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采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6 11:4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采购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采购管理制度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14-01

由于市场千变万化,流通环节过多等因素,造成农产品“卖”难问题屡屡出现。在拓宽产销对接渠道过程中,高校学生作为庞大的消费群体,自然成为农产品直销的一个大市场。高校食堂采取“农校对接”方式采购农产品,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不仅关系到降低伙食价格,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利于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

简单说,“农校对接”是农方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给校方消费,对接是销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新的工作,在对接环节中,主要把握商品原材料、对接供应基地、契约信息、售后质量四个方面的内容[2]。在契约信息方面,双方按国家规定,选定一种农副产品交易合同文本,作为双方签约的蓝本,然后再根据蔬菜交易的特殊要求增加特别条款。在售后质量方面,送达高校食堂的每一批次蔬菜均需要进行多道安全监测,做到全程品质安全。

自教育厅《关于高校学生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以来,“农校对接”模式就成了高校后勤部门降低食堂采购成本、确保学校食品安全、实现学生受益的重要战略选择。我校受此启发,提出了在集中采购基础上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意见,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到今年为止,我校食堂蔬菜从农产品基地直接生产比例达到40%以上。

与我校合作的苏州常熟市曹家桥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依托苏州市级蔬菜示范区优势,提供“曹家桥”品牌蔬菜果品,开展绿色大棚蔬菜、水果及相关农作物种植。并在苏州市区设立南环桥中转站,及时为苏大各校区配送。我校与其建立了从产地到销售端的可追溯源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冷链物流体系。

2.2 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农校对接”过程

我校组织开发了信息化采购平台,并通过技术手段,将曹家桥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食品溯源信息管理系统与我校集中采购核算管理系统无缝对接,为“农校对接”冷链物流体系中的学校、食堂、基地提供了从采购、送货、验收、资金结算等于一体的综合解决办法。优化了采购过程,实现订单信息的无缝流动,采购、配送动态监管,使全采购过程透明化,清晰可见。真正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蔬菜流通追溯体系[3]。

2.3 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加强权力约束机制

高校“农校对接”工作由于涉及到众多利益关系,必将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长期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因此,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始终牢固树立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质优、价廉的伙食原料为准则,真正体现“公益性、社会性”作用。

3 我校“农校对接”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校对接”工作是一项实事工程,为社会广泛认可,被农民、学校双方普遍接受,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倡导。但是如何实现从农村“菜园子”到校园“菜篮子”,农校双方各有其难,步履维艰。

“农校对接”实施之初,“农校对接”生产基地为追求规模效益,生产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只提供少量大众菜的供应,这仅仅能够解决我校食堂部分蔬菜原材料的采购。而且,蔬菜生产的质量,也受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影响,不可预知。因此,起初设想的“农校对接”的订单式生产,无法短期实现,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过程。

如果“农校对接”基地配送的蔬菜头天下午装车,第二天早晨就直接送到食堂,可以比市场普遍出售的蔬菜新鲜,流通环节少,既降低交易成本又有助于蔬菜的保鲜。但是,“农校对接”基地距离我校各校区较远,必须提前两天发送订单,才能保障蔬菜按时送到,运输成本也较高。而我校食堂普遍经营状况决定,蔬菜品种的选择比较随机,数量也要视当日就餐情况,决定次日采购数量,无法提前两天下达蔬菜订单。因此,学校迫切需要长期、安全、稳定的农产品基地和高效的规模化物流配送体系。

3.3 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地在苏州市蔬菜批发市场设立平价直销点,作为蔬菜生产基地货源的补充,联合供应食堂日常需要的所有蔬菜品种,避免靠高校自己去市场采购。这使得我校对接订单一谈即成,每天通过信息化系统发送订单,次日一早由距离我校各校区较近的基地平价直销点直接发货,食堂便可于当天清晨收到新鲜蔬菜。既解决了蔬菜生产基地品种不足问题,也解决了运输不便等问题。保障了“农校对接”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通过对“农校对接”实践过程,降低了食堂经营成本,减少了流通环节,建立了可追溯源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冷链,给全校师生的就餐带来实惠,实现了农民增收、学生受益的双赢局面。但是,如何把“农校对接”工作实事求是继续推进,从蔬菜对接逐步扩展到其他农副产品的对接,对我校食堂集中采购管理工作来说,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探索实践[4]。

参考文献

[1] 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农校对接简介[EB/OL].http:///details/index.php/topics/2010-08-05/165/.

[2] 张伟超.学习“农校对接”政策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1(4):8-10.

篇2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共财政改革趋势的不断增强,政府采购制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在政府采购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不容忽视,就是政府采购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不断朝着与环境、人类更友好、更和谐的方向发展,政府绿色采购便应运而生。

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指政府在依法采购规定的产品时,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环境标准、评估方法和实施程序纳入并贯穿于整个政府采购体系之中,优先选择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确保采购到环境友好型产品,以推动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及和谐发展。

由于环境问题所具有的社会共同特征,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人类购买活动所涉及与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合理科学利用政府采购行为可以有效地调节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

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明确提出“有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推动政府采购政策改革,积极开发、采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可见,单从环境保护层面上讲,政府绿色采购深刻诠释了政府采购的社会政策性目标,体现了政府采购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位一体”。

二、国际上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概况

1.美国。在联邦层次上,美国政府主要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1991年,美国总统令规定了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清单,接着先后制定实施了采购再生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生态农产品法案、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一系列绿色采购计划。1998年,美国政府颁布13101号行政命令,即《通过废弃物的防止、循环利用和联邦采购绿化政府》,要求行政机关将废弃物的防止和循环利用融入机关的日常运作当中,同时要求行政机关通过加大再生利用物质的优先考虑和需求来增加和扩展这些产品的市场。此后,美国还于1999年公布了《环境友好型产品采购指南》,2000年颁布了《通过在环境管理中的领导来绿化政府》的行政命令,要求行政机关将环境管理制度融入机关的日常决策和长期计划过程。

2.日本。1995年日本制定实施了第一个“政府操作的绿色行动计划”,拟定了绿色采购的目标,并要求在2000年完成。该计划主要通过23个的委员会和首席理事实施,被认为是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向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战略性政策手段之一。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绿色采购法》和《促进再循环产品采购法》。《绿色采购法》是日本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所颁布的6个核心法案之一,并将该国绿色采购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促进再循环产品采购法》以促进国际机构和地方当局积极购买对环境友好的再循环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地提供绿色采购信息。

3.德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环境标志认证的国家,也是较早开展绿色采购的国家。1979年德国开始推行环保标志制度,其中以蓝色天使环保标志制度(Blue Angle Mark)为代表,规定了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并明确了绿色采购的原则。到2005年,德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已达7500多种,占到全国销售商品总数的30%。

4.加拿大。加拿大绿色采购属于联邦政府“政府绿色行动”的一部分,该行动计划由联邦环境部主导,于1992年开始制定供各部门参考的实施纲要。1995年加拿大政府颁布了《绿色政府指南》,要求各政府部门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具体计划,并将其纳入政府的日常事务和决策过程中。1997年颁布了《加拿大环境部运作的环境政策》,设立了一系列原则来绿化其日常活动,其中包括尽可能购买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以及在决定购买前考虑产品生命循环的代价等。

5.其他国家。早在1990年,英国政府就要求各部门在1992年底之前,完成推行良好管理实务(GH)的规划,其中包括在绿色采购、能源效率、废弃物管理等各方面对环境的友善规划。奥地利最早的绿色采购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议会决议。该决议要求联邦政府为公共采购制定指南,以给予生态友好和节能产品及系统在采购中的优先权。1990年,奥地利《废物管理法》要求联邦政府只能采购环境影响和废物产生量较小的产品,1997年资助并创建了负责收集和绿色采购信息的中心,1998年又通过了绿色采购的基本指导方针。丹麦政府于1994年颁布了可持续政府采购政策实施计划,并于1995年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在产品或服务的采购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质量、价格与环境因素。2001年,丹麦环保局(DEPA)提出绿色采购优先计划,并负责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2003年,作为丹麦最大的公共采购者的国家采购有限公司启动了包括环境和能源标准,以及有关价格、质量等问题的普通要求进程。

三、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等。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以上两条规定是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最直接、最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采购管理办法也有保护环境的规定。如《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采购中心和采购人应当优先采购低耗能、低污染的货物和工程。2004年底,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国首份政府节能采购清单,并列举了汽车、电脑等8类100多种政府优先采购的节能产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为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作为贯彻落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第六次全国环境环保大会精神,积极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挥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政策功能,2006年10月24日,财政部、环保总局联合了《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一批民族品牌企业进入《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财政部的2007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要求“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政策的实施,重点抓好部分节能产品强制采购和环境标志汽车采购工作,实行跟踪问效,切实取得成效”。

可以预计,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还将有较大的发展。

四、完善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健全绿色采购评估和监督机制

篇3

2008年,在商务部党组和各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商务财务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大政策研究与协调力度,强化资金统筹配置与科学管理,积极创新体制与机制,认真转变工作作风,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密切跟踪形势,调查研究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商务财务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密切跟踪宏观形势发展,加强重点专题与政策措施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份量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指导和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宏观政策研究的指导性。2008年以来,财务司加强对异常外汇资金流动、出口退税等重点问题的研究,全年共上报专题调研报告与文章20余篇,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益支持。根据出口收汇风险变化情况,两次下发工作通知,指导地方与企业规避与防范风险。进一步完善重点联系企业财务信息统计调查制度,动态分析出口企业利润水平和出口成本状况,形成了具有商务财务特色的指标体系。

注重商务运行分析的实效性。2008年以来,各地商务财务部门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及时把握商务运行情况,上报了很多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如宁波充分利用重点联系企业财务信息统计系统,定期分析企业利润水平和出口成本状况,并针对外贸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开展专题调研,直接推动了该市“外贸保稳促调政策”的研究出台。同时,我们尝试通过课题委托等形式,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影响商务全局的重大课题,委托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牵头研究,目前辽宁、上海、江苏和广东均高质量地提交了课题报告,有关观点和建议已被相关部门研究采纳。

(二)及时调整政策,商务促进体系更加完善。2008年,我国商务工作形势跌宕起伏,特别是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连锁反应,国内外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为积极应对危机影响,我们及时调整政策取向,加快完善商务促进政策,为保持外贸和国内消费的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进出口税收政策的促进作用。2007年12月以来,根据国际农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形势发展,我们取消了部分原粮及其制品、植物油的出口退税。2008年8月份以来,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及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会同有关部门5次调整了部分产品的退税率,综合退税率上调了约2个百分点。同时,我们还会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研究提出部分产品进出口关税调整方案,目前我国进口关税总体水平为9.8%。

果断调整完善金融外汇政策。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放缓,为企业增强信心、扩大出口,创造了稳定汇率环境。为妥善应对异常外汇资金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008年7月,我们配合外汇局、海关总署出台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12月,根据国际资本流动变化情况,我们又会同外汇局将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可收汇额和进口延期付汇基础比例,从10%提高到25%。

(三)统筹资金配置,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年来,我们坚持用公共财政理论指导资金配置,用精细化管理手段加强财务管理,及时调整资金使用方向,继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统一”管理取得初步成效。2007年底,我司提出加强基金归口管理、完善“四统一”的意见,要求各地商务财务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统一组织业务部门协商同级财政部门,统一牵头报送资金使用情况,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四统一”工作,及时上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使用情况季报。河南、安徽、宁夏、大连等地利用“四统一”工作,促进了资金管理与业务工作的和谐发展,理顺了商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协作关系;四川通过试行网上项目申报,增强资金统筹能力,提高项目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资金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是资金有序使用的重要保障。2008年,我们加快完善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与财政部联合下发重点工作资金通知10个,修订出台资金管理办法4个,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商务促进政策制度体系。各地也结合地方商务实际,陆续完善出台了一批管理办法。

重点项目资金得到有效保障。为适应商务形势发展变化,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8年我们及时调整完善了商务促进资金使用方向,加大对优化外贸结构、改善城乡流通环境、推动境外资源开发、促进商务协调发展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各地也积极调整完善商务促进资金使用方向,结合地方特点研究出台了一些扶持措施,对下一步我们完善政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如江西、重庆等内陆省市对地方港口、码头和航线建设给予支持,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物流成本;湖南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对本省确定的10个重点县和10个试点县建设给予支持。

财务监管能力得到增强。2008年,我们按照部党组批准的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和“以审计促规范,以规范保平安”的工作思路,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审计任务。我们加快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审计机制,召开了2008年度商务部审计工作会议,建立了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加大对经常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力度,全年共对33个单位和项目进行内部审计,督促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限期进行整改,增强遵守财经纪律的自觉性,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二、当前商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将继续向纵深发展,我国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趋紧;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日益显现,国内市场特别是消费需求可能持续低迷调整,商务“保增长”任务将更为艰巨,商务工作将面临多年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商务财务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商务部党组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保持商务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上来,在转变职能、转变机制和转变作风上下功夫。主要来看:

一是调查研究要更加注重广度与深度。面对2009年严峻复杂的形势,商务财务部门必须努力保持系统良好的工作传统,更加注重形势判断和调查研究工作,加强形势分析对政策研究工作的指导。要增强研究分析工作的实效性,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多下功夫,及早判断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地区和行业发展面临的苗头性问题。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政策在各地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积极研究提出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政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切实做到“运行分析科学、形势判断准确、调查研究有效”。

二是政策调整要更加注重落实与创新。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是我们积极应对危机影响、保持商务工作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2009年商务事业面临的形势,近年来前所未有;商务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更不能因循守旧、亦步亦趋。要保证中央的各项促进政策,一竿子插到底,执行不打折扣,落实不讲条件。要充分地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善于开拓视野,突破常规思维,加大政策力度,务求通过创新,取得工作实效。

三是资金管理要更加注重精细与效益。资金配置和管理是商务财务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2009年,我们的责任很大,需要我们谨慎管理,在管理的精细化上下功夫,加快整合共享信息资源,继续优化业务流程,加强财务控制水平,将财务管理延伸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与环节。同时,应当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保证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坚决杜绝各种挪用、截流现象,切实将每一分资金用到实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机制建设要更加注重科学与长效。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事业的科学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财务管理制度、工作协作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下一步关键是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并在长效发展上多下功夫。一要全面分析现行的工作机制与办法,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加快研究完善;凡是不利于当前保增长目标的,要加快清理整顿,确保各种工作机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要全面研究机制长效发展的保障措施,对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机制与办法,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避免走弯路、走岔路。

三、2009年商务系统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9年,商务财务部门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紧紧围绕“保增长”目标,狠抓形势跟踪分析与政策落实。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商务发展形势。加强对全球金融危机演化和影响的研究分析工作,重点是跟踪分析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对我国的影响;总结并借鉴主要经济体应对危机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外经贸运行形势的调查研究,继续完善重点联系企业财务信息统计调查制度,提高上报数据的质量与水平。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出台的各项促进政策的实施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行业或地区调控的意见建议。同时,根据商务形势的发展变化,继续研究出台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保增长”目标实现。

二是加快政策清理,创造良好的商务发展环境。根据中央关于“保增长、促发展”的精神,各地商务财务部门要抓紧清理妨碍“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对前期出台或会同相关部门出台的财税、金融等不符合当前商务“保增长”要求的政策措施,要立即停止执行,或者加快调整完善。同时,各地要全面汇总清理地方外贸促进政策法规和制度,对一些容易导致反倾销、反补贴诉讼、直接与出口挂钩的奖励和补贴政策,要加快修订、及时完善、确保规范,努力保证各项政策不违背世贸规则,为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抓紧政策落实,确保政策实施取得实效。国家对今年内贸流通工作进行了安排。我们将协调财政部安排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确定资金管理办法和分配方案。2009年,中央财政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转向资金主要支持“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和“双百市场”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支持“双进工程”、早餐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放心肉”服务体系、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应急商品商业代储体系和二手车回收交易体系建设;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担保费用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保费补助。

国家对今年外贸保增长工作进行了部署。商务财务部门将牵头做好以下7项工作:一要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二要加大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调节力度。三要加大对进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四要改善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条件。五要健全出口信用保险风险保障机制。六要加快推进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七要完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上述7项工作,我们已经作出了具体工作安排,争取在今年一季度研究出台一批政策,在上半年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国家还批复同意了2009年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决定将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城市列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将从税收优惠、培训费用、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建设、外汇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并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加快发展。

(二)突出保障重点,狠抓商务促进资金的科学配置。

2009年,商务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公共财政和商务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各项财政支持资金的科学配置。同时,要规范资金管理,加强追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沟通交流,狠抓协作机制的建立完善。

有效的协作机制是我们做好商务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2009年,商务财务部门要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沟通,形成支持商务发展的政策合力;同时要加强商务部与地方商务部门的交流互动,形成商务财务工作上下联动的良好机制。

继续保持部门协作的良好工作局面。充分发挥财务部门作为商务政策协调牵头单位的作用,重点加强与财政、税务、银行、海关、外汇等部门的工作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研究和推动出台促进商务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立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各地出台的商务促进政策,积极推广地方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各地商务财务系统的协作与沟通,定期召开商务财务工作片会,沟通工作情况,交流经验体会,研究政策建议。继续办好《财务工作简报》,拓展简报功能,调动地方参与的积极性,建成商务财务工作上下交流的有效平台。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网站,增强网站信息交流功能。

(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狠抓资金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信息化建设。

2009年,我们将加快推进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规范、系统、科学的财务管理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和财务分析,不断提高财务资金管理与服务水平。

完善商务促进资金管理。今年我们初步考虑,将资金主要切块分配到地方使用,原则上不预留资金。资金划分后,各地商务财务部门要积极配合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商务部、财政部有关要求,制定本地工作方案,抓好切块资金管理,确实保证专款专用。同时,各地要积极用好中央的资金政策,努力争取地方配套资金,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动态分析和监督检查,积极探索对财政资金的量化评估和绩效考评工作。2009年,审计署高度关注商务“保增长”各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重大项目支出审计,加大对专项资金的审计,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

提高财务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整合共享信息资源,形成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等系统集成的财务管理平台。继续优化业务流程,加强财务控制水平,提高财务服务质量。加快建立全面完整的财务分析体系,定期跟踪分析财政资金使用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对领导决策的支持作用。

加快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2009年,要按照“依法行政,科学管理,保障重点,勤俭节约”的要求,保障重点、兼顾一般,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重点项目的资金集中度,优先保证日常刚性支出,重点支持商务重点工作及公共服务事业,避免无实效项目占用资金、浪费资源。同时,要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对列入政府采购的货物和服务项目,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理,提高集中采购效益。

(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狠抓干部队伍建设。

2009年,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系统内部建设,重点抓好干部队伍培养,努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做到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与促进各项工作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经常性党建工作相结合。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农业企业及其会计的特点

(一)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的不一致性,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中部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以相互转化,部分产品可作为生产资料重新投入生产;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要求经营管理上必须与之相适应。一般都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农业生产不仅在经营上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而且在管理上实行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

(二)农业企业会计的主要特点

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农业企业经营,往往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商等多种行业。这就要求会计核算既要满足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又要适应多种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费用成本与财务成果,并考核各种非生产性的开支;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农业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与双层经营体制,如国营农场有场部、分场、生产队多个层次,还普遍建立了专业组织和职工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普遍推行农户联产承包的同时,也相应建立了统一经营的生产和服务组织;乡镇企业的体制更是复杂多样。这就无疑会给会计核算与管理体制带来复杂性;核算方法的灵活性。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比较分散,经营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营管理的自较大,生产成果的自给程度较高,会计核算水平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现代农业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企业财务是指以农业企业为财务主体所进行的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内外经济关系。它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三个方面。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还要利用资金、收入成本等价值指标,来组织处理这种价值运动中经济关系。另外国家新出台的财税、金融、投资、外汇体制改革政策,赋予了农业企业一定的理财自,为农业企业经营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如果农业企业缺乏严格的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就必然造成对整个企业失控,从而导致生产经营危机,可见加强财务管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财务管理,是农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足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而企业管理又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活动,其管理活动的对象是农业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即利用资金、成本收入等价值指标,通过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农业企业财务活动。因此加强财务管理,促进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才能保证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高效益,为农业企业的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企业竞争能力的需要

财务管理是现代农业企业管理的中心,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要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企业竞争能力就得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规范资金运作;二是加强成本管理。资金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三、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纷纷加强了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管理,但由于目前体制尚不成熟和健全,当前条件下,我国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与会计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不相适应,不能适应农业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针对其与新《企业会计制度》及具体会计准则有冲突的地方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经营活动范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仍然执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更不能保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二)财务管理未体现经营的经营目标

财务管理工作包含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工作,是实施财务反映、监督、决策三项管理之基础。目前一些农业企业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混乱,领导班子懒散,纪律松弛,工作效率不高,加之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例如一些农业企业会计分工不明确,出纳和会计由一个人担任,从而造成账目不清、账物不符等。一些农业企业的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财产清查等基础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虽有制度规定,但也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形同虚设,失去了反映和监督作用,以至于有的农业企业成为“无收支计划、无正常审批手续、无领报制度”等,财务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可见,财务管理意识淡漠,财务人员素质高低足以影响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会计监督力度不够,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国的会计核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我国的农业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人类无法预测和预防一些不利自然事项的发生,不能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因而无法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会计计量与记录的准确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作为土地承包者的农户与家庭农场,在自主经营模式下,完全可以自己占有、支配完成承包任务后剩余的部分,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失真对各承包户的利益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利益激励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缺乏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失真

由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很多企业不能够实行电算化财务管理,很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户、核算公司经营情况。同时企业会计报表必须真实反映自身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成果的财务状况,它是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并作出科学决策的依据。但不少农业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财务部门依据领导意见等做假账,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五)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

成本是经济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成本是以货币形式对生产耗费进行计量,并为农业企业的简单再生产提出资金补偿的标准,同时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和衡量农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现在,一些农业企业,因为成本意识不强,对于可控制的成本没有认真对待,造成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使成本居高不下,企业逐年亏损,效益上不去。还有一些农业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不断上新项目,盲目引进,重复建设,长期投资规模过大,造成生产经营资金严重不足,债务负担越背越重。可见,只有加强财务管理,降低各项成本,农业企业才能够搞好。

(六)财务人员权责不对等

财会人员首先必须对国家负责,保护国家资产不受侵犯,但同时财会人员的业绩评价和职务任免权掌握在企业手中,缺乏自身利益保护机制。而对企业来讲,为了自身利益有时会使国有资产受损,而财会人员处于自身生存考虑不得不惟企业领导是从,这种利益的矛盾使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免出现了很多问题。

四、制定现代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提高管理人员修养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从传统的记账、算账的报账阶段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馈方面把会计工作深入到各环节中,人、财、物各方面要充分发挥会计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的考核作用。努力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必须拥有一批观念新、素质高、善于管理的财会人员。应建立激励机制,倡导长期自我学习,对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进行奖励。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使财务人员及时更新与掌握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会计政策,为农业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总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只有加强财务管理,重视财务监督,正确地掌握和遵守价值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农业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建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是保证其他各要素资金正常需要的手段,财务管理与技术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等相互协调才能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解决如何平衡开发投入、近期利润和远期发展的问题等。优秀的财务管理应是从农业企业经营长远发展和近期目标的平衡,为各部门实现经营提供资金支持,而不单纯仅仅以什么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不落实到生产、技术、开发、销售等具体环节,不以这些具体环节的目标为管理要求,单纯从财务部门角度的近期“增收节支”对农业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将百害而无一益。

(三)加强外在监督,规范会计报表审计工作 会计报表失真是农业企业存在的重要问题,为有效制止和防范此类现象,提高会计报表质量,除了确定合理的财务人员责权匹配和职业素养之外,还应加强外在会计监督,规范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为此应建立起“三监合一、三审分离”的机制,即依法实行报表审计制度,同时做好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分离。其中,农业企业应设置独立于会计机构之外的内部审计机构,达到真正的审计效果。而对于外部审计,相关机构则应依法严格执行,共同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

(四)完善审批程序、加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资金是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也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完善审批程序、加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农业企业应实行资金集中审批制度,强化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财务部门定期将企业一定时间内的收支情况汇总反馈给领导层及各相关部门。

2、强化资金统一管理。农业企业应将所有收入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对于资金支出,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经费指标,编制部门的月资金支出预算表,财务部门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3、建立资金最低限额保障制度,在保证正常的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的同时还要保障资金的安全,建立资金日清月结制度,对于超出资金限额部分及时送存银行,杜绝公款私存现象的发生。

(五)实施预算管理,强化监督管理职能 预算管理是控制经费支出,保证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是财务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扩大预算管理范围。把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准确全面反映农业企业收支全貌,减少预算外支出现象。重点强化项目建设预算和收入预算,杜绝只重视支出预算而忽略项目建设预算收入的现象出现。

2、细化预算,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及各个建设环节,把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奖惩制度进行奖惩。

3、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强化预算的刚性。规定预算一经批准下达,除特殊情况外,不得随意更改。

(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优化财务结构 融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流动资金的缺乏是许多中小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有效融资。农业企业融资应坚持两个原则:科学预测资金的需要量,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合理选择资金来源。其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农业企业应首先明确合理的计价方法,并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农业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为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还应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科学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确定合理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组合比例;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觉.关于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09(8).

篇5

关键词:财政增长 困难 对策

地方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满足地区公共需要的基础,广东省连南瑶族贫困县的工业基础差,经济规模小,财源结构单一,经济收入增量有限,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不足,地方政府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依靠中央和省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应对地方财政支出,而且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县政府自身财政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的刚性需求,财政增长有一定的困难。

一、连南县财政增长困难的概况

从地方财政来看,县级财政是地方财政运行的“晴雨表”,由于连南县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结构,长期的财政收支不平衡、转移支付造成的地方财政管理的管理矛盾和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不均衡都对地方财政造成了困扰,导致地方财政增长困难。

(一)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小

连南县自身经济发展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的收入。连南县的农村组织化生产水平仍然偏低,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初级农产品较多,农产品缺乏附加价值,农业对财政收入贡献较少;连南县的工业基础依然薄弱,发展的压力较大,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商品附加值低,很多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少,同时工厂存在经营不善等问题,连南县本身的财政收入限制了连南县对工业发展的扶植力度,从而限制了工业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并且连南县的工业经济缺乏支柱产业、大型企业,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小,经济结构较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第三产业的商业和服务业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连南县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受区域位置及资源、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以旅游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较大

连南县作为广东省的贫困县,扶贫任务严峻,由于地理区位和历史的原因导致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扶贫工作、民生工作的形式严峻。县级财政主要承担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较重,县区内进行扶贫工作而进行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加了地方财政对财政供养人员的开支,2014年连南县的教育支出22,651万元,为财政收入的213.97%;同时,连南县的扶贫开发项目繁重,导致财政困难,有关建设项目特别是政府参与合作开发的项目和非盈利性项目存在较大的建设资金缺口,如高寒山区移民所需投入的9834万元,对于每年财政收入仅1.5亿元的地方财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困难;此外,为了发展连南县经济,提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经济水平,连南县需要提高大量的财政支出支持产业专业、建设基础设施、提高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这部分投入对于发展地区自身的经济、提高地区自身脱贫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连南县的财政无法维持较高的经济扶持比例。

(三)地方财政可支配能力低

连南县的财政收入中大部分由中央拨款构成,由于中央的专项拨款是指定用途况且需要县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因此h级财政缺乏收入的可自由支配度低。近年来,国家从保障民生出发,连续出台降低税率,取消税费,在为民众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为地方财政带来了困难,地方财政的减少依靠正常的经济发展难以弥补,而连南县财政收入规模小、支出规模大,难以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连南县是广东省的重点贫困县,贫困人群的数量和贫困程度都导致了连南县缺乏相应的配套能力,虽然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已经对连南县有所倾向,但是连南县所需配套资金的绝对额仍然远远高于该县财政所能程度的能力之外。中央政府为了保证扶贫资金、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加大了对资金利用情况的审核,虽然大大减少了资金截留的现象,但是也增加了地方财政的限制,降低了地方财政的可支配能力。

(四)地方财政社会保障任务较重

连南县作为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基础建设和民生保障工程任务较重,虽然在一定比例上获得了中央财政的划拨,但是由于地方政府需要构建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民生环境需要对地方进行公共物品的投入。2015年,连南县发放低保救济金1356.71万元、救助金213.75万元、“五保”供养经费221.35万元、拥军优属慰问金18.64万元、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162.58万元、长寿金295.13万元,发放农资综合补贴金额905.18万元、种粮直补金额85.63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552万元,2015年开始建设民族体育中心,共需投资4900万元。根据社会保障支出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地方财政部分已经超出连南县财政承担限度。

二、连南县财政增长困难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有的县、市政府拥有较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财政收入除了税收、费用收入外还可以包括来自国有企业经营和财产处置的收入,而广东省连南县的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少,收入低,主要就是由于缺乏工业企业的税费支持,贫困县无法开展自身的债务发行,财政收入来源少,财政增长困难的具体原因为:

(一)落后的经济制约财政增长

首先,连南县地处广东省西北部,山脉纵横,可用耕地较少,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较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难度较大,导致地方财政来源单一,发展后劲不足,连南县的农业结构落后、工业发展规模较小、初级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难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其次,连南县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据全县近半数,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发展产业项目受限,产业经济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偏小,群众的思想观念保守、自给自足思想严重,依靠自身发展解决贫困的难度较大,从而制约了地方财政的增长。

再次,连南县地理位置不佳,在客观上制约了县级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差,影响了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发展所需因素,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也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财政支出超过了地方财政增长幅度

首先,连南县贫困人口多,且保障性住房、保障性民生项目较多,重点贫困村存在的行路难、生活难、就医难、增收难促使全村移民项目的开展,导致地方财政的大幅支出,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建设、扶贫项目等都制约了地方财政的增长;

其次,连南县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就业培训也是连南县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扶贫工作要求地方财政对人员培训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地方财政难以维持培训费用的支出,对公教人员的支出抵消了地方财政的增长幅度;

再次,中央财政对地方的项目支持,要求地方财政的配套支出超过了地方财政的程度限度,近年来,国家的某些政策加大了地方财政增收的难度,使得地方财政缺乏稳定的收入支柱。

(三)地方财政制度不合理

我国财政中财力向上集中的作用明显,县财政是政府财政的最低层次,许多由国家、省担任的财政事权被下放到市、县执行,因此财政运行状况最困难,县财政增长困难。连南县本身由于区位优势明显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难以吸引资金、技术等企业必需要素,只能通过发行地方债务、改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发展地方经济,导致县级财政承担了较重的财政支出负担,而财政的转移支付却必须应用于指定项目,导致县级财政缺乏收入支配能力。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在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时往往是针对地方财政收支缺口,而无法激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发展地方经济,因此这种单纯的填补收支缺口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反而会促使地方的突击花费和大规模支出以保持财政赤字的增加,从而保证地方贫困的表面现象,以此获得中央政府政策的倾斜、能够获得中央财政更多的补贴。

(四)地方财政负担较重

地方财政收入能力受限于经济的稳固和可持续发展,当地方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地方政府需要提供较多的基础性公共产品,地方财政需要覆盖较多方面,如生活型公共产品、生产性公共产品、基础教育公共产品等,这些基础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大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同时由于地方经济的落后导致地方公众有较强的流动性,这种较强的流动性又消减了地方供给基础性公共产品的效果,从而削弱地方财政进行基础性公共产品供给的积极性。2015年连南h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生态造林项目,封山育林8500亩;拆迁安置、村落移民项目、基层文化设施改进工程,投入资金2000多万;县医疗基层设施完善工程,建设县医院O投资9100多万;全县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投资1亿以上,上级财政拨付资金6801万元,可以看出,连南县的财政收支矛盾严峻,财政负担较重。

三、连南县财政增长困难的对策

(一)规范财政问责关系

1、切实做好财政改革,严控财政使用程序

(1)健全财政审批制度。连南县政府推行“两集中、三到位”原则,即进行政府财政审批职能的集中,切实做到财政权限授权到位、财政事项集中到位、财政使用过程监督到位,全面执行财政公务卡使用制度,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资金收支监管。加大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推进审计结果运用。在地方财政上建立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对各部门进行预算编制,按照财政收入规模,依据行政许可法,完善财政使用程序。

(2)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是有效满足财政支出、调节各项事业的前提,政府支出通常划分为公共消费支出和公共投资,对政府各项支出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财政中公共投资的效率,能够保证政府支出的有效性。连南县财政在进行政府支出配置时,要设立政府支出的合理上线,从有效实现财政分配目标的角度考虑,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进行最优化选择,按照财政收入的规模,减少政府债务,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3)完善财政管理办法。连南县政府要做到规范财政管理行为,大力培植税源财源,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源的管征;规范财政管理行为,制定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管理,推行预算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开支,改进公务活动安排,严格限制楼、堂、馆、所建设。

2、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经济活力

(1)适度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支持经济发展。首先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其次调整、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政策,修订外经贸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最后进行第三产业整合,加速培养优势旅游业和服务业。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要进行农业“三品工程”的提升,减少农业中初级产品的比例,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推进优质稻产业带、茶叶产业带、水果产业带等3个中央省级专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建设稻田鱼和有机米高标准养殖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先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集体的发展,用先进的农业经济带动农民个人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综合种养农场、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针对工业发展,连南县继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落实好政企联系制度和领导班子挂点重点项目制度,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政策宣传,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一站式联合审批、一条龙服务制度,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在项目落地、筹建、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及时落地投产,顺利增资扩产、做大做强;根据县主体功能区定位,围绕风力、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和规划,做好招商项目储备,有效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针对第三产业,要着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效益,积极争取省、市和广州市及越秀区的支持,努力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扶持创作文艺精品,拓宽宣传形式、渠道,增强瑶族文化旅游品牌魅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注重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联动效用不仅能够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还能使得农业得以发展,成为游、农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形式。发展旅游业还要注意区域间的联动效应,加强与珠三角、港、澳乃至全国旅行社以及知名媒体的合作,促进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地区的旅游知名度,宣传推广连南旅游。

(2)完善和落实绩效考评机制,健全财政监管机制。连南县政府要大力整治“庸懒散奢软”行为,建立健全各部门内部的财务核算管理制度,杜绝各种违反财务几率现象的发生,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连南县的地方财政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中央财务,对于专项划拨的财政拨款,需要接受中央的检查和监督,地方财政在使用上会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也会受到严格的监督;对于一般性的财政拨款,由于拨款是无条件支付的,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干预较小,地方财政有一定的自,在进行财政监管时,要对这部分资金多加注意。

(3)切实执行政务公开,建立群众参与的监督新机制。县级财政是与民众接触最紧密的财政,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避免违规现象的出现,进一步落实“阳光政府”,坚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群众的监督,强化公共财政普惠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专业监督、政府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关系。地方财政监督是排除地方财政分配过程中的隐患,保证分配执行规范化、分配行为合理化,进而确保整个地方财政分配活动顺畅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在进行监督时保证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不受损害,对于“三公经费”做到公开合理、公示透明。

(4)转变财政思想,提高财政服务能力。正确树立地方财政服务于地方的财政观念,财政政策作为活动调控政策中的经济手段,要提高财政的服务能力就要使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财政的使用目的,转变财政包揽一切的观念,这样才能从思想根源上杜绝对地方财政的不作为现象,避免地方财政对资金的无效使用和浪费,从而减少财政监督的费用。

(二)提高财政使用效率

1、严格控制各项财政支出

财政中对财政资产的浪费、账实不符、公产私用等都可以归结为财政的使用效率不高,因此要严格控制财政支出。首先要严格控制财政的各项建筑性支出,土地财政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连南县作为贫困县,一方面要发展基础建设,进行村落改造,解决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要严格杜绝建设资金的铺张浪费,避免面子工程和重复工程。其次,要精简各项会议、活动开支,中央强调减少行政压力,减少事务性会议,对于没有实质性内容的会议一律不开,规范会议规格,避免前往旅游胜地开会,对会议费、活动费进行压缩,做到行政减负。再次,作为财政的硬性支出,地方财政的工作人员和教师等要进行严格把关,坚决控制人数,在不影响政府活动、教育培训活动的情况下,减少财政的人员支出,但同时也要避免对公教人员的过度压缩。

2、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

连南县作为贫困县,得到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财政扶持,除了专项资金进行专项使用之外,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要得到提升。首先要明确地方财政资金的扶持目标,连南县贫困人口众多,在进行扶贫工作时,要明确财政资金的强化扶持目的,特别是广州市对连南县的对口扶持能够提升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坚持财政扶持的原则要以分级扶持、各有侧重为原则,在进行财政扶持时,要注意对扶持项目、扶持人员的选择,要进行强弱组合,既能够帮助弱势群体的生活也要注意对强势项目的帮助,扩大势项目的影响;最后要坚持财政扶持的硬件、软件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财政扶持是财政补贴的一种,作为贫困人群的脱贫方式,最终是要以贫困人员自身的提高而达成,因此在进行外部硬件扶持的同时,还要进行人员内部软件的扶持,提高贫困人员的文化水平、就业水平和创新脱贫水平。

(三)形成财政良性运转

1、加快经济发展,缓解财政困难

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资金缺乏、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连南县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连南县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要集中力量发展能对经济、财政收入具有决定作用的项目,特别是加大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2014年连南县推进大坪灌区改造工程等利农建设,推进黄莲茶、天堂山高山茶种植与加工,以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的经济发展。同时,连南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建设了“二广”高速公路,各地区连接公路建设工作;促进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大力开发瑶绣、瑶银等民间工艺品,创建旅游特色精品产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有效财政增长财源

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消除或减少由于比例失调所造成的财政浪费现象,要形成财政的良性运转,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全县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强调,要从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步伐;广东省也提出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此外,广州市及越秀区全面对口帮扶清远市和连南县发展,广州市和越秀区及社会各界的帮扶将会成为推动连南县生态崛起的强劲促力。在这种形势下,连南县针对自身经济,对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即对农业要抓好生态农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三品工程”,进一步扶持茶叶、蚕桑、油茶、优质稻等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增强竞争优势,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发展;对工业着力加大园区建设,升级工业产业园区,将产业园打造成服务企业的“高地”和适宜企业发展壮大的沃土,不断提升产业园区承载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政策宣传,根据县主体功能区定位,围绕风力、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和规划,进行项目招商引资;针对第三产业着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效益,加快旅游项目建设,丰富提升连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步伐,积极推动县旅游协会、县美食家协会、县酒店协会等社会民间组织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手段作用,共同抓好旅游行业管理。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中央财政配套财政

不同层级财政之间的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的职责为差异基础的,连南县作为国家重点贫困县,能够得到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但这些财政拨款具有专用性,且需要地方进行财政配套,连南县自身的经济基础差、发展落后,根本无力提供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平台,造成了对上级财政存在高度的依赖性,这种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连南县每年的财政拨款都超过了自身财政收入增长,由于连南县自身的特殊原因,扶贫工作、基础建设工作等都离不开中央财政和上级财政的支持,对于本身的困难,一定要向广东省沟通,获得资金的支持,同时获得资金调度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对上级财政的帮助不能坐等,还要积极发展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红英.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李萍主编.财政体制简明图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

[3]钟晓敏、叶宁.中国地方财政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李江红.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及其可持续增长的路径选择――基于新疆伊梨州直的分析[J].新疆:新疆财经,2011(6)

[5]孙开.地方财政管理探析[M].大连: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10

[6]王玉波.唐莹. 中国土地财政地域差异与转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

[7]崔运政. 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2011

[8]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经济增长、财政支农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