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6 11:0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专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专项规划

篇1

关键词:产业转型 城镇化 乡镇规划 旅游区 方法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6.06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1982年的21.1%提高24.58个百分点 。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部分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变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镇规划方法与模式的调整。

近年来,旅游业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旅游业是联动效应很强的推进型产业,有利于促使旅游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在旅游区乡镇由农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乡镇规划的影响表现得很为明显,因此,旅游区内乡镇规划方法的探讨就尤为重要。

一、五当召镇区概况:

镇区作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是镇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乡村城镇化集中点,尤其在以农牧业为主的乡镇,镇区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解决旅游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镇区规划,在新时期需要考虑到更多新的因素。

五当召镇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镇域面积60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以牧为主、以农促牧的少数民族聚居镇,镇域常住人口9000左右,90%以上都是以农牧业为生。五当召镇区是镇政府所在地,原名吉忽伦图苏木,目前登记常住人口为1500。

五当召镇得名于藏传佛教内蒙古第一大寺――五当召(本名“巴达嘎尔”庙,蒙古语“五当”,“召”意为“庙宇”),五当召始建于清朝早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藏传佛教圣地。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是以五当召为核心景观的国家级4A风景区,是包头市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旅游区建设之前,五当召镇少数村民为游客和香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现今镇区纳入五当召旅游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进行新的规划建设。

五当召镇现状主导产业是农牧业,辅以部分铁矿业以及旅游服务业,三大产业比例为90:3:7。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传统生产方式与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前景黯淡。五当召镇的两家铁厂也都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总体生产力水平很低,2005年人均收入4300元,农牧民群众至今仍未脱贫。

二、五当召镇区产业转型的背景及契机

五当召旅游的蓬勃兴起给五当召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黄金周期间客流量由200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2009年的6万多人。但是由于旅游服务业建设不足,巨大客流带来的主要是门票收入,游客在景区人均消费不足5元,这意味着作为旅游服务基地的五当召镇区将有巨大的潜能可挖掘,给原有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提升带来难得的机遇。

石拐区关于五当召镇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1、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牧民向旅游业转型;2、牧业转为圈养,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3、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配合五当召景区建设工作,逐步实施镇区人口转移。

随着旅游服务业发展,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向服务业转移,旅游服务业将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冲击当地传统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五当召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都经受到挑战。

三、产业转型对五当召镇区的影响

随着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与发展,游客由单一的宗教文化游转为度假休闲旅游、民俗民风体验游等多种方式,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延长,对各种服务都会有更多的要求,旅游服务业将逐步代替衰落的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其强大的产业联动将会带动交通运输业、民族特色纪念品加工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三产比例顺序将实现“一二三”到“三二一”的理想状态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给五当召镇的人口规模带来变化:

现状城镇居民登记人口3000人,常住人口1500人,自然增长率为4.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吸引外来务工、经商人口,游客也会逐年增长到一个成熟风景旅游区的稳定水平。因此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数量、景区游客数量因素预测五当召镇区的人口规模。

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用地规模及结构的变化:

1、农牧业生产用地减少。

人口向旅游服务业转移,农牧业人口下降;生态保护政策以及十一五发展计划;五当召风景区总体规划对生态保育、景观保护的要求,都将缩减农牧业用地的比例。

2、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用地增加。

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城镇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三级城镇设置,例如风景区管委会、派出所、中小学校、医院、邮电局、银行等;商业功能侧重于住宿、餐饮、娱乐行业,要为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硬件支持。

3、居住用地增加。

人口规模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要求现有居民的居住用地面积以及居住条件改善。

4、工业用地增加。

根据当地宗教特色以及在内蒙古藏传佛教的中心地位,发展宗教及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加工类乡镇企业,因此工业用地将会有所增加。

5、配合景区建设的相关用地比例增加:

加强旅游服务基地与景点的联系,以及所需停车场地,交通广场用地将会增加;提升景区生态水平及景区绿化覆盖率的要求,相应的绿化景观用地也将有所增加。

四、产业转型背景下五当召镇的规划特点

经过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五当召镇区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风景区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五当召至额尔德尼山的轴线关系,大量建筑突兀其中,割断了空间呼应,也影响了五当召入口空间的视觉纯净性,破坏了固有的自然环境和山水格局。

鉴于上述原因,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提出:搬迁五当召镇区至五当召东面的大东沟南北两坡,基于目前镇区的基本人口,建立以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

选址:拟定于五当召东南侧的大东沟南北两坡,日照条件良好;距离五当召庙区1公里余,现有县级公路经过,交通条件便利;地下含水层深度浅,取水方便。另外,与五当召之间有一道山梁相隔,形成天然的视线屏障,有利于风景区的风貌保护和镇区自身的建设发展。

功能定位:五当召镇集合了旅游服务基地和经济行政文化中心的双重功能,发展依托旅游的第三产业以及无污染的旅游纪念产品加工业。

用地规模: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综合考虑当地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特点预测人口规模,拟规划用地面积为0.8 km2左右,人口8000人,人均约100m2。其中,保留老镇面积为1.27km2 ,拆迁面积为0.39 km2,新建镇区面积为0.819 km2。

用地布局特点:根据五当召镇与风景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和自身功能要求,规划形成了“一带、两中心、两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构成布局相对紧凑,分区明确,结构完整的用地结构体系。

一带: 以河道和城镇景观大道为乡镇发展和绿色景观轴。

两中心:分别以镇中心广场和旅游商贸中心广场为中心形成居民生活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两片区:围绕两个中心分为居民生活、旅游商贸两个片区,由绿色发展带贯穿,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

基本道路构架:根据《村镇规划编制规范》的有关要求,将道路分为三级设计,停车场同时考虑风景区和镇区自身需要合理布置。

规划建设要点:五当召镇的建设要体现风景旅游区宗教文化特色,体现更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街道以双向两车道为主;建筑风格为藏式,高度控制12米以内;滨河大量绿化,散点式布置街头绿园和集中式行道树,创造优美的游憩、生活环境。

五、五当召镇区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提升

五当召镇区将景区规划与乡镇规划相结合,积极根据产业结构转变对用地、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景区和乡镇自身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又为旅游业发展开拓了空间,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旅游业作为镇区经济全新的增长点,给当地产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给镇区直接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为当地的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如农牧产品、传统手工业制品加工等,也会给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旅游地优美的环境和旅游业强大的经济集聚能力,吸引投资商加入城镇建设的行列,与景区实现联动发展和合作共赢。

六、结语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乡镇产业结构的转型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本文通过五当召镇区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规划实例,从产业转型带来的功能、结构、规模、道路等诸方面的规划调整做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对此类乡镇规划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粤府函〔2010〕140号)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执行规划环评制度的认识

要充分认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整体影响作为着力点,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从而在决策源头上防止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市完成了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电镀基地、化工基地等专项规划的环评报审工作。目前,正积极推进土地利用、区域建设、流域建设、开发利用及水泥、畜牧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等规划环评工作。但在规划环评实施的过程中,我市还存在规划环评编制工作滞后,一些部门和地方对规划环评的要求和实施主体认识不清,意识不强等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认真解决。

二、加大规划环评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渠道加强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宣传,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班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各级对实施规划环评的认识,营造自觉地落实规划环评制度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规划环评的实施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九条的规定,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并了《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环发〔〕98号)。根据通知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有:工业的有关专项规划、农业的有关专项规划、畜牧业的有关专项规划、能源的有关专项规划、水利的有关专项规划、交通的有关专项规划、城市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旅游的有关专项规划、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有: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工业指导性专项规划,农业指导性专项规划,畜牧业指导性专项规划,林业指导性专项规划,能源指导性专项规划,交通指导性专项规划,城市建设指导性专项规划,旅游指导性专项规划,自然资源开发指导性专项规划。

四、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和重点项目环评

切实加强区域、流域规划环评,把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长期性环境影响作为评价的关键点。严格规范各类开发区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把园区布局、产业结构和重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作为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将区域产业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避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发新的区域性环境问题。近期我市要重点抓好土地利用、区域开发、水泥、码头、火电、电网、水利水电、畜牧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交通、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建设等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五、认真开展规划环评文件审查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按规范程序报送审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在审批前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由规划编制机关按要求将其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审查。专项规划未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未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对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受理审批。

六、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

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定,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开展环评的,不予受理其规划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简化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价的内容都应在审查意见中明确。

七、强化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规划审批机关,并通报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向规划审批机关报告,并通报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指导和监管。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及时进行核查。经核查属实的,应当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采取改进措施或修订规划的建议。规划审批机关在接到规划编制机关的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建议后,应当及时组织论证,并根据论证结果采取改进措施或对规划进行修订。有重点地选取工业园区等管理较成熟的领域,与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开展跟踪评价试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篇3

健全绩效评估制度。加快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实行动态监控。加强重大项目的规划研究,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重大能源、产业园区承接、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在选址前进行规划评估,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构建“视野前瞻、定位准确、系统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1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2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

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3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增强规划的引导性。

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4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县、镇总体规划

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近期工作重点:

统筹安排市域交通、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1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对旅游、生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规划指引原则。同步完成未来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及近期建设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突出“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县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为原则,2修编“四县总体规划(-2030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完成四县总体规划修编。歙县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总体定位。做好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开展近期建设区域的控规编制;黟县围绕西递、宏村等重要节点,依托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祁门县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区。

全面修订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3修订建制镇总体规划。根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以20个特色镇为重点(名单附后)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做好镇区规模拓展和镇域村庄协调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4编制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统筹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区(含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海阳组团、歙县徽城组团为两翼“一加二”空间结构框架,统筹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为市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

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围绕“十大工程”建设。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由各区县政府自行划定范围,分区域、分阶段组织编制。

近期工作重点:

以服务景区为目标,1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风景区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四门洞开,山上山下互动”总体要求,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镇、镇和林场区域之间的关系,尽快编制完成“景区外部交通专项规划”和“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并加快“五镇一场”建设,提升景区及周边城镇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风景区为中心的大大联动、大旅游”格局。

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的规模,2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按照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通过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实现站前区枢纽交通与市域和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商贸旅游、商务办公、文体娱乐和高品质居住区的功能定位,编制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东至花山景区的新安江综合开发规划。以老街区域为核心,3编制《新安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制定西起桃花岛。改造提升老城区沿江风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编制三江口、桃花岛和江心洲三个主要节点周边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以花山谜窟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丰富新型旅游业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

以加快环湖区建设为主题,4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的要求。以环湖公路为主线,拓展环湖区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太平湖总体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空间,为太平湖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规划依据,年接待能力从80万人次提升到200万人次以上。

修订完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规划》完成老街区域交通协调规划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导则。深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府衙修复、斗山街改造、渔梁坝开发和练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详细规划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5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围绕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改造和配套。以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村落为重点,修订和完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其它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一个新村(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疏解古村落的保护压力)一批项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丰富旅游服务业态)一套设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要求,完善和拓展开发利用篇章。

尽快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近期重点完善和编制雨润商务度假区、茶博园、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黎阳老街改造、徽文化艺术长廊、东旅游小镇、太平湖SPG项目、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北驿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安医药博物园、纳尼亚小镇等一批用地面积在1000亩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项目详细规划。同时按照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6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根据重点项目实施情况。抓紧编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划。

因地制宜,7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区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道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生态、徽韵”原则;景区景点周边按照“建设新村、配套功能”原则;城郊按照“集约用地、风貌整治”原则,结合“村庄清洁工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三)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

年底前,保障发展需要。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期工作重点:

结合高铁建设,1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交通”要求。尽快完成高铁站站前区综合交通规划,确保高速铁路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做好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市公路网和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道路为脉络、县乡公路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体系。

编制自驾车旅游服务专项规划,2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旅游”要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全市自驾游服务中心”各区县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区”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接待点”通过三级体系建设,构建自驾游配套服务网络。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乡村旅游全市统筹,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布点和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抓紧完成全市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3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服务“园区建设”要求。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园区集中、产业积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园区规模,经济开发区原则上按照20平方公里规模进行建设;区县园区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土地,结合发展条件,适当拓展规模。现有园区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要求,全市统筹安排2-3个新的园区。

四)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

按照“突出特色,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提升品位”要求,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

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桥区域、草市—篁墩区域、汤屯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环境风貌整治改造详细规划,近期工作重点:1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中心城区按照“拓展和内涵提升”要求。同时启动仙人洞路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完成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各区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区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通过环境整治和整体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群体要有美感,2编制特色风貌规划。以“整体要有规划。单体要有特色”和“瘦、透、秀”总体要求,制定城乡特色风貌控制导则和新农村民居建设标准图集,分类指导各地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县城)亮化规划,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保障措施

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1加强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2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3开放市场。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篇4

浙江省旅游企业对旅游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高,都在不同程度上建设了业务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并积极利用各种互联网渠道开展营销和旅游产品直分销。

目前,浙江省内各市县区在对智慧旅游建设积极性很高,已有多个市县区旅游局启动了智慧旅游规划和建设工作。

温州市旅游局走在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前列制定了《温州市“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把旅游信息化列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十大项目之一。积极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形成三大“智慧携手”签订智慧旅游合作协议。建设12301旅游服务热线、旅游一卡通、旅游车辆监控、景区全景展示平台等智慧旅游项目。

宁波市旅游局借助宁波市建设智慧城市的东风,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到2011年底,宁波把所有景区、宾馆酒店、旅行社等和旅游产业有关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出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信息一网打尽,打造一个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

象山县旅游局积极建设以“公众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行业合作,智慧景区建设,旅游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象山智慧旅游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建设象山旅游呼叫中心,旅游无线WAP网络,象山旅游在线支付平台,开发旅游手机服务应用系统。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09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篇6

[关键词]电力专项规划;负荷预测;高压配电网规划;中压配电网规划

中图分类号:T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59-01

电网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电网建设离不开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电网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城市电网规划工作中,电网规划需要和城市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使得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走廊和城市建设相适应,满足城市用电需求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电网建设标准。因此,针对处于规划建设阶段的城市新区开展电力专项规划更是十分必要的。

1、城市新区发展规划

城市新区发展规划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新区通常是分期规划,分期建设。城市新区规划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规划结构、功能布局是电力专项规划的基础,其用地规划、容积率规划、路网规划等为电力负荷预测、变电站规划选址、线路走廊规划选址提供重要依据。

2、电力负荷预测

城市新区电力专项规划分为近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近中期规划一般为5年规划,远期规划年限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一致,通常为15~20年。而做好规划的关键是做好电力负荷的预测。由于城市新区缺乏历史数据,建设上进度较快,早期负荷多呈几何级数增长,远景则呈现饱和状态,故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负荷预测方法,使得负荷预测结果相对科学合理,使电力规划既能适度超前,又不至于过度超前而造成投资浪费。

2.1 城市新区近中期负荷预测

城市新区电量与负荷的增长规律,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处于发展初期、中期阶段的小区,在预测期内,电量以近似指数规律增长,其年增长率比较大,简称E型电量;

(2)发展成熟的大型小区,其电量已经历经指数规律发展阶段,在预测期内进入了一种具有饱和特性的发展阶段,简称G型电量;

(3)对于一些初期用电量低,而发展又十分快的小区,在预测期内,负荷按照一种S型曲线趋势增长,简称S型电量。

根据新区负荷增长特性和新用户报装负荷,推测新区的负荷成长趋势,预测近中期负荷。

2.2 城市新区远期负荷预测

针对新区用地性质明确的特点,采用空间负荷预测方法与人均用电量法预测远景饱和负荷。

空间负荷预测法:根据规划区各地块的用地性质,采用与其它地区类比的方式确定该类地块的负荷密度指标,提取该地块的面积,再利用公式(1)求得该地块的负荷远景值。

负荷=负荷密度指标×占地面积 (1)

人均用电量法:根据规划区的人口发展状况,对比发达国家、地区的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人均用电量情况确定该地区的人均用电水平和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利用公式 (2) 算出该园区的远景负荷。

负荷=人均用电量×总就业人数/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2)

2.3 负荷预测结果校验

最后,采用负荷密度指标对负荷预测结果进行校验和分析。

3、城市新区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3.1 高压变电站规划技术原则

(1)城市新区规划变电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要求。

(2)靠近负荷中心,交通运输方便,靠近公路或城市道路,避开易燃、易爆区和大气严重污秽区及严重盐雾区;满足防洪标准、抗震要求,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在建筑用地内变电所控制用地在空间上保证进出线方便,避免密集区域。

(3)220千伏变电站用地面积控制在30000m2以内,220千伏侧宜设置8回出线间隔,110千伏侧宜设置12-14回出线间隔,35千伏侧宜设置12-14回出线间隔。110千伏变电站用地面积控制在4000m2以内,110千伏侧宜设置2回出线间隔,10千伏侧宜设置36-42回出线间隔。

3.2 高压通道规划技术原则

(1)架空电力线路的走向应根据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道路网规划,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不应穿越市中心地区或重要风景旅游区,路径应做到短捷、顺直,减少同道路、河流、铁路等的交叉,避免跨越建筑物。

(2)高压架空电力线路通道宽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应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气象条件、导线最大风偏、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安全距离、导线最大弧垂、导线排列方式以及杆塔型式、杆塔档距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②市区内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的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通道宽度,应根据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及当地用地条件,结合表3-1的规定,合理选用。

4、城市新区中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4.1 10KV电网作为中压配电网的主干网络,应结合新区建设特点,推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完善配电网络结构,增强配变和线路供电能力。在整体上提高配网的经济技术水平,才能满足负荷增长需要。

4.2根据配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和园区负荷预测结果,园区中压架空线目标接线采用多分段单联络或多分段两联络方式;中压电缆目标接线采用单环网、双环网等方式,组成环网的电源应分别来自不同的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段母线,每一环网的节点数量不宜过多,由环网节点引出的放射支线不宜超过2级。

5、规划评估

规划评估是对整个规划方案的全方面评估,包括现状问题解决情况、规划技术原则的落实情况、供电能力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城市新区电力专项规划,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电力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衔接,规划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得以保护,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合理,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得到提高,较好诠释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建设宗旨,为新区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昆玲,张爱军,王鹏,吕海霞,孟庆天.县城电网现状及规划要点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2(02).

[2] 欧阳慧林.浅谈电力专项规划工作的开展[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2010(01).

[3] 李D.电力市场环境下的负荷预测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2).

篇7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业用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09

Study on Special Planning Mode of Farm Land in Land Consolidation

LIANG Fa-hui1,WANG Li-juan1,SHI Yan-yu1,ZHOU Qing-yun1,MENG Li-jun2

(1.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2.City Sightseeing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Committee in Tianjin, Tianjin 30006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Xiaowang vill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planning success of land consolidation, the detail planning of the shenqing village was finished to provide an innovation road for the special planning mode of farm land.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farm land; planning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非农建设用地量的激增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已成为一对较难克服的矛盾。由于近些年对农村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使得当前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两个关键性的瓶颈问题,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一是我国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村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制约因素。

农村土地整理,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综合采用农业、水利、林业、生物和科技措施,实现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式[1]。

当前新农村的环境背景下,土地整理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不紊的开展,为确保农村土地整理取得最佳效益,必须规划先行[2]。目前对于农村土地整理的模式,以及土地整理总体规划的实例比较多[3-6],但对专项规划该如何发展的专题研究很少见到。为此,笔者在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农业用地规划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用地专项规划的理论模式,以期对今后专项规划的发展提供思路。

1 项目背景

1.1 区位分析

小王庄镇位于滨海新区西南部,西与静海县相邻,北与中塘镇相接,东与大港水库、太平镇交界,南与河北省相邻。地处滨海新区与静海县及河北省交界处,对外交通形式多样,有黄万铁路、津汕高速公路、津淄公路等穿越境内。

小王庄镇是天津市30个中心镇之一,面积105 km2,人口2.3万人,辖20个行政村,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计划在未来的3~5年内,将农村平房全部拆除,实施农村宅基地换楼房工程,将农民集中到小城镇居住(图1)。目前,各行政村已制定出土地利用整体规划方案,现开始进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阶段。为配合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参与了沈清庄村的专项规划,该村经过土地复垦整理后改为农业用地。

1.2 特色分析

小王庄镇作为生态农业示范镇,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多元发展、以特求强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上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镇情、多元发展的特色之路。截至目前,该镇计划投资4千万元的设施农业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千亩温室大棚已经相继投入使用,因此,保持小王庄特色的农业将是此次规划的基础。

1.3 居民点用地复垦技术路线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本项目复垦技术路线为:土地平整――配套设施――育土培肥。

2 规划内容

2.1 规划目标

在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成果(土地调查、土壤调查、坡耕地调查、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等)和规划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他旅游、环境、水利、交通、资源等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2.2 规划特色

充分利用经济区域的特点,坚持发展特色农业,根据现有资源发展设施农业、果树、蔬菜、大田作物和水产养殖业,逐步将其建设成为集生产、体验、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丰、趣、秀、新4个方面。

(1)“丰”即指丰收、丰富,园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增产增收是主要目的,因此规划上考虑了各种生产方式的实施,保证了农村土地复垦工作的成效。

(2)“趣”包括各类休闲活动的设计,如采摘、垂钓、荡舟等,使游人感受到自然的乐趣。

(3)“秀”是除农村特有的季相景色变化丰富外,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以及清香舒畅的自然气息,使环境显得秀雅怡人。

(4)“新”指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使高新的科学和管理技术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2.3 功能分区

在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合理组织交通,建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连接起各个景点以及各功能分区,形成点、线、面要素彼此间的联系,营造出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的农庄景观效果。整体规划上考虑重点突出、功能齐备的特点,将整个园区依次分为综合服务区、设施园艺区、滨水游览区、农业观光区等(图2)。

2.3.1 综合服务区 该区位于项目用地的最东边,作为特色农业园的门户空间,主要功能是组织交通和接待服务的,因此设有停车场及办公楼。同时作为主入口,设计力求体现出特色农业园的吸引力,建筑简洁,造型新颖,兼具现代与传统的特色。广场设有景墙、假山及自然石块嵌草的空间等,形成一处富有亲和力的空间,使人能身心放松,享受自然。

2.3.2 设施园艺区 设施园艺主要是指温室和大棚生产的蔬菜和花卉,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目前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7-9],也是小王庄镇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设施园艺内的产品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可结合观光和采摘等活动的展开,为农民增加收入。

2.3.3 滨水游览区 该区原为废弃的鱼塘、池塘,面积较大,主要功能是提供以水为介质的观光、游览和娱乐活动。设计中利用拱廊、堤坝将空间划分成3部分,形成了滨水休闲区、水上活动区和水产养殖区。

(1)滨水休闲区是水体面积最小的区,呈长条形,主要由水岸和堤坝围合,水岸采用人工的驳岸设计,堤坝上设有活动广场、水榭和拱桥。此区域的空间一面狭小,一面开敞,视觉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周增加种植,形成浓荫,微风吹来,伴着清凉的湖水,水中的荷花点点,游人或可静心观赏,或可心旷神怡,在自然的气氛里,感受恬静。

(2)水上活动区是水体面积最大的区,和滨水休闲区相邻,一动一静,一大一小,空间变化丰富。此区水面较大,可以展开各种水上观光、游览和娱乐活动,如荡舟、坐快艇,玩碰碰船等,在酣畅淋漓中尽情的挥洒,其乐无穷。

(3) 水产养殖区位于活动区的北面,利用水岸和堤坝相围,驳岸采用自然式的设计,体现出自然氛围。此区主要以渔业生产为主,也可以养殖鸭、鹅、鸳鸯等,更是垂钓的理想场地。

2.3.4 农业观光区 该区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现代农业的观光,还可以采摘露天栽植的瓜果,让游客体会丰收的喜悦。在这里主要体现了现代的农耕文化,田野里成熟的麦浪,金灿灿的麦穗,花头紧随太阳的向日葵,采来就可食的各类瓜果梨桃,处处都展示出浓郁的乡村气息,游客漫步园中,清风习来,果香扑鼻,恍如置身桃源中,乐而忘返。

3 结 语

本项目是在农村土地平整背景下,进行的农业用地专项规划,规划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以及区域经济优势,使得景观达到了根本的改变,既满足了生产的要求,又极大地美化了农村环境,同时也能带动区域旅游经济。

通过对小王庄镇的沈清庄村的实际规划,探索出了农村土地平整下的农业用地的规划模式,即“先规划后复垦”、“先全局后专项”、以特色农业带动旅游经济、以加强农业生产带动科技兴农。好的规划是农村今后发展经营的基础,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深思熟虑,找准立足点,创造特色,从而增强其生命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18-19.

[2] 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理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1):12-13.

[3] 杜娟,孙鹏举. 土地整理研究概述[J]. 山西农业科学,2010,38(3):83-87.

[4] 孟志兴. 山西省闻喜县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10(3):71-73.

[5] 杨君. 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20-21,59.

[6] 陈艳梅,谢丽. 商丘地区土地问题与土地整理的调研与思考[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90-92.

[7] 李晔,孙周平,李天来.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北方园艺,2007(7):80-82.

篇8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

1我国土地规划利用现状

我国土地利用可分为农用地和非农用地,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经济、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镇,农用地规模缩小,而用以城镇建设的土地必然增加。其主要表现在:1优质农用地数量骤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农业发展措施上,不宜耕作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而一些适宜耕种的地区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规模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种果植桑、养鱼饲畜,或者是农民大量流入外地打工而荒废了肥沃农田。同时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农用地成为城市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2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盲目扩张。非农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水里设施用地。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过程加快使我国城镇数量显著增长,政府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把土地作为一种资产迅速流入市场,缺乏整体规划思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2土地利用规划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土地利用规划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耕地数量减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大大小小城镇数量骤增,有些地方政府为标榜绩效,快速发展本城镇经济,大规模征收农用地用以房地产开发或者交通运输建设,直接造成耕地数量的减少。而围绕在大城市周边的城郊地区,本能被好好利用作农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需要,却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规模向周边的城郊地区扩散,也造成耕地被建设用地占据或由于城市建设而遭到破坏。

2.1.2土壤功能转变或丧失

一方面,由于城市用地迅速扩张,大量农用地被新建住宅、厂房、道路、休闲和娱乐设施占用,成为城市建设的支撑基础,丧失原有的种植功能。另一方面,为供应城市建设所需建材,在城市周边地区采掘砂砾和取土制砖,土壤失去原有的生产力功能。

2.2土地利用规划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政府提倡改善民生,开发农村市场,大力建设新农村或村落城镇化,使大量土著住房拆迁,城镇或者部落的原来相对开放的布局被现代化高层钢筋水泥建筑替代。同时被建房布局改变的是传统居民之间的乡邻感情,共同居住在一堵墙下的城市居民成为陌生人,不同区域的民族特色也逐渐趋于同一风格。这些历史留下的珍贵遗迹,是研究环境变迁和人类文明进化的“示踪元素”,一旦遭到破坏就是永恒性的,无法弥补。

2.3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现代化建设是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必然会改变周边的生态环境。工业化过程中,化工厂数量增多规模越来越密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有害物质大量富集,超出环境自净能力的界限,水土质量破坏,大量水土生物适应不了这种有毒环境而灭绝或濒临灭绝,造成生物种群的单一化。同时城市日常生活排放的垃圾堆放在城郊而未能及时有效处理,又滋养出许多新型怪异物种或病菌,给人类绿色生活埋下极大隐患。

3面对土地规划对环境破坏的解决策略

3.1土地统筹利用规划

土地统筹利用即在特定区域内遵照一定指导原则和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区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统筹:一,统筹城乡用地,限制城镇用地盲目扩张,保护农地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二,统筹用地结构和用地方式,规定土地利用和排除不当利用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3.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利用率。包括两方面的专项规划:一,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严格土地规划审批和用途管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宣传和质量监测;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对于人为破坏还具有一定土地肥沃力或较好土地结构和利用条件的土地,采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进行整治,使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3.3强化对耕地和优质农用地的保护

国家粮食要安全,社会要长期稳定平衡发展,必须保证耕地在数量、质量、规划布局上的安全。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建立旱涝保收粮食稳产高产基地,开展农田标准化建设,控制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同时保护适量优质园地、草地、林地和养殖水面,用以提高农用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严格宅基地指标批准,防止村民随意占据耕地建设房屋。

3.4土地资源生态规划

对土地资源进行生态规划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执行。土地资源生态规划对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调整、控制和引导,不仅追求土地自然状况的生态化,还应该保持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要求人们在土地上进行的一切活动要遵照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律,保持水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真正满足公共健康与安全的需要。

3.5土地保护区规划

土地保护区规划实质就是对一些重要却容易遭到破坏的区域进行专项规划管理,按照土地用途区分,可以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名特优新农产品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防止土地使用者由于缺乏一个全局的政策引导而人为破坏土地生态系统。以风景旅游区的建设来说,旅游区一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要求土地规划者协调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整合性关系,开发建设与景观破坏的关系,以及合理规划景点、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建设。

4结语

人多地少是当下我国社会发展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正视和突破这个瓶颈,关系到我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否可持续。政府作为土地的管理者,其每一个政策的出台与变化,都会引导人们如何让去行动,所以政府对土地利用必须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同时人们在活动时也要落实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有限土地资源的意识。全民行动,社会发展必定更加全面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正峰.土地资源管理学[I].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分区;地理单元;地区差异性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preparation of special planning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facilities proposed partition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ble conditions are summarized, points out the key environmental zoning method is to determine the partition boundarie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mode of geographical unit and sanitation facilities, divided area population and related calcul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artition different standard setting the corresponding facilities, improving the planning and practicability and operability.

Keywords: difference; geographical unit;area partition

中图分类号:P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分区方法的提出及适用范围

方法的提出

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完善,能够落实总体规划对城市环境卫生规划的要求,使城市环卫设施完整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近两年笔者先后参与了温州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的修编和苍南县域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发现城市环卫设施规划与县域环卫设施规划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与温州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相比,苍南县域环卫设施专项规划以苍南县域全境为规划范围,县域总面积1272Km²,境内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西部和西南部则皆为山区,存在规划范围面积大,地形地貌变化大的特点。针对苍南县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特殊性,规划提出了“环卫分区”的方法,将苍南县域的各个乡镇按照其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水平和环卫设施现状等因素划分到各个环卫分区中去,以“环卫分区”为单位,统筹布置环卫设施,实现区域间的共建共享。

2、适用条件

环卫分区概念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规划区内地形较复杂。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规划区内存在不同的城镇格局,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置也存在差异。(2)、社会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地区。规划区内各乡镇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实力较好的地区环卫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环卫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如苍南县域内平原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较快,环卫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而山区各乡镇由于经济欠发达,环卫设施建设相对不足,设施配套距离国家标准相差甚远。规划过程中可以依照具体情况,对相应的地区给出相应的处置办法和建设计划,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3)、环卫标准不统一的地区。规划区内存在对环卫设施设置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如独立工矿区、旅游风景名胜区、经济特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类似有别于设市城市、建制镇或非建制镇的地区。(4)、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或县市。规划区内各地区形成几个相对较为独立的城市(乡镇)组团,拥有相对独立的设施配套和管理机构。

二、“环卫分区”的具体运用

1、确定环卫分区

(1)、环卫分区的划分原理。首先,地理单元确定环卫分区。根据苍南县的地形地貌特点,以相同的地理单元、流域和生态分区作为环卫分区的依据。其次,环卫设施运行模式确定为环卫分区。为提高环卫设施运行的经济性和环卫设施市场运作的高效性,将采用相同环卫设施运行模式的地区确定为同一环卫分区。

(2)、苍南环卫分区的划定。针对苍南县的特殊地形地貌和环卫设施现状,规划将县域1272Km²划分为三个环卫分区,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人居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采取不同的环卫设施运行模式。①、东北部的鳌江流域上的所有平原城镇、乡为环卫第一分区(20个乡镇)。该区是苍南县人口、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中心区域,也是环境卫生量突出的重点地区,因此也是规划重点考虑地区。该区域生活垃圾处置采用焚烧发电后填埋处理的方式,打破以镇为单位布置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模式,从区域着眼,统一布置区域级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②、马站小流域区为环卫第二分区(6个乡镇)。该区域为典型的地理单元区,区内城镇、乡镇密集,应采用单一的环卫设施运行系统才更加合理高效。生活垃圾处置现仍然采取以镇为单位各自独立运行,统一卫生填埋处理。规划引导其逐步向单一环卫机构和统一布局环卫设施的方向转变。③、中部山区城镇和其他偏远乡镇为环卫第三分区(10个乡镇)。该区域内乡镇基本上为单个城镇模式,和其他的城镇相对距离较远,大多以农业为主,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少。该区域采用传统的以镇、乡为单位处理生活垃圾的模式。其中以工业为主的城镇采用卫生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可采用生活垃圾家庭堆肥为主的处理方式,也可采用“庭院自净系统”处理日常生活垃圾。位于水库上游的乡镇为避免污染水源,生活垃圾禁止采用填埋处理,可由乡镇统一收集,运至环卫第一分区焚烧处理。

2、测算环卫分区人口及生活垃圾总量

(1)、分区人口测算

环卫设施运作的特殊性决定环卫设施服务范围内的所有人群均为服务对象,没有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之分。考虑外来人口也同样享受着城乡各项配套设施的服务,所以城乡各项基础设施的配置应充分考虑外来人口的因素。因此,规划区内的人口测算采用各乡镇实际居住人口为环卫服务人口。户籍人口中考虑到部分人户分离的现状和环卫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的局限性,所以户籍人口取一定的百分比计入环卫设施服务人口,外来人口也同样采用一定的百分比计入环卫服务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地区采用较高百分比,偏远乡镇、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采用较低百分比。这种综合人口测算方法充分考虑到各环卫分区内各乡镇的发展个性,与各城镇总体规划人口叠加法相比得出的环卫服务人口更为准确。运用上述方法得出近远期各区环卫服务人口为:环卫第一分区94.9、106.6万人;环卫第二分区8.0、9.7万人;环卫分区三区12.9、15.4万人。

篇10

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加息谨慎,市场普遍预期4月份不会加息,市场就此迎来一波反弹。沪指突破5178以来的下降趋势线,双底回踩后的回升,检验了双底的确立。社保基金条例开启养老金入市预期,MSCI将A股纳入预期,以及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后续市场子弹充裕。可以合理预期,沪指60日均线将在4月份拐头向上,一波上涨行情或就此拉开序幕。对悲观者而言,每一波行情最大的困境在于个股的年报不佳。4月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笔者认为处于低位个股如果业绩不佳,公布下滑的业绩则是利空释放,反弹可期,特别是部分周期股。而对于年报较好,或第一季度报不错的上市公司而言,将会力促个股的上涨。未来2-3个月的吃饭行情,值得把握。4月或是激情燃烧的月份,A股将迎来上半年的绝佳获利时间窗口,笔者建议关注以下四大主题:

一、金融板块。银行、券商、保险都有机会。特别看好券商,春江水暖鸭先知,每一波行情的启动,都有券商行情的参与。有业内人士观点认为,1季度是券商今年业绩低点,预计未来3个季度业绩改善空间持续扩大。一线城市房价高压,预期资金终将到A股寻找机会。当前部分券商大股东增持回购凸显对券商价值的认可。当前机构配置仓位仍较低,后期正循环效应下弹性较好,而且券商的实际流通市值较小,如果看好后市行情就值得超配。相关个股如中信证券、国金证券、长江证券、太平洋等。

二、建材板块。传统的24节气中,清明之后就是谷雨,合理预期雨季逐渐来临。从中期看,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南方防洪防涝压力增大。日前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报批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随着各地基建陆续开工,建材的需求开始增大,部分建材行业的产品价格有一定上涨。如近期部分地区的水泥价格在上涨。相关个股如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等。加上各地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地下管廊建设推进,相关的管道建材类订单开始增加。相关的管道建材及基建类个股值得中线关注。个股如:永高股份、伟星新材、龙泉股份、东方雨虹、青龙管业等。

三、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兼送转行情。第一季度业绩预增令人放心。结合当前比较火热的高送转行情,则会有较好的预期。高送转行情因为有近200家高送转,因此行情可持续性特别值得期待。结合不同行业特征,以及市场热点(如供给侧改革、涨价类、V1K、无人驾驶、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大健康、信息技术、教育体育、国企改革、壳资源等)轮动可能效果较好。相关个股如金灵通、天广消防、旋极信息、世纪鼎利等。

四、旅游板块。清明节之后,就将迎来5月份的劳动节。属于传统外出踏青旅游季。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8016美元,正处于旅游行业高速成长阶段。政策鼓励2,5休假模式来临,去年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到要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旅游板块应该有一定机会。相关个股如宋城演艺、中青旅、腾邦国际等,结合迪士尼旅游热,相关迪士尼个股也有望在6月16日开园前反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