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建设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建设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综治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围绕平安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强化企业内部安全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构筑人防、技防、设施防相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和企业内部保卫部门的职能作用,实行警企共建,整体联动,有效保障企业、职工生产、人身、财产安全,营造企业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治环境及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范围及要求:
全市规模企业都要按要求建立综治工作站。规模企业是指用工100人以上,或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企业综治工作站要有专门的办公用房,可以依托企业门卫组建,统一挂牌:ⅹⅹⅹ(企业)综治工作站。配备必要的办公桌、电话、台账资料柜、简易警务装备及内部治安防范监控台等办公设施。统一制作组织网络、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公示栏以及社区民警、保安、协管员的姓名、照片等有关上墙内容。
三、组织领导:
企业综治工作站设站长,一般由企业副经理或副厂长担任。副站长由辖区民警担任。成员由企业党群组织、工会组织、安全生产、安全保卫等部门负责人及所在村干部组成。工作人员为企业的安保人员、保安队员、协管员等。
四、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本单位开展平安企业的创建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任务。
2.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企业创建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建好相应的台账。
3.落实单位内部人防、技防、物防等治安防范措施,做好财会室、仓库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在单位内和周边结合部组织治安防范巡逻和检查。
4.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治安隐患的排查工作,积极疏导和化解单位内部矛盾和纠纷,整改治安隐患。
5.加强安全管理,严格安全制度,确保消防和生产安全,严防发生安全事故。
6.定期组织开展法制和治安防范安全教育,做好单位内部治安重点人员的稳控、帮教工作。
7、积极制止发生在本单位的违法行为,对难以制止的违法行为以及发生的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报警,并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侦查、处置工作。
8.协助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单位内部外来务工、经商及其他流动人员的登记、发证和信息采集工作,落实居住区的治安管控。
9.积极参加所在地区组织的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五、工作制度:
1.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工作例会,主要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回顾通报上月工作,安排当月任务,也可根据各个时期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研讨,制定对策措施。
2.值班巡查制度。坚持每天开门办公,并落实专人值守;每天组织内部保安和群防群治人员进行昼夜巡防。
3.分析研判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分析研判会,排摸安全隐患、治安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情况,及时提出工作措施。
4.信息报送制度。定期收集、整理、汇总有关维稳和治安信息,向所在镇、区政法综治工作中心上报发生的治安问题、矛盾纠纷、安全事故等情况,重要信息或遇有重大问题要及时汇报或专报。
5.检查督导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检查,主要包括车间、仓库、财务室等重点部门的安全生产、危险物品的存放、消防、技防、物防等设施情况。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企业综治工作站建设总的目标是:年10月底前各镇区所辖规模企业全部建成。镇区综治办要把企业综治工作站建设列入年度综治和平安建设年终考核内容,作为平安企业考核验收的重要标准。各公安派出所认真配好社区民警,共同参与建好综治警务站,对企业保安进行认真指导。要及时总结企业综治工作站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综治警务站人员、办公场所、办公设施、警用装备“四到位”;做到企业综治工作站牌子、上墙制度、综治台帐、内部设置“四统一”。
2、加强功能建设。要配好企业综治工作站工作人员,对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不适合从事综治工作站工作的人员,要予以调整;要切实抓好综治工作站的功能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把综治工作站建成企业内部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群防群治组织、法制宣传教育、外来人员管理服务等工作平台。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塑造推动企业文化,鼓舞和激励各部门员工,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容与实施做出规定,是开展企业文化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制度一经制定,研究所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依照本制度享有相应的权力,同时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二章企业文化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文化管理机构包括研究所AT委员会和部门AT委员会。
第五条研究所AT委员会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其职责包括:审议确定研究所的企业文化核心内容;审批研究所内各项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审批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审批企业文化年度工作计划,对企业文化的各项重大事项进行决定等。
第六条部门AT委员会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执行机构,其职责包括:部门企业文化规划;监督执行研究所AT委员会决议通过的企业文化规划决定,组织部门的企业文化活动。
第三章企业文化建设流程
研究所AT委员会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推行步骤
总体规划下发至各部门
各部门AT委员会制定部门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人资组收集汇编半年度/年度计划
研究所AT委员会进行计划审核
确定研究所半年度/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呈报畜牧工程中心审批
企业文化建设资源整合
实施
检查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情况
第四章企业文化实施管理
第七条广宣管理:人资组负责推动研究所的企业文化广宣文化的实施,主管集团网技术研究所板块的维护,组织开展对内企业文化宣传工作。
第八条行为管理:参照《研究所员工手册》行为规范实施。
第九条:团建活动管理:为更好的培育、塑造研究所企业文化,AT委员会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由部门AT委员会提案,研究所AT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第五章附则
第十条本制度由人资组起草和修订,经所长审批后。
篇3
多年来企业制度建设一直作为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立足点,很多企业也都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国内大多数企业都能依照公司总部下发的企业制度建设目录,不断地完善补充各项制度,取得了很多进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从表面上看,不少企业该有制度都有了,但制度写得越多,公司管理就越有效吗?企业制度建设只是简单的做加法吗?如果增加一项制度对企业管理不产生实质的影响,那么这项制度就是无效的多余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执行不顺畅,过于复杂,对于企业整体而言,执行成本大于带来的效益,这也是一项无效的制度。有些情形下为了写制度而制定制度,制定大量的不科学的制度,而后出现执行不力,埋怨制度设计不合理,这在企业管理与社会管理中是经常可见的。制度建设不应成为口号,制度建设不是目的,而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方式。
(二)制度应当是系统性的,存在高低层级与左右关联性
在组织的对相关企业检查时,查阅到制度时,对着看似完备的制度目录,很少有人能说得明白哪几项制度对哪些业务或活动做出了规定。细查部制度条款内容,规定出现矛盾互相不统一是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现象。制度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System”,指遵循一系列规则或固定的计划,去组织、实施事务的一种方法。System翻译成中文,首先的意思就是“系统”。在中文中“制度”、“系统”是两个不太相关的词,而在英文中就是一个词“System”。系统最优才是最优,每个要素都最优不是最优。因而,花费大量资源在个体要素最优上的思维方式值得反思,应当在更大的一个系统上思考各项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配合。一项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是独立于其他制度安排之外的运作结果,每一项制度安排都必定内在地联结着其他制度安排,共同镶嵌在制度结构中,一项制度的效率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安排实现它们的外部环境。目前,现行的制定制度的做法通常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做各的,对于避免相互矛盾甚至都做不到,更何况期望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呼应与配合?建议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性质、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从企业各项管理功能,或是主要业务活动,或是从价值链等维度对企业整体进行制度框架设计,画出整体的结构树,在结构树上标出各项规则需要规范的基本要素,再列出各项要素的具体控制标准,最后按照上述框架对具体制度规则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企业制度可以基本保证制度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三)好的制度能让参与者在博弈平衡中自动执行
充分利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参与者利益博弈,借助系统的制度设计,将导向预定目标,实现制度的自动执行。有博弈的世界是流动的,公平与有序的,能够在流动中趋于美妙的平衡。博弈纵然不会产生皆大欢喜,但会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复。将博弈理念贯穿于制度内容设计,基于对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与责任的公平性考虑,使相关主体在自觉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得以合理的承担责任与获得应得的利益,让制度的执行参与者对制度本身的逻辑公平合理性获得认可。这样的制度才不会朝令夕改,才不会因为过高的执行管理成本而被树之高搁或是费力的玩着猫抓老鼠的游戏。同时也应当借用法律制定的公序良俗的原则,设计出来的制度不应使参与者中由于正当的、善意的目的而导致行为违反规则。当然,透明与公开是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保证制度执行效果的利器。
(四)制度应当对参与者赋予有限责任
篇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需要现代市场经济意识,而且需要先进的文化理论。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短缺经济已离我们远去。根据社会消费的规律和特点,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成为新的时尚,并日益注重其个性特色。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其产品和服务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1.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而企业文化把人看成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能力、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这就要求企业文化管理必须把管理的重点从物的管理转移到人的管理上来,重视人、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摆正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实现目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员工,才能有高素质的企业,而员工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新的时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基本实现目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
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和每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使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西方文化固然有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个性舒展”的优点,但也要看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长处。在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外企业正在逐步靠近,企业文化也在相互融合、渗透,从而优势互补,成为一种“合金”文化。经济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国家利益为目的,以民族精神为底蕴展开的,中华民族经济要在新一轮的竞争和较量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团队文化”、“诚信文化”的建设。
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需要现代市场经济意识,而且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强调投资赚钱,现代的企业经营理念,强调人的素质对于企业运行的重要作用,把塑造员工的共同理念、信念和价值观作为企业的动力源,努力创造促进企业和个人协调发展的优良的人文环境。
1.树立学习创新价值观。知识经济时代是―个强调“变”的时代,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以几何级数增加。在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社会中,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资本、现有技术及人才存量的竞争,而是企业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竞争。为此,现代企业有必要创建一种学习型价值观,培育企业的学习氛围,提倡员工终身学习和终身受教育,以求获得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培养创新氛围。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比一般产品要快得多,这就需要现代企业具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与高度的创新精神。因此,现代企业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树立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风尚,让每―个员工的想象力、灵感、原创性与主动性发挥出来,都成为创新的源泉。
3.营造对失败宽容的环境。由于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难度高,资金需求大,推向市场时消费者受知识的限制而接受度低,因而高科技的产品命中注定要有更多更大的风险,经历多次“惊险的跳跃,才能真正被市场接受”。更为严重的是从产品的开发研制到推向市场的任何―个环节,都有失败的可能。作为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须包含一种对失败大度宽容的态度,员工和管理者也要胸襟开阔,使思维的通道畅通无阻,产生新的灵感解决问题,有所创新。
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要突出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它贯穿在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着企业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面貌,对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起着统率和决定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突出企业精神这个中心来进行,使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2.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企业文化是由企业自身各方面情况(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实力、企业人员素质等)决定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确立既体现企业特征,又为全体职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否则,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篇5
【关键词】 消费者;保护;企业社会责任;实施
我国不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企业社会责任也在2005年写入《公司法》,然而近年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严峻形势却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很不适应。保护消费者权益有赖于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唯利是图,再严格的法律都会在实施效果上打折扣。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贯彻机制的缺乏也是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内因,因此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实施机制,是一个急迫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
一、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状况――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考察视角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学者的定义各不相同,比如爱泼斯坦(Edvin M.Epstei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努力使企业决策结果产生对利益相关者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影响。企业行为的结果是否正当是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焦点。”卡罗尔认为,公司社会责任乃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公司社会责任,为公司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得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的责任(即慈善责任)之和。我国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刘俊海则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但不论如何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一般都承认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消费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群体。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和政府等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就专门在第四章规定了企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进入到我国后,由于其正好迎合了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了现实社会主流话语的需要,被推崇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2005年《公司法》修改时,在第五条用一般性条款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者期望通过宣示公司社会责任解决在市场经济初期社会信用缺失、企业唯利是图污染环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之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很快得到了各界响应,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年5月14日在《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上市公司应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重视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社会等方面的非商业贡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12月29日颁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也在第十条规定,中央企业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完善服务体系,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鉴于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社会性问题,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也在第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除此外,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我国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可谓全面细致。
遗憾的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各种企业失德、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频频发生。尽管不少企业都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消费者并未因此受益,各种社会责任报告似乎成了企业自身的宣传伎俩。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并且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三鹿奶粉事件……这些频繁发生的事件暴露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反映出我国企业总体上社会责任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在我国似乎成了一纸空文,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也似乎成为摆设。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根本性、关键性环节。比如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规范、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确立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执法力量在客观上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全天候蹲守各个食品企业生产场所。法律的真正目的不是等待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法了再急忙去制裁,法律制定的社会效果应该是防范、杜绝企业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发生。而企业唯利是图的本性需要用企业的社会责任加以约束,这才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第一道防线。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在整体上规范、约束、指导企业的行为,是保护消费者的关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严峻现状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不无关系。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制度在哪里出了问题?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虽然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但“法律实施成为一个问题,从法律分类上看,主要存在于制定法中。在中国这样一个主要以制定法为法律渊源、而又缺乏民主法治传统的国家,法律的实施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出现的问题,源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内外存在着诸多缺陷:
(一)现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公司法》第五条的规定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企业社会责任条款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内容难以发挥行为规则的功能。我国公司法规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宣言。一些学者反对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立法的理由是,“企业社会责任一说并不能具体揭示其义务的内容,所以无法起到行为规范的作用;若将其反映于立法中,则有可能成为立法本应极力避免的空白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迄今为止并未作出令人满意的权利义务主体界定,只是笼统地以消费者、一般大众、企业所在社会等表现,而这些笼统的集团是不能作为现实的权利人而存在的。”很不巧的是,学者的担心目前正成了我国立法现实中的弊端,企业社会责任条款只是表明了立法者的态度,但未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和激励、监督机制,企业社会责任条款没有可行的落实机制。为落实《公司法》中的社会责任条款,深圳证券交易所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但以上规范并未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缺乏实施机制的问题:其一,以上规范均是指导性、倡导性规定,难以真正约束企业的行为;其二,以上规范本身也未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科学机制,学者所倡导的社会责任董事制度、经营者社会责任义务制度,并未在以上规范中得以体现;其三,上述规范效力层次低,难以对企业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
(二)企业自身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传统理论与实务都认为,企业是典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企业个体营利的最大化就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因此,企业营利得到鼓励。然而,在现代以来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大和影响的日益广泛,企业唯利是图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如果企业只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它就可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择手段,侵害股东以外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为牟取暴利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无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不正当手段侵害竞争对手,污染破坏环境。”
而且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增加企业运营的成本,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一些经济学者也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本质不相符合,企业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如果管理者接受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而不是尽可能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话,那就几乎没有什么倾向能如此彻底地破坏自由社会的基础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企业更是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在赢利之际主动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的动力了。
(三)消费者缺乏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
为了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包括消费者利益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一些学者提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认为通过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到企业内部治理,能从源头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青木昌彦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参与人策略互动的自我实现机制。公司组域(联结组织和金融交易两者的相关域)由三类策略互动的参与人组成(也许还有其他的参与人,视情况而定):提供资金的投资者,投资组织专用性资产的工人和在无法签约事态下被授权使用金融和人力资本的经理。……这些学者认为,消费者可选出自己的代表进入企业董事会,企业将消费者代表纳入内部治理,可以促使企业营运目标更符合社会、消费者对企业的期望,有助于企业内部权力的制衡与协调,防范经营者的滥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还可以促进利益相关者关注上市公司的利益,赢得公司消费者、供应商以及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使内部各方面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然而,尽管这种理论在论证上相当完美,却无法进入实践:首先,如果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进入董事会,企业董事会必将效率全无:企业供应商提升产品原料价格会遭到消费者代表的反对,企业从事公益活动会遭到股东代表的反对,企业降低福利开支以压低产品价格又会遭到职工代表的反对;其次,如何确定消费者代表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没有一定的程序难以选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消费者,而且这个身份并非固定的,如果消费者代表进入了企业董事会,将很可能被同化而失去消费者立场;最后,共同治理模式理论没有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和治理参与确立一个标准,在法律规定之外的利益,比如药品企业是否降低研发成本很高的一种药品的价格以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是企业自己决定的,这实际上还是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对比,对改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没有实质性效果。
三、基于消费者保护视角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制度重构
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只是成为宣传口号,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也不能只是成文一纸空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有赖于构建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制度:
(一)建立企业伦理化经营的治理制度
企业伦理化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经济伦理学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各界共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经营实践的不断变革,企业伦理化经营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新趋势。所谓企业伦理化经营就是企业自觉地把现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作为确立企业经营理念的依据,并坚持用符合伦理的价值观来指导和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它既是一种合法经营又是一种合德经营。企业伦理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目标殊途同归,企业伦理化经营并不否认企业追求自身本位利益最大化的属性,但是强调经营者追求利益的方式要符合道德要求,提倡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来谋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应自觉地考虑相关各方的利益。如果企业经营者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标,坑害消费者、诚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就难以避免。但现代企业经营者要意识到,一个无视消费者利益、肆意污染环境、坑害债权人的企业无论如何是不能在市场经济中长期立足的,三鹿集团的盛衰就是最好例证。相反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却能获得消费者信任、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消费者愿意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买单,这也是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赢得消费者认同的效果。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也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竞争环境得到改善,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企业经营者要改变经营战略和治理模式,积极应对社会责任,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纳入治理目标,在经营中主动负起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以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作为自己决策的准则之一。
(二)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制度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会影响到消费者和社会对企业的评价,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环境,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会获得政府、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这需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公开披露、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能真正有利于企业树立形象。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在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起企业声誉机制和信用机制,良好的声誉机制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惩罚和激励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以使企业接受社会监督,是促进企业积极推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可以是单独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可以是在企业年度公报、中期公报中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三)建立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响应制度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也还需要消费者的鼓励、约束与监督,即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响应,比如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行为。除了自我利益之外,消费者也关心其他群体的利益,这是推行消费者社会责任购买的基础。“1995年由科恩/罗伯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4%的消费者认为与他们关心的某项慈善事业的有关的产品推销会为公司建立积极的形象,54%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为支持他们所赞成的一项事业的公司产品多付钱。”在不能完全依赖企业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下,通过推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消费)也将有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即消费者多购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拒绝购买或少购买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行为直接影响企业财务业绩,以消费者的选择权推行社会责任,这既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Edwin M.Epstein,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Beyond Business Ethic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7.(Vol,XXIX, No.3). 104.
[2] Archie B.Carroll and Ann K.Buchholtz,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4th ed[M].Cincinnati,Ohio:South-Western Publishing Go.,2000.35.
[3]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 Dean D H.Consumer Perception of Corporate Donations: Effects of Company Reput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ype of Donation[J].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3.32(4):91-102.
[5] 申香华.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与对策[J].决策探索,2010(1):51.
[6] 张骐.法律实施的概念、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分析[J].法律科学,1999(1):44.
[7] (韩)李哲松. 韩国公司法[M].吴日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4-56.
[8] 张士元,刘丽.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商研究,2001(6):106.
[9] Milton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Freedom[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6.33.
[10] 胡鞍钢等.公司治理――中外比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篇6
第1.0.1条为加强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预防性卫生监督,保证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工作的质量,使工业企业的建设达到卫生要求,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续建及技术改造等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卫生预评价。
第1.0.3条卫生预评价是指卫生监督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对各工业企业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卫生学审查与评价。
第1.0.4条卫生预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的卫生审查,施工过程中的卫生监督检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及竣工验收中对卫生防护设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第1.0.5条各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本规范要求编写工业卫生篇章。
第1.0.6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严格按照本规范要求,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进行卫生预评价,保证建设项目中的一切卫生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即工业卫生“三同时”),以使之符合卫生学要求。
第二章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本规范涉及的工业企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754-8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中划分的类型分类。
第2.1.2条本规范可行性研究阶段卫生审查必须遵循城乡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对工业、居住、文教卫生、商业、仓储、运输等功能分区进行全面规划,防止或减轻工业污染因素对城乡的污染和危害,保护居民健康。
第2.1.3条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设有工业卫生篇章。
第2.1.4条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列入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第2.1.5条工业企业与卫生防护设施有关的房屋建筑工程费用,应包括在建设项目建筑工程费用内。
第二节厂址选择
第2.2.1条根据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生产过程的卫生特征、有害因素危害状况,结合建设地点的规划与现状,以及水文、地质、气象和人群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依据我国现行的卫生、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及土地利用等法规、标准进行工业企业选址。
第2.2.2条厂址选择应防止工业粉尘、有害气体、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物理因素等,对居民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环境的污染,保护居民身体健康。
第2.2.2.1条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有保证居住区受污染的机会最少。
第2.2.2.2条产生有害气体、恶臭、烟、雾、粉尘以及噪声、震动、微波辐射等工业企业,不得在居住区内和民住区边缘建厂。
第2.2.2.3条属于第一、二类开放型同位素放射性工业企业不得设在市区内。
第2.2.2.4条排放工业废水的工业企业不应在饮用水源上游建厂,防止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水源,保证下游最近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地面水质卫生要求。
第2.2.2.5条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填埋场应避免选在废弃物易渗漏、扬散、流失的场所以及饮用水源的近旁,防止污染水源和土壤。
第2.2.3条工业企业和居住区之间应设置足够宽度的卫生防护距离,按国家标准GB11654~11666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标准实施。
第2.2.4条在同一工业区内布置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时,应避免互相干扰。
第2.2.5条食品工业和精密电子仪表工业应设在环境洁净,绿化条件好,水源清洁的区域。
第三节总平面布置
第2.3.1条工业企业的生产区、生活区、居住区、生活饮用水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点、废渣堆放场和废水处理场,以及各类卫生防护、辅助用室等工程用地,应兼顾其各自的功能同时规划,布置原则应符合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以及当地建设规划的要求。
第2.3.1.1条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本底浓度低和扩散条件好的地段。散发有害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车间,应位于相邻车间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第2.3.1.2条生产区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工艺流程及各车间的生产特点,有害物质的毒性类别,有害因素的特征,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按生产性质及各车间的联系等因素分区合理布置。
第2.3.1.3条产生高噪声的车间与低噪声的车间应分开布置,主要噪声源应布置在厂区的边缘地带,应远离厂前区和生活区。
第2.3.2条在布置产生剧毒物质、高温以及强放射性装的车间时,同时考虑相应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设施和设备的配套。
第四节卫生防护设施
第2.4.1条产生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可能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和隔离措施,避免直接接触,采取远距离操作。
第2.4.2条根据生产工艺和有害物质物性,采取防尘防毒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措施,控制在有害物质的扩散,使车间空气中尘毒浓度达到卫生标准。
第2.4.3条从发生源经局部排气装置排出的有害物质必须通过设备处理后,才能排入大气,保证进入大气的有害物质浓度不超过已颁布的各类废气排放标准规定的限值。
第2.4.4条车间的防高温、防寒、防湿的技术措施应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作业地点温度、湿度符合规定的要求。
第2.4.5条尽可能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工艺过程和设备代替强振动、高噪声工艺过程和设备,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消声、隔声、吸声、减振以及综合控制措施,符合国家噪声标准的要求。
第2.4.6条生产装置采用放射性同位素仪表时,在不影响仪器仪表性能的条件下,宜采用辐射强度和能量较低的放射性同位素作放射源,应密闭放置,并设安全标志。
第2.4.7条车间的放射卫生防护以及其它各种物理因素的防护,应按GB870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4702《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10437《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GB10435《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等规定执行。
第2.4.8条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选择、水源卫生防护及水质标准,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2.4.9条工业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应采取综合利用措施,对有害固体废弃物必须进行处理和处置,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第三章初步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建设单位必须提供建设项目一般情况、设计说明书及图纸资料,其设计说明书中必须有工业卫生篇章,篇章的主要内容为:
a.设计中所遵循的国家及地方的卫生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程。
b.建设项目的用途、生产性质、设计能力、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
c.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部位、存在的形态、主要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及危害的范围和程度。
d.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所采用的建筑设计和劳动卫生防护措施及其预期效果。但对于因工艺或设备本身存在的难以克服的困难或尚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要进行说明并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e.根据生活特点和卫生级别、职工人数及构成,设置生活卫生设计,包括浴室、更衣室、休息室、女工卫生室、厕所、医疗室和工业卫生室及其设备。
f.写明用于工业卫生防护措施的经费概算及占工程投资总额的比例。
g.存在问题。
第3.1.2条凡不能可行性研究阶段而直接进行初步设计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须按第2.2.1-2.2.4条进行厂址选择的卫生学预评价。
第3.1.3条初步设计经卫生学预评价后,须由卫生监督部门签署卫生监督文书“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认可书”(附录D)。
第3.1.4条建设项目中用于卫生防护设施及生活卫生设施的经费,必须在初步设计中编制专项概算,列入建筑项目总概算内。
第二节总平面布置
第3.2.1条厂区总平面布置应作到功能分区明确。生产区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厂前区和生活区面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将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二者之间。
第3.2.2条建设项目的总平面面置,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应将污染危害最大的设施布置在远离非污染设施的地段,合理确定其余设施的相应位置,避免相互影响和污染。
第3.2.3条生产区内应将热加工与冷加工车间分开,产尘的车间与产毒的车间分开布置,高噪声车间应布置在远离生活区的厂区边缘。
第3.2.4条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车间与其他车间和厂前区和生活区之间应设有一定的卫生防护绿化带。
第三节厂房和设备布局
第3.3.1条厂房建筑方位应保证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建筑物的间距一般不得小于相对两个建筑物中较高建筑物的高度。
第3.3.2条高温车间的纵轴应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当受条件限制时,其角度不得小于45度。
第3.3.3条产生强烈振动的车间应采取防止振动传播的措施,产生振动和噪声的车间墙体应加厚,隔音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应符合隔声吸声要求。
第3.3.4条产生电离辐射的放射性工作场所应设在单独建筑物内或建筑物的一端,并要有足够的建筑面积,按放射场所的有关规定布局。
第3.3.5条在同一厂房内同时存在尘、毒、物理因素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时,应根据不同职业危害的种类和程度分别布置,产生尘毒危害的设备应布置在车间的下风侧。
第3.3.6条能布置在车间外的高温热源,尽可能地布置在车间外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不能布置在车间外的高温热源和工业窑炉应布置在天窗下方或靠近车间下风侧的外墙侧窗附近。
第3.3.7条采用局部排气罩的生产设备应布置在不产生干扰气流的位置,产生有害气体的各种工业用槽应靠近车间的外墙。
第3.3.8条产生振动、噪声、电离辐射或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布置在车间的一端。
第3.3.9条多层建筑的厂房内,产生振动、噪声的设备应布置在底层,而产生高温或有害气体的设备则应布置在高层。
第四节卫生防护设施
第3.4.1条产生粉尘、毒物、物理因素及生产因素的生产设备必须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
第3.4.2条使用和生产新化学物质,必须提供完整的工艺流程和毒理学资料,以及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资料。
第3.4.3条局部机械排风系统各排气罩必须遵循设计原则,罩口风速的大小需保证将发生源产生的尘毒吸入罩内。
第3.4.4条通风排毒、通风除尘和空气调节设计必须遵循GBJ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及相应的防尘、毒技术规范和规程的要求。
第3.4.5条通风系统的组成、管道材质、及其布置应合理,容易凝结蒸气和聚积粉尘的通风管理,几种物质混合能引起爆炸、燃烧或形成更为有害的混合物、化合物的通风管道应设单独通风系统,不得相互连通。
第3.4.6条产生粉尘、有毒物质或酸碱等强腐蚀性介质的车间,应有冲洗地面和墙壁的设施,地面应有坡向排水系统的一定坡度。
第3.4.7条产生噪声、振动的设备应用消声、吸声、隔声及隔振、减振措施,并根据噪声、振动的物理特性合理设计,使其符合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要求。
第3.4.8条产生高频、微波等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用良好的接地线金属屏蔽。
第3.4.9条设计中防高温和热辐射、防潮湿、防寒、防恶臭措施应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及相应的规范执行。
第3.4.10条车间采光照明应分别按BG50033《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和BG50034《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执行。
第3.4.11条设计中应有控制二次污染的措施,当使用循环风时,进风需经净化,进风中粉尘或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该物质最高容许浓度的30%。
第3.4.12条在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物质或易挥发性物质且可能泄漏或积聚的地方,必须设置固定或便携式检测报警仪器和事故通风设施。
第3.4.13条所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经防护控制后均须在初步设计说明书中提出定量的预期效果。
第五节生活卫生设施
第3.5.1条新建企业职工食堂、托幼机构、浴室、卫生医疗机构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要求。
第3.5.2条新建企业根据生产性质应设置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及应急救援设施和必要的仪器设备。
第3.5.3条车间应设置饮水设施,并应设置更衣室、休息室、厕所、女工卫生室,按车间卫生级别要求设置淋浴间。
第3.5.4条改建、扩建、续建项目中的生活卫生设施必须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实施。
第四章施工设施与施工过程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4.1.1条必须严格依照初步设计中的卫生要求与技术措施,进行施工设计。
第4.1.2条施工设计卫生预评价审查内容为总平面图、建筑、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及其它卫生防护设施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系统图。
第4.1.3条卫生监督机构应将初步设计的评价意见填写在施工设计卫生学评价书中。
第二节总平面布置
第4.2.1条反映工业企业建筑群体场地水平的总平面图应包括总平面布置的建(构)筑物现状,拨建筑物位置、道路、卫生防护间距、绿化等内容,必须满足卫生预评价要求。
第4.2.2条建筑项目总平面布置分区内容应按照厂前区内设置行政办公用房、生活福利用房;生产区内布置生产车间和辅助用房。
第4.2.3条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应保持各车间的相对位置不互相影响,应把产生粉尘、有害气体、烟雾的车间布置在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车间与车间之间的建筑间距应按照《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相关条款执行。
第三节厂房设计和设备布局
第4.3.1条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厂房,车间天窗设计应满足卫生要求:阻力系数小,通风量大,便于开启,适应季度调节,天窗排气口的面积应略大于进风窗口及进风门的面积之和,热加工厂房应设置天窗挡风板,厂房侧窗下缘距地面不应高于1.2米。
第4.3.2条车间操作台面的自然照度系数应不低于1.5%,建筑采光系数应为1:6。
第4.3.3条厂房车间照明的设计应依据GB50034《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选定照明标准,选择光源,确定照明方式,并依照度计算设计灯具数量,容量及布置。
车间内发热设备应设计安装在车间下风侧天窗下方的部位,把操作岗位设计在热源上风向。
高温作业车间的选位与布置,其设计应按车间的长轴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夏季主导风向与高温作业车间长轴的夹角不应小于45°
第4.3.4条寒冷地区的车间外墙、屋顶及多层厂房中各层楼板等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防止冬季室内出现结露现象,炎热地区热加工车间则应注意隔热要求和良好的自然通内。
第4.3.5条有毒作业车间的墙面、地面、柱子和天花板的表面应采用不吸收毒物的材料装修,加设保护层,方便清洗,防止有毒物质吸附;粉尘作业车间的地面应平整,不易积灰,便于清扫冲洗。
第4.3.6条噪声和振动的控制在声源控制的基础上,对厂房的设计和设备的布局需采取降噪和减振措施。
第4.3.6.1条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应安装在单层厂房或多层厂房的底层;对振动幅度大、功率大的设备应设计隔振基础。
第4.3.6.2条在工艺上允许远距离控制且噪声与振动较大的设备应设计隔室集中操作,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
第4.3.6.3条噪声强度超过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厂房,其内墙、顶棚应设计安装吸声层。
第四节防毒设施施工设计
第4.4.1条在同一车间布置散发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作业时,应把毒性大的与毒性小的作业岗位分开,并应把有害物质发生源布置在操作岗位的下风侧。在多层建筑内设置散发有害物质的生产作业时,散发有害物质的作业应置于多层建筑物的上层。
第4.4.2条贮存和计量有害物质的容器和反应过程中散发有毒有害气体设备上的尾气应引入有害气体回收净化处理设备,经净化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如直接排入大气,应引至屋顶以上3米高处放空,若邻近建筑物高于本车间时,应加高排放口。
第4.4.3条车间全面通风换气量的设计,应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第34条的规定执行。
第4.4.4条可能突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或剧毒气体或窒息性气体有爆炸危险气体的作业场所,应设计事故通风设施,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8次/时。
第4.4.5条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车间不宜利用循环风。采用热风采暖和空气调节的车间,其新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清洁区,新鲜空气的补充量应达到30立方米/小时·人的标准规定。
第4.4.6条厂房内的设备和管道必须采用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杜绝无组织排放。
第五节防尘设施施工设计
第4.5.1条依据车间扬尘作业点的位置、数量,设计相应的除尘设施,对移动的扬尘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吸尘设备。
第4.5.2条车间内产生粉尘危害的生产设备应尽可能密闭化或设隔离操作室,最大限度减少操作工人接触粉尘的时间。
第4.5.3条粉尘作业车间应设置有效的通风除尘系统,对粉尘发生源应设计适宜的局部吸尘装置,经除尘器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第4.5.4条扬尘点局部吸尘罩的设计应符合卫生要求,其设计原则为位置适宜,罩型正确,风量适中,有足够的控制风速,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
第4.5.5条输送含尘气体的管道设计应与地面志适应夹角,如必须设置水平管道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清扫孔,以利清除积尘,防止管道堵塞。
第4.5.6条按照粉尘类别不同,通风除尘管道内应保证达到最低经济流速,为便于除尘系统的测试,设计中应在除尘器及风机的前后设测试孔,测试孔的位置应选在气流稳定的管段处。
第六节生活卫生设施
第4.6.1条生活卫生用房的设计应依据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设计。
第4.6.2条生活卫生用房的配置应按照卫生特征分级定位,应与产生有害物质或有特殊要求的车间隔开,应尽量布置在生产工人相对集中的地方。
第4.6.3条生活卫生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第4.6.4条生活卫生用房的设计按照卫生特征分级确定,其平面设计应包括浴室,更衣室(内设外、内衣存外柜和工作服存放柜),缓冲通道、女工卫生室、厕所,对特殊工种应设除尘、消毒或烘干室。
第七节施工过程
第4.7.1条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应依据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长短,卫生防护设施施工情况具体确定。
第4.7.2条施工阶段预防性卫生监督的主要任务是以初步设计中的卫生审查要求和施工设计的图纸和资料为依据,掌握施工中卫生防护设施的落实情况。
第4.7.3条施工中凡涉及卫生防护,卫生布局等需要变更时,应由设计部门提出,经卫生监督部门复审,同意后以复审结论的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
第五章竣工验收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5.1.1条企业在建设项目全工艺试生产正常状态下,在验收前两个月,必须向卫生监督机构提出验收的申请。
第5.1.2条企业应按《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业卫生监测评价申请书》(附录E)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填写,并向卫生监督部门提交指定的图纸和资料。
第5.1.3条卫生监督机构到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职业危害因素的测试和评价。
第5.1.4条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附录F)。
第5.1.5条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卫生学预评价费用,应在前期工作费项目中列支。
第二节现场调查
第5.2.1条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企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业卫生监测评价申请书》后,应在一个月内到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
第5.2.2条生产过程的卫生学调查包括了解生产工艺的企业过程呼确定生产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第5.2.2.1条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原料、半成品、中间产物、产品和废弃物的名称、生产和使用数量、理化特性、工人接触方式和接触时间。
第5.2.2.2条物理因素:高温、噪声、振动、照度、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第5.2.2.3条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致病病原体。
第5.2.3条生产环境卫生学调查:调查生产环境状况,车间通风,采光照明,除尘排毒通风系统,噪声及其它物理因素防护,高温作业防护和车间微小气候状况,以及相邻车间的影响,卫生辅助设施的配置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第5.2.4条调查建设项目是否严格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施工,是否落实各阶段设计审查时提出的卫生学预评价意见。
第5.2.5条测试点设置原则应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特征和操作部位而定。
第5.2.5.1条化学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见附录A。
第5.2.5.2条物理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见附录B。
第5.2.5.3条生物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以动物的毛皮和羽绒为原料的加工业,在可能染菌的工序和部位进行采样检验。
第5.2.5.4条在确定测试点的同时应绘制职业危害因素测试点平面分布图,格式见附录G。
第三节现场测试
第5.3.1条测试条件:按设计时满负荷生产状况。
测试频率:按照劳动卫生学要求,连续采样测定三天,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样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测试结果取其算术平均值。
第5.3.2条测试方法:粉尘测定方法按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的规定执行,毒物测定方法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主编的《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三版标准方法以及有关噪声、局部振动、微波、激光、电离和电磁辐射等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监测方法执行。暂无标准方法的,可参照国外方法,但必须加以说明。
第5.3.3条职业危害因素测定记录:尘毒作业测定记录、噪声测定记录、其它物理因素测定记录;职业危害因素测定结果报告,格式详见附录H、I、K、L。
第四节竣工验收标准
第5.4.1条评价标准分为:合格,基本合格,限期治理,不合格四级。其评价指标见附录C。
篇7
摘 要 建筑企业集团公司普遍存在内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且执行效果不理想等现象,本文分析了建筑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现状,叙述了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对多项建设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建筑企业 集团公司 内控制度
一、前言
若一个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完善,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企业在行业竞争过程中的长足生存。由于国家近年来对房地产的大力调控,也促使建筑公司收到更为严峻的挑战,这要求建筑企业切实强化其内控管理措施,建立健全限制机制,保持内部经济运作的规整性,才能保证工程的责任指标如期实现,促进企业发展。
二、建筑公司内控状况
内控制度现阶段尚未充分发挥出作用,企业内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会计数据造假、施工及管理支出不当、资金使用不规整等情况。从建筑企业的内控制度方面来找原因:(1)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合理的内控制度,且无法做到很好的执行[1]。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都没有足够重视建立其内控体制,导致体制内容不尽合理。例如会计职位的人员安排以及职位本身设计不合理,过多业务相互交叉,显得过于杂乱,有些企业过分注重“能者多劳”这一说法,让会计工作者一人做多人的工作,没有将职责划分明确,会计工作的前期审核、中期复核及后期监督程序形同虚设。(2)大多数建筑企业尚未设立审计职位,审计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支持,往往不循章法,内控制度流于形式。(3)企业内部领导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企业都盲目追求上缴款额,追求经济利润,缺少对企业内部综合指标的统计。甚至部分分公司领导为追求政绩,叫财会人员制作假的财务数据。(4)主管层设立不科学的考核指标。因为领导的在任绩效任务完成程度息息相关,有些领导就会通过制作虚假的会计报表来完成上级指定的指标。(5) 会计工作者缺乏专业素质。会计人员数量激增,但专业素质却没有与之相应,一些素质低下者混入会计行业,这部分人员不了解相关的制度、法规和法律,甚至只会一味讨好领导,造成企业内部得不到应有的控制,管理力度微弱,会计数据不可靠,资金运作不严谨等情况严重[2]。
三、内控制度主要内容
1.控制企业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的内部控制的意思是企业在设立其不同的机构时,将控制能力融入其中,使得组织机构自然就用于预防和保护功能。作为集团公司,必须对下属建筑企业进行下列方面的监督:(1)集团公司监督企业机构组成的科学合理性。在设立企业内部机构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日常工作的需求, 也要顾及内控制度的需求,努力使所设机构精简而完整。(2)监督企业明确合理地进行分工。一个科学的组织机构中不可缺少合理的分工制度。一项业务需要数个独立部门分别进行完成, 不可以仅由单个人员或部门一己承担。例如建筑项目的分包工作,由经营管理机构跟外包管理机构签署分包合同文件;专项施工机构安排外包人员的实际施工; 质监机构专门负责核查外包队伍和人员的作业质量及施工安全;劳动机构负责核算外包过程所的费用, 项目经理予以批准, 最后由财务机构结款。这一系列程序表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促进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3)监督企业贯彻岗位责任制度。经济方面的责任制无疑是核心,确定单位内领导层及各岗位部门的职责,不论某个细节产生问题,都可以追究到具体责任。根据企业中的实际状况,设立业务线上的各种责任制, 如安全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产销管理。(4)员工素质的提升。一切内控制度的执行都离不开人。员工素质严重影响着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所谓的控制员工素质, 包括员工的入选、培训和作业管理,要针对每个员工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3]。
2.控制分离职务
对于那些互相不相容的岗位,集团公司一定要实施分离性控制管理。需要实施分离控制的职务有:(1)同一项经济业务的授权和执行职务必须明确分工。某项具体业务的批准部门跟操作部门必须进行分离,例如,如果没有审批程序,物料采购部门就变成本人批准本人采购,如此操作,就很难实际控制好所购物料的价格和质量。(2)同一项具体经济业务的执行部门和审查部门必须明确分工。例如一个企业的出纳跟其稽核部门必须分离,稽核部门才能真正核查出纳的工作。(3)同一项具体经济业务的执行部门和记录部门必须要进行明确分工。例如在企业物料的购买过程中,采购部门与记帐部门要实际分离,可以有效的控制采购物资的审核公正性。(4)财物的保管部门记录部门要明确分工。管帐务的部门不管物品、管资金的部门不管帐目,彼此之间相互制约。若出纳和会计都由同一人担任,容易滋生财务漏洞。
3.控制部门专业管理
集团公司可以按照企业各个部门的专有的职责权限, 设置专业部门的有针对性的不同章程,培养有专业素养的管理控制。(1)控制预算决算。企业需设置内部复核体制,复查工程的数量、计算、价款、等各个项目,避免出现少算、错算、漏算等情况,并设定好完善的索赔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账目结算不会有损失。(2)控制项目合同。建筑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项目合同程序机制,每个部门都要按照机制,上交预测研究资料, 以此为根据,算出项目合同的准确标的管理数,与此同时,还需要财务和法务等岗位工作人员提出各自的意见,绝对不能让一个经理个人拍板, 这样将会有可能让企业收到巨大的经济损失[4]。(3)控制工程成本。一项工程的成本费用跟很部门相关,每个职能部门都要根据本部门专业,设定出合理的控制机制。例如,物资管理岗位部门对物资的价款和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入库部门做好验收工作,逐项检验物资的质量和数量。劳动岗位严格控制工程的用人数量及工资。动力职位严格控制工程所需配置的科学性、努力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机械使用成本。管理职位严格控制工程开支以及废旧物料的变现收入。(4)其他控制点。诸如质量、安全、工期等都应有相应的控制点,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4.财务会计方面的控制
所谓会计控制,指的是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的会计机构要为以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会计数据真实可靠为目的,从而设定的会计控制体制。主要包括:(1)设定好严密的凭证体制。一方面,对任何原始性凭证都要实施非常严格的审核制度,审查凭证的精确度、完背度及合法性。对一切不合规定的凭证都要进行退回。另一方面,审查一切记账凭证时,要着重审查凭证是否严格按照规定顺序来进行编号, 附件内容是否完整,记录信息是否准确,确保经济业务在入账时保持准确、合法及科学合理。还有一点,就是设定科学可行的凭证传递章程,各岗位都必须根据章程要求,在要求时间内完成传递,保证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可以得到准确的反映与及时的核算。(2)设定严明的会计及其他业务的数据记录章程。会计信息记录的章程一定要有一个非常严明的要求,包括填写凭证、记录账簿、制作报表等整个过程都需要科学的设计,并以书面形式明确告知。其他方面的各项业务在做相关记录时,必须要有齐全的会计核算信息资料,在此条件下进行设定,保证业务的情况记录能够及时有效。(3)设定严明的复审机制。对已制作完毕的记录做好核对工作,不失为一个管理记录的有效方法[5]。复审不仅包含了对各种原始凭证的审核,还包括对账目凭证的审核,会计总报表跟总账目和明细账目之间的审核,总体账目跟明细账目之间的审核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具体项目的仔细核对,可以及时的发现和纠正问题。
参考文献:
[1]郝泽清.浅议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6):129-130.
[2]荣航.对优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经营管理者.2012(14):213.
[3]何晓敏.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1(06):19.
篇8
民营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但是内外部的诸多因素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许多缺陷,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从转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环境、规范治理机构等多方面采取切实的改进措施,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据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分论坛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营企业达到964万家,同比增长70%;从业人员(含个体工商户)突破2亿人;注册资本金超过25万亿元;全国的平均投资增长23.6%,民营企业投资增长达到34%。而且“新36条”实施细则有望出台,政府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大量投资机会将会涌现。可以预计,未来民营企业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增长。但是,与之伴生的一个现象不得不引人关注,据民营企业蓝皮书的数据,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消亡,平均寿命只有2.9年。民营企业创造的品牌大多数在3年内就失去影响力或销声匿迹。
造成民营企业难以成为常青树的原因很多,民营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较多问题,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以及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上,还基本上处于内部人控制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作为管理者对企业能否正常运行的高度重视,试图从宏观调控的角度上改善企业运行的整体内部控制机制与环境。
一、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
民营中小企业具有业务相对单一,个体规模较小,运营机制灵活,应变能力较强的特点。通过对广西一些民营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许多企业过于依赖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存在诸多缺陷。
(一)内部环境欠完善
1、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误区
不少民营企业主及高管人员素质大都偏低,基本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管理企业。基于这样的知识结构,民营企业管理人员普遍认为业务是企业唯一的生命线,企业效益是靠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由内部财务管理管出来的;认为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自己及员工的发展。认识上的偏差,使这些领导者忽视了内部控制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内部控制未能真正成为领导者的内在需求,就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2、治理机构不规范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基础是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大都是“家长式管理”,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企业主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部分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但却掌握在内部人手中,缺乏分工,也未分设专门委员会,使得内部控制的关键之处,如内外部审计,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投资融资决策等重大事项没有专门董事监督,内部人或者控股股东集控制、执行、监督三权于一身,有意无意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治理机构形同虚设。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企业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构和议事规则就成了一句空话。事无巨细,都是内部人或者控股股东一个人说了算,导致职责不清,缺乏制衡机制,企业的行为、厂长、经理的个人行为没有约束。企业的决策基本由内部人或者控股股东个人能力决定,缺乏科学依据、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就可能导致企业经营不善乃至失败,难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二)风险评估缺失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竞争日趋白热化。民营企业在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且复杂化。跟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小,融资能力弱,本身就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面对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压力,其抵抗力是很薄弱的,更需要企业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种种努力来化解危机。
但现实是,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究其原因:一是虽然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环节,是确保企业持续经营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风险评估是抽象的概念,即使是制定了具体的评估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让管理层认为风险评估不实用,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管理这样不能直接产生立竿见影效用的投入往往不感兴趣;二是企业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难以发现、识别、评估、分析、化解各类风险;三是一人独大的治理机构使风险管理成为虚幻的空话。风险来临时,企业管理者往往依靠已有的经验来解决,缺乏科学依据、全员参与和有效的技术支撑。因此,民营中小企业面对风险,通常无法实现有效化解,更谈不上将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了。
(三)信息沟通不畅
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并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它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使企业成员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职责,进而实现有效的管理。但民营企业信息基本掌握在内部人或者控股股东手中,其他人能了解到的信息少之又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在企业控制、利益分配上就占据了有利地位,利益分配是否相对公平取决于企业实际控制者的品德和觉悟,控制者私心重时,就可能发生侵害小股东权益的事情。
同时,在民营企业内部,股东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主要信息只掌握在企业主手里,员工无从知晓,甚至有企业管理者要求员工之间不能打听各自的薪酬。如富士康在2013年推出的的静音模式,被认为是缺乏人性的模式,员工在进入车间后不能说任何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即使谈论工作也不能让第三人听到,而三人以上的谈话必须要在线长办公区谈论,否则就可能受到处罚甚至被开除。如此的管理模式使员工不能很好地领悟企业的政策、措施,也就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服务,乃至出现富士康式跳楼的极端悲剧事件,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坏的负面影响。
二、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适应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民营中小企业由于未能掌握优质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加上其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极少能成为市场宠儿,出现经营举步维艰甚至破产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民营中小企业要尽快建立健全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转变企业所有者的经营理念,提高企业内控制度执行主体的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或企业家的重视和执行程度,只有内部控制真正成为领导者的内在需求,才能避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民营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和内部控制理念,提高自觉控制意识,接受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将控制制度融入企业管理之中,才能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
内控制度是企业各部门或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内部控制要实现有效运行,其关键是作为内控制度主体的经理和员工,尤其是作为关键部门的会计人员。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全体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其工作素养及工作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二)完善内部环境,规范治理机构
公司的治理机构是促进内部控制良性运行,保障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民营中小企业一定要摈弃一人独大、任人唯亲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完善内部环境,规范治理机构。
1、确立董事会的主导核心地位
民营企业不能继续内部人或控股股东一手遮天的现象,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引入独立董事及各领域的专家董事,使其切实履行职责,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使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真正的保护。监事会或监事要监督董事和企业高管的职责履行情况,保护公司和各股东的利益不受伤害。
2、明确各内部机构职责,完善议事规则
民营中小企业要根据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需要设置规范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完善议事规则。重大事项或决策要实行集体审批制度,杜绝企业管理者独断专行,随意决策的行为,并配套责任追究制度。对授权事项要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越权决策现象出现。既要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又要限制;既要有利于保护资产的安全,又能使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三)建立健全内部风险评估体系,控制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1、强化忧患意识,构建企业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是否能持续经营的风向标是财务风险,资金链一旦断开,企业则有可能遭遇破产;当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极有可能引发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应该时刻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关注国内外市场走向等形势变化,根据企业战略设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据此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及时识别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来自内外部的各种不同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避免财务困境,防范经营风险,尽量降低损失。
2、建立动态的风险考评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市场走向风云莫测,各种风险也处于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企业还需建立风险管理考评机制,及时考核评估体系的有效性,随时调整关键控制点目标,尤其是关注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良好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建设企业内部科学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与反馈。重要的信息能第一时间传递至企业管理层,为企业的良性运转保驾护航。
为提高控制率,企业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集成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收集、处理、传递等环节,从而打破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实现各部门之间通畅的信息交流,确保决策层对于企业发展状况拥有更加充分的认识,有利于企业的准确决策,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强化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要得到有效的运行并获得良好的结果,就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监督可以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分别进行,也可以两者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构建内部审计时,要注意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只有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进行,真正发挥监督的功能。另一方面,审计的专业性很强,民营中小企业可以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或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所接受。但是主管或客观的原因,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仍存在许多缺陷。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创新,加大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施力度,使民营中小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芳.浅析民营企业管理现状[J].商业文化,2011(11).
[2]刘晓波.浅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管理制度 会计政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必须实现职务分离和授权批准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所以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内控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
1.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用严格的控制措施,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管理方式。
2.内部会计控制。(1)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是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2)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难尽如人意: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1)随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一些单位因经济效益不佳,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帐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加之会计人员数量不足,单位不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培训,造成会计队伍素质不高,出现记帐随意,会计资料散失,核算不实等等。(2)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没有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机制。
2.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帐目等环节上,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营业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帐,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侍机贪污;有的经营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帐,搞“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多头开户、随意转移收入。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上,只重非经常性发生事项控制,轻经常性发生事项控制的偏向。
3.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在现行的企业管理体制中,预算的执行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责、权、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对非经常性发生事项的控制管理,也要重视对经常性发生事项的控制管理,进一步强化责任管理、规范控制行为,建立健全集良好的控制环境、完善的会计体系和可靠充分的控制程序为一体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
1.不相容职务控制。一般而言,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五个步骤。如果第一步都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从而便于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
2.人力资源控制。人力资源是不断补充单位能力、提高职工素质、保证单位计划实施和上校实现的关键。完整清晰的岗位职责,使员工明白自己的责任和工作方向。建立录用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杜绝任人唯亲。
3.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可以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等多方面。要按企业经营目标从各个环节编制预算,加强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4.风险防范控制。(1)筹资风险评估。如企业财务结构的确定、筹资结构的安排、筹资币种金额及期限的制定、筹资成本的估算和筹资的偿还计划都应事先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2)信用风险评估。企业应制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信用授予标准,规定客户信用审批程序,进行信用实施中的实时跟踪。(3)合同风险评估。为防范合同风险,企业应建立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和违约时采取应对措施的控制程序,必要时可聘请律师参与。
5.实行会计委派制或岗位轮换制。对于国有单位,会计人员由当地会计管理局或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其人事管理、工资待遇、劳保福利均由委派部门负责。由于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受自身利益等因素的限制而出现的一些违规行为。
6.发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结合效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审是内部控制最有效的手段,要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同时,要在完善公司治理机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监事会对公司财务和董事、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确保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和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内控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参考文献:
[1]施兵 董琳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为经营管理做好服务,《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第7期
篇10
[关键词]铁路企业,企业内控,内部会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铁路行业顺应时代潮流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转型过程中,铁路企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是近年来改革步伐加快,生产布局结构频繁调整,给起步较晚、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的铁路企业带来诸多难题。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规范企业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成为铁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内容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解
会计是指由记录、计算、分析及预测等各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在企业基本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会计记录贯穿始终。内部控制即为了保证业务活动有效进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避免、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护会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企业内部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广义上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即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其中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制度则是指对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施的保护,以及对财务活动合法性相关的控制。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内容
根据新《会计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做到: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其中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须满足一定条件,其一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以及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且将其不同职责权限加以分离和制约;其二明确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会计资料定期实施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滞后,造成企业管理权限失控、会计信息失真、国家财产严重受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受阻,因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已成为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举措。而依照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相关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筹资、担保、成本费用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以及制定相应的具体规范。
二、铁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存问题
(一)财务会计控制力度薄弱
目前,铁路行业实行铁路局直管站段的管理体制,此前铁路行业管理组织结构长期处于层级较多、管理链条过长的状态。在铁路局、铁路分局两级法人管理体制下,铁道部在行政管理和股权资本管理上都对铁路分局无法产生强势控制,铁路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如何开展,对铁路局和铁路分局而言均是较大难题。久而久之,财务会计控制由于在铁路分局及其以下层面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减弱乃至丧失了其应有的监督力度。
(二)财会信息管理系统滞后
财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明显趋势,但目前铁路企业财会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多问题,致使财会信息管理系统具备的支持与保障作用得不到较好地发挥。比如信息化管理和控制功能不受重视,再如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度偏低,财会管理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间融合度不高。总之,铁路企业财会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和效能。
(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欠缺
自上世纪20年代起,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美国大力推行,并被欧美工商企业界评为管理革命的标准模式。引进全面预算管理以来,我国部分企业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铁路企业也于2004年开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但由于对其目标、操作、执行和考核等方面认识不足,特别是对预算管理认识偏颇,我国铁路企业往往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传统计划管理划等号,还将全面预算管理视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工具,导致部门间协调和考核机制缺失,进而减缓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速度,削弱了财务会计实施控制的能力。
(四)财会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铁路企业内部财会人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讲,铁路企业财务从业人员学历偏低、职称欠缺的现状,明显制约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水平。此外,有些财会人员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作风不实、学习能力较差、职业能力欠缺、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低劣等诸多问题,均对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控制能力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
三、铁路企业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加强铁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应坚持以制度理财为前提,将总体目标设定为“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益”,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和手段,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发挥铁路财务会计控制的长效作用。
(一)健全资金管理体系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资金管理占据重要地位。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极力发挥资金的龙头控财作用,首先应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据“集中管理、集中支付、精简帐户、减少层次”原则,开发和完善铁路企业银行账户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审核、审批、监控企业所属的银行账户;其次应实施各类资金归口管理与集中管理制度,实时监控资金流,对银行账户实行限额或“零余额”管理,并严格限制企业对外融资权、担保权、拆借权等;明晰企业内部各级资金有权支出限额与资金审批权限,针对大额资金实施联签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深化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重在全面控制、严格考评,它以企业战略目标位导向、以价值管理为基础,内容上涵盖了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资金预算,广度上延伸至市场经营领域、深度上囊括了生产业务等领域,具备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跟踪、全程控制等突出特点。深化和推进全民预算管理,其一要清除企业内部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错误认识,其二要构建包含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编制机构、预算执行机构、预算反馈机构等在内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其三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动态平衡”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其四健全预算控制和奖惩机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三)加强财务会计监督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须提高财务会计监督控制能力,其要求做到:建立内部财会监督组织机构,以权威性高、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财务会计监管机构,对企业内部各项财务会计监督工作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组织和实施;发挥审计在铁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的作用,注重中介力量对企业内部财会的监督和控制;完善国有资本监管制度,提升监管报告的利用效率和分析水平,完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以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与资产经营责任考核之间的对接与融合;加快财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财会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实时监控铁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所有业务。
(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企业应调整布局、台理规划,将企业定位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建立全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同时要进行恰当、及时的检查、考核与评价机制,并将内控制度建设进展与领导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考核挂钩。一套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检查、考核与评价机制,必须包括检查和考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赏优罚劣,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实现企业内部良好的经营管理状况。
- 上一篇:包装设计的定义
- 下一篇:交通工程安全应急预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