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范文
时间:2023-03-26 01:3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视野要开阔
阅读面要广,不要将语文阅读窄化为文学阅读。鲁迅早就告诫青年,弄文学的不妨看看“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书”,“专看文学,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鲁迅是个文学家,但他的涉猎面却很广泛。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一书记载,仅1913年前后两年,鲁迅翻过的书籍杂志就有: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书、汇刊、墓志、碑贴等。此后几年间,还有诗稿、作家文集、丛书、小学、佛学、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像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前面所列,既有文艺类书刊,还有史学、文字学、考古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著述。阅读上的广收博取大有益其文学创作。大凡大学问家其语文根基都很扎实,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也有同样的语文实践。他说:“我从小打好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现在的学生比这些老前辈要幸福得多:打开电视,可以观赏;网上冲浪,可以浏览;随着电子媒体的介入,阅读面更广。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当然,“生活”的内涵又不仅包括阅读,它的领域十分广阔。生活,五彩缤纷;生活,五音繁会;生活,五味俱全;生活,五花八门。因而“视野要开阔”的另一要义就是要走出书斋,在社会中观察体验,以拓展语文学习的心理场。两千年前的孔夫子就教导学生“多识鱼虫鸟兽草木之名”;七百年前的陆游就指导儿子“汝定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现代人更有体会,茅盾为写《子夜》,连续数月在证券交易所中“鬼混”。他把这叫做“采集生活”,说:“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前边三例都是带任务去深入生活,而作为现代学生目的、方向便不一定这么确定。谁知道你今天的生活,不是将来语文学习的有用的“货”呢?记住,语文学习视野的闭锁化将导致语文学习心理场的狭隘化,这是语文学习的头号大敌。
二、胸襟要博大
语文学习在见多识广之外,还要倡导胸襟博大。雨果说:海洋是广阔的,天空比海洋广阔,而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广阔。这里所说的“心灵广阔”,也就是胸襟要博大。“仁者爱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古圣先哲的箴言,“博爱”、“泛爱”这是近现代人道主义的旗帜。语文,是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要以人为本。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但人文主义比人道主义的内涵更丰富。人文主义除了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外,在当代更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中国有句成语叫“悲天悯人”。“悯人”是中国文学也可以说是中国语文的思想主脉,不管哪一时代的诗文都离不开忧国忧民。但在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今天,在“赤潮”汹涌的今天,在物种急剧减少的今天,语文学习在重视“悯人”之外,更要重视“悲天”。语文学习要为建立跟大自然的亲和关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语文学习要更多一些爱;语文学习要以慈悲为怀。“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我们的任务是向大自然索取。”(米丘林)对类似的中外名言该是反思的时候了。
三、态度要正确
语文学习跟其他学科学习一样,是个艰苦的过程。虽说其领域中存在更多的审美愉悦,但历练艰辛和劳动付出是难免的,谁想抄捷径和搞剽窃,都是学习态度不端的反映。尤其是写作,初学写作必须力避抄袭,针对“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论调,可鸣鼓击之。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范文引路,仿写开局。所谓仿写,一为模仿;二为脱胎。模仿是仿效写法,脱胎是继承用意。模仿者跟范作用意不同而写法相似,脱胎者跟范作写法不同而用意相近。前者如韩愈的《画记》,仿效《周礼・梓人》;后者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显然脱胎于《礼记・檀弓》。大家尚不避仿写,更何况初学语文的后生小子呢?
以上说的是态度要正确的第一层意思。而其第二层意思,即在阅读文章时,要披文入情,与作者同欢,共涕泣,力戒偏颇和浅薄。读《阿Q正传》不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而是对阿Q相忍俊不禁;读《祝福》不是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际,而是模拟她失子后的喃喃自语,乐此不疲,此种情感反应均不当。阅读欣赏必须伴随与作者的异步感动,产生与作品的异质共鸣。读陆游的“船楼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沛然而激越;读杜甫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油然而惆怅;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宛然转向深沉;读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欣然如睹明丽。马克思说:人的耳朵感受和享乐不同于粗野的不发达的耳朵。他又说:最美的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不存在欣赏。在语文学习中,这“耳朵”要扩展为“五官”,五官必须发达,而要发达,首先态度要正确。
四、方法要科学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志向高远,但又思想幼稚、方法欠佳。为此教师要因时因人因地因文,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和用途。从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看,有普适性方法,有特殊性的方法。如“出入法”各科均可用,如“涵咏法”便只适合语文。从语文中读说听写能力分类看,四种能力培养又各有其法。从不同文体的学习看,论文的钩玄提要法,便不宜移用于诗歌,诗歌的吟味鉴赏法也不好移用于论文。从学习者的素养品性等身心条件看:蔡尚思的“竭泽而渔”法可能别人很难照搬,因为他的精力健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文三摘”法不一定必要,因为不见得人人当秘书;欧阳修的“三上”法在当代要有所更改;叶圣陶的“三步”法如今还要发展;梁启超的“笔记”法将来要演化为“下载”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9卷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的信息时代,“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更应该讲究学习方法的科学化和效益化。
五、层面要创新
篇2
朗诵比赛现有在班级里举行,推选出朗诵好的同学,在进行“年级大拼战”。可以说,在这之前,我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正等着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一展风采呢!
星期五下午,朗诵比赛正式开始。按照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走上讲台,我的心不禁“怦怦”地跳了起来。
啊,终于轮到我了!原来可以抑制住的心这下子不管我用什么方法都控制不了了。顿时,我感觉的心似乎不属于我,好像已经逃离了我的身体,挣脱了我的“魔爪”。我想:会不会忘台词呢?我会不会在同学面前丢脸呢?我会不会……
带着“怦怦”直跳而不平静的心,我走上了讲台,与我的搭档严斐一起朗诵着早已背熟了的文章。
“……”咦,严斐怎么不说话呀?我心里疑惑地想着。
同学们都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们,我实在等不下去了,大不了我先说吧,“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我用嘹亮的声音大声地朗诵起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原来那颗脱离了我的身体的心,一下子又突然的回到了我的身体中,不知不觉的,我又恢复了平静。
最后我们得了89分,进入了年级比赛中。我非常欣慰和高兴。
篇3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06-01
效率就是生命。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一、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永贮。上课始若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讲议论文时,我让学生举办辩论会。结合辩论让学生领悟关于议论文的一些知识,体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何反驳对方论点。学生热情很高,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二、从学生需要传授知识技能
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举个例子。文言文不少学生不爱学习,认为很难且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文章给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兴趣就会增加。
三、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国内外也有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四、信任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有时把自己看得过“重”,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离了自己不行,必须要手把手的教学生才行。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看得过“轻”,没有老师给安排任务,就会不知所从。这样学生的自制力差,老师倍感辛苦,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针对此种情况,我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自制力,有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这样的学生不少)。这需要我们老师及时肯定和鼓励,肯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他们树立信心,意识到“我能行”。
篇4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前运用;课中运用;课后运用
一、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在课堂学习前,合作预习对所学语文知识的预习是必要的,在学习所学课文之前,让学生进行合作预习有利于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方向,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点。课前预习中的合作预习是初中语文课堂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合作学习的起点。
课前预习注意积累词汇,在基础知识方面应注意字音、字形、词语的含义、文学常识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古诗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学生有所思考,如果没有疑问说明学生没有进入课本。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前的预习课文中,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问题,同时老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提出质疑。
二、合作学习在课堂学习中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离不开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教师需要提出问题,让同学之间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并找出答案。老师以问题为引导线进行课堂中的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教师的示范,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发问。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提出小说写了哪些“笑”?课文中那些人为什么会取笑孔乙己却没有人同情他?同时人们的取笑显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我们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不能随便地将相互接近的或者同一排的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这样体现出来的是表面的合作教学,实际上教学内容的合作学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我们在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合作学习,掌握所学的课堂内容。
三、合作学习在课后复习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在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即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切不可以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方式。语文教学本身是在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中学本身对新内容有一种期待的心理,与其让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不如让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共同讨论研究,从而达到获取新的知识内容学习的目的。在学生之间讨论学习的方式,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四、合作学习在课后作业中的运用
课后作业是对所学课程的巩固,对于上课知识点的查缺补漏,而不是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作业难度和作业量。让学生之间有合作,同时也有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作业,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完成共性作业同时,也需要他们在完成共同作业的同时独立完成彼此不同的作业。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勤练书法 培养语感 兴趣培养 故事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开始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对塑造学生学习习惯具有决定性的一个时期。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都将影响着学生未来学习语文的高度。为了培养更多的热爱语文的学生,教师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语文知识。
一、书法是语文学习的门面,学生要坚持勤练书法的好习惯
书法是一个非常有考究的领域,现代社会的书法字体多种多样,每个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特定的字迹特点,有一句俗语叫“字如其人”,说的是一个人的书法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完全正确,但也是有一定的考究之处的。在语文学习上,书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门面内容,虽然书法质量不会被专门拿来考查,但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够写一手好字,小学语文教师经常会在考卷中加入一项卷面分,如果学生的字迹清晰就能够得到卷面分,如果字迹潦草就会比其他同学少卷面分。这种教学手段对小学生来讲特别适用,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待分数还没有太多客观的认识,他们都觉得分数高就是很厉害的,由于无害的好胜心使得小学生都会为了挣得分数,而努力地去达到要求。但是小学生在学习上还是不够成熟,很少有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的学习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勤练书法,为了提高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每天交一张练字,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二十天的时间,但是习惯的坚持却需要很长时间。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自制力还不是很好,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总是很听教师的话,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督促学生坚持养成每天练书法的好习惯,并坚持下去。这样不仅对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语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经常朗读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这个时期的语文知识都是受到格外重视的,而且能够编入教科书中的课文一定都是对学生有帮助的。然而,现在很多地区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上,忽视了让学生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益和教学进度,课堂上很少拿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通常都是教师读完之后直接进行课文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学习语言是弊大于利的。如果教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进度的要求,可以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从而培养语感。
我们都知道,语感是一种虚拟的东西,是没有办法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而且语感是个人本身的能力,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语感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如何培养语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不过从普遍的角度来考虑,语感确实是学习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有很多同学因为语文是国语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的本质。小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是比较欠缺的,正是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才能慢慢的学会表达。而朗诵无疑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方法,所以,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课文朗诵,朗诵的内容最好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为教材中的课文是最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从难度上都是最好的选择。语感这种虚拟的能力除了自己别人是没有办法鉴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在不同的场合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语感的重要性,这种内在的学习方法最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运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句烂熟于心的话,却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最原始的动力,尤其是小学生对学科知识还没有太多主观的认识时,兴趣和好奇心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最大的动力。对于语文这门要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的路上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为每一届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从大方面而言,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有一个普遍的适应规律: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开发。而学生也要不断的探索自身的学习特点,如果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尝试去运用教师建议的方法,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总会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推出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设立奖项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实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故事是最契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阅读素材
篇6
一、行为习惯上的障碍
能否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到学习的效果,甚至也会影响到一生的事业与成就。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潜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听说读写和广泛涉猎的习惯。这些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培养。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有未能在学习的行为习惯上养成良好的品格,这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不良的习惯品格严重滞碍着语文学习的质量,其主要表征是:
(一)轻视咬文嚼字。对似懂非懂的字词轻易放过是比较普遍的坏习惯。学习外语尚且知道记单词是关键,一旦到母语语文课上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九霄去了。其实,字词的功底不扎实已经成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碍。阅读水平低下与不能真正品味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常把“月光朦胧”写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中的“淋漓”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注意对一个字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辨认,往往能带起一大串。可惜这个道理没有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他们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积累字词,对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去及时查阅工具书,认真深究,求得细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词这一环节上拉下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障碍。
(二)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涵泳、背诵和记忆。语文学习的材料多为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优美的辞章,警策的名句,生动、隽永,充满无限的审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有的甚至能背诵成篇的名著,至于辞采优美的诗词就更是能出口成诵了。事实上,语文学习单纯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体悟、熟读、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与背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读与背是理解的基础和途径。可见,读与背同语文学习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谓反对死记硬背之风,把语文学习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一扫殆尽,贻害极大。语文课上朗读背诵的机会少了,详尽细致的讲解分析多了;学生朗读背书的兴致淡了,琅琅读书的声音消失了。早读课上学生一心想着读外语,甚至读政治、历史,至于背书那就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实的记忆为基础,很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语言这东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况下先吞进去,以后随着语言吸收和积累的增多,随着生活体验的丰富,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通过不断反刍,可以不断加深理解。只有吞进去了,才可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进去,则永远不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不养成多读多背的习惯,而能把语文学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三)不作笔记,不勤写作。读与写的关系极为密切,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支点。韩愈在谈到怎样做学问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口不绝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读多写。大学问家们无不爱写爱记。许多名著佳篇都诚是一张张卡片,一本本札记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学语文不光要写作文,还要养成勤于写笔记、札记、日记的习惯。阅读时也要动笔圈点、批注。前人有不动笔则不读书的好习惯,今天的许多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动笔写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爱记爱写的好习惯,能够坚持写日记,写读书札记,作读书卡片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些人甚至连两周一次的作文也当成了负担。他们总是乐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所谓理解、分析,搞题海战术训练,这样的学法岂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水平?
(四)不爱课外阅读。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但这一点从家长到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家长一味地反对孩子看“杂书”,动辄没收处罚,从而遏制了阅读的视野。由于急功近利,学生也不认为花时间精力去阅读那些看起来与提高应试成绩关联不大的“杂书”有什么价值。有些人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品味太低,至于报纸、新闻则更是无人问津了。实际上,这些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能构成内外互补,它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不仅不会影响语文学习,反而会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二、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进步与提高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是最重要的,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论及积累的重要意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的积累终能导致质的飞跃,但积累的过程毕竟是长期的、艰辛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恒心,这就要“虚一而静”力戒浮躁。在语文学习上追求短平快是绝对行不通的。许多同学不懂得这一道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之后,就干脆弃之不顾,转而去抓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科目去了。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另一种障碍是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当代的学生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而学校和老师也急功近利,一味地搞所谓强化训练,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其实,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传统中许多经验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反思的,如《论语·侍坐》里孔子成功的教学范例、宋代以后的书院式教学模式就给我们许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向老师质疑问难,老师则重视让学生躬行实践,注重个别启发指导,甚至令弟子次相传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推广这种学习方法是不是比填鸭式更好些呢?
三、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所谓心理上的障碍是指对学习语文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滋生轻慢之心。在母语环境里学习母语语文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因为已经会认字会说母语了,便对学语文失去了新鲜感,错误地以为自己才不过粗通文字的语文功夫就已经是语文的全部了,于是语文在他们眼里便魅力尽失,黯然无光。二是认为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即使花大力气去学也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对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会更大些,于是也对语文漠然视之。
(二)科学代替审美。应该说语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可是,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日益泛滥的今天,人们很难得从这一角度来看待语文,总是以科学的视野来对待语文,以理性的原则来对待语文学习,对语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韵麻木迟钝。汉语言的丰富性和审美的模糊性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如果单纯用科学思维来对待语文学习,自会觉得乏味。审美与理性往往是相悖的,不能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对待语文学习。
篇7
一、语文创新教学的理念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
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探究式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1.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
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巧妙点拨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篇8
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过程
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
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它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学生在本次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步骤:
1、课前独立学习:
(1)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通过注悟方式研究课文
(3)完成三张自学卡片(信息汇编、质疑记录,课文批注)
2、课堂上互动学习:
(1)交流信息,通过概括归纳的,提取有助于理解课文关键信息。(第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2)交流自学成果,从课前的注悟中感受华威先生的忙,从而熟悉文本。
(3)结合时代背景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领悟“华威先生为什么忙?”(第二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篇9
关键词:快乐;闪光点;自尊心;共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总是对感兴趣的事物好奇,且乐于接受它,愿意为之付出心血,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的班集体中成长,老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教育学生上,我不搞硬性的“管、卡、压”,而是“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思想和学习上坚持“导”和“引”为主的教育原则。
目前,据初步了解,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语文课堂的转变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以上便是活跃课堂的很好方法。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老师要凭借语文教材,发挥个人的优势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教材不仅传授知识,还能给我们带来情感的愉悦。
二、赏识教育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捷径
学校无小事,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恰当的时机,多鼓励他们,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特别对那些留守学生更应如此,俗话说:“有爱就有教育”,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要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朗读赛、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辩论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做一位有爱心和细心的教师,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有的学生字写得好,有的学生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这些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其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教师所做的一切应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
四、语文教师利用自身魅力进行精神引导
情感的熏陶是语文学科教学突出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文章就已经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上再一次升华。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独具匠心的板书等。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该年龄段的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篇10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除了学习语文知识外,主要是培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是语文水平和能力高低最主要的标志。只有会阅读,善于阅读的人才能广泛地去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一个人一生具有的知识90%以上也都是通过阅读去取得的。显然,一个阅读能力差的人不可能有效地广泛获取有用的知识。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积累的途径就是生活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2.积累语言
古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中考满分或是高分作文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文采,不少考生善用修辞,讲究造词。飞扬的文采,灵动的语言,从而使文章魅力四射,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巧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如"小时候,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快乐在里头,烦恼在外头;青春期,家是一片沉默的圣地,怒火在里头,困难在外头。长大后,家是一块心头的牵挂,责任在里头,拼搏在外头。年迈了,家是一座明亮的灯塔,思念在里头,亲情却仍在外头。"(《我家》)还有善用排比,强化气势的。如"无论在外面过得怎么样,锦衣玉食也好,风餐露宿也罢,我们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我们的家。累了,回家歇一歇;烦了,回家静一静;伤心了,回家哭一哭;想家了,回家看一看。因为家里有的是满满的温暖的家等着你。""风再大,雨再大,鸟儿也不会怕,因为它有家,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浪再大,雨再大,鱼儿也不怕,因为它有家,那深邃的大海。我们哭了,痛了,伤心了,怎么办?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也有一个家,那就是我们可爱的班集体。在那温馨的家里,我们一起闹、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分担所有的欢笑,所有的痛苦;在那里,有严厉而又慈爱的班主任,有文静又善良的朋友、同学,还有会捣乱的男生。"(《暖心的一刻》)
诸如此类的语言佳句还有:"家,是远航的船,只能够停靠爱的港湾;是南飞的大雁能够栖息的山洞和大树;是随风飘荡的蒲公英,能够生长发芽的土地;是远方游子能够寻求爱和温暖,诉说苦痛和幸福的爱的小屋。"你看,这些文章字字珠玑,句句徇丽,读后满口生香。这些要求我们,平时教学要指导学生多读名诗佳句,多积累语言,这样才能获评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
3.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