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治学范文

时间:2024-03-26 11:3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政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政治学

篇1

2003年8月-2007年12月,笔者采用红参山楂饮治疗高脂血症患者121例,并与辛伐他汀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高脂血症患者194例,均符合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制定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1]。治疗前2次血清总胆固醇(TC)均≥5.6 mmol/L,或三酰甘油(TG)≥1.7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按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121例,男67例,女54例;年龄40~70岁,平均5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其中TG增高者46例,TC增高者43例,两者均增高者32例;并发高血压者8例、冠心病者25例。对照组73例,男44例,女29例;年龄38~70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其中TG增高者34例,TC增高者23例,两者均增高者16例;并发高血压者4例、冠心病者17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血脂增高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红参山楂饮。药用红参10 g、生山楂30 g泡水代茶饮,频服。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停药3 d复查血脂。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检测血清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血前素食3 d,采血前一餐禁饮酒;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有关标准制定。显效:血脂检查达到以下任何1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 mmol/L;有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1项者,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HDL-C上升≥0.104 mmol/L但<0.26 mmol/L;无效:血脂检测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38例,有效62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30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62.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

(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6例出现反酸、上腹部不适,服用小剂量保护胃黏膜药症状缓解;3例出现便秘,咽痛不适,但能耐受、坚持治疗。对照组有10例出现腹胀、2例恶心均能耐受,坚持治疗;5例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给予肌酐片及维生素C口服治疗,复查肝功能正常,坚持治疗。所有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均无异常。

3 讨论

现代医学降脂治疗主要通过抑制外源性脂质吸收;抑制TC、TG的合成;影响血脂的分布、传输和清除;促进TC排泄;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5种途径。降脂药他汀类如来适可、舒降之、普拉固之类,以及纤维酸类如非诺贝特,乃至于烟酸类等,虽有一定降脂效果,但随后患者的肝功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转氨酶升高。

笔者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实质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脾胃虚弱,其标为痰浊、瘀血内生,诱因为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脾失健运,生湿生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痰之既成,阻于血脉,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血瘀,此即所谓痰瘀同病。因此,虚、痰、瘀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上多采用益气活血、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红参山楂饮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急诊科陈绍宏教授验方,由红参10 g、生山楂30 g组成。研究表明,山楂的多种制剂均有降血脂的作用,尤其是山楂提取物对TG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红参为补气药,凡五脏脏气不足、体弱气虚时均可应用,活血化瘀与补气法配合应用,补其不足,通其瘀滞,以达到消除瘀阻、疏通血脉、调和气血、消瘀而不伤正气的效果[3]。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红参山楂饮具有降低TC、TG、LDL-C水平作用,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2-1751.

篇2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缓慢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生成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映的是在检测前 120 d 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公认的评估长期血糖的“金标准”。同时可进行糖尿病筛查、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估。

李雯妮[1]等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与7个时点(三餐前、后及夜间10点)的血糖水平以及24小时平均血糖有很好的相关性,可反映日内整体血糖水平,但不能反映血糖漂移水平的幅度和频率。Schmitz[2]和 Monnier等[3]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和与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其波动无相关性,糖化血红蛋白是餐后高血糖的标志,但餐后血糖的漂移变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很小。目前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之间时,空腹、餐后血糖对之影响相当,值越大特别是大于10%以上,则与空腹血糖相关性大,值越小则与餐后血糖相关。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心脑血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至大血管病变的机制:

(1)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活性物质以保持血管壁的正常功能,其中以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即一氧化氮(NO)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最主要。高血糖可诱导大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引发功能及结构损害,有研究[4]认为内皮细胞凋亡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始发事。另有研究[5]认为胰岛素是介导血管舒张的主要刺激物,且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和炎症黏附分子的表达,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胰岛素功能是正常的,胰岛素水平较正常人群升高明显,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不能正常发挥上述功能。胰岛素抵抗的背景下,高胰岛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等等都与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2)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共识认为高血糖、血脂异常、吸烟等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多种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α等明显增多,以及NF-κB活化,促单核细胞粘附在动脉内皮细胞,通过趋化作用移行至内皮下间隙,增殖分化为内膜的巨噬细胞并积聚于血管壁。接着巨噬细胞吞噬脂滴形成泡沫细胞,逐渐演变为脂质条纹、斑块前期、粥样斑块、纤维粥样斑块、复合病变。

基于以上理论,以及大量的研究或流行病学调查均认为高血糖显著增加心脑血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当然也与微血管病变明显相关,许多的学者均认为强化血糖控制有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希望能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理想的值为6.0%以下。

ACCORD研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的结论对上述观点存在异议。这一试验的目标人群为高危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入选了10251例平均随访4年,采取的是多中心、随机化的前瞻性研究,分为强化血糖控制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达6.4%)、标准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为7.5%),主要终点为首次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或非致死性卒中),每年每1000例患者中,强化组较标准组多发生3次死亡事件。研究者提前终止强化组的试验,认为对于具有心血管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适于强化降糖治疗。

分析上述原因,入选的患者均为病程长、明确诊断冠心病或有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老年人,他们的胰岛残存功能少、机体的应激水平差,严格的血糖控制治疗时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升高,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诱发心血管恶性事件出现。其中有部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者合并有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在出现低血糖时无心悸、出汗等表现,低血糖所致的死亡。某些降糖药物所致的心血管损害,特别是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明确有增加水肿、心衰的风险,2010版糖尿病指南排除有使用禁忌症后亦不推介使用。

包括VADT(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ADVANCE(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疾病行动研究)的结果都得出类似上述ACCORD研究的结论。

那么,糖化血红蛋白的理想的目标值是多少呢?

2010版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已达成的共识认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降糖方案及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即“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对于病程短、年轻、无糖尿病并发症、无伴发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一般目标值为小于6.5%,主要考虑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尽可能延缓病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出现,保护易损害的靶器官。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DCCT(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均认为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降糖治疗,对微血管的保护作用是持久的,即使停止若干年后仍存在大血管方面的收益。如单纯饮食、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值应小于6.0%,低血糖发生率低而获益更大。如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因存在发生增加体重及低血糖的副作用,糖化血红蛋白值可放宽至7.0%。

对于存在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或极高危患者,病程长,预期生存期小于15年,糖化血红蛋白可放宽至7.5%,如年龄大于65岁,可再放宽至8%,如既往有反复低血糖发作、预期生存期小于5年,继续放宽至9%。这类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注意血糖的平稳,减少波动,避免发生低血糖。特别是以往曾有无症状低血糖血症病史、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低血糖一方面可能诱发急性心梗、猝死、脑卒中等事件,另一方面低血糖昏迷,造成严重不可逆的脑损伤,或者其他继发性的伤害(摔伤、骨折)。有研究认为对于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控制在8-9%较7-8%更多获益,但是大于9%,则获益风险比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高低与大血管并发症风险有明确的相关性,对于不同的患者应选择不同的控制水平,同时纠正其他心脑血管的可控高危因素,如血压、血脂、吸烟、嗜酒、不运动的生活方式、腹型肥胖等,对于高危者予长期抗血小板、强化降脂治疗,全面强大的降低并发症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但同时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只能反映血糖的整体水平,不能精确到血糖的波动。DCCT[6]结果显示,全天血糖波动控制情况的不同可导致两组 HbA1c 水平相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有巨大差异,此差异主要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面。对于合并心脑血管高危患者,亦明显增高全因死亡的风险。因此避免血糖大的波动,在药物选择发面尽量选择平稳降糖的药物,不可过激的控制血糖。

安全有效且全面的纠正患者的糖、脂等代谢紊乱,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雯妮,高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Vol. 30 No. 7 Jul. 2010,848-850

[2] Schmitz O,Juhl CB,Lund S,et al. HbA1c does not reflect prandial plasma glucose excursions in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0,23(12):1859-1806

[3] Monnier L,Colette C,Dunseach G,et al. The loss of postprandial glycemic control precedes stepwise deterioration of fasting with worsening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7,30(2):263-269

[4] TedguiA,mallat Z,Apoptosis as a determinat of a the roth rom bosis.[J] Thromb Haemost,2001,86(1):420-426

篇3

结果 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中医证候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参红通络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口寿命的延长,心血管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常见病和多发病。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在死亡原因中逐渐居首位,据统计2000年中国内地死于冠心病有51.5万人,2004年全国有186万人因冠心病住院。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统计数字预示到2020年,中国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每年将有可能达到400万人次。综上,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能明显地降低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并严重危及生命,所以怎样使患者渡过急性期,降低死亡率,提高患病后的生活质量等问题一直是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在查阅了大量中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及整体观念的理论,悉心观察,几经筛选有效药物成分,自拟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要治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中药方-“参红通络饮”。并对此方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细致严谨的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历均来自于我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按患者的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并给予相应的药物。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2±5.34)岁;平均病程(30.7±19.058)月;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3±5.46)岁;平均病程(29.6±17.194)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胸痹心痛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

1.2.2 西医诊断标准 ①冠心病(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2];②心绞痛分级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修定)按疼痛程度分级(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1979年9月,上海);按疼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用量来分级(根据心绞痛积分分级);③心绞痛积分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制定)[1]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药物:参红通络饮,150 ml/次,2次/d,口服,疗程为4周。对照组药物:步长脑心通胶囊,5粒/次,3次/d,口服,疗程为4周。参红通络饮的处方组成:人参10 g、红景天20 g、水蛭5 g、姜黄15 g、甘松20 g、黄精20 g、甘草15 g。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指定[1])。

1.5 统计学分析

1.5.1 统计分析指标 ①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②安全性观测:血、尿常规、肝(ALT、AST)、肾(CRE、BUN)功能;③疗效性观测:包括心绞痛疗效判定、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心电图疗效判定。

1.5.2 分析方法 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等;

1.5.3 统计表达 ①报告主要用表格表示,表格具有自明性,即具有标题,表注,例数;②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者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判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疗效 见表1。

2.2 心电图疗效 见表2。

表20.05,无统计学意义

2.3 中医证候疗效 见表3。

表3

中医证候疗效(例,%)

3 讨论

3.1 从古至今随着人们不断的探索总结,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药因其“辨证施治”及“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在冠心病的防治领域逐渐显示出独到的临床特色优势[3]。

结合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口寿命的延长等多种因素,经曰“劳则耗气”,加之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认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证有阴、阳、气、血之亏虚,其中尤以气虚为主,标实有寒凝、气滞、痰阻、血瘀等各类证候,又以血瘀为主证。多项有关冠心病中医辨证的研究表明,血瘀、气虚是冠心病心绞痛的最主要的两个证候要素[4],气虚血瘀证型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证型[5]。根据中医理论,“法随证立”、“方从法出”,该方是根据证、法而定,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的体现。因此,益气活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重要治疗方法。自拟参红通络饮,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并经临床验证取得良好疗效。

3.2 疗效分析 ①心绞痛疗效判定: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n=30),B组总有效率70.0%(n=30)。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n=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n=30),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结论

通过本研究对参红通络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进行了观察,该方药能有效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轻心绞痛程度症状,改善中医症状及心电图心肌缺血程度。疗效肯定,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无毒副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5.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74-279.

[3] 刘红旭,刘平.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北京中医,2007,26(7):396-399.

篇4

《宏观政治学》(第二版)严强、张凤阳、温晋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行政管理学 :

《行政学》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公共管理新论》黄健荣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公共行政学》严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培菲康;茵栀黄;光疗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068—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ifico, Yinzhihuang plus phot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ZHANG Wenyi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Suzhou Municipal Hospital, Suzhou 215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efficacy of Bifico, Yinzhihuang combined with phototherapy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 Sixty cases of clinically diagnosed children with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Bifico, Yinzhihuang, phototherapy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phototherapy)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and compared the efficacy and bilirub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0.0%,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0.0%,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6.235, P < 0.05). Before treatment, bilirubi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0.512,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bilirubin valu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duced more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 = 12.327, P < 0.01). Conclusion Bifico, Yinzhihuang plus phot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has definite efficacy and worth of extensiv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Bifico; Yinzhihuang; Phototherapy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其病死率及致残率[1]。近年来,我院采用培菲康、茵栀黄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儿科确诊的患儿,诊断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36例,女24例;足月儿50例,早产儿10例;年龄4~32 d,平均(18.25±2.62)d;血清胆红素(206.1~357.2)μmol/L。全部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常规抗生素、蓝光照射(采用单面光疗间歇照射)、足够液体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退黄治疗基础上予茵栀黄颗粒(3 g/包),每天1包,每次1/3包,用温开水溶解后口服,培菲康活性菌散剂(上海信谊药厂)0.5包,每天2次口服。连服5 d。其他治疗:静脉滴注白蛋白,控制感染,防止低血糖、低体温,适当补充钙剂等。

篇6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 为新生儿监护病例的1/3或更多, 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而此损伤为不可逆的, 所以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旨在迅速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以减少高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院新生儿科在黄疸早期应用茵栀黄口服液配合光疗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3 d内出现较重的高胆红血症368例(其中不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新生儿及遗传代谢性疾病新生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86例, 其中男98例, 女88例, 对照组182例, 男96例, 女86例, 出生体重2900~4600 g, 胎龄37~41周, Arpar评分8~10分, 日龄3~10 d之内, 两组患儿性别、体重胎龄和孕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比较。

1. 2 监测与诊断标准 黄疸监测 :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均在生后第3天起做经皮蛋黄素检测, 使用的仪器为南京理工大学科技资讯开发公司生产的JH20-IC 型经皮黄疸仪。每日沐浴前监测前额、双颊、前胸各1次, 取4次平均值, 当读数>12.9/dl (220.6 μmol/L)时, 提示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诊断:诊断标准以《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为标准, 血清胆红素220.9~256.0 μmol/L为轻度高胆红素血症, 256~378 μmol/L为中度高胆红素血症, >378 μmol/L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

1. 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一经确诊后, 治疗组在常规照射蓝光治疗同时, 每个患儿每天加服茵栀黄口服液5 ml, 2次/d分服, 连续服用3~4 d。对照组仅用蓝光治疗, 两组同时监测胆红素变化, 从生后第5天对胆红素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 1 两组疗程的比较 血清胆红素降至102.9 μmol/L以下所用时间, 对照组(6.1±4.9)d, 治疗组(4.9±2.6)d, 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血清胆红素下降值比较 治疗5 d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142.2±21.6)μmol/L, 而治疗组血胆红素水平降至(106.4±20.8)μmol/L, 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黄疸持续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持续时间(7.6±2.4)d, 治疗组持续时间(5.8±1.8)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以上比较表明:治疗组血胆红素水平下降快, 黄疸消退程度明显, 黄疸持续时间短。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因复杂, 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对患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茵栀黄口服液为纯中药制剂, 其主要成分为黄芩甙、茵陈及栀子提取物, 主要作用是诱导肝酶系统促进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及排泄并能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刺激肠蠕动, 促使胎便排出, 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患儿服用后便次及尿量增加, 哺乳量也明显增加从而加速了黄疸的消退。在茵栀黄口服液用药过程中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便次增多、稀便或大便呈黑褐色, 但患儿一般状态好无其他不良反应黄疸消退后42 d、3、6个月健康测评中未见有异常神经系统体征。

4 护理及体会

4. 1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皮肤黏膜的色泽,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变化, 保证奶量摄入。

4. 2 蓝光照射的护理

4. 2. 1 照射前 ①蓝光箱的准备:清洁光疗箱, 特别注意清除灯管的灰尘, 并定时更换灯管。禁止在箱内、箱上放置杂物以免遮挡光线。向蓝光箱水槽内注入无菌蒸馏水2/3满。接通电源, 检查蓝光箱功能是否正常, 根据患儿胎龄、体重设定温度, 相对湿度为55%~65%, 调整灯管与患儿之间的距离(33~50 cm), ②患儿的准备:核对医嘱, 由2名护士核对胸卡、病例与腕带的姓名、床号。为患儿测量体温并记录。患儿全身淋浴, 使皮肤清洁, 剪短指甲以防止患儿舞动抓伤皮肤, 戴眼罩, 妥善固定, 避免眼罩脱落, 以防视网膜损伤。用一次性纸尿裤包裹患儿会, 特别是男患儿, 要注意保护, 皮肤不扑粉, 其余部分裸露。喂饱后入光疗箱。

4. 2. 2 照射中 患儿在接受光疗照射过程时严密观察患儿精神反应, 生命体征、外周血氧饱和度、四肢肌张力, 有无烦躁、嗜睡等。观察大小便颜色与性状、液体出入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有无呼吸暂停、发热、腹泻、腹胀等, 同时皮肤弹性和皮肤完整性有无发红、干燥、皮疹、黄疸部位及程度。严密监测箱温、室温, 冬天要特别注意保暖, 夏天则要防止过热。保证足够的水分和能量, 由于在光照射下的患儿进入一个较封闭的环境, 易哭闹、出汗, 不显性失水增加40%。

4. 2. 3 照射后 出箱前将患儿衣物预热, 关闭电源, 将患儿抱出迅速为其穿好衣服, 除去眼罩, 换好尿布, 送回病房, 并与家长宣教黄疸护理的有关知识, 取得合作。

4. 3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 病情发展快, 但是许多家长对该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 患儿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必然延迟患儿的康复, 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 必须多与患儿家长沟通, 耐心做好相关的知识宣教, 引起其重视, 使患儿尽早接受相应的治疗。

篇7

【关键词】肥胖症;Kaup指数;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52-01

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儿童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肥胖症被公认为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子[1]。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肥胖症患者Kaup指数及腰臀比(WHR)与糖化血红蛋白(HbAIc)的关系,为儿童2型糖尿病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37例儿童肥胖症患者均来自我院儿科门诊,按性别分为2组:其中男21例,年龄8~13岁,平均10.92岁;女16例,年龄7~13岁,平均10.87岁。儿童肥胖症的诊断标准采取《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2]。

1.2 方法

1.2.1 人体参数测定:专人负责对所有受试对象于清晨空腹情况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腋中线肋弓下缘至髂前上连线中点水平面周径)、臀围(股骨粗隆水平面周径),身高、腰围、臀围精确到 0.1cm,体重精确到0.1kg。计算其Kaup指数[2]和腰臀比:Kaup指数=体重(kg)÷[身高(cm)]2×104;WHR=腰围(cm)÷臀围(cm)。以上数据均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

1.2.2 HbAIc检测:对所有受试对象于清晨空腹下采静脉血,应用挪威小旋风M300608全定量特种蛋白金标检测仪检测血清HbAIc,HbAIc试剂盒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采血后当天检测。

1.2.3 分析方法与统计学处理:相关性分析以HbAIc值为因变量,Kaup指数、腰臀比为自变量进行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计算其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采取t 检验,P

2 结果

2组Kaup指数、WHR与HbA1c的平均值及2组之间的比较,详见表1。2组的HbA1c水平均与Kaup指数、WHR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男性组的HbA1c水平均与Kaup指数、WH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4、0.5965,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41105+2.4248x、 y=0.6959+0.1070x;女性组的HbA1c水平均与Kaup指数、WH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77、0.7757,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5.9184+1.9074x、y=-0.0022+03126x。详见表1。

3 讨论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肥胖儿童的血糖水平与其肥胖度呈正相关关系[3,4],但血糖水平往往波动较大,而HbA1c是反映被检测者抽血前2~3月内血糖的平均综合水平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对个体阶段性糖代谢状况的判断优于血糖测定;Kaup指数用于评价儿童体格和营养状态,可以作为儿童超重、肥胖的分类指标[5];WHR则用于躯干型肥胖与周围型肥胖的判定。所以作者试图通过对儿童肥胖症患者Kaup指数及WHR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儿童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肥胖症患者Kaup指数与其HbA1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肥胖症儿童存在糖代谢紊乱,且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糖代谢紊乱程度呈加重趋势,患糖尿病的风险加大。结果还显示WHR与其HbA1c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躯干型肥胖症儿童患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以上结果提示Kaup指数及WHR可以作为儿童超重、肥胖的分类、分型指标,亦可作为儿童高血糖的重要预测指标以及其评价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抵抗的指标之一。因为随着Kaup指数及WHR的加大即肥胖程度的增加,外周靶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密度降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机体为了维持其血糖水平的正常,必定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大量地分泌胰岛素,使β细胞负担加重,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衰竭,从而引起血糖水平升高,发生2型糖尿病。但对绝大多数肥胖与超重儿童而言,β细胞功能损害可能处于早期阶段[6],所以必须强调对儿童中的高危个体加强Kaup指数及WHR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体重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沈稚舟.肥胖症[M].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52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4,25(2):97-102

[3] 向伟,陈炽,赵水平,等.单纯性肥胖儿童血糖水平及相关性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6)346-347

[4] 王文绢,王克安,李天麟,等.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预测高血压、高血糖的实用价值及其建议值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6

篇8

【关键词】左卡尼丁;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尿毒症贫血;疗效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885-01

肾性贫血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引起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不足或尿毒症患者血浆中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生成和代谢所致。临床上已经成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着左卡尼丁(肉毒碱)的缺乏,可引起贫血等表现[1]。有些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欠佳,易出现副作用。为此我们在血液透析和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基础上,对60例患者加用左卡尼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2011年在本院血液透析室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性贫血患者120例,男56例,女64例,平均年龄(45±19)岁。120例患者均为维持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血红蛋白≤75g/L,细胞压积≤0.23,无铁、叶酸及VitB12缺乏,无失血、溶血、感染。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间、透析剂量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肌酐浓度(SCr)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1.2治疗方法治疗方法血液透析为2-3次/周,每次4小时;同时口服铁剂、叶酸;两组均同时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100-150u/(kg・周),分2-3次皮下注射;治疗组于每次血液透析结束后将左卡尼丁1g溶于0.9%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疗程为12周。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分别上升至100g/L、0.30后开始减量,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分别维持在100-120g/L、0.30-0.35。

1.3疗效观察12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查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记录血压升高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结果均采用χ±s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治疗4周后,Hb、HCT均开始上升,至疗程结束后,两组Hb、HCT均显著升高,两组对比,治疗组Hb、HCT的升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的调整治疗组于治疗后4、8、12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分别减少为20%、35%、55%,而对照组用量分别减少为5%、10%、16%。

2.3高血压的发生率以治疗后舒张压升高≥10mmHg为血压升高标准,治疗组为4例,对照组11例。治疗组60例患者中出现胃肠道轻度不适5例,对照组13例,停药后均可自行消失。血小板减少共8例,其中治疗组3例,对照组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贫血是尿毒症血液透析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左卡尼丁(肉毒碱)缺乏也是肾贫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国外文献报道,肉毒碱缺乏可以导致正常红细胞脆性增加,红细胞寿命缩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合成不足,透析过程中显著的丢失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促红细胞生成时可能消耗大量的左卡尼丁,从而造成肉毒碱缺乏。人体内肉毒碱主要由饮食摄入和内源性生物合成产生,肝脏和肾脏是其主要的合成器官,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由于透析清除,内源性合成减少,摄入减少等多种原因,大多数存在肉毒碱的缺乏,且随着血液透析时间越长,肉毒碱缺乏越来越严重[3]。肉毒碱是一种四价氨化合物,参与脂肪酸的氧化,作为转运载体携带脂肪酸穿越线立体内;肉毒碱可改善蛋白质的代谢,促进白蛋白合成,提高红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红细胞比容。在本项临床观察中补充肉毒碱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提高。说明肉毒碱减少红细胞长链酰基内碱的积聚,改变了红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增加红细胞对不同类型应激的抵抗,降低红细胞的脆性,最终延长了红细胞寿命。同时肉毒碱通过对骨髓红细胞作用,提高的疗效[2]。本项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显著减少。另外,治疗组血压升高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压升高系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剂量有关,我们通过加用肉毒碱,从而减少了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因此降低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血压升高的发生率。

通过本项观察结果,我们体会到肉毒碱对慢性肾衰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合用能显著提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减少了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上难治性肾性贫血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丹,沈清瑞,血液透析病人的肉毒碱缺乏[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4,2(3):1071.

[2]龙杰文,邓红环,陈其铭,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丁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5):65-661.

篇9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鲁米那;硫酸镁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35-02

新生儿及小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此期的常见病,尤其以新生儿时期最为常见,多由于感染因素所致,其次是溶血性,母乳性黄疸等[1]。我院儿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鲁米那联合硫酸镁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高胆红素血症38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选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及小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8例,均属病理性黄疸。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STB最高352.6μmol/L,最低95.8μmol/L;ALP最高626.5μmol/L,最低168.4μmol/L。对照组STB最高298.9μmol/L,最低103.2μmol/L;ALP最高567.3μmol/ L,最低177.5μmol/ L。两组患儿的年龄、患病种类、总胆红素值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炎、蓝光光疗治疗,根据病情轻重采用光疗及营养支持(使用白蛋白)[1],治疗组加用鲁米那(30mg/片),5mg/kg.d,饭前半小时口服,每日2次,连用7d,25%硫酸镁10ml,饭前半小时口服,每日2次,连用7d。

1.3 观察指标:治疗7d后复查两组患儿STB及ALP水平;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经皮测胆法,仪器型号JH20-1A,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生产);观察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STB及ALP水平比较。治疗7天后两组患儿STB及ALP水平明显下降,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2.2 黄疸消退时间结果(表2)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腹泻,12例,对照组腹泻10例,两组患儿停止光疗和用药后症状消失,未发现发热和皮疹等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疾病,严重者可遗留不可逆的中枢神经后遗症,是目前重要的致残因素之一,蓝光照射治疗一直是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首选方法[1],我院采用鲁米那联合硫酸镁加光疗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收到良好的效果。治疗中应用鲁米那有以下作用[2]:①诱导肝脏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转移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低血浆胆红质浓度②镇静作用。治疗中应用硫酸镁以下三方面作用[3]:①导泻作用。内服由于不被吸收,在肠内形成一定的渗透压,使肠内保持有大量水分,肠内容积扩大,肠道被扩张,刺激肠道蠕动,使小肠内容物迅速进入大肠,排出水样大便,减少了肠肝循环中胆红素的再吸收。②利胆作用。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促进胆囊排空,产生利胆作用。③扩张血管作用。可增强利尿剂的作用,使尿量增加,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泄。本研究结果表明,鲁米那联合硫酸镁加光疗治疗高胆红素血症起效快、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7~444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 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5

篇10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护理观察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核黄疸,造成新生儿智力、听力、神经系统的损害 。光照疗法(phototherapy,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它利用胆红素具有的吸收蓝光光谱的特性,使胆红素异化,从而易于排出体外,方法简便安全,现已作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治疗方法。而正确、精心的护理是蓝光照射治疗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156例,男92例,女64例,平均日龄2d-22d.患儿均全身黄染,其中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5例。

1.2方法:待温箱温度达到预热温度后,打开蓝光灯,将患儿裸放于中间,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奶后窒息。采用间歇光疗法连续照射10-12小时为一疗程,后间隔1-2小时继续照射,连续2-6疗程。

1.3光疗前准备:清洁光疗箱,更换水槽内蒸馏水至所需刻度,箱温升至30℃左右备用,相对湿度55% ~65% 左右。光疗前向患儿家属说明光疗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取得家长配合。清洁患儿全身皮肤,去除胎脂、血迹,以增加光疗效果。浴后将皮肤擦干,不使用爽身粉,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灯管与患儿皮肤距离35CM,双眼、会阴用黑布遮盖,全身裸露。

2护理体会

2.1一般护理:将患儿裸放人蓝光床中间,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吸人窒息;光疗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睡眠状态,若患儿哭闹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光疗期间监测体温、箱温和室温,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体温控制在36.7~37.3℃,箱温一般控制在30-32℃,每2h测体温1次并据此调节箱温[2],如体温超过37.8℃ 或低于35℃,要暂停光疗,经处理体温恢复正常后再继续光疗[3] 。

2.2保持营养和水分供给:光疗时患儿处于一个较封闭的环境,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40%[4],而且光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泄时刺激肠壁,引起稀便,机体水分丧失更多,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出入量,必要时静脉补液。 转贴于

2.3病情观察: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颜面及口唇有无青紫,黄疸程度和部位变化,黄疸有无减轻,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哭闹、呕吐、腹胀、腹泻和大小便的量和颜色,皮肤有无发红和皮疹,吸吮力有无变化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检明原因,及时处理。

2.4皮肤护理。光疗过程中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及尿液产生的氨类物质对新生儿皮肤刺激大,易引起红臀。应加强皮肤护理,用湿巾清洁臀部,再用鞣酸软膏涂于臀部给予保护,勤换尿片。

2.5光疗后的护理:光疗结束后检查眼睛有无感染,洗澡并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损,用经皮测黄疸仪监测胆红素。记录出箱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灯管使用1000h必须更换。做好蓝光箱的消毒工作,保持灯管及反射板的清洁,每日擦拭,放在干净且温度、湿度变化较小,无阳光直射的位置。

3讨论

新生儿黄疸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被临床广为应用。同时蓝光仪器性能的完好、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精心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4小结

胆红素能吸收波长为450-460nm的光线,并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胆汁、肾脏排出,蓝光是理想光源,治疗过程中做好护理工作既能提高光疗效果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过程中要保护好患儿的眼部和,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保持室内和箱内温度和湿度;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防止因呕吐误吸引起窒息,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和护理。总之,我们对蓝光照射治疗的患儿通过精心护理,均全部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刘汉楚,蔡宝珍,许敬,等.不同方法对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2,8(1):5-8

[2]门丽娟.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