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专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6 11: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专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专项规划

篇1

一、工作实施情况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为切实做好城镇建设,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作为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使总体规划设计既具有科学性,又富有可操作性,特邀权威部门和专家到我镇召开座谈会,通过现场勘察和多次反复斟酌讨论修改,投入400多万元编制完成了镇区155.2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城区47.41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西区12.96平方公里产业发展规划,为我镇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夯实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了项目建设力度,切实抓好了扩容提质,对老城区进行设计和提升改造,城镇建设与功能配套日趋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700万元完成了对、大道的设计改造,现已全面竣工;投入近500万元完成对镇区、的提升改造,路面铺设沥青、划定交通标准线、改造雨污井、人行道,不断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民生方面:除了对原有垃圾中转站进行改造外,又投入100万元在316国道旁高田村新建了一处垃圾中转站,加快了垃圾清运及处理的效率,城镇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投入350万元对向西小学及剑霞小学进行了教学楼危房改造,改善了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启动了对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用地的征收工作,共拆除涉及南店村、丁坊村总计16万平方米主体房及附属建筑,南店、丁坊安置房项目建设也在同步实施中,既为我镇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拉开了框架、拓展了空间,又大大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

投资6000万元启动了“村”整治和新社区建设项目,项目占地总面积211.97亩,涉及任务204户、拆迁面积46000平方米,增减挂复垦面积182亩;建设新社区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2500平方米,规划建设204户安置房。“村”整治和新社区建设项目建设,提高了农村土地集约使用效率,以改善环境、促进发展、建设和谐秀美乡村为目标,逐步改善村容村貌,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资源保障发展能力,促进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

1、深化细化城镇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可操作的指导;

2、一如既往地坚持房屋征收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征收进度,为顺利推进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打下基础;

3、加快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不断提高我镇幼儿教育水平;

4、以列为市特色小镇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镇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品位。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完善功能、做强特色产业、深化城镇管理、实施环境改善工程、产业发展工程、服务优化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我镇特色镇进行科学规划,投入6000万元以现化化小城镇为目标,加快临街店招美化亮化、中心广场改造、银河东、西路拆墙透绿、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将我镇打造成为市次中心城市;

5、结合320国道综合改造,对2平方公里用地范围内房屋进行全面拆除,统一规划改造。同时加大山背村、村新农村及新社区建设力度,使其成为新型农村新社区的综合示范亮点;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共享型 专业教学资源库 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0063-04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示范校项目”中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对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做了以下描述: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另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因此,规范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统一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类素材的建设标准,避免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是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规划建设。

一、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

第一,注重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长远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建设将会成为高职院校的一种常规任务。资源库的建设一方面应满足当下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实现资源建设的全面性、扩展性和易用性,将资源进行分级、分专业管理和应用。

第二,根据专业要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每个专业的资源建设成果都有自身的特色,应采用“共性+个性”的处理方式,制订面向校级的各专业的整体解决方法。

第三,更注重于资源的应用。教学资源库应将资源的建设、存储、管理、教学应用、评价等进行有机整合,以满足于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如答疑、讨论、备课等)。

第四,注重于生成性资源。资源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用促建、以建促用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资料、学生的完成的作业、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讨论等均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资源库应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第五,移动应用。随着移动应用的快速增长,应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手机终端,实现选课、阅读通知、作业提醒、讨论交流、答疑等功能。

二、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为相关产业领域在岗人员提高和更新技能、接受继续教育、满足社会人员多样化学习需要提供服务。具体包括:

第一,构造能够满足教学资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实现支撑平台的集中化。

第二,以专业为基础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并且实现校级各专业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学校软资产的不断积累。

第三,对学校“各自为政”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进行开放式平台级重组,建立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平台。

第四,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标准、规范、技术、工具和方法。

第五,建立统一门户的在线学习系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以满足各专业群教师和学生、社会学习者和行业企业职工等人员的专业需求为宗旨,以“跟踪先进、共性优先、共建共享、边建边用”为原则,采用“整体顶层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的方式,通过“课程开发在前、资源建设在后、平台同步跟进、持续更新发展”的过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资源基本建设框架。各专业的资源大体可分为专业级资源、课程级资源、素材级资源三级基础框架(见图1)。各专业可根据专业自身的建设内容和特点,拓展出自身的建设框架。在专业级资源和课程级资源中可以设定更多的结构,如在专业资源中拓展培训资源、行业资源等。每个专业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灵活定制。例如,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如图2所示。

(二)资源基本应用框架。课程是教学资源进行应用的核心。根据教改的思路,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素材资源,结合教师的教学设计,以较少的成本建设形成若干门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之用,同时在答疑、讨论等教师活动实施过程中应用资源库。示意图见图3和图4。

四、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功能

(一)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框架。具体可参见图5。

(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功能。其一,资源元数据的自定义。资源的元数据分为基本元数据和自定义元数据,可自定义的元数据包括分类信息等。其二,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呈现。教学可以按照媒体类型、分类信息,显示教学资源库的列表内容,显示内容包括缩略图、资源名称、资源类型、资源大小、下载次数。其三,教学资源的预览。可以查看教学资源的详细信息并预览教学资源,可对资源进行评论。其四,资源的下载。用户可以IP限制范围内下载教学资源。其五,资源检索。可以按照元数据的信息进行资源的多字段检索。其六,资源统计。统计信息包括资源数量统计(按照媒体类型统计)、点击统计、下载统计、用户上传统计。其七,资源上传。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源。其八,视频处理系统。对上传的视频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生成可在线观看的流媒体资源。其九,文本处理系统。对上传的文本进行自动加工处理,生成可在线观看的swf文件。其十,图片处理系统。对上传的图片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对于预览的资源加学校logo。其十一,动画处理系统。对上传的动画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加学校logo文件。其十二,音频处理系统。对上传的音频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生成可在线听的流媒体资源。其十三,资源排行榜。整个系统的资源热度排行、最新资源排行、用户上传资源量排行,对每个资源库进行资源热度排行、最新资源排行、用户资源上传排行。其十四,资源推送。可以接收中心服务器推送的教学资源。

(三)学习管理平台功能。课程空间是指课程内所有功能的集合。课程空间内所有多媒体编辑器都应能够调用资源库资源,调用分为超链接和直接引用显示两种。课程内部角色为:课程教师、企业教师、助教、学生、游客。一是课程公告。课程和企业教师可以公告,可以进行多媒体排版。助教、游客、学生可以查看公告。可以查看该公告被查看浏览的次数。二是自主学习课程。课程教师可以在线编辑“章节目录”,并可编辑、修改课程内容,制作网络课程,可以导入、导出SCORM包,可以调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素材资源进行建设。企业教师、助教、游客、学生可以进行课程在线学习,并记录所学习内容的学习时长。三是学习资料。课程教师、企业教师、助教可以自建分类,按照分类上传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查看下载,统计下载次数。课程教师、企业教师、助教可以调用资源库资源,形成学习资料的链接,学生可以浏览、查看、下载。课程教师可以管理所有资源、企业教师、助教只能管理自己上传的资源。游客可以查看,不允许下载。四是作业试题。学校教师、助教、企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设置作业的分值,作业分为附件作业和题目作业。在题目作业中,学校教师、助教、企业教师可录入或导入试题,并可利用题库中的试题组卷测试或安排学生自测。教师布置好作业后,可以选择立即开始。作业开始后,学生可以提交作业。企业教师、助教可以查看作业的上交状态,同时可以向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发送短信提醒(可以手动发送、自动发送)。游客可以查看作业。五是课程论坛。课程论坛中可以有多个版块。校内教师可管理讨论板块、发表文章、浏览文章、删除文章、添加精华文章、置顶文章、检索文章、回复文章、查看该用户发的其他帖子等。企业教师、助教、学生可以添加、回复帖子。置顶代表浏览时排序在前,置顶分为全局置顶、版块置顶,如果为全局置顶则在所有版块中出现,版块置顶是在本版块中置顶。全局置顶优先于版块置顶。六是在线答疑。课程教师、企业教师、助教、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校内教师、企业教师、助教、学生进行回答。同时可以实现检索、收藏、统计。可以调用资源库资源。七是选课管理。课程教师可以查看学生信息,对企业教师、课程助教、学生进行授权管理。课程教师可以检索、添加用户到课程中,并赋予一定的课程角色。八是课程统计。统计选课人员在课程中的各项活跃指标。九是课程属性。课程教师可以修改课程信息、可以设置课程是否允许进行申请、可以设置用户是否审核、是否开放课程。十是移动应用。支持以Android系统为基础的手机终端,进行选课,获取通知、作业提醒等功能。十一是课程门户。制作课程模板,课程教师可以选择模板生成课程门户。课程教师可选择将课程的某些内容到网站上,供专家和游客查看。

(四)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功能。一是培训信息。院系管理员可以对院系内的培训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分成安全教育、社会礼仪等,并可对信息进行管理。校内教师可以、删除、修改自己的信息。其他角色则可以查看这些信息。对于学生的查看信息,则记录学生的查看时间、最后查看时间。信息时可以调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内的资源。二是实训计划。校内指导教师可以制订实训计划(都归为院系实训计划),可以修改、删除自己制订的实训计划。三是实训分配。院系管理员可以将一部分学生分配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实训计划中,也可分配到相应的企业或相应的企业项目,还可将学生分配到校外指导教师的名下。四是实训过程监控管理。学生出勤:默认为正常,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均可以设置某个学生的出勤情况。系统可以对出勤情况进行统计。实习日志:学生可以填写、实习日志,校内外教师、家长可以查看。实结:学生可以提交、修改实结,校内外教师、家长可以查看。整体情况(实训记录):校内外教师可以查看每个学生的整体实训情况,包括状态、出勤、日志、总结等。实训指导。学生可以提出问题(问题可分类),校内外教师可以进行解答,既可以解答所负责的学生、也可以非负责学生的问题。继续学习。可以继续学习管理系统中的课程,可以选择学习新的课程。个性学习:学生可以将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和项目案例资料中有权限的信息整合起来,进行针对性学习,以解决实训中遇到的问题。五是实训评价。实训评价包括评价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可以向某一类角色在线调查。校内教师、校外教师等可以查看评价信息。六是企业、项目信息管理。院系管理员可以添加企业信息、项目信息、企业通知。学生可以创建企业信息、项目信息。七是制度管理。院系管理员可以各项制度,包括专业制度、院系制度、中心制度、学校制度等。八是论坛系统。教师、学生、游客可以在论坛上进行互动。九是站内短信。可以向某个用户或某些用户发送站内短信。

(五)专业门户网站。门户系统为各专业网站群,将各专业教学改革成果集中展示,能实现资源订阅,各专业重点课程资源、优秀课程和热点资源能推送到门户,同时具备个人空间、信息交流等功能,不同角色登录显示不同的功能模块,例如教师登录显示“我的课程”,学生登录显示“我的学习”,管理员登录显示“管理模块”等。

五、分阶段建设计划

教学资源库建设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源库的集中建设,第二阶段为资源库的应用推广,第三阶段为资源库的持续更新。

(一)资源库的集中建设。进行资源库集中建设,完成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框架构建;完成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和素材级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完成资源库网络平台建设。

(二)资源库的应用推广。在资源库的集中建设完成后,开展资源库的应用推广。首先推动教学一线教师对资源库建设成果的应用;其次,使学生以及社会技能学习者尽快共享到丰富、高效、先进的专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资源;最后,联合区内同类院校进行应用推广,边应用边完善,扩大教学资源库的受益面。

(三)资源库的持续更新。为保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创建资源库平台运行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确保教学资源持续更新满足教学需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每年更新比例不低于10%。通过校企合作和市场化运作,共同探讨教学资源库可持续的、良好的运行机制。(下转第67页)

(上接第65页)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者、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保障必需的资金投入,同时需要全体教师投身于建设过程中,才能将其建设好、利用好。

【参考文献】

[1]刘剑峰.高职院校汽车电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科教导刊,2011(31)

[2]银样军.如何建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徐文苑.酒店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酒店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中国商贸,2012(22)

[4]韩光辉.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4)

[5]王洪龄.基于Java与Web模式的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高为将,李振陆,戴金平.高职院校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想――以种植类专业为个案[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7]徐文苑.高职酒店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1)

[8]陈英,涛.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利用及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0)

篇3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学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76-04

一、引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而决定该核心的是教与学的交融与课程体系,作为“授体”的教师和作为“受体”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不少高校,针对教师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制度、监督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但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我们强调的“以学生为本”只是单一地强调学生的地位,并未将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体系中。即使再优秀的老师,再好的教学手段,学生不愿学、不努力学,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色、知识体系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却忽视了作为课程“受体”的大学生,“授”与“受”的有机融合才能确保优良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原地理科学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新专业,调整后的新专业与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二级学科保持了一致性,但如何使两个新专业及能延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又符合社会需求和形成特色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始于1998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路、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与强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已形成了具有各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及培养方向。2016年,第一批新专业学生已进入大三,很多高校已在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赵映慧等对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强化了实践课程,杨立国等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三方面探讨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R档氖导教学体系建设,李春妍等和宋红梅就“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课程优化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些成果对于新专业课程优化有很好的借鉴,但部分高校新专业课程体系大多仍以原专业为基础,强调各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忽略了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对教学中出现的部分学生对一些课程无兴趣、不主动、应付考试的现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鉴于此,本文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量化指标了解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喜爱程度,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探讨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探讨课程建设中“授”与“受”的平衡与和谐。

二、研究方法

采样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和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所有开设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喜爱度、对专业学习的贡献度等指标选择。选取贡献度、重要度、喜爱度三种指标,贡献度(大与小)、重要度(重要与不重要)、喜爱度(喜欢与不喜欢)=各指标选择人数/调查问卷总人数×100,通过选取比例排序反映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参与调查的学生141人(2012级49人,2013级35人,2014级28人,2015级29人),收回有效问卷141份。

篇4

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各项建设科学有序进行,现就加强我市城区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我市97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为政府决策和城市规划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总体规划设定的理论年限是20年,重点突出的是城市发展的远期目标,因此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还需要由各项专项规划进行深化作为支撑。为不断深化完善总规在近期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项目实施时序等方面的重点内容,我市自年起,先后组织编制了《市近期建设规划》、《市燃气专项规划》、《人防专项规划》、《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住房专项规划》、《城市广告专项规划》、《流域专项规划》及《城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等七个专业(项)建设规划,促进了各项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当前,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好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对于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共利益,保证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需编制的专业(项)建设规划工作内容

年4月,《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顺利通过,新总规根据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要求,按照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总体部署,对市城乡统筹发展及我市经济、产业、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综合交通、山地城市建设特色等专题进行了深度研究。对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和规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区城乡统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交通及重大市政设施规划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为了与新版总规编制工作同时进行,我市“十二五”期间专业(项)规划工作,应重点编制以下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市城市风貌与特色规划、环卫专项规划、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给排水专项规划、电力设施建设规划、邮政电信设施建设规划、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规划、市商业网点及综合市场建设规划、市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市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含传媒、广电等)、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加油站布点专项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城市综合管网规划。

三、认真组织各项专业(项)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完善规划体系。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内容要求,建立完善“十二五”专业(项)规划编制体系。

(二)坚持分类实施。明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篇5

城市规划与通信设施规划矛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陈辉指出,通信基础设施是城市规划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城市规划体系与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存在实际的矛盾。

城市规划时间长,周期一般为20年,其技术变化较慢且调整复杂、周期长。而通信业发展异常迅速,规划期一般为3到5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最具创新活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其所需建设变化较快,与城市规划较难匹配。这便需要因地制宜,总结以往经验,完善体制。

政策依据

而所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工信部《关于加强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为信息通信设施专项规划提供依据,进一步明确通信局房、基站、铁塔、管道线路等通信基础设施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以往,通信基础设施往往不在土地规划之内,这就造成了通信设施建设的异常困难和复杂。所以通信基础设施规划要尽早进入土地规划之中。《通知》提出,各地通信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城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需要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共同参与,铁塔公司、运营企业积极配合,协力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落实工作。同时,城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还需要与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绿地规划、供电规划等其他专项规划衔接,以明确未来需求和充分利用其他设施建设条件。

篇6

【关键词】排水规划 防涝规划 雨水规划 低影响开发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3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2013〕23号),旨在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可实施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1.1高强度暴雨多发

罗山县隶属于信阳市,位于河南南部,淮河南岸。罗山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近几年,罗山县城区高强度暴雨多发,城区出现多处积水点,内涝发生的频率增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导致了城市雨岛的形成[1],城市降雨量相比郊区多。

1.2城市高强度开发

①水循环系统紊乱

城区的高强度开发,地形地貌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造成了水循环系统紊乱。梅湾泄洪渠、宝城广场明渠是罗山县城区的泄洪通道。当出现暴雨时,上游来水通过该两条明渠排入小潢河,最终排入淮河。明渠的占压导致河道的行洪能力明显降低。

②地表径流改变

原有农田、绿地等透水面大都开发为建设用地,改变了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大大增加,雨水调蓄面积大大减少。径流系数的增大,直接增大了整个城区的径流量,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1.3城市规划及建设体制不合理

①对排水规划认识不足

罗山县城区缺乏排水专项规划,因而无法很好的指导新建城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旧城区排水管道的改造。老城区部分区域存在积水点,降雨时形成积水。

②规划设计标准不完善

当前排水规划设计规范和相关设计标准,大多是针对雨水管网以及雨水泵站等设施。防洪规划主要侧重河流;河道和管道这两套系统缺少系统的专项规划。尤其是超管网设计重现期的雨水,没有相关的技术规划及标准,且缺少对应的工程解决措施。

③建设体制不畅通

道路建设和排水管网建设分属不同部门,道路建设时序和排水管网建设时序不统一,建设无序,导致已修建道路,排水无出路,形成断头路、断头管。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缺乏沟通、协调,暴雨时出现河水倒灌排水管涵的现象。

2、解决城市内涝的规划措施

2.1强化城市按自然地理格局规划

城市发展应严格按照本地的自然格局规划城市的发展。县城周边分布一些水库、河流、湿地等调蓄雨洪的天然设施。由于城市建设的侵占,丧失调蓄功能,对城市防洪排涝造成威胁。编制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应当遵循自然地理格局,尽量减弱城市开发建设等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冲击。

2.2贯彻低影响开发理念

低影响开发系统在利用雨水资源的同时,还全面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减轻城市下游防洪排涝压力[2]。排水防涝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贯彻落实蓄、滞、渗、排等相互结合的原则。罗山县排涝专项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绿地、广场等地块对雨水进行滞蓄。

2.3构建起“排水、排涝、防洪”三级大排水系统

城市排水体系和排涝体系、防洪体系是整体的。雨水通过排水系统进入城市内河系统,再通过内河排涝系统流入下游河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造成城市内涝。因此,需要构建起“排水、排涝、防洪”三级防护体系,构建完整的大排水系统。

①排水体系

本次规划,雨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暴雨重现期不应小于2年,重要地区不小于3年一遇,广场和立交采用10年一遇标准。

②排涝体系

本次规划内涝防治重现期标准为20年。当发生大于设计标准的暴雨时,雨水管网内水位从满流状态升高,直到接近地面积水时,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调蓄池等开始容纳积水,当绿地和调蓄池积满之后,城市路面会发生积水,形成沿道路纵向的地面径流,地面积水深度不能超过0.15米,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

③防洪体系

防洪体系主要是防止外部洪水侵入城市,同时也满足城市内涝水的排除。本次规划防治内涝重现期标准为20年,小潢河现状20年一遇防洪标准偏低,本专项规划小潢河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本专项规划做好排水、排涝和防洪体系之间的衔接。

2.4适当提高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

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建设应以高标准建设,包括以下方面:

①提高雨水重现期。罗山县现状雨水排水设施,雨水重现期标准基本为一年一遇,本专项规划雨水重现期标准进行提高。

②径流系数按照最不利条件计算。规划罗山县城市综合径流系数不得大于0.5;但在排水管网设计中,雨水流量的设计应该按照最不利条件来计算,提高排水系统安全性。

③取消折减系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06年版),管渠设计时采用了折减系数m取1.2-2,2014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取消了折减系数,提高排水管网建设标准[3]。

④修编暴雨强度公式。罗山县暴雨强度公式采用25年降雨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建立暴雨模型。由于降雨资料年代较远且样本量较少,加之近年来极端气候增多,暴雨强度公式预测结果偏低,应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编。

⑤做好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排水防涝规划应与城市用地规划衔接,对河道蓝线及雨水泵站等设施的用地予以确定;与道路竖向规划衔接,从规划层面上杜绝积水点,考虑好雨水出路的问题;与城市绿地规划衔接,考虑好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问题。

2.5积水区域治理

城市老城区没有进行道路竖向规划且排水管网的建设标准偏低,尤其是低洼地段,是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重点区域。在不能抬高低洼地段的情况下,一是截流外部雨水;二是加强低洼地区雨水管网建设,并提高标准,保证城市安全。

结语

城市排水防涝是许多城市面对的严峻问题,雨洪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初期雨水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国家和地方已相继出台了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对城市排水与防涝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彭少麟,周凯,叶有华,粟娟。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生态环境,2005,14(4):574~579

篇7

__“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的编制,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举措,正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社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着力解决“十三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将面临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科学设定规划目标任务,努力编制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州情实际、反映群众意愿的“十三五”规划,推动全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切实开展“十二五”人社专项规划的分析评估工作,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全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工作情况和成效经验,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三五”各专项规划奠定基础。

(二)切实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分析“十三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将面临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围绕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社目标相结合,与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人社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相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三)科学设定规划目标任务。根据“十二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和发展环境的分析,按照省人社厅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以“人才开发”、“促进城乡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为题,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指标,起草和编制好“十三五”人社专项规划(草案)。

(四)研究安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项目是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要结合人社工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研究提出一批关系事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亟需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并做好重大项目特别是需由财政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项目为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以项目为载体推进规划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

(五)加强各项规划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加强与省人社厅、州直相关部门的对接工作,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使各项规划协调一致。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特别要加强专项规划与人社部、省人社厅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上级相应规划。

(一)领导小组

成立__“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总体协调和组织推进“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谦任组长,州人社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马崇曾任副组长,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州社保局局长洪亚黔,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莉,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张仕伟,州人社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商必彪,州人社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陈淑琳,州人社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肖堂友,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州就业局局长罗雄,州人社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岺丽为领导小组成员。

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综合法规科,由黄莉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包括:罗定国、王安玉蓉、侯万游、梁巍、陈祥开、欧荣泽、张登纪、谭佰娟、张博彦、钟雯、梁远倩、熊鹰、何宇珵、徐璐、韦贞臣、张芊。王安玉蓉为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联络员,负责对接协调工作。

(二)专项规划编制小组

成立“人才开发”、“促进城乡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三个专项规划编制小组,具体负责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及本编制小组日常协调等工作。

1、“人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小组

由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张仕伟任组长,州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负责人,职业能力建设科

科长欧荣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副科长(主任科员)张登纪,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科长谭佰娟,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综合科副科长韦贞臣,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委统战部、州编委办、州发改委、州教育局、州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州工信委、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住建局、州农委、州商粮局、州文广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州卫计委、州统计局、州扶贫办、州发展研究中心、州法制办、州外侨办、州科协等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领导为编制小组成员。“人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小组工作人员由我局涉及人才工作的相关科室、所属事业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综合科副科长韦贞臣为联络员,负责与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的衔接工作。

2、“促进城乡就业专项规划”编制小组

由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州就业局局长罗雄担任组长,州人社局副县级干部、就业促进科科长敖银兴,州考试院院长、农民工工作科科长胡德剑,州就业局综合科科长何宇珵,州发改委、州工信委、州住建局、州财政局、州农委、州公安局、州教育局、州民政局、州卫计委、州工商局、州统计局、州社科联等单位有关领导为小组成员。

“促进城乡就业专项规划”编制小组工作人员由我局涉及促进就业工作的相关科室、所属事业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州就业局综合科科长何宇珵为联络员,负责与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的衔接工作。

3、“完善社会保障专项规划”编制小组

由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州社保局局长洪亚黔担任组长,州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主任、社会养老保险科(农村社会保险科)、医疗保险科(工伤保险科)科长孙学耕,州社保局副局长陈怀东,州社保局综合科科长徐璐,州发改委、州工信委、州财政局、州农委、州民政局、州卫计委、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州住建局、州统计局等单位有关领导为小组成员。

“完善社会保障专项规划”编制小组工作人员由我局涉及社会保险工作的相关科室、所属事业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州社保局综合科科长徐璐为联络员,负责与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的衔接工作。

根据州政府统一安排和相关程序,__“十三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__年9月)

成立前期重大课题研究起草小组,下设人才、就业、社保三个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

(二)基本思路形成阶段(__年10月)

各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时间和阶段性任务,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主题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初步完成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明确本领域“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文稿送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汇总,并按要求报送州发改委纳入全州“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重点内容。

(三)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阶段(__年11月-__年12月)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着力解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入手,完成“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报告,按要求报送州发改委。

(四)规划草案编制阶段(__年1月-__年3月)

制定__“十三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部署“十三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专项规划编制小组根据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和基本思路,理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改革思路,形成各专项规划框架,编制各专项规划草案和征求意见稿,并按要求报送省人社厅、州发改委审核。

(五)规划编制完成阶段(__年4月-__年10月)

通过多种形式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和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组织有部门及专家进行论证和评审。对各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形成“十三五”各专项规划送审稿,按要求报送省人社厅、州政府审定批复。

篇8

“十二五”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市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和省发改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09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篇10

关键词:城乡供电专项规划;编制;流程

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负荷预测、电力平衡、负荷分区、站址落地、廊道选择等。供电规划一般不涉及发电厂等电源点。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一般由供电公司联合规划部门共同编制,下面将浅谈如何开展城乡供电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流程、注意作法、注意点。

1 主要工作流程

1.1 资料收集阶段

按照城市规划法、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致要求,对规划区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确定城市电网规划原则。规划部门负责收集城市建设规划及城市规划图等资料,供电部门负责收集历年电力负荷、电量、电力建设情况资料。

1.2 负荷预测阶段

根据历年负荷及城市规划情况,研究分析该规划区的负荷特点,选择多种方法对规划区进行总负荷及分区负荷预测,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规划区总负荷及分区负荷。该工作以供电部门为主,规划部门根据规划用地情况,采用负荷密度法等进行校核。

1.3 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线路走廊规划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结合多种变电站规划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优化得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站址及建设规模,确定变电站接线方式,规划确定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走廊路径。在规划工程中,工作组要及时与规划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保证规划用地及线路走廊具备可行性。

1.4 初步审查阶段

邀请市规划局、国土局,各县规划部门、国土部门及县供电公司等,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初步审查。规划工作组结合初审结果,调整优化规划方案。

1.5 征求意见阶段

征求各有关单位对初审修改完善后规划方案的意见,征求意见单位包括市、县规划、国土、发改委、环保、水利等,市区还需征求各区政府、园区、各规划分局意见。根据各单位回函,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方案。

1.6 专家评审阶段

由市规划局主持召开专家评审会议,邀请市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省电力公司、省电力经研院等专家组成专家组。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成果,规划成果在市规划局网站进行公示。

1.7 市政府审查、批准阶段

首先要通过市规划委员会预审查,再通过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审查,最后,由市规划局报市政府批准。批准后的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作为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市规划局统一、实施。

2 主要作法

电网专项规划紧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步伐并保持高度统一,确保规划项目和走廊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为规划的有效执行奠定基础。严格履行专项规划审批程序,保持市县区域的高度一致,确保规划成果的科学性严肃性。

强化五个层面的机制:

(1)强化市县公司层面机制。供电公司内部建立起公司分管领导、发展策划部、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县公司发建部构成的四级管理体系。公司分管领导负责监督管理,发展策划部负责职能管理,承上启下,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负责专业规划具体编制,县公司发建部负责协调、解决电网规划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2)强化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机制。联合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电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合同对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管理,促进规划既满足电网内部要求,又符合城市发展要求。

(3)强化与各级政府层面沟通机制。专项规划内部编制完成后,市、县公司层面分别征求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国土部门意见,按照反馈意见,进行修改,修改稿再次征求意见,并获得规划、国土部门同意批复意见,确保电网专项规划成效显著。

(4)强化专业部门层面机制。公司内部按照电网规划管理办法,明确发展策划部、营销部、基建部、财务部、运维检修部、调控中心、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信通公司及各县公司,确定相关专业人员职责分工、各司其责,明确考核评价。

(5)化技术支持层面机制。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要与各县公司沟通协调,确保电网规划编制实现高标准、高目标及高质量。另外,需要加强与市城乡规划研究院合作,提高规划变电站位置及输电线路走廊科学合理性。

3 规划注意点

3.1 负荷预测

一般负荷(均布负荷)、点负荷预测要相结合。供电公司一般提供负荷预测方法,规划单位(规划局或规划院)具体计算,不宜直接套用供电部门提供的计算结果(因为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规划编制部门更熟悉)。负荷预测要考虑到城市区域的开发强度。35千伏系统在很多城市市区里是限制发展的。城市电网规划应贯彻分层分区原则,各分层分区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避免重叠、交错。

3.2 变电站布点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确定变电站容量、数量、区域位置。变电站布点专业性很强,不仅要考虑分区域负荷,还要考虑到电网系统。在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中,110kV变电站是布点工作的重点。变电站选址原则(符合城市规划、负荷中心、进出线、交通、电磁、环境、防洪、抗震、地质)。500kV变电站布置在城市;220kV变电站布置在城市周边,接近负荷中心;110kV要深入负荷中心。

3.3 高压走廊布置原则

高压廊道分两种:高压走廊和地下管沟。根据城市地形、地面和道路网规划,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做到捷径、顺直,同时减少交叉;35kV及以上架空线路应规划专门通道。

新建、规划高压架空线路不宜跨越城市中心区、重要风景旅游区。市区尽量采用同杆多回架设,采用窄基塔。城市道路下电力管道(电缆沟)要规划到位。市中心、高层建筑群、城市商贸区、重要风景区等要采用地下电缆供电。

4 结束语

城乡供电专项规划要求首先明确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电网规划适度超前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力求电力设施规划建设远近结合,电网网架结构坚强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灵活,节能环保,经济高效,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其次是坚持规划原则,包括依据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原则;与城市其它市政工程设施相协调的原则;坚持电力适度超前,符合电力行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原则;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用电增长需求的原则;远近结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管理的原则。再次是要按照合理流程开展规划编制、意见征集、评审、修改完善等。最后城乡供电专项规划应按照法定上报、审批,方才可以完成城乡供电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田怀源,周步祥,冯燕禧,等.城市电网规划中负荷同时率的选择技术研究[J].四川电力技术,2011,34(1):38-41.

[2]沈锐.电网规划与电力设计对电网安全影响分析[J].广东科技,2014(2):85-86.

[3]蒋洪增,侯杰.配电网建设中的实用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3.

作者简介:胡中鲲(1979-),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网规划、电源接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