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养融合范文

时间:2024-03-25 18:1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医养融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医养融合

篇1

一、把握三沙市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

一是三沙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面铺开。三沙市作为我国最南端的新建城市,面临着港口、码头、岸线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水、电、通讯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科技、卫生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建设的重大任务。就目前而言,三沙市需要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探索风能、太阳能发电,提升通讯网络覆盖,改善岛屿金融环境以及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海南省海域面积广阔,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渔业资源相当丰富。但长期以来受船舶吨位小、补给不足等因素影响,海洋渔业相对落后,捕捞作业以近海为主。随着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三沙市将加快发展海洋捕捞、深水网箱养殖、苗种培育以及渔业加工四大产业,同时也将为全省远洋渔业和深海捕捞业提供生产补给和支撑服务。

三是揭开三沙旅游资源面纱。三沙市下辖西南中沙群岛岛屿面积13平方公里,共由260多个形态各异的岛礁组成,热带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内外人士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三沙市的设立,使这些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资源得以对外开放,全省将形成以休闲度假、海岛观光及海洋生态旅游并存的多元化产品结构。

四是启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南海油气资源丰富,其中石油367亿吨,天然气7.5亿万立方米,经济价值数十万亿元,能源储备可与中东油库“波斯湾”媲美。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我国一直未展开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三沙市设立,为南海开发和服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南海开发以永兴岛为依托向南海纵深推进了一步。目前,以南海油气开发为目标,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已在海南省积极展开布局。

二、三沙市金融业发展滞后,为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可能

三沙市行政机构所在地永兴岛,目前陆地面积2.1平方公里,为提升承载和支撑功能,三沙市将启动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高水准的金融服务,三沙市金融机构尚无力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撑。

一是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目前,三沙市仅有中国工商银行西沙支行和中国人保财险西沙支公司两家金融机构。中国工商银行西沙支行主要办理开销户、存取款、汇兑转账等基础业务,中国人保财险西沙支公司主要提供企业财产险和意外伤害险两种业务。

二是金融基础服务设施薄弱。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设施较少,永兴岛2012年才安装使用自助存取款机。由于缺乏自助服务终端,全岛军民集中在一家中国工商银行窗口办理银行业务。

三是支付清算服务水平较低。由于网络稳定性原因,目前中国工商银行西沙支行尚未开办个人跨行转账业务。受交通条件制约,核准类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变更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十天。由于终端设备维护困难,岛内结算以现金为主,商户结算费率较高。

四是商业银行现金供应不便。根据运输条件和日常需求,目前中国工商银行西沙支行每2~3个月从岛外调入现金一次。现金库存紧张时,只能选择性地为客户办理现金支取业务。

三、金融支持三沙市建设的政策措施

目前,三沙市的金融机构少、金融业规模小、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功能不健全,亟待政策扶持和外部力量支持。

一是营造金融支持三沙市建设的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奖励、补贴等方式,引导民间资金和银行信贷投资风险相对较大的产业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在推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的风险补偿作用,以设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分散信贷风险,推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参与信贷产品创新。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促进政银企信息沟通,提高建设资金供需对接效率。

二是拓宽三沙市开发建设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广泛利用银团贷款方式为三沙市提供建设资金。支持港口、码头、岸线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产品。支持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积极运用私募可转票据、高收益票据等适合海岛开发建设特点的直接融资产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组建政府牵头、民间参与的产业投资基金。

三是完善金融支持三沙市建设的服务机制。加强对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通过银企签约会、融资推进会等形式,积极开展银企合作。开辟三沙市开发建设专项贷款,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建设。

四是健全三沙市开发建设的金融组织体系。根据开发规划和建设进程,抓住三沙市开发建设的时机,积极推动设立开发性金融机构,专业服务于三沙市建设和南海开发。综合运用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全国和我省金融机构在永兴岛设立分支机构。

五是提升中央银行金融服务水平。加强支付体系建设,为岛屿提供现代化的支付清算服务。加速培育企业信用文化,改善社会征信环境。通过传真方式对核准类账户进行审核,简化资料审核手续。适当增加商业银行现金备付金核定额度以及现金库存量,保证开发建设和生产生活对现金的需求。

篇2

[关键词]贵阳市;老龄化;医养融合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失智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我国城乡超过3600万的老年人已处于完全失能或半失能状态,且其中有很大比例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7220万人均不同程度的患有慢性病,发病率在54%左右。全国几次大规模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其晚年生活中,处于机体功能受损状态的时间占到其余寿的四分之一,这些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是刚性的,均需不同程度的护理和照料。然而,目前我国养老系统与医疗系统自成体系,养老机构无法解决医疗护理问题,医疗机构无法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

为了改变当前养医分离的状态,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模式,推进医养融合的发展。在此之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探索了“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贵州省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14年提出探索“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难题,同年7月,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打破贵州省在医养结合方面的空白,与贵阳市曦阳山庄、康园老年公寓、夕阳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老年人在医疗方面的需求。

二、贵阳市推进“医养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一)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上相关条例规定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是,该国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根据贵阳市人口计生报表统计数据,2005年,贵阳市11.3%的人口超过了60岁,8.8%人口在65岁以上,标志着贵阳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69.93万人(户籍总人口374.07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69.94万人,占总人口的15.42%,65岁以上人口51.1万人,占总人口的11.26%,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预测资料,贵阳市65岁以上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将只增不减。贵阳在全国来说是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对落后的城市,面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更有必要探索养老新模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二)贵阳市空巢老人比例高

所谓空巢老人指的是失去子女、或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根据贵州省老年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贵州省空巢老人约15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仅贵阳市空巢老人比例超过三成,且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养老需求不仅有物质方面的,他们还需要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然而,空巢老人要么是与老伴居住,要么是独居,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尤其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患有疾病的空巢老人,维持正常生活都成困难,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以缓解当前的养老困境。

(三)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我国是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也随之转变,以前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因此,传统的单纯家庭养老模式显现出了其局限性。一方面,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结构及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二一”甚至“八二一”的家庭结构普遍存在,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四个或八个老人以及一个小孩的照顾负担,这对其来说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就当前现状来看,子女工作压力大,大多数只是给父母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生活照料方面无力满足老人需求,导致80%以上的老人沦为空巢老人。

三、贵阳市养老现状分析

贵阳市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说相对落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该市成为我国典型的未富先老城市,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来应对老龄化问题是当前贵阳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部分基于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贵州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的调查结果,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贵阳市各区55岁以上老人的养老现状、养老方式的选择、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以及老人对各个养老服务机构的满意度等内容进行了调查访问。该调查共做了627份问卷,其中有效收回的问卷有611份,有效回收率为97.45%。

(一)被访者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情况

在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有87.1%的老人认为居家养老最好,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人较少,分别为7.2%和3.7%。调查显示,将近90%的老人比较排斥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贵阳市各养老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平均每月在2000元左右,而调查数据表明80%以上的老人所期望的收费标准为1000-1200元/月,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机构养老费用支出已大大超出其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除了受年龄、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形势及传统观念等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条件。因此,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时,不能盲目进行,应考虑老人的需求,合理选择医养结合模式。

(二)贵阳市家庭养老现状

在接受调查的618位老人中,有365位老人觉得最理想的赡养方式是和家人一起居住,占比超过50%;有120位老人认为只需要为其提供经济支持或按时补给生活用品,这部分老人占受访总人数的19.1%。然而,在受访者中,有53.1%的老人并未和子女及其家庭一起居住,其中14.8%的老人处于独居状态,38.3%的老人仅与配偶一起居住,这部分老人主要养老压力来自于无人照料。可以看出,现实养老状态与老人理想赡养方式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家庭结构的日益小型化,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因此,为了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贵阳市社区养老现状

接受调查的老人所在社区中,50.8%的未建立老年服务中心,91.1%的社区没有为老人提供相关照料服务,同时,提供卫生医疗服务及健康服务的社区分别占53.9%和26.2%。根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中,人均患有两种以上的疾病,且慢性病并发率高达54%,是普通人群的4.2倍,可见,老年人健康问题在其养老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贵阳市当前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关注不够,同时对社区医疗卫生建设也不够重视,忽略了老年群体在医疗方面需要。

(四)贵阳市机构养老现状

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贵阳市各类养老服机构已发展至140家,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74家,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及乡村敬老院共66家,养老床位达17388张。贵阳市60岁以上人口约53.85万,按民政部规定每千位老人12张床位的规定,贵阳市老年人口所需床位数约16155张,目前本市床位数暂时能够达到养老需求。但在这些养老机构中,存在高端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中低端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是,中低端养老机构资金投入有限、硬件设施配套不足、不具备医养功能或者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让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望而却步。

四、贵阳市推进“医养融合”模式的建议

(一)合理选择“医养融合”发展模式

科学、合理的选择“医养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也能够使养老自愿及医疗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多种养老方式中,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模式,最能为老年人所接受。这也与我国提出“9073养老格局”不谋而合,即实现90%的老人通过家庭提供照料来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提供相关养老服务来解决养老问题,3%的老人以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等集中养老的方式养老。通过对三种“医养融合”模式的SWOT分析,以及对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现状和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政策角度,贵阳市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老人养老意愿的角度出发,贵阳市选择以合作式医养结合模式为主流,以内设式医养结合模式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是符合未来养老发展趋势的。

(二)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贵阳市老年人主要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而社区在居家养老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前期的疾病预防以及后期的康复治疗都离不开社区,因此,需要对社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对于目前还未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应尽快将其纳入政策规划当中;其次,对于已经建有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需加大对老旧养老服务中心的改造和修缮,同时加强对健康服务中心以及相关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

(三)明确居家养老服务各主体责任,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涉及的主体有家庭、社区以及医疗机构,通常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带病期长,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服务来支持,这就需要家庭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医院之间明确各自的责任,社区负责疾病预防与病后康复,医院负责重大疾病的治疗,做好制度上的衔接,既可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化优势,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缓解医院医疗资源的紧张,又能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更有效的为老人提供相应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医养结合”探索实践中,根据老人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病情比较严重的,可以通过建立的绿色通道直接送往医院住院治疗;第二类需要相关的治疗,但无需住院,对于这类的老人医院可定期派出医护人员上门诊疗;第三类是老人病情较轻,只需要门诊治疗或康复理疗服务[1]。对于第一类和第三类群体产生的医疗费用可进行医保报销,而对于第二类群体,达不到住院治疗的条件,只能在家或养老院进行治疗,医保报销便成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多部门联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五)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发展内设模式,增强服务水平

目前,贵阳市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对医疗(养老)机构内设养老(医疗)机构模式的探索尚处于空白状态。调查显示,被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患病时更倾向于三级医院,会首先考虑到社区医院的约占40%,只有10%左右的人会考虑二级医院[2]。可见,二级医院被边缘化,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可利用这一特点,鼓励二级医院设置老年护理科,将其打造成集医疗、养老、护理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既可闲置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解决养老问题,达到双赢。对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模式,由于医疗机构准入标准高,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有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制定科学的医疗机构准入标准,并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同时根据机构运营状况调整相应优惠补贴标准,建立养老机构动态调整补贴机制。

参考文献

[1]罗华炳.贵阳市三医探索医养结合城镇模式[N].西部开发报,2015.05.06.

[2]张功震.城市二级医院转型医养融合服务体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

作者简介

安瑞霞(1991―),女,汉族,甘肃天水市人,贵州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

篇3

2017年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为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医养结合是在做好传统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含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和市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满足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1、整体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养老院办医院,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如天颐和养老院和区养老中心先后引进华泰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健康检查服务。二是医院办养老院,即在有条件的一级医院增设养老病房。如学府医院和长江医院建设了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综合服务。另外我区明丰医院将部分病房改建为自费养老病房,收治了一批老年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

2、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开展驻点服务,在方便老人就医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如几年前康泰养老院建院初期就与邻近长江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长江医院在康泰养老院内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入住老人以及周边居民服务。

3、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开设老年号、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设立家庭责任医生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还进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服务。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在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试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政府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要真正实现医养统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资源壁垒,加大工作协同力度。

2、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指引不明确。目前我市对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尚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政策支持,给区级政府推动此项工作带来了阻碍。如,我市对内设养老床位的医疗机构除现有医保政策外,没有来自财政和民政方面的资金补助,在实际运营中也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又如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养老机构推行医养结合首先要解决下属医院纳入医保结算问题,但实际上医保资源有限,民办养老机构等非医疗单位能搭上医保的车很难。

3、优质资源少,提升标准高。养老机构在向医养机构转型硬件方面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方面要医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具备有资质的数量充足的医师和护士。目前我区24家区管养老机构绝大部分为民办,除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天颐和养老院、康泰老年公寓等4家实现医养结合外,其余规模较小的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尚没有力量自建内设医疗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4、社区医养服务总量不足,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 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目前90%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注的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础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服务。但是目前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要想实现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大难度。

三、对策建议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人们在养老理念、医疗理念和消费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依靠全市乃至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不是区级层面所能改变的。但就我区来讲,面对21万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应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力争成为全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试点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健全协调机制

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明确的规划引领和统筹联动的机制。一是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根据全区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2016年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之一,成为惠及全区老年人的重要举措。三是建立民政、卫生、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

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模式顺利推进的基础,据报道,国家民政部已经协调卫生、人社等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也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我区应在认真落实国家和我市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区情实际,加大对医养结合专门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养老机构用地的预留和储备,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可适当优惠,同时强化对医养结合设施建设用地的监管,严禁改变用途。在机构管理方面,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在医保政策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将更多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在市场准入方面,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重要内容,对由医院转型的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老人护理院给予审批;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法规,对养老机构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给予审批,并加大对这些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民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很高,政府应探索建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使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均可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建设经费、床位资助、运营补贴、医保定点等方面与公立机构相同政策;在水电气热费用上与居民价格持平等。另外,除公立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严格执行政府价格政策外,其他服务主体可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或供需双方议价,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营。在社会融资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激发医养结合市场的活力。在金融支持方面,应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尝试设立由政府统筹协调、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南开区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

3、结合区情实际,完善服务方式

在统筹推进现有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医疗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一是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附设医院或医务室,鼓励有条件的区属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病房,可借鉴上海市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护理站、医务室补贴10万元;门诊部、护理院补贴50万元),招用专职医护人员按医护人员数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资40%标准给予补贴。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委派医生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合作,会同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增设家庭病床,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三是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在全区新建、改建23所医养结合护理院(或称失能老人医护养老中心),缓解了医院病床紧张问题,也使老人得到专业护理,有尊严、有质量的安度晚年。

4、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服务创新

将医养结合纳入智慧南开惠民工程,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一是在南开区养老服务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整合来自区域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资源,打造老年人群数字化健康管理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管理服务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老年人群健康情况动态数据,并通过三方的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库,推动医养结合的有效实施。二是广泛复制昔阳里社区经验,建立居家养老一键通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等多种载体,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能终端,实现网络覆盖。三是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养老市场,与专业医疗机构对接,开发可穿戴式健康监护设备,开展远程医疗监控服务,实现个人健康管理。

篇4

北大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去年“卖房养老”选择入住专业养老社区一年多来,静心写作,已出版两部新作:《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岁月沧桑》,这与专业养老社区舒适的养老环境与全方位的高品质医养服务密不可分。

选择机构养老,会发现其优势很明显:丰富的文化活动消除老人心理孤独感、医养融合为客户提供医疗保障、专业护理为失能失智人群提供全方位照护。

案例:孤独的老人

余女士的母亲于2014年底去世,之后余女士就把父亲接过来一起生活,由于余女士的工作压力较大,不能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每天只有早晚能进行短暂交流。老伴离开后,余老先生的内心很痛苦,非常不适应。在家里,保姆与余老先生零交流,老先生没有人说话,渐渐地产生了抑郁倾向,每天都吃不下东西。

来到泰康燕园养老社区后,余老先生感觉社区的环境非常好,工作人员素质比较高,对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管家、前台包括一些工作人员,都是有求必应。家属和老人没有想到和照顾到的地方,管家都能马上处理。老先生深深觉得那是一个属于老年人的社会。

余老先生退休前是航天部的科研人员,参加建设了第一个太空站,他说:“我像进到一个新的单位,我会努力去适应这个单位,我觉得这个地方才是属于我们的。”

来到泰康燕园社区之后,余女士感觉父亲真的是变了一个人,在社区内,余老先生结交了老乡,还认识了一个原来航天部的同事,参加了社区合唱团。老先生以前是度日如年,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天就过去了,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到父亲的这种状态,余女士心里也特别欣慰。

文化养老,消除孤独感、提升精神生活品质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60~70岁的人群中,有孤独感的人占1/3左右,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则占60%左右。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消除孤独感,很多的专业养老社区,如泰康养老社区会在社区成立乐泰学院,开办老年大学,开设种类繁多的精品课程,举行国际共生艺术展、重阳敬老节、母亲节等各种主题文艺活动,丰富、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入住养老社区以来,社区居民刘葆锴、孟繁敏夫妇将自己的文艺特长烙葫芦画、手工艺画带到社区,组织有兴趣的邻居授课,成为社区一道文化风景;喜欢跳舞的居民李国菁女士,在社区里组建舞蹈队教授居民跳扇子舞,每周排演,每到重要节日便被邀约登台表演;擅长书法的社区居民赵富贵先生,开办书法课,组织个人书画展。入住养老社区之后,像融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居民们的个人特长在社区得到充分施展,也激活了社区的文化生活,邻里关系融洽,居民们感叹:“我们这是高楼里的四合院。”

根据居民们的入住体验能看到选择机构养老的优势很明显,社区精彩的文化生活可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恢复他们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让居民在活动参与中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层、共同开拓共鸣话题,“有话可聊”才是老人远离心灵孤单的妙方。

案例:患慢性病的陈台长

央视前副台长陈汉元老先生身患帕金森十几年,在去年9月入住养老社区期间,陈老曾经历过一次急救,在拉响燕园“红绳报警装置”后,医护人员3分钟内便到场参与抢救,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来。谈及这段经历,陈汉元说:“燕园的医护专业负责,处理起来及时周到,入住前的担心慢慢变成放心。”

在日常护理中,为了控制陈老的病情,医护团队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介入物理治疗手段,提醒老人定时吃药,定时做康健,协同语言训练。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呵护,现在陈老已经能通过助行器自由活动,病情趋于稳定。

医养融合,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医疗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几率增加,身体愈加脆弱,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2015年,全国医院年平均就诊量超过150万人次,60岁以上老人占所有门诊量的57%左右。

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促进了医养社区的诞生,泰康专业养老社区都在提倡“医养融合”,将医疗护理与养老相结合,社区自建二级康复医院,打造“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体系,为每位居民定制健康管理档案,提供精准医疗。同时,创新“1+N”管家式医疗服务,配置全科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专家,通过个案管理师,对社区居民进行全程的健康管理和观察,在老人发生急病阶段、术后康复阶段、康复护理阶段均提供用药指导,充分保障老年人健康。

实际上,像泰康养老社区等养老机构倡导的“医养融合“理念,不仅体现在养老机构设置了康复医院,还体现在如何对居民进行全方位照护,满足处于不同身体阶段老人的医疗、康复需求,同时,让社区居民在突发病症第一时间获得救治,呵护生命安全。

案例:社区失能老人李阿姨

去年10月,瘫坐在轮椅上的李阿姨被推进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某养老社区,身体几乎瘫痪的她被社区安排住进需要靠人喂食、协助洗澡的专业护理区。而在三个多月前,李阿姨活动自如、喜欢在自家小区跳广场舞,但是几天后突然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幸好家人发现及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送她到三甲医院挂急诊。

经过层层检查,发现李阿姨患有急性脑梗塞,导致双脚动弹不得,影响运动神经,当下决定立刻开刀。手术完成后,李阿姨开始漫漫的轮椅生活。一开始她尝试站立,不到两、三秒就坐下,右手还稍微举得起来,但左手根本抬不了。无法行走是一方面,脑梗塞带来的另一后遗症――便秘成了她最大难题。好面子的她羞于向子女启齿,慢慢地身体出现异样,引起了巨大痛苦。

家人为照顾母亲,花高价请来了一位保姆,来照顾李阿姨的日常生活。无奈保姆只能帮忙擦擦脸、洗洗手,李阿姨的便秘问题继续恶化,让她苦不堪言,唯有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深受便秘困扰的李阿姨,情绪变得异常暴躁,每天对保姆大呼小叫、对子女呼呼喝喝,整个家庭陷入了阴郁的氛围中。

面对母亲的痛楚,李阿姨的子女最终选择专业养老机构来照顾母亲,在养老社区进行康复。入住泰康燕园养老社区的第一天,情绪烦躁的李阿姨便喊护工通便,社区护工除了帮她进行人工排便,还给她测血压血糖、安排间隔时段用药,避免多重用药的抵消作用;每天兼顾她高血压和糖尿病慢病共存的饮食需求,准备营养搭配的饭菜。一段时间后,社区的护理解决了困扰她多日的问题。

李阿姨为了身体康复,从踏车训练开始,一个星期后慢慢行走,每周还有两次超声波和磁振热治疗;为了让双脚更有力,增加肌肉力量,在康复师的建议下还开展双桥运动,从每天10个逐步迈向30个……。

心理咨询师鼓励她反向思考,把待在机构的日子当作另类的人生,渐渐的,她开始调适心情,敞开心胸接触每一位社区伙伴,才发现每个人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现在的她,虽因为失能住进养老机构照护区,却因此认识了好多不同的生命故事,而且身体也因为天天康复、运动变得更健康,最终回到自理区生活。

专业护理,维护失能老人身体机能

随着老年人身心功能的退化,演变为半失能、甚至失能状态的老人急剧增多,据统计,当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总数已超4000万人,失能老人对专业护理的需求日益突出。机构养老提供的专业医疗护理服务,可以让患有慢病、需要长期护理的居民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

如泰康燕园养老社区等养老机构,在社区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一套包含中长期性医疗、保健、护理、日常生活的全人全程照护,比如:针对帕金森、脑卒中、脑梗塞等患者,医护人员使用空气床垫,防止老人因久卧在床产生褥疮,并对已有的褥疮勤加换药,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率。同时,讲究科学护理方法,每两个小时给老人采用侧身位、正身位进行翻身,避免褥疮加重,通过这些医护手段以改善、维持或恢复老人们的正常生活。

篇5

[Abstract] On th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health care industry and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4 aspects: mode, significanc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rough research, it finds that many factor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alth care industry, such as idea, system, policy, talent and profit, in terms of the aging situation, family change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The medical education multi industry integration model is in the original hospital and pension combined mode, full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uman capital source advantage, realizeing the seamless link between medical personnel, pension and continuous output, en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upport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 And it can get the breakthrough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ain body, the top design, the service extension, the team building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odel integr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far perspective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Key words]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education; Elderly care mode; Economic benefits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来,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生率、增长率、死亡率也从原来“两高一低”转变为“三低”的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医疗、健康等多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世界老龄化进程与全球经济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并不断互相影响,我国老龄化问题比其他国家有着更加复杂和困难的一面。自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随之而来的老龄化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老年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1 我国医养健康产业形成背景

1.1 我国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据统计,我国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16.15%[1]。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由于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2]。

从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指标――老年抚养比来看,我国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年将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50%。数字说明劳动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将严重加重未来社会负担,而为了“孝敬”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高效、有效、专业的养老系统或产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沉重养老负担的唯一途径[3]。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2.1 老年病治疗成本保持高位 老年人口,由于机体抵抗力的减弱和城市污染的增加,就会滋生疾病,从而增加城市的医疗消费[4]。事实上,老年人生病一般不敢轻易地自己购药治疗,而会主动求医治疗[5],住院治疗产生的治疗成本为床位、药物、医疗护理、治疗、检查及其他杂项上花费的总和。其中护理费用占比大且不可报销成为催生治疗高成本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并没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很多城镇普通家庭都难以负担,农村家庭则更难承受[5]。

1.2.2 降低劳动力供给和创新能力 人口红利一直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工厂”的命名,取决于我国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严重下降,必然导致我国丧失劳动资源优势。尤其是在全国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转型升级需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此过程要求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人口负担加重[6]。

1.2.3 影响现代农业发展 据民政部公布数据,目前,中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到2028年,将高于城镇11个百分点,到2050年前后,全国约有28个省区的农村老年比例高出城镇20%以上,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状况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年轻人逐渐进入城市里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急剧流失,留下来的都是老人或儿童[7],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整体下滑,不利于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必将影响许多产业发展。

1.2.4 影响投资拉动促经济增长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大量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储蓄。由于老年人收入相对较少,在身体状况的影响下,对于药品和保健品的需求增加,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必然会导致个人储蓄率的降低。从长远来看储蓄率的降低对我国经济将产生严重威胁[8],直接结果是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放缓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情况

2.1 医养健康产业

医养健康产业,是在医疗产业和养老产业结合甚至融合的基础上催生出一个新概念产业,根据庞大老年人群体需求,医解决老年人健康保障问题,养解决老年人生活起居问题,从而达到身体、生活、心理和精神多方面健康状态,并将衍生的养老地产、旅游养老、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等新项目都涵盖在内。自从2015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9]以来,“医养结合”甚至“医养融合”的话题日趋升温,医养健康产业也被确定为各省(市)区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2.2 “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

近年来,养老问题一直受到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关注,老龄化严重以及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的养老模式带来严峻挑战。传统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目前,医养结合模式被国内学界推崇,并为未来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放眼世界,“医养结合”虽然在中国反复提及,但在国际上尤其在发达国家并没有被广泛使用。据了解,很多国家都设置了卫生福利部,这个部门负责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个领域。然而,充斥着“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表现在中国至少要涉及3个政府部门,即主管养老服务的民政部门、主管医疗服务的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以及主管医疗保险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10]。于是,就造成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涉及到养老机构准入、医保定点、收费审批等,要跑多个部门”的问题。这只是医养结合遇到的制度障碍之一。

平心而论,“医养结合”的表述并不准确。因为对于绝大多数老人而言,更为迫切需要的是日常生活照料,以及并非以治愈为目标而是以延缓病情(慢性病)发展和维持生理功能的护理和康复。所以,核心问题其实是“护养结合”。再专业一点,现在通常叫做“医养健康服务”。

3 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瓶颈――以济南市为例

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刊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11]指出,“城乡、区域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不均衡问题突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人才队伍短缺;老年用品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不充分,基层基础比较薄弱”。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中福协会金融分会会长费淳璐表示,医养健康?a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级。未来市场一片蓝海,突破瓶颈迎来真正井喷式发展更加关键。以山东省会济南为例,市政府《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12]明确医疗康养作为未来发展的十大千亿产业之一,指出“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全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形成若干规模较大的养老产业集团和服务连锁机构”,但困扰产业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少。

3.1 产业规划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以济南为例,2009~2011年,市老龄办、市民政局、市残联等多部门开始组织编制济南市福利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作为其中内容之一,规划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由于原有养老规划缺失,制约医养健康发展,如2013年度山东省下达济南市建设养老社区399处,但当年完成率却只有22%,最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专项规划导致的可用于养老的用房甚少[13]。

产业发展,产业规划先行。产业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规划没有形成统一,近年来“公建民营”性养老机构占据市场,政府通过下达养老服务用地或者医疗用地指标,采取划拨土地的供地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健康产业,但在项目落地时,又很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导致项目难产。

3.2 收入偏低导致人才短缺

以济南为例,根据《济南市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14]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2061人,但从事养老行业的却很少,未大规模开设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根据调查,很多成绩优异的医护专业毕业生不选择或者很少选择养老行业的原因在于工资收入偏低,而且照顾老人远比照顾普通病患要困难、繁琐很多。以济南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时普遍会选择进入全国或省内知名三甲医院工作,收入在4000元/月左右,而养老机构的工资只有3000元/月左右。此外,由于老年人老年病的困扰带来了很多照料问题,工作难度和强度都远高于普通医院。

根据《济南市“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15]显示,截至2016年,济南市养老公寓从业人员2086人,其中50岁以上1082人,占52%;大专以上人员只有459人,?H占23%;持有护理资格证的1495人,只占60%。行业呈现非年轻化、非专业化、非标准化状态,缺乏专业护理知识,难以承担科学护理任务,直接导致医养服务难以形成标准化。

3.3 “限高”三层楼影响养老资源利用率

自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养老院不得超过三层”的规定更使原本“微利”的养老机构雪上加霜。据济南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民办养老机构约九成租房经营,租用村集体用地、早期的旧厂房、旧校舍方式很复杂,若改租三层以下的住房经营,很多机构可能由于经济等因素将不再从事此行业。而且入住率70%的民营养老院才可实现盈亏平衡,入住率在70%~90%的养老院,能有5~10个盈利点。据了解,济南2016年民营养老院平均入住率在60%,大部分养老院微利经营,极大减少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16]。

4 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对策

4.1 医养教融合模式的提出

产业发展,教育先行。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将有效地缓解养老压力。从近期目标讲,一则可在职业高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更多专业护理人才;二则可利用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的资源,对社会护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岗位等级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素质。从中长远目标讲,应大力鼓励和支持相关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等专业,投入相应专项资金,建设“市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为城市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服务人才和管理型人才[17]。

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不断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医养教融合模式将老年健康医疗服务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了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又包括医疗、健康咨询和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大病康复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是一种新型“医养教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原有医院和养老结合模式之上,加上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教学科研优势、毕业生人力资源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实现医疗、养老和人才持续输出之间的无缝链接,保证“医养教融合”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医养教融合模式的提出,将医疗、养老、教育三大产业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在社会履行公益性养老服务责任的同时,成为第三产业有力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有利于促进就业,2020年老年人口预计达2.02亿,其中20%老人需要专业护理,按照国家标准确定的床护比例1∶0.4测算,全国将需要1616万专业医护人员,这将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新领域。二是有利于拉动内需,老年社会是消费拉动和科技推动型社会,按照“二八”定律,至少有323.2万富裕阶层老人成为拉动医养健康产业消费的主体,加上新型模式形成的新项目将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形成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18]。

4.2 推动医护人员培养产教融合机制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以其自身富集的专业、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尤其是医护人员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9],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2018年是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引爆”的关键之年,按照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先行、公共设施先行”的战略部署,先行区先发展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凝聚起发展的人气和活力,从而带动产业、人口的涌入,形成良性循环。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引导校企共建一批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社会职业培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推动高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在社会、学校、产业和企业之间打造一条密切合作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加强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并着力从协调、激励、保障等长效机制上化解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吸引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着力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区学院功能,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不断增强我市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

4.3 建立医疗康养金融体系

医疗康养金融体系的促进措施。

4.3.1 实现医、养要“无缝对接” 医养政策的创新、衔接,需要民政、卫生计生、人社、医保、财政、物价等多部门加强协作,应尽快联合出台统一政策,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范围、设置标准等。

4.3.2 深入促进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措施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开设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做到“医中有养”;鼓励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做到“养中有医”;让养老机构与医院建立联合体,医院延伸医疗服务,积极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让养老机构成为医院的病房,由医院派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进行医护和健康管理服务,承担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20]。

4.3.3 积极拓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保险 社会资本进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压力,因为我国目前的社保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结合,一旦个人账户资金过多,保值增值的风险将加大。此外,政府可以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为社会保障基金获得更多的捐款,促使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有更广泛的来源。同时加强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对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管理,使得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21]。

4.4 推广老年护理院项目

篇6

(二)推动__医院集团改革与发展。探索以管理技术为纽带,以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为目的医疗集团化改革,组建__医院集团。由集团医院统一管理财务、人事,统筹调配整合各项医疗卫生资源,集团下属医院重点抓好业务质量管理。集团下属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定位三甲医院发展,区妇保院定位二甲医院,努力朝三甲医院发展,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走规模化、集约化资源整合发展之路。对集团下属医院的学科布局结构、人员技术力量及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统筹全区的卫生医疗资源,学科力量予以强化特色专科。通过资源整合,形成错位优势,让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通过资源整合,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工作管理效率;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特色凸显的强大的战斗合力,激发区属各医院的内生动力,解放医院生产力。最终目标,要通过集团化改革,促进全区三家医院医疗事业优势发展、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区属各医院综合实力。建设好全区统一的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医疗物流配送中心等,实现我区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推动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继续抓好“三名工程”及医养融合项目。重点抓好4项“三名”工程:①区人民名医中心预计于2015年下半年开业;年内要引进5个以上高水平专家团队,要继续加强转化医学平台、院士工作站、妇产微创中心、生殖中心、肿瘤特约诊疗部、肿瘤科等重点和优势学科建设。②区中医院筹备国家级的名中医馆;③区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进行全面深度合作; ④区属各医院与市属医院的定向专科全方位合作(科研、临床)。继续扩大社区“医养融合”覆盖面,丰富养老方式;建立深圳养老的地方标准;推进解决养老和医疗融合两大体系高度融合,打造中国养老的“__模式”。

(四)深化社区健康服务综合改革。成立“社管中心”,统筹全区社康中心管理,推进全区社康服务改革。完善辖区社康中心的布局、年内规划建设一家省级示范社康中心,探索承办模式改革。推进社康中心服务规范化建设,社康中心按照人员配置标准、设备设施配备标准完成标准化配置,落实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开展“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落实签约优惠政策,综合考核家庭医生覆盖率、签约率和有效服务率。探索“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医养融合”项目纳入社康中心服务职能,丰富和扩展社康中心服务内涵。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建立社康中心首诊、社康中心与上级医院、专科医院预约挂号和双向转诊机制、工作模式。强化专家下社区制度,提升社康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加强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落实全区全科医师培训计划。完善社康中心服务运行机制,强化绩效考评,建立以“服务人群、数量、质量效果、标准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率、双向转诊率”等为核心考核指标要素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评估结果与经费拨付等资源配置挂钩。通过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规范管理,有效提升网底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需求,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老百姓、更多惠及老百姓。

一是强化各医院服务措施,改善医疗服务,落实国家卫计委“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以年度医疗质量评估为指挥棒,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关注个人能力提升,重视科室协作和培育团队精神。二是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抓好基础学科的同时发展重点特色专科;优化、再造诊疗流程。三是严格医疗服务管理,全面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继续推行临床路径;推进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加强重点技术准入管理和适宜新技术规范化培训;加强药事管理;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四是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院感管理与医疗废物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推进临床合理用血。五是继续推进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继续开展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落实医院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全面推进医疗责任险,探索医疗意外险。

篇7

老有所养,路径更清晰

8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会议指出,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居住(小)区要配套养老设施

会议要求,要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标准同步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完善相关设施。

大连市已出台政策明确规定,新建小区、新改造小区须按规定配建养老机构和适老设施。

减免收费,鼓励社会资本建养老院

会议要求,要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公办养老机构重点做好为无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和抚养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通过简化和规范程序,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养老机构。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此举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上的边界,明确政府的兜底职责,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松绑”。

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会议要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支持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上门服务。拓展老年服务项目,开发老年产品用品。

北京市海淀区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目前,该区的老年人只要点开“养老服务超市”设备的屏幕,超市、快餐、理发、家政等选项跃然而出,老年人只需轻刷老年卡就可实现“网上”预约服务和购物。

农村养老“五保”机构要“托底”

会议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坚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的“托底”作用,将其发展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等互养老服务设施。

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各地出台相应措施,山东计划在今年建设2808个农村幸福院,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难问题。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会议要求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服务、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领域互动发展。

篇8

[关键词]北京市 养老服务产业

中图分类号:D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59-01

一、引言

北京市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前,北京市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重视老龄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国务院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到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2月7日出台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层面的重视对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当前,正确认识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对满足北京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国内、外及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现状

日本社会在《老人福祉法》、《高龄老人保健福祉推进10年战略》等法律的推动下,发展起来了以老年护理为主的养老产业群。它包括生活照料、老年护理和老年医疗。英国养老模式鼓励健康自立,官办民助的社区照顾模式。服务形式包括社区活动中心、家庭照顾、居家服务、暂托处、老人公寓等。

国内一些城市则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为平台,以“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为主体,开展居家医疗照顾和在院医疗护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北京市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适宜健康老年人,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项目。社区养老服务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无力照护的虚弱老年人,由街道、大型社区承担日间照料服务和短期托养服务,提供就餐、送餐服务,开展健康辅导等活动。机构养老服务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和无赡养人的高龄、体弱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紧急救援等。

三、北京市居民养老情况问卷调查及问题分析

笔者于2016年8月至11月间分别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街道10个社区集中进行了有关老年人养老情况与需求方面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主要以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就老年人基础信息、对养老服务的体会和养老服务的期望进行调查,进而获得较新较可靠的信息数据。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67%。

1、老年人收入与养老消费预期分析

通过对老年人月收入水平的调查显示,月收入在2001元至3500元之间的占35%,月收入在3501元至5000元之间的38%,均远低于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北京市职工平均月工资7086元。月收入与购买力关系密切,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面对养老的刚性支出,存在压力。而通过对老年人愿意承受的养老服务费用标准的调查(见图1―2)显示,每月1000元以内的占23%,每月1000至2000元的占51%,每月2000至3000元的占18%,每月3000元以上的占8%。这反映出绝大部分老年人的每月养老消费意愿围绕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而实际上,2015年,虽然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达12万张,但平均下来每千名老人仅拥有床位数38张。民办养老机构收费又普遍高于老年人消费预期。这就需要政府鼓励更多地民间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中来,快速增加养老床位数量,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服务质量,降低老人入住费用。

2、老人服务内容与需求分析

通过对各年龄段老年人感兴趣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调查发现,各年龄段老年人对日常体检服务和专业医护服务普遍最关注。这对专业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进社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老人对其他项目的感兴趣程度则各有不同。60至69岁老年人比较关注老年精神文化社区活动,70至79岁老年人除此之外还对心理慰藉服务感兴趣,而80岁以上老年人则对社区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慰藉服务感兴趣。这与老人行动能力减弱、健康状况变差有关。选择老年精神文化社区活动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这表明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热情很高,这为社区居家养老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互联网便利生活服务的老年人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表明老人有享受科技带来生活便利的愿望。全社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促进科技创新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成果转化。

3、养老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分析

通过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与服务评价的调查显示,选择一般的占87%,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7%和1%,而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则分别为5%和0%。这反映出当前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北京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少数,绝大多数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又缺乏相应职业培训,无法保障服务质量。

四、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模式建议

1、继续大力探索、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建h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家居住,以社区为平台提供公共和个性化养老服务。由街道、社区承担一些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服务,提供就餐服务、对老年人开展健康辅导。同时,社区协调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和物业等社会单位,搭建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辖区老年人群。

2、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经济中来

目前,政府对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具体支持政策还不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深化简政放权,应具体完善投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补贴支持政策,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政策。同时,充分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并加强实施引导,使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在市场条件下良性健康发展。

3、加大专业养老机构建设投入,推进医养结合

建议继续加大投入,将医疗服务有机融入养老机构建设中。政府应在将专业医疗和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上多多发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做好上门巡诊等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深入开展。

4、以信息化为手段,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产业

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以社区为平台拓展养老便民服务。如:网络订餐、购物、挂号、约车等。通过对大数据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建设多网融合的养老健康服务大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服务老人。

5、完善、建立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选用相关体制、机制。

当前,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既存在人才缺口,也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建议政府可以加强养老服务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度。同时,为老服务企业也要重视人力资源建设,不断培养、选用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据介绍,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辽宁省从20xx年起,连续20xx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经过连续20xx年调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已经从20xx年的581元提高到20xx年的2304元。截至20xx年底,全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99.1万人,其中退休人员642.4万人,20xx年全省企业养老保险总支出达到1790亿元。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xx年工作计划,今年将继续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国家具体政策出台后,辽宁省将立即着手落实,确保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间及时把新增加的养老金发放到广大退休人员手中。

辽宁营口市针对老人需求,公立医院均设老年病辽宁营口市充分发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资源优势,积极鼓励社会资本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目前全市22家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了老年病科,6所医院设置老年病床450张,所有公立医院为老年病服务床位占总床位数的比例超过80%。同时,各类医疗机构均为老年人就医开通了绿色通道,在挂号、就诊、取药、收费和检查等环节为老年病人就医提供方便。

营口市户籍总人口为232.6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48.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0.6%,已进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期。老年人在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十分迫切,医养结合工作势在必行。

记者了解到,营口市积极促进社区与家庭联合的医养结合。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集养老托老、老年护理、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护型综合养老护理机构,做到有一个对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一支医疗服务团队、为老年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周进行一次巡诊、每月开展一次送健康活动、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实现了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有效融合。

青海养老金提高至155元为使青海省民生力度不减,我们将继续调整提高各项基础养老保险待遇水平。20xx年,青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将再提高15元,达到月人均155元。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杨颐17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颐介绍,20xx年,青海省调整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人均140元,较国家标准提高70元,列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与西藏并列)。

篇10

【关键词】社区养老 互联网 医护养老 服务设计 南京万家帮社区养老中心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及养老现状

2014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已经达到2.2亿,其中60%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5000万。今后数年,随着50后和60后快速老龄化,需要养老医护服务的高领老人会日益增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养老方式、政策保障等一系列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大众的的关注。那么,老年人在接受养老服务方面情况究竟如何?经过调研,本文将以南京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解析养老新模式。

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建成的社区服务站有635个,而老年服务社区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养老服务,当下相对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是社区居家养老和入住养老机构两种。

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635个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文体活动、老年餐桌”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全市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托老所新增床位5000张,基本上形成覆盖区县、街道和社区(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状结构。

居家养老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未来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第一选择。据了解,今年内全市还将在城市社区新建15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

二、“互联网+”医护养老服务设计――南京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一)万家帮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概况及现状分析

万家帮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设点分析。该社区养老医护服务中心位于南京十分成熟的锁金村社区,其医护养老服务中心其成立于2015年6月份,由是民间非营利机构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投入资金和智慧平台建设的,而早在两年前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就与街道社区合作,成立了苏新健康服务中心,对社区老年人群及需要特别服务的居民,进行健康数据提取并建立健康档案。从2015年初开始就着手研究智慧医护养老,并且在下半年投入运作。各机构部门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中心概况。医护养老服务中心的职能和定位。通过走访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服务中心了解到,万家帮娱乐养老服务中心是两年前通过政府审批的养老项目,该项目辅助居家养老,以社区养老娱乐项目开展为主,老年人照护为辅。在2015年,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医护需求,社区养老利用互联网的大环境创建了南京市第一家“互联网E+社区养老门诊”,这一创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群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根据观察和与医护人员的交谈发现,目前已经开展的医护养老服务主要还是日常保健服务,比如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保健服务。据医养中心管理人员回忆,在去年互联网E+社区养老门诊刚投入运营的时候,他们也曾开设了电话问诊咨询专线和线上服务平台,也在服务中心引进了一些信息化的诊疗保健设备,包括睡眠质量记录仪、骨骼年龄检测仪器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仪器,然而这些“高端”的服务方式和诊疗仪器过了新鲜期之后却并没有那么受欢迎,有些甚至难以利用起来。“智慧养老”云服务建设。目前苏新健康服务公司联合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站点正在研发“智慧养老”云服务的设备和平台,现在的方向是利用可穿戴设备来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然后与子女和医护服务点形成一个闭合的数据环,将采集的数据利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监测,重要的是监测之后如何诊疗判断,安排医护服务。

(2)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情况分析。整理分调查问卷的数据,综合对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的实地考察,目前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医护养老的服务设计也需要在服务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老年人和医护人员的反馈以及医护养老服务的市场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

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医护服务数据可以分析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不同医护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如图2所示.

(二)万家帮养老服务中心医护养老服务设计研究建议

(1)整合资源、共建网络服务平台。首先,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积极地与正规医院和专业养老机构合作,整合资源,创建服务平台,为用户(老年人及其亲属)提供一个信息化的选择服务的途径。如图3所示,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电话热线两种方式,老年人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预约医护服务,负责接线盒平台的客服会将预约信息登记入系统,然后由服务器根据服务类型的不同将预约信息分配给正规医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者专业养老机构进行实际的服务操作。

(2)万家帮社区养老医护服务的局限性和解决思路。健康数据监测。目前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健康数据的采集监测和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依靠老年人自主到中心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常规数据,并由医护人员后期手动录入数据库。这种传统方式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造成数据错漏和监测不到位。针对这个问题,社区服务中心可以结合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设计一款老年手环用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数据,语音预约医护养老服务,监测异常情况,并且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数据库进行24小时的数据传输记录,然后由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信息分配到正规医院或者养老机构,并且所有的监测数据和信息可以和老年人子女的终端设备同步,方便家人随时掌握老年人具体情况。慢性病诊护。目前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医护服务主要实施的服务类型就是慢性病的诊护,包括: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疼痛,咳喘,失眠多梦等等。而针对慢性病的医护服务目前主要采取老年人自己到服务中心接受诊断的方式,这使得很多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不到万不得已大多选择不治疗,导致慢性疾病长时间积累难以治愈和改善。针对这个问题,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护服务点可以将慢性病的养护变成规律性的医疗服务。在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第一次到服务点进行诊疗的时候,就对其患病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并且记录到数据库,然后通过模型计算之类的分析手段,综合老年人的年龄和经济状况,为其量身定做慢性病诊疗养护方案,包括定期的治疗养护、规律的看诊、健康的生活饮食建议一起其它改善身体健康指标的方式。

(3)常规病诊疗。常规病的诊疗属于专业医疗范畴,所以对医疗人员和服务点都是有资质要求的,而目前单独开设老年科的正规医院少之甚少,调研期间了解到南京明基医院的内科下属开设了老年科,其主要目的是节约老年人到医院就诊的时间成本,提高老年人医疗就诊的效率,并且有利于分析研究老年人群体的医护需求。

据了解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常规病诊疗服务,比如感冒发烧等日常疾病诊疗主要是采取中医治疗手段。诊断方式也由最初的电话和网络平台咨询问诊,变化为目前电话网络平台预约后,老年人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面对面问诊,这一点主要是考虑诊断的准确性。

综合现在正轨医院在老年人常规就医方面的创新模式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这便捷高效的原则,万家帮社区养老中心的医护服务可以将医院内的老年专门科室引进社区养老中心,在社区开养老服务中心开始老年人综合门诊,解决老年人常规病诊疗的问题。同时,门诊要与医院建立互通渠道方便又特殊需要的老年人及时转诊救治。

(4)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医疗照护。目前,社区内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大部分选择居家养老,自己聘用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或者由家人承担对老年人照护责任。这样的照护一是情人照护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因为各种原因恶意伤害老年人,对家庭来说经济压力比较大;二是由家人负责居家照料老年人会引起很多不专业的照护行为,时间精力耗费多。

关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不具备托养失能老年人的资质和能力,户服务目前只能接受相关的医护服务预约然后为其提供上门服务,比如医疗诊治、康复保健等。而要提高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就必须从提高他们的医护养老这方面入手,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这就要求社区养老医护服务中心能够通过平台共建与专业养老护理机构、医疗援助机构等社会机构协作,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照护提供有效服务,和先进的康复器械、可视化监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