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业旅游范文

时间:2024-03-25 18:0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工业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工业旅游

篇1

乡村旅游的诞生以及手工艺旅游产品的现状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初期,欠缺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摸索,所以一些问题接踵而来,其中,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是非常关注的一大问题,一些旅游产品设计中图案、色彩的选用、材质的提取与表现手法等都不够完美,许多旅游纪念品没有文化内涵,市场上雷同现象非常严重。如何设计好的乡村旅游纪念品,如何通过好的乡村旅游纪念品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变成了迫切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除去一部分现代机械化产品以外,传统手工艺品一直是旅游产品采用的主要形式,但不容乐观的是,传统手工艺要么以艺术品的形式高高在上,无法融入以消费商品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中;要么被粗制滥造,失去工艺原本应有的艺术美感。如何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商业结合,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旅游市场成为大势所趋。

以漆艺为例,分析研究手工艺中适宜手工量产的技法语言

以漆艺术为例,漆艺在我国拥有七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历经千年,有过鼎盛时期,有过衰落时期,虽然漆艺术在汉代以后就逐渐脱离了它的实用功能,但令人惊赞的是它没有像一些工艺形式一样没落而消失,反而一直吸收着中国各个时期的美学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美学道路,转化成艺术水准越来越精微的供贵族阶层享用的工艺品,从此一直走在中国艺术的顶层,延续至今,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形式之一。

我国有不少地方用漆艺作为旅游产品,但遗憾的是我们能看到的几乎都是粗劣的“涂漆”产品而已,漆艺的精髓并没有呈现出来。漆艺由于它繁复的制作工艺,一般都精雕细琢成艺术品而很难成为批量化和标准化的产品,这成为制约中国目前手工艺旅游产品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何让漆艺在旅游产品中既饱有手工技艺的美感又能量产成为广泛销售的产品,成为漆艺与旅游产品结合的关键。本文认为提炼选取适宜手工量产的技法语言至关重要。如“镶嵌技法”(将各种硬质材料用漆镶嵌在器物表面),很多材料都可以作为漆艺的镶嵌材料,传统工艺里面有“百宝嵌”工艺,用红宝石、绿松石、象牙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在器物表面进行装饰,这些名贵宝石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显示材料的质感美,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彰显拥有者的财富。所以针对这种技法我们尽量从美学出发,挑选一些平价的材料,如蛋壳、金属片、螺钿、彩色玻璃等材料都可以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时降低了产品成本成为适宜量产的基础技法;再如“变涂技法”,这种技法始于唐朝,兴于宋朝,是填漆技法的一种,变涂技法大都需要研磨,根据起样肌理的千变万化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纹理变化,它要一层一层的涂上不同色彩的漆,然后再研磨出来,产生如犀皮一样随意又有规律的肌理纹样,由于独特的漆艺研磨工艺特征,现在被看成漆艺的代表性技法之一,变涂技法看似程序繁复但也同样适宜量产,这种技法可以一次性生产一大批产品,所以虽然周期较长,但产量高;还有“漆绘技法”,我国在汉代时期就已经达到漆绘的顶峰,常用的漆绘技法就是直接将漆液过滤后在器物上作画。这种技法一方面凸显漆质的温厚之感,一方面强调精湛的手工绘制,现在各地的漆旅游产品大都采用漆绘的技法,但普遍出现这两种问题:一是漆液质量不过关,为了降低成本,很多产品采用化学漆为绘制材料,这种技法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体现漆材料质地温润敦厚的美感,漆材的选择成为这一技法重点,漆温厚的天然质感是漆艺旅游品开发必须要予以尊重的前提,现在看到的很多漆绘旅游产品粗制滥造就是忽视了漆质的质地美,如果不珍视这种传统材料所产生的美学价值,那是无论如何也体现不出漆艺的美感来。所以这一技法必须具备上等的漆液,讲究的滤漆程序才能保证漆绘的精美呈现,另外,熟练高超的画工和强烈文化特征的图案符号也是漆绘技法的艺术保证。现在看到市面上的产品中很多都还在沿用汉朝时期的云雷纹,卷草纹等传统图案,而几乎找不到能代表当代文化艺术和生活的图案符号在旅游产品上出现,这就需要艺术工作者根据各地的情况去创造发展。

手工艺旅游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找到适合量产的技法是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的物质技术保证,而设立手工艺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让产品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保证。这个问题比技法问题更难解决,现在很多手工艺旅游产品的随意性很强,这样的随意性既是手工艺的特点也是将其产品化的缺点。既然是手工艺,每个产品必然带有手工制作的痕迹,那就跟机械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不一样,如果我们剥夺了手工性那就不能称其为手工艺旅游产品而变成一般性工业产品,既不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也不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本文认为可以分三个大方向来思考这个问题:一类是全手工工艺旅游产品,它是艺人精雕细磨的作品,更趋于艺术品,它的质量评定标准也应以艺术的眼光来评判,这一类是手工艺旅游产品的高端产品,在整个手工旅游产品中起着艺术与技术引领的作用;第二类是半手工工艺旅游产品,它是半机械半人工制成,手工艺旅游产品的主流应该是这一类型。这一类型产品其造型可模具化,由工业产品制作,而在外部可见部分采用手工制作,这样既降低了成本价格又保留了手工艺品的基本艺术形态还缩短了生产周期,必然会更适合旅游市场的消费。这类半手工产品又可主要根据这两部分来制定标准:(1)手工部分的可以根据①手工制作者表现出的手艺技法的熟练程度,以漆为例,如漆绘画工的细腻流畅程度、髹漆的厚薄均匀、髹漆的厚度等,②.用于产品制作的原材料的价值,比如漆就分大漆、腰果漆和化学漆,大漆的漆质感最强,价格最贵,当然价格也就最高。(2)机械化生产部分,相比手工部分,这部分已经具备成熟的商业体系标准,完全可以直接借用。分析这些因素就可以具体化而制定出产品标准。

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在农业时代诞生的手工艺和在工业时代产生的旅游产品如何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生存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第三类产品除了坚守古老的手工艺传统以外,与当今高科技的结合扩大手工艺的外延也是大势所趋。最近几年有一些奢侈品牌将漆绘中的顶级工艺“P绘”技法与高端工业产品结合,如爱马仕的手表、“Vertu”手机,鼠标、电脑、汽车方向盘等成功结合的案例都说明传统工艺可以成功与高科技产品结合。另外,还可以试验性的导入现代产品设计理念进行创新设计,产生更多适宜现代节奏的产品。

结论

传统手工艺是人类艺术和文明的隗宝,我们珍爱它、继承它,也要发展它。不能让这些传统技艺只能放在博物馆里供人们观赏记忆,而恰当的利用乡村旅游产品可以让它们从市场的角度得到延续和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都如漆艺一样,有很强的工艺性和传统面貌而难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发展,许多手工艺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令人痛惜。以漆艺为例,找到适合手工量产的技法和建立手工艺旅游产品质量体系标准,坚守传统和改变传统两者相结合,顺遂时代的发展,不仅让传统手工艺在旅游产业中更好地生存和拓展,也要开拓手工艺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因为只有发展才是对传统手工艺最好的保护。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篇2

一、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供给现状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是一座现代的新兴中等城市,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廊坊服务京津的近郊型经济结构。京津均为人口上千万的特大城市,客源多,人员流动大,为廊坊发展京津近郊乡村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处,市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7家,三星级农家乡村酒店1家,星级农家院30家,发展势头凶猛。主要休闲项目有:蔬果采摘、吃农家饭、农庄文化体验等,主要运营模式有永清的“农户+公司”模式、大厂的“生态园+乡村酒店”模式、“农业园+蔬菜种植”模式等。廊坊拥有田园景观、农耕文化、非遗民俗等多种乡村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现有农业生态园近70家,规模效应逐渐显现,见下表1。

二、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供给数量较多,质量不高,整体处于低水平运作中

京津市民休闲需求的高质量、多元化,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多以各类生态园、观光园为主,多数生态园未摆脱观光、采摘的固有模式,项目设计雷同,产品品种单一,创新不足;其次,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如分布于廊坊各县市的桃园、梨园、枣园等景点,不成体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外,虽然有部分生态园加入亲子游,但对亲子游项目产品的深度开发不足,仅加入摇椅、蹦床等活动设施,对农业生态知识普及、农业原生态绘画、农耕活动深度体验等内容的产品数量较少,有待深度挖潜。

(二)产品的休闲性不强,住宿设施不健全,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随着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提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正在成为现实。交通的便利使旅游者的驻留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当旅游产品没有足够吸引力、住宿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游客多选择一日游。一日游对旅游接待地而言,不能获得游客长时间逗留而产生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也就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率。廊坊一方面享有地处京津走廊的区位优势,但也面临游客当天往返而造成的低收益。因此,加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化设计,为京津和当地市民提供特色化民宿、为企业提供高标准乡村会所等,吸引和留住旅游者,是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整体效益的关键。

(三)现有旅游交通类型单一,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沿途服务有待提升

随着旅游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交通必将成为吸引旅游者观光的重要手段,例如旅游交通观景、欣赏交通、多元化交通工具等。廊坊地处京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目前,廊坊虽有高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设施,但真正能用于和满足京津市民休闲需求的交通设施形式较少。比如,廊坊就缺少绿道、游步道等,多数骑行爱好者不得不得和汽车同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几率;且交通绿道、慢行系统、沿途景观、沿线服务产品供给匮乏,使旅游交通仅发挥了交通功能,旅游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四)主题景观不突出,缺乏核心产品,农耕体验项目潜力不足

目前,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多以生态园为主,主题化、特色化、具有真正视觉冲击效果的地景景观缺乏,除香河万亩荷塘渐成气候外,其他地景景观规模尚小、特色不明显;其次,从廊坊市区及各县市看,现有乡村休闲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主题性不强,缺乏叫得响的核心产品,对京津市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第三,廊坊地处平原,其平原农耕文化是其特色,但现有农耕体验项目仅仅是农事劳作体验或租种农田,对农耕知识和文化传授、农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体验、农耕作物介绍、农田夜间观景及住宿等的开发不足,产品品质不高。

(五)农村乡土特产特色不明显,代表性不强,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农村乡土特产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绿色健康等特点,是乡村休闲旅游者出游的必购之物。发展乡土特产购物,既可就地取材增加村民收入,又能满足旅游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重点方向。廊坊各县市拥有多种乡土特产,如安次金丝小枣、安次区鸭广梨,三河豆腐丝、蒋福山水蜜桃,永清甜瓜、永清胡记烧鸡,大城里坦薛家窝头、大城金丝小枣、大城鸭梨等,但多数乡土特产各县市均有分布,且特色不明显,加之产品包装简易、销售渠道单一、宣传不到位,使这些乡土特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亟待提高。

(六)民俗节庆活动宣传不到位,产品文化性开发不足,知名度不高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要想吸引旅游者,仅依靠大尺度地景景观带给旅游者视觉冲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依靠触动旅游者内心深处的文化感动,引发其共鸣。廊坊尽管没有名山大川,但却拥有二百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廊坊乡村休闲旅游深入发展的文化基础。但从目前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看,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廊坊本地人对廊坊非遗了解很少,因此口碑宣传更少;其次廊坊现有民俗节庆活动种类多样,如胜芳元宵灯会、安次第什里风筝节等,但知名度高、参与性强的民俗节庆活动不多;第三,由于缺乏深度开发,民俗节庆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产品供给创新模式与策略建议

当前我国旅游需求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而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线上线下旅行服务、旅游演艺、旅游购物、旅游交通等供给要素与旅游需求不相匹配,各要素组合形成的旅游产品结构不能适应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从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看,亦存在产品体系、产业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与旅游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亟待从供给端入手,了解产品供给现状、发现问题、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供给水平与效率。

(一)产品创新模式

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创新模式以旅游系统六要素为基础,从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提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既关注各要素的自身发展,又强调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产品创新模式见图1。

(二)策略建议

根据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创新模式,提出六大策略建议:

1、发展生态绿色健康农产品,延伸绿色产品加工链条。针对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首先要加大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种植,加强农产品种植过程的监管、监控,建立全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让京津旅游者吃上放心农产品;其次,针对廊坊桃树、梨树、枣树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的特点,延伸产品加工链条,将果实进行酿酒、饮料制作等深加工,实现产品附加值增值,;第三,注重产品种植、加工过程进行旅游包装,将旅游与修学结合起来,使旅游者亲自体验果树种植、修剪、采摘、果实酿酒等全过程,以此吸引旅游者消费。

2、强化乡村民宿的北方特色,提升乡村会所的服务功能。开发具有北方特色的乡村民宿与中高端乡村会所,满足京津市民及企业需求,将成为廊坊乡村休闲游的新亮点。但是,乡村民宿开发要突出北方农家环境特色,如成串的玉米、磨面的磨盘、长长的火炕、宽敞的庭院、个性化的剪纸等,将北方乡村民俗融入乡村民宿,突出文化个性;乡村会所以服务京津企业年会、研讨会及员工休闲度假为主,注重安全卫生、康体健身等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整体服务功能。

3、规划京津廊慢行系统,发展完善沿途服务。借鉴贵州赤水到仁怀168KM自行车道、游步道的建设经验,规划建设贯穿京、津、廊三地的慢行系统,完善沿途绿带、绿楔、水系建设,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为京津廊市民休闲骑行、徒步提供条件,还可以借鉴法国、德国公共自行车道建设经验,在沿途设置游客休息站,提供休息、用餐、维修等便民服务,既能满足骑行、徒步者需求,又能为沿途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可谓一举多得,更好地满足京津旅游者的需要。

4、建设大尺度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平原农耕文化体验。首先,对部分小的生态园进行规划整合,每个县市区规划一到两个规模较大的生态园,不同生态园之间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使之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其次,构建大尺度地景景观,要注重规模效应和深度开发。例如,对旧州镇百年梨园、葛渔城千亩桃园、文安县森林湿地、永定河故道观光等自然生态景观统一规划,进行功能整合,如桃园的文化功能、湿地的教育功能等;第三,深度开发农耕体验项目,如对农耕知识传授、农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体验、农耕作物介绍、农田夜间观景及住宿等,加深农耕体验,延长停留时间,吸引旅游消费。

篇3

一、引言

2009年,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来发展是将其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途径。旅游业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形成新的产业,简称为旅游新业态。旅游新业态是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的主要内容,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是指发展旅游制造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等,将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其与第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另外,在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新时期下,推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绿色化协调同步发展也是当前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业与传统产业存在很大的不同,它是由多种产业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同时,旅游业与众多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也转向更深层次的诉求,更加倾向于文化型、度假型、复合型等旅游产品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观光型的旅游产品。旅游消费的大众化、多样化需求需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但目前,我国多数旅游产品发展水平不高,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二、旅游新业态的表现形式

(一)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之一,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生态、体验和观光为主的农业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开放空间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使得城市居民开始了近郊旅游和乡村旅游,促使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和完善,逐渐进入正规化发展模式。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应抓好机遇,搭上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班车,依托当地特色乡村资源和乡土民俗等,进行旅游商品创意和设计,形成系列旅游产品,突出特色,逐渐形成当地品牌,赢得市场需求。

(二)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作为旅游新业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工业旅游已逐渐得以发展。工业旅游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使游客了解工业产品制作过程、工业品特性方面的知识,开阔旅游者的视野,同时,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也得以发展。发达国家工业旅游的发展相对较早,一些大企业分别利用自己的品牌资源、产品吸引旅游者。我国的工业企业近年来也开始发展工业旅游,如青岛海尔、广东美的等著名工业企业通过发展工业旅游,成为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以及金融业的融合发展。2012年,国家旅游局和中国银行等七个部门联合发了文件,加快尽快推出各种金融产品。事实上,金融旅游产品不仅仅是旅游卡,旅游卡还应包括更多的功能,通过这些办法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实践中,在旅游业中第三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旅游业转型,通过增加游客消费逗留时间、完善市场消费环境与服务来开辟广阔的商品零售业市场渠道。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完善旅游地的购物配套设施体系。除了零售业,旅游目的地还应注重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的人气会得到提升,环境也会得以改善,这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在促进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相互借势、互动发展,增强旅游目的地的财政收入。

三、结论

篇4

摘要:遵义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类型和民族风情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遵义农村开展旅游提供了资源条件。我市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以及活动项目形式单一、环境卫生面貌亟待改善、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质量管理、服务指导、监督保障;规范经营、保持特色、提高质量;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2](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商品化;真实性;文化生态旅游;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33-04

一、乡村文化变迁:从“诗意栖居之所”到“旅游消费空间”

篇6

1.1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开展乡村旅游的城乡地区本身垃圾处理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普遍存在。此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餐饮业户的餐饮垃圾、游客丢弃的无机类垃圾及有机类垃圾。

1.2建筑垃圾污染

建筑垃圾污染主要指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进行食宿、娱乐、游览等设施建设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固体垃圾对土壤、水体、空气所造成的污染,以及工地的噪声污染。同时包括盲目兴建豪华人工建筑物与乡村环境不协调造成的视觉污染等。

1.3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等机动车的噪声、游艇船舶的噪声、音响设备的噪声等,这些源自城市的声音打破了乡村宁静的生活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乡村旅游的初衷。

1.4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污染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为了从事旅游商业经营,如果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与污染。除此以外,乡村旅游的经营业户随意堆放、倾倒或者垃圾填埋行为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当然,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也会破坏自然生态和谐,带来相应的污染。

1.5开发利用不当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有的地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引进社会资本,虽然发展了旅游,但也带来了农村旅游滥开发的局面。很多投资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侵占生态良好的耕地和林地,而在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又无法有效利用这些土地,造成耕地的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1.6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

有的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给环境带来的隐患不可逆转。砍伐树木,炸山平地建停车场,开挖河道,造成河道渐深、河堤松弛,水土流失严重。

2乡村旅游中常见污染问题的防治

2.1水污染的防治

乡村旅游水污染的防治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乡村景区内不得进行工业项目的建设,并应严格控制周边地区的工业建设项目,杜绝工业污染源。同时要防止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向农村转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保障食物供给环境的安全;重视乡村景区内生活污水和厕所污水的处理,必须要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之后才能排放,不得随意向饮用水源或观赏水源排放生活垃圾和污水。同时对旅游者也要重视环保宣传,提醒旅游者不要将垃圾等废弃物投入溪流、湖泊或海洋中;开展水上游乐项目的村落,水上游艇应协调好非机动船和动力船的比例,各种水上游乐设施的使用要以不污染水源为前提。

2.2大气污染的防治

大气污染目前在我国形势严峻,因此一定要重视这一方面,使乡村空气可以更加清新。

(1)乡村旅游区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例如厕所、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设施应建在主要游览区全年主导风向或旅游季主导方向的下风侧。

(2)改进燃烧设备,改变燃烧结构,推广除尘设备。一方面要改进燃烧设备,使燃料能够充分燃烧,减少烟尘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对燃料进行选择和处理,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尽量杜绝焚烧秸秆等行为。

(3)控制交通污染,核心旅游区应尽量控制机动车辆入内,推广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减少由于尾气排放带来的大气污染。

2.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1)旅游垃圾的收集

在乡村旅游区内,要配备充足的垃圾收集设施,这些设施中可以包括一部分固体垃圾箱,也可以在旅游旺季在游客集中的区域临时增加垃圾箱。有条件的应分类收集,引导游客垃圾归类处理。尽量设立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处理场,并且要选择远离水源的地方。旅游旺季时,要保证垃圾每日清运。

(2)旅游垃圾的处理

旅游垃圾的处理可以根据农村的特点,将垃圾处理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可以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垃圾集中在一起,形成可循环使用的生态使用机制。同时,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可腐和无污染性的垃圾可就地填埋处理。

2.4土壤保护

对于乡村旅游区的土壤污染,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首先要从控制污染源着手,同时提升土壤自然净化能力。在游客中普及土壤保护知识,使游客认识到践踏行为对土壤和植被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农用水源和污水灌溉的管理,避免带有不宜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3关注乡村旅游的环境保护,推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维护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走生态效益型的道路,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地开发利用。开发之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避免破坏性开发。认真核定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确定适当的游客容量,通过游客容量的控制,避免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减少有害物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尽量避免使用不可回收的一次性用品和塑料制品。鼓励旅游者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3.2保护特色的乡村文化环境

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对质朴的乡村文化带来了相应的冲击。在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中,文化原生态的保护尤其重要,现代社会中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创造的,唯独历史遗迹、传统民俗是无法重现的。一旦遗失或者破坏都很难复原,因此要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能随意构建乡村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另外,还要考虑当地居民的适应能力,以及居民与游客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自发达地区的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的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不给予引导和关注,会异化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篇7

[关键词]旅游绿色营销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形象营销

旅游作为后工业化信息社会中的一种主要的消费活动,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本文将对旅游市场进行重新细分化以求达到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并根据不同的旅游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营销模式,以求“精、准、快”地占领广阔的旅游市场、拓展后续发展空间。论文百事通

一、旅游者类型

日本心理学家今井省吾指出,现代人的旅游动机分为三种:(1)消除紧张感的动机,包括交换气氛、从繁杂中解脱出来、接触自然;(2)自我完善的动机,包括对未来的向往、接触自然;(3)社会存在的动机,包括朋友的友情、大家一起旅游、了解常识、家庭团圆。

不同的旅游动机决定了游客选择不同旅游市场的心理模式的不同,根据游客选择旅游的动机不同,游客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观光型。分为以自然景观为主型和以人文景观为主型。

2.学者型。此类游客的目的性较强,多把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3.健身型。以强身键体为目的,这种健身及疗养型的旅游增加幅度较大。

4.猎奇型。以年轻人为主,希望凭借自己的体力、智力去征服自然。

5.商业型。主要足迹在各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能力比较强。

二、旅游市场的细分

根据以上对旅游者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将旅游市场划分为以下几类:

1.文化旅游: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报告》指出,在21世纪,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20%度增长,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层次发展。

2.生态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3.乡村旅游:自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起,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

4.工业旅游:这个词或许在今天的中国还相当地陌生,但在发达国家却已经开展得相当成熟。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东芝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工业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并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探险旅游: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多样化的需求,很多旅游者不仅希望从旅游中获得对异地文化和风情的感知,更渴望在旅游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三、营销模式的制定和运用

根据以上对不同旅游者类型和旅游市场的细分,制定以下相对应的营销模式。

1.生态旅游—“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观念。生态旅游既要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又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营销是十分必要的。

(1)目的地形象绿色营销:指为目的地设计一个悦目且符合环保与生态消费观念的旅游形象,它包括生态旅游景区地名、徽标、广告标识语、景区交通工具乃至垃圾箱的外观设计,这些设计都要符合绿色标准并且能充分体现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解释大自然的特点。

(2)行为绿色营销:是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绿色化,即承担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导减少破坏环境行为的责任以及具备有关生态学和保育原则,心理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以及经济承载力。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绿色营销来为旅游者设计一个愉悦的生态旅游环境,让游客感受到真正回归大自然的喜悦。

2.文化旅游——“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是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通过营造其文化特色来吸引旅游者实为准确地营销模式。以下将从外部宣传和内部景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外部宣传——借势文化营销:即借用电影和电视来宣传文化旅游景点的悠久历史和内涵。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故宫》,以此唤起人们对北京故宫这一文化旅游景点的向往。

(2)内部景点——主题文化营销:即通过挖掘旅游景点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优势,对这一旅游景点进行的主题文化营销。例如在永州,就根据其所在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每年定期举办一到两次大型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如“中华舜文化旅游节”、“国际瑶文化旅游节”等。通过主题文化营销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而且增进了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了解,为不同知识需要的游客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3.乡村旅游——“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一种通过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来创造价值的营销方式。

(1)娱乐体验营销:即通过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娱乐诉求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策略。让旅游者在乡村的蓝天碧水、广阔无垠的田园中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身心的释放。

(2)角色体验营销:即通过让游客角色置换,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例如可以在乡村旅游景点推出“农家乐旅游”、“采摘节旅游”等。

(3)文化体验营销:即从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诉求出发,借助与文化相关的产品、设施及服务来塑造一种文化氛围,从而满足旅游者文化体验的需要,达到营销目的。例如我们可以以祭祀建筑文化,乡村饮食文化和乡村农耕文化的文化体验活动为主。

4.探险旅游——“定制营销”+“体验营销”

(1)“定制营销”,即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市场细分——把每一位顾客视为一个潜在的细分市场,并根据每一位顾客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的营销方式。由于探险旅游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根据各人的不同专业探险知识和体魄制定不同的探险旅游项目的定制营销成为首选的探险旅游营销模式。

(2)“体验营销”,就是通过探险体验,帮助旅游者真正达到挑战自我的目的。游客可以通过体验激流探险、岩洞探险、海底探险、登山运动等活动征服自然,树立自信,珍惜生命。

5.工业旅游——“形象营销””+“知识营销”+“体验营销”

工业旅游不同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旅游,它能给予游客更多的是展现工业文化,感受工业文明,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同时又能够给企业增加收入、传播形象。因而工业旅游的营销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象营销”——即借助企业形象、品牌形象、产品形象等形成的形象力来展开的营销活动。企业通过塑造优美的工业环境吸引消费者,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感染游客,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说服游客。

(2)“知识营销”——即通过耳闻目染向旅游者传播相关的工业知识。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人流”的简单结合,而是要把工业的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要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钢铁企业可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设计知识营销的方式。新晨

(3)“体验营销”——工业旅游的魅力,也就在于在为游客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够制造出多种体验。游客们在面对五光十色的工业产品时会产生好奇心,迫切希望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当汽车工人、炼钢工人的滋味。例如在德国奔驰公司,游人可以参观奔驰车的总装线,也可以穿上工作服拧几颗螺丝钉,最后还可以直接把车买走。

面对迅速变化的旅游市场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营销模式的综合运用,还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旅游市场将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使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必须加快旅游营销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使其适应消费人群和市场细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昕李晴:旅游心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刘婧靳俊喜:旅游景区景点营销策略[J/OL].企业研究,2007-02-05

[3]尹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

[4]J.克里斯托弗.霍洛韦著修月祯等译:旅游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8

[5]张朝枝: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特点及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0,15(6):54-55

[6]唐峰陵:永州文化旅游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8):60-62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景区主体,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打造**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工作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推动全市的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开展乡村旅游工作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市旅游业刚刚起步,并被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人口的85%以上在农村,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占地与农民关系问题日益严重而乡村旅游正好能缓解这一矛盾。并且搞乡村旅游有投资就业率高、带动就业率高和就业面宽的特性,因地制宜的搞乡村旅游,农民有职业又有“物业”,男女老少都能动员起来,同时也可以消化农副产品,这本身就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潜力和原动力。

三、工作内容及要求

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乡野风光、农村生活习俗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一)打开乡村旅游的突破口

我市南孟镇历史上就是以农业为主,农民有丰富的农作经验,紧靠106国道,交通便利,且在观赏树木,大棚蔬菜,水果采摘等多个项目上已初具规模,因此,南孟镇作为乡村旅游试点的条件已经十分成熟。

首先,确定2-3户有一定经济基础,农业种植有一定规模,诚信可靠的农户为试点单位发展乡村旅游。

其次,要确定3-4个采摘品种突出优势、发挥特色。

第三,原有果园大棚要进行改造以适应旅游采摘的实际要求,将原民居装修,做到“屋内舒适化,屋外农村化”以此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

第四,旅游局和镇政府对试点农户进行政策上的支持。

(二)制定我市乡村旅游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不仅需要加强“硬件”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尽快出台《**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健全乡村旅游的标准体系,规范产品、设施、管理、经营服务。对乡村游实施挂牌经营评定星级等措施,使**乡村旅游从严规范、高档次入手,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三)开展以“新农村,新旅游”为题的乡村旅游大宣传

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办法,推介乡村旅游精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多渠道、多方位、高强度开展大宣传。首先,筹集资金在重点路段竖立旅游指示牌,编制现存旅游宣传画册,提供咨询服务,引导游客来霸州消费。其次,与中央、省级主要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合作,推出专题采风等专栏和系列报道。第三,抓好典型宣传,总结经验,大张旗鼓、广泛宣传,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的积极作用。第四,发挥“口碑效应”利用当地城乡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同,自觉进行“口碑”宣传,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突出特色,发展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我市可发掘的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掘资源、突出特色,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要以茗汤温泉为核心,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古村,古乐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村工艺技术,如扬芬港泥人等。三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使游客在乡村游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等。四是建立南孟乡村旅游园区,以政府为主导,集沈家营观赏树木,马坊大棚采摘,西北岸桃树基地,粉营蔬菜基地为一体,统一规划而又各成体系,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有采摘内容和娱乐项目。

(五) 搞好旅游人才的培育工作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强和有关专业院校培训中心的联系,分期分批地组织培训和学习,积极培养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同时要十分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六)加强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原因,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加强管理成立乡村旅游办公室,根据《**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加强日常的指导管理,避免出现无序发展和管理混乱的情况。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7月2日----2006年8月1日)

1、成立开展“乡村旅游”活动领导小组。

2、制定《**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试行)

3、制定**市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同全市旅游规划同步进行,年底完成)

第二阶段(2006年8月1日----2006年9月30日)

1、敲定2—3户积极性高,有一定基础,口碑好的农户,在南孟搞乡村采摘试点(挂牌经营)

2、借助茗汤温泉宣传**采摘,推出“南孟采摘,茗汤泡汤”活动

3、制作**市乡村旅游宣传画册及乡村旅游指示牌,引导顾客在**消费。

第三阶段(2006年10月1日----2006年1月30日)

1、市旅游局对试点单位全面验收,挂牌经营,颁发《**市乡村旅游从业许可证》

2、在完善农家采摘的基础上。,确定1-2户“农家饭”“农家旅馆”试点,开发**乡土小吃,使游客在**市享受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3、**市旅游局对“农家采摘”“农家旅馆”试点进行业务指导,并给予政策支持。

第四阶段(2006年12月1日----2006年12月30日)

1、制定《**市星级农家院评定标准》对现有的“乡村旅游”点按照《标准》进行评定活动,评定星级,导入竞争机制,规范管理。

2、举办全市“乡村旅游培训班”,对参与乡村旅游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乡村旅游在**可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2-0059―0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绿地面积大幅减少,交通拥挤,城市环境质量正一步步面临恶化,加之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城市中的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在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和假日制度调整的背景下,人们希望释放心理压力,回归大自然,享受难得的清新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到乡村去旅游。而乡村旅游对脱贫致富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使得许多欠发达地区开始将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是浙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丽水市农村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农耕文化悠久,乡村民俗丰富多彩,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丽水的乡村旅游兴起于本世纪初,至2009年全市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194个,其中省级旅游村15个、市级旅游村20个,省级旅游点7个、市级旅游点27个,经营户(点)859家,75%以上为星级经营户(点),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2家、三星级218家。乡村旅游累计投资规模达近5亿元,从业人员6 562人,餐位73282个,床位5557个。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也在不断丰富,从过去以餐饮业为主,辅以麻将、扑克、钓鱼等简单雷同的娱乐设施向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过渡(见表1)。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减小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

近年来丽水的乡村旅游尽管在类型、数量和分布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处在粗放经营的初期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品牌不响、层次偏低、规模较小、综合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在经历蓬勃发展后正面临瓶颈制约。随着周边杭州、金华、衢州、温州等地乡村旅游产品的不断推出,游客选择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游客消费需求日趋理性和成熟,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及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在投入和促销等方面力度相对欠缺的丽水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的竞争劣势,面临着新的“拐点”和转折关口,丽水乡村旅游业的整体转型提升也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乡土文化特色突出

丽水市位于浙西南的大山区,山清水秀,乡村地域广阔,“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复杂地形造就了众多美丽的乡村风光。因为地处山区和历史上距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交通路线长、道路等级低等原因,长期以来,造成这一区域信息闭塞,工业经济相对落后,属于浙江的欠发达地区。同时这一区域的农村因受工业化影响较小,乡土文化能够得以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古文化、古建筑、风土人情等在这一区域保存地较为完好。在丽水的广大农村中,散布着缙云河阳村、松阳石仓村等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古村落,拥有一批保存十分完好的宋、元、明代的乡村古建筑和剪纸等古老的农耕文化,这些古民居、古村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丽水的景宁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在服饰、歌舞、婚俗、饮食、手工艺品、农业生产、体育等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畲族聚居村落和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在市场上很有卖点。丽水是当年中国工农挺进师活跃的地方,庆元、景宁、遂昌、松阳等各县均为革命老区县,松阳安岱后村、遂昌王村口村等乡村都是重要的红色旅游地。这些独具资源优势的村落的旅游吸引力和开发潜力都很大。

此外,丽水盛产各类水果、香菇、木耳、茶叶、笋干、野菜、中药材等乡村农副产品,迎合了游客对生态绿色食品的需求,在乡村旅游地游客不仅可观赏品尝,还可亲自采摘或购买。如庆元县是世界香菇生产的发源地,其展示各种食用菌不同烹饪方式的“百菇宴”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二)生态环境优良

丽水市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2005年被正式命名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80.79%,林木绿化率81.62%,位居全省首位,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列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第一市”,也被誉为“浙江绿谷”、“浙南林海”、“华东最后一片净土”和“华东天然氧吧”等,生态优势已成为丽水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竞争优势。

(三)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丽水位于长三角边缘地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密集,经济发展快,是我国中产阶层聚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对休闲和健康的诉求,另一方面,该地区城市拥挤和污染的问题又日益显现,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乐观。丽水凭借秀丽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正在努力推进“长三角极具魅力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建设,这对长三角地区工作生活压力大的都市人来说县有不可抵挡的诱惑。随着金温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浙江省内“四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交通趋于便捷,节假日和周末到丽水进行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四)政策优势

2005年初丽水市委、市政府做出启动乡村旅游的决定,目前市本级以及9个县(市、区)均已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出台了《丽水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相关政策和文件,丽水市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资金1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也都针--对各地实际,纷纷采取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树立示范点等措施大力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

丽水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高富集区,乡村旅游是近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人们对其地位、特征虽有了一些认识,但认识不深刻,一些人认为乡村旅游仅仅只是传统农耕经济的一种简单补充,没有认识到乡村旅游是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还有些人对开发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条件认识不足,他们凭一腔热情简单地以为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经开发利用便能建成乡村旅游区,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其他资源条件如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条件等认识不足。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指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

目前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在丽水发展的速度和深度。现阶段丽水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多数还是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初始的阶段,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尚未真正树立起来。

(二)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乡土性”不足,整体呈现“小、乱、散”的局面

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大多数乡村旅游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投入少,规模小,大家各自为政,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经营者在搞乡村旅游经营前不对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和统一规划,往往直接采取照搬照抄的做法,使得许多乡村旅游点经营项目雷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有的乡村旅游点的开发“乡土性”不足,“城镇化”有余,在建筑造型,建筑材料、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贪大求洋。如莲都区九坑村每幢楼房的铝合金窗、致富后盖起的整齐划一的豪华装修的小洋楼、农民进进出出开着的摩托车、汽车等,令那些希望在乡村游中寻找“土”味的城市游客大为失望。

(三)政府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接待能力低

丽水属于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然近年来各县市都已开始重视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培育,设立了乡村旅游的专项发展基金,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这些投入对于开发乡村旅游、完善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所需的庞大资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所以目前丽水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极其有限的投人为主。丽水市的乡村旅游点大多以经营餐饮业为主,客房数量少而且档次不高,项目内容较为单一,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式”发展,如旅游娱乐项目、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

投入不足也制约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高,近年来虽然金温铁路、高速公路使丽水与外界的大交通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使得市内各县市,尤其是地处偏远的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仍然使游客只能望景兴叹。大多乡村旅游接待区的休憩娱乐服务设施不足,卫生设施缺乏,厕所简陋,食宿设施的档次和卫生达不到游客的需求,也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情趣。

(四)管理队伍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接待服务质量

随着旅游者旅游经验的不断成熟,对接待服务质量越来越重视,而乡村旅游地大多在农村,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服务人员的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粗放式的经营,重视短期效益的小农意识和淡薄的服务质量意识严重制约了丽水乡村旅游的上规模、上档次和良性健康发展。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山区和乡村地区相对封闭,经济落后,如何吸引并留住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宣传促销等各类高素质专业旅游人才,对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丽水而言是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五)整体营销不足,对外宣传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缺乏品牌意识

丽水市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大多还处在原始、被动的水平上,投入少,形式简单,专业水准差,甚至许多乡村旅游点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促销,仅限于“回头客”的口头宣传。如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的庆元和景宁等县的各乡村拥有众多高品位的古廊桥资源,且特色各异,各有所长,但是廊桥旅游的知名度却远不及邻近的温州泰顺,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自我吆喝,各县市之间缺乏协作联动机制,难以形成宣传合力,既浪费财力物力又大大削弱了宣传效果,亟需将各自的优势整合包装起来,形成丽水乡村旅游的整体品牌和统一形象推向市场。

(六)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滞后,乡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丽水乡村旅游业的各项政策尚未完全配套,如投资开发政策、保护政策、信贷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政策指导和规范,尤其是原生态环境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受到负面影响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丽水近几年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时期,道路建设和星罗棋布的小水电的开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但是由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几乎空白,许多建设项目上马前不需要经过旅游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使得象古树被伐、瀑布断流、湖泊河流被填等此类破坏旅游景观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优良的生态环境本是丽水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凭借,但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一味地滥用资源,而不愿在保护资源、治理环境上下功夫,甚至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餐厅提供野生保护动物,随意排放污染水体土壤等。而旅游者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也出现了乱扔垃圾、采摘花草等破坏环境的现象。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的战略对策

(一)充分利用生态后发优势打响丽水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环节,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第一市”,生态是丽水最大的优势和特色。近年来,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的主题初步确立,“秀山丽水・浙江绿谷・六江之源”的口号逐步叫响,丽水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态后发优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式,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乡村生态旅游是基于传统乡村旅游出现了一些诸如环境污染、文化扭曲等问题下出现的可以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型旅游活动,乡村生态旅游为具有丰富生态旅游资源的丽水的乡村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这也非常符合当前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的市场潮流,特色鲜明的乡村生态旅游有助于营造和打响丽水乡村旅游的品牌,并使乡村旅游向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二)重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乡村旅游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精心包装项目进行外部招商引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优惠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体系,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用地,扶持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舆论宣传等方面发挥政府的宏观控制和协调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应由政府主导进一步修编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择优选点,使乡村旅游从目前的“零星分散”向“主题独特,优势互补”的重点区域性“成片布局”规模开发转变。

(三)深化“休闲”内涵,创新和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体系,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目前传统意义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要求,必须在“特色”上下工夫,在差异化上找出路,打造新的业态,创新和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是助转型的重要途径。丽水的乡村旅游要开创“一村一品”之路,突出凸显亮点,结合地方独特的自然生态、特色农业、畲族民俗文化、红色旅游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

展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相互融合的休闲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和农事体验型、养生型等各类型乡村旅游,深挖休闲活动的内容和内涵,使游客“吃完就走”转变为“住下来,留下来”。并以此带动和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加强旅游业、农业、加工业、手工业的耦合联动,采取一体化经营和产业大配套与大协作的方式,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订单收购、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引导社区参与,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乡村旅游为乡村劳动力转移找到了新出路,乡村社区的积极参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必须考虑当地农户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在引入外部资金和技术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的自身发展,让农户参与到整个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收益中。目前丽水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经营管理模式多数还是由农户或业主自行管理的单一模式,可以学习遂昌三井村的经营模式,成立乡村旅游协会进行管理,协会对全村乡村旅游实行统一定价、统一菜谱、统一培训、统一宣传和营销。也可以象长濂村实行公司制经营管理模式,即以成立旅游公司,作为乡村旅游对外的法人代表,统一对外经营。通过尝试成立公司、联合体或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规范乡村旅游的有序健康发展,另外还要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接待素质和参与水平,加快乡村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

篇10

——关于发展__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近几年,“乡村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产品迅速成长,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风潮,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流涌动,顺势而为。这几年,__的乡村旅游也呈快速发展势头。汤池、香泉、中庙、半汤等重点旅游乡镇创建步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涌现了30多个“农家乐”经营点。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业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起步殊为不易,发展任务更重。__乡村旅游才刚刚破题,其总体规模、质量水平、综合效益、社会贡献等还不高。下一步,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强化发展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从哪些方面入手积极寻求突破,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

要认得上:乡村旅游 大有可为

认识决定行动。乡村旅游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人们对其认识普遍不足,不少人只把它看作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补充,视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配角。因而,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抓乡村旅游开发劲头(文秘站:)不大,这就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效不够显著。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乡村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所谓乡村旅游,就是以广褒的农村为平台,以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回归自然等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赏农村景、采农村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乡村旅游。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的时代,那些久居都市的城里人,面对人口密集、产业聚集、空间狭小、喧嚣纷乱的生活环境,经常感到身心俱疲。为了放松身心,他们纷纷以旅游的方式,从拥挤的城市抽身而出,来到乡村,回归自然。于是,乡村旅游热应运而生。

当前,全球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进程不可逆转,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起步很早,已有百年历史,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相对来说,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实施较晚,乡村旅游起步也迟,但发展势头却很猛,数年之间已经渐起风潮。国家有关部门顺应这一趋势,及时采取了一些推进措施,如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20__年又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近日,国家旅游局决定20__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

第二,发展乡村旅游是__旅游业发展定位的要求。推动旅游业持续深入发展,需要有精准的目标定位。对此,我们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十一五”前期,我市的旅游发展定位是建成“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我市建成安徽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基地”。这一定位,核心在“休闲”,突出的是体验性。

我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的变化,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__旅游资源优劣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准确把握。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不仅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克服我市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独占性不强、布局较为零散的劣势。我市濒江抱湖、山水相间的田园风光,地处江淮之间、兼具南北风貌的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湖上渔家、现代农业并存的生产方式,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一湖三泉”,非常适合开发休闲度假项目,十分有利于建设休闲度假基地。

为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几年来,我们一手抓“龙头”,搞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手抓“龙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市各地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迅速建成了金孔雀度假中心、香泉湖国际度假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了中庙姥山岛、如山湖国家小球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项目;同时,积极开展重点旅游镇创建和农家乐旅游,开创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书记在年初视察安徽时强调,要“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对此,我们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深刻加以领会。乡村旅游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地方特色农业品种的挖掘,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推动了第三产业,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互动。旅游的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使城乡产业发展互为依存,有机融合,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走向文明富裕。可以说,乡村旅游的直接受益者是当地的农村居民,它是提升地方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更是富裕农民的一个希望产业。

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对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此次金融危机给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因产品类型、目标市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长途商务旅游等高端市场受影响最大,对短途观光旅游等低端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受此影响,乡村旅游必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们欣喜地看到,为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必将大大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此外,国家旅游局还将实施“国民休闲计划”,这又会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自20__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执行带薪休假制度,城市工薪阶层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休闲度假将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必修课”,这就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更多的客源。同时,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小、门槛低,随着一批有见识、有头脑、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将有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并迅速掀起新一轮开发热潮。

总之,要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旅游潮不会只是一次大潮,乡村旅游热也不仅仅是一时之热,而是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乡村旅游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一个低端产品,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系列;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而且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要抓得准:突出两个重点 推进两个创建

思路决定出路。对乡村旅游,我们不仅要认得上,更要抓得准。就我市来说,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紧紧抓住“

两个重点”(重点乡镇、重点农家乐项目),不断深化“两个创建”活动(创建重点旅游乡镇、创建星级农家乐),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旅游乃至__大旅游业全面发展。按照这一思路,20__年以来,我们对汤池、香泉、半汤、中庙四个重点旅游镇(街),进行了为期一年多时间的集中整治建设。截止20__年10月份,四个镇(街)共投入整治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改造镇内和通往景区道路30公里,对4790米长的街道两侧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新增绿化面积3.96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614盏,新铺人行道近6万平方米,实施强弱电下地8120米,整治河渠1030米,改造旅游公厕14座,新建广场2.53万平方米,建成旅馆30余家、餐饮店70多家、旅游购物点14家、旅客接待中心1座。通过大规模的整治建设,目前四个重点镇(街)的镇容镇貌大为改观、服务设施明显完善、旅游氛围更加浓厚,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各地积极鼓励和扶持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近两年全市投资1亿元,使得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经营点达30多家,其中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3家,带动5000多农民就业,实现旅游收入、接待游客量均占全市旅游业的10%以上。我市农家乐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如以无为海平山庄为代表的娱乐型农家乐,以含山喜相逢农庄为代表的美食型农家乐,以庐江桦柏山庄为代表的度假型农家乐、以居巢区精华山庄为代表的生态型农家乐等。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重点旅游乡镇的总体规划建设水平还较低,整治建设的标准也不高,旅游服务设施仍不健全,景区功能配套很不完善;农家乐项目也存在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内涵不足、特色不显等突出问题。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突出两个重点、开展两个创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旅游乡镇创建上,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每次确定1-2个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开发较好、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为创建对象,通过2-3年努力,在全市形成10个左右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备、旅游氛围浓厚、省内知名的旅游乡镇。在农家乐创建上,各县区要选择几个自然生态良好、距离大中城市较近、有一定农家乐基础的区域,作为农家乐创建载体,通过2-3年发展,使每个县区都能形成1-2个特色较为明显、功能较为齐全的农家乐示范区。

在开展“两个创建”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坚持市场导向和强化自身特色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产品的不二法则。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包括“两个创建”工作,都要遵循这一基本法则。但是,具体到一个镇、一个农家乐项目,要防止把“市场导向”简单化、教条化。特色,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号召力。旅游乡镇、农家乐的特色,来源于其独特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乡村韵味,甚至来自于原住民独特的秉性、经营者独特的个性。我们在“两个创建”中讲市场导向,一定要把以强化自身特色为前提,在市场上众多的旅游产品类型中,找到最能凸显自身特色的那一种,切不可盲目跟风,什么热上什么,掉进“同质化”的陷阱。必须谨记,搞乡村旅游,不要最热,只要最适合。

二要正确处理缩小城乡差距和体现城乡差别的关系。开展“两个创建”,发展乡村旅游,根本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别,是乡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离开这些差别,也就没有乡村旅游。而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大量城市人来到乡村,他们优裕的财富、强势的文化,都会对农村人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之由羡慕、向往而模仿、靠拢,甚至全面效仿,结果搞出一些“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东西,反而失去对城市旅游者的吸引力。因此,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必须注意体现城乡差别。当然,我们强调体现的城乡差别,决不是保护落后、容忍愚昧,更不是要人为地保留城乡差距,而是要在特定的区域内、具体的项目上,在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的日常经营中,注意把那些具有本地特色、体现城乡差别的东西,有意识地保持好、开发好、利用好,着力打造对都市消费者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三要正确处理保持原始风貌和推动与时俱进的关系。乡村性、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就是为了充分领略乡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满足回归自然、求知、怀旧的需求。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但“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农村一些传统习惯不仅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也与发展乡村旅游不相适应,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该变则变。比如,环境要变得卫生整洁,饮食要变得营养健康,言行要变得文明礼貌,服务要变得精细周到、厕所要变得清洁环保等。要以“文明、健康”作为主线,来引导农村的“变”,让农村更好更美,更有吸引力。

开展“两个创建”,还要始终把握五个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掌握工作的规律性,认清发展的科学性,是扎实开展创建的首要问题。我们既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为我所用,少走弯路,避免失误。创建工作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规划编制上。规划要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一哄而上、无序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文化,打造一镇一品。

第二,坚持典型引导。抓典型,是开展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创建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发挥各种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对汤池镇、香泉镇、中庙街道利用旅游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汤池镇、香泉镇实行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等好的做法,其他旅游乡镇在开展创建时应认真学习借鉴;对海平山庄、桦柏山庄、精华山庄、喜相逢农庄等代表性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也要积极加以总结、提升和推介,以此促进全市星级农家乐创建和农家乐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典型引导、规模发展,使乡村旅游点向乡村旅游区拓展,从乡村旅游产品向乡村旅游产业提升。

第三,坚持以农为本。旅游乡镇和农家乐创建,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必须坚持“农”字当头、以农为本。旅游乡镇创建不是搞城市化建设,不是把农村建成城市,绝不要去雕琢城市模样。农家乐创建也不是搞星级饭店改造,不是把农庄建成宾馆,绝不要去追求豪华气派。开展旅游乡镇和农家乐创建,在更多的时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呈现给游客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让游客通过参与农事操作、体验农耕文化、认识农村习俗、品尝农家美食等,感受自然造化的神奇和独特的农村生活情趣。一定要避免乡村旅游的城市化倾向。

第四,坚持多元投入。旅游乡镇创建标准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要在立足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坚

持多条脚走路,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实现投入主体多元化。农家乐创建要以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加强规划引导,通过适当的政策鼓励,充分激发农民开展创建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创建热情,让农民真正成为农家乐创建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要支持农民创办和经营股份制乡村旅游企业,引导农民筹集资金,对山场、农田、果园、房舍、庭院等进行必要的改造,建成旅游项目和相关设施。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外地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两个创建”,努力形成“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投资投劳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创建模式。第五,坚持创建标准。“两个创建”工作,要参照执行省旅游局制定的《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农家乐旅游等级划分与评定》,并全面落实市旅游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制定的细化标准。要以创建为载体,以标准为抓手,不断推行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把现代旅游业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理念,向农家乐旅游拓展,努力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接待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要落得实:强化领导 明确责任

落实决定成败。要以高效的领导体制、严密的责任机制、过硬的工作措施,确保“两个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不断加快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两个创建”工作,成立由县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各创建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组,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创建合力。各地和相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确保创建任务完成。要牢固树立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意识,妥善处理创建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市委、市政府拟将旅游乡镇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区的年度目标综合考评,各县区也要加强对乡镇旅游创建工作的考核。

二要明确工作责任。市创建工作指导组要加强对各县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具体开展申报审批、日常调度、监督检查、组织验收、表彰奖励等工作。市旅游局(市乡镇创建工作指导组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指导组的日常工作,发挥组织牵头作用。县区创建工作领导组作为创建工作主体,要统筹本地旅游乡镇或农家乐创建活动,做好规划审批、制定方案、组织协调、筹措资金等各项具体工作。乡镇创建工作组要切实承担起创建的实施工作,大力发动群众,搞好组织实施,加强日常管理。

三要加大扶持力度。为推动创建工作,市旅游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制定了《__市旅游乡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农家乐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奖励资金、工商注册、技能培训、规费征收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相关部门一定要把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把扶持措施执行到位。旅游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积极对上争取旅游发展资金;财政部门要负责筹措奖励资金,加大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力度;交通部门要把创建农家乐的乡村道路列入“村村通”工程,千方百计改善创建旅游乡镇的交通条件;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乡镇和农家乐创建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支持创建所在地的市政设施建设;水务、林业、环保、市容等部门要在水利设施建设、绿化美化、镇容镇貌整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他各相关部门都要结合自身职能,尽可能多地为创建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