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26 16:4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发展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现阶段各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而在信息化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就是教育数字化、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我们最近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的建设。
一、数字化教育对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教育环境。数字化教育引发了教育教学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建了有利于创新意识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创新精神。数字化教育借助网络在学生与各科研机构之间搭建起桥梁,是学生可以便捷的了解前沿科技信息并萌发开展科技创新的动机,数字化教育提供的网络间便捷的交流,是学生可以跨学科开展学习交流,有利于学生扩充知识面,为开展创新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网络课堂和网络教学讨论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学活动成果与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师生能够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的消除了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遇到的交流障碍,从而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研究课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多媒体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有助于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教育使现代多媒体视听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全面进入教学过程,为教学内容提供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展示媒介,使教学更加直观化、信息化,更具感染力。
二、教育信息化使得学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基本技能发生显著变化
以我校为例:我校未引进信息化建设以前,教师备课上课就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有关专业的资料素材只能到图书馆去借阅查找,资料匮乏效率低。而自从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来,随着信息化在教学方面优势的逐渐体现,教师信息化意识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我校教师私人有电脑和上网的已达到100%,已掌握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技能的教师达到95%左右;70%以上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从校园信息网资料中浏览、搜索相关信息作为教学设计参考。通过制作微课的培训,大多数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微课。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数字化教育极大地改变了教师备课的思维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形式。
三、校园信息系统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作用
数字化教育是个笼统的说法,具体到学校就是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上网浏览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动态信息,可以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增强他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产生内驱力。校园网资料库的教学资源正在逐渐完善,加上功能齐全的电子备课室,为教师进行网络化教学设计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形成了“越管用越爱上网”的可喜局面。
四、学校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
软件建设: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校园网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和其他相应的应用软件等。硬件建设:网络方案要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要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点,避免造成投入的浪费。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师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以及用于教学的相关软件资源。
硬件建设还要考虑维护性、易管理性。一是电脑维护工作量大;二是电脑维护难,会造成两问题:一是严重影响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二是电脑老师忙于维护电脑和上课,没有更多时间搞教师应用培训和提高自身信息应用水平,严重影响了信息化进程。
资源建设注重实效。采用分工合作方式,以备课组为单位,每星期各学科老师均做一个微课,这样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就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科资源库,同时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这些能为提高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很好的作用。
以系列活动来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通过活动来提高信息素养,是普及和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我们可参考以下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培训。不定期组织老师互相交流。积极参加本地区各级优秀微课、论文的评比活动:举办各种信息课外小组,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等。
抓好教师培训和考核工作。比如电教设备使用培训、电脑基础知识培训、课堂设计培训、网络运用培训、微课设计培训、学期教师信息技术等级考核等等相关工作。
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安全意识。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存在各种安全威胁,却容易被忽视。使用者如果缺乏信息安全意识,会给信息安全带来严重的潜在威胁。应通过对师生的培训与教育,让使用者了解网络安全威胁的原因、后果,学会一些常用的提高网络安全的方法。如在账号安全方面,让师生学会设置一个复杂的密码,并小心地保存账号信息。还应培训规范操作电脑,病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软件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学习信息安全相关文本等。在学生方面,通过与德育等部门合作进行血可渗透,从小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绿色大学; 校园环境解说;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如何创建绿色大学?清华大学首先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1]王民等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情况,提出以“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行动”及“绿色人格”等作为建设绿色大学的主要内容,并基于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精神,突出学生的“绿色人格”,建立“绿色文化”,从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绿色大学的建构。[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绿色人格”?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进行环境解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解说是推进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旅游景点,而用于大学校园还较少。
解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其旨在通过原始事物,凭借游客的亲身经历,借助于各种演示媒体,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而非传达一些事实。美国国家解说协会给出了一个定义:解说是一项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它在听众的兴趣和资源固有的意义之间建立情感和智力的融合。通过研究,王民等人提出:环境与遗产解说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王民等人开展了博物馆环境解说规划(北京自然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环境解说评价的研究、环境解说员专业化与解说词规范化研究、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境解说研究(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3]环境解说研究应包括解说调查、解说评价、解说规划、解说设计。
本文旨在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师生对绿色大学建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和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以此进行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的案例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文明建设,也促进了环保理念在学生中的推广,更有益于推动中国高校“绿色大学”建设的进展。
一、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
通过概念界定和理解,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情况,本文提出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图1)。
本文涉及的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包括以下内容:解说规划任务主题、解说资源调查、解说系统媒介选择、环境解说系统规划方案等。
二、解说规划任务主题
此次解说规划的具体任务及主题: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展示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增进师生对于绿色大学理念的理解,以达到教育和服务的基本功能。
三、解说资源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采取了很多有效的节能措施,是很好的环境解说资源,也为“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 解说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些解说资源主要包括绿地安装使用节水型喷灌或微喷装置、家属区房顶平改坡建设、使用节水龙头和冲厕设备、宿舍使用红外线灯控、宿舍及教学楼使用节能灯具、中水处理和使用、采取分时分区供暖、锅炉房及管道的保温节能措施、采用学生宿舍购电系统、使用一卡通计费系统等一系列的节能设施和节能手段。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还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等其他解说资源,同样应该视情况进行自然文化资源的解说系统建设。
目前,校园内主要的解说标识有北京师范大学平面图、道路指示牌、指示牌、警示牌、友情提示牌、雕塑、布告栏、树木介绍牌等几类。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现有的解说标识和校园潜在解说资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校园解说资源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四、解说系统媒介选择
解说媒介选择就是根据解说资源状况、校园受众的需求情况,选择适合校园解说任务主题、便于师生接受的最佳传播途径。[4]选择解说媒介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
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类解说媒介,并进行了比较(表1),其中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中解说系统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解说牌是解说服务中最基本、应用最广的一类设施,具有以下功能及内容:(1)指导:加入口标志、欢迎标志、指示标志(指引方向、距离)等;(2)管理:如法规或规章的明示、警告、限制或禁止等;(3)教育:自导式步道解说牌、一般解说牌、树木名牌等。
解说牌材料的选择很多,如防水纸(布)、塑胶、金属、木材、漆画文字等,也可以做成精细且耐用的展板。此次解说规划建议的材料为木质、石质或其他环保再生材料。适当地使用当地材料,有助于增进环境和解说主题的整体协调感。
解说牌的大小和高度一般设置规范:牌面的大小以能让解说对象清晰看见为首要条件;解说对象与牌面的距离,最远界限是牌面全部的文字均能被判读的距离;通常解说牌设置在离地面45~60cm高度的位置; 室内墙面的展示,以下端离地面95cm、上端在视平线上方27°以内为宜。
为使解说牌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文字大小、字间距离、颜色、字体、说明文字的长度、是否使用插图、图的大小色彩、图中文字的大小等均需注意。
解说文字的设计准则:(1)文字设计应力求简洁、清晰、易识、悦目、精确、有条理,让解说对象能清楚地看到解说内容;(2)尽量以日常生活用语来解说要传达的信息,即使专业的内容也要使用平易的语言表述,尽可能避免使用学术名词;(3)文字内容应在游客看完“大标题”及“副标题”后即能了解解说的主题;(4)可能的话,鼓励解说对象参与(如以提问或建议引导其做某事或寻找某物);(5)字体应当尽量使用印刷体,如果使用英文则不可全部用大写字母。 配合环境而不是与环境竞争的颜色。除了警告及管制标志(警告、禁止、限制等)常使用较醒目的原色外,所选择的颜色必须使解说牌更醒目,但又不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协调感。
以上解说牌的各项设置实际操作时均需考虑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并且应与一定的解说内容相一致。
五、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解说系统
(一)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牌示解说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设立在人流密集处。校园内的几条主干道,以及学生生活区(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四周)、教学楼周围的道路都属于学生人流量较大的路段。解说系统应主要设置在学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达到宣传教育效果。
(2) 选择最需要解说的地点并合理配置解说牌,避免造成过度拥挤的现象。介绍某一处节能设施的解说系统最好设置在该节能设施附近,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前方的节能设施,可以把二者对应起来,并且二者之间最好不要有阻挡视线的障碍物。对于不便观察的节能设施,可以在宣传布告栏或是地图等地方进行系统的解说。
(3)方便观看阅读。应该设置在容易发现、方便使用的地方,能够充分代表想要解说的对象并且易于辨认。解说牌设置的位置应该比较显眼,并且便于观看阅读,如在靠近人行道的墙上、草坪靠近人行道一侧等。要避免解说牌离行人可到达处过远、中间有障碍物等情况。同时,解说牌设置的高度、角度等也要适合观看阅读,解说牌及其上面的文字图片要避免过小、不清晰等问题。
(4)解说牌要醒目但不能破坏整体环境,应使用与环境、视觉友好的颜色,使周围环境和谐,避免因设置解说牌而破坏景观。解说牌应设置在比较醒目的位置,以吸引行人的注意。
(5)设置环境解说牌,其重点还是在于陈述事实,进行普适性的介绍和宣传,应尽量避免单调、乏味的口号。
(6)解说牌的设置,应该考虑阅读距离的不同,既要有远距离的,也要有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5~8米处能清晰辨识和阅读;而近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1~2米的距离能够清晰辨识和阅读。
(7) 考虑到正常的人的一般阅读速度(6~8字/秒),以及对于一般宣传栏、布告栏(宽3~4米)的有效阅读时间(6~8秒),建议大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50个字左右,小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30个字左右。此外,可以有其他辅说明描述文字,供感兴趣的阅读者使用。
(二)牌示解说标识布局规划
经过校园调
和收集资料,归纳得出北京师范大学节能措施共约23大类(若一个点位有几种节能措施,且与其他点位差异较大,则计为一类,如大浴室的几种节水措施)。
根据节能点位的特征和节能措施分布的特征,考虑到设立解说标识时的实际情况,对上述节能点位和节能措施进行了筛选及分类。在进行解说标识建立时,可以将其分为六个系列,每个系列可以统一样式,同时应保证几个系列之间风格上的协调。
系列一为校园绿地的节水型喷灌和微喷装置。
这一系列解说标识应设置在面积较大的草坪边缘、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段,并且在解说标识前方要能看到喷灌装置。在喷灌和微喷装置前,解说标识分别展示该装置。
系列二为独立的点位,包括浴室、开水房、中水处理站、蒸汽锅炉房、外事锅炉房、供暖锅炉房、路灯控制器、平改坡工程。
这几项内容点位分布相对独立,基本都有独立的建筑。可以在每一项附近设置解说牌,展示节能手段和措施。同样,针对这些位置的解说牌也要满足便于观看、明显等要求。
上述节能措施在空间上的分布独立性较强,并且一个位置上大多有多种节能措施和手段同时使用。因此对于上述节能措施,应该根据其分布的点位进行解说。如在供暖锅炉房,设置针对供暖锅炉房节能的解说牌;在中水处理站外,设置针对中水处理的解说牌;在位于屋顶平改坡工程几栋楼的附近,设置针对平改坡节能的解说牌。
系列三为针对室内分散分布的节能措施的解说,即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等建筑内的节能措施。包括学生宿舍楼楼道的红外线感应装置、学生宿舍一室一表、水房的恒压恒流阀、节水冲厕设备、西区公寓的节能型开水器等,以及教学办公楼的恒压恒流阀、高效节能灯具、节水冲厕设备等。
由于这些节能措施分布在各个宿舍楼和教学、办公楼里,因此考虑以楼为单位,设置环境解说标识。如学生宿舍楼可以在进门大厅处设置对楼内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在水房、楼道等处分别设置相对应的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对于教学办公楼,同样可以在卫生间、电灯开关等附近设置相应的解说牌。
系列四为针对其他节能措施,如无负压楼宇设备、变频调速装置、空调制冷节能、透水砖、渗水砖、草坪砖等,由于这些措施本身不太方便观察,在附近设置解说牌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这些节能措施可以统一在宣传栏等处进行介绍,具体安排要视可供使用的宣传栏情况而定。
(三)解说牌规格设计及解说词
针对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节能项目,现对各项目拟定以下解说牌规格(表2):
针对上面各系列的项目同时拟定具体的解说词。
(四)针对已有环境解说牌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解说牌的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表3),这些不足在后期的解说规划中都应该仔细考虑。
(五)建议新增的其他牌示系统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解说牌的调查分析,本规划建议新增两类解说牌:紧急避难场所及相关路径解说牌和针对雕塑的系统说明解说牌。
(六)其他解说系统
文中所指的其他解说系统是指除牌示解说系统以外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具体包括:多媒体系统、解说出版物、网络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等。多媒体系统:建议制作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及环境教育的影音资料,并设置专门的展厅或展廊进行定期、系统的多媒体解说。解说出版物:制作相关材料的文字和图片出版物。网络展示:利用网络平台,在更广泛的层面进行绿色大学和环境教育的传播、推广,以达到解说目的。环境教育活动:设立相关的环保社团及组织,并定期开展有影响力的环保活动;加强校际交流,通过活动推动高校环保事业发展。
六、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大学校园评估标准规划设计结合前期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及对环境解说标识调查分析,从组织管理(20分)、环境教育(30分)、污染控制与节能(30分)、校园环境(20分)等四方面,构建北京师范大学的绿色大学校园的评估标准,共16条,评估标准总分100分。评估侧重于校园环境教育和污染控制及节能。七、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在绿色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解说任务主题、原则内容、媒介规格、解说词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希望能对各地建
设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起到促进的作用。参考文献:
[1]王民.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9):44-47.
[2] 王民.绿色大学的定义与研究视角[j].环境保护,2010(12):47-49.
篇3
一、新媒体解析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的总称。其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影响下形成的交流平台。就这点而言,新媒体其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形态。另外,新媒体也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在广义的新媒体中,其代指一切以现代化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与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该种传播形式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便捷性更强,再者,其更新速度快,资讯的时效性更强。从某个角度来说,其更加符合媒体时效性的要求。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其也从最早的无人问津发展到当前的覆盖面极广,且使用范围相对较大。就这一点来说,新媒体日后的发展范围将会更大。早期的新媒体运用仅限于较少的领域,而如今的新媒体运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引用新媒体后,其信息收集更加便捷,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其能够有效地将教学资源整合筛选,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其技术形态会对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状态有所冲击
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形态存在极大的差别。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主要以纸质为载体,其包含的内容局限性较强,且在保存难度上相对较大。另外,这部分资源在收集难度上也相对较大,这就使得其建设时间长、建设难度大。而随着高校外语引入新媒体技术,其对传统的资源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即加强了资源建设的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建设的压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其会对教学资源应用状态有所冲击
传统教学资源的应用以阅读为主,但是其阅读有限性较强。而新媒体环境下,对于这部分资源的应用,不用再受到其资源数量的牵制。在某些资源的引用上,其便捷性较强。
(三)新媒体传播形态将会对教学资源传播形态有所冲击
教育是一个较大的范围。为了保证教育的全面,教育资源本身就应该互通。然而,在传统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管理中,其地域性很强。多数学校的教学资源量都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教学资源传播上,其传播速度慢、失误率高等不足,对其产生了严重的限制性作用。所以说,新媒体传播形态对教学资源传播形态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优势
(一)处理技术更为先进
新媒体其本质上就是包含了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种类所创建的一个新的媒体形态。例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这些相对于传统的媒体形式来说,其处理技术都更加先进。这部分技术运用于教学资源建设时,能够极大的节约其人力与物力。
(二)应用媒体相对多元
新媒体是指一系列的技术,而不是单纯的指某一种技术。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中,其能够应用的内容也相对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资源保存,侧重于纸质档案。该种保存形式便捷性较差,长久性不足,在某些时候,保存都相对不便。而应用媒体多元化,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传播形式网络化
新媒体其包含的技术种类较多。但是,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需要依靠网络所实现的一种媒体形式。因此,在高校外语资源建设中,其也能够依靠网络进行收集和传输。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资源与网络平台有效结合
传统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平台存在一定的分离性。很多高校都习惯性的将教学资源垄断化或者说保留化,以保障自身的文化特色。尤其是一些学术性的内容,其必须要进行良好的保存,以避免学术结果被剽窃。在这种状况下,教学资源的交流就相对较少,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沟通,学生与学生的知识无法互相了解,自然,其发展的可能也就相对较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与教学资源将会融合到一起。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教学资源将会直接进入网络平台。这就使得教学资源的可交流性提高,各个高校的发展更加快速。
(二)?n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固定课时的讲学,而网络教学其既包含了教师在固定时间的网络知识传授,也包含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单纯的课堂教学其教授的知识面相对有限,学生无法自我进行突破。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学也会设立一定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既可以进行资料的查找,又可以加以沟通。一般来说,学生对学生的问题认知,才是最佳途径。加强两者的沟通方可有效地促进其各自的成长。另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其实际上属于“正统”,而在网络教学上学习的知识,大多属于扩展。新媒体环境下,这两者有机结合,方可使得学生整体知识面扩大。
(三)学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有效连接
学习不是一个时间段的过程,而是永久过程。我国在长期的教学中,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就是教然后学。这个动作具有一定的先后性,这也形象的表明了我国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心理。如果教师不教,那么其也不愿意学习。而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外语资源建设时,其将教与学结合起来。其中既有教的部分,又有学的内容。学生只需要合理的安排自身时间,并且适当地在网络上进行知识的扩展,从而使得自己学习的机会增多,就有可能提高自身的成就。从某个方面来说,其是自主学习与教学的结合。
(四)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统一
新媒?w中包含了各色各样的资料。而在教学中,其资料多是学校长期沿用下来的。这部分资料在新媒体上也很难发现。而新媒体运用于高校外语资源建设中,其就会将这部分资料融入高校现有的平台中。这就使得校内外资源有效地整合,并且统一。进而为我国教学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篇4
我校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完全中学,地处泛CBD地区,紧邻东长安街延长线―建国门外大街,毗邻建外使馆区,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学校分为永安里和建国里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30亩,建筑面积21 277平方米。学校现有六个年级,近千名学生。学校在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后勤工作中的服务育人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近年来,笔者作为学校后勤工作的管理者,牢记“服务育人”的宗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后勤管理的服务育人功能,抓好学校财务管理、财产物资管理、学校生活管理、实验室电教室管理、出租出借管理和总务人员管理等,在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理性认识和实践结合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学校后勤管理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系列特定的管理行为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人、财、物的功能,以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学校把校园环境整治作为关键工作来抓,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首的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总务处、德育处、保卫干部为主要成员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领导小组主要是对学校环境建设和整治提出具体要求、制订方案,培训工作小组人员不断提高认识。工作小组主要抓落实,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细化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
2.注重学习、提高认识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和才能的培养是遗传、教育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是不可改变的先天因素,而教育和环境作为影响人成长的后天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人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人也在能动地改变环境。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变着自己,也同时影响着对方。如果将学校的教育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它可以人为地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我们将学校教育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课程环境、人际环境三个子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如学校的建筑和布局,学生学习、运动、游戏活动的设施和场所,教育教学设备等。课程环境是学校环境教育的核心。学校的人际环境更多侧重于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主要是指学校中的干部、教职工、学生间、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及其总合,是以情感、信仰、传统、共识、氛围、风气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人际间的精神场,人际环境是构成学校教育环境的特定条件。
3.建设精致化校园环境
基于以上对学校环境的理性认识,结合我校地处CBD商业区地域特点,从实践“三个环境”建设入手,整合和开发学校三个环境的教育资源,提出建设精致化校园环境的目标,形成学校自然环境、课程环境、人际环境和谐统一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诱发、引导师生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促进师生持续发展。基本形成了“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的多赢局面。
三、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把落实校园安全责任放在首位
1.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办学精神,体现在浓郁的政治气氛、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完整严密的规章制度、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场所,也应该是文化氛围很浓、文化品位很高的地方。只有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为实现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和良好环境。我们认识到,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学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里奠基。
2.校园安全建设是学校环境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几年来,我校注重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不断强化安全意识,从学校特点和实际出发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2009年9月12日教工委领导来我校检查国庆六十周年工作,并进行了指示。2010年全国各地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校园安全无小事,要坚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为此我们十分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
第一支队伍是保安员队伍,针对保安存在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协调机制,做到尊重人格、严格要求、认真履职、严守制度、认真站岗、具体负责并做好记录,由德育处、总务处、保安公司齐抓共管,看好学校的门、管好自己的人。
第二支队伍是学校安保小组,由行政干部、总务处、德育处、年级组组成的安保小组和学生值周队伍组成,安保小组除负责日常校园安全工作外,还要负责出租出借的安全检查和督促整改工作。每天有两名行政干部值班,全权负责当日安保工作。德育处、总务处主要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年级组负责对教师的教育和检查,学生值周班主要负责学生和非机动车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学生自行车每天码放整齐,检查零件齐全有效并监察是否锁好车辆,避免发生自行车丢失等。
校园安全建设有了保障,校园环境建设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因此校园安全建设是学校环境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3.大量资金的投入,保证设备设施安全有效
为了防止发生触电和火灾事故,配合校安工程的进行,同步完成增容800 kV的电力增容工作,彻底解决了因教育设施设备增加,导致用电超负荷易发生火灾的安全隐患,2009年,学校自筹资金10万元用于购置食堂设备,改善了食堂设备落后的局面,减少了能耗,节约了资金,消除了隐患。2010年,在教委的支持下投资10万元更新了西校区供暖主干线,为我校安全供热提供了有力保障。近日我校又投资近3万元更新了具有垃圾分类作用的环保垃圾桶,改善了楼内环境。配合校安工程,学校投资20万元对操场周边步行道进行了改造,适时发挥了资金投入的效益。
4.构建学校人文景观,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学生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校园的环境质量跟学生息息相关,并持久地产生影响。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净化、知识化到学府化,可以行“无言之教”,它们都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010年,区教委为我校投资60万元,我校自筹20万元,集中进行景观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我们立足学校实际精心设计,以校园景观建设、绿化、教室美化、走廊艺术化的巧妙设计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陶冶情感,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使进入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向上、向善、向新”的文化氛围。一进校门的背景墙上刻着“和谐、守纪、健康、向上”的校训,东西教学楼外立面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的巨幅浮雕设计以及校园楼道的文化墙,集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体现出积淀、传承和创新的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主题。“激发师生每一个闪光点,教会每一位学生会学,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彰显着我们求真务实对教育本质的追求。
我们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办公环境,努力做到冬暖夏凉,舒适可人,室内文化设计突出班级特色和年级组文化。可以说,一流的硬件设施,整洁有序、典雅优美的校园环境,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5.挖掘环境建设细节,学校文化形成特色
几年来,我们的校园环境每学期都在改变,月月都有新面貌。实践中,我们最深的体会是,校园硬件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能一味追求完美,要量力而行,要在原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挖掘环境建设的细节所体现的校园文化内涵。改变学校硬件条件就是要营造一种校园文化,使师生感受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创建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如为了不更多占用学生活动的空间,我们选用的是可移动篮球架,而且外加防护套防止学生在打篮球时被篮球架碰伤。
学校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再生、创新和互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引领的“软实力”。通过“校旗、校训、校徽、校歌”等学校标识的征集评选、重新修订和广泛宣传,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通过开展建校五十周年校庆活动,挖掘学校文化积淀的内涵;通过学校橱窗、校刊、广播站和网络宣传,树正风,扬正气,形成了“博学、笃行、慎思、明辨”的学风和“博爱、善管、乐教、高效”的教风;通过“十佳中学生”评选和系列德育活动,增强学生自信,促进他们学业进步;通过“最受欢迎的教师”的评选和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表彰,提升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为师生的校园生活营造出高雅和谐的环境氛围,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营养,注入了活力。我们不断打造学校发展的“硬实力”,提升学校竞争的“软实力”,构建起师生和谐发展的“精神家园”。
四、“借力”才会“给力”,综合治理是搞好校园环境建设的保障
1.警校共建、警钟长鸣
在全国新城区建设工作中,我区成为北京市的试点区,这为我们搞好校园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学校立足社区以及社区的丰富资源,坚持发挥社区资源作用,同时关注校园周边环境。我校地处建外大街繁华地段,校园周边环境极其复杂。门前经过车辆密集,加之通惠河北路的施工工程,很多车辆绕行到建外大街,去CBD商业区和国贸办事的东行车辆都要经过学校门口,上下学时段交通环境恶劣。为了确保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学校加强与社区、办事处、城管队、派出所和交通队联系,加设了安全交通标志和减速地胶,共同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不断清理游商摊贩,取得阶段效果。学校专门请社区民警来到学校给学生讲安全课。2011年9月27日,我校成功地和朝阳区建国门消防中队进行了以避震逃生和火灾救险为主题的消防演习,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新式消防设备,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受到了一次身临其境的体验,做到警校共建、警钟长鸣。
2.加强内部管理,及时疏导
学校加强对学生内部的教育管理,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沟通和解决学生间问题。通过抓内部管理,杜绝了校园门前的滋扰。每日中午在距校门3米处设置警戒线,由值班干部和保安员值守,确保封闭管理。学校要求学生不得在学校约见同学、朋友,更不允许校内矛盾校外解决,保证了校园门前的安定。
3.形成全方位的监控网络
学校深入学生,深入社区、商场、车站,发现不良现象及时处理。学校与社区居委会建立紧密联系,形成全方位的监控网络。
4.关注网络环境建设,优化网络环境
学校关注网络环境建设,通过规范、引导、教育等方式,优化网络环境,营造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
全方位的环境建设,不仅营造了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也为学校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干净整洁、健康文明、清新优雅的校园环境也为学校品牌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为我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吉君.中小学后勤社会化: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5,12:9.
[2] 安卿.关于中小学总务后勤工作的理性思考[J].贵州教育,2005,20:19-21.
[3] 冯荣娜.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报,2003,2:50.
[4] 蒋雪峰.浅析中学学校后勤管理的规范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5] 石永超.中学后勤部门育人功能的实践与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8,3.
篇5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 教学建设 合理的资源配置 建设模式创新 强化岗位技术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行业领域出发,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等系统教学内容,强化顶岗技术教育,突出实践的教育环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整合教学内容;技能的学习比重加大、顶岗实习为主要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60%以上;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在学术领域的作用。学生毕业后尽量做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艺术设计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应该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从市场需求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体现以下几项原则
1.在基础课程中,注重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注重理论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指导实践针对性强。紧抓主要矛盾,力求必须、够用,做到精华理论。
2.在施工技术课程中,用师傅带徒弟的学徒模式,以项目做驱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跳出只会纸上谈兵教学瓶颈。
3.在管理教学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应用性强的管理课程如:施工管理课程、施工组织流程等贴合实际的管理课程。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基础课应为专业课做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为了避免二者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
1.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2.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3.培养专业兴趣,开发主观能动性和专业岗位适应性。活学活用为更好的适应专业课做铺垫。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学以致用是最终目标;如果设计出的产品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是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专业课走出课堂用项目来引导专业课的学习。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系统实践”的教学中,要科学有效的整合前后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应按相互递进由易到难的思想进行开设课程,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行业课的教学中,进一步认识专业,采用项目教学实践,设计工作室,顶岗实习的手段充分了解专业,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艺术设计是边缘性学科,是知识的集结点。在实际应用中要走出课堂、师法自然。向自然取经向社会学习。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开拓眼界着眼国际市场是大势所趋,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效,学校建立了艺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从承揽项目到工程实施竣工都由教师带领同学组成项目组完成。真正做到了项目引导教学,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是几门课程的综合成效,用项目来驱动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我们与学校所在地的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艺术设计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
篇6
1.网络沟通
利用上海学前教育网建立班级主页论坛和QQ群、微信、飞信,为家长、教师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幼小衔接环境创设中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有意识地从规则、交往、责任等方面观察、引导孩子。同时指出家长在幼小衔接环境创设中的不足之处。如有个别幼儿布置的任务一直不完成,缺乏任务意识,与该幼儿家长交流还需加强配合。通过进一步沟通促使家长转变观念,多做配合。
2.班级家园窗
通过教室门口班级家园窗的“请您关注”和“育儿知识”两个栏目,每期张贴科学的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内容和方法,并每两周更新一次,教师对重点内容用黑笔划出。其中“请您关注”针对在日常观察中幼儿较多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请家长重点关注。“育儿知识”则围绕班级本月内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所进行的主旨说明,如《春夏和秋冬》主题中关于幼儿增减衣物的说明,请家长在家配合让幼儿有意识地学会关注温度的变化。
3.家长会
为了更全面细致地了解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家长的想法,我们不定期地利用离园时间召开简短的家长会,目标是全面具体地了解家长在各个阶段对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工作的认识,调动家长参与学习环境创设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家长会有计划分阶段地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教育,如本周是任务意识,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擦桌子,洗袜子,若孩子不能完成则延长时间,下周继续培养,若能完成则在下周培养交往意识,不断地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我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在班级家长中进行推广,受到了父母家长的热捧。
二、家园联系,发挥幼小衔接学习环境作用的方法
1.谈话交流法
每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了解每位家长对幼小衔接活动的认知才能进一步开展活动,这是重要的前提,只有对活动了解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提高活动效果。通过谈话我们发现家长们非常重视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工作,有的家长表示希望在环境中增加汉字,有的希望在日常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增加难度较大的加减运算,而有的家长提议多让孩子在环境中交流,怕以后上小学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环境创设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通过谈话既拉近了我们的空间距离,又进行了亲切的实现交流,让家长感受到自己也是环境创设的一分子。
2.主题互动法
幼儿园每月都会开展不同的主题,通过家园联系窗宣传我们的活动,定期介绍相关内容,如“有用的植物”主题中我们要求家长们利用节假日和和孩子一起去书店或图书馆查阅和主题相关的图书,了解几种有用的植物,让孩子开阔视野、感受阅读的快乐。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各种树叶,夹在书中压平后带到幼儿园,丰富区域操作材料。让家长们了解这也是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家长认识到参与环境创设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参与者、分享者。
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如在家开辟一个独立空间,供孩子专门摆放学习用品,陪同孩子选购书包,学习有规律地整理书包,文具用品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用不同方式和孩子一起测量物体,结合四季的变化引导孩子观察水的三态等,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3.分层指导法
针对幼儿园祖辈家长较多,我们分析祖辈家长在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问题,并进行研讨,帮助祖辈家长尝试将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指导家长创设有效的幼小衔接家庭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减缓幼小衔接中的“陡坡”。
通过家园合作,我们较好地达到了研究的目标,创设的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幼儿入学做好了充分准备。在研究过程中,有些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幼儿良好学习品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真正的提高是一个多次实践、长期积累的过程,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成功做铺垫,我们需要逐步积累和强化,厚积而薄发,因此幼儿需要在幼小衔接学习环境中不断学习。
某些家长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对教师幼小衔接任务意识的配合度还不够高,而祖辈家长则更喜欢给孩子进行包办代替,孩子习惯被成人代替,习惯于依赖,阻碍部分幼儿的观念意识形成,个别家长对幼小衔接学习学习环境创设的态度有待提高,家园真正的帮助必须以严爱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
篇7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 教学改革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随着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广泛重视,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在环保领域的不断渗透,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监测方面已凸显出它的巨大作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微生物知识的人才,不仅熟知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染物的原理,而且能够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与时俱进地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就对环境微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考试方法上,单一化,多采用笔试,影响了学生能力全面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是摆在我们每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师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1]。
1.突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色与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增加“医院环境”内容,以适合医学院校内环境类专业学生使用。医院环境问题是非医学院校的环境专业的弱项,医学院校办环境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医学特色,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特点解决医院环境问题,使医学和环境科学很好地交叉;同时,可以增加学校新专业特色和增加学生就业渠道。《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治理”、“耐药性菌株”等相关主题。编写相关的讲义,内容增加:①医院废水微生物处理技术;②抗辐射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③细菌耐药性对医院废水的生物治理的影响;④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课堂讲授内容相联系,应用到课堂教学。例如在讲病毒繁殖过程时,除了讲解教材中所列举的大肠杆菌T4繁殖过程外,同时补充讲解SARS、AIDS及H1N1病毒的结构,繁殖过程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应如何防范该类致病性病毒。将这些例子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2]。
《环境微生物学》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生物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有前有后,如何避免与先上的课程某些内容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突出本学科的特有内容,这就需要优化理论授课内容,确定一些不属于本门课程的必要内容,在讲授中少讲或不讲;同时,要注意经常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相互交流,倾听学生的反映,对涉及到前面课程已学过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仅作重点提示,让学生提前预习回顾,上课时以重点提问的形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平行授课的课程内容,则与授课教师相互商定,力求使课程之间在内容授课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重复讲授[3]。如:“微生物的营养”一章中的微生物细胞成分,在生物学、生物化学的课程中作了详细介绍,我们只是要求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本课程不必讲授;在能量代谢中,生物化学课程详述了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本课程只讲丙酮酸以后的几个不同发酵途径,如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柠檬酸发酵、醋酸发酵等,以及不同菌群特殊的电子传递途径及其呼吸类型;“微生物遗传”一章,重点讲述“微生物菌种选育”,避免与遗传学重复。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环境微生物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4]。在教学计划中要保证40%的实践教学时间,更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即以学生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5]。针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增开新的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增强教学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突出实验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研究,经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对象需要活的、新鲜材料,因此大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材料都要提前一定时间做准备。由于学生实验时间有限,过去这些实验材料多半都是由实验教师准备[6]。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把有些实验材料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如培养基配制、细菌培养,使学生较为完整地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2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在《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实验内容上拟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的监测”和“医院环境污染物生物治理”。
以往我们的实验内容大都是为了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对各类微生物的感性认识而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各个实验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全部的实验材料都是由教师预备的,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做完就忘。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与验证性相结合,增加了系统性和学生的动手机会[7]。例如“从土壤中分离并初步鉴定芽胞杆菌”的设计性题目,就是把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纯种分离与接种技术、细菌的形态观察、细菌的特殊染色法、细菌大小测定与计数、细菌生理生化实验等,几个独立的实验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又为他们今后从事微生物工作或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2.3增加实践结合实际的实验内容。将过去的一些传统型实验融入新的综合实验中,让实验教学紧跟科学技术的前列,让学生尽快地接触到当今的先进技术,很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实验探索的主动参与。如在做“发酵酸奶的制作”实验时,我们就设计了用奶粉和购买的酸奶作为菌株自己发酵酸奶。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使实验教学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2.4实验考核。实验课结束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两部分:(1)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到课情况、实验完成后实验室的整洁卫生、预习考察、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六项。(2)实验设计考核:实验项目、实验原理、步骤、实验分析共四项。这部分考核是我们针对本专业的特点,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新增加的改革性环节,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以书面形式完成。在实验课结束后一周内交回教师评阅。考核内容包括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培养和分离技术、微生物计数方法、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等,教师对这些内容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口试为辅。口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的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通过考核,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3.1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要改革灌输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等过于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但是微生物学与数理化等学科不同,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不能以公式进行推导,也无法把所有的内容都用于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教师还是忙于讲授、板书,学生还是忙于记笔记。如果碰到一些概念,教师还得写到黑板上或慢慢地念几遍,学生才能完整地记下来。如何改变这种教与学的弊病呢?我们认为,除了课本以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本教学提纲,教学提纲记有教师要板书、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与一些思考题。学生有了提纲后不必忙于记笔记,教师的讲课速度可以加快,每堂课所讲的内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而且学生从忙于记笔记当中解放出来后,就有时间进行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提倡形象化教学。由于微生物体型微小、结构简单,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远不如动物和植物,这使得《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形象教学。形象教学对增强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进行直观教学(微生物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教学单靠幻灯和投影是不够的,必须开发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如菌体形态与生存环境的模型,菌体结构分部演示,代谢途径、作用机理演示说明,等等[3]。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3多媒体课程资料的获取和多媒体资料库的建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的口头讲述加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听过之后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避免以上弊端,教师在课前做好讲授的课件,把课程要点、难点、思路、授课过程设计好。通过收集、整理、制作获取大量课程相关的图片,参考国内外一些优秀教材的多媒体内容,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不断提高和创新改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先进、形象化、具体化的多媒体脚本。目的是把优真和动感的画面及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和文本,展示给学生,使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建立一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多媒体库。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某些描述微生物形态的图片,清晰度很高,视频效果好,甚至比在实验室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效果要形象逼真得多,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听得明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它涉及到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专业的设置和仪器设备的更新,以及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社会对人才越来越注重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必须按照这一要求,不断寻找适合的内容,培养出综合型、设计型、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这不仅需要教师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学生的积极响应,而且需要教与学环境条件的改善,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支持。教改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时代的发展不断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
参考文献:
[1]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姚晓华.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0):36-37.
[3]秦华明.环境微生物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认识和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2006,26,(6):220-222.
[4]朱长俊,许平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导语设计艺术[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3):57-59.
[5]王振艳,刘国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3):62-63.
[6]魏明宝,魏丽芳,郑先君.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教改研究,2008,18,(3):14-15.
篇8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教学体系
对于注重于实践教学和实践经验积累的专业性或者应用技术型院校,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尤其重视。比如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护理专业;飞行专业等等,又比如专业学院的艺术专业;设计专业等等。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的是直接从实践中获取,实践占据整个教学的70%内容,那么我们对于这样的教学课堂或者专业课程的教学就是要建立在基本的实践操作上。更为注重的是对整个实践过程的理解和动手亲力亲为。实践的内容很丰富,就想组装一台机器,雕刻一座模型,烧制一个瓷器,这些专业性强,技术型强的课程和专业都需要学生们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就艺术的特质,那么,如何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环境设计的内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为了更进一步的在教学环境的设计实践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教学实践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拿捏教学实践的内容,进一步的完善教学实践环境设计的体系,用制度和文化氛围来巩固教学实践环境设计的地位,从而带动整个教学实践的发展。
一、环境设计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应用技术型院校指的是专业性设计较强,具有实践导向的职业学院或者艺术学院,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更加能够不断的意识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更加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而营造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氛围。理解环境设计对教学实践的意义,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院校中的意义,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应用型技术院校的专业属性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很高。那么,实践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在这种逻辑下,环境设计的内涵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实践的效果,可以说,环境设计的内容对于教学实践非常的重要。正如同语言教学需要模拟出情景的设计,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学习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技术,都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背景,我们说这些都可以与实践的环境设计相提并论,因为他们是在该领域进行教学的必备元素。其二,应用技术型院校更加注重与市场和社会的对接,注重工作导向和实践导向,也就是务求达到学以致用,或者学以现用的地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学用脱节上的问题严重,为了更进一步的达到相应的实践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彻底解决这样的问题,增强专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直接为社会或者市场贡献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上了学,与工作无关。其三,应用技术型院校需要有实践文化的存在,因为实践决定了院校教育的质量,学了修车的不能把车修好,学了护理不能科学的护理病人,学了设计,却不具备设计出现实作品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增强院校教学的实践性,让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更为实用,让实践的环境更为高涨和完美才是提供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基本手段。
二、当前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现状
当前很多应用技术型院校都谋划和构建了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尽管有些院校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也有的院校先行一步,做得比较扎实,但是总得来说,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当前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体系中存在大量的设计漏洞,也就是说在制度建设或者组织文化建设层面还有所缺失,大家能够自觉的营造环境自身是好,但是不能够自觉的营造,反而破坏环境就有失水准了,环境设计中充满了实践的针对性和严肃性,如果不能够按照以教学为目的的原则去设计环境,反过来整个实践环境只能沦为空架子,失去了开发和研究的必要。二是教学体系中环境设计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够根据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完整的实验-研发-创新体系进行构建,而是大而全,多而不精,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优势,不能够完全将市场打开,并融入整个专业市场,所以给我们的环境设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环境设计缺少配合,这种配合来自与学校与老师的配合,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来自于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尽管建设的环境设计体系并不完美,但是也能够更加强烈的表达出实践的意愿来。根据当前环境设计存在现状,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体系研究与实践。
三、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需要和专业属性的基本要求上来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设计,我们能够把握到一个基本的教学实践方法,在环境上把握住一定的原则来进行整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和构建,然后不断的充实整个教学体系中环境设计的重要环节,让整个环境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突出的表现出环境设计的重要意义,所以整个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和重构。第一,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把握专业性原则。为专业学习着提供一个专业的环境才能够更好的付之于实践。比如在汽修专业当中,只有营造出一个修配厂的基本环境,模拟一切流程和制度状况,才能够促使学习者更为真切的感受到实践的环境,更加投入到整个实践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也能够在教学中更加全身心的投入。第二,环境设计逐渐用实景教学来代替,这是环境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将真正的环境搬到现实当中,比如建筑设计,那么就直接到建筑体的施工单位处去感受,去理解,去真正的用视觉和感觉来记录实践的全部过程,并将之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第三,构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好教学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比如经费问题、比如人才问题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整合所有的相关内容,整合所涉及到的具体运作体系,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实践体系的品味。
参考文献:
[1]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杜尚荣.感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森林环境;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65-02
《森林环境》是高职营林类专业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朱丽清,2010)[1]。它主要以人类与森林环境的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应用环境学、林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森林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替规律及人类活动对森林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为预测、调控、管理、利用和改造森林环境服务,为使人类与森林环境协调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一定的理论教学,为企业一线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能型人才(黄丽萍,2013)[2]。然而,从目前森林环境课程教学形式设置上来看,多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失严重。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刘波等,2015)[3]。因而,亟待从理论和实践层次探讨适合新形势下的营林类专业森林环境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1 当前高职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实践指导教材 森林环境课程的研究对象从森林生物各类群和森林环境要素,到森林环境因子的测定、有机体对非生态因子关系的定量实验研究,再到森林群落、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都对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中,尚未编写系统性强、教学目的明确的实践指导书,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对森林环境实践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和衔接不够紧密,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2 实践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和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森林环境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是以灌输、模拟、验证为主,由任课教师准备材料和器材,安排好实践程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实践内容,按部就班地根据操作步骤进行实习,因而阻碍了学生的思考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3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各高职院校《森林环境》的现用教材大多选用的是由毛芳芳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森林环境》的3个组成部分中,森林生态学是核心内容(孟树标,2007)[4],学生对生态过程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物群落和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实地观测(赵灿灿和李英,2016)[5],而生物群落特征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教材中对宁夏地区的案例缺乏针对性的介绍。在给学生讲授时,学生会觉得森林生态学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4 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缓慢,学时偏少 目前,不同高职院校森林环境实践类课程开课学期及开课学时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多数院校的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广域的,而研究其动态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所需要的特定季节,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的,若将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拉长,却又无法和课程教学相匹配,继而导致了森林环境实践性课程上课时间不够灵活,甚至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第二,森林环境课程需要大量的野外观测,对观测地的群落构成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满足于上述条件的区域多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或特定区域,大多距离学校较远,往返不便,因而导致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组织在实施上存在一定难度;第三,无论是课程实验还是野外实习环节均需要经费的支撑,而大多数院校的教学经费很紧张,再加上实习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能缩减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内容,致使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学时偏少,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涉入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往往只停留在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表面观察上,缺乏深入比较、分析和对课程整体性把握。
2 开展高职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立足本地,编写“森林环境”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使用的信息材料,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因此,迫切需要编写一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实践指导教材。高职营林类专业的实践课程除了具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实践的内容、操作方法也大不相同(朱丽清等,2011)[6]。根据课程能力目标要求,保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效果,立足本地特征和林业生产实际,通过合理的取舍、补充、简化与重组等,编写突出地方性和实用性的实验实训指导书,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由一对多的填鸭式单向指导向学生和教师合作研究的互动式教学指导转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小组分工,完成信息收集,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符合实践目标的实施方案;项目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将项目开展情况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互动交流,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和方法。
2.3 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因各学院所处地理位置及实习地点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应因地制宜地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实习内容的设计要突出本地区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特征,使学生从熟悉的环境、生物群落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结合宁夏地区特点,我院将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风景区设为实习地点对植物群落进行野外观测,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常见乔灌木种类、观察旅游干扰对六盘山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以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因地制宜地拓展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
2.4.1 挖掘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实践 为提高“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已有的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我院校园植物200多种,在讲授“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关系”时,可利用校园植物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生现场学习紫叶矮樱、碧桃、暴马丁香、白桦、樟子松、臭椿、红瑞木、油松、珍珠梅、榆叶梅等植物的形态和生态习性,对阳生叶和阴生叶的结构特征进行区分。现场教学的授课方式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
2.4.2 整合营林类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 依据营林类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可结合《森林植物学》野外实习机会进行森林环境课程的专业实习。在采集植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野外样方的调查掌握“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群落结构特征”、“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大小”等重要知识点。2个课程教学实习结合进行,大大缩减实习成本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森林环境”课程是营林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营林类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从事林业技术相关工作均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森林环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随着林业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特色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丽清.高职院校《森林环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74-12275.
[2]黄丽萍.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2):66-68.
[3]刘波,盛名,叶琳琳,等.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5(5):138-139.
[4]孟树标.《园林植物环境》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7):77-78.
篇10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 上一篇:学校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 下一篇:供应商管理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