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25 18:1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防专项规划评估
中图分类号: R85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人防专项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个专业规划,是人防设施合理布局的技术保障。近年来,我国各地先后陆续开展了人防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从实践来看,人防专项规划的编制对推动我国人防事业发展的贡献不容置疑。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人防专项规划制定的指标与布局是否合理?与城市建设是否匹配?这就需要对人防专项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城市规划的评估工作,近年来一直是城市规划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人防专项规划的评估工作具有借鉴意义,但人防专项规划有其特殊的专业指向性,其理论体系与评估指标与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尚无针对人防专项规划的评估实践,也无专家学者针对人防专项规划的评估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笔者尝试通过杭州市人民防空专项规划的评估实践探讨人防专项规划评估的方法与内容,对人防专项规划的评估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规划评估的基本认识
1.1规划评估的概念
规划评估,最早起源于对城市规划执行情况所作的评价【1】。完整的规划评估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称其为规划预估;二是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动态修正规划目标,称其为规划监测;三是对规划实施结果进行评价,考核规划目标实现程度,提炼经验,称其为规划评估。
图1规划评估流程【1】
2007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第四十六条中提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从提出条款的章节不难看出,《城乡规划法》中所指的规划评估是对规划实施结果进行的评价,即事后评估,但《城乡规划法》中并未对规划评估的具体内容、评估程序及评估标准做出明确,没有形成规范的评估机制,尚未形成主流的评估准则和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方针,导致一些规划评估趋于形式化。鉴于本文所述人防专项规划评估是在规划修编前对上轮规划的实施性进行评价,提炼经验,故本文所述只针对规划实施结果评估展开。
1.2 规划评估的内涵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规划评估中,规划实施的结果为评估重点,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评估过程中规划实施结果又取决于政策背景和制度环境,政府的决策和制度的运行决定了规划的实施结果。故规划评估的内涵表现为在特定的政策背景和制度环境下检验上轮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并分析影响规划实施效果的原因,提炼经验,科学客观的指导规划的修编。
1.3 规划评估的内容
针对不同层级的规划,其评估的内容以及侧重的方面也有所不同,大体可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规划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估,即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将规划实施的结果与规划确定的目标进行对照,得出每一部分内容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划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二是针对规划实施效益进行评估,即对规划实施后产生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进行分析;三是针对规划修编的建议,即在上述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关注由规划实施绩效和实施效益得出的结论,为规划修编的优化、提升提出建议。
2 人防专项规划评估的背景
人防专项规划的编制从九十年代末的探索性开展到“十五”期间的开创性编制,至“十一五”时期引导人防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历时十余年。杭州市2002年以《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为依据,着手编制了《杭州市人民防空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该《规划》于2004年获市政府批复,成为杭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人民防空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定性文件。为杭州市“十一五”时期高速发展的人防工程建设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规划引导与技术保障。但是, 随着杭州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有许多已提前实现, 如人防工程的建设总量、人防工程的人均面积、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总量等,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发展背景、客观条件、相关政策的变化,对人防专项规划的修编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开展人防专项规划修编前对上轮规划进行评估其目的是梳理上轮规划实施的情况,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规划的修编提供科学依据。
3人防专项规划评估的工作思路与主要内容
3.1 工作思路
由于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层面对于评估环节的技术空缺以及缺乏相关工作经验的借鉴,人防专项规划评估工作如何开展是项目组反复斟酌的技术难点。
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以“资料整理、成果评估、归纳总结”为主要工作思路,采用图表分析和量化指标的方式解读规划成果。
成果评估的前期工作主要通过调研和座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和了解情况,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成果评估的第二阶段是对规划实施绩效进行评估;第三阶段是通过评估检验规划目标实现的程度,提炼经验以指导规划的修编。
3.2 评估内容
人防专项规划有其特殊的专业指向性,其理论体系与评估指标与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差异性,其规划评估内容应建立在城市政策环境以及城市空间拓展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结合人防相关政策展开。
人防专项规划的评估内容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结合人防“六大体系”建设,对人防总体防护体系进行评估。将人防指挥工程、防护工程、专项工程、警报设施、疏散场所以及两结合工程进行分类对比,得出总体防护体系是否完备的基本结论,并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二是结合防空片区,对重点地区和各类功能片区进行评估。将城市所辖各区自成防护体系的各类工程建设实际与规划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按照“完成规划目标,略滞后于规划目标,明显落后于规划目标”三类进行归纳分析,并以“实施率”的形式给出定量的评价指标[2]形成区域防护体系评估;三是结合城市发展,对人防专项规划的实施所产生的各类效益进行评估;四是在上述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由规划实施绩效和实施效益评估的结论,为规划修编的优化、提升提出建议。
图2人防专项规划评估内容图
4结语
规划评估是规划修编的前提和基础工作,是规划实施管理的反馈性工作。人防专项规划的起步较晚,规划的修编和评估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人防专项规划的评估工作从工作思路与主要内容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资源和能力所限,仅可为人防专项规划的评估工作做一参考。期待更多的人防规划编制人员及使用管理人员能关注人防专项规划的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的人防专项规划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一、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预防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年,国家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了专章规定。为了贯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规范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原国家环保总局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送审稿)》,报请审批。法制办公室在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与原国家环保总局、原交通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明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明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是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征求意见稿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明确了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范围。
(二)规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首要环节。征求意见稿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明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形式和编制时间。
二是,明确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具体内容。
三是,明确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四是,明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工作的开展方式,并对委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机构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况提出了要求。
(三)规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是保障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征求意见稿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明确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小组的召集主体。征求意见稿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三条关于“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作出决策前,应当先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的规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第二十条关于“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代表提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意见”的规定,明确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召集审查小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专项规划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专项规划审批机关共同组织审查。
二是,明确审查小组的组成、审查意见的形式和内容、审查意见的效力和作用。
三是,明确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建设单位可以简化。
(四)规范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是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规划实施后出现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征求意见稿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明确规划编制机关是跟踪评价工作的实施主体。同时,还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时的处理方式。
二是,明确跟踪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三是,规定不严格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时的应对手段。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违法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
二、关于提出意见的方式
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以在20*年*月*日前,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出意见:
篇3
第二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承担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具体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规划设计资格。
第三条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省(包括由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城市,下同)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要求,指导乡镇域村镇规划的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突出三个重点:
⒈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选定中心镇,防止一哄而起,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⒉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⒊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5至20年,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
第六条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具备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供。
第七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分析全县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
⒉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⒊预测县域人口,提出城镇化战略及目标;
⒋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⒌协调用地及其他空间资源的利用;
⒍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⒎制定专项规划,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⒏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⒐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第八条县情分析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区位分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评价;经济基础及发展前景分析;社会与科技发展分析;生态环境分析;提出县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第九条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提出的目标,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空间布局方案;有条件的可划分经济区。
第十条县域人口预测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测规划期末和分时段县域总人口及其构成情况,制定城镇化发展目标,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道路,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
第十一条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测城乡、城镇之间人口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和空间布局结构,选取重点发展的中心镇,提出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有条件的提出中心村和其他村庄布局的指导原则。
第十二条用地及空间协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划分用地功能类型,标示各类用地的空间范围。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防灾减灾等要求,提出不同类型土地及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性和引导性措施。
第十三条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统筹安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分级配置各类设施的原则,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根据设施特点,分析能够县域共享或局部共享的设施类型,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四条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交通网络规划。在区域大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预测运输需求,提出交通运输网布局方案以及重大效能工程项目的布局,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与城乡居民点的关系,重点是公路网和水运网。
⒉给排水、电力、电信工程设施规划。根据水源条件和用水需求预测,确定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合理分配用水的方案,统筹安排水厂,选择供水方式和管网排放口及处理设施。以大区域供电系统为基础,结合县域电源和电网现状、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结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量需求,统筹安排电网、变电站等电力供应设施。在全国或区域电信发展战略指导下,按照县域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需要,结合电信现状,预测业务量,统筹安排局所设置和电信网络。
⒊教科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根据对不同层次上学人口数量的预测,统筹安排和调整各类学校的规模和布点;根据卫生保健的发展需求,预测所需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统筹布局医疗网点;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统筹布局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安排休疗养等福利设施。
⒋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综合评价环境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制定县域环境保护的目标,提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根据需要,划定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环境功能分区,明确各区的控制标准。结合当地特点,深入分析各类灾害的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对防洪、防震、消防、人防等设施的现状情况进行评价,选择主要灾害类型提出防治措施。
⒌其他专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编制广播电视、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文物古迹保护、园林绿化等规划。
第十五条近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5年内具体发展目标、建设项目,并进行投资估算、建设用地预测,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立项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主要应包括与城乡建设密切相关的土地、户籍、行政区划和社会保障等内容。
第十七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件和规划图件两部分。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书。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必须内容简明、文字精炼、用词准确。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应附有关专题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的效力。规划图件至少应当包括(除重点地区规划图外,图纸比例一般为1:5-1:10万):
⒈县域综合现状图;
⒉县域人口与城镇布局规划图;
⒊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⒋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
⒌县域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图;
⒍近期建设和发展规划图;
篇4
关键词:矿产资源;规划;保护环境
国务院所颁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政策指导下,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提高保障能力、调整布局结构、推进找矿突破等目标逐渐实现。基于此,在2016~2020年,应进一步落实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工作,并以“如何适应形势变化,更好的发挥规划作用”为课题,不断创新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打造良好的资源应用空间,避免资源短缺问题的凸显。
1矿产资源规划现况
2016年11月29日,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召开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新闻会,在新闻会召开过程中介绍了矿产资源规划现况。即表示,在今后的一个长时期内,我国将致力于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同时,秉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强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资源开发的惠民利民目标[1]。此外,《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中明确指出,我国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经济的资源保护系统,努力开发5~8个亿吨级油田和5~10个千亿立方米级油田,构建103个能源基地,科学规划267个矿区,保证大中型矿山比例占据总体的12%,达到最佳的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效果。另外,从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规划、布局,结构三个角度来看,已经逐步趋于合理化。例如,某市在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期间,即从该市经济建设需求角度入手,大力推广岩盐、方解石、玄武岩、硅灰石等矿种的勘察[2]。同时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有偿出让,就此形成了良好循环的矿产资源开采机制。而该市在矿山布局中,基于矿山资源减少30%的基础上,将固体矿产开采总量提高了约160%,并限制了禁采区内的开采行为,达到了最佳的矿产资源开采规划效果。除此之外,在目前矿产资源开采工作开展过程,倡导采取自上而下分层开采的作业手段,并遵从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所以,矿山结构和地质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3]。
2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各级矿产资源规划定位与衔接问题即在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主要包括了国家级规划、省级规划、市级规划、县级规划四个等级,而从规划对象角度来看,矿产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矿产资源区域规划三个方面内容。其中,专项规划需符合总体规划标准。但若在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空间对接、指标对接、审批对接、政策对接等工作落实中,存在着矛盾或者重复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为此,应从空间对接、政策对接各个方面入手,编制重要矿区矿产资源专项规划[4]。2.2规划实施管理问题即在部分地区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期间,仍然存在着规划法规规制不完善的现象。例如,在对法规规定矿产勘查和开发规划时,未明确规划定位和作用,促使部分人员在规划执行过程中,表现出违反规划的行为。此外,从规划监督角度来看,大多数地方政府是通过矿业权会审方式,完成目标推进、目标考核、监督检查等监管工作,但由于其违规查处力度仍然薄弱,因此,影响到了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效果,需进一步建立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机制[5]。
2.3矿产资源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问题
即由于矿产资源具备隐蔽性特点且储量不确定,所以,需要与其他国土资源规划开发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但由于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未对其空间规模进行界定,所以,加大了我国矿产资源年度计划等规划难度。
3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策略
3.1编制重要矿区矿产资源规划
为了解决各级矿产资源规划实施衔接问题,应注重在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期间,编制重要矿区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然后在空间上延伸和细化总体矿产资源,达到矿产资源的统筹和协调。同时,由于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一共分为四个等级。所以,在矿区专项规划编制期间,应确定编制对象共有三类:①全国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中的重点开采区;②国家规划矿区;③拟开发的省级、市级、县级矿区等。此外,在重点矿区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实践编制过程中,应注重明确国家总体规划中的目标任务、布局安排、规划指标、准入条件等。参照国家总体规划具体内容,划分矿产资源规划区,并将新变化的资源纳入到规划中,科学调整矿产资源中开采区块,且预测资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做好各个资源开采区块开采总量的控制,达到最佳的资源规划效果[6]。在重要矿区矿产资源专项规划期间,应将资源开发的准入条件作为依据,布局矿区,并完善各个重点矿区专项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勘查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综合治理方案等内容,最终有效提高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水平,打造良好的资源应用空间。
3.2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
为了保持矿产资源规划与其他规划实施的一致性,应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但在年度计划编制前,应明确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编制原则。即必须参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其他规划,设置资源开采总量限额。同时,以矿业权为指导,调整矿产资源开局和结构,且依次落实整装勘查等项目,实现可持续资源开采目标。而基于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编制原则确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主要内容。例如,各个矿种开采量、矿业权投放数量、开发利用结构等。其中,各个矿种开采量的设定,应参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明确钨、锡、锑、稀土等年度开采总量。而矿业权投放数量的设定,则参照矿产资源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年度探矿权、采矿权投放数量,最终提出哪些规划区属于禁止勘察区域,就此按照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科学展开矿产资源勘察工作,避免该规划的实施影响其他规划的落实。除此之外,在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落实过程中,应严格遵从标准的计划设计流程[7],即:上报下一年度计划指标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相关部门反馈意见下达年度计划指标计划指标分解落实计划实施监督计划实施评估反馈评估结果,就此达到年度计划实施目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为了打造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勘察环境,进一步落实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引导当前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趋于合理化方向发展。
3.3探索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机制
(1)具体情况。传统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模式始终保持着“被动调整”状态,且不受法律约束,侧重于规划后实施。同时,当前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机制包括了若干项内容。例如,工资规划、培训开发规划、人员调配规划等,并在实际调整工作落实过程中,采取常规、状态解决、专家模型等多种调整方式,对具体调整问题进行解决。而从城市规划动态调整角度来看,在实际调整工作中明确定了具体的调整内容。即强制性内容调整、指导内容调整、用地性质和“六线”线位等控规内容调整、土地权属边界等更正内容调整,并在动态调整工作执行过程中,严格遵从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初审协商批准验收一系列程序,完成规划调整工作[8]。例如,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国国土资源部实施了矿产资源规划调整,即参照《关于启动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10]124号),对发生地质变化的39个县进行调整规划。同时,在项目规划调整过程中,保持资金总量不变,但突出专款专项的应用,就此达到了规划调整目的。
(2)调整内容。在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期间,为了更好地发挥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机制作用,注重明确机制中具体调整内容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上年度新开发的矿产地和矿产权调整内容进行调研。然后综合调研结果,提出各个矿产资源勘察开采区需调整的具体内容。例如,矿业权数量、资源储量、矿种、面积、工作程度等,并按照调整后的矿产资源实施规划,科学划分开采区块,达到合理化资源开采状态,符合当代社会发展中矿产资源应用需求。其次,在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机制完善过程中,为了支撑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应明确界定重大工程调整事项。即在矿产资源重大工程调整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调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察、利用、资源储备、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等相关内容,从而满足该地区的发展,达到最佳的规划地区矿产资源调整状态[9]。最后,在矿产资源调整机制探索过程中,应致力于改变传统选矿、开采等技术手段,将其所应用的技术内容调整为可节约资源的开采方式,由此形成绿色、环保、节能的矿山建设环境,并从根本上避免矿产资源浪费现象的凸显。即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机制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对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矿种、资源储量、开采方式、资源节约、资源评价、资源勘察等的统筹协调。因此,应强化对其的落实,满足矿产资源可持续调开采条件。
4结束语
综上可知,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展开仍然存在着规划定位不合理等问题,影响到了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此,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应从编制重要矿区矿产资源规划、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探索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机制3个方面入手,优化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策略。同时,强化政府机构“以规划为依据”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维护我国矿产资源,统筹协调资源利用和规划思路。
参考文献:
[1]雷岩,杜清坤,宋菲,等.全面实施国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5,11(1):24-28.
[2]董延涛.沟通式规划理论在矿产资源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4,12(6):1-4.
[3]夏俣.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7):19-20.
[4]王步清,董煜,王尧.含油气盆地矿产资源规划研究的思考——以M沉积盆地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4(7):20-23.
[5]纪玉山,刘洋,卢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矿产资源统一管理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3(6):18-25.
[6]吴尚昆,孟旭光,那春光,等.推进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2,15(6):13-16.
[7]侯华丽.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5(2):10-12+54.
[8]那春光.发挥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作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7(2):23-24+34+55.
篇5
关键词:市政建设;给排水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防洪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6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6-016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6.081
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政道路排水工程的设计是以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为依据的。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具体内容有:划分好市政给排水的具体范围,提前估算出市政给排水量,确定体制,之后再进行排水系统的整体布局;确定处理后污水溢出路面的程度以及对其的处理程度;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具体方位、建设规模的大小。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通常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区的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区的控制详细规划。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工程,排水工程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规划在排水收集、运输、过滤、运用和排放等过程上的实现相互协调,使这个过程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符合要求,投资合理性强,运行过程中合理的利用能源。所以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必须以m用于当地的各阶段排水工程规划为主要参考依据。
2 宏观地把握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全局
2.1 防洪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如今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洪涝的暴发率也随之增加,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为了降低灾害的破坏力度,在市政建设中必须做好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加深防洪意识,准备完整的排涝设备来应对灾情,使人们的人身安全以及城市的经济生产得到应有的保障。针对市政防洪排涝的规划与设计,应重点注意排水重现时期的有效衔接,要全方位地了解城市的地形特征、灾害面积、建设规模等方面,并结合实际的参数来综合全面分析及设计,以规划出适用于城市自身特点的给排水工程项目施工。排洪时应考虑到当地地形、地质等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便于施工完成后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在地区人口密集的地方尤其应该增加设置对应的排水装置。
2.2 污水处理的双向模式
我国目前采用比较普遍的污水排水手段是集中式,就是以大型的污水处理厂来进行集中、一体的管理,使污水的处理达到高效率、有顺序。集中式污水处理手段有宏观指导于全局性,但由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迅速及城市建设的扩大化,对污水处理设备及其性能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现阶段的污水处理逐渐暴露出缺点,集中式尤为突出、一体化的管理形式对远距离输送和长时间运输的供应不够,很容易产生出现很高成本和能源消耗。这就要求在现代的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过程中树立新的污水处理观念,根据具体区域的具体需求布设分散点,整体以面排布为前提,建立多条线及点,并在点上设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便于对局部反馈,加强管理的力度,提升管理效率。现代化污水处理模式应选择双向型,把分散和集中式结合起来,提出科学的管理解决方式,进而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效率及实用度。
2.3 区域性水资源平衡性的规划设计
水资源的区域性供应要与使用平衡,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浪费,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要求。要实现平衡,就要在给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阶段注意对区域性用水需求量的估计,进行实地勘察、讨论和整合,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消防、生产、生活用水等方面等需求相关的信息,以此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在对各类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前期预测时,还要对该地区往后几年的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在对市政给排水的规划中,应以做到能够以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注意开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节流,应该避免对地下水源的过度开发,进行科学的资源配置,对水资源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做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全方位地提高服务的质量。
3 微观细化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各环节
3.1 给排水工程可预留扩建空间
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增长压力变大,工业的发展规模急速膨胀,导致水资源在供应方面的压力日渐加大。尤其是用水高峰期,给排水管网要供应和排放大量的生活水,造成给排水管网系统的巨大压力,通过上述情况可以看到,如果只是对供水系统增加设置或扩大规模,是缺乏科学性和经济性的。最好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城市供水的安全效率的提升,如运用高位水池来调控供水量的日变化数值等。站在长远角度来看,市政给排水工程在规划设计期间应该留下适当空间便于以后以城市实际需要的增加为依据进行给排水系统的拓宽工作。再如对道路管路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在本来就有的管道线路周围预先留下一些空间,减少以后可能出现的本能避免的浪费。
3.2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雨水是自然制造出来的排水工作,也是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必经环节,雨水的排水工作应与防洪工作的规划结合起来,交叉进行如某些城市的交通道路,如果存在比较短期的排水重现,也就是路段的洪峰频率高,给排水管道的出口带来了很大压力。对这类的排水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的时候,多次进行压力检测,对竖直方向的标准高度进行仔细调整,再以此为基础对路段的真实情况设计出有利于雨季排水通畅的管路,避免短期内的路段出现水满溢出的现象,影响正常交通。
4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相关措施
4.1 现状排水管渠改造
由于早期原因,某市排水为合流制。有生活污水没经过处理与雨水混在一起就流进附近的水体中,污染了水体。因为旧城区的排水管渠道建设年代太长远、管道的布局及管道直径没有经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及设计,仅靠当时开发地区的情况确定管道直径和所埋深度。城市建设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原本可利用的地表水体变成城市建设用地,丧失了储蓄水源排泄洪水的作用。再加上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工作不够完善,排水管渠道常年堆积,排水力变低,一到多雨季节就出现排水不畅现象以及地势低的地方容易形成内涝。该市两个区域每次遇到强降雨天气都会出现内涝,经过调查,这两个区域分别为排水管渠的管口直径偏小,管道上游及下游段的管渠里的底标高连接工作没做好;管渠内部的淤泥堆积严重,排水性能差。针对这种情况,改造的过程中需再次核对流域的水源汇合面积,用地标高度,以多个方案进行管道平面的布局及高程设计工作。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选出最合理的管线平面及高程设计方案。改进后,该市两大区域的排水系统运行可以运行更多年,且在多雨季节时基本没有出现因排水不通畅引起的内涝现象。
4.2 排水工程的设计
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工作是否科学合理是城市整个排水系统是否能够运行稳定的重点。科学并合理的设计方式能以最快速度将地面积水排掉,减少对水源的污染。排水工程的设计工作应该在城市排水工程专门指导下进行,以专项规划设计的成果为参考依据所实行的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管道系统的布局,划分出水源汇聚流域的面积,确定排水的方向及路线;(2)安顿好控制点的高程,应以城市道路的竖向设计为依据,使水流汇聚面积里面的水都能自动排出;(3)采用准确的设计参数,污水的排放量、设计降雨重新出现日期、地面的集水时间以及径流数值,暴雨的强度公式的运用等;(4)管道的设计坡度以及所埋深度依照设计的规范、道路的纵向坡度和排水条件来确定,在排水要求满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管渠所埋深度。
4.3 近期与远期结合
排水工程设计不仅要考虑近期城市建设的需求,还要考虑往后城市发展和上、下游的对接排水的需求。污水管道的直径与所埋深度等问题,是排水工程设计近期与远期交接的关键因素;若是管道的直径设计得过大或过小,埋得太深或者太浅,都将直接影响排水系统的运行稳定。
4.4 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
主管部门以及业主在设计阶段认为排水管线是很简单的,不需要专业知识也能进行。有一部分城市的管理部门也有这样的想法,排水工程都由非专业者设计,结果就导致了设计的排水管口径过小,管道多埋深度太浅,在排水系统近期以及远期的建设对接没有充分考虑。城区规模扩大的同时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变更,水源汇聚面积也会增大,当发生暴雨时,会由于排水不通畅导致地势低的地方出现内涝。业主要委托有设计资历的单位进行排水工程设计工作,使设计经过评审,以保证排水工程的质量。而对于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排水工程专项的规划,没有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城市,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委托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对排水规划进行编写修改,尽快解决排水工程设计没有排水专项规划的问题。排水工程的设计除了要委托单位具有相应设计资历,还要根据工程的大小、性质等严格按照设计步骤进行。尤其是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应当请当地的有关部门以及市政排水专家进行评估审核。通过评估审核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修改。完成施工图之后必须按照建设部门的具体要求,经资质审图公司进审查修订以后,才能进行实施。
5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市政排水工程的设计应以排水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在其设计成果的指导下,结合现阶段、近期、远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手头资料及城市的发展,科学合理地运用符合项目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参考数据,准确划分流域面积,科学设计管口直径的大小和管道所埋深度。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在改进排水工程规划的相关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保证科学合理性的执行排水,给设计提供更优良的条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同时抓起,使城市的给排水工程更加便捷和实用,同时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也追求经济和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彦.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J].黑 龙江水利科技,2015,77(16).
[2] 马德才.预防市政工程排水管道施工的质量通病[J]. 山西建筑,2013,65(17).
篇6
浙江省旅游企业对旅游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高,都在不同程度上建设了业务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并积极利用各种互联网渠道开展营销和旅游产品直分销。
目前,浙江省内各市县区在对智慧旅游建设积极性很高,已有多个市县区旅游局启动了智慧旅游规划和建设工作。
温州市旅游局走在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前列制定了《温州市“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把旅游信息化列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十大项目之一。积极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形成三大“智慧携手”签订智慧旅游合作协议。建设12301旅游服务热线、旅游一卡通、旅游车辆监控、景区全景展示平台等智慧旅游项目。
宁波市旅游局借助宁波市建设智慧城市的东风,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到2011年底,宁波把所有景区、宾馆酒店、旅行社等和旅游产业有关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出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信息一网打尽,打造一个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
象山县旅游局积极建设以“公众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行业合作,智慧景区建设,旅游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象山智慧旅游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建设象山旅游呼叫中心,旅游无线WAP网络,象山旅游在线支付平台,开发旅游手机服务应用系统。
篇7
[关键词] 土地规划 体系研究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94-0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的经济过热,为了预防经济失去控制,中央采取紧缩政策,加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同时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的保护,新的规划实施之后,我国各个地区相继出现了很多问题,便显出很多方面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在规划工作全面开展之前,必须对现象的土地规划体制做全面的总结,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思考,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土地规划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1.规划的种类多,分工不明确
土地规划的种类有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三大类,其中土地总体规划又能细分为国家、省、市县、乡五个级别,应该说我国的规划体系比较完善。但是根据国外相关研究情况来看,国外的国家级别的土地规划集中表现的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规划,对下一个层次只有引导作用,地方可以制定详细的规划信息,将各种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详细。而对于我国来说,各种层的分工并不明确,职能划分不清晰,规划方案和规划的内同雷同,大多缺少微观层面的研究,其他专项规划很少编制,详细规划不能很好的开展。
2.规划体系中缺乏时间性规划
这里所说的各种规划指的是在时间上不够清晰,尤其是缺乏在时间上的可调度性和可操作性,于是产生规划和现实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时间上的矛盾。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代有目的性的长期性规划,在规划期间,很多事物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处于变化之中,因此规划中涉及的各种内容和各种指标如果在时间上缺少弹性,在出现问题之后,如果不及时修改规划就会出现规划与实际脱节,造成规划失效,丧失其规划的价值。如果不适应的情况总是出现,那么就需要对规划进行不间断的修改,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3.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的衔接
产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会更加的旺盛,然而土地的有限性就要求必须对土地进行有效的集中利用。因此,对于产业的设置应该合理进行规划。但在实际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土地的利用与规划与产业的布局发生脱节的现象,规划中缺乏产业间的衔接,例如有的学校,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施工的标准过高,一味的追求的各方面的第一,结果是学校占地很多,但实际的开发能力不足,导致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完善土地规划体系的措施
1.精简规划体系,明确各项责任
主要的措施是合并市级和县级规划,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全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制定、经济区划、基础设施配置以及社会服务设施配置、土地规划、城镇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其次,经济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规划涉及的具体布局和指标分解以及该区域对有关规定内容的深化和完善,并对下一级的规划提供指导意见;再次,市级规划,这个层次主要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区域性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土地规划管理制度,规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用地规划,对规划设定的程序进行实施;最后,乡级总体规划,这个层次的规划是整个规划能否实施好的基础,其涉及的主要内容是达到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是落实好各项规划中涉及的各项指标,同时制定土地用途区分以及分区管制措施。以上几个层次的规划是由整体到局部,由简单到具体,由计划到实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土地规划体系。
2.提高动态变更手段的先进性及可操作性
规划体系和相关理论的建设和完善是土地利用规划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相关理论的体系和方法还不是很全面,这也是制约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总结以往土地利用规划的经验和教学的同时,我们要借鉴国外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不断的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在相关领域开展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多目标协调规划研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弹性规划研究,并整理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注重土地规划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土地规划对区域产业的调整作用,其核心的问题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也就是土地的利用规划要对主要产业的更新、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基础产业的发展和改革有利,能够促使区域的三个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和各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趋于平衡状态。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土地规划的宏观方面的调控,促进区域专业化分工,避免经济结构雷同,具体的表现是通过对土地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对污染大、消耗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供需关系混乱、产能过剩的产业和传统的老企业加以限制。对具有竞争实力的产业用土地对其进行盘活,以竞标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对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性产业、公共服务性产业建设用地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对用地方式采取管制,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保证农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财江,蔡洁. 宁波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建议[J]. 浙江国土资源. 2011(06)
[2] 兰雁. 浅析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 国土资源. 2011(06)
[3] 马奇.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不断推进我省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在全省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 浙江国土资源. 2010(05)
[4] 李强,高志昊. 基于公众参与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J]. 国土资源情报. 2010(04)
篇8
摘 要: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区域规划、开发整理后土地面积和权属重新划分等各个方面。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测绘数据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数据,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保证。由于测绘工作贯穿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全过程,不同于平常所指的地形测量,因此测绘工作比地形测量工作更细致,更具体,同时更讲究方法,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本文对土地开发整理各环节测绘技术及应用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测绘技术土地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是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政策措施。测绘数据是决策正确的最基本保证。提高测绘水平,更有利于土地整理。
一、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特点
可以看出,土地开发整理中,对测量提出最高要求的是在工程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而这一阶段对数据精度要求最高、对数据所反映的内容要求最全面的主要是工程设计部门。牵涉到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概(预)算的准确编制、为各方提供合理准确的投资计算、对项目的方案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比较。以该阶段为重点分析测量的特点下面几点:
(一)关键点的测量不可少
通常地形测量中,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式的测量,为了追求效率,一般是画成网格式测量,根据不同的比例要求布置高程测点,由整体到局部展开,测量预先画定的点,其他的点基本采用内插的方式。在成图后,依据测点,勾绘出等高线,在这中间,就已经存在了一个假设,就是点与点之间的变化必须是平缓的,不能有较大的起伏,但实际中这种情况很少,为了追求精度,往往可取的措施是画密网格。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准备工作中的测量也采取这种方式,它主要是测量关键点,不事先画定网格。关键点指的是高程趋势的变化点,如坡顶、边坎边。旧村复垦的测量关键点尤为重要。
(二)坎上坎下均测
在地形测绘中,往往只测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测量坎下的位置和标高,这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难以给以后的设计及概(预)算提供准确的数据。笔者特别强调对各种土坎要细分,注明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特别对于缓坡坎,注明坎顶线与坎底线的位置和标高,有时特别重要,因为这影响土方计算的准确性。
(三)细部测量注明。
所谓的细部测量注明与平常所说的细部测量不同。平常的细部测量是指局部区域中详细的测量,仅仅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而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更为详细,包括坟穴、树木、房层的面积及新旧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这些都关系到以后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细部测量在旧村复垦、旧城镇改造中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①准确记录树木包括果树的种类、年龄,坟穴、房屋的位置与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等;②准确记录水塔、管线的长度及使用年限;③特别是对学校、庙宇及旧村委会等要作详细记录,这有利于以后的设计方案的选择。
二、各阶段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基础图件是土地利用现状图,在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上制作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图,对于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市县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其图件比例尺一般要求为1:5万-1:20万,是在国家测绘部门提供的中、小比例尺航测地形图(1:1万)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利用航片、调绘片编绘而来。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是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潜力调查图以1:1万土地详查图为工作底图,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来开展工作的。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前期的框架性基础研究。该阶段对项目区的土地面积、长度、高程等精度要求并不很高,可采用专项规划中的相应图件作为工作底图,图片比例尺一般不为1:1万或者1:5万。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因涉及项目规划方案的优劣判断、沟林路渠工程的详细设计、工程概(预)算及土方计算的准确性等,因此对项目区地形地貌的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对项目区各类土地的面积、长度、高程有相对较高的精度要求。通常要求实测比例尺大于1:2000的全要素地形图作为设计底图。
(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及管理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只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采用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的方法,依据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件进行相应的施工。项目竣工验收时,要提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图,其比例尺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相同。这一阶段的测绘数据是工程项目的成果图,最终将反映项目的竣工现状,其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较设计阶段而言,必须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有着较全面的内容要求。
三、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基础作用
(一)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持
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依据和支持条件就是资源、环境、经济、统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共享。理想的测绘成果上应该附加这些要素,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二)节约投资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大投资,工程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以概算控制预算、以预算控制工程决算的步骤进行,从一开始就应为资金的节约、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一套精确、详细的工程项目测绘成果,必须具有现势性,充分反映开发区域内的一切现状,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投资的合理计算、准确的效益分析、概(预)算的精确计算等。
(三)规范工程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土地开发整理中的规矩就是各种施工验收规范,而这些规范所执行的先决条件是有科学可行的工程设计,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要做好符合实际的设计,测绘资料就必须详实,能反映出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数据。
四、土地开发整理测绘的几点认识
(一)测区的实测范围一般要比项目范围大
一般的情况下要测出项目范围界线外50m到100m,不能仅仅测到项目范围界线上,因为土地开始整理项目范围外的附近,一些与土地整理项目相关的情况,也必须有个相对清楚的交待。
(二)项目区内权属界线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测量的重点,应当结合土地权属调查时的成果资料测绘权属界线
当实地已经发生了改变或土地调查成果图件的权属界线不确定时,由县国土资料管理部门、乡村地政府人员以及土地权属界相邻双方到实地进行共同指界,按共同指定的界线详细准确测定。
(三)测绘工作应有所测重与取舍地
居民点、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建设用地的,只要测绘出其地类界线,能求出其地类面积便可,不必要对每一建设筑物、构筑物进行详细的观测。
(四)关键点测量必不可少
高程点的施测要合理,平坦地区一般可以60m为网格施测,地貌破碎、地形变化复杂地区施测高程点网格间距不能大于40m。要加测高程趋势变化点、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沟、地窑等量注面积及比高。测区应埋设足够的标石,注记高程和坐标,以利进行工程施工控制。
五、结束语
精细的测绘工作固然会提高后期工作的精度,但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因为这增加测绘的费用。不同的工程项目及项目的不同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对测绘工作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本着总费用最小的原则,在满足规划单位用图的前提下,在精度与费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篇9
关键词:给排水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分流制;防洪排涝
一、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的内容及要求
(一)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的内容
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 3 个子系统。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规划,使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几个环节上相互协调,使各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宜,合理利用水资源。市政给排水工程宏观规划一般分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一规划区的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某一规划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市政给排水范围的划定,市政给排水量的预测,排水体制的确定,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排水枢纽工程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的确定。
(二)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的要求
1、保证城市基本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城市给排水系统在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即是城市人们的基本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只有在满足这一点后才能在城市可利用空间内对整个城市的给排水总体功能性进行布局和设计,在具体规划设计时要预留一定的未来发展空间,因为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所以需要在可利用空间内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城市给排水设计中要以充分保证给排水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为原则,从而保证城市居民和企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需求,以避免因给排水系统问题所引发的不安定因素。
2、协调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要求
城市给排水规划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一个城市给排水系统是否优良对于城市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对于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相关部分从宏观出发,以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主线来进行科学的构建,从而保证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滞后
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给排水工种处于配合地位,影响了城市给排水规划科学化的发展。往往出现道路要求快速建设,造成了排水工程规划没有编制,一些排水工程往往不能与道路工程同期施工;有的虽然设计完成后,排水工程规划由于相关原因需要修改,许多工程项目未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规划的指导意义也没有得到真正体现,造成了工程需要再次改造。
(二)排水体制规划混乱、排水体制的不合理
目前绝大部分市区的排水设施分别由环保局、市政工程管理处、水利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管理人员责任不清,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新问题都不能及时解决。
另外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但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城市随机性暴雨径流和突发排放事件引起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冲击,已日益成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
(三)传统的给排水专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由于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技术参数多、不定因素多,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这使城市给排水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刚从传统的给排水专业毕业的学生,因受
知识结构的限制,不能进行宏观的分析论证,不适应城市规划多学科、多层次的分析论证要求,远不能满足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需要。
三、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的要点
(一)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城市水系统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子系统及其各项要素的综合布置。城市用水规划的总量平衡非常重要,必须优化组合各种可行的节水、水回用等方案。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城市水利用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专项规划,按照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编制城市水利用规划,内容应包括:地面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等水资源平衡;供水、排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等总量平衡;供水节水规划和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规划;水的生态循环规划;各类水工程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等。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水系统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规划不协调、建设不配套、管理不统一等问题,规划中要特别注意管网配套和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的协调增长,确定规划期内水系统及其网络设施建设的规模、详细布局和运行管理方案。
(二)加强水量规模预算
水量预测是给水规划的基础,水量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对水资源的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利用、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是测算城市总用水量规模的主要依据,具体包括: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详细规划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
改革开发以来,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住宅建设、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供水量也不断增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供水量的增长规律也将与过去不同,水量预测就不能仅按历史的发展计算,还要根据具体的城市规划对不同类型用水量分别进行预测分析。
(三)合理处理城市生产生活污水
1、合流制与分流制
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鉴于我国目前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
日本东京区部地区大部分采用合流制系统,他们认为尽管合流制会增加污水处理量,但合流制下水道系统可充分利用原下水道系统,将其进行改造、重建与完善的建设费用、技术要求均低于分流制,故广泛使用。
2、污水厂排水去向
目前国家强调水的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处理后污水的排放以就近向可作为中水回用的途径或可向内河排放作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将处理后的污水向外江江心排放,两者矛盾如何协调值得进一步讨论。
(四)防洪排涝的规划设计
排水主要是生活及生产排水,还有就是防洪排涝,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对于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洪排涝规划主要针对对象是外洪和内洪,外洪以防为主,如防洪堤、水库等,而内洪则雨水如何及时排除或滞蓄起来的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防洪排涝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市重要性以及当地的历年雨水量,排洪流域面积等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大中城市排洪标准不宜小于10年一遇(水利标准)。对于山区,考虑到内洪来得快,退得快,宜采用全抬高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村庄现状,可设置局部的抽排设施。
参考文献:
[1]聂梅生,等.生态区水环境系统规划[J].给水排水,2004.1.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委安排,我代表市水利局党组对2008年5月份以来履行职能和班子建设等情况述职如下,请予审议考评。
一、紧扣中心,履职尽责,全力推动水利工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有作为、做贡献、创特色
(二)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发展能力增强。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加快涉及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利工程建设,做到“三强化、三提高”。一是强化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实施完成中潢圩堤第8期--金墩段粘土斜墙防渗项目、团湖圩堤应急续建改造工程建设。建成了城市防洪日元贷款项目—朱艾堤、童家河西堤、腰沙埠堤及其穿堤建筑物,使工程地段的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了五十年一遇。二是强化民生水利建设,提高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建成村镇集中供水工程33处,新增农村供水受益人口1.5万人,完成了民生工程考核任务。受益区群众自发在饮水点附近竖立起“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石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基本完成省规划二期内12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去冬开工的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枫林湾、黄庄水库等6座病险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余江白塔渠水利血防西片工程全面竣工,东片工程基本完工并发挥效益;完成小农水工程23个,末级渠系改造完成过半。三是强化农村水利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推进了以灌区节水改造、圩区治理和水源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至今全市修复水毁工程170处,新修防渗渠道107公里,清淤渠道1430公里,加固水库31座,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65处,新增蓄水能力400万方,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水利社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开展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检查核实2003年以来各类开发建设项目351个,编制水保方案336个,编报审批率达96%。其中水利部、省水利厅督办的7个典型案例有6个得到整改,1个正在调查处理中,尤其贵溪西排公路未落实水保方案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一案取得突破。对信江##段河砂开采权全部依法公开拍卖,解决了多年来信江河道采砂无序的顽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通过封育保护、预防监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