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实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6 16: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生实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生实习制度

篇1

关键词:;生育制度;乡土社会;现实价值

一、引言

《生育制度》是社会学大师从功能主义出发,对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整套体系所做的论述。先生立足于乡土调查访问,他的研究非常贴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状况――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而生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延续都需要不断地有新人口的补充。《生育制度》这本书便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对婚姻,家庭和生育以及社会结构都作了其独到的考察的。

二、作者简介

(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6年夏,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回国后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文集》。

三、《生育制度》的写作背景

真正透析一本大师的著作便要从大师写此书的社会背景开始。解析《生育制度》这本书g亦是如此。1938年先生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便回到中国,担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且主持燕大――云大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从事实地调查研究。两周之后,他便一门心思钻进农村,先生于1938年11月15日至12月23日这段时间里,在云南禄丰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1939年上学期,他到西南联大兼课,讲授生育制度。”当时在讲授“生育制度”这一门课时,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旁征博引,尽情发挥。

四、从书中看两代人的延续

从《生育制度》中我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生命轨迹:婚姻的确立双系抚育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社会性的断乳社会继替,之后又进入一个循环。可能有的人一生不会按照这个轨迹来行走(比如无后的人),但这是一个社会普遍的循环,在这循环中,紧邻的两代人关系尤为密切,延续性也更强。

(一)婚姻的确立。婚姻的缔结不得不与性扯上关系,婚姻前后的性在传统看来是不一样的,婚后的性更具有道德意义上的正当性,同时也更加约束婚姻双方在性上的忠诚。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婚姻并不完完全全是一件私事,它是一个向社会宣告两人关系的社会文化产物。

(二)双系抚育。抚育的内容包括儿女的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即父母要给予孩子实物食粮和精神食粮,将自己的所知所学传递给儿女,为子女铺就未来的路,也为父母在生死之间架起一道保障。

(三)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只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所构成的极具稳定性的社会关系,它常常以家庭的形式呈现出来。尽管有些人会质疑说多子、多妻、多夫的现象会导致三角关系的难以构建,但是在《生育制度》一书中,先生指出婚姻是个人间的契约而不是集合性的契约,即使是有所受质疑情况的存在,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人类社会,人们潜移默化地将这三角关系内化于心。

(四)社会性的断乳。尽管我们称父母与子女间三角关系为稳定的三角,但是与其他生物一样,人在成熟之后是需要离开家庭去创造新的家庭,这就决定了家庭是具有暂时性的特征。

(五)社会继替。在多年的抚养与互动中,子女从上辈获取了很多的东西,这表现在物质与精神上。社会继替遵循着“就近原则”,同时也受到子辈人数多少的限制,即越是亲近的人越有可能从上辈获得其留下的遗产,同辈人数越多其分配到的遗产就越少。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代人之间的延续过程。

五、《生育制度》的现实意义

《生育制度》这本著作是先生的心血结晶,只有将《生育制度》与其他论著进行有机的结合,我们才会发现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一)《生育制度》仍是认识当今社会问题的一个标尺。《生育制度》中的许多概念在现代社会仍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难发现,费老对生育制度的考察论述揭示了家庭最主要的功能,即通过人口再生产和提供社会化最初环境等一系列机制来维持社会的延续、替继和传承。

(二)《生育制度》为进行学术反思提供了样本。在书里的“个人?群体?社会”部分回忆自己学术历程时说:“我不再像在《生育制度》中那样强调社会是实体、个人是载体的论调,而多少已接受了潘光旦先生的批评,认识到社会和人是辩证统一体中的两面,在活动的机制里互相起作用。”“我固然修正了马老师过分强调生物需要的观点,但我本身又陷入了另一极端,犯了只见社会人不见生物人的毛病。

六、感想

对于书中提到的“社会性的断乳”及“孩子早年的抚育需要父母的保护和供养,长到一定时孩子不能专门在父母的荫庇中生活。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会引起不良的结果,因之,在抚育过程的末期,必须有一度社会性的断乳”这两句,我认为家庭具有暂时性,孩子长大了就要脱离原有的抚育团体去成家立业,脱离原有的父母子三角结构而要去和另外两点结合成新的三角形,所以在原有的三角形中就得及早防范亲子间持久的联系。而现在的80,90后社会性断乳期被推的越来越迟,一个是父母的过分溺爱,另一个是自己内心的不成熟,对家庭有过分的依赖,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

我们在父母过度的保护下,缺乏的不仅仅是生活自理能力还有各种生存技能。作为一个实际年龄已经成熟,已经成人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心理年龄上也要达到完全成熟,不能遇到一点点事就求助父母,同学间有点小矛盾也不会主动沟通,更有的同学失恋了就好像是世界末日一样,心理素质极差。我们不要过分的依赖父母,背负起对这个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锻炼自己的各种生存技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要为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做一些事情,回报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真正的完成社会性的断乳。

以上就是我对《生育制度》一书大体内容的介绍和自己一些看法的阐述,很多观点由于知识信息不足,存在不少缺陷,这仍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作者单位: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绪贻.天助自助者――忆先师教授[J],书屋,2007年,第34页。

[2]张冠生乡土足音足迹、笔迹、心迹[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年,第108页。

篇2

< alt="陕西榆林2016年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1" src="/UploadFile/KaoShi/2020-04-01/3077040871.jpg">

榆林市201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精神,深入推进全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以下简称“中考”),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陕教基一〔2015〕31号)要求,结合榆林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2016年全市中考工作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为原则,依据省、市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各项考试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考试、测试、评价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初中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创新招生模式,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自主权,为考生提供更加公正、公平的竞争平台,为学校选拔合格人才,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对中考政策信息进行广泛宣传,为促进我市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组织方式全市2016年中考工作在市、县区招委会统一领导下,由市、县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市、县区相关业务部门和相关学校按职责具体实施。其中,中考阅卷、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录取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职业高中录取由县区教育局具体负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体育考试、体育艺术专业测试由各级招生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学校配合完成;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中专学校录取按省上要求,由市招生办配合组织实施。县属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测试由县区教育局牵头,相关招生学校组织实施;市直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测试,由市教育局统筹学校安排。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由各级电教部门统筹组织,相关学校参与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由各级教研部门监督指导,各初中学校组织实施。各县区、各部门、各学校要依据本《意见》要求,健全组织机构,细化工作方案,完善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各县区、相关部门要落实各类考试(测试、评价)的监管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三、招生计划、范围(一)招生计划。2016年,按中、省规定,全市公办普通高中不再招收择校生。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职业高中、中专学校按其所定计划招生。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下达,具体计划构成如下:1.自主招生计划。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为:榆林中学、榆林实验中学、榆林十中、榆林第二实验中学、榆林一中、榆林市苏州中学、横山中学、靖边中学、定边中学、绥德中学、绥德一中、米脂中学、佳县中学、吴堡中学、清涧中学、子洲中学和榆林高新中学(国际班)。上述学校可以在中考前按不超招生总计划15%的比例招生。各县区、各学校可结合实际,研究决定是否上报自主招生计划。2.特长生计划。经市教育局审批的学校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按体育、音乐、美术每科每班不超40人上报计划。3.统招计划。除自主招生计划、特长生计划外,各学校的其余计划均为统招计划。自主招生计划、特长生计划未完成的,剩余计划全部转为统招计划。(二)招生范围。县属公办高中面向本县区招生。榆林中学、榆林实验中学、榆林十中、榆林第二实验中学和榆林高新中学面向全市招生。民办高中、综合高中、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职业高中、中专学校面向全市招生。四、网上报名全市中考网上报名统一安排在4月11日至13日进行。中考网报号和原始密码由市招生办统筹安排,各县区招生办负责编发。具体如下:(一)网上报名条件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2.身体健康。3.报考普通高中的考生应为初中应届毕业生。4.报考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高中、中专学校的考生为初中毕业生。5.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父亲或母亲持陕西省居住证1年以上,在榆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年以上(含1年),子女在我市初中学校毕业。6.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不具备报名资格:⑴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学校在校生。⑵初中非毕业年级在校生。⑶因触犯刑律被起诉或正在服刑的人员。⑷非陕西省户籍且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人员。(二)网上报名要求。依据学生学籍、户籍情况,对报名分类要求如下:1.初中应届毕业生。学籍、户籍均在市内的,由毕业学校将应届毕业生花名册(按学籍管理系统格式)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后,到所在县区招生办集体办理报名手续。具体要求由各县区招生办通知。学籍在市外、户籍在市内的,由本人或家长持户口薄、学籍卡和学籍所在县区教育局证明材料,回户籍所在县区招生办接受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在县区招生办办理报名手续。学籍在市内、户籍在省外的,按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的通知》(陕教考〔2012〕8号)相关要求,由毕业生或家长持有效证明材料(本人学籍卡、本人身份证件、父亲或母亲身份证件、父子或母子关系证明、在榆居住证、当地人社部门出具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证明),并填写《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榆林参加中考报名申请表》(附表1),到学籍所在县区招生办申请报名。2.初中往届毕业生。由本人持初中毕业证、户口薄或户籍证明直接到户籍所在县区招生办接受报名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在县区招生办办理报名手续。各县区招生办在4月22日前完成考生数码照片采集和网上报名信息确认工作,其中《报考信息确认表》须经考生本人签字确认、存档。(三)自主招生报名。自主招生报名,须遵从以下要求:1.学生符合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报名条件,且综合素质达到省级示范高中和省、市级标准化高中录取资格,文化课成绩优秀。2.自主招生报名在全市网上报名结束后进行,学生可通过学校推荐或自荐的方式,向招生学校提交《榆林市2016年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推荐(自荐)表》(附表2),接受报名学校资格审查。3.学生只能参加一所学校的自主招生测试。否则,其测试资格无效。4.相关初中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为参加自主招生测试的学生完善相关手续。五、考试2016年全市中考主要由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自主招生测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体育考试、体育艺术专业测试等组成。(一)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与历史、英语、物理与化学,共7科5卷,卷面满分580分。各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分别为:语文120分,时间为150分钟;数学120分,时间为120分钟;思想品德与历史100分(思想品德60分,历史40分),时间为100分钟;英语120分(含听力25分),时间为120分钟;物理与化学12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时间为120分钟。除思想品德与历史实行开卷笔试外,其余科目均为闭卷笔试。语文为一卷制,其余科目为两卷制。具体安排见下表:

(二)自主招生测试。测试时间统一安排在5月21日(星期六)进行,测试地点在各招生学校,测试准考证号统一采用中考网报号,测试的三个科目由县区、学校确定。4月20日前,各县区、高新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要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市教育局上报自主招生方案。方案通过市上审核后,各县区、相关学校方可开展命题、制卷等前期准备工作。测试结束后,相关学校须在5月23日上午在本地(校)教育门户网站上公示自主招生测试预录取名单,公示时间至5月29日上午结束。公示结束后,市上即行安排录取。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计算器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陕教基〔2006〕50号)和《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5年春季中小学学具及制作材料目录)的通知》(陕教基二〔2015〕15号)要求,允许考生在数学、物理与化学等两科考试时携带规定型号的科学计算器进入考场。英语听力试题播放采用以广播为主,磁带为辅的办法进行。在规定时间内,由陕西声媒广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新闻广播AM693、FM106.6同时向全省播放英语听力试题。各考点学校要提前试收上述两个频率的节目。若收听效果不好,可用磁带播放。磁带播放时间要与广播同步。(三)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2016年中考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核按陕教基〔2005〕81号文件执行,在5月15日前完成。上述三科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满分30分(每科10分),考生实际得分计入中考总成绩。(四)体育考试。2016年中考体育考试按《陕西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方案》(详见陕教规范〔2014〕18号)执行,在5月15日前完成。体育考试成绩满分50分,其中平时考核成绩满分15分(体育课成绩9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6分)、统一考试成绩满分35分。(五)体育艺术专业测试。测试时间安排在中考结束后、志愿填报前进行,测试工作须在县区教育局、招生办监督下组织实施。举办体育、艺术实验班的高中学校要在6月中旬将专业测试方案报县区教育局审批、市招生办备案。此外,对省考科目以外的国家课程,须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由初中学校按教学进度于6月20日前完成考试或考查。考试或考查成绩以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等级方式呈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学习能力”维度之中。凡达到C级以上(含C级)即符合毕业要求。六、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严格按陕教基〔2009〕55号和榆政教发〔2009〕38号文件要求执行,在5月15日前完成。各级教研部门要监督、指导各初中学校健全组织机构,制定评价方案,认真组织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防止评价流于形式,走过场。评价工作结束后,各初中学校要逐人审核评价结果,将真实准确的评价结果记入《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七、志愿填报、录取、建档涉及考生志愿填报、录取、建档等方面的事项,市教育局将另文适时通知。八、信息报送(一)报名信息。各县区、高新区务于4月15日前将《榆林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情况统计表》(附表4)以纸质版、电子版两种形式报市招生办。市招生办于4月26日前将考生报名库光盘报市教育局。(二)成绩信息。5月20日前,各县区、高新区教育局和局属相关学校将成绩信息(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体育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上传“榆林市中考管理系统”。其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体育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纸质名册留存县区、学校备查。7月6日前,各县区教育局须将体育艺术专业测试成绩表册(由市招生办统一下发表样,上报纸质版)、成绩库(Excel2003格式,上报电子版)报市招生办存档备查。市招生办对上述数据审核无误后,于7月10日前将成绩信息库光盘报市教育局。以上报送的信息光盘,均为一式两张,贴标签,标签上由单位负责人签字,并装入档案袋内密封盖章。九、有关要求(一)强化考试(测试)安全管理。各县区、高新区教育局要把考试安全管理落实到考试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特别要完善标准化考点安保设施设备建设,制定考试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师生员工考试安全教育,提高考试安全管理水平。市、县区招生办及有关学校要强化试题(答题卡)运送、保管工作,严防失密、泄密事件发生。各初中学校要教育学生妥善保存涉考信息(网报用户名、登录密码、成绩、志愿、录取),如因个人原因引发不良后果的,由考生本人负全责。各县区、高新区教育局和各初中学校要切实加强教学、安全管理,督促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安心完成后续学业,对于疏于管理以致造成恶劣影响的县区、学校,市上将追究相关学校、人员责任,并通报全市。(二)完善督查机制。为抓好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体育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体育艺术专业测试等工作,各县区教育局、招生办和相关学校要细化时间安排,确保上述工作梯次完成。市电教馆、市招生办、市教研室要依据县区、学校时间安排,组织人员到县、到校督查,指导各县区、相关学校按时、保质完成上述工作。工作结束后,市电教馆、市招生办、市教研室要将督查工作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将书面通报印发各县区。(三)强化培训工作。各县区教育局、招生办要加强考风考纪建设,进一步把考务精细化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明确培训时间、内容,促使考试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水平。各县区招生办要采取送训到校的方式,指导各初中学校开展网上报名、考风考纪、答题卡使用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市招生办要在考前印发的相关材料,对考生、家长进行中考政策解读和培训,整体提升培训效果。(四)优化舆论宣传。对于事关考生、家长切身利益的政策信息,各县区、各学校要及时在本地电视台、教育门户网站、校园广播和宣传栏上进行宣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高中学校媒体宣传审查机制,各招生学校的招生简章、招生计划和相关学校的自主招生录取名单、体育艺术专业测试合格人员名单须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和招生部门审核后,在当地教育门户网站上公布,确保考生、家长政策应知尽知、信息应享尽享,构建公布及时、公开透明的舆论氛围。(五)坚持依法治考。各县区、高新区教育局要围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把依法治考作为2016年中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办学行为。要依据学籍库,严格审查报名资格,对于违规报考人员,考前取消报名资格、考中取消考试资格、考后取消录取资格。要严守考试、阅卷工作纪律,严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要畅通举报渠道,严查初中学校或教师限制学生报名参加考试、干预学生填报志愿、买卖生源或有偿招生的行为,严查高中学校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招生、组织或变相组织考试、擅自提前报名开学、接收无学籍人员和被其它学校录取的学生旁听等行为。对招生考试违规行为,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将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参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省、市、县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个人予以严肃处理。本《实施意见》未尽事宜,另行通知。联 系 人:李亚雄(市教育局) 联系电话:8187661联 系 人:高重阳(市招生办) 联系电话:3251905电子邮箱:373413820@QQ.COM附表:

1.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习管理;医护专业

引言

医护专业与其他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内容不同,医护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将直接进入医疗领域,有些会直接面对患者,他们的工作会直接影响患者接受医疗护理的质量,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医护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必须要严格,要让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真正领会相关的知识,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能处理各种问题,保证病人的健康安全。同时,也为自己开辟更宽广的职业前途。[1]

一、当前中职医护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律能力有待提升

在实际的中职医护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医院中表现出纪律性不强,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着装举止不够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的是学生个人的素质。同时,也展现了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自身未来将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有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医疗安全知识,不完善自我保护意识缺失的问题。这些状况集中体现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理解专业内容的状况。[2]无论是哪一种状况学生,都表现出了自律能力上的缺失.在个人行为的表现上,学生没能表现出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在专业素质的体现上,学生也没能进行有规划的学习,导致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出局,无法胜任相关的工作。

(二)学校和医院的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中职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自我约束,刻苦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从而投身到医疗事业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虽然,实习过程主要在相关的医疗机构中进行,但也体现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审查和管理态度。因此,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纪律散漫,举止不规范等问题,与学校教师有很大关系。医院中的带教教师在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责任。很多医院中代教教师都比较年轻,他们在带教过程当中,只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虽然进入了实习阶段,但仍然处于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由于医院中的带教教师,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所执行的教学工作也只是本职工作之外的附加内容。因此,他们并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在医院中也缺乏约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都很差。

二、中职医护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建立的策略

(一)建立双导师制度

很多的职业院校中都存在双导师制度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双导师制度就是在学校的理论教学中,有教师带领,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有师傅教学。具体到医护专业,实习时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双导师的好处是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能顺利交接。我们针对医护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对这种双导师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如,在其他专业的双导师制度建立中,我们常常会让学校中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让教师能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经验,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医疗机构则无法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模式反过来,邀请医疗机构中的从业人员进入学校兼职做教师,主要工作是在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中,提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校的教师做出指导,让专业的医护人员提前介入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实习过程中,让学生提前建立对代教教师的尊敬,实现医疗机构,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赢。[3]

(二)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学生在进入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前,学校应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和培训的主体十分重要。培训前,教师要为学生具体的讲解实习培训的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等。要让学生明白在实习过程中,自己要遵守哪些具体的规则,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并对自己的实习有整体的概念和规划。从培训的主体上来讲,整个培训要有专业教师,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及学校三方面构成。在培训过程中,各方面人员负责讲解自己所管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哪一方面的内容应该向谁提出需求,从而明确各方的责任。

(三)建立预警召回的惩罚制度

以往学生进入医疗机构进行实习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三不管的地界,学校教师很少进入医疗机构进行监督,而医疗机构中的带教教师,也很少愿意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更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建设上的职权不明确。因此,在制度建立上,我们必须要建立预警召回的惩罚制度,一旦学生的行为越界则将学生的过失记录在案,这些记录有可能影响学生未来的实习评价,甚至是毕业。如,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两次及以上的矿工行为,或者与医患产生纠纷,严重违反了实习生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有权将学生退回。如果医疗机构对学校频频反应学生的行为不合格,学校也有权提前将学生召回。通过这种规则的制定和制度的推广,学校和医疗机构双方都能明确自己的职权,了解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以对学生提出干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综上所述,在中职医护专业的实习中,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要。通过制度建设,我们可以明确学校教师和医疗机构各方面的职责与权力,统筹规划学生整体的实习过程。从而约束学生的行为,让整个实习的过程更具有效果。从而保障学生能在实习中学习到具体的知识,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毕业实习巡视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

篇4

方法;结果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21—01

实习,对于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学生而言,既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又是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平台。做好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不仅是学校实习、教学管理部门的义务,而且是所在实习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3年7月中旬开始在甘肃省省级医院实习的1009名实习生,采用了焦点团体座谈会的方法。我校围绕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的具体情况,共派出2个调查小组,选派教学、学生管理部门人员及班主任、实习生代表参加,分别与 10家省级医院的主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带教教师及医技主任进行了团体座谈。

二、结果分析

1. 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中职学校医护专业实习生表现出组织纪律性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着装举止不规范、缺乏基本的医疗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等问题。在学习中,他们表现出理论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晰、主动学习意识与基础操作能力差等问题。

2. 医院、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医院的带教教师年轻,带教中过于重视技能传授,忽视理论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医院对学校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反馈不够及时。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教学不扎实,教师缺少临床见习,学校安排的实习计划与临床有差距。

三、对策

1. 建立“双导师”教学制度。即学校与实习医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列出实习教学计划,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学校选派医护专业的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并兼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医院有总带教、一对一带教,学校有专业带教教师指导的“双导师”教学制度。此外,学校可以聘请医院的带教教师,让他们提前介入带课。通过建立“双导师”教学制度,能够真正实现医院、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合作共赢。

2. 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在学校与医院协商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教学计划后,需要对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实习前的一个月;岗前培训的教师可以聘请医院的带教教师和实习管理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践,对实习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人翁意识教育、安全防护教育,以及职业规划、医院管理制度与实习生管理制度培训等;岗前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团体讲座、多媒体演示、管理制度与基础知识识记等。

3. 建立预警召回制度。(1)实习预警的实施流程。即医院实习管理部门出具证明,学校实习管理部门与医院、实习生进行确认,实习指导班主任反馈给实习生家长,学校登记备案。(2)实习召回的范围有:实习预警两次以上(含两次),旷工,发生医患纠纷,较为严重地违反了实习生管理制度。(3)实习召回的实施流程。即医院实习管理部门出具证明,学校实习管理部门与医院、实习生进行确认,实习生结束在该医院的实习,学校实习管理部门反馈给实习生家长,实习生自行联系实习医院,重新计算实习时间,学校登记备案。

篇5

长春市儿童医院消毒供应室,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护士素质的提升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开展“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以来,参与活动的23名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分别进行道德、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专业技术等护士素质的培训。结果 活动后护士道德、护士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素质的评价较活动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7.3%;活动前患儿家属满意度为82.8%,活动后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5.8%,活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素质的提升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护士素质;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43-03

我国自开展“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的护理模式以来,护理工作已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表示[1],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是73亿人次,医疗纠纷是7万件左右。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为进一步了解医院中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发生状况,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多项选择式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3],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在纠纷发生中,因“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纠纷”占49.5%;“因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存在问题引发纠纷”占29.6%。这一数据表明了护士素质不仅与护患纠纷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是护理质量和医院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开展“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以来,对23名护理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满意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开展“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以来,参与活动的23名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均为女性,年龄22~43岁,平均(31.6±2.1)岁;护龄8个月~ 19年,平均(6.5±1.3)年;职称:护士9名,护师11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文化程度:本科5名,大专14名,中专4名。并随机抽取该科住院的500名患儿或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2培训方法与内容

由于该院护理对象和护理工作性质不同,根据医院的要求结合我科室的具体情况和护理结构制定培训计划。

1.2.1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范围内遵守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行为规范[4]。职业道德素质是反映一个人心灵、道德、美德最重要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行为修养的体现。对该儿科护士来说,职业道德素质是完成护理工作、促进患儿康复的行为准则。科室根据护士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护士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患儿得到康复是及其光荣、高兴的事情,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是神圣的、光荣的,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2心理素质随着护理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深入,护士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完成。目前,护理心理学已成为当代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5]。由于我院患儿年龄跨度较大,病情变化发展快,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具有完善、积极的心理。每周对护士进行一节心理培训,对影响护士心理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给予解释、安慰、转移情绪等方式缓解负性心理,并通过鼓励、交谈、支持等增强护士心理素质,产生正性力量,从而提高护士积极性。

1.2.3护士仪表形象仪表形象是指一个人的风度、行为举止和姿态等外在形象。对护士而言,其仪表形象不仅影响着医院的整体面貌,也直接影响着患儿的心理和病情康复。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指出[6],人的感情全部表达=7%言辞+38%声音+55%体态语言。从护士的衣着、服饰、面容、装扮、头饰、站立、行走姿势、行动姿态、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保证护士形象达到自然、大方、庄重、朝气、健康等效果,从而增加患儿及其家属的尊重感和信任感。

1.2.4文化和身体素质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护理工作的内容和强度也不断增大,护士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加强文化和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护理工作做出贡献。科室每天要为护士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安排护士进行人文、伦理、美学、心理、康复、语言等方面文化知识的学习;由于儿童医院不同于其他综合医院,其工作量大、琐事繁多,使夜班护士常由于负荷过重而感到倦怠、抵抗力下降感染一些疾病,甚至由于疏忽而造成医护纠纷的发生。身体素质是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一切行为活动的最基本要素,科室应在合理安排护士休息的基础上加强护士身体素质的锻炼,安排护士参加一些慢跑、扩胸、广场舞等活动,使护士保持身心的健康,精力的充沛。

1.2.5语言与沟通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及其他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行为[7]。护士良好的语言和沟通可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增强患儿的信任度,从而配合治疗,提高康复率和家属满意度。我科通过对护士的沟通时语气、语调、语序、语体,面部的表情、手势、肢体动作,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时的针对性、严谨性、科学性语言等进行培训,并利用早会时间进行交流探讨,以增强护士的语言和沟通能力,保证在工作中做到亲切和蔼、回答有度、沟通到位。

1.2.6专业技术结合该院和该科室护理内容不同进行专业技术和操作培训,向护士讲解护理操作的流程和步骤,通过视频、演练、操作、对比等手段提高护士的熟练度和准确度,在科室内每周进行一次技术比武,在医院内每6个月进行一次技术比武,使每一项工作都达到稳、准、快、无差错的标准。

1.3观察项目

观察“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开展前后,护士在道德、心理、仪表、文化身体、语言、专业技术等护士素质方面的提升及患者满意度。

1.4 评价方法与内容

为患儿或其家属发放《护士素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8],通过对护士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仪表形象、文化身体素质、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6个方面30个项目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90分为优秀,80~89分为合格,≤80分为不合格;满意度评价:满分为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70~79分)、一般满意(60~69分)、差(<60分)4级。

1.5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活动前后护士道德、护士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素质评价比较

经统计,活动后护士道德、护士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素质的评价较活动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7.3%,合格率和优秀率均高出活动前10.4%和8.3%。

2.2 活动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经统计,活动前患儿家属满意度为82.8%,活动后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5.8%,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护患纠纷发生率由活动前的7.2%降低到2.3%。

3讨论

素质在广义上多指人们在正常生理、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品德、学识、思维、审美、气质、性格等方面综合的修养水平[9]。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已成为衡量个人能力、修养、内在的综合指标。

护理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儿的康复和家属满意度,尤其对该院的护士来说,素质是实施一切护理活动最基础要素。田勇丽,仇丽芳,宋静等研究[10]表明护士对工作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呈正相关;而提升护士素质对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经该组资料结果,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开展“提高护士素质,创护理纠纷零利率”活动以来,在护士道德、护士心理、仪表形象、文化身体、语言沟通、专业技术等素质的评价较活动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7.3%,合格率和优秀率均高出活动前10.4%和8.3%。活动前患儿家属满意度为82.8%,活动后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5.8%,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纷发生率与活动前相比降低了4.9%。笔者在此次活动中各项素质均得到明显提升,通过活动开展,笔者认为,护士道德素质是提高护士整体形象的根本,使我们从内心认识到护理工作是神圣的、高尚的,因每一位患儿通过我们细致耐心的护理得到康复而感到自豪;护士心理素质是调节自身不良心理应激,提高积极性的必要条件。由于每天都面对患儿因疾病痛苦、哭闹,患儿家属愁眉不展、烦躁的负性心理,因此我们护士要学会将积极、乐观、愉快的心态带到工作中,使他们感到希望、增加信心,促进疾病康复;仪表形象是展现护士精神面貌的最直接表现,不仅能为护士带来朝气,还能使患儿及其家属产生乐观情绪,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提高满意度;文化与身体素质是影响与患儿沟通和保证顺利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条件,文化素质可增强与患儿或其家属沟通时的理解性、精准性,对患儿的康复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操作技术是促进患儿康复,防范护患纠纷发生的最有利保证。对该儿科护士来说,轻、稳、准、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不仅有效减轻患儿痛苦,减轻患儿家属的紧张感,也能增强其信任度,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护士素质的提升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水平,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更快更广的发展,不断学习、探讨、要求自己,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护理事业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翁潇潇.浅谈提升护士素质对护理质量提高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3):542-543.

[2]Guo Bao-ru,Gao Hui-ling,Guo Bao-zhen.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s of Nurse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Training Implemented in the Dialysis Room[J].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6):743-746.

[3]余淑嫒,翟惠敏.综合医院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3(10):88-89.

[4]李莲业.当前势形下护士如何提高自身素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6):116.

[5]He Lin-xi,Zhao Fan,Fan Ling.By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demonstration project” as a turning point,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implementing accountability nursing mode in pediatric surgical ward[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2013,29(15):2316-2319.

[6]马影玭,李金凤,王丽梅,等.护士心理素质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6):77-78.

[7]孙志娟.开展护士礼仪培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J].医学信息,2013(19):163-164.

[8]Wang Cui-hua,Observ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pediatric nursing operation[J].China Modern Medicine,2013,20(1):521-524.

[9]于静静,陈晓玲,姜贤政,等.儿科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8):103.

篇6

【关键词】 小学教师;职业枯竭;满意度

Relationship among Life Satisfaction,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Burnou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hen Xiaochen, Zhai Dongmei, Lin Danhu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stitut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ob burnout am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job, life satisfaction. Methods A quantitative survey was administrated among 960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Beijing. Results (1)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 was found regardingIntellectual Burnout an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2)In suburban areas, female teacher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compared to male teachers. (3)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job burnout. Moreover, job and life satisfac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burnout after controlling for several demographic variables. Conclusion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satisfaction and job burnout among this population.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teacher; Job burnout; Satisfaction

职业枯竭(burnout)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1]。他认为:职业枯竭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该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教师职业枯竭是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2]。职业枯竭会对教师自身及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危害。国外有研究表明[3],高职业枯竭组的教师比低枯竭组报告有更多的躯体症状,如失眠、心血管疾病、胃溃疡等。另外,教师职业枯竭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危害学生的发展并加剧教师流失问题[4]。

相比较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者也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5-9],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第一,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分歧。例如,关于职业枯竭的性别差异问题,一些研究发现男性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状况显著高于女性教师[6,9];而另有研究表明,职业枯竭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5]。关于教龄对职业枯竭的影响,不同研究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研究表明,教龄6~10年是教师职业枯竭状况最严重的阶段[5];而另有研究显示教师职业枯竭在从教第16~21年时达到高峰[7]。可见,在教师职业枯竭特点问题上,研究者仍存在一定分歧和不一致之处。第二,尚未探讨生活满意度与职业枯竭的关系。以往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枯竭的联系十分密切[10,11]。但已有关于职业枯竭的研究中,尚未涉及生活满意度与职业枯竭关系的探讨[12,13]。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关系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证实了职业枯竭与家庭关系的恶化及工作-非工作冲突存在联系[13]。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需要综合考察生活和工作满意度对职业枯竭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在本研究中重点考察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特点及生活、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枯竭的关系,以期为缓解教师压力、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北京市18个区县的980名小学教师接受了本次问卷调查,最后得到有效样本960人。其中男教师181人,女教师767人;20~29岁教师309人,30~39岁教师569人,40岁及以上教师71人;市区教师179人,近郊教师327人,远郊教师447人。

1.2 研究工具

1.2.1 职业枯竭 采用王芳、许燕(2003)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ES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14]。该量表包含32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0~6),0代表“从不”,6代表“总是”。量表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认知枯竭和个人成就感低4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包括9、7、10和6道题目。每个维度单独计算总分,不累加4个维度的总分。其中“情绪衰竭”、“去人性化”、“认知枯竭”得分越高,说明枯竭程度越高,“个人成就感”得分越高,说明枯竭程度越低。本研究中,情绪衰竭、去人性化、认知枯竭和个人成就感低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分别为0.91、0.79、0.88和0.79。

1.2.2 满意度 包括工作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工作和生活满意度均用5点量表评定,1代表“很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

1.3 研究程序 利用教师开会时间进行团体施测,所有被试全部匿名,要求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完成。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基本情况 见表1。

以性别、年龄和地区为自变量,职业枯竭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变量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2,744)=3.600,P

2.2 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满意度的基本情况 见表2。

以性别、年龄和地区为自变量、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变量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性别和地区的交互作用显著(F(2,900)=2.490,P

2.3 工作、生活满意度与职业枯竭 见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工作、生活满意度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认知枯竭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成就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4 满意度与职业枯竭的关系 以人口学变量及工作、生活满意度为自变量,职业枯竭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层逐步回归分析。先将人口学变量用强迫进入法(Enter)进入第一层,再将生活和工作满意度以逐步分析法(Stepwise)进入第二层,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看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后,工作和生活满意度依然可以显著地预测教师的职业枯竭情况。具体表现为,工作和生活满意度越低,教师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认知枯竭程度越高;而工作和生活满意度越高,教师的成就感越高。

3 讨 论

3.1 教师职业枯竭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在认知枯竭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30~39岁及40岁以上教师的认知枯竭程度显著高于20~29岁的教师。认知枯竭表现为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再学习能力差,体验到知识上的枯竭感[14]。除生理因素导致认知枯竭程度增高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职业因素是影响中年人认知活动的主要因素。如果个人所进行的职业活动需要发挥个人的主动性,需要运用个人的思想,需要个人进行独立判断等,那么这种事业活动有利于认知功能的发挥,对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15]。鉴于此,我们认为,为减轻教师的认知枯竭问题,应激发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上给予教师一定的自。

在成就感维度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教师的成就感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增加的趋势,20~29岁教师的成就感显著低于年长的教师。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解释这一结果:首先,随着年龄增长,老师们在各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经验并渐渐适应了自己的职业角色,对于学生的问题及上级领导的要求渐渐摸索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应对方法。工作的适应和经验的积累使教师会体验到成就感逐渐增长[5]。另外,成就感的年龄差异可能与教师的期望有关。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员工对于职业、工作单位及其自身效能感的期望会对职业枯竭产生显著影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这种落差对于员工的影响就越大。Stevens和O'Neill的研究表明,更为有经验的员工会根据自身能力调整职业期望[13]。据此,我们认为,年轻教师的成就感低可能是由于理想落空所致;而年长教师之所以能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根据工作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了职业期望,缩小了期望与现实间的差距。

3.2 教师工作、生活满意度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在近郊,男性教师的工作及生活满意度均低于女性教师。这很可能与男老师的特殊处境与困惑有关。众所周知,小学教师向来是女性的“领地”,性别偏见会给男老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里,男性的角色应该是家庭的支柱,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6],相对微薄的收入更易使男性教师感到经济压力较大,进而对工作的不满情绪也较高。至于为什么在市区和远郊,不同性别的教师在工作、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查明。

3.3 满意度与职业枯竭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枯竭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一结论与已往研究结果一致[11]。回归分析发现,在人口学变量得到控制后,工作满意度对职业枯竭各维度的预测作用均显著。另有不少研究表明,存在一些变量同时影响着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枯竭。如,舒适的工作环境、充分的社会支持、对工作享有自等[11]。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枯竭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影响关系,还是通过中介变量产生中介作用,对于该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加以探讨。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已有文献尚未提及生活满意度与职业枯竭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对职业枯竭各维度也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的结果提示我们,除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酬福利、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外,还可考虑从家庭的角度对职业枯竭问题实施干预,如通过改善与家人的关系等途径提升教师对生活整体的满意度,或在安排课表时尽量照顾到教师个人及家庭的特殊需求(如教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或家中的病人),尽可能为教师创造条件去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进而预防或减轻职业枯竭。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工作、生活满意度对于职业枯竭的影响,以发现影响职业枯竭的核心因素,为预防和解决职业枯竭问题提供新思路。

4 参考文献

[1]叶科.教师职业枯竭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5,(5-6):123-125

[2]刘永兴.关于教师职业枯竭的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5,(5-6):102-105

[3]Guglielmi RS, Tatrow K. Occupational stress, burnout, and health in teachers: A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8,68(1):61-99

[4]Weisberg J, Sagie A. Teachers' physical, mental, and emotional burnout: Impact on intention to quit.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9,133(3):333-339

[5]赵玉芳.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4

[6]许燕.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3):39-45

[7]刘晓明.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的现实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53-55

[8]雷万胜.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59-161

[9]王芳.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10]姜勇.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162-164

[11]Brewer EW, Clippard LF. Burnout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student support services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13(2):169-186

[12]许燕.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5):7-11

[13]Cordes CL, Dougherty TW. 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18(4):621-656

[14]王芳.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篇7

一、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内涵

本科生班导师制是指学生进校后,可由院系负责为每个学生班配备一名班导师。班导师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知识,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选课情况、成绩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成效,班导师工作是对班主任工作的配合、补充和完善。为了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我们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

二、班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类型

做好班导师工作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班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

我校多年来坚持双第一、双为本的理念,即教职员工教第一,师生员工生第一,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这条重要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大学是为学生而办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着学生转,为学生的学习与成才服务,而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

(二)平等相处的师生关系

新时期国家既强调尊师重教,又强调师生平等。师生之间地位、人格的民主和平等,有利于师生相互信任、促进交流,有利于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提倡和坚持“尊师重教”,学生尊重教师的知识,从学业上充分享用教师的智力与知识资源;尊重教师的劳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且能和教师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提倡教师尊重学生。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以居高临下、命令训斥的态度对待学生;二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身心成长状态,准确施教、有效施教;三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引导学生培养兴趣、个性发展,鼓励每一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四)师长加朋友的师生关系

班导师和所带的班级同学需要有较多的接触,了解学生的情况,需要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师长加朋友”的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有利于班导师开展工作,是班导师应首选的师生关系。

三、班导师制下师生关系分析

本文对长春工业大学开展班导师制情况做以调查分析,本次调研选取的样本为4个年级的学生。调研样本的选择为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897份,回收率为89.7%,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一)指导现状

1、对导师制的了解与认同

本科生对导师制的实施背景与目的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对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一半的学生认为一般,较好占三分之一,对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认为学校重视,应积极推行的占五分之一,认为学校比较重视,但需改进的占一半左右。可见,同学对导师制的实行有着一定的认同,但同时也有不满意的许多地方,因此仍需积极改进。

2、收获与帮助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班导师对自己在学习上帮助最大,三分之一认为在生活方面班导师帮助最大,三分之一认为在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方面帮助最大。

学生最为关心的是班导师能对其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也希望通过班导师的帮助来提升科研能力,并且更希望班导师能对自己有就业发展的指导。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在专业与科研上的需求是导师制辅导的重点所在。

(二)指导满意度

从被调查学生们对班导师制小组的希望人数,及学生和导师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和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等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班导师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投入度。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总体满意度中对实施过程比较满意的学生占六成,认为一般的为三分之一,其余的表示不太满意。

四、班导师制存在问题分析

以调查分析结果来看,班导师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班导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急待加强

班导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够将教书和育人很好的结合。导师的素质是导师制有效实行的保障,一个优秀的导师队伍是实行学校导师制的前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能保障师生比,一个班级只有一名班导师,这使得一个班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实行班导师制要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师生比过低,难以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切实的关心和帮助。

(二)部分班导师缺乏积极性

班导师即使对学校实行本科生班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重科研轻教学,使教师忙于科研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的指导。致使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进人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班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班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五、完善班导师制师生关系的建议

(一)导师的选择

认定本科生导师资格的标准与本科生导师的定位息息相关,应将本科生导师定位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养成、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指导这一个模式上,所以本科生导师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导师应具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责任心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更多是要付出时间、精力,所以态度与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中也突出反映了这个问题,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往往是导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反之亦然。

2、学术造诣

导师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

3、工作时间

本科生导师必须定期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有主题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有问题愿意向导师咨询。

(二)关于班导师制的模式

可以实行全程分组三阶段导师制:

第一阶段为大学阶段的第1-2年,在学生刚入校时随机分成若干组,新生与高年级的同学同在一个组,既可以得到有丰富科研教学经验的教授的指导,又可以和师兄、师姐交流与学习,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兴趣爱好和科研方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从大二下学期开学到大四之前。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进入第二阶段。这时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进入科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挑战杯科技竞赛,参加课题、学术交流等活动。可以很快地提高认识和实践上的专业素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三阶段为大四的一年。工作、考研、出国等不同方向的同学可以再次通过双向选择进行流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故所选导师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导师。

(三)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增加导师数量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指导学生。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四)转变学生观念,拉近班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班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班导师共同的事情。学生在开始班导师制之前,学校应对学生和班导师预先进行班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班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总之,经过多年的实践,班导师制的模式已经得到认可,但是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推进本科生班导师制是一项长远计划,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费英勤,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24-26.

[2]吴晓茅.导师制——为了师生共同发展[M].中国教育报,2008,(第6版).

篇8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项目编号:14JK1219)。

前 言

职业倦怠是指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1]。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应对环境变迁和学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期伴随压力体验而出现的生理、情绪、情感的耗竭状态[2]。其不仅会影响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而且还会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对工作情景的一种主观反应[3]。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4],探讨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问题,可以了解高校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高校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增强竞争力提供依据,对广大高校教师安教乐教、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陕西省6所高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50份,问卷回收220份,有效问卷共207份,回收率为82.8%。其中,男95人,占45.9%,女112人,占54.1%;工作年限5年以下74人,占35.7%,6~10年63人,占30.4%,11~20年47人,占22.7%,21年以上23人,占11.1%;文史类94人,占45.4%,理工类89人,占43.0%,艺术类24人,占11.6%。

2.研究工具

(1)MBI-GS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

本问卷共有15道题目,分为3个维度(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其中情绪衰竭感5个项目,玩世不恭4个项目,个人成就感低落6个项目。采用七点计分法,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此量表适用16岁以上各个行业的所有人群。

(2)工作满意度问卷

本问卷共有61道题目,6个维度。其中领导与管理11个项目,工作任务11个项目,收入与福利8个项目,同事关系8个项目,学校环境10个项目,自我实现13个项目。

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玩世不恭2个维度的平均分都低于理论中值3,职业倦怠总分低于50,说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低;在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上,按照倦怠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玩世不恭、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成就感低落水平相对较高,且高于理论中值3。职业倦怠各维度高于理论中值的比例分别是12.6%、8.7%、52.7%,其中成就感低落水平占比例最大,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自我评价较低。职业倦怠总分高于50分的比例是42.5%,其中50~75分的占39.6%,说明这些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75~100分的占2.9%,说明这些教师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工作。

2.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专业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专业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艺术类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高(61.156±20.550),其次为文史类(47.971±10.983),理工类(45.467±13.098)最低,并且文史类和理工类的情绪衰竭程度、职业倦怠程度都低于艺术类,达到显著水平。对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倦怠总分在工作年限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教师显著低于工作11~20年的教师,而职业倦怠总分上又显著低于工作年限为6~10年的教师。

3.教师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探讨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与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工作满意度水平越高,工作倦怠程度就越低。工作倦怠总分与工作满意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任务、收入与福利、同事关系、自我实现维度呈负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工作满意度总分与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工作满意度解释了工作倦怠17.5%的变异,说明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倦怠有较高的负向预测作用。

讨 论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总体比较低,超过一半的教师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客观性,出现成就感低落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普遍偏低。

在工作倦怠的各维度以及总分上,艺术类的教师得分高于文史类和理工类,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进行艺术创作的人都追求自由,喜欢创新,艺术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对不同环境的感知,而学校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意,从而导致了他们高水平的工作倦怠。在成就感低落维度上,文史类高于理工类,可能是由于文理科专业素养不同造成的,文科老师相对比较感性,情绪的起伏比较大,对自身进行评价时也易受情绪的干扰,而理科的教师大多比较理性,能够从事物的本质着眼,客观地对自己作出评价。

工作年限为5年以下的教师工作倦怠总分以及在各维度上的得分都较低,可能是由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对教学工作还保持着较高的新鲜感和积极性,对工作充满热情,能有效地处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工作倦怠程度较低。对于工作21年以上的教师,他们基本上已获得较大成就,在事业上的上升空间非常小,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会缺乏成功体验,再加上年纪已经偏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力下降的现象,生理上的不足也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偏低。

分析高校教师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可知,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倦怠就越低,领导的管理方式、工作任务的多少、薪资的高低以及教师能否充分自我实现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倦怠。通常情况下,不合理的奖惩制度、独断的领导方式、繁杂的工作任务、失调的人际关系、工资薪酬偏低、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等都会导致职业倦怠。一般情况下,工作满意度较高的教师相较于满意度低的教师而言,他们对工作更加充满热情,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工作中的难题,对自身进行评价时也能更客观一些。

结 论

就总体而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偏低,但是超过半数的教师对自己评价过低,出现成就感低落现象。职业倦怠在专业和工作年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艺术类和工作时间为6~10年的教师倦怠程度最高。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倦怠有较高的负向预测作用。

建 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为改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师考核标准和宽松的环境以促?M教师发展[5],重视教师未来的发展,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其的期望和要求,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意愿为每个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其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2.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学校作出有关决策时,要尽可能做到公正、透明[6],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减少误解,同时给教师较大的学术、专业自主权和参与高校决策的机会。

3.在教师入职前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其职业特性的形成正确认识,并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7],从而能够坦然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挫折。

篇9

论文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制度 传承人

湖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条件,孕育产生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法律的途径和方式对对传统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并提高工作效率,对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我国政府、学术界长期努力的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议题,对其开展专门的研究,也是一项具有前沿意义的理论课题。

一、传承与文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包括民族艺术表演、手工艺制作技艺、传统的民俗活动等等。按照不同的内容类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可以分为口头表演类、传统艺术表演、社会实践类、节庆仪式类、手工艺技能类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管起步较晚,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清晰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中的意义。与其他文化保护相区别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承。一定意义上,文化与传承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在互联网的检索系统中,文化传承的概念多达几百万条。可见,传承是文化延续的最基本特征。当然,传承也不仅仅是文化的概念,也是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其独特的方式。口头传承、技艺学习、跟班学艺等方式都是非遗文化传递的最重要的途径。当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识,并不只是在民间的口头上的口口相传,更应该从国家非遗文化保护的视角,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遗文化的认识。当然,我们也需要将传承人和口头传承、工艺技能代代相传、跟师学艺作为一个重要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传承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作用

我们知道,联合国科教组织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即“口头和非物质”(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口头传承有及其密切的关系。尽管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有着多种途径,但是一定意义上,传承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至关重要的内容。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尽管文化是可以不断创新的,但是文化的遗产如果不被保护好就会消失。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如果不保存好,在消失后都不可能再生。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其保护工作的关键在于人。但是,两者保护的方式还是存在着显著差异的。主要是保护的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物质文化的保护主要是一种组织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涉及到内容的衔接和传递。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完全由传承人来决定。也就是说,如果传承人消失的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消失了。所以,我们反复强调传承人在保护遗产重点作用。这也要求我们对传承人进行法律上的保护。当然,传承人之所以成为“传承人”,也有着独特的形成过程。传承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应的民间文化穿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只有具有深厚的感情,才可能以极大的求知欲望,精湛的掌握这种遗产中的工艺、技能、技术。同样,传承人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夯实传承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机制

非遗文化的保护意义十分重大,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战略性文化工作。因此湖南省应该秉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保护好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人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政府要积极作为,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协调非遗文化保护的事宜。要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进行细致深入的规划。湖南省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监督与引导,担负起非遗文化保护的职责。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非遗文化保护责任的机制及相应的追究机制。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密切配合政府,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加强管理,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调查研究,及时将非遗文化相关事项向政府进行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非遗文化保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商讨应对之策。

二是要积极构建非遗文化保护的法律机制。法律是非遗文化保护的最基本的依据。法律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最具权威性。因此,湖南省非遗文化保护工作首先需要积极构建并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当然,制定完善非遗文化的法律法规,除了法律和文化相关专业人士和工作人员关于非物质文化的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其能够深入到非物质文化所在地深入调查,不断总结非遗文化保护的经验,广泛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集合各方力量草拟相关法规,并不断进行修改优化,使方案机制切实可行。

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非遗文化传承机制。要对列入非物质文化名录的遗产,湖南省政府要进行及时命名,同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资助、表彰、或者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特别要引导鼓励遗产的传承人要进行相应的传习活动。要通过一定的形势,引导传承人对非遗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甚至学校教育,不断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诸如《民族、民间艺术家命名办法》、《民间艺术之乡命名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民间艺术申报非遗文化的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

四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相关各方要工作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当前,湖南省非遗文化保护各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同时,政府对非遗文化保护投入的人力、无力、财力、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各级政府应该要从给地非遗文化保护的实际出发,加强对非遗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群体艺术部门、图书馆、科研部门和地方高校等单位,为非遗文化保护加强联系,发挥特此,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奉献力量。在这个工作中,特别要加强文化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们的信息交换,即要更加重视非遗文化保护部门与其他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工作,要畅通各个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保护的共享机制。

五是要加大非遗文化保护的经费投入。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的工作。非遗文化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其自身很难产生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待文化的态度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非遗文化保护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际上也有着难得的机遇。因此,湖南省政府要加大对非遗文化的资金投入,且要扎扎实实落实好经费。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诸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专项对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进行财政滚动投入。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对所属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同时,政府还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并形成良好的投入机制。

六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要责任到人,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考核机制。这些机制既包括奖励现金、鞭策后进的奖励机制,也要包括保护不当、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处罚机制,这样才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扎扎实实并取得实效。比如,在考核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各级政府部门是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同等列入的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议事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否有计划、有目标、总结,是否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的考核标准,是否每年的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考核会议。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核机制,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发挥主导作用,并形成全社会支持保护非遗产文化的良好氛围。

四、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鉴于传承人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认为,湖南省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还大有可为。综合考虑到湖南省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从传承人的社会保障角度而言,湖南省政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首先,要确定传承人法律上的社会地位,提高传承人的认可度。传承人作为保护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对象,赋予他们相应的社会地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湖南省应该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度,来看待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为国家文化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要对传承人给予相应的经济社会保障。

篇10

    论文摘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宝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先进经验,从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两个层面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于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2007年6月宝鸡市政府出台了《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试点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宝鸡市推行的新农保筹资模式还被写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成为国家出台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的“蓝本”。如何在试点阶段开展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积累先进经验,总结问题,不断改进,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都具重要意义。

    一、宝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成功经验

    宝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基础,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政策为补充,养老补贴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它从满足当前农民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养老需求人手,结合本地实际,提供相应的制度供给,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一步推广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因地制宜,建立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宝鸡市农业人口279万,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地方财政收人也相对薄弱,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传统的养老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仍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地处山区,耕地较少,土地保障功能正逐渐弱化,出外打工成为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留守农村老人的生活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对于养老的社会保障需求也愈发强烈。从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宝鸡市“敢为天下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建立起财政负担得起,农民承受得起、接受得了,并且适应农民群众心理特点的“个人账户十基础养老金”的养老保险模式。并实行“捆绑式”缴费,对于弘扬我国千百年以来的传统文化美德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加大投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对于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转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要求。宝鸡新型农场社会养老保险在筹资模式上的创新正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鲜明体现。从财政支出角度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人是“新农保”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这种制度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保积极性。通过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宝鸡模式”不仅在陕西树立了典型,也为全国农村养老保险积累了经验。

    (三)加强领导,确保制度顺利实施

    好的制度更需要好的基层落实,政策执行地好,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在宝鸡,“新农保”的推行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各试点县(区)分别制定关于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各试点县(区)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标任务书,各乡镇政府又与各村签订责任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村组,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健全组织,配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农保工作人员建立奖惩和激励机制,强化监督考核,以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宝鸡市在“新农保”制度推广方面的具体做法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宝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试点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其中既有制度设计层面上的,也有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一)制度设计层面

    1、筹资模式中“集体补助”功效缺失。宝鸡新农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宝鸡地处欠发达地区,各县(区)之间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农村集体经济并不发达,绝大多数农村并无相应的集体经济来源,没有能力去为本村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试点地区集体补助部分不足10%。因此,筹资模式中“集体补助”这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效用不明显,并未对农民保费的筹集起到真正切实的作用,即使少数农村有集体经济来源,在制度设计中也没有明确的激励约束机制。

    2、缴费标准较高,将少部分农村贫困人口排除在新农保体系之外。广覆盖性和普惠性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宝鸡市新农保的缴费标准是按上年度本县(区)农民人均收人的5%一30%来进行缴纳的。农民收人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用于家庭成员看病、子女上学等开支又较多,部分农民收人水平处于本县(区)农民人均纯收人水平之下。由于宝鸡新农保实行捆绑制缴费,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大都实行按年缴费的方式,即一次性缴够1年的保费,如果家庭适龄参保人口较多,即使依照最低限度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仍有不少贫困家庭存在困难,这样就会造成将贫困人口排除在外的状况,导致部分适龄人员无力参保,60周岁以上的贫困老人不能领取养老补贴。

    3、制度衔接尚不完善。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农民流动性较大,农民角色也在不断变换,宝鸡市新农保虽然在制度设计上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留有接口,但新农保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制度具体衔接办法,目前尚未出台。此外,宝鸡新农保实行的是县级统筹,这就为新农保在各县、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方转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策的可持续性。

    4、18一44周岁农民参保积极性相对不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18-44周岁这个年龄区间的人群参保积极性相对不高。一是制度规定,只要缴满巧年就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部分群众认为从18岁开始缴纳保费,还太早,时间过长。二是这一年龄区间人群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角色转换的可能性较大,由于目前各种制度衔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农民对这一政策还处于观望期。三是农民受认识水平和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眼前既得利益,过早的缴纳养老保险从观念上还接受不了。四是对于政策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可持续性怎样,部分群众还心存疑虑。

(二)政策执行层面

    1、市、县两级财政压力大。增加财政补贴是宝鸡新农保的亮点,但也给当地市、县两级财政带了一定压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宝鸡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尖锐。目前市县财政新增财力的60%以上已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民生问题方面,若再加大投人,困难较大。如凤县仅2008年下半年,对于新农保的财政支出就占到全县年财政收人的4%,压力较大。如果新农保全面推广,将会面临很大的资金缺口。若是财政补贴资金保证不了,则会影响制度的稳定运行及可持续性。

    2、农保经办机构人员配备不够、经费不足。在部分试点县,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够,不少工作人员身兼数职,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属于外聘,随时存在人员流失风险。在村一级的专门工作人员也落实不到位,对于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障碍。此外,新农保处于试点阶段,工作量大,部分县位于山区,运行成本也比较高,目前存在新农保工作经费不足是基层试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3、基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宝鸡新农保实行县级统筹,而县一级基金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对于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如何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规范管理基金、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需进一步考虑。

   三、进一步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及迫议

    (一)制度设计仍需完善

    1、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社会保险发展的核心因素,宝鸡市存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针对筹资模式中“集体补助”功效缺失的问题,一是应遵循地区差异性原则,进一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地区细分,建立起多层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大量农民工返乡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创办集体经济,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增收创收,另一方面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对于有条件进行集体补助的少数村落,可以给予一定的免税激励,同时也要明确规定补助比例,从而使集体补助这一块资金落到实处。

    2、增加缴费标准弹性,降低门槛,使政策更具普惠性。现有的年缴费标准是按县(区)上年农民年均纯收人的5%一30%缴纳,为了把少数贫困人口也纳人“新农保”,一方面可把缴费下限降低到4%,将缴费区间调整为4%一30%。另一方面,缴费方式上严格按照《试行办法》进行,可按月、季、年缴费,有条件的一次交清。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试点地区都实行一年一次交清的方式,对于家境贫困,又多子的家庭来说,还存在困难。所以,在缴费方式的选择,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而不是一味追求完成任务。这样,一可以增加“新农保”的覆盖性,二可以体现公平性。此外,要健全信息传递机制和监督机构,建立可以让农民群众正确、顺利传达信息的渠道。

    3、尽快完善制度衔接机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城乡一体、各制度之间可衔接,不同区域之间可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宝鸡社保体系建设情况,从己留接口除非,率先探索建立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办法。

    4、加大激励力度,调动18一44周岁农民参保积极性。针对18一44周岁农民参保积极不高的情况,可适当加大激励力度。在农民缴够巧年的基础上实行每多缴一年多增加2元财政补贴的办法,同时实行根据不同缴费比例,增加财政补贴标准的办法,如按20%比例缴纳保费,则每年“进口”补贴调整为40元,按30%的比例缴费,每年“进口”补贴调整为50元。另一方面,可从宣传上人手,从认识程度上提高,培养农民群众及早投保的意识,也可在学校专门设置相关的课程或讲座。

    (二)建议构建中央、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分摊机制

    财政补贴是关系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够稳定推行的重要条件,就目前宝鸡市情况来看,市、县两级普遍感到财政压力较大,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如果仅靠地方财政扶持,一方面,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制度的持续性。参照国际经验,中央财政都以不同比例对本国农村养老保险进行了一定的转移支付。因此,我国也可借鉴这种做法,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中央财政补贴向农村倾斜,更要加大在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构建中央、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分摊机制,使基础养老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新农保”以较快速度推广。对于“新农保”推行过程中所需经费,要建立量化标准,财政拨款,落实到位。根据各地情况,确定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保证“新农保”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