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采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6 11:0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采购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采购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高校财务管理 体系构建

国库集中管理是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做为社会职能的承担部门,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进,它对我国高校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产生的影响,在高校构建国库集中支付体制,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库集中支付的内容及在高校内的运行机制

(一)国库集中支付的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预算指标进行控制与考核,并且由财政资金统一账户进行管理,由单位在进行支出时提出申请,经过财政集中支付审核后,将资金集中支付到专项账户付款的一种制度,该制度解决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带来的问题,降低了资金运行成本,增加了资金使用透明度。

(二)高校内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

高校实行集中支付后,内部财务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它是一种集权化的拨款模式,不论高校财政资金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都统一直接纳入统一账户中,对资金分配、支付等环节进行全程控制;其次,高校财政支出是决策权的分离,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得到的是一个可用资金指标,并不是账户的资金,账户通过申请直接支付款项。最后,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后实现了事前、事中监督。

二、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运行的成效及意义

(一)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运行的成效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利于有效的监管高校资金,并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门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资金使用情况,准确定位资金流向,提高资金使用自律性;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高校编制专项资金用款计划,计划授权后直接从账户支出,提高了拨付效率;实现了资金运行信息的及时反馈,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及准确度;另外,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经济使用更加具有主观性,有效的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了高校财务风险,使高校财务管理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运行的意义

高校在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中,明确了出资人的所有者角色,避免了账户资金滞留、挤占情况,解决了财政资金分散等问题的发生,减少资金了支付环节、在途时间及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间运行,消除了由于规模扩张而不能及时偿还债务,使政府成为清偿者的可能性,扭转了预算执行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支出情况,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因此,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运行的意义重点在于: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及管理水平、提高了预算编制及执行能力、利于高校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加快了高校财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三、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的财务管理变化及影响

(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的财务管理变化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资金的拨付产生变化:高校通过计划申报、批复,由银行对款项进行支付;资金管理变化:需要对预算内、外资金,非政府与政府采购等区分类型进行核算;资金支付方式变化:每笔资金使用需要通过集中支付系统,支付到收款单位,校内拨付被禁止;财务信息管理变化:除自行财务系统中核算,还需要在财政系统中进行业务处理。

(二)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实行的财务管理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的影响:财政拨款不在资金实拨,而是通过高校的审核额度及预算计划,利用零余额账户进行支付,当前高校还没有相应的机制,因此实际管理过程中很难操作;高校筹措资金产生影响,改革后账户中存款为零,减少了高校贷款质押保障,给高校贷款带来了很多的制约,丧失了一个筹资渠道,降低了自主获取资金的能力;资金管理产生影响,改革后高校由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支付,防止了资金挪用现象,但是财政支出需要按预算安排资金,不同类别项目间不可以进行账务调整,给高校会计核算增加了难度。

四、高校集中支付制度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一)制定与高校相适应的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制度

1、制定与高校相适应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随着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需要对现行法规进行修正,以保障两者相互融合,因此,必须规范高校财务行为及规章制度,加大内部预算监督,严格授权防止财政资金挪用、挤占,保证高校财务活动可以健康发展,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内部预算管理、项目经费管理、会计核算制度、资金结算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操作等规范工作。

2、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及业务流程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重新设计高校财务规范业务流程,明确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使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从申请、审核、计划到最终支付,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针对改革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与完善,建立内部控制及审计制度,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规范及业务流程,制定可行制度并明确工作指导原则、职责分工等,使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执行过程有章可循。

(二)优化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机构

对高校财务管理机构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岗位设置,合理设置财务管理机构,使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相互衔接,达到财务机构再造,以顺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针对性的对绩效评价设置管理科目,重新定义高校预算管理,根据拨入资金改变预算计划;完善高校采购、付款及招标过程,对该过程的财务会计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在高校内部可以设置监督部门,对相关部门实行:统一领导、提供更好的服务、精简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财务管理机制有效建立。

(三)建立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

国库集中支付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是网络信息化,财政部门应该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努力提升支付系统的财管功能,使其功能更加完善,成为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工作中最迅捷、有效的支付平台。高校应在强大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与国库集中支付财务信息相结合,建立综合管理系统,确保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高校可以顺畅实行。

(四)建立与高校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建立与高校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改变并创新观念,树立筹资与理财观念,将高校的财务管理重心转向预算管理,侧重于经费使用的效益性,突出预算执行结果的严肃性,细化预算的编制工作,将预算与高校财务相结合,使其更加透明;考虑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建立有预算有支出,没有预算不支出的格局;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重新建立两级预算体系,严格审批权限、确保预算在计划数额内使用;

(五)建立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财务核算体系,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接,结合财务管理机制,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相关工作,增设零余额账户,对现金、公务卡单独进行核算,创新财务二级预算管理;规范高校合同管理、服务内容及业务往来关系;严格遵守采购规定,整合高校后勤,相关支出统一由零余额账户支付,创新高校用款计划及对外支付结算办法;

五、结束语

我国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推广,它给我国高校财务体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也使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现出了严复不足,总体来说缺少系统性的构建,通过对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实施意义的研究,阐述了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运行机制,以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给财务管理制度带来的变化为出发点,系统的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适应、构建高校财务管理新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政府采购 高校采购 困境分析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Y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97-01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为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财政性资金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1政府采购不仅仅指的是具体采购过程,还包括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是对公共采购管理这一过程的总称。高校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延伸,是加强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措施。自从1993年中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目标以来,2013年底正式的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才首次显示完成了这一目标。国务院紧接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提出要继续扩大对财政教育的投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固然必要,但如何有效利用这一笔数量可观的财政经费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高校政府采购作为直接利用教育经费的项目活动,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备受关注。

1 我国高校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

我国《政府采购法》自2003年1月1日施行。高等学校是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应该被纳入政府采购的采购人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了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均应实行政府采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物资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高校物资设备采购纳入政府采购制度是适应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自身管理的需要,保证高校物资设备采购更加合理、科学、高效,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硬件设施的支撑。

随着高校政府采购的程序日趋走向规范,一方面高校获得的拨款越来越少,自身采购的项目也日趋减少,而政府采购的项目和金额则越来越大。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高校政府采购的产品不仅价格相对较低,关键是质量能够保证,同时还为高校减少了采购成本。因此,近几年的发展,高校政府采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和成熟的方式。

目前政府采购主要有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两种方式。集中采购是由某单位统一负责专门的采购,分散采购则是由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需求分别采购。由于我国各高校的组织机构管理、专业设置需求以及资源配置存在差异,所以高校政府采购通常采取分散采购的方式。分散采购的具体方式又有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简易采购等。我国高校实施政府采购是开始于2003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均按照文件规定制定了具体措施来推行高校政府采购工作。

总之,政府采购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高校政府采购也体现出采购金额大、采购品种多、设备更新快的特点。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剧增,在校生规模扩大、院校合并、新老校区的建设、教学仪器购买及更新,使得高校为加强硬件设施,也不断扩大采购的范围、品种及类型。

2 我国高校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分析

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实行十年以来,高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科研仪器设备、办公用具等各类物资都纳入了政府采购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采购工作混乱、透明度不高、经费使用率低下等问题。据统计,教育部所属各单位2013年度政府采购总预算为294.64亿元,实际采购金额为261.81亿元,节约资金32.83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1.14%。然而,由于我国政府采购起步较晚,政府采购法制体系还很不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推行的时间也尚短,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在具体的实施工作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事件也相继曝光。主要表现为:(1)高校政府采购的预算编制工作不到位,无预算、超预算采购行为仍然存在,预算编制工作不到位很容易致使重复采购、超前采购、过量采购等现象发生;(2)已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未实行集中采购;(3)达到公开招标规模的采购未进行公开招标,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随意改变招标方式等;(4)政府采购程序执行不严格,采购招标活动中存在未按规定招标公告、缩短招标时间;未从专家库随机抽取评标委员会成员、违规变更中标结果、随意追加合同等;(5)未经批准采购进口产品,未按规定采购正版软件和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产品等。

高校采购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管理不足,缺乏制度约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教育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而针对我国高校特点以及高校政府采购实际情况所制订的高校政府采购制度却尚未建立。

首先,缺乏规范的采购制度。原则上,高校应该有专门的管理制度规范采购程序,并且这些管理制度的设置需要根据《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结合高校政府采购的自身特点,充分考虑研究后决定。但是,在实际中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遭遇到的难题也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管理制度的具体细则也会有所不同,其有效性也会难以保障。究其原因,高校政府采购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困境,不能有效实施制度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完善的采购制度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包括:采购前的资料收集、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采购过程中价格选择、项目竞标、资金使用,采购结束后的产品验收、报账、质量监督等等。

其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采购工作需要全过程的监督,对政府采购的立项、招投标、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但是,在实际中高校往往缺乏对集中采购监管,产生较多的分散采购,不利于有效监管。最后,缺乏全面的项目评估制度。高校的高速发展需要采购各项仪器设备、教育工具及硬件设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采购更需要专业的评估,考虑花多少钱采购什么样的产品。否则将会出现采购项目过多,资金使用率不高,出现腐败等问题。但是,在这些方面,高校并不注重,往往考虑的是追求的短期利益,要政绩。因此,在立项评估制的设计上,虽然设置了评估领导机构、配备了专业的评估人员、评估责任追究制等,但在实际的运作上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阻力。

3 我国高校政府采购的应对措施

针对高校政府采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高等学校、各直属事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难看出,针对高校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具体措施加以应对。

首先,提高对采购工作的重视程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政府采购法》必须得到高效的高度重视,并且要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明确政府采购的精神、要求和过程程序。通过组织学习使得采购制度深入人心,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其次,完善对采购工作的监督机制,明确各单位政府采购归口管理部门和职责,建立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共同配合的监督机制。再次,健全采购工作的管理制度。高校要根据相关法律、部门规章和政策建立健全本单位制度,把政府采购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加强采购工作人员的业务员素质。采购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采购队伍专业化建设也应该成为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对于高校采购人员来说,采购的仪器设备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法律程序、政策制度,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政府采购。

作者简介

篇3

(一)采购市场的现状

当今的采购市场给高校设备采购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能在更大范围内以更灵活的方式,选择、比较、谈判、择优而取。但同时也给采购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1. 商品货源供应渠道广泛。国企、私企、个企、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性质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货源丰富,使有些商家通过不法手段,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给高校设备采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2. 市场价格混乱。目前,由于各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差别较大,不同厂家、不同渠道的同一产品在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若高校在采购设备时不货比三家,就会在资金上造成浪费。3.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各生产企业由于技术力量等方面各不相同,在生产同类、同种产品时,产品的质量、性能就会存在很大差异,加之有些生产者与销售商受利益的驱动,用虚假广告误导,用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若采购管理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使质量差、价格高的产品进入学校,造成学校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

(二)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因高校设备采购管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采购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采购管理工作难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采购计划编制不到位、采购管理程序不严密等等,这就造成采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最终影响到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 采购管理程序不规范,难以采购到性价比更优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采购大多采用邀请招标的形式,其邀请投标单位的调研工作走过场,评标过程受投标商的粉饰,再加上不太重视信息的公开,主观性强,采购结果好坏无人负责等,导致投标人能否中标取决于搞关系投入的力度,使得公开、公平、公正无法保障。

3. 采购过程监督不力,造成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市场的繁荣,出现了名目繁多的促销手段,其中不乏非法交易。同时,有些高校尚未建立审计监督制度,有的高校虽已建立,却又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监督职能,从而使设备采购过程中存在高买高卖、高估冒算、暗箱操作、收受回扣、贪污受贿等不良现象。

二、高校设备采购管理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针对设备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在采购管理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和完善设备采购管理制度,建立设备采购工作的规范化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制度体系主要应包括采购内部控制制度、采购计划编制办法、采购招标组织实施办法、采购合同审签管理办法等等,以规范采购的操作方式和程序,增强采购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和有序的进行。

(二)实施严格规范的采购程序,在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争取以最优惠价格采购到性价比更优的教学设备。即在招标采购中,坚持严格的招标采购程序,规范和约束招标方的采购,确保招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合理。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招标程序,规定严格的发标、回标、评标等环节,使整个过程在学校设备招标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督下按规范操作。

(三)强化高校设备采购管理的审计监督机制,提高设备采购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设备采购审计制度,通过制度评审、过程审计、效益评价,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以规避风险和遏制不正之风。

三、建立高校设备采购的审计监督机制

(一)建立设备采购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审计规范内部管理和促进提高效益的作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检查高校内部是否独立设置了专门从事设备采购的部门;采购、验收、保管、使用这四个不相容的职能部门是否相互分离并相互制约;有无相应的设备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方法措施的适用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以此来揭示采购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漏洞,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进学校建立和完善设备采购管理体系。

(二)建立设备采购专项审计制度,加强对事前、事中等过程的监督,保证审计质量,维护学校合法权益。进行设备采购专项审计就是要对设备采购的全过程进行审计评价,确保以更高的性价比购进必需品并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审计:1. 设备立项环节的审计。审计的内容包括:设备立项的手续是否符合规定;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组织专家组进行了可行性评审;专家组的评审是否依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的需要及经费情况,分轻重缓急而进行;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购前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和用户调研,对仪器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规格型号、售后服务等是否进行了认真的论证等。2. 设备购置计划环节的审计。审计的内容包括:计划的编制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坚持轻重缓急、合理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计划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符合年度工作安排;计划与预算是否衔接;计划有无变更,若有变更是否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等。3. 招投标环节的审计。招投标全过程可分为前期考察、制定招标文件、招标公告、开标评标定标、到货验收等几个阶段,其中有两个阶段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即制定招标文件阶段和开标评标定标阶段。只要我们抓住这两个阶段审深、审透,则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审计的内容包括:①制定招标文件阶段。招标文件是否完整、合规;是否包括对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办法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拟签订经济合同的主要条款;技术要求是否正确,是否满足需要;对投标人的资格要求是否清楚,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是否公平可行、先进合理;是否含有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等。②开标评标定标阶段。是否具备招标条件;招标方式的选择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在规定时间停止接收投标文件;投标人是否具备投标资格;是否当场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是否按程序公开唱标;评标委员会的产生及组成是否符合规定;评标过程是否公正、保密;评标委员会是否严格按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评标;开标评标定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4. 经济合同环节的审计。审计的内容包括:经济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根据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签订;合同条款是否完整,意思表达是否清楚,文字表述是否严密;合同文本是否规范;供应商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供货;主管部门是否进行验收,质量如何,有无购入设备品种、规格、技术性能等指标与要求不符的情况等。

(三)建立设备采购使用效益的跟踪审计调查制度,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和服务效果。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重资金,轻实物;重设备购置,轻设备管理的现象。因此,在高校中尝试开展对设备使用效益的跟踪审计调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当年购入设备应主要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定设备购置计划的完成情况如何,有无可更改计划的情况,造成计划调整的原因是什么;设备到货后是否安装调试,运行情况怎样,技术指标能否达到规定要求;设备是否配套;操作人员是否到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是否完善等。使用一年以上的设备应主要调查设备的使用效益,包括:设备是否完好;管理情况如何;运行环境是否良好;维护保养情况如何;使用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年度设备的有效机时占定额机时数的百分比是多少;设备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等。另外,对于科研设备调查应结合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对于经济实体设备调查应结合其取得经济效益进行,对于专用设备调查应结合其专门用途进行。

篇4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对策;研究分析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校缺乏管理主体意识

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购置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以及行政划拨等方式来实现的,这也就使得高校固定资产具备了财政划拨的性质,同时高校自身也就并不具备成本核算以及后续维护等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具备充足的资金来购置固定资产之后,却缺乏良好的主体管理意识,忽略了后续的管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不仅如此,部分高校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局限于经费上,一味的想要获得更多的固定资产购置资金,但是却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资产管理维护能力,严重降低了管理质量。

(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相对不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撑,其自身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水平。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提升。部分工作人员自身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培训,无法很好的满足管理工作需求。并且还有部分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人员不足,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数量越来越多,由于人员不足导致无法很好的完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要重视起对管理人员的配置及培训工作,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求,提升管理水平。

(三)管理软件不完善,效果不理想

现阶段,仍有很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当中采用的是静态信息管理,无法实现资产信息的共享。在这一过程当中,高校所应用的管理软件较为传统,更为注重的是对于固定资产的录入及统计工作,并没有实现动态化、实时化监控。不仅如此,高校所使用的管理软件大多没有设置接口,管理人员往往采用的是集中一批来进行申报,该方式在录入信息的过程当中极易导致偏差的出现,进而导致账面收录信息和物资的实际信息两者之间出现差异。除此之外,部分人员在使用固定资产和防止的地点并不固定,这会影响到实时信息的反馈,这也就进一步加大了对于固定资产的监控难度,账目核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二、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议探讨

(一)要建立完善合理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新形势下,随着高校固定资产数量的不断增加,如果依然采用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也会导致资产的闲置与浪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想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就要积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而充分的结合国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所实施的规章制度,并充分的结合高校实际状况来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其次,要充分的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特点来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进而更加神全身心的投入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提高管理水平。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才能够更好的保障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健全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购置制度

高校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对于该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管理部门就要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体制,并做好对高校的实际考察工作充分的结合实际状况来管理高校在固定资产的审批采购方面的权限。与此同时,要成立专门的采购部门,统一展开采购工作,并且高校要和其他财务审计部门联合完成固定资产的管理验收工作。在这里需要我们指出的是,在采购的过程当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应的流程来展开采购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标方式来选择采购企业。

(三)要增强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

新形势下,构建健全的问责制度至关重要,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及职责,并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如果由于自身因素导致出现失误,要积极承担相应的经济、行政责任。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定时定期的做好检查以及考核工作,并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针对在工作当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奖励,相反的,表现不理想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意识,认真的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细致化、规范化。

(四)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撑。其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最终的管理水平。尤其是当前随着高校固定资产数量的不断增多,对于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高校要积极的提升规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其专业技能、责任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全面掌握资产管理流程,正确使用相应的管理软件,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认真做好该项工作是保障高校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起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构建工作,通过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保障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郝敏.高校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经济,2017(08).

篇5

Abstract: The constraints of procurement system, supplier management, quality of purchasing personnel lead to a lot of problems in materials purchasing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hopes t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terials purchas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materials purchas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高校;物资采购;质量控制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terials purchasing;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98-02

0 引言

高校物资采购质量控制,就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物资的采购进行全过程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包括市场资源、价格信息的调查研究、建立内部的自控机制等使购进的物资质量优良、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售后服务保证,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高校在物资采购中如何防止伪劣产品进入学校,提高物资的采购质量、保证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是高校领导和物资采购部门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 高校物质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物资采购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物质采购的制度不够完善 各高校虽然都制定了物资采购管理方面的制度,但采购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没有建立,导致制度的适合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较差,所采购物资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主要表现在:①在物资采购中存在较大的人情采购现象,高校的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高校的物资采购活动,将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供应商提供给高校的物资采购部门,要求高校采购该供应商的产品,影响高校物资采购的质量。②物资采购计划不够科学。目前高校进行编制物资采购的计划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年底编制采购计划,经管理者审核后确定第二年的采购编制情况并进行预算编制;第二种是根据当年的预算额度确定采购计划与规模。这两种采购计划都是重程序忽内容的体现,不利于采购物资实效性和价值性的发挥。③缺乏有效的物资采购论证制度。目前高校的物资采购将重心放在自身学科的建设上,而忽视了对前沿学科理论的研究与分析,导致采购计划缺乏前瞻性,尤其是对于物资采购的型号、功能等论证不足,导致采购的物资不符合高校的发展,造成物资的重复购置以及资源浪费等。

1.2 高校物资采购的招投标缺乏有效竞争 部分高校物资采购的招标书不够规范,有时存在倾向性和排他性条款。采购管理部门在制定招标书时会因为采购的项目与学术领域有关而出现人为倾向某些供应商的现象,这种做法会给供应商创造围标的条件,导致有实力的供应商因不符合倾向性的条款而不能参与投标,从而失去中标的机会。有些采购项目的招标书中规定的评标标准也不够科学,缺乏严谨的设计,导致出现不公平的招标。比如有些物资不同档次的品牌分值相差不大,而评分标准中价格分一旦占有较大优势,品牌档次低的物资由于价格偏低往往很容易中标,而品牌档次高的物资由于价格偏高往往就会流标。

1.3 评标办法不够科学,使物资质量无法保证 目前各高校都加大对采购物资的价格监督,在采购前采取多种方式来了解所要采购物资的实际价格,尽量做出符合实际的采购预算控制价。由于目前物资采购的评标办法总是优先考虑价格因素,因此在招标采购中,有些供应商为了能中标,往往都把物资的投标价格做得很低,最后结果基本上都是最低价的投标者中标。以低价中标的供应商为了能获取正常或更多的利润,供应商就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甚至以牺牲物质的质量来换取利润,使采购的物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 高校物资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高校为完善与促进物资采购工作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物资采购工作的管理,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2.1 健全采购制度,加强采购管理,保证物资质量 要使采购物资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首先要完善相关的采购管理制度。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物资采购规章制度,从物资采购的立项、采购管理到合同的签订等规章制度要制定和完善,从而从制度和程序上规范物资采购工作。其次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实行采购管理人员轮岗制度,防止采购管理人员与部分供应商形成利益关系网,从而避免项目管理人员、采购人员及供应商相互勾结,从中谋取私利。

2.2 严格执行招标程序,确保采购的公平、公正、公开 高校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招标形式,都必须要在相关的媒体和网站中公开招标采购的信息,让更多符合资质的供应商都来参与投标。评标专家在高校物资购项目的招投标评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评标专家的管理,在评标过程中监督人员一定要提醒评标专家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评标,通过专家的把关提高物资采购的质量。对于在招标过程中如出现非法干预和插手招标活动等违法违规的行为,给学校造成损失的要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3 采用合理的评标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购物资的质量 在物资招标采购中,评标办法是否合理关系到所采购的物资质量。目前,高校招标采购的评标办法基本上都是采用最低价中标法,这种办法的弊端就是不能保证学校能采购到性价比最高、质量最好的物资和设备。因此在招标采购中应尽量采用综合的评标方法,不仅要考虑投标价格,对供应商的信誉、技术、资金以及售后服务等也应作为评标的重点,这样评标才会得到客观公正的结果,从而才能保证学校在有限的经费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购物资的质量。

2.4 严把采购物资的验收关,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 在对采购回来的物资进行验收时,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书要求进行验收,对于验收合格的物资,及时填写验收合格报告单并签名;对于验收不合格的物资,也要填写验收不合格报告单和签名,及时送交采购管理部门处理,坚决杜绝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入学校。

2.5 强化高校物资采购的信息化管理 准确的采购信息是提高高校物资采购效益的基础与依据,只有做好各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才能有利于高校物资采购工作的顺利实施,高校加强物资采购信息管理工作:一是要将信息管理具体到人,有专人负责与高校物资采购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全面化、科学化以及及时化,为高校物资采购决策的立项、计划、评审、招标等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二是建立供应商信息库。要对供应商进行合理的分类,全面了解供应商的各种信息,确保在选择供应商时具有主动性;三是完善和应用采购信息平台。信息采购平台为高校物资采购提供了沟通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促使高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了解,促使双方合作的顺利开展。

2.6 加强对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管理 对于中标供应商,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交货并验收完毕以后,采购部门要开始跟踪其售后服务质量。即向使用部门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使用部门使用后的意见,然后做出对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评估。根据供应商服务质量的好坏,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服务质量高信誉好的供应商,尽量不与服务质量低、信誉差的供应商合作,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物资采购的质量。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物资采购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具有很强的业务性,因此高校负责物资采购的人员一定要认清高校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对物资采购质量的控制,提升物资采购管理效率,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袁雄,欧阳中万.高校物资采购的质量控制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2).

[2]徐国.浅谈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0(01).

[3]史玮.浅议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对策[J].价值工程,2014(19).

篇6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问题与措施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工作效率与社会效率。

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淡薄

高校内部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组织、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及人员事情,和普通教职工关系不大。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既没有积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专门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高校一般都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总体看来,仍不够完善。有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得过于简单、职责权限不够明确,审批先后顺序设计不科学,因而内控制度执行时缺乏理论依据,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如授权审批制度存在弊端,签字审批人往往对具体的经济事项不了解,因而对违法违纪行为缺乏控制,财务监督的效果也不强。

(三)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定有待加强

财务部门只起到了核算和付款的作用,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固定资产实行政府采购制定后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资产使用过程仍缺乏相关的内控制度。会计人员只是在业务发生时将其登记到账簿上,但对后期是否发生坏账、减值等了解很少。

(四)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高校人员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一些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保管、经济业务决策人及经办人没有分离制约,存在管理漏洞,导致职务重叠或越权行事,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预算控制缺乏刚性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部门预算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是高校最重要的内控手段之一。许多高校预算编制的过程短,准备不充分,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内容不全面,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方向。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预算与各类经济活动脱节。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管理缺乏刚性,预算执行中追加调整项目很多,弹性较大。追加项目越多,预算的随意性越大,权威性和约束力就越差。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定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

高校内控的成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单位人员的意识与行为,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首先,单位负责人应当对内控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在内控的执行过程中应起到带头作用;其次,内控不仅是高校高层管理者的事,也是各基层部门、全体教职工的事,高校应经常对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教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是全体教职工能够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各项内控制定,增强他们在内控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再次,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建立与内控相关的单位文化,使整个单位沉浸在良好的内控氛围中,有助于内控的有效执行。

(二)建立健全单位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执行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措施。

从单位层面:1、建立决策议事机制,对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设备采购、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2、建立内控关键岗位责任制度,在建立岗位责任制时,应当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3、建立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制定,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内控措施,并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4、健全财务体系,完善财务制度。

从业务层面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收支业务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资产控制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等。各职能部门都应参与到内控活动中,抓好关键人、把握关键部位,管理关键资产,控制关键岗位。

(三)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为保证高校预算的良好执行,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现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新的预算管理要求,在编制支出预算时,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编制预算时,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财力的可能,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预算执行时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等行为的发生。

(四)重视风险管理

高校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要求高校各级领导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措施,对高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高校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在日常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尽快实施信息化。高校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经济活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将经济活动及其内控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减低风险的发生。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由初始发现问题到渐趋理想专题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需要高校内部和积极配合、协作才能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实施,真正将内控的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运作效率,保证高校科学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星红.浅议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

篇7

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用餐安全的需要。目前高校食堂最常见的经营模式就是社会招标承包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很多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一个主流趋势,但是也应看到这种模式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即很多承包商在利益的驱使下,会违规使用价格更为低廉的原材料,对于一些过期应处理的食品会进行再次的售卖,这给高校师生的就餐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食品安全危机就给高校食堂的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借助于信息化的管理来加强对食堂的采购、经营管理,这样能够保证师生就餐的基本安全。很多是平的保质期短,属于快速消费视频,必须要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采购,避免积压。

2.师生就餐质量提升需要。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对于师生就餐质量的提升同样作用甚大,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师生安心教学、安心学习的头等大事,如果就餐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就会大大影响到其工作、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可以统筹安排上述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使各个工作做到有序开展,实现师生就餐质量的提升。

二、数字化管理渗透到食堂管理的环节

数字化管理手段可以渗透到食堂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

1、原材料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登记原材料台账工作,既能够节省纸张,也方便传递、检查。利用电子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原材料人库工作

2、提高操作水平,控制原材料成本。一方面,要提高加工技术,搞好原料的综合利用。在粗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进行加工,达到并保持应有的净料率。其中,对粗加工过程中剔除的部分应尽量回收利用,提高原材料的成本;在切配过程中,应根据原料的实际情况,做到整料整用,大料大用,小料小用,以及对下脚料综合利用。严格按照产品事先规定的规格、质量进行配菜,既不能多配或少配,也不能以次充好。不能凭经验随手抓,力求保证菜点的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提高烹调技术,保证菜点质量。在烹调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产品相应的调味品用量标准进行投人,这不仅使产品的成本精确,更重要的是保证产品的规格、质量的稳定;提倡一锅一类,专菜专做;严格按照操作堆积操作,掌握好烹制时间和火侯,提高烹调技术,合理投料,力求不出或少出废品,把好质量关;在烹调过程中还应节约燃料,以便有效地降低燃料成本。3、利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对从业人员进行档案管理,所有餐饮从业人员(包括厨师、服务员、洗碗工、采购员、库管员、管理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时时监控食堂流动从业人员动向。

三、总结

加快推进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引人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信息化管理的载体。没有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也就失去了基础条件。

2.完善相关制度。信息化的管理推进需要离不开良好制度的规范,如果没有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必然会导致信息化管理效果的大打折扣。在相关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食堂内部管理制度,在食堂的内部管理方面,相关制度的制定应配合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在采购管理、卫生管理、服务态度等方面通过制定明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来确保员工行为能够符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相关制度的制定应考虑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将员工纳人到的制度的制定中去,制度的制定不是食堂管理者单方面事情。

篇8

关键词:高校政府采购;问题;措施

高校政府采购内容复杂,涉及到的专业范围比较广泛,对于高校政府采购的要求比较高。在高校政府采购中需要进行招投标、签订合同等,其中的变量比较多,导致采购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行。为了提高高校政府采购效率,应当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人才建设,加强采购监督工作,促进高校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

一、高校政府采购的发展

政府采购在国外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日趋法制化、完善化。但我国引入政府采购制度的时间不是很长,上世纪90年代各级财政部门开始积极尝试这一制度,逐渐成熟并得到全面发展。根据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高校属于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开始政府采购。实施以来,高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基建工程和各类物资采购逐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解决了很多传统采购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还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运用中出现不少问题,但总体的发展还是很好的,各高校也在认真分析情况致力于构建一个符合高校发展规律、适应高校教育工作发展需求的政府采购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以育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各项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展开,政府采购工作也是一样。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对高校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也有较高增长,做好高校政府采购工作能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高校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二、目前高校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行之有效的采购制度

多年的自行采购方式,对部分高校来说其切身利益已根深蒂固,特别是政府采购条例出台之前,基本上高校政府采购中还没有建立完善严谨的采购制度,导致采购程序不规范,违反规定,将项目化整为零逃避政府采购,将应招标的变为不招标的,将应公开招标的变为邀请招标,影响了采购工作的进行。例如高校采购科研教学等专用设备在单一来源情况下,为了加快采购进度,往往同时采取自主招标、委托招标等多种招标方式,导致招标过程混乱,出现备案不全前后矛盾的现象。由于制度的缺失在部分高校政府采购的自主招标过程中,没有采取严格的采购信息方式,采购信息方式单一,导致采购信息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投标的供应商有限,缺少有效的竞争,造成采购价格比市场价格高的现象,损害了高校的利益。

2.采购效率低下过程过长

高校扩招增加了高校采购的任务量,使高校采购机构的工作量出现了倍增的现象。采购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在高校政府采购中存在着效率低下的现象。政府采购要按规定程序进行运作,采购周期一般长达2-3个月,造成学校急需的物品不能及时采购和供应,难以满足高校采购工作的需要。加之对人员配备的专业素质考虑过少且受编制约束,使得采购中心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影响了高校采购的效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政府采购的效益和运作质量,使政府采购主体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3.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能力不足

采购预算能够对采购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使采购工作符合高校的发展需要。但是在我国高校政府采购过程中预算编制和执行能力还比较弱,对于采购预算重视不足,都影响了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高校政府采购来说,采购的对象和规模千差万别,在采购工作中需要和各种供应商合作,采购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就会导致预算虚无化,预算的执行也难以落实。同时采购工作的进度也会受到预算的影响,如果预算不准确就会导致采购工作混乱。

三、关于高校政府采购的完善措施

1.完善高校采购制度

虽然我国建立了高校政府采购制度,但是由于高校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缺少经验,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和缺失。为了促进我国政府采购的健康顺利进行,国务院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2015年3月1日开始实施,高校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求,结合学校建设的实际,制定针对性的采购管理制度。为了提高采购的质量和得到采购目标,应当明确规定采购过程中的相关程序、范围以及实行办法等,在实际采购中坚决按照规定的程序、范围以及采购实行办法执行。在采购制度建设中应当重视人才制度的建设,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纳入到采购工作中。由于采购工作涉及到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应当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强化招标培训、借鉴成功经验,提高运作技巧,控制好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采购的效率。

2.完善采购执行机制

在建立相应的采购制度之后,应当建立专门的团队来执行好采购工作。为了执行好采购具体工作,可以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一组应当熟悉相关的工程技术和设备管理知识,这样有利于做好采购决策工作。另外一组专门负责具体的市场调查、招投标、合同签订等工作,这一小组应当熟悉相关的采购法律、合同法等法律。通过建立相应的采购预算,能够及时排除采购过程中的干扰,保证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政府采购要根据高校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做好预算的细化工作,例如常规支出中的工作人员费用、公用费用等;专业预算中教学所需要的花费等;其它非国家划拨资金等。其中非国家划拨资金所包含的资金类型比较多,而且数额庞大,对于采购预算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应当做好其分析和预测工作。在制定采购预算时要完善收支项目和范围,同时确保采购预算的权威性,保证采购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采购预算只要通过就应当避免更改,使采购计划能够按时、按量完成。

3.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采购电子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将高校政府采购纳入规划蓝图,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高校政府采购电子化体系。电子采购方式较传统采购方式有很强的优势,如所有采购信息对外开放,供应商可以无偿获取,并可公平参与竞争,报价不受空间限制,并接受社会监督,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填写采购需求,网上采购系统自动生成,中标人可网上获知。电子化体系的构建不但规范了高校政府采购工作,推进高校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充分发挥了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的作用,使高校政府采购工作更加合理、规范。

4.加强采购过程中的监督工作

加强采购监督能够有效避免采购中的腐败和乱作为的行为,国家力促政府采购过程透明,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了防止采购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应当加强采购活动的监督,明确采购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加强事后分析和监督,及时发现采购过程中的舞弊现象。为了加强采购监督,应当做好采购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高校在进行采购时,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例如积极吸纳非采购人员参与采购工作的各个过程,在采购工作中设立监督员,保证采购工作的有序进行。为了完善对采购人员的监督,应当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考察采购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采购工作,这样能够加强对采购工作的事后检查和监督工作。

四、结束语

高校政府采购制度对于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促进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保证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又能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高校应认真分析政府采购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完善,不断提高高校采购工作的效率。高校采购工作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等新的信息平台,合理减少高校在采购方面的支出,使得高校采购工作能够更加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丛虎.中国可持续政府采购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2

篇9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探讨

如何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是提升高校办学效益的关键。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就会计要素而言,控制环境关系到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与处置;风险评估关系到固定资产的保管与安全完整;控制活动关系到固定资产的使用与折旧、减值计量;信息沟通关系到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与转移记录;监督是对于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状态、安全与进行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方位监控。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够

随着各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都设立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但往往把管理的重心放在采购管理上,对固定资产使用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够。从固定资产控制环境的角度来说,对固定资产没有分别按重要性实施管理、操作或保管人的资质及职责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对许多制度、流程的执行不到位,如在移交、盘点等方面都流于形式等等。

2.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情况严重

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经费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这就导致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成本效益观念淡薄,由于要提高生均资产比值,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没有做好前期的调研和专业设置的前提下,就大量购买固定资产,从而出现重复购置资产的情况,

3.固定资产的控制活动流于形式

高校固定资产的控制活动贯穿了固定资产申购使用、流转、处置的全过程。尽管目前全国各高校实现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分别设置不同的归口管理分类固定资产,分别设置不同的领导进行审批权限的管理,但是,由于部门领导管理意识不强,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导致许多的申购、审批流程往往只限于形式,而不能起到真正监管的作用。

4.固定资产的账目与实物不相符

现行的会计制度并未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必然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增;再有,有的房屋、建筑物完工后经历的审计时间较长,不能按时入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值虚低,结果使财务账与资产明细账不符。

5.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和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规范中存在着权责不明的情况。更有甚者,这些规范制度不能在实际中落实,虽然设置了兼职资产管理员,但许多资产管理员被部门领导安排做其他的工作,而不能完全独立地进行资产清查、资产维护等工作,对自己管理的资产长期不清查。

二、建立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固定资产的预算控制制度

高校预算控制应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首先高校要重视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结果的控制,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应全程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审核工作,其次,要实行短期预算和长期预算相结合的模式,对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以及未列入预算的事项,要检查是否经过正常的审批手续。

2.建立固定资产的授权审批制度

固定资产预算应有专人负责审批,明确审批人对固定资产购置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和责任,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每项固定资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经过授权,根据金额的大小确定不同的批准权限。

3.明确固定资产的分工管理制度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也要任命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或兼职的资产管理员专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申购、使用、维护、保养、处置等环节,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以及人员的分工和办理权限。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4.明确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制度

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通过定期的资产清查熟悉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和维护等情况,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特别是对大型的精密仪器设备,要制定大型设备使用规则,并安排专人保养、维护,以提高大型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5.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直接决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制定工作规范,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考核力度。

6.完善内部审计控制

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要严格对固定资产的购买、处置、资产增减等做必要的审计,以明确固定资产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购买大型设备仪器资产是否经过认证、处置资产作价是否合理等等。

三、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比如预算制度、审批制度、维护和保养制度、处置转移制度、审计制度、资产管理员制度、使用部门资产管理制度等等,以明确每个部门和教职工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所担任的角色,要加强高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以增强他们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为高校资产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

2.加强固定资产各管理流程的控制活动

(1)编制预算,每年由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分管校领导审核使用部门提交的预算报告,进行大量的调研论证预算报告的合理性。(2)申购,各使用部门在申购一般固定资产的时候,应向采购部门提交申购报告,经过采购部门调研,并报学校领导审批,采购部门要严格遵守采购制度进行采购。对于大型的设备仪器,使用部门还要会同采购部门、审计部门进行前期的调研、评估、认证,才能确定是否要进行购买。(3)验收,固定资产经过安装、培训完成后,要根据合同所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等要求,经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使用部门和相关专家等相关部门的验收,共同签写验收单后方可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入库。(4)入库登记,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验收单、合同、发票,使用部门的出库单进行资产登记。(5)使用和维护,各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固定资产,核对资产账务明细,核对标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维修。对大型设备的修理,要由使用部门管理员提出申请,按报批程序审批后进行修理,如有大型设备的技术改造,还要经过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审批通过后施行。(6)维护保养,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发现损坏及时维修,特别是对大型设备,要定期清洗、运转以防止设备搁置太久而损坏,对资产保养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7)处置,对于使用期满或者没有维修价值的资产,应有使用部门填写报废申请,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认证后,报校领导审批方可办理报废手续,一次报废大额资产的情况下,还要经教育厅或财政厅审批。

3.建立全面的固定资产管理奖惩制度

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对资产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或者是使用部门,可以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若干考核指标,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等五个级别,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可以缩减经费,对考核优、良的单位可以适当增加经费,对于具体的资产管理人员可以同收入挂钩,对于管理不当,失职的管理员要追求其责任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提高资产管理员的待遇,并通过选拔竞聘资产管理员岗位以吸引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员进入到资产管理员的队伍中来。

4.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监督是资产管理的重要过程,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实行实时监控和审计是高校资产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此外,上级财政部门每年还应抽取部分高校对其进行审计监督。也可以委托会计事务所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或专项审计,以不断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体系亟待完善[J].辽宁医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6-128.

[2] 马卫胜.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J].企业

研究,2011,(24):85-86.

[3] 刁幸武.完善内部控制有效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115-116.

[4] 梁秀英.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控制及改进措施

[J].今日中国论坛,2012,(10):68-70.

篇10

关键词:教育管理部门;高校;财务预算;控制

我国近几年开始逐步推行以部门预算、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预算改革,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部门预算,使得高等学校将教育事业费、经费、学杂费、科研经费、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捐赠收入等各预算内外资金统筹使用。高校财务预算必须符合教育部门预算的要求,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严格按报审程序进行,一经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审核报人大审议确定后学校不得随意变更。强化了预算约束,增加了预算严肃性。改变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以往“重决算、轻预算、重核算、轻管理”,有利于预算的执行、监督和控制,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系数,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和方法创新。同时,促使高校以部门预算为契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在财务预算编制、执行和对财务控制的考核评价等具体过程中做好工作。

一、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财务控制现状

由于当前教育管理部门财务制度尚不完善、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等客观原因,教育管理部门财务内部控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财务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财务制度设计还不完善,一些教育管理部门财务尚未完全纳入其学校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中,给教育管理部门财务直接监控投资带来一定的困难。

2.教育管理部门内部、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协调不足。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

3.财务管理基础和管理手段薄弱,对全过程难以实施有效控制。

4.财务人员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教育管理部门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体制不顺,约束机制不健全;基本建设项目内部财务控制不健全;工程和财务复合型人才匮乏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加强教育管理部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对策。为完善教育管理部门内部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二、加强教育管理部门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些对策

1.强化教育管理部门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目前,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常常未能充分认识到财务人员参与学校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进行投资主要靠抓好部门的管理工作,财务人员只管照章办事,按合同规定付款即可。财务人员缺少参与单位财务分析、研究及预测的机会。未能参与项目决策、招标、施工、竣工验收与决算控制和监督检查,对于违反项目决策程序、合同不合理变更、随意挪用资金等不合理现象财务监督实施不力。所以,教育管理部门领导有责任和义务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如:资产管理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工程价款结算制度、成本核算制度、供材采购管理制度、费用报销制度、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等),特别是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处速发展时期,更应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和自身责任意识,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落到实处。要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财务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关键。教育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应不断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其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和管理水平。这不仅包括更新观念、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掌握财会专业知识.还应了解建筑施工等专业知识、项目建设一般程序、招投标、概(预)算等相关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逐步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使财务人员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需要。

2.将财务内部控制覆盖项目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教育管理部门财务人员在项目过程中.要做到事前参与预测和决策、事中注重控制和管理、事后有分析和评价。工程项目的财务内部控制是实现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项目决策控制、项目设计与概预算控制、招投标与合同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和决算控制等五个环节,贯穿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项目决策控制环节:财务人员要对项目建议书中的财务分析和预测结论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并参与项目决策的全过程,会签相关决策决议。

3.加强建设项目财务信息管理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教育管理部门应指定人员负责财务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利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上级主管部门、主管领导报送财务信息资料。报送的财务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反映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月报、年报,项目竣工财务决算,项目竣工后的投资效益分析报告及其他相关的资料。同时,要加强学校财务、、资产及审计等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反馈相关财务信息,使得各方及时掌握情况,确保顺利完成项目任务。教育管理部门处在安排下一年度计划时,应根据学校财务部门提供的资金可供量和内部调剂的可能。编制年度计划,并及时报送学校财务处。各建设工程项目在开工之前.处应向财务处提交工程施工合同、投标函书、开工许可证及与支付工程前期费用有关的全部合同,以便作为未来办理各项资金支付的依据。

三、结语

面对高校财务管理一系列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强化高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建设项目财务信息管理,使得在我国教育集中支付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情况下,各高校都做好财务工作,教育部门做好自己的财务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珊玲:高等教育财务控制论.《考试周刊》,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