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实践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26 11:2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法律问题
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要去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兼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强自身素养,增加社会阅历。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越多,越来越多的权益受损案件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会出现哪些法律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法律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呢?
一、国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法律背景
(一)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律背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程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生总数持续增长。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的机会变得更少,竞争愈发激烈。就业形势的严峻使许多大学生为了尽早就业在选择单位时条件放低,进而出现了许多用人单位侵害大学生权益的现象。究其原因,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律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我国已设有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等,但它们之间十分杂乱,在大学生的权益保护方面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律体系。我国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颁布的是政策,法律类的规定分布零散,且分布在许多不同种类的法律中,如:《劳动合同法》、《高等教育法》、《社会保险法》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尽管这些法律法规对大学生权益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这些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于对我国大学生权益保护的需要,甚至逐渐显现出其弊端。
(二)外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律背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权益保护较早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德国,社会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在大学生入学后到他们参加工作,会进行几次实习。这些实习长达几周或几个月,且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时还有一段“实习过渡期”。德国于1969年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条例,如《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等,旨在使这些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有效保障。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也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实施条例和办法。在美国,大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参加社会实践。美国通过《联邦劳动法》对企业提供的“无薪实习”提出了规定,同时要求企业提供实习培训的方法,许多大型公立高校一般还会要求实习单位提供基本的工资。即使美国政府出台了这些法律,但在美国仍有大量学生为了实习的机会还是愿意“无薪实习”,甚至有部分学生向这些企业交钱进行实习。在韩国,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愈发严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随处可见,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先开始一段长时间的实习。韩国雇用劳动部在对企业的劳动督查时发现,超过一半以上雇用实习生的企业违背了相关规定,他们看准部分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打着“培训”的幌子压榨他们的劳动力。根据这种情况,韩国雇用劳动部出台了《劳动基准法》,其中规定了禁止企业将实习生作为替代人力,这对企业招收实习生的规模和时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从以上三个国家大学生实习的社会环境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大学生权益保护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颁布或实施了相应的法律,从法律层面上切实保护了大学生权益,也使用人单位市场更加规范化。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充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多种原因,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是一种历练,对自己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发展有益;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这只是走个过场,对社会实践并不重视,不去了解社会实践中的权益保护部分,最后导致自己的权益受损。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学校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许多大学生所属的大学都未开设相应课程,未告诉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时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政府部门也没有对这些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大部分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当权益受损时,他们很难寻找到相应的救济方式。
(三)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不够大部分大学生对各项在社会实践中保护自己权益的法律并不熟悉,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完全不了解。许多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不会去了解法律,且接触与自己权益相关的法律较少,这也与学校对于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方面的不重视有很大关系。
(四)不法中介组织骗取钱财在大学里,我们随处可见很多关于兼职或者中介的广告。有些是让大学生交中介费,声称可以为其提供兼职岗位或实习机会。但很多这种组织并没有相应的资质,收钱后就销声匿迹,造成大学生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五)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受到损害在我们分析的案例中发现,大学生在兼职时常受到伤害,可以发现这其中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受《工伤保险条例》的保护。劳动法中没有规定的部分,只能寻找《民法通则》等其他法律进行救济,导致救济的时间效率很低。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法律问题
(一)个人因素:大学生长期待在学校,处于象牙塔中,缺乏社会经验。刚进社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容易为了一个工作机会被“黑中介”欺骗,也由于缺乏对法律的了解,在实习、兼职时不会主动提出甚至不知道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当用人单位损害了自己的权益时,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途径维权甚至没有意识到权益受到侵害。
(二)社会因素: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社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在相关政策规定方面不完善,缺乏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管理办法和权益受损后的应对措施;学校也在对大学生的培训上有欠缺,导致大学生在实习、兼职中不明确自己的权益,也不了解相关保护自己的法律法规;用人单位也没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在为大学生提供岗位时没有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法律因素:(1)立法涉及范围较小。我国目前立法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不了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权益保障的内容,也无法跟上当前教育水平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权益保护应该在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就业保障、就业管理等条文中体现,但我国在这些条文上表述模糊、缺失完整规定。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规、规章等与我国有关的法律之间是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体系化。(2)没有规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企业的法律责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常处于弱势地位,用人单位常以各种不正当的理由侵害大学生权益。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规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用人单位若侵害大学生权益将承担何种责任,许多用人单位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对大学生权益进行侵害。(3)实施的体制较薄弱,救济途径狭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当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会想到去寻求劳动仲裁机构、法院、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工会的帮助,但有时这些机构之间存在指代不明、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互相“踢皮球”的现象。同时,大学生救济的措施也很单一,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不会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导致在他们权益受损或发生纠纷时难以得到及时的救济。从调查现状来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时仍缺乏一定的自我防范意识,并且,他们中的一部分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遭遇过权益受损事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坚实后备力量,保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时的合法权益是大势所趋。我们旨在明确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必要性,通过政府、行业部门、学校及大学生个人等多种途径为大学生普法,用法律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如何解决
(一)修改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促使劳动保护力度的提高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的阐释还不明晰,根据《劳动法》规定,年满16周岁即可成为法律层面上的劳动者。但在现实中,在校大学生虽大多已满16周岁,但他们仍不被承认为法律层面的劳动者。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在某种层面上就否定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时的劳动主体资格,所以就导致用人单位在聘用大学生从事劳动工作时,不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若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权益受到侵犯,未签订劳动合同便成了用人单位拒绝赔偿的“正当理由”。虽然仍处于大学生这一特殊阶段,但依《劳动法》规定,年满16周岁就已达到就业的法定年龄条件,在校大学生只是他们的身份而不是不被保护的合理理由。修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大学生在劳动中的主体资格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应明确提出用人单位若侵犯大学生合法权益应受到何种处罚,对用人单位设立约束性规定,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用人单位依法处罚,使大学生处于法律的庇护之下。
(二)政府部门与行业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在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前期,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中介作为选择用人单位的途径,这其中,便存在许多“黑中介”、“假中介”,这些中介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不懂市场行情的心理,提供虚假信息或与用人单位合谋欺诈大学生,对大学生实施侵权行为。政府部门及行业部门应加强对该类中介的监管,打击该类违法中介,对该类违法中介进行联合惩戒。除此以外,大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开始工作后,还面临着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工资,超时用工等风险,政府部门与行业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使用人单位在雇佣大学生进行劳动工作的过程中具备充分的主体责任意识,拒绝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维权救济途径虽说大学生是以个人名义去进行社会实践,但他们仍丢弃不了自己的“在校大学生”这一身份,学校具有传授科学知识的责任,当然也有保护学生的责任。在内部,学校可设立社会实践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有效信息,避免学生盲目进行社会实践而不小心掉进陷阱之中,若大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学校也可通过社会实践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解决措施;在外部,学校可与相关部门构建社会实践救济链,在学生发生权益受损事件时,以学校出面与相关部门沟通,为学生提供维权救济途径。
(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为大学生普法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在大学这一阶段,大学生达到了劳动者的法定年龄,想要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在步入社会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与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素养,这期间免不了涉及自身权益保护的问题,学校可以开设法律宣讲课堂,定期为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在面临权益受损事件时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与行动能力。
(五)大学生要以法律知识武装头脑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以单纯懵懂的状态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免不了容易落入“敌人”的陷阱,各类中介机构、用人单位良莠不齐,若大学生毫无顾忌的一头扎入,势必会造成自身权益的损害。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应事先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以避免权益受损事件的发生。但是,自身法律知识的充实并不能全靠从学校课堂中实现,大学生还应学会从其他地方获取法律知识,比如通过学习网站、时事新闻、法律书籍等方式渠道去了解法律知识,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知法懂法的能力,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处于法律保护的羽翼之下。
五、结语
由于他们具有“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身份,我国对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时的权益尚未做出对应的立法保护,大学生在该过程中的法律保护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明确保护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权益保护的必要性,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受到的权益损害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通过社会各界的协力合作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法律保障性。
参考文献:
[1]钟申娟.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3(19).
[2]潘桂梅.大学生法律权利保障问题及建议[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01):7-13.
[3]罗韬.当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05):181-183.
[4]秦梓瀚.浅谈大学生实习、兼职过程中的劳动法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2015(1).
[5]王瑞,张熙.在校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8(27).
篇2
关键词:社会实践;科技传播能力;局限性
一、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科技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者发现,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将知识、技术传播到更大范围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一个领域的发展都必须将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传播。于是,科技传播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传播与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同样重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但是科技传播却能促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扩大技术革新成果的推广,体现创新技术的社会价值,发挥科技传播的“服务”功能,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进程。
贝尔纳说过:“科技传播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也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培根提出:“科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处于科技研究发展前沿的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科技传播能力是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放下书本,实战操作,参加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被正式列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考核内容,在校生都必须修够社会实践学分才能毕业,大学生也从每年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实践环节已然成为高校学生求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局限性
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客观的一些原因,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一些阻力,活动的规模、效果打了折扣。目前,在校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所受的局限性来自三个方面。
1.社会所受的局限性
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了规定,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地从政策、资金、人员安排上予以倾斜和支持,各类工厂企业、社区单位要摆正态度,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从提高行业人员素质的角度,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角度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地方单位,受制于领导体制、地方财政和其他一些因素,活动的安排上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2.学校所受的局限性
从高校的角度讲,校方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当然希望尽一切力量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好。除带领各院(系)一起帮助学生把个人的实践活动把好关、指导好外,高校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和地方政府、社区单位、企业联系,为学生开辟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可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实力不同,所设置的专业不同,和社会的联系紧密度不同,各地政府的支持程度不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等原因,使得学校受到一定的限制。
3.个人所受的局限性
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科技传播的前提是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但是必须具备传播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而能力的培养不是只关在教室里、实验室里就能滋养出来的,超强的实际动手能力、顽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都需要从实践中得到锻炼。但一些大学生只看到眼前利益,看到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各种优先推荐机会都是和个人考试成绩挂钩的,并没有一个实践技能的检测成绩与实质性的评判依据,从而忽略了对实践的重视。
三、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1.全国各地组织对社会实践的配合程度不同
全国各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起,按照团中央的批示就开始狠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做法是送科技到农户、送培训到田间、送技术员到农技服务站,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是逐年递增的,各地政府和组织的配合程度不一。首先是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在政策制定、活动组织、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差异,好的地区做成了“双赢”,差的地区形同虚设。其次是机构设置不清楚,国家虽然要求各级政府要做好实践活动的各项保障工作,但并没有具体指出社会实践活动由哪一部门来具体负责,造成高校与地方政府联系实践活动时,哪个部门都能管、哪个部门都不管的现象,这些都造成了实践活动的差异。
2.全国各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支持程度不同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都是比较重视的。高校按照团中央的指示精神,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科研处、实验中心等部门的负责人员,还有校医院、学生餐厅、车队等后勤部门的负责同志,保障经费使用和后勤食宿等问题。但不同的学校,从领导重视程度、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活动策划力度上都有不小的差异。
3.新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影响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可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却越来越高。尤其是高年级的大学生,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外语,准备应付各种公务员考试、招工考试,利用一切可能联系工作,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所以,很多专业水平很高、综合素质很强的高年级学生往往不能参加或不能很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认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以低年级学生为主,这与社会上需要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高的大学生前去实践的需求相矛盾。
4.新形势下部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是一路考试踏进大学校门的,书本知识丰富,社会知识匮乏。一些大学生就业思想不端正,不想从事条件艰苦的工作,不想去基层,不想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不想去需要有奉献精神的部门。由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不纯,所以,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准备不充分、创意不新颖、团队合作意识差,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达不到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
5.新形势下部分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影响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大多数大学生思想端正、信仰坚定、人格健全,毕业后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可是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享乐思想严重,就业选择不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目的,而是以物质享受为先决条件,实践活动不脚踏实地,讲究虚荣,只做表面文章,到基层、一线和农场去调研或实践时,怕吃苦,故而得到的信息也就不可能全面、客观,与那些沉下心来、不怕吃苦受累的学生比起来,个人收获相差很大,老百姓受益也少,科技传播效果不佳。
四、增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提高的对策
1.改革实践的内容和参与形式,为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注入活力
社会实践是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实践的内容和参与形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不断为提高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注入活力。
按照团中央的意见,各地每年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充分看清新形势、发现新情况、找出新问题,并提出改革的方案,随时调整当年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工作重心,内容上要涵盖校园学习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科技创新、课题研究、科研攻关、科技推广、政策宣传、社会调查和考察、军政训练、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基层挂职锻炼、科技支农、支教扫盲、企业帮扶、法律普及、信息咨询、环境保护、社区援助、勤工助学、文化宣传、文艺演出、公益活动,还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
组织形式上则可以灵活掌握,多数学校采取项目申报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实践策划,自己到校外联系,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取得学校的支持后,个人参加或自行组成团队参加;各院(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联系专项实践项目,院(系)团委负责向学校申报项目,获得批准后负责挑选队员,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均可报名参加;地方政府或厂矿企业有时也会来学校联系,要求组成专项的实践团队,企业甚至可以自己挑选参加的队员,这些活动组织和参与形式的灵活性,更能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2.创新实践的方式方法,促进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
列宁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科技人才具备更高的综合水平。所以,要想促进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认真设计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环节,根据新形势、新需求,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迎接新挑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实践和考查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性实践。学生在科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自己设计了很多简便易操作的方法,如发放书面宣传资料、口头宣传、开讲座、设讲坛、当面咨询、技术培训服务、手把手实际操作传授技术等。在基层乡镇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和考察、乡村文化大院等项目中,学生的组织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洞察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学习社会知识的接受能力都会得到充分检验和提高。
3.完善实践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传播能力
要想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必须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评价机制。由于社会实践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活动,对于实践的时间、主题、形式、活动策划、组织安排,以及实践的效果、收获,有时学校很难全部掌握,也就很难对每一个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但是根据这些年实际工作的经验,各个学校都建立了评价机构,制定了一套基本的评价机制,并逐步加以完善、健全,使其能充分体现出实践活动的目的、特点。只有逐步完善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的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翟杰全.科技传播学的三大源头[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2]翟杰全.科技传播事业建设与发展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篇3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大学生群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开开眼界,增长点知识。因此在具体工作部署中,不能给予社会实践活动应有重视和支持,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目标的实现。二是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趋于收缩状态,难以满足更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甚至存在社会实践活动是投入大效益低的偏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只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该活动。而正是由于资金经费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能是自找实践场所和单位,难免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三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话动的广泛开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据统计,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把社会实践“运动”化,每年6—9月抓一抓,然后就放下;实践活动的主题每年随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而定;实践的组织管理,除了团委和各院系外,其它部门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由于投人少,经费短缺,许多学校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数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主。这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缺乏各种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社会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在于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而社会实践基地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但现实中多数高校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造成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推广,也不利于实践活动的不断创新。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造成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状。个别条件较好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年年开拓新基地,年年流失老基地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缺乏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实践要真正使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与社会热点结合不紧密;三是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坚持经常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和宣传力度。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把它纳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的保证,确保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宣传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保证这项活动能健康、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是提高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评奖挂钩。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应制定鼓励政策,把社会实践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挂起钩来。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富有创新,而且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项目给予综合测评加分,并给予适当的奖惩,提高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4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食宿、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与地方开展长期结对合作,把扶贫工作、科技服务、文艺下乡等活动与大学生接受锻炼、成长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3、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和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必要性。虽然是短短的二十天,但是客观现实给同学们的教育却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实践使他们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和不现实。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5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篇6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载体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暑期实践是很有必要的,并身体力行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实践,实践次数随年级升高而相应增加。但是在关于“社会实践”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问题。例如,学校等对社会实践的内涵缺乏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阐释;当今大学生的暑期实践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活动经费来源渠道较窄,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实践的灵活性和深度发展的可能;家长对社会实践的支持程度比较低以及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缺乏足够的指导等。
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尽管多年来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可供学生参与和选择的校园实践活动形式越来越多,但在其发展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民间性,结构的松散性,活动的自主性和成员的广泛性等特点,加上个别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工作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 ,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品位不高,参与学生不广。具体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方面因素
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停留于口头或书面,流于形式,从政府层面看,未能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担应有的责任,没有从提高人才层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行业素质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角度积极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从企业层面看,不能将社会实践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只把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当成廉价或者免费劳动力;从家庭层面看,家长往往把参加社会实践当作一项不务正业的活动,或者对孩子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吃苦受累心存疑虑。
2、学校方面因素
首先,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领导对学生社会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活动的经费扶持力度不够,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经费支出比例与教学支出比例相比明显过低。其次,校园实践活动场地等硬件条件不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更多考虑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地等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备始终处于边缘化考虑的境地。再次,高校的专业的、高水平的教师参与不积极。现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主要由团委,学工部门负责组织,承担活动指导任务的主要是专职的思政工作人员,从整体上来讲,还缺乏一些高水平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参与其中。
3、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意识不够,缺乏实践成才的信心和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变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主体意识,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将社会实践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学习任务来对待。而在行动上表现为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临近假期结束,往往是到实践单位盖个公章,写份实践报告就了事,甚至有的同学只是上网下载一份报告交差,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具体策略研究
1、扩大宣传,转变观念,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完善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2、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
3、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建立、健全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另外,要变单一型基地向多样型基地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类型有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基地,学校还要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
4、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调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尤为重要。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必修课,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成立二级评估委员会或小组,实行定性定量考评,坚持学生自测与集体(小组)评估相结合。二是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三是学院(系)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
四、结语
当然,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仍然不是完全成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仍然没有被广泛认同,开展方式也相对比较单一死板,缺乏灵活多变性。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努力,将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深化、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趋势;创新特点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及价值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极其丰富。其中,专业类社会实践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校,是基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的实践活动;思政社会实践是基于大学生三观培养为目的,以政治理论为基础的思想实践活动,是为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和意识而发起的实践活动;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是对上述两种实践活动的有效补充,是基于满足大学生个人所需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了从教学哲学到实践的过渡,专业实习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发展课堂教学、检验教学成;专业调研有组织的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明确的调研结果,通过考察了解专业的发展。其次,思政教育类社会实践中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在暑期进行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人格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社会条件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为未来的增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些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到服务志愿实践活动中,以社会体验活动进入一线劳动部门或军政挂职锻炼,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素质。再次,科技活动以科技为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以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研培训项目等形式,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最后,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学生及早地体验职场环境,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并且学会管理金钱和自力更生,以自己是双手改善生活条件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发展形式上呈现出全面参与的趋势,内容上呈现出个性发展的趋势。具体来说:
(一)全面参与
这里的全面参与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指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遍布整个社会体系当中,形式上成为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公益组织及大学生都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环。在形式上由传统的单向行为变为全面行为。其二,是指形式的多样化。从传统的企业实践过渡到现在的企业实践、公益实践、军政实践等。此外,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地方本科毕业生的用人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地方本科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面临着如何将自己的身份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高校—大学生—企业—社会四者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将社会实践获得的经验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素养构成,在全面参与中,有效缩短大学生的身份转变过程。
(二)个性发展
如果说,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形式上的趋势是全面开花,朝着“广”的方向发展。那么在内容上,则是趋近于“专”的方向,朝着个性化发展。这里的“专”也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实践内容上的专业化。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依托于专业为中心,服务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二,是实践组织的专业化。不再是由高校进行委派,而是建立了标准规范的实践组织,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以符合大学生个性为主要原则,进行实践设计。现代社会是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就企业自身以及社会建设的需求而言,无论是对产品还是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别树一帜”。只有将自己同他人明确的区分开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增值和体现。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泛大众化,大学生从校门走出后“泯然众人矣”。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让大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的空间,因此,在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将向着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规范化的社会制度下,进一步的实现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实效
高校是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机构,是实现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各个高校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具体包括:强化学校教学中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如,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实践操作等课程。此外,还要进一步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一些强调技术操作的专业,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支教、参军等具有极高社会意义的实践当中去。要积极新建实践基地,提供实践平台,架起大学生同社会的桥梁。
(二)完善社会支持社会实践的机制
无论是思想教育类社会实践还是其他类社会实践,都需要社会的参与。其中,社会提供的机制支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从制度上加大社会对于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包括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部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调控机制作用、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等。帮助学校或社团实践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环境上加大社会对于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地方政府要有利部署,协调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因素,创造出合适的地方社会环境,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社会实践中,使之成为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温床。
(三)坚固企业融入社会实践的协作
企业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在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时,必须将企业的作用纳入考量,将企业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中。具体包括:创新企业实践方式,以创办企业实践替代传统的部门实践。包括学校牵头注册成立企业,交由学生负责经营管理等。通过这种方式,创建实践平台,实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扮演创业者的角色;拓宽企业社会实际的路径。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新项目的开发中,以学生的聪明才智为企业提供创新项目所必要的技术支持,而学生在创新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创富意识,实现了企业同大学生的互利互助。
(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因此,要发展并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必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具体包括: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可以将他们的精力转移到社会实践中,不仅有效利用了课余时间,而且为大学生发挥所长提供了机会,为大学生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路径;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际的意愿,就必须加大家庭的参与,特别是家庭所给予的精神支持,对于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并坚持下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8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高问卷调查显示,有84%的大学生对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是“支持,认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有4%的学生对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是“反对,认为大学生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的意义不大,也浪费不少时间”;有12%的学生对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是“无所谓,认为假期社会实践参与与否都一样”。而在这些填写问卷的同学中参加过假期的社会实践占了78.5%,没有参加过假期社会实践的同学只占21.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同假期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而且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性强在“大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这项调查数据中,以“了解社会,积累经验”为目的的同学占了73%,而以“获取报酬,筹集学费和生活费”以及“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并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为目的各占了17%和10%。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单纯地获取报酬,筹集费用,更多地是为了给自己在应聘正式工作前,多积累一些实际工作的经验,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这个渠道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岗位不平衡从调查数据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行业、领域很广,有23.5%人去工厂,有17.5%人去农村,有39.5%人去商业服务业,有3%人去机关,有16.5%的人去事业单位。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工、农、服务业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占比例则没有超过20%。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胜任程度有待提高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胜任程度的调查显示:胜任的占29%,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能胜任的占25%,不能胜任的占36%,不清楚的占10%。这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工作岗位还是不能胜任的。其中,从不能胜任的同学反馈得来的数据中:“缺乏专业技能”的占30%“,太辛苦,受不了”的占22%,“管理太苛刻”的占11%,“人际关系复杂”的占29%,“其他”的占8%。由此来看,大学生想要提高社会实践的胜任程度,需要大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着手,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自己刻苦耐劳的品质和严格遵守管理规则,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调查,在大学生参加的假期社会实践中,“学校要求”的占24.5%,“家长要求”的占5.5%,“个人主动”的占59%,“同学相邀”的占11%,学校对学生们假期社会实践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不够。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机制,导致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不知为什么实践、要实践什么以及如何实践,仅凭自己的感觉和社会资源来寻找实践单位、确定实践目标,造成实践的盲目和随意,使得许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用人单位在遵守法律法规方面有待规范化通过对参加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我们了解到一些用人单位在规范化方面的情况: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占40%,基本能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占43%,存在不规范行为占12%,存在违法现象占5%。数据表明,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但也存在少数单位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其中,在用人单位给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发放报酬方面,有发放报酬的占56.5%,没有报酬的占43.5%。可见,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用人单位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化。
二思考与建议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改进措施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按照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深入实际、感悟人生,从而达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大学生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自豪感和爱国心;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在思想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有助于锻炼自身的意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走进群众、学习群众,有助于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愿意并乐于奉献社会的人才;有助于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学习压力和动力。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有利于他们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角色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
社会实践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需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有利于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高校和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有助于建设体现社会主要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有助于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学实践体系完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社会实践是社会与大学生之间的一条纽带,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的有效途径。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来源,大力深入发展社会实践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任务。社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免费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锻炼才干,丰富经验,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生则运用所掌握的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作贡献,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已经开展了20余年,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其范围已经遍及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在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融合中已积极参与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内容形式上也从原有的单纯公益劳动发展为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目前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着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在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制度建设也逐步的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也得到强化,这些都为活动顺利有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
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够,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社会实践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因而我们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做整体的规划。但当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解为思想教育理论课程的补充形式,而不是一门独立课程,所以缺乏总体设想和长远规划。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理论学习轻能力锻炼,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也由于得不到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导师的指导而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参加实践活动。很多家长没有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只看重学生文化课成绩的高低与各类证书的获取,没有认识到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增长才干,反而将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对其不予支持。整个社会对社会实践的认同度不高,很多地方或单位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只看到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而忽视了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地方或单位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而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不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2.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锻炼大学生的能力。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局限于社会考察、勤工助学、支教扫盲等形式,而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活动很少,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活动的组织上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广度和深度,当前高校组织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组织模式是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学生等为主开展社会实践的“精英实践”,这种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只抓了点、线,而对面上的实践活动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和严格的保障机制,有些大学生将社会实践看成是走过场,有的根本就不参加社会实践,只是托关系找单位在“社会实践登记表”写鉴定,盖公章,然后东抄西凑地捏造自己的调查报告,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想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开展,就必须投放更多的经费,但目前制约着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有的高校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每次都是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临时筹集经费,很多时候还要院系和学生承担一部分活动费用,这势必会影响院系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社会支持力度不大,有些单位在现存的就业压力下对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就目前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缺经费,更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准备不充分,目的不明确,没有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社会实践的意义,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如何撰写实践报告的专业指导,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缺乏监督,对实践结果只能通过学生递交的报告和单位的证明进行检查。在奖励评优上往往忽视对大多数参与者的评价,忽视对经验的推广。如果这些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则都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
4.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才能使大学生受到真正的锻炼,使当地见效益。通常情况下,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当有活动和项目时学校和地方才能建立联系,但这种联系会随着项目的完成而减少甚至中断,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实践不可能真正实现双向受益。分散的实践活动更是由于种种局限,使有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项目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实践基地的建设只有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基地的育人效果。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措施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而言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完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单位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同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理论教育等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一门独立课程,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学校党、政部门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与活动的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社会实践深入、全面开展。
2.做好规划,加强针对性,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设计更多适合大学生在假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按需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需要、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宣传、科技支农、企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普及、市场研发等;或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还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内涵丰富、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大学生的鲜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使更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益。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得到社会的认同、提高活动育人效果,就必须有组织保证,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系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要注重实践活动“点”、“线”、“面”的结合,仔细安排好面上的活动,要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要从思想源头上转变“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学校还要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进行目标化管理,从前期的课题申报、过程的效果控制到后期成果深化都要提出相关要求,保障实践任务的完成。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制定活动大纲,开设相关课程,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是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良好基础。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要鼓励普通同学开动脑筋,大胆开拓适宜自己的实践方式。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奖优罚劣,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4.整合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的保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学校必须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比如:学校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并聘请基地领导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学校还必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为接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罡.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探索与思考.职业圈,2007,(02).
[2]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教育探索,2007,(4).
篇10
[关键词]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 教育
[作者简介]孟玲玲(1981- ),女,江苏滨海人,苏州大学敬文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70-02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充分展现个人的才华,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社会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自身的使命感,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的教育当中,社会实践是必不可缺的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在社会当中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大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能够为社会奉献,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品质之一。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之中,社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认识不足,在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创业方面的准备不足。让大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能够使他们充分地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中各个阶层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参与社会实践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毅力,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多为书本方面,这些书面的知识如果结合社会实际就会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品格,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让大学生的坚强品质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充分认识到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准则等,他们把这些充分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和优秀的个人品质。
3.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才干,使他们认识到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开阔他们的视野。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将他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进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选择能力,选择能力在实践生活当中极其重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的比较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选择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还可以增强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接触各个阶层的人士,学会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投入社会实践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加深他们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激发创造灵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兴成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避免单一性的考察与观察,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在社会实践当中锻炼自己。其次,我们要把学校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学校应当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化,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充分运用大学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及影响力。
社会实践活动要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所发展的特色与需求,符合当前时代的主旋律,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思想教育,更具国家和政府的决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实际,符合当地的发展,构建高校与地方沟通的桥梁,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既有利于开放当地的教育资源,使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达到内容与实效的相结合,又能扩展高校与地方合作的范围与领域,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协作,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实践活动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扩宽知识范围,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真正发挥出社会实践的作用,促进大学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
三、现阶段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社会实践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高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堂教育上,在社会实践方面,大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意识,有的院校只注重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干部能力提升,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过于狭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开展。
2.社会实践组织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社会实践一般都是在校外进行,因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度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细致和复杂,需要系统的安排才能够避免混乱,达到社会实践的最终效果,只有组织规范了,才能够使社会实践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来说比较混乱,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地融入社会实践当中,二者是相互分离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取得应有的效果。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还是不够。现如今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指导老师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多数的专业课老师并没有参与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思想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不是很紧密,使得社会实践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就算有的专业课老师参与到了社会实践指导的过程当中,但是由于学校的机制及实践经费不足等问题,造成许多专业老师不能专心投入到社会实践指导过程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的新途径
1.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所以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不断成长,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把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的就业相结合,为以后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
2.要注重社会实践的考核,增强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纳入教学规划当中,要估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定期考核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在学生内部树立社会实践模范,并对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哲学老师要积极参与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中来,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程。
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过程中,要丰富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根据高校学生年级、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安排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方式,主要目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国家国情,初步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层次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其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4.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更好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专门的社会实践基地有助于优化资源、提升社会实践效率的作用,高校要与地方进行联系,进行互利合作、共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机会,高校要本着社会实践与学校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分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起来,注重在社会实践基地中能够时刻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给予社会实践基地充分的资金支持,学校和地方要建立完善的机制。
5.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合理保障。高校要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统一有效的规划,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注重专业学习、积累经验、认识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创业相结合。积极引导高校的大学生到基层当中去,深入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融入社会实践体系当中,合理保障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
五、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加他们的阅历,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存磊,李敏.社会实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黎开谊.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林松涛,马昆,周蕾.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4]魏巍.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模式的链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5]许敏.大学实践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6]谢晓青.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 上一篇:民主评议情况汇报
- 下一篇:新媒体运营的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