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4-07 15:3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教育创新;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08-05

收稿日期:2013-07-05

作者简介:刘黎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6)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西方教育思想、教师教育、教育哲学。

一、教育创新的意义

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体制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的结果的过程。它意味着新制度、新体系或新的教育模式的推行,意味着新观念或新理论的采用。教育创新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创新,惟有教育创新才能带来创新教育。教育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激活师生的生命潜能

人是未完成的、非确定性和创造性的存在,是不断趋向“完成”,并在趋向的过程中显示出自我的生成和自我的创造,敞开可能性的大门的。人因此是一个趋向可能性的存在,永远在“生成”的途中,永远保持着开放的、期待的、希望的状态,这决定了人有无限的发展潜能。潜能是生命所蕴含的潜在的、可能的发展倾向,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教育创新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开启学生生命潜能的最好方式,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理性教学,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意识、质疑批判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右脑的开发,着眼于灵魂的“唤醒”。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另一位德国存在主义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也持相似的观点: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两位教育家的话语正好表达了教育创新活动的理论旨趣。作为本真教育的最高追求,教育创新更能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和意义感,充分生成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学生在教育创新活动中,收获的不只是认知方面的增长,还有态度、价值观的改变、理智的挑战、内心的震撼,以及精神的陶冶、生命潜能的开发。

教育创新不仅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自身。因为教育创新活动是一种生命唤醒另一种生命,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活动,体现了师生的经验共享、视界融合。这一过程内在地蕴涵着教师自身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

(二)追寻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师生生命的质量

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我们认为,人不仅是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价值性的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了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1]人最终关切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人也就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生命的自我超越。而教师和学生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彰显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活动“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2],它能引导师生认识和丰富生命的内涵和意义,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唯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师生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走出被动的工具化的存在状态,激发师生内在发展的活力,实现师生生命的解放,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使师生的生命走向卓越和完满。唯有教育创新,才能使师生的生命自由地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从德性生命发展的层面看,教育创新的过程是师生创造幸福人生、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师生的德性生命不断展开、丰富、提升、充盈、丰满、生成的过程,也是师生生命获得完整、和谐、自主、圆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彰显教师生命的本性,超越“习惯化”的生存状态

教师的生命有其独特性,是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生命存活。创造是教师生命的本性和本真生存状态之所在。“生命的基本特点就是创造性。……因为生命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它是不断喷涌的源泉,是始终产生新形态的力量所在。”[3]教师的创新性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教师对具有未定性、差异性、发展性特点学生的因材施教,对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处理,对动态的、复杂的、生成的教育情境的把握,对课堂教学中意外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以及自身的教育观念、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获得,无不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创造性教学和研究,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变其自身“习惯化”的生存状态,即习惯于旧的教育观念、习惯于现代教育制度的统一规范、习惯于教条化的“教”教材、习惯于刻板化的教学过程、习惯于倦怠生存。要达到教师教育生活的“去习惯化”的目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对自己、对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周遭的教育世界保持一种敏锐的态度和反思的习惯,主动寻求创新,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诉求。“创造性的生存必然打破经验主义的机械的僵化的教学生活模式,在看似平凡但却充满神奇而又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中,创造创新的条件,把握创新的时机,在流动的、不断生成的教学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超越习惯化生存,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存在。

(四)唤醒教师主体性,增强教师自主发展动力

传统的教师教育忽视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缺乏关注,这是教师难以自主发展的原因之一。当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要求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即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包括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批判、创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实现教师发展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创造性。由此看来,创新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应有之义。由于创新的要义在于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超越常规,因此,创新性教学能使教师质疑、批判地思考问题,形成自主成长的意识和动机,从而获得自主发展。教师成为教师,更多的是靠自我建构、自我创造、自主发展,而非被别人所造。只有当教师主动参与、能动创造,投身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中,他们才会摆脱“习惯化”生存状态,增强自主发展的动力,走向成功,走向自由

(五)彰显教师教育生活的意义,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

首先,教育创新能使教师获得快乐和尊严。人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意义,活得幸福,一定要有创造。教师是教育事业和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的工作极富创造性。他的智慧、人格、能力不断地受到来自教材、学生、课堂、教育事件等各方面的挑战,这给他的学习、生活、思考、探索、创造带来不竭的动力,他因发现、创造、成功而体验到幸福。这种幸福既来自于工作的挑战,也来自于对自己创造性成果的欣赏。由此,教师找到了职业的外在社会价值与内在生命价值相统一的尊严与欢乐。

其次,教育创新能让教师获得“高峰体验”,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幸福。教育创新活动是充满独特智慧、富有创造和诗意的活动,能使教师获得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5]。这种体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体验到,只有创新型教师才会有这种体验。“高峰体验时的人更聪明,更敏感,更有才智,更强有力,更优美,处于最佳状态和创造中心。因此,高峰体验能够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和自由意志。解放一个人的创造力、自发性、表现力和特质”[6]。对于教师而言,高峰体验不仅能激活教师的创造潜能,而且能使教师沉浸于教育创新活动所带来的喜悦之中,充分领悟生命的意义;它既是教师自我实现的确证,又是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彰显。由此可见,处在“高峰体验”中的教师是创造者,也是自我实现者;他们是快乐的人,也是幸福的人。总之,教育创新,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必经之途,必由之路。

二、实现教育创新的可能路径

(一)问题意识是教育创新的前提

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对周遭的教育世界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抱有一种怀疑的、思索的、想弄清楚的积极态度。问题意识对教师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问题意识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始于教学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教学活动乃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如:突出教师主体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讲解灌输,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强调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创造性地教;师生只要分数,死扣书本;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观念依旧、方法依旧、教育价值失落依旧,等等。由此可见,“教学未必神圣,和人和社会一样,教学也‘患病’,教学疾病侵蚀着教学机体,危及着教学的发展和完善”[7],这些问题和疾病客观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创新,它们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在教学中意识到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离开了问题意识,教学创新就是空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问题意识促进教师的教育研究创新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更明确地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或许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育研究始于问题的发现,问题发现是教师教育研究创新的关键。因为任何教育问题只有被意识到并被提出来,才有可能引起教师的思索并得到合理的解决。没有真正的教育问题的提出,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思考的展开仰仗着教育问题的发现。一旦理论推理遇到阻碍,理论猜测与现实出现了矛盾,问题就产生了。而任何一个教育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意味着思想上的创新。当然,教师关注的问题越是重大,思索、解决问题时所蕴含的创新度也就越大。质言之,问题意识乃是开启学问大门,促进教师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蕴含着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二)自我反思是教育创新的途径

按照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理解,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正因为思考,教师的内在潜能得到激发,这样经验才会升华为理论,教育生活才充满激情,这样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才会不断拓展。只要你善于自我反思,你就会能批判地思考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它背后的教育观念,发现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深入地“理解”自己、自己的专业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物,领悟其中的“意义”,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所谓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观念、教育经验和教育行为等进行思考、审视、批判以及自我调控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自我反思对于教育创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自我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师的个人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进而影响着其教育行为的实施。[8]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创新依赖于反思。教师已有教育观念中难免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如偏见、不良的习惯、落后的观念等。反思有助于剔除这些不合理的成分,提升个人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和适宜性。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实践中的成功之处,获得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和价值感,形成恰当的积极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强教育观念创新的动力,激活个人教育观念的“生长点”,不断趋向创新。

2.自我反思使教师的实践智慧的生成成为可能

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具体情景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教师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灵活处理教学实践中的意外情况,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创造性人才不可或缺的智慧。由于它具有情景性、生成性、独特性等特点,教师很难从书本上直接获得,需要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教育生活、追问和澄明教育问题、获得深邃的洞察力、不断地逼近教育真理等方式获得它。经过反思的洗礼,教师的经验将更加丰富和开放,能有力地支撑教师的专业生活,从容地应对不同的教育情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更重要的是,教师依靠这些经验生成火花,产生顿悟,不断地给实践智慧增添“源头活水”,从而生成更好更多的实践智慧。

3.自我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可持续的自主的发展

教师要想获得专业的可持续和自主成长,就应持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效果。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对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发现自身教育信念、教师实践与行为的不合理性,独立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真正获得专业自主,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看似机械的重复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反思,使人进取,催人奋进,能不断地提升教师对教育生活的激情,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潜能,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三)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维度

教育研究是提出教育问题、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教育创新离不开教育研究,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实践智慧的生成,抑或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都与教育研究息息相关。教师的教育研究在其教育生活及专业成长中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教育研究造就创新型学生

学生是发展着的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价值观;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和精神需求。这要求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而应当把他们当儿童看,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充分地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所感,尊重他们的独特的发展价值和特点,实现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9]唯有教育研究,才能教育创新,造就创造性人才。

2.教育研究能促进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第一线的教师不参与教育研究,认为那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事情,自己只是教育理论的“使用者”。而教育理论研究者由于脱离现实的背景,研究出来的东西难以指导教学实践,外在于、边缘于教师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路径就是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他们懂得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通过教育研究,获得个人教育观念和实践智慧,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教师把自己的困惑、难题作为课题时,教师的思考与实践就进入了科研状态,即带着问题搜集资料,带着问题读书,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根据教育理论来审视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加以实践,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只有扎根于实践的理论研究,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3.教育研究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的合理性

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显著特点。由于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情景性、动态性、生成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因而教师研究与专家的理论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专家的研究是以解决理论问题为旨趣,其目的是解决学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该学术领域的学术发展。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来源于教学并服务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旨趣,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最终服务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研究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微观,比较具体,他们主要是从实践的困难、困惑、经验中发现研究问题,从阅读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从与同行的讨论交流中发现研究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发现研究问题……只有指向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教师研究,才拥有生命活力和实践意义;只有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研究教师身边的问题,才能让教育研究真实、朴实和有效。正是通过对实践中的问题的不断发现和解决,理论与实践才真正融合起来,教学中的问题才得到切实的解决,才能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的合理性。

4.教育研究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成长

首先,教育研究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所需的知识基础。因为他们通过对中小学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获取鲜活的第一手资料、知识和实践智慧,这对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其次,教育研究能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因为教育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而且可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完善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再次,教育研究能使教师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专业价值感。因为教育研究能使教师获得对自己、学生、教学、课程、教材等多方面的重新认识和建构,这是一个不断完善、丰富、更新研究者原有认知图景的过程,也是不断形成个人教育观念,生成实践智慧,获得更高成就感和价值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极富创造性,充盈着美的意蕴,能使教师感受到过程之美,享受创造和超越带来的尊严和欢乐,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使教师由“青涩”走向“成熟”,由“经验型”“技术型”走向“研究型”和“学者型”。

参考文献:

[1]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13.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3][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4]谌安荣.从自在自发到自由自觉——我国教师生存方式的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5][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6.

[6]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48.

[7]石鸥.我们如何面对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6).

[8]易凌云.教师个人教育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5.

[9]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5.

Significance and Avenue of Education Innovation

LIU Li-m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6, China)

篇2

当今经济局势下,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背景,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跨行业经营更是对独立经营个体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鉴于企业经营面临的新困境,为了保障企业经营的根本利益,必须要着重培养经济组织在市场中的应变力和创新力,以推动现行管理模式的改革进程。所谓应变力和创造力,是用于衡量企业经营实力的“硬指标”,也是未来知识管理工作着重培养的内容。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标准,借助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需坚持“理论认知、方案规划、投入实践、全面推广”等主要环节。1理论认知认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评估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认识知识管理理论是经营改革的首要条件,能帮助企业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确定知识管理实施的正确方向。例如,全面完整的认识知识管理,对企业中高层进行知识管理认知培训,特别是让企业高层认识知识管理;利用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等评价工具多方位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及通过调研分析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2方案规划知识管理的推进是一套系统工程,在充分认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主要工作包括:从战略、业务流程及岗位来进行知识管理规划;企业管理现状与知识管理发展的真实性分析;制订知识管理相关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并对流程进行合理化改造;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可行性评估。3投入实践当知识管理方案规划结束后,应考虑知识管理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这样才能发挥出其在企业应变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按照规划选取适当的部门和流程依照规划基础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并从短期效果来评估知识管理规划,同时结合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例如,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业务体系,包括: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均不相同,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亦有不同,这就要求选择最优知识管理方案参与实践。4全面推广在试点阶段不断修正知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将大规模在企业推广,以全面实现其价值。例如,知识管理试点部门的实践,在企业中其他部门的复制;知识管理全面地融入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知识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全面运用;实现社区,学习型组织、头脑风暴等知识管理提升计划的全面运行,并将其制度化。顾及应变力和创新力体现出来了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企业要全面推广知识管理决策,指导经营者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营存在的问题。

2走职业化道路,提升企业综合能力

知识管理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笔者认为,知识与教育之间的关联密切,企业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必须要走“职业化”改革道路,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本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水平。1力争创新经营创新是时展的主流趋势,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在创新改革中取得进步,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最优化。对于知识管理而言,创新教育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德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相关机构实施企业教育计划,最早从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设立“试点”,正式对知识管理模式展开探究。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企业职业化教育课程建立了“二合一”模式,学校、企业均是职业教育的课堂,内部员工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习,也有少数时间在室内课堂上,通过企业与学校等双重课堂的综合教学,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2适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是紧随时代步伐的,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等事业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是“不落后”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当今经济竞争局势愈演愈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多“,人才战略机制”是适应时代变革的重要内容。美国在调整职业教育模式历程中,时刻关注国家对于企业知识人才的应用需求,不断地调整原有职业教育模式。从最早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到企业参与培训制度,再到国家化的合作办学体制,都说明了发达国家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视,也间接地改善了大中小型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3注重知识应用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为例“,终生教育理论”彻底改变了传统知识管理思想,过去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仅在需要改革时才进行知识管理,当某个业务项目结束之后,知识管理教育也就结束了。事实证明“,终生教育理论”在长期知识教育里获得了成功,倡导了“教育与经营同步”的持久思想。比如,澳大利亚鼓励企业现有员工再次入学,学习更多与在岗职业相关的知识“,学习—工作—二次学习—二次工作”,这种循环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相当受用,能够让人们在不同阶段重新选择职业技能学习,并且走向新的就业岗位。

3结语

篇3

关键词:审美观察;构图;色彩表现力;油画创作;风景画;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The Significance of Color to the Innovation of Oil Landscape Painting

GENG Cong

(School of Arts, Xinxiang College, Xinxiang, Henan 453000)

油画风景创作是油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审美观察是油画风景创作的前提。审美观察是由对创作素材的自然观察和创作审美需求两部分组成。观察是油画风景创作的素材收集整理的前提。有了创作素材,还需要去伪存真,根据风景创作需要选择典型的景和物。具有了典型的素材还需把这些景、物和情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油画风景的构图,构图是油画风景创作关键的一步。油画风景创作的构图,在某些方面受自身规律的约束,为了解决这个瓶颈需汲取中国画构图的营养。美好的构图更需要色彩的填充和表现。色彩的表现力是要处理好色彩的整体效果、固有色彩和再现色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今天国人对油画风景欣赏情趣,既不是西方文化下的标准,也不全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而是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后的标准。

一、审美观察是油画风景创作的必要前提

法国巴比松画派风景画家杜普雷说:“画中景物的美,不是真正存在的美,而是你在景物中看到的美。”①自然界到处都存在着美,但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因为,自然界中的美都隐藏在景物的深处,油画风景创作的前提就是在常见的景物中发现美。怎样去发现美,审美观察是关键。鲁迅先生说:特别注意观察那些平常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事物。这里所说的观察,像照片收集是不行的,只有深入观察才能从平凡景物中发现美,在这些平凡景物中,既有启发画家创作欲望的自然素材,也有为画家不屑一顾的“过眼烟云”;这是风景创作审美观察的初级阶段。在大自然中,山石、草木和建筑都是具体存在的。画家要对这些景和物进行深入观察,想想为什么要观察这里?是什么触动了你?抓住最精彩的,要深入观察景和物的形状、比例、色彩。如形状的方、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等等都要做出准确的观察,观察出大自然之妙,选择最具代表的景物,美中最美的,抓住最主要的特征加以强化、夸张,不要削弱它。“搜尽奇峰打草稿”是自然观察的基本要求,画家黄宾虹踏遍名山大川,坚持观察写生,曾四上泰山、五上华山、九上黄山,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才成就了他一代大师的地位。在完成一般观察之后,还应把观察和写生到的景物素材经过审美加工。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②凡・高说:“绘画是对美和模特的狩猎。”雷诺阿说:“相信我吧,一切东西都可以入画,当然画一个漂亮观念或者赏心悦目的风景则更好,不是什么都可以画。”审美观察是为风景创作而去对景物的审美加工。荷兰画家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的田园风景画家。他的每一幅画,都作实地的观察,认真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的结晶。《树间小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美,画家用无声的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尽管小道两边的景物是那样常见,荒丘、沼泽、和树木都被表现得细致入微,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统一的各种细节,却像钢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不仅没有丝毫平板和单调的感觉,相反,显得轻松愉快。他就是用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自然景物,经过审美观察和选景征服了观众,简单的景物却传达出了无比广阔和深奥的艺术空间。

审美观察是要借助情感和想象才能完成的,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作者往往会对一些景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凡・高说:“想象确实是我们必须发展的才能,只有它能够使我们得以创造一种升华了的自然。”③油画风景创作是一项艺术劳动,创作中的景物虽然具有与自然现实相似的感性外观,但绝不可能是自然风景照片的翻版,而是一种在审美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对自然的实在性进行一系列的审美化加工,使自然景物在审美熔炉中经过熔冶、提炼,从内到外发生了质的改变,虽然仍具有虚拟的自然形式外观,可是已经升华为审美具象表现的素材,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特性,这个审美的熔炉就是画家的审美观察和想象。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丹尼斯・怀伯曼在评论李自健油画风景创作时说:“在李自健作品中,不仅显示出一位训练有素的艺术家绝妙而且纯熟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展示出他敏锐的感性和创造力,以及理性与感性兼具的内涵。”④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认为审美观察是油画风景创作的重要前提,“美的东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旦它被找到,它就属于艺术,或者可算是属于发现它的那个艺术家”。⑤审美观察中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真情才能塑造真实感人的景物形象。真挚浓烈的感情来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它积淀着画家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蕴的审美感情。

二、构图和色彩的表现力是油画风景创作的关键

面对原生态的自然景物,想把审美观察得到的具象组合表现在画面上实属不易。这必须通过构图和色彩的表现才能达到,俄国著名的风景画家列维坦认为:“我们还不善于在风景画中把地、水、天联系起来,概括起来;而是各管各的,合在一起,效果就不好。要知道,在风景画中最主要的、最难的是达到地、天、水的真实关系。”⑥他在这里谈到了构图对风景创作的重要性。马蒂斯对于构图的看法和理解是:“所谓构图,就是把画家所要应用来表现其感情的各种要素,依照艺术的意味而适当地排列起来的艺术,每一部分都应该各自占据着最适当的位置,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构图是暗示着整体的和谐。”⑦如何解决油画风景构图的创新,俄国油画家列宾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切的、充分的理解。”⑧要想解决构图的创新要从民族艺术中寻找解决的方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正是攻玉之器。山水画在构图上“远则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创作的需要,先定气势,次分间架、疏密、浓淡、转换、虚实等法则来经营构图,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皆用均角透视,线均平行,无点透视。它不同于油画风景的透视,油画透视有较为严格的规则,遵循科学的方法,难于自由挥洒。中国画的无点透视丰富了油画风景的构图。把此借鉴到油画风景的构图上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代油画大师吴冠中在谈及1994年《田》的创作体会时说:“一堆堆的稻草摆开了阵势,草垛颈部被扎束后,脑袋便多转折,俯、昂、呼、应,相互对话以慰寂寞。每个草垛的肥瘦与体形不一,蹲伏的姿势各异。密密的乌黑稻根组成游击队之群,前后左右卫护宽松的草垛。疏与密、线与点、锐与钝……趁人不留意,一个荒芜的,田里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绘画世界。”⑨作品中草垛的疏密、曲直、大小、形状分布、点线面关系等元素,顿时生动起来。生活中最平凡甚至有些不起眼的、最常见的稻田在吴老笔下说起话来,俯、昂、呼、应的草垛间像是在对话。大师借鉴中国画的构图传统,完成了他对油画风景构图的创新。全山石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英勇不屈》、《井冈山上》、《娄山关》、《重上井冈山》等油画作品的背景创作上很多地方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曹意强在评价全山石的这一成就时说:“油画语言问题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对其媒介潜力和局限性的理解与发挥,对色彩笔触、质感的细腻感觉与表现。而油画的语言也随其绘画材料的不断改进、并随之而发生的表现方法的变化积淀成了油画这个画种的基本特性。优秀的油画也应像优秀的国画一样是写出来的,犹如中国画中的笔、墨和构图一样,构成了其油画品质的前提。”⑩构图如布阵用兵,极尽灵活。油画风景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将对油画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构图是风景创作的重要前提,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色彩表现是不行的。法国画家塞尚在谈油画风景中色彩的重要性时说:“我迄今设想色彩是伟大的本质的东西,是诸观念的肉身化,理性里的各本质。我画的时候,不想到任何东西,我看见各种色彩,它们整理着自己,按照它们的意愿,一切在编织着自己,树木、田园、房屋,通过色块。那里只有色彩,而在这里面是明晰,是存在,如它们所思维的。”B11油画风景创作对色彩的表现力是一项重要工作。色彩的表现力包括整体色彩、固有色彩和再现色彩等方面的处理能力。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丹尼斯说:“在本质上,一幅画即是以某种秩序将色彩敷于其上的平面。”油画风景创作可以使画家直接与大自然的色彩进行对话与交流,用色彩的整体效果来表现风景中的不同形体之间的关系,用色彩的整体效果塑造风景画的氛围、传达画家的情感,在保持景物的固有色彩的前提下,观察环境色和光对固有色的影响,处理好固有色、环境色和光之间的内在调子,保持画面色彩的平衡,要避免色彩和调子之间的对比度,过分地强调局部会使画面色彩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油画风景的品质来自于对色彩整体性的表现力。这是油画风景创作的又一关键因素。

柯罗提出:面向自然,对景写生,要画你所见,并照你所见的样子画。风景色彩的自然美才是我们创作的前提。风景的自然美离不开景物的固有色彩。离开这些景物的固有色彩,溪水的清澈,海水的深沉,夜空的深邃,荒漠的漂移,雪山的洁净等都难易再现。正如画家狄德罗所说:艺术都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真正伟大的色彩家应该是采取大自然的色调,采取受到强烈光线照耀的物体的色调,并善于使画幅上的一切显得和谐。

油画风景色彩的表现是一门艺术,必须发挥画家的天赋对风景的色彩进行再创作。列宾说:我们的色彩不是五颜六色的斑斑点点,它必须给我们表现出油画的情绪;油画的灵魂,它必须像音乐里的和声一样能够激动所有的观者,使观者心向神往。塞尚也指出:不管凭什么气质和才能去表现大自然,都应该再现自己看到的物象,要忘掉以前看过的东西,这样必能显示出艺术家的个性。杜普雷更强调色彩的再创作,认为大自然的色彩只是艺术创作的引子,目的是艺术,而人是决定一切的。德拉克罗瓦对此也有精辟的见解:不精于用色,其作品就只能是涂鸦而绝不会是绘画。色彩家必须用色彩来塑造团块。要讲究有美的形式,用最生动的色彩表现构思。以上论述都说明了油画风景创作色彩的表现力,并不仅仅局限于色彩的整体性和再现景物的固有色彩,而是对色彩感悟后的再表现。油画风景创作的成败,色彩的再现是关键的关键。

三、造境是油画风景创作的目的

法国画家米勒说:“艺术的目的不在模写,而在传神。说作了多少件作品,等于什么也没有说――简直意味着什么也没有做。只有那表达某种神情的才能称作艺术品。美不在于画面所描绘的东西,而在于艺术家必须满怀感情反映所见到的东西。这种必要性本身会产生力量,去要求完成这个任务。”B12自然风景中的各种元素是杂乱无章的,要想使它具有审美价值,画家必须要对油画风景重新造境,很多人认为油画风景的造境是把中国画意境的表现方法嫁接到油画风景上,这种认识有偏失。高明的做法是借鉴中国画意境的营造理念,借助油画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借助油画的笔触对油画风景创作重新造境,这才是油画风景创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决定油画风景创作审美价值高低的评判标准。一幅优秀的油画风景作品,必须要饱含画家的情感,这才是油画风景创作的最终目的。莫奈的《睡莲》系列组画是在画家晚年患有白内障眼疾的况下,倾注他生命中最后26年的时间完成的。每幅画面的构图均有变化,微妙的色彩、写意化的笔触表现出瞬息万变的光色世界。酣畅的用笔、斑驳的肌理、统一的色调,景物中显露画家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热爱。传达出了无限的审美意蕴,给人以宁静悠远之感,陷入无限的遐想。

四、结语

油画风景的创作必须要发挥油画的内在品质和表现力。油画是舶来之物,入乡随俗,如在审美观察和构图方面能汲取中国画在这方面的营养,仍不失为高明之举。油画在中国已经生了根,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油画。只有在继承油画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审美观察、构图和色彩表现的创新油画风景的创作才能具有更辉煌的发展前景。(责任编辑:徐智本)

① 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② 沈琪译《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

③ 吕澎译《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④ 李涵、丹惠译《李自健油画新世纪巡展作品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⑤ 俞永康译《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⑥ 平野译《俄国巡回展览画派》,岭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页。

⑦ 何奎《油画形式语言探索》,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2页。

⑧ 严摩罕《列宾评传》,朝花美术出版社,1958年版,第284页。

⑨ 吴冠中《文心画眼》,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⑩ 赵锦剑《东方油画》第3辑,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篇4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创新;对策

一、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状

高校的图书馆一直是师生获得文献信息的基本来源。高校图书馆无论是从文献拥有量、收藏质量还是从文献载体类型的多样性等方一面看在国内的图书馆中都堪称一流,它也是国家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也逐步转变。

1、图书馆工作思想正在发生转换,从封闭性管理逐步转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式管理。

2、图书馆馆藏资源由现实馆藏向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转移。现实馆藏是本馆馆藏,包括本馆馆藏中未被数字化的以纸为媒介的文献信息以及馆藏中的己数字化的文献信息等。虚拟馆藏则是本馆以外的馆藏。由于虚拟馆藏的巨大信息量,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予以充分利用。

3、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已由单一媒体转变为多种媒体、传统的以纸质为媒体的图书馆工作逐步转换为多媒体、超媒体工作。从磁盘、光盘到互联网络,从只读、可写到交互多媒体,集存储丰富而系统、查验便捷而准确于一身的电子文献被图书馆普遍采用。

4、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度正在变化。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文献进行整理,提供有序化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人们生活进一步个性化、多样化,更具专业化和创造性,人们不再满足于这类初级信息提供方式,需要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需求,通过信息分析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或者帮助用户找到解决的方案。“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得到大多数图书馆的认同。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由于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图书馆的形态、经营理念、工作内容、服务手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图书馆的要素、法则、基本矛盾、属性、社会职能等都发生了变化。

然而纵观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从人员情况来看,专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经过几年的努力,近年有了一些改进,许多图书馆除了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外,还配备了外语、计算机及其他专业学科的人员。尽管各馆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仍然远远未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图书资料陈旧过时。许多高校图书馆收藏有大量过时、陈旧的或复本极大的图书资料;另外,由于一些新兴学科、技术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衰老周期大大缩短,相应的图书资料很快失去参考价值。四是高校在合校、扩大招生后,高校的学科门类迅速增加,原来薄弱院校的文献资源建设很难在短期跟上;从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来看,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运作方式不够灵活等弊端。按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性质和内容,制约着图书馆的运作方式。现在来看,这种业务机构的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只有不断创新,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其职能,也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途径

1、图书馆合作模式创新

由于经费的限制,一所高校图书馆不可能收藏所有的有形和无形文献资源。为了更好合理的使用现有资源,提倡形成高校间的组织联盟。现有很多地区的高校已经在实践当中,组织联盟的目的在于将各组织的优势综合起来,以便能及时把握时机,降低成本、减小风险,优化图书馆组织的整个价值链。从而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敏捷的反应、果断的决策和及时的行动。例如,在采购工作中,组织联盟可以统一规划,根据各高校的学科重点,进行合理的采购的安排,对于传统型文献的购买,可以通过统一的规划,形成规模效应或者避免重复购买。而对于数字资源的采购,则可运用网络技术,形成组织联盟的局域网,从而达到数字资源,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极大的节省成本。

2、人事方面的制度创新

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作用,提高其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就必须废除铁饭碗,实行全员聘用制,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一让所有员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只有这样,优秀人才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一定要从本馆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以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模式为主线,充分理解创新的业务流程。创新制度体系可以以下几个方而进行。一是综合性制度,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的制定、管理者的职责及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标准及考核、晋升、奖惩的方法,还有人、财、物的管理用原则等。三是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以及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四是读者服务规范,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3、内部组织机构创新

高校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部门设置方式。传统的按业务流程划分部门的方式,可以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熟练程度,但这种划分方法的弊端是采访、分编部门远离读者、无法直接了解读者的需求,影响服务质量。可以根据情况将采访、分编、典藏、加工四个部门组成文献整理部,实现书刊采编一体化;读者服务由文献服务部和电子信息部承担,前者包括阅览、流通、参考咨询、宣传辅导、文献检索课教学等部门,提供以传统印刷型文献为主的系列服务;后者由多媒体、复制、光盘检索、网络服务、技术服务等部门组成,开展电子信息服务,负责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光盘及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的维护,承担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购置、安装、维护和现代技术应用培训及现代化技术的开发,以及对馆藏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发展研究部是研究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战略,高层次信息服务的开发、协调与组织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起到智囊团的作用,并参与对知识的创新和创造,并且应具备商业服务的职能,提供知识营销。文献服务部和电子信息部作为全馆服务工作的直接窗口,是全馆工作的核心,文献整理部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办公室则是业务部门的后勤保障,发展研究部为资源共享、馆际合作及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读者服务功能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手段已有很大变化,高校图书馆还应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帮助读者解决利用图书馆和查检文献信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l)提供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服务。传统的图书馆的服务是基于现实馆藏的服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远程服务。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在馆内实现,而且将拓展到远离图书馆以外的地方。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图书馆的远程服务。二是全天候服务。新型图书馆服务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随着大量的事实型数据库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资源,对于数据的查询可以通过网络,由读者自行通过互联网浏览器完成,不需要图书馆人员介入。所以,对于一些日常性图书馆服务,可以实现全天候无人值班服务。(2)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网上参考咨询服务是通过网络采用数字化途径异步或实时地满足用户各种咨询需求,其主要形式有3种:一是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读者可以首先在该库中参考相关内容寻找问题的答案;二是电子邮件和Web表格,用户通过发电子邮件或填写相应专门的Web表格向图书馆提出咨询问题,然后服务人员以同样方式将答案返回拥护;三是实时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用户通过网络与服务人员进行实时在现沟通以获得解答,具体的方式有在闲聊天、视频会议、共同浏览等。(3)开展个性化服务。所谓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即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通过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也是培养个性,引导需求的服务。其根本就是尊重用户,研究用户的行为和习惯,为用户选择更为重要的资源,提供特色服务。

5、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

在高校图书馆,建立有效的学科馆员制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必要举措。所谓学科馆员制度,就是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与学校某一学科建立对口服务的工作模式。它要求学科馆员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背景,要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知识和图书馆业务工作技能,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可能通过外部引进、内部挖掘以及聘请部分院系的教师担任图书馆的兼职学科馆员三种途径来选拔和培养学科馆员。培训方面包括:① 通过鼓励在职业余学习、学历学位教育等,从整体上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②通过选拔外派部分爱岗敬业、学习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馆员走出本馆进行短期学习、培训等,学习计算机、网络、网上信息搜索等信息检索技术,从而达到快速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的目的;③通过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和奖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自主学习各种现代信息检索技术。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网络化的双重挑战,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历史经验表明,要使图书馆充满活力,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全面进步,唯有创新。高校图书馆来说如果能够抓住管理的创新,全面实施管理创新措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将整体升高,从而实现跨越式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军.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J]现代情报 , 2006, (04) .

篇5

关键词: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档案工作要适应这个要求,必须要有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要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观念;要与时俱进,树立大服务理念,要摆正位置,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大环境中发展自己。

1 档案工作创新,要解决好四个关系问题

1.1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不是“空中楼阁”,创新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建国以来,我国档案工作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工作经验,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体系,这些基础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创新绝不能抛弃这个基础,要在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分析现在和将来的形势,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1.2创新与现实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当前,档案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档案工作还处于受多种条件限制发展较慢、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部门工作不到位、档案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状态。创新就要重视现实,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打好基础、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1.3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本行业专业知识,借鉴本行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相关专业、其他行业知识,借鉴其他行业和专业创新方法和成功经验。创新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和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1.4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但创新绝不能是虚无飘渺的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都要经过实践检验,凡是对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创新,都要大力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服务手段创新

2.1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2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2.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2.4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2.5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拓展服务领域

3.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3.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3.3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篇6

1 对图书馆创意管理的意义讨论

1.1图书馆管理创新是确保图书馆基本职能发挥的关键

要保证图书馆馆藏、借阅和维护就要全面的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并将它作为发挥图书馆功能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前进,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越发的凸显其重要性。并通过完善其内部的各项管理,从而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交流的资源和平台,以及舒适的阅读环境。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这些都是新时期图书馆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1.2图书馆的创新对推动全国科研发展的作用

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就是管理知识信息资料,是学校或一些科研机构研究学术的思想支持和技术支持。所以,要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也就是学校和各科研组织、学术部门的努力重点。为它对推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

1.3社会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要求

对于图书馆的创新管理要求,它是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社会的各界人士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在文献的资料方面。因此,成为读者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就是要综合全面和高效。所以,这就要求图书馆方面要做适应社会需求的管理方案,不断的革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相应的管理模式,通过不断的创新,为读者提供高效、优质、方便、快速的资源信息提供服务。

2图书馆管理现状研究

2.1合理配置馆内藏书

现如今,我国的大型图书馆还存在着管理藏书量不足的现象,并且它的分配也不合理,不同的科学领域书籍分布混乱,因为图书馆内藏书资源是一个图书馆重点管理的对象,也是图书馆提供借阅服务的基本。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中,图书馆内的馆藏也越来越丰富,并且,他多数是以电子文档和纸质资源形式为主的。并且出现多种形式并存的现象。但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图书馆的资源和收藏图书的数量仍然是比较少的,多出现图书馆中的藏书不足,更新书籍时间长等。并且,数字化的网络资源数据库建立的仍不够完善,信息数据资源的利用水平低,这些都是制约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另外,图书馆内现有藏书的科学配置不合理,缺乏一定的均衡性,这对于实现图书馆全面性发展十分不利,也是现在图书馆创新所面临的重点问题。

2.2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因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使得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低,图书馆是知识资源信息保存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以,他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上看,图书馆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些管理是缺乏技术含量的,并且对其管理工作人员也没有专业性的要求,从而就降低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修养与专业技能。因为,这些方面的严重缺失和不足,使得大部分的工作人员缺乏服务精神,工作的积极性差,造成图书馆整体工作效果不佳。

2.3图书馆软硬件设施不足

因为,要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一体的建设系统,所以必须要有软硬件设施的支持。但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对图书馆的维护和升级资金不足,就造成一些图书馆设施落后,现代化的程度低下。管理系统的软件和高性能的计算机配置不足,大大的制约了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造成管理创新工作开展困难。

3图书馆管理创新落实措施分析

3.1要强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立共享化的体系建设

提高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由于,用于建设图书馆的经费较少,所以,对于文献资料的收集也要加强,并且,在收集之前要做充分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书籍的动态信息和读者的需求率。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献收集方案,还有,要完善图书资料的相关整理,做好图书的保存工作。进一步提高图书资料资源的利用,可以采用共享的方式或是网络信息库的方式建立全面的完善的信息资源资料,从而提高图书文献的使用率,为读者提供优质的资料分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传播知识的功能,从而推进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

3.2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优质信息服务

首先,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热情地为读者提供服务机制,努力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多元化,积极的给读者进行介绍,增加读者借阅的选择性。通过对数据库的建设可以满足远程用户的信息服务,实现图书馆的多样性管理模式,并及时的总结图书馆管理工作中需要完善的地方,不断提升图书馆整体的服务质量。

3.3加强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构建数字信息化图书馆

在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上,应该以数字化的图书馆建设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加大对图书馆建设中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使图书馆进入到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时代。从而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方式,还要在数字化的图书馆中建立资源的收集和查阅搜索模式,进一步的完善数据资源的探索机制。使图书馆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其进入到数字化管理时代。

3.4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对图书馆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教育,从而提高其综合实力。

篇7

现有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对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如产权不分、行政管理乏力、缺乏职业化管理等进行改革创新,在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运行机制方面,从招聘及分配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约束与激励化制、外部协同机制等着手。要科学定位政府与公立医院的角色,理清二者的关系,明确二者的权责;完善公立医院组织设置,优化工作流程,健全管理制度,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建立统一高效、权责分明的公益性医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公立医院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1)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其核心的资源,如何提高公立医院的地位和医疗水平,除了硬件设施跟上之外,最关键的就是能留住有水平、有技术的医生。而完善合理的薪酬制度以及先进的激励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借助这股改革的春风,争取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科学高效而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财务管理层面。公立医院属于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是财政拨款的资金有限,远不能满足医院正常运行的所需要的资金,因此,医院为了生存,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不自己创收,再加上医院的各项服务价格和医疗服务的价格都实行政府指导定价。在这种双重压力的驱使下,医院不得不在”灰色收入”上取得所缺的运转资金,公立医院的”营利性”本性初见原形。因此,破除当前以药养医的体制,改革医院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医疗保障支付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对公立医院管理创新提出的具体要求。

(3)政府监管层面。公立医院由政府财政投资拨款设立以及保障日常的运营,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与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为保障按照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向的发展,有效的监管是必须的,由于我国目前公立医院实行的多头管理模式,一方面受卫生行政部口的直接领导和监管;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在财政、人事上接受相关部口的监管。直接导致的局面是卫生行政部口的监管的无力,以及其他相关部口监督的弱化。因此,建立完善有力的监管体系也是新医改的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创新的题中之义。

2 管理创新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效率。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必将迎来不但完善的机遇期,在大刀阔斧的改革浪潮中内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各方面协调高效的运作必定带来,内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2)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在新医改浪潮的推动下,公立医院无论是从制度、体制、机制方面,还是从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管理理念方面都将有较大的改变和创新。而这些方面的创新和完善必将会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而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在医患关系和谐与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疗质量与满意度的不断提升,无疑将对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新医改注重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公共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和定位,提升其服务能力,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限制,破解公立医院融资难题,促进医疗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化、高质量化,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4)有力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公立医院改革旨在对提管理体制机制、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供应保障制度、医疗从业人员的人事薪酬激励制度、医疗结算支付制度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扫清我国医巧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3 推进公立医院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从公益着眼,明确公立医院的职责体制功能

1.重塑公立医院的职责功能

公立医院应是本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医疗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公立医院不断偏离了公益性的道路,反而出现药价虚高、药补医"的现象,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凸显。在推行公立医院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重塑公立医院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良好形象。其次,各公立医院的高层领导还要明确,公立医院的目的不在于盈利,在制定改革的方针政策时,切不可将公立医院的财政困难转嫁到病患的身上,而是要?e极寻求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帮助,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2.完善公立医院的治理结构

我国公立医院可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的一些做法,首先,公立医院管理去行政化。西方发达国家公立医院一般都会对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即院长进行区分,这种角色的区分可保证在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产生一定的制约关系,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其次,政府管理需要合理化,即不要对公立医院自身的管理进行过多的干涉。这样既使政府对医院发展有决策参与权,又免于过多参与到医院具体经营管理中。因此,在公立医院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有必要推进公立医院的职业化管理进程,这也是建立现代治理体制的关键。

(二)从激励入手,健全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

在医院的工作中,需要员工做出积极行为的动力,同时也是激励员工高效工作的基础。需求是员工能够积极工作的出发点, 这些需要在医院的医疗工作、行政工作中总是存在的。这是医院管理者做好激励管理的着眼点、起点和基础。员工的行为会受到刺激的调节,要想改变员工的行为就要改变刺激方式,只有开展引导性激励,才能减少和消除消极行为。

(1)对院级领导的综合激励。

由于对院级领导缺乏相应的的激励,因而造成了部分院级领导的素质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匹配。院级领导的需要不仅仅局限于低级需要层面,他们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对自身事业的发展、对极力和成就的拥有具有很大的需求,这也正是对他们做好激励的要点所在。因此,在公立医院管理创新中,就应当充分调动院级领导对于改革的热情与积极性,给予公立医院院级领导相应的管理创新自主性,如果院级领导的积极性得不到保证,管理创新改革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所以对于院级领导加以激励,是最基本的内在保障。

(2)对中层干部的期望激励。

中层干部在医院的管理中,既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也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具有承上启下,沟通上下级关系的作用。中层干部在公立医院管理创新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当他们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创新具有较高的价值评估时,管理创新在公立医院内部的推行才会有一定的助力。

篇8

可惜的是,面对创新成功的榜样,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却不自觉地又落入模仿者的陷阱,那就是模仿创新成功者所做的事,以为他们做了那样的事成功了,那我们也做同样的事,似乎不久之后我们也可以成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模仿者大多以惨败收场。做同样的事,为何他们成功、我们失败?命运?时机?运气?我们不禁迷茫,哀怨。难道这些人都是天才吗?他们的成功有迹可循吗?我们能通过学习掌握一套创新的方法吗?创新之门有钥匙吗?

我自己的体会,创新固然有天赋、性格、时机、运气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创新与平庸者真正的分水岭还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如果能学习锻炼一套创新的思维模式,其实人人都可以是创新者。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创新思维的一点看法。 一切创新都是从“不爽”开始的

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你本身是那种知足常乐的人,对生活中的一切通常都挺满意的,就算有点小不满,也挺宽容的,更没有打算自己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些状况,你可能就会离创新比较远。

创新者往往在生活中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敏感,对现实比较挑剔,看什么都不顺眼,再好的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有毛病。这种“独特的敏感”往往表现为他们对大家都认为不错的东西却大放厥词,能挑出一大堆毛病,然后就蠢蠢欲动地总想Redesign。为此,他们经常让周围的朋友感到一种扫兴、压力甚至不快。他们往往不是人群里最受欢迎、最有人缘的那种人。

所幸,创新者们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说说而已的批评者,他们一定对如何更好甚至如何彻底改变有自己的一套主张,这是创新者和观察家的根本不同之处。真正的创新者一定是个行动派,他们往往不管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他们会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主张去行动。而一个“伪创新者”往往总是在说自己想做的事却总不行动,心安理得地为自己的不行动找到很多貌似合理的理由。

所以,创新者首先要学会“不爽”,学会“挑毛病”。我们可以象王阳明“日格一物”一样,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反复练习,观察一样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体会发现你对它的“不爽之处”,进而提出你的新主张。 用心体会,而非用脑分析

很多朋友对此很困惑,他们说“我是觉得不太好,但说不清楚它哪不好”。这个时候我想说,先不要着急用脑子分析,先用心体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先不着急去评价外在客观的事物哪不好,先向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体会此刻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语境呢?“用心体会”往往会说“我的感受是什么?”而“用脑分析”往往会说“它如何如何?”这个练习真的很有趣,大家不妨尝试尝试。

还有一次,我听一位年轻创业者介绍项目,他分析得头头是道,从宏观到微观,从资源到机会,从产品到模式。我听完后问他:“你创业时是看到这是一个机会呢,还是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亲身感受触动呢?抑或你本身对这个领域有什么心愿理想呢?”他很坦诚,说可能还是机会驱动吧!我为什么这么问呢?因为我发现他的生活经历和所从事的项目之间其实很隔膜,他的分析里没有多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会,更多是跟随大家对这类问题人云亦云的看法,和猜测臆想出来的用户需求,这导致他对用户需求的判断可能过于乐观了,而产品和服务又过于粗糙而难以真正打动用户。

所以,我的体会是创新一定要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盲目追逐热点。只有自己真正感兴趣才会真正用心感受,只有用心感受才会有切肤之痛,才会有真不爽,才能真正提出创新性的主张。

“用心体会,而非用脑分析”,实在是比较难的一种习惯,但又是一种非常美妙和有趣的体验。当你学会用心体会时,世界变得更加鲜活真实,你自己也更加敏锐。我真的建议大家都做做这个“心物感应、心脑对话”的游戏。 跨界借鉴

绝不抄袭同业者,这既是基本的商业道德要求,也是理性的选择。

人家先行者创新取得了用户的认可,你再抄袭,请问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愈发公开透明,用户获取服务几乎没有障碍的条件下,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你一个后来的抄袭者?再有,抄袭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用户需求和产品设计的深刻和坚定的理解,这点在互联网快速迭代的模式下是致命的。人家两周时间就基于数据引导迭代一次了,你亦步亦趋地还不知其所以然。有人反驳说,当年淘宝不就是靠copy打败了ebay吗?我说恰恰相反,淘宝的胜利完全在于自己对中国商务、零售和社会演变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而对手则是试图简单地把美国模式copy到中国。所以,我坚定地建议,创新者一定不要试图走抄袭同业的假捷径,我断言这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甚至不客气地说,抄袭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

通过局部的改善难以实现整体超越。

在创业的追逐中,我们往往对竞争者的弱点很敏感,觉得对手的产品有好多问题,我们就在这些问题上做得更好,用户就会愿意转移到我们这来。但事与愿违,按这个模式实现成功超越的,我还举不出例子。为什么呢?尽管可能存在局部性的问题(况且这些问题并不见得是真问题),竞争者如果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说明它的核心价值是得到用户认可的,而用户迁移又是有成本的,对手也不会停滞不前、坐以待毙,这几个因素都决定了局部的改善是难以实现整体超越的。

但这个错误无论公司大小,古今中外总是在不断上演,为什么?没办法,这是人性使然,不甘心、不服气使得人们总是容易放大别人的弱点,也放大自己的优势,同时双向放大,就会产生认识的偏差。

跨界的化学反应。

真正的创新者关注用户远远多过关注对手,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为用户提供新的无可替代的价值,而不是比对手的市场份额更多些,比对手的市场排名更高点,那都是自我YY的浮云,毫无意义。

还有一种新的现象,在互联网领域,对手其实很模糊,昨天的伙伴有可能明天就是你的对手;你可能在某个领域和对手竞争,另一个领域又需要和对手合作;不同平台之间是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但用户跨平台的需求又逼迫你不得不选择实现平台之间的互通。所以,以对手为参照物往往会让创新之路越走越窄。

篇9

正是有了创新机制、优化资产、人性化管理这三大法宝,才使得一个老牌企业迎来发展“第二春”

摆在记者面前有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上海轻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轻工外经公司”)主营收入达87亿元、净利润1.36亿元、净资产12.3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4.26倍、4.37倍、4.42倍,年递增超过了25%;旗下合资企业个个成功,经营业绩年年翻红,在激发经营者机制方面“长袖善舞”,在资本管理上又能做到“四两拨千斤”。

在上海轻工外经公司董事长杨文倡看来,企业快速发展、获得比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主要在于改革思路和创新精神。

活力源自机制创新

上海轻工外经公司脱胎于1955年成立的上海轻工业局援外办,当年承接国家对外援助项目方面取得的业绩可圈可点;1987年通过改组慢慢发展壮大成现拥有20多家企业和近10亿多净资产,集制造、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国企。带有“计划基因”的上海轻工外经公司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后,当时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两种理念的交锋、两种机制的碰撞,“我们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变革破解了这一难题,企业的活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杨文倡回想起来很是感慨。

基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上海轻工外经公司做出了由政府的一个部门变成企业的第一次转型,自筹资金1000万元变成了自负盈亏的实体企业,完成了企业发展史上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此后公司竞得的古巴自行车项目、越南铝材项目、尼日利亚玻璃项目,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企业存在的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和发展后劲不足的“痼疾”,2002年上海轻工外经公司开始了第二次变革探索,从分配机制入手实施了一连串“大手术”。首先在公司的大多数子公司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多元化变革,建立起了比较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通过经营者持股、风险抵押、重点项目管理和EVA评价等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考核和激励,实行贴身经营共建共享。

机制改革让经营者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得到了完全的释放。杨文倡告诉《经济》记者,上海轻工外经公司从2002年至2007年,现价产值从17.46亿元增加到65.12亿元,增长了2.76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4.42倍。

资产优化带来的动力

不断优化资产、尽可能提高资产的收益率是上海轻工外经公司这些年主抓的核心要略,更是在国企系统摸爬滚打了20多年、始终坚持“不把不实资产留给后人”信条的杨文倡考量自我、挑战自我的定力准则。“我们现在若相当部分的国企资产能做到优化的话,那么,国有资本将会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上海轻工外经公司不过在资产优化方面做出了些特色。”杨文倡说得颇为自信。

上海轻工外经公司属于上海最早与外商合作的企业之一,1982年公司投资37.5万元人民币与美国某公司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到了年利润超过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1994年,这家合资公司面临着母公司被另一家国外公司收购而对上海合资企业进行调整的战略抉择,公司站在资产优化的角度抓住公司处于价值顶端的时机毅然出售股权,以1.06亿元人民币的售价成交,投资增值了300倍。

目前,上海轻工外经公司旗下的23家企业资产收益率都保持着良好的纪录,还在不断向上攀升。公司在资产运作方面还有过不少动作:通过盘活物业、物资和资金存量,获得存量效益5000多万元;通过对5家投资企业和资产实行调整和改造,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管理体系的顺畅。“资产的不断优化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企业的做强装上了腾飞的引擎。”

人性化管理的魅力

“我们通过人性化管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跨国管理难题,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引力,在合作伙伴之间产生了磁力,企业发展有了上升力。”杨文倡如是说。

对于人性化的管理,杨文倡的解释是它首先包含了换位思考,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管理的精髓所在。公司推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举措:通过经营者持股、虚拟持股、风险抵押等贴身经营方式为优秀的经营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机会和施展才能的发展舞台;通过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重视员工对公司发展的参与性、在分配过程中重视员工对企业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在效益增加的情况下来增加员工的收入和为员工办实事,来构建公司的和谐文化氛围;通过对技术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以及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来提升他们对企业的责任心和忠诚度。

人性化的管理另一层含义应该是合作共赢,杨文倡认为,上海轻工外经公司的特点决定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应该是合资合作。2006年上海轻工外经公司成功地将大金空调公司在中国的独资计划转化为四家企业的合作方案,使得上海大金公司以后建成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成为了可能,更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合作空间的和稳定的合作关系。上海轻工外经公司下设的子公司几年来和德国卫航集团真诚合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德方计划今年再增资3亿元力争把上海的合资企业建成在海外的最大制造基地。“人性化的管理使得上海轻工外经公司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篇10

    [关键词] 创新 差异化 营销创新

    根据约瑟夫·熊彼特的解释,创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包括创制新产品或赋予产品新质、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全新供给源及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五种情况。营销创新就是按照不同差异化导向选择营销维度进行有效差异化。不同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不同的差异化导向以及营销维度并进行有效差异化。

    一、营销创新导向

    企业制定经营策略必须考虑三个重点:企业自身、消费者及竞争者。这三个策略有机体都各有其利益与目标,企业应采取各方面的努力,使得企业与竞争者有所差异,而能运用企业实力去使得顾客的需求得到更佳的满足。由于营销创新是由于竞争的需要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引起的,所以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寻求与自身和竞争者的差异化,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营销创新总有一个参照的对象。营销是否创新的参照物那就是消费者需求、企业自身、竞争者。因此营销创新必须以此为导向寻求和创造差异化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1.生产导向

    (1)生产导向的营销差异化条件。在产品供不应求或经济短缺情况下企业多奉行这种创新导向,如名牌学校教育、名牌医院医疗条件、设备和医术的提供等供不应求或者垄断或实质上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就是如此。价值创新也是生产导向下的营销创新的最高级形式,创造行业标准。在价值创新战略逻辑的指导下,企业并不是以战胜于对手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发掘现有产业的利基市场,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在超竞争环境中,企业决不能满足、停留于原有的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之上,必须不断寻找、发展新的竞争优势源。海尔集团已将企业间的技术水平竞争、专利竞争转向标准的竞争就是价值创新的体现。

    (2)适合自身条件的适度差异化。从什么地方创新及创新程度,都要与自己的企业规模、资产实力、技术实力、人才素质等相吻合一致。营销创新与营销创新风险、营销创新成本与收益的联系应密切关注。由于机会对每个企业的条件不同,在利用机会时所拥有的相对优势、能够取得的差别利益也就有大有小。所以在实施营销创新时,必须注意扬长避短。只有与自己资源相匹配的机会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不要盲目地不讲条件地过于激昂去做幅度过大的创新。强调创新的适度性,主要是指策略上,应该找强大的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去创新;要用紧跟优秀对手、最后在市场上快速超越的方式;也意味着在一定的时期,要甘当老二。在一定的时候,适度创新也意味着我们必须集中资源去创新,而不是四面开花去创新。尤其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采取适度创新策略。

    (3)超越企业自我的差异化。其营销创新就是寻找和创造不同于自身以前的营销观念、制度、策略。也就是营销的自我超越。每一种方式、方法、策略对消费者所起作用都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时候。消费者面对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产品的接受度会逐渐弱化,企业必须相对于自我不断创新。在经营手段、方式、方法上有所变化和创新,这样的企业才能持久为消费者接受。

    2.消费者导向

    (1)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差异化。消费者需求内容的不断变化并成梯级增加:产品实体、产品质量、外观包装、服务、品牌(文化)、情感体验、与产品相关的所有活动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关系等。总体上消费者需求趋势呈现出不断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的特征。因此,企业应抓住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不断创新。要注意的是以消费者需求而不是需要为中心进行营销创新。如美国依星公司的失败就是以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创新。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创新还表现在,企业不仅要关注本行业的动向,还要关注其他行业乃至整个时代的变化,结合时尚、新技术、现有影响的事件进行营销创新。

    (2)是否差异化以消费者评判为标准。营销创新的评判标准应以消费者为标准。由于营销的中心结构是营销者和消费者的二位互换,即是否被认为创新的东西可能有赖于谁是观察者。只有从消费者角度看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创新。有的产品在营销者看来是老的,但在消费者心目中可能是新的、奇异的或不熟悉的。有时营销者认为是创新,而消费者不一定认可。因此营销创新只能以消费者的观点为准来判断是否真的是营销创新,不能以营销者自己的观点来作为创新的标准。

    (3)差异化创新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和使消费者满意。营销创新的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要带来利润只有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并使消费者满意。不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和不能使消费者满意的营销创新都不是成功的创新。当市场由于竞争的存在而不再处于垄断状态时,消费者不仅开始产生欲望和需求,同时还会有预期。消费者需要和预期是动态的而且是时时变化着的。消费者不仅预期水平日益增长,而且他们现在“有权利”来实现这种预期。消费者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根据需求购买,经过根据欲望购买的过渡阶段,最终实现了根据预期购买。只有顾客实际所得超越顾客期望的情况,消费者才会满意。

    3.竞争导向

    (1)竞争导向的创新时机。营销创新时机是指企业在什么时候创新及在什么时候向市场推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宝洁已经开发出第三代产品,但只推出第一代产品;如果竞争者已推出与它相同的产品时,马上推出第二代、第三代。营销创新是为了获取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世界着名管理专家詹姆斯·莫尔斯说得好,“可持续竞争的惟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面对一项机会,不在乎自己是否有能力利用它,而要明确“我们在这些方面是否比对手更强”。只有在这些方面拥有更多的相对优势时,企业才有可能从创新中获取更多的差别利益。

    (2)基于竞争者的营销创新。在完全竞争或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条件下,市场上存在所谓“一物一价”法则。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每个企业面临的销售概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谁都没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也无法获取差别利益。企业或许能够生存,但是缺少发展的主动权。改变这种状态的有效战略是创新。依据市场结构理论,产品差别是形成某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主动性,取决于它使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相区别的成功度。企业对与竞争者品牌存在差别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可以成为企业获取差别利益的来源,并构成其他企业进入市场及销售产品的障碍。基于竞争者差异化的营销创新改变了原来的市场结构,使之由完全竞争进入了垄断竞争,建立相对的竞争优势,并可获取创新带来的差别利益。由于利益的驱动,竞争者会模仿自己。总有一天,竞争者通过模仿会打破自己创新建立的垄断局面。当所有生产者的“产出”再度趋于一致时,新的“完全竞争”又会形成。所以要想长期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企业惟有坚持不断创新。因此与竞争对手形成有效的差异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营销创新的主要内容。

    企业要进行营销创新首先是选择营销创新导向。在产品供不应求或经济短缺的情况下,以及不满足和停留于原有的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潜心创造行业标准的企业,营销创新多采用生产导向。不过,营销创新的生产导向容易犯闭门造车的错误。只要行业有竞争存在,并对自己的生存、发展有影响,企业就必须以竞争为导向进行营销创新,创造出与竞争者不同的差异化。这类企业会把大量时间与精力用在对各相关市场上的竞争者进行全面的跟踪,依照竞争对手的情报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注意自己的弱点和竞争者的劣势。但如果过分强调以竞争者为中心,必然会忽视更为重要的顾客。同时它要由竞争者行动与反应所支配其行动,所以难以按预先确定的方向行动,更多的是跟着竞争者打转转,因而很难取得满意的营销效果。对于营销创新的消费者需求导向,这是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这类企业的创新会更多地注意市场情报与信息资料,在多数情况下能够更好地识别新的机会和确定具有长远意义的策略行动方针。企业通过观察顾客需要的变动,在财力和目标许可的情况下,决定何种顾客和何种新需要才是最为重要的服务对象,但忽略竞争因素也会导致失败。选择哪个营销创新导向,以及营销创新导向的依赖程度都由市场结构决定。因此在更多的时候,营销创新导向要在生产、竞争、消费者需求三维导向之间协调平衡。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调整营销导向。

    二、营销创新维度

    在确定了营销创新导向之后,其次就是选择营销创新维度。营销创新维度选择是指对组织差异化、制度差异化、观念差异化、策略差异化及各差异化维度下具体子项目的选择。

    1.营销组织的差异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组织创新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和虚拟化的发展趋势。

    2.营销制度差异化

    传统上的营销制度经过六种变化形态,即一般意义上的营销作为企业活动中的“平等”“重要”“主要”的职能部门,发展到“综合型”“定位型”的职能部门。

    3.营销观念差异化

    所谓观念创新就是企业适应新的营销环境的客观变化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或看法。由于它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者说它支配着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以,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观念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观念创新的首要问题是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其次树立正确质量意识,再次是增强竞争意识,最后是强化合作意识。

    4.市场差异化

    市场是指企业的服务对象,即目标顾客。它表现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某些类型的潜在消费者或用户的集合。据此,市场创新有两种思路:重新选择销售区域,或重新选择购买群体。市场创新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细分。

    5.策略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