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26 16:4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1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提升校园文化水平,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凝聚广大师生,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上加大力度,拓展全新的宣传渠道,拓展视野,以校园文化活动带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拉动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建设,同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

活动;宣传;校园文化;精神文明

高校是充满青春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作为高校学子展示自己创新想象力载体,高校活动应该有一个较好的平台给更多同学以展示的机会。学校应利用多方资源以及新媒体资源搭建创新活动宣传平台,扩大活动宣传力度,提升活动规格,保障广大同学开展活动基本要求,同时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加强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风气的提升。

一、目前活动宣传模式局限

1.活动宣传手段单一,效果一般

高校学生活动较为分散,组织过程较为复杂,在其宣传过程中,较多的采用了传统的发传单,设点宣传,利用校园传播媒体,如广播,电子屏幕,部分采用了网络宣传方式,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些宣传模式在校内的影响力同样有限,不会对活动的最终效果造成太大影响,同时活动宣传模式的僵化也造成了高校学生的创新力不强,不敢于接触其他新媒体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失去了高校活动最初的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打击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失去了活动的价值。

2.活动宣传理念的局限性

根据目前的宣传模式,我们发现高校活动的宣传过多局限于校内或学校周边,导致高校活动过多的受困于校内的场地条件,活动辐射面相对较小,可利用空间也被压缩,可利用资源也极少,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活动组织者设立的活动预期目标较低,不敢于尝试其他社交媒体,不敢于利用社会舆论平台打开活动的影响力,在活动组织理念上,依旧坚持校内为主的思想,能力有余而创造力,行动力不足。

3.活动品牌价值低

采用传统的校内宣传模式,丧失了校外的大笔资源。目前一些校内精品活动虽在本校内部造成较大影响,但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产生的社会价值依旧较低,其活动的品牌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然而以“模拟联合国”为例,其起源于美国,现已风靡全球,已经拥有相当的品牌价值,所以,高校活动也应注意对其品牌价值的营销与推广,扩大活动内容,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提高活动宣传力度,才能有效的提升活动的品牌价值。

二、创新活动宣传模式

1.整合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活动宣传效果

单一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产生的影响力往往较小,分散的活动经过一定程度的整合,汇总成系列活动,打造一体化活动模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的活动营销手段,形成品牌效应,同时着力打造特色活动,以点带面,扩大整体活动影响,达到活动宣传目的,以此提升活动的宣传效果。

2.扩大活动覆盖面积

创新活动宣传理念,增加活动辐射面积,学校要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加强品牌活动的宣传力度,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将参与范围不只局限于本校同学,增加校际,市际,省际相关高校相关活动之间的交流,同时将活动融入社会,吸取社会优势资源,逐步提升活动的品牌价值,同时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和广度,将校园生活融入社会,以活动为根基,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渠道与平台。

3.创新活动宣传手段

虽然高校活动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活动的宣传也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校内宣传,利用网络渠道,新媒体等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一般来说,可以采用电视采访,户外公益广告等进行宣传手段的创新,这些宣传手段几乎都是校园活动宣传不曾接触的范围,而利用这些媒体资源也能为校园活动增添一抹亮丽的风采。

三、活动宣传与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侧面,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在其中充当了较为重要的角色,而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更需要各种相关活动对其本质内涵进行补充,精神文化是一种长期积累积淀下来的精神正能量,而只有利用高校活动的平台,才能逐渐丰富和补充其内容。校园文化建设的速度也会随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日益美化、日益丰富、日趋成熟而逐渐加快,通过扩大活动宣传,吸引更广泛的参与群体,将多种价值观进行交流碰撞,也将形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补充,与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满足了当今社会中,对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提高活动效果,拓展高校活动广度,以致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四、结语

自党的十七大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将宣传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成为整合各高校资源、分享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一大重要举措。

总的来说,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活动宣传工作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且将会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关于高校团活动品牌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42

篇2

关键词: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13-02

一、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也是新建高校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新建高校真正实现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价值目标要符合学校所确定的教育目标,能对学校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其自身的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对学校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是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能以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习惯默默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心理,使其在校园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最终使个人的追求同步于高校的目标。对于刚刚建立的高等院校,亟需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引导师生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获得师生内心的认同。

2.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主动体现,不仅能弘扬正气、优化校风、培养校园精神,而且能促使师生员工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效应。对于新建高校来讲,可以通过塑造校园文化,让每位师生成员都能自觉地产生一种为学校拼搏进取的奉献精神。因此,新建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学校的凝聚力。

3.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校园文化是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多数个体有着类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追求,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新建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把这种凝聚力推进到教学工作当中,这样不仅能和谐人际关系,美化生活,还能促进广大教职工团结一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优秀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上,同时这种凝聚力还能促使学生更加的刻苦努力,为母校争光,为社会添彩。

二、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还不够到位。部分新建高校在追求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和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系统的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本身的认识是导致校园文化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新建高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比如发展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就导致短时间内很难形成相对合理的办学理念,阻碍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我国大部分新建高校发展时间并不长,学校领导优先会把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都投入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即使有些领导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考虑到有限的办学条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毕竟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特别是高校精神文化,它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形成的。因此,大部分新建高校都存在着重物质文化建设,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素质不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即校园文化的创建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从教师主体来看,新建高校因其自身原因,缺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另外,新建高校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学任务很繁重,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学生的文化活动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进而不能很好地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从学生主体来看,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与其他高水平的高校相比,新建高校在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其生源质量一般都比较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个性不突出,特色不明显。“高等教育系统一方面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施加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对于新建高校来说,办学特色应作为其立足之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然而,我国很多新建高校在其校园文化发展当中,往往存在种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出现盲目攀附、效仿更高层次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新建高校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突出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持续、快速、健康的成长,并能全面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新建高校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对其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面对这一工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优良校园文化氛围。新建高校在规划好基础教学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平台、制度等方式,满足高校师生员工文化生活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校刊校报、广播台、宣传展板、网络、微博等新旧媒体、文化阵地,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爱好,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创新高校学术文化,激发校园文化发展潜力。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学术特色,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新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凸显科学文化,突出学术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其次,作为新建高校,还要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第三,青年教师占新建高校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因此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支持师生共同搞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形成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最后,新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

3.突出高校办学特色,构建个性校园文化。文化生活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新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贴近师生生活,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和欣赏水平。所以,新建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个性,显示学校自身的魅力,不仅要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任务着手,还要兼顾高校教育目标、发展历史等因素。个性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不断地从高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积累、沉淀,在全校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等各种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掘、创造。对于那些优质的、积极有益的校园文化成果应及时进行梳理、总结、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昌珍,李化树.大学校园文化若干问题探讨[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4).

[2]吕新月.构建应用型高校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5,(6).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9.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而文化的精髓在于核心价值观。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状况下,教育高“GDP”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出现扭曲,十分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势并不乐观,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立足于当前国家和社会对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视这一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相当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发展目标、社会建设方向和个体发展要求这三方面指明大学生所应具有的价值追求,从不同的角度指出大学生应该成为一个兼顾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并且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更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面紧紧抓住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教育。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规定的价值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价值规范和引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次方面要求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区分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思潮。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高校是为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全体师生也更能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宣传教育平台。校园文化可以在无声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并通过师生与社会的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到全社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由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构成的。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是,当前的许多高校对于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等关乎校园形象的建设盲目追求,校园中形形的科研活动、文娱活动此起彼伏。这些环境建设、活动建设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而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更在于它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因此,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学生的价值观都有严重的影响。2.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性和娱乐性倾向突出在高校中,大学生参与校园建设功利性明显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大学生更加重视追求“实用价值”,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动机意识和利益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这些活动建设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而学校对于这种功利性和娱乐性活动的纵容也会导致学生价值观的错乱,直接影响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十分不利。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大学生的价值思想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过去的“集体利益至上”转变为多元价值取向。由于大学生在各方面的思想还不成熟,独立意识和自主性很强,他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直接导致了某些同学的价值取向错误。目前,许多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只是注重了空洞的理论,照本宣科,而没有将其联系实际,更加严重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完全不信仰、否认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表示认同。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只是机械的教授,并没有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呈表面化和片面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传统,只重视课堂讲授的作用,而直接忽视校园文化对于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作用,或者有的高校只是作了表面功夫,对价值观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教育方式单调。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就显得特别迫切。

参考文献:

[1]崔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87-89.

[2]董琳.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4(7):21-23.

[3]刘登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探源[J].思想教育研究,2006(9):37-40.

[4]孙叶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88-89.

[5]赵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进路思考[J].职教论坛,2014(29):29-32.

篇4

关键词:时代精神;校园文化;高校

当今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孕育了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其特征是与时俱进,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其核心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时代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1.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文化的竞争力尤为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在文化载体、文化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形成了强势,对发展中国家产生越来越大的渗透作用。青年一代是文化渗透的重点,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和潜在的育人力量,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此,通过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高校校园文化来巩固青年学生的思想基础,为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牢坚实的思想根基,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2.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高校具有开发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势,大学生是人力资源开发最具潜质、最具成长性的群体。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滋养和有效途径,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3.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辐射源、助推器,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示范、引导和辐射、渗透作用。为此,紧密结合时展的需求,把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成全社会的文化高地、和谐文化的辐射地和传播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4.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有效载体。当代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自身文化创造力更为活跃,参与面更为广泛,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塑造更为强烈。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成为当今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两个驱动器。为此,用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来滋养学生的身心、锻炼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与时俱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1.与时俱进,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为指导,着力思想引导。当今时代,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相互交织。高校要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师生,用先进科学的文化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引导师生。通过潜移默化地思想引导和文化陶冶,使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使师生自觉地成为坚定的者。

2.与时俱进,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召唤,着力理想感召。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校园文化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师生群体理应成为国民表率。为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感召师生,使师生牢固树立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3.与时俱进,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动力,着力精神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操,提高校园文化的“软实力”。

4.与时俱进,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着力道德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行为准则,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道德标杆。大学师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为此,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师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道德防线。

三、以人为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1.以人为本,构建校园精神文化,强化内涵发展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包括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历史积淀等,是学校办学精神、个性特色、社会魅力的核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信任人、尊重人、服务人、培育人、依靠人为着眼点,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形成一种校园群体文化形态。这种校园群体文化形态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理想信念、行为追求、价值取向,是高境界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通过这种校园精神文化,能够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力和自身的生存活力。

2.以人为本,构建校园制度文化,强化规范导向功能。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包括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群体行为规范等,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将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起来。各项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权利和个性,充分考虑其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满足其学习、工作、生活、发展的利益需求,充分体现理解人、尊重人、服务人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遵循合法、合理、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法工作,照章办事,实现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秩序化、科学化。

3.以人为本,构建校园行为文化,强化驱动激励功能。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的“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包括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学风、教风。以人为本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坚持发挥高校的主导功能和学生主体功能。高校主导功能应在提升品位质量、提高档次水平、打造精品特色、强化育人功能上充分发挥驱动示范

作用;学生主体功能,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放手让学生独立策划、自觉推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使学生的知识与智慧、意志与能力、个性与特长得到充分体现。特别要注重对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专业文化、网络文化的扶植和引导,构筑学生文化展示平台,形成学生特色文化体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格局、高品位、有特色的园文化蓬勃发展态势。

4.以人为本,构建校园物质文化,强化环境营造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水平的物质体现和外在标志,是校园的“静文化”,包括校园规划、校园设施、校园环境景观等。以人为本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校园的物质建设上,从大学文化的整体形象出发,强化文化自觉、文化蕴涵、文化气质,与学校内化的文化协调统一,从而发挥有形的、隐性的、生动的、潜移默化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改革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

1.要创新校园文化发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自觉、创新的行动,就难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高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是领导层面,要牢固树立新的校园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校园文化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切实解放思想,把转变观念贯穿于校园文化创新的全过程,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创新的深入开展。

篇5

民族高校学生来源的特殊性,使得民族高校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不仅成为了多民族文化的统一体、集合体,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民族教育不能仅服务于经济发展,也不能仅是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必须着眼于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更要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全局意识和正确的政治意识。”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像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逐步完成一样,和谐校园建设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建设才能实现,在现今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第一,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由于民族高校的学生是由不同的民族所组成,这就使它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差异,这种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各民族学生的情感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在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汉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学生一般更愿意接受本民族的民族作品和文化现象,更愿意接受他们所熟悉的思想和事物。而实际情况是,现今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一般还停留在满足汉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层面上,在少数民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上还做得不是很好。所以,要积极促进良好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民族文化建设,是一个协调各民族文化间冲突的过程,它在保留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对各民族文化重新进行整合,使多种文化达到和谐。良好的民族文化建设有助于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吸收和接受不同的文化,使文化之间由冲突转为和谐。第二,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最早定义大学概念的是《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点燃学生心中那盏真、善、美的明灯,使之能够革故鼎新治国新民,使之能够追求真理不断创新。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所在,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激荡碰撞,物质化、利益化的观念也逐渐充斥了大学校园。在这种物化的校园文化弥漫与熏陶下,无法真正做到一所大学终极的培养目标———人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培养意义要远大于人才的培养。第三,形式大于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像校园设施建设这样有形的物质文化的建设,也包括无形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随着高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不断提高,各高校都在校园硬件设施上加大了投入,这些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与之相对的,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就做得不够,这样就使得物质建设缺乏依存和表现的目标。这样就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片面强调物质形态建设,发挥不出精神文化教育在物质形态中所表现的意义。近年来,高校逐渐向城市化、一体化、综合化而转变,学科建设不断分化、综合,这就要求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其实践能力为目标,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许多高校都把这种课堂外的校园活动等同于课外活动或课外文化,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交给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这样就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使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应对策略

第一,注重民族特色,共建和谐校园。各族师生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民族团结、校园和谐,安定有序、科学发展的态势。注重民族特色,确立具有丰富内涵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广大学生中开展富有民族特色、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尽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种种制约,但也同时具备了区域、民族的优势,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就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民族高校院校文化建设中要重视突出民族特色,共建和谐校园。要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师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也要鼓励少数民族师生学习和使用汉语,同时也鼓励和支持汉族师生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努力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严格把握民族问题的界限,不能把师生中因生活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原因而产生的差异和矛盾简单地套用到民族问题上。校园是一个各种思想的集散中心,它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法,以文化创新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促进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和谐校园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所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在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大学是一个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大学校园作为培养文化精英的地方,发挥着传承民族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育人是大学精神的第一要务,大学的教育是全面型的人才教育。大学的育人使命,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成为有抱负、有远见、有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优秀思想,培养学生鞠躬尽瘁的品格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大学的育人使命,其次体现在理想和信念教育上。理想和信念教育取决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正确的追求和价值取向,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大学的育人使命,再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使学生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待人宽厚,形成坚持真理的做事原则,胸怀坦荡的处事标准,自身淡泊名利,待人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如何认知。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学精神。我们不但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与时俱进,赋予大学精神与时代相匹配的新内涵。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品牌是学校教育的名片,建设一流的大学,就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打造自己专有的无可替代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得到有效凝练和广泛认可,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各高校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校园文化的品牌建设,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在这方面,民族院校也应该有自己的品牌项目,如富有民族特色学术讲座、学生活动等等。这些品牌项目对树立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培育经营好校园文化品牌,打造精品,不仅可以增强校园凝聚力,扩大学校影响,而且可以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加强学校竞争力。

三、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篇6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开创阶段

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的校园人在大学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总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且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从理论上讲,校园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用不同的校园文化。总之,它是现存大学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

正是基于这一点,民办高校从创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希望逐步投入、引进、嵌入等各种形式,迅速提升学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从而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增加市场的竞争力。但校园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从目前来说,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1.思想政治工作尚存缺失

从总体上来说,民办高校特别重视专业课的教学,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诸如时事政治课往往有所缺失,班级很少有政治学习,特别是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尚未确定或不够成熟,尤其是忽视对学生中各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传,使向上的力无法张扬。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因此缺少了主动性和内在动力。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一是校长。一个校长是一面旗帜。校长的水平、能力、胸怀从一定意义上说体现了学校的形象。但是民办高等学校校长的聘任制往往决定了校长的流动性,而校长的频繁变动和选择的难度,又导致了校长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不强,学校建设也往往因校长的变动或缺位致使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二是教师。教师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限制,民办高校往往是专职教师少,外聘教师多,这种“候鸟型”教师队伍很难与学生沟通,教师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而且,即使民办高校自己培养的骨干教师,也会因为一个编制而“孔雀东南飞”,使学校陷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往往使民办高校陷于人才危机。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这无疑也是一种伤害。

三是学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中存在“二等大学”的潜在意识,这些学生对民办高校的认同感差,自我感觉并不好。如果一个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规章制度不严、专业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很容易松懈下来,糊里糊涂混三年。目前,民办学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生观模糊、迷恋网络、逃课厌学、恋爱同居,理想信念缺失等不良现象,甚至为了谈情说爱、争风吃醋而酿成斗殴,使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虽然是个别现象,但疏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度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缺失

“学什么”,从课程有效性来讲十分重要。“学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问题在于,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程单一,变化很大,很多教师都很难把握,尤其是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难。由于学生愿学、乐学的课程太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系统性、连贯性。就是同一个观点,每个教师的说法都不一样,因此,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空洞、枯燥、不愿听,突出表现就是对课程认同感低、兴趣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难以融合在一起。

4.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缺失

大学精神是人们折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和价值建构,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实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神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依据,大学的各种管理制度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校长之间互动的尺度,更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和品格。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把10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放在一起,只要与每个人交流几分钟,就能分辨谁是哪个大学的学生。这就是说,每一个大学的管理制度、校风会深入地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之中。诚然,民办高校是建立了很多管理制度,但由于这些制度大多是照搬照抄公办大学的,所以针对性差,硬性约束不够,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毫无疑问,这样的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没有针对实际的操作性。总的来说,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还处于初创磨合期,还处于一个摸索和适应的阶段。

5.人文关怀细致性缺乏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对人生充满着憧憬并产生强大的动力,对祖国充满着热爱并为之努力学习以报效祖国。但由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相对缺失,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面对这一群未长大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感情的交流少,致使他(她)们往往产生失落感,从而纪律松弛、精神萎靡,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虽然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处于初创阶段,但因为“后发优势”,不少民办高校已形成规模和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且对学校的各项建设和管理正产生深刻的影响。江西民办高校已成为江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以自己的成果丰富江西的高校文化。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识要再提高。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文化,其重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在这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状态下,却能既对当下又对长远起作用。民办高校应在发展中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提升品位,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们之所以希望到一所名校学习,这与学校特有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而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沉淀、积累、提炼,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民办高校要办好,要办长久,就必经持之以恒抓校园文化建设。校党委每月要研究,校行政经常要分析,校董事会每年至少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两次研究。与此同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把民办高校相关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公办学校的同等地位予以支持。

2.投入要再增加。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建设祖国和事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任。然而,没有投入也就没有产出。在硬件建设初具规模之后,当前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设施投入,各种活动正常经费要有保障。比如校报编辑、广播站建设、社团活动、实训培养都需要一些必要的经费,还有各种各样的朗诵、各种竞赛和运动会,都应定期不定期举办。除本校活动外,学校还应开展校与校之间,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让学生在既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状态下读书研讨,又能够融入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建议省市财政设立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基金和民办高校发展资金,适当支助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和科研、学术活动。

3.人员要再充实。民办高校最大的缺憾是名师少之又少,但成就一个名师何其艰难。从实际出发,当前民办高校最重要的是增加学校的专业教师,加强辅导员队伍。如何吸引人才到民办高校,除了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还必须考虑编制留人。为此,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可考虑成立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局,在经过一定程序录用的民办高校教师,使他们同样有编制,有财政经费保障,有五险一金,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在职称、待遇上予以优厚。而这按照《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师在待遇上的平等又是明确了的。现在必须认真对待这个民办高校的瓶颈问题。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应预留一定的培养教师资金,送他们出去培训,使民办高校教师既能茁壮成长,又有真正的归属感。

4.“三风”要再提升,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教风。民办高校“三风”建设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十分重视。

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应正确认识校风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要围绕校训、校史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氛围、咄咄逼人的学习压力、蓬勃向上的价值取向。而学风则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止以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风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引人入胜,更是要在课外与学生探讨交流中形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看不见”的风气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5.制度要再完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如何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制度,让制度成为师生员工的动力。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使校长、教职员工有规可依,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党团组织活动应制度化,从而指导整个学校有序和谐发展。

6.主体应再突出。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包含纯洁、年轻、活力、张扬、拼搏等元素的,能让莘莘学子不断吸收知识,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去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这也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标准。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应突出主题,把握契机,应时而发。一般而言,一类是纪念日的主题活动,如:党的生日、军队诞生日和共和国建立日都应有活动;二是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如:、“一二・九”运动、改革开放周年庆等;三是学校建校、教师节、校史校训教育等。立足于这些有影响、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开展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更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的热情。

7.社团应再扶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年轻的大学生总是把自己的行为紧紧和时代精神相联系,而这些精神又总是最快最鲜明地体现在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社团中。每个社团,既是个人兴趣和工作能力发展的沃土,更是大学人文精神火焰的传承者。从一定意义上说,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就是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党委、行政都应因势利导,积极地参与其中,并提供场地、经费、车辆等方面的支持,这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政策应再平等。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已经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人才。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正受到挤压,这就使民办高校很容易陷入把“大学当工厂、当商场来办”的死胡同。这必将导致教学科研的滑坡和商业化的滋长,更使大学校园文化被金钱所侵蚀。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每年都有大量适龄学生要“挤”进大学校门。有限的教育资源如何公平面对高密度人口的需求,都是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问题。

日本与中国不同,日本国立大学只有86所,公立大学只有95所,而私立大学多达599所,比重高达76%。除了经费来源不同外,公私立大学在招生、就业方面几乎没有不同,而我们中国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别,大多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政府和行政部门管理带来的,这往往会导致教育资源流向少数名牌大学集中,也会导致高中教育陷于偏瘫。国外私立大学主要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还有一些毕业校友的资金支援。因此,私立大学必须竭尽全力培养顶尖学生,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上,获得更多学生的选择,这是国外私立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底子薄,在各大公办学校围堵下生源萎缩与参差不齐并存。基于我国的这一现状,建议在一定时期内给民办高校一个“哺乳期”,除了在经费上给予适当支持,还应在招生上给予同等政策,在管理上给予更多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人才的茁壮成长。

9.学术氛围要更浓。学术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旗帜。钱学森指出,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他说:“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对这样一个很大的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后来居上,创新校园文化,让创新的学风弥漫整个校园。钱老先生告诉我们,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的。拔尖的人才很多,我们和他们竞争,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篇7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对于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有不少学者对“校园文化”作了相应的界定,经过比较分析,把校园文化界定为:“高校师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实践中所传承、创造、积累并共享的、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该观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校园文化生活即高校全体师生以校园为行动场域所表现出的一切行为和态度。为此,本人做了关于本校校园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主要从学习文化、餐饮文化、宿舍文化、休闲文化等方面调查本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现状。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1、学习文化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但学习方式多样化,调查表明,有8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上自习有助于学习,对于如何上自习,具体表现在:有22.5%的学生经常上晚自习,有66.1%的学生偶尔上晚自习,有11.4%的学生从不上晚自习。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状况:有52.5%的学生对自己专业了解,有40.6%的学生一知半解,而不了解的只占6.9%。

学生对学校各项学习硬件满意度最高的是办公楼(满意度为62.5%),满意度最低的是实验室开放时间(满意度为40%)和藏书的种类(满意度为40.3%)。

本校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最满意,满意度为73.7%,其次是教学方式(66.3%),再次是教材的使用(60.1%)。对本校讲座数量和其质量满意度分别为40.6%和47.5%。以上数据表明,本校学生对教学软件设施的满意度超过了硬件设施。

2、餐饮文化

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至关重要,调查表明:有49.3%的学生对餐具放回餐具回收处表示乐意,5.0%的学生无所谓,只有2.5%不乐意将餐具放回餐具回收处。调查表明:本校学生对食堂位置的满意度最高为65.4%,而满意度最低的是饭菜质量(40.8%)。

3、校园宿舍文化

本校大多数学生宿舍生活井然有序,比较注重个人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调查表明:有69.7%的宿舍制定值日表,只有25.3%的宿舍不制定值日表。

学生在生活方面满意度的评价:本校学生宿舍和谐度较高(65.7%),而对其生活方面最不满意的是宿舍内的家具(42.2%)。调查表明:闲暇时间有76.1%的学生在宿舍听歌,有63.9%的学生看杂志,有62.5%的学生上网,有60.0%的学生上自习,而其他的在看电视、听广播、下棋等。

4、校园休闲文化

当被问及“休闲时间干什么?”有79.4%的学生回答看一些课外书,有75.8%的学生利用休闲时间上网,57.2%的学生休闲时间休息,50%学生休闲时间闲逛。

通常所看电影情况,调查表明:55.8%的学生看喜剧片,53.6%的学生看青春偶像片。休闲时间参加社团情况,调查表明:有50.3%的学生休闲参加社团活动,35.8%的学生不参加,13.6%的学生对其漠不关心。去旅游景点的人数情况,调查表明:27.8%的学生去的景点有5个以上,而大多数学生(28.1%)去过2个旅游景点,6.4%的学生哪儿都没去。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学习文化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自习积极性比较高,同学们对学校各项学习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比较满意。但学校各种教学设施相比而言不太齐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学校提供的教学实践机会较少,讲座数量少,质量不高,藏书数量少,质量差,过于陈旧,种类不齐全,实验室环境差,设备陈旧,有的学科教材更新跟不上知识的更新等。

2、在餐饮文化方面,学生们比较满意

其中餐具回放现象比较乐观,同学们购餐多用现金。但饭菜的质量、卫生程度不高,就餐环境凌乱,开水房设施陈旧,对于餐饮这块监督力度不够。

3、宿舍文化比较和谐、丰富、有益

本校学生宿舍文化还比较和谐、丰富、有益,大多数学生都比较讲卫生,注重宿舍卫生和个人卫生,学生宿舍大都制定舍规。但学校对宿舍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还不够,宿舍生活单一;其中宿舍内家具设置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网络设施不齐全,宿舍内安全管理不到位,宿舍内、楼道旁的卫生监管力度弱。

4、休闲文化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样

学生们休闲大都阅读一些小说类、杂志类等课外书,在休闲时间比较热衷于锻炼身体。学生们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旅游、做兼职和参加社团活动。但学校各种休闲设施不健全、老化,跟不上学生对休闲设施的需求,休闲场所数量少,场地不完善。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校园文化生活是高校校园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引导高校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构建浓厚的学习文化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增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优化实验室配置,图书馆增加藏书量,提高图书资料的质量,让资料的更新保持最新状态,给教师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应该进行人文环境建设,进行民主平台的搭建,这样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对于教师的个性,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来压抑,要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学时,应该给教师足够的自主权,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构建,对于教师的教学改革,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这样教师才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的主人是自己,确保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符合学校主体文化。

其次是学生文化。若是学生没有参与进来,那么这种文化便不能称之为学校文化,学生文化建设,会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就内容而言,学生文化包含了学习文化、德育文化、文娱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等。在建设学生文化时,应该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将人的潜能发掘和主体精神弘扬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

2、创建“以人为本”的饮食文化,提高高校餐饮服务质量

办学生满意的食堂,创建以人为本的饮食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生活文化的重要基础。质量作为校园餐饮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核心内容。餐饮的质量,主要指食堂饭菜质量和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饭菜质量、价格和品种,为学生提供质量高、价格满意和品种多样的饭菜;二是卫生质量,做到干净、开放、到位;三是服务态度。要服务热情、周到,让学生在食堂感受到家的温暖,要建立师生沟通渠道,让学生感受到后勤员工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支持。

3、创建一个舒适优美、文明健康的育人宿舍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公寓和宿舍的硬环境建设,改善学生住宿条件,配齐公寓化管理所具备的各种硬件设施,把学生公寓建设成规划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文明、和谐、舒适和温馨的育人场所。

(2)开展优质服务,大力加强学生公寓和宿舍的管理软环境建设。首先,落实以人为本,切实做好人性化管理。对于宿管人员,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其服务水平和素质,对学生服务时,切实落实四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对服务工作要有诚心,对不文明行为要有戒心,对生活文化建设要有热心。通过优质贴心服务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校园文化特色明显的文化活动,如“美的小屋”设计赛、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征文、文明安全月评比、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等等,使大学生走出在宿舍里各自为阵的相处模式,在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的参与中,享受快乐与轻松,增进沟通与友谊,丰富知识与能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价值取向,大力倡导科学的业余休闲消费观

篇8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原则 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传承与凝练高校办学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氛围、促进教职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全新的环境与使命,由此也带来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机制等的创新。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定位不准,忽视高校办学内在底蕴的传承与积累,与办学实际相脱离,与校园文化建设所肩负的使命相脱节。当前部分高校忽视长期办学所形成的文化特色、精神脉流与人文气质,随意置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主题”。部分高校曲解“创新、创意、创造”等时代命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时尚、先锋概念,忽视自我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与服务面向特征,简单炒作缺乏内在专业与学科支撑的“创业文化”, 以概念博眼球,以符号求亮点、形成高校“创业文化”群起集聚发展的现象;部分高校随意变革与定义校园文化的内在特质,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因为主管部门的人员变动存在跳跃式转换的现象,进而成为某一阶段的文化号召;而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却又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足够重视,忽视自我办学特色的提炼,简单以“敬业、务实、博学、求真、创新”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定义高校校园文化,长期僵持,即使在内涵解读层面也缺乏新的时代要素的植入。

同时,近几年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出“高端化、奢侈化”的发展趋势,校园文化活动盲目追求大背景、大场面的形式富华,简单借鉴社会商业演出的模式,既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在特质的凝练与表达,又增加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经济负担。在盲目追求形式繁荣的同时,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导向偏差”问题。各类纷繁多样的“选秀、选美”活动出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舞台,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带有越来越多的商业营销性质,“趋利性、投机性”在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始呈现,部分校园文化沙龙、论坛等潜在地传播某些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与文化思潮等,混淆了部分师生员工的思想。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是特色文化源流传承的原则。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积淀与形成了特殊的精神脉流、文化气质与人文生态因子。它深刻体现在高校的共同理想塑造、价值观念建构与行为规范约束上,体现在高校办学的战略规划与布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等各个方面。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托,是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差异化竞争力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砥砺、传承与弘扬高校特色文化源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段,以更加生动、直观、富于感染力的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感知学校创业的艰辛、校园精神的特殊感召力与凝聚力,尊重历史、鼓舞来者,更好地通过文化感召人、激励人、凝聚人和发展人。

二是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质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密切相关。工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综合性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倾向正是在于其忽视学校办学实际,盲目移植时尚、前沿文化概念,而导致校园文化成为“无源之水”。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更好地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特点,使其深深地扎根高校的办学实践中,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的有效联动,更好地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附着性、专业契合性”特征。比如传媒类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立足于“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所秉持的职责与使命,通过打通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界限,在强调其传媒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培养其弘扬社会公义、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格,形成兼具有课程教学与软性文化熏陶的立体化、潜在感染型育人氛围。

三是优势集聚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优势集聚的原则,整合高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经济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要素,立足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紧密呼应学校的办学重点,积聚力量,重点培育一个乃至若干个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更好地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当前,尤其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开放办学的持续推进所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吸纳多种社会要素与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宽广的视野、更为丰富的土壤,更加广阔的舞台。

四是缜密防控、防微杜渐的原则。当前文化领域的斗争更加微妙与复杂,高校校园文化平台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极力占领的重要阵地。他们通过赞助文化交流项目、学术沙龙论坛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与文化思想,蛊惑人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加强对不良文化思潮的监控、预警与处置。对重要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备案与报批制度;建立舆情观测与调研队伍,吸纳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党员干部骨干参与,通过科学抽样、分析与判断,及时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舆情动态及演变规律,尤其关注网络信息的价值导向,增强预见性、把握规律性,在第一时间为有关职能部门化解突发性舆情事件提供决策参考,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校园突发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制,厘清不同情况下校园突发舆情的响应及动员级别、方式等,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校园的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及路径

一是建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多方协作工作机制。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由党委宣传部门与团委牵头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尚没有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进行统筹考虑,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学、科研乃至社会服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发展所涉及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硬件资源的调动与使用受到诸多桎梏。比如社团建设聘请专业师资的工作量计算遭遇壁垒,影响专业老师投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在制定学校年度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适度考虑校园文化的权重,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仅仅要作为党委宣传部、团委年度工作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同样要作为二级学院班子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系统化的量化标准,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贡献率作为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建立党委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担负直接责任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与考核评价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进行研究,确定年度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和重大活动主题等。建立校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机制,以月度为单位,党委宣传部门、团委、教务处、人事处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就校园文化建设中所涉及的师资配备、课业成绩评价、资源共享等政策性命题进行衔接,协调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跨部门职能冲突问题。

篇9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借鉴意义

学校的发展,不能单单只停留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应该注重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由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组成。校园不仅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现实物质条件,而且营造出教育主体的精神氛围,对学生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校园的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中就会让学生把学校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物质精神文化建设概述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肉眼能看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都是人的价值观物化的表现。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2.1为学校招生就业做强大支持

出色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学校,并乐于作为学校的活广告去宣传学校,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受是最真实、最直接的,他们的宣传也会是最真切、最详尽的,宣传效果比网络等更具真实性和影响力。高校要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师生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群体意识,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各方面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

2.2为学校建设吸纳更多资金支持

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补助是现在学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完善,才能够让母校的学生感恩母校,为母校贡献;社会人员能够看到学校的特色精神,看到学校的内在潜力,更有把握为母校捐款。这样就能吸纳更多社会资金,缓解依赖政府资金的状况,能够更加自主自由的办学。

3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管理方面存在个别问题,尤其图书馆、体育馆及校园行车、停车等管理问题。

3.1学校图书馆管理问题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广大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平台,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构成要件,也是校际间进行合作交流及资源共享的一个信息传输中心。高校的图书馆存在一个十分不文明的现象,就是同学之间会因为抢占座位而频频发生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图书馆其他同学的阅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太小,不足以满足学生在馆内阅读,甚至有些学生把图书馆当自习室。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应建立健全图书馆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让真正借阅的同学入场,把那些在图书馆占座位,但嬉戏打闹的同学清理出去,确保图书馆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学校要多开放几间固定的教室作为同学们的自习室,这样就可以分流出在图书馆上自习的人员,腾出一些阅览室座位,就可以减少占座冲突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3.2体育馆管理问题

校园体育馆是供学生进行体育课程、专业训练、竞赛等的场所及全校师生学习工作之余锻炼的场所。但是有些大学的体育馆说是对外开放的,但却基本不允许除体育训练之外的学生进入。也就是说,学校体育馆的功能就是为了给在校学生上课时使用,或者有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学生训练使用,其它学生不允许使用。为什么会对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就在于体育馆管理上存在问题。学校的体育馆放在那里不使用,形同虚设。学校应建立健全体育馆管理制度,聘请专业的体育馆管理人员,针对馆内设备的保护等,可以实行学生使用登记卡,馆内耗资问题,可以收取适宜的入馆费用,例如打乒乓球3元/h、羽毛球10元/h等的收费制度。延长体育馆开馆时间,这样也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的情况下满足其余同学的体育锻炼。

3.3校园行车、停车管理问题

高校校园汽车的行驶和停放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维护校园内交通秩序,保障学生安全,还能保证校园通道的畅通,减少校园噪音,给学生提供安静宽敞的校园环境。在高校的校园里只要稍微宽敞的地方都会有汽车停放,甚至学校林荫路上都会有汽车的停放,给人的感觉不仅很拥挤而且凌乱。在校园里经常会有汽车行驶急速并且频繁鸣笛,给校园带来了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学生准备上课的时段,或者下雨天等,这样的行为是十分危险的。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对校园内的汽车行驶和停放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专门划分出汽车停放位置供师生停放车辆,避免占用学校林荫路等地方;对在校园里行驶的车辆,一定要提出要求,禁止鸣笛,减速慢行,为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做出负责的行为。

4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4.1物化的校训、校标、校歌建设太少

在个别高校,物化的校训、校标、校歌建设太少,基本都没见几个,甚至有的同学连校训校标都不知道,这样怎么能建立起和学校之间的情感呢,又如何能学习到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呢?校训、校标和校歌的装饰物也可以衬托出校园环境。例如,将校标和校训安装在大门上,镌刻在石碑上,作为用于绿化的图案,或停放在亭阁中,校歌也可以做成浮雕、巨幅挂相用以布置厅堂和教室、公共场所等,让校园人随时随地接触到物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不经意中受到教育。所以高校要加快和加大学校这方面的建设和管理,使得校园里更多精神元素。

4.2缺乏自身的特色文化精神

一个学校的特色文化精神不但体现出这个学校的办学特点,也突出体现了这个学校的综合水平。在素质教育下,更要重视学生的“德性”培养,从马加爵、刘海洋等事件中受到教训,教育不是培养统一规划的、高分低能的产品。所以,校园的非物质文化建设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特色文化精神缺乏,导致学校校风不够浓厚。高校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特色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

4.3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宣传力度太小

宣传能够迅速高效的扩散和传播校园文化,让整个校园的精神文化更深入民心。校园文化的宣传方法和手段是多样化的,宣传单页、学校宣传栏、学校宣传片、校园网页宣传等。高校对校园文化精神的宣传还没有达到让广大师生为之感染的效果,学校偶尔会有宣传单页,但是张贴的位置不够明显;学校未能够给广大师生定期播放学校的宣传片,广大师生还未能够建立起和学校的深厚感情。这样不到位的宣传,是很难建立起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不利于学生将来对母校的感恩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招生情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高校要加大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得宣传的方式多样化,从校园的方方面面展开宣传,培养出学校师生对母校的热爱情感,学生愿意感恩建设母校,教师能够扎根贡献母校等。

5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教育影响作用。高校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基础,将文明治校、文化办学切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J].职业技术,2012(10)

2陈运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教师,2008(1)

篇10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共享,传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的核心精神,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人文精神、校风学风和心理境界的综合体现。从意识形态结构上看,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是与校园文化主体相呼应的物质对象,包括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实用美观的文化设施、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大方统一的师生服饰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人互动交往、举止言行的准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依据和准绳,有了规范和准则,校园人方能更好地自律自强,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工作人员的作风、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们在教学、工作、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中的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学生尊师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员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共同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力量,是集体智慧的力量,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品格的价值评判标准息息相关。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建设特有的校园文明,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评判准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阳光雨露,汲取集体的智慧养分,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足珍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教育就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从而顺利成长成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课堂教育并行,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竞争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满怀憧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必须从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突破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学生归属感

缺乏归属感是个人被他人或所在群体认知、认可与接纳的一种内心感受。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是否有家的感觉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对校园缺乏归属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必然影响其成长和成才。大学生所需要的归属感,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门庭石训,更在于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引领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自我创造,让他们在沉稳厚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文化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中最关注的还是成绩,而课堂教学是以文化知识为主,知识面相对较窄,且缺乏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化,必然难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应付学业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学习考试内容,对其他的毫无兴趣,致使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全面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空间受限。

(三)课内外教学分离,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课内外教学分离的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积淀不够、历史视野和世界视域相对狭窄的问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与课堂教育相并行的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文化学习、人际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过程。而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实施,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头绪众多,顾此失彼,且拘泥于事务性工作,文化活动常流于形式,难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少抓手,资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虚设,一些文体活动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实际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不够,延续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动往往虎头蛇尾,缺少经验总结,昙花一现后便无人问津,效果反馈难以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制度管理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必须引起重视,并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切实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高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文化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寓教于乐功能,增强师生们的文化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隐形课程”,是学生形成优良人格品质的重要教育力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单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导的精神内涵。学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深造、生活交际,自然接受集体意识和主流文化的引导、感染和熏陶,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蜕变过程,在感受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形成与集体意识、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师生们的凝聚力,共建和谐校园。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质、教养和性格。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断、行为规范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形象。置身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园地,大学生们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接受先进校园文化的影响,获得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成与国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观念,推进校园文化向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加容易为大学生们所认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遵纪守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与同学、老师、社会和谐共处。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道德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

高校教育当以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辅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高校应举办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大学生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此来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长其才干,培养其创新意识,造就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归属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资源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等,必须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并驾齐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视域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2]柳叶,韩影,李想.试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89-91.

[3]方硕瑾.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