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效率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效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经济效率

篇1

[关键词] 山东省;绿色经济效率;环境污染;DEA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5-0049-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1],堪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这种以资源过度损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为中国带来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中国政府在推进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及时予以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为了保证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管理层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政策,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目标,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度,增加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人口、资源等大省,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其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多年排名前五位,由1979年的25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4162亿元[2],远高于全国的增长率并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在取得显著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如果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山东省的经济增长质量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一个可以反映环境污染代价的绿色GDP产出指标,运用DEA模型对山东省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进行实证分析,从新的角度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及绿色经济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对提高山东省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有所裨益。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首先构建一个可以反映环境代价的绿色GDP产出指标,其次运用DEA模型以绿色GDP作为经济产出,劳动、资本及技术作为经济投入,对山东省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及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而在构建绿色GDP产出指标时,采取单位污染产出的原则,其数学表达式为:绿色GDP=GDP/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该指标综合反映经济增长及环境污染,即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越低、GDP越大,则经济增长质量越高。由此可见,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科学地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而求得绿色GDP指标及正确地运用DEA模型分析是保证本文研究质量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构建时使用的熵权法及山东省绿色效率测算时运用的DEA法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

(一)熵权法

熵权法是用于评价多指标综合的常用方法,它基于客观原始的数据信息,通过对各指标之间提供的信息量及各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分析,科学地、客观地为各指标赋权,从而减少赋权过程中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其数学原理是:假设有

M个地区、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的数据矩阵X=(xij)m×n(i=1,2…m;j=1,2…n),对于某项指标xj,各指标的指标值xij差异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起的作用越大。运用熵权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DEA最早是1978年由Chames、Cooper及Rhodes三位学者提出的,应用于评估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的相对效率值。其基本思想是把一个经济系统或者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视为一个决策单元(DMU),考察决策单元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再评价由同质DMU构成的评价群,通过对各个投入或者产出比率的对比分析,得到各个DMU的相对效率值。这便是早期三位学者创建的经典DEA模型――C2R模型。其计算公式如下:

Hj=∑nr=1uryrj∑mi=1vixij (6)

其中,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总量,m表示投入种类,vi表示第i个投入项的权重系数;yr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总量,n表示产出种类,ur表示第r个产出项的权重系数;H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值,同时满足0≤Hj≤1。由于本文测算的绿色经济效率为综合效率,并不区分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C2R模型满足了应用的条件,故舍去DEA后续发展的诸如BC2、C2GS3等模型的介绍。在此需要说明两点:(1)在应用DEA法进行效率测算时,可选择投入导向模型或产出导向模型。所谓投入导向模型主要关注要素投入,是指在给定既定产出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同时减少各项投入的比例;而所谓产出导向模型则主要关注投入要素,是指在给定既定投入的条件下,可以同时增加各项产出的比例。本文在对山东省绿色经济效率测算进而论证山东省发展绿色经济必要性时,选用投入导向模型。(2)DEA的运用条件主要有:DUM之间具有同构性;DUM的个数是投入与产出个数的之和的5倍或5倍以上;投入、产出不得为负数。

三、数据处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东省17个地级市,测算的是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5―2010年期间绿色经济效率。故数据的处理主要集中在对17个地级市2005―2010年的相关面板数据搜集及整理上。

在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时,考虑到山东省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绝大部分来源于工业制造部分以及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故主要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5―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业烟尘排放量这三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综合环境污染指数的分析评价,数据来源于2006―2011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运用熵权法并逐步按照熵权法的计算步骤,得到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5―2010年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3],见表1。

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基础之上,本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传统的GDP进行处理得到绿色GDP,并将其作为产出指标纳入DEA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及实证研究。其中,本文定义的绿色GDP=GDP/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其中GDP为实际GDP,即剔除了各地物价指数的影响,本课题选取CPI指数,数据来源于

2006―2011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从绿色GDP的数学表达式可以看出,绿色GDP反映的是单位污染所产生的地区GDP,该值越大,表明该地区可以以一定的环境代价获得更大的产出或获得一定的产出环境代价更小。因此,使用绿色GDP作为产出指标,应用DEA模型,测算的是既定产出条件下各地区在经济要素投入情况下环境污染最小化的能力,即绿色经济效率。而相对应的投入指标,则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分别选取劳动L、资本K以及技术T。其中,劳动投入指标L在量化处理时选取各地区年底从业人员人数(按城乡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2006―2011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技术投入指标T则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年末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作为T的替代,其中2008―2010年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而2008年以前的数据则没有公布,故2005―2007年数据主要由各个地级市相应年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另外,由于无法从官方资料获得资本存量K的直接数据,本文在综合参考了张军、吴桂英、张吉鹏的《中国省际物质资本估量:1952―2000》[4]及谢群、潘玉君的《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实物资本存量估量》[5]相关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山东省内17个地级市的相关情况,即各个地级市资本存量统计数据缺失同时缺乏统一的计算口径,故本课题主要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市)作为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资本存量的替代;在产出指标绿色GDP及投入指标劳动L、资本K和技术T均设定的情况下,则可以求得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5―2010年的绿色经济效率。

四、实证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5―2010年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测得的数据见表2。

五、结论

首先,表2山东省2005―2010年期间的绿色经济效率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整体的绿色经济效率均值低于标准值1,表明山东省绿色经济效率不高。图2山东省2005―2010年平均效率值趋势图显示,绿色效率值在区间04~06上下小幅波动,同时,图1山东省2005―2010年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呈现类似的特点即呈现不稳定的微幅波动特点,说明山东省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态势,发展山东省绿色经济仍任重而道远,需相关部门再接再厉。其次,表3表明,山东的威海、日照和莱芜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较低、绿色经济效率较高,而淄博、潍坊和德州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较高、绿色经济效率较低,表明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经济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这也为山东省内各个地级市相互借鉴学习、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再次,从山东省整体来看,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和绿色经济效率相比其他省份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这也需要山东省内各个地级市在相关工作开展方面应积极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携手努力改善山东省生态环境、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绿色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山东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29.

[2] 《山东统计年鉴(2011)》编辑委员会.山东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10.

[3]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89110.

篇2

绿色经济就是要实施可循环、无污染、生态协调的发展方式。其具体途径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核心是将农业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它将传统农业上升到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和生活状态。生态农业是指通过保护土地、水和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不用化学投入和基因工程污染环境,在当前和未来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和提供健康食品,并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以生态化、标准化、无公害化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贵州具有特殊的石漠化地质结构,因此,以贵州地域条件为支点,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实施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等生产方式,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在具体实践上,以建设特色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农业项目建设和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化,建设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基地,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等,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向生态化转型。农业生态化的发展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工业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直以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影响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是高污染、高消耗、低效能等,对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倡导以绿色企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发展,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加强绿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生态工业以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以资源节约,对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低,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模式,通过绿色制造业、生态加工业、绿色建筑业等大大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贵州的工业体系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重工业比重较大,主要体现在煤炭、磷矿和铝三大产业上,这种工业结构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贵州在工业发展路径上,进行合理的工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道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片面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速,造成地区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而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行业,开发具有生态性质的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示范区等,是贵州建设工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工业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贵州全面实现同步小康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近几年来,贵州凉爽的气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避暑胜地。一方面,通过“中国避暑之都“和“多彩贵州”品牌带动休闲度假的旅游发展,贵州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地质,虽然这种地质结构生态脆弱,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瀑布、岩溶、峡谷、温泉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这种“无烟工业”不仅保护资源、美化环境,而且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将生态旅游与西部大开发、贵州生态环境建设、景观改造和生态重建结合起来,发展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态旅游模式,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以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公园、生态特色城镇等为主的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的生活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加快贵州的同步小康建设,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既具生态功能,也有经济功能的双重作用,有利于促进城镇建设和生态恢复。

二、发展绿色经济对同步小康建设的战略意义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加快贵州经济发展,全面建成与全国同步小康社会的目标,绿色经济作为同步小康的实现路径之一,其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和地区经济建设,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不剥夺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和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走绿色发展的经济道路,是当今地区经济发展较为优化的选择。绿色经济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领传统工业的变革,对生产领域来说,传统工业化大生产以单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发展同步小康的社会在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增进人们的福利,共建小康社会不能仅仅单纯强调GDP增长和发展速度,它必然是体现长期与短期的幸福与福利、局部与全局之间持续和不可持续发展,地区发展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与长期利益背道而驰。贵州经济总体落后,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将给贵州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中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尽量少走先造成污染,再花精力治污的弯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于我省同步小康建设具有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可以解决我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平衡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减少环境的突出问题。

(2)以绿色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在贵州省经济获得增长的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发展绿色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也是我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经济转型期实现小康和社会和谐。

篇3

大学校园总体布局及独立建筑等主体构造营造完成后,通过精心的环境景观布局,使校园环境设计更科学、更有利于学校区域空间的延伸和发展。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绿色生态规划原则

1. 注重校园外部景观空间生态健康设计

校园外部空间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生理特性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继而消除工作学习疲劳

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等等。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合理的绿植栽种和布置能够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

绿色植物的造型中的点、线、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

2. 合理选用区域生态绿化类别形式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季节性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办公区前后种植低矮的植物进行装饰,不种植高大植物,办公楼后,以草坪为主,以低矮植物为辅,主要考虑不遮挡办公楼与教学楼的视线,教学区花坛,用植物做成色块。教工、学生宿舍区 教工区植物配置力求庄重,学生宿舍区力求开放活泼。教学区与体育活动区之间种植高大乔木作为行道树,形成植物隔离带,把校园动静环境进行区分,同时也可以挡住活动区灰尘,减少噪音。运动区以活动场所为主,局部宽敞位置设立植物景点,形成三五成群的植物景观,配置适当的四季花木。

3. 绿化平面规划与竖向设计相辅相成

因地制宜,绿化层次多元化。立体绿化要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点缀性的布置景点小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的景观氛围。校园生态环境景观规划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多层次、多类别树种造景,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校园绿化环境设计以寻求人与自然平衡为准则,将诗情画意写入校园,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和局部小游园相映成趣;以园林艺术的手法构图,关注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创造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情景交融的校园空间模式。同时又增加了绿化体积感,提高了绿化率,真正达到了立体绿化效果。

4. 体现校园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加之现代因素的融入激励学生。

5. 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特点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发展足迹,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与适当的绿色植被搭配则更能表现校园人文气息。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由此启发和暗喻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绿色环境的烘托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个性化的造型和组成构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

结 语

大学校园的“绿色生态设计”是高等教育与文化艺术结合的象征,校园景观是多种因素重叠交错的设计艺术,而“绿色”将成为大学的标志。针对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提出校园绿化规划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绿化景点规划要赋予其文化内涵,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

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绿色小品;水体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50-01

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建筑景观的品质甚至比建筑外观更重要,因为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品质量直接影响到住户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在重视大环境的同时,人们的私有空间逐渐成为了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对家庭的留恋及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人们对组团内部的亲和感要求及空间活动的变化,越来越重视自身宅前屋后的空间和组团内部的空间环境,这是最接近人们自身的私有空间。建筑与环境指的是建筑之间的环境,与建筑室内一样是人们最基本的建筑活动的环境,人的周围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环境是以建筑的形式来构筑空间的方式,从对于健康人居的根本目的来说,建筑与环境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区的景观小品

建筑区的环境不同于公园或其它公共场所的环境,它具有可重复使用的基本特征,为了使得建筑景观小品缺少观赏性和趣味性人们就不会有新鲜感,很少去关注它,所以在其内部的景观小品设计要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雕塑等景观小品与周围环境共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为了提高整体环境景观的艺术境界,赋予景观空间环境以生气和主题,使空间诱人而富于意境,通常以雕塑等小品小巧的格局、精美的造型来点缀空间环境。在布局上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恰如其分地确定雕塑的材质、色彩、体量、尺度、题材、位置等,展示其整体美、协调美;配合建筑、道路、绿化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而设置,起到点缀、装饰和丰富景观的作用。

三、建筑区绿色小品设计分析

“朝吟清风暮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山水的写意气氛不显自明。利用自然水、石稍事加工,就极易和任何形式的建筑相协调,且蕴意深远。水若处理得当能拓展空间,增加景色明度,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若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的层次。因此,显山露水既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又是优化环境的积极因素。

(一)堆山布石

堆山根据具体情况可大可小;布石可孤石一块,也可三两成组,不拘形式。居住区的山石设置均着意于意境的渲染,虽不能形似大自然,却给人“假中见真”的景观享受。山石造成视觉隔断延续出峰回路转的场所体验,空间内在结构的重新诊释,激发了潜伏于人们心中的期望和探求心理。山石点置时,呈半埋半露状;零星散置时,又有如风化的残石,虽若断若续,又彼此呼应贯联,不感零乱。居住区的山景是人工模仿大自然而叠砌成山峦状。

其用材有两类:1.以土为主造山土山的特点是朴实敦厚,多半以较高大的落叶树和较矮小的常绿树相互错综成主体,其下配置低矮的灌木从,构成浓荫蔽日的自然山林,其中树根还能加强土山的坚固。厦门瑞景新村一入口以巨石2.以石为主造山观石为主,花木宜疏不宜多。石以大块为主,小块为辅。石缝处用土填实,可滋长野草爬藤,显得有生气。若与水池组合更能深化意境,只是水泊三冬天必须抽净,否则冬去春来,一冻一化,难免使山石松动脱离。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主张大山用土,小山用石。但不论土多或石多,都要以达到自然野趣为原则,才会成为自然的缩影。

(二)水体的点化

自由之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丽角色。水可以形成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切合了人们对健康理念的追求,它又是天然的镜面,其特征便于被塑造成各种形态而逗人喜爱。离丽江古城北6km的龙泉仁里村,村面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它穿过整个村子,并在其旁带出一条长长的束河街,一同将村子串成一个南北走向的长廊,条条深巷再由村前溪水和街道分叉,由外向里延伸,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道网。南北东西分叉,使仁里的道路便捷有序,居民们便生活在水的浸润与滋养孕育出宜人的居住环境中。

1.观水。在现代许多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设计师都会尊重原有水环境的肌理或开掘人造水系为主要脉络,以其自身的婉转深延来建构空间的骨架,提供给人们多样化的视觉情趣。上海“中远两湾城”高层住宅区南邻苏州河,水岸线达1.6公里,住宅开向河面的门窗,将水景空间缩成一幅幅精美别致的天然图画,获得了比多层住宅建筑更大的景观优势。其独特的地块优势结合中央环岛公园、观浪广场等水体设计,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充分定位出都市型水岸住宅的含义。

2.听水。泉水叮咚、溪流涂涂、飞瀑哗然,水声是天然的音乐,它的各种动态为人们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人工模拟的喷泉以其细腻的水雾直接冷却了室外的空气,如丝弦般的水声亦别具飘渺意味。人工瀑布同样可以因高差不同而直落或递落。北京万科星园就是运用这一手法,凭借地下车库入口处的高差形成瀑布观景,使水流因速度的改变宣泄出时大时小的击石声,让人的情感也随之跌荡起伏。

3.戏水。人们己无法满足单纯的可视水景,水体的观赏价值正在向参与性、自娱J性方面转化,这也是今后组景的焦点。例如:供人戏水的各色石块。涉水池有各种形状,涉水池就是很好的亲水场地,它以水深15~30cm为宜,池底可铺装卵石、粗砂、黑石、青麻石等大小不一的各色石块,若配以喷泉更会使水不断地流动,诱人深入景中,构成以意领形的景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策略分析

Abstract: the current increasingly suddenly out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will come into being, and the core of green architecture is to sa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o improve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green building and economic benefit relationship, analyzes the green building efficiency, expounds the green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 assessment method and the index,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a green building strategy.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Economic benefit; Strate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并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官方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0》显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01202亿元,第二产业―建筑业全年完成总产值95206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9%。

但是,看到建筑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建筑业的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也就是建筑业在带来的GDP的同时,也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

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还将新增约300亿平方米,若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 4.1亿吨标煤,接近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可见,亟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是法国和德国的7.7倍,是美国的4倍以上,这表明中国在节能降耗上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如何解决实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供应问题,也己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

一、绿色建筑与经济效益关系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这个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它关注的是建筑全过程的节约,强调的是居住人的健康,同时也涉及到对环境最少的干扰。,“绿色”的观念应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认真的筹划,以求最大程度地节约建材与能源。

可见绿色建筑应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以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保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二是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是一方面平衡经济、环境、社会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在对成本与收益权衡的基础上追求效益的。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同样需要与各利益方在结构上平衡、在发展上协调统一。绿色建筑要能够持续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经济效益第一位的。

二、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1)绿色建筑的效益根据其模糊程度可分为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一般来说,显性效益可直接体现出来,且受益主体清晰;而隐性效益一般不直接体现出来,受益主体多而杂。通常来说,绿色建筑的显性效益即是其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计算相关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评价,而其隐性效益主要包括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绿色建筑的效益根据效益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为显性效益,通过对绿色建筑的能耗分析,计算出与基准建筑的能耗差,即绿色建筑的节能量,并根据各地能源的实际价格,计算出所节约的能源的经济效益,并依据相关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

和传统旧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主要采用较环保的建筑材料,能够对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对室内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设施方面产生的污染,

首先是本身造成的污染,如装饰装修造成的破坏污染。其次是有些建筑材料里存在有放射性物质,砂石、水泥浇灌中拌入化学添加剂。室外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绿色建筑节约烧煤而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和酸雨的发生产生的大气的环保效益,主要是指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是指固体垃圾的减少效益,主要是指在建设过程中或建筑物拆除时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微观效益是指绿色建筑强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人居活动空间和减少患病的机会成本。宏观效益首先绿色建筑能够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理念;其次对建立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一)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指在计算期内对拟建项目方案的各种有关技术经济因素和方案投入与产出的有关财务、经济资料数据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对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评价,通过多方案比较,对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做出全面的经济评价,为拟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经济评价的角度、范围、作用等,可将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层次,其中财务评价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第一步,同时还是经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选用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对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即从投资者角度,根据国家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和现行市场价格,计算项目的投资费用、产品成本与销售收入、税金等财务数据,分析预测在计算期内,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成本费用与经济效益,编制项目现金流量表,计算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考察其盈利能力,据以判断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二)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一个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项目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只有选择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评价的结果才能和客观实际情况相吻合,才具有实际意义。一般来讲,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不是唯一的,根据不同的评价深度要求、可获得资料的多少及项目本身所处的条件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指标,这些指标有主次之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项目的经济效果,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其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而言,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即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分类、按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类别分类、按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性质分类,此文不再详述。

四、 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策略分析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将绿色建筑节能用经济价值来量化

绿色建筑无可厚非的会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那么如(何)量化这种建筑的经济价值呢。我们不只是追求单纯的环保性目标,更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把环保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我们不只是意味着地减少所有费用,其实在在建设费用上是有所增加的,如对于打桩基础设施的利用,我们花了一定的精力研发相应人工系统,在此处建设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此处所增加的成本会在后期工作中得到应有的补偿,提升了铺设地基工作的成效,减少重复性建设。

(二)完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标准

对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的标准在于其是否符合适用、可靠、耐用等各项要求,并且要符合目前经济上最优条件所制定的各项建筑标准,尽可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物质要求。所以要不断更新建筑行业的各类标准,才能不断完善建筑的功能,以达到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1)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只有严格制定各项建筑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对这些标准和体系及时的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

(1)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就是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制定质量检查、验收评比制度对建筑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过程以及各种建筑配件等进行严格的检查;根据建筑标准,建立完善的审查、监督机构对建筑物和建筑配件以及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这些做法改变了过去只对工程质量进行事后检查的消极方式,从根本上改善了监督机制,有利于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管理和监管。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建筑安装工程中,材料成本的使用已经超过了工程成本的七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建筑市场,尤其是在当前已经实行了实物量清单招标后,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所有企业努力的目标。而选用最多的方式是在使用材料时进行合理的节约,控制材料使用费,这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优化建筑节能

因为选用了节能材料,例如对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节能建筑的初期投资往往会相对高一些,使得建设费用有所增加,但是从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使用节能材料不仅不会浪费物资,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首先从能量效率方面来看,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而且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收回用于购买节能材料所花费的费用。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持平之后,就可以进入节能建筑的纯收益阶段。

结束语

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面临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奋斗目标,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提升建筑经济效益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尤其对我们中国来说,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的建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世维. 绿色建筑的经济理性与对策[J]. 中外建筑, 2008,(08) .

[2] 邓汉斌. 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估研究[J]. 现代商业, 2009,(12) .

篇6

在人类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未间断。在人类改造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强烈地反作用于人类。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在生态经济视阈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基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加之近年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都在日益加快,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也使我国经济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社会的基本成员之一,企业营销活动理应以此为导向向绿色营销模式转变,以此来迎合时代的要求和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营销观念的转变给企业的营销模式带来了新的问题。这是因为,虽然从营销原理来讲,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营销和传统市场营销的营销过程一致,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尤其在价值取向和侧重点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因此,需要企业为此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此为基础,本文对生态经济视阈下绿色营销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辨析了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内涵,然后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了基于生态经济的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和路径。试图通过本文的工作,为企业营销活动的进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一、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内涵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对其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并有持续扩大的趋势。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水平之上,继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双向可持续发展,并以此建立其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介于此,生态经济具备以下特征:(1)生态经济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在“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基础上完成;(2)生态经济作为一种节约资源的经济,反对任何对资源的过度获取和利用;(3)生态经济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经济,除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需要参与其中外,各种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也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4)生态经济讲究原则与利益并举,任何违反市场原则和公共利益的行为都应该被禁止和杜绝。

(二)绿色营销的内涵

对绿色营销的内涵界定方面,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不乏全面而系统的定义。按照魏明侠等的观点,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最大限度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并且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和措施,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生产以及消费者实现可持续消费。由此可见,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营销目标、营销观念、营销手段等方面。在营销目标方面,绿色营销强调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的平衡,而传统营销对此却反应迟钝;在营销观念方面,绿色营销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在营销手段方面,绿色营销突出“绿色”因素,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二、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一)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统一

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两者都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生态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社会经济活动在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也无法完全脱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适度扩大生态环境的容量,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增强,使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更好、更多经济发展机会的获取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都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所以,两者在根本要求上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

(二)生态经济拉动绿色营销

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具体表现为,生态经济的科学规律能够为绿色营销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而绿色营销能够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和保障,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经济发展模式和市场经营模式之间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只要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形式,都必须通过市场的检验后才能实现,生态经济是最为经济模式的特使形式,其实现也要通过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的检验。这是因为,在需求导向的状况下,市场需求首先表现为消费需求,消费不但是社会化再生产的终点,也承接着下一个再生产过程,承前启后和经济先导的作用明显。所以,生态经济模式作用的发挥,天然地需要绿色消费的引导和拉动。然而,在现阶段,“绿色”同时也代表着高成本和高价格,企业进行绿色经营的难度较高,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动力不足。这明显需要完善的生态市场规制和良好的消费引导。

(三)绿色营销检验生态经济成效

生态经济的建设要依靠和表征为生态文明,这就为绿色营销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营销作为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的同时,还肩负着对生态经济建设成效进行市场检验的功能。在宏观领域,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需要仔细研究政府、社会等机构和领域关于生态观念的宣传和法规制度,以此促进企业的绿色经营;在微观领域,企业需要研究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办法和途径,全方位地分析和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并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将绿色营销作为企业的现实和未来战略进行考虑。这明显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生态经济的直接相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绿色营销引导绿色消费

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消费的推动,而绿色消费受到成本和意识的制约。此时,需要绿色营销发挥其针对性的作用,这是因为,绿色营销不但能够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还能够引导需求。如此一来,处于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和处于微观市场范畴的消费者绿色需求结合在了一起,绿色营销起到了桥梁、纽带和的作用,以绿色消费和绿色经营为主的绿色市场也将因此扩大规模。由此可见,绿色营销是生态经济建设的市场动力和保障,能够推进从宏观经济模式向微观经营模式的渗透。与此同时,绿色营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除需遵守生态规律外,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也是其必须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之间的良性互动。#p#分页标题#e#

三、生态经济背景下绿色营销的路径

(一)以打造绿色文化为先导,构建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下,企业需要以打造绿色文化为先导,构建善待自然、关注生态的绿色营销理念,使企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协同进步。该理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资源的生态价值。在生态经济的要求下,企业应该摒弃资源无价或低价利用的传统观念,正确对待资源的功用和价值,放弃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也能够同时善意地指向生态环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生态环境的长久存续形成一致的步调;(2)关注和开发生态效益。在生态经济时代,企业要在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产品的研发和制售过程中,综合考虑企业、消费者和生态系统的共同利益,合理积极地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防止资源的浪费,以此来保障相关主体的长远发展。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建立生态市场机制,实现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之间的良性互动任何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都会最终表现为人类的文明记号。然而到目前为止,基于生态文明的生态市场经济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消费者的行为之间还没能实现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却无法完全制约经济主体的行为,也无法实现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行动起来,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革新,逐步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良性转变,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完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引导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还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继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绿色营销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通过引导和疏通绿色消费渠道,完善绿色营销的循环体系任何营销活动都要指向消费环节,绿色营销也不例外。因此,建立从产品生产到消费的绿色循环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层面和生活层面消费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能够有效减少废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在生产、消费等领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为此,需要以此为契机,重视和强化对绿色循环体系的研究和认识,通过引导和疏通绿色消费渠道,出台相应的措施降低生态环境因人类活动的受损程度,使消费者在消费和对产品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与环境和谐相融。建立废弃物的回收渠道,使消费者有效合理地护理生活废弃物。因为,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习惯和保护生态意识,必须在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意识、有条件地实施和实现。

(四)在绿色营销策略的指引下,不断拓宽绿色营销市场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范畴十分宽泛,涉及产品生产、包装、物流等各个方面。在产品设计方面,要体现成本效益原则,即所设计的产品以对制造商、消费者和生态环境的最小成本,换取对社会贡献最大产出;在产品生产方面,要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加工的对象进行综合全面的利用,将省料、节能、节水作为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出短缺资源的替代品,降低对特定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在包装方面,要按照“可循环”“可生物降解”的要求,使用环保的包装手段和材料,避免增加对环境的负载程度;在经济效益方面,应该根据现代价值理论,使“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以制度的形式深入人心,并以人们崇尚自然的绿色心理为契机,强化绿色产品的绿色价格形象;在销售渠道方面,企业要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批发商和商,使其能够对渠道成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控,将渠道环节的非绿色经营行为降到最低限度;在产品促销方面,企业应该在以往刺激和鼓励消费传统促销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绿色”的创新和改进,使促销模式和内容能够强烈地反映出产品生产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表达绿色经营和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消费的引导方面,要通过传播绿色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绿色营销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集体意识,使绿色消费成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之一。

篇7

【关键词】绿色消费,大学生,经济效益

绿色消费是以“ 绿色、和谐、自然、健康” 为标准的,能改善人类健康以及社会进步的一种新兴消费模式。大学生是我国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接受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知识与行为传播能力。引导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大学生消费现状

(1)对绿色消费认识不足。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形成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了解的并不深入,主要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严重缺乏专业的绿色环保知识,理论积累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对于绿色消费出现了认识片面的问题。另外,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追求高物质消费,存在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的消费理念,节俭意识极其淡薄,甚至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导致在大学校园奢侈品消费、透支消费、炫富消费、过度社交娱乐消费等消费形式的产生,与绿色消费背道而驰。

(2)媒体的宣传力度不足。当前大学生通常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途径获取相关的绿色消费知识,通过高校的环保宣传部门以及高校组织的活动中所了解的绿色消费方式的知识较少,高校对于相关知识的引导缺乏必要的重视,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接受的整体信息量中,关于绿色消费的相关内容所占比例较低。当前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相关信息的途径较为狭窄和单一,媒体在这一方面的宣传力度和深度仍然不足,缺少有力的宣传是造成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绿色消费理念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绿色消费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因素有大学生的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下面从这两方面来进行阐述。

(1)自身原因。约束大学生绿色消费的自身原因主要有两个: 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是其中一个内在因素, 因为如今, 大学生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日益多样化。消费质量不断提升, 消费空间不断扩大, 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氛围, 尽可能满足多样性需求和自身发展的愿望。在消费过程中, 片面追求商品的优点, 大学生消费时的一大特点, 只关注对自身有利的方面, 而不顾及消费行为对他人、对环境的危害。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针对自己的购买行为, 内心所做出的反应, 其产生是基于一系列的外部影响。认识、意志、情感是其存在历程的三个过程。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第四种消费方式, 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理

智消费模式。较为符合消费者心理, 并能迎合实践的需要,绿色消费其实质就是追求实际的消费, 追求合理的消费, 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 加速社会发展, 因此, 值得大力推广和提倡。

(2) 外部环境原因

第一、绿色消费法制化水平低。虽然目前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但国家在促进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首先,既没有推动绿色消费的基本法,也缺乏推动绿色消费的实施细则,使得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无据可循,从而对推进绿色消费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关于发展绿色消费的规定往往停留在口号式的宣导性的层面上,缺乏违反绿色消费的法律责任规定,导致有关绿色消费的法律规定约束力不强。

第二、绿色消费市场监督管理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我国绿色消费市场的门槛把关不严,政府未能制定出完善的绿色产品合格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缺少对绿色标志的权威认证,政府对资源的指导价失准,使得绿色市场规范失序,使得一些企业利用资源低价的交易规则逃避绿色消费。由于我国对绿色市场的监督不到位,使企业不能准确地了解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规范和指导,影响了企业对绿色产品的生产。

第三、大学生绿色消费人文素质缺失。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所存在的问题,促进绿色素质的提高, 必须以大学生人文素质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人文素质教育, 社会各界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分析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外部影响因素, 当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社会消费的组成成分中, 家庭是微观决定因素。大多数家庭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和大多数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养成, 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此分析可以看出, 绿色消费的家庭教育, 对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今, 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绿色消费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的, 因此, 高校有必要为社会开发出这样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从而为社会各界输送人才。因为, 没有标准化教育课程, 很难将绿色消费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绿色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在真正意义上, 只有少数几个才是经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并授予“ 环境标志” 的绿色产品, 满足不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三、循环经济主导下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完善措施与建议

篇8

关键词:小区景观 绿化 设施 生态小区 环境艺术设计 快速表现 艺术语言

引言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绘制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图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效果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日益提高,计算机逐步代替了设计中绘图的一部分工作。可以说,计算机效果图已经取代了过去手绘效果图的传统地位。但是,过分夸大计算机绘制效果图的功能亦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徒手快速表现能力普遍下降;导致方案设计水平的下降。从环境艺术设计师长远的发展来看,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快速表现在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与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新观点

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节能因素,可以在小区中采取水、电、能源独立自供。具体做法为:收集雨水,使雨水汇集到房下的储水槽,通过净化送到厨房,使用后经净化再冲厕所或浇灌植物,通过循环利用来节约水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用蓄电池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及时为电器设备供电。

住宅建设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在我国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从小区规划方面考虑,应该在小区内部严格控制场地,可以采用立体式人车分流,避免场地的交叉干扰。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绿化是重要的一环,在种植方面,乔木一直被普遍列为住宅小区主打植物种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增加药用植物群落的应用,选择适当的药品植物布置在小区环境中,既美化了环境,又有利于小区用户的保健。

二 绿化

绿化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尤其是在当前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呼声日益高涨,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更应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化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空间与设施融合在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的公共空间。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质感等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同时充分考虑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以植物造景为主题,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

在植物的选择上应注重配置组合,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尽量选用叶面积系数大,释放有益离子强的植物 ,构工生态植物群落。如: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松柏林、银杏林、槐树林等;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月季灌丛、松、竹、梅三友林、丁香树丛、合欢丛林等;有益招引鸟类的鸟语林植物群落海棠林、松柏林等。

植物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体现出主题化的景观原则:从主题体现出园林景观中系列植物主题及时分、气象系统所显现的“时景美”,从而为整个园区营造幽雅、宜人、舒适的组团景观。做到主次分明和疏朗有序,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要合理应用植物围合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如街道,人行道两边,可用封闭性空间,与外界的嘈杂声,灰尘等相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休憩场所,要特别强调人性化设计,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要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树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线)、林冠线(树冠与天空交接的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提倡“林荫型”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的效果,从而提高生态效应。

三 设计师的艺术语言

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构思不是纯艺术的幻想,而是虚拟满足人类功能及审美要求的理想空间。这就需要把设计构思先加以形象化,这种把想象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就是运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艺术语言,把虚拟形象表现在图纸上的过程。所以,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立体空间想象力,只有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才能在快速表现中得心应手,才会充分地表现空间的形、色、质感,引起人们在视觉上的共鸣。设计师面对抽象的概念和构想时,必须经过提纯具体的过程,也就是化抽象概念为具象的形体,才能把脑中所构思的形象、色彩、质感和感觉化为具有真实感的空间。设计创意的过程是具有瞬间性的。一个好创意会瞬息即逝,设计师必须立刻捕捉脑中的构想才行。设计是一项为不特定的对象所做的行为,往往要超越国界、时空等距离。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传达。但是,作为人类共同语言,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又不可缺少的表现技能。绘图的意义就像音乐家手中的五线谱一样。一目了然。所以说,设计表现能力是每一位设计者所应具备的本领。

四 设计快速表现的优势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无论从设计理念、工艺手段上,还是从设计表现的技巧上都有快速的发展。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追求优质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环境有关。但是这个行业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其中就有很多设计师本身非从事本行业,但是因为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而纷纷投身“设计”中来。设计是个复杂的创作过程,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需具多种基础技能。图象比单纯的语言文字更富有直观的说明性。设计者要表达设计意图,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提示说明。尤其色彩表现图,更可以充分地表达产品的形态、结构、色彩、质感、量感等。还能表现无形的韵律、形态性格、美感等抽象的内容,所以,表现图具有高度的说明性。设计表现是设计行业的重要技能,其设计表现力的优劣直接影响设计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作品的表达是否合理、准确。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表现提供了不少捷径。正是这种便利麻痹了许多年轻的设计师,依赖计算机而丧失了最基本的手绘能力。这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不利。从世界范围看,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大多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快速表现是十分有效的推动设计思维不断深化的途径。而计算机在此阶段是被动的。因此,加强手绘能力的培养,甚至强调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初期应尽量避免使用计算机表现是具有长远发展观的体现。同时,作为一门艺术,手绘的表现图因表现者的艺术情趣、审美取向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感染力。并能在设计实践中快速修改方案及在设计探讨时快速表现设计思维。这是用计算机绘制的效果图无法比拟的。

篇9

去年底,《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正式,提出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络完善通畅,港口群机场群整体服务、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 “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绿色、智能、泛在”是交通发展的大方向

国家智能交通系统(IT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笑京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的就是通过空间布局和经济布局的调整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在带动京津冀广大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北京等大城市的城市病。交通是人员和物资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要想在京津冀地区实现城市群或者在部分地区实现同城化,那么就必须提供可靠的通勤交通;如果在京津冀地区要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可靠和经济的物流是基本条件。以上这些都需要交通一体化来保障。”他认为,交通未来的发展是建立在绿色、智能、泛在的基础上的,这是大方向;基于这一发展方向,低碳、安全和智能化是未来可持续交通的重要特征。

信息技术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这里有三个方面要重点考虑:第一,能源结构和能源配送,这是交通的支撑条件,未来需要考虑新型能源及其配送体系;第二,是新能源载运工具和和智能化载运工具;第三,就是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如果从这些方面考虑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问题,就会发现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未来交通的各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支撑条件。如果从微观层面考虑,京津冀的东部按照同城化或城市群的思路进行安排,那么就必须保证通勤交通的可靠性和便利性,这恰恰是信息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例如区域快速通勤系统运行、大型枢纽高效协同运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模式出行等等,这些都会应用到大家熟悉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同时信息技术还是支撑基础设施高效和可靠运行重要工具,包括基础设施网络运行监管、区域交通协调运行与应急等,这些都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篇10

绿色金融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

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指的是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和秀星,1998);其二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

按照绿色金融概念的界定,绿色金融包含了两个要点,其一是对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其二是自身业务运作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通过excel散点图以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筛选,认为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相近的替代指标进行后续的分析。实际上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环保产业,其中有大部分资金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因此,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理想的替代性指标。同时,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通过选取1990-2009这20年的样本,分析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1、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指标选取上,仍使用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以同期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记为INV)作为绿色金融指标。为消除异方差现象,对GDP,INV进行对数变换,记作Ln(GDP)、Ln(INV)。

(1)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间,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2)协整分析

用最小二乘法对Ln(GDP)与Ln(INV)进行协整回归,得到以下协整方程:

通过各变量t检验、方程的F检验、DW检验以及残差项的平稳性检验可以得出Ln(GDP)与Ln(INV)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模型参数系数推断,1单位绿色金融的投资,约可带动0.50单位左右的经济增长,这说明绿色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协整方程变量的系数小于1,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并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或者说绿色金融发展仍没有完全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情况是相符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 与Ln(INV)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绿色金融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原因。事实上,考虑到我国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机制、标准的不统一和不完善,绿色金融很难成为市场自发的行为,一开始更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因而要使经济增长自发地促进绿色金融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要发展不仅关乎金融业,还需要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者和保障者,一方面要对绿色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和优惠,另一方面要创建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金融业是绿色金融的主体参与者,需要从金融业社会责任出发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也要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绿色金融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既是绿色金融的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各组织机构和社会公众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对政府而言,应制定切实追求可持续的目标,并建立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同时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制订符合中国特点的绿色金融管理指南,此外还应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完善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对于金融体系而言,各机构应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抓住机遇,甄别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开拓金融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其他组织及社会而言,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NGO)己经广泛活跃在科技、文化、环保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绿色良友”为代表的NGO组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径。在践行绿色金融业务中,可充分发挥NGO组织的推广和监督作用。

此外,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金融业和社会公众的认识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因此,应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郑良芳.构建绿色金融思考与建议.武汉金融,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