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融合概念范文

时间:2024-03-25 18:0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融合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养融合概念

篇1

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是近年来由政府倡导与推动,整合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从而形成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连续的综合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与实践正处于摸索试点阶段。本文从公共治理视角,对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医养融合实践的研究表明,成都市医养融合机构目前存在行政管理碎片化、跨部门管理协调不足,资金支持及专业人才匮乏,组织间信任及互动机制缺失等问题。建立基于多元主体共享参与,促进医养融合发展的三个保障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及风险共担机制将有助于成都市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公共治理;医养融合;保障机制;网络组织

〔中图分类号〕D6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1-0114-07

医养融合是指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和基本生活照料相结合的养老模式。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医养融合模式正式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四川省于2015年制订出《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明确了四川省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发展的目标与规划。成都市在四川省内较早出台了医养融合相关政策,成都市人民政府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进机构医养融合、推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推进社区医养融合、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进入高龄老人家庭、强化社区老年医疗居家服务功能。

医养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合作治理模式,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跨部门决策及跨行业资源整合。从目前的医养融合相关政策来看,指导性意见较多,明确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较少;对医养融合中现存的如多头领导、医疗机构缺乏合作动力等问题尚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多部门合作缺乏统一的协调与监督主体,将直接影响“医”“养”资源的互通。鉴于此,从公共治理视角探索成都市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医养融合研究现状综述

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老年人健康所带来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于1987年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并于1990年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认为“健康老龄化”不仅是一种医疗保健目标,更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应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诠释〔1〕(邬沧萍、姜向群,1996)。国内关于医养融合的研究是在“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推动下开始的,诸多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养老模式之间的关系。郭东、李惠优等学者(2005)引入“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理念,提出通过医疗和养老机构间的多方式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2〕。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的学者们也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高慧鸽,钟悦文 (2010)指出机构养老发展不够成熟,机构建设尚未完善〔3〕。王荣欣,秦俭等 (2011)认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医疗照顾、上门医疗服务等〔4〕。政府出台医养融合模式相关文件以后,学者开始致力于对医养融合模式的探索。唐钧 (2016)将医养融合模式看作一个整体,要追求整体效应,就必须先使两个“部分”――医疗和护养,充分地分化,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

西方学者对医养融合的研究主要基于养老服务中的整合照料。“整合照料(integrated care)”是英国学者针对老年人口养老、医疗需求提出的一个概念。学者Henk N.和Philip C.B. 认为,整合照料是针对具有相似需求或问题的群体提供多方位、全面的一套计划详细、实施落实的服务和照料〔6〕。Jan Reed 等人(2005)通过进一步研究,指出“整合照料”是一个蕴含多层次内容的复杂概念〔7〕。国外学界普遍认为“整合照料”分为三个层面:体系层面、机构层面和个人层面。Hudson B (2002)针对机构层面,指出养老服务机构内部或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来实现整合照料〔8〕。Leichsenring(2004)整理欧盟九国整合照料各个领域的落实情况〔9〕。Caroline (2003)通过两个机构之间整合资源的案例分析,发现结构性的整合能够有效地将分割、破碎的体系转变成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规划和供给系统〔10〕。著名的PACE计划是美国医养融合有效且成功的模式。Hong-Ting Chan(2008)等认为,PACE服务最大的优点就是整合了经济支持,疾病诊疗和长期照料服务,能使脆弱的老年人在社区得到家庭照顾,同时节约成本〔11〕。但同时PACE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前期大量的投资;未能吸引中等收入群体;初级保健医生的选择和社区医生的参与不足;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力度不够〔12〕。

综上,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医养融合机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针对医养融合网络组织的互动、合作机制的研究尚少。国外的研究则对于机构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资源的整合方面提供了一定借鉴。

本文基于公共治理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成都市典型医养融合机构――成都市慢性病医院进行分析,重点考察其医养融合的合作机制――要素、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医养融合的合作保障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以及风险共担机制,特别是明确了政府在这一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和治理职责。

二、公共治理视角下成都市医养融合实践及问题分析

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以老年病、慢性疾病的治疗康复为重点的专科医院。作为成都市医养融合机构的先行者,该医院医养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渠道(见图1):一是医院开展与其他基层社区合作,并由医院组建专业医疗团队,定期进入合作社区提供老年人的医疗咨询与指导、健康知识宣传以及部分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形成一条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二是医院自身提供老年人的医疗与照护服务,在医院内部涉及医养融合的科室有宁养中心、康复医学科、临终关怀科等。三是基于对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的医疗和老年人照护的经验,成都市慢性病医院还专门开展对老年人照护的护工及管理人员培训,并由成都市政府为其增挂“成都市老年服务示训中心”,以带动培养更多的老年人医疗和健康护理专业人才。

公共治理视角下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是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及个人等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政府在多元化的治理体系中既担负管理社会事务的责任,也承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同时,治理体系中还涉及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及其他社会力量等主体的自治〔13〕。

(一)以政府为中心的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合作

目前政府对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医养融合模式的监管分属两个主管部门:医疗卫生由成都市卫计委直接监管,而养老主要由成都市民政局监管,在护工资质认定以及与社区、养老机构合办养老时,监管主体就是民政局和人社局。

多部门管理仍然体现为碎片化的部门分割式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治理体系。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能力和责任不在于政府的权力大小,也不在于政府的命令或者政府权威的运用,而在于政府能够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对公共事务的解决进行一定的控制和指引〔14〕。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提供养老服务,政府在这样的治理体系对各个服务提供者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引导,但目前成都市医养融合模式中医疗卫生与养老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互不干涉,人、财、物、技术及信息等资源投入也没有完全整合。另一方面,非盈利组织和公民尚未真正进入公共治理,虽有部分私营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但尚未形成政府主导的,普通公民、社区以及医养融合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的四位一体局面。

(二)由政府监管的资金筹集方式融合

成都市慢性病医院运作资金的筹集渠道主要包括政府补贴、慈善机构募集以及机构自身运营收益等。第一,政府方面。成都市慢性病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资金的5%来源于政府,但医养融合模式尚未得到政府的专项资金;在护工培训方面,医院曾得到发改委的一次性配套资金250万;其余的财政补贴主要以基本医疗保险对老人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进行补贴的形式。第二,慈善机构方面。2014年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携手成都市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冠名的爱心助老基金,向社会募集基金用于助老、助医等慈善项目。第三,机构自身运营方面。一方面,医院日常通过提供有偿的老年人卫生医疗服务获得收益。另一方面,该医院拥有一套完整的护工培训体系、管理标准以及收费标准。当老人进入医院后,首先按照ABCDE五个等级对老人的能力进行评估,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服务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然而,资金、机构硬件设施以及专业人才的稀缺,使医养融合服务受到一定限制。成都市慢性病医院目前已签约社区40余家、养老机构10家,但目前社区真正开展服务的只有11家。由于医疗人员、护理人员有限,成都市慢性病医院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再加上医院本身硬件设施不足,医院“走出去”的进程受到一定制约。医疗团队一方面要满足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在社区开展的老年人医疗和护理服务。即使已经形成互惠稳定的网络组织结构,网络组织服务的规模仍以其自身的条件为基础。服务规模若超出医院本身承受能力的范围,开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从现有筹资方式来看,机构自身运营收益是成都市慢性病医院的主要资金来源。针对护工培训或者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政府补贴只停留在一次性补贴或者小数额补贴的状态,政府尚未形成持续、配套的医养融合专项资金体系;而慈善机构募集资金还难以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因此,成都市慢性病医院目前面临硬件设施如床位、 病房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三)基于信任、互惠、稳定的网络合作组织

与基层社区的合作,是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构建医养融合产业联盟的一部分。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在社区基层的医养融合服务多是通过与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约的方式实现的,医院组建包含医生、护士、药师等在内的专项团队,平均每周一次深入社区开展医疗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知识、健康讲堂、健康咨询、部分健康档案管理等;同时也在养老机构内开展一些康复指导、用药指导、营养指导等。这样的三角合作模式使政府、医院、老年人、社区或养老机构之间构建起基于信任、互惠且稳定的网络组织结构。(见图2)

公共治理的网络方式强调声誉、信任、互惠以及相互依存,政府只是影响组织中任务进程的行动者之一,其权力并没有在组织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15〕。成都市慢性病医院目前真正合作运转的只有11家,合作方式以提供简单的医疗、用药指导为主,政府公共治理体系下所承担的公共养老服务职能收效甚微,医养融合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之间、政府与医养融合机构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甚明显,资源的相互交换程度较低,网络组织成员之间有效的协商和持续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四)网络组织成员共享合作的价值

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建立起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走进社区帮助老人开展健康咨询、健康讲堂,这本身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合作也为医院建立起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虽然对基层社区老年人的各项服务都是免费提供的,但对医院来说既是培育市场的行为,又为其扩大了声誉及品牌效应。对社区来说,与医院的合作满足了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的需求。对合作的养老机构来说,与医院的合作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而对老年人来说,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常照料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共享价值与收益形成了合作网络的重要基础。

作为公立医院,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比私立医疗机构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政策、资金、信息、对外合作及技术等支持,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即便如此,该医院依然面临护工资质认定、病房扩建、土地审批及消防等障碍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私营的医养融合所面临的诸多沟通困难。合作机构间尤其是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间共享价值的构建依然是问题所在,进而影响到医养融合的进程。

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医养融合合作实践及问题分析表明,成都市医养融合机构目前存在行政管理碎片化、跨部门管理协调不足,资金支持及专业人才匮乏,组织间信任及互动机制缺失等问题。要化解目前高龄、失能和空巢等特殊老龄群体面临的养老难题,必须立足地方特色,改变 “医”“养”分离的养老现状,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治理方式的创新,促进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建立基于多元主体共享参与,促进医养融合发展的三个保障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将有助于成都市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成都市医养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构建

(一)建立资源配置机制

医养融合模式实质上首先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模式,以实现经济、信息及成果等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运营。

1.经济合作机制。从医养融合模式的公共服务性质出发,政府首先需要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采取“政府+社会+个人”三方筹资模式。在医院与养老院之间需设有一个缓冲地带,建立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发展专项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鼓励引导银行的信贷支持(见图3)。

对新办的医养融合机构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量化、可操作化。卫生、社保、民政和老龄等政府职能部门需加强横向联系,建立相对集中的、统一和独立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支付机构。医养融合服务需要纳入医疗报销体系,确保医保费用预算指标合理增长,加大对慢性病、大病费用的支付额度。同时,加大引入第三方筹资,并对第三方机构的准入条件和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国土、住建等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推进医养融合机构用地的专门化,为其发展扫除用地障碍。实现医养融合机构间人员、技术、服务流通化。

2.信息共享机制。现代信息技术为医养融合模式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探索将养老机构内及附近社区老年健康档案上传至“云端”,为机构内的老人、周边社区和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管理、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等服务。

为提高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效率,卫生系统应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逐步完善养老基本信息和医疗健康信息,并与其他系统对接,组建医养融合服务信息库,以便医疗机构面向签约养老机构开展远程会诊、监护、诊断,实现病历及健康档案等信息的共享,真正建立起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合作模式;相关机构应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搭建健康养老商业化平台,针对居家点分散、服务多元化、行业专业化的特点,利用高效、易整合的网络,实现线上营销、定制、支付等服务,高效分配线下专业化、多元化服务等。通过对老年人身体情况的实时跟踪,实现专家资源的共建共享。(见图4)

3.成果共享机制。收益与责任并存,只有成果共享,才能有效实现责任共担。目前成都市医养融合事业亟待大力建设发展,打破单一运营模式,构建网络式或联盟经营机制,实现多方参与,共赢共享,从而实现将优质服务输送给老年人口,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建立监督评价机制

上海市的医养融合工作是由卫生和民政两个部门共同推进,统一由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将有利于明确责任主体,而成都市目前建立了健康服务领导小组,涉及40多个工作部门,医养融合只是其领导小组的工作之一,尚未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对医养融合项目的推进效果尚不明显。

医养融合行业目前基本依靠行政命令进行资源调配及行业管理,而法律手段及其他间接的市场管理手段缺乏。通过法律将医养融合产业的资源调配、行业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同时,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评价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卫生部门、民政部门、人社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连续、规范的监督评价体系。建立起第三方监督评价体系。一方面,由社区、街道、居委会和社区老年人协会对医养融合服务的提供者进行监督,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也应建立起第三方社会机构的专业评估标准,对医养融合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支持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促进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一方面,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设计开发适合医养融合行业的商业保险,如护理险、健康寿险、意外险等险种,发挥其风险分担作用,减小老年人的支出压力,降低医养融合机构运行成本,从而减轻社会保障压力。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在医养融合模式中各主体明确其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对每一环节严格实行问责制,明确责任追究的主管机关和追究程序,分级、分类别追究不同人员的责任。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相应主体承担责任,避免出现责任推诿,也减少因责任划分不明确造成的经济成本,实现风险共担。

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决定了我国未来医养融合的发展将更加偏重于基于社区的多元服务网络组织的建立。这些网络组织将得益于以政府为中心,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协作治理理念及高效的治理工具的运用,从而确保包括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在内的每个老人都能得到专业化、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整合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J〕. 中国社会科学,1996,(5).

〔2〕郭东,李惠优,李绪贤,官计彬. 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21).

〔3〕高慧鸽,钟悦文. 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决策探索,2010,(3).

〔4〕王荣欣,秦俭,汤哲. 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及医疗服务需求〔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

〔5〕唐钧. 关于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服务的系统思考〔J〕. 党政研究,2016,(3).

〔6〕Henk N. & Philip C. B. Integrating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A resource book for managers 〔M〕. Dublin: European Health Management.

〔7〕Jan Reed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ore 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2005, 5(14):pp.1-8.

〔8〕Hudson B. Interprofessionality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the' Achilles' heel of partnership 〔J〕.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2002,16(1):pp.7-17.

〔9〕Leichsenring K, Alaszewski AM, editors. Providing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for older persons 〔M〕. A European overview of issues at stake. Aldershot: Ashgate, 2004.

〔10〕Caroline Glendinning. Breaking down barriers: integrating health and care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in England 〔J〕. Health Policy, 2003, 65:pp.139-151.

〔11〕Hong-Ting Chan, Shih-Jung Cheng, Hwei-Jeh Su. Integrated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008, 2(4):pp.167C171.

〔12〕Emily B. Jones, PhD, MPP, and LeightonKu, PhD, MPH. Sharing a Playbook: Integrated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m J Public Health, 2015, 105: pp.2028C2034.

篇2

一、建成完工的项目

一是世外桃源项目。由世外桃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17公顷,累计完成投资3200万元,项目已经竣工并投入运营。建设完成了旅游服务中心、独立木屋多功能会议室。真人CS场地和设备等设施建设,10000平方米的滑雪场、7条雪圈滑道、雪地CS、嬉雪娱乐项目等。世外桃源是集体验式教育,拓展培训、餐饮、住宿、休闲、有氧运动、采摘、乡村旅游开发、有机食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企业。

二是马鞍山果蔬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园区项目。该项目由省宝捷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设地点马鞍镇东风村,已累计投资1.9亿元。园区占地800亩。建设完成了生态采摘园、儿童游乐园、温泉宾馆、满族风情园,果蔬养殖栽培技术研发中心。建成标准温室大棚200栋,栽植欧美大樱桃、葡萄、苹果、白桃各、草莓、蔬菜、火龙果等,还有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冬钓馆、儿童乐园、水上大世界。项目已竣工并投入运营。

二、正在建设的项目

一是火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

火山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由深圳尚易投资集团投资建设,位于县大孤山镇。项目区以打造集产业、旅游、社区、人文于一体,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温泉度假小镇、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医养社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项目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0亿元。2014年开工建设,计划2029年10月竣工。主要建设六大板块项目:大孤山风景区主题公园、悦如火山温泉文化旅游博览园、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院士创新基地)、欢欣岭山水博览园、满族文化博览园、医养社区。

项目总体完成情况: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亿元,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主要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绿化美化、征地,打造温泉井、栽植各类景观苗木等。悦如火山温泉文化旅游博览园土建主体已完成约60%。下半年继续完成土建、精装修、设备安装,以及室外综合管网工程、室内外景观工程,预计2021年7月份营业。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院士创新基地)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已经完成第三稿评定,培育储备各类景观绿化苗木约20万株。医养社区项目,已经完成概念规划设计,正在报批报建阶段。欢欣岭山水博览园项目,已完成水库使用权租赁,概念规划已经完成。

二是“满乡风情·七彩”文旅特色小镇项目。“满乡风情·七彩”文旅特色小镇位于镇东新村,系省铠绎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34.54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建设完成了四季果蔬园,栽植各种果树、风景树40余万株;中草药基地栽、种金莲花等名贵观赏中药材800亩,完成132栋大棚建设;修筑路基30公里,打抗旱井30眼,修建塘坝5座。建成采摘住宿接待中心用房1处,2000平停车场。温泉酒店现已经完成6层主体建设。满族四合院已开工,正在建设中。

三是生态游乐园项目。

由生态旅游乐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位于马鞍镇铁炉村,总占地面积176公顷。总投资3.36亿元。2017年开工建设,按照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300万元,进行规划设计,修建景区道路、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了260张床位的公寓,12栋大棚;种植5公顷花海,对景区绿化美化。全力打造花海景观、生态采摘,绿色种养殖,集满族民俗乡情文化、运动休闲文化等深度融合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建设。

四是发展有限公司旅游项目

发展有限公司旅游项目由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投资建设。项目位于头道村高家屯,项目计划总占地面积800亩,计划总投资2.8亿人民币。本项目以的特色满族文化为核心,以复兴满族文化为目的,建设满族特色度假村,发展乡村民宿、满族科普教育基地、特色民族服装、民族特色玉石艺术品、新型康养中心、新农业种植、无人机智能田间管理、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相关项目立体化展开,预计三年内完成建设目标,阶梯式展开运营。

目前,该项目有序进行,立体化展开,投资逐步稳健落实,投资概况如下:项目已累计投资1040万元,今年投资620万元。已建成特色民宿示范院落、康养漂浮中心,正在建设(玉)加工中心、河道修护(基础建设),新农业红菇娘种植项目在实验中。

三、正在招商的项目

牧情谷提升改造项目正在对外招商。

篇3

保险企业跨界到养老服务中,所选取的养老服务模式也各有不同。有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入口,投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公司,打造互联网+时代一体化养老;有的从社区养老着手,在一二线城市中,通过竞标地产的方式建立属于自己的养老社区,采用高端护理模式,打造全护理概念。在建立养老社区的同时,保险企业还建立了健康养老体验中心,注重线下养老体验式服务,形成休闲养生、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多种业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例如,由泰康人寿投资建设的国际标准大型综合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已在北京市昌平区投入试运营。社区总建筑面积约31 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3000 户约4500 位老人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的社区服务体系由生活服务体系、医养康复体系、活力文化体系三大部分构成,包括日常生活服务、餐饮服务、健康管理、专业护理、医疗问诊、康体娱乐、活力课程和社工服务等,全方位满足入住长者的综合需求。

养老业务拓展需要大量人才,2016 年3 月,泰康人寿与北京、上海等地20 余所开设护理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破解养老人才短缺问题。

保险企业切入养老,一般都是大手笔,并迅速铺开,要取得规模效应,对资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对于善于资本腾挪的保险企业来说,似乎并非难事。大型保险企业选择以投资商、运营商一体化的全资运营模式,通过自建+ 控股+ 合作的方式培养体系化的养老服务能力。还有一些保险企业采用股权合作模式,与开发商联合成立股份公司,该模式有望成为国内保险公司进军养老地产的主要模式。

而在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渠道以间接投资为主,保险公司大都不直接参与养老社区开发建设。保险公司通过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成为养老住宅的持有者,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2013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2014 年8 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但对保险公司自身来讲,在进军养老项目前必须选准市场定位和盈利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点及盈利模式。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养老项目多集中在地产领域,以养老社区的形式切入,其中并不排除圈地嫌疑。而持续的低入住率,让险资们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让其对养老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平安集团子公司平安不动产的养老地产项目合悦,在2015 年春节后进行封盘。该项目以全龄化全方位社区服务为特色,提供颐养身心的全方位服务。据悉,合悦项目并未叫停,仅是暂时封盘。但外界对于平安不动产关注不是这一项目的暂时停滞,更多的是质疑其以养老名义圈地,但平安不动产方并未做出回复。

剥离房地产属性,养老社区并非暴利、高盈利的投资项目,其投资周期也许要长达8 至10 年。在项目投入前期,能维持收支平衡已较为不易。目前从各养老社区运行的情况来看,其短期收益大概仅为5% 至6%,若收益要达到8% 至10% 之间,则需要10至20 年的投资周期。

篇4

关键词:智慧养老;养老体系;顶层设计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属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4亿,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空巢老人”“未富先老”等现象随之而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协同和共生等特性,使得人们在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时,自然而然的转向了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对智慧养老的概念、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策略对策等方面的梳理,从政府、公众、产业的需求出发,提出了我国发展智慧养老的对策建议。

二、 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直接使得国家在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养老服务等方面面临不断攀升的人、财、物压力。另一方面,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导致我国人口的高流动性,间接阻碍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因此,在“十三五”这一新时期,采取有效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从结构上优化养老金制度并做好相应的财务准备已经迫在眉睫。

从微观层面来看,老年人口的增加还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现有家庭在以下六个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4-2-1”的家庭结构模式让老人无人照顾、年轻人压力重大的矛盾凸显,“老有所养”受冲击;“医养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看病难”“报销难”“养护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老有所医”受阻碍;目前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机构较少顾及老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从而使一些老人在退休后产生“精神贫困化”的症状,“老有所乐”被忽视;当前未能真正从老年人的认知结构、知识背景、情感动机和现实需求等角度深入探索老龄教育的发展理念、内容和形式,“老有所学”受阻碍;目前很多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都存在较大的隐患,相关法规和政策缺乏,“老有所住”遇窘境;目前养老制度、养老政策和相应的养老模式和结构都无法很好地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才干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老有所为”难实现。

三、 智慧养老的定义及优势

1. 智慧养老的定义。“智慧养老”最早是来自英国的生命信托基金会,起初也被称为“智能化家居养老”,意指通过物联网等技术随时随地、全方位监控老年人的各种信息,让老年人在家就过上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如通过地面安全传感器,可以在老人摔倒的时候发出警报等。而后很多学者对“智慧养老”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如郑世宝(2014)提出智慧养老的概念,指出智慧养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综合性、线上线下、医养融合、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左美云(2014)强调智慧养老从衣食住行、娱乐、健康等方面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务,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忘帮助其体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

现在的智慧养老更多的强调智慧、更加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层面、也更加注重多个主体(老人、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的协作。因此,智慧养老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结合传统家庭、社区、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将各方紧密联系起来,满足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致力于为老年人打造更加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环境的新型现代养老模式。

2. 智慧养老的优势。传统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家庭、机构和社区。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即家庭养老,老人在家中自我照顾、由子女照顾、请保姆照顾或由专业服务组织定期提供上门服务。但是该模式存在老人自理有安全隐患、子女忙于工作而照顾不周、专人照顾服务费用过高等问题。以养老机构为核心的养老即机构养老,老人在养老机构接受统一的养老服务,难以实现个性化需求。以社区为核心的养老即社区养老,社区以家庭为单位,合作养老机构承担养老服务责任。在该模式下,老人服务消费意识不足,导致有些服务少有老人问津,服务提供商在运营初期存在严峻的生存问题。而“智慧养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构建的高科技集成平台可以应用于任何传统的养老模式,对其服务进行整合和改善。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智慧养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服务能力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从多个层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智慧养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老化智能设备,可以解决护理人员不足及护理费用过高的问题,提高了服务工作的水平,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实现服务的优质和高效。同时,依托社会公共信息平台或单独建设的智慧养老系统,将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对接,为老人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实现服务的供需平衡。此外,通过对涉老数据的收集,建立老人基本信息数据库,为政府给予老人相关补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提高政府为老服务能力。

在服务形式方面,运用实惠便捷的包对点服务形式,从家庭及社区层面创新社会保障形式。传统养老的服务形式主要有点对点、包对包两种。点对点服务形式,即老人在家接受钟点工或保姆的上门服务,该服务形式针对性强,能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但成本较高,且需要较多的人力。包对包服务形式,即将老人集中在一起,提供统一的养老服务,该服务形式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但服务较为单一,众口难调。“智慧养老”打破以上两种服务形式,运用相关技术将养老信息集成到一个载体,该载体同时连接个人(点)和服务终端(服务包),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为老人提供多样化选择,实现“自助式”服务。

在服务内容方面,满足老人多层次需求,从个人层面落实社会保障内容。传统的照护和医疗等方面的服务普遍位于需求层次的低端,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服务内容已经难以满足老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智慧养老”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助老”范畴,同时兼顾“孝老”和“用老”,让老人摆脱被“监控”、被“服务”的束缚感,通过“嵌入”的方式进行智能提示来提供友好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实现被尊重的需求。“智慧用老”即通过网络技术及社交平台,利用老人的经验智慧,使老人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实现老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智慧养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顺应“互联网+”的浪潮,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现代科技技术,建立起连接老人、家庭、社区、机构及政府的适应性系统,是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四、 发展现状

1. 发展情况。

(1)国外智慧养老的发展情况。英国、美国等国家已率先进行了有关智慧养老项目的实践,并获得一定的成效。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就有很多门诊都安装了“远程医疗”网络,服务对象的三成都是老人。投入使用后有效的提高了服务效率,并减少了护理费用。英国则使用了机器人护士,服务于家庭或社区。不仅可以完成日常护理,还能够与老人互动,为老人提供咨询建议。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将智慧的理念运用到老年公寓的建设中,通过在家具、地板中植入芯片等方式实现老人生活远程监控。“机器外套”是日本一所大学专门为行动困难、肌肉萎缩的老年人设置的,现已被普遍推广。

(2)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智慧养老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已有很多优质的智慧养老项目得到实施。如全国老龄办计划在全国推进“智能化养老试验基地”建设,并批准筹建全国智能化养老和全国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乌镇联合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引进椿熙堂项目,拟建设惠及全镇的“物联网+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长沙韶山路社区上线了“康乃馨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智能终端和体检设备为老人提供远程高科技养老服务;常熟市建设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出“CCHC持续照料社区”模式,打造“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养老体系;也积极行动,以“互联网+”为抓手,构建“一台五网”智慧养老应用体系,通过为老服务热线对接需求与服务,实现多样化养老。老年信息科技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方兴未艾,动力十足。

2. 存在问题。

(1)规范化管理机制、统一信息化标准缺失。智慧养老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规范的管理机制就会造成养老服务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低下、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需要有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提供保障,而从当前来看,不仅不同省份的智能养老产品差异很大,就连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相关资源的浪费,使得经验的总结和分享没有规范化,不利于推广,同时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信息化产业发展。

(2)老龄社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力度不够。目前智慧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当前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领域相关的产品上;智慧养老的系统和平台虽然由政府主导,但大多数还是分而建之、分而治之,并没有从全局进行规划和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存在譬如重复建设、多头管理、无人问津、沟通不畅、体制桎梏等问题;另外,我国养老领域还存在政策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力度不够。

(3)养老信息化建设滞后,智慧养老面临技术发展障碍。当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刚刚起步,物联网、信息安全等相关技术还处在萌芽期,甚至在某些技术方面仍相对空白。在智能终端上的体现尤为明显,有些终端检测存在误差,售后服务滞后,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同时信息安全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

(4)优质智慧养老项目覆盖面过窄。通过比较养老信息平台的覆盖面,可以发现当前已推广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设备配置以及技术水平相对有限。烟台、南京、北京等地的智慧养老项目有些仅仅覆盖了部分小区和福利院,多种类似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等优质产品完全可以大范围推广,使更多老人受益,但事实却仅仅覆盖一小部分人群。由此可见,智慧养老的优质项目推广范围有限,并未得到真正的推广。

(5)智慧养老项目普遍缺乏专业团队。在当前的智慧养老项目中,缺乏专门负责的团队进行持续推动,难以很好的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很多涉及技术的专业知识,削弱了专业化。此外,对于如何科学有效接近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等问题,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才能制定出更加具体、可靠的方案。

五、 发展对策

1. 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标准建设、规范先行。建立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推进智慧养老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为老服务发展的保障。从业务需求的角度看,相关标准规范应涵盖智慧养老事业、智慧养老产业和智慧养老服务三个方面。从项目实施的过程看,需要制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做出制度性和流程性的规范;从项目覆盖的技术角度看,需要制订所涉及的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物联/互联技术等做出技术性的标准和规范;从项目的层次结构上看,需要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层标准、信息数据资源层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层标准、信息应用系统接入标准;从项目整体性上看,需要形成总体建设运营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和标准规范的评价体系。

2. 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涵盖了体制机制改革、标准制定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能够在智慧养老的概念下有效的对接。其实现路径为:

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和集中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智慧养老云平台,汇总全国老年人各项基础信息到一个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为老龄事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涉老数据的集中和贯通,形成智慧养老的数据基础;

篇5

【关键词】和谐;医患关系;医疗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3-02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患者的价值观、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医患矛盾日趋加剧,医患纠纷的发生率逐步上升[1]。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我国社会和各级医院管理者应当迫切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和谐医患关系的涵义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从狭义上讲,医患关系是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既是指一医一患的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反映的是医患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医患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双方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患者寻求医疗服务就是希望寻求一种尊重、关心与爱,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就是寻求一种认可、尊重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2]。广义的医患关系不仅表现为人际关系,还体现为一种社会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主的群体在诊疗或缓解患者疾病中所建立的关系。它建立在社会经济关系和卫生经济关系上,受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经济水平支配[3]。因此,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就是反映他们在经济状况、文化水平、思想修养、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和谐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患方)在医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协调匀称的相互关系。既是在医学活动的过程中医患之间形成的和睦、融洽、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积极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合关系,遇到矛盾与纠纷,从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角度出发,能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加以解决的平等关系。

2 目前医患关系存在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上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医方和患方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基本的信任

医患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关系淡化。部分医务人员只重视“病”不重视人,表达言语过于简单,态度相对冷淡,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4]。由信任危机而导致医生权威的下降和患者自主性的增强,更加拉大了医患关系之间的情感距离,出现了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劳动的不理解和不尊重,甚至还出现侮辱和殴打医务人员,打砸医院设备物品等事件。

2.2 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多元化

医患关系在医疗活动中由技术性关系和非技术性关系两部分组成。日趋多元化的医患关系在涉及技术性的因素的同时,更包括医患双方个体及群体的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状态、认知水平、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和医疗环境、服务流程等诸多非技术型因素[5]。

2.3 医患双方的要求在变化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患双方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现代医学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这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患者时,既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致病因素,又要重视患者的社会文化心理状态及要求,尤其要重视患者的权利,即医疗行为必须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病”为中心。与之伴来的是患者对医疗过程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环境、服务流程、服务态度、医疗费用等),这也会加大形成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机率。

3 对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分析

3.1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滞后、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改革始终没有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机制。政府提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城镇广大职工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而实际改革后,药品价格不降反升。药价的居高不下突出反映出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未能及时得到解决,更激起了群众的不满。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医患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公平性差,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过大,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形,导致了患者沉重的医疗负担,从而医患关系紧张。

3.2 政府投入不足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后,政府对医疗事业投入不足。据统计,美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而中国2002年卫生总费用虽达到GDP的5.42%,但中央财政的投入仅占卫生总费用的15.2%[6]。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缺乏中央财政的拨款,医院的收支难以平衡,医药部门引进的新药品、新技术和设备等又提升了医疗费用,高价药品和高档仪器检查是医院医院盈利的最重要的手段,这致使很多患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加重了患者的负担。矛盾直接转换成医患冲突,医院成为冲突的发生地[7]。

3.3 医患双方角色意识的差异

医疗实践证实,不少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对医疗行为所具有的不同角色意识导致对相同问题不同的归因所引起的。医生的角色意识形成的主导思维是: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是否是疾病的演化趋势,是否是技术水平与设备性能的问题。而患方的角色意识产生的主导思维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权益是否受损,医方是否有责任,怎样才能获取最佳补偿。医方从专业标准角度归因为正常的诊疗结果,而患者却可能归因为医方诊疗的失误或事故,片面地追究医方责任[8]。

3.4 医患双方的沟通不到位

医患双方医疗诊治过程中,过多强调“病”而靠仪器设备,忽视了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往往也是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患者来求医时,饱受身体上的苦楚,必然希望能与医务人员进行平等的交流,获得尊重并得到医务人员对其的关爱和体贴。一旦医务人员的表情、语气、态度稍有变化,便很容易引起患者对其的误会和不理解,造成双方沟通不畅,继而影响到医患双方的关系。

3.5 新闻媒体的影响

医生与患者本在同一战线,一起对抗疾病,而媒体却将医生和患者化成两个对立面。部分媒体的不当报道,产生了不良的舆论导向,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某些报社记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大肆炒作,恶意夸大医疗中的个别现象,如医院收费高、医疗事故多、医生拿回扣等,忽视了医生的兢兢业业。这对医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客观上导致医务人员的压抑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医生的态度冷淡,从而加重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3.6 处理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对医患关系的性质与调整的适用法律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医法两家难成共识,以至于医疗主体在医疗行为与医疗纠纷中经常难以明确归结出原因和解决办法。从而造成往往医患纠纷耗时耗力,小事拖大,更加固化争端两方的“敌对”关系。

4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构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因素的,缓解医患关系的对策也是多方面构成的。

4.1 继续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风险社会分担机制,完善医疗保障体系。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使公众可以普遍获得医疗保障。这样低收入的患者不会因为费用问题引发医疗纠纷和医患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缓医患之间的紧张态势。

4.2 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部分医院的经营失范行为与政府的投入不足有着一定的关系,政府应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医疗的责任。加强对医药生产、流通、销售领域的监管,理顺医疗收费价格,改“以药养医”为“以医养医”,转变医院收入的来源。

4.3 医患双方角色立场互换,理解对方

转变医患双方的对立立场,建立亲密、共同参与的观念。由于医患双方的认知面、要求、想法等不同,面对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为转变这一现象,在医患双方遇到医疗问题或纠纷有分歧时,应当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问题,充分尊重、理解对方

4.4 加强医患交流,畅通医患沟通渠道

医患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是造成医患之间存在不理解,不相信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医务人员是关键。医务人员应当主动沟通,多为患者考虑,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照顾,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同时患者也应尊重、相信、理解医务人员,毕竟医疗诊治仍然受到如今技术水平的限制,面对不好的结果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责任全推到医务人员身上。只有加强医患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形成融洽的医患关系。

4.5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公正评价医务工作

新闻媒体是医院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医院也应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在媒体介入一些医疗事件时,应采取主动积极、合作的态度,既是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媒体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报道。新闻媒体也应在客观公正报道医疗活动的同时,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给予公正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得医患双方相互信任、理解,消除彼此的猜忌和疑虑,促成医患之间关系的正常发展。

4.6 完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医患关系的法律法规

医学科学是所有科学领域中最难的一门科学,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身,有太多的未知领域,决定了医疗服务具有高风险性[9]。在医疗纠纷事件中,往往责任的归属方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明确,对事件责任的处理过程也并不顺利。只有建立健全有关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立法上平衡医患双方的权益,缓和医患双方的矛盾。这既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又能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5 小结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败。只有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维护好医患双方的利益和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锦宇,朱庆生,李明全. 应注意培养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 医学与社会,2003,16(1):59-60.

[2] 董军,李小华.CRM对完善医患关系的作用[J]. 中国医院管理,2002,22(11):49.

[3] 姜国和. 适应社会经济形势,转变医患伦理观念[J]. 医学与哲学,2002(1):41-43.

[4] 马静松,史也夫. 新时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中国医院管理,2007,27(8).

[5] 李勇,姬军生. 审视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 重庆医学,2007,36(1).

[6] 赵虹. 医患关系不和谐因素的研究进展. 医学与社会,2011,24(7).

[7] 董桂玲. 浅谈医患关系的焦点[J]. 医药与保健,2009,17(1):28-30

篇6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医疗行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840.684;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2

一、医疗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

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国计民生,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呈现出公平、普惠、非营利的基本特点[1]。但自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改革至今,医院越来越注重对于自身利润的追求,由此而引发医疗消费上涨过快,人民群众普遍感觉“看病难、看病贵”,而这一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究其原因,第一是由于就医人数的增多造成。人口数量在增长的同时,经济也在增长,人们除了满足温饱,更多的开始关注健康的维护与疾病的治疗。一旦有了疾病,更多的选择积极的寻医问药,到医院诊治。另一方面,现代人们饮食起居无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以及三高的饮食结构导致人们体质下降,发病率上升,就医率增高。最后再加上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少数地区或者少数医院,导致就医过度集中,人民群众无不抱怨“看病真难”。

原因第二则是药价虚高、检查项目过多,检查费用高等因素造成的医疗价格的过快上涨。医疗价格的过快上涨成为了广大群众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疾病的时候,往往会不堪重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很多家庭真实的写照。

2.公立、非盈利性医院政府投入不足

公立、非营利性医院占据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绝大部分比重。然而这些医院的建设和投入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然而,这部分的投入相比医院快速的发展而言,杯水车薪。因此,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只能通过诊疗业务收费来维持[2]。

与此同时,医院要维持运转就需要较高的成本。医院之间会通过新设备、新病房、新大楼、新就医环境等来竞争,而这些竞争需要高投入,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面对这些,医院除了治病救人,还需要考虑如何开源节流。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医院各职能科室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医疗从业人员工资、奖金、福利等收入的重要来源。

3.医疗纠纷突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众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医患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以前的和谐共处变得越来越紧张,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的治疗技术、新药品的使用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增长了医疗行为的风险,增加了医疗行为的难度。另一方面,很多疾病至今仍存在很多未知性与病情转变的突发性,有的甚至是无法预测,无法避免、无法治愈的。由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专业知识的缺乏,再加上与医护人员沟通不够,甚至是“医闹”的非法参与、舆论的不正确引导与宣传,往往会引发矛盾,造成纠纷。

不可忽略的是,许多患者为了治病几乎是花费全部积蓄,甚至要举债就医,花了很多钱,却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从而采取不理智的维权方式,导致了医患矛盾的多发和升级。

二、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

1.商业健康保险定义及其转变

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义在我国保监会颁发的文件当中被两次提及,第一次是在2006年保监会《商业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二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商业健康保险的险种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第二次是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的第一条,再次对商业健康保险进行的重新的定义。第二次定义与第一次相比有两点明显的区别。一是扩大了商业健康保险承保的范围,从原来的仅仅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变成了因健康原因和因医疗行为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二是增加了相关的险种业务,增加了医疗意外保险、医疗责任保险。这为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在概念上和政策上提供了依据。

2.商业健康保险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商业健康保险的目的不仅仅是在疾病发生以后的对其费用进行补偿,更重要的应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促进被保险人的身体健康为最终目的。保险公司可以提供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和疾病后的康复等多种项目的健康管理服务,在正确健康管理观念的指导下,促进和鼓励客户保持身体的健康,降低疾病发生率,降低就医率,从而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为积极应对健康问题和挑战,《“健康中国2020”鹇匝星杀ǜ妗贩直2008年启动、2012年正式,首次提出突破医疗卫生局限进行大健康管理的建议。2012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其中就包括健康管理。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9月,保监会了《关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六条明确要求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

从以上国家的宏观政策不难看出,商业健康保险不仅仅只是承担保险事故发生后的保险金的给付,更重要的还包括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健康管理理念的引入,保险公司将单纯的事后赔付(给付)模式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赔付(给付)全过程的保险保障及服务模式。这样的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手段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从而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减少赔付金额。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以“健康保障+健康管理”为标志的“大健康险”产品既是未来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领域,也必将成为未来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3.商业健康保险化解医疗纠纷

在医疗纠纷中,使用最多的方式是医患双方协商解决[3]。其次是诉讼,卫生行政调解次之。在近几年,人民调解作为一种新兴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逐步受到关注和认同[4]。

商业健康保险除了针对个人提供健康保障之外,也是针对医疗风险的一种保险实务。在最新的商业健康保险定义中,已经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可以分散和转嫁医疗执业风险,新增了医疗意外险和医疗责任险。2014年10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4〕50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第三点明确提出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以及其他形式的医疗执业类别保险的发展。这一意见充分表明,国家希望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机制来分散医疗执业中的风险,促进医疗纠纷的化解和处置,保障正常医疗秩序,推动建立平等和谐医患关系。

4.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疗机构的改革

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不仅仅是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者好补充医疗保险的经营者,而且是医疗机构改革的参与者。商业健康保险将会助推公立医院的改革以及私立医院的兼并重组、股权合作,将产业触角深入到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领域。养老机构的开设,私立医院的建设,“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5]。

2014年10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引导保险机构投资健康服务产业,以出资新建等方式新k医疗、社区养老、健康体检等服务机构,承接商业保险有关服务。建立以商业健康保险为核心,衔接医疗、养老、护理、健康管理服务的健康产业链,提供系统化的养老、护理、保健、疾病管理等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宋瑞霖,张正光.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挑战的深层思考.中国新药杂志,2009,21.

[2]张子扬,张国栋,姜玉泰.过度医疗不止,看病贵难解.大众日报,2011-3-5(4版).

[3]李丽洁.我国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多元化构建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09):39-42.

篇7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我们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在医家圣书《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这一养生观念。近年来,在中医界,“治未病”这一观念又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大家的重视。许多朋友都很关心“治未病”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样指导我们日常的保健养生呢?

何为“治未病”?

2010年1月16日,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传播“治未病”理念,总结完善服务模式及服务规范,探讨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推动“治未病”的科学研究,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加快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治未病”已成为我们当今谈论健康的主导话题。当我们翻开“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的论著时,我们不难发现“治未病”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治病必求于本”,探讨“治未病”的理念,普及“治未病”知识,对于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中医药学,发扬广大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实,“治未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既是中国传统哲学“道无”的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医学“医道”的智慧。

故事一

话说古代神医扁鹊,因为医术高明,能让危重病人起死回生,而名扬天下。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部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这是中医的至高境界,所以他的医术最高明。而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他就能药到痛除,但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这时治病效果最明显,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故事二:

有一次扁鹊晋见齐恒侯,通过近距离相见,发现齐恒侯气色异常,便坦率地对齐恒侯说,君王有病,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齐恒侯不信,还对此很不高兴。过些时候,扁鹊再度晋见齐恒侯时说,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还会深入。齐恒侯仍不信,且更加不高兴,认为扁鹊是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见到齐恒侯时,便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可用熨药治疗,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取效,在肠胃可服汤药酒药调治,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大王的病已到骨髓,我已无能为力。5天后桓公全身疼痛难忍,赶紧找扁鹊治病,此时扁鹊已逃往秦国。桓公后悔莫及,在痛苦中死去。

这两个传说,讲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核心理念――良医治未病。先秦时人们认识到,人的健康至重病有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预防变化的发生,比治理变化结果更容易,对人体健康更有利,因此倡导未病预防,已病早治,重病防变,提出了“治未病”的科学论断。阐述了以预防为主,寓预防于治疗之中的治未病核心思想。

很显然,“治未病”概念可以让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有更高的期待。

亚健康人群的福音

自2008年国家中医药治理局特别发起了中医“治未病”安康工程以来,在各地纷纷成立中医“治未病”试点,到2010年,我国已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相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防备保健服务体系框架。

就让我们来看看“治未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福音――“治未病”改变了她的失眠

主人公资料:谢娜,35岁,广州某私营企业老板,已婚

谢娜忙于生意,饮食无常,昼夜颠倒,慢慢地患上了神经衰弱。如今她已被失眠困扰了几年,吃安眠药都不见效,每次入睡的时间最多持续两个小时。于是,她慕名来到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医生先让谢娜填写了一份体质情况调查表,对她的自我感觉、自主症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又对她进行了面诊,把脉、看气色;然后,医生让她进行仪器检查。谢娜告诉医生,她刚在别的医院进行过系统体检,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笑着说,这台仪器进行的是功能检测,它不同于普通的体检,普通的体检主要是发现已经发生的器质性病变,而这个检测系统能准确地评估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状态(包括经络功能),预测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疾病发展方向。谢娜欣然同意。

谢娜被带到一台仪器前,医生让她坐到仪器前面的高凳上,让她把两只手掌按在仪器的两块金属板上,两只脚掌踏在桌下的两块金属板上,她的额头两侧也贴上了两块小金属片。这六块金属模样的东西实际上是六个电极,通过它们,只需五分钟,计算机就能扫描全身。检测完后,仪器的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转动着的五颜六色的人体模型,各种颜色就代表了她体内各个系统的不同功能状态。检查结果显示,谢娜的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系统功能偏低、氧自由基增多、抗衰老功能减弱。

根据以上种种检查,医生最后判定,谢娜属阳虚和气郁混合体质。

体质辨识后,谢娜被带到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在这里坐诊的中医药专家将为她量身打造一套远离疾病的“锦囊妙计”。医生问谢娜:“你是不是很容易上火?”谢娜说:“是啊!吃点煎炸食品或辣椒就上火,咽喉痛,大便干结,所以我经常要喝凉茶。”医生连忙摆手,说:“凉茶不适合你。你动不动就上火,是因为阳虚。你以为是湿热,就喝凉茶,这会让你的阳虚更厉害。大便干结,并不是火气大,是因为阳虚而动力不够,不能每天排便造成的。总喝凉茶虽然能缓解咽喉肿痛、大便干结,但那是暂时的,长远来说对你的身体不利,越喝你的体质越差!你适合吃的食物应该是这些……”听着医生的详细讲解,谢娜恍然大悟。

做完膳食指导,医生又对谢娜的起居和运动养生进行指导。“阳虚体质的人不适合整天呆在空调房里,这样伤阳气,应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吸纳自然界的阳气,这对身体非常有利。不要以为运动就一定要打球、游泳,对于阳虚的人来说,走路也是很好的运动。”

医生还告诉了谢娜适合她自身情况的穴位和经络自我保健方法。“你的心包经功能亢进,也就是俗称‘心火旺’,很容易睡眠不安稳。你可以经常揉捏手臂上的心包经,它位于上臂内侧中线位置,这对你的睡眠有帮助。”谢娜对自己面色枯黄多斑耿耿于怀,请教医生有什么妙计可以改善面色。医生说:“你没事就捶捶胃经吧,它位于大腿正面外侧,这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多捶对改善面色很有帮助。

医生的谆谆嘱咐让谢娜受益匪浅。针对谢娜的失眠症状,结合她的体质,医生给她开了一些中药回家服用。医生建议她在服药的同时尝试传统疗法,比如雷火灸疗法和针灸里的腹针疗法。谢娜遵从了医生的建议,

到治未病中心的传统疗法中心进行了理疗。一个星期后,谢娜准时到医院复诊。她欣喜地告诉医生,她可以连续睡4个小时了。第三次来医院时,谢娜又带来了好消息:在安眠药减半的情况下,她前一天晚上一觉睡到了天亮,连续5个小时没醒过!医生让她大胆地甩掉安眠药。

其实,像谢娜这种检查不出器质性问题,却整天头痛、经常感冒、出汗多、睡眠差的人,多属亚健康人群。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健康白皮书》,以国内31个省、直辖市的589个城市300万份白领体检数据抽样,近百万人参与调查。数据显示,这批城市白领精英人群饮食睡眠不规律占八成,慢性病高发,中年开始“生理年龄”就提前衰老10年,年轻女性白领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癌症致死的2倍。随着城市越大压力越大,五成人感觉“很疲倦”,而聚居在各大城市的“移民白领”们最担心“空巢父母”的身体健康,买房成为一大重压。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感到疲劳,没有精神,去医院做检查,却是一切正常。大家会有一种疑问?我怎么啦,是病吗?为什么检查不出问题。其实,这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这是间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主任林钊介绍说: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有可能突然出问题。而那些血脂、血压和血糖等理化指标位于临界水平的人,如果不及时干预,就很可能发展成器质性疾病。所以,他们主张“治未病”。她说:“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

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专家解读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这一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医学理论,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即便是现在看来仍然是超前的。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空气、水源、农作物与各种食品的严重污染,人类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许多身心疾病日益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一些老年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以及糖尿病等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这不能不让人焦虑和担忧。今天,我们在努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普及“治未病”的观念,并实行各种措施,非常必要。

其实,“治未病”并不仅仅是未病先防,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最近,记者采访了湖北省知名的中医专家,对这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进行深度解读。

湖北省中医院涂晋文教授认为,中医“治未病”含义广泛,是祖国传统医学养生防病方面一个重要的范畴。中医养生学与中医预防学有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基础,许多养生的方法也是中医预防的常用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层预防法”,此法将预防思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于疾病的整个阶段。

未病先防

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工作和根本出发点,养生重在平素调养身心,防患未然,是现在较为时尚的话题,怎样科学饮食起居,怎样进补调养,怎样益寿延年是现在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自然,也成为“治未病”工作的内容。

例如,现在正是春季,春归大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柳丝吐绿,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同时自然界阳气也开始升发。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我们应怎样“顺时养生”?春天有哪些气候特征?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此时“治未病”中心的专家就会指导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

专家介绍,此类的应季养生指导只是广博的“治未病”理论中的一部分,还有关于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等项目,而在方法和手段上,拥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武术等举不胜举。养生的目的在于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并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因此是“治未病”中最基础、最广泛的作用。只有及早地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并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这样才能保持在“未病”的状态,健康享受人生。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发生后,通过采取措施以防病情转变及促进康复的方法。疾病发生后,要及早诊治,防止表病传里,轻病转重。此正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一般而言,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初期病在皮毛,渐次入肌肉、筋脉、骨髓。当病邪初犯,机体正气尚盛,此时治疗,不仅易于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不久前,曾有一名警察到湖北省中医院找到知名老中医涂晋文教授,他看完其它疾病后,偶然谈到他的手指有时有发麻的感觉,但无大碍。此话立即引起涂教授的警惕,从中医理论上讲,若手指发麻,可能存在中风的迹象。涂教授当即对其进行询问、检查,初步断定其脑内有梗塞,该患者经过CT检查后果然得到证实。涂教授针对其病情开出处方,取得很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在病要发之时进行治疗,治未病的优势不言而喻。”涂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病后防复

“病后防复”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此时若调养不慎,易致疾病反复。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患者,在疾病急性发作被控制以后,更要注意日常调养。对此,中医理论认为“病后调理,不轻于治病。”提出了调养情志、调理脾胃等有益措施。“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让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心理因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全靠脾胃的供给,人的生命活动依赖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而不合理的饮食,能伤害脾胃之气,影响水谷的运化和吸收,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疾病。

例如,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复杂,而且容易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就主张“排除病因,增强人体正气。”包括:①忌食肥甘辛辣酒热之类的食物。②避免劳伤太过,劳累过度或性生活过度可损伤肾中精气,导致人体的衰弱。③自我保健按摩。顺时针按摩小腹部,先轻轻用力,后稍加重,时间以5分钟为宜,以达到补下焦的作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们健康的杀手,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

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这是专家的忠告。

热议:两种不同的声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人对“治未病”观念缺乏。“治‘胃’病?我又没得胃病。”这是很多人听到“治未病”时作出的反应。对于“治未病”的概念,大部分市民听起来还很新鲜。

“除了市民对此了解不够外,人才缺乏也是制约治未病发展的关键。”一位医生说,眼下“治未病”的医生大都是“治已病”医生转行过来的,目前各高校培养的“治未病”人才还很稀少。此外缺少监管也是“治未病”发展的一个瓶颈。治未病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现在很多市民直到得了病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而在平时稍有不舒服就过分依赖西医。几千年的养生观念要想传承下去还得各方共同努力。

那么,网友是怎样看待“治未病”呢?

网友肖悄悄:“治未病”是很好的观点

医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不仅仅是现代意义上讲的现代科学和自然科学,而是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治未病”的理念是很好的,发达国家每年都要进行调查。例如1000人中,每年有750人患病,只有250人去看病,有2/3未就医。何况“治未病”,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怎么预防,真正的“治未病”要落实到实践中,要从观念、思路、模式、体系等等一系列根本性的进行变革。健康保障是当代人的需求,如何将“治未病”和当代人的需求结合起来,个体人的健康状态的问题,将当代人的几何需求和未来的医学两者融合在一起,这是很好的观点。

篇8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来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在长期医学临床实践中,融合了中国古代富有特色的天文、历学、农学等知识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这种理论体系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2个极有特色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有2个内涵: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精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并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组织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化不息、相对的动态平衡。这就好比五脏六腑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调制约,从而完成机体的各项任务,如消化食物,化生气血,抵御外邪,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等等。

中医学在分析病症的病理机制时也是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人体某一局部区域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比如,某人面色淡白,嘴唇和指甲颜色都比较淡,舌质颜色也是淡白的,脉象是虚而细,可以推断此人因为血液亏虚导致了上述表现,治疗方面可以通过养血补血(如赤芍、地黄、当归、川芎等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中医学又认为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天人相应”的观念。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四季气候变化、昼夜阴阳消长、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如果气候环境改变,开始可能不太适应,但经过一定时间,也能慢慢适应。如果自然条件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当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在诊察疾病时,往往要考虑到疾病发生季节,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饮食嗜好等多种因素,不仅考虑患者局部病症,还从各个脏腑器官内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例如,肝开窍于目,眼的病常考虑到肝;肾开窍于耳,耳鸣、耳聋常考虑到肾;脾主肌肉,肌肉痿软无力常考虑到脾等等。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所在。“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证所反映的是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所在,是从属于疾病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感冒,就是一个病,而在感冒不同阶段或因为感受邪气的不同,就会有风寒、风热、风湿等证的不同。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辨证和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辨证论治实际上涵盖了从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如望、闻、问、切)到对患者加以诊断、治疗的全过程。

中医认识与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根据症状表现、致病因素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给予恰当的治疗。辨证论治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血止血等的“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证是阶段性的、动态性的,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

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即证不同,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例如:对于麻疹病,由于早期、中期和后期的证的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早期宜透发为主,中期宜清热解毒为主,后期宜养阴为主。

证是内外因作用的综合表现,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阶段,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内因)不同,不同个体亦会出现不同的证,治法也就不同。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个体,会出现风寒或风热表证、表虚证或表实证等,所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的区别。自始至终使用一个方剂来治疗一种疾病是不符合辨证施治要求的。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即相同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的过程体现了整体性、个体性(以患者为主体)和灵活性的特点。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所独有的。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并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中医借鉴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

比如人身体里的内脏,根据其不同的生理特点被划分阴与阳的属性。心、肝、脾、肺、肾这几个内脏,主要功能是贮存精气,属于静态,所以属阴;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这几个器官,主要功能是传导水谷代谢产物,属动态活动,所以属阳。人体的活动属阳,物质基础属阴。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物质为基础;而基础物质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功能活动才能实现。中医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说的就是两者互相

依存的关系。

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五”,即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行”就是这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主要用来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病变时的相互影响关系,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比如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资生与抑制、制约的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脏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把人体连成一个整体,使人体具有相互资生、助长、促进、抑制、制约的作用,如脾(土)有病,对肺(金)的资生作用减弱,也就是常见的患脾胃病消化不好的病人,容易得肺病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很多人都有气得吃不下饭的经历,其实就是肝(木)气犯胃(土)、肝脾不合,如果肝气不调达,首先影响的就是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泻或胃疼等。

3. 藏(音:zang)象学说

藏象学说,主要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比如西医所讲的“肝”,就是指人体的肝脏,是具体概念,在人的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而中医所讲的“肝”,强调一种功能,肝主升发,与人体的气血运行等有关。肝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为爪甲,说的是人体眼睛、筋膜和指甲的健康与否是反映肝气好坏的一面镜子。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地方表现出来的疾病都与肝有关。如果把肝比喻为大型交通枢纽,人体所有的脏器都离不开肝的调节,如果肝气郁结,那么脾、胃、肾等都会出问题,甚至可以说,所有的病都与气机郁结有关,包括肿瘤。女性月经不调,男性精气不足也与肝气相关。

4.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与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比如肝经从头顶开始,经胸胁、小肚、小腿,贯穿全身。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一生气就两肋部胀痛,有时候肚子也跟着胀,其实就是因为生气伤肝,在经络上的表现。经络学说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诊断与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内容,以后有专文论之。

5.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病因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异常、疫疠感染、精神刺激、饮食劳倦、跌仆损伤、虫兽所伤等等,比如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就会侵犯人体发生疾病;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接受的程度,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物靠脾胃消化,暴饮暴食、过饱或饥饿、进食不洁或饮食偏嗜都会损伤脾胃,或使胃肠生积热或化生他病。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和经络、脏腑功能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6. 治则治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7. 预防养生

“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3项内容。中医养生的具体内容有顺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合理饮食调节、防止病邪侵害等。

篇9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习惯性流产;滑胎;病因;中医病机

1复发性流产的定义

1.1西医妇科学定义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同一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1]。

1.2中医妇科学定义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屡孕屡堕"或"数堕胎"[2]。

2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病因

RSA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胚胎或胎儿染色体异常,母体全身性疾病、子宫解剖异常、内分泌异常、感染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男性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在RSA的病因中占重要地位,但仍约有50%的RSA原因不明。

2.1免疫因素:免疫性RSA根据其发病机制主要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两类,在 RSA 的原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RSA约 46%~60%与免疫因素有关[3]。自身免疫型患者体内可以检出自身抗体,分为非器官特异性抗体和器官特异性抗体两大类。非器官特异性抗体包括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抗DNA抗体等;器官特异性抗体常见的有抗甲状腺抗体、抗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胎儿是母体的同种半异体移植物,正常妊娠需要母体免疫系统对父源性胎儿组织进行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建立起一个对胎儿局部免疫耐受环境。研究发现母胎界面存在着有利于维持正常妊娠的免疫微环境,同种免疫型RSA通常发生在这种免疫微环境失衡的基础上[4]。通过对大量同种免疫型RSA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了解到封闭抗体缺失[5],T辅助细胞1型/T辅助细胞2型比例失衡[6]、蜕膜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p46和NKp44表达增加[7]、蜕膜中CD4+CD25+Treg的含量降低[8]与这种免疫微环境失衡有密切关系。

2.2遗传因素根据目前研究发现,普通人群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约0.47%~0.84%,而在RSA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达到0.8%~12.5%,约为普通人群的15倍以上[9]。核型异常主要包括染色体易位、臂间倒位、罗伯逊易位与多态性等[10]。但染色体异常与流产次数的关系仍存在争议[11,12]。在夫妇双方染色体均正常的情况下,流产胚胎本身核型异常也可导致复发性流产[13]。

2.3解剖因素研究表明子宫解剖异常所致的RSA约占病因的8%~15%[14]。子宫解剖异常可以分为先天性异常和获得性异常。先天性异常主要包括纵隔子宫、单角子宫与残角子宫、双角子宫、双子宫等。获得性异常包括宫腔粘连、瘢痕子宫、后天性宫颈机能不全等。子宫畸形往往通过影响孕囊的着床、发育环节而引起流产。

2.4内分泌因素正常妊娠进程的发生与发展,从受精卵种植宫腔到妊娠维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完好的子宫内膜,正常的内分泌水平,子宫内膜激素受体的含量、特异性及亲和力。黄体功能不全(LPD)、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高泌乳素血症(PRL)、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从而引起性激素及其受体水平异常,进而导致妊娠黄体功能异常,引起流产。

2.5感染因素感染因素多在早期自然流产中起作用,妊娠12w以后因胎膜与蜕膜融合封闭宫腔形成自然保护屏障,同时羊水随着妊娠的进展逐渐具有抗感染力。根据现有的微生物检测水平,发现多种微生物可造成流产,比较常见的有孕妇生殖道感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人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其他较少见的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微小病毒B19、苍白螺旋体、单纯疱疹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风疹病毒[15]。

2.6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常见病因可致RSA的发生之外,研究证实男性因素、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妊娠的发生与发展。研究表明:的基因缺失或异常不仅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的发生,还决定了胚胎的质量和命运[16]。除了男性的遗传因素外,男性的免疫异常、感染因素、质量、高龄等也与胚胎质量、流产率、妊娠率相关。而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RAS不容忽视。同时,心理因素所致的RSA同样不容小觑,陈清冉等的研究发现孕期社会心理(精神刺激)使复发性流产的危险性增加近两倍[17]。

3复发性流产的中医病因病机

3.1现代中医结合时代特点辩证求因,大都从肾气亏虚、气血两虚、心神不宁、血热、血瘀等方面进行辩证。母亲素体虚弱、肾虚不足,不能固摄胎元,或气血虚弱,不能滋养胎元,或血热扰胎、血瘀内停等,致冲任失调、不能载胎养胎,而引起滑胎。

3.2脾肾亏虚肾为孕育之本,而脾则为荣养之源,不论何种病因所致的先兆流产,均是发生在肾虚的基础上[18]。祖国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得出"肾以载胎"之明训,肾气充盛才可使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胎儿便可安居胞宫,无堕胎之虞。与此同时,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足则源盛流畅, 才能保证肾的功能旺盛, 生殖之精源源不竭。

3.3气血两虚若心阳气虚,胞宫失于温煦,则如寒室,而致万物皆不得生养,即使种子于胞中,不得阳光雨露滋养,萎而不长,则难免胎堕难留[19]。同时,RSA患者由于多次自然流产,导致气血虚衰,冲任受损;抑或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胎元不固;或因受孕之初,不慎而扰动胎元所致[20]。

3.4心神不宁滑胎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抑等极大地心理压力状态下,然而忧思过度则心血损耗,心血亏虚致肾精匮乏,冲任胎元失养,从而导致胎堕难留[21]。孕胎以血为用,精血下注胞宫以养胎,思虑太过,则损耗心血,胎殒难留。

3.5血热、血瘀现代妇女身体状况多偏盛,所以因热动胎而致滑胎者居于首位,血海热盛,扰动冲任,则致胎元不固或因肾虚失于封藏,无力载胎,胎元失固[22]。若肾阴虚耗,津枯血燥,血液凝滞,循行不畅而成瘀滞;瘀血内阻,心血无以下注冲任,胎元所养,则发为胎漏、胎动不安甚则胎堕难留;数堕胎耗气伤血,冲任受损,加之清宫等金器损伤胞络,更加重瘀血,从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4结论

引起RSA的原因众多,且多种病因可相互混杂、同时致病,故临床医生应该尽量做到对每一例患者都在现有的医疗能力范围内进行病因检测,并通过中医四诊来辨证论治,从中找出可能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防治与治疗,提高妊娠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八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9.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7.

[3]Daya S,CanbyJ, ClardDA.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recurrent spontaneous: a meta - analysis[J]. Am J Repord Immunol ,1998,39 (5 ):6967.

[4]刘长明,丛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与治疗[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5):398-406.

[5]张运丽,郭婧婧,金燕,等.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封闭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6):1917-1918.

[6]Lim KJ, Odukoya OA, Ajjan RA, Li TC, Weetman AP, Cooke ID.The role of T-helper cytokines in human reproduction[J].Fertil Steril,2000,73(1):136-142.

[7]张羽,林其德.不明原因自然流产与蜕膜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免疫学,2006(4):322.

[8]Sasaki Y, Sakai M, Miyazaki S, Higuma S, Shiozaki A, Saito S.Decidual and peripheral blood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early pregnancy subjects and spontaneous abortion cases[J].Mol Hum Reprod,2004,10(5) : 347-353.

[9]Weatherall DJ,Clegg JB,et al. The Thalassemia Syndromes[M].4th ed.Oxford,England: Blackwell Science Ltd,2001.493-507.

[10]傅曼芬,樊绮诗,王伟,等.25例自发流产与不良生育史夫妇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07,13(3):122-124.

[11]李冰琳,刘力,王党利,等.624对(1248例)复发性流产夫妇细胞遗传学分析[C].中国优生科学协会,2006,12:142-145.

[12]Jiang J, Fu M, Wang D.Cytogenetic analysis in 61 couples with spontaneous abortions[J].Chin Med J (Engl),2001,114,(2):200-201.

[13]Fritz B, Hallermann C, Olert J, et al.Cytogenetic analyses of culture failures b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sation (CGH)-Re-evaluation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 rates in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s,2001.9,539-547.

[14]Devi Wold AS, Pham N, Arici A.[J].Semin Reprod Med,2006,24(1):25-32.

[15]刘伯宁.生殖道感染与习惯性流产[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21):70-72.

[16]Dutta UR, Rajitha P, Pidugu VK, Dalal AB.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in 1162 couples with recurrent miscarriages in southern region of India: report and review.[J].J Assist Reprod Genet,2011,28(2):145-149.

[17]陈清冉.复发性流产社会心理因素研究19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31-32.

[18]张新宽,王秋凤,杨宗孟辩治先兆流产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788-789.

[19]赵锐,马宝薄.从心论治原因不明的复发性自然流产[J].中医药信息,2009,26(6):87-88.

[20]杨涛,徐建平.徐元山治疗滑胎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6):376-378.

篇10

无人问津的忧虑

进入宣堡镇境内,随处可见成群成片的银杏树,树姿雄伟壮丽,春夏郁郁葱葱,秋冬张扬明艳,形成优美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当地具有种植银杏的传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人工种植历史,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沟头渠边都有银杏树的身影。不仅如此,该地银杏种植系统有自己的特点,已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曾几何时,银杏不仅是宣堡人感情深厚的“母亲树”,更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摇钱树”。银杏树全身是宝,银杏果(俗称白果)具有药用价值高,银杏树鲜叶也是提取黄酮成分的制药原料,银杏树苗木更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白果价格很高,一斤能卖到30多元,在1996年价格最高时候甚至达50元。一棵挂果的银杏树,一年白果产量能卖到数千元甚至数万元,着实能够带动当地发家致富。当时,当地小伙子找对象,女方家人首先要到男方家“实地考察”,看男方家中种植了多少银杏树。如果男方家中大面积种植银杏树,那就成了女方首选的“香饽饽”。

2002年,宣堡银杏市场开张,256个门面全部被抢租一空。最红火时有200多个银杏经纪人入场收购,年交易量达2万多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银杏交易市场。然而近几年,这个偌大的银杏市场却是另一番光景――多数门面空关,有的转行开了小超市和服装店,只有几个门面正常收购,来卖银杏的农民寥寥无几。事实上,自2000年之后白果价格开始连年下跌,如今每斤甚至卖不到1元钱。在银杏收获季节,饱满诱人的白果缀满枝头,但却少有人采摘。大面积种植的果农需要请人帮工收摘,但白果价贱伤农,赚钱微乎其微。散种银杏的人家,请人收摘还赚不回工钱。结果,大量成熟白果任凭风吹雨打,自然脱落,最终腐烂或者被当垃圾清理,让人心疼不已。

与白果一样,银杏叶、银杏苗木的市场形势也不容乐观。银杏鲜青叶的价格跌到了每公斤2到3元,银杏树苗的价格也一跌再跌,直径5公分粗的银杏树一株才卖几十元。银杏是生长缓慢的树种,这么低的价格对育苗者来说太不划算。如此一来,宣堡镇银杏产业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特色产业的探索

从价格高涨到无人问津,从“摇钱树”变成“赔钱货”,当地银杏产业整体陷入低迷,镇域经济随之增长乏力。一张特色发展的未解答卷,正摆在宣堡镇党委政府面前。尽管银杏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但镇领导班子选择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坚定不移。

直面和分析问题,是探索前进的第一步。当地政府判断认为,供求关系失衡是银杏产业不景气的直接原因。在市场鼎盛期,当地居民大面积种植银杏,加之银杏嫁接技术的普及,银杏苗只要7-8年就能挂果。此外,银杏树很少有病虫害的侵袭,使银杏高产成为常态。同时,山东、贵州、广东等省以及日本、韩国、印尼等国也在大面积种植银杏。银杏产量急速增长,但国内外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供需关系随之逆转,银杏价格自然与日俱下。

不过,银杏产业绝非没有前途。同为银杏主产区的邳州,银杏产业却红红火火,从卖银杏果、银杏叶到卖银杏产品,从卖加工到“卖风景”,顺利实现银杏的一二三产业贯通发展。在山东省郯城县,当地政府推动银杏产业“接二连三”,银杏加工品销售和银杏旅游渐渐唱起了主角,银杏产业富民效应不断放大。在浙江省长兴县,十里古银杏长廊,各式各样的白果餐饮,以及银杏深加工产业,都为当地带来诸多经济效益。

鉴于此,宣堡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卖白果之外从事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发展银杏苗木、银杏盆景等,发展银杏深加工产业,探索多途径增收的银杏产业发展新路。目前,当地从事林果产业业主总数达49个,发展林果产业总面积21000多亩,已形成万亩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投资总额超过4.5亿元。特色林果产业正常吸纳3200个农民就业,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在银杏深加工方面,已培育引进多家企业,主要生产银杏黄酮胶囊、银杏酒、银杏晶、银杏茶、银杏砧板、银杏盆景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坐落于宣堡镇的国家古银杏公园,经确认古银杏群落达15个,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树龄最高、林相最佳、保护最好的古银杏群落,被誉为“自然之奇迹、休闲之胜地”。依托于这个生态宝库,宣堡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打造“路在绿中、镇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森林小镇”,年均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态势喜人。

养生小镇的追求

2016年,“特色小镇”这一新概念迅速进入公众视野。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底,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始终在“特色”上求索的宣堡人,对建设特色小镇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反应敏锐,提出打造“银杏养生小镇”的新目标、新追求。在这方面,当地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文化优势,无疑是宣堡镇党委政府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

“银杏养生小镇”的特色,就特在银杏品牌、特在银杏资源、特在银杏文化、特在银杏生态。银杏树是泰兴的市树、江苏的省树,也是呼声最高的、最有可能成为国树的候选树,其衍生价值不可限量。当下,回归自然、享受人生、休闲养生,成为新的时尚,康体保健等高端旅游初现端倪。古银杏森林生态养生旅游品牌在上海、浙江、苏南等地具有较为稳定而成熟的客源市场。未来,宣堡还将打造以银杏文化为主题的银杏小西湖公园、银杏文化展厅、银杏博物馆等,提升银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彰显“医、药、养、游、文”相结合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