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环境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26 16: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校园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校园环境建设

篇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高科技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人的关注,优美宜人的校舍环境、健康进取的精神环境、资源共享的社区环境正在不断形成和发展。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物质环境,是学校形象的外部显现,它不仅为整个育人过程提供保证,而且以其特有的方式直接参与育人。校园环境是一种文化景观,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着群体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智慧,为广大师生的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丰富的源泉。在当前的校园环境建设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满足了功能,却没有了美感,更缺少新意。因此,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既要关注教学和学习的需要,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

笔者借鉴区内环境示范校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环境实际,就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环境“育人”实效性进行尝试研究。

二、研究内容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是静止的环境,指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的文化特征,它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师生在教学或其他活动所形成的精神、传统和作风,是一种流动的环境,是通过陶冶、感染、潜移默化对人起影响作用。

1.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集中三部分内容进行尝试:

①通过校园布局、花草树木、人文景观等物质环境,提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中塑造美好心灵。

②通过宣传橱窗、警示牌、育人目标等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③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等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创设育人环境的和谐氛围,提升学校环境育人的实效性。

2.理论借鉴

本研究借鉴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管理心理学理论、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实效。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法。以半山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为调查分析、组织策划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汇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看法。

第二阶段即实施阶段: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在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确立存在的问题,建立研究目标,形成研究方案或计划。

第三阶段即汇总阶段:2009年7月至10月,分析汇总资料,剖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提升形成总结性研究报告或相应的论文。

五、问卷调查与分析

结合校园实际,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涉及学生对整体校园环境的态度、改进意见、节约与环保意识及行动等方面。

1.调查结果

(1)校园环境态度与建议贴近实际(见表1)。

(2)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节约意识(见表2)。

(3)学生能及时参与公益活动与环保行动(见表3)。

2.整体分析

(1)发展需求与发展差距

校园环境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学校校园环境虽然达到规定标准,但不能满足学生发展、审美的需求。我们进行了访谈,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第一,学生设想的校园环境是: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阳光校园、绿色校园;有健身、娱乐活动场所;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蕴藏丰富的知识。

第二,需要改善的方面是:种植供观赏的树木、花卉;增加人文景观;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学生诚挚的见地,为校园环境建设的不断深入、校园更加美好打下基础。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教育实效的改进设想

①加强学科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的结合、渗透,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②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树立环保意识、发展意识。

③丰富学校人文环境,倡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设施,遵守法规。

六、改进措施与对策分析

1.积极改造校园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该校是一所半山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结合校园实际,营造美观的环境氛围,让学校的文化底蕴去教育学生。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匠心独具的校训―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在甬道顶端安放奥运雕塑,预示学校勃勃生机。生活区月亮门两侧张贴“改小毛病成大气候”钛金铜字,彰显学校育人目标。操场四周栽上精心挑选的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山楂树,一年四季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与校园建设交相辉映。教学区精心构思,巧妙布局名人名言、画像、山水画。橱窗内张贴学生手工作品、先进人物事迹、班级量化评比、校务公开等内容,意在使师生用它来时刻鞭策自己。教室内悬挂各班班训,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花坛北侧矗立一面大型电子显示屏,两侧张贴“教师教方法 学生学做人”钛金铜字,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此外,显示屏随时插播师生教育教学活动风采、定时校园广播,营造师生身心健康成长氛围。

2.加强环境教育促环保意识提升

学校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让“绿色”走进课堂。学生自觉参与拔草、浇水、植树等劳动。在橱窗中展示环保手抄报、漫画、手工艺品。每逢“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学生便向居民发放环保倡议书,并参加清除非法广告、捡拾白色垃圾、“小手拉大手,还城市一片清新”等校内外公益活动。爱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等使绿色文明、绿色消费蔚然成风。

3.优美雅致、健康情趣的校园环境正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校园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采用直观教学,带领学生实地观察,识别各种植物、花草,锻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校园环境对学生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提供环境描写的素材,观察植物的生长、四季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教学基本篇目、诗词,提供了直观的情境。如《春》《白杨礼赞》《早春》等。

第二,校园环境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创设美观实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在操场四周种植枝叶茂盛的枫树,供师生课间休闲读书时享用。在花坛中种植各种花卉,春夏秋季节都能见到盛开的花朵,给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走廊、教室甬道两侧,张贴名人、名言、山水画。另外,悬挂一些图文并茂的警示牌鞭策学生言行。通过上述做法,既美化了教学环境,又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第三,在人文环境建设中,学校注意校容校貌的管理,在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每天都有“校园小卫士”值周,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尊师爱校教育等结合起来。对全校学生的礼仪、守纪、言行、卫生及“两操”等方面进行量化、公示。使校园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有序的人文环境为一体,使校园变成了一本活的教科书。

七、环境育人实效性尝试结果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因而,学校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激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融洽的环境。

学校在寒暑假期之际,充分利用各村家教活动站这一优势,由家教活动站负责管理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参观旅游,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学校同样回报社会,无偿培训各大队干部信息技术知识。春季运动会时学校大门向社会开放,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比赛,秩序井然。正是多方的积极配合,学校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体育先进单位及市级百所好家长学校,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2009年学校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第四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提名奖”,同年11月被全国妇联、中国教育部等八部委评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家庭、学校、社会携手配合,共同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氛围正全面铺开。

校园环境设计是当前校园规划建设的一个新课题,要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建设,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这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重视下,我们的校园环境建设,对陶冶人、教育人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八、几点思考

(1)学校环境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育、安全的观点出发,创建一个既利于教学又富有生机,以促进青少年身心良好发育,融校园、花园、学习乐园为一体的最佳环境。

(2)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校园的环境质量与学生息息相关,并持久地产生直接影响。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知识化到学府化,可以行“无言之教”,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今后实践中要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熏陶人、感染教育人。

(3)学校后勤管理的真谛是育人,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蕴含着无声的教育。而这些,对学生的成长,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突出育人功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仍是后勤管理的主旋律。

(4)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人类的共识,创建绿色学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Z].教基〔1992〕19号.

[2]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校园环境建设 内涵 意义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65-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阵地。”因此,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什么是校园环境呢?

一 校园环境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校园环境指校园内师生周边的一切事物。这些事物可分为两大类:(1)校园的自然环境;(2)校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山水园林、房屋建筑、花草树木及一切基础设施。人文环境是指校园内的校风校纪、师生风貌、文化传统、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诸多非物质因素。由此可见,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因此,校园环境的建设,就是对校园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建设独特的校园环境也就是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

笔者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可贵的教育资源,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整人的情绪,调动人的志趣,形成人的理念,确立人的目标。反之,不良的校园环境则容易使人受其不良的影响,长期置身其中,也会由良变莠。

我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精辟地总结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育哲理。先秦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怕背井离乡,三次迁移居所,终于使孟子成为一代儒家的代表。这些都不可辩驳地揭示了一个真理:一个人的成长,除先天的遗传因素外,环境对人的成长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和摇篮,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校园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地处鄂西山区,经济比较落后。多年来,我一直担任该校分管后勤行政的副校长。由于是由市职教中心、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成人中专、市农机学校四校合并而成的,而原有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成人中专的校址又被政府收回,使现有的校园面积较小。学校于2003年自行购买了改制企业原恩施市第一化工厂,但学校的布局十分零乱,加之近几年来学校师生人数逐年增多,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育人环境和建设方面,我们做了如下大量的创建工作。

1.在自然环境建设方面

第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地处城市边缘,地形复杂,山沟相间,地表不平。几次增扩校园面积,布局十分零乱。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2007年就聘请恩施州昊天规划设计院来校实际勘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学校的特点及发展规模,详细地做出了学校发展的校园整体规划,并经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使学校环境建设有了可依的蓝本。

第二,保护生态,合理利用。由于校园地形复杂多样,我们在校园建设上,尽量保持原始生态地貌,不求开阔平坦,但能曲径通幽。根据地形特点,综合开发利用,按照规划布局,能建房的建房,能植树的植树,能种草的种草,能修亭的修亭……总之,不拘一格,合理利用每一寸珍贵的土地。

第三,结合实际,从简绿化。由于学校目前尚无专职的绿化工作者,学校经费也时常捉襟见肘,不可能在绿化美化方面有较大的经费投入。但多年来,我们并未停止绿化美化工作。

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学校当地的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厉行节约,选取物美价廉并适合本地生长的花草树木进行绿化美化。一是师生自己动手,每年在校园内移栽桂花树、樟树等本地树木。二是为了节约经费,我们就采用本地四季常青的麦冬草栽种草坪。三是购进少量的铁树、红地木、杜鹃等小型花草点缀校园,让学校在自然环境方面能四季常青,三季花香。

第四,因陋就简、硬化亮化。凡是校园内的道路,不论是公路还是人行便道,都一律实行硬化,路边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全都装上不锈钢防护栏杆,道路两边和广场上全都安装了夜间照明路灯,一到夜晚,校园通明,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在人文环境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校园道路、墙壁、宣传橱窗、走道长廊等有利阵地,通过用标语警示、哲理名言、办学理念、活动宣传等多形式、多内容的宣传方式,创设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第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的教学班集体是学校开展育人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十分重要。文明健康、和谐进取的班级环境,能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班内设有国旗、名人字画、条幅、作息时间、课表、值日生表、学习制度、学习园地、电视机和校园广播。高考班还有倒计时钟表牌。此外,教室门上贴有班主任照片、班长照片和联系方式。通过这些形式,营造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

第三,全方位地创造德育文化环境。如升旗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广场文化、厕所文化、行为文化、园林文化等,凡是有师生活动的地方,都有文化的渗透和暗示。

第四,加强活动文化建设。校园艺术节,是学校最有特色的活动文化。每年秋季学期从十月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元旦篝火晚会为止,历时三个月的校园艺术节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师生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有诗歌朗诵会、红歌赛、十佳歌手赛、十佳舞蹈赛,有师生的书法、绘画、剪纸、手工制作赛,还有校园艺术团表演赛和趣味游艺活动等。师生的情操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得到陶冶。

将校园艺术节推向的是元旦篝火晚会。广场上搭起舞台,设有专业的照明及转播设备。广场周围,将燃起八堆高大的篝火,每堆篝火的木柴足有一大车。元旦晚会上,校长向全体师生们致辞拜年,然后由副校长、主任们点燃熊熊的篝火,在冲天的火光中,由师生共同主持,自编自演的元旦联欢晚会拉开了序幕。演出结束后,紧接着是规模宏大的焰火燃放,绚丽多彩的礼花把晚会推向了,营造了一种欢乐和谐、幸福美满的校园文化。

总之,创建整齐洁净、优美舒适的校园自然环境,是学生成长的物质基础。营造健康而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又是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优美的物质环境能让学生舒心地生活和学习;健康的文化环境能让学生受到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良好熏陶。环境的育人功能,正像杜甫的诗句那样,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三 校园环境建设的困难与应对策略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离社会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校园面积尚未达到规定的要求

原有的校园规模小、条件差,但近几年来,师生数逐年增多,导致超级大班增多,基础服务设施跟不上,更谈不上绿化面积达标,创建绿色校园。我们应加大向政府及主管部门汇报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尽快启动校园整体规划的扩建工作。同时,我们也殷切地希望当地的政府部门在规划教育用地方面要有远见卓识,为学校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政府的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微薄的收费,除办公运转及小型修建外,还要担负教职工的绩效工资。我们希望政府能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解决学校征地、盖房及绿化美化的资金问题,政府应成为校园环境建设的坚强后盾。

3.老校区与扩建新校区的规划布局,改造调整欠精细化

零乱的老校区要合理改造和利用,扩建的新校区要有现代的文明与大气,能做到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的有机结合。

4.目前学校尚无专职专业的绿化工作人员

学校应建立一支专职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的队伍。要添置相应的设施设备,定职定责,负责学校常年绿化美化的增设及管理工作。

5.校园文化建设在创新方面做得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让学校的文化环境更具专业化、理念化、制度化、行为化、民族化。

6.校园周边的环境不够好

篇3

[关键词]高校 网络 生态文化

[作者简介]郑艳(1975- ),女,四川安县人,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四川 绵阳 2200018)吕京(1971- ),男,四川苍溪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LWH13-1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52-0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类生活。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已经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网络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相互融合、延伸、拓展,为校园文化这一大的生态文化系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有着自身的意蕴,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一、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

对校园生态文化的解读要基于对校园文化的厘清。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人,其中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校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就其形态来看,既有校园物态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也有校园行为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神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是基于生态学的相关理念提出的。

“生态学”一词最早于1869年由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自然研究方法,渗透到各个学科,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校园生态文化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而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生活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它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学生学业和生活中以群体方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学生会组织、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队等;其中体现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又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所在。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下的校园生态文化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校园文化主体个人自身发展,校园文化主体群体之间,校园文化主体与教育者、网络和高校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文化”。

二、校园生态文化的价值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协作、共同运行的生态系统。高等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就要培育相应的生态文化理念,树立生态文化观,以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实现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的各种人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1.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发展灵魂的体现。校园生态文化汇聚众多校园生态现象,如学校的教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文化沉淀等,能有效凝聚学校人心,展示学校形象和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而融合生态文化的校园文化依旧发挥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态文化通过持久的浸润感染,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品性。而这种隐性的教育意义是任何课程以及课堂都难以比拟的。

2.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彰显。学校优美整洁的校容校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都是校园生态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的彰显。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教育力量,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旨在生态理念的引领下,建设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校园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进而彰显学校精神。

3.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现。常言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建设看似是无形的,但实际却是学校整个综合实力的显现。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内容众多,既有物质文化建设,也有精神文化建设,还有制度文化建设等,各种不同方面的文化建设间的协调与统筹将树立起学校完整的文化形象。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可以激励学校师生不断地反思、超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理念亦是学校发展的内涵需要,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促进学校的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网络对校园生态文化的影响

网络无时无处不在你我身边,虚拟的网络也是现实的。对学生来说,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了大家一个平等交流、展现个性、激发灵感的舞台;就教师而言,虚拟且现实的网络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内心,促进师生交流的渠道。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使学校、老师、学生三者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促进教育方式的完善。概括起来,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其发展空间,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交互网络传播和无限制参与,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促进主体精神的勃发。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中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系统,它既可以开阔视野,充实知识,使学生成为网络时代的受益者;同样网络也能让学生颓废、堕落,使部分人成为网络时代的牺牲品。因此,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网络环境现实,把校园文化看作一个整体即校园生态文化系统,研究相应对策,建构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生态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四、网络环境下校园生态文化的建构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是在网络及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特定群体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起点上,在新形式的网络环境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十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的精神,抓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培养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才。

1.重视校园生态网络文化的张力,弘扬多元文化。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集传授知识、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于一体,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其永恒的追求。当前的大学必须秉承和弘扬学术自由、文化多元的理念,从而建构相对自由的学术生态和文化生态。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民主性使各种知识、文化以及学术理念跨越学校这一狭小区域的藩篱,使其趋于无围墙、无国界化,使各种学术观点,不同民族的观念,不同地域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热点,在学校这一大的生态环境中相互激荡,相互渗透,促进自由的学术和文化氛围的形成。相应网络文化的异质性以及多元性也容易致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移,因此,网络文化亦要注重生态理念的引领,注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崇尚学术自由、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要营造追求卓越、敬业创新的治学氛围,加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提倡绿色上网,促进学校的生态网络文化建设。

2.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建设校园生态环境。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生态环境既包括合理的校园布局、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心旷神怡的绿化装饰等硬件设施,还包括网站建设。在重视校园网络软件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强网站建设,可以帮助师生直接、快速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管理信息的及时,便于全体师生方便全面地获取以及交流各种信息和文化。这种交往方式使师生的交往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新闻的力量》(The Power of News)一书中提出“媒体就是一种文化”。注重学校教育和校园网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影响力,丰富校园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同时无形中也拓宽了教育的载体和手段,通过网络文化的教育、引领和渗透,实现对师生情操的陶冶和潜移默化。同时,从生态观念、生态伦理和生态环境相统一的角度进行学校网站建设也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生态化。网络化的管理更倾重于对师生的服务,而不仅仅是聚焦在“管理”上,网络形成的高速、快捷、有效的反馈机制,便于学校师生对学校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掌握和反馈。师生可以通过聊天、贴吧、微博、留言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和讨论,这无形中也为学校的管理“出言献策”,使得管理更为高效,有益于师生与学校的和谐发展,而这也无形中促进了学校生态文化建设。

3.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师资队伍,巩固建设成果。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构建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要注重师资队伍和谐的生态人文观的培养,加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理念的引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在给师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新空间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开放性,也导致个别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逃避现实,冷漠孤僻,自我封闭,道德选择开始迷惘,价值取向紊乱,甚至出现道德人格的偏差,不利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进行。因此,这支队伍既要注重网络的建构,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领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使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心理诉求和知识获取相契合,进而促进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4.增强校园生态网络文化的适应能力。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服务社会,因此高校的生态文化建设也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注重校园网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适时的网络文化建设,使在校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捕捉社会发展的趋向和脉络;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更好地使高校服务于社会。此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之与校园网络结合,从而扩展校园生态网络文化的覆盖范围,增强适应性。

五、结语

党的十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抓好培养广大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主动推进校园网络生态文化建设,多管齐下,为实现文化强国这一历史使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4-01-16.

[2]徐萱春.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汉论坛,2008(7).

篇4

论文关键词: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理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

0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行为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已逐渐应用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作为环境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环境行为理论成为许多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在柳州高级中学的校园设计中,环境行为理论得到大量应用,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校园内各类空间环境的要素,从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出发,结合学校的文脉与文化性,注重“和谐自然”的意境,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空间。

1环境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其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环境行为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理论,追求的是环境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环境决定论,2)相互作用论,3)相互渗透论。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即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相互作用论是指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相互之间互相作用,其行为的结果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不仅能消极的适应环境,也能利用环境提供的要素,改变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相互渗透论是指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与环境,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统一。

2环境行为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1环境决定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1.1‘和谐自然”的总体规划新柳高的基地位于柳江边上,离蜡烛山不远,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及柳州高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新校区具有“集自然山水之秀,汇人文气质之灵”的独特气质。在新校园规划中,采用“化零为整”的手段,利用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不拘小节,达成一种建筑与山水无限融合的理想夙愿。通过分析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的主轴线与柳江平行,次轴线则将蜡烛山、基地与柳江联系起来。见图1.

利用圆弧的向心性,在外围用圆弧走廊将各个分散的教学楼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功能建筑沿轴线有序展开,即规整又不失活泼。同时教学楼之间的连廊形成一个个相框,移步换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深得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的精髓。见图2.

2.1.2简约的建筑设计手法 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源自于广西的秀美山水赋予的灵感,建筑风格不再是旧有的简单呆板,力求新颖活泼,建筑设计与新区的环境相适应,表现一种腾飞、向上的气氛,同时增加新校园的识别性,在南北入口处,有五层高度上的扇形雨棚。中轴线由一系列的立柱开始,分隔了运动场对入口广场的干扰,并象征学生由此进入神圣的知识殿堂,通过中轴线宽敞的连廊,与辅助的西侧的连廊结合,可以到达主体建筑内部的各个区域,同时可以成为入口街道的标识。主体建筑涂料与混凝土、金属与玻璃的组合,柔和而又具有现代感。采用小尺度划分,以产生亲切感,简约的比例,塑造轻盈的外观效果,既减少了对学生的压迫感,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2.1合理分区。整体设计基于人员活动流线和有机整体原理的空间序列组织方法,这是通过分析学校人员活动规律及建筑基地环境得出的结论,是相互作用论最直接的体现。

建筑理论家汤布利(1、w0mbly)对有机建筑给出以下定义:“假如一座建筑是有机的,它所有的部分应是和谐的,是一种连贯的表现,包括与环境之间的统一,它的居住者、建筑材料、结构方法、建筑地段、建筑用途、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赖以生成的理念,每一个要素都是另外要素的产生的结果,一种有机的结构定义预言了生活,与使用者一起成长,呈现出它自身的基本现实或内在本质”。在该校园空间的建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概念。而其内在的本质是基于人的活动流线与活动区域,能最大限度保证使用者的方便性与舒适性。根据功能分区,将体育活动以及绿化区临近新区主干道布置,有效阻隔了城市的噪声。教学区、体育区与位于基地北部的生活区呈三角型布置,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从任何一区到其它两区均为最短距离。在中心校区的布局中,将全部教学楼以及办公楼、图书馆等,以一条贯穿的半室内步行街道相连,来自外部的自然光线和不同标高处的“桥廊”,暗示出城市街道般的空间特征,使空间的使用与发展导向一个良性的走向,使校园空间成为有机整体。见图3.

2.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的应用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主要体现为在进行竖向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新校园的设计中,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降低土方造价,将低洼地带体育场标高降低2m~3m,利用地形边缘的高差作为看台,节约建设成本,并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学生可以在体育场周围的草坡上休憩、玩耍或观赏比赛。在校园西侧,原有地形低洼,建筑避开这里布置,形成的空地作为自然景观,原有的水面保留并加以改造,多层次的绿化、景观形成的诗意校园空间可成为学生课余交流、放松的良好场所,并将成为个性发展的舞台。见图4.

2.3相互渗透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3.1相互渗透理论在创造校园动态

空间序列中的应用动态的空间序列是指人们穿过一组空间的整体感受和心理体验,要获得良好的整体感受,在空间序列设计时要注重空间的大小、高低、狭长或开阔的对比,以及空间中实体建筑界面的变化的联系。在柳高校园的空间序列设计中,特别注重具有“穿越”意义的序列空间的创建。其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穿越”这一空间构造的意义,让人怀着“前方似乎有不少有趣的东西可以一看”的一种期待,同时又不能让人看到全部,而将一些感动留到后面,这就是所谓的“穿越”。为了使柳高空旷的基地成为受人欢迎的环境,设计时以一系列四通八达的,开闭有致的交通空间,将大量的单个建筑联接成集合形式的校园平面。在中央部位创建一个中心校园区,周围用路径环绕,体育馆、报告厅等则像卫星一样在其外围布置,通过贯通连廊,环形连廊,相互连接,形成多层次的空间体系。

2.3.2相互渗透理论在营造“以人为本”交往空间中的应用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还在于校园规划能具备激发好奇,促进交流的特质,这样的校园氛围才是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校园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的活动是以交织融合的模式发生的。以环境行为理论为依据营造课堂教学之外的,适宜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广义课堂”成为新时期设计所关注的问题。相互渗透论是进行交往空间设计的关键。

教室以外的交流大多是以三五成群的模式,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生态。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把教室走道尺寸放大,扩大了走道的功能,使之不再是单一的通道,而是具有一定的交流空间的复合空间模式。同时在进行绿化设计时,采用花墙竹墙,群体树本等,围合出大量半围合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通过各种小广场的设置,方便学生进行一些集合活动。并且在连廊中增加了可以休息的长凳,使之成为休息交流的空间。在中心校园内部,设计重视环境地景的对应与融合,加强视觉轴线的塑造,创造借景(远山)、亲水空间塑造及平原地景意象的延续。多层次的建筑布局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与学习群组,而各种形态各异的外部公共空间,围合半围合空间,以视觉的和物质的方式相互联结成网,成为具有自由流通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统一的交往空间。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一、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建设方面也得到了极大应用和发展。在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电教课室在高校已经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通常是由投影仪、音响设备、投影幕、多媒体计算机等设备组成,通过中央控制系统集中控制音、视频、计算机等设备,这也是目前我们各高校常见的多媒体教室的基本配置。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与之前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图形文字视频的结合,教学内容得到更高效的呈现与展示,提高了学习兴趣,让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多媒体课室的建设来看,普遍都是投影仪为中心的以教学演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设备之间功能上缺乏足够的功能延伸和扩展,在教学使用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所能提供教学形式也比较局限。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推动教学改革,更好发挥出服务于教学的职能。

二、科学的规划是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前提

(一)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在规划与设计上,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及相关专业特点相适应,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规划上,应紧密贴近专业特点,根据专业教学不同需求来建设,不同的专业,往往在教学上会因为专业的特点而带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因此,需要多媒体教学环境能够满足教学的多样化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当前新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从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又带有各专业的特色,从这两个方向来建设具备差异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设信息化数字校园的趋势下,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联系接触更加密切,通过新技术所带来的现代化的技术体验,建设先进的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其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上。通过功能的细分,从不同专业特点和教学需求出发来分类建设,以适应不同的多媒体教学特点和课程本身的教学需求为出发点,规划整个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功能与建设内容。譬如对应外语专业的,可以考虑带情景展示功能的引入;教学设备要具备一定的智能交互功能,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相结合,提供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采用智能触摸平板代替传统的投影机以及精品课室录制与多媒体课室的结合,通过在课室搭建小型录播系统,可在教学现场的同时实现课程录制,为共享课程的建设积累了课程资源,这种模式,使得师、生、教学内容之间主动的互动与教学信息内容的交互以及精品课程制作得到结合。

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化等新技术建设多媒体教学环境,构建现代化课堂

(一)虚拟化云桌面技术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应用。当前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仍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多媒体信息终端供教师教学使用,多数是被局限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课室环境中,需要在每台多媒体计算机上按照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专业特点不同安装业务所需的教学软件程序,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繁重,使用寿命周期短,后期的升级和性能拓展都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特别是对于高校动辄数以百计的多媒体课室,在日常的管理运维、系统更新、软件安装升级变得繁重,大大降低了运维效率。采用虚拟化桌面基础架构来搭建多媒体信息终端,通过桌面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技术搭建的云桌面环境,实现了桌面应用环境与终端设备的分离,桌面环境集中部署在中心数据服务器,通过虚拟桌面环境部署,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和不同专业实际教学环境的需求来构建各种应用业务服务器,从而部署对应的桌面环境,提供各个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而且在满足日常常规教学的同时,还能通过虚拟云桌面,实现多种教学虚拟环境,充分满足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适应不同专业特点。

(二)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录播平台,实现教学课堂录制、教学资源制作与多媒体教学环境功能融合。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在线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各大高校的铺开,各高校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力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制作并不断积累和丰富精品教学资源。在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上,通过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录播平台,实现课堂录制、直播、课程资源管理、教学等功能的综合融合,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以及对教学改革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录播平台是在多媒体教学环境基础上,实现授课计算机信号、教学场景以及板书、教室学生互动等全高清、自动跟踪录播、录播视频采集编码制作、资源存储等功能,使得教师在课堂现场教学的同时,通过录播系统完成自动录播,视频资源存储于虚拟云桌面存储服务中心,实现了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建设,有助于教师教学改进,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改革,同时,师生可以通过平台便捷的上传下载编辑制作视频,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校园(信息化)资源建设相关的业务应用。录播型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模式,把精品课程制作与课程资源共享,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校园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云平台等技术支撑,实现两者的功能融合,打造录播型多媒体教学环境,不论是对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都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三)优化多媒体设备功能配置,打造现代化的智能教学系统。在常规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仪器及相关设备的选择往往是以多媒体投影设备为中心的基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多媒体电脑、音响系统、白板的配置组合,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触摸一体机的出现,集成了大屏幕显示、电子板书与计算机系统,实现了显示与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交互式触控教学的融合,扩音系统通过蓝牙、数字无线调频技术的融合,使教师更易操作,更加便捷和智能。同时,蓝牙及数字无线调频技术在音响系统的应用,使得多媒体教室彻底摆脱了线路的束缚,一师一麦,实现了教室在进入任意多媒体课堂都可以实现自动连接,授课。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教学设备,在多媒体设备教学设备的选择上,通过对设备功能进行选择与优化配置,打造出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代化的智能教学系统,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易操作、易管理、更加智能化,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新形势下,教育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为现代化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关键,加强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电教室建设的改革与创新思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云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及具备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教学手段的优势,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作者:张坚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晓安,董武绍.对多媒体网络教室组建与应用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8,6:60~63

篇6

关键词:云计算;高等学校;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51-02

一、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等综合发展的结果,具有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管理等优点,是一种现代创新的、可以使数字资源共享得到较好实现的服务技术[1]。它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代表一种新的理念和服务模式。在云计算环境中,云用户只要通过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连接网络,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直接从云服务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云计算具有服务需求自助化、资源配置动态化以及应用扩展性强等优势。

根据当前云计算的应用与研究,典型的云体系架构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基础架构如图1所示[2]。

二、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通过自建或购买的方式囤积了大量资源,但是其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

现有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目前,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来自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通过购买厂商现有的资源应用平台及其资源,另一部分是自主开发建设的数字资源平台与资源。由于这些平台和资源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造成资源建设重复。

2.教学资源与平台共享程度低,缺乏整合

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无法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独立、封闭的数字资源平台,“资源孤岛”现象严重。

3.教学资源建设成本高

随着各个高校教学资源数量的急剧增多,各个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为自己开发的数字教学资源或购买的网络教学平台购买相应的硬件设备来维持其运行。

4.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重点大学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能够获得丰富的软硬件教学资源,而大部分地方院校受资金来源等因素的限制,软件硬件资源往往较贫乏,造成教学资源分布差异较大[3]。

三、云计算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1.云计算应用于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优势

与传统模式相比,采用云服务模式建设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实现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

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通过网络连接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构成一个资源库,并对其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和调度,其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云计算环境下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可以利用云技术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共享的云资源,有效缓解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2)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云计算环境下,用户通过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线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教学平台,一方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节省高校设备购置及软件升级的费用

云计算环境下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都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资源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对用户使用的客户端没有较高的要求,用户的客户端只要能够连接网络就可以获得所需的服务。各个高校在设备购置和软件升级方面的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且有利于避免资源平台的重复建设。

(4)为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云端服务器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资源存储能力。云计算技术通过把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组合成一个超大计算机群,能够达到亿万次级别的超强运算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超级复杂的运算服务。同时,在云计算中,数据通过冗余存储方式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群中,数据存储具有分布式、大吞吐率和高传输的特点。云计算服务对数据进行多重保护,相比数据存储在各个客户端,安全性更高。

2.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架构模型

云计算通过网络把大量的虚拟化资源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4]。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平台设计的目标就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高校的教学资源及其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封装成一个资源池,完成各个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高校软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并通过客户端向用户提供云服务。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平台架构模型分为4层,如图2所示。

云计算客户端是指用来访问云计算服务的各种软、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用户通过这些终端设备就可以进入教学资源平台获取相关服务。

云计算应用服务层主要是整合现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以及个性化学习云服务平台等,并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互联网软件的服务与应用程序接口。

云计算平台服务层通常需要云基础设施并支撑上层云应用,它将解决方案或计算平台作为服务交付,一方面为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系统集成与系统应用提供综合的管理功能。

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是整个云计算体系架构的基础,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等物理基础设施资源及其虚拟化资源两大部分,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为上层提供网络通讯、数据存储和计算等按需的云基础设施服务。

四、结束语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率,解决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云计算技术飞速地发展与成熟,它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瑜龙.基于云计算的大学教学资源整合模型优化研究[J].科技通报,2013,29(7):201-203.

[2]王莉利,高新成,李瑞芳等.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设计[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4):37-40.

篇7

关键词:绿色大学; 校园环境解说;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如何创建绿色大学?清华大学首先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1]王民等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情况,提出以“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行动”及“绿色人格”等作为建设绿色大学的主要内容,并基于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精神,突出学生的“绿色人格”,建立“绿色文化”,从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绿色大学的建构。[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绿色人格”?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进行环境解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解说是推进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旅游景点,而用于大学校园还较少。

解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其旨在通过原始事物,凭借游客的亲身经历,借助于各种演示媒体,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而非传达一些事实。美国国家解说协会给出了一个定义:解说是一项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它在听众的兴趣和资源固有的意义之间建立情感和智力的融合。通过研究,王民等人提出:环境与遗产解说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王民等人开展了博物馆环境解说规划(北京自然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环境解说评价的研究、环境解说员专业化与解说词规范化研究、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境解说研究(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3]环境解说研究应包括解说调查、解说评价、解说规划、解说设计。

本文旨在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师生对绿色大学建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和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以此进行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的案例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文明建设,也促进了环保理念在学生中的推广,更有益于推动中国高校“绿色大学”建设的进展。

一、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

通过概念界定和理解,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情况,本文提出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图1)。

本文涉及的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包括以下内容:解说规划任务主题、解说资源调查、解说系统媒介选择、环境解说系统规划方案等。

二、解说规划任务主题

此次解说规划的具体任务及主题: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展示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增进师生对于绿色大学理念的理解,以达到教育和服务的基本功能。

三、解说资源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采取了很多有效的节能措施,是很好的环境解说资源,也为“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 解说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些解说资源主要包括绿地安装使用节水型喷灌或微喷装置、家属区房顶平改坡建设、使用节水龙头和冲厕设备、宿舍使用红外线灯控、宿舍及教学楼使用节能灯具、中水处理和使用、采取分时分区供暖、锅炉房及管道的保温节能措施、采用学生宿舍购电系统、使用一卡通计费系统等一系列的节能设施和节能手段。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还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等其他解说资源,同样应该视情况进行自然文化资源的解说系统建设。

目前,校园内主要的解说标识有北京师范大学平面图、道路指示牌、指示牌、警示牌、友情提示牌、雕塑、布告栏、树木介绍牌等几类。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现有的解说标识和校园潜在解说资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校园解说资源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四、解说系统媒介选择

解说媒介选择就是根据解说资源状况、校园受众的需求情况,选择适合校园解说任务主题、便于师生接受的最佳传播途径。[4]选择解说媒介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

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类解说媒介,并进行了比较(表1),其中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中解说系统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解说牌是解说服务中最基本、应用最广的一类设施,具有以下功能及内容:(1)指导:加入口标志、欢迎标志、指示标志(指引方向、距离)等;(2)管理:如法规或规章的明示、警告、限制或禁止等;(3)教育:自导式步道解说牌、一般解说牌、树木名牌等。

解说牌材料的选择很多,如防水纸(布)、塑胶、金属、木材、漆画文字等,也可以做成精细且耐用的展板。此次解说规划建议的材料为木质、石质或其他环保再生材料。适当地使用当地材料,有助于增进环境和解说主题的整体协调感。

解说牌的大小和高度一般设置规范:牌面的大小以能让解说对象清晰看见为首要条件;解说对象与牌面的距离,最远界限是牌面全部的文字均能被判读的距离;通常解说牌设置在离地面45~60cm高度的位置; 室内墙面的展示,以下端离地面95cm、上端在视平线上方27°以内为宜。

为使解说牌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文字大小、字间距离、颜色、字体、说明文字的长度、是否使用插图、图的大小色彩、图中文字的大小等均需注意。

解说文字的设计准则:(1)文字设计应力求简洁、清晰、易识、悦目、精确、有条理,让解说对象能清楚地看到解说内容;(2)尽量以日常生活用语来解说要传达的信息,即使专业的内容也要使用平易的语言表述,尽可能避免使用学术名词;(3)文字内容应在游客看完“大标题”及“副标题”后即能了解解说的主题;(4)可能的话,鼓励解说对象参与(如以提问或建议引导其做某事或寻找某物);(5)字体应当尽量使用印刷体,如果使用英文则不可全部用大写字母。 配合环境而不是与环境竞争的颜色。除了警告及管制标志(警告、禁止、限制等)常使用较醒目的原色外,所选择的颜色必须使解说牌更醒目,但又不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协调感。

以上解说牌的各项设置实际操作时均需考虑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并且应与一定的解说内容相一致。

五、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解说系统

(一)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牌示解说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设立在人流密集处。校园内的几条主干道,以及学生生活区(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四周)、教学楼周围的道路都属于学生人流量较大的路段。解说系统应主要设置在学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达到宣传教育效果。

(2) 选择最需要解说的地点并合理配置解说牌,避免造成过度拥挤的现象。介绍某一处节能设施的解说系统最好设置在该节能设施附近,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前方的节能设施,可以把二者对应起来,并且二者之间最好不要有阻挡视线的障碍物。对于不便观察的节能设施,可以在宣传布告栏或是地图等地方进行系统的解说。

(3)方便观看阅读。应该设置在容易发现、方便使用的地方,能够充分代表想要解说的对象并且易于辨认。解说牌设置的位置应该比较显眼,并且便于观看阅读,如在靠近人行道的墙上、草坪靠近人行道一侧等。要避免解说牌离行人可到达处过远、中间有障碍物等情况。同时,解说牌设置的高度、角度等也要适合观看阅读,解说牌及其上面的文字图片要避免过小、不清晰等问题。

(4)解说牌要醒目但不能破坏整体环境,应使用与环境、视觉友好的颜色,使周围环境和谐,避免因设置解说牌而破坏景观。解说牌应设置在比较醒目的位置,以吸引行人的注意。

(5)设置环境解说牌,其重点还是在于陈述事实,进行普适性的介绍和宣传,应尽量避免单调、乏味的口号。

(6)解说牌的设置,应该考虑阅读距离的不同,既要有远距离的,也要有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5~8米处能清晰辨识和阅读;而近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1~2米的距离能够清晰辨识和阅读。

(7) 考虑到正常的人的一般阅读速度(6~8字/秒),以及对于一般宣传栏、布告栏(宽3~4米)的有效阅读时间(6~8秒),建议大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50个字左右,小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30个字左右。此外,可以有其他辅说明描述文字,供感兴趣的阅读者使用。

(二)牌示解说标识布局规划

经过校园调

和收集资料,归纳得出北京师范大学节能措施共约23大类(若一个点位有几种节能措施,且与其他点位差异较大,则计为一类,如大浴室的几种节水措施)。

根据节能点位的特征和节能措施分布的特征,考虑到设立解说标识时的实际情况,对上述节能点位和节能措施进行了筛选及分类。在进行解说标识建立时,可以将其分为六个系列,每个系列可以统一样式,同时应保证几个系列之间风格上的协调。

系列一为校园绿地的节水型喷灌和微喷装置。

这一系列解说标识应设置在面积较大的草坪边缘、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段,并且在解说标识前方要能看到喷灌装置。在喷灌和微喷装置前,解说标识分别展示该装置。

系列二为独立的点位,包括浴室、开水房、中水处理站、蒸汽锅炉房、外事锅炉房、供暖锅炉房、路灯控制器、平改坡工程。

这几项内容点位分布相对独立,基本都有独立的建筑。可以在每一项附近设置解说牌,展示节能手段和措施。同样,针对这些位置的解说牌也要满足便于观看、明显等要求。

上述节能措施在空间上的分布独立性较强,并且一个位置上大多有多种节能措施和手段同时使用。因此对于上述节能措施,应该根据其分布的点位进行解说。如在供暖锅炉房,设置针对供暖锅炉房节能的解说牌;在中水处理站外,设置针对中水处理的解说牌;在位于屋顶平改坡工程几栋楼的附近,设置针对平改坡节能的解说牌。

系列三为针对室内分散分布的节能措施的解说,即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等建筑内的节能措施。包括学生宿舍楼楼道的红外线感应装置、学生宿舍一室一表、水房的恒压恒流阀、节水冲厕设备、西区公寓的节能型开水器等,以及教学办公楼的恒压恒流阀、高效节能灯具、节水冲厕设备等。

由于这些节能措施分布在各个宿舍楼和教学、办公楼里,因此考虑以楼为单位,设置环境解说标识。如学生宿舍楼可以在进门大厅处设置对楼内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在水房、楼道等处分别设置相对应的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对于教学办公楼,同样可以在卫生间、电灯开关等附近设置相应的解说牌。

系列四为针对其他节能措施,如无负压楼宇设备、变频调速装置、空调制冷节能、透水砖、渗水砖、草坪砖等,由于这些措施本身不太方便观察,在附近设置解说牌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这些节能措施可以统一在宣传栏等处进行介绍,具体安排要视可供使用的宣传栏情况而定。

(三)解说牌规格设计及解说词

针对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节能项目,现对各项目拟定以下解说牌规格(表2):

针对上面各系列的项目同时拟定具体的解说词。

(四)针对已有环境解说牌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解说牌的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表3),这些不足在后期的解说规划中都应该仔细考虑。

(五)建议新增的其他牌示系统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解说牌的调查分析,本规划建议新增两类解说牌:紧急避难场所及相关路径解说牌和针对雕塑的系统说明解说牌。

(六)其他解说系统

文中所指的其他解说系统是指除牌示解说系统以外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具体包括:多媒体系统、解说出版物、网络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等。多媒体系统:建议制作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及环境教育的影音资料,并设置专门的展厅或展廊进行定期、系统的多媒体解说。解说出版物:制作相关材料的文字和图片出版物。网络展示:利用网络平台,在更广泛的层面进行绿色大学和环境教育的传播、推广,以达到解说目的。环境教育活动:设立相关的环保社团及组织,并定期开展有影响力的环保活动;加强校际交流,通过活动推动高校环保事业发展。

六、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大学校园评估标准规划设计结合前期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及对环境解说标识调查分析,从组织管理(20分)、环境教育(30分)、污染控制与节能(30分)、校园环境(20分)等四方面,构建北京师范大学的绿色大学校园的评估标准,共16条,评估标准总分100分。评估侧重于校园环境教育和污染控制及节能。七、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在绿色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解说任务主题、原则内容、媒介规格、解说词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希望能对各地建

设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起到促进的作用。参考文献:

[1]王民.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9):44-47.

[2] 王民.绿色大学的定义与研究视角[j].环境保护,2010(12):47-49.

篇8

关键词 学生作品 保存与使用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32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Environment Art and

Design Students' Work Management System

HONG Juncan

Abstract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has a strong practical, establish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practice it is to develop a high level of 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talent the important part. Outstanding student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lection left the Art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iculum demonstration teaching is focused on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teaching, is the main form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To do good works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 election to rema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Art Institute.

Key words students' work; Preservation and use; management system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不是象牙塔,大学教育要强调素质教育,但也不应忽视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其成立之始,便由于市场的需求,而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了实践的内容。因此,作为高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我们应该提倡培养学生具有引导设计市场方向的理想与信念,同时也应具备适应设计实践需求的扎实的基本技能。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作设计几方面进行,在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基本采用实际项目、留校优秀学生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直观地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在环境艺术教学中,优秀的学生作品是环境艺术教学中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示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成果的集中表现,是进行专业交流的主要形式。如何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作品进行挑选,如何进行管理、使用和分类保存,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1环境艺术设计中学生作品的类别

(1)基础类临摹作业和写生作业,比如造型基础、钢笔画、马克笔绘画、考察写生作业等,这类作业基本以单张形式呈现。

(2)专业类创作课程的优秀作业,比如室内住宅设计、酒店设计、展馆设计、小庭院设计、广场设计、卖场设计等专业课程的作业。这类作业以文本形式呈现,部分有较小的展示类的模型。

(3)毕业设计的作业,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课程是一门最重要的课程,通过毕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设计作品的审美感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复归到更高层次和品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设计项目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从事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良好品格,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作品,不同层面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各类教学总结和环境艺术年会都会组织环艺课程的作业展览和比赛,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作业,在没有被专业老师定为优秀作业的时候,也应列入优秀作业的范畴。

(5)模型、实物等设计作品,环艺专业教学中模型表达的训练要结合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并注重对模型制作技术与技巧的训练。不同的年级及不同的课程主要训练不同的内容,每个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会不仅用模型表现设计,同时会用模型推敲和推动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模型表达与课程学习目标结合的问题,还需要探索不同的材料与技术表达不同类型的模型。选取优秀的模型留存。使低年级的同学在设计训练的过程中,能直观感受三维立体空间,结合自己动手的制作和多角度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充分理解和表达空间及造型。

2 优秀学生设计作品选取体系的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产生的学生作业,良莠不齐,如何在诸多的作业中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业,使所选作业既能满足参赛、参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今后教学示范的需要,是对整个教学团队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学生的设计作品必须为原创(技法临摹类除外),具备的独特创意,符合形式美法则。其次,作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准和制作规范;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无论是室内、景观、展示还是其他各方面,都具有当前行业的制作流程和规范。再次,学生设计作品必须符合教学要求,能较好地体现教学理论和技能;环境艺术教学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生逐步掌握专业所需的一般能力(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核心能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掌握每一门课,每个阶段专业学习上需要学会的技能,学生作业只有在满足教学要求和体现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才能作为优秀作业留存。

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单单一个任课教师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整个教学团队、行业专家等一起合力才能完成。才能保证留校优秀作品的教学需求性和行业规范的执行性。如图1所示。

3 优秀学生设计作品保管体系的建设

当前美术院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作品存放有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存放空间吃紧,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有多种形式,文本、展板、模型及手绘稿等等,都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当前高校存放此类作业空间上严重不足,制约了优秀作品的留存。二是存放环境不符合标准,由于房屋潮湿,通风,卫生条件较差,导致作品腐烂、虫蛀等严重后果,对留存作品的展示和使用造成了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作品就是学生成绩的见证,是进行教学再使用和展览展示的必要基础,如果任其在不达标的存放环境中被毁损,也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合理地保存。如图2所示。

首先是选择存放的方式,从优秀学生作业的类型上我们就可以大致将存放方式分为:纸本、展板、文本、电子图片和模型几类。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存放方式,也可以统一作品,采用多种存放方式。

其次是选择存放的地点,存放的地点可以分为学校统一存放和任课教师单独保管存放,对于任课教师保管存放的优秀毕业设计,必须先到学校备案登记,领用出后才能使用和保管。

再次是保管人员的确定,从存放地点上可以明确,统一存放在学校的优秀学生作品的管理人员为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教师领用出存放的管理人员为领用教师本人。

4 优秀学生作业的使用体系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求学生在不断的专研和学习中掌握多种技能。优秀的学生留校作品是教学成果的展现,是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优秀的学生留存作品是进行循环教学的必要前提;优秀学生设计作品参加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比赛,既能检验教学是否符合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进程,又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度的一种全方位考量。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与行业紧密接触的过程,是与企业进行交流的过程。环境艺术教学能为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提供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设计人才。校企合作能促进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对于教学来说,能引进企业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与市场的接轨能力,促进学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4.2 优秀学生留校作业的使用方法

优秀学生留校的重要性,及易损坏、易丢失的特性,决定其使用过程必须保证保持作业的完整、整洁,保证不丢失,损坏。

(1)保存于院系的优秀留校作业,在教学、展览和交流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必须由专人签领,注明用处并及时归还;(2)保存于专业教师办公室和工作室的优秀留校作业,院系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留校作业使用管理是否得当。(3)学生不得擅自借用优秀留校作业。

5 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积累的学生优秀的设计作品,是进行再教学,展览展示,教学总结和参加各类比赛的基础,是检验教学是否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我们在教学和总结过程中,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作品,为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提供参考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邱杰.浅谈环艺专业教学中的模型表达与训练.艺术教育,2012(4).

[2] 苏梅.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作品保存的问题与对策.兰台世界,2009(4上).

[3] 张善龙.“学生作品”案例化教学的实践.教育科学,2012(9).

篇9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制图课程当中所存在的困难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制图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难点

对于传统的”环艺专业制图课程“而言,其体系当中的培养目标和高校高职的教学还需要继续加强。我们应该将培养比较实用的人才作为高职培养的目标,加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活动相结合,并与其它的专业相互结合,互相促进,更好的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制图课程当中所存在的孤立性的缺点。

2.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教材当中所存在的难点

我们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变,更好的活跃课堂当中的气氛,使得学生在课堂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此外,对于教材的选用都是参照建筑工程专业进行对教材、装饰、建筑以及结构施工图进行编写,而对环境艺术专业的联系还比较缺少。由此在教材上我们应当加强图例的讲解和解说。

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制图课程当中的改革探索

1.针对教材进行优化,培养其设计能力

针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其特点来说,对高职院校的黄镜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制图课程的教材进行相关的编辑。在教材的编写上主要是遵循够用以及适用的原则,除了对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等基本方面进行内容的介绍以外,还在编写内容上增加其相关的制图内容和素材,并在当中重点增加环境艺术设计的施工图。增加一些比较优秀的施工设计图,对这些优秀的设计图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用以提高学生对设计理念的讲解和介绍。学习制图的时候,在其学习过程当中穿插设计学习内容,不断的使得课程学习生动化,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2.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教学的内容来说,高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与其他普通高校当中所存在的制图课程有所不同,在这里,老师应该更好的做到精讲要多练、讲练要结合、边做边讲。比如老师在讲解施工图的过程当中,应该一边演示一边进行讲解和示范,并对工具的使用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更直观的对教学内容和制图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

3.对教师的角色进行改变,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

“建筑制图”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在教学当中,老师不能把自己扮演成教练或者是保姆这种角色上,而应将自己演变成导游的角色,运用自己的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学习,并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把学生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老师作为引导着。老师在这里是一位引导着,并不是教会学生学习到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学习,最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

4.改善教学的手段,加强实践的环节

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图形、图样表达方式,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手绘设计、计算机绘图以及工具绘图等等。在这里,每一种方式都具有不同的优点或者是缺点。在工具绘图方面,其准确性、规范性,是的图形在尺寸和比例方面的表现更加的容易;手绘表现则比较快速而简明,能够对人的手、脑、眼睛的协调能力都能进行更好的锻炼,也由此,这种方法成为了设计师在设计交流过程当中最为直观和简单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设计师对设计思想进行传播的最为方便的工具;计算机绘图软件,利用这种软件对图形进行总动生成,不仅在时间上进行了一定的节约,同时也能够是指出图准确。因此,在设计的各个不同方向和阶段,都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在建筑制图的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灵活的选择和运用,凸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结论

对高职院校教学进行改革,是教师进行教学育人过程当中最为长期应该坚持的一项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制图改革应该持久的坚持着:众实际、会应用,的教学理念,对专业的岗位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相关的技能培养和锻炼。在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培养方式上进行的,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推陈出新、提高实效”,并在一定情况上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的推动课程教学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篇10

现代陶艺在中小学环境中的艺术形势

(一)现代陶艺在中小学环境中的艺术形态

校园建筑作为中小学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其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校园的整体风格。通常情况下,校园建筑涵盖天花板、地板、墙面和各种陈设等要素,诸多要素集结到一起共同形成了建筑内外部现代陶艺的各种形态。对于现代陶艺壁画而言,其作为一门特殊的视觉艺术,凭借特殊的材料、釉色,多变的材质肌理和灵活的表现手法,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充实的室内外空间,给现代环境艺术注入了新的内涵。以中小学校园为例,若将一幅文化题材的陶瓷壁画悬挂着中小学教学楼前厅里,能够丰富校园的文化内涵,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还有助于使师生得到视觉上的享受、文化上的思考以及精神上的愉悦。

(二)现代陶艺在中小学环境中的艺术前景

一方面,随着我国中小学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现代陶艺进入中小学环境中存在着双重性影响,对于陶瓷材料和壁画而言,其与空间有着较强的融合性;另一方面,现代陶艺进入中小学环境中将表现出其亲和性。与其他材质相比,陶艺将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出现代陶瓷的亲和性,其有助于中小学师生之间在生活、娱乐与学习过程中感受自然的亲近,从而净化中小学师生的灵魂和思想,使其树立起高雅情操。

现代陶艺在中小学环境中的艺术意境

(一)现代陶艺展现无穷的艺术魅力

无论从材质上看还是从肌理上看,陶瓷无疑是建筑与环境装饰艺术的最理想材料。就现行陶艺而言,其通常以泥性为主要艺术载体。基于泥料具有独特的特征,其在烧制过程中将存在着质感和肌理的变化,将形成丰富的美感表现力。同时,陶瓷材料最具特色的视觉部分主要体现在釉彩种类上和肌理表现上。因此,将现代陶艺引入中小学环境中,将为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环境增添了更多的现代激情和色彩跃动,从而,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现代陶艺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该形态具有单纯性、简洁性、神秘性以及抽象性等特征,通过把握现代陶艺的审美需求有助于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对于现代陶艺而言,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取向的转变及其人文精神等因素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代陶艺的存在为现代人把握民族文化脉络创造了一条通道;现代陶艺的存在为精神疲惫的现代人挖掘内心情感、亲近自然提供了艺术实践参照。

现代陶艺在中小学环境中的艺术应用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中小学建设,截止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建设开发已趋于饱和、用地空间受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通过将现代陶艺引入中小学环境中,有助于确定中小学文化环境发展新型方向;有助于丰富中小学公共环境氛围;有助于增强中小学空间环境的文化品质;有助于推进我国陶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助于中小学生受到美好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使中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精神品质,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做好必要基础。

(一)三维形式

三维形式是现代陶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现代陶艺融入中小学校园环境依靠的是它独具风格的形式语言,也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文化性和物质性。小件的现代陶艺放入中小学校园环境中可以用整体烧造的方式,然而稍大件的陶艺就需要特殊工艺手法,其一,就是将一个整体分段塑造烧成后拼接而成,如陶艺家金文伟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蝴蝶刀”,由于分段烧成,各个部分的烧成情况不一样,所呈现的纹理效果各异,组合成一体后给人的感觉富含韵味。

从此件陶艺作品表面的胎质和火焰所给予的肌理中,映射出只有现代陶艺才拥有的由火烧的痕迹和雕塑家用手塑造的痕迹共同组成的独特效果。该作品本身纹理对比给“蝴蝶刀”赋予一种沧桑的痕迹,又自然地融入到它所处的陶瓷院校的中小学校园环境之中,这种特殊的效果即充分体现了它曾经所拥有的一段辉煌的历史和陶瓷院校的历史定位及对整个社会陶瓷文化的影响。其二,通常以“拼贴”的手法构成,就是先将陶艺所用的泥土做成规定尺度的块状泥板,干燥后进行烧结,然后再把这些形状各异的块状泥板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常常先将钢筋混凝土框架做为现代陶艺创作的“基础”,置于特定的中小学校园环境中,然后在其表层拼贴瓷片或瓦片,这种手法使现代陶艺完全摆脱了烧成尺度的困扰,大大拓展了陶艺材料的表现形式。用这种相互拼贴的方式来进行陶艺创作不仅是解决现代陶艺尺度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而且由于“拼贴”使得现代陶艺在中小学校园环境中发展空间得以扩大,形态变化多端,使之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二维形式

二维形式是现代陶艺装饰中小学校园室内外环境空间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基本上是用“拼贴”的手法构成。二维形式不仅仅使现代陶艺介入中小学校园环境突破了尺度的限制,而且同传统陶艺相比也显得有着深层意义上的提升。“拼贴”的陶艺形式扩展了中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原有的概念,拓展了现代陶艺观念与中小学校园文化的自由融合面,为现代陶艺走入中小学校园环境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全新的方式。二维“拼贴”的现代陶艺作品多以壁画的形式展现,它们承受和吸取各种绘画形式和表现技法,再与陶瓷壁画创作规律相融合,获得了自己应有的价值和地位。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现——陶瓷壁画,只有从艺术着眼,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湛的工艺技法,才可以通过陶瓷材料的一定方式的配合,把广阔无垠的艺术表现纳入有限中小学校园环境的范围之中,从而创造出适应中小学校园环境所需求的现代陶艺作品。

(三)艺术形式

对众多当代陶艺家来说,内心都在渴求与泥土拥抱,归于本色。在这方面有些陶艺家已经成功的做出了探索并拥有了卓绝成就。对于陶艺,其在物质显性方面,审美意义是通过物化为颜色(颜料)、材质(泥)以及造型等概念所表达出来的。陶艺家们运用泥条盘筑、拉坯、捏塑、注浆或压模等各种手段,结合了烧成、装饰等方法,创造出多种造型,装饰精美的陶艺作品出来,还有可能对各种物品进行仿制其机理效果与质感。在选用材料方面,对于现代陶艺来说,看的不是优劣粗细,强调与注重的是个性与质地;在制作工艺方面,现代陶艺往往会故意运用反技术的手法,如肌体缺陷手法的利用;在装饰技法方面,对肌体效果的追求更注重其偶然性与随机性,并保持手工痕迹且显露;陶艺现代在造型工艺方面,并不完全的强调有序规整的对称,有时甚至会特地作出残缺变形或者透空的艺术效果。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对世界探索的时期,将这样富有艺术特色的陶艺置于中小学校园中,对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情操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