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6 16:4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

篇1

Abstract: Campus virescence is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With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ause rapi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eed up the pace, campus area expand manifold due to restructuring and original campus virescence faced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Campus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leges should value virescence educational function, outstand campus virescence planning design, fully embody the uniqu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science and temperament of colleges.

关键词: 高校校园;园林绿化;环境育人;科学规划

Key words: college campus;landscaping;environmental education;scientific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166-01

0引言

当前高校园林绿化建设既是城市园林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载体。由于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特殊机构,优美的校园环境是集自然与人文、物资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的校园更有助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和优良学术氛围的形成。因此高校园林绿化建设应做到科学规划,以充分体现出高校特有的文化科学氛围、人文气质和育人功能。

1高校校园绿化的功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具有独特的感染力、约束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绿化功能对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1.1 生态功能人类与花草、树木一样,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具有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本性。

1.2 景观功能在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中,盆景虽是配角却必不可少。如在高校大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各主要路口等公共场所,可以进行盆花、盆景和其他盆栽植物的摆放,并经常性更换品种,改变摆放形式或图案,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处于变化中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1.3 育人功能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花草树木的内涵,如松柏坚贞不屈傲霜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

1.4 文化功能从观赏植物着手,以疏落有致,摇曳多姿的植物造型和植物群落来浸润师生身心,提升其修养,满足师生学习、活动、交流与休闲的需要。绿化建设工程是表达人与自然亲合性的最直接、最完美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

1.5 形象功能一般初到一所学校,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校园绿化和环境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环境和绿化风貌,也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它最直接地反映出了一个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建设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

1.6 实用功能漫步校园,精致的园林布局如小径、坐凳、廊亭,形式多样的绿地,这些都能吸引师生在其间游憩、学习、交流,它们所提供的轻松怡人的环境对师生的创造力具有一定激发作用。

2高校校园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认识,绿化整体协调性不够由于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师生对校园绿化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不够,校园绿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2.2 特色景观偏少,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则盲目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没有体现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美学内涵。

2.3 植物配置不合理,绿化设计缺少专业性一些高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植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例如校园内有的区域树木过多,造成绿化有余而美化不足,缺乏合理布局和艺术效果。

2.4 管理较粗放,缺少专业队伍有的高校对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经济、技术投资,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有的绿化养护仅靠一些农民工进行一些简单的拔草、修剪、除虫工作,缺少植物生理的基本常识,在绿化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

3融文化内涵的校园绿化科学规划设计

3.1 优化理念规划理念是贯穿于规划整个编制、实施过程,对规划起着统领性、方向性、根本性指导意义的规划目的性思想。在高校校园绿化建设中,必须确立先进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宏观性。

3.2 合理规划设计方案要经过实际论证及专家评议,对已建成且为永久性的教学区或科研办公区,可统一规划设计进行绿化;对临时用地,可通过兴建苗圃、种植花草等方式,既避免空闲地的浪费,又可为校园增色添彩,增创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浪费。

3.3 突出特色我国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特色。因此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历史文化及人文思想融入进来,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彰显特性和创新;在绿化设计上要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学校的性质、学科特色、办学特点及自然现状等统筹考虑,使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的景观打上该校的烙印,才能体现该校的特色。

3.4 因校制宜各个高校校园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形地貌,我们在进行绿化建设时,要因校制宜,不要简单照搬别的学校或市政的做法。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校园内原有的植物、自然地形和地貌,形成自己特有的校园风貌。

3.5 以人为本在校园绿化设计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亲切宜人,体现特色、寓意于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绿为主、注重造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并注意运用校园分区绿化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 校园环境 人才培养 关系研究

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为新形势下抓好高校环境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我国高职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在办学规模上已成为半壁江山,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生源等竞争,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深化高职特色环境育人功能,努力创建一个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既是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重点,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需求。

一、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基本内涵

作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校园环境既有诸多共性,也具有特性。共性在于,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既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积淀的物质反映,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有效补充。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人文环境、自然风景特色、绿化美化程度、环境整洁水平以及设备现代化层次等,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的精神环境,也称软环境,如学校的管理规章诸要素、校风学风教风、社团、文体活动、人校人际关系等;二是校园的物质环境,也称硬环境,如校园道路、绿化、建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能够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附着于校园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讲,校园环境建设主要指物质环境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应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具有其鲜明的特色。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应以职业特点为中心,以服务区域或社区经济、文化的开放性教育教学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并运用到校园环境的布置中去,使校园整体环境体现行业特色,教学设施突出企业环境、教学场所展现企业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校园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联动关系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学校的环境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校园环境的好坏、优劣决定着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约束、引导、规范和塑造作用,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环境意识、行为习惯、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育,优美、整洁、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它以其特有的形象和魅力感染着校园里的每个师生。

高职院校普遍起步晚,存在着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活力不足、“双师型”师资不足、社会与企业认知融合度低等诸多问题和困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挑战,一些学校也存在着不顾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违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规模扩张,重内部建设,而轻教学质量提高,轻管理的现象。作为办学基础的校园环境,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规范校园,注重高职特色校园建设,发挥人文环境育人作用,注重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联动,将使校园环境成为德育、技能培育的助力剂,促进环境建设中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三、高职校园环境建设与环境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中,学校实践“环境景区化、建筑特色化、风格人文化、功能多样化、设备现代化”的“五化”校园建设理念,从加强校园环境规划建设、文化建设、真实实训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技防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环境育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校园环境建设明确开放型、新型的理念

由多所学校合并组建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以构建服务型、应用型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确立了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名校的建设目标,并在新建相思湖大学园区为学校规划了1800多亩教学用地,在前期投入1.5亿元新校区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011年,又把学校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实验区试点单位,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动、三方携手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为学校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学校在自身建设发展中,能充分结合所处大学园区建设规划、功能设计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秉承“砺志、崇实、强技、尚新”的校训,明确了“五化”校园建设思路,将环境育人与建设开放式、生态型和现代化高等学府的理念高度融合。

(二)校园整体规划坚持育人为本

1.校园规划重视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环境规划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校园规划采取国际邀标方式,积极引入国际竞争,目前的校园规划设计以加拿大阿奇贝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方案为主体,并集成了其他公司优选方案的先进理念,整体规划设计既体现了生态化、园林化的特点,考虑了对地形的利用与结合,虚轴线的使用效果,又吸收了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际知名职业教育学府人性化建筑风格。此外,校园规划立足社区规划建设实际,设计了集建筑布局、功能划分、资源共享为一体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态社区组团,积极营造多层次立体的、人性化的参与性共享校园环境,既满足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师生、社会机构和人员对学校资源的合理利用。

2.校园建筑体现育人特色。一是功能布局多样性设计,注重育人效果。现代高职校园应是突出办学特色、功能复合、开放型、服务性强的社区型大学园区。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学校以“实用”“够用”“拓展”“优美”为原则,结合大学城社区和城郊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设计了校前区和图书馆、学术中心、体育场(馆)、商业街、科技产业区、餐饮实训酒楼(宾馆)、机电维修中心等各种对外开放交流的场地,在满足学生素质拓展、基本的生产实训条件的同时,为学校、社会双向多元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与服务、科研成果的转化、资讯沟通,以及带动和激励所在地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提供了良性空间和平台,将使大学成为社区文明中心,使校园环境成为人才的孵化器和社区文化旅游重要资源。二是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加强了开放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加强了空间场所的功能复合性和模糊性,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使建筑更彰显人性化特征。如学生宿舍楼群间、学生宿舍与学生食堂间、教学区与行政办公区均采用了连廊设计,为校园交通、师生联系、环境整合、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有效抵御气候变化、稳定学生心理等方面发挥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重功能。又如,宿舍及教学楼群全部采用架空设计。学生宿舍架空层分区域开辟了各种校园服务站,学生自主创业小站区域,学生休闲娱乐、社团活动区域、多功能学习区域等。教学楼群架空层着重于学生技能操练功能布局,以及学生日常学习交流、社团活动设施建设。三是校园环境无障碍设计,注重特殊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重视无障碍建筑设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中无障碍环境设计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在旧校区改造中,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教学场所、场馆进行了坡道改造,卫生间、淋浴间的无障碍化,充分运用学校教学资源支持特殊教育,培养特殊技能型人才。2011年5月,广西残联与学校联手,在学校创立了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这是广西首家面向残疾人的专门学院,也是全国高职高专第一所全日制残疾人大专学历教育学院。

(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烘托育人氛围

1.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环境建设的结合。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学校重视校史成果的运用,充分结合高职特点,将校史陈列与校内实训酒楼、宾馆及学生服务中心的环境设计融合,以校史文化、历史人物、杰出校友、办学成果的宣传教育为主线,建设了校史主题餐厅,学生服务中心校史展厅等,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场所之一。

2.注重校园主题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学校在校园景观设计上,无论整体规划还是细部设计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主题的打造,注重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即空间的营造、植物的配置、小品的尺度及布局、材料的选择等,并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特别从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出发。如以“森林学校”建设为主题,植物的成长崇尚自然生态美;校园整体绿化、美化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使不同区域各具特色;配合多条不同风格、亚热带作物的绿荫文化长廊布局等,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沟通交流、改善心态、陶冶审美情趣的需求,成为校园功能建筑和功能空间的有效补充和精神载体。又如,以花为主题,设立了桃花林外语角、向日葵广场;以学校形象识别LG宣传为主题,结合校训、爱国、爱校、诚信、荣辱观教育,通过规划设立于学校各区域的宣传栏、橱窗、板报、电子屏、小品,以及各类门牌、校牌的统一等,丰富校园人文环境,促进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注重高品质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优良的校园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是构建美好校园环境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学校在新校区三个组团建设规划中,每个组团都规划了完善的文体活动场所,每个场所建设以满足学生素质拓展为主,以实现对外开放、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为辅,通过多元化的资金引入、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建设了一批高品位、高品质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运动设施。如一组团建设中,除常规场所、设施建设外,还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企业支持等多种渠道,建设了亚田联标准运动场,功能先进的多功能体育馆,以及拓展学生技能的攀岩墙、网球场、多功能健身房等,努力创建高品质育人环境。

(四)校园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四位一体”“双主体”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企业先导”的“双主体”育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体现工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独立责任的“实训中心”运营和市场化多元建设模式,建立与完善了一批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现代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室)。实训基地建设从环境文化建设入手,以企业真实生产车间的人文环境构建为基准,以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为基调,按现代企业标准对整体布局、制度建设、工序规整、着装统一等严格要求,并通过引入课程、引入企业生产线、引入企业管理者参与日常实训课程设计、实训教学、实训管理、产训结合等,以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师生职业道德培育、知识运用、技能培训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发挥了实训基地育人的最大功用。

(五)数字校园建设突出空间育人环境构建

信息化数字校园包括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两个层面,包含行政、教学、学生三大部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数字校园资源计划,包括NCRP系统、“笔记本大学”“校园一卡通”等建设。NCRP系统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构建的是“时时、处处、人人”的人文信息环境。此环境中,所有数据是实时、公开的,工作流程标准化,并且始终处于控制状态,教职工的绩效也在比较数据中自动生成,而其中的“学生诚信银行”,更是学校“教养工程”中“教”与“养”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学生的行为进行量化,激励、规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学生大学三年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既创新育人模式,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实现了“仿真校园”与“现实校园”校园的高度统一。学校还以“笔记本电脑”为载体,以有线和无线网络为校园平台,通过师生人手一台电脑计划的推进,使学生获取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最简便的沟通方式,同时也促进后勤服务、行政办公效能最大化,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实时辅导与动态管理,为促进学生就业,促进家校、校企联系共同育人搭建了优质空间平台。

(六)平安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安全文化育人

篇3

翁牛特旗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2019年工作按照市后勤办和旗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以学校后勤服务为中心、以食堂管理、宿舍管理、基地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保险服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为重点,以指导检查和人员培训为措施,不断深化后勤管理改革,不断提升后勤保障服务水平。

一、加强学校食堂管理,认真实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严守资金安全、食品安全两个底线,丰富学生主副食搭配,进一步完善帯量周食谱制度,合理调整供餐内容,督促学校改善供餐条件,定期开展营养改善计划的监督与检查。2019年7月份迎接了全市食堂财务管理、食品安全、采买购手续、档案管理检查。2017年8月教育局后勤办出台了《关于强化学生食堂财务管理规范大宗食品原料采购行为的指导意见》。2019年8月末举办了学校食堂会计培训班。2019年9月份,迎接了科右前旗专家组代表自治区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督导检查。2019年10月份教育局后勤办和监察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旗各校食堂的财务管理、大宗食品采购行为及食品安全进行了全面检查指导。

二、加强宿舍管理,打造宿舍文化,创建整洁舒适的住宿环境。结合均衡发展验收的要求,要求各校规范宿舍管理,从安全、舒适、文化熏陶、家的氛围等方面出发,用寝室文化建设带动学生创造和谐的寝室氛围,锻炼并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展示风彩、彰显个性,健康、文明、和谐的寝室,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春季认真指导各学校开展“菜篮子工程”,推广市后勤办基地建设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蔬菜大棚,丰富学生餐桌,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保驾护航。

四、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帮助学校做好校园环境建设规划,建设生态校园、文化校园、书香校园、节约型校园,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校园的情感。三月份翁牛特旗人民政府在修紫城路征地过程中,在桥东村苗圃征得两万余株各种树苗,在东门外和东甸子村征得一片李子林,通过紫城社区无偿划拨给教育绿化校园。教育局利用紫城路征地政府无偿划拨树苗的机会,为各校提供树苗10000余株,使各校的美化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学校改变了学校绿化不足、硬化有余的现状,同时各校在准备迎接均衡发展验收的过程中,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使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篇4

关键词;邕江大学新校区;设计方面;分析和研究

一、区域位置

邕江大学新校区位于八尺江和邕江西侧,毗邻广西体育中心,南面是玉洞大道,东面紧邻邕宁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东侧为龙岗大道,西、北面均为市政规划道路。ongjaing东源县路从校址北面经过,东面临东源县实验初中。 (邕江大学总体图)

三、分期建设规划

邕江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内容分为一期建设和二期发展两部分。一期建设的规划内容主要是满足目前学校的教研区的搬迁及相应的教职工人员的住宅和学生1万人的要求。二期发展规划按学生增加至1万2千人的规模确定,在校园用地西北面预留一发展用地作二期建设。一期建设与二期发展两部分有机的结合,使邕江大学新校区的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下图中红色为一期建设范围,蓝色为二期建设范围)。

四、设计指导思想

(一)现代化、人本化

21世纪新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塑造“以人为本”的多重交往空间。针对高校师生的使用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组织各功能,做到实用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邕江大学公共教学楼)

(二)园林化、生态化

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考虑环保和节能,依托和保留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三)地域性、文化性

规划中充分考虑五象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特别是突出广西地域风格和建筑文化氛围,传承地域文化,体现校园的人文情怀、育人功能。

(四)特殊性、艺术性

面对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和超大规模的高等院校,选择较为合理的建筑群布局形式,是对特殊环境的有效回应,展现别具一格的校园风貌;用抽象的符号、文化概念,艺术手段展现大学校园健康的精神风貌和不俗的艺术品味。

(五)经济性、高效性

功能区布置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各功能区的使用要求和相互关系、塑造一个经济可行、环境优美、高品味的现在大学校园。

五、地域文化传承与现代校园风貌的思考

(一)人文校园风貌

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训人才的场所,集教学、文化、居住、休闲等众多功能于一身。邕江大学作为重要教育基地,必需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和创建健康育人的校园环境为出发点,此外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校园的风貌应该展现地域风采,传承地域文化,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为一体。故在方案设计中探索尝试用现代的建筑手法表达壮族独特的文化。

(邕江大学图书馆及前广场)

(二)在校园环境中传承壮族文化

校园的设计意向体现在对地域文化和人文关怀的充分发挥上,通过规划空间布局和建筑立面造型,反映出学校的文化诉求,使其外在端庄典雅、内在文华含蕴、空间疏密有致、尺度适当宜人,使整个校园建筑既延续了地域建筑文脉,又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邕江大学新校区应该反映时代风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够表达当地的文化观念和区域信息,强调物质精神、人文精神。

六、建筑设计构思及系统介绍

(一)建筑设计构思

建筑构思由三方面构成即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1、民族性。无论到汉民族或是壮民族的传统建筑中去寻找,都有着大量优美的建筑群落、建筑形式、建筑细节供我们借鉴。它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对社会和环境的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我们将在这些具有深厚文脉的民族精华中去抽取营养,得到属于我们自己场所的空间和形象。

2、地域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宁本地居民,干栏建筑和骑楼建筑等都具有传统的岭南建筑风貌,平面适应气候、布局顺应地形、造型轻巧、色调淡雅。建筑的地域性是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者个体建筑空间方面的反映。岭南文化产生于华夏文化和岭南本土百越文化的碰撞,其内核中保留有从百越时期流传下来的本土气质和风格。这些风格主要遗留在岭南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上,体现了岭南建筑的地域文化。

3、时代性。建筑作为一个城市具象或者意向的表现本体,除了能满足物质空间需求,还必须具有传达当时社会状态下的各种信息的功能。实际上建筑是城市的镜子,是城市信息的媒体。因此建筑的时代性,是建筑意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大学校园各类空间环境要素,挖掘校园空间的性格,空间的意境和精神感受等深层属性,注重校园空间的教育功能与文化性、营造空间的精神内涵,并体现校园空间的人性化关怀,建立起完整的校园空间序列和空间体系,最终构筑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氛围的校园空间。

(二)景观绿化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手法,从城市到校园,从整体校园的生态环境到建筑族群、到建筑内部庭院,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利用水系营造一个林绿水秀的生态化校园。透过静谧的湖面远眺,在绿水之滨,建筑在绿树丛中忽隐忽现,错落有致,给人们山水画般的诗情画意,反映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体现“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

校园规划的步行林荫道同时也是校园的景观轴线,贯穿整个校园。将校园的水系及各个广场连接起来。

校园南面山坡保留,修整为景观的山坡,种植各种树木花卉,山坡北侧放置招待所,招待所可以借景山坡的优美景观提升品质。

校园北面及最东面大面积绿地是校园的预留发展用地,用于学校今后的扩充。

(三)交通组织与功能分区

根据地形规划将基地分为教学行政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三部分。教学行政区在街道相连的南、北、西三个面都设置了出入口。其中南面出入口是教学行政区主入口,9米的车行道路进入大学之后分流成东西两段,沿中心广场的几栋主要建筑由南向北延伸直通校园北面出入口。

校园从南至北设置了一条宽阔曲折的林荫步行道,从入口中心广场开始至学生生活区的景观湖结束,沿途形成了许多小广场小花园,是学生步行的主要道路,为校园增色。为了使步行到达时间缩到最短,本案将大学的各教学部分安排在不超过700米的范围内,各个教学点之间道路顺畅,标示清晰,即便是首次到校的访客也可高效的找到目的地。

教师生活区出入口设在沿街的南面,车行道环绕生活区一周,西面与教学行政区相连。学生生活区出入口设在沿街的北面,一条南北向车道直通到底,中间由一条东西车道将其与教学行政区道路相连,方便学生上学。

环绕校园的机动车道兼做消防车道。

七、结语

篇5

关键词:校园规划;学校建筑;建筑设计;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大规模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对校园的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成为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 学校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设计强求象征意义。譬如校园的平面构图要像龙、像火箭或别的什么什么,还要加上一些轴线组织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等。有这些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在规划设计中脱离实际、刻意求之,而忽视甚至损害交通组织、建筑的合理规模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本末倒置了。

2.设计理念大而空。时下的校园规划流行谈理念,诸如生态理念、环境理念、空间理念、文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智能化理念、网络化理念,等等。然而真正实现这些理念少之又少,提出的许多理念往往成为空口号,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去落实。即使落实,有的也仅是以一种肤浅的方式去落实。譬如在有的学校的校园建设规划中,所谓生态理念,就是大片绿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简单的分期建设等。

3.规模偏大,尺度失真。一般新建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于是在规划设计中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要设置几公顷的水面,建设上千米长、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之类。但这样的环境设计真的建起来后,就会发现失真了,往往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园就变成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对于一个人均耕地相对数很小的国度的校园来说,这种校园规划一味追求形式方面的大规模的思想和做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4.景观设计脱离实际。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流行有水面的设计,河、湖、池、塘遍布其中,仿佛“无水不成景”,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条件。有的校园内外本来没有河流、湖泊,规划设计中却硬要整出湖泊、河流;有的校园附近有河流,却属于季节性河流,不一定能成为景观,有的就是排洪沟,在规划设计中却不管这些,非要把它弄成一道“漂亮的风景”不可,不惜花再大的代价。其实,除了水之外,山石、树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创造出有特点的空间环境,关键还是要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强求不得。

5. 重形式,轻功能。校园的空间环境设计也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倾向。校园环境空间,往往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很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 运动,等等,需要景观设计师细致地考虑。现在的一些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需要考虑得不足,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不近人情”,或者 因为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而“无人问津”,或者干脆谢绝进人。这些空间,或许中看,却不中用,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提高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对策

1. 加强校园规划设计

(1)要确保学校远离工业区,且要保障学校周遭的交通方便。

工业区的噪音与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远离工业区的基本目的即是为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此外,交通也是在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时的重点考虑因素。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主要是由学校与家庭两个部分构成,一所偏僻的学校虽然能够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却为学生的上学制造了障碍,且交通不便的区域势必就会人烟稀少,也会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

(2)要确保学校的布局规划与区域人口的密度相结合。

当前大多数县城工业区与居民区混杂,为学校合理的布局规划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然而,相关部门可以居民生活区为中心,是学校尽量远离工业区,接近居民区。人口密度大的居民区域,是设置学校的最佳区域。

(3)校园建筑设施要充分结合当地环境和特色。

校园建筑设施是体现一个学校硬件条件的关键,所以很多学校都在建筑风格和理念上下功夫,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环境是否适合。所谓生态理念,就是要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一些盲目的跟风建筑只会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校园设计者在校园规划时,要结合当地地形,当地气候,当地环境来进行。在有山坡的地方,可以借鉴当地居民的房屋建筑风格,尽量做到建筑牢靠,在一些阴雨天气比较频繁的地区,就要考虑整个校园的排水系统。

2.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

3. 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组合。校园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教学科研区、行政区、运动区、休闲绿化区、学生生活区。要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明,运用建筑手法形成有机的联系。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用房合理面积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贯通,适当突出共享空间。各个学科之间应相互开放,促进交流。校园规划设计要侧重建筑群组之间的联系,通过广场、庭院、门厅、步廊等将各个部分建成有机的整体。为师生留出充分的交流和活动场所。

4.注意安全防卫没置。校园的环境安全是师生板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校园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校园规划的安全性设计,其中涉及到充分考虑师生的生理、心理安全需要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师生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校园各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提高校园的安全防卫能力。

5.重视科学布局交通流线。校园交通布局应合理设置人行道、无障碍通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学生活动密集的区域,按“步行者优先空间”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要注意安排足够的空间停放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以利于保障校园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6. 校园道路交通网络的设计

道路是校园规划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校园交通的基本载体。根据道路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交通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校园主干道:即连接校门的道路。二是专用道路路线:主要供校园机动车、自行车行驶的道路,或步行林荫道等。三是校园分支道路:主要是连接校园建筑或校园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在进行这三方面的道路交通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生态功能原则。绿色植物具有吸收污染物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校园环境污染,在校园道路的两旁进行绿化设计,对道路的空间格局进行科学的安排,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容易促进道路绿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提高。

(2)高通达性原则。校园道路的高通达性是道路建设的重要依据,道路交通的方便、畅通是确保方便师生出行、校园物质流通的前提条件。校园交通道路应当做到直接、简洁。在正常人流情况下能够做到通行畅通,而在紧急情况下又能做到人流疏散。

(3)就近出行原则。在设计交通道路时应考虑到交通运输污染问题,注意减轻校园交通压力。尽量鼓励步行或骑自行车,倘若距离稍远应提供诸如电电瓶车之类的校园交通设施。对于校园的主要车行道路应注意限制行驶的速度,禁止超速。对于生活区或教学区等道路应制定有关机动车驶入的相关措施。

四、结束语

学校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规划设计,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规划与空间设计相互结合,同时与外界空间形式、感情空间综合起来形成的整体。在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建筑物、景观、人综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使得学校成为多元化的综合体,达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空间。

参考文献:

[1]付丽莹.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8):460-460,461.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导视系统;视觉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164-01

一、校园导视系统的价值和存在问题

导视系统是一个校园最常用的公共设施,优秀的导视系统的设计不仅起到指引、视觉辨认和宣传等作用,更是校园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

一些知名院校的老校区的导视视觉系统单一陈旧,不能体现校区精神文化的新风貌。正在建设的新校区更多偏重于建筑以及环境规划,往往是在整体校园建设完成之后才考虑设计导视系统,这样不免会产生导视系统只能迁就整体建设规划的设计滞后现象。而对于高等教育品牌化的西方,如牛津大学和海德堡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院校,却早已把导视视觉设计的认知提升到战略地位。

二、校区导视系统设计的特殊性

(一)文化性

校园文化与校区导视系统设计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是师生及到访者活动的主要场所,融合了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通过有特色的校区导视系统设计可以强化学校历史文化的表现和内涵,提升了价值观念上的高度。

(二)美观性

在看惯了水泥建筑、绿色植物后,富有艺术美感的导视系统设计可以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加强师生及访客的深刻印象。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也为校园整体的规范性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功能性

优秀的导视视觉设计,可以迅速、准确的帮助观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极大的便利校园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三、校区导视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现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导视视觉设计已经成为校园建设中,对校园环境数据进行整理和规划,除掉建筑和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字化的导视系统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拓宽了人们接收信息的媒介。导视系统也不再单一是提供路径信息,而逐渐成为校园区域内的信息终端。导视系统的设计向数字化发展趋势明显。

(二)交互性的视觉设计

采取了自主学习系统的学校,可以在教学楼增设交互式导视装置,学生通过该系统可以了解提供学习的教室信息,以增加各个教室的使用率,在图书馆区域,增设互动导视装置,学生可以有效地了解图书信息及自习室的使用情况,避免徒劳奔走,节约宝贵时间。

(三)多维度的导视视觉设计

在视觉上或者触觉上,多维度的表现地点位置的视觉设计。如圣乔瓦尼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导视系统,以三维空间的形式通过上方的横幅指示信息点,沿走廊分布,用以指明。禁止事项以摄影照片的形式呈现在地毯,取消了“禁止”一词的使用禁止变成了一种小贴士,而不是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定。

四、校园导视系统的视觉设计表现

(一)设计风格

任何视觉设计都会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者对其文化有较充分和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到表现,从而经得起推敲。目前我国大多数校区的导视设计风格一味的重复,缺少独特性。在进行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之前,更需要对学校历史和文化进行考察,把校徽、校园训作为设计导视标识形象设计的出发点,在视觉设计阶段形成一定的特有的文化风格。例如医学类学校可以采用后现代主义简洁风格的高效率导视视觉设计。

(二)设计语言

文字能够最准确的传递信息,是导视系统中最常用的设计语言。不同的字体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一样的,相对于校园里较休闲放松的地方可能会偏重使用一些非主流字体,如果是比较正式的严肃的场所,则会偏重用黑体或宋体,或用隶书、篆体,体现了文化底蕴深厚。在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增加双语标示迫在眉睫,而一些特殊的学校也要针对特殊对象进行相应的文字修改。

色彩比文字和图形更具有识别性,在导视设计尤为重要。导视系统设计中对于色彩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偏向文化意识的渗透。一方面,从视觉心理的角度考虑,色彩的应用如何同系统中的其它要素相结合,做到简洁、直观、有效、富有美感。例如在教学楼或研究室多用蓝色作为导视牌,给人冷静、理智之感。

(三)材料选择

导视系统是为传达指定信息而进行设计的。因此,导视牌的选材就应首先考虑视觉表现的优越性。材料是设计艺术的物质基础。材料不仅关系着设计的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尺寸,也决定了它材质的美感以及装饰的审美效果。不同的的材质会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现代导视系统的材料更加多元丰富。例如,在表现带有传统和古典气息校园环境中,就可多用木、石等材质;若求新潮、前卫,则可采用新材料,如铝塑板、PVC板、玻璃钢、亚克力板、弗龙板、阳光板等。

参考文献:

[1]陈承利.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张建国[J].当代青年研究, 2010(5).

篇7

关键词:功能区规划;成长成才;江苏大学;校园规划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号召之下,全国各地高校的校园建设热潮迭起,涌现出一大批大学城和大学科技园,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如南通大学、上海大学、扬州大学,其中也包括本文研究的的江苏大学。一方面,扩展并校、旧校区再开发、聚集为大学城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高校综合实力,也为中国高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而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使得部分短时间建设的大学过分强调校园规模和办学条件,在片面追求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指标的趋从下,新老校区之间衔接、大学建设的内涵、校园使用和管理等问题未能充分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等问题相匹配。

实际情况说明,大学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一、江苏大学发展历史概述

江苏大学的前身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创建于1960年。1963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从长春迁至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70年9月,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1982年8月,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1999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为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二.江苏大学整体功能区分布概述

江苏大学是以老校区基础建设规划新校区,新校区整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南面是以三江楼、三山楼为代表的教学区,包括各学院办公楼、实验楼还有学工办公楼;而生活区则主要集中在北面。在规划上体现了“整体分布、分期实施、有序生长”的思路,新校区形成了“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为校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脉络,教学区、生活区建筑沿着轴线集中紧凑布局。江苏大学新校区保留了原有地址上两条南北走向的山体,三条主干道基本依照山体走向而建。另外,新校区的景观环境设计着重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新环境的创造,建筑的集中布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要素,通过巧妙整合基地内的草地、山林、池塘水面,实现校园内部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形成了疏密有致、立体生动的校园空间特色。

图一:南京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二:江苏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三:南京大学校园风景 图四:南京大学校门

图五:江苏大学教学楼(三江楼) 图六:江苏大学内部风景

三、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对比

1.教学区和宿舍区的分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大学旧址所在地。1952年南京大学由四牌楼迁往鼓楼办学,鼓楼校区也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直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启用。

从地图上看,鼓楼校区分为教学区和宿舍区两部分,学生宿舍区和教学楼区之间有一条外面的马路,将宿舍区和教学楼区分成了两部分。宿舍楼区安排较紧凑,宿舍与宿舍之间由步行小道分开。宿舍旁边设有餐厅和浴室,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教学楼区主要建筑有小礼拜堂,由中国建筑师齐兆昌、美国芝加哥珀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礼拜堂,现称大礼堂,由美国珀金斯建筑事务所设计。塔楼,名为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等,这些楼中西结合,既有西方韵味又不失东方本色。后增加化学楼、文科楼等现代楼层较高的建筑楼。古典的现代的不一而足、相映成趣。

由于江苏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集中在同一区域内,集中人数过多。从两所大学的地图上不难看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相比,江苏大学宿舍区分布较散较多,并且由于地势原因,研究生宿舍楼建在坡上。由于学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江苏大学已经有理工科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也在不断地扩建之中,教学区主要以新建筑为主。主要建筑有:三江楼,三山楼,图书馆等。其中三江楼是我校标志性建筑,有19层之高。

2.校园道路

由于地处市区中心,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的道路大多较狭窄,道路两旁都种有梧桐树,成为林荫大道,漫步其中成为了一种享受,给学子带来自然的气息。

当然,校内也会有机动车通行,但是校内对机动车管制较严格,更多的是非机动车或者是步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安全。

由于地势问题,江苏大学内陡坡较多,再加上校内人数较多,江苏大学内建有三条通过全校的主路,道路较为宽敞,可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校园内机动车行驶过多,在校园内经常会有机动车超速行驶的情况;其次,校内道路多为陡坡,再加上宿舍区与教学区之间有一定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负担;此外,机动车校内鸣笛的情况很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

3.校园环境风景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些建筑注重将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以北大楼为例,在楼的四周种有很多绿植,而大楼周身环绕着爬山虎,给整座大楼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感觉,使其更具古典风味。

与鼓楼校区不同的是,江苏大学更注重于风景的整体性,学校的梅林,樱花园,山顶花园,后山等形成了特色的风景区,也吸引了游客的关注。而这些风景区,都是和教学区所分离的。

四、可行性建议

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学校道理建设应以学生步行为参照,由于本校地势特殊,陡坡较多,校内主路贯穿整个教学区,校内机动车较多,校内鸣笛现象也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上课、休息等带来不良影响。此外,很多机动车在校内并未限速,这对学生造成了安全隐患,校园出行很重要,但是安全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可以参照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做法,校园内应严格控制机动车的使用并制定出校内限速、禁止鸣笛等一系列规定并严格实行。

由于地理原因再加上校园内人数较多,学校构建应该更加紧凑,不要一味求大,过大的校园面积不仅不方便学生出行,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教学楼楼层不应过高,就江苏大学三江楼为例,三江楼高19楼半,很多学生上课需要到较高楼层,造成上课前楼梯堵塞,电梯负荷过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非常不利于疏散人群。

4.自习室的分布不要过密,建议在宿舍区域内分布自习室,方便学生自习。

五、结语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过:“大学不应该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而应该是一个村落,那种试图从一开始就建造一座能容下整个机构的大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文化是大学时代的绿洲,而校园环境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我们建设规划学校功能区是应更多的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不要过多求新求异,我们应该更多的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一个校园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校园功能区分布以人为本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何将大学教育理念同校园功能区合理规划设计结合,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寿劲秋.基于学生行为的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4):54-58;

[2]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势[J].新建筑,2002,4;

[3]Richard P.Dober.Campus Landscape[M].Copyright by John Wiley&Sons,Inc.U.S.A,2000;

篇8

一、上好校园绿化的德育课。

爱护公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挖掘校园绿化中的爱护公物的美德,是德育活动的良好载体。爱护公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文明社会人人崇尚的社会公德,也是一个文明人不可或缺、珍贵无比的思想品德表现。一个懂得爱护公物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明智、充满爱心的人。反之,一个不懂得爱护公物甚至破坏公物的人,则无疑是一个愚昧的人,一个境界低下、尚未被文明点化的人,因而是一个可悲可怜的人。爱护校园绿化是学生爱护公物的重要体现。如何对学生进行爱护绿化的公物教育? 学生置身于绿化环境中可以就如何善待一花一草,保护一树一木,进行教育。如在校园小道旁插上“学校是我家,绿化靠大家”、“护一片绿草,献一片爱心”的提示语,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爱护公物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到爱护校园绿化,爱护公物之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若以爱护校园绿化为主题开好主题班会课,更是一种很好的爱护公物教育。

爱心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爱”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缺少而又举足轻重的因素。爱心是人性中最基础的东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孔子说:“仁者爱人”,费尔巴哈说:“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生命或事物的爱”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下一代拥有一个更加光明、辉煌的未来!爱心教育可以为老弱病残孕者让座,也可以从绿化细微处做起。一颗小草,一片树叶都有生命,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有时会踩踏草坪,折取树叶,这时在草地上插上“小草微微笑,请您走便道”的牌子,在树干挂上“枝繁叶茂,折之何忍”的牌子,会对学生进行爱护生命的教育;也可以让学生认养一颗树,认护一片草,为校园撑起一片绿荫献出一份爱心。

二、上好校园绿化的生物课。

校园是很好的植物园,校园绿化是生物课的好课堂。这要求在校园绿化规划建设的时候,要依据校情、地情和气候,适度配置植物的品种和数量,力求花草树木的品种丰富,此外,还要给各种花草树木建立档案,挂牌“经营”(如注明品名、习性、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等)。这样学生走进校园,也就走近了植物园,走进了生物课堂。

三、上好校园绿化的美育课。

校园绿化是美育的一部分。校园绿化覆盖全校,学生处处能感受到它的美,不妨借助校园中的一些景物,引导学生挖掘出学习它们的内在美。如学习白杨树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品质;学习松树迎风傲雪,不畏严寒的本质;学习小草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

四、上好校园绿化的劳动课。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习惯差,劳动能力弱是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身处农村的学生会除草吗?在工厂中长大的孩子会做工吗?他们回家会做家务吗?这些问题已成为国民的担忧。当前,许多学校的绿化是承包给他人或是雇工完成的,很少让学生参与浇水、施肥、修剪、松土等劳动,绿化工作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来做,这既会为学校节约一笔绿化经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绿化技能,使学生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学生稳定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师生通过绿化劳动,可以受到爱国、爱校、爱集体的教育,可以得到体力和劳动锻炼。是一举多得啊。因此,在此呼吁:给学生一片绿地,还学生劳动的权利!

五、上好校园绿化的意义课。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植树造林,绿化校园,对于学校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绿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一个学校的绿化水平,可以反映出这个学校两个文明建设的一个侧面;一个良好的绿化环境可以供师生晨读和休憩,并给他们以良好的心理影响和美的享受,有利于陶冶师生的高尚情操;绿化可以柔和光线,师生阅读过久时,远视绿色植物,可以消除眼肌疲劳,有助于防治近视眼。绿化对人体健康还有不少的裨益;绿化有利于学校的环境卫生。绿化好的学校,风来无灰沙,雨来无泥流。室外的清洁又给室内的清洁创造极有利的条件;绿化可以有效地改善小气候。盛夏生荫降湿,严冬挡风御寒,有的还能起到一定的防风、防火、防灾的作用。

六、上好校园绿化的探究课。

篇9

一、引言

高校景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最开始部分具有独特校园景观的高校为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宣传目的向公众开放,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美化校园,向师生提供宜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景观质量,传承校园文化,参与国家A级景区评审,从而进入国家A级景区行列。但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为建设而建设、为评A而建设,忽略校园文化传承、影响校园育人功能、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景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忽略了校园景区建设的特殊性,违背了校园景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创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区规划设计没有与自己的专业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也没有与地方文化和特色较好融合,而是为了达到景区创A需要,凭空“创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设一个并非当地特色的园林,或者建一个跟自己校园相去甚远的微缩景观等等。

2.总体定位不准,偏离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园景区建?O不能为建设而建设、为创A而建设,必须在体现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总体定位。校园景区应该建设成为集专业教学实践、修学体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体验和景观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针对特定市场群体的宜学、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综合体。

3.功能定位模糊,影响学校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

从校园景区规划中的定位来讲,其总体定位的前提是将校园建成一个以育人为主体的校园,而非以游客游览为主的景区,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围绕育人和教学展开,同时兼顾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从目前不少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来看,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部分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有时,景区旅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开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强调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校园历史与现状,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立足校园整体氛围打造,建设出既体现校园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又具有时展精神的优美校园文化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又能满足旅游功能的校园景区是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原则

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对大学校园的气候、环境、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尊重与发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内涵,从整体上确立校园景观的特色,坚持景区规划与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学环境。通过景观节点、建筑造型、环境小品等承载要素的设计,传承和强化校园文化气息,同时突出时代特色,满足校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2.特色专业融合原则

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与景区建设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优势特色专业,将他们作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打造和建设更能体现高校景区的独特之处和魅力。纯粹的景观建设打造出的高校校园景区将失去校园景区固有的特质和应有的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的规划与景观的打造是把社会、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为师生、游客服务的思想,利用空间结构、建筑艺术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鲜明、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优美校园,为师生营造学习、交流、创新、娱乐、生活的静谧美化的空间和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氛围,为游客提供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的优美校园景区。

4.生态建设原则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贯穿生态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过植物语言,如立体绿化、植物小品等来营造校园氛围、凸显主题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是规划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整体上来说,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布局优化生态环境,融合各个单元,达到校园生态环境整体优化、校园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一个高水平、高品质、多层次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体现“人――校园――环境”三者和谐共生。

5.功能分区原则

校园景区首先是校园,是教学场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和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园内多设置桌、椅、凳等,为师生的学习、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园景区也是景区,是满足游客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等功能的景区。在景区规划设计中,也应该考虑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应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将教学功能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游线设计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离等方式,将教学区域和旅游区域适度分开却又有机结合,使教学与旅游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即互为补充,又互不影响。

6.安全原则

学校是人员密集之所,景区是人流汇聚之地,安全对高校校园景区来说至关重要,是规划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6.1安全制度健全

规划设计中,必须按照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并落到实处。

6.2救援机制健全

规划设计必须将医务室纳入方案之中,并对专职医务人员的配备做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健全紧急救援机制和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6.3人防与技防一体

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消防、防盗、救护的需要,同时注意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危险地段标志明显,并且必须设计安装齐备、有效的防护设施。与此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上,在特殊地段要有专人看守,不得有安全死角。

篇10

关键词:学校建筑;设计;设计策略

1.学校建筑设计的要求

一般小学为六年学制,正常情况下分为12班、18班、24班等。中学分为18班、24班、30班等。学校的布点应根据各区、居民点及小区规划人口数量,均匀合理布点。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选择学校校址应考虑周围环境安静、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有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中小学校建筑总平面布局:学校用地由校舍建筑用地、体育活动用地、实验及绿化用地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布置应满足使用要求,功能分区明确,既要联系方便,又要避免相互干扰和影响。校舍由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及生活服务用房组成。教学用房由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及体育活动室几部分组成。普通教室是教学用房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对教室的设计不仅要有足够铁面积,而且座位布置排列应合理。教室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日照,但要避免阳光直射。教室应有良好的声环境,避免外界噪声的影响。教室还应有良好的室内温度要求,夏天有良好的通风,冬季有采暖和换气设施。中小学建筑的实验室和各种专业教室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充分满足不同功能使用的各种需要来布置平面及各种设备。

2.学校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强求象征意义

譬如校园的平面构图要像龙、像火箭或别的什么什么,还要加上一些轴线组织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等。有这些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在规划设计中脱离实际、刻意求之,而忽视甚至损害交通组织、建筑的合理规模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本末倒置了。

2.2设计理念大而空

时下的校园规划流行谈理念,诸如生态理念、环境理念、空间理念、文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智能化理念、网络化理念,等等。然而真正实现这些理念少之又少,提出的许多理念往往成为空口号,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去落实。即使落实,有的也仅是以一种肤浅的方式去落实。譬如在有的学校的校园建设规划中,所谓生态理念,就是大片绿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简单的分期建设等。

2.3规模偏大,尺度失真

一般新建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于是在规划设计中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要设置几公顷的水面,建设上千米长、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之类。但这样的环境设计真的建起来后,就会发现失真了,往往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园就变成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对于一个人均耕地相对数很小的国度的校园来说,这种校园规划一味追求形式方面的大规模的思想和做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2.4景观设计脱离实际

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流行有水面的设计,河、湖、池、塘遍布其中,仿佛“无水不成景”,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条件。有的校园内外本来没有河流、湖泊,规划设计中却硬要整出湖泊、河流;有的校园附近有河流,却属于季节性河流,不一定能成为景观,有的就是排洪沟,在规划设计中却不管这些,非要把它弄成一道“漂亮的风景”不可,不惜花再大的代价。其实,除了水之外,山石、树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创造出有特点的空间环境,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强求不得。

2.5重形式,轻功能

校园的空间环境设计也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倾向。校园环境空间,往往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很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运动,等等,需要景观设计师细致地考虑。现在的一些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需要考虑得不足,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不近人情”,或者因为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而“无人问津”,或者干脆谢绝进人。这些空间,或许中看,却不中用,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3.学校规划的设计策略

3.1教师办公、学习、研究空间的设计

教师办公、学习、研究空间主要指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会议室、教师阅览室、教学交流活动室、教学成果展示室等。在过去的学校建筑设计中往往容易将教师办公、学习、研究空间的设计忽略不计。教师只有掌握好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研究学习空间。在设计这些空间时,既要确保这些空间的独立性,又要确保这些空间与学生活动空间的联系性。同时还应将“人”这一重要因素充分考虑到。学校建筑空间是人的活动空间,不管是在空间形态,色彩,还是空间质量、尺度都应将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充分考虑在内,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乐园。

3.2各种教学活动空间的设计

教学活动空间主要包括普通教室、语音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及体育场所等,这些教学活动空间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取知识所不可缺少的特定空间。因此,在设计这类空间时需要根据各特定空间的功能需求及特性,在空间质感、尺度、形态上进行深入地分析。在空间质感上应将空间的通风、采光、日照等要求考虑进去,如语音教室的环境是否安静,是否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在空间尺度上应将将使用对象的生理特点考虑进去,以求空间的合理布置。

3.3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设计

自主学习空间是指学生自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一种外部环境,通过这种外部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性、独立性及自觉性。自主学习空间强调空间的多元性、开放性及可变异性。主要包括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各种兴趣活动室等。当学生所处的学习空间处于一种和谐、友好、宽松的氛围时,学生的思维不易受到束缚,交流、探索、求知欲望强烈。因此,在设计这些空间时需注重空间的灵活多变性,空间形式应突破传统的房盒子呆板造型,以开放性、多元性为基调,使学生在这一空间中能够产生自由而不压抑的心理感应。

3.4娱乐设施、活动空间的设计

校园中的娱乐设施,活动空间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的重要场所,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社交知识,还能够使学生紧张压抑的心理情绪得到放松,有利于学生心灵、品格、情操的培养。因此在校园规划中,娱乐活动的场地需要详细规划,除了必备的运动场地,如足球场,篮球场,游泳室等,还因规划娱乐场地,如,演出厅、影视厅等等。可以利用建筑空间构件或空间布局形态的多样性、围合性、不确定性及空间的错落变化所创造的带有趣味性的外界空间,如利用挖空的片墙、构架等构件组成的户外空间,让学生在这些空间自由穿梭,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4.结语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地向学校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师要担负起这份责任去努力探索和寻求,为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创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校园建筑的功能首先应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及各种活动、交流、生活的物质需要;其次是建筑师赋予校园环境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并使其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给师生以精神营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