚未出台,配套制度还亟待进一步完善;涉农保险开发滞后、赔偿额有限,如养猪户投保险赔偿仅1、2百元,难以有效降低风险。截止2014年5月末,全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不良贷款余额70617万元,不良率568%。
三、建议
(一)政府引导、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政府引导功能,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名副其实的资金吸纳平台和主体。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健全成员账户制度,明晰成员经济权责。二是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规范经营,完善内部管理。三是加强服务指导。及时提供各类市场信息,加强社员法律、技术等知识培训。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金融支持 金融服务
一、怀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怀化地处湖南西部,区域环境差异较大,适应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生长。怀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0.06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9.84万户。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1211家,从事种植业684家,畜牧业326家。2012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9.56万亩,完成销售产值10.96亿元,实现纯收入4.71万元,上缴税金138.5万元,为促进怀化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怀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1.从发起方式来看,形成了以大户牵头为主、多种创办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据调查,怀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是由大户(能手)发起成立的,农业生产大户拥有较为丰富的生产经验,在市场销售、生产资料采购、信息获取都占有优势,能够引导农民生产营销农产品,活跃市场,增加收入。此外,创办发起主体有中小企业、农技服务组织、供销合作社、村干部等,如芷江田丰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渲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由发起成的,麻阳兰里农民综合服务社由原兰里供销社改制后组建。
2.从覆盖行业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多集中在农产品商品率较高的行业和生产加工过程中技术资本要求高的行业。怀化市各县农产品行业发展不均衡,地域特色明显,如麻阳县和洪江市盛产柑橘,种植业商品率较高,因此该两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以经营柑橘为代表的种植业,新晃牛肉、芷江及辰溪的鸭肉较为有名,商品化程度较高,则当地的专业合作社以养殖业较为多见。
3.从地域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市各县市区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同,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对发展合作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县(市)区间发展不平衡。
4.从经营的领域看,呈范围梯次化发展。怀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领域已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推广服务,逐步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储运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转变,产业范围从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逐步拓展到畜牧、水产和粮食作物等。
5.从发展趋势看,产业纵深发展逐步加快。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逐年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不断深化,合作领域逐年扩大,由原有以组、村为单位,发展到目前的跨乡镇甚至跨县合作,如芷江洪元优质桃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农户1250户,成员分布全县12个乡镇。
二、怀化市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怀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特点
1.合作社资金需求量差别较大
由于怀化市不同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资金需求的额度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那些仍处于初创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其为社员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规模不大,对资金的需求额度也相对较小;而那些已经初具规模的合作社正处于扩张期,需要扩大生产,增加和改进机器设备,因此对资金的需求额度相对较大。如会同县昌盛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拟投资建设一种先进的水果保鲜贮藏设备,预计项目投资500万元,需贷款250万元。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对资金需求强烈,单个合作社资金需求额度不大,多数都在100万元以下。
2.对资金需求的期限具有多样性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其对资金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投入,而是遍布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服务和经营活动,不同环节所需要的资金周转期限存在的差异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需求的期限具有多样性。
如用于集中采购销售的资金周转最快;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的资金往往要等农产品收获后才能收回;如果是建造大棚、厂房、添置农业生产机械,则资金的周转时期就更长。另外,不同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的回收期限也不相同,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类丰富多样,遍及了养殖业、种植业、运输、农业服务等行业,从事农产品运销服务的合作社资金周转相对最快,而从事果树种植及经济林作物的种植行业资金周转较慢,一般需要3年以上,再如进行农产品加工和农机服务的合作社由于对设备和厂房的投入相对较多,因此行业不同直接影响资金回收的速度。
3.对获得资金的时效性要求很高
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资金的需求往往也具有季节性的变化规律,尤其在收获季节对产品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出售时,对资金的需求常常来势较快,以便规避自然风险,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出售产品,因此要求有一个方便、快捷的资金获取渠道。
(二)怀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不足,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程度不相适应。目前,怀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的信贷支持微乎其微,与其资金需求严重脱节。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盈利能力弱,积累少,加之农业经营风险较高,合作社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偏低,金融机构对合作社是“怕贷”、“惜贷”。据调查。2012年,怀化市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约7.81亿元,其中从金融机构贷款0.86亿元,仅占投入资金总额的11.01%。合作社业务发展所需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起人内部融资和自有资金,其余大部分来自民间借贷等高成本资金,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负担。
2.抵押担保能力不足。首先,抵押物缺乏。多数合作社的固定办公场所简陋,有的甚至租借办公地点,无法提供可抵押的房地产、设备和可抵(质)押的权证,即使规模较大的合作社拥有农村土地或农房,但也无法作为抵押物。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农民自建房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不具备抵押担保资格。此外,农民拥有的承包土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也不能作为抵押物抵押,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可抵押物捉襟见肘。其次,无有效的担保人。金融机构对农民发放贷款的担保人有严格限制,一般需要至少两名公务员做担保人,多数农民无法找到合适有效的担保人。再次,由于合作社与农户的关系相对松散,与农业龙头企业结合不够紧密,寻求愿意提供担保的机构较难,因而很难迈入银行授信门槛。
3.合作社自身条件不足。一是信贷主体资格不实。据调查,目前除农村信用社对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通过财政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外,大多数合作社必须以理事长“个人名义”、并以个人财产作抵押才能获得贷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受到制约;二是财务运作不规范。据调查,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设立会计人员、更没有建立会计制度,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过于粗放。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运作模式。
4.扶持政策措施不足。一是缺乏信贷支持政策。据调查,目前涉农金融机构没有1家出台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方面的政策。二是缺乏配套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四十九、五十和五十二条提出了对合作社在项目、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但由于缺乏相关细则和指导意见,具体的扶持政策目前仍难以落实。三是缺乏农业风险保护政策。农业保险的薄弱现状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并存,合作社无法从外界获得帮助来规避风险,也间接阻碍了信贷资金投入。四是激励机制欠缺。在目前优惠政策没有全部出台情况下,有的合作社带头人和主要股东观望心理较浓,不愿加大投入。
5.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服务能力不足。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抓住生产和销售的时机往往要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所需的流动资金。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目前普遍加强了风险管理,对贷款持谨慎态度,申请贷款手续繁琐,程序环节较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申请贷款时需要提交繁杂的申请材料,贷款所需时间很长。如洪江市某金银花合作社为购买种子,向当地农业银行贷款,但由于手续繁琐,时间较长,错过了播种季节。
三、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引导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必要的财政扶持。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带动农户数量、对农户收入的贡献度等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资金并将其用作贷款贴息或贷款周转金、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加强与信贷支持的配套;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给予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优惠政策,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现代企业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培训,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松散的民间组织成长为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主体。三是建立双向奖励制度。地方政府应对实际运作好的专业合作社和支持其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实行双向奖励。四是加强信用乡(镇)、信用村等信用细胞建设,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五是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公益宣传,丰富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金融知识。
(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要根据合作社运作的规范性决定信贷投向。对经营规范的合作社,直接向合作社发放贷款,对运行尚未规范的合作社,向农户发放贷款,对“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中运行不规范的合作社,则向龙头企业发放贷款。二是要针对不同贷款主体采取差别贷款方式。对合作社内的信用户成员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对非信用户成员采取先评级后授信的办法提供贷款,对资金需求额度较大的成员实行农户联保贷款,对专业合作社法人则采取担保贷款,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同状况实行差别利率管理。三是要积极探索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扩大抵押物范围。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实施林权、果业权、土地使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拓展农村资产担保范围,解决担保抵押难的问题,创新信贷支持模式。同时,根据农民合作社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制度。四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确保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完善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贷款绿色通道”。
篇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就要讲科学、懂科学、用科学。农机成人教育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发展农机化事业的基础工作,又是发展现代农业、振兴农村经济、使农民致富奔小康,把农业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需要。农机成人教育的发展是极为广阔的教育领域,其开发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发展成教是现代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学历教育的继续和补充。加强农机技术教育,培养各类农机专业使用和管理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县级农机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阵地,是整个农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农村培养初等农机技术人才的常设教学机构,也是开展群众性农机培训工作和技术普及的中心。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农机成教工作在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机遇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近几年,由于农机成教培训项目单一、教学设施陈旧、生源短缺、队伍不稳,农机校面临着新的困难和考验。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某农机成教的效果,是学校迫切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机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机培训纳入成教有名无实。2000年3月阜新市下发文件对各县区成人教育学校进行评估,纳入成教和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渠道。几年来,不管从管理体制、业务指导、教职工待遇,以及财政经费拨入等方面都没有纳入成教序列,甚至连成教的信息都得不到,有关成教工作的会议几乎未开过。
农机培训要走上正规教育难度较大。一是师资编制较少;二是财政经费偏少,自筹经费来源不足;三是管理渠道不顺;四是农机成教发展方向不明确。
专业培训生源减少。近几年来,公安交警部门控制拖拉机上国道、省道行驶,短途农用运输被农用运输车抢占,拖拉机运输业务疲软,使学习考证人员减少。二是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新技术推广缓慢,新机具在短时期内未被营机户认可,这样促使操作业务培训滑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农机培训越来越窄,阻力越来越大。
教育质量提高缓慢。主要原因是学员素质差,年龄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知识更新滞后,跟不上农机机械的发展速度,农科教研活动偏少,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现有教材、教具、教模不能满足培训需要,电教设备落后利用率低。
二、对农机成教发展的建议
要真正办好农机成教,必须按农机成教特点和形势需要,坚持农机成教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原则。如县级农机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市场,面向社会,服务全社会。”农机成教原则就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拓宽思路,调整结构,开展全方面有偿技术服务。”这也是农机校总的发展趋势。加强对成教的领导,就是各级领导应把农机成教工作真正放到领导议事日程上来,要制定农机成教的工作目标及相应政策,健全各项制度,保证有足够的合格的师资力量,增加财政投放,严格制订和健全财务制度,真正处理好农机校责、权、利三者关系。更新观念,就是要使农机成教走向社会,把“科教兴农”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机成教由服务型逐步走向服务创收型。拓宽办学思路,就是要充分扩展教育门路,开辟新生源,发展现有教育基地的优势,努力提高农机校的综合利用率。调整教育结构,就是要因地制宜,上下结合,采用多种形式灵活办学。真正把农机成教纳入成教管理渠道,专业学习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
加强农机成教的舆论宣传。提高农机成教的社会地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农机机械化。随着大批新型农业机械的引进推广,只有坚持培训先行,才能确保农机机械的安全作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正确引导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通过舆论宣传,使人们形成共识,真正意识到农机成教是贯彻科教兴农战略的一项基本工作。
稳定机构和教师队伍,落实政策。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稳定健全县级农机校的机构编制,绝不可借改革之名大肆撤并机构、减少人员,切不可以把农机校列入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应进一步完善巩固农机教育阵地。要稳定师资队伍,重视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帮助稳固专业思想的同时,要不断改善教学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导教师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走出校门进行课题研究,增强自己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要强化教师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进行分期分批参加轮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目前在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型号的变型运输机和大中型农机具,虽有一部分机械的教程,但还缺少大量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并且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很难保证培训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掌握国内、外先进的农机具新技术,必要时可请专家授课,以保证培训质量,满足农机培训的需要。
简化入学手续,方便机手就近培训。改变过去等农机手上门求学的办学方式,要走出校门,送技术知识下乡。在农机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下,会同农机安全监理机关、乡镇农机管理站等,深入农村现场招收生源,就近安排和组织机手学习,形成培训、考试、办证一条龙服务。协调处理好与监理、农机站的工作关系,处理好横向和纵向的工作关系,对推动和发展农机成教事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篇10
现实的选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金融支持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农业经营方式,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农业竞争力弱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不足,高端、个性化、差异化农产品短缺,粮食库存量较大;粗放式发展方式普遍,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改善总体滞后等等。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提出,积极培养造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克服了个体农户分散决策经营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靠规模、集约化经营,不仅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优质产品,还能让农户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自我服务,有效弥补了分散农户经营能力的不足,较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带领分散农户进入大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农产品的集中销售,克服了个体农户分散决策经营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第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是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的工商企业,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要使其增值之后销售出去,因而它必须确保开发项目具有市场适应性和先进性,努力提高初级农产品的品质,从而为企业加工优质产品奠定基础。
第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了改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视科技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重视规模化集中经营,逐步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化技术对接,与大生产对接,与市场流通对接,将农户组织起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和大流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发展农产品直供直销,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
金融为什么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资本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逐利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经营模式相比,经营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就为信贷资金流入提供了先决条件。有选择性地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风险会相应降低,金融机构也赢得了与农业产业共同成长的机遇。
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生产产地、加工设备、交通和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积累的也不足,需要金融的信贷支持。
第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生产资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相对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业对资金的需求更为旺盛,特别是购买生产资料所需的流动资金和农机具等设备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加大,需要大量流动性生产资金,用于扩建、收贮运销和加工。
第三,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相辅相成。一方面,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离不开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培育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巨大市场,尤其是涉农金融机构遇到很好的发展机遇。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的条件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一定的前提。
地方政府加强形势研判,有效的规划与引导。政府部门要加强研判宏观形势、国际形势、农产品价格问题、政策导向问题,引导新型农业主体的行为。通过加大科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农业从业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
有关部门完善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随着国务院相关部委各项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的出台,但相关工作在市、县两级落实的进度仍然较为缓慢。其难点在于政策分散、涉及部门多,各部门、条块扶持政策的整合力度不够。为此,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改革各项工作,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卫生、防疫、质检、土地、工商、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政策,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做强做大。
新型经营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靠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不断健全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化的市场运作,通过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组合方式和促进制度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中高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竞争力。
制约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新型经营主体承贷能力低。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瓶颈”和银行“贷款难”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实现对接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抵押权证不完备,抵押物不足值。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足值的不动产抵押给商业银行作为还款来源,贷款的风险“敞口”很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条件。难以提供有效抵押担保已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原因。二是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务制度不健全,银行对贷款后管理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不规范,生产经营随意性大,债权没有保证,不符合贷款条件。新
型经营主体缺乏科学管理。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门槛较低,有的仅办理了工商登记,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法人登记等必要手续,存在缺少组织机构代码以及未申领贷款卡,经营证件不齐等情况,不仅财务数据不真实,缺乏管理,也限制了金融支持。
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农业产业是弱质产业,这就决定了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承担了大部分政策性支农任务,但是国家长期以来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却没有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同时,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滞后,农村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难度较大。
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针对蓬勃发展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基层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动力及机制安排严重不足,授信形式单一,与实际需求形式多样化存在矛盾,还需要创新贷款业务种类和服务方式,满足多层次信贷需求还需要加大力度。
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信用环境的制约作用还很突出,缺乏诚信基础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银行体系中的特征就是有被悬空、逃废债务的现象,对银行债权的保护不够,贷款安全难有保障。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
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一是最大限度地增加涉农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建议上级人民银行在不突破地区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对下级行的信贷规划指标在县域间、法人机构间进行调剂,解决资金供求不平衡的问题。二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杠杆引导作用。要充分用足用活支农再贷款优惠倾斜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不断增加农业贷款投入,满足农户生产及投资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的地区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施有差别的准备金政策,强化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四是大力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用利率杠杆作用调节农村资金的供求关系,增加信贷支农实力。
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办行制度的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至少支持一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主办行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不仅局限于信贷服务,还应该包括支付结算、理财、征信等方面的金融服务。要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简化审贷流程,主动了解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创新金融信贷产品。
调整涉农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政策。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入情况和信用情况,适度提高合意贷款额度,给予涉农金融机构更大的放贷空间。根据市场化原则,综合调配信贷资源,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出台激励约束机制,细化涉农金融机构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额度、比例及增速等要求,并进行奖优罚劣。
建立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金融支农组织体系,确保县域金融机构实现100%参与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来。积极引导商业银行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强向县域和乡村的资源配置,围绕区域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建立专营服务机构和专业支行,将更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