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5 18:1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电专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4年1月20日,国家能源局下发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海上风电,2014年新增风电装机1800万千瓦。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正在商议重启海上风电建设,制定海上风电标杆电价,推动海上风电发展。4月3日,国家能源局宣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日前在荷兰海牙出席了中荷两国政府有关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同时签署中荷海上风电合作计划。这给叫好不叫座的海上风电发展带来了春的气息。
海上风电几年前就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焦点,国家能源局早就布局“海上风电三峡”,提出2020年将达3000万千瓦的目标;山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提出了建设“海上三峡”的宏大蓝图,尤其是江苏沿海正打造千万千瓦级的“海上三峡”。但“海上三峡”建设雷声大,雨点小,说的多,干得少,规划多,进展小。
2012年,我国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仅为38.96万千瓦,与“十二五”规划目标(5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相比,竟不到其1/10,与7143万千瓦的陆上风电装机规模相比,更是少得可怜。
火热表象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海上风电起步晚,底子薄。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我国陆上风电实验告捷,风电并网实现了零的突破,研究海上风电进入拐点,即进入了从理论研究进入引进技术的实验阶段。
1996年国产600kW失速型及变桨距型机组问世,这是项目攻关单位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大胆尝试创新的结果。随后,攻关单位又进行了设备的改进和改良,使更符合我国海上风电的应用之实际。同时,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如华锐联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海上风电研发中心,对大型风电场开发、大型风电机组叶片设计、大功率风电机组变流器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合作,促进了海上风电研发。还有一些承担项目的单位和国外风电行业设计认证公司(如奥地利Windtec公司、德国劳埃德船级社等)联手研发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
21世纪初,全球能源形势紧张,紧缺的能源形势倒逼替代新能源的研发,海上风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针对发展的瓶颈问题,大胆创新研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接推进的风电项目于2003年实施,这种密切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创新方式把一种竞争机制引入了风电,促进了风电设备规模化、国产化。2004年,华锐风电大胆创新,研制了1.5MW系列化风电机组,这种国际主流机组适应世界不同风资源条件的国家,是当时最为先进的1.5MW海上风电机组技术。随后,3MW系列化风电机组也被研发出来,这种风电机组对海上及潮间带Ⅰ类、Ⅱ类,陆地Ⅰ类、Ⅱ类、Ⅲ类风区特别适应。当然,这些设备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006年年底,中海油将海上风电列为“未来30年中海油的重点投入”领域。年底,上海市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被大唐集团联合体成功竞标。该项目总装机容量102兆瓦、2.67亿千瓦小时的年发电量,成为当时全上海最大的新能源项目。在该项目中国产3兆瓦的离岸型风电机组安装了34台。2007年,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示范项目(利用废弃海上钻井平台建设的)投入运行,这为我国第一台海上风力发电机并入油田独立电网掀开新的一页。同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的上海东海大桥102MW海上风电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示范工程项目)取得了成功。这个工程被誉为商业化海上风电项目国内第一家,它的成功效应非常大,各地跃跃欲试。但点燃海上风电开发热情的是《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海上风电随即进入新的热潮。就2007年这一年来说,先有中海油与威海地方政府、福建省政府签署开发协议,开展海上风电项目。
历史性突破发生在2009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海上风电机组―SL3000/90型3MW机组(由华锐风电自主研发),在中海油风电场一次性海上整机安装成功。整个风电场34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这可以说是历史性突破,大大地刺激了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2010年,中海油建设了高达140米的海上测风塔,准备建设一期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随后,发展海上风电的帷幕在江苏这个海上风电大省拉开,万里海面(连云港到南通)成为海上发电资源长廊。在划定海上风场之后,全国掀起了一场圈海热潮。先有中电投、大唐集团,国电龙源公司、后有华电集团公司、华润电力控股、广东核电集团、德国索拉CCE等,这些行业巨头风风火火到江苏来实现其海上风电梦。紧随江苏的还有其他沿海省市如河北、天津等。2010年以来,在国家能源局加紧推动海上风电的特许权招标背景下,一轮大规模海上风电跃进,已箭在弦上。从此,海上风电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1年7月,《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由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布,对海上风电发展进一步规范。进入2012年后,海上风电发展紧锣密鼓,出台了《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亿千瓦,昔时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光伏并网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规划风电新增装机7000万千瓦,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电基地。“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转变。科技部风电“十二五”规划,给处于逆境中的风电家产打了一针强心剂。2012年,国内海上风电发展出现增长势头,同比增长近一倍的装机规模:46台新增装机,12.7万千瓦容量,其中11.3万千瓦为潮间带装机量,占新增装机总量近90%。
今年以来,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加速推进。继大连海上风电规划获批后,目前全国已有17个海上风电项目规划先后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395万千瓦。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下,近海风电进入快速发展、规模化开拓阶段。当前,发展海洋经济的号角再次吹响,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加速推进海上风电产业,海上风电潮席卷而来。
发展冷思考
众所周知,《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样规划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第一个目标是达到500万千瓦装机容量,时间下限是“十二五”末即2015年;第二个目标是达到3000万千瓦,时间是到2020年。但令人不解的是,“十二五”时期的三年光阴已逝,时间过大半,海上风电目标渺茫,就连4个所谓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3年前公开招标)也遭遇尴尬,别说倒排工期,就是何时开工也难以定夺,去现场,还是空海一片,碧海万顷。3年多的光阴一去不复返,当初的狂热哪里去了,其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是什么原因导致海上风电徘徊不前呢?
3年多来,海上风电项目种种受阻信息从各个企业陆续传来。空旷的海洋其实并不单纯,牵涉到环保、海事、海洋、渔业、军事、交通等多个部门,让中国海上风电成为了真正意义上“九龙治水”局面。
与此同时我国海上风电规划和政策长期以来滞后。由于海上风电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有忽如一夜春风来才开始之势,起步晚,时间短,发展快,让各方有些措手不及。
其实海上风电个体不是一个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欧洲,海上风电项目不仅有科学的规划,也有实行一站式海上风电项目的审批程序、建立海上风电联网机制等整套支持海上风电发展的政策。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规划滞后,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畅,政策体系不配套。在我国海上风电也只有《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针对海上风电发展的整套政策缺乏。因此,我国需要用系统论来研究解决海上风电开发。各部门间的关系协调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势必将影响我国风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海上风电还遭遇着一系列技术难题的困扰。如海上安装技术、抗腐蚀抗盐雾相关材料的使用以及海上输配电等,此外行业还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海上风电运行环境要比陆上复杂得多,施工难度技术要求高,例如海上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技术,它是海上风电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盐雾腐蚀、海浪及潮流冲击等因素对海上风电技术和设备要求很高。尤其是机组,海上风电设备只有先在陆上运行一段时间后经过磨合、观察、改进,才能够装备到海上,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将前功尽弃。海上风电施工的专用船只要求高,一般船很难担负重任。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海上风电施工的专用船,导致海上风电机组的安装难和海上风电机组的运行维护难。没有海上风电施工的专用船,遇到海上风速过大,汽艇(维修人员乘坐的)就无法靠近,就无法对海上风电机组进行维护,只能是望海兴叹。
目前,维护海上风电设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旦设备有问题,就只能将每台50-60吨的风机拆卸下来,租用大吨位的拖船运回陆地维修,然后再租用大吨位的拖船运回海上安装,导致维修成本高,企业的利润减少。海上风电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传输成本之高昂,令人咋舌。台风也是海上风电机组面临的严峻考验。此外,并网问题、后续维修以及海上风电人才等看起来不是问题,其实也是大问题。因此,在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规划和政策体系的现实条件下,前段时间出现的大规模圈海和跃进只能是功亏一篑。
我国海岸线长18000千米,岛屿6000多个,7.5亿千瓦储量,大大高于陆地风资源。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是我国开发新能源的优势所在,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地区是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宝地。
有机构认为,有约1亿千瓦的近海10米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20米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4.9亿千瓦;加上30米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蔚为壮观,与陆地资源可以媲美。在当前能源吃紧的形势下,东部经济发达沿海地区对能源需求增加,对海上风能要求迫切,前景广阔。如江苏到2020年将建成7000兆瓦海上风场(在潮间带和近海),到那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将屹立在东海,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三峡”。目前,全国已经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的17个海上风电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还有总装机容量850万千瓦28个项目正在整装待发,而眼下这丰厚的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困境受到了各方关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月26日的《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把“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等项目列入鼓励类项目中。尽快出台标杆电价以引导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显得十分迫切。国家能源局在召开的海上风电发展座谈会上,对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
篇2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国外经验;困境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励瓶颈问题探讨:以保定光伏产业为样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国家与地方稳定的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消费市场支撑,而现阶段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订单大幅减少,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政府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产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光伏产业中进行对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依然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生产光伏电池、电池组件等所需的高纯度硅料进口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产的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产业的关键设备依然依赖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新能源行业规范。光伏产业中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光伏企业的参差不齐,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突出,光伏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光伏产业带来了隐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政府政策激励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但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应当还有完整的专项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风电与生物质能,从结构上看显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内容性缺陷: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内容中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依据,战略规划缺乏预见性。二是政策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较多,政策手段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内容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缺乏研发战略具体设计。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而对于宣传教育手段体现不够。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综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着大量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与此同时也明确了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1 发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国,他们国内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主要是电网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或价格计算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以色列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经济激励。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电价。在德国等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固定电价的政策,规定风电:9~10欧分/kWh;光伏发电:45.7~57.4欧分/kWh;生物质能发电:10.5~15欧分/kWh,均保持在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下。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投资补贴、产品补贴和用户补贴。希腊、瑞典、印度对投资项目分别是30%~50%、10%~25%、10%~15%的补贴,荷兰对个人投资风电补贴20%,美国对风电补贴1.7美分/kWh,为期1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补贴20%~60%。
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规定进口风机整机25%关税,散件零关税;美国风力发电实施1.7美分/kWh的生产税抵扣;希腊对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产品免税;丹麦对个人投资风电免征所得税;瑞典、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强制征收电力税,分别为1.99欧分/kWh和0.13欧分/kWh,从而使企业选择新能源燃料。
市场产业化。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国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丹麦政府累计投入了20多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与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2 发展经验
以上列举的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模式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必须根据本国新能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订规划,定制明确而具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我们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励,以经济激励为主。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和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进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犯罪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
3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3.1 政府政策激励
财政补贴、收费政策。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建立系统的财政补贴激励政策:第一,根据新能源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支持新能源研发、商业推广及对资金进行监管的具体操作规程,将相关财政补贴计划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细则中应视发展阶段给予不同力度的投资比例,按发展进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财政补贴额度;第四,明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接受补贴者的义务,如资金用途、不得随意放弃研发或生产,以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和技术目标,研发或生产失败如何处理等。
税收减免政策。建议河北省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的建构,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税收杠杆对使用新能源的主题进行税收优惠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税收进行消费限制;二是注意选择多种税收的手段方式配合进行激励;三是税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体包括:制定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符合发展规划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服务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多元化融资政策的设计。一是建议成立专项新能源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议推动与商业化银行合作,打造绿色银行概念,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3.2 技术创新
我省政府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决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动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强潮汐发电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资源。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培养人才。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
3.3 市场保障
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我省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确保参与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略微赢利,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产业。
强力推行公用设施、设备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费新能源政策。建议推广保定经验,出台分阶段逐步全面推广河北省各地公用设施、公用设备、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强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购。建议以政策的形式明确对新能源产品采购范围。明确将新能源电力列入各级政府强制采购的产品清单,将新能源技术如地热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结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设中,以及优先考虑在生产或运输等环节使用新能源的供应商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样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的障碍,以调动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与产品认证体系。建议以政策形式尽早出台各个新能源产业的行业标准,建立新能源相关的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新能源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严格而具体的新能源市场准入的规则与制度,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争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新能源市场环境。
篇3
1、倡导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2、狠抓节能工作的宣传、贯彻、实施,将建筑节能减排的要求落实到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的每一个环节。
3、保持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节能专项审查覆盖面100%,节能专项审查合格率100%,施工图无节能设计专项,施工图审查无节能审查专项的工程项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查备案,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
4、加强现场实施情况监督管理,确保施工中执行建筑节能相关规定,严格按图施工,确保我县城区内所有公共建筑及住宅小区,节能覆盖率100%。农村建筑及城内个别小型私宅逐步推进。
5、重点推广外墙内保温措施,严格要求所有外窗特别高层建筑外窗必须安装中空玻璃窗。
6、所有工地住宅小区售楼部做好建筑节能公示牌。
7、针对工程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外墙外保温掉瓷片、保温材料防水、保温层防裂、窗热桥问题等,认真研究,查找原因。我局将组织相关人员及专家,不定时对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查及指导,必要请上一级专家协助解决技术难题,真正将节能做好做实。
8、支持一个工程作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给予政策、技术、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并作广泛宣传,使其它工程以该工程为示范而逐步推广开。
9、上半年及下半年各一次针对县城区内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在建项目的建筑节能施工质量情况,节能设计文件落实情况,建筑节能信息公示情况等,深入工地现场作全面检查。
10、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大力支持我县天塘山风电场的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能灯,太阳能路灯、庭院灯照明。支持引导太阳能热水器及空气源热水器使用。
篇4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素以“风花雪月”著称的云南大理,最终靠不断增加的风电装机容量,坐实了“下关风”的称号。据官方统计,2011年在这个以旅游业闻名于世的古城,已建成投产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经占到云南省的六成。
不惟大理,据资料显示,在云南石林、陆良一带,以及滇西地区,还有多处风电项目正在实施。几个月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云南5个风电项目,包括石林县支锅山风电场项目、剑川县金华风电场项目、剑川县百山母风电场项目、剑川县雪邦山风电场项目和丘北县赶马路风电场项目。装机容量合计达247.5兆瓦,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3万余吨。
在国家能源局2012年度的风电核准计划中,云南省以22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2012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的增补风电核准项目中,云南一次获得17个项目、装机84万千瓦。云南,这个西南边陲省份,正低调地成为风电新核准项目的新科冠军。
而在四年前,云南省第一座风电场才在大理大风坝建成。短短几年,云南全省投产的风电装机就有近百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了135万千瓦、开展前期工作的还有370万千瓦。数字背后,是一股日益高涨的风电入滇潮。
电力巨头纷纷入滇
与“荒漠、戈壁、大风车”的印象不同,早年活跃在“三北”(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各大电力集团已开始鸣金收兵。众多风电开发商、风机制造商纷纷入滇淘金、跑马圈地,曾经在风能版图上默默无闻的云南正在变成中国风电开发的最前线。
以曲靖市为例,2010年,中广核与宣威市签订了投资25亿元,在宣威东山、热水黎山和乐丰大水兴建2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站,在当年的昆交会上,17个风力发电项目成功签约,协议总投资达213亿元;云南滇东能源公司计划在3年内投资70亿元,分期在富源县中安镇、墨红镇、后所镇片区开发风力资源,建设总规模75万千瓦的3个大型风电场。与此同时,中电投云南国际电力公司与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南海子风电项目合作开发协议》。一时间,曲靖的风电项目开发“闻风而动”。
如今,云南的风电资源抢夺战更是打得火热,华能、大唐、华电和国电龙源等外来投资者在不断抢夺“资源好、电网结构好”的优势资源区,而占有本土优势的中国水利水电十四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则早早圈定势力范围,并与当地县市政府签下意向性开发协议。
大唐新能源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胡国栋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未来将重点开拓两广、云南及福建等南方区域。”另据观察,暂缓北方项目、向南方挺进已不是一家之选。就拿中华电力集团来说,华电在云南的投资力度较大,尽管目前只有5万千瓦并网、10万千瓦在建,但未来五年计划中的装机容量就达五六十万千瓦。
各路诸侯中,国电最为抢眼。据国电龙源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到2012年底,龙源就会取代华能,以超过30万千瓦的投产装机,占据云南已投产装机的30%,坐上云南风电的头把交椅。
从各路信息来看,可以肯定,云南这块曾被很多人认为是风能资源较贫乏的地区,如今也成为能源巨头的必争之地。
逼上梁山
在全国的风能资源版图上,云南的风力资源并非优质。云南位于高海拔地区,且96%都是山区,对风电场的布局、现场的施工、设备的选型等都有特殊要求。此外,高海拔地区空气密度低,这是云南开发风电的最大缺点,其直接后果就是风机出力低、发电效率低,而长件、重件的运输和吊装问题也令开发商头疼不已。云南的风电场大多要建在高山上,有的风电场人迹罕至,交通条件差,建场时需要新修、整修的道路投资比较大。同时,由于风机要布置于山脊上,设备的安装条件也不容乐观。
开发商一窝蜂地抢占开发难度颇大的风力资源,原因何在?观察可以发现,风电巨头热闹“抢风”背后,是北方风电大省“产能过剩”,以及电网建设滞后,难以消纳电量,风电厂屡被拉闸限电的隐痛。
“道理很简单,北方的风力资源再好,哪怕好到刮台风,发出的电上不了网也是白搭。”湘电风能副总经理龙辛一语道破玄机。
自2009年以来,“三北”地区愈演愈烈的弃风、限电,被认为是本轮风电入滇的直接原因。2011年,国家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限电达到顶点后,几大电力集团甚至出现了已通过核准的项目也暂缓建设的情况。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谷日明曾分析说,“限电影响太大,南扩的趋势很明显,几乎每家都在往南走,只是侧重的省区各不相同。”
可以这么说,风电企业上游面临电网“限电”,下游面临非理性投资带来的市场恶性竞争,即平原瓜分已毕、海上酣战不已的两难境地。于是纷纷将目光投向高原风电开发。尽管昂贵的开发成本导致盈利前景堪忧,以及存在产能过剩的潜在危险,但仍难阻“追风”者的步伐。
一位电力企业的负责人说过:“即使资源再不好,也要抢占。”便是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语。
云南的机遇与挑战
2012年4月24日,科技部印发的《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风电战略从“大规模大基地”加上了“分布式、低风速和海上风电”,这对于南方风电无疑是个契机,尤其对于云南。
云南以水电为主,长期面临“汛枯矛盾突出”的难题,每年10月份至次年的4、5月份,云南水电发电都大幅减少,保障运行困难;而云南的风电大风季(12月—次年5月)发电量是小风季(6~11月)的4倍以上,恰好可以实现“风水互补”,而随着“风水互补性强”优点的显现,云南电力供应汛枯矛盾也将得到有效缓解。
另外,云南的电力产业有相当一部分靠火力发电。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云南的风电开发对云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虽然云南的风力资源不算优质,但从事关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数据看,云南并不会令投资者失望。2012年6月,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加强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要求,将风电并网运行情况作为新安排风电开发规模和项目布局的重要指标,风电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的地区不得扩建规模。其中风电年平均利用1900小时是公认的中国风电场发电盈利与否的分界线,而“三北”地区风电利用小时数大多徘徊在1900小时左右,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南方地区。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2011年风电年利用小时数中,福建(3096小时)、云南(2440小时)、江西(2340小时)高居前三。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云南的风电产业现在是“大而不强”,由于可能的土地、开发成本、环境等诸多限制,各开发商圈占资源的热情远大于实际建设的热情。
最早进入西南风电领域的是中国水利水电十四局等“本地户”,直到2008年项目才开展起来;据报道,广东明阳跟大理州签订了投资意向,但目前还没有实际项目;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察设计院除了已建设的几个风场外,还和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意向性协议,在业界人士看来,没落实都不算数。
据统计,南方风电从规划总量上还是很小,未来五年70%的装机容量还是在北方地区。
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新能源设计研究所的张怀孔是一位云南风电开发的参与者,多次参加省发改委的相关会议。他对当下云南风电突飞猛进的理解是:一则因为云南风电开发较晚、基数小;一则因为云南作为水电大省,有“风水互补”的优势,空闲电网输送风电上网也有积极性。他认为,云南风电有序开发比较好,并且发改委也不赞成一窝蜂上马。
篇5
但不容忽视的是,诸如风能过剩,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国内市场开拓不足,亦引起了业内专家的担忧。
“新能源的前景很广阔,一旦发展进入到成熟期,将会带动上万亿的产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但现在的问题是,包括风能、太阳能等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的,新能源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规划,除了政策扶持外,更要认真考虑其发展模式和道路,创新性的研究如何实现新能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新能源焕发商机
2009年上半年,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包括纺织、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出炉,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的同时,如何谋划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命题。
2009年9月21日至22日,国务院总理召开连续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会上强调,要把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提出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未来五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这在当时随即引发对能源结构调整的热议,但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信号。
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根据该目标,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
“从国家一系列的规划看,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对于能源需求也将不断激增,但是传统能源使用面临污染环境等诸多问题,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是中国的出路,也是世界的共同选择。”中国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彤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新能源产业正逐渐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引擎。美国政府提出,要在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在智能电网、节能增效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占其能源投资总额的60%。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日本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能源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促进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的同时降低对外依存度。
在国家的政策机遇面前,各地已经尝到了新能源产业的“甜头”。如福建省,2011年全省已有12个LED和光伏产业专业园区,企业数量超过150家,产值超100亿元。安徽省也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实现新能源产值千亿元以上。而此前早已抢得先机的江苏省,根据其制定三年的规划,新能源产值将在2011年实现4500亿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加入发展新能源的队伍。去年12月,包括上海、北京等地,相继了地方版的可再生新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和保障措施以及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项目等内容。而据媒体报道,今年初,还将有包括未来五年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17个能源专项规划密集出台。
技术和市场隐忧再现
在新一轮投资热潮的背后,技术和市场,这个困扰传统产业多年的问题,此刻也在施压新能源这个新兴的产业。
去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事故之后,各国核电发展计划都受到了一些影响。中国国务院在当月出台的核电“国四条”中,即明确要求在核电安全规划出台之前暂停审批新项目。
而在新能源的风电领域,由于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很高,产能连年增长,但是由于风电并网的技术跟不上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风电制造业产能过剩。对于光伏产业,“十二五”以来,国内多个省份已将其列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最新统计表明,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大致为24GW,相比去年增长30%左右,而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光伏产能约为50GW。很明显,国内的产能扩张速度已远高于市场增长速度。
由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去年底联合的2012年《低碳发展蓝皮书》也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1.4%的目标主要依靠水电完成,但水电站的建设引发生态环境问题隐忧。风电间歇性电源并网瓶颈不断凸显,智能电网建设与风电场建设难以同步完成,造成大量弃风和风电消纳困难等问题。光伏发展“两头在外”,国家政策不足以拉动国内光伏市场。
“风电等新能源目前是相对过剩,与之前几年市场需求不一样,现在因为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尤其是欧洲对光伏发电需求的减少,市场出现调整。”朱彤认为,一旦经济恢复,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
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核心技术这块是我们发展新能源做得最差的一块。欧美的发展模式是搞研发卖技术,我们目前是‘打工的’,高价进口别人的关键技术、装备和生产线,低价出口产品。”孟宪淦说,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这是因为国际市场需求所带动起来的,现在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速放缓,这首先影响的,就是产业链中竞争最为激烈、技术门槛最低的组件和电池制造环节。“从技术的角度看,我国的光伏产业仍然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有序引导机制先行
对于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格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曾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经历了一个规模化快速增长时期和能力迅速形成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要在规模和基本产业链条形成的基础上,在质量上实现飞跃,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而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首次强调要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如何才能有序发展?在孟宪淦看来,我国对新能源发展的认知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但是可以借鉴20世纪末针对农村能源建设所提出的16字指导方针,即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重新认识这个方针的内涵,包括新能源经济的特点、技术要求以及市场需求,然后不断完善。”
孟宪淦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新能源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发展速度与政府的投入相适应。但到了2020年之后,新能源将迎来大发展时期,这就需要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骏曾发文指出,新能源的产业链长,对拉动经济、增加就业作用明显。但只有这个产业中所有设施都实现了按设计水平正常运行,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不然的话,反而会造成全产业链更大的损失。“对于新能源如何走好开局之路,一是解决核心技术;二是完善产业链,比如太阳电池,多晶硅的技术问题、质量问题、污染问题,产业链都需要完备;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包括上网的问题、监测的问题、售后的问题都需要做好。”孟宪淦说。
篇6
今年1-10月,完成各类规划编制76个;完成各项规划审批291项,用地面积537821平方米,建筑面积1194166平方米,审批提速50%以上;组织拆违行动9次,拆除面积8752平方米,较好的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着力规划编制,强化规划指导作用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勤、细、精”,做到规划调查深入实际勤,解决规划细节细,体现规划思想精,以增强规划指导性、操作性为目的,把握规划编制的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一项规划。截至目前,召开县城乡规划委员会2次,审查了西水两型社会示范带旅游公路及慢行系统线型方案、西溪神农文化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项目;召开县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9次,审查了聚宝广场规划设计方案、北腾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镜湖公园规划设计方案、黄沙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项目;组织局业务例会12次;共审查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50份,修建性详细规划26份。 同时,科学编制各项规划工作,加强规划审查工作力度。坚持高起点、严要求,科学、合理地做好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设计单位资质审查与备案,邀请专家对城市重要地段规划方案进行审查把关。组织修改完善《____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正在等待市政府最后批复。完成了凯旋路(一、二、三路)、蓉湖路、健康路等道路的规划方案评审工作。组织完成了北腾湖公园、镜湖公园、西河(____段)生态休闲风光带一期、西溪神农工作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完成了龙鼎新城、盛世-裕源、神农蜂生态旅游园、绿园春经济适用房、骏马鑫苑等项目的方案审查。完成了____县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朝阳学校、东塔学校等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加强内部管理,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严格按照县政务服务中心要求,实行网上规划审批的全过程电子化;同时,完善网上政务工作,继续推行“阳光”规划,在项目审批中实行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告的制度,充分做到规划审批的公开化、规范化。二是严格执行项目审批跟踪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管理的审查和后期监督。对审批后的建筑进行批后专人跟踪管理,重点对验收超容积率的项目及工业园的项目规划进行把关。三是为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安派专人跟踪管理服务,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规划问题。全年来共受理川湘食品、丹桂园药业、利华科技、广元电子等5个项目的补办申请,受理蓉峰大道、利园路、有色园区污水处理厂等3个项目的选址申请。今年1月—10月份共核发《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58份,《建设规划工程许可证(副本)》79份,《建设规划工程许可证》24份,《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31份,集体土地规划条件通知书99份,审批总用地面积537821.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94166.81平方米。
(三)集中调查摸底,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一是抓宣传提高群众的普法意识。以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为契机,前往洋市镇开展了规划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展示规划成果、接受询问等形式全方位做好宣传工作,免费发放了城乡规划法读本及村民建房图集共计1000余份;二是全县开展集中整治违法建设专项行动。6月底按照县委县政府集中整治违法建设专项工作的要求,我局召开动员大会积极部署,汇同鹿峰街道办、农科所、烟科所对辖区内的违法建设进行集中摸底,经过1个多月的加班加点,共查封违章建筑700多栋。截止目前,对子龙村、山背组、刘家寨、骏马大道旁等地组织了9次大的拆违行动,共拆除违章建筑8752平方米,超额完成民生100任务218%。
(四)统筹城乡发展、村镇规划实现全面覆盖
按照市委新型城镇化工作要求,及我县城乡统筹的工作部署,有计划分步骤的指导各乡镇项规划工作开展。截至目前,完成了全县20个乡镇总体规划评审工作,及正和、太和、荷叶、仁义、敖泉、樟市、洋市等乡镇主要过境道路旁的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组织完成了方元镇西溪神农文化旅游区、竹木溪农庄、正和镇融康乐瓜蒌庄园、阳山古村旅游区规划设计评审工作;完成了樟市镇欧陆食品加
工厂、荷叶镇来溪风电场、春陵江镇岐石加油站选址工作;积极配合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在全县各乡镇公租房的选址及增资立项工作;同时,重视各乡镇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目前已组织二次规划培训,重点对农村村民建房审批流程、审批要点、职能职责进行专项培训,切实增强对乡镇规划的指导。(五)创新工作,转变作风,增强规划队伍战斗力
一是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工作方案,深入开展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教育活动,认真完成了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摆问题、批评帮助和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的各项教育任务。经过教育实践,较好地解决了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大家经受了一次严格的党性锻炼和洗礼,受到了一次党的宗旨意识的再教育,达到了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修养上有明显加强,作风上有明显改变,工作上有明显改进的效果。二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学习,召开局党风廉政动员大会,传达省市作风整顿精神,并对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的情况、及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同时,不定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规定;加强思想教育,通过邀请法律专家为我局干部职工授课,组织干部职工观看电教片等方式,进一步向干部职工阐述廉洁从政的重要性;三是积极开展“四型”机关创建活动,推动规划工作顺利开展。在学习方面。科学制定政治业务学习计划,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服务方面。通过组织爬山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等一些活动,使干部职工身体得到了锻炼,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助于在工作中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创新方面。干部职工积极深入基层调研,形成调研论文5篇,积极参与省市各类论文竞赛;在实干方面:按照年初政府制定的任务分解表,不断细化规划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坚持月月上报,目前已基本完成;四是认真办理好建议提案。今年我局承办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共10件,其中重点提案2件,通过制定方案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建议提案的答复和落实,确保了所有建议提案都在规定时间内回复。其中,2013年政协20号提案“关于解决停车难的建议”的重点提案,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县已在欧阳海大道、迎宾路、金叶路、蔡伦路、龙潭西路、五云观等道路旁增设临时停车位980个,县城停车难问题已得到有效缓解,得到领导、委员的一致好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编制经费保障不到位,项目多经费少,工作难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少、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县城建综合执法体制混乱,缺乏处理违建项目的政策;城市规划区范围加大,跟踪管理难度相当大。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局高度重视,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完善各类规划编制。待《____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总规批复后,立即启动综合交通、燃气、体育设施、消防、旅游等专项规划编制,及文化娱乐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电力、弱电系统、抗震防灾等专项规划。同时,组织完成城区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及评审工作;并积极配合县发改、国土等部门做好向上争资及土地报批工作。
篇7
国务院总理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新兴”到“支柱”――四大产业十年铸剑,相关产业前景广阔。根据《决定》,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担着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重任。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则被列为先导产业。“七朵金花”定位有别,一定激起资本市场无限遐想。
国务院发文支持战略新兴产业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决定》明确,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现阶段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这是国家第一次明确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教授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关乎“十二五”及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些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中国不仅要做GDP强国,也要做现代产业强国,摆脱产业链低端。”
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据《决定》明确阐述。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确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开拓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等。
对于各产业的发展前景,首都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认为,国家希望七大产业能够全面均衡发展,但每个产业的发展都会有自身的技术瓶颈,就发展现状来说,新能源,生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经有了良好积淀,发展可能会相对顺利。
《决定》认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决定》,中国将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
新经济支柱产业崛起
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也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根据《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担着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重任。
根据《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目标,《决定》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根据《决定》,“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兴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愿景地位,这对未来我国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而传统支柱产业的地位也正在发生改变。
2003年房地产被国务院文件正式定位为“支柱产业”。但近几年以来,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业内也反思着经济发展对房地产是否存在着过度依赖。很多专家认为,正是“支柱产业”为房地产撑腰,使得房价节节高升。
近日,国土资源部负责人对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答问时就强调,部分地区对房地产业不能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还有不理解情绪。该负责人强调,房地产业要以保民生为首要目标。
篇8
首先,促使政府高度重视节能,重视抓好制度建设。比如,广东省政府已专门成立了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并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经费;正在制订高耗能行业强制性的能耗限额标准,依法开展资源节约执法和监督检查等。这些措施对单位能耗的下降都有重大影响。
第二个影响是导致广东省外购电力和一次电所占的比重大,这种电源结构对能耗的降低也起了很大的作用。2005年,广东省外购电力达18.5%,它的直接作用是减少了发电中间的损失量,也就是降低了单位能耗水平;在电力消费中,广东省的一次电(即水电、风电和核电等可再生能源)高达30%,这对降低能耗影响也很大。
第三个影响是节能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缺能”的现实.客观上造成能源价格偏高,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通过节能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与此同时,广东“三资”企业较多,它们质量效益意识强,实力也较雄厚,因此节能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较高,节能效率自然也相应提高。
第四个影响是各单位和居民的节能意识较强,这也对单位能耗的降低有不小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得益不少
近年来,广东省通过产业政策、价格政策以及产业规划,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格局。2005年,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实现增加值6108亿元,增长2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3.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超20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4;工业轻重比为43.7:56.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也平均高达45.4%,比“九五”时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步伐不断加快。
工业能耗占广东省全社会能耗的63.9%,这一比重决定工业单位能耗的高低对单位GDP能耗高低起关键作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的演进,对降低全省工业能耗起了积极的作用。
广东在工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综合能耗较低的电子信息(0.09吨标准煤/万元产值)、机械(0.09吨标准煤/万元产值)、汽车(0.06吨标准煤/万元产值)、医药(0.24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等行业,这些行业的能耗水平远低于全部工业0.9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的能耗水平。
在政府明确的政策引导下,高效低耗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8%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广东省工业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同时,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2000年广东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三个产业占九大产业工业总产值的60.5%,2004年这个比例上升到68.48%,2005年达到70.36%。其中,汽车产业异军突起,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占全省工业1.5%的50.6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85亿元,2005年汽车产业工业增加值349.29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4.21%。这些新兴主导产业都为高效低耗的产业。
技术升级降低重工业能耗
在调整结构的同时.广东省也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外部原因来看,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在产业政策制定和技术改造投资方面对高耗能企业技术改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早前广东对高耗能的水泥产业实施了产业政策的调整,将水泥企业建设的门槛从年产2000-2500万吨提高到年产4000万吨,从政策的层面规定了企业的运营规模,由于规模扩大带来相应的规模效应,该产业尽管能耗总量可能变动不大,但单位GDP能耗则大大降低。
据广东省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技术改造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3%;技术改造投资总量由“十五”的3323亿元增加到68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15%,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进一步的拉动作用。
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工业企业从总量上跃上了新台阶,但线性、粗放式的增长却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沉重的代价,环境承载能力过重、能源供应紧缺等问题反过来变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本世纪初起国内持续不断的电力、煤炭、成品油紧缺等一次次地为能源消耗大省和资源小省敲响了警钟。能源供应紧缺以及由此造成的能源价格偏高等,令众多企业不断思忖如何节能降耗以求能源突围、间接增加企业效益,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政府的外在引导和企业的内在需求双重动力的驱使下,包括电力、钢铁、石化、建材、陶瓷、纺织、造纸等被列入国家能耗监测的广东工业企业从被动到自觉,次第掀开了新一轮更为迫切的技术改造大幕。
“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13%
能源是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作为能源消耗大省和能源产出小省,广东90%以上的能源都必须依靠从外省以及国外地区调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广东依靠大量能源消费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但已经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拼资源式的发展已难以为继。2003年以来,随着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识的不断深化,广东全省上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成为广东发展中一项关键性约束指标。
作为反映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指标,广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硬指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2010年实现入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3%,其中今年要降低3%。
篇9
记者:在监管责任与日俱增的压力下,2013年江苏海事局辖区的安全形势如何?
张同斌: 2013年,我局辖区实现了安全形势历史最佳。全年发生运输船舶一般以上事故28起,沉船21艘,直接经济损失6991万元,同比去年分别下降1.79%、4.6%和47.7%。组织水上救助行动236起,成功救助1998人,救助船舶191艘,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8亿元,人命救助成功率达96.43%。同时,在简政放权优化职能的要求下,确保了监管服务更高效便捷。全年监管船舶载货量13.74亿吨,其中危险货物1.08亿吨,进出港船舶205万艘次,征收船舶港务费6.5亿元,港口建设费20.17亿元。实施PSC检查1322艘次,FSC检查15024艘次,办理船舶登记5212艘次。
记者:2013年江苏海事局全年监管船舶载货量达到了13.74亿吨,你认为主要是哪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保证了船舶的航行安全?
张同斌:我认为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安全监管方面,强化了事故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我们总结了辖区十大安全隐患,落实事故预防预控工作要点,开展定线制知识再学习、再宣传、再培训,确保了辖区安全形势稳定。运用网格化管理信息流转平台,完善电子巡航与现场巡航的有机结合机制,加强对四客一危、老龄船、失控船、超大型船舶的安全监管,杜绝了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群死群伤事故。
促进了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江苏沿海船舶航路总体规划》,完成靖江、建湖口岸开放,新增开放码头14个。分别与镇江市、盐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助推沿江沿海整体发展。规范超大型船舶进江安全管理,出台服务航运企业发展便利举措,推动成立江苏船员服务协会。大力助推LNG船舶燃料动力改造,牵头编制水上LNG加注站技术法规和管理规定,推动全国首个水上LNG加注站“海港星1号”建成并投入试运营。
完成连云港两翼和南通沿海VTS改造工程设备招投标。建成新版网上政务大厅和电子指纹考勤系统。推广车辆GPS管理系统。试点应用海船远程电子签证系统。完成局机关虚拟化机房改造。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实现了动态巡航执法和静态审批业务网上办理。全年组织开展科研课题27个,申请专利14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审批获得授权。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方面,结合开展“查研定改评”活动,局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8次,召开专题研讨会4次,党组成员给所在支部上“红色党课”6次。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梳理干部职工意见173条,行政相对人及有关单位意见45条。在聚焦“”深入查摆问题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全面制定落实整改方案,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
记者:2014年,江苏海事局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什么?
张同斌:2014年是全面推进江苏海事“三化”建设的起始年,我们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江苏海事局“三化”建设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江苏海事阶段性发展特征,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提升有效履职能力和科学管控能力,以规范管理和人才建设为保障,不断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执法服务能力,抢抓机遇,稳中求进,努力增强江苏海事科学全面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海事现代化监管综合体系。
记者:围绕“三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你认为2014年江苏海事局将重点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张同斌:强化监管,保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全面实施《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规定(2013)》,持续优化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积极推动江苏沿海进港航路建设和港外锚地建设,强化沿海施工船舶、砂石运输船舶安全监管。科学把握水上安全监管规律,建立领导带班值班和电子巡航工作标准,优化事故预防预控工作要点。开展《江苏省水上搜救应急预案》实施情况后评估。厘清海事机构与相关监管部门在危险货物运输及防治船舶污染中的监管责任,实施危化品运输全过程监管。开展船员管理全流程电子化模型研究,建成船员现场监管体系。强化审核业务与现场监管协同机制,建立航运公司安全管理动态监控与评估制度。
深化改革,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深入推进海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实施简政放权,清理、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启动建设以标准化的海事管理体系、全方位的海事信用体系、现代化的海事数据体系为基础的新型海事监督管理框架;探索建立海事法律顾问制度;积极落实《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推进长江江苏段LNG加注站的规划与建设,助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航运产业绿色发展;试点开展海事全过程信息化执法和船员证书异地领取制度;全力做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南京青奥会水上安保工程、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及沿海风电场建设工程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规范管理,完善海事“三定”后续工作。明确“三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制定出台“三化”建设专项规划,细化分解年度推进计划。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健全内部审计检查制度。组织开展“三定”实施后评估,制定机构设置调整标准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准确定位三级海事机构职责,严格依法构建履职体系,进一步完善海事执法管理模式。健全公务员、事业编制和协管员队伍管理机制。
创新驱动,加快装备与信息化建设。根据局“十二五”调整建设规划,积极推进调增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完成“十三五”建设规划初稿。按照2014年在建项目形象进度目标要求,全面加强在建项目管理和督查。完成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二期软件开发,利用流媒体技术升级改造CCTV视频监控系统,,试运行国内航行海船远程电子签证,开发“船港通”系统,完善船员管理系统,推广海事“云桌面”。全面升级“海事通”移动终端,扩容网络带宽,建成基于3G、4G、卫星、微波等技术的高速移动互联网络,探索在分支局和海事处分布式存储执法数据。强化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将信息化系统建设、运行、维护,以及领导干部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全局考核体系。
篇10
■ 中国经济转型之路的实质,就是创新之路。因此,地方政府怎样把工作重心真正转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真正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十二五”实现转型的关键。对此,许多省市都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二五”期间的最重战略作出强力部署。
目前,2011年地方两会已接近尾声,20多个省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获得通过,并陆续公开。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最大亮点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发生较大变化,许多地方推出了新的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有了约束性指标,民生改善也有了硬杠杠。
最大变化:经济增速“点刹车”,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观开始成型
未来五年,以什么样的发展速度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各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均提出了2011年以及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与“十一五”规划《纲要》不同,各地对未来五年经济发展速度做出了理性的判断,纷纷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向民生改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等方面,由“量”到“质”的增长观开始成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真正“落地”。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经历多年领跑之后,有中国经济“龙头”之称的长三角地区未来五年将整体进入相对“低速”的增长通道。数据显示,上海和浙江确定的“十二五”GDP增速均为8%,江苏确定为年均10%左右,比“十一五”时期下降3.5个百分点,降速幅度最大。对此,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这主要是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留出较大空间。”长三角各省市之所以不约而同在经济快车道上“点刹车”,正是面对客观实际主动转型的结果。事实上,主动“转型”较早的上海,其GDP增幅已连续三年低于10%,还取消了对区县负责人的“GDP排名”考核。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十二五”上海的指标体系突出三方面,即突出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的指标;突出关于改善民生的指标;突出反映上海环境的指标。
从全国来看,前三甲除江苏外,广东和山东也不约而同地降低了GDP增速。2010年,广东经济增长依旧迅猛,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进入“4万亿俱乐部”。但广东提出的“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是年均增长8%以上。这与该省“十一五”规划确定9%的经济增长年均目标相比,下调了一个百分点,更低于“十一五”期间12%的实际年均增速。对此,广东省委书记解释:暂时的稍慢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过来了,即使一段时间速度和总量被别人赶超,还可以东山再起,迎头赶上。而位列全国经济总量第三位的山东也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9%。与“十一五”规划的10%相比,与过去五年13.1%相比,山东的个位数的增速似显有些“保守”。省长姜大明解释说,确定这一目标综合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一方面,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调整结构创造宽松环境,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与此同时,其他不少省份也调低了GDP增速。北京市将目标锁定在8%,比“十一五”规划目标低了1个百分点。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说,主要考虑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与“十一五”相比,北京“十二五”规划指标由39项缩减为25项,减下去的,基本都是经济类指标,而增加的则是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与北京类似,天津“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与“十一五”相比,由七类31项调整为六类10项,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再如,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十一五”年均增长17.6%,“十二五”时期调低为年均增长12%。2010年,河北省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过去5年年均增长11.7%。根据规划,2011年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未来5年年均增长8.5%。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东部多数省市弱化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中西部仍有不少省份制定了较高的增速目标,部分地区仍提出“十二五”末GDP翻番。(有关2011年各地发展数据见30版)
最热问题:改善民生全面提速,
收入倍增计划纷纷启动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的施政重心已逐渐转向民生,办了一批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与“十一五”相比,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更多民生硬指标,民生投入力度也将远超以往。如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间)左右;就业岗位持续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等硬指标。陕西提出,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将新增财政收入的80%用于惠民政策,兴办民生工程。
建设“幸福广东”成为广东今年两会最热词汇。在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幸福广东”被量化:未来五年,广东要建180万套保障房,医保参保率达到98%,居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广东省政府在《纲要》说明中还透露,此次提出了结构调整、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共33个指标,对指标要进一步量化、细化、具体化、操作化。根据广东省委要求,省政府正在积极开展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计划7月份。
与全景式的“幸福广东”相比,江苏省“十二五”最抢眼的是居民收入倍增计划。2月9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江苏两会上高调提出,2011年起,江苏将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收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0%。这意味着,十多年来,江苏居民收入将在今年首度追上GDP增速,“钱包鼓起来”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步。按照“十二五”目标任务,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二五”期间将分别达到38000元和1510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5.6%左右。主要举措包括:更大力度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就业惠民,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坚持创业富民,让更多的城乡居民有条件、有能力创造并拥有财产性、经营性收入。
此外,还有多个地方今年也将启动“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湖南首次提到“要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安徽省提出,到2015年,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陕西省也将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分别增长14%和15%左右。
作为地处内陆的新兴直辖市,重庆“十二五”规划《纲要》则勾勒出一个清晰的民生蓝图,即:着力加快“五个重庆”建设,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在全国首次提出了缩小三大差距的硬指标:即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地区差距缩小到2:1左右,力争全市基尼系数降到0.35左右。在措施上,《纲要》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二次分配改革,通过补贴、补助等措施增加贫困群体收入。
最强战略:自主创新成为核心,
科技投入有了约束性指标
中国经济转型之路的实质,就是创新之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就在于能不能孕育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能否把最有效的资源向着这个方向导引。因此,地方政府怎样把工作重心真正转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真正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十二五”实现转型的关键。对此,许多省市都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二五”期间的最重战略作出部署。
作为世博会的直接受益者,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和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争当全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尤其在指标设置上,《纲要》明确提出了约束性指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上海市今年加大调整结构的力度,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调结构、促转型。在具体举措上,转化世博经验,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是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点之一。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较大篇幅地对智慧城市进行部署,提出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其中,在推进城市智能化管理上要实施数字城管、数字惠民和电子政务三大行动,并启动六大工程,即智能电网、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数字气象、数字社区和电子政务工程。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将“创新驱动发展”单独成篇,并作为规划的总体目标后的第一部分,显示创新的分量。作为支撑,北京市在财政投入上提出了刚性指标要求,计划5年统筹5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另外,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相关制度,不断扩大采购比重和范围,五年采购总额超过300亿元。
江苏已经明确,“十二五”要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着力构筑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江苏把自主创新的重点放在新兴产业上,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计划将重点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超过15%,力争达18%。
与江苏类似,新兴产业被赋予了“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使命。其中,浙江提出了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天津市则要在航空航天、重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等多个领域建设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广东已选出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启动了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100个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话题背景: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问题回应不够
在最近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提出意见,认为工作报告一如既往面面俱到,成绩谈得多,问题谈得少,尤其是对百姓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回应少。比如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开支过大;强制拆迁造成的上访、冲突;医改投入不少,但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没有明显好转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位政协委员说:“政府工作应该把经济方面的内容减少,把减少贫困人口、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缩小城乡差别等民生问题写得更具体、更细致、更充分。”
话题背景:北京“十二五”健康专项规划首发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子项目,北京市将首次健康专项规划,预计2011年第一季度出台。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首次拟定的健康发展建设规划从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三个层面为北京人绘出了未来五年的健康蓝图。
在拟定的健康规划中,人群健康的目标包括人均期望寿命不低于80.8岁。在环境健康方面,规划的目标有,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达到80%。在社会健康方面,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总合格率达到98%;药品质量抽验合格率达到97%;年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7以下等。
话题背景:上海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聚焦“智慧城市”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风电设备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