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专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5 18:1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电专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电专项规划

篇1

【关键词】电力专项规划;负荷预测;线路走廊规划

1、引言

由于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是由两个不同主体组织编制,易出现脱节现象,造成规划区域内未预留变电站站址,电力需求无法保障,电力线路斜穿建设用地,影响建设用地的开发应用。为避免上述现象,电力专项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提出远期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走廊需求,向政府部门申请对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进行预留、控制和保护。本文结合某工业园区电力专项规划,分析了工业园区电力专项规划的要点,可为工业园区电力专项规划提供参考。

2、电力专项规划要点分析

2.1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工业园区通常是分期规划,分期建设。工业园区发展目标、发展策略、规划结构、功能布局是电力专项规划的基础数据。园区用地性质的划分、用地规划、容积率规划、路网规划可为负荷预测和线路走廊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2.2负荷预测

因工业园区在规划年限期间的发展程度难以确定,所以工业园区电力专项规划一般按饱和深度开展。电力专项规划既要反映规划区域未来对电力经济性和可靠性的需求,又要满足当前负荷增长需要,其依据的基础是负荷预测。

工业园区远期(2030年)负荷预测宜采用负荷密度法,主要依据如下:

1、工业园区历史数据缺乏;

2、工业园区建设速度快,负荷密度法可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数据;

3、负荷密度法不仅可预测整个工业园区的负荷总量,亦可反映负荷的空间分布;

4、不确定的因素只有负荷密度的取值,受人为影响的因素较少,理论上可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得到相对准确的预测结果。

工业园区近期(未来四年)负荷预测宜采用负荷报装法和计及饱和程度的负荷密度法相结合,主要依据如下:

1、规划年第一、二年的新用户负荷报装数据较全,负荷报装法可结合现有负荷自然增长率及新报装负荷实用系数来预测规划年第一、二年负荷;

2、同类负荷历史用电数据可为新用户报装负荷实用系数提供经验值作为参考;

3、规划年第三、四年工业园区可预测相对准确的饱和程度,在负荷密度法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计及工业园区饱和程度可预测规划年第三、四年负荷。

在负荷预测时还需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不同性质地块容积率不同,不同区域同一性质地块容积率有差异。

2、不同性质地块负荷存在同时率问题,不能简单相加。利用不同类型负荷的典型日负荷曲线,把每一个地块的负荷按其相应的负荷特性曲线分成24个时段,然后在每一个时段上对各个地块的负荷进行相加,得出一条新的合并后的日负荷曲线,新曲线的最大值就是整个工业园区远期负荷值。

2.3电网目标接线确定及线路走廊规划

工业园区高压变电站布点较少,高压部分的目标接线相对容易确定。中压配电网的目标接线和线路走廊规划是电力专项规划的重点。根据配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和园区负荷预测结果,园区中压架空线目标接线采用多分段单联络或多分段两联络方式;中压电缆目标接线采用单环网、二供一备、或“三减一”方式。

工业园区规划道路红线包括15、20、25、30米四种规格。架空线或电缆应沿绿化带布置。25、30米道路架空线设计回数不宜超过8回,路径设计不宜超过2路,单个路径宽度不宜小于7米;电缆设计回数不宜超过16、24回,路径设计宜采用单路,路径宽度不宜小于1.6米。15、20米道路架空线设计回数不宜超过4回,路径设计宜采用单路,单个路径宽度不宜小于7米;电缆设计回数不宜超过8、12回,路径设计宜采用单路,路径宽度不宜小于1米。

2.4中压配电网线路选择

通常情况下,架空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远大于电缆线路。从这个角度看,10千伏线路采用电缆可提高供电可靠性,但电缆线路的可靠性是建立在投资较大的基础上的。作为企业,应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规划中压配电网线路应主要采用架空线,在商业、居民区采用电缆,电缆敷设的方式宜采用排管或直埋为主,电缆沟为辅。

2.5规划评估

规划评估是对整个规划方案的全方面评估,包括现状问题解决情况、规划技术原则的落实情况、供电能力分析、线损率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由于电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大部分来自预测和估算,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为了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需进行包括新增电网工程总投资、增售电量、电网线损率、收益率及经营成本等因素的敏感性分析,估计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确定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篇2

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年城市专项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具体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契机,以城乡规划年活动为引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采取政府统领、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方法,有序推动我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二、专项规划编制项目

综合类专项规划2项: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共9项:

包括:给水、雨水、污水、供电、电信、供热、燃气、竖向、环卫。

公共服务设施类专项规划共5项:

包括:城市商业网点(含市场)、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城市体育设施、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和城市教育设施(含中小学)。

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共4项:

包括: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工程规划。

三、编制工作安排

目前,在我县的专项规划编制中,雨水、污水已经完成,进入审批程序;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城市总体设计)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应和城市详控规划同步进行,需由清华大学随控规一同完成。其它专项规划还没有开展,需抓紧实施。

(一)任务分解

按照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建设局:负责协调各部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和信息报送,并具体负责:给水、燃气、供热、竖向、环卫、人防的专项规划的编制。

水务局负责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编制。

文体局负责城市教育设施规划,城市文化娱乐设施规划和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的编制。

科技局负责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

卫生局负责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的编制。

商务局负责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

消防大队负责城市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编制队伍的选择

为保证规划编制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要选择具有建设部颁发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队伍,并规范运作实施。

(三)时间要求

按照上级要求,所有专项规划编制要在2010年6月底以前完成审批程序。

篇3

关键词 :高压配电;变电站;优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TM64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世界各国的电力工业正逐步由原来的国家垄断经营向自由竞争的电力市场机制转变。同样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现有的城乡电网己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过去我国对电力的发电和输电环节的投入较大,而对于配电系统的建设则相对滞后,致使城市电网的设备比较陈旧,网架结构薄弱,网络供电能力不足,供电质量差,供电可靠性低,运行和维护费用高等等这些特点。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公司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运行、维护和建设电网的费用。因此,如何进行配电网规划以及在规划中协调好可靠性和经济性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配电变电站规划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城市中压配电网网架结构薄弱,主次网架不清晰,网络连接复杂,造成了用户电压不稳定,网络损耗过大,事故发生频繁等等问题。我国的配电网规划与设计,主要是由规划人员的经验和对一些电网的局部计算的来进行,在有限的条件下解决线路过载,负荷增加,电压质量底等出现的一系列的新的问题。那么对于规模日益扩大的配电网,这种规划与设计的方法越来越不能够满足配电网的合理建设和经济运行。由此看来,全面的规划优化配电网架结构,一方面能够降低网络损耗,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降低投资和维护的费用。

二、配电变电站规划的核心内容 2.1现状分析

调研、收集电力规划基础资料,是编制城市电力规划的基础工作。应有针对性的调研收集有关的基础资料。

调研城市各类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归算至10KV电源侧处)的现状资料或地方现行采用的标准和经验数据;掌握规划范围内的人口、土地面积、各类建筑用地面积,容积率(或建筑面积)及大型工业企业或公共建筑群的用地面积,容积率(或建筑面积)现状及规划资料;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主要产品产量、产值等现状及规划资料;规划区道路网、各类设施分布的现状及规划资料;城市电源、电网资料,包括:地区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城市供电电源种类、装机容量及发电厂位置,城网供电电压等级、电网结构、各级电压变电所容量、数量、位置及用地。 分析现状存在问题,如高压线路布局不合理,破坏市区完整,跨越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变电所规模、分布与市区发展不相适应,应进一步调整、增加容量,均衡布置等。2.2划分功能小区 对配网进行规划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到该地区的用电性质,即用电功能区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用电分布情况将规划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小区,一般分为: (1)功能块。集中使用功能相同的,一般不穿越道路、面积不很大的小块为功能块,可以根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安排进行划分。 (2)地块。四周以道路为界,使用功能基本接近,面积较大些,根据地理条件来定。 (3)小区。几个地块性质基本接近,在地理位置及各种管理上连在一起的区域,面积稍大。 (4)地区。面积较大,在地理位置上,行政管理上相对独立的一个区域,如各种城镇、开发区、自然形成的农村等。 2.3负荷预测 作为规划的基础工作,负荷预测是进行配网规划的基础。进行配网规划时,要确定一个具体的负荷分布或负荷点位置,否则相关的变电站和线路是无法进行布局的,因此功能小区的划分是基础中的核心,必须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负荷预测数据,如用电水平的变化,用电参数的调整过程等,这些资料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要时可与其他规划结合进行。 2.4供电区域的划分 供电区域需要根据功能小区进行划分,划分时需要根据已有配电线路的分布和运行情况,保证满足已有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完全覆盖到其配电线路所供电的地区,并满足所有已有变电站的供电区域不重叠,确定供电区域的负荷中心。在此基础上若新建变电站,则需根据已划分好的供电区域和新建的10kV配电线路情况,重新对供电区域进行划分。 2.5规划主干线路 完成新建变电站的规划后,就应该配置配电线路。若是长期的规划,则应按照变电站容量来配置全部的主干线路,接线方式和配电站、配电变压器的布点等详细的规划需要比较确定的方案后才能进行,且要配合道路的规划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配置,同时还必须保证各个用户的用电要求。

三、电力专项规划构想

3.1规划背景和意义

3.1.1适应城市发展,满足供电需要

为了适应城市城市空间发展建设的要求,实现区域电力工程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城市电力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特需制定城市电力专项规划。

3.1.2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节约型社会。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国家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对于电力设施的占地选择是十分关键的。应结合地块的用地性质、未来的发展,以及电力设施的规模,合理规划设施的位置,并能满足服务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规划建设中城市,电力设施的建设也要与城市的特点相匹配。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电力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布局,构建结构完善,安全可靠,运行灵活,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城市电网系统,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裕、安全的电力供应保障,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电力专项规划要紧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

3.1.3满足城市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求

解决城市发展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意义重大,合理的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以城市规划对区域定位为依据,进行电力基础设施合理规划,使之能够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支持各大项目的顺利展开。

3.2 规划原则

3.2.1坚持近远结合,兼顾近期建设

电力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城市规划,以近期需要建设的设施为主,对于中远期的设施采取预留的方式控制其用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近期急于建设的项目应选在施工难度较小的地点,便于缩短施工工期。对于中远期建设的设施,近期只是控制用地,并且用地可在适当范围内进行调整。

3.2.2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符合技术要求

电力专项规划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对于电力设施采用的规模应结合城市规划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对于变电所的布置形式的选择应结合该地区的发展规划,在中心区采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设计方案。

3.2.3合理预留电力设施和廊道

对于电力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其用地规模,对于变电所的进出线,需要结合道路路网预留线位以及统一的廊道。特别是出线,如果出线没有线位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完全发挥变电所的功能。

3.3规划方针与目标

以某市总体规划目标为例,某市总体规划要求重点项目及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城市发展对电力建设等工业配套设施的需求将急剧增加,现阶段的基础设施网络将不能满足其未来发展需求。电力专项规划依循以下方针及目标:

3.3.1依据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3.3.2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

3.3.3与城市其它市政工程设施相协调;

3.3.4坚持电力适度超前,符合电力行业自身发展要求;

3.3.5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用电增长需求;

3.3.6远近结合,以近为主,要具可操作性和便于管理。

四、负荷预测 4.1影响负荷改变的因素 (1)作息时间。通常情况下在白天正常工作的时间内负荷是较高的,而晚上负荷将达到最大值,深夜负荷达到最小值,中午休息的时候负荷也会降低。 (2)生产过程。连续工作的生产型电力负荷是非常稳定的,加工业负荷由于存在三班制的情况,其负荷也比较稳定。由于一班制加工业的负荷是集中在白天的,夜间的负荷会非常低,负荷很不均匀。 (3)季节。负荷也带有季节性的明显的差异,一般冬夏两季由于气温的因素,负荷是比较大的,而春秋两季的负荷相对比较小。季节性的负荷给用电设备的检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综合考虑季节性的因素,绘制季节变化对负荷影响的曲线,减少负荷变动性的影响。 4.2负荷预测的目的 负荷预测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准确的负荷预测需紧密联系电力系统的需要,制定严格的预测计划。通常配网规划中的负荷预测要求以年为单位,预测今后5-10年的负荷变化情况及远景年的饱和负荷情况,为新建变电站的布点和线路的构建奠定基础。 五、配电变电站接线模式的选择 接线模式选择是配电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关系到配网规划的经济性,也涉及到供电的可靠性,和对未来配网改造的便利性。通常应根据负荷的性质和等级选择相应的配电线路的接线模式,对于负荷等级高的用户,应选择双电源供电或者两路线路供电,以保证一路电源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其安全可靠供电。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对配网选择的接线模式进行定量的可靠性分析计算,量化优化配网结构,以达到安全性和经济性并行的目的。选择配电网的接线模式一般需要考虑如下一些因素: (1)可靠性。安全可靠供电、保证用户的正常供电是配电的首要任务,接线模式的选择应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2)经济性。在具有相同可靠性的条件下应考虑其经济性,保证配网线路建设的费用最低,合理提高线路的使用率。 (3)灵活性。配网建设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负荷的重大改变和配电设备建设时序的改变,配网接线模式应能适应这些变化,便于改造。 (4)延续性。配网的接线模式选择还应保证配电建设的连续性:在原有线路的地区,新建的配电线路应尽可能地结合原有的线路优化电网结构,在新建线路的地区,应尽可能地采用简单的接线模式,以便于配网的扩建和改建。 六、配电变电站接线应注意的问题 要根据用户供电可靠性的要求,选择接线的方法。根据用户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一般将用电负荷分为一、二、三级:一级负荷为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的伤亡,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和很大影响者,如重大设备损坏、重大产品报废、用重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大量报废、国民经济中重点企业的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并需长时间才能恢复。二级负荷是指中断供电将影响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者,如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电力负荷。三级负荷为不属于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的其他供电可靠性要求不高的负荷。 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独立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切换至另一个电源,且不能同时受到损坏。二级负荷对供电电源的要求是由两个电源供电,应做到当发生电力变压器故障或电力线路发生故障时不致中断供电。三级负荷对供电电源的要求不高,通常采用放射式线路供电。选择配电线路时应注意其所带负荷的等级后再进行规划。

结束语

为了制定一个经济、合理、可靠的电力系统专项规划,必须首先调查各种性质的用地情况和预测电力负荷增长水平。 未来的预测不确定性强。这就要求规划方案具有前瞻性,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适应变化余地,符合适度超前的原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电力规划具有统一性,要求在规划过程中保持规划原则、规划方法的统一。规划中将规划区及周边地区电力网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各级网络结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层次分明、配置得当的电网结构,保证安全、可靠、经济供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3]程浩忠.电力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陈章潮.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宋晓辉 白晓民 配电网规划设计中潮流计算表格法[J]. 供用电, 2007,(01).

篇4

关键词:市政工程;规划编制;指导

1引言

我国当前处于城市化高速增长期,高速城市化伴随着城市实体的快速发展和展延,而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则构成了城市经济和城市空间实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市政工程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求规划起到龙头作用,城市市政工程建设现状也要求从规划上理顺关系,尤其在旧城改造中市政工程规划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高水平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规划,而科学合理的规划则取决于高起点的规划编制办法和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加快,市政工程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例如城市的供水量、交通以及污水、垃圾的处理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整体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市政工程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从健全法规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出发,突出重点,完善和提高规划编制的规范性、科学性。

2市政工程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分析

2.1市政工程规划层次的划分和内容的界定

对照区域和城市规划的层次划分,市政工程规划在阶段上可以划分为相应的宏观区域层面、中观城市总体和分区层面、微观城市详细规划层面的规划。前两者主要解决区域体系和城市系统问题,后者重点解决规划落实和建设操作问题。一般认为市政工程规划内容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等。但随着近年来对于区域和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规划统一安排要求的提高,电力电信、广播电视、城市防洪、环卫、公交以及竖向规划也应该一并纳入市政工程规划的范畴。

2.2市政工程规划的概况

就城市规划序列而言,目前建制镇以上的城镇基本己编制了总体规划或已进行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其内容中已包含了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从宏观上解决了基础设施的规模、系统、指标等问题。但由于其作为综合性规划,不太可能从操作的层面上把市政工程解决得较具体和周到,因此就出现了总体规划层面上的专业规划,来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这一层面的规划正在陆续开展,以专项规划、专业规划以及政府白皮书等形式予以公布实施[2]。近年来为适应快速发展,各级城市政府陆续开展了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在南京等地区已实现了城市建设地区的全覆盖。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规划的指导,加之编制时间、编制单位的不同,分散的块状的控制性规划中的市政工程规划内容在网络系统、管径、埋深、指标等方面难免出现相互衔接方面矛盾和问题。因此,许多城市着手编制市政工程详细规划或者力图解决某一问题的专项规划。但这些规划一方面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编制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对其编制内容、深度等进行衡量,就在成果表现形式、内容深度上有较大差别,从而提出了制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编制办法的迫切性。

3市政工程规划编制的组织管理现状

市政工程规划编制是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整体规划需要依赖于市政工程规划编制。这是因为市政工程规划编制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3.1市政工程规划编制为城市整体规划提供科学的论证,但无法准确定位市政设施

市政工程的专项规划编制,由专业部门的团队对市政工程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规划编制,这样的论证更为科学化。但市政工程的专项规划编制,需要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大环境下进行,由于对整体规划了解不深,无法根据大环境准确地定位市政设施建设,造成该专项规划编制与城市整体规划编制不协调,衔接不紧密,严重影响城市整体的规划编制。

3.2市政工程规划编制更为详尽,但规划范围受限

对于某一个市政工程进行专项规划编制,聚集各方专业人才进行规划编制,用最精锐的部队,得到的战绩一定是惊人的。对市政工程进行专项规划编制,可以有充分的空间考虑工程的各个方面,面面俱到,规划编制非常详细。然而,由于市政工程规划编制仅仅涉及一项工程,规划的范围会非常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市政工程规划编制会因范围小而受到限制,不利于市政工程规划编制的发展,影响城市整体规划[3]。

3.3市政工程规划编制与城市整体规划步伐不一

市政工程规划编制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是在城市规划有特殊需求的时候产生的。因此,在某些程度上,有的市政工程进行专项规划编制,不吻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大基调。如果每一个市政工程,都由不同的专业团队进行专项规划编制,就会出现多种风格迥异的市政工程规划,各个市政工程无法完美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无法与城市整体规划和谐发展。

4市政工程规划编制的策略

4.1重视对现状的调查了解

在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中,对现状的了解非常重要,现状情况是否已调查清楚,直接决定了市政工程规划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应重视对现场踏勘和现状资料的收集,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清楚市政工程的现状,并绘制出准确和完整的各类工程现状图,在此基础上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对现状工程管线认真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哪些管线可以利用,哪些可以废除。对取消的管线,应提出相应的过渡措施,避免现状与规划脱节影响工程管线的正常运行。

4.2处理好与城市总体(分区)规划的关系

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以城市总体(分区)规划所提供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用地布局规划为基础和前提,工程负荷的预测、工程管线的计算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用地布局与用地性质。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城市规划中专业规划的关系,专业规划为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基础和导引,而市政工程专项规划则对城市规划中的专业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4]。

4.3道路工程规划是工程专项规划的基础,城市道路是各种市政工程管线的载体

道路工程规划的切合实际和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决定了工程管线的准确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完善。在确定城市道路标高和坡度时,除满足道路的有关规定外,还应充分考虑城市排水、防洪排涝的要求,并尽量减少土方量。

4.4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若暂时还不具备对所有市政工程进行综合规划的条件,可根据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程规划的需求,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加以编制,如单独编制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城市供电工程专项规划等。一般情况下,建议应优先编制道路及排水工程规划。因为排水管线为重力流,对道路和场地竖向要求较高,而且排水管线所占道路空间资源相对比较多,又布置在其他管线的下方,对其他管线的空间布置有很大影响,因此道路和排水系统规划应优先提到议事日程上去。很多城市就因为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排水管道建设与道路系统衔接不够,造成污水没有出路,排水不畅,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结论

我国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城市市政工程也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大、展延而发展。市政规划中的基础设施更是一个城市空间和经济的发展支柱。因此,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的编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市政工程规划现状、工程规划中的难点、对策以及热点工程规划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农世战,覃景业. 探讨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几点问题[J]. 河南建材,2013,01:145-146.

[2]问小川. 市政工程中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和编制质量分析[J]. 城市建筑,2013,16:231.

篇5

关键词:电网规划;城市规划;协调发展

Abstract: The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planning common objects and planning objectives, are related to the city construction land control and space corridor, they shoul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is very important, the key i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lanning.

Key words: network planning; city plann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TU984

前言

“十二五”期间,随着新一轮全国电网规划的全面实施和资本、能源、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全国电网又迎来了新一轮建设。

1.电网规划的意义

电网规划是电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规划对于指导电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电网规划工作涉及到电网现状数据分析和评估、电力需求分析和预测、规划方案分析和研究、相关电气计算校验、经济性评价以及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具有工作量大、复杂性突出、涉及面广、相关信息繁琐等特点。现阶段大部分电网规划工作完全依靠人工完成,规划结果受规划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影响较大,且主观性较强,“先有结果,后做规划”的情况较为普遍,整个规划过程协同工作效率较低。福建电网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日益繁重,在保证规划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效率是对电网规划工作的必然要求。

而城市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城市电网运作是否良好取决于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是否科学、是否经济合理。对于固定资产额巨大的供电企业而言,城网规划工作在供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供电企业首先要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合理安排资金进行电网规划及电网投资,其次需根据用户对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差异及对电价的承受能力,按照定制电价的思路来确定其具体区域的规划工作。

2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矛盾

2.1电网规划大多由电网企业自行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城镇发展趋势,有些规划目标过高或过低,缺乏科学性,与地方城镇规划建设存在较大差异。

2.2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相比,存在一定的单项性,电网规划建设虽属电力基础性设施建设,但在电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出现矛盾时,地方政府往往更偏向于城市规划建设。

2.3信息交流不畅,形成你编的规划、我编我的规划,电网规划建设因不能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审批难度大,因而常常抱怨电网企业电网建设无计划、无顺序,随意性强,想到哪、干到哪。

2.4科学性不够、实施不好、规划之间不衔接等,是各种规划共同的问题,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衔接不好,从根本上说是政企关系问题。电网规划应属行业规划,更多体现行业特点和电网发展目标,并具有区域性和跨区域性的特点。而城市规划是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政策的要求编制的综合性规划,在电网规划布局与城市规划布局相比,地方政府往往更偏重于城市的结构布局与发展。另外,在规划间关系方面,电网企业不能主动向政府汇报规划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也简单以“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划定两个规划间关系,认为企业要服从于政府,其规划也应服从于地方规划,从而淡化了两个规划间的有机衔接。

3做好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实现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衔接

电网规划的目的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提高总体社会效益,应该说电网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空间内电网的科学合理布局,更多地强调技术和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城市总体规划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作的一个综合全面规划,更侧重于规划市区的科学合理的布置,更多地强调规划实施的管理与指导。因此,两者的衔接首先要落实到规划的编制阶段,在审批和实施的过程中也要衔接。电网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编制,

3.1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电网规划也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就市级电网规划而言,在层次上要考虑与国网、省级电网规划相衔接,在层面上要考虑与电源规划、特高压电网规划以及城配网规划、农网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包括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又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则包括环保、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等。城市总体规划不但要做好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同时还要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那末电网规划既属专项规划,其电网建设的用地及走廊就应给予保障,但由于规划间存在的不统一性、不准确性和不协调性等问题,往往在具体问题上存在相互制约、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从大到小的层次去梳理,将规划的衔接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上进行统一规范。

3.2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电网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统一的规划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渠道的互通,形成两个规划间的常态沟通机制。具体组织两个规划的编制单位电网企业和规划部门应该加强联系沟通,互相探讨,建立两个规划间的长效的协调机制,应共同就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规划的范围、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的周期与编制、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协商,从规划编制、修编、审查等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从变电站站址用地、线路走廊、电网布局等各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证两个规划相互衔接。在编制电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电网建设应当与城市化进程协调一致。

3.3共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电网规划要求根据社会经济和城乡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电网网架布局,确定建设规模和方案,需要预留站址用地和线路走廊。而城市规划建设则更侧重科学合理布局和保护环境,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资源约束,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两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电力基础设施,满足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布局、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应该是两个规划衔接的总基础。其核心内容是电网规划布局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着两个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关系着城市能否健康发展。“规划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负责编制规划的电网企业和城市规划部门应本着城市电网与城市设计协调原则,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为目标,根据城市综合布局,确定电网网架布局。电网企业应依据城市建设规划,从电力建设适度超前和贯彻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出发,不断优化和完善电网结构。尽量使输电线路走廊与交通规划紧密结合,避开人口密集的城镇和村庄,将新建线路及改造老旧线路尽可能建设于规划走廊内,便于土地总体规划。新建变电站选址既考虑位于负荷中心,还应考虑占用荒地,合理控制用地,对距离居民区较近变电站,选用新型高科技设备,紧凑型布置、全封闭组合电器、低噪音变压器等先进技术以及典型设计,以尽量减少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多回路杆塔、紧凑型设备、大容量导线,低噪音导线等技术,优化基础型式、铁塔结构、总平面布置等,少占土地,少占通道,少拆房屋。

篇6

结合镇乡行政区划调整,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10个镇乡的总体规划。其中城市消防专项规划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市城市消防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并适时调整。各镇乡总体规划中要有消防规划专篇,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沿海生态景观、生态城、北湖生态旅游、风情区、新城区生态发展等规划中涉及消防安全的,要编制消防规划专篇。

二、城区、工业园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城区(主城区、开发区、新城区)和工业园区(、、)新建、改建道路过程中,按照间距120米设置1只消火栓的标准,沿道路同步设置市政消火栓。当道路宽度大于60米时,宜在道路两边设置消火栓,并宜靠近十字路口;消火栓距路边不应大于2米,距路边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米。

城区、工业园区已建道路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要制订计划逐步增补;沿路已形成工业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或公共建筑群的,必须增补市政消火栓。新建住宅小区的室外消火栓必须一步到位,老居民新村室外消火栓设置数量不足的,按照保护半径150米的标准增补。

年内,精细化工园消防站要达到二级消防站建设标准;工业园消防站要完成立项、征地和设计方案,并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船舶工业带完成消防站选址、立项工作;初步建成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

三、镇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各镇乡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和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实现农村道路黑色化和村村通,改建拓宽桥梁,疏浚河道,一并解决农村消防车通道和消防水源问题(消防车通道净宽应不小于4米)。镇乡繁华路段、镇乡原有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要增补公共消火栓,或设置公用消防水池,临近河流的企业可设置便于消防车停靠的取水码头。要结合等四个区域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一并落实市政消火栓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要参照新建住宅小区建设标准,同步设置室外消火栓。

各镇乡要将派出所保安联防消防队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灭火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能及时得到维护和更新。年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或人口达到10万元的镇要建立专职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可依托派出所保安联防消防队组建,配备消防电动手抬泵和小型消防水罐车。

篇7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专项整治的紧迫感。批发市场物资集中,人员密集,大部分市场建设之初缺乏消防统一规划,防火间距、耐火等级、消防通道、水源等方面存有先天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造成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多数板材加工企业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消防安全隐患更加突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整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工作做为我区创建“平安河东”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抓紧、抓好、抓实。

2、严格标准,确保整治效果。要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统一标准,结合我区实际,重点解决市场和板厂消防管理缺位,消防设施缺乏,消防通道间距不足等突出问题。各批发市场要健全消防领导组织,确定专人从事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配齐各类消防器材,保证充足的消防水源,严格电源、火源管理。各板材加工企业要提高厂房耐火等级,留足防火间距,配齐消防设施器材,各有关街道、村(居),要按照规定配齐消防摩托车和消防泵,随时做好预防和扑救火灾的准备。通过治理,使全区的批发市场和板材加工企业消防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从近期全国发生的几起特大火灾事故来看,公民消防意识淡薄,自防自救技能薄弱是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的重要原因。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和火场逃生常识,切实提高批发市场和板厂从业人员的消防技能,督促他们自觉地做好各项消防安全工作。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公安、财政、建设、规划、安监、物价、供电、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区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实施工作,各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治理领导机构,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要具体靠上抓落实,并及时将治理情况上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篇8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04-02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逐渐得到重视,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主要分为人文地理类和工程应用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设置的课程以建筑设计及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广、工程应用性强,具有课程内容专业跨度大的特点,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热力工程、燃气工程、通信工程、防灾及环卫等工程规划。城市工程规划应用在不同规划层面(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是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我校五年制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为指导,在我校城乡规划专业2017级培养计划重新修订前提下,依托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综合改革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之一,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内容属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项规划部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城市工程系统中的各R倒婊,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中的专项规划奠定基础。“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基本内容是讲述六大管线工程规划(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及城市防灾、环卫工程规划,因此该门课程具有专业方向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本课程有较系统的认识,通过学习掌握工程系统规划中三大主体内容,即各专项工程规划设计容量规模、各专项工程设施布局规划及六大管线敷设规划,并且能将工程规划内容运用到不同规划层面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实践应用能力,而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学生对工程规划分析实践应用能力缺乏的问题,在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我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在大三开设,前期学习的相关课程有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后期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课程,该课程是学生较早学习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56课时。我校针对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散、课程设置的学期联系不紧密问题,进行了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及教学计划调节工作。在此次教学计划调整中,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时数进行调整,由原来56学时的理论教学课程,调整为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在总学时、总学分未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教学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二、理论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由于“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内容跨专业方向多,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改革中,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优化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该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建立,另一方面是该课程在城乡规划课程群体系建设中内容体系构建。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中要与其他课程进行协调,注重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明确课程主干内容,将基础理论的讲授与规划设计实践培养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规划案例讲解,贯穿“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工程规划应用能力。“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内容讲授中需对各专项规划内容结合城市规划的层面进行知识点分类整理,不仅仅是进行分专业讲授,即需要结合总体规划层面和详细规划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工程规划课程内容优化,有利于学生在城乡规划中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在工程规划方面出现了新的理论及应用知识内容,如针对我国城市内涝现象和排水问题,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住建部2016年3月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且规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学生还应对工程规划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应用进行了解、学习和掌握,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国家工程规划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规范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与更新。

2.教学案例与素材库建设。“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是一门工程应用性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学生在学习后能将各种工程(如城市给水、城市排水、城市供电等专业)运用到城市规划专业中,而不仅仅是研究不同的工程专业内容。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及素材库进行支撑,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与素材库的建设应结合工程规划的专业及城乡规划特色构建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各种专业工程量的预测;第二部分为地上可见的各种工程设施布局规划;第三部分为地下不可见的各种工程管线规划设计。通过案例库和素材库的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并进行跨学科专业内容整合优化。

三、实践教学改革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胜任不同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工作的意义重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城乡规划专业需求,因此应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部分完成是通过采取设计类课程、工程案例及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与能力。以课程设计为基础、以工程案例为手段、以项目驱动为切入口,在课程群内形成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及辅导。培养学生相互沟通与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规划应用实践能力。

四、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提高学生工程规划应用实践能力,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城乡规划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专项规划设计应用,将学生独立学习与团体创新结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同时提供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互动学习的途径。

2.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传统的考核(期末考试)形式单一,对于工程实践应用性强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学习内容的考核仅用单一的试卷形式存在缺陷。在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探索了由传统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期末考试)向形成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考核的转变,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作业(10%)、平时考勤(10%)、课后小组实践调研(20%)、课后小组实践设计(1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对该门课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考核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课程教学计划及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修改,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和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进行探索。在教学改革中,理论教学改革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以我校的信息化教学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的手段,实现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改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践教学改革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教授方式,增加团队的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为城乡规划专业培B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洪伟.关于《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04):26-27.

[2]夏宏嘉,姜云.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动态深化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3,(19):228-230.

[3]李妙伶.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82-183.

[4]白云,郑艺鸿,张远兵,谢晶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6,(02):148.

[5]郭炎,唐鑫磊.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应对[J].教育现代化,2016,(33):88-90.

篇9

关键词: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公园;防灾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城市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开始思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问题。如何有效预防灾难,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大面积开阔平坦地区是最理想的公共避难地,城市人口密集区的室外公园正好可以担当起这个重担。而未雨绸缪地规划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公园,是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举措。然而,中国目前的城市公园应急避难专项规划体系建设却不免让人担忧:现在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规范来指导城市公园应急避难功能的规划设计,国内应急避难公园的建设主要是参考日本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经验,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广州市规定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编制应急避难专项规划[1],但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在修建和改建城市公园时应如何增强公园防灾避险功能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以东风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专项规划的内容及要求作初步的探讨。

1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2]。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多种应急避险功能。

城市应急避难公园又称城市防灾公园,是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3]。

2 应急避难公园规划原则

应急避难公园规划原则主要有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均衡布局原则;“平灾结合”适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步行到达原则[4]。

2.1 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

除了城市公园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寺庙、空地等都可以选作避难场所。配置应急避难公园时应当考虑对城市多种灾害的综合防控,配合其他各类避难场所作统筹规划。

2.2 均衡布局原则

即就近避难原则,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到达应急避难公园,公园应在城区比较均匀地分布。过去规划中是以居民的活动半径(250 m或1 km)布置公园,但从阪神大地震震灾调查中得知,只要公园在可通行范围之内,距离与避难行为几乎没有相关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设置公园还必须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合理分布。

2.3 “平灾结合”适用性原则

应急避难公园应首先满足平时休闲、娱乐、活动等功能,其次在灾害发生时还能为市民提供避难场所。公园场地和设施都可以结合防灾避难设施共同设计。

2.4 安全性原则

应急避难公园的选址必须避开地震活跃带、矿山塌陷区、泥石流或山体滑坡地区;同时应该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区、仓库以及高压线区域,以免发生次生灾害。而作为搭建临时帐篷或进行救灾活动的避难广场,应该优先选择平敞开阔、排水良好的安全区域,防止因积水而带来不便或影响物资存放。

2.5 步行到达原则

居民到应急避难公园一般步行到达。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应急避难公园用地比较紧张,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给公园管理带来困难。而且,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且道路上人多、车多,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乘坐私人汽车避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

3 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按照“公园必须结合总体布局设置专用防灾、救灾设施和避难场地。新公园的建设必须设立避难场所,且不准建占地面积大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1]的要求,广州先后建成了6个应急避难场所,其中东风公园于2007年12月建成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以下以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为例,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进行探讨。

3.1 规划理念

以人为本,一场多用,平灾结合,分步建设,逐渐完善。即该应急避难场所不仅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城市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还是市民日常休闲、锻炼和娱乐的场所,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和丰富城市景观、塑造特色主题的原则。

3.2 规划范围

东风公园占地面积4.5 hm2,应急避难场所实际可利用面积为3.0 hm2,可疏散人数约2万人。可供应急使用的场地有:休闲草坪区、儿童游乐区、老人休息区、地掷球场、东门停车场等。疏散路径:附近各小区居民可分别从广州大道中的正门、水荫路的西门和水荫横路的北门进入公园的各个功能区(图1)。

3.3 功能设施

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应已具备11种应急避险基本功能,包括应急标志、应急指挥管理中心、应急蓬宿区、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消防设施、应急广播系统和应急停机坪等配套设施。

3.3.1 应急标志

1)园外道路指引标志。在广州大道中、水荫路(水荫小学门口)和水荫横路交通道口设置“应急避险场所”指引标志,标明方向和大致距离,以明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图2)。

2)园内指示标志。在公园内部各功能区与内部道路的分界处设置指示标志,如在道路边、草坪上以及建筑物附近设置“应急厕所”“应急医疗救护”“应急蓬宿区”“应急物质存放处”以及“应急避险指挥中心”等标志,以明确该功能区的用途(图3)。

3)出入口设置功能分布示意图。在公园东、西二个大门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如图4),附文字说明,简要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意义。

3.3.2 应急指挥管理中心 利用公园管理处现有办公用房和会议室作为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和会议室,平时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发生地震或其它突发性城市灾害,即成为应急指挥管理中心。利用现有办公电话和电源设备;购置4个手提高音喇叭和10套对讲机,配合现有的20多个园内广播喇叭组成应急指挥和广播系统。

3.3.3 应急蓬宿区 利用公园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开阔地(中央大草坪、西片草地、游乐场)设置4个主要疏散区,必要时便于搭建应急避难帐篷。应急蓬宿区面积约3 hm2,可设置4个大帐篷(8m×3m)和6个小帐篷(6m×3m)(图5),平时贮于公园南部地掷球场旁的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内。

3.3.4 应急供水、供电系统 公园园路边目前有4个自来水取水点;同时购置6台饮水机以备应急时使用,平时用于公园主要位置和办公室;另在公园西片画廊钻了1口井取水(图6),平时可用于公园浇灌花草、打扫卫生等,紧急情况下可弥补饮用水、生活用水的不足。

在公园西北角的泳区内,配置了功率50 kw小型应急发电机(图7),以备紧急情况时的照明和通讯设备用电所需,园内照明系统刚刚改造完毕,照明设备完好。

3.3.5 应急厕所 公园现有4处厕所,分别位于南面的游乐场、北门的休息廊、西北的游泳区和西面的管理处,经过公园近几年逐步改造,均增加了男女厕位数量、化粪池容量和残疾人厕位,通风采光良好,排污管道通畅;在公园内各应急避难蓬宿区预留了一定面积,用于放置紧急情况时从公园调运的移动式应急厕所,目前移动厕所有2个(图8)。

3.3.6应急物资储备与医疗防疫用房 充分利用公园南部地掷球场旁的板房,作为食品、饮用水和其他救灾物品等应急物质储备用房(图9)。旁边的地掷球场地作为食品、救灾品发放场地。储备物资主要有:大帐篷2个、小帐篷4个、饮水机6台、高音喇叭2个、ABC灭火器9个、对讲机10部、50 kw发电机1台等。

利用公园西北角泳区现有的救生室,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站(图10),主要是发放常用药品,进行简易医疗救护处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必要时再转入附近的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3.3.7 应急消防与广播系统 利用公园边现有的两个消防栓(位于西北角)和原有的分布在公园各处的灭火器作为应急消防系统,要求坚持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对以上消防设备加强定期保养检查,确保在发生灾情时能立即投入使用。

完善公园现有的广播系统,更换了20个广播喇叭,平时可播放背景音乐等,让市民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地休闲、娱乐;发生灾害后,能及时向灾民灾情等有关信息,对灾民开展减灾、应急、自救互助的宣传教育,制止谣言的传播,稳定避难场所内的社会秩序。

3.3.8 应急停机坪 公园东门广场外设置了直径为15 m的应急停机坪(图11),主要是作为起降直升机的临时场所。当灾害发生时,可以将那些不宜在灾区内接受治疗的伤员,用直升机运往灾区外的其它医疗机构,以便伤员等能够获得更妥善的治疗。

3.4 防灾植物配置

基本是原有的植物种类和配置,建设防灾公园没有对树种进行改良,原来种植的树种主要有: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垂榕Ficus benjamina、芒果Mangifera indica、大叶榕Ficus virens、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大叶紫薇Lagetstroemia speciosa P.、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金山葵Syagrus romanzoffianum、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大叶棕竹Rhapis excels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等。

3.5 防灾知识宣传和防灾应急演练

东风公园没有设置独立的防灾宣传栏,在公园东门广场唯一的一处宣传栏内张贴的是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知识,且没有定期更新宣传知识。据公园员工反映,公园建成避难场所验收时,曾进行过一次简单的防灾应急演练,并没有相关部门配合,之后一直没有再组织过应急演练。

3.6 防灾设施日常管护

避难场所建成时有各类指示标志50多块,而几年后只能见到10多块,物资仓库的物资也没有更新补充。日常管理经费没有落实,建成之后没有任何管理维护经费,造成大部分设备锈蚀,影响美观而被公园清除。

4 讨论

很明显,城市公园应急避难规划内容包括了:防灾公园类型的确定、场地的合理选择、公园防灾容量的合理计算、服务半径与人均有效避难面积的设计、避险疏散区的设计、防灾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以及有关配套应急设施的配置,同时还要求防灾公园应该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应急演练和日常设施的管理。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对较完善,设备设施相对较齐备,对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通过现场调查和使用,发现存在防灾避难功能区有缺陷,无应对台风、洪涝等灾害的防灾措施,应急配套设施不完善,无制定防灾应急演练制度,日常维护经费不落实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公园应急避难的内容。

4.1 完善防灾避险功能区

一是应急蓬宿区设计要合理。东风公园应急蓬宿区位于公园中央大草坪中心地带,该处地势较低,广州台风暴雨灾害比较严重,暴雨后容易产生积水,影响灾民留宿和物资存放。

二是公园出入口要保持通畅。公园的三个主要出入口中的正(东)门、西门均设为公园停车场,且均设置了电动栏杆,阻碍了市民的通行;有时车位不够,车辆还随处乱停放,经常堵塞安全通道,严重影响了灾害发生时紧急疏散大量人群的需要。建议入口护栏应改造为易于拆除的装置,以便灾时扩宽入口通道,便于避难人流或车辆通行;最好使用手动栏杆,不要使用自动栏杆,灾时断电易阻塞通道。

4.2 合理选择和配置防灾植物

公园的植物选择需要重点考虑其防灾功能,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以乡土植物为主。植物选择根系发达、冠大荫浓、枝干柔韧性强的树种,不至于轻易倒塌,树冠和树枝还可以防止建筑倒塌伤人,形成安全的冠下避难通道。广州常用的树种有:防风固沙包括Syzygium jambos、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柳树Salix babylonic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乌桕Sapium sebiferum、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folia等[5];防火树种包括荷木Schima superb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防污染树种包括紫薇Lagetstroemia indica、木棉Bombax ceib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女贞Ligustrum lucidum、龙柏Sabina chinensis ‘Kaizuca’等;滞尘力强的树种:龙柏、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广玉兰、紫薇等[6]。

在公园的或避难通道外侧,通常组合设置缓冲绿地和防火林带,最好结合地形设计,可以阻挡火势借助风力蔓延至公园或避难通道内部。

4.3 加强应急设施的日常维护

公园原有的指示牌和防灾指示牌所使用的材质差异较大,防灾指示牌为KT泡沫板,且只是用铁线固定在灯杆上,使用一段时间后铁线容易生锈而造成指示牌掉落。建议政府部门重视该项工作建设,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应将应急设施日常维护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计划,每年至少安排3~5万元用于设施日常维护和更新。

4.4 应急照明和供水有待检验

经过公园有关部门实验,配备50 kw的发电设备(发电机)只能供应0.45 hm2的范围使用,对具有4.5 hm2面积的东风公园至少配备500 kw的发电设备(发电机),最好是1000 kw以上。

同时,在公园西片画廊钻了1口井取水,用作应急供水水源,但该水源的水质并没有经过检验,是否合格还是未知数,因此还不能直接供人饮用。

4.5 定期补充物资

公园医疗室有一些简单的急救药品,但多数已经过期,应及时清除和补充新的药品。

应急仓库除了放置了一些简单的物资外,并没有任何食品和衣物,如干粮、棉被等。建议增加配备手电筒、探照灯、绳子、轮椅等设备,以及婴儿需要的奶粉、奶瓶、纸尿布等。同时做好物资定期检查,清理过期物品和补充物品。同时由于广州天气潮湿,物资仓库容易滋生白蚁,因此要注意做好园内和物资仓库的白蚁防治工作,最好是签定白蚁防治协议。

4.6 提高防灾宣传力度,定期开展防灾应急演练

利用宣传栏举办与灾害相关的知识展览,制作防灾知识手册帮助市民提高防灾技巧;制作区域或全市范围内的防灾避难图,方便市民熟悉周边环境,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选择安全线路避险。同时每年必须进行至少一次应急演练。

5 结语

目前,规划应急避难公园已经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以及园林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综合防灾事业的蓬勃发展,规划设计应急避难公园的城市和各个城市的应急避难公园数量将与日俱增。日本早在1986年就提出把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将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我国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类似日本《防灾公园规划》这样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是很难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因此,尽快制定城市防灾公园的相关法规是重要的战略任务。目前,广州市的首要任务是:要求新建的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根据有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编制应急避难专项规划;要求建成的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补充编制应急避难专项规划。

参考文献:

[1]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23―2009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S].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

[3]柏原士郎,上野淳,森田孝夫.阪神・淡路大震灾にぉける避难所の研究[M].大阪:大阪大学出版社,1998:102-103.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23(7):16-22.

篇10

关键词:地震;疏散;博乐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范畴,应急避难疏散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应急避难疏散规划能够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带有一定功能设施,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城市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包括救灾通道和疏散通道,救灾通道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的主要路线,避震疏散路线是确定将灾区人员从受灾地点转移到达安全地带的路经。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2.1应急避难区域划分

2.1.1疏散分区

划分疏散分区的根本目的是引导灾民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避难,并建立在区域统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人口及避难用地资源的分布情况而确定的,并适当考虑城市主要干道的位置及穿城而过的河流对疏散分区的影响,共划分为5个疏散分区,为便于各街道办统一组织协调,划分既考虑了行政界线,又考虑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需求。

2.1.2疏散单元

疏散单元是进行应急疏散组织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应急中转场地面积控制的基本单元。疏散单元的划分应充分依据以下原则:①应结合现状社区的分布,保持现状各社区的完整性;②不跨越城市的主要道路;③充分考虑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④规模适中;⑤考虑穿城铁路、河流。

2.2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

2.2.1布局原则

避震疏散场地分紧急避震疏散场地、固定避震疏散场地和防灾据点。应急避难场所的确定首先要在基础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可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资源情况,如现状可利用的公园、街头绿地、体育场、广场、操场等,然后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确定规划可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资源情况,再分析总量能否满足疏散人口的避难要求,如果用地资源较为充裕,则择优利用,如果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则要充分考虑规划区周边附近的可利用资源。

2.2.2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博乐市城区最终规划确定固定应急避难场所20处,人均占地3.5m2,在《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中,固定型避难场所用地指标2―3m2人进行控制。表1 固定避震疏散场地要求一览表

项目 技术评价指标 备注

类型 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等。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大多数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用作中长期避灾的场所。

交通设施 道路不小于15米,有多个进出口。而且,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尽可能分开。 可以利用交通工具进出和保证物资运输。

救灾道路要求 应具备不小于15米宽度的道路,保证救灾需要。 保证有效净宽容许消防和救灾车辆的顺畅进出。

服务范围 服务半径2~3公里,步行约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 考虑避灾人员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要。

规模 宜选择短边250米以上、有效利用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地域。 可以利用较大面积进行物资运送、储存以及满足联络、医疗、救援的需要。

避灾面积要求 一般不小于2平方米/人。 满足避灾人员一定的生活活动空间需求。

防火带 与周围易燃建筑物或其它可能发生的火源之间设置30~120米的防火隔离带或防火树林带。 考虑潜在火灾的影响规模。应当有水流、水池、湖泊和确保水源的消防拴。临时建筑物和帐篷之间留有防火和消防通道。严格控制避震疏散场所内的火源。防火树林带设喷洒水的装置。

基础设施要求 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卫生设施,设置灾民栖身场所、生活必需品与药品储备库、消防设施、应急通信设施与广播设施、临时发电与照明设备、医疗设施以及畅通的交通环境等。 满足避灾人员的长期生活需求,发挥避灾场所的救援功能,满足各种防灾要求。避震疏散场所内的栖身场所能够防寒、防风、防雨雪,并具备最基本的生活空间,通常以家庭为单元居住。物资储备库应当确保避震疏散场所内居民3天或更长时间的饮用水、食品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以及适量的衣物、药品等。

其它 土地坡度不大于30。

与发震断层距离大于15米。

无具危险性的次生灾害源。 考虑其他防灾要求。

2.2.3紧急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规划要求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包括各单位、小区内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等。其主要功能是供居民临时避震疏散,也是居民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

表2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要求一览表

项目 技术评价指标 备注

类型 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广场、专业绿地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等。 大多数是地震灾害发生后3分钟~5小时用作紧急避灾的临时场所。

交通设施 道路不小于5米。有多个进出口,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 考虑到城市的部分地区房屋密集,若房屋倒塌破坏,应扣除瓦砾堆积物的影响。

救灾道路要求 应具备不小于8米宽度的道路。 应保证有效净宽容许消防和救灾车辆的进出。

服务范围 服务半径500米,步行10min内可到达。 考虑避灾人员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要。

规模 不小于1000平方米。 考虑不少于500人。

避灾面积要求 不小于1平方米/人。 保证避灾人员一定的活动空间。

防火带 一般不小于10米。 考虑潜在火灾的影响规模。

基础设施要求 临时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临时厕所 满足避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防火要求。居民住宅区和各单位内的道路以及居民住宅区内的小花园、小游园和专业绿地应安装照明设备,小花园和绿地应设洒水设施,并按《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规划建设公共厕所。

其它 土地坡度不大于30;与发震断层距离大于15米;无具危险性的次生灾害源。 考虑其他防灾要求。

3 应急疏散规划

3.1救灾道路规划

城市救灾通道,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路线。与城市出入口、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相连的救灾主干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15m。对于救灾主干道两侧建筑倒塌后的废墟的宽度按建筑高度的2/3计算,对于救灾主干道两侧建筑倒塌后的废墟的宽度按建筑高度的1/2计算,博乐市共规划4条不同方向的救灾主干道,分别与省道及周边县市道路相连。救灾次干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10m。

3.2疏散道路规划

根据人口的分布,道路在城市路网中的功能,以及道路在城市应急疏散中担负的主要职能,分别确定应急供应干道、疏散主干道、疏散次干道。应急供应干道除满足救灾物资运送的基本功能外,还承担着区内部分疏散的任务,因此道路设计建设应能确保震后15m以上的汽运通道宽度。疏散主干道和疏散次干道能分别确保震后15m以上和7m以上的汽运通道宽度。重点加强防灾供应干道和疏散主干道两侧建筑物的高度、退让道路红线距离控制。充分考虑建筑物倒塌“影响”范围,经相关部门研究,建筑物倒塌“影响”范围一般为“10+H2m”,其中H为建筑高度,确保影响范围之外留出标准的汽运通道宽度。

4 应急疏散标识规划

应急疏散标识规划是整个城市地震应急疏散规划的细节体现,为将来的规划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应急疏散标识的设置对于应急疏散的全过程影响巨大,尤其是道路沿线和道路交叉口处的标识更是直接影响着疏散的距离、时间,疏散过程的秩序性和疏散人群的心理,而一些人流汇集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处,更需要规划加以明确。规划充分考虑应急避难场所的路线可达指示,对重要道路交叉口进行重点控制和引导,设置方向指示标识,使疏散人流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指定的应急避难场所。

5 应急设施规划

从通讯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消防设施、医疗设施、供应设施等6个方面进行规划,具体可分为2个层面:一是从城市宏观系统层面进行应急设施统筹;二是从避难场所内部微观系统对应急设施进行规定,以城市宏观系统层面统筹为主。城市宏观系统指城市整体的应急设施系统,除了基本的市政基础设施外,还包括消防系统、医疗救助系统、供应系统。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站、大型的商场、超市、粮库等都属于具体而重要的城市宏观应急设施。避难场所内部微观系统指避难场所内部配置的应急设施,包括应急通讯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等。博乐市食品最少贮备量为2200吨(贮备天数按10天计),博乐市城区现有粮食库的库容能够满足需要。

6 实施措施和建议

6.1实施措施

⑴本专项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实施与公园、广场及各类绿地、中小学的规划设计相结合;与博乐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相结合;与数字化城市的建设相结合。并结合公园、广场、操场改造建设,完善功能,同步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⑵建立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图纸联合审查制度,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图纸审查时应当有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⑶加强对地震应急疏散规划的宣传,通过设置应急疏散标识,开展防灾公园(广场)命名,编制应急疏散手册等多种方式,对地震应急疏散规划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让群众熟悉避难场所的位置和疏散路线。

⑷落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专项经费,市政府应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避难场所建设和维护。

⑸制定完善社区应急疏散预案,适时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各系统配合能力和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7 结语

灾害使我们警醒:发展不是全部,可持续、安全的发展才是城市追求的和谐境界。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道路的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极为有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多灾害综合预防和处理工作,建设安全城市,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博乐市抗震防灾规划(2010―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