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25 18:1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教材文本;目录;知识点;决策树;本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986-02

A Method of Ontology Learning From Course Text

Telek Zhumasharip1, Ayben Kazitay2

(1.Software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China; 2.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A course book tex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texts. The seed concept of the vocabulary in the field is to be obtained by making 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se book contents. Once the features of the element of knowledge points are extracted by analyzing, the decision tree C 4.5 method will be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the knowledge point and the ontology learning on the text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course book text; vocabulary; knowledge point; decision tree; ontology learning

目前本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语义Web、信息集成、数字图书馆、智能信息检索等领域,备受关注。本体的建立也由实验室阶段向工程化阶段转变,很多本体构建工具如Protege-2000,WebODE,OilEd,OntoEdit等,为建立本体提供了方便,但这些工具还是要依靠手工来建立本体,对于工程化的需要仍然显得费时、费力,不能满足需要。

为了解决手工建立本体的困难,本体学习(ontology learning)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对该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其目标是利用机器学习和统计等技术自动或半自动地从已有的数据资源中获取期望的本体。

本体学习的数据源有很多种,例如纯文本以及XML,HTML,数据库等,但目前大多数信息还是以文本方式进行存储的,研究的重点仍集中在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1]。要建立高质量的本体,学习数据源的质量至关重要。在目前的文本中,普通网络文本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普通网络文本错误较多,结构也不很严谨,不太适合作为文本学习数据源。相对其它文本来说,教材文本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领域词汇定义的权威性、句式结构的完整性等特点,非常适合于作为本体学习的数据源。

1 教材文本的研究

教材文本相对于其它类型文本来说,除知识内容严谨外,其呈现方式也有不同。详细系统的目录就是教材文本所特有的表现方式。

1.1 教材目录的组成结构

目录是教材的纲要,每一个目录又是一个知识点内容的概括,所以目录相对于正文来说,有其独特性--高度概括性。

为了解目录的组成结构,根据目录的组成,将目录分为五类:专业词汇、普通词汇、专业词汇+普通词汇、短句和句子。对若干本教材中3216个目录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1.2 教材知识点的研究

教材中的知识都是以元知识点为最小单位进行表示的,所谓元知识点就是具有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的知识点,所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归结到对元知识点的理解上。

对元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归结到元知识点的分类上,而目前还没有元知识点的详细分类方法。本文参照本体学习系统[2]中概念的分类,同时又根据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将元知识点分为上下位关系和非上下位关系两种,详细分类见图1。

2 基于教材文本的本体学习方法

目前领域概念获取的方法[3]一般有三种:1)通过专业词典,从中筛选出专业领域概念;2)根据领域概念的特殊词法结构或模板,寻找和抽取结构符合这些特定模板的字符串[4];3)对语料库中的词汇根据不同的统计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设置一定的阈值,从而区分普通词汇和领域词汇[5]。由于很多领域尚未有专业词典,第一种方法局限性很大。第二种方法的模板基本上都是和语言相关的,所以要针对具体的语言进行处理。第三种方法设计到一个分词问题,而中文分词一般都要结合上下文和词典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几率来对汉字序列作分词,从而使处理问题的复杂度加大。

Moldovan等提出了种子概念 ( Seed Concept)[6],所谓种子概念就是领域中大部分知识都围绕在其周围组织的核心词汇。通过种子概念,可以获取与种子概念相关的大量专业词汇以及与专业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利用专业词汇及其关系建立本体模型,从而实现本体学习。

2.1 种子概念的获取

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是教材知识内容的高度概括,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材目录上的领域词汇展开的,所以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大部分都可以充当种子概念。

从教材的目录结构来看,“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这两种类型的情况占据了目录的绝大部分,并且从这两种类型的目录中抽取出专业词汇的难度又不大。本文在中科院分词系统ICTCLAS的基础上,实现了教材目录领域词汇识别系统。

从得到的词汇集中,利用常用普通词汇库和专业领域词汇关系集来排除普通词汇,得到专业领域词汇集。

2.2 概念联系的获取

概念关系的获取,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7-8]有:基于模板的方法、基于概念聚类的方法、基于关联规则的方法、基于词典的方法或者是这些方法的混合。基于模板方法的缺点是准确率低,基于概念聚类方法和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基于词典方法对词库内容要求比较高。本文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来发现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来实现本体学习。

2.2.1 元知识点的特征

通过对教材中元知识点的分析,发现每类的元知识点中,都存在有一些共有特征。

1)都隐含着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

例1:(定义)凡在地球表面30km高度以下的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各种飞行器,称之为航空器。

在定义类中,一般情况都是利用上位词来定义下位词。从本例中,可以获取“飞行器”是上位词,“航空器”是下位词。

例2:(等价)转子又称工作轮。

在等价类中,两个领域词汇表达的是同一个物体或现象。从本例中,可以获取“转子”和“工作轮”是同一概念。

例3:(结构)火焰筒内有喷油嘴、点火器等。

在结构类中,描述的是事物和其内部部件或部件与部件之间的位置信息。从本例中,可以获取 “喷油嘴”和“点火器”在“火焰筒”的中间。

2)都包含了一些常用的特征词

例如,在定义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称之为”,“称为”,“即为”,“就是”,“是指”,“叫做”,“统称”,“简称”,“俗称”等。在等价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又叫”,“又称”,“亦称”,“或称”等。

3)包含的句式都是有限的。

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主要包括两种句式,这两种模式包含了所有定义类知识点的96.86%。

句式1: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Name

句式2:DefinitionNam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注:DefinitionDeterminer为定义限定词,一般为“的”, DefinitionRange为定义的上位词,DefinitionName为定义的下位词。

4)各知识点还存在一些其它基本特征

① 领域词汇间关系的数目不同,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仅包含一组领域词汇关系,但分类知识点包含的关系数都大于1。

② 元知识点包含的短句个数不同,例如:等价类知识点一般为1,而比较类知识点一般都大于1。

③ 知识点存在的语态有差异,例如:定义类知识点有被动形式,但组成类知识点没有被动形式。

2.2.2 概念联系的发现

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概念联系的发现可归结到知识点类型的确定上,一旦知识点类型确定了,不仅可以发现新的领域词汇,而且可以发现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具体的实现算法如下:

1)利用决策树C4.5算法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根据元知识点所具有的特征,本文抽取了5个特征值来表征知识点:包含的特征词、知识点句式、领域词汇的个数、短句个数、是否包含被动语态。

领域词汇的初始集合为从目录中发现的所有种子概念。训练集合为人工识别出的324个各类元知识点。用决策树C4.5算法对训练集合进行学习,得到一颗决策树。

2)发现新知识点

对需要进行识别的元知识点进行特征的提取,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决策树对该知识点进行判断,得到一个决策结果。

3)扩充领域词汇集合和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各类联系

对各类知识点根据特征提取出领域词汇,加入到领域词汇集合中。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并不断扩充领域词汇间的联系集合。

4)转2),利用扩充的领域词汇集合重新发现新知识点。

3 结束语

通过目录来获取种子概念,方法非常简单并且有效,绕开了复杂的分词过程。把领域概念及其之间联系的获得转化为对元知识点类型的判断上,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问题。

参考文献:

[1] Chau R,Smith-Miles K,Yeh 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 A Soft Computing Paradigm[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295-301.

[2] Buitelaar P,Cimiano P,Magnini B.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An Overview[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methods,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s,2006:3-14.

[3] Buitelaar P,Cimiano P,Grobelnik M.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C].the ECML / PKDD 2005 W orkshop on:Knowledge Discovery and Ontologies,2005.

[4] Shamsfard M,Barforoush AA.Learning ontologies from natural language texts[J].Int'l Journal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4,60(1):17-63.

[5] Navigli R,Velardi P,Gangemi A.Ontology lear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tomated terminology translation[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3,18(1):22-31.

[6] Moldovan D,Girju R,Rus V.Domain specific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ext[EB/OL].acl /anthology/A0021037

篇2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地方院校 就业

从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至今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隶属大概有三:“一是由原来的中师逐级升格而成,如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二是由一些重点高师院校直接设立,如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三是中师与地方高校合并升格之后设立,如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院等。与前两类主体相比,这类地方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分享高校资源的同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就业形势的角度来探讨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最初设立的几年里就业形势良好。如2002年,江苏省首届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江苏省各名牌小学争抢的对象,所有毕业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单位”。但随着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院系的增多,“到2008年,该专业就业率已经低于全省本科平均就业率的1.02%”。造成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出自专业自身,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科定位不强、学科专业知识较弱、教育教学技能差、师范性较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的什么基本技能最重要,43.39%的新教师首选‘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有38.26%首选‘组织管理能力’,还有10.53%首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工作以来最想得到补充的知识是什么:新教师首选‘所学专业方向的知识’的比例最高为22.33%。”这些现状也反映出了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新兴专业,直至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才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地方院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没有深入的思考设置本专业的原因、优势与不足,不明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而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然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仍是合并升级前中师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在保留自身的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较低,很多教师甚至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与学术性失调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专业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学科专业方面多教授课程论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学科具体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比重低,且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单一,最终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应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这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定并坚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精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必须树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既要重视学术性,又要重视师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实施并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假如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人的血液,专业教育则是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引。”通识教育类课程有利于小学专业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授

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仍是以某个学科教师的身份进行教育教学的,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文理哲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地方院校应加强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减少纯理论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避免学生泛泛而学却学有不专的现象。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凸显师范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把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该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进行,在校内通过微格训练环节加强学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技能;在校外可以与地方小学合作,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切勿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地方院校应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且保持教师原有的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范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招聘优秀年轻教师以实现老、中、青教师队伍的良好衔接。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教育艺术、教育耐心,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智慧,包括精深的专业智慧、广博的文化智慧和必备的教育教学智慧。孔子有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地方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升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瑞祥.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2]李伟.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与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4).

篇3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教学指导思想、课堂结构进行了论述,并且指出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以及体育教学模式未来发现趋势。

关键词: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38-01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指导思想,以此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长学生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以行政教学班为主,上课时间、内容和教师相对固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的教学程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其突出的优点:能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对促进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凸显的。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

(一)、经验话教学思想

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使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陷入条框之中,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教学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几十年不变,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学校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总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高校大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都已经接近成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老师的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四)、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型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教学价位上,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位,忽视非功利性价位,学生主体性发展受到限制;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模型化”,试图用1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成标准件,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任务上,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这种教学任务观的核心是“唯书”、“唯知”;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注入式教学,赶任务、赶进度,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毫无乐趣可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了;在体育课程上,表现为课程结构同一化,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设置又受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极大限制,难以满足。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体育教学已经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的健身、娱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现代体育教学要引进激励机制

体育教学模式即:体现一定体育教学思想,并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的活动策略或简化的操作模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要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局面。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年来,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展被新教学方式所代替。

体育课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好体育,有了爱好就能培养学生运动的特长,有了爱好与特长就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真正使学校体育起到“终身体育”的作用。即:学校体育教学;兴趣;爱好;特长;习惯;终身体育。

(二)、体育教学模式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建立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突破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的需要。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有“发现式教学”、“快乐式教学”、“小集体式教学”、“成功式教学”等模式,发展的趋势也由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体向以“学”为主体教学模式、由简单罗列俄教学模式向着演绎法与归纳法并举的教学模式、有短期行为向终身体育能力教学模式发展,等等,但是我们建立的模式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模式,它还会并且应该随着我们队素质教育改革理解的深入,不断发展。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突破教学模式,也是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建模”是为了“无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结束语

新理念指导下地体育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发挥潜能、探索创造的空间。“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的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尝试,给体育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评优课、观摩课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如过于宽松的学习环境造成学生遵守纪律意识淡薄;过分追求形式化得体育课造成学生体能下降等;有一些体育课甚至出现了“走偏”的现象,背离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2(b)-0140-02

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大学更是学生在校学习体育的最终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承担着重要责任,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应当培育学生的体育意识及体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为实现此目的,必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构建大课程体系。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课程体系构建的必然性

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体育教学应当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基本出发点,同时要求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落实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完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大课堂体系。随着《纲要》的实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开始发生转变,开始向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法、社会适应等五大方面拓展。但从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其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体育课程与实际情况相脱离。另外,传统的体育授课模式及授课方法均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无法实现《纲要》提出的具体目标,因此亟需建立一种能适应高校体育改革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课程体系,且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要想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应当实现体育课程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南扩必修课、选修课、体育竞技等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的大课程体系。

2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及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观念陈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观念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更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学的大课堂体系必须以体育教学观念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体育教学理念的实时更新,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进而构建体育教学大课堂体系。相关社会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深度明显不够,体育教学观念更新速度较慢[1]。另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及教师缺乏现代体育教学观念,不能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进而影响其积极性。

2.2课程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课的年限为两年,其课程学习年限已经达到《纲要》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于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其他课程的选修课则相对较少,且课外的体育训练、体育练习等尚未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即使在两年的必修课程中,其课程的授课方式也相对单一,课程设置的数量相对较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纲要》指出,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时,应该做到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时间,这与实际课程实施情况差距较大。为继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现《纲要》提出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合的课程体系——大课程体系。

2.3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优化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及课程教学质量,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尚未实现完全转变,无法从技能学习、品德学习的传统目标体系中脱离出来,且教学方法简单,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的方式。在当前背景下,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确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学方法应当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程序教学模式,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4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中,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观念的直接反应,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更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以学生的运动成绩得分为主要内容评价标准,以教师的评语为主要方法评价标准。目前,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度不断增加,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改革需求,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效果等纳入评价内容,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考核。

3体育教学改革与大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3.1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开始发生转变,要求坚持“坚持第一、以人为本”,要求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培育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锻炼能力,树立终身的体育思想。在整个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具有能动性,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在当前背景下,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提高体育教学的活力,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

3.2改革课程模式

开展体育选项课与体育选修课,改变以往单一的课程模式。体育选项课:根据大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心理特点等因素,以当前体育设施的承载力为基础,开设符合实际情况的体育选项课,满足大学生的实际课程需求。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掌握终身运动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鉴赏能力,获得自我实现感受。体育选修课:其开设情况分三种,对于体育兴趣较大,具有一定优势和长处的大学生,可参加体育课程提高班;对于体育兴趣较大,但运动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可参加特定的选修班,达到健康的目的;对于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课的大学生,则可以参加保健课程。

3.3改革课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将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发展高校体育大课程信息系统,开展多种网路课程,如网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完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情况、课程教师情况、课程大纲、课程习题等内容,并设立专门的部门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除此之外,该信息系统还可以囊括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研究书籍、互联网资源等,提高信息的交互性,增加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3.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应当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同时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及情感差异性,注意激发学生的体育功能,强化激励措施。在评价内容上,既注重学生运用技能的评价,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实现评价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同步发展,真正反映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将课外活动纳入评价体系,根据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程度、进步程度、基础技能掌握程度、理论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大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积极配合,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持。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构建大课程体系,最终实现体育强国。

参考文献

[1]梅剑.刍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新校园旬刊,2015,3(3):56-59.

[2]王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刍议[J].林区教学,2015,5(5):99-100.

[3]李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8(16):92-95.

[4]李春荣,王彦成,胡永南,等.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2):96-101.

篇5

关键词:临床教学研究;体育教师;在职研修;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49-03

一、临床教学研究的内涵

“临床教学研究”是教师凭借根植于教学实践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和“临床知识”,展开案例(教学录像、文字)分析,诊断教师成长的课题,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是采用观察、记录、描述、说明、概念化这一案例研究的步骤,借助描述的质性研究。

二、临床教学研究引入体育教师在职研修的理论依据

1.作为“专家”的体育教师是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特色的。唐纳德.肖(Donald Schon)认为[1]-[2],近代意义上的专门职业(技术熟练者)是在以应用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形成的背景下确立的,以立足于“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合理应用”的原理形成专门职业领域和专业教育的课程为特征。专门职业的代表――医生和律师,是以应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来界定专业性的内涵的。不过这种立足于将科学的、合理的技术应用于实践的传统的“专业”概念已显露出破绽:现代的专家们面对远为复杂的对象,而且在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工作,他们直面的是单纯根据现成的科学技术不能处置的状况,需要做出专业性的判断。这样,从反思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提高专业性就是不可缺少的。唐纳德.肖根据这种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新的专业性质,提出了“反思性实践家”的概念。“反思性实践家”是根据活动过程中的省察,形成专业过程有的专业认识和见识,推进行使专业性判断的实践。即“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性概念不是现成的合理的技术熟练的程度,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专业性认识和思考方式。尽管这里的专门职业的研究不是直接以教师职业为研究对象的,但其提及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概念在揭示作为“专家的教师”特质的基础上,将是有效的概念。过去,主张教师专业性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明确教师所固有的专业知识的性格和构造。由于教师这个工作是涉及社会、文化和人类存在的复杂内容的工作,包含着相关学科领域的广泛内容,故用现成的理论与技术去确定它的专业领域极其困难。特别是体育教师,在具有综合性的体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影响下,体育教育领域无论从哪个学术领域看,都受不确定的未知领域的支配,是合理技术之应用的过分复杂、含混的一个领域。通过开拓“反思性实践”和“实践性知识”,更积极地把握体育教师的“准专业”性质。

2.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点。在体育教师的专业领域中,存在着区别于一般大众和各领域研究者的固有知识――“实践性知识”领域。这里所谓的“实践性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实践知识,而是在体育教师的实践情境中支撑具体的选择与判断的知识。其具有如下特点:(1)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背景的经验性知识,同理论研究者运用的“理论知识”相比,缺乏严密性和普适性,是一种多义的、充满柔性的功能性知识。(2)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以特定体育教师、特定体育教学活动场所、特定教材、特定学生为对象而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传承的。因而,案例研究对于阐明“实践性知识”是有效的,揭示其形成的临床研究是必要的。(3)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不能还原于个别的专业领域的综合性,且并不具备“理论性知识”那样的发现未知事物和做出原理性阐述的性质,而是凭借经验主动地解释、矫正、深化现成知识而形成的综合性知识。(4)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是显性的知识,它是无意识地运用的,含有“隐性知识”的功能。(5)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品格的知识。因此,要有效地传递“实践性知识”,不仅要求有“知识”,而且要求有“经验”。这种传承具有根据接受者的个性特点和成熟度加以解读、汲取的性质。

3.传统体育教师在职研修的弊端。在以往的在职教育的开发和研究中,不是以一个个体育教师在实践情境中直面的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为轴心,而是界定对于所有体育教师都有效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领域,着力于确立系统的、网络式地掌握的计划,忽视了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个体认识和体育教育实践环境的特殊性。这种方法更多地表现为流于形式的集体传递、讲解、指导之类的单向研修和训练[3]。而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构想的“作为专家的教师”的在职教育与研修,旨在做出选择和判断,形成专业性的见识,进而解决基于个别的经验所生成的实践性问题,克服传统体育教师在职研修存在的弊端,增强在职研修的针对性。

4.借助于体育教学录像记录的临床教学研究的独特效果。借助录像记录的临床教学研究以图像的形式提供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面貌,不仅有利于教学者自身能够从观察者的角度审视教学,反思的自身实践,而且为增强体育教师之间实践的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基于录像记录的案例研究是实现这种可能的一种方法。此外,临床教学研究方法在开发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自律性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以具体体育教学案例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临床教学研究,将会提高体育教师的实践性见识,为使培训机构成为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服务机构成为可能。

三、临床教学研究在体育教师不同研修阶段的应用

本文以教育实践的经验度作为划分的标准,将体育教师研修的阶段划分为体育教学原理的理解阶段、体育教学技术的训练阶段、体育教学的实践和创造阶段。

1.临床教学研究在体育教学原理理解阶段的应用。本阶段主要是针对经验薄弱的体育教师的研修,通过观察体育教学,理解组织体育教学的原理和基本构成,并重视体育教学观的理解和从学习中习得知识。这期间,由于多采取集体指导,各种教育媒体引进的核心教学方略的开发成为重要课题,主要教育内容如下:

(1)根据体育教学解释,理解体育教学模型,首先,观摩现场体育教学和教学记录(文字记录和教学图像),听取有关体育教学技能(讲解、示范、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教学组织)的解释,理解其要点。其次,观摩现场体育教学和教学记录,随着体育教学的进行,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同时叙述各个时点教师采取的行为。最后,就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行为,分项目收集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纳。

(2)体育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理解,首先,阅读优秀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教材研究案例,模仿它们的风格。其次,依据自己的判断给出优秀教案的片断。最后,给出典型的体育教材,小组讨论典型教材的教学设计和教材研究,然后反复练习。

(3)体育教学取材、再现,体育教学中的决策演习,第一步,体育教学取材与方法的习得(教学录像的录制方法)。首先,观摩体育教学录像,了解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摄影技术和编辑方法。其次,讨论做好体育教学记录的方法。最后,在教学流程中,反复实践教学记录和教学录像录制的方法。第二步,体育教学的再现与决策的训练。首先,快速地再现体育教学录像,逐一把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的教学行为。其次,锁定体育教学的重要场面,判断在该阶段教师应当采取的教学行为,并就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实然状况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借助录像再现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学,反复训练其对应的方法和体育教学过程的预测。第三步,教学数据的收集、处理的演习。首先,观摩、模仿以往所进行的体育教学分析和教学评价的有效案例,弄清体育教学分析评价的内容以及对应的评价标准、方法。其次,从教学数据出发,把握该教学的特点,形成改进体育教学的意见。最后,观摩现场教学和教学录像,反复练习,以便能够及时采纳体育教学评价的数据。

(4)体育教学实习的体验型理解第一步,借助模拟体育教学,局部把握。首先,反复视听体育教师小队的优秀事例,在模拟教学中加以运用。其次,通过体育教师小队的事例分析,确认体育教师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体育教学流程。最后,采用体育教师小队那样的细分化方式,反复练习基本的教学技术(讲解、示范)。第二步,通过体育实习,综合把握。首先,通过实习学校的教学观摩,将发现的教师采取的不同类型体育教学的流程和教学技术,按自己的方式加以运用。其次,实施体育教学实践,并就该教学的流程和在教学分歧点上自己所采取的判断和处置方式加以反思,归纳改进措施。最后,观摩他人的教学,能够就教学的进展和判断方式归纳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做出评论。

(5)教学实践案例的收集与整理,首先,定期观摩现场体育教学,收集可供自己参考的具体的时间实力,分项目加以整理、保存。其次,参考有关的教学现场所发生的现象的文献资料,思考解决的方法,倾听资深教师的意见。最后,现场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并加以整理,以便利用。

2.临床教学研究在体育教学技术的训练阶段的应用。这个阶段以教学经验薄弱的体育教师为对象,指导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反复训练加以把握。

(1)体育教学技术的基本训练,第一步,教学观摩及其记录。首先,尽可能多地观摩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学(不同人员类别、不同教学内容),发现其间的差异,进而彻底地观察自己的体育教学,探讨体育教学行为。其次,通过体育教学观摩笔记,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方案,并同教学者进行讨论,确认意见的妥当性。最后,分项目整理体育教学观摩笔记,以便利用。第二步,基于教学模仿的实地训练。首先,根据教学观摩,模仿原任体育教师的教学,若有疑问,向原任教师请教。其次,就模仿的体育教学做出反思性记录,同时表明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接受指导。最后,反复实施模仿教学,并接收原任教师的实地指导。第三步,模仿体育教学的应用训练。首先,设想将模仿教学所得的体育教学技术应用于自己的班级。其次,以模仿体育教学所得之技术为基础,采纳新的媒体,形成自己的方略。最后,将收集到的体育教学技术运用于种种情境,确认其效果。

(2)分析体育教科书,习得体育教材的研究方法,首先,了解体育教科书分析和体育教材研究的手法,并加以尝试。其次,观察已经做出的教科书分析和教材研究的结果,加以解读和考察。最后,反复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体育教材的分析,以便习惯种种案例的分析。

(3)体育教学实践的记录和前辈教师之建议的积累,首先,阅读已经发表的体育教学记录,熟悉教学记录的格式和记述方式,并加以模仿,记录各种体育教学。其次,观察自己所做的体育教学记录,抽取并整理体育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最后,用尽量多的文字和图像记录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让资深的体育教师观看并接受建议。

3.临床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的创造阶段的应用。这个阶段主要以体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为对象。要创造出色的体育教学,就必须创设思考自己的教学类型、发现新的方向的机会,为此,应当有计划地创设同其他教师交流和研讨的机会。

(1)体育教材研究的深化与系统化,首先,要了解不同的体育教学观(如开放型运动技能教学、封闭型运动技能教学)导致不同的教材解释的方法(从对运动技术的整体把握开始教学、从某个局部技术动作开始教学)。收集质量不同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教材研究的事例,提供可供参考的部分。其次,对于典型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教材研究的事例,做出自己的思考,并加以分类、整理、系统化。

(2)创造性教学法的创造与信息交流,首先,观摩确立了有特色的教学法的体育教师的实践,分析这个体育教师的优点,作为参考。其次,直接访谈资深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创造自己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过程,从中整理值得参考的方法、技术。最后,发现机会,尽量参加发表会和研究会,从相互探讨中获得新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诀窍。

(3)开发独特的体育教学设计法与评价方法,首先,探讨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方法,汲取合理的部分。其次,从以往实施的体育教学设计与评价的方法中发现应当矫正的部分,创造自己新的方法。最后,将自己开发的新方法加以概括,使得别人也能模仿。

(4)体育教育实践研究的积累与发表,首先,收集、整理已经发表的教育研究,选择可供自己参考的部分。其次,参考以往的教育研究,开拓自己的实践情境的新局面,开发研究方法,深化体育教育实践。立足于新的问题意识展开研究,总结成果,引发有识之士的批判。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20-533.

[2]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4-11.

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现状分析 改进措施

体育教学是高中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在实行研究性学习中有着其他学科代替不了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我实现现代化的体育教学做出了很多相应的对策,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的努力教和学,但是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去改革,要对现在状况进行有效地分析,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1、高中体育课的课程安排状况。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是提高我国整体素质的根本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是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中体育课程安排有以下特点:(1)体育课时非常少,学校认为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高中的体育课程每周只设置一节,高三的班级甚至没有体育课程的安排,把原有的体育课程都安排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上了。这样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缓解学习压力、锻炼身体。(2)在高中体育教学方式上采用的都是大班教学,不分小组,男女混合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

2、新课程改革标准在高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的改革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个人潜力的挖掘,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自主发展。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有很多高中并没有按照新教育改革的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来制定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以及考核标准和办法等,新教改并未对学校的体能训练,例如间操以及体育活动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很多高中还是依然保持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不能进行自主地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3、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现状。长期以来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进行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讲授法,在体育教学内容上看,体育老师很少进行像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基本不会做体育动作规范,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放羊式”教学占据着很大比例。

4、高中体育设施的现状。体育教学离不开体育场地器材,其是实现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但是经过调查显示我国高中体育场地的器材严重的缺失以及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甚至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球类器材以及田径器材都难以得到保证。很多高中现有的体育器材设施严重破损,导致无法正常进行体育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致使学生的运动量十分小,体育教学的效果令人十分失望。

5、高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目前是高中做好体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很多大城市的高中,体育教学已经受到很大的关注,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于青少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很多高中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高中学校领导只是单一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考入重点学府,不断加强考试科目的学习,基本没有空闲的时间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二、解决现状的对策

1、提高高中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个人能力。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的指导者,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新课改明确规定体高中体育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因此体育教师作为工作者要不断地增强自身对体育知识,更加深入地研究体育教学方法,要严格地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使体育教学在高中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高中体育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进而增加学生的体魄。

2、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来进行体育教学。新课改规定学校的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重视学生主体的地位。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激发,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优点和发展要求,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课程,体育活动要有多样性,要不断加强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活跃体育课堂,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

3、要让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虽然高中体育教学的器材设施严重不足,但是一些常规的体育器材数量少但是仍然可以使用,比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教师要让这些体育器材得到充分地利用,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技术和技能训练,体育教师要多做一些示范动作,指导学生掌握运动的技术要领,然后以小组的形式,男女分开进行训练,就可以使教学效果不断地增加。

4、高中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认识。高中的领导集体要对加强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要对体育教学课程做出合理地调整,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尽量地增加体育教学器材,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开展更加顺利。

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的高中要按照新教改的要求,不断地加强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体魄和心理健康的培养,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篇7

关键词:德育 小学体育 教学 渗透思想

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渗透,成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德育人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理念之一。通过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的方式,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一、重视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谓的德育教学,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将一定的社会思想观点和政治准则转化为思想品质教育。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学习状态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将德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如何有效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渗透,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及时的制定有效的发展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二、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为了更好的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地探究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主要包括: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可以强化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活动。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衣装整齐、文明谈吐,清楚的讲解体育基本知识,明确教学的重点,并进行标准示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为其以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是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渗透策略之一。

(二)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也是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之一。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需要结合体育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促使学生重视德育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应在结合体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思想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为了更好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促使学生在相对快乐的前提下,感受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通过德育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其更好的进行相关科目的学习,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四)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是有效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策略。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有利于体育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重视探究相关的教学方法,逐渐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更加有利于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效的体育游戏,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感受到体育课程德育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思想,逐渐成为影响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理念。如何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活动的开展,促使体育教师在重视体育基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德育思想发展的意义,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乌仁图雅.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1).

[2]蔡晓亮,张月华.浅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体育时空,2014,(08).

[3]路晕.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4]周燕丽.刍议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3,(12).

篇8

1、基础设施落后。困扰农村体育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体育教学资源不足。很多农村小学校没有正规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基本设施,体育场都是土地,地面不平,场地情况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学校的体育器材也不足,一个学校只有几个篮球、排球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只能根据学校的体育器材情况来安排体育教学,大部分体育教学都是以长跑、基本体操等比较容易进行的项目为主。如何解决农村小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充分的重视。

2、学生体育教学认识不足。通过对农村小学生体育课学习现状调查发现,学生的体育学习认识较差,对体育课学习不重视。小学生好动,不喜欢教师教授的体操、队列等基本教学内容,喜欢自由活动。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都转移到城市学习,当地农村小学人数急剧下降,很多学校一个班只有10几名学生,体育教学只能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学习,这些现象都是困扰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问题。

3、体育教师缺乏。体育教师缺乏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现实问题,农村体育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学条件艰苦,待遇低,很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进行工作,造成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个别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教学的质量很难保证。再者,农村小学现有的体育教学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与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落后,科研水平较弱。如何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进行支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

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1、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以实施素质教学为导向,逐步改革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全面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保证。加强宣传教学,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的影响,改变体育教学的态度,真正的将体育教学放在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位置,保证体育教学的开展。

2、优化农村小学体育的基础设施。加强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改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加强多样化的体育场地建设,完善体育教学需要的基础器材,满足体育教学对体育器械的需要,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农村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缓解农村体育教师不足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吸引更多的体育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考评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行改革。加强农村小学体育科研的进行,制定适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道路。

三、小结

篇9

摘 要 本文在对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两点建议,即: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以及加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希望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有所助益。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中学体育 新课标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养成学生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观念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体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对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探索和分析。

一、 体育任课教师对新课标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但认识和了解普遍不够深入

体育任课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关键因素。体育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知情况会直接的影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成效。通过相关的了解发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均对新课标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理念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认识和了解的程度普遍不够深入。例如:新课标实施以来,绝大多数的中学体育任课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基本思想,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但却因为缺乏科学的引导和实际的组织经验,在实际组织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却往往无意识的脱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多数体育任课教师都认可自主、探究、合作等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面对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实施的问题却往往茫然无措。即:在理论上有了认知,但却在实践中无法有效践行。追根究底,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新课标认识和了解的不深入。

二、 虽然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但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仍偏向于传统的教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更多的关注于任课教师的“教”,而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从而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爱好等很难被关注和重视。新课标实施后,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应着重体现体育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也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出现了分层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任课教师对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都持认可和倡导的态度,但是在教学活动的实际组织和开展过程中,采用的却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例如:示范讲解法、联系纠错法等,以致教学中仍然过多的关注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能动性,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

三、 新课标背景下进行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分析发现,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和不足而出现。新课标倡导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对新课标的认知和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然而,很多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对新课标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动态不够关注,以致对新课标的了解和认知仅浮于表层,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很容易脱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重新走入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去。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地方教育部门应加强新课标的宣传工作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论坛以及示范课等活动,让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参与、学习和观摩中加深对新课标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促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高效实施。

(二) 加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

体育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以及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选择的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均与体育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息息相关,因此,要保障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顺利高效实施,必须加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切实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

要加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应首先注意充实和优化现有的体育师资队伍,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例如,放宽人才选用的地域限制,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采用竞聘上岗制度等。这样不但能有效的充实和优化现有的体育师资队伍,还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科研水平的提升。

篇10

(辽宁中医药大学 军事体育部,辽宁 沈阳 110847)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游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意义进行阐述,对其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效果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高校;体育教学;应用意义;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97-02

1 引言

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伴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取向的转变,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在有效地摒弃了传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将培养的重点有机地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其中作为关键环节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机生成.因此,在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凸显娱乐性并且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的开发与运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激发其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法将游戏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游戏活动,用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课堂氛围积极热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整体效果的全面提升.因此,加强对游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该教学法的推广与普及,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2 游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所谓游戏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关的游戏项目,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游戏教学法不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游戏化,而是将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与形式转化成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进而有效地解决传统体育教学呆板、枯燥的弊端.游戏教学法以学生为游戏主体,注重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而,该教学法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一种凸显创新意义的新型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传承快乐体育思想,在确保学生身心愉悦、情绪松弛的状态下,进行行之有效的体育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欲望愈加强烈,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同时,游戏教学法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在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等方法,能够发挥出特殊的功效.

3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体育游戏是指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和内容、凸显趣味性特征的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具有强身益智的重要功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对其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其力量、速度、耐力、平衡以及自控能力等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还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运动知觉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创造力、想象力和意志力,培养其勇于竞争、不怕挫折、遵守规则等良好品质,使其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彰显体育的本真含义,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内涵的理解与认知

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着过于凸显体育教育功能而忽视其健身与娱乐功能的弊端,无视体育的本真含义,人为地将体育教学设置为衡量学校升学率的重要标准.因而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用以及教学方法择取上无不凸显出明显的强制性,使得学生只能够进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其自主意识受到严重的制约,其学习需求无法得到切实的满足,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造成了学校体育教学既单调又枯燥的尴尬境况.而游戏教学法能够将体育游戏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体验参与体育学习的快乐.在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实现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改进与修正.使得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情绪松弛、心态愉悦,进而有效地增强其学习兴趣,在快乐中体验与感悟体育的本真含义,加强对于体育深邃内涵的理解与认知.

3.2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体育游戏是对体育快乐功能最为有效的表现形式,娱乐是体育“天生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充分体现,能够营造出活泼、健康、热烈以及欢快的氛围,因而,在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短跑是高校体育教学中较具代表性的枯燥课目之一,学生对于此课目的学习普遍存在着抵触或厌倦的心理.针对此种现状,可以将短跑练习以穿梭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提升学习兴趣.并且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其拼搏意识,促进集体荣誉感的自主生成.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短跑教学,在热烈、欢快以及生动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双赢”的功效.

3.3 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视角,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游戏是一种健康的活性元素,通过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将其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了对快乐体育思想的融入,进而有效地拓展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视角.在以往的教学方法改革中,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强调对课堂的开放,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这些教学方法虽然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但是,未能从本质上改变体育教学所固有的单调性与枯燥性的弊端,因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其作用价值相对低下.而游戏教学法则能够与其他创新式教学方法形成彼此间的功能互补,使得体育教学课堂充盈着欢声笑语、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探求出一条全新的途径.

4 游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4.1 转变教学思想,为游戏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保障

教学思想是基于对教学活动现象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其主旨在于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影响.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思想,有助于理智地把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用以引导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认清教学活动的成绩和弊端,便于及实地修正偏失,促使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一般情况下,教学思想与教学活动具有发展的同向性,并与社会发展的态势相应和.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感召下,为实现游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必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打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摒弃“唯成绩论”的教学理念,以彰显体育的本真含义为基本目的,通过对体育娱乐功能的唤醒与激活,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改善体育教学在内容设置上的单调性与局限性,用以达成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其学习兴趣,产生探求体育内在含义强烈愿望的理想效果.

4.2 合理规划布局,开展有的放矢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应严格遵循适当的原则,切忌因运用过度而引发的泛滥行为,以免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以每一节课为单元,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的布局,在确保教学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分阶段地进行开展.一般情况下,组织游戏应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与放松整理两个阶段.其原因在于:首先,在准备阶段实施游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进而为主体内容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在准备阶段实施游戏教学,能够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与激发,并通过有效的延展,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第三,在课堂教学后期的放松与整理阶段开展游戏活动,能够有效地调节学生因学习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使其情绪与心理得到最为有效的放松,促使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持久性维系,产生“意犹未尽”的良好感觉,进而对下一节体育课产生期待.而在课堂的主体阶段是否组织游戏活动,则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避免“喧宾夺主”情况的产生.

4.3 提高师资素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其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将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素质教育日趋普及与深入的社会大背景下,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其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高超的执教能力,同时更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教师的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确保游戏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必须强化对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来引导与促进教师在教学思想与理念的创新,使之能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达成一致性;其次,要有效地激发与唤醒体育教师的“玩心”与“童趣”,使之能够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取向与活动需求,进而研创出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体育游戏内容;第三,全面培养体育教师的服务思想,本着服务学生、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自主地行使教师的职能,加强对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项目的挖掘.

参考文献:

〔1〕黄柯.创造性的培养与体育教学.体育与科学,2001(1).

〔2〕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0(3).

〔3〕杜春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J].滨州师专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