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3-26 11:2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笔者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税法的相关规定,辅以相关的实证研究结论,深入分析了权益性金融资产不同归类对公司的会计指标、全面收益、所得税、股票价格等方面的影响,判断企业管理层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偏好,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影响;监管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目的
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成为最大的亮点。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代表性领域,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理念的核心变化,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增减和股票市价的涨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新准则没有明确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某项金融资产的具体分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目的等因素,这为企业管理层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留下了选择空间。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一)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内涵
金融资产是金融工具的资产化形式,是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的结果。本文所称的权益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对股票及其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而形成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归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项下。其中,归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准备在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而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基金等;归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联系与区别
权益性金融资产的“镜像”是股票及其他权益性工具,与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同属于股权投资,且上市公司的部分权益性金融资产就源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取得流通权的原非流通股。两者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是: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期末的账面价值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报告,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表决权比例、对被投资单位的实质性影响等标准进行划分,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影响分析
对某项资产的归类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资产的归类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处理差异对公司会计指标、全面收益、所得税、股票价格等方面的影响,以对管理层的归类偏好做出判断。
(一)会计处理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属于金融资产,都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它们的会计核算方法适用于独立的具体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两者的会计核算有以下异同:
一是初始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作为初始成本入账。二是期末,两者都按期末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重大或属非暂时性时,需计提减值损失,减少账面价值;在计提减值后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又上升时,如果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投资,则冲减原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在分析范围),如果属于对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增加资本公积。三是处置时,两者都须将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出,但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出。
(二)会计处理差异的影响分析
1.对会计指标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不发生减值的持有期间的利润有差异,对减值期间及处置时的利润没有影响。当所持有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时,金融资产不存在减值,如果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导致当期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上升;如果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会导致投资企业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的增加,不影响利润指标。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总额都等于出售价格与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且投资收益的大小都受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影响。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每股收益大幅上涨;反之,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幅下跌。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唯一差异来源于取得金融资产时对交易费用的处理差异。由于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是一次性的支出,且金额一般不大,在本文的分析中忽略不计。
2.对全面收益的影响
(1)全面收益的含义:企业的全面收益是指“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包括公司的经营损益、持有资产的未实现和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公司的经营损益是指传统的会计利润;持有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在持有期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上升和下降,也包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持有金融资产的已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从取得至出售金融资产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包括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持有金融资产取得的应收股利、出售金融资产时收入超过账面价值的差额及转出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
(2)全面收益的计算
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期末的资产-期末的负债)-(期初的资产
-期初的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
全面收益的计算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变动,体现了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有别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理念。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作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交易费用作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只影响取得金融资产当期的全面收益,不影响以后各期的全面收益的大小。另外,利润表的损益最终会结转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下,如果不计所得税,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法也不影响全面收益。因此,采用全面收益评价公司的绩效,可减少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应以全面收益作为会计监管和市场监管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3.对所得税的影响
(1)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某项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仅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的大小,也不影响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因为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确认的损益都等于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后的差额加上原计入损益或资本公积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实际上等于处置收入扣除初始入账成本的差额,因此,不管归类为何种权益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没有影响,即两种处理方法的递延所得税相同。
(2)资产减值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不需计提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严重或属非暂时性时,需将公允价值的下跌作为减值损失,计入损益表。税法规定:除应收账款按期末余额5%。计提的坏账准备允许税前扣除外,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税法对资产减值的处理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相一致。因此,虽然新准则对这两种权益性金融资产是否计提减值的规定不同,但不同的归类不会带来所得税的差异。
(3)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分析。新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根据会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计算“暂时性差异”,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含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由于不同归类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因而也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可见,虽然人为因素可以操纵计入损益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小,但不能因此调节所得税。所得税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费用支出,由于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不影响公司所得税,由此可排除公司借助改变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进行税收筹划的动机。
4.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新准则下,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对公司会计指标的影响有差异,但这种会计信息的差异只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并未实质上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如果资本市场是强有效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不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但在资本市场有效性不强,人们识别、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不高,只能简单使用少数几个财务指标进行决策的情况下,这种由会计政策选择引起的会计指标的差异传导到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关联公司的股票价格乃至整个股票市场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众多中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收益、评估股票价值并做出买卖决策。有不少学者通过数据检验证明:每股净资产或每股收益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还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每股收益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大于每股净资产及其它财务指标的解释能力。如曹国华、赖苹2006年的研究《净资产、剩余收益与股票定价: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当期的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弱,当期的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很有解释能力,未来的每股收益对预测股票价格没有太多帮助。
据此推测,在一定条件下,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上升时,为了提高公司的营业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至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长期股权投资归类为权益性金融资产,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下降时,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前提条件一是持股公司认同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有用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二是会计利润指标、市场价值指标在评价经营者业绩时权重适当;三是持股公司对股票市场有合理的预期。显然,股票市场价格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受宏观政策、资金的充裕程度、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持股公司难以预测所持有的股票的价格走势,而其他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否能满足还有待验证。由此推断,管理层不存在明显的借助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动机。
篇2
目前,最权威的公允价值定义是FASB于2006年并获IASB认可的、“以脱手价为计量目标” 的概念: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会计”是关于“公允价值”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具体应用情况的会计,包括对企业某些资产或负债计量公允价值并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金额等内容。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当资产价值降低或负债价值上升时企业要报告损失,这些损失减少企业的权益或降低企业的净收益;当资产价值上升或负债价值降低时企业要报告利得,这些利得增加企业的权益或提高企业的净收益。基于上述认识,“公允价值会计”可定义为: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或权益。其特点是,动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动,使企业财务报告与市场对接。因而,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如果经济和市场环境不稳定,企业财务报告的损益和权益数据会有较大幅度波动。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8)的“市值会计研究报告”中对市值会计进行了阐述。SEC(2008)认为,“市值会计准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定义公允价值和(或)要求或允许在财务报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收益的相关会计准则。依据SEC(2008)的上述解释,“市值会计”可界定为: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它主要应用于金融工具,包括:证券投资、衍生工具、金融资产服务和其他混合金融工具等。
“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者含义和金融资产计量实务两方面进行阐述。“公允价值会计”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或权益;“市值会计”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两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被计量项目价值变动的处理上,“公允价值会计”包括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和权益两种情况,而“市值会计”仅指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情况。很显然,“公允价值会计”涵盖“市值会计”。从金融资产计量实务考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相关核算方法基本一致(见表1)。金融资产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核心领域,但该领域的应用实务十分复杂。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不同类别,据此确定后续计量是选择“公允价值”还是“摊余成本”;即使同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也截然不同,有的计入损益、有的计入权益。这种复杂的处理方式给金融机构操纵财务数据留下许多空间,是金融机构和市场监管部门激烈博弈后的权宜之计。对于财务报告数据的波动,金融机构也区别对待,尤其抵触损益数据波动,因为它影响盈利和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直接影响其股票市场价格。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投资的价值变动划分为“计入损益”和“计入权益”两种情况,表面上看满足了SEC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要求,但实质上仍给金融机构留有很大利润操纵空间。依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市值会计”存在的意义是将影响损益的公允价值计量证券投资与影响权益的公允价值计量证券投资区别开来,便于金融机构正确评估其证券投资对损益的影响,及时采取恰当应对措施。从这个角度讲,“市值会计”是为金融机构服务的,而不是为投资者服务的。这可能是“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的本质区别所在。
二、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36)指出,如果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可收回金额,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要确认减值损失;可收回金额指资产或现金产出单元的公允价值减出售费用与其使用价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使用价值指预期从资产或现金产出单元中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SFAS144)指出,如果长期资产的账面金额无法收回且高于其公允价值,则发生了减值,减值金额为账面金额与公允价值的差额。依据IAS36,只有在资产发生减值且“公允价值减出售费用”大于其“使用价值”时,减值会计处理中才需要真正使用“公允价值”。在SFAS144中,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使用公允价值的限制条件也比较多。可见,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公允价值应用受到许多条件约束。
IFRSs和美国GAAP关于金融资产的减值规范与其他资产不同。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减值的根据是发行人或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或违约概率,不是公允价值;另外,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金额按账面金额与其初始实际利率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计量,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金额按账面金额与以类似金融资产当前市场回报率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进行计量。IAS39中的金融资产减值规范较少涉及“公允价值会计”。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14号《债权人对贷款减损的会计处理》和第115号《对某些债务和权益性证券的会计处理》,贷款发生减值时,应以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按实际利率贴现的现值计量;以摊余成本核算的证券投资发生非暂时性减值时,其账面金额减计至公允价值。
夏大慰等(2005)依据IFRSs和美国GAAP的资产减值规范,阐释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关系,指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未来可回收金额或者价值低于账面金额时,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它虽然涉及公允价值,但是单向的,即在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金额时确认资产的减值,而在可回收金额高于账面金额时不确认资产的增加,所以不是“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强调客观性,反映资产持有期间价值波动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是双向的反映。资产减值会计蕴涵会计稳健思想,它仅反映资产持有期间无法预料因素对其可回收金额的负面影响,是单向的反映。“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和理念具有显著差异。
三、结论
“公允价值会计”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是计量日或报告日模拟真实市场交易出售资产、清偿负债,从而推导企业当前市场价值的过程,是企业继续持有资产和承贷负债,同时又急于获取市场对其评价的一种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宗旨是将企业与市场对接,使财务报告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持有资产和承担负债的价值变动。“市值会计”从属于“公允价值会计”,它的存在说明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变动是计入损益还是计入权益具有敏感性,暗示公允价值应用所导致的财务报告波动是其遭遇抵制的主要原因。“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和理念与“公允价值会计”不同,它仅在特定条件下应用公允价值、单向反映资产价值变动,因而不属于“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可用表2来直观表达。
本文的分析表明,美国金融机构将贷款减值损失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是一个严重的概念性错误;《2008美国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将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混为一谈也是荒谬的。这样粗浅的概念性错误出现在市场成熟、会计制度完善的美国,值得深思!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批准号:11BJY018)]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杠杆贡献率;经营贡献;财务贡献;平衡风险和收益
一、杠杆贡献率导入
杠杆贡献率=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其中: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净财务杠杆=净负债/股东权益,净负债=净经营资产-股东权益 (净经营资产=净负债+股东权益),税后经营利润=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权益净利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杠杆贡献率是衡量净负债对股东权益的贡献比率,三大影响因素是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提高净财务杠杆会增加企业风险,推动利息率上升,降低了净经营资产利润率从而缩小了杠杆贡献率。
目前,杠杆贡献率尚未得到普遍适用,没有可参照标准,各行各业也会千差万别。从股东角度来看,依靠财务杠杆提高贡献率是有限度的,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就是可以承担的借款利息上限。因此,提高杠杆贡献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二、数据口径调整
除权益净利率外,其他数据均需要在转化处理。首先,在标准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区别经营性或投资性资产,经营性或融资性负债;其次,转化为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再次,取得上述公式中的基础数据,分别计算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最后,计算出杠杆贡献率,衡量其杠杆风险与杠杆收益。(见图1)
区分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标准:看资产是否满足生产经营所需,闲置资产均列入金融资产,包括其他货币资金、应收票据(有息)、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与持有至期投资等;区分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标准:金融负债是在债务市场上筹集的需要支付利息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优先股利、融资租赁款等。其他所有负债,均属于经营负债。
以恒瑞股份(股票代码:600276)为例,数据来源于2010C2015年年报,同时参考了历年报表附注和披露信息等。按上述科目调整口径,把标准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管理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按50%计入金融性资产计算),调整后数据口径如表1:
三、杠杆贡献率校验与分析
杠杆贡献率鲜有运用,且有些科目难以准确划分金融性质还是经营性质。
(一)利用两个不同公式的计算结果来衡量口径划分是否准确、可行
杠杆贡献率1=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杠杆贡献率2=(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2010-2014年度恒瑞股份的杠杆贡献率1、杠杆贡献率2计算如表2:
2010-2014年度,杠杆贡献率1与2的差异均在-0.01%-0.02%之间,可忽略不计。结论:上述数据口径调整是准确的,经得起考验的。
(二)恒瑞股份杠杆贡献分析
2010C2014年度,恒瑞股份权益净利率:10.0%、9.7%、8.8%、9.5%、9.2%。
2010C2014年度,恒瑞股份杠杆贡献率:1.2%、1.3%、1.2%、1.3%、0.9%。
结论1:5年来净负债对股东权益的贡献占比在10%-15%之间,恒瑞股份的财务杠杆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利用,财务状况是非常安全的。
结论2:5年来净利息率分别是:4.2%、4.3%、3.8%、3.6%、4.3%,同期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分别是9.0%、8.3%、7.6%、8.2%、8.3%,是净利息率的二倍,即说明在保持目前营利能力与融资规模时,融资成本(即利率)还可以在再放大一倍;或者,在保持目前营利能力与融资成本时,融资规模还可再放大一倍。恒瑞股份的融资空间大,可选择余地大。
四、杠杆贡献率的现实意义
从传统企业来看,单纯的用权益净利率反映企业经营者的运营能力,往往会导致经营者为追求企业的高利润,资本市场的高评价,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企业在权益净利率增长而股东实际利益却受到损害。当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处于低谷时,经营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只要能够提高权益净利率,即使它会给企业带来亏损的项目,借此来达到提高企业业绩的目的,然而这种错误的决策却仅能给企业带来表面“盈利”而实际“亏损”的不利局面。
从互联网+时代来看,新兴行业、跨界经营层出不穷。企业不再单纯以追求短期利润为目标,更多是关注在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影响力;行业环境与宏观环境也是千变万化,导致管理者、投资者更需要动态、清晰的平衡企业财务风险、经营机会。这就需要财务部门提供新模式下的分析支持,以满足创新突破、管理模式变革的需求。
财务人员可以借助建立杠杆贡献率评估模型,完善对财务风险的预测、预警、控制、防范,使财务决策更加科学化,实现财务与业务高效融合以体现财务价值。
首先,借助金融工具理论把标准财务报表转化为管理财务报表,剥离了非经营因素对财务分析的影响,分析的基础更扎实、精准。其次,通过建立杠杆贡献评估模型,实现了融资成本、融资规模的量化分析。再次,从企业角度,让决策者能够跨越财务与业务之间的边界,实现实时决策,更好的平衡经营机会、财务风险。
篇4
资产融资作为一种信用活动,其偿付的基础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资产直接可用性导致的重置价值;以及资产运用能够获得的未来收益的折现值。资产融资最初的运用主要依赖于有形资产本身的重置价值,随着金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资产融资的价值来源逐步由有形的资产重置价值(称为第一类资产价值)向无形的预期收益折现价值(称为第二类资产价值)拓展,比如某企业拥有汽车这一实物资产,它以前只能通过变卖汽车获取资金,现在可以以汽车运营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来融资。伴随着这一思路的转变,各种新的融资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如确保产生预期现金流的资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而发展的“风险隔离”技术;为确保预期现金流的可实现性而发展的“信用增强”技术,这些技术最后成为了此类融资的标准作法,推动资产融资进一步标准化为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资产融资的高级形态,带来了整个融资技术的提高,“证券化你的梦想”成为了这一方式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佐证。资产融资的发展使得很多原先不能满足的融资需求得到了满足,原先被闲置的资产价值也被充分利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无疑是效率的提高。
一、 资产融资与股权和债权融资的优劣比较
资产融资作为一种与股权和债权不同的企业融资方式,并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以资产信用替代企业整体信用,有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其依赖的都是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经营未来现金流的要求权,对这种要求权能否兑现的评价依赖于公司整体的经营的风险,而风险本身是多样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准确评判企业的价值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通常会通过一定的折价来规避风险,这实际上提高了企业融资的成本。通过资产融资,对资产价值的评价相对容易,且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产折价,所以以资产信用而不是企业整体信用来融资有可能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实现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充分利用
资产融资的价值基础不仅仅来源于资产的重置价值而且也来源于资产创造的未来预期收益的折现值。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资产的第二类价值来源并不认可,这实际上造成了资产价值的闲置,通过对第二类资产价值的重新认识,从而有可能为企业开辟一种新的融资途径,即使对于那些不存在实体形态的资产,如专利权、经营权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融资,从而实现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充分利用。
最后资产融资实现了表外融资,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
资产融资不同于原有的资产运用方式,如抵押或质押融资等的一个显着区别就是不被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融资只反映为原有资产结构的变化,并不影响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这对于某些负债和股权融资受到限制的企业而言,表外融资无疑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
二、 信托机制在资产融资中的重要作用——以衡平信托“精图大厦烂尾楼项目”为例
资产融资的关键在于通过表外融资,实现了风险的隔离,如果这些资产仍然放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可能或多或少影响资产价值的实现,这对于以第二类资产价值来源作为偿付基础的资产融资来说风险是不可控和不容易计量的。所以“风险隔离”技术成为了资产融资成功的首要关键点,要求将此类资产面临的ヒ恍庞梅缦沾悠笠得媪俚钠渌缦罩蟹掷氤隼础?
构建风险隔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构造“真实销售”的法律结构,实现资产由原公司向特殊目的公司(SPV)的转移,另外一种就是直接通过信托的方式实现资产的转移,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资产转移的交易成本(税务负担和律师费用等)。
目前国内资产融资相关配套制度和法规并不完善,特别是构建SPV,实现真实销售难度太大,所以利用信托成为了资产融资“风险隔离”目的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在衡平信托开发的“精图大厦烂尾楼项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
精图大厦是耸立于成都市中区的一栋大型商用写字楼,5年前由于流动资金断流,已完成90%的大厦被迫停工,并被法院查封。衡平信托以该大厦的债权和股权为信托财产向社会募集3000万元资金用于精图大厦建设,希望通过完工后大厦的销售回款,满足信托受益人、债权人和股东利益。在资金的偿付顺序上,优先偿付信托受益人,其次分别是原有债权人和股东。
精图大厦尽管其作为资产体现在债权人的资产负债表中,但作为烂尾楼,其没有封顶,不能销售转化为现金,并不具有第一类资产价值,价值的实现只能依赖烂尾楼封顶后变卖后实现的预期收益,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资产已经被各个债权人设置抵押担保权,使得第二类资产价值在实现过程中随时面临着债权人破产申请的风险,各个债权人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而中断这一价值实现过程,资产的第二类价值在各债权人“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始终无法实现。
引入信托机制后,资产价值实现面临的风险被信托所具有的“闭锁效应”所隔绝,在《信托法》而不是《破产法》的适用范围内,一种全新的权利和义务结构被创造出来。在一般的情况下,债权人之间以及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在对破产财产清偿顺序是法定的,特别是在债权人内部的权利层次的划分是单一的和简单的,这主要是基于整体公平原则的考虑,但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在本案例中,新的投资者由于对破产风险以及财产受偿权益不能得到优先保障的顾忌,使得烂尾楼的第二类资产价值无法实现。而在《信托法》的适用范围内,根据信托合同契约主体自治的原则,在法定的债权人和股东的受偿次序中引入了一种凌驾于这两个权利的优先受益权,保障新的投资人的利益。在这一构造中,不存在债权人和股东的法定权利,代之以优先受益权人和次级受益权人在信托合同中界定的确立和义务。
这种权利的引入是至关重要的,它实际上实现了一种内部信用增级的效果,即不依赖于外部信用的增强,而仅仅依赖资产本身的价值,次级受益权人用自己名下的资产价值为优先受益权人提供了超额担保,按照预期销售收入2.2亿元来计算,对3000万元的信托资金投入超额担保率为6.3倍,而对于1.1亿元的债权人,超额担保率为77%,股东享有剩余资产价值,正是这种权利的重新匹配推动了整个融资行为的实现。
可见在此案例中,传统的融资方是无法解决的,依赖资产融资方式,特别是信托的风险隔离作用以及对信托对法定权利的二次划分机制对促进整个融资活动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 信托机制在国内资产融资领域运用的回顾和展望
资产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特别是随着对第二类资产价值认识的深入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对于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的中国企业而言,传统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方式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一定能够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发展资产融资,实现对资产价值的充分利用无疑是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的一种新的选择。
随着信托业的发展,利用信托机制实现资产融资的方式被许多公司陆续采用,如下表:
公司名称
项目名称 资产标的物 资产价值来源 信用增强措施 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北方信托 滨海新区管网资金信托 北信管网发展公司拥有的滨海新区管网资产 II:管网使用费 关联方第三者担保 低成本获取资金(4.25%),用于其他投资项目
上海国投 上海磁悬浮交通项目股权信托 上海国际集团持有的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公司的股权 II:股权分红 优先/次级结构 存量资产价值的再利用,低成本融资(3.8%)
伊斯兰信托 人福科技学生公寓资金信托 人福科技拥有的学生公寓房产和相关权利 II:公寓租金收入 人福科技担保 存量资产价值的再利用
重庆国信 科利华教育项目股权信托 科利华集团持有的“教育提升”系统项目股权 II:系统销售收入 科利华集团承诺回购股权 开辟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
苏州信托 银泰百货柜台经营权信托 银泰百货公司拥有的店面资产 II:柜台经营权转让收入 第三者担保 获取资金用于新的投资项目
上海国投 稳健型法人股股权信托 上海市上投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法人股股权 II:股权分红 优先/次级结构 存量资产价值再利用,获取资金用于新的投资项目
北方信托 公产房屋房租收入优先收益权信托 天津房信集团所有公房资产 II:房租收入 房信集团整体信用担保 存量资产价值的再利用
华宝信托 上海磁悬浮交通项目股权信托 宝钢集团持有的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公司的股权 II:股权分红 宝钢集团承诺回购 存量资产价值的再利用,低成本融资(4%)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些企业已经尝试利用现有存量资产所蕴含的第二类资产价值来开辟一种不同于传统股权和债权融资的新融资渠道。
篇5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成本分析
资产证券化,就是要将企业内部流动性不足,但是在未来期间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现金流量的单项或多样资产,通过重组资产要素,使得资产结构、信用、风险及收益等方面优化整合,转化为可以市场化,并且带有投资特征的带息证券。
在传统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模式下,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破产成本都比较高,而在引入资产证券化这种新的融资技术后,这两种成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将被证券化的资产从总资产中“剥离”出去,这部分剥离出去的资产减少了管理者对其未来现金流的监督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职业经理人可能会控制或浪费这些资产现金流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现金流的成本。
(二)当企业面临资产证券化风险,企业通常会设置具备特殊效果的SPV,将证券所有者的破产风险与证券化交易进行隔离,在转交证券化资产后,SPA则获得出售资产,即便企业在出售资产后进行破产清算,这部分资产不会列入企业资产清算范围内,这就实现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隔离,同时这部分资产不会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作为表外业务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资产权益比例。这一系列的流程和规则降低了企业的破产成本。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对财务运营能力的影响
(一)对企业财务偿债能力的影响。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用来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能力。资产证券化恰恰是通过将企业批量的、流动性差的、非市场化的资产形成一个资产池经信用增级后证券化转化成一次性的、大额的现金流,这样就把流动性差的存量资产转化成为现金资产,大大提高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并且这个过程不会引起企业流动负债的增加、反而使现金流增加,流动资产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增大,降低了企业短期无法偿债的风险。
(二)对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影响。资产负债率等于期末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最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资产性质的转换即可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率。通过向SPV出售部分流动性差的存量资产,企业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率会降低,这部分资产并不会组成企业负债,在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实现了表外融资。与部分会增大企业资产总量的融资方式相比,资产证券化的结果是企业资产总量保持不变,现金资产的增加还可以偿还部分负债,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改善了企业财务结构。
篇6
关键词:资本结构;常见理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5日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企业一定时期筹资组合的结果。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一定时期的资本可分为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也可分为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尤其是指长期债务资本与(长期)股权资本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最佳资本结构便是使股东财富最大或股价最大的资本结构,亦即使公司资金成本最小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企业融资结构,或称资本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债务与股权的比例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自有资金收益率。
一、资本结构最常见的几种理论
(一)MM理论
1、无企业所得税的MM理论。又称为资本结构无关论。它认为:(1)在没有公司所得税时,有负债企业的价值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都相等,加权平均成本将保持不变;(2)因为使用了负债融资,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大于无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在数量上等于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与以市值计算的债务与权益比例成正比的风险溢价之和。
2、有企业所得税的MM理论。它认为,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企业的价值大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全部融资都来源于负债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这是由于债务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等于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增加了企业的价值。(1)有负债企业的价值在数量上等于等风险的无负债企业的价值与债务利息抵税收益的现值之和;(2)有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在数量上等于等风险的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与以市值计算的债务与权益比例成比例的风险报酬之和,其中风险报酬不仅取决于债务比率的大小,还取决于所得税税率的高低。
(二)权衡理论。权衡理论认为:如果企业大量采用债务融资,如果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将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所以,权衡理论强调考虑债务利息抵税收益的同时还要考虑财务困境的成本。此时,有负债企业的价值在数量上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与利息抵税的现值之和减去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
(三)理论。企业采用负债融资就会有成本和收益发生,并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理论认为,不仅要考虑利息抵税的收益和财务困境的成本,还应考虑债务的成本和收益。此时,有负债的企业的价值在数量上就等于权衡理论上计算的企业价值与债务收益的现值之和减债务成本的现值。
(四)优序融资理论。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在当企业存在融资需求时,融资顺序依次:(1)内部留存收益融资;(2)债务筹资;(3)股权融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当企业内部留存收益不足以满足企业总的资本融资需求时,更倾向于债务融资。
二、影响资本结构的要素
由于资本结构的构成内容及其性质不同而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进而成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是否优化的要素。
(一)成本要素。这里所说的成本要素是指企业筹集资金的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即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高低是确定资本结构是否优化的基本依据,一个优化的资本结构首先是成本最低的结构,要说明这一点,必须先了解各种资金成本的特性。
企业内部生成资金通常是无偿使用的,它不需实际对外支付资金成本,但如果从社会平均利润的角度看,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类企业积累资本也应于使用后取得相应报酬,也就是资金成本,这种资金成本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是假定这部分资金用于再投资所应得到的平均利润;另一部分内部生成资金如各种应付(应交)款项,因不是企业的专项融资,而仅仅是这些资金的暂不支付而用于企业周转,并不需要支付资金成本,因而这部分融资是企业真正地无成本型融资。在大量资本结构下,增加无成本型融资比例必然降低企业平均资金成本。企业从外部融通的资金,都必须支付资金成本。
一般来说,债务性融资的成本低于性融资成本,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风险特点以及税收政策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性融资的收益是不确定的,不像支付利息那样按期偿付,而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视盈利水平而定。而企业的经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盈利水平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性融资收益具有更大风险;2、性融资是企业永久性的资金来源,这对投资者来说,其回收期是不确定的,当企业效益好时回收期短;反之,则回收期长。而且,当企业经营趋于恶化,甚至破产时投资者因其受偿顺序排在债权之后,不仅要承担亏损的风险,还可能承担破产的风险。而债权人只有在企业破产清偿不能还本付息时才承担第二破产人的风险。可见,性融资对投资者具有更大的风险;3、性融资的资金成本也即投资者的收益是在税后支付,而负债融资的利息在税前支付,从而使企业获得一定的财务杠杆利益。
负债融资内部也因偿还期限的不同使资金成本表现出差异。一般来说,流动负债成本低于长期负债成本,其原因:1、长期负债的使用相对于流动负债能形成较多的周转次数,每一次周转完成后再参与下一次周转,那么长期负债使用后的实际盈利水平要高于流动负债使用后的实际盈利水平,这种差别为长期债权人要求更高的回报提供了可能;2、长期负债的偿还期限长,考虑复利的影响,长期负债的资金成本高于流动负债的资金成本,才能使两者的终值实际上等值;3、长期负债面临更大的通货膨胀影响,按照公式: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物价变动,长期负债的名义利率也必然要高于流动负债的名义利率;4、长期负债由于使用期限更长而受企业经营不稳定性的影响就更大,从而使长期负债面临更大的信用违约风险。
从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出发,只有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低成本的负债所占比例才能降低平均资金成本,从而使自有资本收益率上升。而只有风险不变条件下的自有资本收益率上升,才会直接导致企业价值的提高。如果负债比率虽使全部资本利润率上升,但风险同时加大,那么增加的利润率如果尚不足以补偿风险加大所需增加的成本时,企业自有资本收益率将下跌。总之,最优的资本结构是一个使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比例,而达到这个比例的条件就是加权资金成本的最低点。
(二)风险要素。在论述资金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决定作用时,已涉及风险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成本的大小通常取决于风险的程度,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般来说,性融资风险低于负债融资风险,这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决定:1、债务融资方式下,资金不能如期偿还的风险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必须将到期债务如数偿还才能持续经营下去。否则,企业就要面临丧失信誉、负担赔偿甚至变卖资产的风险。而性融资一旦投入,就成为企业永久性资金,没有上述负债融资的偿还要求;2、对于债务性融资企业还面临不能付息的风险。企业支付债权人利息按约定利率定期支付不随企业经营优劣而改变,当企业经营亏损时,就面临着付息的风险。而对性融资的投资者的报酬根据企业盈利水平支付,当企业亏损时,企业没有必须分配利润的压力。负债融资中长短期负债的风险性也因其偿还期限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长期负债风险要低于流动负债风险,这主要决定于以下两方面:1、企业使用长期负债筹资,在既定的负债期内利息费用是确定的。但如果以短期负债风险的连接来取得长期资金的使用权,则可能因利率的调整而造成利息费用的不确定性;2、企业利用长期负债筹资,虽有风险,但相对要小。因为企业可利用较长的经营期为偿还债务提供资金来源。而以短期负债来筹措长期资金,可能会因频繁的债务周转而形成一时无法偿还的压力,以致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倒闭。
综上所述,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所承受的风险压力也不相同。企业建立资本结构所追求的目标应是在取得既定的资金成本下,尽可能获得风险最小的资本结构。
(三)弹性要素。所谓弹性,是指企业资本结构内部各项目的可调整、可转换性。一般来说,企业资本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过强的稳定结构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因此,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应考虑弹性要素。
资本结构各项目按弹性大小可分:通过金融市场形成的融资,如债券、股票,当存在健全的二级市场时,企业可以迅速清欠,偿还后转换,这类融资具有较高的弹性;还有的借款通常是规定了最终的偿还期,在此之前企业可以根据资金的欠缺随时偿还,这类融资可立即清欠、偿还,但不能转换,不具有弹性。企业总是期望在既定的资金成本和风险下,尽可能地获得弹性最大的资本结构。
上述三种要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作用方面上并不一致。通常风险小、弹性大的资本结构,资金成本高;反之亦然。企业无法使每一种融资都兼顾三者最优的特点。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合理的方式,亦使各种融资得以优化组合,使资本结构在整体上实现三种要素的合理化。
三、企业资本结构常见问题
(一)企业处在不同时期选择资本结构不合理。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负债比重过高。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由于业务规模较小,持续盈利能力尚不稳定,没有稳定的现金流能保证到期还本付息,过高的负债容易引发财务风险。成熟期的企业则权益比重过高。
(二)债务结构性比重失衡。债务结构中长短期负债未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如研发新项目时短期负债占比过高,未能实现成果转化,产生现金净流量时却面临短期的还款压力,出现财务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企业经营,甚至出现破产风险。
(三)未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在不适当的时期做出不恰当的筹资决策。经济下行期,企业举债扩张经营,收益未达预期出现资金困难;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效益上升时期过于保守未能利用财务杠杆扩大经营规模,失去高速发展的机会。
(四)忽视企业所处的行业因素。固定资产占比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企业短期债务占比过重,企业流动资产较少,短期偿债能力低,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技术密集型企业未能结合企业项目研发或经营情况采用合适的资本结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资金使用成本过高的情况。
四、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措施
(一)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采用合理的资本结构。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在持续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债务特别是短期债务比重,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已经有较为稳定盈利模式的成熟期企业,在市场上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和规模,连续若干年都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远高于同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可以通过回购公司股份注销股本的方式降低权益资本。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提升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债务结构。中长短期负债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研发新项目时做好项目资金回收预测,结合项目情况安排好长短期负债所占比例,在项目成果转化、持续产生现金净流量前,适当增加长期债务以清偿短期债务,确保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企业经营效益出现下滑,应尽可能收缩边缘业务压缩负债,减少债务成本支出。在复苏、繁荣周期,市场供求趋旺,多数企业的销售增长,利润水平不断上升,企业应增加负债,利用债务资本成本低的优势扩大规模,迅速发展。
(四)考虑行业因素。不同的行业从事的业务内容不同,其资本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资本密集型企业,其资产中固定资产占比重比较大,同时由于流动资产相对较小,债务筹资侧重长期债务,并且要求企业有较高的自由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较大研究费用、项目成果转化周期长的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确保项目正常运营。此外,企业还应该考虑市场竞争环境因素、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股利政策、所有者和企业管理人员态度的影响。各种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实务中可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后结合企业自身特有的因素建立一个目标资本结构,使得筹资决策所寻求的资本结构与目标资本结构趋于一致,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
五、结论
资本结构在我国企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建立完善的资本结构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既要应用理论模型,又必须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融资渠道中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最大化地降低企业融资的成本,在保证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最大化企业的盈利水平。合理的资本结构还可以提高企业价值,使企业用最低的资本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翠莲.浅议企业资本结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
篇7
【论文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会计处理
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对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稳定金融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做了一定的规范,其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衍生工具的定义,衍生工具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
衍生金融工具不同于传统的金融工具,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一)契约性和未来性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金融工具为对象的经济合同,其实质是一种契约。这种契约的标的物、交易时间、交易条件等一旦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并且该合约一般在未来履约。
(二)杠杆性与风险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净投资很少,甚至为零,经常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结算时一般采用净额交割。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以小博大,具有杠杆性。但同时也使衍生金融工具收益和风险成倍数扩大,如果实际的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相一致,就可获得高额的收益。但是,一旦预测失误,就可能蒙受巨大损失,甚至会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三)灵活性和复杂性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在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方面为其“度身定造”,还可以将各种衍生工具进行组合,而且包含较多的技术含量。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纷繁复杂,从而加大了一般投资者对金融衍生新产品的理解,更不容易完全正确地运用。
(四)衍生性和创新性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基本金融工具作为标的,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使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几乎每个月都有一种新型的衍生工具产生。衍生工具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衍生工具的发行量也呈高速增长。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
(一)初始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根据此确认条件,企业在形成衍生金融工具合同的权力和义务时,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这里明确了初始确认的时间是在合同签订之时,而不是交易发生之时。
(二)终止确认
当衍生金融工具合同约定的交易实际发生时,即当一个企业实现了合约中载明的各种权利或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当一个企业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经解除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
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分类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规定主要分为三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衍生工具和套期工具。对一般企业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对商业银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并不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而是单独确认为衍生工具进行反映;而对于一般企业和商业银行为套期保值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均作为套期工具予以反映。
对上述的分类,笔者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和衍生工具二者在计量上并无实质上区别。为了体现不同行业同种业务的可比性,也便于使用者和投资者的理解,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应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套期保值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确认为套期工具;二类是除套期保值外,即为投机套利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确认为衍生工具。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核心问题。其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均采用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其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后续计量时,根据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基础:
一是对投机套利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为套期保值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套期,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并调整被套期项目的账面价值;对于现金流量套期,有效套期部分计入所有者权益,无效套期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被套期项目为预期交易的,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按下列方法处理:第一,该预期交易使企业随后确认了一项金融资产或负债的,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应当在该金融资产或负债影响企业损益的相同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第二,该预期交易使企业随后确认一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的,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应当在该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影响企业损益的相同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或者计入该非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第三,预期交易预计不会发生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计量类似于现金流量套期。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企业对衍生工具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区别不同目的和意图分别设置“衍生工具”账户和“套期工具”账户。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衍生工具的具体会计处理。
例1:甲公司于20x8年2月1日投入某期货公司800 000元进行期货交易。2月6日向证券期货公司买入合约一张,单价为
2 600元,数量为200吨,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6%,交易手续费100元。2月底该期货合约单价上涨至2 630元,3月底该期货合约单价为2 620元,4月25日公司按照单价为2 625元卖出平仓。则甲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2月1日拨付资金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800 000
贷:银行存款
800 000
(2)2月6日买入合约
借:衍生工具——期货合约
32 100
投资收益
1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32 200
(3)2月28日,结算持仓期货合约浮动盈亏6 000元[(2 630 -2 600)×200]
借:衍生工具——期货合约
6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 000
(4)3月31日,结算持仓期货合约浮动盈亏2 000元[(2 620 -2 630)×2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 000
贷:衍生工具——期货合约
2 000
(5)4月24日,将上述期货全部卖出平仓,结算盈亏额1 000 [(2 625-2 620)×200]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37 100
贷:衍生工具——期货合约
36 100
投资收益
1 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 000
贷:投资收益
4 000
例2:乙公司于20×8年3月1日向丙公司发行以自身普通股为标的看涨期权。根据该期权合约,行权价为204元,行权日期20×9年3月1日(欧式期权)。如果丙公司行权,丙公司有权以每股204元的价格从乙公司购入普通股1 000股。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乙公司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8年3月1日乙公司发行的看涨期权,确认衍生负债
借:银行存款
6 000
贷:衍生工具——看涨期权
6 000
(2)20×8年12月31日确认期权公允价值下降
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
2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 000
(3)20×9年3月31日确认期权公允价值下降
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
1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在同一天,丙公司行使了该看涨期权。
第一种情况:假定合同以现金净额方式进行结算
乙公司有义务向丙公司交付207 000(207×1 000)元,并从丙公司收取204 000元,乙公司实际支付净额为3 000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
3 000
贷:银行存款
3 000
第二种情况:以普通股净额结算:
乙公司有义务向丙公司交付与207 000元等值的本公司股票,并向丙公司收取与204 000元等值的股票,实际向丙公司交付普通股数量14.5股(3000/207股)。
借:衍生工具——看涨期权
3 000
贷:股票1
4.5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 985.5
例3:20×8年11月1日,XY公司与某境外公司签订一项商品购买合同,交货日期为20×9年1月31日,预期价格为外币(FC)10 000元。同时为规避预期购买商品的外汇风险,与某金融机构签订了一项买入金额为FC10 000元,3个月到期的远期外汇合同,并将其指定为对该项预期购买的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的约定汇率为1FC=30元人民币。20×9年1月31日,XY公司以净额方式结算该远期外汇合同,并购入该商品。假定有关汇率资料如下:
假定该套期符合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不考虑相关税费,人民币的市场利率为6%.
说明:根据套期保值准则,对外汇确定承诺的套期既可以划分为公允价值套期,也可以划分为现金流量套期。
1. XY公司将上述套期划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8年11月1日,远期合同的公允价值为零,无需做账务处理,将套期保值表外登记。
(2)20×8年12月31日,确认远期外汇合同的公允价值变动=(30.5-30)×10 000/(1+6%×1/12)=4 975元人民币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4 975
贷:套期损益
4 975
借:套期损益
4 975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4 975
(3)20×9年1月31日
①确认远期外汇合同公允价值变动=(30.8-30)×10 000-4 975 =3 025元人民币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3 025
贷:套期损益
3 025
借:套期损益
3 025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3 025
②以净额结算远期外汇合同,并购入商品
借:库存商品
308 000
贷:银行存款
300 000
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8 000
③将被套期项目的余额调整设备的入账价值:
借: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8 000
贷:库存商品
8 000
2. XY公司将上述套期划分为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8年11月1日,远期合同的公允价值为零,无需做账务处理,将套期保值表外登记。
(2)20×8年12月31日,确认远期外汇合同的公允价值变动=(30.5-30)×10 000/(1+6%×1/12)=4 975元人民币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4 975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 975
(3)20×9年1月31日
①确认远期外汇合同公允价值变动=(30.8-30)×10 000-4 975 =3 025元人民币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3 025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 025
②以净额结算远期外汇合同,并购入商品
借:库存商品
308 000
贷:银行存款
300 000
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8 000
XY公司将套期工具于套期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暂记在所有者权益中,在处置该商品影响企业损益的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若将原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相关利得或损失转出,计入该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则以净额结算远期外汇合同,并购入商品时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
30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 000
贷:银行存款
300 000
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8 000
【参考文献】
篇8
专业贷款的定义
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要求商业银行将专业贷款分为项目融资、商品融资、物品融资、产生收入的房地产和高波动性商业房地产五类。这些贷款一般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是对一个实体(通常是特殊目的实体)的贷款,创建该实体的目的就是为实物资产融资和运作提供平台;其次是债务人基本没有其他实质性资产或业务,除了从贷款形成的资产中获得收入外,基本没有或没有独立的偿还债务能力;第三是贷款合约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人)对贷款形成的资产及其未来产生的收入有相当程度的控制权。
上述特征决定了贷款形成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这也是专业贷款与一般公司风险暴露的根本区别。
专业贷款的风险特征
风险隔离与有限追索使贷款风险集中于贷款所形成的资产
通常情况下,专业贷款的借款人采取将贷款形成的资产与其他资产分开的交易模式,防止风险在不同资产之间的传递,实现风险隔离。由于专业贷款的借款人对还款资金来源进行了风险隔离,银行对贷款形成资产以外的资产或现金流追索权就受到了限制。借款人一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风险隔离。
为贷款所形成的资产单独组建项目法人作为承贷主体。通过单独组建项目做为借款人,贷款的第一还款资金来源就仅包括贷款所形成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如果借款人的股东不提供担保,银行就无追索权。如果借款人的股东为贷款提供担保,若相对于贷款规模股东的担保能力不足,银行只有有限追索权。若借款人的股东仅对贷款形成资产的建设期提供担保,债权人的追索权更加有限。
例如,许多项目融资的借款人是经营贷款形成资产的特殊目的公司,借款人经营范围就是投资建设并运营该融资项目,唯一的经营现金流就是项目现金流。商品融资的借款人通常仅经营在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储备、存货或应收商品,除交易这些商品所产生的收入之外,没有其他业务活动和现金流来源。
专业贷款偿还资金仅源于贷款所形成的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借款人虽然可能有经营业务,但通过贷款合同结构安排,限定银行对借款人其他现金流的追索权,或者明确贷款形成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优先用于偿还相应的贷款,银行对其他现金流就仅有有限追索权。或者虽然没有明确的合同安排,但其他现金流很少,贷款形成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是主要还款来源。
例如,物品融资的借款人通过借款合同约定,还款资金来源仅限于贷款所收购的实物资产用于租赁所创造的现金流。虽然主要依靠房地产产生收入的借款人可能除了贷款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收入以外,还拥有其他收入,但其主要的还款资金来源仍主要依赖于房地产销售、租赁。还有一部分项目融资的借款人虽然有其他业务,但与贷款所形成的资产相比,其他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很少,无助于增强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在风险隔离和有限追索的情况下,即使项目融资借款人的发起人实力很强,或者物品融资的借款人租赁与贷款无关的其他实物资产的现金流很充足,银行都不能够直接要求借款人以上述现金流偿还专业贷款的到期本息。因此,专业贷款的风险无法在借款人不同的资产之间进行分散,特别是无法在经营比较成熟的资产和新建资产之间进行分散,导致专业贷款的风险十分集中。
专业贷款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高度相关
对于一般公司风险暴露,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的风险缓释工具应与借款人自身风险相互独立。但专业贷款的风险缓释方式(除了股东方提供的担保外)通常与贷款所形成的资产相关。例如,项目融资采取的项目收费权质押、工程总承包合同权益质押、承购合同权益质押和贷款所形成的资产抵押等。这些风险缓释方式的风险缓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贷款所形成的资产的经营状况。如果项目经营成功,这些收费权益、合同权益和资产的价值就很高,反之,抵质押品的价值下跌,不能对贷款形成有效保护,使得贷款的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的相关,增加估算预期损失的难度。
资产专用性强而形成的风险
当某种资产在特定用途上的价值大大高于在其他用途上的价值时,那么该种资产就具有专用性。专用性资产是为特定目的而投资形成的耐久性资产,它一旦形成,就会锁定在一种特定形态上,若再做他用,其价值就会显著贬值。项目融资所投资的项目,主要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形成资产主要是发电设备、公路、地下铁道、海底光缆等。这些资产一旦形成,只能用于其初始设计用途,无法改变或改变的成本很高。因此,项目融资贷款所形成的资产流动性很差,借款人一旦发生违约,银行很难通过要求借款人变现资产而获得偿债现金流。与形成较高流动性资产的贷款相比,资产专用性增加了项目融资的风险。
高杠杆经营引发的道德风险
与一般企业类风险暴露相比,专业贷款的借款人资产负债比例非常高。其中,项目融资借款人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75%~80%之间,结构严谨的可以做到90%~100%。有关调查表明,2001年1799家总资产在1亿美元到20亿美元的普通企业,资产负债率均值为33.1%,中值为30.5%,而1990年至2001年1050家类似规模的项目融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和中值均为70%,资产负债率低于50%的项目极少。显然项目融资公司的负债率明显高于一般企业。
高杠杆经营强化了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借款人更有动力和机会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债权人的利益,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增加了道德风险。在借款人资产负债率超过50%的情况下,由于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比率的利息收入,投资风险增加降低了债权人的预期收益,但股东却可以得到较高的风险回报,提高资本收益率。
假设借款人的总资产为100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80%,获得高收入和低收入的概率各为50%。如果借款人实行稳健的经营策略,预计可获得的高收入为120亿美元,低收入为100亿美元;如果实行中度风险经营,预计可获得的高收入为150亿美元,低收入为70亿美元;如果借款人实行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策略,预计可获得的高收入为170亿美元,低收入为50亿美元。虽然三种情况下,项目的预期收益都为110亿美元,但如表1所示债权人和股东的预期收益则显著不同。因此,在项目预期收益既定的情况下,项目风险越大,收益的波动幅度越大,对股东越有利,而对债权人越不利。因此银行发放专业贷款,将面临着更高的道德风险。
经营的中长期风险
虽然企业持续经营期间长期保持对外负债,但大多数单笔债务的期限不超过1年对于专业贷款中的项目融资来说,单笔贷款的偿还期限通常都在10年以上,甚至长达30年,超长的贷款增加了还款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信用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风险。
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商业银行评估公司贷款的风险也考虑经济周期风险,但主要考虑企业当期或未来1~2年经济周期所处的特定阶段对债务人还款能力的影响。由于项目融资贷款期限超过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银行应在贷款发放时考虑贷款项目处于经济运行低谷时期的表现。
项目融资风险评估的难度增加。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评估一般公司贷款风险时根据借款人在过去1~3年的财务表现及其变化趋势,预测未来1~2年可用于还款的自由现金流。由于项目融资借款人性质的特殊性,借款人过去的财务信息或不足或难以对未来现金流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银行通常需预测贷款形成的资产建成后8~15年产生可能用于还款的现金流。银行使用的预测变量能否能否实现、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存在未考虑到的因素等都难以准确判断,因此识别和评估项目融资风险的难度远超过一般公司贷款。
贷款的流动性差。由于项目融资贷款期限长,贷款金额大,分期逐年偿还,贷款很难提前收回,贷款转让难度较大。因此,银行应具备的长期负债为项目建设期和经营期内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专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因素
如上文所述,专业贷款的风险特征和违约驱动因素与一般公司风险暴露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商业银行应区别于一般公司风险暴露管理专业贷款,建立独立的专业贷款的评级体系,以准确反映专业贷款的风险。
专业贷款评级的核心是对贷款所形成的资产,未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进行预测和评价。以项目融资为例,专业贷款评级应考虑以下因素。
项目的财务实力
评估项目所面临的市场形势以及竞争地位;偿债保障比率,贷款期保障比率,项目期保障比率和债务/资本比率等财务比率;压力分析,即出现不利情况下的偿债保障比率;融资结构,即贷款持续期与项目持续期的对比,贷款分期偿还计划等。
政治和法律环境
评估与项目有关的政治风险及风险缓释工具;政府的支持和项目在长期对国家的重要程度;法律和监管环境的稳定性;遵照当地有关法律,获得所有必要支持和许可的程度;有关合同和抵押品的强制执行力。
交易特点
项目融资存在设计和技术风险、建设风险、价营运与维护风险、承购风险、供应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战争、内乱、自然灾害等)。为降低风险,项目融资经常通过签订总承包合同、运营维护合同、照付不议合同或固定价格承购合同、供应合同和保险合同等交易合同将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商业银行应对专业贷款的交易结构进行全面评价,评估交易结构设计是否能够转移风险。
项目发起人或债务人的实力
评估发起人或债务人的业绩、财务实力和行业经历;发起人或债务人对项目的支持力度,是否有股权或所有权条款保障,是否存在项目补充注资的激励机制以及其他相关交易等。
担保安排
评估项目合同和账户权利分配;抵押物的质量、价值和流动性;贷款人对现金流的控制,例如现金转账和独立第三方账户托管;合同条款的约束力,如关于强制提前付款、递延付款、分期付款和红利限制等方面的强制规定;针对偿债、营运与维护、更新与重置,以及不可预见事件的储备基金等。
对于物品融资,除考虑上述因素外,商业银行还需要评估交易的操作风险和资产特征等,操作风险评估包括是否获得政府许可、物品营运与维护合同的范围、性质、营运商的财务实力以及管理同类资产的业绩;资产特征评估包括融资资产的配置、型号、设计和维修方面的情况,资产转售价值、资产价值及流动性相对于经济周期的敏感度等。
专业贷款信用风险计量方法
由于专业贷款的债务人违约风险与抵押品价值、或抵押品提供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与一般公司类风险暴露相比,专业贷款的数据积累较少,数据的同质性较差,商业银行很难建立独立的专业贷款风险计量模型,如违约概率预测模型和违约损失率计量模型。因此,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允许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和监管映射法计量专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内部评级法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专业贷款信用风险,应建立债务人评级和债项评级相互独立的二维评级体系,债务人评级应对专业贷款的借款人风险进行有意义的区分,并量化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债项评级应反映贷款交易的风险特征,计算借款人违约情况下的违约损失率。
在审慎估计两个风险参数的基础上,计算专业贷款的预期损失(预期损失=债务人违约概率×债项违约损失率),商业银行应按照预期损失足额提取贷款损失准备。为计算专业贷款的非预期损失(监管资本要求),商业银行应按照新资本协议统一规定的风险权重函数计算专业贷款的风险权重。
鉴于债务人违约概率和贷款损失率高度相关,估计贷款的风险参数时,商业银行除满足对一般公司风险暴露风险参数的估计要求以外,还必要考虑两方面要素: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估计专业贷款违约损失率时,应充分考虑债务人风险与抵押品或抵押品提供者之间的相关性,确保风险参数估计的审慎性。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估计专业贷款违约风险暴露时,应充分考虑债务人违约后,为促使已发放贷款所形成的资产投入运营以降低贷款损失,银行继续发放贷款对违约风险暴露的影响,保持风险估计的充分性。
监管映射法
商业银行采用监管映射法,商业银行应将专业贷款的内部评级映射到优、良、中、差和违约五个监管评级,直接得到贷款的风险权重。监管映射法是为内部专业贷款数据积累不足的商业银行专门设计的计量方法,其基于巴塞尔委员会对专业贷款风险特征和损失经验的全球调查结果。
为保证银行内部专业评级与五个监管评级映射的稳健性,新资本协议明确了各类专业贷款的评级要素和评级标准,并在五个监管评级与外部信用评级之间建立了映射关系。专业贷款的五个监管评级分别对应一个特定的风险权重和预期损失比例,监管评级与外部评级、风险权重和预期损失的映射关系如表2所示。商业银行采用监管映射法,按照各级别的风险权重和预期损失比例,计提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
篇9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 公允价值
一、金融资产的概述
(一)金融资产的含义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金融资产是指单位或个人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资产的权利,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定义,金融资产组成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组合等。狭义的金融资产是指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本文所分析的金融资产侧重于狭义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二)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以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1)交易性金融资产,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所持有的债券、股票、基金、权证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工具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企业的持有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就确定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该金融资产具有活跃的市场,其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2)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和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经明确规定该金融资产组合、该金融负债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2.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能够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债权性投资,比如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金融债券等。
3.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上述其他三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若管理者的意图不是很明确或者没有计划将其归类到前三类,那么就可以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例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
二、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差异
(一)初始计量方面的差异
1.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确认为应收项目即应收股利、应收利息。会计处理为: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支付的相关交易费用,均直接计入初始取得成本。会计处理为: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二)后续计量方面的差异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企业应将其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直接影响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做相反分录。
2.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其账面价值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并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直接影响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应收利息/应计利息
”科目;贷记“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企业应将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影响的是所有者权益,不影响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或做相反分录。
(三)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
1.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被处置时,其公允价值与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将其转入投资收益。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科目;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2.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被处置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投资收益。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收益”科目。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被处置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本公积”、“投资收益”科目。
三、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实例分析
现行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两类金融资产,在核算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在会计处理上很容易混淆。本文以股票为例,通过比较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对企业当期产生的不同财务影响。 例:2012年11月11日a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一批b公司发行的股票600万股。取得时公允价值为每股8.3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每股0.3元,另支付交易费用8万元,全部价款以银行存款支付;2012年11月16日,收到最初支付价款中所含的现金股利;2012年12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8.9元;2013年3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7.5元;2013年6月30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6.4元。预计股价的下跌是非暂时性的。2013年7月30日,该股票公允价值回升至每股6.6元。此时导致前期股票价格持续下跌的客观因素已消失。2013年8月6日,甲公司出售全部股票600万股,售价每股7元,另付交易费用6万元。
该例中a公司从二级市场购买了股票,如果该公司管理层的意图是为了近期出售,以赚取差价为目的,则会计人员应将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若管理层不是为了短期获利而持有该股票,则会计人员应将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至于归为哪类金融资产,主要取决于管理层对利润等财务指标的考虑。所以笔者以这两类金融资产为例,从初始计量、后续计量、资产的减值和处置等方面来具体说明它们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异。
(一)取得金融资产时的会计处理(见表1)
这两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最大区别,就是对相关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将发生的交易费用简化处理,直接费用化冲减当期损益,符合简明原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将发生的交易费用资本化处理,直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初始确认时,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将会对企业当期个别财务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
若将其归为前者,则甲公司的当期利润会减少8万元,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也会减少8万元,当期所得税费用也随之减少2万元(假定该公司的所得税税率是25%),致使当期净损益减少6万元。若归为后者,则不会对该公司的当期损益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
(二)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的会计处理(见表2)
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该资产由于市场价格的升降所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差额的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当期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没有将公允价值变动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是作为一种未实现的损益,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计入当期利得(损失)来反映。
实际上,期末股票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差额只是一种潜在的、隐含的损益,只有等到将该股票出售之后才真正实现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很好地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大大压缩了企业利
市场价格上下波动随意调节利润的空间,另一方面,将未实现的损益通过利得(损失)来反映,很好地贯彻了全面收益观的思想,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体现。
(三)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见表3)
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下跌的幅度达到甚至超过其成本的20%,或连续下跌的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月,导致下跌的因素是客观存在且非暂时的,就应合理地判断该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并计提减值准备。按现行市价与其成本的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将持有期间由于市场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所累积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借方余额转出,不足的部分再计提减值准备,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2013年6月30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下跌至每股6.4元时,价格下跌幅度高达其成本的20%,且是非暂时性的,可以判断该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当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时,两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二者对减值部分的确认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现行市价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冲减当期损益(即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60万元;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按现行市价与其成本的差额冲减当期损益(借记“资产减值损失”)968万元。两种处理都会减少当期利润,但后者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
(四)金融资产市价回升时的会计处理(见表4)
当客观减值因素消失,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回升时,两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市价回升金额的确认不同。前者将市价回升形成的潜在收益计入了当期损益,而后者将市价回升形成的潜在收益计入当期利得。不同处理将产生不同的财务影响,前者会使当期利润增加120万元,而后者的当期利润不会受到影响。
(五)金融资产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处置时,两类金融资产不同的会计处理对当期损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将收到的处置款4 194万元抵减购买支出4 800万元,亏损606万元。若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前期已确认了资产减值损失968万元。导致本期实现了收益354万元。这两种处理对当期损益产生相反的影响。此种情形若是出现在年末,仅仅由于归类的不同,会对年报的利润等指标产生重大影响。
四、现行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资产的确认有待完善
由于衍生金融资产是一种选择权,该权利所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在时间和金额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其价值也会不断的变动,流入或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无法计量。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衍生金融资产既不符合资产定义,也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不能作为资产确认,只进行表外披露,把未来不确定的利益和潜在风险变成可控指标,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随着法律、金融市场等环境条件的完善及计量手段的发展,衍生金融资产将由表外披露转为表内确认。
(二)金融资产的计量有待改进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计量采用了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和历史成本混合计量的方法。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时,原则上也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下列情况除外: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按摊余成本计量;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处理会导致初始计量时交易费用处理不一致;后续计量时,对于相同的金融资产,在不同企业甚至在同一企业的计量也不同等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金融资产计量简化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两种方法,对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对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果其合同现金流量确定,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如果其合同现金流量不能确定,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化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权益中的“其他收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篇10
一、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及特点
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实质是技术的生命周期,始点是研究开发,经过相应产品的导入、中试、发展和成熟等若干阶段,最终体现为产品本身性能的提高、改善,或者新产品或服务的推出。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六个阶段。从表1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风险性。风险性即不确定性。由于技术创新涉及的是技术以及包含技术创新产品,技术本身的特性就对技术创新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技术及其相关因素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能否获得相应的技术突破。技术创新的创新链始点是研究开发,针对的是新技术。如果难以产生理想的技术突破,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就会中断,技术创新就会失败。而新技术的突破并非易事,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往往要经过反复试验、探索才能成功,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一风险突出地表现在种子期阶段。此时,技术创新的萌芽已存在,但远不够完善,技术的成功率平均不足10%。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需求、产品竞争力等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使取得了应有的技术突破,将技术应用于产品时,能否成功也存在着不确定性。首先,由于从新技术的研发到市场化,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顾客的需求可能会发生对企业不利的变化,从而减少对本产品的需求,导致产品达不到应有的规模经济;其次,在企业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竞争对手可能先于企业推出更先进的技术,从而使本企业的技术不再先进,也可能导致产品的失败。这一风险突出地表现在创业期阶段。此时,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尚不明朗,产品也不成熟,存在着极大的市场失败的可能。随着企业逐步迈入成长期和扩张期,企业的盈利增加,技术风险有所降低。
3、财务风险。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随着企业负债资金的引入,财务风险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到了成长期和扩张期,企业的资金需求大量增加,企业对负债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这时企业如果不适当地拥有较高的负债比例,财务风险就会更加明显,企业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二)高投入性。在种子期阶段,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的突破,而且,技术难度越大,需投入的资金量也越大。到了创业期阶段,为了将产品推向市场,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专用设备的购买与生产。即使到了成长期和扩张期以及成熟期,为了打开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需投入较前期更多的市场开拓费用。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过程确实是一项高投入的活动。
(三)投资回收期长。种子期一般需要7~10年的时间,再经过创业期的产品生产,直至成长期获得边际利润,尚需8年左右的时间。这就说明,技术创新的投资―盈利时间跨度长。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与那些投资回
收期短的活动有了明显区别。
二、技术创新企业的筹资政策选择
(一)技术创新对企业融资的要求。技术创新具有风险高、投入大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这就为企业的融资行为提出了以下要求:①应对高风险性。筹资政策应根据各类资金的性质和特点,做好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的合理匹配;②应对高投入性。筹资政策应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来源,做好财务资源储备;③应对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做好资金期限结构的匹配,即融资方式应在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之间合理权衡。综合这三方面的要求,企业的融资政策应具有还款压力小、资金供应量充足以及主要是长期资金的特点。
(二)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来源分析。总的来说,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取得。这些资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国家政策性资金、权益性资金和负债性资金,三类资金具有各自的特点。
1、国家政策性资金。此类资金是国家为了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投放的资金,主要形式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政府投资等。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笔低息或无息的资金,财务风险也较低,可以作为企业创新初期的“种子资金”,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且其资金支持有限。因此,企业应积极寻求其他渠道的资金。
2、权益性资金。权益性资金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其主要形式有留存收益、上市融资(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和风险投资。这一部分资金属于长期资金,不会为企业带来固定的股利负担,企业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筹资量大,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增强企业的再筹资能力。留存收益资金是企业利润的内部留存,没有融资成本;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是创业期的企业,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恰恰能满足追求高回报的风险投资要求;同时,风险投资还为企业提供资本经营、管理及市场等服务,伴随企业走过相当长的时期,在所投资企业成长到相对成熟时,退出投资。因此,在企业运营的前期(扩张期前),风险投资可以作为主要的权益性资金来源。随着企业迈向扩张期,达到了经济规模,实力雄厚,具备了上市(主板市场、二板市场)融资的条件,可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因此,上市融资可以成为企业在后期(扩张期后)的主要权益性资金来源。
3、负债性资金。负债性资金的主要形式有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等。和前两种筹资方式不同的是,企业对负债有固定的利息负担,且融资数额越大,财务费用越高。商业银行追求安全性,是投资的低风险偏好者。在企业创新前期,由于产品的市场前景尚不明朗,技术创新没有完全成功,企业的财务状况尚不稳定,商业银行不大可能为技术创新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成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随着企业创新的逐步成功,企业的财务状况逐步好转,营利能力增强,其可能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企业债券融资的限制条件较多,融资数额有限,在创新前期,主要也是作为融资的辅助方式;在创新的后期,企业债券,特别是可转换债券可能成为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
(三)技术创新企业筹资政策分析。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经营收入不确定、R&D投入高的企业经历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较高,必须主要依靠权益融资。罗斯研究认为,企业高成长性意味着较大比例的权益融资,负债融资只是辅助形式。Titman&Wessels、Booth et al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公司经营的波动性(风险性)与公司的负债水平负相关。
技术创新企业富有成长性,通过R&D投入实现技术的革新,有望取得销售收入的提升;同时,其又面临着高风险性,经营收益不稳定。因此,技术创新在确定其筹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构成。
笔者认为,技术创新企业应采取弹性筹资政策,即筹资政策应根据企业各阶段的资金要求特点和可得资源灵活调整,达到既保证资金需求又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这一政策包括三方面的含义:①保持资本结构的弹性。企业保持资本结构弹性应遵循的原则是低风险和低成本,即企业确定的资本结构应能保证资金的财务风险和综合资本成本都较低。在企业创新前期,企业可将权益资金作为主要的筹资来源,同时适度运用负债资金,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而到了创新后期,企业在继续运用权益资金的同时,在企业盈利状况有保证的情况下,重点发挥负债资金的杠杆作用,合理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这一融资模式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融资环境合理调整,换言之,企业的资本结构应是可持续的、可调整的。②资金来源的弹性。企业的权益和负债资金有多种方式,适用于不同的阶段。一般意义上,风险投资适合于企业创新前期,而银行贷款和债券主要在企业创新后期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在选择资金的来源构成时,应根据企业各阶段的营利能力、资产结构等因素灵活选择,使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③资金期限结构的弹性。企业的负债资金有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之分。长期资金还款期长,但资本成本较高,短期负债则相反。企业在创新前期,风险较高,盈利状况尚不稳定,如果引入过多的短期负债,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这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不利,企业应主要运用长期负债,延长企业还款时间;而到了创新后期,企业的盈利状况趋于稳定,企业有能力承担短期负债的偿还要求,企业可重点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