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专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5 18:1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专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专项规划

篇1

关键词:漓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

Abstract: The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to ensure that the city of normal water,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it is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ci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Yangshuo project, discussed abou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rom the planning to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and key points.

Key words: Lijiang;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1.1工程总体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面,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美誉,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以建设新城区,疏解老城区的办法,全面提升阳朔城市旅游品位。

1.2设计内容

我院负责设计的《阳朔新城区市政工程规划与勘察设计》项目,包括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工程勘察等内容。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给排水市政专项规划和管道工程设计的要点。

1.3 阳朔新城区现状概况

阳朔新城区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南面,土地开阔平整,四周环山,田园风光优美秀丽。阳朔县新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区内主要的宽阔地带属岩溶地貌,地势较低,为丘陵地带。

拟定工作思路

上层次规划解读 现状调查分析 市政专项规划 工程设计

上层次规划解读

给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对《阳朔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5)年》及《桂林市阳朔县新城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充分解读为后面的专项规划及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3.1人口及土地用地规划

总规中,2015年阳朔县城总人口达到7.7万人,至2025年达到10.3万人,规划2025年城区建设用地10.75平方公里。控规规划2020年新城区居住人口控制在5万人以内。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用地共分6大类,18个中类。

3. 2对给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中明确阳朔县现有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水源为漓江。规划于龙角山北、石板桥村西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0万m3/d。由第二水厂与现状第一水厂联合供水,供水总规模为4.5万m3/d。控规规划本区用水量为5.3万m3/d,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万m3/日。本轮规划扩建第二水厂达到7万m3/日,为新区供水。在城北组团新建两条DN800管道至新城规划区,区内主干管呈环状布置,管径在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

3. 3对排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规划本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重现期为1~3年,管径为DN400~DN600,最小坡度不低于3‰。近期污水量预测为1.5万m3/d,远期为3.0万m3/d。控规中雨水规划同总规内容,远期污水量为4.24万m3/d,本轮规划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达到4.5万m3/d。污水管布置在道路东北侧的非机动车道或车行道下。规划区污水管道最大管径DN800毫米,最小管径DN400毫米。

现状调查结论

4.1给水工程

现状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无扩建用地,难以向阳朔县新城区提供用水。规划区内没有水厂及供水管网,用户主要靠打水井供水。

4.2雨水工程

新城区主要河流有田家河、栗木河及其一条未命名的5-18m宽小河涌。其中田家河在规划区内长约5.4km,常水位105m~107m,新区内雨水排放通过地面散流至现状水体。

4.3污水工程

现状阳朔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0万m3/d,目前已经完成了二期工程及厂外提升泵站的建设。二期工程总规模为2.0万m3/d,其中近期1.0万m3/d,远期将增加1.0万m3/d;厂外泵站土建按照2.0万m3/d设计和建设,设备为分期安装,近期1.0万m3/d,远期增加1.0万m3/d。新区内没有现状污水管道。

市政专项规划设计

5.1给水工程

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预测法及用地性质用水指标预测法对需水量进行预测后比较,得最高日需水量为6.09万m3/d,按业主要求考虑南拓发展用地的水量为1.2万m3/d,用水量总规模为7.29万m3/d。因此,规划第二水厂规模不应小于8万m3/d,第二水厂主要为新区供水,富余水量(约6千m3/d)可向阳朔县老城区供水。

管网平差时输配水管网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时变化系数考虑旅游高峰期流动人口集中用水的因素取1.6,如考虑南拓用地时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1350 L/s,消防工况校核流量为1420L/s,事故工况校核流量为945 L/s。根据管网平差结果,主干管管径为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

5.2雨水工程

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的原则。雨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采用了两种思路。

第一阶段,属于项目前期阶段,业主同步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写《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竖向规划确定新城区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114.07m)设防,并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校核。若采用全区抬高至114.07的填土方案则投资过大,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设置防洪提解决内涝问题。

第二阶段,《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已定稿。竖向规划专业通过土方平衡验算确定了规划区竖向标高,确定了阳朔县新城区防洪采用填高地块标高到洪水位以上的方案。根据确定了的竖向标高设计,结合规划区河涌水系布置,采取就近排水的原则,雨水主管管径范围是d800~BxH=2000x1800,最小坡度不低于1‰。

5.3污水工程

根据给水量预测,污水排放系数按0.8进行折算,新城区污水量为4.87万m3/d。本次专项规划对污水厂的规模进行调整。参考老城区现状污水量将污水处理厂扩建为总处理能达到6.87万m3/d,污水量构成为老城区2万m3/d,新城区4.87万m3/d。

根据阳朔地形特点,规划区地形南高北低,其中规划区内最低点(110.00m)在北部并靠近污水处理厂,规划区内最高点(121.00m)在规划区南部,从规划区竖向标高分析本区域适宜采用重力流收集沿途污水,应该综合考虑污水管道的过河方案。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减少工程投资、减少后期管理难度为目的,通过优化污水干管布置方案,尽可能少设置或不设置污水提升泵站,同时避免设置倒虹管工艺。

污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分别采用了两种排水思路。第一阶段,于规划绿地新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规模为设计流量783l/s,扬程8米,占地约需2000m2。分为5个排水系统,主管管径在DN500~DN1200,埋深范围4~7米。第二阶段竖向调整后本规划区污水系统可以自流排放,不需要设置中途提升泵站,结合水系规划,将污水主管设置在不影响排水行洪的次干路上,管道和堰合建,全区域仅有两处倒虹管工艺过河。

工程设计

6.1给水工程

根据专项规划管网平差成果,从第二水厂引两条DN800给水管至阳朔新城区;区内配水管网布置成环网状。给水管道沿道路敷设,布置在非机动车道下或道路绿化带内。给水管管径小于或者等于DN400时采用给水PE管,过河时采用焊接钢管;管径大于DN400时采用球墨铸铁管。

6.2雨水工程

雨水管道的排放按照就近原则分别排入田家河及栗木河。雨水管道采用Ⅱ级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排水管,管道埋深不大于4米。车行道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单)箅雨水口,摩托车道侧石边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单箅雨水口,采用球墨铸铁雨水箅子。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的排水采用生态排水方案,降低绿化带,设置碎石排水盲沟接入摩托车道雨水口。此排水方案景观效果好,造价低。

6.3污水工程

管径小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管径大于等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HDPE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大于等于40米干道双侧布管。

结语

合理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要求设计者和管理者对城市基本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状况都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科学的给排水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搞好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健技术的加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又使得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长。“银色浪潮”汹涌而来,很多国家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何为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60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10%-20%之间或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7%-14%之间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Aging country),60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20%或65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1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Aged country)。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据推算,到2025年,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左右,意味着我国正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1 人口基数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本身人口多。实行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2.2 进入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上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而我国仅仅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开始面对老龄化问题。

2.3 应对老龄化的保障制度建设薄弱

老龄化的快速来临,使社会措手不及。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我国对老年人的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都还很薄弱。

2.4 经济发展速度赶不及老化速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的状态下迎来了“银色浪潮”。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

三、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银色浪潮”对城市规划中用地规划、公建配套、公共空间及道路交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均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1、国外城市规划针对老龄化的措施

国外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国外的学者早就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中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但东西方国家由于不同的思想观念,面对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做法。

1.1西方国家基本上都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福利保障齐全。同时,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子女在18岁后,与父母就不存在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所以,在编制针对老龄化规划的时候,比较偏向将老年人迁移至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社区内所有的交通安全性、住宅舒适性、设施齐全性均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计。比如美国的太阳城。

1.2而东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家庭观念,使得在处理老龄问题的方面,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在编制针对老龄化问题的规划时,偏向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形式。主要在住宅的形式上开发可供几代人共同居住的新型住宅体系。在社区规划结构上创造能使老少几代家庭间建立亲密联系的空间格局。在社区建设中同时,秉承“适应终生生活设计”的原则,以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国内城市规划目前的措施

虽然,老龄化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但是,目前对城市建设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虽然也有涉及到敬老、养老问题。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和规范。基本上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养老机构配置,其面积则比较随意。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社区内老人的比例以及出行的方便与否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四、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从城市规划方面,去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将是即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理应为创建一个“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生活环境”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应做以下的应对措施:

1、前期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前期调查中,应将老年人的人口规模,现状的老年公建设施、活动空间以及老年人对诉求都调查清楚。

2、总规的层面

应在总规的层面就制订老龄设施的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各类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步行街以及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其中均应统筹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要求,提供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制定有关老年设施的定量建设指标,并以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通常安排,又使下一步的城市详细规划可以有据可查,从而保证老年设施项目的落实。同时,在其他的一些专项规划像《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添加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空间及方便老年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等内容。

3、控规的层面

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应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道路交通、老年住宅及配套设施的规定作为强制性内容。同时,在规划图纸中,安排老年设施的时候,以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作为配置的标准。在地块的指标控制中,对于老年住区,建筑密度不宜过大,建筑高度不宜过高。而绿地率应配置较高,形成可适应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4、修规的层面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道路交通中设置无障碍步行道、室外晨练场地,在小区级配置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公建配套设施,以及老人公园、小区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直处在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规划“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老龄化社会,鉴于老年人对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种种不便之处的切身体会与迫切需求,城市规划部门和规划师更应该在城市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中,积极组织老年人的参与,以使规划更加合理、更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应积极探讨老年人有效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并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整合到规划编制各阶段的内容之中。

五、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共同责任。城市规划界也应该对“银色浪潮”的来临提出自己的措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惠萍.老龄化社会城市环境特殊支持体系规划编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李小云,田银生.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1,35(9):52-58.

[3]曲莉,冯贵申.试论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3-84.

篇3

国务院在2011年10月9日常务会议上指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通过对濮阳市农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农贸市场发展布局;推进改造升级,拓展农贸市场服务功能;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等对策,以期达到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

农贸市场;发展;对策;建议

一、濮阳市农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认识站位不高对农贸市场的公益性认识不够,过分强调市场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没有把农贸市场当成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来做。有的认为搞农贸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是市场行为,任其自然发展;有的认为农贸市场生意红火,利润空间很大,资本逐利性大,社会投入积极性高,政府无需投入;有的把抓农贸市场建设作为权宜之计,“创建或迎检”来了抓一阵,加大投入,急抓现用,没有长抓不懈的思想,没有研究出台引导农贸市场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所有这些认识误区,导致政府在农贸市场建设发展中主导性不够、话语权不多、指挥棒不灵等现象。使濮阳市城市建设与发展形成重“城”轻“市”,有“城”无“市”,城市功能严重缺失的局面。

(二)市场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大多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布局规划和建设标准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农贸市场基本分布于在建成区,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较少,市场与人口密度不相配套、分布不均衡。且大部分居民小区没有按照要求建设配套农贸市场,存在城市发展快,农贸市场布点规划缺失的问题。例如,中原路贯穿濮阳城区,但沿线仅有一个美景小区农贸市场,且规模过小。这就造成了市民买菜难、菜农卖菜难,马路市场治理又屡禁不止的尴尬局面。目前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多数属于自发而建,至今没有专业规划,空间布局严重失调,已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城区人口生活需要。

(三)市场单体建设标准低一是规模较小。目前濮阳市只有王助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金三角蔬菜批发市场两个市场,基本属于规模以上农贸市场,其他大多数农贸市场经营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摊位数不足五十个,普遍存在辐射能力弱、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农贸市场缺少必要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配套设施,没有配备必需的检测设备,导致农贸市场环境堪忧,食品卫生安全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硬件简陋、软件落后。硬件方面,大多市场是半封闭大棚结构、水泥地面,有的甚至是简陋的土台子、水泥墩;软件方面,主办单位片面地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对市场长期发展缺乏理性的判断与分析,对市场设施提升满足于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愿意投入资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四)市场管理措施不到位虽然工商、城管、质监等多个部门都对农贸市场实施监管,但“多龙治水”并没有治好水,没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市场发展中心受职能制约,对市场主办单位既没有行政约束手段,也没有奖补激励措施,所能做的也仅仅是行业指导和服务。从市场管理的内部环境来讲,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部分村办市场和自办的农贸市场,管理人员只负责收取租金,提供摊位、水电、清扫场地等简单服务,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多年来,农贸市场之所以成为城区居民关注的热点,政府多次创建、迎检的工作难点,主要问题:一是农贸市场管理无主管部门。多年来多头管理,形成日常管理“互相扯皮”,创建迎检特殊时段“男女老少一轰而上”,过了时段就“放羊”,市场建设管理一直无人问津。二是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无统一管理标准和明确的管理主体,绝大部分市场处于个人承包,只收费不维护、只收费不管理的混乱状态。

二、推进濮阳市农贸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借鉴郑州、安阳、济源等地成功经验,结合濮阳市实际,市场发展中心对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建设与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总的考虑是:按照“民生公益性、政府主导性、工作统筹性、管理规范性”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推进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为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转型跨越提供支撑和服务。当前重点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农贸市场发展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协调配套、统一标准、严格执行”的原则,科学制定农贸市场中、远期发展专项规划及详细建设规划,构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中心城区农贸市场为骨干、以社区农贸市场为主体、以便民菜点为补充的农贸市场建设规划体系。“统筹规划”,就是统一编制市城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根据专项规划要求,编制各个农贸市场详细建设规划,形成图标化、网络化、精细化规划体系,使农贸市场建设有规可依。“协调配套”,就是农贸市场规划应与区域人口状况、地域范围相适应,方便居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逐步向标准化、超市化、连锁化经营发展;与周边市容环境相协调,提升城市品位;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保持城市规划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标准”,就是参照国家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标准,结合濮阳市实际,制定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标准。按照就近服务的原则,以社区或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一般1万人规划建设一个菜市场,服务半径为800-1000米。菜市场面积按服务区域内每千人120-150平方米设计,一般控制在不小于1000平方米、不大于3000平方米的规模以内,“超市型”农贸市场其经营农副产品的面积不得少于建设面积的70%。同时,根据需要配建停车场。“严格执行”,就是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一旦确定,不得改变其用途和挪做他用,采取由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与农贸市场产权人、开办者签订《农贸市场用途不予改变合同》等措施,确保规划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二)推进改造升级,拓展农贸市场服务功能1.科学制定方案。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分批”的原则,制定出台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切实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工作目标,力争2-3年内完成现有农贸市场改造任务;新建小区专项规划有农贸市场布点要求的,必须纳入小区配套公建项目,与小区同步建设。明确工作职责,明确一个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改造工程,拟定农贸市场改造标准,制定验收办法和考核标准,并组织验收。明确工作要求,把区级政府作为市场建设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由市政府与其签订工作责任状,严格奖惩兑现。2.严格建设标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监理、统一验收“五统一”的工作要求,一方面,对农贸市场的规划选址、场内经营设施、附属设施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另一方面,按照施工图纸要求,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精心组织实施,逐一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作为财政补贴资金拨付的依据。3.强化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设立农贸市场建设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贸市场建设、改造项目配套建设。另一方面,简化手续,在报建、办证等办理各种手续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减免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市本级费用,对城区符合专项规划的新建农贸市场,土地出让金实行先征缴、再补助,补助资金作为政府资产入股,切实增强政府“有形之手”对农贸市场的掌控力。同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参与农贸市场建设,不断拓展农贸市场建设发展新途径。

(三)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1.综合管理。成立由市长任组长,财政、城管、工商、规划、国土、住建、市场发展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市场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农贸市场的改造、建设、管理的综合协调、检查验收和考核评比等工作。同时,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将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管理的职责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明确各部门农贸市场管理责任。2.明确产权。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管理工作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市场的产权不属于政府,导致政府的“指挥棒”不灵。对现有的大中型农贸市场,可采取政府出资逐年回购、回租的方式,收回农贸市场的所有权,体现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对新建小区的农贸市场,政府通过减让土地出让金等途径,获得所有权;对政府出资回购、回租及新建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其经营权委托给市市场发展中心统一管理,以增强公益市场的支撑力;对产权无法回收或回租的民办农贸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市场投资和经营业主为市场管理第一责任人,接受全市统一管理。3.维护秩序。由规划部门尽快编制出台濮阳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为濮阳市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打好基础;财政部门负责改造补贴资金筹措,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提供经济杠杆;工商部门加强对农贸市场交易行为和流通安全的监督管理,查处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城管部门应加强马路市场的监管,切实解决好马路市场划行归市问题,管好农贸市场外部经营环境;市市场发展中心指导、督促农贸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完善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运行;卫生、农业、食品监督及各城区政府、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坚持全市“一盘棋”,积极参与农贸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协同做好农贸市场管理工作。

(四)加强流通建设,推动农贸市场业态创新积极抢抓国家加大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机遇,以农副产品流通组织化、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农贸市场业态创新。“组织化”就是积极推动农贸市场与农副产品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进行产销对接,探索建立直供直销、订单提货、净菜销售等模式,解决农产品流通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体化”就是支持农副产品流通骨干企业、批发市场加强产地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发展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存贮、配送一体化经营服务,为农贸市场提供丰富、实惠、可靠、安全的产品来源。“现代化”就是建立市场产品交易追溯监管系统,逐步实现农副产品流通的全索证、全备案、全程追溯管理,推进农贸市场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洁红,金少胜.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

篇4

成立山东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研发、资金筹措等重大支持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成立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同时,组建由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专家共同参与的山东省低碳经济专家委员会,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适时出台或修改有关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加速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化、标准化、常规化进程。建立碳减排协会、碳交易平台。按照国家碳排放有关规定,出台碳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自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碳减排协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家底”,确定各主体单位的碳排放额度及其减排的目标任务。

构筑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体系

借鉴先进省市发展低碳经济专项规划编制的经验和做法,调整规划思路,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山东特色,尽快研究和编制中长期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同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筹分类制定减排重点行业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森林碳汇等专项规划,促进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变。

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

以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的整合与重组,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培育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电子信息等战略性绿色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增加碳汇。

开展低碳试点,探索有山东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重点选择低碳特征比较明显、低碳产业发展和低碳产品应用已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在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绿色发展配套政策、产业体系建设、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按照“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则进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以低碳、清洁、高效为特征,以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钢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选择示范企业,推动低碳化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选择居住相对集中、设施相对完善、环境承载量大、群众基础较好的社区(街区),推广绿色建筑,提倡绿色出行,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以绿色、便捷、节能、低碳为特征的低碳社区。工业领域,组织实施电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应用技术研发应用;交通领域,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适当投放混合动力公交车;公共机构,增强低碳意识,抓好节电、节气、节水综合改造。

篇5

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建房屋近20亿平方米,存在着大量的高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作为现代社会生态城市、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与功能稳定的组织结构,参与城市生态服务能力的效率变化,对提高生态人居系统健康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高效存在与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基础,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 

 

以往城市规划多从土地及空间配置出发,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优先,这种规划多以人的需求、便利为核心,将城市生态研究仅仅作为规划编制中的过程参考,往往具有明显的人为性、片面性。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中提出要积极推进绿色规划。以绿色理念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并将绿色指标作为土地出让转让的前置条件。

 

要打造绿色建筑,一定要对开发用地进行前期综合评价,包括生态环境、健康安全性、地质、古迹等方面,避开水源保护区和有土壤、空气、电磁等污染的地区。规划设计要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将开挖面积和植被破坏减至最低。保护和尊重人文环境和优良的城市空间尺度。

篇6

关键词:社区配套体育设施 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新模式

我国的社区体育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大批出现了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随后向其它城市扩展。 199年6月20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我国群众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体育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标准之一。作为社区体育的物质载体,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发展对社区体育事业以及人民群众体育锻炼和健身娱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社区配套体育设施正面对着总量普遍不足的现状,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无体育锻炼和健身娱乐的需要,而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总量不足归结起来是由其在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造成的。因此本文将从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行模式入手,运用相关理论构建能满足当前群众体育锻炼和健身娱乐需要的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一、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现行模式分析

在现行建设管理模式中开发商起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的缺失是现行模式的关键问题所在。由于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用地属于居住类用地,开发商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因此开发商为该土地的受让主体,同时决定了该土地的地上建筑物为私人产品性质。取得土体使用权之后,根据“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开发商既是投资主体,又是其产权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开发商根据规划指标对体育设施进行配建,因此开发商还是规划的享受主体。在建成后的运营阶段,开发商为管理运营主体。由此可见,在现行模式中开发商的作用远远大于政府,这就给开发商少建、漏检甚至不见体育设施创造了便利条件。

二、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根据上一节中对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现行模式的分析,本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的新模式。新模式打破了现有模式中开发商的多主体地位,通过土地供应方式使得政府成为产权主体,对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起到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地位避免了开发商为了追逐利益与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产生的矛盾而不建、少见和漏建的现象。

表1 现有模式与新模式的规划主体、建设主体和运营管理主体对比

现有模式 新模式

产品性质 私人物品 准公共物品

规划主体 政府 政府

产权主体 开发商 政府

建设主体 开发商 政府组建的公司或社会公司

运营管理主体 开发商或社会公司 专业运营商

1.完善各层次规划编制工作以及纳入专项规划

新模式中应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以后,加快各层次的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完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构成的规划编制体系。在总体规划阶段,对体育设施的建设目标、规模和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作安排,并编入了专项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参照有关指标,对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位置和规模作出具体规定。

2.转变土地供应方式

新模式中将原有招拍挂出让土地的方式转变为划拨的方式, 土地供应方式的转变使得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由原来的私人物品性质转变为准公共物品性质,这样产权进一步明确了, 由政府作为产权主体, 将住宅开发与体育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分离开来,开遍了现有模式中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属于居住用地与居住用地捆绑在一起的现状。这样一来,由开发商为产权主体转变成政府为产权主体,这一转变使得政府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从而改变了现有模式中由于政府的主体地位缺失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3.采用“委托代建制”

土地供应方式的改革将从根本上影响配套设施的投资方式,并有利于明确产权归属。 “委托代建制”是指由政府出资,委托给政府成立的建设公司或有资质的社会公司进行建设,建设过程中政府既是产权主体又是监督主体,对其建设质量和规模等方面按照相关指标进行监督,建成后交还政府委托给有资质的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4.承包给专业运营商

政府可将社区配套体育实施承包给专业的运营商进行管理,要求政府作为委托方在合同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全程介入,本质上是一种委托关系,政府作为委托人将社区体育委托给专业运营商运营,并通过竞争招标的手段来选择符合要求的承包商。承包类型有三种:一是专业运营商竞标成功,采用合同外包的形式;二是政府组建专业部门内部合同承包;三是将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一部分外包,一部分由政府成立的专业部门经营,即混合经营。

三、总结

本文中许多观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如提出了转变社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土地供应方式是明确其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关键;提出政府代替开发商作为产权主体,对规划、建设和管理起主导作用;采用委托代建制进行建设,由政府监督其建设,建立验收指标体系;采用较低的收费标准,既满足日常维护保养,又能让群众享受体育锻炼。社区配套体育设施日渐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更多实操中遇到的问题将会浮现均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任海、王凯珍等.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

[2]王凯珍.社区体育设施怎么建[N].中国体育报,2001.8.1

篇7

一、坚持规划先行,加快融入城市板块

镇村规划是镇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是提升镇村建设品位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为迅速贯彻落实市委《意见》精神,加快融入城市板块,我镇将把规划的修订完善放在首位。一是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功能合理分区”的要求,重新修编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以及各村庄规划,科学定位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整体性和权威性。二是合理调整土地总体规划。在服从中心城市大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统筹兼顾、合理用地的原则,按照用地集约、居住集中,产业集聚的要求,开展新一轮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为城镇建设提供用地指导。三是做好园区专项规划。我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为此,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中,我们将对“两个万亩”高效农业园进行专项规划。同时,为增强造血功能,壮大财政实力,对镇工业集中区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构建工业经济加速发展、集聚发展的新平台。

二、坚持科学定位,不断做强特色产业

我镇地处城市边缘地区,交通相对闭塞,集镇建设虽然初具规模,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多数农户家庭以外出务工收入和农业收入为主,农民增收困难。在重点镇村建设中,我们将立足镇情,以农业的产业化为基础,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化工业,努力彰显本镇产业特色。一是持续扩面增量。在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先行的基础上,狠抓项目开发,坚持种养结合,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点面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确保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落到实处。二是努力提档升级。围绕本镇提水养殖、银杏林果等特色农业,努力在建设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都市型农业上做文章、下功夫。注重引进银杏、食品等加工项目落户本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鼓励发展农村运销服务业,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努力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围绕打造特色产业,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提升产业化承载功能。加快推进道路、水电、燃气、通讯、广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配套功能。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落实城乡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营造整洁优美的镇村环境。

三、坚持统筹发展,努力提高城镇水平

作为联结城市的一个板块,我们将把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工作的重心,坚持以快补晚,好中求快。一是注重规划引领与集镇开发并进。以镇村规划为指导,坚持连片开发、组团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镇村空间布局。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要求,高品位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新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二是注重设施建设与功能拓展协调。一方面按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的要求,采取内资与外资结合,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共建的方式,全面实施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完善集镇配套功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切实解决对外交通问题,加紧编制对外交通的规划,全面实施镇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上争,早日建成集镇与市区、与周边镇街的快速通道,努力改善投资的硬软环境。三是注重做大规模与提升形象统一。按照镇区与社区,重点村与一般村,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逐步集中、建管并重,努力使小城镇规模在扩大的同时,集镇的整体水平同样得到提高,集镇的对外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坚持民生为本,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详细规划;编制问题;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带给城市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挑战,并对城市的科学规划、高效管理等工作造成巨大阻碍,冲击着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目前,各地控规在规划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很多控规的编制成果内容与实施脱节或者控规在实施过程中被随意更改。本文将从控规管理的角度出发,深入地分析在当前控规在编制过程中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内容。

1.加强与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

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解决传统详细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衔接不当和跨度大的问题。但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际编制过程中,规划人员会忽略以上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上一层次的规划重要原则认识不足,在编制之前没有对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进行有效疏理,只注重对本项目的规划分析,导致经常会出现脱离总体规划的现象,并时常会与规划大原则相冲突。

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相关规划衔接不足的方法有:⑴控规编制前,需和规划编制管理部门相配合,疏理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以及各类的专项规划等在规划内的要求,从而确保城市规划体系的一致性和延续性;⑵控规编制中,与相关的规划配合,主要表现在制定控规目标的时候和确定控规内容时,均需对地方政策、上层规划、专项规划等内容落到实处;⑶在控规编制后,需强调各类规划之间的整合,从而方便规划的管理。除了总体规划外,还需要实施专项规划,如绿地规划、交通规划等。加强与专项规划的衔接,增加社区服务中心、文化站、养老院、加油加气站、消防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的配置。

2.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对城市土地的经济规律缺乏认识的现象,导致容积率等相关指标的制定过程比较随意,会脱离地价的条件,与城市的地价脱节,从而出现开发强度过高,人口规模过大的问题,具体表现有:⑴开发强度过高,如为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完全不顾城市的空间发展结构和特征,居住用地的开发强度表现出“一刀切”的现象,呈现普遍性的高容积率;⑵开发强度过高势必带来人口规模的扩大,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上位规划论证,对人口规模没有做到合理的控制,将导致城市人口到处集聚,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配套超负荷承载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需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的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对于中心区的居民用地的容积率,需根据其配套设施能承载的容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于中心区以外地区容积率指标的制定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1]。

3. 合理划分地块大小

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对地块的控制,从而实现对用地的专业化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地块大小划分不合理,减弱了控制指标的控制力度,并引发设施配套类问题。合理进行地块划分的措施有:⑴编制城市的密度分区需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依据;⑵实行深度不一的、多类型规划控制:①一般控制区:对工业新型开发区、大型的企业、现状完好街区,只采取一般性控制,其控规的深度与分区规划相似,对道路和土地使用等内容进行控制;②详细控制区:详细控制旧城区和近期建设区等,并加强编制深度,使其更为细致;③特殊控制区:特殊控制区域有城镇的中心区、城镇的重要景观区和城镇的生态保护区等[2]。

4.增加公共绿地和社会停车场

在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和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规划城市公共绿地的总体落实和实施情况却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开发建设,控规编制过程中经常出现公共绿地偏少、人均绿地率偏低的现象。另外,社会停车场的规划也不合理,并且小区、医院、商场等地方的停车场很少,城市公共停车和社区停车问题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其已经严重影响到交通的出行效率。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在控规的编制过程中增加公共绿地,尤其是增加小区内的绿地面积,将零星的绿地整合形成较大的、规范化的公共绿地,并通过四线控制中的绿线对绿地范围严格进行控制保护。此外,可结合公共绿地布置社会停车场库,并在用地规划中适当增加社会停车场的数量,尤其是小区内、医院、商场等人群聚集地的停车车位,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

5. 细化优化道路交通组织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落实总体规划路网骨架的基础上,应进行适当的细化和优化,增加道路网密度,考虑道路的交叉口方式,对现有的道路进行整治和拓宽,完善公共交通网络。规划应以社区调查为基础和依据,切实了解居民的出行心理需求,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合理设置公交线路,布置公交站点,体现人性化的交通发展策略,适当考虑公交专用道和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的专用道设计。同时,落实到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当中,社区管理与建设应加强对道路整治、停车场配置等方面的重视[4]。

6. 强化城市设计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经常容易忽略城市设计的作用,导致当前实际规划的成果质量出现高低不一,部分单位制定出的控制内容比较随意,城市设计研究依据和可操作性不足。城市设计作为制定和引导城市环境设计的一种工作手段,并与控规互相配合和补充,发挥出控制和引导结合的优势。

强化城市设计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⑴空间布局:在城市控规中,需对规划区段与城市的总体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空间布局、建筑体量、形态等方面相关的要求,组织并确定区段内的空间结构;⑵道路景观:充分尊重现状地形和城市肌理,以减少土方开挖和房屋拆迁,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考虑步行系统与主干道交叉地方的景观设计,力求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尺度舒适的步行系统;⑶绿化景观:重视城市整体的自然环境、历史风格及景观布局等的协调性;保留和利用河流的水面,创造水体景观,实现绿地率及公共绿地需求;保持与原有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绿地的空间布局、环境设计应体现“为后人留有余地”的思想,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效应”,适应分期建设和植物更新的需要;⑷建筑景观:对临街或滨水建筑进行高度控制;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特质分别确定建筑色彩控制主基调;通过对建筑造型的控制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并创造良好的微气候。

7. 结论

综上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与管理、实施之间紧密衔接的关键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水平,会对规划管理的质量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上成功的控制模式,从中得到有益启示,改进我国城市控规编制中的不足,提高我国城市控规的灵活性,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顾绯.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2] 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之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思及展望[J].城市规划,2006(1):67.

篇9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部署,抢抓国家和省、市“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政策机遇,积极应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起点统筹谋划全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使“十三五”总体规划成为指导全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立足实际,面向未来。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制定既符合实际又着眼长远,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立足县情实际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三)以人为本,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使全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汇聚民智,充分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理性。

各类规划要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导向,按照经济生态融合发展南北均衡互补发展的思路,突出项目引领,谋划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支撑各类规划,确保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围绕全县果品、蔬菜、畜牧养殖等富民产业,在现代农业设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病虫害监测能力建设、畜牧养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清洁能源、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种养业良种工程、新品种引进示范场、重要农产品集散地、农业公益体系、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道路、环境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论证储备项目。

新型工业化发展围绕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企业污染治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果品、蔬菜冷藏冷链设施、专业市场体系建设、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服务业发展、信息网络技术运用、节能减排、工业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企业“三废”治理等方面论证储备项目。

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城市街道改造提升、绿色照明、排洪排污、城市绿化、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论证储备项目。

交通设施建设重点围绕等级公路改造升级、县乡公路改造、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通达通畅工程、连通工程、农村公路、乡镇客运站网建设等方面论证储备项目。

文化 旅游产业围绕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布局,重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三馆”建设、文物保护开发、红色旅游等方面论证储备项目。

社会事业重点围绕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偏远农村学校教师周转用房建设、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重大疾病公共安全卫生防控体系、中医药发展、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福利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论证储备项目。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围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重点在农村生态建设、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环境保护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下经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土壤环境治理、乡村清洁工程、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创建等方面论证储备项目。

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规划前期调研阶段(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制定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部署安排全县“十

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调研,形成全县“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行业规划的基本思路,完成重大课题调研报告。对确定的37个重大课题研究报告,各部门务于2月28日前送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以正式文件报送县发改局。(二)规划纲要框架起草阶段(2015年3月至5月)。县发改局根据省、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结合县情实际,起草完成全县“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框架。各类专项规划于2015年5月20日前完成,各部门分别送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以正式文件报送县发改局,经县政府同意后实施。

(三)规划纲要草案起草阶段(2015年6月至8月)。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完成全县“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

(四)规划纲要草案审定阶段(2015年9月至12月)。广泛征求乡镇、部门意见,召开专家评审会,形成正式规划草案,报县委、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十三五”规划编制统筹协调工作。

(二)规范编制程序。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建立健全规划的衔接、论证、和评估制度,保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推进。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组建由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专家构成的全县“十三五”规划专家评议咨询委员会,负责“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成果、基本思路框架、规划纲要(草案)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

(三)加强项目论证。各部门要结合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准确把握“十三五”项目论证储备的重点方向,紧密结合省“3341”项目工程建设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论证储备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同时,要加强与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汇报,争取纳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盘子。

篇10

关键词:地震;疏散;博乐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范畴,应急避难疏散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应急避难疏散规划能够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带有一定功能设施,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城市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包括救灾通道和疏散通道,救灾通道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的主要路线,避震疏散路线是确定将灾区人员从受灾地点转移到达安全地带的路经。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2.1应急避难区域划分

2.1.1疏散分区

划分疏散分区的根本目的是引导灾民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避难,并建立在区域统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人口及避难用地资源的分布情况而确定的,并适当考虑城市主要干道的位置及穿城而过的河流对疏散分区的影响,共划分为5个疏散分区,为便于各街道办统一组织协调,划分既考虑了行政界线,又考虑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需求。

2.1.2疏散单元

疏散单元是进行应急疏散组织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应急中转场地面积控制的基本单元。疏散单元的划分应充分依据以下原则:①应结合现状社区的分布,保持现状各社区的完整性;②不跨越城市的主要道路;③充分考虑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④规模适中;⑤考虑穿城铁路、河流。

2.2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

2.2.1布局原则

避震疏散场地分紧急避震疏散场地、固定避震疏散场地和防灾据点。应急避难场所的确定首先要在基础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可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资源情况,如现状可利用的公园、街头绿地、体育场、广场、操场等,然后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确定规划可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资源情况,再分析总量能否满足疏散人口的避难要求,如果用地资源较为充裕,则择优利用,如果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则要充分考虑规划区周边附近的可利用资源。

2.2.2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博乐市城区最终规划确定固定应急避难场所20处,人均占地3.5m2,在《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中,固定型避难场所用地指标2―3m2人进行控制。表1 固定避震疏散场地要求一览表

项目 技术评价指标 备注

类型 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等。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大多数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用作中长期避灾的场所。

交通设施 道路不小于15米,有多个进出口。而且,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尽可能分开。 可以利用交通工具进出和保证物资运输。

救灾道路要求 应具备不小于15米宽度的道路,保证救灾需要。 保证有效净宽容许消防和救灾车辆的顺畅进出。

服务范围 服务半径2~3公里,步行约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 考虑避灾人员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要。

规模 宜选择短边250米以上、有效利用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地域。 可以利用较大面积进行物资运送、储存以及满足联络、医疗、救援的需要。

避灾面积要求 一般不小于2平方米/人。 满足避灾人员一定的生活活动空间需求。

防火带 与周围易燃建筑物或其它可能发生的火源之间设置30~120米的防火隔离带或防火树林带。 考虑潜在火灾的影响规模。应当有水流、水池、湖泊和确保水源的消防拴。临时建筑物和帐篷之间留有防火和消防通道。严格控制避震疏散场所内的火源。防火树林带设喷洒水的装置。

基础设施要求 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卫生设施,设置灾民栖身场所、生活必需品与药品储备库、消防设施、应急通信设施与广播设施、临时发电与照明设备、医疗设施以及畅通的交通环境等。 满足避灾人员的长期生活需求,发挥避灾场所的救援功能,满足各种防灾要求。避震疏散场所内的栖身场所能够防寒、防风、防雨雪,并具备最基本的生活空间,通常以家庭为单元居住。物资储备库应当确保避震疏散场所内居民3天或更长时间的饮用水、食品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以及适量的衣物、药品等。

其它 土地坡度不大于30。

与发震断层距离大于15米。

无具危险性的次生灾害源。 考虑其他防灾要求。

2.2.3紧急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规划要求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包括各单位、小区内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等。其主要功能是供居民临时避震疏散,也是居民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

表2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要求一览表

项目 技术评价指标 备注

类型 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广场、专业绿地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等。 大多数是地震灾害发生后3分钟~5小时用作紧急避灾的临时场所。

交通设施 道路不小于5米。有多个进出口,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 考虑到城市的部分地区房屋密集,若房屋倒塌破坏,应扣除瓦砾堆积物的影响。

救灾道路要求 应具备不小于8米宽度的道路。 应保证有效净宽容许消防和救灾车辆的进出。

服务范围 服务半径500米,步行10min内可到达。 考虑避灾人员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要。

规模 不小于1000平方米。 考虑不少于500人。

避灾面积要求 不小于1平方米/人。 保证避灾人员一定的活动空间。

防火带 一般不小于10米。 考虑潜在火灾的影响规模。

基础设施要求 临时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临时厕所 满足避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防火要求。居民住宅区和各单位内的道路以及居民住宅区内的小花园、小游园和专业绿地应安装照明设备,小花园和绿地应设洒水设施,并按《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规划建设公共厕所。

其它 土地坡度不大于30;与发震断层距离大于15米;无具危险性的次生灾害源。 考虑其他防灾要求。

3 应急疏散规划

3.1救灾道路规划

城市救灾通道,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路线。与城市出入口、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相连的救灾主干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15m。对于救灾主干道两侧建筑倒塌后的废墟的宽度按建筑高度的2/3计算,对于救灾主干道两侧建筑倒塌后的废墟的宽度按建筑高度的1/2计算,博乐市共规划4条不同方向的救灾主干道,分别与省道及周边县市道路相连。救灾次干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10m。

3.2疏散道路规划

根据人口的分布,道路在城市路网中的功能,以及道路在城市应急疏散中担负的主要职能,分别确定应急供应干道、疏散主干道、疏散次干道。应急供应干道除满足救灾物资运送的基本功能外,还承担着区内部分疏散的任务,因此道路设计建设应能确保震后15m以上的汽运通道宽度。疏散主干道和疏散次干道能分别确保震后15m以上和7m以上的汽运通道宽度。重点加强防灾供应干道和疏散主干道两侧建筑物的高度、退让道路红线距离控制。充分考虑建筑物倒塌“影响”范围,经相关部门研究,建筑物倒塌“影响”范围一般为“10+H2m”,其中H为建筑高度,确保影响范围之外留出标准的汽运通道宽度。

4 应急疏散标识规划

应急疏散标识规划是整个城市地震应急疏散规划的细节体现,为将来的规划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应急疏散标识的设置对于应急疏散的全过程影响巨大,尤其是道路沿线和道路交叉口处的标识更是直接影响着疏散的距离、时间,疏散过程的秩序性和疏散人群的心理,而一些人流汇集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处,更需要规划加以明确。规划充分考虑应急避难场所的路线可达指示,对重要道路交叉口进行重点控制和引导,设置方向指示标识,使疏散人流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指定的应急避难场所。

5 应急设施规划

从通讯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消防设施、医疗设施、供应设施等6个方面进行规划,具体可分为2个层面:一是从城市宏观系统层面进行应急设施统筹;二是从避难场所内部微观系统对应急设施进行规定,以城市宏观系统层面统筹为主。城市宏观系统指城市整体的应急设施系统,除了基本的市政基础设施外,还包括消防系统、医疗救助系统、供应系统。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站、大型的商场、超市、粮库等都属于具体而重要的城市宏观应急设施。避难场所内部微观系统指避难场所内部配置的应急设施,包括应急通讯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等。博乐市食品最少贮备量为2200吨(贮备天数按10天计),博乐市城区现有粮食库的库容能够满足需要。

6 实施措施和建议

6.1实施措施

⑴本专项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实施与公园、广场及各类绿地、中小学的规划设计相结合;与博乐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相结合;与数字化城市的建设相结合。并结合公园、广场、操场改造建设,完善功能,同步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⑵建立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图纸联合审查制度,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图纸审查时应当有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⑶加强对地震应急疏散规划的宣传,通过设置应急疏散标识,开展防灾公园(广场)命名,编制应急疏散手册等多种方式,对地震应急疏散规划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让群众熟悉避难场所的位置和疏散路线。

⑷落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专项经费,市政府应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避难场所建设和维护。

⑸制定完善社区应急疏散预案,适时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各系统配合能力和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7 结语

灾害使我们警醒:发展不是全部,可持续、安全的发展才是城市追求的和谐境界。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道路的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极为有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多灾害综合预防和处理工作,建设安全城市,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博乐市抗震防灾规划(2010―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