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采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6 11:4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采购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采购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医疗改革背景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财务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立足市场的根本性保障,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创新、优化财务管理工作,切实深化财务管理工作总体水平与质量。

一、新会计制度分析

社会新形势下,中央财政部门出台了新增或是修订了会计准则。首先,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目前,中央财政部门对会计准则内的财务报表列报、财务报表合并以及职工薪酬等予以详细规定。财务报表列报侧重于自身重要性原则,同时加入综合性收益等概念;而对财务报表合并进行的修订,明确规定了子母公司具体合并范围。此外,关于职工薪酬方面的修订,加入了职工离退休之后的福利规定。其次,新增会计准则。其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以及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三个方面。而公允价值计量规定的推出,使计量方法和登记有据可依,同时也对计量过程中的相关披露进行具体性要求;合理安排主要对合营安排认定、相关参与方权益分配等进行了详细规定;金融负债和权益为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的有效区分提供指南作用。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新会计制度的推出、修订以及补充性说明,成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而医疗卫生机构是社会群众就医的基本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追随时展步伐,积极响应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与创新,以深化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可是,分析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现实财务管理工作情况,可发现其管理理念仍然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社会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诉求。此外,因为理念未能有效更新,财务工作形式、方法也比较陈旧,以致于财务管理总体成效不理想,从而限制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二)财务预算管理不当

财务预算管理不当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部门、财务工作职员忽略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的财务工作职员进行财务预算时缺少依据,或者是缺失准则,甚至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忽略财务预算工作,从而造成项目决策有失标准性、规范性,诱发投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收支平衡性。

(三)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固定,如果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发生问题,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然而实际上,大多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并不完善,比如财务收支具体情况和管理行为比较模糊,极易诱发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报销工作,大多财务工作职员落实报销时,不需出具发票或者是收据,就给予了报销补贴。此外,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的缺失,也会加大出纳、财务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准与成果。

三、新会计制度下,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新举措

(一)新会计制度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新要求

一是预算管理方面。为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经营与发展,新会计制度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切实加大预算管理力度,特别是收支情况的核定,财务工作职员需要根据新会计制度实施医疗机构内部资产的科学化管理,以免发生超支结余等有关问题;二是医疗机构财务部门职能定位方面。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资金基本是由国家政府提供。基于新会计制度之下,财务部门必须妥善处理收支管理工作,借助补偿机制优化医疗机构财务部门职能。三是资产管理方面。为深化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总体工作成效,需要根据新会计制度完成财务核算、资产折旧与资金提取等工作的统一性计算,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借款等要谨慎而行。四是绩效管理方面。新会计制度关于职员绩效管理有着新要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部门需要合理构建奖励基金,采用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实现职员的考核,然后根据职员绩效情况,予以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激励。

(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

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中央财政部门推出的新会计制度,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基于此,为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及时创新与优化财务管理理念、形式,全面深化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能力,切实加强财务工作成效。除此之外,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引入财务专业技术性人才,借助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等有关渠道,引入新鲜血液,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财务管理队伍。

(三)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机制

医疗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为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深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尤为重要。而搭建财务内部管理机制时,必须对财务管理的工作行为进行规划化,于基础上有效深化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管理工作者也要结合医疗卫生机构具体经营、发展以及财务情况,有目的性的搭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科学设置财务内控工作岗位。摒弃落后的财务管理形式和理念,把精细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岗位,严格贯彻严谨工作作风,确定岗位具体职责,详细记录财务收支状况,多方面、多角度落实、执行财务内部管理机制。

(四)加大预算管理力度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新会计制度之下,加大预算管理力度,是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总体财务管理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首先,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者要合理编制预算管理工作原则,根据医疗机构现实发展情况,拟定科学的预算管理计划,特别是收支预算方面的编制。其次,加大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编制工作的落实力度,以切实深化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五)搭建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综合考量财务管理可能诱发或者是潜在的风险,搭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及时的解决、规避财务风险,以减小财务风险对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经济损失。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市场行情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具体经营情况,搭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关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内容、选择的防范方法以及防范基本目的等要予以明确,深入落实岗位职责。此外,需要对医疗市场展开深入调查、分析以及科学预测,及时的把握医疗市场发展态势,从而预先制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四、总结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新会计制度的推广与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及时的优化与创新财务管理形式、管理理念,养成危机意识,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机制与财务风险方法机制,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成果,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飒.新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相关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18-20.

[2]黄应发.新财务会计体制下基层医疗卫生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6(10):125-127.

篇2

【关键词】 药品采购;管理制度;规范化

药品是医院为了保证医疗活动正常开展而储存的必不可少的特殊商品,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也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及健康发展。而加强药品的采购管理,规范药品的采购行为,是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的前提。现就医院药品采购的规范化管理作一初步探讨。

1 药品采购管理组织规范化

医院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药品采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成立药品采购管理组织,由分管院长负责,成员包括药剂科、纪检、财务科、审计科及临床科室主任等,负责药品采购计划、新药引进、供货公司评价、药品品种、价格,采购合同及付款等环节的审核、监督。制定了新药引进、药品采购、储存、出库、药品调剂及临床科室的药品管理使用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强化各流程的监督和制约,使各项管理制度合法、适用,全面系统,保证药品工作安全有序。

2 采购程序规范化

2.1 供货方的规范化管理 医院根据药品供应情况及医疗需求,按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制度等有关规定,建立合格供方管理制度、首营企业及首营品种审核制度供货公司的业绩考核制度等,确立药品采购主渠道,合理选择供货方。药剂科将供方的资料汇总整理,上报药品招标采购办公室,对供货方进行选择、评价。评价、选择的准则为:①药厂及经销商的生产、经营资质齐全,提供公司的营业执照、生产或经营许可证,GMP或GSP证书,授权委托书、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资质证明。②对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所提供药品符合国家标准对供方提供药品的历史情况、质量状况、及其他使用者的经验,自身的顾客满意度水平、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时的情况等信息进行评价。③对供方的履约能力、财务经营状况、价格及售后服务和支持能力如遇有药品近期发生不良反应等情况时供方的应变能力等条件进行评价[1]。经过评价、选择后,确立合格供方,并签订相应的采购合同。建立合格供方档案,药剂科留存备查。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并由院长审批后生效,由药剂科负责合格供方的动态管理,每年对合格供方供货业绩进行评价,将供货不能满足规定要求的,报院长审批后,取消合格供方。根据供货需求及合格供方选择评价方法增补新的合格供方。通过对合格供方的规范化管理,及保证药品采购过程的及时有效,保证临床使用药品质量,也使医院的药品采购管理合理规范。

2.2 采购药品规范化

2.2.1 建立药品采购审批制度 医院药品采购由药剂科专职采购员进行采购,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行使采购权。普通药品的采购授权由药库保管根据各部门申请及库存情况,每周制定采购计划,交采购人员报药剂科主任审核分管院长审批后,根据医院的采购政策进行采购。新药的采购按照《新药引进管理制度》,由临床科室主任根据业务的开展情况填写新药申请表,报药剂科统一汇集整理,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由药剂科组织采购,临床急需、特殊需要药品由临床科室主任填写急、特需药品申请单,报药剂科主任审核、分管院长审批后采购员方可采购。特殊管理的药品采购,包括麻醉、精神、毒性药品,易制毒药品、疫苗的采购等按照相关管理制度采购。

2.2.2 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保持合理库存 药品采购在保证药品及时供应的同时, 要加速药品周转率, 合理控制库存。降低药品采购成本,提高药品占用资金的使用率。我们探索制定合理的采购模式,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药库参照相对零库存的采购模式[2]及常用的ABC管理模式[3],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充分考虑用药的季节性以及药品的有效期等诸多因素,根据我院基本用药目录及有关招标采购规定,每周制定采购计划,一般按照一月用量采购,对于一些有效期比较短、用量较为波动,采用少购勤购的原则,特需药采购为一次采购量,新药采购根据临床申请少量采购,并做好用药调查,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掌握新药的临床使用情况。对用量使用正常的新药进入医院药品基本用药目录常规采购。对半年用量很少的新药上报药事管理委员会淘汰使用,不再采购。

3 采购药品帐物管理规范

3.1 药品验收入库管理 对购进药品严格执行入库验收制度,由药库保管员及采购员根据药品随货通行单及发票核对通用名、剂型、规格、批号、批准文号、数量等,特别注意核对效期、数量、产地等,对进口药品保存《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及《进口药品通关单》,对需冷藏的药品检查是否符合运输的标准。对实行批签发的生物制品核对《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及《生物制品检验报告书》,验收合格后填写相关验收记录,签字确认,交由药品会计入库。

3.2 药品出库管理 药库保管根据各领药科室提交的申请单,药库发药人员按领药单上的数量发放药品,发药时遵循先产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出库单一式三份,领药科室和药库各保存一份,领药人员与发药人员各自签字后存档。一份交会计上报财务科。

3.3 药品储存管理 药品入库验收后,药库保管员根据药品的性状、储存条件进行分类存放、养护和发放。药库标识明确,按照药品的质量状况标识为待验区、退货区、不合格区、合格区、发货区。按“先产先出,先进先出、易变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发放药品[4]。药库每季度盘点一次,并有财务科人员参加监督核对。

3.4 药品采购记录管理 采购记录是证明药品采购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准确性的前提。包括采购计划单、入库单、出库单、科室申请单、药品验收记录、采购合同、合格供方档案、药品的价格文件、相关药品的变更资料等由专人负责整理归档保存备查[5],记录必须真实、完整,不得随意涂改,并有相关授权人员签字确认。

3.5 药品付款管理 由审计科对采购药品发票、入库单、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等相关凭证进行审核,确认是否有相关人员的审批、签字,入库单的药品与计划是否一致,是否按照相应的合同条款执行,审核无误后,交由财务科进行相应的付款处理。

总之,健全药品采购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流程,对药品采购的各环节加强控制监督管理,才能保证药品采购工作的规范有序,保证药品质量,维护患者和医院的共同利益。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丽,嵇云. 医院药品采购质量管理中供方评价方法.医院管理杂志,2002,9(4):375-376.

[2] 毛晨梅,蒋云,王诚,等. 医院药品相对零库存在药品采购中的应用.抗感染药学,2009,6(1):69.

[3] 李滔,胡欣.医院药房库存药品ABC法分类管理.首都医药,2004,11(16):4.

篇3

【关键词】 公立医院; 采购机制; 现状分析; 改革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医院)管理暴露出了越来越多体制上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医院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院采购机制是目前医院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采购机制的改革是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医院自身生存能力、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必然要求。

一、医院采购管理机制改革的意义

首先,医院采购机制的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医院自身生存能力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医院每年的采购总额约占收入总额的60%以上,如果除去财政补助,那么每年的采购总额约占收入总额的70%左右。

其次,医院采购机制的改革是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的要求。目前我国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一大社会顽疾。在降低医疗费用的大趋势下,要求医院必须从采购环节入手,开源节流,降低采购价格和成本,在保障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再次,医院采购机制的改革是反商业贿赂的要求。当前我国医院的采购机制很不完善,普遍漏洞较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2006年全球腐败年度报告》指出,各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共支出由于腐败而造成的损失一般占公共卫生支出的5%。防范医药购销领域的贿赂行为已成为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之一。

二、医院采购管理机制的现状

(一)医院采购管理机构和人员安排

由于医疗系统本身的特殊性,目前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采购职能根据物品的属性大致归属于总务、设备、药剂等部门。目前我国公立医院采购团队通常都由非专业采购人员组成,专业水平、谈判能力、综合素质低,无法适应当前医院采购工作的需要。在职业道德方面,采购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从事医院库房会计岗位的人员学历也普遍偏低。

(二)医院采购预算机制

在我国,医院属于事业性单位,其预算的制定受政府财政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指导、管理和控制。医院的年度预算基本上是按照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编报,预算不能反映医院下一年度资本性支出、经营及财务的真实情况。作为医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预算也只是根据历史数字的匡算,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医院采购决策机制

物品采购计划由各库管按照历史数据,预测出物品消耗量,数据的来源主要依靠各库管主观经验来估计。通常,药品按照门诊和住院用量来决定,医疗耗材按照各病房的预计耗用量,办公消耗性物资按照各部门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对于科室临时需求的,一般按照各部门的申请采购。设备的采购根据科室业务提出要求,设备部门批准后报请主管领导或院办公会批准后采购。

(四)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制度

随着各地卫生系统集中采购功能的不断深化,绝大部分省市的卫生行政部门对其所管辖医院实行了药品统一集中招标采购,非集中招标药品一般经医院药事委员会集中评审后采取议标等方式确定供应商。对药品、器械、设备等物品的供应商,绝大部分医院尚未进行管理或者实质性的管理,即便已经开始管理的医院,由于物品采购部门的不集中、评价标准不统一,很难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也无法对供应商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五)医院采购内部控制与监督

公立医院的采购管理工作形式上比较完整,但从各医院的实践来看,剔除医院自身的特性外,其制度仍然无法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多数情况下采购管理部门拥有采购计划的制定与审批、采购、验收、库房管理与发放、付款计划的制定等一系列权力,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医院普遍缺乏对采购主管部门和采购活动的监督,即使有一定的监控机制,基本上也都是事后监督,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能行之有效地保护医院的经济利益。

三、公立医院现有采购机制的弊端及其产生原因

(一)医院采购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混乱、采购效率低下

我国多数公立医疗机构物品采购的权力分散在多个部门,属于主体分散的采购方式,不利于医院领导层的统一控制和决策。各部门的采购职能没有予以科学、合理的界定,导致采购范围交叉,必然不利于采购资金总额的控制,引起采购管理的混乱。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加大了采购资金占用量和医院运营成本

当前公立医院普遍没有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因而也就没有科学的年度采购预算,项目采购也不例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缺失,导致物品的消耗没有控制指标,消耗性支出没有目标成本,一切均按实际耗用量采购,采购的随意性较大,因而也就无法控制采购成本。没有依据,那么采购什么,采购多少就不能得到合理的控制。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容易滋生商业贿赂现象

由于采购主管部门通常都掌管着医院采购计划的制定和审批、物品的采购与验收、管理与发放等权力,采购渠道不公开,采购方式不透明,缺少内部约束机制,极易滋生一些腐败行为。医院大约占有90%左右的药品、医疗耗材、医疗设备的市场购买力,按照市场流通的法则,其获得的物品采购价格必然会低于市场零售价,但事实是医院的实际采购价格往往高于市场。

(四)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采购流程不合理,采购风险失控

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执行不力、管理不善,必然会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如在物品试用方面,多数医院的管理就比较混乱。一些医院为加强采购工作,实行招标采购,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暗箱操作严重,公开招标流于形式,采购风险有增无减。

四、改革医院采购机制的建议

本文认为,医院必须整合所有采购资源,重新规划,成立集中的专职采购部门,采用集约化采购管理模式,统一事权,集中采购。集约化采购模式是采购管理的内在要求,其优点:一是有利于集中管理供应商;二是便于实行对采购资金的统一管理;三是有利于实现采购预算控制,做到合理采购;四是便于与兄弟医院的集中采购部门建立联合采购机制,形成规模采购效应。具体来讲,应在以下方面作出改进。

(一)改革现有的采购管理组织

成立集中采购部门是医院进行采购管理、节约采购成本的关键,也是实现医院成本管理目标和宗旨的必要手段。为了降低采购价格,整合采购资源,公立医院应尽快成立科学、高效的集中采购机构,构建科学的医药物流供应链,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同时,要成立采购决策部门和采购监督部门,统一行使医院重大采购决策和采购监督职能。如成立采购管理委员会和采购监督委员会。

(二)构建网络化采购预算管理模式

通过提高医院决策者、管理层对预算的认知程度,建立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以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专职部门以及预算责任网络为医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目标利润进行预测,审查、研究、协调各种预算事项。实行预算责任单位与预算专职部门相互监控的方式,使它们直接具有内在的相互牵制作用。预算专职部门应直接隶属于预算管理委员会,以确保预算机制的有效运作。

(三)建立健全各项采购管理制度

为确保采购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保持采购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成立集中采购部门的同时,必须明确采购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按照科学、合理的采购流程,建立健全与采购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既要达到监控的目的,又要保证流程合理、有效,从而提高采购效率。此外,还必须尽快建立评价供应商的制度和标准,建立供应商的电子档案,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四)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

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大大降低采购风险,有效预防不良采购行为和商业贿赂现象。在采购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对采购价格、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数量、供应商的控制。因此要建立采购计划权、价格控制权、市场采购权、质量验收权、资金结算权相分离的内控机制。在库房管理部、综合采购部和财务部门之间形成“管计划不管采购,管采购不管结算”的制约机制,实现对采购订单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的全流程跟踪,增强采购透明度。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通过预算、请购、订购、招标、合同、验收、结算等环节来严格加以控制。此外,为加强物资核算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委派制。

(五)引入“适时制管理(JIT)”模式

采用适时制管理,即只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量,采购需要的物品,零存货是JIT的最高目标。JIT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在提高整个供应链对需求的响应时间、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实行按需及时供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医院的采购管理应引进“适时制管理(JIT)”模式,加强医院存货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加强采购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为了提高采购员拒腐防变的能力,防止其走向犯罪的道路,首先要打造一支责任心强、职业道德良好、谈判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采购团队,然后定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按期进行岗位轮换。

(七)加快开发网络采购系统

不断优化物品采购流程,适时开发网络采购系统,实现采购业务的网络化运作,确保采购活动公开、公正和公平,加大控制力度,提高交易透明度,减少流通环节,提高采购效率。如适时采用网上竞价(E-Biding)系统,通过充分竞争的环境,把价格和服务的底线推到循环竞争的极限。

公立医院采购机制的改革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使其沿着制度化、标准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实现采购活动的阳光作业。

【参考文献】

[1] 严伯荣.加强医院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J].中国卫生资源,2005(4).

[2] 马金华,徐东梅.JIT存货管理与传统存货管理的对比分析[J].物流技术,2004(8).

[3] 朱宇,王景军.新疆公立医院采购支出与付款内部控制研究[J].新疆财经,2009(5).

[4] 倪树业.医院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2005(1).

[5] 张兆恩,汤海燕.医院采购活动控制的方法[J].卫生经济研究,2004,23(12).

[6] 王岳.刍议美国药械集团采购组织对我国医院采购模式的启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7).

篇4

关键词: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研究

为了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国家卫计委提出了强化医疗单位审计监督的要求。目前我国医疗单位审计任务重、人员少,亟待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效地缩小了医疗审计范围,科学地选用了医疗审计技术,准确地确定了医疗审计重点,从而达到了在确保医疗单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其审计效率的目的。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通过了解和调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建立健全及施行内部控制的情况,并开展相应的测试,以对其单位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健全性等做出评估,进而拟定余额测试的方式、规模及重点的程序过程。内控制度审计是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促进医疗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确定被审计医疗单位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

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其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就高,反之就低。医疗单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首先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审,以判断并确定其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审计方案。

(二)有利于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医疗单位内部有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抽样审计这一审计技术,以缩小详细审查的规模和数量,以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三)有利于被审计医疗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及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获得了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信息,可以通过下达“内部控制漏洞报告”,“内部控制意见书”,“内部控制处理建议书”的形式,就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及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使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由传统的基础制度审计转变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这一现代审计的过程,可以促使医疗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学习并采用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和策略,从而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二、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

(一)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是否都建立了强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措施和方法是否起到事先控制作用,还存在什么薄弱环节,手续是否严密。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有无健全的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记录、传递程序和报告制度。二是审查其有无内部审计制度,能否起到揭弊、查错、防漏及发挥监督的作用。一般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能防止漏洞和差错的发生。

(二)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

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布局是否合理,有无把一般的控制点设置为关键控制点。二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成本和效益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控制或过多的控制。三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职能是否划分明确,不相容岗位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到位,有无学习培训和职务定期轮换。只有合理设置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才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的内控目的。一是审查有无医护质量责任制度,有无医德医风考核标准。二是审查有无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财产物资是否定期进行盘点并记录归档管理。如果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制度未落实在行动上,而仅是写在纸上,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内控效果的。因此,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制度评审的关键着眼点在于审查其是否在发挥作用,是否被严格执行。

三、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一)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1.医疗单位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审计上应实现的目标一是保证医疗单位相关业务活动符合相关规范制度的要求。二是保证医疗单位各会计科目余额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三是保证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各环节处理流程及披露的合理性。2.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医疗单位相应财务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财务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医疗单位编制的有关预算的材料。四是医疗单位的财务报表。五是医疗单位的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六是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3.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形成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同时符合实际状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定期更新。(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3)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医疗行业的特点,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资金保障机制,明确资金报批和使用程序。(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是否根据医疗收入来源和管理方式,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5)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各项医疗收入是否由单位财会部门统一收取并进行会计核算,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6)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变相私分。

(二)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计的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实物和增减变动的内部控制情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固定资产采购的预算资料。三是招标文件、评标报告和中标通知书。四是相关项目的调研方案、建议书及批复报告。五是评审相关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纪要。六是采购相关固定的凭证。七是建立的相关固定资产台账。八是制作的相关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报告。九是所有关联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申请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实施,是否履行询价、议价程序,是否按要求进行招标采购,货比三家。(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资本化处理后是否依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计提折旧。(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三者是否一致。(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实施固定资产盘点,是否制作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对盘点结果作出总结。(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业务流程、实施标准与台账。(7)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废弃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是否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8)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出售是否经过审批核准,价格是否合理。

(三)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采购内控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医疗单位采购各环节和各部门,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对医疗单位采购环节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和合理性等做出评估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单位有关采购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采购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单位编制的有关采购预算及档案材料。四是有关的采购设计书。五是授权供应商名单。六是采购公示。七是采购的相关凭证。八是采购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采购业务的控制。(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包括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采购活动管理、验收与合同管理、质疑投诉答复管理和内部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3)审计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与政府采购业务有关的政策制度文件,定期开展培训,确保办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对采购业务的关键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发现问题,能否做到随时纠正问题。

(四)医疗单位科学研究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方法

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为了规避医疗单位科学研究风险而对被审查的医疗单位科研经费和科研活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和评估的审计监督活动。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一是相关单位科研活动的制度及工作手册。二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立项、申报、具体实施及科研结题等制度性文件。三是各种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四是各种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五是各种科研项目成果的评审及其奖励办法。六是各种科研项目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七是各种科研经费相关的收支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八是各种科研活动项目的立档归案管理措施。九是其他有关资料。2.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院领导是否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全面责任。(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部门是否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是否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项目负责人是否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按照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是否及时处理相关科研项目的经费结账及项目结题等事宜。(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科研经费收入是否真实,有无入账后返还委托方,是否全部收入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经费的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是否存在着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发票甚至于用白条套取科研项目经费的不良现象。(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课题结题后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及时进行财务决算。在医疗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强化医疗单位的审计监督,以此来促进医疗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胜.审计技术和方法[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篇5

采购部门作为职校使用财政拨款的最大输出口,其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职校良性运行的必要屏障。本文以内部审计为视角,研究了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规范化管理职校采购工作,以期为职校相关采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采购管理;内部审计;职校

三年来,仅从政府公开招标评审专家审查投标人财务状况真实性,由原来审查投标人的财务报告到现在审查投标人的财务审计报告可以看出,职校内部审计要点之一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采购—资金支付”循环审计,加强对采购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审计。笔者以内部审计为视角,就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采购管理办法进行研究,期望给职校采购同仁一些参考。

一、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规范

政府采购预算审批的特点要求学校提前一年准确而详尽地制定下一年度财务预算,并根据预算编制完整、详细的年度采购计划,这对职校来说操作难度较大。一方面职校采购的品种多,很多技术更新发展非常快,很难提前一年提供技术参数、金额等完全准确的采购计划。另一方面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时间较短,经常出现资金的支出不明确、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等问题。职校对资金是否合理科学地使用关注度不高,对政府采购项目科学认证、市场调研较少,存在重复申报、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批复资金严重不足或者富余等两极分化现象。

2.对实训耗材采购程度不够重视

随着世界技能大赛以及各类项目的国赛、省赛层出不穷,职校参赛热度有增无减,耗材的采购份额在职校采购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训耗材采购的方式决定了耗材的品质,实训耗材供货时间的紧凑性影响了参赛选手的实操次数,间接影响参赛成绩,实训耗材采购所节约的资金可直接降低实训参赛成本。目前职校实训耗材采购还存在着耗材选购依据不充分、价格控制措施不到位、资质审验不严格、货物配送服务不满意等问题,成为降低实训耗材采购合理性、行业竞争不透明、资源效能低下等诸多问题的根源。

3.采购人员专业性不强

采购工作在职校起步较晚,很多职校没有独立的采购部门或者采购部门成立较晚,采购管理人员往往都是兼职或临时调用,对人员专业素质考虑甚少,拥有专业采购技术和能力、熟悉法律法规、了解职校管理模式而且熟悉市场各种产品性能和价格等的现代采购人才非常紧缺,与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职校采购管理办法及监督工作的对策

1.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

以广东省为例,2014~2016年,财政部、粤财厅等频繁下发了各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职校采购应切合政策导向,及时修订本单位的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明确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采购方式适用的范围。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职校采购应以公开招标、网上竞价、电商直购等采购方式为主导;规范使用邀请招标方式、询价采购;对于需求时间急、采购预算达到公开招标采购限额标准的要灵活处理,尝试使用竞争性谈判和竞争性磋商;严格把关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需求,组织专家论证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复。

2.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

2016年,教学设备采购预算金额达到50万以上需选用政府公开招标。招标文件中设备的技术参数成为关注的焦点,技术参数是投标人所投产品的参考依据,指向性的技术参数具有排他性,招标过程中容易受到投标人的质疑投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流标。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组织专业审核小组严格审核设备技术参数,以使用部门实际使用需求为落脚点,以确保采购不超预算为前提,以公允性为目标,着重审查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招标文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是否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无歧视性内容,招标评分标准的合理性,设备购买后的质保和维修情况等。通过严格的审核,使招标到的设备在购买价格、技术特点、售后服务等方面得到保障。

3.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

依法依规合理采购,保证管理与服务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强化纪检监察审计贯彻采购流程、资金支付始终,从招标文件编写论证、采购结果公允性、合同条款的完整、公正性到资金支付程序的合法性,进行整个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如下图所示。招标文件论证审核内部审计事前审计公开招标中标结果确认招标公示结果公示事中审计签订合同备案验收资金支付校内邀请招标或询价采购5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事后审计图要审计是否按照事前确定的标准进行投标人的资格审查,防止投标人提供虚假资料。监督开评、评标、定标的程序合法性,从专家人数合理性、专业对口性,过程是否全程记录,是否有专家发表具有导向性的言论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功效,降低腐败滋生点。近年来,职校内部审计及上级监管部门对实训耗材采购风险防控意识增强,实训耗材的监管将成为采购领域惩防体系的重点之一。

4.提高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

职校采购管理工作要重视舆情导向,通过政府采购网站、学校网站做好采购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公开工作,提高采购过程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5.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

建立职校供应商诚信体系,明确管理、准入、奖惩、淘汰等制度。严把供应商准入制度关,审查经营资质、年度审计报告、工作业绩、有无行贿记录证明等资料。与合格供应商签订诚信承诺书,并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管理过程中以保障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强化供应商诚信监控,提高供应商的廉洁、守法、自律意识,对刻意隐瞒不良记录、肆意妄为、不服从学校管理的供应商,一经发现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允许参加学校项目采购投标工作。

6.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职校应注重采购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采购管理人员的专业采购技术和沟通协调能力。采购管理人员的能力影响着采购质量与效率、风险防控等诸多方面。可多走访同类院校,探讨采购管理经验,互相取长补短;组织采购人员参与采购管理系统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素质,增强谈判、沟通等能力,掌握新型采购方式。

三、小结

强化职校采购管理制度,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切实做好职校采购工作。从内部审计视角下职校采购管理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增强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作者:王增娣 单位:广东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恩科,李帅帅,王凤等.医用耗材采购管理体系建立的探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

[2]邢昊昱.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的规范化流程管理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6(12).

[3]沈慎涵.新形势下的高校物资政府采购管理探讨[J].经贸实践,2015(14).

[4]陆美莲.职校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6(3).

篇6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279-02

随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该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日益显现,因此造成的耐药菌株增多、不良反应的严重化、医疗资源的浪费现象等问题日益增多,并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共同讨论的重点话题。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下降,且使用时能够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因而使用抗菌药物的总体疗效较为理想。但在我国,当下滥用抗菌药物的状况普遍存在。可见,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以成为国内各大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

1.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

根据医院感染监控网对国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发现,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较高,呈现出严重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使致病菌易产生耐药性,同时也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患者再度感染,进一步加大治疗难度。另外,抗菌药物的严重滥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现象,更加大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出现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与人们对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认识不高等因素有关。例如多数人认为感冒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且服用剂量越多、药物越贵,疗效就越好等,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策略

2.1建立和完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将抗菌药物分为特殊使用、限制使用和非限制使用三类。基于此,国内各个医疗机构应以自身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并以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为目的,建立和完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结合细菌耐药情况明确药品的具体使用方法。不同医疗机构对三类抗菌药物可有品种数量不同的分级,并根据医疗机构实际纳入的不同而对同一品种药物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注意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应具体到不同级别医师的使用方法不同、特殊药物品种的应急措施或抗菌药物在特殊情况下的限制性使用情况等。

2.2规范基本抗菌药物品种的管理方法

首先,制定基本抗菌药物品种目录。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差异性,如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同、服务能力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细菌耐药情况存在差异,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等,导致其抗感染的效果不同;加之抗菌药物的品种较多,各药物有不同的耐药性和药物收益风险,因而应用效果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各个医疗机构必须组织药学、临床感染学、组织病原微生物学等相关专家对本医疗机构的基本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合理选择,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性,促进治疗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强新品种引进程序的规范管理。为保证评估结果的权威性与科学性,评估工作应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抗感染治疗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组织进行;评估人员应为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评估事项包含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特点、作用、价格等。通过评估工作,得出新品种引进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药物临床耐药趋势潜在的影响,进而明确新品种的引进是否与本医疗机构的临床需要符合及需要程度,最终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新药品是否引进。再次,加强对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加强采购管理是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关键。医疗机构采购部门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实时掌握药品库存及临床用药的具体情况,确保出入药库用药量的平衡性;同时,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确保抗菌药物各品种的供应;另外,还要严格禁止医疗机构随意购进价格过高但不在本医疗机构使用范围的抗菌药物品种,并坚决制止购进价格低、质量差的药物品种。

2.3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

临床医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其重要性等的认识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基本知识及最新使用进展、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不合理或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等。培训方式可根据本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如组织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会、就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召开专家会议等,以加强医生的用药观念,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率。

2.4加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管力度

医疗机构在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后,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制度得到落实。首先,临床病例的监督检查是实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方式。因此,医疗机构应成立监督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医疗专家、药学专家等,定期抽查抗菌药物使用的处方,并结合患者的病史、病情、诊断及抗菌药物的药效情况综合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违规超量、滥用抗菌药物等行为严格按照管理规章制度处理,必要时降价、停用或变换购药渠道等,以避免或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提高其合理使用的整体水平。

2.5准确掌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滥用抗菌药物会给医疗机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加大感染程度和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等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准确掌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以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主要包括:①抗菌药物不宜在发热原因不明者及患病毒性疾病或可能有病毒性疾病的患者中;②抗菌药物地选择应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在混合细菌感染者的使用中,应按照细菌种类选择对能抑制各种细菌的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或广谱抗生素治疗;③注意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基本原则,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作为预防用药;⑧应尽快采集标本查明感染原因,判别菌种后根据病原类型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疗效欠理想者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篇7

一、创新聚财方式,实现“一个增长”

2009年受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回落等影响,我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面临很大的压力。为此,一是继续完善以政府投资、贴息、担保、补贴等多种形式为主体的财政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支持重点行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二是以六大功能街区建设为依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环境,提升我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发挥担保资金和财税政策的促进作用,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加强对税源的监控和分析。深入分析宏观政策变化对我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及时做好税源变动的监测与分析,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收入增长中的不确定因素,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二、创新用财方式,做到“三个倾斜”

一是重点向民生倾斜。保证教育支出法定增长,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就业,继续推进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和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残疾人、低保人群、老年人等社会困难群体的投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深化社区卫生改革,提高重点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二是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加快区域内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市政配套设施;积极推进重点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区域环境。三是重点向基层倾斜。加大对社区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建设的投入,改善社区工作条件,提升社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三、创新理财方式,深化“四项改革”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细化预算编制,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有效衔接起来,完善财政基础信息系统,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改进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手段,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滚动项目库,规范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流程。严格控制政府运营成本,加强对结存资金管理。抓好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落实,加强对街道财政工作的指导。

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全区内所有一二级预算单位都实行授权支付改革工作,扩大公务卡改革的范围,将全区纳入授权支付改革范围的预算单位都进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根据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政策改革的进展,适时扩大财政工资统发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非税收入收缴改革试点工作。

三是深化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进一步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合理制定各项采购预算标准。以规范和高效为重点,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分级管理体系,强化定点供应商和专家库管理,优化采购管理流程。

四是深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范围,建立考评结果与预算编制和执行有效衔接机制。

四、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四项管理”

一是加强资金监管。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考评四位一体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加强财政监督,以日常检查与专项监察相结合为手段,建立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全过程的动态监督机制。强化资金绩效管理,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完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检查机制,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二是加强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深化资产动态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为资产处置、报废、更新等提供重要信息参考。做好奥运资产的处置工作,制定出台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

篇8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与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事业单位作为承载着我国公共事业的科研、医疗、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就得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局限性,加强并不断改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不断发展的事业单位有着切实的意义。在我国,主要的职能部门与机构均为事业型单位,我国的国家财政负担了事业单位所能支配的全部或大部分资金,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以预算管理作为主要的模式,并很少参与社会经营活动。但在现实中,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主要着眼于完成社会效益并履行其自身的社会职能上,忽视了相关的经济效益。而在财务管理上,事业单位只是片面的以会计核算职能为主,忽略了财务管理的管理职能。近年来,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整体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事业单位必须从传统的无竞争的温室中走出来,不仅要参与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还必须参与国际上同行业之间的角逐。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何转变其陈旧的理财观念是每一个事业单位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精确

财务预算时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的事业单位重视对财务预算进行数字编制,然后形成电子材料来反映一个工作年内所有财务收支综合性的计划。通过预算编制使事业现有的资金得到科学的分配,各项财务收支必须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来执行。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虽经历了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正逐渐走向规范化,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预算意识不强、预算编制本身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必然使得预算在执行结果与财政预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的政府采购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虽然我国事业单位在集中采购工作中的很多环节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读、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缺失、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对自身专业采购知识的匮乏、政府采购管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等,都造成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

3.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与其他营利机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在支付、管理、投资等方面都受到一些隐性条件的影响而面临着不同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与事业单位风险意识的不足,使得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下降,并限制了事业单位项目之间的促进效果。导致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与预期效率之间的差异,从而为事业单位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为国家财政带来损失。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实施绩效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认真对前期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规划、加强对预算的中期与后期绩效控制与监督。认真编制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预算,全面提高各类财务项目的收支效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的科学评价;加强对预算绩的后期绩效考核与反馈的力度,避免为日后留下隐患。

2.优化政府采购管理,提高采购水平

政府采购的日益发展对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政府采购目前已经拥有了招标、中标、询价、邀请、预审、竞价等环节于一体的科学化、规范化体系。但由于在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采购项目程序、采购人员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漏洞,使得政府采购还存在一些亟待结局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政府采购管理决策模型、加强支付采购制度的建设、科学的规范政府采购具体的操作环节并不断扩大采购规模、积极完善与政府采购相关的具体配套措施。

3.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树立成熟的风险意识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医用耗材的采购管理。方法 对我院多年采购工作的经验探讨、分析。结果 我院加强医用耗材采购供应的规范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结论 加强医用耗材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 医用耗材 采购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医院采购与供应医用耗材的种类和数量及使用范围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社会关注度的不同,政府及医院更加注重对药品采购的管理[1],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其实,医用耗材的采购与管理与药品采购与管理对医院和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医用耗材采购与管理进行探讨,如何更科学地规范医用耗材采购与供应,保证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工作的开展和医疗技术的发展。

1 成立独立的采购管理部门

1.1成立以院长为主任的医院采购委员会,分管院长为主任的医用耗材采购管理委员会。医用耗材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年度计划的审批,每季度一次例会讨论,审批科主任新进耗材的申请。

1.2 成立专门的询价采购中心, 负责全院的物资采购, 收回药剂、总务、设备、各医疗设备使用部门的采购职能。

1.3成立权限独立的仓储部门,收回医院原属药剂、总务、设备等各部门的仓库保管职能。仓库保管人员由新成立的仓储部门管理,并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和定期轮流,以减少串通舞弊行为。仓储部门成为采购办的一个下属部门,把以前的使用—仓储—采购三角关系变为使用—采购直接关系,减少了许多扯皮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

2 简化和明确采购方式

医用耗材的采购主要采用“跟标”与集体谈判采购两种方式。

2.1 我院是苏州市下属的二级甲等医院,我院所有医用耗材采购原则上要求均在苏州市卫生局组织的招标目录中采购,同样品种的中标耗材按由低价到高价顺序选择,如果没有按此原则进行采购的,由使用单位主任写出书面理由经分管院长和采购办确认后方可采购。这样既节约了采购成本,也减少了各种耗材合格证件的审查难度,采购工作量也大大减低。这是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方法,也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方式。

2.2对于医院必须要使用的医用耗材而中标目录中又没有的耗材,由设备器材管理部门将临床科室要购买医用耗材的品种、数量、规格型号等材料交医院采购办与厂商谈判;尽管这些医用耗材品种不多,但我们也做出了相关规定,首先在医院网站上公示耗材品种,同一品种由采购部门与使用科室共同选择质量可靠产品三家以上的厂商参与竞标方有效。集体谈判采购方式与招标机构招标方式相同,器材设备管理部门公开向有关厂商发出投标邀请书,内容包括:招标项目名称、编号、标书提交的时间和地址,集体谈判开标的时间和地址、联系人及方式,为了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医用耗材实行价格优先,相同价格比服务的原则。 转贴于

3 做好医用耗材的采购计划

3.1医用耗材的品种多,金额巨大,医院用于医用耗材的资金约占医疗设备总金额的50%[2],因此必须做好医用耗材的采购计划,以便采购供应部门及时供应临床所需耗材,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由各临床科室根据科室的发展情况,制定出全年医用耗材的消耗量,包括品种、规格、型号等,上报设备器材管理部门,设备器材管理部门对各临床科室上报的资料结合上年度各临床科室的使用量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发现计划采购与上年实际使用量变化较大的,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3.2设备器材管理部门将各临床科室的采购计划分类汇总,编制年度采购计划,上报医院设备委员会和经济核算委员会;医院设备委员会对设备器材管理部门上报的采购计划材料进行审查、审核,报医院办公会审批。

4 加强医用耗材的信息管理

医用耗材采购仓储承担着医用耗材的查找、中转、保管等任务。要让医用耗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要加强医用耗材的信息管理。采购部门及时对在库耗材的资料进行收集,及时反馈给各使用部门,如耗材的质量、厂家状况、耗材的最新信息及时提供给临床医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最终达到临床合理使用耗材,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计算机对医用耗材进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准确把握医用耗材的质量和价格信息,包括它的生产、市场供货情况以及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医用耗材的采购供应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篇10

[关键词] 临床药事;质量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127-02

医院药剂科工作现已处在一个转型期,从以保证药品供应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以药剂为主体向以临床药学为主体的转变;临床药学工作从以实验研究为主向以参与临床用药实践,促进合理用药为主的转变[1]。医院临床药事质量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将医院药学工作由传统的供应服务模式向技术服务模式转变,对此,我们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才能求得新的发展。

1 认真学习领会卫生法律法规和医院评审标准依法制定适合于医院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行为

1.1 会药事法律法规,依法制定医院药事管理制度

组织药剂人员认真学习领会《药品管理法》[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3]、《四川省精神病专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评审标准,是开展好药事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依法制定适合于医院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制度,才能理清和明晰管理的思路。

1.2 贯彻落实医院药事制度

组织不同岗位的药剂人员有针对性地认真学习领会医院药事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以推进药事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强化药学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医院临床药事管理水平,使医院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1.3 规范药品采购行为

严格贯彻执行四川省卫生厅《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医院制定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制度》、《促进合理使用集中招标挂网药品措施》《医务人员招标挂网药品使用指南》等制度。药品网上阳光采购,规范药品采购行为推进临床合理用药。采购挂网药品时,在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平台上按规定进行,药品的购进,坚持“集体决策”,常用药品购进均需填写《药品购入计划申请表》,计划、审核、批准、执行“四权分离”, 并通过网上阳光评分系统,接受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阳光评分平均为102分,挂网药品采购比例平均为99.6%。

2 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2.1 处方点评工作

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4],每个月药剂科负责组织对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医务科负责组织对医嘱进行点评,根据医院精神专科的特点,重点抽查了综合科和门诊处方,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会同科主任一起,进行个别谈话警告,《抗菌药物使用处方点评》结果,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对使用量、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上进行公示。

2.2 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修订

持续完善修订院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因病情患者需应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时,应经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主管医师同意,并签名;对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时,应当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认定的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采用了卫生部作为亮点推荐的抗菌药物信息化管控方案,在该院新的医星医院管理系统上,执行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设定工作。

3 加强处方质量管理,定期对医院《处方集》进行梳理

3.1 制订该院处方管理制度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制定和修订了该院《处方管理细则》、《处方、审方质量控制表》、《处方奖惩制度》,重新修订制作了医院《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目录上作了药品通用名括号曾用名对照,让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顺利正确地过度到通用名的使用上来。加强了处方的管理,定期检查和质量监督;通过继续教育和“三基三严”的学习,提高医、药、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医生处方书写质量意识和药学人员对处方的审方作用;不断分析、纠正处方中出现的不足与错误,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3.2 定期对处方集进行梳理修订

《处方集》是医院用于治疗目的的药品汇编,是医院评审的重要的资料。既是合理用药指导性文件,也是建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技术指南,能够帮助基层医务人员了解和形成科学规范的用药观念,有效服务患者,同时引导广大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5]。提供医务人员迅速获得有关该院常备用药品项、用药规定,以利患者获得适当用药,接受安全有效的治疗。为医生选用药品、药师调配药品的一种规范的管理方法。随着医院业务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新增药品品种较多,根据对目前药品认真仔细的梳理结果,预计新版《处方集》较2010年版预计将新增抗菌药物9个;精神神经类药物11个;循环系统药物3个;中成药9个;其它5个,共计新增37个药品品种。淘汰19个药品品种。并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遴选讨论通过。

4 分析评估用药风险和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提供药物咨询与指导

4.1 制订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制度

为加强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管理,提高对药品的监测、评价和安全预警能力,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6]的规定,制定该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察与再评价制度》、工作方案和人员名单。

4.2 分析评估用药风险

根据监测发现,目前由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较多、较重,且没有专一的解救药物,经评估用药风险较高,因此,将原来使用的10种中药注射液减少到现在的5种,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药风险的发生。为有效防止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使用前应充分询问病人过敏史和家族史,凡高敏病人,如曾经有药物、食物过敏史的病人,应禁用或谨慎使用。

通过对药物氨甲环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发现该药物的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注射速度有关,减慢滴速,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

5 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及药剂科业务水平、技能水平和素质水平

5.1 新时期对药学人员的要求

新时期药学部门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组织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7]。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剂科的工作由简单到复杂,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药品不良反应、处方点评,药物咨询,合理用药分析,甚至包括财务统计知识等,特别现代药事工作需要药学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制剂化学知识为主。现代医院药学,要求的是药学与临床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面临的学科不断扩大,要很好的胜任这些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药剂人员不断补充学习临床方面的知识。

5.2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

医院内部的学习,通过建立三级学习体系,即科室“三基、三严”的学习制度和培训计划,部门统一业务学习,医院组织的院内学术交流学习。医院外部的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华医网继续教育,成都市卫生局医学继续教育、成都市医学会刊授医学继续教育学习。

个人参与的学历教育,药剂人员中分别有参加有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的在职本科临床药学学历教育。形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积极向上的团队,才是药剂科人员为病人服务,为医院做贡献,最终提升自身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6 结论

无论是医院复查还是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质量管理都是临床药事管理的核心和永恒主题,药剂科工作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新时期药剂科工作转型等,决定了临床药事质量管理的复杂性、不易落实性和困难性。

综上所述,以药事法规和医院评审标准为准绳的临床药事质量管理工作,是提高药事服务质量,维护群众利益,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永佩,冯克玉.临床药师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2] 药品管理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2001.

[3] 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2007.

[4]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S].卫医管发〔2010〕28号.

[5] 高博,郭向晖.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M]. 北京:人民和卫生出版社,2010:3.

[6]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 卫生部令第81号,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