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保护法相关案例范文
时间:2024-03-26 11:3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成年保护法相关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5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三起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指导各级法院进一步加大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的惩治力度,坚持最低限度的容忍、最高限度的保护,该重判的坚决依法重判。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监督指导职能,根据犯罪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研究制定了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打击犯罪的法律适用依据;指导各级法院在刑事司法工作中贯彻未成年人利益保护优先原则,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始终保持严惩重判高压态势,有力震慑了犯罪。
事实上,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早就明确规定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类主体,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经济、社会转型、家长和相关机构监护防范意识不高、管理预防措施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中国儿童被体罚虐待致伤致残、遭受害的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如本文背景资料中,继母借“教育”之名打骂虐待继女的案例,家庭本应是孩子的避风港,但如此父母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为此,针对一些儿童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和虐待的情况,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呼吁尽快出台儿童福利法。
痛定思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监管,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迫在眉睫。但现实中,不管是外界对儿童的伤害,还是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其性质和行为都十分恶劣,极大地伤害了未成年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社会危害极大,管理和监管问题比较复杂,效果也不甚明显。有专家指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保护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斩断伸向孩子们的“罪恶之手”。
眼下,首先要分析的是谁为罪恶打开了方便之门?谁又能保护年幼的孩子?如何才能密织一张安全网,让孩子不再无助,让童心不再哭泣,彻底斩断伸向他们的毒爪?
我们来看看著名律师王海平的观点。
伤害者往往是法定的保护主体。
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类主体。而经常曝光的实例却一直告诉我们:伤害者就是那些保护者。法律上他们被称为保护者,生活中他们被称为无良家长、“校长”(最近海南最有名)、“路人”(见深圳小悦悦事件)和“有关机关”(每次都有他们,如最近的广州城管与当着孩子面殴打扣押摊贩案)。
当无良家长以教育之名、当校长以辅导之名、当路人以事不关己之名,当有关机关以临时工之名等等,保护者不免被污名化。继父(母)在我们文化里本就天然赋予了恶名,校长又被恶名化。
当少年儿童被交付给父母、学校、社会、政府机构时,我们希望孩子能得到好的抚养、教育、善待、保护。同时,我们不但给了这些个人和机构以法定的权利,还用美好的文学作品去赞美歌颂父母、母校、政府给予的关怀与照顾。然而,当狼外婆的真面目显现时,我们才知道最可怕的是以亲人、师长、领导等头衔出现的保护者。
严格法治首先约束保护者。
我们法律上缺少的就是对所谓保护者的约束。法律上,我们称之为建立了从家庭到学校、社会、政府的四级保护网络,却对保护者可能的不法视而不见。
西方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能力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比如,将12周岁以下的儿童独自关在家里,就会被认为虐待儿童而被警方拘捕。而我们国家仍然是以家务事为名把家庭交给了家长管制,家庭生活的法制规则少之又少。法制没能起到对家庭提供行为指引、导向的功能。等到出现严重伤害的时候,以刑法之名出现的法律不过是事后惩治了。学校层面的法律约束仍然是以人身伤害为主的事后惩治,而以避免骚扰及欺凌、促进儿童福祉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条款则较为鲜见。社会及政府层面则缺乏较为全面的帮助体系。政府提供的帮助以物质层面的救助为主要内容,对提供监管为内容的全面帮助体系并未形成。
严格法治就要树立平等观念。
法治本身是文化的体现,法治不彰源于文化缺陷。在文化上,我们过于强调对父母的听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使我们在家庭上失去了是非判断力。人贩子冒充父母责打孩子,往往能使目击者丧失警惕,建立平等的家庭观念是构建法治的家庭观念的基础。
家庭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政府介入家庭的能力存有怀疑。“清官难断家务事”是传统文化提供的注脚。同时,对政府的顺从观念,社会的等级伦理观念,降低了我们对政府工作的质疑能力以及要求政府承担更大责任的思想空间。
【背景资料】
贵州女童遭护士扇“耳光”一天后死亡
5月31日,贵州贵阳一家医院,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手术后,医生称手术非常成功,但进入重症监护室后一天患儿却不幸死亡。警方调取监控发现,监控室内护士连续7次狠狠扇了这名患儿耳光。医生解释称,患儿是全麻病人,昏睡过去易窒息。
贵州省医院医事法规办陈世平科长表示,该护士“明显违反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目前,该护士已停职,对患儿的法医解剖已完成,结论将在解剖完成后的25个工作日得出。
贵州某三甲医院心内科护士长介绍,从护理的角度而言,患儿刚刚做完手术,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药对呼吸有抑制作用,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术后每隔一小时查看一次病人的意识,方法是轻拍病人的肩部,看对方能否有反应。而用手扇患儿脸的作法相当简单粗暴,完全不符合护理的规范。
继母借“教育”之名虐待继女
2010年9月,李艳勤和申二刚各自离异后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2011年2月,申二刚4岁的女儿申潇然开始与李艳勤、申二刚及李艳勤的儿子申岩桐一起生活。其间,李艳勤经常以申潇然不写作业、不听话为由,采用掐、拧、踢、烫等方式殴打后者,致申潇然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及四肢等部位经常受伤。
2012年3月27日,申二刚到外地打工,李艳勤带着申潇然、申岩桐到山西省平顺县租房共同生活。同年4月29日晚,李艳勤在其租住处因琐事殴打申潇然,致其腹部受伤,后又多次殴打申潇然腹部等部位,致其伤情加重。5月4日晚,申潇然开始出现呕吐症状,李艳勤购买了治疗中暑等症状的药物让其服用。5月6日17时许,申潇然和申岩桐在租住处睡觉,李艳勤将两个孩子反锁在家中。当天19时许,李艳勤回家后发现申潇然躺在床下,身体已经发凉,遂拨打120急救电话,将申潇然送往医院抢救,但申潇然因受钝性暴力作用造成肠管破裂,致感染性休克在途中死亡。
近日,此案经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艳勤故意伤害被害人申潇然身体,致其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李艳勤借“教育”之名,在与申潇然共同生活期间经常对其进行打骂虐待,并最终将申潇然殴打致死,情节极其恶劣,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惩处。鉴于李艳勤有抢救被害人的行为,且归案后能够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据此,依法认定被告人李艳勤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南京江宁区四年级男生被泼硫酸
2013年5月30日上午7时,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金盛路碧水湾小区花店门口,11岁的小学四年级男生乐乐(化名)独自上学途经此处时,突然一名男子向乐乐飞奔过来,用塑料瓢向他身上泼出强酸,浇了乐乐一身。顿时液体从乐乐头部一直浇到腹部,乐乐身上多处灼伤,捂着脸部立即瘫坐在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篇2
【关键词】法制教育重要性; 法制教育现状 ;探索;多种途径
我国的技工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接受的一种学校教育。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和沉重的学习负担,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法律知识。学生在完成技工教育后就要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劳动者和建设者。因此,在技工教育阶段加强相关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融入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技工学校应当通过法制教育,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权利义务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等基本的法治观念,使法律成为指导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身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通过法制教育,使技校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合格公民。
1 技工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1 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我国宪法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需要树立全民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技工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社会成员,这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更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从而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建立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是当前技工教育的现实需要.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和改革,目前技工教育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于高中和大学学生普遍低一些,技工学校的学生素质令人担忧是不能回避的事实。相对而言,学生文化课成绩差,学习热情不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比较消极。如果进入技工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引导,就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产生违法行为。技工学校既是违法犯罪的高发区域,也应当是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区域。
2 目前技工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2.1 法制教育的目标有偏颇.就全民普法工作来说,塑造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形成公民的法津精神和对法律的信念是普法教育的根本。然而,目前技工学校法制教育大多停留在法律知识的灌输阶段,忽视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这个更重要的目标。虽然掌握法律知识是遵守法律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仅仅具备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法律,并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目前很多技工学校把加强法制教育限定在学生“不出事”的目标上,认为只要学生不犯罪,其他的都不重要,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
2.2 教育教学方法简单陈旧.虽然很多技工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是大多数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局限于法律知识的传授,局限于教师的讲授灌输,严重缺乏活动课程,缺乏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缺乏对学生解决法律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这种课堂填鸭式教育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非常差,造成法制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 如何加强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
在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法制教育的课时、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探索多种教育途径,大力建设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严格依照“依法治校”的原则,在开展各项工作与活动时要依法进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与法律熏陶。具体来讲,加强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3.1 增强法制教育的观念,增加法制教育的课时安排.法律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法制教育必须有一定的课程设计和课时安排加以保障。没有相应课程、课时的法制教育很难取得实际效果。目前,技工学校法律课程的内容大致包括两方面:第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中法律部分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内容;第二,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如企业法、公司法、会计法、税法、票据法、证券法、银行法、合同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目前,虽然大多数技工学校都开设了法律课程,规定了课时数,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在规定课时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我们学校为例,作为德育基础课的《道德法律与人生》每周2课时,一学期约计40课时。这门课程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一部分是法律基础知识。其中,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内容,法律部分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比例较小,根本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每一部分都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基本的知识传授都成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法治精神的培养就更无法实现了。
另外,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经济法基础》每周4课时,一学期约计80课时。但是经济法包含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法、合同法、劳动法、会计法、税法、票据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内容,根本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学生对此也很有意见,经常问老师为什么教材上的内容有些不讲,老师只能回答“没有时间”。因此,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和课时的合理安排,保障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
3.2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多种教育途径.法律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性,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应当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而应当同社会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教学方法要摆脱单纯的课堂灌输模式,尽量理论联系实际,加大活动课的比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3.2.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社会生活中各种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解决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很多优点:案例具体生动,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习的丰动性,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案例教学使课堂教学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 学校应当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校可以通过法律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征文、模拟法庭等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参与生动活泼的活动,牢固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校也可以和律师事务所联系,邀请律师到学校解答学生及其亲属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学校还可以和法院联系,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理,通过庭审体会到法律的尊严;也可以和少年管教所、监狱等单位联系,通过违法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使学生体会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维护交通秩序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
目前,许多技工学校在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些实践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例如,广西石化技工学校成立了法律顾问室,定期主办校刊《法苑》,学校还聘请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少年法庭的法官对学生举办法制知识讲座,从学法、知法、守法等几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常见案件为内容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警示片,对广大学生具有法制教育的意义。又如,广西商贸技工学校多年来坚持开“举案说法、一事一议”的主题班会,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知识问答、演讲等形式,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表看法,再由教师归纳引导,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款,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未成年保护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