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篇1

关键词:企业成本核算 精细管理 精益生产

一、引言

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企业成本核算在企业有效发展中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就是在这种企业成本核算不断更新当中提出来的。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应用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等的方法来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核算,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生产实践,更能够为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平台。

二、企业成本核算

(一)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

企业成本核算是指通过对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输出费用成本等进行统一核算,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材料成本。材料成本又包括主体材料与辅助材料,人工成本与制造输出费用成本可算作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在实际生产中依附于成本,均可划分在企业成本当中。成本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也是产生利润的驱动力。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 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其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成本管理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对产品的定价和利润的计算起决定性作用。成本核算是对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并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等。根据单一的产品数量为记录基础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能够造成生产成本不实,并会造成生产成本信息缺失, 为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一定的制约。

(二)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当中,企业成本核算主要是根据不同产品的种类来分类分批应用的。当企业具备较为完善的体制管理信息,对于企业成本核算便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数据软件系统ERP等的应用。企业成本核算中所需的实际操作包括:实际生产成本分配标准的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及材料用量标准,如《BOM表》;车间材料领、用、存明细,包括材料、订单、产品品种、生产步骤等的统计。进出仓库资料明细;仓库成品进、销、存明细表;员工工资明细表,包括人工成本原始资料等;制造费用明细表,按部门记帐分步成本核算,是最初入帐的基础之一。企业成本核算关键是资料统计要细致,才能计算的相对精确。成本分析的一般分析方式主要是盈亏分析和保本点分析,深入的分析是成本核算分析的必要手段。

三、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

(一)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是20世纪50年由日本最先提出的一种管理企业的理念,这种理念为现代化社会分工更精细化,服务企业质量更明确化,企业管理不断现代化的必然因素。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的精细管理,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方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模式。

(二)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简称“精益”(Lean Production,简称LP),其中“精”指精确、精良、精美;“益”代表效益、利益等; 精益生产的另一种解释,既少而精,即对生产要素的进一步精简,在适当时间内生产必要数量下道工序急需产品(或急需的市场产品);益,指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效,都应具有经济效益。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是利用杜绝浪费和无间断的作业流程,而非分批和排队等候的一种生产方式。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不断贴近于无缺陷、无库存。精益生产就是通过人员组织、系统结构、市场供求和运行方式等诸多方面生产流程,使产业系统能很快的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精简生产过程中多余的产品,终使市场供销的活动应用到合理范围的生产管理方式。 精益生产的特色是“多品种”,“小批量”与传统的大生产方式不同。

四、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在深入的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小企业在组织构架、职称岗位管理、企业成本核算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一弊端长久发展下去会导致企业发展管理桎梏,还会产生诸如:企业员工抱怨、管理者无助、企业效率降低等弊端。针对这一日渐突出的问题,可以从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这两个方面来建立健全企业成本核算体制。

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作为专门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应用而生,以“精、细、”为基本原则,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控管,强化企业内部或者企业间的链接协作,加强员工素质,改善企业工作环境等方面,使企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树立与商海,从而对企业成本核算的控制工作做到细致周密。

简言之,在企业成本核算控制的工作中,应用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复杂,就是将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具体如下: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实的发展构架;其次要明细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再次将各部门的责任再进一步落实到每个岗位之中,根据层层细化的原则,将企业管理的平台建成有效的网络构架。对于企业的各个层面管理者而言,将每个岗位的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定时定点的进行考核,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事无巨细,有张有成,有理有据,使其相关的信息能够及时掌握,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前做出安排和调整。企业的长足发展是实施过程制定与经营反馈战略过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五、结束语

深谙管理之道精髓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们已经对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做了深入研究,将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良性的应用与企业成本核算中能使企业得以成功发展。精细管理与精益生产的精髓就在于:企业成本核算需要把握企业特有的产品,将零缺陷产品与好质量产品严格把关,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体系,从而创建企业自身的品牌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凤菊,王宏伟.企业成本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8 (9) : 156- 159

篇2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系统成本 转型成本 交易成本 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成本与供应链产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把生产的总成本划分为转型成本 (transformation costs)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两部分,前者即物质变换成本,人们通常称之为制造成本等等;后者包括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订立合同的成本、执行合同的成本等等。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全球化、消费全球化和规则全球化。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必然导致企业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导致转型成本和交易成本均极大上升。降低转型成本的基本途径在于深化分工。而随着分工的深化,人们之间不得不更加相互依赖,交易关系更加频繁,交易成本自然随之增长,特别在我国转型成本(制造成本)已经很低,下降空间比较有限,因而降低交易成本就成为关键。企业遵循统一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在生产、销售等方面遵循一定的行业标准,使各个环节的接口标准化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而这种标准化可以称为规则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直接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参与,而这就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为了提供更优质和更廉价的产品,上下游企业必须合作形成一个整体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全球各国不同的企业要真正做到无缝链接必须制定全球化规则;各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当然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种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的整体就是一个供应链。

二.供应链内涵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是指由客户的需求开始,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模式注重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关联和影响,强调相互间的协作和整合,是一种范围更广、更系统的概念。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供应链的产生是由于客户(消费者)的需求驱动而形成的,如果客户对某种商品没有需求,也就不存在这种商品的供应链。因此,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供应链为需求链。

拉式生产方式的源动力就是客户需求,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使各环节更快速地获得客户需求信息和处理信息,及时就最新的市场变化做出适当反应,从而使整条供应链做到实时反馈,适应客户需求,因而供应链又是一条信息链。

供应链上企业通过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对产品投入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时间和成本上增加了产品的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所以供应链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需要强调的是供应链管理注重整个供应链上所有合作伙伴的整体价值增值和系统价值增值,体现了整条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整体竞争力,局部的低成本、优质产品、优质服务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浪费,一辆设计使用寿命为15年的轿车上安装一个可以使用30年的螺丝既不能提升整车的质量,又浪费了该螺丝的使用价值,也不能称为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最优化。

法恩教授认为:供应链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必须提出企业如何通过改善经营理念、业务流程、与上游供货商和下游客户之间的关系等软建设来提升效益,增强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称供应链是一条关系链,它改变了固有的收益结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互为对手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现在的互为依存的竞合关系。收益结构的变化能改变参与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博弈的地位情况。如果收益结构变化,就可能从不稳定合作转变为稳定合作,从非合作博弈变为合作博弈,最终实现变零和博弈为合作共赢。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竞争对手比较难以模仿。供应链早期表现为企业内部操作层面,注重企业本身的资源利用,强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现在则特别强调供应链的集成管理。从企业竞争战术的角度考虑,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从而整合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便为顾客提供迅速、高效、低成本和人性化的持续的增值服务,加强合作伙伴间的供应链集成管理,从而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因而供应链保证了企业的连续统一性,提高了合作伙伴的资产专属性所衍生的转换成本,使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相对固定,甚至组成一个或紧密或松散的战略联盟,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为最终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种供应链系统成本的降低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将为企业保持较长时间的竞争优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丁•克里斯多夫才说:“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三.供应链成本最小化途径分析

供应链系统成本的降低将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盟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供应链成本最小化一般有以下途径:

1.横向集成降低供应链成本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竞争实力日益壮大,企业的纵向扩展能力不再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反而使企业分散有限的资源,不能形成企业的优势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资源的横向集成强调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在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VMI降低供应链成本

库存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发挥其战略联盟中的主导地位,协调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库存,避免传统生产销售链中普遍存在的“牛鞭”效应。传统供应链中上游企业总是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导致的需求放大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将使供应链高阻尼运作,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原则。而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降低了供应链整体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Dell的库存就是由供应商管理的。在Dell的组装车间,车间的起始端就是供应商的集装箱,只有从集装箱上拿下来的零部件才是Dell从供应商处采购的,未拿的产品产权归供应商。Dell本身不拥有库存。同时为了降低供应商的库存风险,Dell在某型号产品即将进入衰退期时,提前一定时间通知供应商,然后采用各种促销手段帮助供应商消化库存。最终实现了Dell与供应商的总体库存成本最低,提高了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3.信息(实时)共享降低供应链成本

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所以企业必须将非核心业务交由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而供应链合作则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共享、资源共享、市场机会共享、信息共享、先进技术共享以及风险共担等等。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准确可靠的信息及可靠传递使各节点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信息特别是需求信息的失真,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信息实时共享更实现了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同步运作,保持了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与销售节奏的一致性,减少了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真正做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与顾客需求一致。沃尔玛通过其自有卫星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帮助其战胜了靠特快专递软盘才能汇总各分店库存的凯马特,正是这种信息实时共享使供应商更有效地预测沃尔玛在全球各门店的不同规格质量商品的需求情况,从而降低了供应商的采购生产库存及运输成本,特别是供应商生产与沃尔玛销售节奏的一致性,使供应商更有效地实现了敏捷制造与柔性生产,从而降低了沃尔玛的缺货和商品滞销积压等库存成本,最终极大地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成本,提高以沃尔玛为盟主的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4.需求驱动生产降低供应链成本

需求驱动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用户需求订单驱动下产生商品采购订单,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产品制造订单驱动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订单,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完全是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显然,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泉。这种需求驱动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最终降低了库存成本。

转贴于 5.快速响应降低供应链成本

由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供货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更多的要求多品种、多频次、小批量的交货方式。企业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企业还必须按用户要求,在越来越短的交货期内准时交货。而且由于用户也需要降低库存风险,所以用户要求送货批量以满足一次需求为主,尽可能不出现库存,因而这种送货必然是多频次的,所以供应链必须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这种快速响应必须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强调准时化采购、准时化生产、准时化销售、准时化配送才能加快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这种快速响应可能会局部提高成本,但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看,由于用户满意程度最大化所带来的利润不但能够抵消这部分成本,还能带来额外利润,最终还是降低了供应链的综合成本。

四.供应链管理实施对策

如上所述,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的实现可以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实现有效地供应链管理,必须从理念上改变传统经济模式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

传统的合作伙伴之间实际上是交易导向的,企业间缺少必要的信任各企业更注重眼前利益的摄取,存在大量的短期行为。因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把自己利润的增加建立在合作伙伴成本增加的基础上,并随时准备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而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整体系统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从而提升了系统的竞争力。

2.从利润管理向绩效管理转变

传统企业局限于企业内部,特别注重利润指标,而忽略了企业的效率。而供应链管理认为高绩效必然产生高利润,尤其是某些关键过程的高绩效更是企业赢利的关键。所以,在实施过程管理时,应考虑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这种手段和方法所产生的绩效如何,怎样确立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标准如何。绩效评价指标不仅要评价某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对其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3.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

传统的合作企业都是根据前一订单预测需求,导致需求预测逐级放大,不可避免地出现“牛鞭效应”,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很高。采用“虚拟库存”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实时共享实现快速反应以尽可能的降低库存,用信息库存代替商品库存,只有到供应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才交付实物库存,来大大降低企业库存的风险。

4.从产品管理向客户管理转变

传统企业过度关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采用推动型生产,生产好的产品再由推销人员推销出去,是一种以产品作为起点的管理活动。而现代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为导向的,采取订单式的拉动型生产方式,供应链起点为客户需求,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购买行为、潜在消费偏好、意见等客户信息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必须更好地识别客户服务成本和相应的利润率,并对关键客户提供特别服务;企业必须改善对客户要求的回应,大幅提高对客户的回复率,加强与客户的良性互动,奠定牢靠的客户关系。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优化对于降低企业系统成本,包括转型成本和交易成本至关重要,系统成本较长时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使整个供应链比竞争对手拥有更高的竞争优势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实现这种竞争优势就更需要对供应链进行整合,采用更先进的理念管理供应链,发挥供应链的整合优势,赢得21世纪的供应链之战。

参考文献

[1]沈小静.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供应链.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3

[2]王国文.以供应链构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国际商报,2006.2.27

[3]吴敬链.实施供应链管理提高我国流通业竞争力.中国流通经济,2003.10

[4]李春富.发展精益物流 提高企业竞争力.无锡:江南大学学报,2004.4

[5]聂茂林.供应链系统管理原理研究.经济师,2004.1

[6]徐印州,顾宇.发展供应链联盟 提升企业竞争力.商业经济文荟,2002.6

篇3

现将《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登记工作程序》(试行)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登记工作程序(试行)

一、受理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公告》确定的市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登记管理的分工向市或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地政处(科)或用地处(科),申请用地登记,领取《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登记表》及填表说明一份,领表人在《外商投资企业领表登记簿》上签字。用地单位自领表之日起10日内将填报的登记表和有关文件送回地政处(科)或用地处(科),并填写《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文件收件单》。

二、初审:市或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地政处(科)或用地处(科)对填报的登记表及有关文件进行初审,并按土地使用费标准规定的土地用途分类,填写《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登记册》。租用饭店、写字楼的外商投资企业单独分类,并填写《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登记册》。

三、发放申请审批表:对于用地权属来源清楚,证件齐全的,由市或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地政处(科)向用地处(科)向用地单位发放《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申请审批表》一式二份,并指导其正确填写。

四、实地勘查:市或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地政处(科)或用地处(科)对外商投资企业用地进行现场勘查、确定用地位置、四至等。

五、确定用地面积:外商投资企业在申请审批表中填写的用地面积,若是经土地管理部门测绘的准确用地面积,则用地合同以此面积填报,并取消修订条款,若企业以自报面积申请,则先以自报面积填报用地合同,在土地管理部门测绘得出准确用地面积数据后再修订用地合同。

六、核定土地使用费:市或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地政处(科)或用地处(科)根据用地位置、用途等因素,核定土地使用费标准及总额,填写《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费核算表》,报主管领导审批。

七、领导审批:市、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地政处(科)或用地处(科)填写《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申请审批表》,制作《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合同》,连同其他有关文件和审批材料报主管局长审批。

八、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市或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分别与用地方签订《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合同》一式五份(非法定代表人签字,需提供法定代表人的授权书),其中一份合同副本转送市或区、县财政局。

九、发证:市或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地政处(科)或用地处(科)填发《用地通知书》,通知用地单位到产权、地籍部门办理领取土地使用证的有关手续,并将一份合同正本转到产权或地籍部门。

十、修订用地合同:产权、地籍部门的测绘面积与土地使用合同中填写的面积相差5平方米以上的,产权地籍部门须在通知地政处(科)或用地处(科)修订土地使用合同后再颁发有关证件。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现代工业

1现代工业工程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1.1控制企业生产成本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也越发复杂,这给企业员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企业员工管理不稳定等现象的影响下,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生产效率等方面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而现代工业工程体系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1]。一方面,现代工业工程系统能够对工作时间等员工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制定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工作标准,为员工提供工作指导,这样既可以减轻员工工作压力、提高工作待遇,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各项工作在执行过程中的所产生的损耗会极大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而工业工程系统能够对具体的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这样就可以提高个各项工作的效率,最大化的降低生产成本。

1.2提升企业竞争力

除了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外,现代工业工程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还体现在企业管理理念上。在现代工业工程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借鉴和吸收了国际上大量的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对于原材料采购、产品质量检测等环节的重视度也逐渐提高,使企业质量管理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为例,这一质量认证体系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严格、明确的规范,同时还提出了先进的工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一旦产品质量能够得到稳定的提高,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够占据有利地位,进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3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

相比于传统企业,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更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其经营与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导向对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而这正与现代工业工程的理念相契合。在企业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现代工业工程体系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其可行性,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的建议,从而起到规避风险的效果。同时,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工业工程还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优化,提高企业产能,将企业资源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2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2.1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想要实现基于现代工业工程的企业管理创新,首先就应建立完善的现代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企业可以与各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为高校专业教学提供技术指导,并经常组织专业讲座、企业参观等活动。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现代工业工程理念,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现代工业工程课程,组织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深入学习,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更好的思想支持[2]。

2.2重视企业相关需求分析

企业需求包括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行业发展趋势两部分,只有通过对企业相关需求的调查、分析,找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建立起现代工业工程体系。首先,要对市场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明确、科学的企业发展规划。其次,要通过具体分析,对企业组织结构、员工职能划分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改进。

2.3创新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全局性规划,往往会出现重复建设等现象,对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结构优化的新背景下,企业需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现代工业工程的引导下建立起更加合理、更具创新性的企业管理模式。首先,企业应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通过市场的资源调配机制推动资源向需求更大、更具发展潜力的项目,优化企业产业机构。其次,要建立系统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将企业业务流程与管理工作进行及时的上报,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情况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掌控,从而提高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3结语

总体上来看,现代工业工程作为技术性、实效性较强的企业管理技术支持体系,对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现代工业工程更是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对现代工业工程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将其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晓维.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探讨[J].价值工程,2017:36-37.

篇5

我国企业发展与西方企业发展存在两大差别,其一是起点不同,其二是发展过程不同,但却要与西方企业在同一个时间截面、同一个国际市场上竞争,其竞争力如何显而易见。研究企业管理发展的动力与基本规律,分析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对于建立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快速累积,根本改善我国企业的竞争地位,意义重大。

2企业管理发展规律

企业管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技术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IE作为支持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两大技术之一(另一类技术为工程专业技术),始终是问题导向的技术。泰勒制产生的基本动力就是资本原始积累后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对企业现场成本和效益目标的不断追求。随着企业管理范围、管理目标的不断发展,IE也从产生出其主要解决现场作业问题的技术(如工作研究),发展到车间(如物料搬运)、企业(如计划、控制、产品开发与营销管理)。信息技术的产生,供应链、企业资源计划、敏捷制造等理念的提出与应用,更实现了IE应用范围从单一企业到区域和社会协作的跨越。这反映了IE的研究内容与控制边界不断扩大的过程。同时,由于高层次IE技术,是以下层IE技术作为其组成内容并吸收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有效实施要求下一层IE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故各层IE技术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顺序性与连续性,不能跨越,也不可颠倒。正是由于这种包容性,在企业应用高层次IE技术时,低层次IE技术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IE的不断累积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支持企业的发展与竞争。这是被发达国家证明了的基本规律,美国这样走过来,日本、欧洲、韩国亦然,中国也不可能例外。图1反映了上述发展规律,同时也显示了不同层次的IE技术与经济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全球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IE的问题导向发生改变。管理目标从T(Time,时间)、Q(Quality,质量)、C(Cost,成本)基本需求转变为对T、Q、C、S(Service,服务)、E(Environment,绿色)、K(Knowledge,知识)的全方位竞争。IT的应用提出了新的问题,但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代替人。相反,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增强,对人的素质与技能要求更高,人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大了。因此IE技术在IT时代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如何建立更为有效的IE与IT捆绑发展的作用机制,是现代IE不断探索的新的研究内容,包括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全新组织、经营理念以及应变能力的全新需求。

后工业化时代作为知识经济的准备期与萌芽期,为知识经济全面展开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从企业管理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则表现为在建立了高水平的生产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企业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变之后,企业信息化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巨大成功,而以IT作为基本支撑技术的现代IE技术取代经典IE技术,系统IE技术成为企业中支持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核心管理技术。如图2所示。

图2中的生产管理基础平台是指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等基础管理技术,实现企业在标准作业、设备、流程、人员素质、企业文化、企业制度规范等方面的累积状况,以及对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和信息化工程支持的能力。信息化平台则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结合形成的最新成果,包括3C、ERJP、PDM等有效实施所需要的管理基础。因此,信息化平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生产管理基础平台基础之上,也就是在后者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需要全面建立信息化平台。只有不断缩小生产管理基础平台与信息化平台之间的差距(“平台差”),才能保证信息化平台的实施效果。

3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现状与任务分析

一般说,人类社会经济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顺序发展。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广泛应用带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我国仍需完成工业化进程,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富和技术支持。同时,我们与发达国家共处同一个时间层面和国际市场环境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决定了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也决定了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累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并行发展。然而,我国在经济形态、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三个动因中与国外存在巨大差异,造成我国企业管理成熟度不高,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能力严重不足,管理基础成为制约信息化有效实施的瓶颈,必须加快管理基础的累积。

同时我国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经济成分复杂,又处于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高,我国企业在管理基础上也表现出一种显著的多层次性。管理的累积性和不可跨越性决定了三个层次的企业不能采取同样的发展策略,必须针对自己现有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选择适当的管理创新模式。因此,我国企业对IE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如表1所示。这也为我国的管理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重要课题。

4我国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的管理创新

4.1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状况

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企业就已经开始了朴素的工业工程技术的尝试。如在设计、施工和生产过程中运用的一些优化、提高效率的技术革新方法(这些方法确实是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效率、改善管理而开展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青年突击队、“两参一改三结合”以及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尽管这些活动是在没有系统了解和掌握工业工程理论与技术的条件下不自觉地应用,也没有持之以恒地推广,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初步证实了工业工程技术对我国工业的发展也很重要。

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实施,以Motorola、OTIS、德国大众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外先进企业的进入,在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业工程技术在中国相对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改革开放较早、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的一大批国内企业也开始了工业工程的应用。90年代,工业工程学会的建立,与工业工程正式教育的全面普及,开始了中国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内地企业开始应用工业工程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在大陆已有上百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工业工程,涉及到汽车、钢铁、机械制造、家电、建材、信息等十几个行业,包括第一汽车集团、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广东科龙集团、广东美的集团、深圳华为公司,以及东南沿海的众多企业,都已经应用工业工程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广东科龙集团是国内较早有计划、系统应用工业工程实现企业管理积累与创新的企业。表2反映的是科龙集团管理基础改善活动开展的基本过程。科龙的实施过程反映了管理累积的基本模式,通过较短的时间就实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改善。科龙的经验证明了工业工程对于我国企业,也同样是实现管理积累的基本手段。

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必须依靠IE从管理基础的改善和积累入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这一点对任何国家、任何企业都适用。我国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这一点,按照管理的基本发展规律,成立专门的IE部门,从改善现场管理入手,系统应用IE,如深圳华为、一汽集团等。

表2科龙集团通过管理累积实现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过程

推广工作与研究内容效益效果

应用IE的准备阶段(1990年~1994年)

1.香港上市准备

2.上MRPⅡ

3.基础IE培训,生产线均衡化

4.动作研究,时间研究,节拍优化

5.定岗定编

1.规范了企业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方式

2.CA的MRPⅡ应用企业A级认证

3.思想和技术的积累

4.节拍48s36s28s

5.生产线产能平稳达80%以上,基本实现混流生产

全面应用IE阶段(1995年~1998年)

1.现代IE推广总体规划

2.冰箱公司经营管理DSS

3.生产系统柔性研究,合理生产品种与生产水平

4.人力资源规划

5.供应系统的期量标准优化

1.确立了应用IE的思路与发展的研究方向

2.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3.消除了生产线的瓶颈,实现产能优化

4.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5.采购库存大量降低,节约流动资金2000万元

CIMS工程的开展(1998年~2000年)从企业素质、人员素质、管理基础、战略方向等方面为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实现腾飞准备了条件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则是在实施先进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只有通过IE改善企业管理基础,才能保证先进理论的实施效果,而反过来开始IE的应用。成飞就是在实施CIMS工程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转而系统应用IE,将工业工程列为重点实施项目。而制造资源计划与工业工程相结合是该企业CIMS工程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手段,为企业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按照“准时制”、“零库存”的管理理念,开发出了以产品生产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优化了生产管理过程,加快了生产计划和完成情况的反馈速度。上海易初摩托车厂则是在实施ISO9000的过程中发现了实施IE是ISO9000能够取得成效的必然选择,必须通过IE的应用实现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这些企业的应用模式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管理的累积性和顺序性,应用IE技术改生产管理基础平台的水平,是企业不能跳过的阶段,必须遵守。

4.2我国企业工业工程应用规律及发展策略

对我国企业应用IE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论自发、非理性的应用,还是系统、有计划的实施,都已经证明了IE是解决两元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困境,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在当前我国两元经济情况下,为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必须实施IE,这是不能跳过的。研究IE与IT共同发展、共同作用的模式,对于实施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共同完成的双重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针对我国现有企业在IE应用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规律,总结经验,分析教训,我们认为在两元经济目标的作用下,我国企业工业工程应用的基本策略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必须遵循累积性与顺序性规律,路不能省略,但可以在更高速度、更高水平上实现快速累积。科龙、一汽、华为、海尔等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管理发展模式。

2)我国企业发展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工业工程的应用也必须体现这种层次性,并进而体现出外资向内资、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地的扩展阶梯性发展趋势。因此,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必须采取不同的IE应用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IE技术。

3)企业应用IE必须与企业特征结合,进行机制创新,创造适合自己特色、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创新模式,努力缩小“平台差”,为信息化工程提供支持。

4)“设计-改善-信息化”的复合型管理模式,即“IE+IT”模式,是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 管理 创新

近年来,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经营和生存,就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完备的技术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与思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论述。

1.建筑企业管理的含义

建筑企业的管理是由生产和经营两大部分组成,生产主要是指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其中以基础生产、辅助生产、技术措施、配套服务等组成,这是一个连续性很强且技术较为完备的生产过程,一般统称为生产管理。经营性管理主要是依靠建筑企业与外部各单位之间的协调、组织、筹备等活动的开展来完成经营性管理,经营性管理包括材料采购、施工组织、工程招标、售后服务、工程决算等。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中密不可分的两项,只有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建筑企业管理的实效性和统一性。

2.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现状

2.1生产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逐渐增多,这给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我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基础性工程的投入力度逐年提训,这就给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建筑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人员组织日益完善,这极大的提升了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工程施工速度明显加快,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2.2管理水平

我国的建筑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形阶段,建筑企业想完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但受经济体制制约,管理方式还是不能与国际接轨,引发了分配制度、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上的问题。所以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大环境相一致。

2.3经营模式与组织结构

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以技术为出发点,通过工程管理来促进企业效益的,但由于建筑企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相对较差,管理能力相对薄弱。从组织结构上看,建筑企业在施工中都是以项目经理为主要管理负责人,通过现场人员的调动来进行施工的,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管理时缺乏必要的监督,同时与国外一些建筑企业相比,其核心竞争力较弱。

3.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措施

3.1提升技术管理

众所周知,建筑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完善管理机制,这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在新工程和新项目实施阶段作用由为明显。技术管理的提升也要按照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执行,其施工标准和施工技术要有理可寻。提升技术管理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在施工中减小误工周期,同时加快施工的进度;还可以让技术措施来监督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把质量第一做到实处。技术管理还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责任感,降低工程整体的施工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2强化管理机制

建筑企业在提高技术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强化管理机制。企业要想发展和壮大就需要从管理机制上入手,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计划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通过管理机制的建立使企业的发展更具有竞争力。机制可以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施工单位的特点,准确有效的把施工技术与管理机制相结合,这可以提高现场的管理效率,同时提高了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

3.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建筑企业是以技术发展为根本,人才的培养工作必不可少。对建筑企业来说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质量、效益,所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技术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特点,今后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建筑企业务必要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使企业的人才储备满足于日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和实力做出一份行之有效的人才发展管理计划,以达到合理培养和使用人才,发展自身的目的。

3.4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问题

建筑业中,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方面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时就有必要召开专题会议,群策群力,分析解决问题,而后进行样板施工,高度保证工程质量。问题解决后要进行总结,做出指导书进行推广和应用。

3.5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

所谓安全生产,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企业搞好安全生产才能使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原则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杨文虎.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9,7.

篇7

【关键词】:统计、建筑企业、招投标、施工质量控制、工程成本控制、企业管理 、作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统计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加强统计工作的管理,让其更好的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发挥作用。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业是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与钢铁、汽车工业并称为三大支柱产业。在我国一直将建筑业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合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党的十四大上也提出要将建筑业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建筑业所完成的产值占具社会总产值相当大的比重,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建筑业建造大量的生产性房屋建筑、构筑物,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③建筑业能够吸收国民经济各部门大量的物质产品,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进行生产的手段,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建筑统计的重要性

1、统计的重要性

从广义上讲:统计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着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狭义上讲:统计作为企业决策最重要的依据,在企业总体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因统计同时具备信息、咨询、监督三种重要职能,信息职能是系统的收集、整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咨询职能是利用已掌握的统计信息,综合分析,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可供选择的各种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对科学决策和管理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监督职能是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总体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状态。此三种职能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彼此作用,其中信息功能是统计的基本功能,是统计咨询和监督的基础,统计咨询、监督功能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综上可见:统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统计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全过程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有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为依据,而建筑统计工作就是保证经济制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它能够为企业提供经济数据参考,确保企业经济决策科学化和规范化;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合理运行;更有利于实施管理监督控制,防范和规避合同风险。总之统计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意义重大且长远,做好统计工作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管理顺利进行。

以下笔者重点来论述统计在建筑施工企业招投标、工程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统计在建筑施工企业的作用

1、统计在企业招投标中的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步是投标工作,然而市场经济下竞争无比激烈,中标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然而在投标开始前,我们所掌握的投标资料并不完全,如何应用有限的信息客观地评价这个工程项目是否值得选择,这就用到统计学的知识,搜集企业以前承揽的类似工程项目的资料,找出影响中标概率和盈利值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再对所要投标的工程进行客观分析,最终作出是否选择该项工程。其次,如若选择投标就要确定投标报价。目前多数企业以价取胜采用低价中标,这个低价就要有一定的数据依据,一部分企业采用的是在依据本地区预算定额的基础上降低百分点,那么降低多少同样要用到统计学知识:在充分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方向,综合、对比、分析这些资料,在保证企业不能亏损的前提下,作出最低标价结果。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投标,这就需要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就用到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的原始统计记录,收集到原始资料后,进行整理汇总、分析,作为建立企业内部定额的数据依据,服务投标工作。可见统计在招投标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确定价格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市场走势,分析规避报价中的风险;同时还积累各方面的工程造价资料,为企业进行同类型的投标提供有效参考。

2、统计在施工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质量是百年大计,是企业想要立足市场的根本。建筑企业对施工质量的控制,通常要在开工前,明确工程质量的目标,施工质量控制就是围绕这个特定的目标而展开的,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要依赖施工主体的质量意识和目标管理体系,更离不开统计,在施工中除要严格按照施工规程进行外,还要进行实时检查和监督,把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定的目标比较,看是否发生偏差,偏差是否在范围之中,这些都需要统计数据,统计数据不准确就谈不上有效的质量控制。所以说在施工质量控制中,这些大量的统计数据包含着繁杂的工程质量信息,要想得到翔实可靠地反映工程质量问题的信息,就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归纳。

3、统计在工程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走之路,建筑施工因其工期长,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更应该合理控制工程的成本,控制要以计划为基础,现在多数企业倡导 “日计划,日统计”正是统计在成本控制中的合理应用。首先要结合以往的工程统计资料作出计划,其次每天施工任务完成后要及时统计当天发生的人工、材料使用数量及工程完工量等,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当天的成本偏差,找出原因制定预防措施,有效地对成本进行控制,合理发挥统计的信息职能。

4、统计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建筑企业点多,面广,人资庞大,如果没有合理的统计将会是一团乱,管理也就无从下手。企业管理者要想获得整体的管理,就必须通过把这些分散的、零乱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形成数据集合,进行统计分析,为企业领导动态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也为下期施工计划提供依据。 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统计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人员、施工规模等,又可以反映建筑企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既可以让管理者明了施工某一时点上的现状,又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动态;既可以反映企业的施工进度,又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和效率;既可以反映建筑企业诸多的数量特征,又可以反映建筑企业的一些质量特征;既可以反映本建筑企业的情况,也可以反映与本建筑企业施工活动相关的其他各个方面的情况;总之,统计就是以其他任何一门专业都替代不了的作用服务于建筑企业施工全过程管理。

总论:统计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贯穿于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在工程招投标、施工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企业综合管理中的作用,并建立与企业施工管理相适应的统计制度,加强管理,提高统计质量,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钱霞平;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各个过程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24期

篇8

关键词:建筑 企业管理 挑战 期盼 分析探讨

建筑企业管理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它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包括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准备过程等。另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涉及外部流通领域的管理,它是建筑企业与外部进行往来周旋的活动,包括工程任务承揽、材料和机具的采购、职工的招聘、信息的收集等。对于内外活动的管理,称为企业经营管理。本文主要研究建筑企业管理面临挑战,探讨建筑企业管理期盼与展望,为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企业管理方面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建筑企业管理面临挑战

笔者根据多年的建筑企业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加上对于建筑企业管理文献的分析,对于建筑企业管理面临挑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体来讲,建筑企业管理面临挑战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未形成,另一个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为形成。首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未形成,国内建筑企业奋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虽不懈努力,但差距始终存在。成熟的、代表行业管理水平的、自主研发的、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几乎没有形成。其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为形成,通用的、实用性较强的、国产化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没有形成。建筑行业是国内各行业中成长较快的一个行业,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不能及时建立适用性强、与时代同步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无疑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不利。

二、建筑企业管理期盼策略

1、企业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开展之前,要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资质,严格资质审查的过程,并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对于管理者来说,要不得增强自己的管理与组织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综合水平,不断总结在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建筑工程的项目经理来说,必须要求项目经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要具有项目经理证书和其他的资格证书。另外,对于各环节、各工种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并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操作方法。监理工程师也需要持有监理工程师的资质证书,确保监理人员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这些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由于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组成,这些农民工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与教育,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施工人员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2、施工组织以及技术管理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之前,需要有相关部门对于建筑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包括施工管理方案以及施工管理规章制度等。建筑施工极为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机械化的要求也是很高,因此,必须要提前做好建筑施工组织准备,同时对于施工力量进行分散与分配,明确施工管理责任,做好分工的细致与明确,发挥出施工组织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图纸的审查。施工设计图纸是建筑施工的直接依据,审核图纸,不仅仅要审核道路转角、结构物、走向,而且还包括地质、水文、线路障碍以及地貌地表等。第二,现场勘查。建筑工程现场勘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搞好建筑工程任务分工,机械设备进场,通过现场勘查熟悉工程范围之内的地形、地面排水、构建物以及供水、供电等环节。第三,组织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施工全局性的技术文件,主要是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组织与安排,根据施工工期的要求,对于施工人员、设备、材料以及组织方案进行设计,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与效率。

3、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施工总是不断变化着的,很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工程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严格关注市场经济发展,更多的关注市场信息,尤其是对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信息资料,施工企业有关部门需要严格进行掌控,这对于提升工程建筑施工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很多,例如各种定额资料、标准规范、政策文件等。举例来讲,工程建筑施工造价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造价信息主要包括:价格信息.指数,已完工程信息。加强造价信息管理,首先要建立造价资料的积累制度,其次是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和网络化管理,积极推广使用计算机建立工程造价资料数据库,开发通用的工程建筑施工造价管理程序,使设计和技经人员方便查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4、企业工程造价统计管理

做好工程造价统计管理,这也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必须要在平时将建筑工程造价统计进行严格审核与分析。一般来讲,工程造价统计分析主要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需要考核工程整体项目与部分项目在造价方面是合理,安排是否得当,进而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的科学性。第二,造价管理部门还需要进行横向的考虑,看看此建筑工程与其他类型的工程在造价上是否出入过大,造价管理是否合理。同时,将建筑工程的预算结果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一些必须的经济指标,造价管理部门需要严格审核。另外,造价管理部门还需要检查建筑工程量度、工程选定额度以及材料的价格,进而根据这些数据检查该项目工程造价是否合理。

5、塑造先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实际的建筑施工管理中,可以时时刻刻对于施工以及管理人员敲响警钟,保证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转变为物质力量,通过对于施工以及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其行为,从而将质量与安全观念灌输到施工的全过程当中。为此,施工企业需要加大企业文化的建设力度,对于员工的思想观念进行疏导与引导,增强施工与管理人员的责任与安全质量意识,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畅通性。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文化宣传,包括科学文化以及思想道德素养宣传,进而提高施工管理人员职业精神。

三、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建筑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筑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施工的规范化管理,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企业只有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的管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立足,保障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现阶段建筑企业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创新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策略,是今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方面的重大目标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惠钦,杨富春.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 施工技术,2005,02:8-10.

[2]朱小慎. 浅论项目管理与建筑企业管理[J]. 价值工程,2010,03:244-245.

[3]温佳,李文涛,王娟. 浅谈建筑企业管理发展现状[J]. 科技信息,2010,16:360.

篇9

关键词:施工生产经济规律 项目法施工的含义 特征

20年前,许多国有建筑安装企业在改革实践中,就已深深感到旧的企业管理体制与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明显地阻碍了企业实现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优化经济效益。多年来,建筑安装界的有识之士认为:要想使建筑企业有大的发展,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提高,就必须围绕生产对象按照施工生产的特点和经济规律,抓住提高生产力水平这个核心问题深化改革,其根本途径就是推行项目法施工。

1 什么是项目法施工

简单地说: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一种先进的新型的科学管理模式。再具体一点说就是: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企业根据经营战略的内在条件,按照企业项目的内在规律,通过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和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土建工程项目包括道路、路基项目、生产现场地平整、房屋建筑、渠道和桥梁等等。这些项目不是单一性的工作,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点多、线长、面广、技术性强、专业分工细、流程复杂等特点。更牵涉到人力、物力、财力和工地的运用。所以要完成一项土建工程项目必须从方案设计到预算、施工、验收和交付使用构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必须有严格的分工和密切的协作而又相互制约,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有些东西在书本上可以学习的得到,但更多的东西还是要通过实践而完成。

项目法施工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中心,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按照工程项目的内在规律和施工需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等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达到全面实现项目目标和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果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2 项目法施工的含义

项目法施工的“法”字具有多重含义:一是指施工企业管理的一种法式或称模式;二是指法则即按工程项目的内在规律组织施工生产;三是指法规即项目法施工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令、法规行业有关的规范、规程和标准以及企业有关的制度、规定;四是指方法即施工有关的方案、工艺、工法等。土建工程项目管理根据工程投资规模、工程量、工程难易程度和劳务使用情况的条件分为集团公司管、分公司管、本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管理的项目等。

2011年,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公司董事长刘顺达从战略高度指出,做好2011年工作的核心是“聚焦项目”争精品,立足岗位创一流。指出:要提高经济效益“关键在项目、关键在岗位、关键在行动,关键在实效”

华银公司通过深入分析湖南火电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一个载体,实现一个目标”的工作思路。指出:“项目聚焦”和“两全双挂”是推进工作的有效载体。项目聚焦就是把重点工作项目化,运作时分析较真、落实认真,追责动真,确保工作有计划,过程可控制,结果有评价,历史可追溯。“两全双挂”是把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都纳入管理,明确同类可比平均值、目标确认值和同类最佳实践值“三条线”,实现精确定位、精准考核、精细管理。

对于建筑承包企业来说,它的投资是通过工程项目承包时赚回来的。总管世界各国的进啊祝施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市比较小或很小的企业。不论姓“社“姓”“资”,企业都是一样的。企业投资目的不养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的闲人 和长期固定人员。即使有些国家的工程公司雇佣了部分固定性的工人,那也是技术骨干。承包总工程公司的这样一个特点也是符合建筑业生产力的规律。而项目法施工就是根据生产力的规律而产生出来的。

3 项目法施工的特征

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科学管理模式。这种先进的的管理模式有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它是企业权利分授的中心。因为占有一定的生产要素,于是应有向英国的作业队伍指挥权,有了其他生产要素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这是固定建制式单位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它是企业责任分担的中心,企业的工程任务按这些单位剪纸的大小分配。企业实现目标管理,总承包责任制,它们是目标分解实现的基本单位。又是承包责任承包的基本单位。这是固定建制式管理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第三,它是企业利益的分享中心。过去,企业自身也是非利益主体,扩权谋利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他们又成了企业利益分享单位。各有相对的独立利益。这是固定建制管理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企业的施工项目,是企业的财源,是决定企业兴衰繁荣的生命线。调整企业的行为,首先最急需的任务就是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项目合同目标适用的有效性,这是企业取得信誉、争取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根本。也是扩大企业承包总规模的基础。

固定建制式的管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维持固定建制管理,无法强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也无法按项目规律对项目进行管理的基本点转移到企业的项目上来。由此带动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动态的矩阵式管理。因此,应该把项目法施工看成适应市场经济、转换经营机制的枢纽。

建立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应从项目法施工开始,逐步达到企业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运行。实行优化组合,腾出资金和人力,这是一种渐进的过渡方式。也可以说,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而且也是一种最先进的新型科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素艳.对项目法施工中工程预算编制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32).

篇10

一、提高经济核算的准确率

1.经济核算基本的方法首先是会计核算,指的是以企业资金和物资的收支变化以及经济活动状况对经济的价值形态进行客观反映。其基本预算单位是货币,通过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全面以及系统的计算,进而准确编制会计报表。其次是统计核算,是指以会计核算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现阶段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客观反映。以统计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类、整理以及研究,将企业生产以及经营的全过程和综合结果进行真实的体现,还能以统计核算数据为依据对当前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2.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首先对经济活动的内容进行分析。针对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以及个体单位,综合分析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第一要分析其生产状况,主要是分析产品的完成情况、材料的供应情况、材料的损耗、机械设备的施工状况等。第二以工程造价为依据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工程造价的整体,、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费。第三,以产出利润为依据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利用的形成情况、利润的分配情况、分析利润的综合水平等。经济核算活动应用的主要分析法是比较法和平衡法。比较法作为经济核算活动中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对实际数据和计划数据进行比较,也就是对现阶段完成的实际数量和原来完成的数量进行比较,了解完成计划的情况,将问题原因查明,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平衡法指的是以四柱平衡理论为依据分析经济指标。

二、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

责任成本管理的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哪个部门负责控制成本,就由哪个部门管理可控成本。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生产特点,结合工程标价的构成和成本发生的区域,分别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预算、定额、财务、会计管理,以确定的成本和目标利润,有效控制产生的成本费用。

第一,企业一定要管理工程项目施工的任何一个环节,并将其纳入工程成本费用管理的范畴。还需进行前瞻性的管理,对工程成本费用的形成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另外,也要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避免成本超过预期。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有可能不能依照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需要将项目分包出去。此时需要对分包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以收入为依据明确指出,以责任成本为依据进行工程招标。企业最好选择良好实力、信誉以及员工素质的单位,以此支出最小的质量成本。企业要以工程进度为依据,对材料成本以及外委加工进行控制,还需在材料消耗定额的指导下严格执行材料消耗计划,避免材料回收,并加强对现场的管理,将材料堆放在合适的位置,避免在搬运、仓储以及摊销过程中产生耗损。最后以分包合同为依据结算工程费用,一定要在有关质量部门验收工程合格之后,再由经营部门结算其实际完成的工程量。2010.10.28~2013.9.26,富豪商业大厦(合同总造价共2,800.00万元),笔者主持了该项目的投标工作,并参与了项目管理。该项目被评为2012年“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第二,对质量成本和安全费用进行控制。当前,良好的质量信誉和增加质量成本是其占领建筑市场的重要措施,企业项目经理指导完成质量进度控制系统的构建,准确分析和预测可能影响质量以及进度的某些因素,不仅创造社会价值给企业,也大大降低支出的质量成本,同时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对安全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公司、项目经理部和班组都要订立安全责任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或者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并由个人责任人和班组承担责任。还需确保投入足够的资金到安全设施中,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避免带来的损失超过安全投入,也避免带来过大的影响。2011.12.30~2012.10.12,开平市梁金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无害化改造工程(合同总造价共2,254.74万元),笔者主持了该项目的投标工作,并参与了施工管理。该项目被评为2013年度“江门市优良样板工程”,2013年度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

第三,充分合理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具有远见的制定工程进度的计划,促使其尽量契合变化后的施工条件,还需实施动态控制。依据变化的情况实施项目,并不能影响总进度计划,然后对进度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调整,有效提高劳动效率。也要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工程。因此,项目经理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企业经济管理可以以正规标准的科学管理为基础进行理性化的管理,促使企业以标准的规章制度为依据,严格控制运营成本,严格要求质量监测。只有制定好企业管理制度,确保正常运行经济管理活动。标准的管理模式可以避免企业管理人员行使权利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因素表现出不正当行为。理性化管理模式明确了各方面的运行规则,避免企业由于主观因素产生不合法或者合理的经济活动。

三、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

管理需要正确的“管”。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具有约束性,并且以人为中心,这是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针对性、可行性以及稳定性,确保制度执行的公正、严格以及连续。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管理艺术进行管理。并且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员工的责任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力,以此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最大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建筑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虽然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改成股份制,也建立了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可是还不能明确职责,以合理科学的工作制度推动企业发展。这需要企业规范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治理结构,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