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6 11:4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旅游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旅游发展规划

篇1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通常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而形成的旅游产业集群)之分。在本规划中主要指的是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的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旅游产业集群主要由三个集聚层次的价值链构成:第一层次是产出层,由目的地旅游产品及事件组成;第二个层次是供给层,即由目的地旅游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组成;第三个层次是投入层,即由目的地人力资源系统、产品与服务创新系统、财政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基础系统、商业氛围、基础设施的环境质量和营销系统等组成。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程度的差别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价值链连接关系,旅游产业集群涵盖四个层面,即:核心产业主要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购物商场/点、旅游餐饮、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交通;延伸行业主要包括:旅游策划、旅游金融、旅游保险;辅助行业主要包括:旅游社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制造业、旅行设备业等;支持组织主要包括:旅游教育、信息、咨询等。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1.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国际旅游业年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游客量位列第二的地区。

2.国际旅游方式趋向多样化、个性化。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动将从以观光旅游为主,逐步转向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共同发展的多样化格局。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

3.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据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统计显示,年我国入境旅游者1.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749.3亿人民币,是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家。

(二)国内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预测

1.现状分析。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增长12.6%;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1.4%;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下降2.6%;出境旅游人数4584.44万人次,增长11.9%;旅游总收入1.16万亿元,增长5.8%。

2.旅行社及酒店情况。年度全国有0家旅行社,比上年度增加116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970家,比上年度增加173家,国内旅行社18140家,比上年度增加994家;全国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665.48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6%,上缴营业税11.29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9%。旅游星级酒店数量14099家,比上年度增加516家,增长3.8%;其中五星级432家,比上年度增加63家;四星级1821家,比上年度增加226家;三星级5712家,比上年度增加405家;二星级5616家,比上年度减少102家。星级酒店客房数达到159.14万间,比上年度增加1.76万间,增长1.1%;拥有床位293.48万张,比上年度减少3.4万张,下降1.2%。全国星级酒店营业收入总额1762.01亿元,比上年度增长7.0%,上缴营业税118.33亿元,与上年度基本持平。

3.发展趋势。到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年均增长7%,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

(三)区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1.比较优势分析(S)

(1)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区属都市文化旅游圈的区域范围,也是市目前主要的旅游观光休闲中心区域。年区共接待旅客1661.2万人次,同比增长13.2%,占全市的75%;旅游总收入215.2亿元,同比增长14%。市拥有人居城市、绿化城市、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区地处繁华闹市,区内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设施齐备,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相对密集,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年区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904.7万人次,占全市的80%,比增14.8%;旅游总收入237.1亿元,占全市的70%,比增10.3%。特别是区与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对台湾、优势十分突出。

(2)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区现有面积76平方公里,辖区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二十名景”中有15景在辖区。而且拥有广阔的海岸、碧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茂密苍翠的植被、连绵起伏的山峦以及四季如春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条件。

(3)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目前,市主要的高星级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和旅游码头等服务设施大多集中在辖区。辖区内共有星级酒店5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7家、三星级19家、二星级11家;全区现有未评定高星级旅游饭店30家,经济型酒店约60家,旅馆、旅社125家。全区共有旅行社9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家,国内旅行社80家,另外还拥有旅游客运企业18家。

(4)经贸和旅游经济比较发达。辖区内中山商圈、梧村商圈、会展商圈,遍布沃尔玛、国美等大型超市、大卖场,磐基、马哥勃罗名品中心点缀其中,特色商业街纵横交错,成为闻名遐迩的购物天堂。光电产业、总部经济初具规模,以商贸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增长迅速,良好的经济条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支撑。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劣势(W)

(1)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区旅游正处在由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多元化的复合产品转化的过渡期,目前仍旧以观光旅游为主。区内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著名的景点中赢利的不多,且不少产品老化,更新速度缓慢,新的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够,缺少充分利用资源的休闲项目,旅游产品体验性不足。

(2)旅游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从区旅游产业收入构成上看,住宿、餐饮和交通等收入所占比例比较高,而购物、娱乐等收入相对处于较低水平,旅游产业各供给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结构有待调整,迫切需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系统的产业集群规划。

(3)资源优势利用不足。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地理优势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无疑让成为发展“旅游”最具优势的旅游地,但是从发展现状看,“旅游”、“金旅游”发展并不充分。与周边地市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未能充分利用区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海、空、陆交通优势,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形成互补,区的游客集聚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够。

(4)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旅游业的相关配套设施,如旅游信息系统(包括语种运用、旅游网站制作、宣传方式和促销渠道等)、各景区内的标识系统、景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系统、针对自驾游等散客的路标及指引系统、导游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运用、城市的安全管理等明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旅行社、航空公司和酒店三大旅游支柱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彼此缺乏协作,难以形成合力。

3.发展机遇机会(O)

(1)旅游和休闲需求迅速增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休闲和旅游将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产业发展。近期从中央、省、市相继出台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区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游客集散中心。

(3)两岸空、海直航与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及动车组通车等,给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4)《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南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旅游”主题,为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需应对的挑战(T)

(1)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各旅游城市推介手段不断推出、营销绝招精彩纷呈,都在抢夺旅游这块大蛋糕。

(2)客源地面临拓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区面临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其中,走出已有的客源地,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是区旅游宣传推介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3)区位优势逐步丧失。随着两岸实现“大三通”,区作为“小三通”中转地的区位优势将逐步丧失,而且随着大陆居民赴台游的日益增多,游将受到冲击。

三、旅游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市、区的贯彻意见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努力打造“三个中心”的目标要求,正确定位旅游发展战略,坚持市场导向,树立创新观念,始终注重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和利用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并结合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经济优势,立足、整合周边、拓展海西,辐射我国北方地区及港、澳、台、东南亚以及俄罗斯、北欧等地,在促进自身旅游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城市旅游的发展,为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科学发展原则。结合地方特色,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要求,提升旅游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原则。拓展集群在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功能。推动旅游产业围绕高、精、优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3.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引导集约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以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持产品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的核心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

4.发挥区域优势原则。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相关产业区域布局,鼓励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培育规模实力较强的跨地区旅游产业集群。

5.坚持旅游产业集群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原则。进一步完善各景区(点),引导和促进旅游产业集群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

6.坚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与旅游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大旅游龙头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革力度,促进关联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优化。

(三)规划期限

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期限分近、中、远三期。其中:近期:--年,中期:2012--2013年,远期:2014--2015年。

(四)发展总体目标

规划到年、2013年和2015年,区旅游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330亿元、400亿元。成为西岸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中心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旅游相关产业高度集群。围绕整个区游客集散中心,形成完善合理的旅游产业链,对旅游景区景点、酒店业、旅行社业、餐饮业、旅游购物以及娱乐休闲业进行整合与管理,并以上述的六大要素为核心,形成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2.来区游客进出更便捷。争取对台旅游的政策支持,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异地办证”的政策目标;同时争取对海外游客实行落地签证,简便手续,并争取设点于区。实现国内外游客由入台旅游的便利快捷,将区打造成为对台旅游中转站,及东南沿海的旅游中心城区。

3.旅游管理、营销和服务与国际惯例接轨。旅游管理体制按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运行,旅游市场秩序良好,旅游产品丰富多元,旅游服务体系健全且个性化服务发达,接待设施、服务标准达到国际水平。

四、区旅游产业集群打造重点

(一)旅游景点景区打造重点

1.作为的旅游形象代表,区旅游发展的重点景区,需要充分挖掘其自身所蕴含的温馨浪漫的气息,重点打造:一是对十三国领事馆进行修复,重现20世纪初岛上“万国公馆”的景象;挖掘各色建筑的文化内涵,不断地摸索与营造艺术之岛的文化意境;充分利用上的小巷及特色老别墅,打造“小巷——老别墅游”,对龙头路商业街进行改造,建设酒吧一条街和特色休闲小店,塑造出属于的文化夜生活——酒吧+音乐;提升家庭旅馆品质,实施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即引入“酒店星级”管理模式,为游客提供理想的住宿之地。

2.从食、购、娱入手对进行打造,重点打造南小吃一条街、完善台特色商品一条街、塑造购物休闲片区,定期举办购物节,打造鹭江两岸夜景游。

3.结合旅游规划,将亚洲湾大酒店到一国两制标语处路段建设成西岸著名的度假胜地。这一片区集阳光、沙滩、大海、绿树等休闲度假元素,是整个岛最美的地段,再配以特色休闲度假及会议商务饭店,将成为我国北方市场、台湾、东南亚、俄罗斯及北欧市场游客休闲度假和会议商务的首选之地。

4.根据区旅游规划继续打造游艇俱乐部以及一系列的沙滩活动等,同时应在原有沙雕公园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新的色彩,重点打造可沙滩寻宝、滑沙戏水、沙滩排球、蹦极、高空弹跳等活动的游乐场。

5.旅游

“旅游”将是区旅游业的重头戏,区要以“金旅游”和“成功之旅”为突破口,要发挥的桥梁作用,努力将——台湾本岛海空航线往返打造成为两岸行程最短、价格最优、时间最省、服务最好、手续便捷的旅游产品,使区成为旅游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6.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山,应着重建设体验性休憩项目,由单纯观光游览转变成休闲度假娱乐型景区。主要定位两部分:一是周边居民的周末休闲游,二是中远程游客的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山林休闲地、开发度假胜地、山地运动、森林野战俱乐部。

7.辖区公园

区的公园大多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让这些公园与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城市公园游,着重以下几点:一是将资源基础好的公园通过主题化包装,加入到特色旅游线路中去,丰富区城市旅游的内容;二是吸引“候鸟一族”在辖区公司休闲放松,形成新的旅游路线。三是推动各公园差异发展。近期重点关注公园的规划,公园近期兴建了延平郡王祠,同时鸿山公园本身也还存留有郑成功屯兵的嘉兴寨、太师太傅墓等郑氏遗址,因此鸿山公园可打造成“台郑成功文化展示中心”,同时其也是台“成功之旅”的主要景点。

8.周边旅游资源整合

充分发挥区的区位优势,对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一是主动与岛外各区开展合作,将等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纳入旅游线路;二是构建以区为中心,以为延伸的旅游经济圈,建设省最具吸引力、最具有知名度、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经济强区,联合精品旅游景区点,共推旅游产品、线路。三是推动西岸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市场,对接旅游合作区,构筑――台――粤港澳西岸黄金海岸旅游带,发挥区的区位优势,打造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

(二)餐饮打造重点

着力挖掘餐饮业潜力,完善酒店餐饮、社会餐饮与特色餐饮三个餐饮系列;注重高、中、低档结合,突出菜、素菜、传统小吃等地方特色饮食,培育品牌菜,推动餐饮品牌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突出服务个性,挖掘产品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增加餐饮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建立融餐饮、娱乐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1.分片区进行布局策划。结合已有的发展基础与条件,根据辖区各个片区所特有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特征,突出各个片区主题和特色。重点是:一是进一步繁荣及周边街市的餐饮业,适当引入一些连锁餐饮和休闲式餐饮点;在鹭江道至大白城间适当的海岸边,适当发展“珍珠坊”式的海上游艇的海鲜特色餐馆。二是利用特有的氛围,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老房子,经营休闲酒吧、音乐酒吧以及艺术酒吧,同时引入休闲特色小店,以此吸引游客和当地人到岛上休闲。三是发展东部海岸景区餐饮业,突出海鲜、休闲、椰风海韵。四是湖滨北路加强商务餐饮的发展,主要突出上档次的海鲜大餐,以满足高端客人的需求。

2.餐饮种类多样化发展。引进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的餐饮企业,集各地餐饮特色风味于一体。在突出各地特色的同时,还应东西文化汇聚,各地美食并茂,地方风味与外乡美食交流融合。同时繁华商业街上的麦当劳、肯德基和中式快餐等餐馆,作为餐饮消费的一种补充。

3.建设若干条酒吧街。酒吧休闲是游客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丰富区的餐饮娱乐文化,给游客夜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品位,可在、、适合的地段结合自身特色培育和建设酒吧街:(1)应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老别墅,吸引外国人来经营酒吧,龙头路也可考虑改造成酒吧街。(2)临海一带(如老番街一带)建一条中高档次的酒吧街,该临海酒吧的定位为高档休闲场所,主要面向白领阶层和国内外游客,为他们会友聊天、商务会谈、休闲娱乐营造良好氛围,同时提供咖啡、各国酒类品牌、快捷的中西餐和节目表演等轻松的消费方式。(3)选择片区内通往轮渡方向的一条街改造为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次酒吧街,该酒吧街定位于大众文化休闲活动场所,提供中等价位的休闲娱乐项目,吸引旅游者参与。

4.建设小吃街+小吃名店。整合南特色小吃和台湾小吃,打造特色小吃街。可选择、等片区发展小吃街。组织绘制区美食地图,将辖区内现有的小吃老店名店逐一标绘,游客可依图寻找,增加旅游带来的体验乐趣。如的林记鱼丸、麻糍、粒粒香扁食等。

5.引入特色餐饮店。结合旅游者求新求个性的实际,可引入一些特色餐饮店,如武侠餐厅、黑暗餐厅等等,既丰富餐饮文化内涵,也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6.丰富提升旅游餐饮文化内涵。抓好餐饮行业和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发掘传统饮食文化,并将其融入菜品制作、就餐环境、经营理念中。在此过程可注重选择、建设一批主题餐厅,如在何厝附近可建设以1958年炮战为主题的战地餐厅,利用郑成功的文化影响了,开发“成功宴”或“成功菜”,利用两岸的议题创设宴席或特色菜肴等,以及以餐饮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开发。

(三)酒店与旅行社打造重点

1.酒店打造重点

(1)酒店发展目标与方向。合理控制辖区酒店总量、档次类型、布局和功能,适当改造、提升和新建高星级旅游饭店,适度建设商务型酒店,为适应会展旅游适当加强酒店会议功能建设,鼓励辖区内休闲度假饭店、汽车旅馆、青年旅馆、休闲农庄、家庭旅馆等的建设,尽可能实现旅游饭店的星级标准化建设和个性化服务,使区住宿接待设施档次与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经济效益有保障。

(2)酒店布局与规划。①合理调整饭店档次与类型结构。适当发展高档饭店、鼓励中低档饭店和汽车旅馆、青年旅馆。高档饭店尽量在原有基础上扩张,从以商务型为主向商务型与休闲度假型并重方向发展,同时适应区旅游业的发展,适当地发展青年旅社、家庭旅馆等。有计划地建设高星级酒店,并注意突出会议功能和商务功能以及适度地辅以康体保健功能,积极引入有国际品牌的饭店集团或管理公司;增加经济型住宿设施,在公园周围、、等地适量发展青年旅馆、家庭旅馆等;结合优势建设度假村,在沿东段临海一带利用现有酒店抓紧建设若干功能综合的、高级的度假村,尤其是度假村和温泉度假村;提供一些特色住宿方式,根据旅游季节在主要景区(点)周边适当兴建洁净舒适的帐篷营地等活动住宿设施。②大力发展酒店会展业务。加强区内酒店开展会展业务的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酒店内部会议功能建设。酒店应配备有多功能厅和各类型会议厅、先进的技术配置。专业的会展酒店还可设置展览会专门顾问服务,为会议组织方提供一站式会议管理。配备一些相应的宴会厅,同时豪华会议厅附设展览室等。二是政策扶持与引导。协助酒店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组织经常性短期培训,同时鼓励酒店招收专业性人才;建立和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点地支持一批品牌会展酒店;给予大力发展会展业务的酒店一些政策上的鼓励性措施。③合理进行酒店布局。根据区酒店分布现状,应增加东部的黄厝、前埔等地的酒店数量,逐步改变酒店过于集中在火车站和环筼筜湖的现状。④分区进行酒店功能规划。针对辖区内各个区域的市场需求,突出专业化特色,重点发展度假型饭店和商务饭店;会展中心附近重点新建或改建一批会展型饭店;重点推广完善家庭旅馆建设等。⑤改变经营方式。酒店经营应走向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之路。引进著名国内外饭店联号或饭店管理公司,组建若干大型饭店集团或饭店管理公司。

2.旅行社策划

(1)旅行社发展现状。目前辖区内有旅游旅行社87家,国际社、国内社分别为17家和70家。除建发旅游集团、旅游集团等具有一定规模外,总体而言,旅行社仍属“小、弱、散、差”、旅行社间存在价格恶性竞争等。

(2)旅行社发展目标。现阶段区辖内的旅行社应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旅行社经营管理质量,重点解决旅行社业存在的“小、弱、散、差”问题,提升旅行社的竞争力,通过旅行社品牌建设、网络建设,内合与外联,发挥旅游行业资本、人才、信息、数据等资源的集聚效应,通过整合模式和企业集团化,加强区内整体的产品开发与销售能力;同时,加强导游员的素质、业务、技能培训及管理考核,促进导游员的规范服务等。

(3)旅行社打造重点主要有:一是加强旅行社重组改制,提升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激励旅行社实施兼并、合并、联合,包括与周边地区、省外有较强实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及港、台、澳及国外旅行社的合作;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收入上亿元、接待人天数十万人次的大型旅行社;二是鼓励旅行社品牌建设;三是鼓励旅行社加快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鼓励旅行社早日与国际旅游预定系统和旅游产品分销系统接轨,在旅行社业银行金融信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早日开通网上预定和网上销售业务;四是加强旅行社服务质量管理,提倡诚信经营。开设投诉专线、网络投诉点,并及时受理游客投诉并反馈结果,在全国形成优质服务诚信区的品牌形象。

(四)旅游交通打造重点

1.区旅游交通建设目标。应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形成更为完整、便捷、景观优美的旅游交通运输网络,发挥服务旅游的功能,重视旅游交通的游憩休闲功能和景观欣赏效果,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重点旅游区(点)的交通、停车管理。

2.区旅游交通策划要点。

(1)充分发挥火车站的交通枢纽作用。加强与铁路部门的密切协作,注重打造城际间的交通网络,针对主要客源地,策划组织节假日、市郊、城际等形式的旅游专列,进一步做大国内旅游。(2)发挥滨南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主导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散客运输网络体系,形成以旅游包车为基础,以市内、省际旅游班线、城市观光环线为补充的旅游客运服务格局,增强旅游运输组织和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3)注意新建续建道路的景观建设和旅游道路建设。争取市政交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继续注意与旅游线(点)有关道路设计、建设时的景观视觉效果,特别应适当保留一定的曲折蜿蜒,尽可能扩大游客亲水活动范围;为方便自驾车旅游车的活动,要建设更合理的路标指示系统和引入泊车引导系统;更多使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主要路标用中英文标示。

(4)开发水上旅游交通线。①打通旅游通道,扩展海上旅游活动范围。抓紧对台旅游优势,做好旅游交通方面的准备。设计、、澎湖与台湾之间的旅游线,打造行程最短、价位最低、手续最便、服务最好的旅游通道。②开发国内海上观光旅游线。扩展现有的海上旅游线路,结合辖区内与周边无名海岛的开发和漳州、泉州沿海的景点,规划增加观赏游览内容,形成一条串联各点、游览时间更长的旅游线路。③建设海上交通工具。继续推进香山国际游艇码头建设,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游船等“三船”旅游产品;加强与东南亚、欧美等大型邮轮公司联系;吸引国际大型邮轮公司入驻;配合台轮渡公司做好“中远之星”与区内旅行社合作。

(5)协助做好停车场的布局与建设。缺乏停车场是区各个景区,特别是、南普陀、植物园等发展旅游的制约因素。随着自驾车游的增多,旅游停车问题日趋尖锐。应增加各主要旅游活动区域停车场的车位,在新建的旅游接待景点景区,合理配套停车场。对于建筑密集没有空地而又急需停车场的区块,可考虑利用附近空地开辟临时停车场,并结合城区改造规划建造一批旅游专用停车场。

(五)旅游购物打造重点

1.旅游购物建设目标。全面提高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生产、分销的能力,增强商品的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宣传功能,积极组织和引导开发生产丰富多样、具有台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购物企业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旅游购物网络,逐渐与国际旅游商品经营体制接轨。

2.旅游购物打造重点(本规划重点谈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商品的开发,在功能上,要注重旅游纪念品纪念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台地方特色,表现旅游景点的风光,尤其是台文化与历史名人、海岸风光和海洋生态的特色;在档次上,应以中低档为主,适当开发高档纪念品,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要注重购品的包装设计,讲究美观、方便携带。要强化旅游购品的技术含量,包括传统工艺和创新技术,提高旅游纪念品的竞争力。

(1)加强旅游纪念品专利保护。与市旅游局一道制订鼓励开发、生产旅游购品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企业的积极性。强化对旅游商品设计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特别是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保护工作,坚决打击盗版、仿制等不法行为。

(2)举办旅游纪念品创意大赛。近期重点做好郑成功文化节纪念品创意设计征集。

(六)娱乐休闲打造重点

1.娱乐休闲建设目标。区作为城市旅游接待中心应进一步发展旅游娱乐,延长游客在的逗留时间,真正体现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区旅游娱乐业应以体现温馨、活力城市形象和休闲城市特征为原则,增加各类娱乐休闲项目,并进一步提升质量。在旅游娱乐设施的建设中,形成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系列供给,在辖区内形成一个管理规范、雅俗共赏、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的旅游文化娱乐接待体系。

2.打造重点

(1)建设完善的旅游娱乐休闲场馆。文化娱乐休闲场馆包括博物馆、艺术馆、剧院、音乐厅等,这些场馆代表了区乃至的文化,应进—步完善。具体包括: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厅、宏泰音乐厅、建发会议中心音乐厅、大会议中心音乐厅等高档次音乐厅举办各类音乐会;协助做好剧院的建设;借助文化艺术中心的公益性,拓展游客的娱乐休闲选择。

(2)丰富夜生活。一是完善酒吧娱乐一条街,重点是建设和完善筼筜湖沿岸、—轮渡、环岛临海、等酒吧街;二是适当增加娱乐休闲场所,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在整合现有的零散的娱乐设施基础上,引进一些有品牌的高品位的夜总会,以满足游客对夜间文娱活动的需求;三是开展露天大众娱乐活动,在客流聚集较集中的景区和城市文化广场,定期举行一些小型的节庆活动、露天晚会等开放式互动项目,并注重游客参与性和大众娱乐性。

(3)开发以台民俗风情为代表的旅游娱乐休闲产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小一水之隔的东海岸,开发南和台湾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项目,通过热情奔放的台山地歌舞、游客参与的游戏,让游客了解台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乡音歌舞、工艺美食,领略台文化底蕴。旅游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协作,积极发挥辖区内专业剧团参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公共服务

1.健全区旅游产业领导机制。区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应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和企业研究旅游产业发展,为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2.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协会牵头、行业推动、企业互动”形式,组织六大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区旅游产业发展协会,定期组织企业研究旅游产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间的协调发展,寻找薄弱环节,解决存在问题,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3.加强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全面梳理、系统分析,积极研究并制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健全集群机制。

4.加强旅游区(点)道路管网、通信网络、停车场、旅游景点标识等基础配套建设。

5.依托旅游集散中心,加强区域旅游资源协调与整合,健全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旅游便捷服务。

6.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旅游业自身的创新基础,推动旅游企业广泛采用Internet技术、网络预订、多媒体、无票旅游、虚拟旅行、电子地图、卫星导游、旅游信息系统、高科技主题公园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旅游业成为高科技武装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培育龙头企业,树立旅游品牌

1.扶植和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走集团化管理、网络化经营道路;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培育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2.积极培育和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改造和重组步伐,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3.实施品牌战略,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建设。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鼓励旅游企业建立综合品牌,积极培育知名产品名牌和区域品牌,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4.支持区旅游企业到、台湾以及境外投资开设办事处、分支机构。

(三)推动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1.以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新的增长点。

2.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确保每年都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使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分别实现突破。

3.加强产业链的研究,搞好产业项目的储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鼓励与扶植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商品设计与生产、游艇制造、旅游用品设计与制造等新型产业。

4.不断充实、改造、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品位,逐步形成观光游览旅游产品——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特种专项旅游产品有机组合的产品结构。对初具规模的旅游产品,如、南普陀以及胡里山炮台等,努力提高其文化品位,尽快完善配套,形成旅游精品。

5.积极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开拓新的客源市场;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应积极开发和推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

(四)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

1.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2.设立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龙头企业、龙头产品,配套企业、配套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关键项目和研发平台的建设。

3.开辟各种融资渠道,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和重要配套企业予以融资支持;协调争取金融机构运用政策性贷款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和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外汇管理方式;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企业集群各类企业的保险服务工作。

4.创新对台旅游政策,允许即时办理赴旅游的证件,特别是针对来参与会议、节事旅游团队的证件办理。允许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循——台湾本岛海空航线往返,努力使金旅游成为两岸行程最短、价格最优、时间最省、服务最好、手续便捷的旅游产品。

5.增加旅游宣传的投入,加大城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推广。

(五)注重人才培养,设立科研基地

1.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扩大旅游教育规模,善育人才,善纳人才,善用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旅游职工队伍。

2.加强旅游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人才市场网络,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努力实现旅游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

篇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争取全区文化事业费占自治区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全区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40元;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达到0.7元;新建和改扩建7个自治区级文化设施,启动14个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全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达到国家规定的不低于8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的标准;全区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到2015年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总量达到8T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意见征求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意见征求稿)》

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五年累计666万人次,年均增长3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五年累计20935万人次,年均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累计1815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6%。旅游业总收入五年累计199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相当于全区GDP的8%。接待旅游总人数五年累计21601万人次,年均增长13%。到2015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

新兴产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产值达到2000亿元,增加值7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初步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值达到6100亿元,增加值2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新兴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成为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信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汽车成为全区经济的先导产业。

科 技

篇3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创造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浙政办发〔*〕1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带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带动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

2.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立足于各地农村实际条件,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科学编制规划,改善基础设施,丰富内涵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村,规范提升休闲旅游点,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努力,到2010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20个,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50个,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新的支撑点。

3.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

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事活动,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休闲旅游项目。

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衔接,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依靠城镇和旅游区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

坚持政府引导、合力推动。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二、科学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4.加快编制《*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一心、三带、八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建设。“一心”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围绕三大城镇组群,在城镇周边发展服务城镇居民的都市休闲型农家乐;“三带”即依托“杭州湾南岸、曹娥江两岸、浦阳江两岸”三大农业带,开发建设农业观光型农家乐;“八区”即依托我市旅游景区,发展与旅游景区相互补充又错位竞争的旅游配套型农家乐。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科学编制农家乐发展规划,明确农家乐发展的工作目标、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

5.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重点:

扶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因村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生态、环境、产业、文化等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优化管理服务,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

规范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点。统筹规划,量力而行,依托城镇、依托景区、挖掘特色,合理有序地开发建设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6.严格农家乐开发建设的准入制度。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市场客源的承载和支撑能力,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防止“借机圈地”、“以租代征”等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区、自然保护区擅自开发经营农家乐。

三、明确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主要任务

7.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优先将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条件的村庄作为村庄整治建设对象,通过“百千工程”的实施,整合“乡村康庄”、“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村镇绿化”、“放心店工程”、“农村文化阵地”、“新农村电气化、信息化”等项目资源,加快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8.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内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利用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土特产品等文化元素,开发建设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农业经贸游等特色主题农家乐旅游村(点),积极开展游客喜闻乐见、富有特色、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休闲娱乐活动。

9.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产业特性,按照“吃、住、游、玩、购”五大功能整体谋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特色,农村三次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合理分工的良好发展态势。

10.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每年开展农家乐特色村(点)、星级经营户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农家乐经营管理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技能。坚持以特创牌,以特聚客,创建一批农家乐特色品牌。

四、落实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1.对符合规划及相关规定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经认定后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县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生产要求按不超过经营总面积1%比例的土地面积规划正常生产所需的仓库、办公室等生产设施,并按《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2.鼓励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其发展用地享受支持家庭工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农家自有房屋等生产资料创办节地型农家乐,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13.支持镇、村、行业协会和经营业主组织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对于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享受农民培训补贴政策。

14.工商、税收、卫生、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要从促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根据有关规定,简化有关证照的办理手续,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一条龙”服务。

15.金融机构要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为农户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所需小额信贷提供信用担保,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为农户及时提供小额信贷。

16.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从*年开始,市财政统筹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创建、项目开发建设、从业人员培训、宣传推介和工作考核。各县(市、区)财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管理机制

17.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职能。市政府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政策措施的制定及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牵头部门和主要职责。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行业协会。

18.乡镇政府负责区域内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日常管理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要建立管理服务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加强服务管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村和重点区域要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的管理服务,促进行业自律。

篇4

第二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旅游规划编制、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等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旅游资源,是指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

第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领导,统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旅游发展资金,应当发挥对旅游宣传、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引导支持作用,并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逐步予以增加。

第六条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协调推动本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市发展改革、建设管理、规划、财政、国土房管、交通、商务、环境保护等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保障工作。

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推动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第七条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应当符合市旅游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突出本市历史文化名城、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特点,全面整合、深度开发近现代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和山河湖海泉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八条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市旅游发展规划、特色专项旅游规划和旅游区域合作规划。

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本区域旅游规划,经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九条编制旅游规划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组织论证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旅游规划可以邀请有关专业机构参与编制。

第十条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旅游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目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施。

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应当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一条制定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目录,应当将项目开发建设可以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和所涉及的审批事项、审批期限一并予以明确。

对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可以给予重点扶持。

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主体确定后,发展改革、规划、国土房管、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目录要求,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第十二条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有关部门纳入相关规划统筹解决。

第十三条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在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第十四条对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优惠或者减免。

第十五条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大型主题公园类型的旅游项目,门票和游艺项目收入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和交通、城建、园林、科技、水利、环境保护、文化等专项资金,应当对具有旅游功能的开发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有关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时,应当首先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七条港口、铁路、民航、海关、边检等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协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推动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和大型邮轮旅游的开展。对通过包机、专列和邮轮大量招徕游客的旅游企业和个人,从市旅游发展资金中给予奖励。

鼓励和支持开发生产具有本市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从市旅游发展资金中给予相应奖励。

第十八条文化、工业、农业等相关部门应依托行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文博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专业指导,推动相关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专项旅游产品示范点的建设。

第十九条对下列具有本市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和参观游览价值的场所和设施,应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展示和参观内容,定时向游客开放:

(一)风貌建筑、名人故居;

(二)历史名校;

(三)工商业遗址、老字号商铺;

(四)民间工艺作坊;

(五)开启型桥梁、水幕电影、广场音乐喷泉等公益性设施。

第二十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快本市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十一条道路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旅游区(点)至市区、交通枢纽地区的道路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合理设置旅游停车站(场)以及交通引导标示牌等旅游配套设施,改善旅游交通客运条件。

篇5

关键词:乡村视角;城乡统筹;规划;策略

自2002年起,我国不断出台文件,将“三农”作为焦点问题,并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当前有关城乡规划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省城或各地市纷纷出现城乡统筹类规划项目,城乡统筹背后真正能够推动其发展的主因当属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因此,从城镇化问题的层面,本文将透过乡村视角,结合当前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今后的规划策略。

1.城乡发展困境

1.1农民作为主体的被动

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将关心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关于农村建设的话题,却始终处于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论证阶段,并未将农民作为其中的主角参与到农村建设规划上来。农民反而处于被动地跟着口号前进的角色。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所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能力深层次考虑转型问题,他们被迫处于在未对当地情况有清楚认知的阶段便被动接受规划。因此,乡村建设未将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乡村建设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首先,城乡利益可能出现分配不均衡现象。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政治制度,城市都具有先天优势。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向农村转移重工业、制造业,很多土地资源被占用,低成本的农村土地逐渐被工业生产所占据。农民大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土地资源不松手,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受到阻碍。

其次,环境的污染。农村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可靠保障,不少城市的高污染企业开始发现农村市场,并逐渐向农村转移。还有很多城市的生产、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向农村转移。当众多城市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却不惜让农村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驻农村市场以后,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很多农村地区的审批时考虑不足,加之农村地区“三废”的处理较为薄弱。因此,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大。

2.统筹引导乡村人口及城乡空间规划

城乡发展总是在乡村人口的迁移中得到发展的,乡村人口的统筹疏导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日趋加快。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不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居民也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城乡人口的统筹规划主要工作是合理转移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的转移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满足城市手工业、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发展的城市各领域都需要扩大就业来拉动生产力,此时城市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满足乡村人口转移的需要。其次,城镇工商业也是乡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之一。过去城市单一的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此时充足的劳动力是今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可以满足附近乡村人口的转移。第三,过去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可以转向发展养殖或旅游业。从乡村视角看城乡统筹规划,其最优化的策略当是侧重于农村。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市与乡村间的互动区域不断扩大,可以扩张城市范围,将周边的城镇地区囊括到城市中来。

3.乡村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探讨

3.1城乡统筹规划的前提是“空间全覆盖”

在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的重要性后,应当将“空间全覆盖”作为规划的核心思想,重新认识和界定乡村空间。乡村空间的完整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里不仅是农村居民生活的空间,更可以统筹考虑生产、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时可以通过地理分析软件,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将城市与乡村的综合利用土地情况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

3.2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是功能分析

要想在一个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应当结合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广泛考虑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广泛发挥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使城乡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实现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城乡产业可以因地制宜,建立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可以结合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结构等的特点,实现呈现之间的功能分工。乡村可以建立二次产业,实现产品的初级加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3.3明确不同规划层次

不同的地域所规划的范围不同,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的任务及深度都有所差别,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特点将功能区分开。在制定总体目标时,要结合当地乡村发展的目标规划进行,因为乡村是城乡统I规划的重点内容,将乡村的发展规划好,可以大大加快城乡统筹规划的进展。在我国,乡村的地域面积广阔,范围众多。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数量庞大,并且分散,要想进行开发建设,应当将规划建设计划从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着手,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可以将城乡基础设施在乡村普及。具体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运行方式、发展动力、趋势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证,最终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城乡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应当将目标具体化,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分解,在不同时期还应当对规划设计本身进行目标内容的设定,突出重点。

3.4城乡统筹规划的最佳空间单元是县域空间

我国乡村并无明显低于差异,但是作为基层的独立行政单元,县域的空间范围通常包括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应当根据深入具体地规划内容,规划方案也要尽可能地将宏观的指导性内容与实际可操作性内容相结合。对于乡镇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要采取城镇体系规划的方式进行。作为最佳空间单元,要想将城乡统筹规划地更具操作性,县域空间是首先要把握好的区域范围。

3.5城乡统筹规划焦点是集镇

在广大乡村地区,集镇属于经济、服务等方面的中心,这部分地区也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焦点地区之一,尽管规模不大,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特别是作为乡村地区来说,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个重点便是集镇,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集镇的重要性就越明显。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此时集镇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是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亟需完善和加强服务功能的地域。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对城乡统筹规划中,人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城市的角度,而从乡村视角的相关研究和探索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乡村视角,从“三农”的发展角度,站在农民的立场提出了未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路径,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有力探索。对于乡村视角下的分析探讨的理论,期待对今后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尤海涛.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2]郭耀斌. 乡村视角下大别山地区村庄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3]孙雨婷.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篇6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铜陵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知名学者马波在其所著《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指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铜陵市旅游文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前瞻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破重点,以期达到“想得到、引得来、留得住、花得出、游得顺、觉得好”的目标,即让游客制订旅行计划前能想得到铜陵,在制订计划时能引得来铜陵,在来铜陵后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手中的金钱有地方花费,让游客能顺利完成旅游,总体上说,就是让游客感觉在铜陵旅游非常美好,只有这样,铜陵市才能实现从旅游“过境”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铜陵市的旅游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1提高认识,抓住当前旅游发展黄金机遇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全面进入黄金机遇期。一是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旅游业摆在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包括铜陵在内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市场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旅游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的最重要的选择。而国家即将推行的带薪休假等政策,又必将促进旅游市场进一步快速发展。

2突出主题,编制铜陵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灵魂和龙头。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符合铜陵实际又具体可行的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又能展示铜陵文化丰富的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将旅游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内容,以借景、造景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布局与铜陵传统文化相衔接,规划出一个个主体鲜明的文化标志。并能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诸如,针对本市游客,规划好“一日游”旅游;针对市外游客,规划好铜文化旅游;针对海外游客,规划好九华山头天门旅游等。

3集中力量,打造铜陵特色旅游拳头产品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拳头产品,旅游业要想有大的发展,是很困难的。铜文化是铜陵特色,但是特色不是拳头,特色也不一定必然就能成为拳头。从目前看,铜陵市铜文化旅游规模小,资源分散,吸引力不强,很难担当得起铜陵特色旅游文化的拳头产品。

铜陵市应积极迅速地开展调研工作,根据本市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确定一个旅游的拳头产品,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旅游文化建设。如果在全市现有资源中,经论证短期内没有合适的拳头产品时,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诸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引进一个拳头产品。由于当前全球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资金投资的主体将逐步向旅游业转移,这为铜陵市引进旅游业投资提供了可能。

4深入挖掘,建设独具文化内涵旅游景点

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重挖掘、整理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铜陵市省级以上的重点旅游资源有10处,应下大力气将这10处建成铜陵市旅游文化的品牌和标志。铜陵市现有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14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应千方百计赋予这些景区特定的文化内涵。要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者也更期望去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李纲、汤显祖、梅尧臣、杨万里等都曾涉足铜陵,仅听听这些名字,就能让人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何况他们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几无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文化资源集点成块、连块成线,设计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将无疑为铜陵市的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5融合发展,延伸铜陵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工业遗产游、工业体验游等新业态景区(点);发展汽车营地、休闲农庄、生态别墅、山地运动基地等新概念旅游产品;规范发展以大型茶室酒吧、足浴水疗、运动健身等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娱乐产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典范。快速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铜陵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艺术品位;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促进旅游商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重新定义“八宝”概念,将地方美食土特产、旅游小工艺品纳入“八宝”范畴,整体打包。让游客来铜陵后,一袋“八宝”在手,铜陵特产应有尽有。

6加大宣传,提高铜陵旅游文化市场认知

推进旅游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要在市场促销中将旅游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传统旅游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宣传中,加入旅游文化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铜陵特色的铜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挖掘铜陵特色文化元素的重点价值。要不断提升全市导游服务水平,导游是旅游文化的讲解员和传播者,“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游客对铜陵旅游文化的认知与感受。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铜陵各景点高水平的旅游导游词,挖掘提升文化内涵,规范导游宣传;要对导游进行专门和正规的培训,帮助导游掌握铜陵各景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激发导游学习铜陵旅游文化的热情,在导游行业营造浓厚的学习铜陵文化氛围。要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人是景点、城市是品牌”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全体市民了解旅游文化知识、关注旅游文化建设、参与旅游文化推介,不断提高铜陵文化旅游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篇7

一、充分认识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重大意义

实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转型工作涉及全县各方面,贯穿“十二五”,事关全局和长远。转型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抓手。制定和完善转型规划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首要工作和重要基础,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纵深推进我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打造经济繁荣、开明开放的活力,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绿色、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号)精神,结合县中长期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为突破口,以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壮大、城市功能转型、人才结构转变、民生改善为重点,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抓好技术改造和创新,着力拓展延伸产业链,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居住、医疗、社保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全面对接。我县转型期处于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我省建设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落实“十二五”新的发展要求等重大举措的关键时期,转型规划的编制要以国家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为依据,符合国家及省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与相关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相衔接。

2、深入研究,科学论证。转型规划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前期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前期研究必须达到一定深度。要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审议并报上级审查等方式,提高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转型规划要与我县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体现转型特色,突出重点,实现有限目标,着力解决我县因资源枯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定位、目标、战略、任务、保障措施等重点内容。在做好转型规划的同时,把编制重点专项规划放到重要位置,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

三、规划体系和规划期

(一)规划体系

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体系由转型规划和13个重点专项规划组成。

(二)规划期

规划期共五年,即年—年,展望到年。重点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原则上与总体规划同步,有的可结合实际,灵活确定。

四、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前期调研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在全面分析我县转型期发展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对关系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重点对转型定位和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城市建设、水土资源、能源、矿产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政策支持等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部门、本领域清晰的转型基本思路。

(二)强化规划功能

转型规划是推进转型的纲领性文件,要加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要在突出特色和规划内容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我县转型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明确转型方向和转型途径;确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城市功能区划和空间区域发展布局,明确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整治、资源保护等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相应配套政策措施。

(三)做好专项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按照转型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深化和落实转型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并依据本领域的特点,提出量化指标,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和特色。

(四)加强重大项目论证

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国家政策,研究提出和完善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体现转型主题的重大转型项目;每一个重点专项规划必须有与之配套的重大项目库,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五)衔接相关规划

转型规划要与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县城和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省、市相关规划相衔接。各重点专项规划要与转型规划和省、市相关规划相衔接。重点是部分领域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与手段、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等。通过有效衔接,确保规划体系功能清晰、相互配合。

五、规划编制进度安排

转型规划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从年1月开始,年4月提交《规划》文本(讨论稿),年5月形成最终稿。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年1月1日—年2月15日)。全面启动和布置规划编制工作,县各相关部门开展前期调研,就课题组调研收集基础资料、形成相关调研文字材料,拟定和安排课题组实地考察、座谈等调研事项。

2、集中调研阶段(年2月16日—年2月29日)。编制课题组到实地调研,县各相关部门按职责范围提交基础资料,介绍基本情况和转型初步意见,并做好接待工作。同时,县各相关部门在进一步开展调研基础上,形成和完善转型专项规划纲要。

3、形成规划思路阶段(年3月1日—年3月15日)。课题组在前期调研和分析研究全县相关部门转型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形成转型规划基本思路。

4、形成规划初稿阶段(年3月16日—年4月30日)。3月31日前,形成各专项规划。3月16日—4月10日,县转型办组织对课题组提交的规划基本思路进行充分讨论,就重点问题与课题组充分交换意见,课题组形成转型规划初稿。4月11日—4月30日,县转型办通过召开座谈会、热线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来函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5、咨询论证和送审阶段(年5月1日—年5月31日)。县转型办组织对转型规划初稿进行审议咨询,包括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审议,省转型规划专家组论证,最后形成转型规划送审稿。

六、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一)组织领导

转型规划编制工作在县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县转型办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提出转型规划编制方案和意见;组织和衔接转型规划的资料收集、前期调研课题、课题组实地考察;组织策划和凝炼支撑规划的重大项目;组织规划征求意见和评审论证;组织、协调、指导重点专项规划编制。

承担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的部门,要相应成立转型规划编制工作班子,落实必要工作经费,高质量地完成编制工作任务;其他涉及转型规划编制工作的部门,应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责任分工

1、转型规划

由县转型办负责,县相关部门参与。

2、13个重点专项规划

(1)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县发改委

(2)工业产业转型专项规划:县工信局

(3)物流业发展规划:县交通运输局

(4)经济转型国土(矿产)规划:县国土局、县矿管局

(5)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县商务局

(6)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县文广局

(7)教育发展规划:县教育局

(8)经济转型农业示范建设规划:县农粮局

(9)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县林业局

(10)城市转型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规划:县环保局

(11)旅游发展规划:县旅游局

(12)城市新区转型发展规划: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篇8

一、引言

2010 年,大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提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在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以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建设。旅游产业是融一、二、三产于一体的“第六产业”,“全域旅游”强调在一定的城市、县域范围内以旅游业为龙头,引领其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不断的拓展产业链,开发新业态,最终形成全域“大旅游”的发展局面。学者石祥楚认为全域景区构建的核心主体包括政府主导、产业集群、社区参与和游客需求。旅游产业集群是以一个特定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

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以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总结得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湖北省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建构

(一)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及条件

根据国外学者Tichy G.1998年提出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并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研究,本文总结得出以下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走势图1。

(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火热,各地区都在探索未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王树雄等(2006)对于湖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探,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三纵、三圈”的总体空间架构;耿巍娜等(2009)针对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谢燕娜等(2013)提出了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今后发展应采取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城市―景区双依托型、特色产业依托型4种发展模式。2013年,绿维创景创造性地提出了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四种模式,即旅游目的系统集群化模式、休闲消费聚集的集群化模式、专业化集群化模式、泛旅游带动的立体网络集群化模式。

(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建构

结合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绿维创景的四种集群模式,在分析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了湖北省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模型。如图2:

三、案例分析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国土面积3430平方公里,处鄂西南地区。长阳素有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美誉,与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齐名,并称为湖北四大甲级旅游资源区。

(一)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问题

1、核心景区资源产业带动力不够

清江画廊景区作为整个县域的核心景区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景区产业带动功能,其影响力仅限于长阳清江流域沿线地区产业,并且部分被带动的诸如农家乐、土家风情街、观光游艇等产业仍然处于零散发展状态,产业集聚集群效应远远没有发挥。

2、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不齐全

全县目前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饮食街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大型的旅游酒店缺乏,而诸如天柱山景区的度假酒店以及清江度假村规模有限,多数为单体酒店形式服务于特定景区,更加难以发展产业集群;特色化的交通方式在长阳县几乎没有,购物娱乐产业难见其面,仅有的土家风情商业街也处于初级开发状态,商户管理零散,规划极端不合理。

3、景区一枝独秀,难以形成遍地开花“全域旅游”大局面

从内部情况来看,长阳旅游呈现东热西冷、景热城冷的清江画廊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清江画廊过于注重内部经营管理,转型升级和项目建设停滞不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长期来看,清江画廊一枝独秀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长阳旅游的整体发展,阻碍了长阳整个区域的“大旅游”局面的形成。

(二)全域旅游建设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1、成长阶段

(1)景区合作。首先要实现景区之间的全面合作,采取景区联票、共同宣传、客源共享、统一游线等合作方案。以县域内主要景区5A清江画廊旅游区为合作核心,向四方发散,最终实现全域景区的一体化发展。

(2)资源整合。重新梳理盘整、优化整合区域内优势旅游资源,形成“木瓜花都+火烧坪”农业生态观光区,“巴国故都+麻池古寨”历史文化旅游区,“清江方山・天柱山+清江画廊”清江山水旅游区,“丹水新区+高家堰+贺家坪”休闲体验旅游区四大核心区域和产业聚集组团。

(3)产业链完善。不断完善度假休闲、旅游住宿、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演艺等传统产业要素。积极发展具有土家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创意等题材的主题酒店、会展酒店、度假酒店等。

2、成熟阶段

景区主体模式。综合形成几大景区主体,以该景区为核心,带动服务景区的相关旅游产业形成景区主体集群发展态势。中部以清江画廊景区为主体,北部以中武当天柱山以及丹水为风景旅游区为主体,西部以巴国故都和麻池古寨旅游区为主体。

专业化模式。形成四大专业化旅游产业集群,即养生度假旅游产业集群、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土家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现代工业旅游产业集群。

3、升级阶段

多产业融合与泛旅游产业集群。当整个县域的旅游产业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并逐渐向更高阶段升级时,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实现县域内多产业的融合并最终达到泛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文化”――加快形成“赏清江山水、品多元文化”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农业”――利用已经形成规模的榔坪木瓜种植基地、火烧坪高山蔬菜基地、渔峡口清江崭毯托∷果基地等,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旅游+工业”――探索将丹水新区打造成为集工业、商贸、金融旅游为一体的时尚魅力新城,重点打造沿头溪流域入口处的清江鲟鱼工业旅游展示区等。

四、结论

本文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总结得出湖北省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其作为新时期全域旅游示范区,未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路径。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一)长阳县旅游产业集群程度较低,表现为核心景区资源产业带动力不强、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不齐全、部分景区“一支独秀”、“大旅游”局面难以形成等,因此全县在建设全域旅游时期必须重视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二)湖北省众多县域旅游产业集群程度依然处于初级成长阶段,“十三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分析县域内的产业资源集群现状,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未来全域旅游的发展做好必要准备。

篇9

海岛保护和利用现状

自古以来,象山就对海岛十分重视,把海岛作为重要的权益类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形成独具象山半岛特色的海岛开发保护模式。

陆岛联动局面逐渐形成。坚持陆岛一体发展战略,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1234海洋经济提升工程,确立海岛发展思路和方向,推动海岛与产业、生态、文化融合开发利用。秉承科学利用海岛资源原则,理顺海岛开发保护体制,建立海岛开发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全县海岛监管机构,强化海岛统计甄别。实行海岛扶持政策,开展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制定花岙岛、檀头山等海岛旅游规划,加强海岛利用项目调研登记。科学围垦大目涂、白岩山、昌国盐场等区块,实行对部分远离陆地的海岛居民迁移制度,推动海岛渔民转产转业。

海岛产业特色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象山以南田岛、高塘岛、花岙岛等为主的大岛,充分利用海岛港口岸线优势和优越的海洋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产业,逐步改变单一传统捕捞业局面,初步构建具有象山半岛特色的产业体系。海洋捕捞业,是象山的传统产业,鹤浦、高塘岛、东门岛等岛屿拥有捕捞船舶1196艘,实现海洋捕捞量15,7万吨。临港工业是象山海岛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支持点,特别是船舶制造业,已形成鹤浦万寿塘、石浦打鼓峙两大船舶制造基地以及高塘岛船舶配件制造园,产值规模27亿元。海岛旅游业扎实起步,花岙岛、檀头山’、渔山岛、东门岛等均有起色,实现旅游人数15万人次,占全县旅游人数的3%。

海岛生态文明和谐良好。实施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强化近海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资源保护等工作,规划象山港、渔山岛、南韭山岛3个增殖放流区,积极建设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渔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保护区海岛数量、海域保护面积分别占到全县的19.8%、18.2%。强化海岛生态保护,严禁炸岛、炸山取石等严重改变海岛地貌和形态的现象,严控无人岛礁开发、出租和转让,努力保持海岛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对重点海岛、近岸海域的海洋环境检测。不断强化“海质”、“碧海”、“护渔”等海洋监察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捕捞、排污和用岛等行为。

海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施陆岛联动工程,先后建成铜瓦门、蜊瓦门、三门口等大桥,着力促进部分海岛轮渡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大岛大桥相连、有人住岛有轮渡的海陆交通格局。推动以石浦港为中心的海岛联网供水,强化南田、高塘、花岙岛等较大海岛水利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海岛兴建水库,全县有人住海岛缺水问题基本解决。加快海岛供电设施建设,推动鹤浦110kv变电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海岛受供电能力。加强“数字海岛”建设,推进“强塘固房”和标准工程建设,加快海洋环境监测设施建设,建立海洋气象、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预报系统,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逐步提高。准确把握海岛定位。

营造海岛发展新优势

海岛是象山的宝贵财富,是今后发展的潜力和支撑点。要认真贯彻省委发展海洋经济的精神,积极实施“1234”海洋经济提升工程,统筹海岛开发保护关系,加快发展海岛经济,着力构建特色明显的海岛产业,进一步强化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象山打造成陆岛联动、陆岛一体的半岛县。

依托港口岸线资源,积极构建临港产业之岛。港口岸线是海岛的独特优势和资源,全县海岛岸线576公里,港口岸线18.4公里,深水岸线11.1公里。目前,全县海岛港口岸线资源主要集中在石浦港区域,如南田岛、高塘岛、打鼓峙岛等海岛。要根据省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划,抓紧制定全县海岛发展规划,着力推动以船舶制造为重点的南田岛、以水产加工为重点的高塘岛、以风力发电为重点的檀头山岛发展,充分挖掘打鼓峙岛、中界山岛、汰网屿山、扁鸡山、里溜湖礁等岸线资源优质的海岛发展潜力,积极促进临港新能源、船舶制造、港口物流等产业发展,不断增加海岛经济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努力打造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临港产业之岛。

依托海洋旅游资源,着力构建海洋旅游之岛。象山许多海岛,如花岙岛、檀头山、渔山、东屿山等海岛,岛上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海洋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全面实施“八八”黄金发展战略,制定全县海岛旅游规划,进一步强化海岛旅游资源保护,推动海岛沙滩露营基地、海滨浴场、游艇码头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海上运动、影视创意、海鲜美食、康体疗养、汽车露营、生态观光等旅游休闲产品,把花岙岛打造成世界地质公园,把渔山岛打造成国际海钓基地,把檀头山岛打造成中国爱情岛,努力建设“半岛+海湾+海岛”的海岛旅游休闲胜地。

依托无人岛礁资源,加快构建海洋生态之岛。全县拥有无人海岛436个,礁石204个,如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无人岛礁植被覆盖良好,基本没有开发,是象山重要的海洋生态屏障。要依托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动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海岛监管,以生态文明理念强化无人岛可持续利用,以海岛生态游促进无人岛保护,积极打造“蓝色海岛”,努力把无人岛建成国家生态县创建的重要支撑点。

依托海洋渔业资源,努力构建海洋渔业之岛。象山是海洋渔业大县,全县共拥有各类渔船3648艘,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石浦港周边海岛和渔村上面。如东门岛,是浙江第一渔村,拥有大马力钢质渔船240艘,海水养殖面积200亩,全村80%以上青壮年从事海洋捕捞业。要以东门岛、东屿山、大平岗、羊背山等海岛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养殖,进一步整合海洋渔业捕捞资源,做大做强综合性渔业经济。鼓

励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海岛水产加工产业,加快建设海岛牧场,努力推动海洋渔业强岛。

秉承海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岛经济

作为海岛大县,新形势下要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全县海岛资源,以发展的视角来促进海岛科学利用,积极推动陆岛联动发展,着力发展海岛经济,不断开创海岛开发保护新局面,努力营造海岛开发新优势。

加强政府引导,强化海岛监管。海岛是重要权益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要根据《海岛保护法》,明确主管单位、监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责任,谋划适宜象山特色的海岛保护制度,探索海岛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方法,不断营造政府主导海岛开发保护的象山模式。一要制定全县海岛规划。根据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紧制定全县海岛保护利用规划,深入谋划南田岛发展规划,注重与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近海海域保护规划、单体海岛规划、港口岸线利用规划相衔接,全面考虑海岛用途,充分发挥海岛作用,科学开发海岛价值,不断提高海岛保护开发水平。二要出台海岛保护利用政策。由于海岛的特殊性,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下,制定有关海岛保护利用的地方性配套政策,充分挖掘海岛价值,既把海岛视为全县“财富”,又把海岛作为创业创新的“基地”。三要成立海岛保护开发领导小组。鉴于海岛保护开发涉及部门多,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多,要成立县海岛保护利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海岛保护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体负责日常事务,领导小组可采用例会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例会。

注重海岛保护,积极打造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区。鉴于海岛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海岛开发的局限性,目前象山多数海岛仍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根据海岛分布与岛上资源现状。可把全县海岛分为保存类、保留类、开发利用三类。对于保存类,特别对于一些面积小于500平方米的岛礁,要采取严格保护措施,严禁各种取沙、炸石等行为:对于相对聚集的海岛,可采用类似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形式加以保护。对于保留类海岛,视海岛港口岸线条件,根据发展需要,有选择开发,逐次推进;同时,可探索出租、出售、租赁等形式,多途径推动海岛开发。对于开发利用类海岛,要依托海岛距陆地距离,借鉴北仑梅山岛开发经验,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船舶制造、新型能源等产业岛,努力打造具有象山特色的海岛开发利用模式。

科学利用海岛资源,加快构建海岛产业链。海岛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象山海岛数量众多,但相对具有区位优势的海岛数量不多,如南田岛、高塘岛、花岙岛等大岛,其余则是离陆地较远、面积较小的岛礁。要根据全县海岛基本状况,以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海岛经济,不断探索海岛型产业发展模式。一要以区位构建海岛产业。依托象山港大桥建设效应,以东屿山、西屿山、大擂鼓山等海岛为重点,加快船舶制造、石化、物流、钢铁铸造等产业发展,深入谋划与梅山岛保税港区配套衔接,加快构筑县域北部(象山港口)海岛产业集群。二要以资源构建海岛产业。以南田岛、花岙岛、渔山岛、檀头山等海岛为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进一步强化资源乘数效应,努力形成资源性海岛开发格局。三要以生态构建海岛产业。充分考虑海岛生态因素,积极构建以生态为中心的产业体系。加快海岛循环经济发展,着力发展海岛型生态养殖业和生态农业,不断健全海岛生态产业链。

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发展;规划;措施;理念;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town and new town development pl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temporary new development of town planning.

Keywords new; town; development; planning; measures;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性任务之一。在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个黄金五年,赣州如何再创新业?实施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1、概述

实施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形成1个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6个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小城市、30个重点小城镇。本文以赣州为例介绍其城镇的发展规划。

2、“一核”

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充分发挥这4个县(市、区)地域毗邻、城市发育相对成熟的特点,依托现有相对发达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设施条件,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积极做好增设市辖区工作,把赣县、南康纳入中心城区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和配置公共资源。通过五年努力,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3、“二廊”

由中心城区向南北延伸的赣粤产业走廊、向东西延伸的赣闽产业走廊,以及沿赣粤、赣闽两廊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增长龙头作用和经济外溢作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内引外联,二、三产并举,促进东向对接海西经济区的赣闽基础设施走廊和南向对接珠三角的赣粤基础设施走廊的高等级化、信息化,实现产业、人口等生产要素沿轴线集聚,不断培育壮大交通轴沿线的县(市)等增长节点,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形成1个城区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6个城区人口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人口的小城市、30个重点小城镇。

4、“三圈”

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节点、瑞金和龙南两个次中心节点为核心的3个“半小时城市圈”。中心城区半小时左右城市圈覆盖兴国、于都、信丰、大余、上犹、崇义等10县(市、区);瑞金半小时左右城市圈覆盖宁都、会昌、石城等4县(市);龙南半小时左右城市圈覆盖定南、全南、寻乌、安远等5县。充分利用瑞金和龙南两个次中心城市在承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产业转移中的桥头堡地位,发挥其在赣州全域中的区域性增长极作用,提高以其为核心的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着力提升其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以产业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并依托赣闽、赣粤两条交通走廊,以轴带圈,与中心城区一起,分工负责,形成全市功能互补的3个“半小时城市圈”。

5、建设目标

以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为载体,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在章贡区、赣县、南康、瑞金、龙南等县(市、区)分别建设市级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其他县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结合县城城市建设、工业园建设,建设1个至2个县级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用5年左右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民生和谐幸福的示范区,构造成为既有城市现代气息,又有乡村优美风光,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体。

6、城市综合体

在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内建设商业办公、会议展览、高端住宅、总部经济、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各类城市功能区,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综合体系,使之成为城市扩张的新引擎和城市新区。同时,围绕示范区核心区域,在周边配套发展现代农业板块,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生态涵养板块,建设森林公园、花卉苗木基地和绿色景观带;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板块,建设郊野旅游、农业观光、运动休闲、特色文化等旅游景点景区,着力把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综合体。

7、政策支撑体系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政策支撑体系,着力在土地流转、户籍管理、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方面,消除农民进城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

8、发展路径

依靠项目带动和产业支撑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1) 规划先行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引导,按照“全域赣州”理念,准确把握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的趋势和需求,科学编制覆盖市域的城乡统筹规划,突出规划协调性和综合性,推动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要素配置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特别是要加强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强化编制质量和可操作性,依法对小城镇建设进行有效控制,提升村镇建设品位和水平。

(2)项目带动。

大力实施交通、生态、市政、公共、民生等“五大项目工程”,以大项目带动城市大发展。实施大交通项目工程,重点建设昌吉赣铁路客运专线、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瑞金至寻乌高速公路、赣州至崇义高速公路、赣州港水西综合(货运)码头工程、赣州新黄金机场改扩建等一批铁路、公路、航港、机场交通工程,努力实现主城区、赣州全域腹地、与周边兄弟城市“三个畅通”。实施生态环境项目工程,加强公园、休闲小广场等园林绿化建设,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和各县(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近100座污水处理厂和100余个污水管网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5%和80%以上。实施市政项目工程,加快改造和新建城市重要出入口、桥梁和快速干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和布局,实施城市路网加密和主干道建设工程,提升城市交通通达度。实施公共项目工程,建设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提高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实施民生项目工程,大力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推进棚户区改造,切实有效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内涵。

(3)产业支撑

坚定不移推进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壮大城市经济整体实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培育上下游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着力形成“三个三”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发展钨材料、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规划布局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建设,实行差别定位、错位发展。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打造以赣州开发区为核心,以赣粤、赣闽产业承接走廊为两翼,各县(市、区)特色经济板块护卫补充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结束语

后危机时代下,中小型城镇如何保持原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其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就在充分思考论证后,就在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中,要结合特有的区域环境,做好现代生态工业园、生态旅游、生态宜居、生态农业这篇大文章。

参考文献

[1]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 十堰市规划设计院.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镇区总体规划(修规)2005~2020[z].

[3] 长江水利委员会.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移民迁建详细规划[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