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5 18:1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专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专项规划

篇1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理工科的教学质量。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随着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成立,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的出台,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育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是地方院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

虽然城乡规划学在2011年才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城乡规划实践却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完善。可以说城乡规划专业就是一门先有实践而后有学科的一门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既是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更是城乡规划专业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也很好地指导和促进了国家的快速城镇化。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如何变革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别是民族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是地方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指出“强化实践、重视能力培养是专业规范的重点。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1)认识调研的能力;(2)规划设计的能力;(3)规划管理的初步能力等。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实践领域、实践单元、知识与技能点三个层次。为此,所有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能力、三个层次”来进行展开。笔者认为在“三个能力”方面调研能力是基础,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规划管理能力是目标;在“三个层次”中实践领域是对象,实践单元重点,知识与技能点是抓手。

为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必须遵循上述的逻辑顺序展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从基本的调研能力培训开始到核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管理能力。以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点为突破口,促进若干实践单元的有效实施,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认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业务实践能力。

2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现状及问题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中国西部武陵山欠发达地区,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创办于2004年,学制4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近千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国家快速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做出了部分成绩的同时,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也还存在众多的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武陵山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武陵山地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先后编制完成了五个版本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以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版《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主要实践性环节有军事技能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设计课程有绘画基础、城市规划实用软件、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0.85%。可见学院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认识调研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都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规划管理的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随着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定位的出台,势必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和转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呼之欲出。

2.2 师资力量薄弱,因材施教困难重重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稀缺,特别是高学历专业教师更是奇缺,这是当前国内开办有城乡规划专业高校的普遍现象。而湖北民族学院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更是很难引进高学历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时至今日,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共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2名,讲师3,助教5名。硕士8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1人。专业构成方面,城市规划专业6人,土建类专业3人,测量学专业2人。在现有的教师构成中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交叉能力,但是总体上要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特别是要因材施教更是困难重重。急需建设一支队伍具有地方专业特色的一流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师资力量。

2.3 认识调研环节力度不足

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调研是基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敲门砖。就目前的专业认识调研环节来说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c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而其中暑假社会实践、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以学生自助进行为主,老师只是实践前期指导和后期把关,未能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城市认知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是专业老师全程指导,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是两个专业老师要指导60个学生实习。老师的指导深度严重不足。

2.4 课程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目前主要开设有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规划设计课程。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曾提到,大约需要1992 年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个通晓规划各个领域的通才。为此,在有限的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下要针对性地教好每一门设计课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说因材施教。

2.5 忽视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身需要全面掌握规划认识调研和规划设计能力。目前,我校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课程主要就《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一门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3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好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支撑。以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为契机,以《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为指导,结合学校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及武陵山地区特色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理论课程为指导,以培训学生认知调研为基础,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规划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因材施教,因师施教,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同个体有不同特征,不同老师也有不同擅长专业领域和专业设计方向。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师施教,做到教学相长。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丰富、年龄搭配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 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走向课外,走向社会。加强教师与业界的联系,以及学生与业界的联系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水平。课堂上严把教学理论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设计基础理论。课外引导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校外设计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将学生送往相关设计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习。此外,也把优秀的规划设计师请进校内,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这个学习生涯置身于专业实践领域之中。

3.4 严把实?`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质量关

严格按照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严格组织,细心辅导。建立严格的过程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环节考评机制。严格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现行的城乡规划种类,及各类规划的设计的内容深度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

3.5 构建地方实践教学特色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培养、认知调研能力培养,以及各类设计课程案例点的选择等各方面密切与地方相结合。系统挖掘武陵山地区建筑、村落、城镇等特色,并将其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同时,与地区相关设计和管理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湖北民族学院特色、武陵山地域特点、能充分凸显地方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高职体育 归类引导 技术规则 社团 终身体育

高职学生多来源于高中或中专。通过前期的体育学习和练习,他们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能力都已基本掌握和定型。到高职院校学习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逐步形成终身体育。因而,教学内容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擅长的项目已经没有了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和动力;对能力、水平较低的项目他们不喜欢,就更没有兴趣学习。老师一旦宣布自由练习,基本就是解散。有共同爱好的同学聚在一起活动,没有爱好的学生则无所事事,这样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另外,受目前的师资和场地器材的制约,专修和选修教学还不能普遍开展。

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校自身条件,在不能开设专修或选修的情况下,把普通的“撒芝麻”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压缩和整理,将热门项目归纳整理,进行集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学项目的归纳

1.根据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

每所学校都有很多社团,体育类的社团也有不少,篮球、排球、羽毛球、瑜伽、武术、健美操等。这些项目在学生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适宜于在体育课中进一步开展。

2.根据学生的情况

在男生较多的机械类学校可开展运动强度较大、对抗强、竞技激烈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轮滑等。女生多的学校可以开展排球、羽毛球、健美操、瑜伽等。

3.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

可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灵活选择场地条件、师资力量、地区传统项目,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

二、教学项目的建议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类项目的教学。这些项目的学习内容全面,而且规则、场地、动作技术多,但练习难度相对较低,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1.健美操

踏步、跑步、跳步、踢腿跳、开合跳、弓步跳、弹踢腿跳,这些内容只要学生跟着音乐进行,两节课就学会。在基本掌握健美操的韵律节奏,并对健美操有一定的了解后,学生如果感兴趣,就会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地学习,进而养成爱好。再通过一段课余时间的学习,就能进行简单的编排和选择合适的音乐。

2.健身类

仰卧起坐是基本项目,它可以把所有腰腹肌的练习内容归结在一起。可以将一组15个直腿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仰卧两头起―俯卧背起―俯卧左右侧背起―肩肘倒立5秒―燕式平衡等组合在一起。这类练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增加了学习兴趣。

3.武术

以基本功为教学目标,将常见的手、眼、身、法、步等进行集中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拳、掌、勾,马步、弓步、仆步、虚步,正踢、侧踢、外摆、里合等基本技术。教师对太极拳可以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可以把它的基本要求介绍给学生:两臂自然下垂,头颈正直,下颚回收,口微闭,上齿轻叩下齿,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太极拳的呼吸是自然的深、匀、细、长的腹式呼吸。还可以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起式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云手等简单动作组合成一个90分钟教学的套路让学生学习。

4.羽毛球

可以将羽毛球的规则、场地、基本步法、手法、基本战术等内容在一次课上解决,并进行小比分的教学比赛。

5.排球

与羽毛球类似,先进行传、垫、发球练习。发球练习,第一次课可以先在3~5米的地方发球,在一次课后就可以进行简单的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再促进技战术的提高。

6.技巧项目(适合女生)

可将前滚翻交叉腿―交叉腿转体180度―后滚翻成跪撑―跪跳起―肩肘倒立等项目组合。

7.瑜伽

主要包括站立呼吸式、半月式、笨拙式、鸟王式、树式、仰卧起坐式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肩肘倒立式,并强调练瑜伽讲究的是心境和呼吸的调节与引导。

篇3

我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区发展和改革局在工(区)委、管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根据管委(区政府)《关于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的意见》精神,切实采取措施,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一)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2004年8月,在面向全区征集“十一五”规划调研课题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12个前期重点研究课题和第一批22个专项规划。2005年2月正式下发《关于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的意见》,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召开全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协调落实了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场所,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规划起草小组,申请落实了部分规划编制启动经费。

(二)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总体调度和协调推进工作。为推动规划编制工作整体推进,区十一五”规划办公室分别于2004年11月初和2005年2月中旬和5月上旬对各责任单位的规划编制进展情况进行了调度。目前全区共有3个重点研究课题和8个专项规划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又于6月初确定了妇女儿童权利保护、老龄事业、民营经济等7个专项规划及责任部门。

(三)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宣传工作。一是在开发区政务信息网站上开设“十一五”规划专栏,并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十一五”规划宣传工作。二是在开发区有线电视频道、行政中心办公楼大屏幕、规划专题网站组织开展面向全区的“我为‘十一五’规划献计策”活动。

(四)认真做好规划课题招标工作。按照工委管委领导的指示,6月中旬由区财政局委托专业招标公司组织召开了“十一五”规划招标会议。由外聘专家、区人大、区政协、工(区)委党校和各课题及专项规划牵头单位组成的评标工作组,本着“公开、公正、透明”原则,对各投标人课题组成员资历、课题研究总体思路框架和实施方案、经费报价等情况进行综合评比,最终确定了8家单位作为中标人。目前,大部分课题组与其牵头单位正在进行工作对接和前期调研。

(五)积极与市级规划进行衔接。随着青岛市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全面展开,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参加了青岛市工业、信息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十次专项规划协调会。会同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针对“十一五”期间农业、外经贸、工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研究提出了一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需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上报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力争列入市规划体系。

二、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安排

按照区“十一五”规划时间进度安排,我区规划编制工作已进入课题起草的关键阶段。下一步将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全面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一)按时间进度积极推进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规划编制体系要求,“十一五”规划总体纲要最终需提交区八届四次人代会审议,距此仅剩不到半年的时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牵头单位和课题组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进度推进各项工作。专项规划须于8月中旬完成初稿,8月下旬完成第二稿。9月中旬,编制工作基本结束,进入后期局部完善阶段。总体规划纲要则争取在9月形成初稿,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省、市有关精神,11月份具备向工(区)委常委会汇报的条件,12月下旬形成送审稿(终稿)。为全面保证以上时间进度安排,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办公室将形成定期调度的工作机制,加大协调力度,采取编制工作简报、召开调度会等多种方式,密切跟踪各项重点课题的规划编制进展情况。各牵头单位一方面要保持与课题组的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课题组最新研究情况,另一方面要对课题组的前期调研活动给予尽可能多的协助,使课题组尽快完成前期资料搜集工作。各课题组应根据以上时间进度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定期向牵头单位提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群众参与度。在今后的规划编制中,一方面我们将充分发挥规划专题网站窗口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将结合正在开展的“市民月”等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并由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办公室及时转送至各相关部门,将其纳入“十一五”规划之中。此外,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办公室将定期向区人大和区政协报告规划编制工作进度,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座谈交流、成果汇报等各项活动。在规划编制程序上,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形成后,除征求专家意见外,还将面向区人大、区政协、区直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加以修改完善。

篇4

据朱清孟介绍,河南教育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布局:

新增幼儿学位10万个。在基础教育方面,将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力争年底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所,新增幼儿学位10万个。

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将制定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全面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7000所贫困地区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城镇中小学600所,新增城镇中小学学位54万个。

艺考纳入全省中招。将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稳妥推进中考改革,制定出台中招艺考方案,将艺术考试纳入全省中招。

试办一批综合高中。将编制实施河南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试办一批综合高中,推动普职融合发展,加快普及有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实施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按照“一人一案”的办法,精准施策,重点解决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力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

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在职业教育方面,通^撤销、合并、转型、共建等办法,力争到2018年将全省中职学校调减至420所左右。同时,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开展1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在高等教育方面,启动实施《河南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施方案》,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压缩生均办学条件不达标和严重超过核定规模高校的招生计划,压缩人才培养过剩专业的招生计划。

篇5

关键词:城市更新 政策公共利益

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向存量土地要效益,已成为深圳挖掘用地潜力、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结构及促进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地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深圳在城市更新理念、机制、制度、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法规先行、规划引导、公利优先、市场运作”的模式。

城市更新反映了一个多方面利益同时实现及各方面利益平衡的问题。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障公共利益,平衡多方利益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深圳的城市更新工作,强调了城市更新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保障公共利益、创建节约型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作用,并将这一政策导向充分融入具体管理手段之中。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例如以城市更新单元为基本管理单位,实现规划整合和利益平衡;要求项目贡献一定比例的公共设施用地,切实保障道路、公交场站、学校、医院、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等一系列做法均有效保证了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地,切实保障了民生。

1.创设城市更新单元制度,对零散土地进行整合和整体规划

2009年出台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中首次提出城市更新实行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度,并对城市更新单元的划定原则和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制定程序进行了规定。同时要求城市更新单元提供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迁范围用地面积的15%的用地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将这一要求列入2010年6月出台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申报指引》中,作为城市更新单元申报要求之一。

城市更新单元突破了以宗地和产权划分的习惯做法,以更新单元为单位进行规划,可综合考虑单元内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安排,确保更新单元内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与经营性项目同步建设,有效实现市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2.通过城市更新,增加了住房的有效供给,保障了民生

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深圳实行了城市更新单元配建保障性住房制度。市政府于2010年12月出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暂行规定》,规定了住宅类城市更新项目根据所处区位、交通及用地性质等因素,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以及相关管理规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已批准改造专项规划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以龙岗区宝吉工业区改造项目为例,该改造项目临坂雪岗大道和雪岗南路,处于华为片区核心位置,原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旧厂房,企业面临倒闭。通过城市更新将宝吉工业区片区建设成为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集商贸、居住、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社区。

宝吉工业区有近5万平米的空地,根据《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保障性住房配建比暂行规定》,宝吉工业区按照要求共需配建保障性住房约6.04万平方米,按照5.0的容积率,宝吉工业区需要配置的保障性住房需占地1.3万平方米左右。在更新专项规划中,将这两部分用地(占地约6.3万平方米)与宝吉公司两块宗地进行腾挪,整合参与更新的土地资源,在其中建设保障性住房,并由宝吉公司完成拆迁后交政府收回。

宝吉工业区改造项目为华为科技城提供了商业、商务和居住配套功能,提供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312550平方米(约6000套)。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更新策略,有效加大了房地产市场供给,满足了中低收入人群及人才群体的居住需求,切实保障了公共利益。

3.通过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公共设施,落实重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竞争力。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零星未出让国有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2010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意见》,明确“在每个城市更新单元中,确保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迁范围用地15%的面积,用于建设道路、学校、医院、公交场站、公共绿地等城市公共设施。相关设施的立项优先安排,并与城市更新项目同步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已批准改造专项规划项目中,为不同改造区域配建学校约20所,幼儿园近80所,公交首末站约20个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一批,为大型公共配套设施提供约60公顷的建设用地,建成后产权将无偿移交给政府,初步实现了通过城市更新有效落实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目标。

大冲旧村改造是我市目前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深圳高新技术园区的东侧、深南大道和沙河西路交汇处的重要城市节点,拆迁用地范围为47万平方米,现状建筑量约100多万平方米。该项目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活配套基地,通过城市更新将其建设为集商业、办公及居住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将以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良好的商业运营环境、丰富的街区元素及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为高新技术园区乃至华侨城片区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保障。改造后,为大冲片区提供了约6万平方米的公共配套设施,包括幼儿园2所,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各1所,公交首末站1个及其他配套设施,提高了片区配套服务水平。

同时,城市更新还为高等教育搭建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是深圳着眼未来,建设国际先锋城市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的同时,还启动了深圳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占地约为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深圳大学新校区总用地面积1.7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为配合南方科技大学和拓展深圳大学新校区建设,拆除了南山区福光村、田寮村和长源村等3个城中村及各类低端企业460余家,拆迁用地面积242公顷,拆除现状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通过城市更新进行重建和安置,南科大校园和村民安置区建设现已启动并正在加快推进,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了空间资源。

4.问题与建议

目前,城市更新改造主要由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推动,开发商过分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强调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城市更新中的风险和对城市更新的利益预期,促使了政府、开发商及业主等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更加激烈。

城市更新过程中涉及多主体利益,业主、开发商、政府和社会,均在更新项目中寄予诉求,而这些诉求往往是相互冲突,难以实现。在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城市中,必须综合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因拆迁引发社会不公平问题和矛盾。

4.1应进一步明确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

城市更新应当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节约集约、保障权益、公众参与”的原则,即以优先促进重点发展战略地区改造,符合城市规划和政策要求为指导,注重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优先考虑社会公众利益,充分尊重业主改造意愿,分批分步组织城市更新。

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机遇 新特征 新挑战

[作者简介]杨成明(1989- ),男,内蒙古阿拉善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张棉好(1970- ),男,江西玉山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05-03

一、引言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的地区性差异,积极推动初中后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发展,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由此,我国社会各界开始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满足社会大众终身学习需求与市场需要,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用“大力发展”来表述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还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个体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功用。随着我国社会全面改革步伐的加快,构建具有新时期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外在期盼,也是职业教育自身提升吸引力、疏通发展渠道等的内在需求。新的时期,国家高层和社会各界都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如何把握新的机遇、克服当下职业教育的欠缺和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也是职业教育能否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新机遇

目前,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存在中高职衔接不畅、普职沟通困难、学制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出于社会经济各领域改革和职业教育自身转型的需要,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在此背景下,国家高层、社会各界等都通过顶层设计、教育改革等多元化途径来改善以往职业教育体系的欠缺,这就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国家顶层设计重视,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自2011年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开展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专项规划,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纳入国家专项计划,从国家层面思考、定位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这不仅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统一了各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也为构建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充分条件。

2014年2月国务院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常务会议,强调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增加职业院校办学自、开辟多元通道来促使中高职间的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三对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兴办和改革,探索多方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化职业教育规范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确保职业教育充足的发展动力。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专项规划到国家政府战略层面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强调,促使了社会层面对于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这便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树立了国家层面的标榜意识,从而强化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意义,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发展机遇,营造了改革氛围,提供了转型条件。

篇7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十三五 事业发展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事业发展规划是指导高等院校一定阶段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发展、校园建设、国际合作、党建和思想政治等诸多方面工作的政策性依据和行为指南。2015年是“十二五”时期的收官之年,也是多数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启动之年,科学地做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意义非凡。

1“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背景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以来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近期国家和北京市层面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具体执行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直属高校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等。

2“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高等院校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将分为编制阶段、执行和监控阶段、总结阶段。

2.1编制阶段

高校事业发展规划不是单一规划,是规划的集合。它应包括一个总规划,还应包括专项规划、学院规划以及学科规划等。事业发展规划应是各子规划的概括和凝练,各子规划也是总规划的支撑和保障,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规划体系。事业发展总规划可以包括发展形势、发展目标、重点建设任务和保障体系,其中编写重点是“重点建设任务”,应根据学校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包含各项重点工作,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办学资源能力建设、国际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

要切实提高目标、任务、措施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坚持定性与定量目标相结合,既有体现导向性的目标,又有可以量化、测评的目标,促进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规划基本定稿后需要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

2.2执行和监控阶段

“十三五”规划的执行期应是2016-2020年,共5年。规划的文本制定与实施监测是一体两面,需要发展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进行。规划的执行应结合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跟踪规划的执行进度,依照规划文本并适时给予建议和干预。在规划执行两到三年期间,应组织专家进行规划的中期检查,对规划文本中的定性和定量目标进行阶段性的考评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确保规划的顺利执行。

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必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从制定开始到具体执行再到执行监控一定存在修订和调整,这才是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这种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可以是规划执行的每个环节都更具效率和效果,避免执行偏颇、少走弯路,最终保证规划的顺利完成,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内可考核、对外可评估。

2.3总结阶段

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到中后期应着手组织进行阶段性总结,既应包括取得的成绩和成就,也应该对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具体分析。科学严谨的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3问题与思考

事业发展规划是学校在一定阶段的战略性指导,在实践中,发展规划不能保证学校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但是通过做规划、执行规划,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们会思路更加清晰,学校的事业发展则会更容易取得理想中的成就。所以规划并不是可以解决学校发展所有具体问题的速效西药,而是擅于宏观调理、梳理脉络、提升本质的中药。总之,从学校管理层面,制订和实施事业发展规划是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核心策略,通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校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规划文本并加以贯彻落实,使学校获得预期发展,正是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课题组.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1、制度保障

    1.1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政府要将发展低碳农业纳入中长期规划,明确低碳农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开展调研,尽快研究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如:《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福建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等,以明确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规划要把发展低碳高效农业放在突出位置,除了中长期规划目标外,要有阶段性目标和年度目标、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和措施、明确投入渠道,做到切实可行。

    1.2 建立机构,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机构,如成立省级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发展低碳农业的领导,负责协调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及重点项目,解决低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低碳农业碳排放强度评价、推动低碳农业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示范试点工作等。

    1.3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低碳农业的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报告和评价体系,设立能效和排放标准,建立节奖超罚机制,制定以有机碳含量为基本指标的耕地地力升降的财税奖惩条例、对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施用有机肥(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利用、商品有机肥等)生产、运输、利用制定集成式的激励政策及措施。

    2、经费保障

    2.1 加大财政扶持 在财政安排中,要重视对低碳农业的投入,逐步探索形成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投入低碳农业项目试点,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在土壤保护和改良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设与改善节能、节水等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等。

    2.2 加强金融支持 发展低碳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柱和导向作用,通过示范、引导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①制定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大力支持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的综合利用项目、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②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低碳农业项目、低碳农业示范园、低碳龙头企业,给予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以促进低碳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2.3 拓宽投入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实施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同时,在低碳农业领域引入科技风险投资,建立低碳农业风险补偿基金;积极争取外资、台资赴闽投资低碳农业技术和项目,促进低碳农业对外、对台的合作交流。

    3、政策法规保障

    3.1 健全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分别于2003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施行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促进循环经济法》,这2项法律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制保障。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还应考虑就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农业生产排放物等问题进行立法,制定专门规范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今后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制定与修订与农业有关的其他法律过程中要融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如应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福建在遵循现有法律的前提下,还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一批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及实施细则。逐步健全福建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3.2 制定财税优惠政策 ①鼓励企业参与低碳农业发展,完善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如:对企业采取低碳农业技术进行财政补贴;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给予一定程度的所得税减免;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激励等。②出台政策优惠措施鼓励低碳农业发展,如新增清洁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的补贴转自LUNWEN.1KEJIan.com品种,对增施有机肥、能源和资源节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实施低碳补偿等。

篇9

一、科学规划谋发展

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科学的规划,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推动五大连池市经济发展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目前,五大连池市城镇化率不足20%,远低于国家40.53%的平均水平。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必须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市域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市域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补、融合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统一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基本农田保护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居住建设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三是统一制定市域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合理定位产业布局,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提高市域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提供保障。五大连池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我们必须突出搞好旅游休闲产业规划。

二、借助外力促发展

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市,仅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实现大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借助外力,壮大内力,才能提升发展空间,实现长足发展。突出招商引资的集聚效应。招商引资是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市域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因此,就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旅游休闲产业开发等重点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引资发展环境,以一流的机制,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商到五大连池市投资兴业,为五大连池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撑,来推动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突出对上争取的保障效应。近两年来,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产业投资取向的转移,国家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地方的资金支持力度。去年,国家投入4万亿用于拉动内需保增长,省里启动了千亿斤粮食工程,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五大连池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要抓住这些战略机遇,结合资金的投向,做好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和衔接,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从而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安居工程建设等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上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

三、合理布局优发展

只有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按照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的发展思路,有效推进市域产业统筹发展,才能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市域产业体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历来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作为地方更要把农业工作当成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业的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五大连池市作为农业市,应该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瞄准市场定位,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畜牧业发展政策,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劳务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促农增收。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当地的转化,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工业化进程,“无工不富”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也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走“工业强市”之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突出投资拉动,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牵动,着力培育壮大绿色生态工业、矿泉特色工业以及清洁能源工业,构建地方特色工业发展体系。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抓好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区域内重点企业生产运营,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扩大市域工业经济总量。突出旅游资源优势。五大连池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和优势。省长到五大连池市调研时提出,要发展“大五大连池”,加快提升景区和五大连池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把五大连池打造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招牌、品牌、名牌。按照栗省长的讲话精神,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科学制定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良好局面。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取、政府投入和利用民间资本等方式,不断加快山口湖、朝阳上抗联遗址等旅游景点建设和星级宾馆、旅行社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开发冰上、雪上等冬季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的多元化。

四、区域融合共发展

篇10

【关键词】 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策略

从1999年开始,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扩招以及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双推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2 263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111所,地方属高校1 514所,民办高校638所,各类在校生达2 907万人,校均规模达8 679人,毛入学率达23.3%。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承担了更多的“扩招”责任和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和债务问题。当前,地方高校质量问题和债务问题已提到解决日程,解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育经费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经费来源的拓展。本文基于地方高校扩招十年后的经费来源总量及结构变化,就地方高校所面临的机遇以及拓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多元化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财政改革,高校的经费来源模式发生了巨变,形成了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多元化的格局,但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来源总量、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需要在稳定教育规模的后扩招时期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部来自于政府拨款。8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趋势,其经费收入按来源分为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教育附加拨款、事业性收入、产业投资及资产经营性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六大类,其中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由各类教育事业经费拨款、基本建设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构成;事业性收入由各类学费、住宿费、培训科研经费收入等组成。

不同经费收入来源又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如政府财政拨款目前主要有定额拨款、专项拨款和合同拨款等不同拨款方式,分别来自财政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学费又来自全日制本专科生、自考生、成教生、研究生、硕士生(专业学位)等。可以说,高校经费来源由六大类及较多小类构成,每一小类又面对一个细分市场,需要高校去分析挖掘。下面就现实角度着重分析地方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状态。

(一)地方高校经费来源总量严重偏低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和教育财政改革的深入,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中央高校相比,经费来源总量上的差异比较明显。以扩招十年后的2008年为例,中央高校人均教育经费总量是地方高校的2.26倍,人均预算内经费总量是地方高校的近1.94倍。可以说地方高校面临的资金压力比中央高校更大,也说明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更严重,地方高校在质量提升建设和经费来源拓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比中央高校要严重,任务更艰巨。

(二)地方高校财政性经费来源比重偏低,科研经费收入筹集能力弱

财政性经费来源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渠道,起着稳定支撑的基本保障作用,但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下,地方政府逐渐降低了自身财政责任,地方高校的财政性经费来源占总收入来源比逐渐降低。2008年中央高校总经费来源的56.15%是财政性经费拨款,而地方高校总经费来源中只有44.12%是财政性经费拨款。但这种差异又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拨款方面,其中,中央高校科研经费拨款收入达到11.46%,而地方高校却不到1%。说明中央高校的科研实力更强,获得科研拨款收入的可能更多。

(三)地方高校事业性收入来源比重大,学杂费依存度高

地方高校因其主要依靠扩大招生规模获得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学杂费收入占全部经费收入来源的比重不断增加,2008年其占总经费收入的40.95%,而中央高校仅占18.08%,地方高校是中央高校的2倍多。这表明地方高校在扩招和学费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对于学杂费收入有着较强的依赖。

(四)地方高校其他经费收入来源比重低,经费收入的两元化结构明显

由表1可知,中央高校财政拨款(扣除科研拨款)和学杂费两项收入和占总经费收入的62.77%,而地方高校财政拨款(扣除科研拨款)和学杂费两项收入和占总经费收入的84.29%,地方高校比中央高校高20个百分点,地方高校“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的两元结构比较明显,中央高校的经费收入多元化格局比地方高校明显,成效大。

(五)地方高校经费收入存在地域不平衡

由表2可知,地区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经费最高的是北京市,分别达到31 416.44元和26 181.80元,分别是全国地方高校平均数的2.16倍和3.73倍,分别是全国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低的安徽省和湖北省的3.21倍和6.64倍。同时,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生均总教育经费比重最大的是北京、、宁夏三省市,已达80%以上;而比重最小的有河北、辽宁、福建、江西、湖北、四川六省,低于40%。

二、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的机遇

由地方高校经费收入多元化发展现状分析可知,地方高校的学杂费经费收入依存度高,而其科研服务经费收入低,这与地方高校大多数是教学为主、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比较弱、自身筹集经费收入的能力不足有关。同时,因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政实力以及对所属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同,导致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经费收入来源总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但当前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中央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等都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拓展经费收入来源提供了机遇,为地方高校改变经费收入来源两元结构提供了拓展空间。

(一)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的推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债务问题逐渐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地方高校往往因其自身经费收入来源比较单一问题,影响着地方高校质量建设投入和内涵建设,影响着地方“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和教育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这也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气解决地方高校债务问题。如广东、江苏、江西等省都开始了大规模债务化解,增加专项拨款,其中,江苏省累计债务化解财政拨款已达122亿元。

(二)地方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使得地方政府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如江苏省就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近十亿元。同时,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政产学研的合作发展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需求更多,要求更强,地方高校也更容易从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科研经费、社会培训经费的支持。

(三)教育财政税收的不断完善

当前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深入发展着重体现为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大了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创新建设以及人才建设等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逐渐从以前单纯支持中央高校发展的局面,改变为全面支持中央高校及专项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如2010年启动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规划(2010―2012),每年拿出55亿专项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国家一方面在加大对地方高校发展的直接支持外,通过完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如扩大捐赠税收抵扣额度、范围,支持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政策等。地方高校将从这些政策的改变中获得更多的经费收入来源。

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把握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针对其自身地理位置、学科建设、人才优势、科研实力、社会服务能力、发展战略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和水平,利用市场化手段来拓展经费收入来源。

三、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的拓展策略

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过程也就是地方高校扩大财政经费收入,改变经费收入两元结构,增强财政拨款与学杂费收入之外的其他经费收入来源的过程。

(一)面向政府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

政府财政经费拨款永远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也是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的主方向,该渠道的拓展受到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政府财政经费拨款按用途主要分为教学拨款、科研拨款以及学生资助拨款三部分,其中又分为定额拨款和项目拨款;政府资金渠道按主管部门不同分别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等;有的资金来源是根据学校规模、办学层次、资产规模等进行的定额拨款,它是相对固定而稳定的,所有学校基本无差别,无须竞争,基本一致;有的是专项拨款与项目拨款,是根据具体项目或特殊需要而进行的拨款,它与学校学科类别、办学层次等直接相关,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不是所有学校都有相同的专项拨款。

1.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搜索机制,一方面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来自不同部门政府资金状况,分析学校现有资金筹集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要与同层次竞争学校进行对比,搜集该类学校相关资料和信息。另一方面要从资金来源渠道的财政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搜集相关信息,掌握他们的工作规划和资金支持的动态变化,预先了解和掌握这些部门资金专项拨款的安排和动态趋势,如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教学质量资金、可再生资源利用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

2.地方高校应根据当前政府资金拨款方式的改变,积极整合学校资源,优化学校规模结构,一方面要稳定现有学生规模,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学生规模扩张来实现学校资金来源的增加,另一方面要优化结构,特别是学生专业类别和层次类别结构优化问题。对于竞争性专项拨款,学校应积极争取,要通过资源的内部整合实现专项实力的增强,为专项资金的申请提供强大的支撑。

(二)面向教育消费者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

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担”理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及其家庭必须承担部分教育成本,缴纳一定的学费和住宿费。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办学层次是拓展该部分资金来源渠道的直接形式,但扩大招生规模必然带来相应的师资、设备等软硬件建设投入的增加,否则会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最终影响到学校生源的稳定性,造成学校社会地位的降低,反过来影响到学校经费收入来源。

1.学校招生规模的拓展。根据财政定额拨款方式的规定,学校的学生规模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费资金和财政定额拨款资金量,学校在校生越多,学费收入资金和财政定额拨款资金也就越多。但招生规模的扩展一方面受到国家整体的招生计划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学校现有师资、学科发展历史、设备设施状况的制约。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规模扩张,学校的教学教育质量已成为今后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的主要任务,决定了学校能否继续维持现有规模的关键。

2.学校办学层次的拓展。学校的办学层次同样影响着财政定额拨款量,但办学层次的提升或拓展都需要学校相应的教育能力的支撑,如扩大研究生招生比重,就需要学校拥有更多的研究生导师、科研经费、硕博士专业点的支撑,这些也都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任何一个专业点的建设和提升都需要大量的师资经费、设备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支撑,需要长期的投入积累。

3.学校专业分布的拓展。专业分布越广,学校可招生的专业也就越多。而专业分布又和一所学校的专业发展历史非常相关。地方高校专业的拓展必须依托现有特色优势学科进行。

地方高校如何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前提下,还应加大学校外教育市场的培育和拓展,如拓展培训市场,增加培训收入等。

(三)面向市场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

面向市场的资金渠道主要有企业资金(如科研合作资金、技术培训资金、无偿捐赠资金等)、金融机构资金(如银行合作资金等)、个人资金(如个人捐赠资金等)。以上经费收入来源有的是无偿性的,如捐赠资金;有的是有偿性的,如科研合作资金;但所有这些收入来源渠道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竞争性,这些资金的获取量直接与学校的竞争实力和竞争行为密切相关。

1.企业资金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企业资金目前已成为各高校积极争取的主要经费收入来源,获取企业资金的形式主要有科学技术转让和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共建实验室、共建教学实训基地以及无偿的仪器设备捐赠、奖助金捐赠或货币资金捐赠。地方高校与中央高校相比,其科研实力和人才实力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获得企业资金,特别是本地企业资金有着更强优势。所以地方高校应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经济发展战略,强化产学研合作,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获得更多的企业科研资金支持和本地社会捐赠资金。

2.个人资金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个人资金的筹集主要是积极争取个人的无偿捐赠资金,对于个人捐赠资金的积极争取需要学校建设完善的校友联系制度,建立起从招生、教学、学工和毕业后的整套校友资料,建立起主动的联系制度,克服目前校友工作仅仅为杰出校友服务的短视行为。

3.加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通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地方支持。地方高校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其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往往具有更强的地方特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度更高。如何针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走一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双赢之路,是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如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个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其“大化工、大建筑”的学科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通过“顶天立地”的科研战略,通过引进企业实验室进校园,“十五”期间,累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收入超15亿元。

(四)面向学校自身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

面向学校自身的经费收入来源拓展主要指学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资源优势进行的产业投资、资产出租出借、资金的金融运作等方式的经营与服务收入拓展。这些资金的取得与前面各渠道资金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其更多的是基于高校自身的经营。

1.产业投资收益收入来源拓展策略。近几年,随着高校产业改革的深入,学校校办产业的规模在逐年增加,但收益分配的比例过低,既有校办产业经营利润不高的问题,更有校办企业学校股权分散造成的后果。所以,学校在投资校办企业或委派董事时一定要明确学校收益实现问题,要避免企业长期不分股利的现象出现。

2.资产出租出售收入来源拓展策略。高校利用自身校区区位优势,开展资产出租出售,通过让渡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通过资产的空间置换换取资产的增值来获得各项经营与服务收入。

3.存量资金金融运作收入拓展策略。高校在日常的运转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存量资金和金融市场,如捐赠资金的留成,职工工资的、学费代收等,而这些为高校进行资金运作提供了需求,前者受到国家政策性约束,只能进行定期存款而获得利息收入;后者可通过市场的让渡获得银行在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支持,如校园一卡通建设资金。

经费收入来源的拓展策略并不存在唯一正确或最优的方式或途径。每个地方高校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学科水平、专业结构、师资力量、资产规模以及面对的群体对象等差异都是决定不同高校采用不同拓展策略的内在影响因素。不论是采用单一的扩大财政经费收入来源的拓展方式,还是采用多途径、多元化的拓展渠道和方式,各地方高校要与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发展相适应,必须保持地方高校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moe.省略/edoas/website18/28/info1262244458513828.htm.

[2] 教育部.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DB/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14/info1261551774618114.htm.

[3] 朱振林.论大学办学经费多元化战略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11-12.

[4] 袁连生.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变动分析[J].教育研究,2004(6):23-27.

[5] 孙志军.扩招十年来中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收入的变化及解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72-80.

[6] “顶天立地”:南工大竞争力的源泉[DB/OL].光明日报,省略/01gmrb/2008-10/03/content_844435.htm.2008-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