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范文

时间:2023-03-13 20:2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哲学用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哲学用哲学

篇1

[关键词] 哲学原理 化学教学 学生

新课程改革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认识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学习哲学的资源;反之,哲学又是学习化学的工具。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哲学素材,理解这些哲学原理,不仅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

一、利用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比如,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道尔顿首先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枣糕模型”;卢瑟福发现原子核,提出“带核原子结构”模型;再到了近代,玻尔引入量子论,薛定鄂揭示了波粒二象性规律,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客观事实。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化学学习中的问题。比如,在初中的学习中,一般都认为,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而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的。到了高中,学生知道到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从而掌握了广义燃烧的概念。显然,燃烧的概念被发展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自己的适用范围,而科学的发展、认识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应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发展的眼光来学习化学。

二、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想

许多化学事实中同时存在多种矛盾。例如,某种溶液当中可能存在多种平衡,在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就要抓住主要的平衡。NaHCO3溶液中既存在着HCO3-的电离平衡、H2O的电离平衡还存在HCO3-的水解平衡,这里HCO3-的水解平衡是主要的,所以溶液呈碱性。而NaHSO3溶液中也存在着HSO3-的电离平衡、H2O的电离平衡和HSO3-的水解平衡,这里HSO3-的电离平衡是主要的,所以溶液呈酸性。

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决定事物发展过程的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观点掌握从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去认识、理解问题。如浓醋酸在稀释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分析这一现象时,只要抓住溶液导电能力主要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影响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因素有电离程度的增大和溶液体积的增大这一对矛盾,开始稀释时,电离程度的增大是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而后来溶液体积的增大转变成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

三、利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如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的得电子和还原剂的失电子、氧化剂的化合价降低和还原剂的化合价升高、氧化剂的被还原和还原剂的被氧化,这些过程,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还原剂的失电子就没有氧化剂的得电子,氧化剂是被还原剂还原,还原剂是被氧化剂氧化,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反应既是对立的,又是同时存在的。两者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又如,离子键中的静电吸引和排斥;化学平衡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都属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矛盾。

四、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解决化学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选择灭火方法时,应根据着火物体的性质。着火物质的性质不同,扑灭火灾的方法也就不同。一般的火灾可以用水或泡沫灭火器去扑灭;油、苯、酒精等易燃物质着了火,就必须用黄沙、泥土去扑灭;而金属钠、钾着火,水、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都不能用,否则不但不能灭火,还会“火上浇油”助长火势。又如,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溶于酒精就形成胶体。这些事实都告诉学生,学习化学不能死记硬背,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问题的本质,利用化学原理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五、利用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

我们在讨论物质的溶解性时,一般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这个划分也只是相对的,世上并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有一个规律是叫“可溶的物质可以制取难溶的物质”,“较强酸制较弱酸”,如果我们以相对的眼光来看,就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可以制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酸性较强的物质可以制取酸性较弱的物质”。这就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讲到侯德榜制碱法时的一个反应:NH4HCO3+NaCl=NaHCO3+NH4Cl,用常规的思路就不能理解为什么NaHCO3会以沉淀的形式析出,因为NaHCO3是易溶于水的。但是,如果我们看两者相对的溶解度,就不难理解:NaHCO3的溶解度比NH4HCO3和NaCl都要小得多,在饱和的NaCl溶液中易达到过饱和而以沉淀的形式析出。又如,实验室中可以用酸性较强的醋酸来制取酸性较弱的碳酸(H2O+CO2),用碳酸(H2O+CO2)可以来制取更弱的HClO。

另外,在讨论化学键时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分,如果我们以相对的眼光来看,实质上两者也没有严格的界线。比如,我们可以把离子键看成是共价键的极性趋向于无穷大之后形成的。而事实上,往往许多化学键并不是纯粹的离子键或共价键,而是两者同时都有。我们说某个化学键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主要是看哪种键为主。

六、利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讲到随着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7个再到8个,元素从金属变到非金属再到惰性气体,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其他的例子也很多:硫酸的浓度从稀到浓,其表现出的性质就很不一样;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随着氢氧化钠的量增加,产物会从氢氧化铝变成偏铝酸钠。

化学是学习哲学的资源,用化学学哲学,充分发掘化学知识中的哲学资源,促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认识论。用哲学学化学,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人还可以有一种有意识的呼吸运动,即借助膈肌的舒缓与收缩,带动横膈膜上下大幅度摆动,和前腹壁前后的活动,使胸廓上下径增大,表现以肚子活动为主。医学称之为腹式呼吸,亦可称做腹式深度呼吸。其正确的动作为:站立、坐、仰卧位均可,力争选择空气比较新鲜的境地,在运动前将腹部的一切缚带松解,意念专一,肌肉放松,吸气时,横膈膜向腹腔下沉,前腹壁尽量突出隆起,气体经鼻吸入,历时4秒左右吸满后,憋住气16秒钟左右,然后经口缓缓呼出,同时让前腹壁向内收缩,使腹部呈凹陷状,须8秒左右。如此一呼一吸称做一次。

作为养生之道,每天于早午晚各一回,每回10―15次。上班族可安排在睡前、醒后和午休时间进行。初练时如感不适,呼吸幅度不要太大,逐日增加,待适应后,应力争至极限。

为什么吸气后要憋住16秒呢?因为呼吸不仅是供应细胞氧气的要求,也有助于淋巴液的循环的推动,我们体内的血液循环是靠心脏――“天然泵”的动力,而大于血液总量4倍的淋巴液也象血液一样,每天24小时一刻不停地循环着,但是它缺少一个象心脏这样的天然泵,完全靠呼吸运动和肌肉的舒缩的动力来运行、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淋巴学教授席尔滋博士的研究发现,由于腹式深度呼吸活动在体内形成像真空的效应,把淋巴液析入血液中,加快清理体内毒素的速度,比胸式呼吸所带动的速度大1.5倍。足以说明腹式深度呼吸运动对提高健康水准的重要性。

腹式深度呼吸运动具有防病治病作用:

能改善呼吸机能,增多氧气供给量。研究证明,横膈每当下降1厘米肺通气量可增加250━300毫升。如坚持锻炼半年以上,可使横膈膜活动的幅度达4厘米左右,其吸入的氧气量高于常态的无意识呼吸的2━3倍。氧气是有助身体健康的化学元素之一。

腹式深度呼吸有助于前列腺素分泌,故有消除体内活性氧(一种有害身体健康的物质)和扩张血管的功能,具有预防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作用。

腹式深度呼吸时由于横膈膜上下呈大幅度的活动,带动肝脏上下活动,对肝脏也是一种按摩,不仅能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也能防止胆汁的郁积,有预防胆管结石和胆囊炎的作用。

医学研究认为,由于腹式深度呼吸运动致使肌肉每天做有意识收缩舒张的交替运动,从而使肌肉获得充分供血供氧,也就具有了防止腹壁肌肉老化以及消除腹壁脂肪的作用。

由于腹式深度呼吸运动腹前壁大幅度前后活动,对胃肠是一种良好的按摩,就会有助于消化功能,防止习惯性便秘。

腹式深度呼吸运动简而易行、有利无弊,只要持之以恒,完全可以收到神奇的健身功效。

篇3

关键词:教师;魅力;学生

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教学又何尝不是呢?云山雾罩是不行的,教学也要走科学之路。老老实实地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把教学变成学生发展的精彩活动,只有充分的实现这一点,教师才能用自己的魅力折服学生。何谓教师的魅力?笔者以为教师的魅力不仅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来自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优良的人品、不断超越自我。教师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是展现教师魅力的前提。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光会教书本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先生意在告诉我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的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教师不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引导作用的真正实现,在于整个课堂处于和谐的氛围中。只有这样,学生的自尊、自信才能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从而加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律、自立。

简言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教学理念,是教师个人魅力的核心所在。

二、教师心中必须有爱

教育的根本是“爱”;“爱满天下”(陶行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些都在说明,教育中要有爱,要有真诚,否则,一切教育方法免谈。

要真诚、要理智,控制自己不良和不当情绪,要情理交融。课堂上避免冲动情绪,克服压抑情绪、克服紧张情绪。比如,笔者班上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太好,53人中只有30人完成了作业,笔者当时一看这种情况,内心是火冒三丈,有火山爆发之势。可是冷静下来,发现若是那样对学生发火,肯定会与学生产生隔阂,并造成学生在这一紧张的氛围中学习,这对于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来说是一巨大的绊脚石。所以笔者冷静下来,怀着一颗爱的心开始了对学生的召唤,并主动深入课堂调查了他们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然后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在较为融洽的氛围中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的真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完不成作业的严重性,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总之,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无私的爱,就是教师魅力的一种表现,这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

三、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的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教师的工作有很强的示范性,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培养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位学生曾对我说:“老师身上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每次听老师的课或与老师交流,感到既严肃又亲切,有一种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力量在萌生,这是孩子对父母的感觉……我是在老师的不倦教诲下,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的。我感到,教师身上有一种人格魅力……”

显然,要培养品格高尚的学生,教师自己必须是高尚的。

四、 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

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叶圣陶)”。

当教师的“道”够精,够“深”时,能以一桶水来浇灌无数朵花的时候,学生肯定对他无比尊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不高吗?这不正是教师的魅力使然吗?

五、教师必须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是一条纽带,可以牵动整堂课的发展,教师语言又是一种什么也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曾鲜明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是当前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向自己提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分析学生、分析教材和大纲,找到鲜明的、准确的而经济的语言来为学生建构知识表象和体系。所以在教学中强化备课环节,深究教材,研究学生,培养教师教学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素养是当务之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出发点。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些都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个性化教学语言需具有启发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所以,教师在用自己的教学语言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后再启发他们,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充满生机。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具备以上五个方面的魅力,才能真正折服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熊飞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篇4

哲学是一门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的学问,它具有神秘、抽象与思辩的特点,对于一群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学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视觉并用能使学生获得的信息在更长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得以保存,而在哲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并使用合适的歌曲,把人的视听功能与学科教学充分结合,这对课堂教学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作为一名高中政治课教师,我一直秉承新课程教学理念,力争把抽象的转化为形象的,把理性的转化为生活的。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恰当地运用歌曲进行哲学教学,既能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又能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使哲学教学事半功倍。经过实践和探索,我将在哲学教学中的两则较为成功的歌曲教学案例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歌曲教学案例两则

在教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我选用了歌曲《真心英雄》。课前五分钟,先在教室里播放歌曲,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从上一节课的紧张中解放出来,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角色,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伴随着激昂动听的旋律,教师导入新课,这时音乐可以暂停,但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歌曲中的段落轻轻哼唱。教师适时地引出本节课主题,同时在多媒体视频上用黑体字展示相关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心中的梦。”然后设问:歌词是怎样体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学生会很积极地翻阅教材,迅速找出相对应的理论依据。“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风雨”寓意道路的曲折,“彩虹”寓意前途的光明;“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心中的梦”,则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每一分钟”寓意量的积累,“梦”的实现寓意质变的完成。这样的教与学自然会产生生活与哲学零距离接触的效果,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哲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会成功完成。

在教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课时,我选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贯穿课堂始终。在上课之前,先播放这首歌曲,并视频展示歌曲的MTV,使学生从声音和图像两个角度立体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果。课堂开始后,通过设问“是什么将深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联系了起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围绕歌曲设计三个探究问题:探究一,根据“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思考:是什么推动了深圳生产力的发展?探究二,根据“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思考:推动深圳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谁?其伟大创举是什么?探究三,根据“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思考:我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吗?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并不陌生,能够比较准确地回答出来,教师稍做点拨迁移就可以引出创新的三个意义。通过这种设问,可以把歌曲、社会、课堂联系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在联系实际中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甚至还能简化教师的教学语言,突出一节课的中心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

诚然,在新授课上歌曲可以起到独到的作用,其实,一首精当的歌曲的教学作用还可以延续到日后的联想记忆中。比如,在复习阶段,学生通过《真心英雄》和《春天的故事》两首歌曲,可以比较直观地联想到相关的哲学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歌曲的作用延续到课堂之后,通过记忆一些典型歌曲,能更为持久地把握所学习的哲学道理,从而真正地使抽象变为具体,更进一步地发挥这些歌曲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选择歌曲有原则

篇5

关键词:技术使用者;技术消费;技术哲学

Abstract:Theexistentmodeoftechnologyistobeusedbyhumanbeings,andonlyinthepracticalactivitiesofusingcanwehighlightthemeaningoftechnology,realizethefunctionoftechnologyandcontinuethelifeoftechnology.Undoubtedly,theuserswhoarethesubjectsfortheapplicationoftechnologiesarethebasicnodesofthenetworkintherelationbetweentechnologyandsociety.However,theuseoftechnologywasdiscussedmainlybyproductivediscourseforlongandtheroleofproducerandconsumerinthediscussionwasoverestimated,thusalienatingtheconsumptionfromitstruemeaning.Nowadaysthetechnologyhasbeenemphasizingasthemostimportantthingandthephilosophyoftechnologyhasbeenfocusingonthemoderncontextintechnologicaldiffusionphase,thephilosophyoftechnologyhasthenecessitytoextenditsownspacewherethetechnologyuserscomeintoitsvisualfieldforinterpretingtheactivitiesofusingtechnologies.

Keywords:usersoftechnology;consumptionoftechnology;philosophyoftechnology

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曾经把传统的人类活动划分为制造和使用两类,认为工程师注重制造的一面,而社会科学家则注重使用的一面[1]。拉普则认为,技术的表现形态分为四种:发明、设计、制造、使用[2]。可见,使用一词一直处于技术哲学的疆域之中,但令人诧异的是,使用问题并没有成为技术哲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明确对象。长期以来,技术哲学家们对使用的关注主要囿于技术使用社会后果的宏观话语体系,罕有对技术使用活动本身以及技术使用的主体-技术使用者-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或者即使是有所考虑,也要么是泛化为无主体的‘社会背景’(比如政治和经济推动力),要么被降阶为完全消极被动的‘受教化者’”[3],但与此同时,经济学、社会学早已敞开对使用者的关注之门,在有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技术使用者进行简单的梳理和介绍,以期唤起国内学者对技术使用问题研究的重视。

一、技术使用者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使用者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最初的认识和阐述肇始于经济学领域,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经济学理论对使用者予以了一定关注,认识到并不是企业生产什么,使用者就接受什么,而是具有自己的选择权和能动性,各自有不同的需求、爱好和个性,并对使用者集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关注,肯定了技术只有被使用者接受并融入到社会之中才能实际发挥作用,从而确立了使用者集体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技术演化的复杂化、高级化,人们进一步觉察到了技术使用者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动性,“使用者创新”(usersinnovation,柳卸林等将其译为用户创新)的出现就是这种认识在理论上的结晶,它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冯•希普尔相对于“制造者创新”的传统概念所提出来的。该理论将使用者置于创新者的主体地位上,除了肯定传统理论中制造者的主体地位外,更加强调使用者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并以大量实例证明了使用者在多个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者身份。因为只有这些“期望通过使用一种产品或服务而受益”[4]的使用者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对技术产品的实际使用感兴趣,所以由使用者所开展的创新能精确地开发出他们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而后,使用者这一概念在社会建构论的框架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经验审视和理论提炼,建构论者们借用了结构主义有关文本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把技术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致力于揭示包括技术使用者在内的“相关社会群体”对该技术文本的意义建构过程,在他们的逻辑范围内,技术使用者是作为一种结构化了的相关社会群体来发生作用的。平奇、比克详细分析了“相关社会群体”、“解释柔性”、“结束机制”和“技术框架”等概念,认为使用者在技术发展中对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建构作用”[5]。

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说是建构论深入发展的一个成果,也就是在这个范畴内,伍尔加首次提出了“被形构的使用者”(configureduser)概念,伍尔加引入了文化研究中的“作者理论”,把机器隐喻为文本,而把使用者隐喻为读者,“形构使用者”(configuringuser)的过程就成为了机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而阿克里奇则提出了“被计划的使用者”(projecteduser)理念,她把技术比喻为电影脚本,认为技术客体结合行动者以及未来的行动空间一起界定了一个有关行动的框架,故而她把关注点投向了技术的设计阶段,指出设计者在设计阶段把对于未来使用者的构想融入到了技术产品的制造之中,从而预先规划了使用者。可是,这毕竟是学术界对技术使用者予以关注的开端,“使用者”虽然迈出了被人关注的第一步,但并没能摆脱生产场域的背景,学者们仍然是立足于技术文本的作者身份来关注使用者,使用者还主要是一种处于技术黑箱之中的因素,远远没有对技术作者的霸权地位造成冲击。

正是认识到了建构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这些局限,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研究者柯文进一步提出了“消费联结”和“消费者联结”的概念,意欲扭转消费者在技术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使用者的位置。消费联结是一个属于消费者自己的时空范畴,在这个空间里“消费者们在相互竞争的技术之间作出选择,并试图明确当从网络里面向外看的时候该网络所呈现的面貌,哪些因素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哪些路径值得理性地追求以及哪些太危险而不能加以期待”[6],而消费者联结则着重强调在定义消费者时必须以处于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场域中的消费者需要作出选择的那个人工物为依据。

稍后,女性主义研究者又从女性使用者的角度分辨了“终端使用者”、“外行的终端使用者”以及“被卷入的参与者”之间的差异,终端使用者是指那些受到技术创新影响的处于下游的个人或组织;外行的终端使用者是用来强调被排除在专家话语体系之外的那些终端使用者的亲戚;被卷入的参与者则是指那些受到了行动的影响但却沉默不语或者不在场的人,他们有两类,一类是虽不在场但受到他人的建构和锁定的人,另一类是虽然在场但常常缄默不语或被那些权利主体所忽略的人。这些使用者当然以女性居多,对此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妇女的自治权以及她们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力。

罗杰•希尔维斯则把关注点聚焦于日常生活技术的使用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者与技术的关系才是最普通的人与技术的关系,日常领域的使用者通过“驯化”把他们所知之甚少的、令人兴奋的甚至可能带有危险气息的事物嵌入到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文化中,从而使得它们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与使用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希尔维斯把驯化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占有(成为一个技术产品或一项技术服务的主人)、客体化(展示的过程)、合并(使用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及转化(对技术物品的使用塑造着使用者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米切尔进一步通过具体的案例考察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技术进行修改并赋予新的意义[7]。

正是在近些年来西方理论界对技术使用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1世纪初,娜莉•奥德肖恩和平奇合编了《使用者如何重要》一书,综合分析了技术论中考察使用者的不同研究进路,概括出四种研究进路,即SCOT(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所开辟的作为技术变化人的使用者进路,女性主义所提倡的强调多样性和权力的使用者进路,符号学所青睐的作为结构和脚本的使用者进路以及文化学所推崇的消费和驯化的使用者进路。该书提倡学者们要关注技术与使用者的互相建构过程,关注“使用者对技术所做的一切事情”,从而在总体上“识别大众是如何在技术发展中消费、改进、驯化、设计、重构以及对抗技术的”[8]。

毫无疑问,学术界已经打开了对一直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在技术发展史上基本是匿名的技术使用者们的关注之门,并试图明确技术使用者在技术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建构作用,确立技术使用者的主体性身份,以期弥补以往技术研究中只重视技术供给方(发明家、设计员、生产者、工程师、企业家等等)而忽视技术需求方的缺陷,努力对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一个完整、客观的描述,以便能开拓出一片专属于技术使用者的权力领域和话语空间。当然,迄今为止对技术使用者的研究仍是以经验和案例分析为主。

二、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意蕴

对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理解是无法游离于技术消费这一话语框架的,而对于消费,人们并不陌生。在哲学以往的研究视野里,虽然鲜有对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探讨,却不乏对消费及消费者的关注。消费如同生产一样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它在最初的应用中却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暗含着“消耗”、“破坏”、“浪费”之意,直到18世纪中期才作为一个中性词出现在字里行间,并与“生产”相对,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的描述,他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深刻剖析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认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9]96,指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9]94。

我国学者王宁教授把消费定义为“人们为满足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物品、设施或劳务)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或使用过程,该过程被赋予一定意义,并导致一定的快乐、挫折或失望等体验”[10]。吕乃基教授则强调消费的含义囊括了从消费品被制成一直到被取代的全过程,“包括获取、占有和通常意义(也就是狭义)下消费实践活动”,并借用了康德“自在之物”的概念指出,“设计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被使用前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只是‘外在的、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自在之物’。只有在消费中,也就是在商品与主体以及与其对象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展示它的一切,商品才能成为‘内在的’‘为我之物’”[11]。显然,这种“消费实践活动”就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使用实践活动,正如李伯聪教授在《技术三态论》一文中所强调的,只有在技术进入生活,成为消费者所使用的技术时,技术才成为了现实性的技术[12]。

由此看来,技术使用从属于消费环节,是对已然成形的、进入了消费领域的技术或技术产品的使用活动及过程。技术使用内含于技术消费的过程,是技术消费的一个子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子集,离开了技术使用,技术消费就失去了其最珍贵的情感体验,而离开了技术消费,技术使用也就无所依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是,由于以往对消费的探讨主要囿于生产语境,关注消费也是为了刺激生产,这样,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大肆进行挥霍性的消费,消费主义盛行,进而导致消费异化”[13]。为了克服这种消费异化的弊端,我们必须打破生产霸权,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解读消费。

技术使用虽然是技术发展过程中消费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与技术消费却是不同的概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内涵上看,技术消费属于经济学范畴,除了内含技术使用这一活动和过程外,还强调技术选择、技术购买、技术消耗,特别是强调技术购买;而技术使用则属于哲学概念,可以理解为把使用这一环节从技术消费整个实践活动中抽离出来,从而专注于在使用阶段消费者对技术功能的实际发挥、运用、重塑和实现。从外延上看,技术消费意味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技术或技术产品循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终结,涉及到一种具体的技术产品的耗尽;而技术使用则强调一种技术或技术产品的消费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其功能的运用和发挥,甚至从中可以挖掘出另一种技术或技术产品功能和意义的雏形,它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是起点而非终点。此外,技术消费注重的是技术商品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提倡时尚、前卫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滋生相互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形成畸形的“用过即扔”社会,而技术使用看重的则是技术产品的使用价值,关注技术使用的活动过程,主张“物尽其用”,拒绝浪费。

综上所述,本文把技术使用界定为使用主体对已经投入消费市场的技术或技术产品进行符合预定功能或不符合预定功能的操作、利用和发挥的活动。这是技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技术与其使用主体相互建构的过程,既存在着技术对使用主体的“限定”和“强求”,也存在着使用主体对技术的“谋算”和“统治”,而技术使用者,就是指现实使用这些技术及技术产品的主体,他们期望通过“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来满足自己在生产或生活方面的某种需求。广义的技术使用者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因为在现代这个技术座架无处不在的社会里,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技术的使用者;狭义的技术使用者则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技术,比如,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基因技术的使用者、医疗技术的使用者等等。

技术使用者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形态层面上,可以分为技术器物使用者、技术制度使用者和技术观念使用者;在心理层面上,可以分为积极的技术使用者和消极的技术使用者;在现实层面上,可以分为生产型使用者、生活型使用者(包括生存型使用者、发展型使用者和娱乐型使用者)和军事型使用者;在价值层面上,则可以分为合理的技术使用者和不合理的技术使用者。其身份特征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业余人士;既可以是购买者,也可以是非购买者。

三、技术哲学应该关注技术使用者

技术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技术哲学界的普遍认可,可是,技术的使用作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却几乎被人们遗留在历史的角落里。虽然已有学者对消费领域的技术使用者予以了一定的关注,但都局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术语,从哲学的角度对技术使用者进行专门、系统的解读暂付阙如。

本文认为,技术哲学对主体的研究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发明家、设计员、生产者、企业家、工程师等传统范式上,而应该把技术消费阶段的使用主体即技术使用者也作为积极、主动的因素纳入到自己的范畴之内,打开技术使用的黑箱,从而让技术使用者也能名正言顺地登上社会科学的大雅之堂,拥有自己的话语空间和权力体系,具体来说,技术哲学应该关注技术使用者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技术使用者在消费阶段的主体地位使然。技术的物质符号理论揭示,技术实际上就是一个文本,其间包含着多种复杂的异质社会因素,它只有通过使用者的“阅读”行为才能获得其稳定的意义,从而实现自己的某种功能。毫无疑问,技术使用者是技术在消费阶段的重要主体,不仅在实际上使用技术、建构技术的意义、实现技术的功能,而且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因为人们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技术,而是试图在使用过程中对其加以改变,将其定型为适合自己的目的,这种经过修改过的技术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可并能获得专利投入市场,人们也就从技术使用者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甚至生产者。此外,技术使用者不仅是技术消费阶段的重要主体,也是技术使用后果的责任主体,“他们有责任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有意识的消费和更为明智的应用,以减弱技术的负面影响”[14]。

其次是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技术创新哲学是技术哲学的一块重要领地,技术创新涵盖了一个发明构思的孕育到产生再到创新产品投入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的全过程,并且技术创新产品商业价值的实现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显然离不开使用者。我们可以简单设想一下使用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如果一种技术产品被设计制造出来,却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使用,那么科技含量再高的创新产品也只能成为一种摆设,被束之高阁,最终只能夭折于襁褓之中。在这种语境下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技术创新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愿不愿意接受它”[15],技术使用者因此就成了技术创新命运的逻辑主宰者。而自熊彼特以来的技术创新研究一直关注于技术的早期阶段,SCOT虽然把人们的关注点从技术移植到了社会因素上,但并没有脱离生产范式的窠臼。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对技术创新视域中的使用者进行深入地研究,是夯实、丰富我国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是时展的内在诉求。早在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家-阿多诺、霍克海默、洛文塔尔、弗洛姆和马尔库塞等-就提出了一些有关消费社会的观点,把消费社会描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型结构。而直到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晚近阶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人们才翻然醒悟,意识到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与工业经济时代截然不同的时代-消费时代,至此,“消费”成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字眼。经济学、社会学相继打开了对消费中的重要主体-技术使用者-的关注大门,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消费领域。作为时代反思精华的哲学更是不应回避这一趋势,张明国教授早已明确提倡要开辟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消费技术,认为于光远教授的著作《四种消费品理论》“为我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寻找出了一个新的生长点”[16],而消费技术的生命无非就在于使用。因此,技术哲学关注技术使用者,不仅符合了“朝向事物本身”的现象学宗旨,与荷兰学者所提倡的“经验转向”相吻合,更是时展所赋予技术哲学研究者的任务之一。

总之,在当前各种高技术与文化理论激荡的情景里,在社会科学已经大张旗鼓地渗入到消费领域的前提下,展开对技术使用及技术使用者的系统研究,充分认识技术使用者对社会的现实意义,厘清技术使用者在STS这张“无缝之网”中的积极建构作用,特别是重视对技术使用者责任主体身份的塑造,是摆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以及STS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J].科学与哲学,1986(5):100.

[2]拉普F.技术哲学导论[M].刘武,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85.

[3]陈玉林.“使用”问题研究-技术史的一种文化转向[C]∥陈凡,秦书生,王健.科技与社会(STS)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122.

[4]HippelEV.Democratizinginnovation:theevolvingphenomenonofuserinnovation[EB/OL].[2008-07-22].http:∥/content/K302272841762854/fulltext.pdf.

[5]PinchTJ,BijkerWE.Thesocialconstructionoffactsandantifacts:orhowthesociologyofscienceandthesociologyoftechnologymightbenefiteachother[C]∥BijkerWE,HughesTP,PinchTJ.The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gysystems:newdirectionsinthesociologyandhistoryoftechnology.Cambridge:TheMITPress,1987:17.

[6]CowanRS.Theconsumptionjunction:aproposalforresearchstrategiesinthesociologyoftechnology[C]∥BijkerWE,HughesTP,PinchTJ.The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gysystems:newdirectionsinthesociologyandhistoryoftechnology.Cambridge:TheMITPress,1987:263.

[7]MichaelM.Reconnectingculture,technologyandnature:fromsocietytoheterogeneity[M].London:Routledge,2000:38.

[8]OudshoornN,PinchTJ.Howusersmatter:theco-constructionofusersandtechnologies[M].Cambridge:TheMITPress,2004:1.

[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11]吕乃基.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4):30-33.

[12]李伯聪.技术三态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17(4):28.

[13]梅学利,李飞.消费异化的哲学反思[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76.

[14]王健.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特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54.

篇6

怎么戒烟 槟榔一只,钻个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点烟代油用水泡两天取出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不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怎么醒酒 醋、白糖、茶叶水各100克,醉酒以后,立即喝下,可达迅速醒酒,得喝醒得更快。

怎么戒酒 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者放在酒里两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怎样除去口臭 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嗓子哑了怎么办 醋精50克,白糖50克,用凉水250克搅拌均匀后,慢慢饮用,一天即可,严重患者晚上增加两次。

牛皮癣 半斤米醋浸泡一两去皮的松树籽,泡二天后,一日擦三次,效果更佳。也可用一匙橘皮粉加半匙香油调匀涂抹。

牙痛绝招 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以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几次永不牙痛。

鼻子流血怎么办 当鼻子大量流血时,患者放平躺下,将鼻眼相反的手高举,穴位自动封死,血立即可止。

除脚气小窍门 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又简单,见效又快。

控制糖尿病新方法 新鲜玉米粒一斤。加水适量煎煮,至玉米开花后分四次,每天喝一碗,此方不能去根,但可以降低血糖。有浮肿、尿量增多的患者服用,效果特别好。

除脚臭、脚出汗 白矾研成细末,擦脚掌心10分钟3~4次,脚以后不再出汗、不臭。可保持七八个月。

口腔炎症 每天早晚吃梨一个,慢慢咽下,保持3~4天,立即好转。病情严重的也可以用本方治疗。

冠心病 黄豆50克,煮熟加食盐适量多吃连吃3~4天,此方对控制冠心病不再发展,特别理想,犯病以后再用此方。

鱼刺卡喉 用陈醋漱喉部,然后慢慢咽下,反复几次即可治愈。

病后耳聋、耳鸣 猫尿滴耳三次,一次两滴,可根治病后耳聋。耳鸣可将蛇皮焙成灰,吹入耳中,连吹三次可治耳鸣。

睡觉打呼咬牙 睡觉时口含橘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根治呼咬。

癫痫(羊角疯) 蚯蚓一条,白矾半两放入大碗中用开白水冲开。一次一碗晨起空腹,连喝十天。

治偏头痛窍门 用白色的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达速效,头不痛就不用再贴了,此方主治头晕脑涨。

治痔疮偏方 尿素三两放盆中开水冲开后将毛巾放入沾湿后拧干放凳上腾。一次十分钟一天三次,腾七天。可治内外痔,便血脱肛。

急速催奶 芝麻炒熟,加入盐少许,最好是产前10天就开始吃,进餐时作副食,可快速增乳汁,吃得越多奶来的越快。

治失眠小窍门 将大葱白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入睡,连续几天可根治,常年睡不着觉者,连续治疗5天便可去根。

心脏病 每天早晚各吃菠萝50克,5~7天效果最佳,2年左右不会犯病,犯病以后,再接着吃一次,病重者每天吃二次,可以稳固病情。

视力减弱怎么办 杏皮晒干撕碎做个小枕头可醒目养神。对视力减弱、见风流泪、近视远视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手脚裂口 药用风湿膏,贴在患处,一天后取下即可长好,百发百中。

皮炎小窍门 将线瓜叶搓碎在患处磨擦发红为止,每七天搓一次,3次即可,严重者连用6次即可治愈。

鼻炎 用棉花球蘸一滴香油放在鼻内,15分钟后取出,连续2~3天,每天三次,严重者多用2次。也可用大蒜泡醋插入鼻中。

高血压 新鲜海带二两,做成一碗海带汤,不要往里放青菜,清晨空腹喝下,连服十日即可,海带能快速恢复血压正常。

肾虚 新鲜豇豆100克,加水煮烂加食盐少许,每顿饭前服用,3~5日可恢复健康,如经常吃对强身壮体效果最佳。

脸上去斑法 杏会用水泡后去皮,捣烂如泥,加一个蛋清调匀,每晚睡前敷面,次晨用白酒洗去,直至斑退。

胃病 取红皮鸡蛋壳20个放在瓦片上用火焙干研成细末,用糖水服用,每次前服一小勺,一日2次,服完为止,此方同时对补钙和软骨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跌打伤筋 将韭菜捣烂,稍兑一点小男孩尿,贴在伤处几小时即可消肿,三日后可以恢复正常。

快速减肥 去国营茶庄买二两乌龙茶,喝一周乌龙茶能快速融化脂肪促进脂肪代谢,达到减肥,又能预防肥胖症的发生。

长寿秘决 经常运动,不气不愁,年年保持多吃糖蒜,糖蒜是延长寿命的最佳良药,它可杀死体内多种有害菌。

月经不调 到乡下取苏子叶二两,用热水泡后饮用,轻者四杯即可,重者多饮几日,它有速效调经安神作用,对痛经、经期不正常有特效。

少白头 用500克扇贝壳(干贝)煎水洗头,每天洗一次,连洗6~8次,使再长出来的头发又黑又粗,如白头特别多可多洗几次。

粗皮肤变嫩 每日晚上用一个鸡蛋清擦脸,一小时后用清水洗掉,如能经常擦,皮肤越来越嫩。

肩周炎、腰腿痛、坐骨神精痛、腰脱 将土元(上憋子)七个焙成灰,黄酒七两,共放一瓶内泡七天七夜,每晚七时喝七钱黄酒,并用拳头用力捶打患处七七四十九下,病重者多服几疗程可痊愈。

肺结核偏方 500克活茧蛹用火焙干研成细末,每次用3~5克,一日2次,服完为止,效果十分好,此方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提供。

关节炎止痛法 用谷草烧成灰,装入小袋中,哪痛往哪贴,每晚贴一小时,贴3次治愈。此方又简单,效果又好,对腰腿痛有明显疗效。

腋下狐臭 米醋100克,茴香粉5克。调匀涂擦腋下数次,狐臭立即消失。

脚瘙痒怎么办 取一块生姜切开擦脚心,男擦左女擦右,一次擦十分钟。

骨质增生 羊胫骨四根,用火烧成焦黄色后捣碎成面,每天晚饭后用一两黄酒送服,连用数次。

误吞金属硬物 将韭菜炒熟大口服下即可便出,碎玻璃片,吃肚里以后,也可以用此方。

手脚麻木 浸泡好的黑木耳、桃仁、蜂蜜各120克,共捣如泥,放碗内蒸热,分4天吃完,孕妇禁用。

掉头发、起头皮 大白菜根去泥洗净切片放锅内加水煮开后加醋精洗头,连洗七八天,可使头发柔顺、光亮、头皮很快消失。

灰指甲怎么治 将紫皮大蒜捣烂如泥,再加少许白矾涂在灰指甲上,不要抹的太厚,然后用塑料布将指甲封好。塑料布透光封闭效果好,只需七八天,觉得有涨的感觉就好了。

怎样打掉蛔虫 南瓜子(去壳留仁)50~100个研碎加糖水适量拌成糊状,空腹服用一次见效,本方能打掉小儿多种病虫。

乳腺炎怎么治 仙人掌一小块捣碎加三滴香油后敷于患处。

怎么治脚鸡眼 用一块胶布中间剪一小眼,贴鸡眼上,小眼露出鸡眼,再撒眼上一点尿素面(化肥),再用一块胶布压住,三日换一次,换六次,鸡眼自消自灭。

前列腺炎 干枣三两、雄鸡肝三个,加水炖烂,连汤喝,连喝三次。

类风湿症 用鲜嫩的桑树枝,多少均可,切碎,拌一点酒用锅炒黄色后,加水熬,早晚各服一杯,见效连服。

怎样治烫伤 嫩生姜洗干净,一定要带皮,然后把生姜捣烂,用纱布包着,把生姜捏出汁来,而后把姜汁淋在伤处,不必包扎,能使烫伤处不会肿痛。一天一次,一周就可痊愈,且不会留下疤痕。

篇7

老子的思想方面,与现代人生活有关的是关于养生与处世方面的哲学。先说养生方面吧,老子主张要寡欲与知足、致虚主静、返璞归真。在处世哲学方面,他主张要善柔、慎微、反察。

现代人的物质环境充裕,但对欲望的追求使得人身心疲累。欲望可以有很多种,如对事业的欲望、学业知识的欲望、成名的欲望、金钱的欲望、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等等,如果对于欲望过度追求,会使人的精神消耗,从而影响到身体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老庄思想主张要保养精神,减少精神上的焦虑、消耗,故保全精神是养生的首要工作,其次才是对身体上的保养。

在《老子》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就是说明声、色、味会让人的感官因为遭受过多刺激而失去作用,迷于打猎等会让人的心狂野难收,珍贵的宝物会让人的行为失控。欲望过多会让人失去理性,沉迷于欲望的追求会使人心情失去平静。但是想要的东西,并不见得追求就会得到,而且往往在追求到了之后又想要更多,陷入无底的黑洞中,迷失了本性而不自知;若追求不到又会带来情绪上的失落与不满足,郁郁寡欢,精神上亦不平静。故《老子》中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退其咎。”(九章)得到富贵原以为能够达成心愿了,但谁知这富贵能持续多久,不免又心生忧虑,担心失去的一天;而若是得了富贵而骄纵,又会自己留下把柄招来祸患。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对精神与生命有所危害的。无论是对于富贵或是功名、爱情的追求,都是如此。

故老子以为“知足者富”(三十三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人的欲望之产生在于不知足,若贪欲多求,则会处心积虑,结果则是伤害自己的精神、生命,或者是伤生害理、招祸上身。原本追求欲望是想要生活上更舒适、生活质量更提升,但是却使得自己不得安宁,精神惶惶不定,也没有心情去享受生活,反而遭受更大的祸患。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就是要求人除去过分、过多、过大的追求,少些欲望而知足常乐,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平静,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养生哲学方面,老子也讲致虚守静、虚空的道理。原因是人的心里每天充塞着一大堆烦文琐事,老是想着等一下要如何、等一下要做什么,记事簿上也记满了各种行程,好像不这么做就显不出自己的地位与重要性,让人一点也没有喘息的空间。虽然很忙碌,但精神上其实空虚得不得了,往往是借着更多的忙碌去填补空虚。

在老子的思想里,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虚无”。“无”的作用极大,虽无却无不有,无为却无不为,是以“虚”、“无”的功用最大。大家一定认为‘‘虚”、“无”就是没有,没有有什么用处?“无”的用处可大了,水瓶正因为是虚空的,所以才能容纳水;房屋之中正因为是空的,才能住人;箱子是空的,才能装东西,若是实的,便没有任何用处了。正因为其“无”,才能显出其用处来。

人每天朝夕营营,正是由于心内不虚、不无,所以随时受到物质。欲望、琐事的牵绊。因此老子主张要致虚,让心无为、无欲、无智、元身,内心不填塞东西。心虚空了之后,才能容纳更多,否则每天心中充满各种红尘琐事,连思考与体会的空间都没有,人就只是每日匆忙地重复着相同而机械性的运作罢了。

如何才能达到“虚”的境界呢?主要是要“守静”,要“守静”仍然是要去除欲望,在《老子》中提到:“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三十七章)天下万物都是出于虚静而后又归于虚静,但人有欲望,会妄动不安定,会想追求、追逐的,如此,则无法达到虚静的境界。人这种行为是违反自然道理的,内心充塞着欲望则无法平静,故主要的做法,还是在于去除内心的欲望,将心思保持在空明宁静的状态,唯有在心思灵明平静时,才能够看清一些道理,才能明澈如镜,不受蒙蔽。

篇8

选对了人就做对了事

决策与用人,常常是两位一体的东西。做决策的同时就要考虑用人,有什么人,做什么事。人才跟不上时,宁愿等一等,把节奏放慢;人才储备做好了,大家都急嗷嗷要冲锋陷阵了,再适时加快发展,满足他们的创业需求。

选用人才,不是搞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形成团队。当年,大蓉和刚刚起步,付不起高薪,还要让大家日夜辛苦,等于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我们靠什么支撑过来了呢?靠的就是真诚待人和为生存而战的力量。在资金极端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也绝不拖欠员工的工资。为了发薪,我们低声下气到处筹借,拿出自己仅有的住房做抵押贷款。为了节省每一个铜板,我们省吃俭用,连信封都合不得印。这一切,员工都看在眼里,对我们产生了信赖。

多年来公司做过的决策,几乎都与用人有关。例如人才流动机制,让老一代退到二线,让年轻人源源不断地走上重要岗位,让普通员工看到自己的晋升通道。这一切都是围绕现代企业治理来做。餐饮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几千年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用现代企业制度来改造,困难重重,但动手术也是必须的,而且事不宜迟,必须当机立断。

股权激励也是公司的重大决策,初衷是集聚人心、激发热情,团结一致“干革命”。但股权是非常敏感的事,直接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包括元老、职业人、老员工的利益,需要统筹平衡,做细致的工作,千万不能急躁。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使人心涣散,那就是自寻烦恼。

给待遇,让位置

很多企业的盘子越做越大,管理越来越吃力,而创始人和创业团队的年龄却在逐年增大,迟早要面对退居二线的问题。这个矛盾,谁也无法回避。即使你和你的团队离退居二线还很远,也还是有必要提前考虑清楚,制订一个长治久安的退出机制。

2006年,大蓉和实行“升级换代”战略,抓住机会引进资金建了新店。面对新局面,老同志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请战,希望一展抱负,到新店当个店长什么的。但我想的是,为了让企业多活几年,我们的经营管理要从“做生意”变为“做企业”,必须让年轻的职业人走到第一线并担当重任。这个想法,显然不符合老同志的愿望。

我召集老同志们商议,讲明公司的发展意图,希望他们放弃掌权的愿望,从大局出发,支持年轻人走上店长岗位。不少人想不通,他们说:“道理都对,但难以接受。”后来我逐个沟通做工作,我说:“现在的情况不走专业化、职业化是行不通的,过去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个企业,现在有你们就可能没有这个企业。看法是看法,大局是大局,如果从个人角度来考虑问题只会自断前程,我们没有倒下重来的机会了。有些事情大家要想得开,不要想得透,想透了自寻烦恼。”最后,在经营岗位上的老兄弟们支持了我的意见,其他的人就不好再提要求了。

老同志们退居二线,并不是无事可干,没必要担任巡视员之类的虚职。连锁企业正值发展时期,我们成立了连锁管理中心,让他们负责公司的开发和加盟连锁工作。这也正是他们的特长。先后从经营岗位下来6位老同志,都保留了他们原来的收入,在股份分配上享受了优先待遇。2010年,公司为老干部办了小会所,从办公区搬了出去,工作生活更加方便随意。刚下来的几年,一些人心里还有疙瘩。随着后来企业的发展,他们不但拿到比在位时更多的收入,而且看到了未来的前景,心里踏实。

从2005年开始,我们先后把从事烹饪和服务专业的8位优秀人才送上了总经理的位置。他们上台时都是三十出头,年富力强,干得有声有色,挑起了企业的大梁,在行业里也成了明星。他们对创业元老们非常尊敬,管理上的重大事情、社会协调和店堂维修改造等都请教他们,还请他们为新员工上课,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都尽量满足。

不能只有一个大厨

“生意好做,伙伴难邀”,开餐馆的老板如果对餐饮业不熟悉,完全依赖某一个合作者,会潜伏很大的风险。一个企业必须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机制就是不管换什么人,企业照样正常运转。

我认为,企业做大以后,老板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多树几个山头,实行“分而治之”,采取“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风格,也有利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有的老板千方百计平衡各位“老大”的关系,总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其实,坚持原则和公正,体现他们的特长和个性,就是最大的平衡。这种做法,不是什么厚黑学,也不是挑起群众斗群众,而是一种管理科学,符合“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古今中外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派两派是派,五派八派就没有派了。开一个店立一个山头、派一个大厨,明确他的责权利,大厨之间哪怕是师徒,也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不存在你管我、我管你的问题。徒弟可以放开手脚当大厨,只考虑对公司负责,对股东负责,各店算各店的账,业绩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大家心里有数。即使有人被挖角,个人的出走对本店的影响也很小,更不会影响到其他店,规避了骨牌效应。按总公司的安排,直营店的厨师长可以管理几个连锁企业的厨政;外派的连锁店厨师长,要经直营店行政总厨提名,老总把关,再由总公司审查批准,属公司管理的技术人才,不是谁的私人雇佣军。

有些人对“山头”不以为然。他们说:不管是一个山头还是多个山头,总之是在搞“山头主义”,这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只能说,天底下山头林立,并非一片平原。餐馆里山头存在的基础,是千百年来厨师队伍的血缘、师徒结构。特别是师徒关系,一直是厨师中最重要的关系。任何古老的行业,这种师徒关系都有悠久的传统。它不同于父子关系,也不同于师生关系,是以传授技艺为纽带的师承关系。在厨师队伍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江湖行帮习气很重,厨房老大一发话,徒子徒孙都来了;老大一吹哨子,一帮人都跟着走了。师傅有绝对威信,开店时师父点兵点将,徒儿的饭碗都在师父手中。这样一来,很自然就形成了团伙,也就是“山头”。

机会比奖金更重要

企业应该像一条河,不断流动才能保持活力和纯净。如果你多年保持老面貌,一家店做到底,恨不得做成百年老店,员工干得再好也得呆在老位置,慢慢都会泄气,企业会变得死水一潭。不流的水,哪来生命力?

以前我们经常讲“在发展中找机会”,讲多了便成为一句套话。不过,员工的激情确实需要靠企业的发展来维系。公司不断开店,就能不断给员工提供上升的阶梯。这几年,我们在成都新开了几家直营店,创建了几个新品牌,每年都有新店开张,时不时还有连锁店加入。店里开员工大会时,只要听到有新任务,从上到下都情绪高涨。他们知道,新店要抽人去管理,有些人会得到提拔升迁,空缺的岗位和职务也需要补空,很多人都有机会。

多开店自然是好事,但也不是没有压力。开一个店就增加一份风险,每开一个店我都如履薄冰,生怕一脚踏空掉到冰河里去。从个人角度来讲,我确实不想再揽大了,但背后有很多力量在推着我往前走,只好对他们说:“你们能做多好,我就能做多大;你们做得越好,我也做得越大。”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为员工提供其他的发展机会,送员工到大学进修,就是一条路子。2013年3月,我们与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签订“大蓉和现代餐饮管理定向培养班校企合作协议”。四川师大文理学院旅游系设立2011级本科“大蓉和现代餐饮管理定向培养冠名班”,大蓉和提供给每位学员1000元助学金和500元奖学金,并免费输送9名员工到这个班学习。我们的员工,很多人没机会进大学,经过工作实践以后,都渴望有学习充电的机会。根据协议,双方互设“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对这个班的学员大蓉和有优先聘用权;参加学习的学员都能获得专科结业证书。这种培养人才的新型方式,能实现“双赢”和“多赢”,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很满意。

不开腔的把开腔的吃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让大家都心服口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

大蓉和的任用模式大致是这样的:店长由董事会任命,而厨师长、大堂经理、办公室主任和各部门经理由店长提名;前厅主任、楼面经理、部长由大堂经理提名;厨师长助理、后厨组长由厨师长提名。名单交到董事会,由董事会批准。

篇9

【关键词】质;量;质×量=能力=作用=效应;能力+机遇=成功

一、“质量哲学”在此起步

仔细推敲,发现质与量的关系是事物的普遍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本文抛砖引玉,愿“质量哲学”在此起步。

质与量的关系,就是“质×量=能力=作用=效应”。按照这样的关系去认识存在与意识的彼此作用,去认识包括社会在内的种种事物,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质量哲学”,或称“质量论”、“质量辩证法”。

二、事物的质和量

我们在市场上选购商品,经常会说:“质量好不好。”我们的话语表明:物体具有“质量”。

那么,这里那里的联系――“事情”,有不有质量呢?也有的。

一位校长在总结学校情况时说:“某个班学习质量好,某个老师教育质量好……”“学习”、“教育”都是一种“事情”,这说明“事情”也是有“质量”的。

那么,社会事物有不有质量呢?有的。我们上边所举的例子,都是社会中的事和社会中的物。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它的质和它的量。

我们再进一步想想,“质”指的是事物的什么呢?“量”又指的是事物的什么呢?“质”与“量”有什么关系呢?

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别异于其他事物之点,标志事物的特色、特点、特征、特性。事物的量就是事物的材料内容,是某个事物究竟有多少的标志。一切事物的存在都表现着质、量这两个基本意义;一切事物的存在也都由这两个基本意义所构成。如:

金的存在,如果没有金的量,则不存在金;如果一种量不具金的性质,则也不存在金。银的存在也是这样的。铜的、铁的、锡的等等的存在都是如此。

人的存在,如果没有人的体量,则不存在人;如果一种体量无具人的性质即无具人的特征和精神,则同样,这种量不属于人,不称为人(无精神的体量属于体)。动物是这样的,植物也是这样的。

社会的存在,如果无有社会的量――无有受社会精神意识所支配的事物,则不存在社会;如果一种量不具有社会的性质――不具有支配社会的精神意识(如月亮那样的东西),则这种量不属于社会,不称为社会,也即不存在社会。

质与量,二者形成事物,贯穿事物,是一切“存在”的两个客观的、必须的意义。对于这一点,你不会怀疑吧?

三、质×量=能力=作用=效应

一件事物中,质不仅是这件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别异之点,标志事物的特色、特点、特征、特性,同时,质是事物内部结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根据和主导(质=根据);量不仅是事物的材料内容,标志这件事物的多少,同时,量是质支配的对象,是事物内部结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条件和基础(量=条件)。质与量相互结合,而形成和决定事物自身的内在能力。

质与量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和决定能力的关系,是正比例的关系。即“质×量=能力”。(因为质=根据,量=条件,所以质量关系可演化为:根据×条件=能力。)

事物有它的能力,而形成和决定它可能发生的作用与效应――只要是可能发生的,不管是什么作用与什么效应。能力与作用及效应的关系是等量关系:即“能力=作用=效应”

综合从质量到效应的整个关系,就是:“质×量=能力=作用=效应”。例如:

煤炭的质×量=热能=热作用=热效应。

电压(质)×电量=电能=电作用=电效应。

炸药的质×量=爆炸力=爆炸作用=爆炸效应。

黄金的质×量=价值能力=价值作用=价值效应。

意识素质(智慧)×意识素材(知识)=意识功能=意识作用=意识效应。

一个人的精神意识(质)×身体(量)=个人能力=个人作用=个人效应。

精神意识(质)×人力物力等社会存在(量)=社会势力=社会作用=社会效应。

科学技术(质)×生产成本(量)=生产力=生产作用=生产效应。

政策(质)×人力物力(量)=政治势力=政治作用=政治效应。

四、能力+机遇=成功

上面说到,每一件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在能力。但是事物要成功地释放它的内在能力,产生它相应的作用与效应,那么,就必须要遇上外界的作用对象和作用环境。

所谓作用对象,就是指可以与其发生作用的外界事物,而不是指所有的外界事物。

所谓作用环境,就是与作用相关的时间、温度、距离、催化剂、周围关系等等。

事物能够遇上外界的作用对象和作用环境,就称为机遇(机会)。有了机遇,事物才有可能成功地释放它的能力,发生相应的作用和取得相应的效应。

所以说:“能力+机遇=成功。”例如:

煤炭必须要遇上氧气(作用对象)和足够的温度(作用环境),才能释放热能,产生相应的热作用和热效应。

正电荷必须要遇上导体(作用环境)和负电荷(作用对象)才能释放电能,产生相应的电作用和电效应。

炸药必须要遇上足够的温度和压力(作用环境),才能释放爆炸力,产生相应的爆炸作用和爆炸效应。

黄金必须要遇上兑换黄金的人(作用对象),才能释放价值能力,产生相应的价值作用和价值效应。

意识必须要遇上外界的一定人或物(作用对象)和一定关系(作用环境),才能释放意识功能,产生相应的意识作用和意识效应。

一个人必须要遇上外界的作用对象和作用环境,才能释放他的个人能力,产生相应的个人作用和个人效应。

生产必须要遇上消费者(作用对象)和市场(作用环境),才能释放生产力,产生相应的生产作用和生产效应。

政治必须要遇上人民(作用对象)才能释放政治权力,产生相应的政治作用和政治效应。

总之,不是每一事物都可以释放它的能力而产生相应的作用和效应,而必须是遇上了机遇,才有可能成功地释放能力而产生相应的作用与效应。亦即“能力+机遇=成功”。

对于效应来说,效应=发展变化=能量转换……这些事都用“效应”一词进行了代替。

五、性质决定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演变(作用、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性质是事物的特点,是事物演变的根据和主导。所以,这种事物演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规律,由事物的性质决定。例如:

碳遇上氧气,通过燃烧作用,产生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上氢氧化钙相互作用,又产生水和碳酸钙……这种作用与演变的客观自然规律,都由碳、氧、氢、钙的性质以及作用中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碳酸钙等的性质所决定。

六、性质、规律、量都是永恒的

这种事物的性质及其演变的规律是永恒的。不过,规律需要一定的条件(机遇),只有在条件成熟之时,才能把演变的规律体现出来,亦即规律性才能得到演示和证实。这种条件就是可以受性质支配的元素、原材料、内容、作用对象、作用环境等等,这一些统称为事物的量。量也是永恒的。

量是永恒的,但是量的存在形式,是暂时的,变换的。量受性质的支配。一旦条件成熟,量就会在性质的支配之中发生相应的规律性的作用、发展、变换。譬如碳、氧、氢、钙、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水、碳酸钙……它们的存在形式都不一定永恒,都在条件成熟之时产生“质×量=能力=作用=效应”的反应,按照其规律性不断地作用、发展、变换。我们学习(吸取)科学知识,就是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性质及其演变的规律,从而按照规律,能动地人为筹备材料,创造环境,生产出种种科技产品。

篇10

关键词:领导干部;哲学;和谐;战略;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95-02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事关企业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正确地进行决策,是企业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它既是衡量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哲学是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处理和应对复杂事物能力,辨析和解决矛盾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中电投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宁夏能源铝业)实施战略重组三年来的不懈历程正是企业领导以哲学思想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实践。

一、辩证统一,实现和谐共赢

辩证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面对问题时,最常用的一种思考方式,它指导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的目的。宁夏能源铝业的诞生正是这一理论的优良产物。

2007年11月,中电投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能源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打造宁夏产业集群,但考虑到区域、资源、人才等因素,只有与当地企业合作,才能最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能担负产业集群建设大任的实力企业。放眼宁夏,青铝集团是一个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国资委监管,始建于1964年的国内有色金属领域骨干企业和自治区区属最大的国有企业,自1978年以来连续赢利,连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但到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市场萎缩、成本上涨、企业资金短缺等棘手问题一拥而上,公司领导正研精苦思,寻找出路,谋求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中电投想发展,青铝集团想走出困境,两个企业异曲同工、一拍即合。于2008年底,实施战略重组,成立中电投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次重组,充分发挥了两个企业在区域、资源、人才、产业、资金、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了中电投集团公司在宁夏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可谓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互惠双赢。重组三年多来,公司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一年一个大台阶,迅速崛起在宁夏大地,取得了社会瞩目的卓越发展成效,为宁夏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

二、思想入手,坚持文化引领

哲学被爱因斯坦称作“所有自然科学之母”,企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而市场经济规律属于经济哲学重点研究的范畴,企业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的思想是博大的,只要它能被管理者掌握,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指导企业在竞争中战无不胜。

战略重组,是一种进步,也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是一柄既可能战胜对手又可能伤害自己的双刃剑。宁夏能源铝业富有行业与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以为主导意识、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广泛、深入地渗透、贯穿、作用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是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青铝集团是有色金属行业一个有着40多年发展历史的企业,已进入成长的壮年期,宁夏能源公司仅仅成立了半年,可以说只是一个初生的婴儿。两个企业的重组,面临着较大的思想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给企业重组带来了种种障碍和困难。但是,辩证地看,正是由于存在着企业文化差异,才给企业发展提供了众多的空间和机会,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能的机遇。对此,公司在重组的过程中加强文化融合,坚持以理念聚人心,以文化促发展,努力消除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发展背景的文化碰撞与冲突,着力建立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体现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逐步实现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公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促使公司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平稳过渡和全面融合,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蓬勃发展,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在随后的发展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又得到了更大的突显。坚持铝业传承和发扬青铝精神,在科技功关、强化执行方面狠下工夫,以文化带动科技发展,“QTX”商标荣膺中国驰名商标。战略重组三年多来,宁夏能源铝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规模效益逐年增长,职工队伍素质逐步提高,荣获推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十佳功勋单位”、“宁夏十大企业”等称号,位列自治区百强企业第三名。成为中电投集团重点建设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和自治区优先打造的五大产业旗舰之一。

三、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企业战略思维是建立在系统性、创新性、全局性的思维,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决策参与者必须站在企业的发展高度去把握、驾驭、综观全局,以哲学所具有的宏大的系统性与巨大的逻辑感,在最博大、最深刻的层面上去把握企业发展战略与这个时代的世界的统一性,并以此诠释企业发展战略在这个时代现实世界的动态现象,以提高企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能力。

宁夏能源铝业贯彻中电投集团公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宁夏自治区发展规划、符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原则,确定了“以煤为基础、以电为支撑、以铝为核心、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公司作为中电投集团公司重要的产业集群之一、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建设者,坚持致力于把宁夏产业集群打造成为集团公司煤、电、有色金属、煤化工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的战略定位和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国内技术先进、影响力强的电解铝生产企业和整体实力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文化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大型综合能源铝业集团的思路目标。目标的确立让企业理清了短期内做什么、中期做什么、长期做什么的工作思路。同时,围绕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好发展规划,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战略部署与发展定位使公司充满着机遇,充满着希望,充满着生机。

四、分析矛盾,保持连续赢利

矛盾分析法主张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社会学的基本核心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问题的研究,有独到的作用。

公司重组三年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解决困难,沉着应对、多措并举、攻坚克难,保持了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连续三年保持盈利,实现了“十二五”暨“三步走”第二阶段的良好开局。

一方面,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在工作中,既看到面临的困难又看到发展的机遇,既重视发展又不唯发展,既注重建设的速度又注重建设的质量,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启动了青铝股份异地改造、青铝自备电厂、临河电厂、中卫香山风电、吴忠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红一煤矿、中卫热电厂、枣泉电厂、煤化工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煤电铝产业链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正从单一电解铝企业向综合能源铝业集团积极转变。在干部工作中,既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又不重才轻德,忽视对思想品德的考核;既重视干部的培养选拔,又不忽视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加强各级“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坚持干部公开竞聘机制,竞争性选拔成为人才选用常态。认真落实干部末位淘汰制,加大了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坚持“重点论”,抓住关键点。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既坚持全面发展,又强调突出重点,在发展中、联系中和全局中把握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度,防止和克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眉毛胡子一起抓”的现象发生。公司在发展的各个阶段,注重分析形势,重点攻破。重组初期以完成重组整合、确保生产稳定为重点,成功回购股权,搭建组织架构,梳理管理界面,制定工作流程,保持收购资产业务和职工队伍思想“双稳定”。继而以“保发展目标、抓利润增长、促战略转型”为重点,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坚持控亏减亏;注重协同发展,坚持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

五、勇于实践,实现快速发展

在《实践论》中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宁夏能源铝业以哲学理论指导思维、指导发展,再从发展中认识不足,总结成果,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公司煤矿项目列入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草案。热电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绩显著。电力生产强调EPC总承包机制,加强工程质量建设,机组空冷排汽装置气密性试验、真空系统严密性试验、机组漏氢率均优于设计标准,主机最大轴振创中电投集团公司新建机组标杆水平。公司电解铝产能达到11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电解铝厂,进一步增强了铝业规模优势,增强了行业话语权。

从宁夏能源铝业的成长建设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的提高根源于新的思维层次,新的发展有赖于新的思想境界,领导干部只有善于运用哲学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创新思路,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正如霍金森所说:“在管理的武库中,最具威力的武器还是哲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