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6 11:0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总结

篇1

幼儿年龄虽小,但身心发展的水平已具备了参加劳动的条件。再加上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他们会很乐意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然而,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幼儿劳动教育得不到全面实施,致使幼儿缺乏为他人、为集体劳动的意识,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一、现状分析

1.劳动教育的观念

教师认为劳动不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比较注重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足。许多家长认为时代不同了,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果实已经过时了。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劳动教育为时过早,而不注意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2.幼儿劳动的内容较少

幼儿劳动包括诸多方面,如自理、为他人服务等。在家里,有的家长工作忙,嫌孩子动手能力差、动作慢而耽误时间,包办代替太多,幼儿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家庭和幼儿园劳动教育脱节,多以成人劳动代替幼儿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得不到实施。

3.幼儿劳动教育的方法较单一

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内容、形式上过于简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后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总结性谈话,采取的一般方法是“说教法”。而幼儿没有劳动实践的亲身体验,教育也空洞无力,教育意义并不深刻。现在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聪明、学习好,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并不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对于幼儿自发的劳动,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劳动习惯的培养。

由于教师和家庭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正确、教育方法不适当,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不能全面发展和实施。表现在幼儿身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需要教师帮助,上厕所后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衣服等;幼儿劳动意识差,家长经常包办代替,使幼儿误认为事事都由家长做,如搬椅子、收拾整理玩具等;幼儿对玩具图书不知道爱惜,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正确认识对幼儿的劳动教育

1.加强成人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劳动教育的观念,克服以往重教育、轻劳动的思想,要认识到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把幼儿劳动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劳动教育充分实施和发展。

笔者和家长及时沟通,帮助家长了解、认识到幼儿劳动的重要性。与家长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在家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要处处为幼儿创设劳动的条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要与幼儿家长经常交流、沟通,共同协作,让幼儿学会劳动,在丰富的劳动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

2.使劳动教育得到落实

在幼儿园里参加集体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从小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好习惯。在餐巾摆放活动中,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今天我要摆毛巾。”在参与生活劳动、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和劳动技能。

笔者利用一日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如:在“看看谁能干,谁的本领大”的活动中,笔者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告诉他们:“我们要比赛穿衣服,看看谁能干。”到最后,幼儿兴趣可高了:“老师老师,你看我穿得多整齐!”“我把扣子扣好了,还没有错呢!”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不是观察幼儿“是否需要帮忙”。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讲解法

创设情境,增强教师语言讲解的感染力,利用各种方法、谈话、故事等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习,增强劳动的意识。

2.示范法

教师和家长可以示范方法,教给幼儿自我服务和其他的劳动方法和技巧,供幼儿直接模仿和学习。

3.实践法

要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就要让幼儿亲自参加力所能及的全面劳动,使幼儿亲身体验劳动过程的辛苦,亲眼目睹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感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其劳动习惯。

4.正面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篇2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5页。

教材分析:

本课“圆”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也是学习的唯一一种平面曲线图形。圆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美观又充满神秘的图形,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奇妙的形状。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就已经为圆下了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这是圆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最本质的区别特征。

《圆的认识》一课,在很多公开课场合都能听到,主要围绕圆的特征和画圆来展开。很多课上下来,学生也能顺利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但对于圆“一中同长”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可能还是有欠缺的,如“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这无数条半径都相等”这些概念学生可能能正确记忆,但是不一定清楚这些特征的“来源”。正因为“圆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所以这一“定点”其实就是圆心,“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所有点”就说明有无数条半径,“定长”就说明这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所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圆“一中同长”这一思想。有了这一思想,圆的特征,包括画圆的原理、方法学生就能很轻松地获得,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奥秘,激发数学学习更大的热情。但是,“一中同长”这一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认识起来比较困难,能不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呢?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试图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一中同长”思想的原型并显性化,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一中同长”,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特征

1.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举行投球比赛,同学们围成这样的队形向球筐中投球,比谁投中的次数多,你认为这个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因为每个人离球筐的距离不相等。

师:那围成正方形的队伍呢?

生:不行。

师:那要围成怎样的队伍,你认为才公平?

生:圆形队伍。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2.认识圆心

师:球筐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生:球筐应该放在圆的中心。

师:那要怎样才能找到这个圆形的中心呢?请大家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圆片来模拟找出这个圆的中心。

生:汇报交流。

师:大家找出的这个中心就是圆的圆心,通常用字母“O”(板书)表示。请你在自己的圆片上点上圆心,标上字母“O”。

3.认识半径

(1)讨论。

师:球筐应该放在圆心位置,为什么这样比赛就公平了?

生:每位同学离球筐的距离都相等。

师:那也就是说圆上的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我们也可以说成是:到一个中心距离都相等的所有的点组成了圆形,用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话说就是:“圆,一中同长也!”

(2)意义。

老师画出一条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像这样的线段就叫作圆的半径。(板书: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r)

谁再来说说什么叫半径?

(3)特征。

请你也在刚才的圆片上画出一条半径,标上字母“r”。这样的半径你还能再画吗?能再画多少条?这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吗?你能结合投球比赛的经验加以说明吗?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这一道理,所以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时,比赛就公平了。

评析:以上教学是本课概念形成的关键步骤。圆心、半径这两个新概念都是在“投球比赛”这一实际问题情景中自然流畅地解决的。比赛时,球筐位置就是圆心,同学们到球筐的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学生都清楚每个同学到球筐的距离要相等,也就是半径都相等。通过“怎样的投球比赛才公平”这一生活原型,从中抽取出“一中同长”这一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对圆的认识产生了由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飞跃。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比较自然、流畅地突破了。

二、对比辨析,进一步认识特征

1.揭示直径

师:(在黑板上的圆中直接画出直径)这条线段是半径吗?

生:不是。

师:对,这条线段不是半径,这是直径。(板书: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示。

2.判断直径

请你凭着这条直径给你的信息,判断图中哪一条线段是直径,其他的为什么不是?

3.意义特征

(1)猜测。

根据上面的学习,你能猜一猜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了吗?直径又有些什么特征?它与半径又有什么关系?

(2)验证。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片量一量、折一折,验证你的猜想。

评析:直径的概念可以说是半径概念的简单衍生,同一直线上的两条半径就组成一条直径,所以在半径概念的基础上,直径的教学可以简单化,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条线段不是半径而是直径,重点放在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上。

4.练习巩固

⑴判断。

①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等于半径的长度。

②直径的两个端点在圆上,那么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就一定是直径。

③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④半径为3厘米的圆比直径为5厘米的圆要小。

⑤在一个圆里,直径最长。

(2)填表。

三、应用特征,教学画圆方法

1.圆规画圆

师:根据“一中同长”的思想,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画圆的工具――圆规,你知道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吗?

师:请你试着在这张纸上画一个大小合适的圆,并说一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生:画时不能改变针尖一脚的位置(定点――一中),不能改变两脚之间的距离(定长――同长)。

2.其他工具

师:如果没有圆规,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圆吗?

师:古代的人们在生活劳动中也经常需要画圆,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在地上画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的吗?

动画演示用“绳子画圆”,并说一说这样画圆的原理。

评析:画圆的原理仍是依据“一中同长”的思想,所以画圆的教学仍然紧扣这一点。先探究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圆,画圆时为什么要注意定点、定长,再思考还有什么其他方法也可以画圆,如用绳子画圆。这样的教学既能与前面的特征教学一脉相承,始终围绕“一中同长”的思想,并且也通过对画圆原理、方法的探究,进一步巩固“一中同长”的思想。

四、联系生活,实践应用特征

1.问题

生活中有许多圆形物体,有些物体做成圆形是为了美,而有些物体却是非圆不可,比如说车轮。车轮能不能做成方形或椭圆形的,为什么呢?

2.讨论

请同学们先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再相互议一议。

3.演示

观看三种车轮的动画演示,结合“一中同长”的思想理解车轮为什么一定要做成圆形。

五、总结揭题

1.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认识了圆。(板书:圆的认识)

2.总结

篇3

关键词:幼儿 油画欣赏 欣赏价值 油画选择

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利用油画材料进行的艺术创造,至今已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油画的色彩丰富,表现方法多样而自由,能真实生动地描绘一切有形事物,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油画欣赏也是幼儿园美术欣赏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现今幼儿园油画欣赏教学到底开展得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宁波市范围内的16所幼儿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由此可见,目前油画欣赏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是较为薄弱的。那么幼儿油画欣赏真的是可有可无吗?它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些什么呢?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组织幼儿开展油画欣赏活动呢?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油画欣赏活动的价值

在中国,油画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代名词,它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并独立于作品内容而存在,也是许多美术学院的重要专业。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油画欣赏教学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油画历史悠久,题材种类丰富,在欣赏经典油画作品的过程中,幼儿的视觉和心灵能不断碰撞出美的火花:

1.能让幼儿看到大自然生动灿烂的一面。

许多风景油画描绘出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如俄国的风景画大师列维坦,他的作品极富诗意,幼儿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自然界的千姿百态与优美,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和享受。

2.能让幼儿欣赏到奇幻多变的色彩。

油画的色彩是丰富的,在油画作品中,能初步了解色彩的冷暖关系、补色关系等等,能够初步感受色彩所带来的不一样的表现力。

3.能让幼儿感受生活,体验艺术表达的美。

油画中也有很多作品展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劳动和娱乐,不同的风俗油画可以让孩子领略不同的生活情趣;同时,一个普通的生活劳动场景再经过油画大师们的艺术加工,会表现出另一种富有张力、极具感情的艺术美。

4.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提高绘画的创造力、表现力。

经典油画作品的欣赏,是幼儿与艺术大师们跨越时空的交流,大师们将自己用心灵和生命铸就的美通过油画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使幼儿获得审美情趣和艺术享受,也为幼儿以后的绘画创造提供了灵感与支持。

二、如何选择油画

杰出的油画大师们从油画的创始到现代的创作实践,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油画名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油画都适合幼儿来欣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油画作品呢?笔者认为,在选择油画作品时,需要从幼儿身心特点的角度出发进行筛选。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

幼儿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是随着自身感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选择作品时需要考虑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

小班幼儿在欣赏作品时,能说出物体的名称和动作,但是看不出画面中形象之间的联系,也区分不出主要形象与次要形象,因此也不会概括画面情节和主题,所以,在选择作品时可选一些色彩鲜艳,具有趣味性的油画作品,如动物油画、静物油画等都可以作为欣赏的题材。

中班幼儿已经能看出画面形象之间的关系,能够区别出主要的形象和环境景物,因此,在选择时可挑选能够反映生活的、画面生动有趣的作品,如《拾穗者》等。

到了大班,幼儿大都能较快地看出画面所反映的人物、事物、事件、情节,并且能连贯地用语言描述出来,还能够看出画面形象的空间关系,如远近前后等。所以,在这个时期,教师可以选择更为丰富的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如梵高、毕加索等油画大师的作品都可以作为欣赏的题材。

总体来说,不管是小年龄幼儿还是大年龄幼儿,都是比较喜爱清晰、明快、有动感,且块面界限明显、形象较容易被感知的作品。

2.根据幼儿的性别特征进行选择。

同成年人一样,男孩与女孩是存在性别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双方的欣赏倾向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女孩更加偏爱有生命的形象,而男孩则更热衷于机械、运动型、力量型的形象,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也要考虑到幼儿的性别因素。

3.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选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作品具有兴趣的时候,便会自主地调动各种感官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中班幼儿正在开展关于牛的主题活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幼儿对牛积累了初步的知识经验,通过主题活动也激发了幼儿对牛的兴趣,这时教师选择雅克·雷蒙·布拉斯卡萨的《决斗》就能很容易地抓住幼儿的眼球,引起幼儿的欣赏兴趣。

三、如何指导幼儿欣赏油画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以,在指导幼儿欣赏油画之前,教师首先自己要清楚地了解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涵义。但是,欣赏油画是感觉、体验、思维、认识等艺术心理活动的综合过程,人们看油画,并不等于能够鉴赏油画。许多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也表示自己平时对油画并不了解,缺乏一定的鉴赏能力,很难把握作品,其实幼儿油画欣赏并不是让幼儿去揣摩高深的意境、内涵,而是让幼儿初步地感知美,了解一些粗浅的绘画形式即可;并且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市面上有许多油画书籍,网络上也有大量的有关信息,教师在活动前可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如何指导幼儿欣赏呢?要点如下:

1.年龄不同,指导的侧重点也不同。

由于每个阶段的幼儿在审美认识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也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确定指导欣赏的侧重点。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中班幼儿观察画面时会注意花的颜色深浅差别,而大班的孩子已开始注意花的朝向各有不同,因此教师须针对幼儿的发展规律来确定指导的要点。

2.多种指导方法相结合。

(1)谈话欣赏法。

谈话欣赏法是教师通过语言来引导幼儿欣赏油画的方法。但需注意,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以讲述为主,加入少量的提问;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教师可逐渐采取问答的方法;而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稍加提示,让幼儿自由欣赏并表达感受。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将作品的来历、作者等介绍给幼儿,而形式、内容、风格、情感等方面可通过引导、提问、讨论来了解和感受。

(2)综合欣赏法。

综合欣赏法是将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结合到油画欣赏的过程中,从而让幼儿展开更为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欣赏安德烈·德兰的《舞者》时,放一段动感的非洲音乐,就更能加强欣赏的效果。

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二点,一是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欣赏经验;二是作品需是以前分别单独欣赏的,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寻找各种艺术之间的联系。

(3)游戏法。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油画欣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感知作品。游戏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受限制,如在集体欣赏完油画后,教师可请幼儿进行油画拼图游戏。

3.幼儿油画欣赏的环节安排。

一般来说,幼儿油画欣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整体感受。

当幼儿第一眼看到油画作品时,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和想法,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要表达出来,这时,教师便要给幼儿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留一段时间让幼儿在自由的欣赏和谈论中获取对作品的初步认识,这也是油画欣赏的第一步,把握好这一步会让幼儿的兴趣延伸,形成愉快的欣赏氛围。

(2)抓住重点。

在欣赏油画时,幼儿大都会关注到画面的内容,而忽略它的形式,所以,教师在指导欣赏时,也要引导幼儿留意观察除内容外的色彩、构图、线条等形式要素,用启发性、艺术性的语言,引领幼儿感受艺术的形式美。例如,在欣赏梵高的《麦田和柏树》时,许多幼儿首先会说画上有树、有麦田、有云等等,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幼儿继续观察画面,提问“麦田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看到它你有什么感觉”、“柏树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你又有什么感觉”、“天上的云彩怎么样?你看了心情如何”、“画面上还有什么?山和天又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像火焰般燃烧的麦田给人以灼热的感觉;用弯曲的、向上颤动的曲线表现柏树给人以激动感,就像被火焰烧炙得卷曲起来;云彩像旋窝一样来回翻滚,让人不安……由此,幼儿可以不断丰富想象力,体验艺术的魅力。

(3)回归整体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梳理和铺垫,幼儿对作品的印象已是更为深刻和到位了,此时教师再进行最后的提问和总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提升经验。仍以《麦田和柏树》为例,教师可以提问:“看完这幅画后,你有什么感觉?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最后总结:“这是伟大的画家——梵高的作品《麦田和柏树》,它描绘的是夏天郊外的田野,画面色彩丰富、线条多变,它有种让人心悸跳动的、不安的,犹如烈火爆炸般的感觉,也反映了画家狂热焦躁的心理。”

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活动需要对环节做合理的调整。

四、如何评价幼儿油画欣赏的效果

幼儿欣赏油画的能力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而逐渐增强的,教师须认识到这一点,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时,欣赏活动与绘画活动不同,绘画活动有直观的作品呈现,教师可根据幼儿的作品发现问题、共同交流并做出评价,但是油画欣赏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隐性的、漫长的过程。评价油画欣赏活动的好坏,标准并不只是幼儿认识了几位画家、了解了几种颜色、学会了哪些表现手法——这固然也是重要的,但除了这些,教师更应该关注到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及创造力的发展,这才是幼儿油画欣赏之本。当然,这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如何更好地评价欣赏效果也须教师们一起再作深入地探讨。

以上是笔者就目前幼儿园油画欣赏活动的初步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洪维 《美学基础与幼儿美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75-78

[2] 郑岱 《油画艺术导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1-2、70-76

[3] 吴达志,沈莹 《油画艺术欣赏》.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11-18、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