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个人情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6 11:4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律师个人情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律师个人情况总结

篇1

律师试用期工作总结

九月十日入律所实习至今已有两月有余,感受颇多,著述为文,当作总结。

律师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的律师,永远也不会成为一流的律师。律师不仅要精通法律,而且要了解商业运作的归则,理解法官裁判风格,体会客户真正需求。同时,思想上还要注意遵守执业操守,保护好律所和律师自身利益。如果要很好平衡这些复杂的关系,需要律师将具体的工作逐步提炼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并贯彻到工作中去。这样,有了思想作为指导,律师才能逐步形成成熟、稳健的执业风格。

律师仅有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特别注重实务操作。

律师实务操作应是多方面的,但本人想结合自身实习经历,浅谈两个方面。

一、 案源

有人认为实习律师当务之急是学会案件实务基本操作,有没有案源关系不大。实习时要尽快学会实务操作无可厚非,但对待案源的态度,本人不敢苟同。实习是为一年后执业作准备的,如果不从实习阶段就开拓案源,那么等到执业以后再去开拓,就会像有的律师一样,执业都一两年了,还没什么案子,没什么事可做。那就未免太晚矣!其实自己细想一下也知道,案源是律师执业的第一步,没有案子,还怎么做案子?所以说实习阶段就开拓案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既然如此,那么怎么开拓案源呢?

我想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宣传自己,让客户了解自己。把自己的个人情况放到律所网站上,制作个人网页,参加网上法制评论等。

(二) 培养社会关系

1. 培养与公检法司各机关的关系

(1)通过随律师一起办案认识各机关人员,了解他们,向他们虚心请教一些办案问题,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给他们留下深刻地印象。

(2)通过自己单独去办律师交办的案子,认识各机关人员。去办案见面时要有礼有节,给人留下良好地第一印象,这样第二次去就会记得起你。如此一回生二回熟,彼此就认识了,以后要办类似的案子就方便多了。

(3)通过亲戚朋友认识公检法司各机关人员,并保持良好关系。

2.培养与各企业的关系

(1)通过亲朋好友认识企业管理人员,与他们沟通,保持联络,为一年后打下案源基础。

(2)通过老乡关系认识了解一批企业,为今后执业,进一步开拓案源和市场。

3.培养社会其他各行各业人员的社会关系,包括同事关系。

二、执业技巧

执业技巧应是多种多样的,但两个多月的实习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律师的收费标准、收费技巧和如何准备立案。

(一) 收费标准和收费技巧

每个律所都有自己的规定,但国家物价部门和律师协会又有些不同规定,这其中有些重合和交叉,这些怎么处理。这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的,比如疑难复杂案件怎么收费?到底可收多少费用要心里明白。实习一个月还没搞明白,而且自己对此还没予以足够重视。用主任的话说吃饭家伙还没掌握好。自从主任前几天的一次谈话,才使我醍醐灌顶。的确,自己连入行之门都搞不清楚,谈何入行?一般案件按照收费标准计算,根据省律师协会文件确定的疑难复杂案件可以在收费标准的1-5倍内收费。对一些个人当事人确实经济有困难,也可在当事人提交申请减交后,经主任批准略收低些。

(二) 如何准备立案

1. 了解案情,倾听当事人陈述,与当事人良好沟通,深刻理会当事人真正意图,合理分析案情,告知当事人成功的可能性和注意事项,让当事人心中有底又有信心,但不要打保票,把话说死了。

2. 写律师法律文书

(1) 写起诉状

a、民事起诉状

在全面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写好起诉状。这写起诉状需要先有个初稿,再细化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起诉状也不例外,但一般改两次就差不多了。文字上要言简意赅,格式上符合文书要求。一般起诉状文书不要超过两张纸,因为不是每个法官都有这么耐心和细心的,所以力求意尽的前提下求简。

b、刑事自诉状

多看律所律师往年诉讼的典型文书,然后结合案情自己写。

c、行政起诉状

律所行政案较少,自己可看些法律文书方面的书。

(2) 辩护词

要学写辩护词,就要看律师典型的刑事辩护词,作为参考多学习,多请教,不懂就问。

(3) 词

要多看词,再结合律师交办的案子自己写,写完后经律师看后有哪些不足,自己再改,体会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些没有注意。

3. 案件表。

依表顺序装订,要记住。通过办案多次装订来掌握,按当事人人数制作副本。

4. 去法院立案。

篇2

律师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的律师,永远也不会成为一流的律师。律师不仅要精通法律,而且要了解商业运作的归则,理解法官裁判风格,体会客户真正需求。同时,思想上还要注意遵守执业操守,保护好律所和律师自身利益。如果要很好平衡这些复杂的关系,需要律师将具体的工作逐步提炼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并贯彻到工作中去。这样,有了思想作为指导,律师才能逐步形成成熟、稳健的执业风格。

律师仅有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特别注重实务操作。

律师实务操作应是多方面的,但本人想结合自身实习经历,浅谈两个方面。

一、 案源

有人认为实习律师当务之急是学会案件实务基本操作,有没有案源关系不大。实习时要尽快学会实务操作无可厚非,但对待案源的态度,本人不敢苟同。实习是为一年后执业作准备的,如果不从实习阶段就开拓案源,那么等到执业以后再去开拓,就会像有的律师一样,执业都一两年了,还没什么案子,没什么事可做。那就未免太晚矣!其实自己细想一下也知道,案源是律师执业的第一步,没有案子,还怎么做案子?所以说实习阶段就开拓案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既然如此,那么怎么开拓案源呢?

我想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宣传自己,让客户了解自己。把自己的个人情况放到律所网站上,制作个人网页,参加网上法制评论等。

(二) 培养社会关系

1. 培养与公检法司各机关的关系

(1)通过随律师一起办案认识各机关人员,了解他们,向他们虚心请教一些办案问题,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给他们留下深刻地印象。

(2)通过自己单独去办律师交办的案子,认识各机关人员。去办案见面时要有礼有节,给人留下良好地第一印象,这样第二次去就会记得起你。如此“一回生二回熟”,彼此就认识了,以后要办类似的案子就方便多了。

(3)通过亲戚朋友认识公检法司各机关人员,并保持良好关系。

2.培养与各企业的关系

(1)通过亲朋好友认识企业管理人员,与他们沟通,保持联络,为一年后打下案源基础。

(2)通过老乡关系认识了解一批企业,为今后执业,进一步开拓案源和市场。

3.培养社会其他各行各业人员的社会关系,包括同事关系。

二、执业技巧

执业技巧应是多种多样的,但两个多月的实习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律师的收费标准、收费技巧和如何准备立案。

(一) 收费标准和收费技巧

每个律所都有自己的规定,但国家物价部门和律师协会又有些不同规定,这其中有些重合和交叉,这些怎么处理。这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的,比如疑难复杂案件怎么收费?到底可收多少费用要心里明白。实习一个月还没搞明白,而且自己对此还没予以足够重视。用主任的话说“吃饭家伙还没掌握好”。自从主任前几天的一次谈话,才使我醍醐灌顶。的确,自己连入行之门都搞不清楚,谈何入行?一般案件按照收费标准计算,根据省律师协会文件确定的疑难复杂案件可以在收费标准的1-5倍内收费。对一些个人当事人确实经济有困难,也可在当事人提交申请减交后,经主任批准略收低些。

(二) 如何准备立案

1. 了解案情,倾听当事人陈述,与当事人良好沟通,深刻理会当事人真正意图,合理分析案情,告知当事人成功的可能性和注意事项,让当事人心中有底又有信心,但不要打保票,把话说死了。

2. 写律师法律文书

(1) 写起诉状

a、民事起诉状

在全面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写好起诉状。这写起诉状需要先有个初稿,再细化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起诉状也不例外,但一般改两次就差不多了。文字上要言简意赅,格式上符合文书要求。一般起诉状文书不要超过两张纸,因为不是每个法官都有这么耐心和细心的,所以力求意尽的前提下求简。

b、刑事自诉状

多看律所律师往年诉讼的典型文书,然后结合案情自己写。

c、行政起诉状

律所行政案较少,自己可看些法律文书方面的书。

(2) 辩护词

要学写辩护词,就要看律师典型的刑事辩护词,作为参考多学习,多请教,不懂就问。

(3) 词

要多看词,再结合律师交办的案子自己写,写完后经律师看后有哪些不足,自己再改,体会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些没有注意。

3. 案件表。

依表顺序装订,要记住。通过办案多次装订来掌握,按当事人人数制作副本。

4. 去法院立案。

篇3

美国人喜欢开派对,一到周末肯定有人开派对,邀请一大帮人去参加。

有时是因为有重大运动比赛开派对,像每年一度的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之间进行的橄榄球比赛,总能吸引当地很多人,我们学校(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篮球队的教练会邀请所有人去他家一起看比赛。因为处在两州边界,被邀请的人中总是两队的支持者都有,但是和他一起支持俄克拉荷马州队的人能坐在房间内沙发上看球,而支持德克萨斯州队的人就只能坐在后花园的板凳上。

有时是因为有节庆开派对。我有一年在老师家中过圣诞节,就没少参加派对,有专门邀请同事来参加的派对,有专门邀请朋友来参加的派对,还有就是和家人一起的派对。来参加的人少则十来个,多则二三十个。

有时干脆就是为开派对开派对,主人请些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特别热衷于参加这类派对,一个星期紧张的学习,到了周末当然要放松放松。对于美国人如此热衷于参加各类的派对,我很反感,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被人邀请去参加派对自己还要带些食物。主人主要提供场地和饮料,客人带来的食物大家一起吃。更有甚者,主人会直接向客人索要一定的费用,用来购买派对时吃的食物和饮料。被人邀请还要付钱,并不会扫任何人的兴致,美国人反而都很乐意,交完钱玩得更痛快。

如果说和朋友间在经济上计较点还情有可原,但如果和家里人,甚至和父母都斤斤计较,美国人是不是也太过分了!在美国有90%的人信仰基督教。每到星期天,就会有很多家庭一家大小穿着整齐地到教堂做礼拜,这也许就是星期天又叫做“礼拜天”的原因吧。上了大学后,我也常被人拉到教堂做礼拜。星期天没事去教堂不是件坏事,可以认识很多人,了解美国文化,练习英语等等。有时做完礼拜,还能吃上教堂提供的免费午餐。当然,天底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当我再三表示我没有打算成为一名基督徒后,就再也没尝到这种免费的午餐了。

很多美国人做完礼拜会去餐馆吃饭。我工作的中国餐馆每到星期天都很忙碌。在和美国客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两点让我接受不了。第一是美国人在中国餐馆吃完饭不给小费却处之泰然,而在美国餐馆吃完饭不给小费就走,服务生是会追出来索要的。第二是美国人一家三代一起来吃饭,买单时,父母、兄弟姐妹都是各付各的。有一次我碰上了一对母女吃完饭付账,女儿很坦然地问母亲:“妈妈,你自己付账吗?”“是的。”母亲也很坦然地回答,我反而成了当时最不自在的一位了!

其实,美国人的斤斤计较不单是对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有时就连和自己的救命恩人都算着一笔明白帐。这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忘恩负义。

在美国打官司很容易,找个律师你想告谁都可以,告不告得赢则是另一回事。在美国打官司花钱就跟打水漂一样,请一个律师每小时都是上百美元的花费。但是平常一毛不拔的美国人,为了件鸡毛蒜皮的事可以花上万美元打官司。在一件我听老师讲的案例里,这家人更是把自己孩子的救命恩人告上了法庭。

在国内,学校把“见义勇为”从《中小学生守则》中删除时,美国早已经在法律上否定了见义勇为的行为。在我的一堂运动比赛裁判培训课上,老师说,作为一名裁判员,如果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发生了意外,应该在第一时间找救护人员实施抢救,万万不可自己实施任何抢救措施。因为美国很多州的法律规定,除非当事人有责任,不然他的见义勇为行为是不会受到法律保护的。裁判员的责任就是吹好比赛,救人是救护人员的责任。裁判员自作主张去实施抢救,导致了严重后果是会被的。

有这样一个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例子。一个小孩的母亲下车买东西,把孩子锁在车里。当这位母亲离开后,停在斜坡上的车子开始溜车。一名路人看见情况紧急,强行把车里的小孩从车窗拉了出来。车子后来被撞毁,这名路人救了小孩一命。这名路人的行为百分之百是见义勇为,他不挺身出来救人也不会有任何责任,但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却给他带来了一场官司。这个小孩的家人极具讽刺地把小孩的救命恩人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当这位见义勇为者在把小孩拉出车外时,意外地把小孩的腿给刮伤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例如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帮助警察抓劫匪,结果却被警察怒斥。我想后面这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见义勇为不但救不了别人,反而让自己也陷入危险。所以美国人干脆一刀斩,立法不支持这种行为。美国的法律非常健全,不但保护着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也很注意保护一些小群体的利益。

篇4

关键词:律师和谐社会定位

律师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律师职业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律师是要将法律及其法律文化的精神转换成为国家、为社会、为当事人服务的技能,而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或者纯学术的研究上,这是律师区别于法学学者的地方,律师所担负的职责是要在法律和法律精神与实际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因此,如何设计与设计何种律师定位,来面对现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律师的职能作用,是一个需要律师认真思考的重要的课题。笔者以从事律师执业十五年所回馈的感受、感知,认为律师应当从以下定位来确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向。

一、做一名政治型的律师

正如江平教授所言,律师成为政治家并不是每一个或者大多数律师的愿望,律师能够成为政治家的也只能是极少数,但是成为政治家型的律师,却是每一个律师都能做到的。江平教授所称的政治家型律师,是指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始终具有一种政治家的素质,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从业务角度去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而是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判断力,在律师的执业活动中能够关心社情民意,关心国家大事,并根据自身执业的特点从法律上提出解决的办法。

律师参与政治不仅可以通过律师以某种特定的身份来实现,更多情况下是律师在其日常的执业工作中去实现。律师是社会法律工作者,而法律本身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从职业功能上讲,律师在执业中把握和运用法律,以自己特有的职业视角对自己日常需要使用的法律提出制订和修改的意见,其本身就是参与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律师协会鼓励与倡导更多的律师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对提高律师参与政治的热情、拓展律师参与政治的渠道将是十分有益的举措。

只有拥有良好的政治作风,律师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执业水平,也才能够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律师的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以此为动力为之努力奋斗。从表面上看,我们每一名律师所面对的是一个独立的、相对个体的案件,可能牵涉到的利益关系也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但是如果从宏观上来看,把我们所有的律师工作合成一个整体来统览,将会发现这的确是一个庞大的、对整个社会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事业。律师业务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维系着国家、人民的安定团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这就要求每一位律师在执业中不能只从眼前考虑,而要把自己所要承办的每一个案件与整个社会、我们的国家联系起来,这样就会自觉地产生了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在执业中不仅仅是从当事人的利益出发,而是会更多地考虑国家的、人民的利益。我们可以想向,倘若我们每一位律师都能在执业中具备了这样的政治素质,那么,也就必然会在执业中积极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从而避免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也才能够充分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律师的职能作用。

二、做一名学者型的律师

律师作为依法取得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义、促进法制完善为使命的法律专业人员,律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律师的执业技能与律师素质的要求。律师往往是受命于危难忧烦之际,效力于是非曲直之间,因此,他必须依赖自己对法律法规的把握和运用。我们大多数的律师都能够熟练地利用法律规定来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但我们刚从事律师执业的年青律师时常会感到,当法律规范规定得太原则、太抽象时,或者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发生冲突时,就可能感到力不从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些律师的法律基本功不扎实,研究能力薄弱。

学者型律师一词,“学者型”不过是修饰律师这个职业的,二者合起来,就是术有专攻、有研究能力,并且已经达到一定层次的律师才叫学者型律师。在这里,“学者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结构的问题,学者型律师应当包含知识型和适用型,是理论与实务能力更强的一种综合性的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学者型律师的特点是有法律思维与熟悉法律,钻研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并且善于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与法律素养。

并不是要求我们的律师都要成为一名学者,笔者倡导的学者型律师,只是倡导一种学习研究的风气和氛围,也就是每位律师要在某一领域里“术有专攻”,成为专家。律师的专业定位与学者型律师的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律师只有从事某一类的法律业务比较多,才会有比较深的感触,才会有机会就此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倡导学者型律师,就是倡导要有学者的人格魅力。我们省律协每年的继续教育培训会邀请一些学者来给我们授课,我们就发现,学者一般比较具有人格魅力,都特别注重自己的声誉和操行,这是目前我们业内所普遍欠缺和急需的。我国《律师法》也规定,申请律师执业证书者应“品行良好”,但这一规定同样由于缺乏配套的考评程序而流于形式,并未起到从道德素质方面对律师资格授予进行把关的作用。因此,倡导学者型律师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的,这对于净化法律服务市场、改善律师执业地位、重塑律师形象,充分发挥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都将起着积极作用。

三、做一名绅士型的律师

所谓绅士,就是举止文明,谈吐文雅,热情大方,对女士和老幼都很尊重,远离不良嗜好,人际关系好等优良素质外在的表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律师要从仪表、神态、举止、气质和语言等各个方面对自己提出要求,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笔者认为律师的举止形象,不是枝节,更不是小节。

律师应神态自然、胸襟坦然、装扮仪表整洁,处事应沉稳有力,端庄大方,潇洒有度。语言简练,准确而不卖弄词藻,更不能哗众取宠;出庭辩论时,不是吵嘴打架,不要尖酸刻薄、恶语伤人,冷静谦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律师着装应得体自然,服装是增加形象的主要内容,因为服装给人的冲击最强,律师经常出入检察院、法院等庄重严肃的场合,因此服装款式应庄重大方,不要赶时髦,穿奇装异服,但在服装质地上应适当上一层次,穿着一些表明一种分量的高档西装等,律师的职业要求就是应当给人一种权威,值得信任的感觉。任何服装的过于随便和不拘小节都是对听众和合议庭的不礼貌,也是缺乏修养的外在表现,相信一个整天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律师是难以成为名律师的。

律师是靠语言吃饭的,必须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律师出庭应尽量使用普通话,声音要明朗,吐词要清晰,声调快慢要适中,律师在发言时应充满自信,营造一种气氛,利用气氛来感染、吸引、同化听众,使法官在不知不觉之中采纳你的观点。与人交流时,表情自然、举止文雅、不应出现任何有损律师形象的肢体动作,例如,律师在出庭时,进出法庭要步履稳健、速度适中、坐姿要端正、表情端庄,以表现出律师对法律神圣的敬畏之感和对法官的尊重。实质上,这就是提倡律师崇尚法律职业的外在标志,体现出律师内在的法律文化精神。从某种意义来讲,律师的任何方面都能反映出一名律师其内在素质。

四、做一名勇士型的律师

坚持公平与正义是律师执业的规范要求,也是律师实现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无一例外地是在推毁或弱化君权、神权的过程中展开。对民权的尊重和保护成为社会进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价值准则。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避免政府决策同人民利益的冲突,特别是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冲突其实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在冲突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种规范的力量或权力加以有效的解决,并给出一种公平的结果。正是基于这种失衡的格局及调整这种格局的需要,现代律师制度才得以产生并等到快速发展。要求作为个体的普通公民以他们所不熟悉的法律知识与国家权力进行诉辩抗争是不可想象的,而律师的加入将极大地改善法律规范的具体实施,最大限度的促进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一个律师应当具备崇尚法律、坚定自信、忠实正直、尊严独立、不畏艰险、不惧强权、维护正义等基本素质,并自觉地将自己与此相对照,从而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律师要依法办事,不徇私请,不得贪图私利而影响法律工作的公正性和正义性。作为律师应堂堂正正,作自己的事,吃自己的饭,用自己出色的水平、出色的工作、出色的服务,赢得竞争的胜利,不搞小动作,不搞歪门邪道。当事人委托律师的目的都是在于通过律师的法律知识和一丝不苟的劳动,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笔者始终认为最能体现律师作用的地方是在法庭上,律师应当成为公民权利的守护神,成为恪守公平与正义的勇士。

五、做一名诚信型的律师

诚信是诚实和信用的简称。诚实是指一个人应该言行跟其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信用是指一个人应该守信,言而有信。诚实信用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人应该是心、意、言、行要诚信一致。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律师的职责,诚信是律师的宝贵财富。然而目前,个别些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出现了乱收费、收费不办事或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热衷于办关系案、人情案,其中尤以通过贿赂法官来达到胜诉目的的现象最为恶劣。尽管此类律师仅为个别,但“害群之马”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的声誉,而且导致法制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防范和制止律师队伍中不断出现的失信现象,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律师队伍建设,铸造律师“诚信为民”的形象。

笔者认为建立完备的律师诚信体制是加强律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现在的律师执业规范、规则只是为建立诚信体系打下的基础,还需要建立一套由违规惩处制度、诚信档案制度、执业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定机制以及教育培训体系等共同构成的保障体系。

篇5

【关键词】血亲复仇;法律;人情;冲突;统一

“血亲复仇”被看作为一种道德伦理的义务,在我国古代社会私和父母之仇的行为不仅为道德所唾弃,也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但是血亲复仇本身就是一种仇杀,在本质上是破坏社会秩序的危害行为。儒家一方面在立法上对其予以承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又要将这些实为犯罪的行为置于礼法的统领下。但在不同的时代,统治者对于这些制度都存在矛盾态度。中国古代社会这种始终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伦理作为治国方略和评判标准,势必会出现“曲法为情”或“合法悖情”现象。古代社会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法律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律与人情的冲突并未消除。

彭宇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但其影响仍在――老太太跌倒不敢扶,民众害怕被赖上,害怕做了好事却要被法律判决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法官所做出的判决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那为何在社会上引起了如此的大争议?产生了如此不良的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官在判案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法律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死死地遵守法条,没有考虑到民众的心里承受能力。法律与人情的冲突在当今社会依旧存在,如何处理好法律与人情之间的关系,也是检验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块试金石。

本文所涉及的人情是民众抛开法律规定,法院做出的判决符合他们以社会生活经验做出的预期。作为与人情相对概念的“法”,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法律规范,它是超越情理的东西,是一种调整人们之间权力与义务关系的强制性规范,是理性的产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文化强调礼治,德治,使法律充满了人情味,儒家思想的不断传承,使得“人情”这一理念传承至今。抛开人情,单依法律规定是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它仅仅是法条上的公平、正义。法律规定是一回事,法律实效是另一回事。从上文提到的“彭宇案”可以看出,法意脱离人情,势必会变成僵死的法条,拘泥于僵死的法条,做出与民众价值观相背离的判决,只能削弱法律的权威。伯尔曼教授说:“每个人都知道,没有任何警察可以实施的力量能够制止城市的犯罪”。这也就是说真正能够阻止犯罪的乃是宗法的传统,基于人们对法律的信仰。跳出人情,忽视民意只能导致法律形同虚设,所谓的法条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在当代中国,单依法律,跳出人情,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为迎合人情,法律却被扭曲,失去了其应有的公平正义。一个案件还未到审判的时候,民众的判决便已在各大网站上传的沸沸扬扬,很多时候法官由于迫于舆论的压力,而做出与法律相背离的判决。法律明确规定“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法的适用原则之一,其中的事实指的是法律事实,而人情的介入将是这一案件变成案件事实与人情事实的混合体,法的适用将会遭到破坏,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颠覆性的破坏。

重视民意,考虑民众的心里承受能力并不意味着法官要被人情所左右。民意需要受到尊重,但法律具有其独立性,法律人必须遵从法律,法院需要坚定中立的立场,根据真实的证据和相关的法律条文判案。贺卫方教授说过:“法官判决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因为经过过滤最后凝练成的所谓民意的结晶,就是法律”。不考虑民意,拘泥于法律也许会造成民众对法律信仰的缺失,但对于人情的过于看重,忽视法律将会造成对整个司法制度的破坏,“法外施恩”,“法外施刑”又将浮出水面,导致司法黑暗。

法律和人情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究竟该怎样处理法意与人情的冲突。

法律制定本身的滞后性、局限性与社会不断发展的矛盾、法律人的理性思维与普通民众感性思维的矛盾,使得法律与人情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并没有违背人类对价值的认知,所以法律与人情并不是完全处于两个对立面上的,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与人情的天平处理不好,将会阻碍法制建设的进程。法律与人情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使之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才能有效的推进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那到底该怎样实现法意与人情的平衡?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员制度。陪审团制度是美国特定国情下的产物,其宪法规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诉讼标的较大的民事案件中当事人有权要求陪审团参与审判。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陪审团不适用法律,在了解双方当事人及律师的证据、观点、听取法官关于证据总结的指导,负责认定案件的事实。陪审团对案件事实的裁决具有终局性。

陪审团制度巧妙地将人情的因素融入到法制中,既维护了司法的威严又体现了人情,但我国属于大陆法系,且国情存有很大差异,照搬别人的制度极有可能出现“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的尴尬,因此不能全盘照搬。

再者,因为司法权被法律人垄断,法律到底是如何产生,这个案子为何要这样判往往是普通民众所不知晓的,当民众所预期的与法官最终做出的判决不同时,民众就极有可能认为法律人以执行法律的名义践踏法律,从而导致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缺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要引入有效的监督机制,让民众参与司法过程,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普及法律,引导民众形成法律思维。

最终,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充分重视民意,但又不能轻易的为人情、舆论所左右,应综合考虑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将法意与人情相结合,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从而推进法治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8.

[2] 董韫斐.人情的法理[J].科教文汇,2008(11):47-48.

篇6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阶段,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寻计问策,为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司法行政工作中打下了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全面把握、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条主线,把全局干警、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十七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谈心,我从个人和集体两方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成绩,查找出存在问题,制定了下一步整改措施,现将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

1、坚持司法行政科学发展,进一步推进“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志。按照十七大报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的要求,我带领班子成员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推进全社会的法制化进程,这不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司法行政机关围绕中心,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方面。我站在全局的高度,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把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精心谋划,全力推进。通过开展“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稳定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按照《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利津县第四个依法治县规划》的要求,扎实全面地开展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目标管理,实行检查、通报制度,努力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从根本上规范和促进各部门、各单位的民主法治建设。二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普法教育实效。应用科技手段普法,设立普法网站,加大网络法制宣传力度,广泛与新闻媒体协作,形成多层次、多手段、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态势,构筑法制宣传教育社会平台,开拓普法依法治县工作宣传教育新途径和新领域。三是全面推进和深化“法律六进”活动。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总结交流推广经验,务求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四是坚持以考促学,切实抓好对全县各类普法对象的学法考试工作。按照县委组织部、县司法局等部门文件要求,适时认真组织全县领导干部统一参加全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五是继续深入开展全县“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及时组织开展县级民主法治村全面检查验收活动,推进全县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坚持司法行政科学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稳定是基础,是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更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也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坚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已任,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法制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强化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和预防性作用,维护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健全完善“调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坚持“民不转刑”的原则,深入开展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做好“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使人民调解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大厦的基石。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拓宽安置途径,预防和控制“两劳”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法律服务的保护功能。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资源,对社会弱势群体、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提供及时、便利的法律服务,并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减、免、缓收费,扩大救济制度的惠及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坚持司法行政科学发展,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践证明,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创新则是更大的发展。按照十七大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我积极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制定实施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实现了人民调解员公开竞聘专职化、工资报酬统筹化、工作职责明确化、管理考核制度化、机制运行规范化,使人民调解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加强公证信息化建设,推广使用公证业务软件和管理软件, 逐步实现了公证工作的科技化、数字化、信息化,提高了公证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办证效率。进一步抓好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工作,由零星突击检查向常规检查转变。积极开展律师信用等级评定等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法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4、坚持司法行政科学发展,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十七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司法行政干警的整体素质,是做好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司法行政机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建设高素质的干警队伍为目标,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树立“执法为民、服务为民”的思想,树立依法治警、依法治所、公正执法、科学管理的理念,不断强化司法行政干警职工、法律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活动,树立全员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有计划地采取措施,提高五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在提高政治素质方面,把学习十七大精神作为理论学习中心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吃透报告的精髓。二是加强队伍的业务培训,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以学历提升、网上培训和外出学习考察为内容的综合培训。同时,组织全员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公务员法》、《公证法》、《律师法》、《法律服务工作者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干警的综合业务素质。三是提高理论素质。严格学习日制度和自学制度,侧重学习哲学理论,进一步提高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提高文化素质。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日常鼓励开展读几本好书,唱几首好歌,培养几个好兴趣,做几件好事,交几个好朋友活动。五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微机操作、公文写作等方面的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需要。此外,特别加强队伍的廉政建设及职业道德建设。教育职工自觉遵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办关系案、人情案;不出关系证、人情证,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纪的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依法实施处罚,并记入诚信档案,不断提高全县法律服务业的社会公信力。

二、存在的不足

在看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县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普法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在人力、物力和经费资源方面的投入不够,普法深度、广度不够;人民调解工作,延伸度低、服务面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还没有有效衔接;在法律服务方面,服务水平、质量不高,律师、公证员队伍的素质教育有待加强;在法律援助方面,覆盖面低、受援面窄,工作中应加大对残疾人、农民工的法律援助。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理论学习不深入。分析我在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未能把学到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导致在制定发展规划中缺乏战略高度,工作出现片面性、盲目性;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理论的理解,我认识到不靠理论上的成熟指导实践工作,就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要求。当前我在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实际上就是学习不深不透,理论功底不厚,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强的表现。

2、队伍管理和行风建设不够扎实。对干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抓得不够得力,导致个别人没有完全做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做为评判自己工作优劣的标尺,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没有根深蒂固,服务工作不是十分到位,质量不是很高。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带头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坚持学习。在学习内容上,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不断加强对政治理论、业务技能、科学知识和领导艺术的学习。在学习形式上,针对我日常工作繁重的实际,采取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每天坚持自学。二要学以致用。要学以致用,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方法的简单了解上,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要成为本行业、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水平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学习要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改变思维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管理手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2、以民为本,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为民服务。

篇7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

1、坚持司法行政科学发展,进一步推进“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志。按照*报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的要求,我们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推进全社会的法制化进程,这不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司法行政机关围绕中心,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方面。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把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精心谋划,全力推进。通过开展“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稳定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按照《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和《依安县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扎实全面地开展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目标管理,实行月检查、季通报、年终总评制度,努力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从根本上规范和促进各部门、各单位的民主法治建设。二是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普法教育实效。应利用科技手段普法,设立普法网站,加大网络法制宣传力度,广泛与新闻媒体协作,形成多层次、多手段、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态势,构筑法制宣传教育社会平台,开拓普法依法治县工作宣传教育新途径和新领域。三是全面推进和深化“诚信六进”活动。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总结交流推广经验,务求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四是坚持以考促学,切实抓好对全县各类普法对象的学法考试工作。按照市委组织部、市司法局等部门文件要求,适时认真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统一参加全省领导干部诚信知识考试。五是继续深入开展全县“民主法治单位”创建活动。及时组织开展县级民主法治单位全面检查验收活动,推进全县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坚持司法行政科学发展,

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稳定是基础,是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更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位任务,也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定地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已任,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法制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强化诚信服务、诚信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和预防性作用,维护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健全完善“调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坚持“民不转刑”的原则,深入开展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做好“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使人民调解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大厦的基石。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拓宽安置途径,预防和控制“两劳”人员重新违法犯罪。要围绕*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建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法律服务的保护功能。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对社会弱势群体、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提供及时、便利的法律服务,并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减、免、缓收费,扩大救济制度的惠及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每年都有近200件的法律援助,减免收费年均20万元。

3、坚持司法行政科学发展,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践证明,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创新则是更大的发展。按照*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拓展经济类公证业务,对符合我县县情的经济类公证项目,争取政府支持,为开展经济类公证奠定基础。加强公证信息化建设,推广使用公证业务软件和管理软件,逐步实现了公证工作的科技化、数字化、信息化,提高了公证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办证效率。进一步抓好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工作,由零星突击检查向常规检查转变。积极开展律师“AAA”信用等级评定、星级基层法律服务所等级评定等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法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4、坚持司法行政科学发展,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司法行政干警的整体素质,是做好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按照*报告的要求,司法行政机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建设高素质的干警队伍为目标,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树立“执法为民、服务为民”的思想,树立依法治警、依法治所、公正执法、科学管理的理念,不断强化司法行政干警职工、法律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活动,树立全员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有计划地采取措施,提高五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在提高政治素质方面,把学习*精神作为理论学习和支部党日活动的中心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报告,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吃透报告的精髓。二是加强队伍的业务培训,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以学历提升、网上培训和外出学习考察为内容的综合培训。

同时,组织全员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公务员法》、《公证法》、《律师法》、《法律服务工作者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干警的综合业务素质。三是提高理论素质。严格学习日制度和中心组学习制度,侧重学习哲学理论,进一步提高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提高文化素质。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日常鼓励开展读几本好书,唱几首好歌,培养几个好兴趣,做几件好事,交几个好朋友活动。五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微机操作、公文写作等方面的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需要。此外,特别加强队伍的廉政建设及职业道德建设。教育职工自觉遵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办关系案、人情案;不出关系证、人情证,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纪的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依法实施处罚,并记入诚信档案,不断提高全县法律服务业的社会公信力。

二、存在的不足

在看到我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县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普法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在人力、物力和经费资源方面的投入不够,普法深度、广度不够;人民调解工作,延伸度低、服务面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还没有有效衔接;在法律服务方面,服务水平、质量不高,律师、公证员队伍的素质教育有待加强;在法律援助方面,覆盖面低、受援面窄,工作中应加大对残疾人、农民工的法律援助。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理论学习不深入。分析局领导班子在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未能把学到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导致在制定发展规划中缺乏战略高度,工作出现片面性、盲目性;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大家一致认为,不靠理论上的成熟指导实践工作,就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要求。当前我们在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实际上就是学习不深不透,理论功底不厚,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强的表现。

2、队伍管理和行风建设不够扎实。对干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抓得不够得力,导致个别人没有完全做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做为评判自己工作优劣的标尺,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没有根深蒂固,服务工作不是十分到位,质量不是很高。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带头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坚持学习。在学习内容上,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不断加强对政治理论、业务技能、科学知识和领导艺术的学习。在学习形式上,针对班子成员日常工作繁重的实际,采取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争取做到每月班子集中学习一次,每天个人自学。二要学以致用。要学以致用,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方法的简单了解上,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要成为本行业、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水平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学习要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改变思维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管理手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篇8

1、 由校学生会宣传部制作职场模拟大赛宣传板及海报进行校内的宣传。

2、 由校学生会学习部向各系学生会传达消息,再由各系学生会通知各个班级关于职场模拟大赛的具体情况。

二、报名阶段

我们会按照各专业所学的不同提供以下职位:管理类:销售经理、营销师、市场调研员、会计、统计专员、经理助理、办公室助理、财务人员、软件工程师、专职律师、网页设计师、策划经理、人事主管、商务代表、国际贸易专业、出纳员、行政助理、保险员等。

1、 学生可直接在c104(晚7:00---9:00)报名。

2、 先上报到系里,在由系里统一上报到校学生会学习部。

3、 报名时间

三、初赛

1、 申请教室工作。(提前半月进行教室的申请批准)

2、 布置会场。

先提前半天进行初步的规划布置工作,临赛时再作相应的调整使之更适合当时的氛围。

3、 组织选手的入场工作。

按选手所选职业分为不同的赛区模块,各选手自带纸笔并自制个人简历。简历内容至少应包括自我介绍及对该职业的认识,及工作展望和个人的奋斗目标等

初赛评委成员:校学生会学习部成员及八系之中的三到五名成员(由各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推荐产生)。

根据个人简历的制作情况删选出一批优秀的作品进入第二个环节-----半决赛。

四、半决赛

1、 申请教室工作。(提前半月进行教室的申请批准)

2、 布置会场。

先提前半天进行初步的规划布置工作,临赛时再作相应的调整使之更适合当时的氛围。

面试

3、 组织选手的入场,对各选手进行排序登记工作。

由主持人依次让各选手登台作简单的个人介绍(包括姓名、申请的职位、专业水平、特长及对以后的工作展望)时间2分钟左右,最长不过三分钟。

自我介绍完后,五人一组接受评委的提问。

笔试

笔试题目为五个简答题,时间为一小时。

面试笔试时间地点待定。

主持人:预选2到3个(有经验者优先)

评委:由各系推荐一个组成(必须是部长及部长以上级别的)

评分准则:根据个人的笔试成绩及面试成绩综合评价。面试评分主要看选手是否有创造性思维和个人所表现的思维应变能力、诚信度等酌情给分。

五、决赛

组织选手入场

1、个人风采:每个选手进行自我介绍和即兴演讲时间共计为三分钟,在由评委对其进行提问。

2、团队合作:选手自由组成若干团队(每队五人)进行团队较量,组队时间为三分钟。

1、 必答题

2、 抢答题

3、 由一方为另一方出题并让其回答

3、团队总结:每一团队派出一人进行现场总结

主持人的选定工作:预备2到3名

评委:由各系就业于指导专员组成,每系一人

特邀嘉宾:各系书记等

六、奖项设置

由评委对各团队及选手打分,评出名次并颁发奖状和奖杯及荣誉证书

团队奖: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

个人奖:根据最后的职业情况设最佳模拟职业金奖、银奖、铜奖各一名,个人优秀奖若干名

半决赛笔试题目及部分面试题目可从我们所提供的以下题目中选取

提问的部分问题:

1、关于单位情况

-----"你了解我们单位吗?"

-----"你为什么喜欢这种工作?

------""你找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你的理想是什么?"

2.关于个人情况

-----"你有什么特长爱好?"

------你有什么优缺点?"

3.关于专业情况

-----"你为什么选择读此专业"

-----"你学过的科目与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关系?"

------"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什么课程?为什么?"

4.关于工作能力

-------"你的适应能力如何?"

5.关于人际关系

-------"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往?"

-------"你喜欢独立工作还是与别人合作?"

-------"你喜欢什么样的领导?"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团结的基础。人际关系状况反映一个单位的精神文明状况。人际关系好,这个单位就团结,同事及上下级之间会齐心协力,工作高效而愉快;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必然内耗丛生、涣散无力、缺乏生气。所以,你到一个单位一定要搞好人际关系。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虑搞好人际关系:

(1) 尊重他人,不自视清高;(2)平等待人,不厚此薄彼;(3)热心助人,不见利忘义;(4)诚实守信,不贪图虚名;(5)主动随和,不孤芳自赏;(6)宽人律己,心胸开阔;(7)服从领导,遵章守纪。

6.关于工作态度

-----"怎样对待面前的困难?"

-----"如果为了某事你受到批评怎么办"?

-----"你想怎样取得成功?"

7.你对你的事业有什么长远打算?你打算如何达到它?

(1)你认为要怎样才能算事业成功?(1)

(2)你如何处理你曾遇到的困难?

(3)你认为你是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4)你认为在哪种工作环境中最能发挥你的才能?

(5)你有没有制订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6)什么是你选择工作的首选因素?

8、你了解这份工作的职责吗?哪一方面最吸引你?

9、如何工作需要的话,你能否加班?

10、你还申请了什么职位?你若被多家公司录用,你如何选择?

11、简单描述一下你参加某一次活动的情况以及你的职责。

(1)你从学校和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2)在这些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3)在学校和社会活动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4)你认为在学校获得的工作经验能否应付得了新工作?

(5)在学校中你和同学相处得如何?

篇9

关键词:法律教学;案例研习;智能技能

法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智能技能”,即解释和适用法律的能力。我国大陆地区的法律教学,主要是“课堂讲义式”教学[1],由教师依托教科书进行法理阐释,偶尔举几个案例讲解一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也许是有效的,但不足以培养智能技能。原因在于,智能技能属于隐性知识,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在做中学。从各国(地区)的教学实践来看,培育智能技能的最理想方式,当推“案例研习”,因而有必要对此作深入研究。

一、智能技能的涵义及培育要求

智能技能属于法学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以能否编码为标准,将知识区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2]。其中,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个体或组织网络中,具有情境依赖性而难以被编码的知识”[3]。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情境性、个人性、意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隐性知识存在于各个学科领域,法学领域的隐性知识,即为“法学隐性知识”。如果说,法学显性知识是关于实体法、程序法等方面的知识,那么,法学隐性知识则是如何适用法律处理问题的知识,它实际上是一种法律技能。根据何美欢[4]老师的观点,这种技能包括两个部分:智能技能和实务技能。其中,智能技能是指“使用符号的能力,是一种程序上的认知”,是“知道怎样”,换言之,这是一种处理法律概念、条文及其他法律资料的能力,其核心是进行法律解释和适用;实务技能虽然涉及法律,如草拟法律文件、谈判等,但它的核心是处理法律业务中的人际关系。在法律业务中,必须兼有智能技能和实务技能,才能成事。但是,要形成实务技能,必须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人情世故的透彻理解,故其培养的最佳途径不在学校,而在学生毕业后的执业中[5]。因此,学校培养法律技能的重点,应当是智能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智能技能的培育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传授。即对实体法、程序法和法律实务等知识的传授。由于它们属于显性知识,课堂讲授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本文对此不作讨论。二是技能训练。具体包括:(1)认定和核实任何与法律问题相关的事实的能力;(2)分析事实和就被争议的事实构建或批评某论证的能力;(3)认定法律问题和就法律问题构建有效和中肯切题的论证的能力;(4)明白任何法律的基础政策以及社会环境的能力;(5)明智地运用一切资料进行研究的能力;(6)分析和阐明抽象概念的能力等[6]。质言之,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能力。这种技能,是典型的隐性知识,仅靠讲课是培养不了的,其惟一的培育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练习。由是,案例研习成为最佳选择。

二、案例研习与“智能技能”培育要求的契合

案例研习肇始于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于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德尔(C.C.Langdel)教授首创,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分析案例来阐述法律规范和法理。由于英美法系国家有判例法传统,案例教学历来受到重视。但是,这一教学法本身存在严重不足,因为案例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覆盖整个法域,仅凭案例教学不足以系统掌握法律知识。于是,人们根据大陆法系的特点对其改进,即在系统传授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形成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能力,这种方法始被称为“案例研习”。案例研习在大陆法系诸国,如德国、日本等,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法律教学,而且用于法官培训,效果显著。我国台湾地区因为继受德国法的缘故,对案例研习亦甚重视,尤其是著名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更是身体力行,其在大陆学界讲学或授课,基本上都采用案例研习的教学方式[7]。近年来,案例研习受到我国大陆地区重视,一些精英法学院纷纷引入,如从2009年起,清华大学开设“刑法研讨与案例分析”课,中国政法大学开设“民法案例研习课;2012年,北京大学开设民法、刑法案例研习课;2013年8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案例研教材等。案例研习何以广受青睐?原因在于,它与“智能技能”的培育要求几乎完美契合。案例研习的重点在于“研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融入案件情境中,得出处理意见,并撰写研习报告。案例研习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认定事实、解释和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过程,其至少具有如下功能:其一,沟通知识与技能的桥梁。培育智能技能所要解决者,无非是适用法律处理案件,其要害是,使学生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处理案件的技能。案例研习的实质,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事实和法律处理案件,正好为知识与技能搭建一座桥梁。其二,实现角色转换。学生在动手处理案件中,其角色已经转换,他(她)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律师,“像一个律师那样去操作”(do like a lawyer),沉浸于案件处理中,通过认定事实、寻找法律依据,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其三,有效的纠错机制。案例研习中有多个互动反馈环节,包括老师的引导,小组的讨论,全班一起研讨,以及老师的点评、总结,它们构成案例研习的纠错机制。最关键的是,案例研习属于“纸上操作”,可以针对不同的案例多次做,针对同一案例反复做,从而使不足之处一个个暴露,找到差距,寻思解决之道。这些纠错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检验中反思自己的做法,保证学到正确的技能,而不至于误入歧途。最后,批判、反思意识的萌生。对于智能技能的培育,案例研习的功能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对象,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它还使学生萌生对现行规范进行批判、反思的意识。原因是,学生在适用法律解决争议中,必然会碰到现行法律规范本身在解决争议中的合理性、有效性问题,这就为其批判、反思现行规范,进而优化、完善现行规范提供了合适的进路[8]。正是由于案例研习具有上述功能,使其能够几乎完美地契合智能技能培育的要求,以弥补现行“课堂讲义式”教学的不足,因而受到广泛重视。

三、以案例研习培育“智能技能”的步骤

案例研习课涉及学生个体研习,撰写法律文书,小组讨论,班上讲述和教师点评、总结等环节,大致分四个步骤:1.个体研习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面对教师发放的案例原始材料,通常是既新鲜又害怕,想接受挑战,但又担心不能胜任,需要老师(也可以安排有经验的研究生)适当指导。在研习中,学生要完成如下工作:(1)研究案情。根据现有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分析其中的法律关系;(2)理解争议。找到当事人争议的问题,并将案件中的生活事实“翻译”为法律概念,以法律概念来把握争议问题;(3)寻找请求权基础,或称“寻法”。根据争议问题寻找据以支持当事人权利主张的法律规范,即“请求权基础”。这是一个在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来回穿梭,使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相互阐明、相互验证的复杂思维过程:一方面,是从案件事实出发去寻找法律规范,根据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来判断该规范是否适于案件事实;另一方面,是尝试将法律规范适用于案件事实,判断案件事实是否符合该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9]。(4)寻找抗辩事由。寻找请求权基础后,应进而研究是否存在足以反驳当事人主张的抗辩事由,以维护他方当事人的权益。个体研习的成果,表现为学生个体撰写的法律文书,包括判决书或词。2.小组讨论个体研习完成后,应组织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上述研究案情、理解争议、寻找请求权基础和抗辩事由四个方面,意在通过互相对比、讨论,丰富认识、纠正错误。小组讨论后,各学生完善自己的法律文书。3.班上讲述各小组派代表1-2人(也可由老师随机指定,或自愿上台)面对全班讲述,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案件事实的认定,法律关系分析,请求权基础、抗辩事由的判定,以及适用法条的论证。讲述时要求尽量脱稿,以锻炼心理素质和在压力下的思维能力。4.教师点评、总结教师先点评各组情况,分析各自得失,然后按照案例研习的四方面内容逐一分析、点评,重点在于展示规范的法律思维方式,总结案件研习的规律,为学生以后研习案例提供参考。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进一步修改法律文书,形成案例研习的最终成果。

四、以案例研习培育“智能技能”的策略

案例研习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智能技能。但是,由于各校情况不一,不同年级的学生法律素养差别甚大,因而在实施案例研习时,应当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取得实效。这些策略包括课程的设置、规则的制定、案例的选择和授课人数的控制等。1.课程的设置案例研习本身属于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解释和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能力,其课程性质应定位为专业实践课。在开始阶段,以设置选修课为宜,待条件成熟后,再调整为专业必修课。有效的案例研习,以掌握一定的实体法、程序法知识为前提,因而其开课时间不宜过早,不建议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以免因难度过大打击学习信心。比较理想的开课时间,以高年级为宜,最好是在学生实习之前一个学期开设,这样可以使案例研习与实习相得益彰。2.规则的制定案例研习必须依一定规则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案例研习前,教师应拟定研讨、评价的规则,并督导学生遵守。具体包括:学生有积极参加研习、讨论和撰写法律文书的义务,不允许“搭便车”;学生应公平分享发言机会,如有观点分歧,应彼此尊重;发表意见应当客观、真诚,讨论和评价应具有开放性,并通过不断归纳,逐步修正错误,形成最终的思考结果[10]。在研习中,指导老师应适时进行干预和引导。3.案例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案例,对研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故须精心选择。大体上,选择案例最好符合两个原则:(1)真实性。真实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还只是一些原始的素材,学生必须从中分析和抽象出案例事实,从而使案例研习更接近于“实战”。这不仅利于技能训练,而且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育人文情怀。(2)适应性。案例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相适应,不能太难。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适当控制所涉知识领域和内容的广度、深度,使学生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增加研习信心。当然,如果所选案例是主讲教师亲自办理的案件,则更佳。这样的案例,即使在情感上,也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习;此外,选择自己办的案件,老师在点评、总结时,还可以与学生们分享办理此案的心得和经验,对学生的帮助更大。4.人数的控制案例研习的特点,决定了参与授课的人数不能太多,必须实行小班授课。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地参与研习、讨论,如果达到40人,就难以组织,而效果亦受到影响。我们之所以主张,在初始阶段只把案例研习作为选修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师资限制,尤其是在地方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蕾.“案例研习法”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44.

[2]朱继胜.论法学隐性知识的传授[J].教育评论,2016(8):138.

[3]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J].清华法学,2006(3):113-116.

[4]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2014(2):303.

[5]何美欢.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01-102.

[6]王康.对民法案例研习教学实践的思考[J].法学教育研究,2015(1):177.

[7]刘铁光.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人的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174.

[8]唐孝辉.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1.

篇10

论文摘要 社会调查制度通过调查未成年人的个性特征、一贯表现、成长经历等现实情况,分析其走向犯罪道路的各种因素,考察其人身危险性,并进而寻求对未成年罪犯的最有利于其回归社会的处理方式。在我国健全与完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对减少刑事司法程序对未成人的负面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未成年人 社会调查 刑事案件

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在违法犯罪后获得有效矫正,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荣辱,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发育尚不健全,更易被不良环境和社会习气所影响,从而引发违法犯罪问题;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其心智也更具有可塑性,便于通过教育改造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改造、教育、保护更应该细致、完善,在法治发展历程中,刑事诉讼中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以下简称社会调查制度)由于在维护刑事诉讼中未成年人权益、对其进行科学改造过程中的突出作用,逐渐获得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可,社会调查已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在法治发达国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广泛应用。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

(一)含义

社会调查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通过走访,深入了解未成年罪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诱使其犯罪的主客观因素,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心理矫治对未成年罪犯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测试,以期对未成年罪犯的品格和成长、改造环境做出科学的分析,使公、检、法机关能够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犯罪未成年人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

(二)社会调查的内容

社会调查报告并非越完备越好,限于社会调查员的精力和调查的必要性,社会调查并非要对未成年人的一切成长环节都做非常详细调查,社会调查的重点,应当是:对未成年罪犯犯罪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未成年罪犯的个性特点及矫治现实可能性;未成年再社会化的条件,包括:(1)身心状况。如健康状态、心理发育、智力程度等。案发前的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如是否为学生,有无辍学、流浪等情况。(2)性格及不良习性。包括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社会交往等情况。特别要考察有无小偷小摸、迷恋网络游戏、酗酒、打架、欺压他人等不良嗜好,阅读不良读物、浏览不健康网站等。(3)学校表现或工作表现。包括在校学习、表现情况,学校教育管理是否得体,学校周边环境。如已参加工作,则重点考察其工作期间工作表现、同事之间人际关系、工厂附近环境秩序等。(4)家庭成员构成,父母是否健在,家庭关系和睦与否,家庭是否完整。(5)居住地社会环境及邻里关系,如邻里关系正常与否、邻里评价等。

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试行多年,各地司法机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摸索工作,新刑事诉讼法 中也第一次对这一制度予以明确规定,在随后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中对其给予了进一步细化。但作为一项诉讼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社会调查制度的规定仍有不完善之处。制度制定如何,直接影响其司法实践的效果,制度的缺失之处必然影响其规范社会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社会调查制度进行探讨,明细问题所在,提出完善建议。

二、我国社会调查制度的缺陷

在我国由于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简单,社会调查制度并不完备,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社会调查制度设置不合理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社会调查作为一项可选择程序规定,这极有可能造成在司法实践中,各地司法机关不愿花费人力物力进行社会调查,有多少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会进行社会调查是一大问题。在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前各地进行的试点中,调查模式各不相同,调查员的选定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调查报告的质量难以实现调查制度设计的初衷。

(二)异地调查缺失

进行社会调查的试点地区,针对的对象都是具有本地户籍的未成年人被告人,而在户籍不在犯罪地的未成年被告人,鲜有开展相关调查。例如北京市法院每年审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外地户籍的未成年人已经占到未成年被告人总数的75%左右,但对外地户籍未成年罪犯的调查工作除海淀区人民法院以外,基本未开展。 公平正义是刑事司法追求的目标之一,由于社会调查报告可能成为对未成年人定罪量刑的重要辅助资料,因而这一现状将会间接产生对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未成年罪犯在逮捕、量刑方面的不平衡。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日益引起民众广泛关注的情况下,异地调查制度的缺失难免引起民众对未成年司法公正的正确认识。

(三)调查员业余化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将可以进行社会调查的主体规定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和团体,调查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各地的社会调查试点中,各地进行试点的司法机关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不同的摸索,调查主体比较混乱,如律师、学生志愿者、教师、公益机构、青少年保护委员会、专职的社会调查员在各地的社会调查中都发挥着作用。除专设社会调查员外,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自身法律素养如何难以保证,调查能力也因人而异,且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社会调查中。社会调查工作内容多、条件辛苦,这要求调查员应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除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未成年人心理教育经验、掌握统计调查所需的基本能力。现阶段,我国社会调查主体还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亟需建立高素质的调查员队伍,实现调查主体的职业化、专业化。

三、我国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

(一)明确社会调查为必经程序

现阶段,将社会调查规定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诉讼成本,降低诉讼效率,但与顺利改造犯罪未成年人相比,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能够承受这样的“额外负担”。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否启动社会调查由案件承办人或承办机关决定,这不利于对未成年罪犯的平等保护。而许多国家将社会调查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的必经性前置程序,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全面考察未成年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和帮教条件。因此,建议将社会调查制度确立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以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保护程序,全面维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社会调查主体专业化

在我国社会调查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样规定虽有利于社会调查的开展,但是缺陷亦很明显:一方面,控辩双方基于各自诉讼职能,各自进行的调查难免有失偏颇,难以保证客观和全面;另一方面,委托其他社会团体调查,虽可避免上述立场问题,但社会团体成员本身有自己的工作职责,社会调查只能是在不影响其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难以全身心投入调查工作,势必影响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且调查人员的法律素养、调查能力、调查积极性都无法得到可靠保证。调查工作难以做到专业、精准,调查报告难以保证客观性。基于此,可借鉴国外社会调查员专职化的经验,在法院内部,独立于审判法官,设立专职社会调查员。社会调查员实行和法官一样的选拨、任免制度,并且定期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提高调查员的社会调查能力。

(三)规范社会调查程序

社会调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参考,让不必进入刑事审判程序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通过其他途径得以处理,如撤销案件、不起诉、暂缓起诉。为了充分发挥社会调查的这一功能,应将社会调查的启动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同时,应通知法院指派调查员进行调查,社会调查和侦查同步进行,各有侧重。调查员将调查报告及时提交侦查机关,以便及时准确判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以决定是否提请逮捕、是否起诉、是否暂缓起诉、量刑时参考等。

社会调查员接到调查任务后,应当立即着手进行调查。如果通过实地调查难以判断犯罪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或人格特性的,可以采用心理测试、精神鉴定等方法进行测试,并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制作出严谨的社会调查报告。此外,在建立外地户籍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调查过程中,可采用委托犯罪未成年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法院来进行异地调查工作的方式,既节约调查成本又可提高调查质量。

日本《少年法》规定,在调查、审判的全过程,法官要与调查官保持充分的联络,借此监督调查活动的不当之处,保障法律正当程序的要求。 为了保证社会调查报告的真实性,节约调查力量,调查员的调查活动应接受检察院的监督,如果调查员存在失职、渎职等行为时,检察机关应及时给予指导、纠正,构成违法犯罪的应及时给予相应的纪律或刑事处分。对调查员,应当参照刑事诉讼法,实行回避制度,以保证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四)规范社会调查报告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