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专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5 18:0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专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专项规划

篇1

长治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上党盆地南缘,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31万亩,人口32万。2003年开始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沼气用户7100余户,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池5300余个;500立方米大型沼气八座,300立方米大型沼气一座,200立方米大型沼气一座,总池容4500立方米,供气能力4500户;500立方米秸秆气化站两个。

一、沼气项目规划

把沼气建设做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拟人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做好沼气长期发展规划,是确保沼气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保证沼气建设规划科学充分准确,才能统筹考虑本地区沼气建设,做到沼气建设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为把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这篇文章做好,我们对全县各行政村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进行了调查摸底,农村户用沼气坚持项目村自愿申报的原则,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而大中型沼气建设我们采用对大中小型养殖场普查的方法,根据各养殖场的经济状况和建设沼气的愿望,通过分类筛选,结合长治县本地区实际拟定了沼气建设五年规划,完善了沼气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确定了从2010年~2015年的长远规划:新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万户,使全县农村户用沼气达到1.53万户,新建设500立方米大型沼气8座,全县大型沼气供气能力达到8000户,用户达到5000户,新建设联户沼气工程50处,新增联户沼气用户1500户,到2015年底全县累计使用沼气用户达到21000户,长远规划是确保沼气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2004年到2010年,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共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134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400余万元,带动农民投入300余万元。仅2010年新增农村沼气建设预算600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80万元,大型沼气建设与配套500万元。沼气建设与投入按照沼气建设的长远规划成为一个稳定的机制,有序足额的资金投入有效地保障了沼气建设的高质量和效益。

二、把好项目申报和审批关

在过去的沼气建设中由于过多的重视沼气建设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使建设数量每年高速增长,而使用率很低,造成了资金的浪费。看似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实则是农村沼气项目申报之初的问题。在2007年前,农村沼气项目的申报,是以项目村为实施单位,以规模村集中连片发展为主要措施,每个项目村少则几十户,多则几百户。而到了我们县一级,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能改变项目实施地点,只好在项目实施村,下大力气,采取各种措施,在项目村整村推进,项目是完成了,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长治县沼气建设资金充足(从2005年,长治县每新建设一个农村户用沼气池县级补助500元,2007年增加到800元,加上国家省市的补贴,农户基本不花钱),许多犹豫不决的农户,或者根本就不想建池的农户和想建池的农户都建上了沼气池。其实某些沼气池的建设是违背农民意愿的,一方面,一些农户的经济条件较好,不缺沼气省下这些钱,不需要建沼气池;一些农户没有原料不具备使用沼气的条件。其实这些是在项目申报之初可避免的,一是沼气建设一定要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宜,当地经济条件好和差都不适宜沼气的建设与推广;二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三是要有养殖条件。这就要求在项目申报之初,县级农村能源部门要广泛科学调研,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项目申报的数量上不可盲目追求数量,更要注重实效。同时建议上级部门,在项目申报程序上,在项目实施的地点上给县级农村能源部门更多的自,把项目实施单位放在县一级,县级农村可再生能源部门可根据各县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三、加强沼气的建设质量管理和建后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技工管理,实现专业化施工。

要做到专业化施工对参加沼气建设的技工管理至关重要。首先在全县农村沼气建设中实行沼气生产工持证上岗制度。参加全县沼气建设的技工每年要参加由县环保站组织的技术培训并通过县环保站的考核,方可参加全县沼气建设。为调动技工的积极性,县农村可再生能源办对每年在全县沼气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技工要进行表彰。优先录用那些常年在沼气建设一线,建池质量好、数量多、群众口碑好的生产技工;对于年服务率和正常使用率不达30%的技工,县环保站将登记录档并逐级报省市农村能源办。

2、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要求沼气生产工在沼气建设和生产中做到科学规划、标准施工、规范管理、安全运行、尊重科学。对已持证技工开展谁建设、谁管理、谁服务的长期服务。

3、完善技工技术培训机制。

我们把技术培训作为一项不断提高技工职业道德、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长期工作。每年我们至少开两次会,一次年初的项目推进会,一次是年终的总结会,每次会议我们的技工都全部参加,会后都要对技工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一方面把沼气建设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技工,帮助他们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把在沼气建设中的一些新动向及时传达给每个技工,同时,鼓励持证技工申领高级技工证。2010年全县由初级升高级的技工已经拿证的有6名,准备参加下一届技工初级升高级的有20余名。

4、对技工实行合同制管理,实行计件工资。

在建池工资的发放上我们制定了工资发放标准,通报到每个技工,并积极征求每个建池技工的意见,最后确定后与每个建池技工签订协议书,把沼气建设的每个环节量化。在建设过程中,哪个环节没有达到标准,扣那块工资,累计有两处以上没有达到标准,在全部达到标准后方能领取工资。

项目资金的下拨、验收、技工工资的发放等,必须有县、乡、村及农户的签字。制作了统一的表样,规范了项目的每个环节。

篇2

2008年,她第一时间随国土资源部先遣组进入四川灾区,跋山涉水,带领团队历时30天拿出了首个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成果;2010年,她又主动请缨几赴玉树,在高寒缺氧的地方,与团队创造出7天编制成应急性规划的新纪录;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她再次作为专家组成员赶往兰州,协助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应急性规划编制工作。

“灾后恢复重建,全部任务都需要在土地上落实,做好规划我们责无旁贷。” 十代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研究员邓红蒂如是说。

和时间赛跑

2008年6月30日,由四川省、国土资源部共同承担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提交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体系中,这是第一个提交的专项规划。此时,距离邓红蒂第一次进入北川、江油、安县、彭州、都江堰等极重灾区调研,仅仅一个月的时间。

内行人都知道,常规编制完成包含五十多个县市的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时间。

“相比常规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灾后重建规划属于应急性规划,等不得。”作为专项规划的技术负责人,邓红蒂说,“抢”时间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规划是规范和指导灾后重建各项建设用地安排和城乡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启动灾后重建的前提。

时间缩短,绝不意味着“含金量”的降低。早在6月20日,当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转交四川省,省里的评价是:“做得早,做得快,做得实。”

短短一个月时间,如何能完成如此庞杂而艰难的工作?

翻开邓红蒂进川的工作日志,我们就会看到她的一天是如何紧张忙碌:

6月10日7时30分,抵达北京机场,乘机前往四川。

11时,抵达成都双流机场。

13时,修改完善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提纲。

14时30分,与省国土厅、规划院、整理中心座谈,了解工作进展。

15时,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提纲下发各地市州;讨论绵阳、广元规划和地震灾后调查情况;前往省院了解基础数据和图件情况;讨论区域、县级规划图例图式。

16时,明确文本、数据、图件分组人员名单,研究灾后重建建设用地规模测算思路。

17时,与省厅刘永湘副厅长交换意见。

19时至21时,交流工作情况,讨论规划图例图式方案和复垦周转用地问题。

22时,安排明天任务,商请测科院提供县级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资料。

从日记中,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她和她的团队是怎样同时间“赛跑”。“就是不睡觉,也得尽快编制完成规划, 给灾区人民重建一个更安全、更适宜发展的新家园。”从踏入灾区那一刻起,邓红蒂心里只装了一件事:怎样给灾区人民重建一个更安全、更适宜发展的新家园?

好的规划,是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为获取大量宝贵的第一手灾情资料,她在强烈的余震中走村入户,险些与滚石“亲密接触”。

好的规划,是广泛协商后的共识凝聚。为了解用地需求,她带领团队和参与灾后重建规划的各方多次座谈,积极开展协调衔接,形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思路。

四年过去了,如今那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已换了新装。当年在“纸上”的家,如今已经在“眼前”了。近两年,常有从灾区回来的同事和朋友对她说:“你们的规划做得真不错,灾区的的确确已经重生了。”听到这样的评价,邓红蒂欣慰地笑了。

2011年,她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政治部联合授予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要量身定做

两年后,当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特大地震时,邓红蒂第一时间找到院领导“请战”上高原。

在待命出发的日子里,邓红蒂并没有闲着,在汶川时因严重缺乏规划基础资料而夜不能寐的经历提醒她――资料、底图、信息!能收集到的一切都必须先期准备,不能等到用时再动手。

4月26日,资料基本准备到位,带着院里赶制出来的遥感图,她飞往西宁,随即与先遣队一起,克服高寒缺氧、山体滑坡等困难,穿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一日驱车近900公里,抵达结古镇;次日,立刻开展灾区实地调研,在帐篷中与玉树各级政府、部门座谈,查看城镇和民居受损情况……

5月初,她带领精干团队驻守西宁,根据高原藏区特点拟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思路,开始编制应急性规划。

5月15日,《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初步形成。次日,规划通过审查论证,获得参会省、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个规划既是青海玉树灾后重建10个专项规划中第一个通过验收的,也是玉树地区第一个土地利用规划。从这一天起,当地从未编制过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终结了。

这一次仅仅用了7天!

对于这个内容丰富、手法娴熟、可视性提升、目标突出,体现了高寒区域特点的规划,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朱小川副厅长评价说:“任务这么重,时间这么急,真是个‘奇迹’,一眼就能看出是为玉树量身定做的!”

“灾区百姓就是我们的亲人,做灾后重建规划,是规划人的本职和担待。”采访中,邓红蒂仍在不停感慨:每次去灾区,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受教育的其实是自己。

同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她受国土资源部派遣又一次作为专家组成员赶往兰州。

熟悉邓红蒂的人都知道,她素来体弱,几乎年年都要去医院“报到”。然而,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这个文弱的身躯,在危难关头,却一次次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同事业一起成长

抗震救灾中的邓红蒂,果敢而坚定,犹如铿锵玫瑰般绽放;更多的日子里,她则像一朵雏菊,静雅而执着地盛开。

邓红蒂与土地管理事业的相遇,始于1987年。那时,她刚跨出校门,是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建院后接收的第一批大学生。26年过去,她已成长为土地利用与规划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多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带头人。“20多年里,我鼓励自己坚持做一件事――跟随土地利用和规划事业前进的步伐,一步也不敢落下,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它。”她说。

实地调研,是她喜欢的事情。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她去基层调研,头一次坐上长途汽车,12个小时去,12个小时回。到了以后,放下行李,就拿上图和笔记本走街串巷收集资料。返程的时候,车上拥挤不堪,“把资料整齐地码好,用绳子捆上,放在自己的腿上。身边还挤着活蹦乱跳的家禽什么的……”忆起往事,她笑着说:“调研中,老百姓会提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诉求,但实际上却很必要,代表了他们对新生活的渴望。我们在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并反映这些需求。”

在她眼中,规划最大的魅力在于实施,在于看着自己的规划成果慢慢转化为现实图景。上世纪90年代,她曾为编制北京大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足迹遍布多个乡镇。数年后,偶然一次到大兴开会,她惊讶地发现当年的规划目标基本都已实施。“六环路、黄村新城镇、中华历史文化名园、垃圾处理厂……果然都建成了,而且就在当初规划的地方。”

篇3

   

(一)我市城市规划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上半年,全局干部职工以先教活动为契机,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创新举措,攻坚破难,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今年是实施第六次城市总规的关键之年,也是构建大城市框架的冲刺之年,随着近几年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到万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扩展到公里,绕城高速已基本贯通。

   

二是“龙头”效应凸现。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对拍卖地块的条件控制,涵养地差,城市土地升值明显,城市形象大大提升,为经营城市产生的巨大效益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是规划编制力度明显加大。开展了以《西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上中坝公园详规》和《火花坝工业片区控制性详规》为重点的规划编制。控制性详规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城市远期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详规覆盖率由年的%提高到目前的.%。

   

三是局事效率明显提高。-月,共组织召开了次规委会会议,对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了审查。对城市规划区内余项报建项目进行了审查,局理“一书两证”件,用地规模 万多平方米,建筑规模万多平方米,所有项目均按承诺的时限范围内局结。

   

四是执法力度明显加大。去年,对诺玛特等违法建设项目进行了查处,共处罚金.万余元。

   

五是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以先教活动为契机,从局领导到各职能科室主动为服务对象,特别是工业类招商引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彻底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局”的现象。

   

(二)明确目标,创新举措,加快构建大城市步伐

   

立足市委提出的“丰富内涵、完善功能、培育产业、提升品牌”工作思路。上半年,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和基础测绘。南充市第六次总规于年修编完成,年月省政府已正式批准。我们严格按照总规要求,加大了城市控规、专项规划、景观规划的编制和基础测绘工作力度。

   

一是开展西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修编。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今年月,由某省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承担的西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已正式启动,在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其初步方案已通过市规委会审查。为配合西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正在编制. km⊃的《西山风景区核心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西山风景区农房整治规划》。

   

二是强化控规编制工作。随着南充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使城市规划和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布局,完成了 km⊃的《华凤镇以北片区控规》编制。目前,正开展.km⊃的控规编制,其中:《文峰工业片区控制性详规》 km⊃,《龙门片区控规》编制 km⊃,《南充市燕儿窝片区控制性详规》. km⊃、《嘉陵片区旧城控制性详规》约km⊃。随着这些控规的启动和完成,将为城市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加强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力度。为加快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年初目标,我们编制了《高坪区、嘉陵区排水规划》、《南充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

   

四是加强测绘管理。上半年,我们开展了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南充市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工作,目前,完成了长.km,个坐标点的地下管线外业普查工作,进入了数据分析阶段,初步建立了南充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同时,完成了高坪区、文峰工业片区、龙门和荆溪片区、黄莲湾和华凤镇:地形测绘约.km⊃。另外正在测绘的:地形测绘面积约. km⊃。其中:西山风景区约. km⊃,火车西站约. km⊃、安乐坝.km⊃,火车西站约. km⊃。

   

五是启动了城市景观规划及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先后编制完成了km⊃的《南充市下中坝滨江地段城市设计》,. km⊃的《南充市江东新区滨江地段城市设计》等一系列城市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为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建设提供了翔实的参考依据。

   

、完善城市功能。一是积极配合工业集中区建设相关工作。我们紧紧围绕“城市经济在产业支撑上突破”这一目标,加快城南工业集中区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我们正全力编制《火花坝片区控制性详规》,并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完成该区域的景观规划等各项工作,为外来企业入驻,为现有企业扩张搭建平台,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积极开展学校、市场、加油站、社区等城市配套设施的选址布点工作。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机制。一是完善规划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南充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规定》和《建设工程项目放验线规定》等初稿已完成,随着这些规范性文件的陆续出台,将极大地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二是推行“阳光”规划。今年,我们在继续推行城市规划管理“三审查、四公示”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指导”,即:报件局证中心对初次前来报件的单位或个人应提交的建设项目资料提供指导,使来局事的人员走弯路,极大地方便了局事人员。共2页,当前第1页1

   

、强化城市规划监督管理。近年来,我们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严格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审核、统一发证、统一监督,做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配套一条龙”。针对违法违章建设发现得早、制止得早、业主的损失小、执法难度小这一特点,重点加强了对在建工程的监督管理,尽量把违法违章建设发现在动工之前,制止在动工之时。我们将城区分为顺庆、高坪、嘉陵三个规划执法责任片区,由执法责任人每天对责任片区进行日常执法巡查,并按规定要求填写执法巡查日志和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登记表,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章建设,随时掌握建设项目单位执行城市规划情况。及时有效查处了未报先建、少报多建和变更设计方案等违法违章建设行为,违法建设项目大大减少,使城市建设更加规范。对群众*,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的提案和议案,专人负责登记和督局,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另外,在社会各界还聘请了行风监督员。通过这些措施,全方位加强了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监管。

   

、开展 “四型”机关创建活动。我们结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的开展,采取了政务公开、制度上墙、窗口局公、一站式服务等一系列措施。严格坚持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局结制、社会服务承诺制、现场局公制和内部联系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大力创建“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的“四型”机关活动。实行由各业务科室每两周轮流举局一次讲座的方式,提高业余人员的城市规划水平;在全局开展“本稿件属于四心”服务,即:对他人热心、对工作耐心、对事业公心、对工作有责任心;时时敲响警钟,预防职务犯罪。努力把局机关打造成一个团结、务实、高效的战斗集体。

   

、扎实开展“先教”活动。按照市委先教局的工作部署和市委提出的“人人有触动,人人受教育,人人有提高,人人有变化”要求,扎实开展“先教”活动。目前已顺利通过了全阶段的验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上半年城市规划管理实施情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城市规划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仍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规划编制滞后。一方面电力、排水等专项规划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造成规划编制滞后,因此,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力度急需加强。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和景观等专项规划处于起步阶段,致使城市建筑风格、色彩比较单一,公共空间不足和绿地较少,缺乏标志性建筑,城市特色和形象彰显不突出。

   

.现行规划管理体制难以保证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实施,也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规划编制发展不平衡。在总规实施过程中,普遍重视地面工程的规划,忽视地下工程的规划,地下管线反复开挖的形象时有发生。去年,我市刚刚启动地下管网普查,其规划还未开始编制。

   

.偏重于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忽视配套设施的完善。存在着先建设后配套甚至不配套的现象,致使遗留问题不断产生。

   

.城市规划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局规划手续,不按规划修建,擅自突破规划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四、下步打算

   

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塑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档次”的工作思路和“完成学校、医院、市场、加油站、电力、消防和垃圾中转站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规划;规划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标准化住宅小区;塑造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特色,凸现城市个性,打造“魅力南充”;优化、完善各类规划,使城市建成区内的详规覆盖率达到%”的奋斗目标,扎实开展以下工作。

   

、加大城市规划的编制力度。开展市辖三区老城区、荆溪片区和龙门片区共.公里的控规编制,使城市建成区内的详规覆盖率达到%,继续开展专业市场规划和社区服务中心规划。年内完成《西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南充市商业网点规划》。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南充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和《详规质量控制体系》等规范性文件,并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继续完善“三审查、四公示”制度,增强透明度,提高局事效率。

   

、继续强化规划执法。完善《在建工程项目监督检查责任公示栏》,开展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和规范使用行政许可统一文书。严格按照行政许可要求规范城市规划行政许可行为,依法行政。

   

、开展课题研究。为科学经营城市,我们将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城市特色风貌研究》和《城市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课题的研究。

   

、强化服务意识。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全局上下集中开展新一轮整治软环境活动。凡是工业、生产、科教类招商引资项目,若符合政策,手续齐备,则当天局理,并实行专人跟踪。凡不履行职责,对企业造成损害,视其情节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出台《市规划局文明用语和工作禁语》,切实做到“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

篇4

(一)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

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国办函〔2013〕10号),建立了由19个主要部门组成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和进度要求,推动规划任务落实。各地正在结合实际,加紧编制实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目前江西、浙江、河南、福建、青海五个省份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其他省市也在加快推进。

(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改革态势良好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1994亿元,实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到2012年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实施,惠及3000多万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到所有农村、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目前,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9个省在2013年开始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方案。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出台。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基本实现预期调控目标;由于初中毕业生数量减少,中等职业教育实际招生761万人,比年初计划少39万人。

(三)医药卫生发展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逐步完善,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在10个地区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全国600多个县(市)、1000多家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以强基层、建机制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儿童医疗、地市级医院、重大疾病防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持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得到加强。到2012年底,全国流动人口协查信息反馈率达90%,网络化协作接受率达80%。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范围扩大,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220个县。

(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推进。以公益放映为主、市场开发为辅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实现全国覆盖,开展放映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达227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网络覆盖用户超5000万。全国共批准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单位608家、互联网电视业务单位17家、移动通信网手机电视业务单位23家、网络广播电视台20家。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季度,城市院线新增银幕近1000块,电影票房预计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国产影片票房约33.5亿元,同比增长108%,市场份额达到67%。动画产业继续稳步发展,完成制作获得发行许可证的动画片有28部20845分钟,全国动画片备案立项150余个。

(五)旅游市场持续繁荣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正式印发,将在树立休闲理念、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促进旅游休闲消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际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正式启动。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0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1%,实现旅游收入1170.6亿元,增长15.4%。出境旅游增长迅猛,但入境旅游继续低迷。预计今年一季度出境旅游人数约226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入境旅游人数约316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约1340万人次,下降2.5%;旅游外汇收入约114亿美元,下降3%。

(六)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推进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稳步提高,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截至2012年底,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1.7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20.2万个,为残疾人服务设施数3410个,分别同比增长13.6%、26.3%、4.1%。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剔除双节补助,截至2月底,城市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分别为2127.9万人和5332.8万人。其中,城市低保月人均支出水平231.2元,同比下降16.7%;农村低保月标准111.5元,同比下降14.8%。各地深入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在促进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镇、促进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社区基层服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与此同时,社会发展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减缓、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的形势下,保障民生的投入力度和支出水平压力较大。二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完善尚未实现同步推进,特别是基层公共服务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三是社会领域产业发展水平仍待提高,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亟需进一步深化。四是因食品安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医患关系、异地升学等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仍然比较集中。五是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诉求与期待增多,难度和复杂性加大。六是旅游方面,游客集中出游模式仍未改观,旅游市场监管还需强化,旅游产业升级需进一步推进。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政策建议

下一步,要按照今年政府重点工作分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优先,把工作重点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目标和社会效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二是通过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和源头治理,推动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三是加快发展社会领域产业,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要,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一)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推动各地加紧编制实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二是抓紧研究制定《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为中期评估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三是推进改革创新,努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人才短缺、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均等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逐步健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均等化等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长效运转提供切实保障。

(二)着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切实发挥文化的宣传和引领作用,从源头上实现对所有人的社会管理。二是增强对实有人口工作的综合协调、宏观调控和综合治理能力,统筹解决闲散青少年失学、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精神卫生和艾滋病防治等问题,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怀与帮扶。三是加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社会形势、民生政策、矛盾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

(三)密切跟踪分析社会领域重点问题

教育方面,研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布局调整、义务教育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等问题,努力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抓紧研究高校农村生源偏低问题,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措施。卫生方面,加快推进医药卫生重点工程,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继续推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推进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旅游方面,研究加大对文化建设投入的措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主题公园核准工作程序、原则和相关规定,落实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各项工作。人口民政体育方面,密切跟踪和分析人口发展形势,加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四)稳步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一是推动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以现有中央投资中的相关领域专项为重点,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定向、定额支持民间资本。研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措施。二是推动社会领域相关产业发展,做好《关于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的修改出台,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大型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核管理。三是研究编制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落实今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的任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同步推进配套领域改革,增强医改各项政策的协同性。

篇5

在新疆的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机遇挑战的新形势下,奎屯市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和“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要求,围绕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投入资金36亿元,掀起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发生了令人振奋的新的历史性变化。两年来荣获了新疆自治区城市建设“天山杯”竞赛综合奖、自治区城乡重要建筑物抗震防灾工程先进市、自治区人民防空先进市。

记者:本刊已经陆续报道过奎屯市政治(党建)、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这期我们和赵书记一起探讨奎屯市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首先,请您谈谈奎屯市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赵永龙:首抓规划龙头,专家科学把关。

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奎屯市按照抓规划、提品质,拉框架、拓新区,夯基础、强功能的建设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邀请国内外一流规划单位、专家,在更高的起点上研究制定各项规划,确保规划的水平更高、前瞻性更强。

一是总体规划更优了。为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商贸物流服务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对《奎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5年)》进行了局部的优化和调整,使《总规》的起点更高、针对性更强,为开展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城市模型制作、城市数字化现状图绘制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二是专项规划更强了。在更高的起点上编制完成了环保、城市综合交通、综合防灾、公共服务设施等11项专项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三是控规修规更全了。邀请内地及疆内资深的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奎屯市各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实现建成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规全覆盖。同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精心编制、审查和实施了一大批位于中心区、西区等重要地块、重点路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改、拆、绿、整、饰”等方式,开展了针对城市的主要街道沿街地段的设计,创造人性化的商业、餐饮、旅游和居住空间,使城市整体形象、品位、空间结构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四是乡村规划更美了。按照《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村镇规划标准》,将村镇规划编制与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编制完成《奎屯市开干齐乡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专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科学、合理、规范,覆盖面达100%,为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州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新型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对奎屯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赵永龙: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化,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也使得奎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势在必行。

记者:奎屯市在改善城乡面貌都有哪些举措?奎屯人民的生活品质都有哪些改善?

赵永龙:提高城建质量,完善城乡建设是奎屯市基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奎屯市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居民幸福感、提高社会和谐度、提升城市品位、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奎屯市坚持先评估后决策、先规划后建设、先安置后开发的项目建设原则,加大投入力度,树立精品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城乡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一是基础设施更全了。新建了1座环保节能型砖厂、3座换热站、21座雨棚式公交站、49套道路标示牌、7座公厕、799个花岗岩隔离墩;新购了42台(辆)市政环卫机械车辆、46辆公交车、1604个果皮桶、3800个垃圾桶、127个集装垃圾箱;新装了935盏路灯、29处交通信号灯;新增了14.75公里供水管线、30.8公里排水管线、31.5公里天然气管线、59公里供热管线、19.5公里城市道路,供水能力达到2.8万立方米/日,建成区规模由24.6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市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城市功能更多了。在针对教学体制、社区服务、医院门诊、文化活动、金融贸易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项目的建设改造,后续项目的建设逐步实施,城市的各种功能日趋完善,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三是住房保障更强了。完成房地产开发143.8万平方米,新建高层建筑45栋,建设各类住房3855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569户。今年奎屯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计划投资1.8亿元,全面完成各类房屋建设3420套,实施800户棚户区改造。率先在伊犁州实行“租售并举”制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率达到了100%,健全和完善了以分层次、广覆盖、多方式为特点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基本构建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格局。四是生态环境更美了。奎屯市以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工厂花园化、小区庭园化、道路林荫化为指导,大力实施精品绿化、养林绿化、苗圃基地、土地复垦、水土治理、草原生态和公园改造工程,共植树造林5539.2亩,街头绿地37.2万平方米,逐步加快从园林城市向森林城市迈进的步伐。五是质量监管更严了。严格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招标191项、25.9亿元,招投标率100%,公开招标率100%,监督覆盖率100%,竣工工程验收合格率100%,竣工验收备案率保持在75%以上,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记者:奎屯市在城市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走在了其他县市的前列。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是如何通过优化管理水平,达到便民、利民、惠民的目的。

赵永龙: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总理曾经指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加强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是管理更规范了。修订完善了建筑形象设计、建筑外观修缮、沿街广告规划管理、高层建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物业管理办法、行政处罚案件案卷扣分及奖励办法、岗位责任量化考核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规范管理机制得到加强。二是管理更人性了。突出以人为本,做到利民便民,方便行人、方便购物、方便停车,在公共场所增设盲人无障碍设施和12所免费公厕。为城市零就业、低收入家庭、下岗职工和伤残人合理设置经营摊点351个,尽一切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三是管理更精细了。按照管死主干道、管好次干道、管活小巷道的治理标准,实现了辖区无缝隙、全覆盖管理, 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分片管理、责任到人”的长效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管理的转变。四是经营城市更成熟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逐步得到普遍的认同,成立了奎屯市城司,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筹措资金,完成了部分土地收购储备、小区征迁改造等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土地支持的能力与日俱增。同时,征迁办还积极开展房屋征迁攻坚工程,为项目建设落地做好前期工作。

在中国历史上,比宋文公墓侈华更胜的帝王墓葬比比皆是。然而,华元和乐举却让宋文公背上了千古头一侈的名头。不得不说,宋文公的确遇臣不淑。无论贵贱,厚葬之风就这样上行下效的传承了几千年。可见,由俭入奢是多么容易,而由奢入俭就难上许多。

2013年春晚,郭德纲说出了一段很有意思的相声。用一条胳膊上戴十几块名表讽刺了当下社会愈演愈烈的奢侈之风。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却有很多人将财富用在了很不恰当的地方,这种奢侈之风成为新时代的又一诟病。

从小学起,我们接受的教育中,两句话记忆犹新:“反对铺张浪费、恪守勤俭节约”。只是,随着国家的发展,铺张浪费渐渐成为主流,勤俭节约便成为了非主流。这是生活习惯的改变,还是道德水平的下降呢?

篇6

关键词:集中供热 民生工程 节能减排 政府支持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planning for heating and cogeneration planning requirements of Huaibei City, the Huaibei city how to achieve several problems in central heating put forward opinions and thoughts, the project if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Central Government heating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projects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support

中图分类号: TU99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淮北市是皖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规划要建设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建设集中供热工程,对提升淮北的整体形象,改善淮北市的环境质量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最早已于1993年已开始开展集中供热工作,但因种种原因,进展较为缓慢,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对生活的舒适度有了一定的要求,居民对集中供热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集中供热的关心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淮北市政府于2003年成立了集中供热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任组长,各部门均积极配合,逐步实施城市集中供热.

据环保部门提供的资料,淮北市城区每年排放烟尘2.56万吨,粉尘3.15万吨,SO2 4.26万吨,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势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搞好集中供热工程,不仅对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有重要贡献,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建设与环境同步发展。加快建设集中供热工程是一项造福市民、造福社会的重要工程,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近期根据发展需求而实施的淮北市热电联产规划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是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将为实施我市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创造条件。

1、解决热源问题

随着城市的转型和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原来的热源已经不能满足供热需求。目前在主城区的大唐淮北发电厂单机运行也无法保证安全供暖,现正在积极筹建2台350MW供热机组。实行热电联产工程,可取代城区众多小锅炉,通过技术改造,减少环境污染。扩大原供热规模,向周围的热用户和工业园区实施集中供热,拆除供热范围内热效率低、能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型自备锅炉,对节约能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为解决热源问题并且缓解淮北市电力供应紧张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是淮北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落实市政府的热电联产规划,造福于民,改善招商引资投资环境,为实现城市集中供热先行一步。

2、热负荷问题

现主城区实际供热情况主要包括民用采暖和工业用汽两个部分。市区民用采暖容量约78万m2 , 其中主要包括淮北发电厂家属区、人民医院、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淮北矿工总医院、淮北师范大学。见附表一。工业用气量大约50T/H,主要工业用气单位为:淮北纺织印染厂、口子集团、凤凰山工业园等,见附表二。

表一:

表二:

淮北市主城区原有工业与民用锅炉277台,总安装容量571.27t/h(不考虑市热电厂的安装容量),其中燃煤小锅炉144台,总安装容量537.3t/h,占小锅炉总安装容量的94%,其余均为燃气小锅炉,主要用于酒楼、洗浴等;由此可见,燃煤小锅炉在主城区仍占有绝对的地位。热负荷的调查核实对市区内热电厂的供热能力、供热范围、供热区域内各用户的用热量及热电厂的最终规模等进行了调查;并对城区内现有热用户的锅炉情况、用热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到各主要用热单位调查核实用热情况,现有锅炉运行情况,到市建委、规划局对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作了进一步了解;到凤凰山经济开发区、龙湖工业园区、濉溪城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期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了解,了解开发区工业的发展方向;对远期规划热负荷作了进一步调查核实,为热负荷的科学分析、统计、计算奠定了科学基础。

表三:淮北市各供热分区商品房、建设规模预测( 万平方米)

表四:预期蒸汽负荷平衡表

3、热网规划及敷设方式

热力网系统规划原则上按照《淮北市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和《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热力网的建设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城市供排水、供电、通讯、城市道路建设相协调。满足城市建设的热负荷需要,尽量与规划道路以及改造扩建道路的建设同步进行。热力管道主干线沿城市道路敷设,主要以直埋为主;凤凰山工业园、龙湖工业园管道基本采用沿道路绿化带低支架为主的敷设方式;热力网走向尽可能靠近热负荷密集区。热力网布置力求短直,平行于道路,靠近人行道或慢车道,尽可能的不跨越或少跨越城市主干道和繁华地段,不影响或不破坏整体布局。采暖采用热水,总站设在电厂内,高温热水输送到各供热小区二次站经交换后成低温热水;工业用蒸汽由电厂经蒸汽管道输送到各工业热用户。管网采用有补偿敷设,对于在市区中心管网,原则上以直埋为主,在不影响市容的区域以及工业区内可采用架空敷设的方式。按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分期分批实施。

4、供热取费及依据

目前各地普遍采用的取费标准都是依据政府相关文件以及当地物价水平综合考虑制定。如淮北市热电厂蒸汽收费标准就是由市物价局2008年61号文核定。由于煤价、水价、电价的上涨,热价收费必定要相应的提高,可上报政府管理部门合理调整。

4.1、趸售方式、安装热能计量装置,收费单位(元/GJ)

根据建设部有关规定,按既定供热方式,在总管上加装精度较高的热能表,必须按有关合同约定用户先缴费后供暖,签订相关合同,相互约束确保合理取费。参照2009年标准:天津28元/GJ;沧州39.66元/GJ;保定28元/GJ; 1 GJ热量约由0.33吨蒸汽(0.98Mpa、300℃)

4.2、按住房的建筑面积收费

具体收费参照相关标准2009年,合肥热电集团:(20元/16小时1平方/季);淮南中润热力:(17元/16小时1平方/季);天津热电集团:25元/ 平方/季。

4.3、按照蒸汽流量收费

淮北市热电厂蒸汽供价170-190元/t(2008年),已经淮北市物价局核准定价。热价的变动同时还应取得物价部门的同意,在做好成本核算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否则会影响到以后的市场培育和用户的发展。

综上所述,实现城市集中供热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是企业行为,但为确保用户利益,可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给予企业和热力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资金投入可采取招商引资,投资分成等融资方式。在与用户签订供热合同的同时,必须说明利益和风险同担。这样才能得到用户的理解和谅解,不至于产生较大的矛盾。在取暖费用结算时合理调整其方式,绝不能损害热用户的利益。受电煤价格、机组性能、经济指标等影响,供暖成本较高。因此,对于投资企业来说投资成本较高,回收资金盈利周期较长。要想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补贴,才能使城市集中供热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淮北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和《淮北市热电联产规划》

篇7

1.1前期项目、投标:

(1)山东平邑易达热电

(2)江西新余丰源热能有限公司

(3)内蒙古腾格里供热项目

(4)马鞍山南区分布式能源项目

(5)盘锦长春化工

1.2规划、可研阶段项目:

(6)平圩电厂二期供热工程

(7)叶集供热生物质锅炉项目可研

(8)叶集供热专项规划修编

(9)马鞍山当涂经开区供热工程

 1.3初设阶段项目包括:

(10)富士康项目

(11)华能上安供热改造工程

1.4施工图阶段项目包括:

(12)惠州天然气供热工程配合

(13)华电郑州至省立医院供热工程

(14)连云港虹洋热电有限公司二期蒸汽供热管网工程

(15)中电平圩二期

(16)新海总包审核

(17)焦作项目审核

(18)太仓项目审核

(19)镇江项目审核

 

1.5其他

 

二、下月计划工作:

(1)六个全员及其他领导安排的工作;

(2)7S管理等

(3)上安项目电厂施工图

(4)国家电投平圩电厂供热工程施工图配合及相关修改;

(5)富士康项目

(6)虹洋热电二期管网项目

(7)新海总包项目

(8)叶集项目

(9)马鞍山当涂项目

(7)其他图纸校审

(8)创新

(9)年终20条相关事宜的落实。

三、部室管理工作

(1)每周项目一览表和材料一览表的编制;

(2)部室回款计划落实、全员回款;

(3)部室内部生产任务的协调;

(4)年终节目准备

(5)质量月相关措施;

(6)创新工作;

(7)    控本增效活动

四、谈心活动

与部门最新入职的两位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初步了解新入职人员对公司制度、相关政策、部门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以及员工个人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公司及部门帮助的地方。

  本次交流的两位员工是赵建峰,宋建生。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沟通内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公司的政策很有激励性,在生活、工作方面都很具备人文关怀;

  2. 部室内部的同事之间彼此很友好,工作氛围良好;

  3. 对于新入职员工的岗位评定、试用期长短、试用期薪资等,希望能有明确的构成说明,以便新入职人员能及时了解并且能够按公司制度来规划工作;

  4. 公司可以组建员工兴趣群,方便员工在业余时间培养集体归属感;

  5. 对于工资发放时间,如果有变动,希望能通知一下,便于员工酌情调整个人开支计划。

 

五、经营回款

5.1回款:绍兴3.36万,罗甲3.5万,芜湖大桥5.64万,安顺3.48万,叶集7万。

篇8

1、抓好计划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一是定期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和全力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攻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已下发征求意见。专项规划完成20个。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开门编规划,如在研究编制主导产业规划中,我们请专家学者主动上门到骨干企业,就调整产品结构、新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做咨询调研。在编制“十二五”以工代赈规划中,我们主动到乡镇,就有关项目的策划生成等方面上门指导做好服务。三是牵头组织制定县重点产业发展导向,政府已开始全面实施,“十二五”以工代赈规划已提报市发改委审核,牵头完成了县级重点项目、教育和卫生专项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各项专业规划中相关的项目都列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盘子,为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扶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狠抓工作落实。我们将县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中的任务分解到科室、到人头,并及时督办检查,较好地保证了人大决议、决定在我局的全面落实。计划执行情况,以及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社会发展情况。今年来,我局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分别向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报告了我县“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情况,并根据人大审议的意见,及时修改完善。

2、抢抓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一是树立“能争、会争、善争”意识,持续加大向上跑项目、跑资金的工作力度。年我局向上申报以工代赈、文教卫社会事业、农林水、节能减排、旅游和市场体系、城建民生项目100多项,目前已争取发改系统下文的补助资金突破1亿元。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组织建立起较完备的县三级项目储备库,一批重点储备项目列入了省市重点储备盘子。三是抓好中央增投项目资金的争取和实施。今年以来,争取中央投项目资金共7000多万元;实行了中央投资项目定期跟踪制度,组织及参加了10多次的调研协调工作,开展了多次的专项检查,针对项目资金管理和工程实施的“五制管理”,提出了30多项整改意见、建议,近两年来,经过上级多次稽察、审计,项目的实施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

3、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以“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为载体,持续运作、持续深化、持续突破,促进项目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是牵头制定项目带动战略的目标和项目竞赛的实施方案,科学提出了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二是进一步加大重点建设项目督查、跟踪、落实工作力度,年我县2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7个项目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好“三个清单”、“五个一”、“旬督查、月通报、季分析、年总评”等项目工作制度;三是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投资运行规范有序,拉动经济的有效增长。四是积极策划、整合项目,充实县级项目储备库,确保常年滚动更新投资项目储备200多项,实现当年开工转化率均在57%。五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牵头策划海西(县)文化产业园、海西(县)文化产业园、闽台科技园、闽赣石材园、海西门都、海西药谷等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个,亿元以上大项目35个。

年来,我局参与重点项目现场会、协调会20多次,项目检查督查10多次,项目督促协调10多次,提出意见建议20多条。

4、整合推介招商项目,主动参与招商引资。一是组织编写、更新、充实和完善《投资指南》项目册子,保持招商引资项目有30%以上的滚动更新,重点推出一批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供国内外客商选择。二是强化了招商引资的推介咨询和服务。重点介绍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县旅游兴县战略的投资重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等,为我县的引资工作创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为我县当年“9.8”、“6.18”等招商活动提供、推介了一批重点、特色项目,使各项专场招商活动均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本局引进的兴林木业总投资8000万元,当年到资2300万元。三是牵头组织参加第八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签约项目总数74项,投资总额21.2亿元,其中合同项目65项,总投资20.6万元。

5、抓好自身建设,强化为基层服务。一是抓好投资体制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目前我局只保留政府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1项,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审批权限内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或报备制,真正做到放权给企业,让企业做项目投资的决策者。二是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道审批合为一道审批,企业投资核准、报备由法定时间20天缩短为2天,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由15天缩短为1天。三是对项目审批的范围、办事程序、需提交的文件等,做了明确的界定,并制定标准工作流程。四是建立起对重大项目、重点对象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制度,特别是对今年应急灾后重建项目,依照闽发改投资[年]516号文规定,规划内项目视同立项,不再审批,核准其施工工程可灵活决定招投标方式,对大干150天新上项目审批实行“容缺预审”,极大方便了基层、企业的办事。今年完成各种项目审批100多项,实现了“阳光操作、办件零误差”的目标。

二、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年,我局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发改部门经济综合管理职能作用,提升协调服务水平,重点谋划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抓好项目带动战略实施、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夯实工作作风等。

1、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新一轮农田水利建设,全力做好金溪防洪二期建设和三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上青溪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县重点河道清淤工程、广源坑和长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实施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朱龙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做大做强乌凤鸡、淡水鱼、雷公藤、锥栗、茶仔油、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扶持汉堂生物制药、一点石、菌芝堂、百蕈食用菌等企业和相关项目的发展和建设。二是壮大主导工业产业。推进同济生态建材、黄金加工贸易、金健茶食品酿造、必诚彩印、保温干砂浆、木塑复合材料等尽快投建,促使台湾科技产业园、凯西门都、竹基活性炭等尽快落地开工。开发生产叶黄素、红豆杉等保健品,汉堂木本营养食品等,集聚规模,加快“一区三园”整合优化,争取尽快完成各个园区产业布局、空间设计和用地征迁。依托“凯西门都”项目建设,生成一批五金配件、新型材料等上游配套项目。三是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全面提速海峡旅游(三明县)产业园项目建设,确保旅游及相关产业当年投资10个亿以上,着力抓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县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县古城综合开发、金湖体育休闲公园、慈航祖庭文化园、法兰西乡榭二期项目以及状元国际大酒店、阳光大酒店、南会滨水旅游休闲综合体3个五星级宾馆等项目。

2、持续项目带动战略。一是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和省上更多资金支持。年我们将根据中央和省上的投资导向,抓住原中央苏区县和支持海西建设机遇,组织做好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重点在农业、旅游、公检法司、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等方面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二是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初步安排在建重点项目88个,当年计划投资39.5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1项,当年计划投资21.08亿元,新开工项目37项,当年计划投资18.47亿元。重点加快省道205线邵泰交界至朱口段公路改建工程、上清溪旅游公路、金溪流域二期防洪工程、石乳甘泉小分子水扩建、富得油茶种植及深加工、县古城旅游休闲综合体、“若九天”旅游休闲综合体、状元国际(五星级)大酒店、县金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台湾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闽赣石材园、必成彩印、海峡旅游(三明县)产业园(一期)、世界遗产地保护工程、音山旅游度假山庄等项目开工建设;抓好县医院住院综合楼、城区路网桥梁、神后垅宜居安置点等民生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火车场站建设和周边土地开发,整体提升和放大火车站广场交通枢纽、商贸服务功能。三是提升重大项目策划水平。进一步完善县三级项目储备库建设,完成一批有一定深度的前期储备项目,其中策划生成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20个、5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储备库的项目中税性项目占60%以上,力争当年升级80个以上,开工率40%以上。配合抓好浦建龙梅铁路项目,推进三级汽车客运站、朱龙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世界地质公园自然遗产保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育中心、中影万星影视城、凌龙影视城、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3、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完善林权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配合做好企业上市的培训宣传工作,加强沟通协调,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壮大担保机构,提高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二是认真做好年度医改工作。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制定年医改实施方案和医改配套文件,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做好第九届“6.18”各项准备工作。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征集一批新的企业技术需求,推动“6.18”常态化对接,并做好相关项目的跟踪督促,保进项目落地形成生产能力。四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策划指导工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紧盯大型央企投资导向,依托我县“一区三园”,认真策划一批大项目、带动性强的好项目,突出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招商项目,深化前期工作,提高招商项目质量。

4、加快利民惠民建设。一是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抓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建设,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配合好教育部门,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设施工程,着力抓好三中迁建、幼儿园搬迁、金湖旅专教学综合楼等项目建设。二是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县医院住院部改扩建、卫生监督所、县急救中心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强杉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建设。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精心策划“海西(县)文化产业园”项目,扎实推进中影万星影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农村广电村村通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尚书第建筑群修缮及陈列展览提升、博物馆搬迁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梅林戏展示中心项目落地。四是抓好其它各项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是农村安全饮水整乡推进工程、以工代赈建设工程、朱口集镇污水与垃圾处理工程、廉租房建设等。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深化推动石材、木材等行业的整治工作,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工作长效机制。二是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快去年两次特大洪灾创面的绿化和生态修复,实施金溪流域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三清”示范工程和“家园清洁行动”,加大垃圾处理收集系统建设力度。三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做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等国家专项的组织申报,争取获得国家更多资金支持。

三、强化落实,做好当前发展和改革的各项工作。

1、准确把握经济形势。一是进一步做好经济形势分析。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拓展分析材料来源,提高经济形势分析材料质量。二是不断拓展经济形势分析面。强化对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增进对涉及民生领域和改革创新领域问题的分析。三是密切跟踪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央经济政策的动态走向,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四是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对比分析。认真汲取成功经验,为县委、县政府研究部署全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举措提供依据。

篇9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是本市面向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部“总刚性法规”,兼具权益法、政策法和责任法等特征。条例修订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出发,积极回应老年人现实需求,丰富老年人权益内涵。目前,修订草案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长期护理保障、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编制与落实、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内涵、医养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

细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内涵

本市自“十一五”以来,着力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迄今已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和医疗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还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亟须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与市场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责任边界。修订草案根据政府、社会与市场的不同功能定位,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予以细化,明确要求政府将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体现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提供方式既可以是政府直接供给,也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同时,完善政策措施,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支持企业提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老年人特别是失能、患慢性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是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需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失能老年人数量剧增、长期护理供需严重失衡、护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目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建立个人、雇主、政府三方分担缴费的社会保险形式,并配套相应的评估、支付和服务保障制度解决这一问题。本市也相继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制度探索,主要包括民政部门实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卫生计生部门实施的以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为组成部分的老年护理服务,以及人保部门实施的“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上述制度的实施对缓解本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服务对象覆盖有限、筹资支付水平偏低、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修订草案着力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了制度性规定,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应当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等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

目前,在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方面,本市民政、卫生计生、人保等部门分别在各自系统内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老年护理医院,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等领域的需求评估工作,形成了三套评估体系,这些实践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总体上仍存在着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老年人重复接受评估、服务转介机制不畅、政策及资源碎片化等问题,致使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现有养老服务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匹配。修订草案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对其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等进行评估,以确定照料护理需求等级,作为其享受相应的照料护理服务的依据;对其中高龄、无子女的老年人予以优先保障,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适当补贴。

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紧张、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设施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从源头上加强规划指导和调控,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本市人口、公共服务资源、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等因素,组织编制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推进落实。

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资源整合

本市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设施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托养机构、助餐服务点、助老服务社等。这些机构和设施,目前主要以政府兴办运营为主,社会和市场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结合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强烈需求,亟须加大供给和资源整合。为此,《条例(修订草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包括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等;二是对社区中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加强统筹与整合,通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取多样化的社区综合服务;三是发挥养老机构的资源辐射作用,利用其自身设施和服务资源,为社区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相应的延伸服务;四是规定了家庭照顾者支持措施,为失能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临时或短期托养照顾、技能培训、扶助器具租赁等服务;五是制定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篇10

为了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做好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市地处山区,丘陵与山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3%以上,地质环境脆弱,地层岩性复杂,地质构造发育,盆地、阶地内膨胀土广布,地质灾害类型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属省重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根据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4263.11km2,占国土面积的15.65%;中易发区面积6857km2,占国土面积的25.17%;低易发区面积10239.49km2,占国土面积的37.58%;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21359.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8.40%,高出全省18.9个百分点。特别是受“5·12”地震及近两年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隐患急剧增加。目前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851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隐患为主,威胁全市22851户、94311人及78991间房屋、39所学校和多处重要工程设施的安全,潜在威胁财产损失已逾26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将认识和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上来,认真做好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于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统一部署,全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大力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要结合《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0—2020)》整体部署,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将具备搬迁条件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全部搬出,最大程度的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二,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第三、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三、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一)加强调查评价。目前,全市已有七个县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工作,汉台区、城固县、洋县、佛坪县要主动与省上沟通,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工作,并将调查与评价成果作为县(区)人民政府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在科学详查的基础上,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抓紧编制完成市、县《市“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面指导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安排,优先将受威胁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实施避险搬迁。对于搬迁安置点选址,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保新址避开和消除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对象的审查工作,切实做到应搬尽搬,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对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快开展工程治理。地质灾害治理要与基本农田保护、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规划相衔接,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工程应遵循和贯彻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筑节能等理念。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加强争跑项目并做好指导监督;交通运输、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

四、健全群测群防网络

(一)提高群测群防水平。按照陕政发59号文件要求,在县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的基础上,其余各县(区)必须在三年之内达到“十有县”标准。县、镇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每年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基层站、所工作人员、群测群防员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

(二)完善监测预警预报网络。要在今明两年内建立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网络。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要尽快投入使用,勉县、略阳、宁强县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须在今年年底前投入运行,其余各县(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实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相关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通过联合监测预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三)全面开展动态巡查。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每年要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并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乡镇隐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范能力建设

(一)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要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评估,在矿产开发利用之前,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要配套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程。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应进行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避开危险区域。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要主动与驻汉各地勘单位协调沟通,争取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指导,建立与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队伍水平。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发挥市级专家库的作用,加强对县、镇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的检查指导,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防治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于政策倾斜,要按照行政国土面积和地质灾害严重程度合理配备基层国土资源所人员编制。

(三)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要根据辖区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重视应急队伍的组织和建设,保证相应数量的技术人员;按照《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陕政办函〔2010〕142号)要求配置必要的应急车辆、通讯和监测设备,形成软硬件齐备的高效应急工作机制;要及时组织应急调查和落实抢险队伍,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做到“出得去、查得清、报得出、靠得住”,最大限度的消除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强化地质灾害防范。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镇、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镇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并适时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遇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及地震灾害发生时,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灾、险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紧急情况下,镇级人民政府、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五)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演练;县、镇级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

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

(一)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专群结合、群测群防;谁引发、谁治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各县(区)、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