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5 18:1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职业生涯规划;班级建设;工作模式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因此,我们关注高职院校的发展,就离不开高职生的管理工作,开展高职生的管理工作, 就不能忽视对班级管理的研究。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也对高职生的择业就业带来直接帮助,还能有效促进高职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对高职生管理工作带来间接帮助。
1 职业生涯规划与导班级管理相结合的价值与功能
1.1 目标引领,变传统管理为主动选择
以高职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使高职生在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的努力中,促进其个体的觉醒,增强其行动目的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将高职生注意力转到注重自身发展的目标上来,使他们为增强自身的优势而不断完善,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不断追求,这样,就使班级管理工作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无为而治,从而改变说教式、管束式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1.2 评估简单,变无从考核为轻松考核
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瓶颈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周期较长,很难考核。而将职业生涯规划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之后,可以结合班级考核来考核班级目标达成情况,从而细化到到底是哪个学生期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完成而造成了班级的扣分。由于班级管理已经有成熟的评价标准和目标,后期的评估考核工作就相对非常的简单。
1.3 注重合力,变个人行为为班级行为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既能通过优化班级管理而促进个人的发展,同时班级管理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同而倍增活力:班级的学风、班风是要靠每一位同学一起努力、一起研讨后才确定的,通过这样的人性化的前期规划和整合,职业生涯成为了班级的纽带,把所有的同学都拧到了一起。
1.4 解放导师,变个人管理为共同管理
班级导师再不是日常琐事的管理者,而变成了学生共同成长的见证者。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班级导师,可以让班级导师更大程度地发挥专业、职业方面的特长,给予学生更专业更前沿的学术指导。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模式的具体内容
通过研究探索,如何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根据职业生涯理论,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制定和实施人生发展规划,通过每个学期重点地开展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增强竞争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学期”为单元,把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即: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决策、行动计划、反馈调整等五个部分渗透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围绕着“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顺利就业”这条主线,逐步制定和完善了高职生涯规划阶段的目标、任务、具体活动安排,编制了一目了然的图表,不同年级遵照执行。
3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的几点成功经验
3.1 加强本专业班级导师导学功能
改变以往班主任疲于应付日常事务的状态,整个三年以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为线,大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依托专业课堂教育与多种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大三以就业服务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提升学生就业、择业与创业能力。
3.2 赋予了学生个体努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
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停留于规划本身,学生做好规划后就认为万事大吉,很难跟进并真正实施自己的生涯规划。而我们是根据高职生各阶段的需求开展分阶段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职业意识,也就在这样的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激励高职学生一步步计划并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3 推动班级形成良好班风、学风
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方向,开展的一系列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高职生在个人职业素质提升的同时,也逐渐遵循由个体自觉、自知到自悟的发展过程,降低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恒亮.学业规划[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贾立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探讨[J].科技风,2009(11).
[3]吴建绍.论高校学习型班级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创立[J].出国与就业,2011(1)
篇2
【关键词】班级管理;存在问题;教学模式
一、现阶段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任务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即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偏弱。而进入大学后,需要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许多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等现象。因此,大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一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自律性,或是对某一专业具有浓厚兴趣,能够明确学习目标;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缺乏学习和生活规划,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是无所事事。目前来说,大学班级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班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辅导员在开展班级管理或学生教育工作时,只能参照学校的总体规章制度或学生规范。但是这些规章制度过于宏观,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和个体针对性,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具备很好的实践应用效果,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较低。部分辅导员虽然尝试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践效果都有待商榷,并未得到很好的普及与推广。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很难高质量开展。(二)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不高同一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部分海外交换生,每个同学之间在文化观念、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班级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因习俗、理解差异引发矛盾。除此之外,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自由活动时间较多,因此社团概念要高于班级概念,也是导致大学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要想组织开展活动,往往很难得到全部同学的积极相应,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影响。(三)辅导员与学生交流偏少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政治教育和班级事务管理,还要完成学校或二级院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定期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等。因此,许多辅导员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与班级内的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是只能借助于班委成员,大致掌握班级情况。
二、大学班级管理的“一统、三化、两转变”模式
(一)树立统一明确的管理理念从辅导员角度来看,只有树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管理理念,才能为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思路,进而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长期管理目标,帮助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理念,是辅导员大学班级管理工作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开展的核心理念,辅导员只有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贯彻人本理念,才能营造公平、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二)积极进行班级工作的“两转变”大学教育工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辅导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也必须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转变和更新,以适应学校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一方面,辅导员要实现个人工作思路的转变。辅导员在管理班级中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以“贵人”为核心,平等尊重学生、热情对待学生、真诚关怀学生,认可学生,鼓励学生。第二,转变辅导员工作方式。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方法应结合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考虑此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达到班级有效管理的目标。(三)班级管理的“三化”一是规范化。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工作就是规范化,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班级资源的浪费。班级形象是一个集体内的人共同分享的价值和信念。要设计代表班级特色的班徽、口号等,共同的班徽、口号能够迅速使班级学生产生价值共鸣,增强集体主义信念。二是多样化。为了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依托学校、学院,立足于班级,辅导员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平台。三是职业化。
结语
高校扩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高校生源数量增加的同时,高校班级管理质量却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对于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个人成长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辅导员应当根据班级内学生的整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学有所长,为今后毕业求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研发,冯伟涛.形象设计视野下的专业导向型班级管理模式———大学一年级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3(07):164-165.
[2]魏国兵,刘光旭.关于大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年级差异性的调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7):131-133.
篇3
1.1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法律意识,会自觉地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自我控制力上却往往较弱,两个方面形成显著的不平衡性。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对别人,对自己自由主义”的行为趋势,从而对班级和谐建设形成巨大的潜在压力。
1.2有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意愿,但是班级管理能力差
大部分大学生进校之后都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班级活动和管理班级的意愿,但是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自己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就可以,他们对大学班级并不了解,同时管理能力与要求不对称。由于大学与高中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具有本质区别,所以大学班级管理不能只凭一腔热情,班级管理团队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胜任班主任分配的任务。
1.3物质生活丰富,但是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都比较优越,特别是在物质水平上表现得非常突出。经调查,现在大学生一般的月消费都在1000元左右,其中交际费还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他们进入大学就没有了目标,有的沉迷于游戏,有的热衷于恋爱,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出现道德下滑。与物质生活对比,他们在精神生活层次上表现得相对贫乏。
1.4个性强、想法奇特,但是合作意识弱
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和开放的和平年代,所以他们张扬个性、思维活跃、想法奇特,但是面对一个问题,很少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征求更多同学的看法和建议,最终导致问题不能及时和高效地解决。这种合作意识弱的特点极大地阻碍了班级管理团队的建设和降低了班级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
2班级管理措施
2.1完善班级制度建设,提高纪律性和约束力
对于班级制度而言,它是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形成的规范或一定的行为规则。在法家法治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班级管理者制定一套完善的班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法律意识比较强的大学生潜意识中,很多事情我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班委对具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没有任何约束力,他们甚至连班主任都无所畏惧。对此,制定一套周全、详细的班级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班级制度制定过程中,班主任组织班级管理团队起草,然后在同学中讨论,并获得大多数同学同意而最终确定为班级制度,最后要求每一位同学签订一份遵守班级制度的协议书。这样既可以增强同学的法律意识,也可以提高班级对同学的约束力和纪律性。
2.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和谐氛围
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作为一个班集体,它也需要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学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对班级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人的兴趣、需要和行为统一起来。在儒家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班级文化建设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人生目标的确立、道德风尚的推广等成为建设主要内容。以全体同学为具体对象,班级管理团队通过专业知识宣传、主题班会讨论、群体娱乐和联谊活动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同学学习意志,规范学习和生活行为,凝聚班级力量,最终构建一种和谐、团结的班级文化氛围。
2.3深化理想教育,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通俗地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而理想教育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将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呈现出来。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班主任就有意识地要求班级同学进行长期目标的规划和确定;在大二、大三专业学习阶段,班级管理团队将定期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去制定短期计划,然后带领大家共同努力以实现各自的目标。在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之后,整个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完美地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2.4组建高效班级管理组织,实行班主任、班委和团支部分级逐层管理
大学班级管理组织一般由班委,团支部和班主任组成。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组织的最高领导,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班委和团支部是班级管理组织的基本机构,两者主要对班级的各项制度、班级计划和其他具体事务进行建设和管理。在法家分级法治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班主任将和班委和团支部定期举行班委会和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通过这种方法将总体思想和具体管理方法正确传送给每一位班级管理成员,然后管理成员再逐层管理整个班级。该方法既可以让班主任统筹全班的思想趋势,也可以调动管理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高效地带领整个班级开心地度过大学四年美好的生活和学习。
3基于法儒管理思想的班级管理效果
经过实践证明,基于法儒管理思想的班级管理措施在江西农业大学等学校取得较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夯实了班级管理的制度化;第二、实现了以和为贵,以班为荣,促进了同学情感的成熟化与理性化;第三、实现了人人有理想,事事定目标,增强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实现了管理团队积极主动地管理班级,提高了管理效率。
4结束语
篇4
本文选取了陕西省新建本科师范院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政治经济系2012级、2013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过程中依次按系发放调查问卷,并依次填写收回。本次项目研究功法调查问卷450分,实际收回426份,有效收回率为95%。其中男生23份,女生403份。另外,还对个别辅导员、班长、团支部书记、家长进行了访谈。通过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师范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一、数据统计与分析
1、学生对班级凝聚力的认识分析
有72%的学生对同班同学处于“还可以,大部分认识,但不怎么联系和交流”,在问到“是否会积极组织或参加联络班级感情的活动时”,78%的学生选择“会积极参加”,31%的学生更喜欢参加小团体活动,只有8%的学生更喜欢参加班级活动。
2、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分析
有26%的学生会选择参加娱乐休闲类的社团,32%的学生会选择志愿类的社团,只有8%的学生愿意选择专业类的社团。大多数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锻炼自己,扩大朋友圈。87%的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社团工作所占用的时间。
3、学生对未来规划情况分析
71%的同学对未来“大概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但只有5%的学生“有较详细的规划”。43%的学生会遵循自己的专业,从事教育职业,27%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随遇而安,走一步看一步”。
4、男生情况分析
本次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有23份是男生的反馈问卷。其中,大多数男生不认可班干部、辅导员的管理方式,不想学习,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参加社团主要是为了锻炼自己,与女生不仅为了锻炼自己还为了交朋友明显不同。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班级精神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班级精神是班级管理的基础。笔者认为,班级精神存在一定程度缺失的原因有:第一,同学们认为班级只是一个四年相聚的群体,没有将之视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集体,所以淡化了班级精神上的建设;第二,班级管理者没有把握班级精神的内涵;第三,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
2、班级凝聚力比较弱
凝聚力比较弱,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同学对班级的团结度不够认可,平常生活中自行其是。笔者认为,造成师范生班级凝聚力弱的原因有:第一,大学生追求目标多元化;第二,平常生活、学习主要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第三,班干部、辅导员没有形成个人魅力或示范、带动作用。
3、班级学习风气不够浓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第一,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没有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二,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有误解,认为大学就应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就应该积极加入社团,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对学习并不看重。
4、班级的未来规划不够明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第一,就业压力过大,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只能依赖家人、其他社会资源的帮助;第二,教育管理中存在着要求同一化、统一化的模式,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指导不够。
5、男生比较弱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第一,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男子做老师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师范院校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第三,学校对男生群体的忽视。
三、相应对策及建议
1、班级精神方面
(1)建立专门的学生意见箱,每周定期派专人整理收集,并对学生的问题积极解决。
(2)定期组织一些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3)建立流动班干部制度,设置一个班干部职位,主要负责每天的考勤、教室卫生的管理等,为每位学生提供担任班干部的机会,提高学生责任感,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自身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2、班级凝聚力方面
(1)建立家长互动交流群,家长们可以在此群中交流孩子近期动态,在养育、教育孩子中出现的问题,分享对孩子的教育经验。
(2)学校积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建立家长通讯录,主动地联系家长,定期汇报学生的情况。对于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留守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3)辅导员每周选择5名学生分别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了解学生近况。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主动说出自己遇到的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4)定期组织有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户外活动,如拔河、跳大绳、接力赛等,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参与的活动,以增进学生与老师的了解,培养学生与老师的感情。
3、班级学习风气方面
(1)邀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或者成功校友来校进行经验交流,探讨他们成功的原因,传授成功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
(2)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加深理想和信仰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
(3)以学生自愿组成的学习团体为单位(团体一旦形成便固定下来),轮流承办班级活动,在每学期末进行优秀团体即优秀活动的评比,以带动学生学习风气的养成。
4、班级未来规划方面
(1)在学生大一时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对师范生进行师范专业性质、特点、内容进行教育,让学生迈进师范专业的门槛,初步了解教师这个神圣而伟大职业的基本情况。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在未来职业规划上的困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
(2)安排一个专门解决学生未来规划问题的老师,与学生直接进行未来规划的商讨和交流。
5、男生弱势方面
(1)加强男生舍风建设,使男生打破自己的独立空间,促进男生之间的交流。定期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以宿舍或者系为单位进行组织,以增进男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篇5
关键词:职业素养;班级管理;特色晚自修;班会;考核
中图分类号:G6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18-02
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加以改革,围绕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来设定。班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石,在当今社会转型关键期,如何围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班级基层组织管理,改革学生管理模式,从而提升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职业能力充分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学校应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管理改革的重要命题。
职业素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其中职业思想(意识)是最根本的内容,职业人才的合格与否要看职业技能的表现水平,而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则能巧妙撬动专业教学、渗入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使学风建设与职业能力发展融为一体。
一、高职学生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本校调研报告,并且结合周边高职院校的情况,发现高职班级在班风、学风上不够凝聚向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载体,再加上高职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主体因素,导致了高职学生班级管理跟不上新时期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要求。主要是:
1、高校改革给班级管理带来的问题。首先,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学生上课突破了传统的班级范围,同一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少了,再加上大学没有班级活动的固定场所和基地,使得班级概念淡化。其次,高校扩招带来了人数规模上的扩大,也使同一班级内部差异性相对增加,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2、班级管理投入不足。主要是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薄弱,很少为班级建设和管理设立专项制度,现行的制度大多围绕班主任、辅导员教师的管理职责,而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其班集体的主人翁意志。另外,班级管理人员配给不足,由于班主任都是兼任岗,而年级辅导员则更应接不暇,很难保证对班级大小活动、每项事务都有足够充分的关注和参与。还有,位于学生管理基层的班级管理也没有适合这一层级的工作载体和阵地。
3、高职学生班集体归属感不强。一方面,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相对较弱,对课堂学习、晚自修等缺乏兴趣,因此班集体在发挥学习组织功能上任务繁重却“先天不足”,需要有力指导;另一方面高职生的集体规范意识不强,同时随着时展,大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强,对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这些都不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二、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五位一体”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是对传统师生互动性差、学风建设易流于形式、局限于课堂模式的晚自修和班会组织管理方式的改良和创新。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推出“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性质所决定
高职教育旨在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素养。因此,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综合发展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和主要任务。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更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应用、实用、就业为导向。
2、是高职学生就业成才所需要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在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而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五位一体”班级管理可以有效运用日常思政教育、管理师资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就业指导、学生活动、创新创业等手段全面植入职业素养培养,从思想价值观、到专业技能、再到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3、是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背景所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把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称为“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并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要求“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大企业成功秘诀都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有很大关系。
三、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
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力图使大一晚自修从课堂教学的附属地位上升到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有机组成、日常基地和长效平台;使大二、大三的班会纳入班级管理标准化建设,统一形成主题化、常规化、系列化的主题班会和毕业班班会的实践模式;使班助队伍既有效促进班级管理标准化建设,又上升为学生干部队伍的正式组织;为班级建设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平台,保证班集体在学生群体基层中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1、大一特色晚自修活动,以班风促自学能力
大一为大学适应期,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风建设应注重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顺应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集中组织学生晚自修时可以转变晚自修不上课又不活动的呆板模式,引入活动形式,同时充实晚自修内容,实行特色晚自修。特色晚自修以专业实践活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为特色,打破坐式自修的形式和书面学习的窠臼,拓展晚自修的组织思路与模式。一是入学教育,充分利用新生思想奠定期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的养成,通过对院系专业、学校文化、行业产业等介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二是素质活动,以活动促自学,可以定期开展一些通用型的能力竞赛,如外语能力、普通话演讲、计算机应用、职业礼仪竞赛、辩论赛、参观文明寝室和寝室美化活动等,培养综合能力。三是技能训练,以训练带自修,可以以学长学姐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考证为契机,在自修时创造交互式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自学自练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职业实践操作意识。四是通识教育,包括人文、艺术欣赏,心理健康讲座,时事形势解读等,在本校就有几个院系试行了爱国主题电影教育、诗词写作、连书法等特色自修课程,促发和陶冶大一学生的审美情操。
2、大二主题班会,以班风促职业能力
大二是大学成熟期,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也是关键的形成期,大量的专业课及实训实习开始“唱主角”,正适合班主任全面展开日常职业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与专业教师互相配合,营造学生苦练技术、勇于竞争、形成专长的浓厚氛围。大二学生不要求晚自修,而主题班会就运用班级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发挥班集体集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寓职业行为和技能教育于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和教育活动等班会中。
一是职业素养思想教育,一方面通过先进典型、案例教育、校友回访等深化学生职业认识和就业意向,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形势并联系行业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形势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择业观教育。二是备赛训练,大二是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的黄金时期,班主任可以以备赛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大赛,并且联系院系专门组织班内比赛,进一步加速学生的优势形成。三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明确和分解本阶段规划,本学年要达到的外语要求、职业技能要求、证书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包括语言表达、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品格要求)等。
3、大三视频会议,以班风促就业能力
大三是大学定型期和冲刺期,高职学生将在此阶段完成从实习到工作的转变,因此就业能力培养是大三班级管理的中心任务。通过视频会议解决学生外出实习的不便,与班主任屏幕相见、网络传声、报送平安,是一个较为便利简捷而又时尚新意的班会形式。一是就业信息,通过班主任集中传达告知近期院系、学校及各级招聘会和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二是就业技巧训练,可以邀请就业指导老师作视频讲座或播放网络视频就业指导讲座,加紧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务实的就业、岗位意向。三是实习情况讲评,班主任与学生就实习中碰到的问题和需求做交流讲评,让学生及时反馈信息。四是创业教育,可以通过个别关注和个人自我汇报的方式介绍其近期创业动态,了解其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做现场交流,增加对就业形势的了解。
4、班助标准化建设,以班风促自我管理能力
班主任助理制度旨在规范班主任助理队伍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标准,进一步提升班助工作和班级管理效率,强化新生教育管理效果,打好学生管理的组织和年级基础,同时树立一支职责分明、乐于服务、基层辅助、唯一与班级管理挂钩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爱护新生、指导新生的服务精神,密切高低年级之间的交流交往,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网络和体系。班助标准化方案应该从班助的选拔标准、聘任程序、工作职责、考核与奖励等方面予以规定,明确指出班助在新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职责内容,将班助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主副配套推入新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入学、日常思想心理教育、学风班风、寝室、班干部建设、信息传达等。另外,对班助的考核管理要制定班主任和辅导员双重负责,细分考核指标、分数比例和等级,相应给予奖励待遇。班助工作要紧密结合本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内容对新生加以推行。
5、班级综合考核评价,以班风促发展能力
班级综合考核评价将弥补班级管理责任不到位的制度盲点,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学生管理考核和学生考核的双重新网络,促进院系-年级-班主任一条线渐进加强班级组织的基层建设和管理,从而加深集体辐射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为学生各项评优评奖增添了一类新的参考依据,促进学生以班集体为依托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班级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应围绕职业素养的育人目标,设定考核指标、考核负责人和考核奖惩,应就晚自修、主题班会、视频班会、和班助建设全部纳入考核项目中,指标应该量化,注意要调动起班助和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以班级考核促进班助自身能力和威信的提高及班级学生对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充分吸收班主任、辅导员、院系学工领导和学工部多方面的参考意见,以科学、公平、育人的原则评定班级综合表现,激发班级学生对专业学习、职业竞赛、实践活动、思想进步、素质拓展等兴趣和投入,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层层落实、广泛展开、深入细化激励保障。
在特色晚自修和班会建设中,每一模块都不限于采用一种方式,每个班级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业进度主次并用,搭配组合,摸索形成适合本班级的特色晚自修和班会课程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篇6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对策研究
班级是高校对学生实施常规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单元,学校许多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具体实施和体现的,认真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1]。
一、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1.班级缺乏向心力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为“90后”,做为新时期独生子女的一代,同学们思维活跃,追逐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自己的个性在大学里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凌驾于班级利益之上[2]。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他们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院组织的活动,认为此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很难满足自己个性的发展,因此对班级团体性的活动参与率较低,因而班级总体而言缺乏向心力。
2.班级管理制度传统化
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主要借助于高校领导者共同商讨制订的刚性条例,其内容已固定,易造成班级管理长期停滞在规章制度层面,管理方法过于传统,同学自身仅仅只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班级管理的创新性严重匮乏。
3.班干部缺乏团队意识
新时代下大学生普遍自主性都很强,有自己的想法,但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相互间配合[3]。一旦老师布置的工作需要多个班委配合完成,而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统一思想,则往往无法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指定任务,并且如果工作中出现问题,则常常表现为互相推卸责任。
4.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
一个团结、互助、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班集体,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之间应该有着高度的互依性,同时也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有着共同的生活、学习目标[4]。但实际上由于大学班级中的每个人就是一个个体,他们的个性极其鲜明,自制力较差,同时大学空闲时间相对于个人而言较为宽裕,因此外界新鲜事务极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降低、最终造成个人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缺乏动力支持。
5.班级不良竞争频繁出现
高校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良的竞争现象,特别在学校奖、助学金评比等方面尤为明显。在新时期下,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年提高,这也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班级同学之间的比较关注点严重失衡,往往大家并不在意学习的程度如何,而侧重于对比家庭的贫困程度,致使班级同学间的关系易陷入一种恶性状态之中[5]。这种不良竞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高校中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给同学间的关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二、高校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在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需探讨,否则这不仅将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会对在校期间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较大影响。本人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已工作五年时间,现对于新时期下如何提升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丰富班集体活动模式,营造集体归属感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使大家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开展班级活动从低年级抓起,同时做到系列化和规范化,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同学们的班级归属感、凝聚力和荣誉感[6]。新班级组建之初是营造班级风气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团结力。班级是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的舞台。通过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班级同学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外娱乐自我的目的,更是促进了班集体同学间的关系,提升了大家的集体归属感。
2.以互联网为载体,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高校班级管理可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网络成为沟通辅导员和学生的桥梁。辅导员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建立QQ群、飞信和班级博客等方式,把有用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大家了解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同时,对于不方便和学生当面沟通的问题辅导员可通过QQ、微信等聊天形式进行,在虚拟的环境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从而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强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7]。
3.倡议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
所谓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自觉行为习惯品质的养成和自我奋发精神的培养的过程[8]。由于当代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已趋于成熟,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思想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大家在班级事务管理方面积极发挥自主能动性,都能够自愿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辅导员对班级管理进行有效指导,营造优良班风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与辅导员的有效指导密不可分,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充当着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角色。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老师不仅要处理好班级具体事务,同时应当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积极主动的与班级“三困”群体(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改变现有困境,形成一股班级同学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进而营造优良班风。
5.精选班级干部,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基石,是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老师的各项班级管理的指令实行都需要干部来传达和落实。因此,在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上,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制定,选拔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得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上的力量,为集体做出贡献。因此要选拔那些成绩优秀、认真负责、群众基础好、公道正派、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的学生来为班级服务[9]。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教育工程,做好班级管理更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们要有设计、有思路、有想法、系统地去设计和引导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不懈努力。
作者:刘庆生 张婕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敏.加强高校班级管理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05-106.
[2]蒲绿荷.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7-119.
[3]张晓红.创新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2(24):47-48.
[4]周怡.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0(6):110-112.
[5]柏汇崧,杨涛.大学生班级管理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0(7):35-38.
[6]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孙志强.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学园,2014(12):28-29.
篇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的好坏,对整个学校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直接关系。要想提高班级的综合素质和质量,就必须从狠抓班级常规管理人手。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1]。
一、当前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问题最多的一环。由 90 后组成的学生班集体,自然免不了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一是个人意识极强的 90 后学生很难被墨守成规的班级制度约束,导致很多的班规流于形式,缺乏认同感,班级制度也就很难执行到位。班级的组织架构及班级制度应该依照本班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二是学生班干部分工不明确,工作职责也不够细化;三是缺乏团队意识及凝聚力。90 后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90 后学生依赖性较强,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未来缺乏规划。
二、团体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的相关性
1.在团体情境中,人是团体辅导的主体,团体辅导主张用间接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人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在团体中,彼此交流、彼此影响;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管理不是目的,而是规范和完善学生的品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班级管理应随着学生的需求而变化,可以说团体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都是做人的工作。
2.团体辅导的目标是助人自助,通过一系列团体活动后,使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有所改变,可以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减除困苦、缓解症状,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增强自信心达到自我统一和自我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2]。可以说团体辅导与班级管理的目标相似,都是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使参与者自我成长。
3.团体领导者的任务是教会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在团体中以一种“经验分享历程”的团体讨论方式,可促进成员获得正确的观念与适当的态度。这有助于解除成员遇到挫折时产生的烦恼和忧虑感,在情绪稳定上更加成熟。班级管理的的基本内容是班级组织纪律、班级环境、班务、卫生管理等,这些工作的进行性,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形成端正的品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见,团体辅导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都是教育。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班级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一是学生班级是稳定的辅导群体,因此在班级内进行团体辅导是可行的;二是班级中每个学生,既对班级有着某些共同的期望,但又是互有差异的独立个体,他们面临着共同的发展课题,非常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反馈和建议,适宜进行团体辅导加以解决;三是在团体中,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会逐步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团体氛围,每个学生可以轻松自然地进行自我表露,并参与到班级事务中,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使班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优点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辅导员(班主任)改善教育效果。
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存在的强制性管理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教育的实施产生大的阻力,班级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使辅导员以与学生作为平等的朋友或是团体的“局外人”的身份去指导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从而减轻他们的逆反心理。同时,作为团体辅导的指导者,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方法,在对处于迷茫、彷徨、困惑,或违犯一些非原则性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将情感移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心里,探索行为背后的原因,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辅导员实施教育的效率。
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辅导,从而能在短时间里解决更多问题,同时通过辅导中的交互活动,参加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可以节省指导者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辅导的效率。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大学生在开放式的互动中学习。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发挥团体所特有的多维人际互动,产生去个性化的效果,很容易使个人“融化”在团体中,个人同时也可在团体中获得一种安全的归属感。
五、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团体心理辅导存在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缺点,所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个别学生沉默不语、不积极是,应在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个别访谈,以确保教育的全面性。
2.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要求高,所以教师应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并对突发事件有应急处理的能力,否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期待,通过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班级管理中,参考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使学生在团体(班级)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他们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而创建一个有着良好班级氛围、充满凝聚力的班级。
参考文献:
[1]柏汇崧.大学班级管理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1996.1-3,58-92.
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生活背景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根据高校学生的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班级荣誉感
目前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出生,这部分学生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性格特征都与70后、80后有着较大不同,他们更加追求自身的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因此性格方面比较自我。再加上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上述种种原因都造成了高校缺乏班级荣誉感,即便生活学习在同一个班级同学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沟通,对班级严重缺乏归属感。甚至在不少班级内出现小团体的现象,经常以寝室、同乡为单位,从内心深处对班级这个大团体没有认同感。
2.缺少学习风气
在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压之下,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那种高压式的学习生活压抑了学生的性格,导致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后会产生一种迷茫感。大学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充裕的自由时间和外界的多种诱惑,高校学生在众多活动中无暇分身,不能理性安排自己的娱乐时间和学习时间,致使许多学生大学期间都未去过图书馆学习。这种浮躁的学习风气会影响到更多的高校学生,不能在高校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许多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并未考虑自己以后就业方向、兴趣点,缺乏人生定位,丧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没有学习的动力。
3.抑制学生自由发展
第一,当前高校辅导员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对所有学生采用同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辅导员更多关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而常常忽略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个人发展。尤其是对于高校这种人数较多的班级,如果将班级管理重心过多的放在班干部和成绩优异者身上,会严重削弱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由于辅导员采用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导致许多学生高校生活结束后也未参加过活动,不能锻炼自身,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4.单项化班级管理模式
传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一般以单项化为主,过分强调服从指令和安排,要求班级学生要严格服从班级管理制度,没有参考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此外,由于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班级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二、高校班级管理创新路径
1.巧选班委
班委作为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桥梁,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就应当创建一支充满活力、创新的班干队伍,而如何创建也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主要难题。为了在班级内选出具有领导才能的学生,辅导员要搭建一个学生展示的平台。例如在大一刚开学时,每位学生与老师都比较陌生,辅导员不能掌握每位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可以通过策划素质拓展活动的方式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辅导员在选择素质拓展活动时需要注意,尽量选择一些参与人数多、需要团队协作的活动,这样才能在活动中看到每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多次活动后辅导员会对每位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和表现来确定班委,采用这种巧选班委的方式来确定班级的管理人员,让班委辅助辅导员对班级进行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也是创新班级管理的重要方式。
2.建立班级管理长效机制
当前高校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承担辅导员工作,还具有任课老师的身份。这部分老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授课任务,还要承担管理学生的责任,由于精力有限很难兼顾,这时就需要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来加以辅助。而传统学生干部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很多事情都无人管,为此需要建立班级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事事有人管”。例如除了日常设置的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外,舍长管理也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管理,辅助班长完成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为了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也更方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两位班级信息员,班级信息员要及时将班级内的情况反馈给辅导员,便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完善班级管理长效机制。
3.注重细节管理和交流
高校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辅导员高度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不仅要采取强硬的管理方式,更要将管理落实到细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例如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进行团队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此外,高校学生面临着就业、升学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可以开展考研交流、就业训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就业方向,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另外,高校班级内部都会有一些性格较孤僻的学生,为了攻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这部分学生的个人魅力,辅导员可以起带头作用活动,专门为这部分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心,学会沟通,增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4.班级管理制度与班分制度相结合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真正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就应当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班内每位学生都可以是参与者和立法者,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位学生都提出班级管理办法,制定上课考勤制度、班委例会制度等。此外,为了量化奖惩指标,可以将班分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相结合,班内学生奖惩时会得到相应的加分和减分,将班分与评优、评奖学金进行挂钩。通过上述做法完善班级的管理工作,将班级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建立班导制度
建立班导制度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由于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为了能使大一新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班级内的同学,使班级管理进入正轨,就应当建立班导制度。辅导员要根据大一新生情况在高年级中挑出几位优秀学生干部组成班导队伍,深入大一新生中,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使大一新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跟上同学的步伐。另一方面,建立班导制度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干部可以借助这个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促进今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校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辅导员倾注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不仅要吸取传统班级管理方式的教训,更要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新,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保证高校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需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对研究全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聂邦军.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0):64-65.
[2]刘峰.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3(2):37-39.
篇9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大学班级 自我管理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129-0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大学班级是大学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集体组织,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载体。因此,强化班级建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班级建设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班级建设的研究论文成果较为丰富,每年都有数千篇相关论文公开发表,近些年,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均成为大学班级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跨学科的研究思路为我国的大学班级建设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经验支持,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出现了教师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等多种管理的理念与模式。班级管理的发展从“专制式”、“放任式”管理向民主式管理过渡的倾向愈加明显,逐渐开始注意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大学班级建设中出现了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等管理模式的研究。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钟晓龙等编著的《大学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从自主管理这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大学班级管理,丰富了大学班级管理方法。其内在逻辑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载体、以班级愿景和集体目标为出发点,以刚柔并济、柔性为主的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班级文化培育为目的,以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为基础,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了一起,提出了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的大学班级建设模式。
二 大学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新时期学生特点,不断拓展工作视域,创新工作思路,充分挖掘班级内部资源,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班级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助推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组织行为学引入到大学班级的管理当中,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开端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的“霍桑试验”,该试验证实:只有把人看作“社会人”,而不是看作理性的经济人,才能创造出高效率。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正式形成,并通过吸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成果不断丰富、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定位于组织系统,研究重点是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最终目标是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
三 大学班级建设的模式探索
1.大学班级的内涵分析
要想完善大学班级的建设模式,首先要了解班级的内涵。班级是随着17世纪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而出现的。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
――――――――――――――――――――――――
*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544114)
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大学班级是一个有着紧密联系的集体、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集体、是一个有着独特认同感的集体,因此,班级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且是巨大的,好的班级风气和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每个班级成员都能从集体中汲取不断奋斗的动力和温暖心灵的热度。
2.大学班级建设理念的明晰
组织行为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差异管理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变革管理能力、道德管理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七种能力。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是组织行为管理能力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的以“他律”为主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既不能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也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于大学班级管理而言尤为重要,只有强化培育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才能全面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人生发展路径,自觉参与班级建设,对于大学班级管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学班级文化的培育
组织文化是根植于组织之内的特定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这种价值观和信念为组织提供行为准则,并指导组织的一切活动和行为。班级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充分体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想和情感。班级文化是在班级成员形成一定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的认同和遵循,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使学生与班级之间建立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班级文化对于班级管理的建设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与功能,它不但与班级组织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更是班级组织教育管理的源泉,它以无形的方式深刻地渗透到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中。当遇到外在压力和内在矛盾的时候,可以利用班级文化来增强团结的力量,当班级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从班级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因此,注重大学班级文化的培育对于班级的有效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学生入学之时就着手培育、需要将校园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基础、需要学生工作者长期坚持推进。
4.大学班级组织设计形式的创新
组织设计形式是指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方式,及外在的组合状态,当前大学班级主要采取的是单一“职能式”的组织设计形式,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班级内部根据日常管理需求又设置了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学生干部职位,是一种纵向的组织设计形式,这种形式虽然保证了班级组织的权责分明,但其结构过于僵化,不同职位、不同时期学生干部的工作量差距较大,且仅对少部分学生的能力具有提升作用,缺乏全员自主意识的调动效果。为克服上述问题,应采取矩阵式组织班级管理形式,把按常规职能设置班级管理职位与按特殊需求组建班级临时自治组织进行有机组合,在同一组织内部既建立纵向报告关系,又建立横向联络关系,实现了规范教育、管理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有效平衡,并能充分调动班级所有成员参与班级管理、思考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
党的十报告将人才的转型升级工程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要实行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由人才大国迈入人才强国”。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差别越来越大,情况更加复杂,面对种种问题,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学生工作者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基础上,不断开拓思路,积极引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实现跨学科研究,从多方面探索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效果,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高凌风、陈文亮.当代大学生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2(2):96
[2]张洁.“霍桑试验”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院报,2009(3):30
[3]谢洪明、王成、葛志良.核心能力:组织文化和组织学习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06(4):104
[4]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222
篇10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内在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非线性因素。首先,每位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的成长历程,如:家庭条件好坏、地域差异、个人喜好等,这些初始条件造就了不一样的学生个体。其次,每位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以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变承受能力。再者,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还不成熟,看待分析事物特征过于主观片面。种种原因都有可能促使大学生出现思维和行为的偏差,最终导致在很多事情上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科院在读研究生黄洋在校遭受室友投毒不治身亡,该事件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进行进一步思索。针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非线性因素,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不良诱因排除在源头,鼓励引导正面因素的积极发展,并建立全面系统的心理教育模式,抓住初始时机,更好地防患于未然。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思考应从学校、系部、辅导员层面采取如下具体管理模式:
1)学校要建立新型的心理健康网站,并设计相关的在线心理调查问卷。心理辅导老师要组织班级全体同学集体参与完成问卷,通过科学的方法统计数据、得出结果。这为辅导员老师帮助和了解学生提供一定的依据。当然辅导员不能全靠数据说话,更多的是真诚的关心与交流,只有做到真正的人文关怀,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从细节上感觉到温暖。
2)系部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要多渠道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发挥网络通信优势,建立诸如以电话、短信QQ、微信、博客、微博等为信息模式的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做到心与心之间的真诚交流。同时也可避免师生面对面的拘束感,使学生畅所欲言。而教师在交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细节,发现问题,排除危机,实现心理辅导工作的精细化。
3)辅导员应发挥班级群体的集中优势,开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层面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学生增加了心理健康的知识,而且辅导员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自我认识。
4)辅导员必须发挥以心理委员、班长等班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关心身边的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的接触中了解同学们的情绪变化,并定时定期将信息汇总传达给辅导员老师,让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具体。
5)辅导员应保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及时地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生活动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去,从而保证家庭和学校双方面起到更好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的作用。6)辅导员要特别关注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辅导员除了要做好贫困生家庭情况调查汇总工作,让贫困生获得助学金的经济资助外,要更多地与他们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扰,及时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贫困生中往往存在着一批在生活学习态度上不够乐观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2用好敏感性因素,从制度上完善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班级环境作为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学生活动场所,该环境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把握文化氛围这一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利用学生在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中,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激励全面发展的特性,辅导员应该帮助班集体强化班级管理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结构严谨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同时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向,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等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我校09级会计2班连续两年荣获校优秀班集体荣誉,在专转本考试中达到百分之六十的通过率,且有两个宿舍全体同学通过考试,顺利升入本科院校深造。这个班集体有着良好的班风、学风和集体荣誉感。从刚进入大学时,辅导员就帮助他们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学习目标,及时地抓住了大一新生对大学环境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并不断地鼓励和鞭策他们向自己的目标努力。该案例告诉我们,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如果辅导员有效发挥了混沌理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的积极作用,及时抓住了大学生对初始条件的依赖,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就一定能够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并达到显著的效果。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这一初始条件中,不仅要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凸显班级特色,更要集思广益,发挥班级的团体力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的规划中。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得到认可,方能更好地执行。笔者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总结具体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班委的民主选举和自我管理。坚持从民心、顺民意,通过自主选举产生班级干部,并制定监督管理制度,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这样也可促使班委各擅其职、积极主动管理和组织好学校班级的各项事务和活动,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
2)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是附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的,因此应该在明确校园文化的主体建设方向的基础上,彰显班级特色,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讲诚信、讲文明的班级团体。
3)辅导员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帮助同学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定期与各科任课教师交流,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偏科现象的同学。对在专业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主动帮助联系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4)将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的参与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核体系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归宿感和荣誉感。
5)加强宿舍管理,发挥小集体敏感性强的正效应。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不可忽视的重要场所,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宿舍度过。辅导员要俯下身去,深入宿舍管理,发挥小集体敏感性强的正效应,在班级管理制度中增加宿舍各项评比制度,设计如:学习集体进步、活动参与度、宿舍卫生环境美化、寝室文化建设等指标。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