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经济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金融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金融经济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内在机理;经济逻辑;演进安排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11-0037-07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悄然而迅速改变着寡头金融竞争版图。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度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基层推动的金融创新,需要未雨绸缪、趋利避害,做出前瞻性、富有逻辑性的演进安排。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及基本模式

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简称IOF)实质是搜索引擎、大数据、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应用。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刷新公众视野,不同模式之间没有清晰界限、呈现动态融合的特点。

(一)支付清算渠道

第三方支付是指采用与商业银行签约、在商户和消费者之间设立过渡账户,充当结算资金托管中介、解决电子商务梗阻的支付结算方案。具体运营模式分为2类:一是依托自营 C2C、B2C电子商务网站提供资金托管、支付结算、信用担保等多项功能,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二是独立电子商务网站仅提供支付产品或支付解决方案,其中以易宝支付、汇付天下等为代表。央行2010年6月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第三方支付纳入牌照管理。目前,获得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共有250家,其中直接从事支付企业97家、预付卡公司150多家,业务量约占传统支付体系的2%。

(二)理财产品渠道

表现为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实现互联网络销售,其中以阿里巴巴的余额宝为代表。2013年6月17日正式上线的余额宝,将天弘基金直销系统创造性内嵌到淘宝网支付宝,首期发行增利宝货币基金。众多淘宝用户将由于购买时间差而沉淀在支付宝账户的余额转移到余额宝,一站式、零费用完成开户、购买货币基金过程;反之,余额宝内资金可以随时赎回到支付宝,用于购买支付。余额宝同步实现支付结算、流通、余额增值等多项功能。

(三)网络融资渠道

众多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旺盛与闲散民间资金投资渠道匮乏并存,为网络融资提供了广阔的蓝海市场。目前,网络融资渠道主要分为三种模式:

1. P2P网贷(peer to peer lending)模式。借贷双方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筛选融资信息、识别评估资信状况,竞拍自动形成彼此接受利率,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其运营模式有两类:(1)提供担保交易模式。网贷平台仅仅作为金融信息中介,不从事吸储、放贷行为,参与合作的担保机构、小贷公司提供双重偿还担保,一笔借款需求可对接多个贷款人,即“一对多”交易模式,其中以“人人贷”为典型代表。(2)直接债权转让模式。国内普遍采用的模式,借贷双方不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由第三方(专业放贷人)先行放款给资金需求者,然后将债权按照金额、期限拆分并转售投资者,即“多对多”模式,其中以“宜信”为典型代表。国外成熟P2P模式有Zopa、Prosper、Lending Club等。据i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国内活跃的P2P网贷平台超过350家,交易规模约1000亿元。

2. 电商金融模式。凭借电商平台拥有用户交易行为数据天然优势,通过数据挖掘、云计算分析等信息技术支撑的小额贷款信用评级系统进行评价,通过标准批量筛选,实现动态风险定价,形成自动贷款机制。运营模式有两类:(1)平台自营模式。依托电商平台积累的交易信息、第三方支付形成的行为记录等外部数据,审核评估电商用户信用状况,据此发放小额“订单贷款”或“信用贷款”,运用大数定律控制贷款违约风险。其中以阿里小贷为典型代表。(2)供应链金融模式。凭借电商核心企业在物流、支付等供应链环节的数据凭证,化解上下游小额融资信用凭证缺失难题。其中,以京东、苏宁为典型代表。

3. 众筹融资(Crowd funding)模式。初创小型企业借助众筹平台面向公众融资项目创意或计划,众筹平台提供项目推荐、撮合交易的信息中介功能,构建“多数人资助少数人”融资模式,具有“大量、小额”募集特点,拓展低门槛融资渠道。众筹融资投资回报一般分为股权、债权、奖励和捐赠等类型。2012年4月美国通过《JOBS法案》,建立众筹融资小额豁免制度,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募集股权资本,目前Kickstarter是全球最大的众筹融资平台。目前国内尚未提供众筹融资的法律保障,但众筹模式雏形已经出现,例如2011年上线的点名时间、追梦网等是国内最早的众筹平台,仅仅为一些创意小店、小发明等提供项目融资。

(四)网络虚拟货币

互联网金融顶级层次,处于严格控制期。网络虚拟货币是网络社区成员普遍使用、实现网络经济数字化的一般等价物,以补充与替代现实货币。2009年出现的比特币,采用遍布P2P网络节点分布式数据库记录货币交易、使用密码学设计确保货币流通环节安全(贾丽平,2013),比特币支付开始被线上电商用户使用,后来一些线下实体商户相继接纳,只在特定网络社区的适用范围被打破。但2013年12月央行禁止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接受比特币,拒绝给比特币背书,不承认比特币货币地位。目前,国外知名网络虚拟货币包括Litecoin、Ripple、Freicoin、Amazon Coins等,国内网络虚拟货币主要包括Q币、百度币、新浪U币等数种,仅限特定网络社区使用,对现实货币体系影响有限。

二、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内在机理

我国长期处于金融抑制的宏观背景,银行信用作为唯一信用创造机制,城乡居民投资渠道、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单一。互联网金融凭借迅速普及的互联网技术和目不暇接的智能移动终端,突破传统金融束缚环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客户体验至上”理念,开辟支付汇兑、融通资金和信息处理的全新渠道。

(一)大幅提高市场透明度,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

传统银行授信模式依赖借款人完整的财务报表、详尽的信用记录等作为信用风险识别评估机制,而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等则缺少信用记录和不动产抵押等信用风险缓释机制,自然形成贷款“垒大户”的潜在逻辑。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社交网络记录交易轨迹、获取丰富信用数据,搜索引擎和金融App内嵌智能大数据分析工具,动态、直观反映信用主体履约能力,信用甄别技术优于信用评级机构(谢平,2012),为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配给”经济学难题提供了前提条件,覆盖了传统金融服务放弃的弱势组织和草根阶层。例如阿里金融引入在线资信审查模式和自动信用评级系统,目前不良贷款率仅为0.87%。

(二)有效减少运营交易成本,拓展客户边际成本趋近零

商业银行发放信贷业务需要履行烦琐的审报流程和严格的审批手续,不同规模客户的风险评审程序类似、交易成本相差无几,自然排斥小企业、青睐大客户。互联网金融借助云计算技术处理客户大数据,大幅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信用评级成本、签约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单笔小额信贷发放成本成倍下降;通过在线批量审批、集中处理业务,拓展客户边际成本趋近零;互联网金融采用网络与终端设备实现虚拟运作,无须购置豪华办公场所、设立大量物理网点和雇佣众多员工,大幅减少固定成本、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据Lending Club估测,P2P网贷运营成本仅有2%,而商业银行则需7%。

(三)提高信息搜集处理效率,操作流程畅快便捷

传统信贷流程通常包括借款申请、资信调查、信用评级、逐层审批、签订合同等多项环节,贷款周期较长,且多采用人工审核、效率低下。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记录海量数据、搜索引擎检索所需信息,自动实施信息甄别、期限匹配、风险定价和交易磋商,提高交易效率;依赖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由纵向多层决策链条演变成横向扁平功能制衡,简化业务流程;互联网金融依赖参数设置标准化放贷模型,弱化专业化分工,批量发放“小金额、短期限、随借随还”小额贷款,大幅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例如阿里小贷流程仅需网上申请(约3分钟),1秒钟即可放贷。

(四)降低金融服务门槛,集聚零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

传统金融秉持客户“二八定律”,碎片化且庞大的理财融资需求被选择性放弃。互联网金融具有“长尾效应”基础,瞄准传统银行忽视的客户群体。金融服务准入门槛大为降低,财富管理实现自助化,例如余额宝购买金额下限为1元,满足普通大众碎片化理财需求,具有“小微单笔金额、海量交易笔数”特征,达到聚沙成塔效应。互联网金融具有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y)基础,表现出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应递增的经济学特征,有效拓展潜在小微客户群体,集聚小额、零散的存量资金,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五)跨越时间地域限制,拓展金融交易可能性边界

传统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自助设备等受时空约束限制,无法适应移动化金融服务需求。搜索引擎有效检索整合交易信息流等大数据,云存储技术使得大数据保存与传递不受任何限制,具备突破传统金融服务地域、时间约束限制的基础条件,有效整合交易、支付和理财等业务,覆盖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弱势客户群体,大大拓展金融交易可能性边界。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逻辑

金融制度变迁实质是通过金融资源趋于均衡优化配置、提高经济体运行效率的过程。毋庸置疑,互联网金融通过“鲶鱼效应”和“倒逼机制”,对撼动垄断压抑金融体制起到催化作用。无疑,互联网金融对于形成富有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普惠金融帕累托改进具有重要作用。

(一)具备“草根金融”典型特征,大幅增加微型金融供给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使得晦涩生僻的金融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普通大众也被赋予信息知情权和金融选择权,传统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同样可以享受简单便捷、费用低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进入“自金融”时代。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提供“拾遗补缺”的微型金融功能,弥补了传统金融忽视草根群体金融服务的空白。例如,余额宝类互联网货币基金专注于“草根理财”、“零钱理财”,惠及大量中低收入群体,人均投资只有数千元也可获得真实市场收益率,享受“人人理财”的增值魅力,引发聚集小额闲散资金的“蝴蝶效应”。

(二)发挥价格发现功能

当前,央行出于审慎考虑对存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管制下银行存款低利率与市场化同业存款高收益形成“双轨制”。2014年春节前夕,适逢货币资金市场“钱荒”特定时期,根据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参照SHIBOR协商决定存款利率,银行间市场短期拆借利率大幅走高。支付宝衍生的余额宝借助天弘基金牌照,便捷打通管制活期储蓄低利率和非管制货币基金高利率的壁垒,7日年化收益率屡创新高(一度高达7%),数千亿活期储蓄被余额宝“虹吸”,引发存款理财市场“鲶鱼效应”。不少商业银行竞相上浮存款利率,纷纷推出“银行宝”类理财产品,自下而上倒逼存款利率放松管制。

在此需要强调,余额宝“虹吸”活期存款、“回流”协议存款的盈利模式,只是货币市场利率的追随者,增加银行存款成本,但不一定推高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主要取决于资金需求者的风险偏好),原本轻松坐享管制优势的利差将会收窄。

(三)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倒逼业务转型升级

商业银行依赖利率管制坐收巨额垄断利差的盈利模式遭受强劲挑战。目前,商业银行在优化自身网上银行系统的同时,纷纷进入电商运营领域。一是采用自建电商平台模式。目前,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采用自建电商平台模式,纷纷效仿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商模式(李博,2013)。例如,交通银行2012年底推出了自有电商平台“交博汇”,提供账户结算、在线融资、资信认证、行业资讯等差异化服务;建设银行2013年初正式推出旗下电商平台“善融商务”,免费吸引商户入驻提高平台活跃度,提供支付结算、担保、托管、融资等创新服务。二是加强与电商合作模式。目前,商业银行既联合中国银联推出网银支付业务、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又加强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借此进入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等支付领域。例如,平安银行凭借eBay商户交易信用数据资源,推出以无抵押担保、小额信用循环贷款为核心的“贷贷平安商务卡”;广发银行“智能金账户”和交通银行“快溢通”业务,具备自动偿还信用卡、余额理财、申购赎回货币基金等功能。

(四)弱化金融中介功能,呈现金融脱媒趋势

金融中介存在的前提是运用专门技术缓解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运用规模经济降低资金融通交易成本。而互联网金融突破传统金融中介(信用中介),较好实现资金融通与实体经济的有机链接。一是在融资领域,互联网络平台资金数量、利率价格、时间安排等信息,双方直接进行甄别信息、匹配交易,无须经过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例如余额宝、P2P网贷、众筹融资等呈现去中介化特征,部分替代银行信用中介功能。二是在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等)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以及代购代缴等支付结算业务,部分替代传统支付结算功能。三是在货币领域,网络虚拟货币典型代表比特币暂未获得货币当局承认,但其通过特定算法产生、受到严格控制,尤其不依赖货币发行当局,政府难以施加干预。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着影子银行“资本性”脱媒和互联网金融“技术性”脱媒的双重冲击(廖岷,2014)。当然,互联网金融并非消除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无法达到经典一般均衡理论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

四、互联网金融隐含的潜在风险

互联网金融具有虚拟性、跨界性等特点,增加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复杂程度。

(一)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缺乏法律保障依据

当前,互联网金融超常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默许与监管边界。虽然我国相继颁布《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保险、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法律定位、市场准入、资金监管、身份认证、电子合同有效性、隐私信息保护等存在立法空白。

(二)信息技术存在缺陷,突破传统实名制规定

一是信息技术存在漏洞。移动支付普遍采用短信认证、预留信息验证、预约码验证等技术,不法分子诱骗客户登陆钓鱼WiFi网站、假冒短信提示密码器升级等手段,套取或篡改客户资料、证件号码、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海量数据集中存储互联网云服务端,存在客户资料泄露或交易记录截获等风险;二维码技术尚无统一检测认证标准,扫描二维码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盗取账户资金等隐患。二是突破传统实名制规定。互联网金融无法现场验证客户真实身份,没有采用传统签字盖章、“个人同意原则”,突破银行开户面签、存款实名制、理财产品协议面签等限制规定。例如, “虚拟信用卡”突破现有发卡面签审核等基本要求,开立第三方支付结算账户无须签订跨行身份识别协议,从源头省略风险控制关键环节。

(三)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蕴含流动性风险

“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账户是“实时期限”、承诺“T+0”赎回,而所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却有相对“固定期限”、同业存款久期化,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期限结构性错配问题,余额宝对接货币市场基金超过90%配置依赖银行协议存款。目前余额宝涉及8100万散户,数量庞大的投资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数定律意味着日常较难发生流动性波动概率;另一方面,众多散户一旦受恐慌情绪影响,引发非理性的流动性“挤兑”效应。一旦放弃“T+0”赎回机制和提前支取不罚息承诺,或者出现极端“小概率、大损失”黑天鹅事件,将面临大规模集中赎回的流动性风险。

(四)第三方托管制度缺失,资金安全存在隐患

一是普遍未建立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P2P网贷平台自有资金与贷款人账户资金没有完全隔离,沉淀大量在途资金,若没有相应条款控制时间差,极易发生“挪用资金、携款潜逃”的道德风险,例如2011年贝尔创投、2012年淘金贷等先后曝出“卷款跑路”事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80多家P2P平台发生倒闭、跑路或兑付危机。二是涉嫌非法集资风险。P2P网贷平台原本承担居间交易“信息中介”功能,但部分P2P网贷平台涉及担保、债项分拆和资金池业务,逐渐演变成“信用中介”,极易引发“羊群效应”。

(五)信用信息交换困难,缺乏信用评级标准

互联网金融独立采集客户历史行为及交易记录等信用信息,完全依赖自身技术甄别评估借款人信用水平(李博,2013),有效控制信用违约仍有难以逾越的障碍。互联网金融作为非金融机构无法加入央行征信系统、解决信用信息缺失问题,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暂行管理办法》,目前个人信用报告仅限于商业银行办理信贷业务时查询使用。互联网金融对实现与央行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共享有着迫切需求,但存在一些障碍:没有相应法律地位,缺乏统一征信标准,存在交互技术困难,数据规范性、客户隐私保护存在差距。

(六)日常反洗钱机制无法落实,预留洗钱犯罪漏洞

互联网金融没有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和大额可疑交易报告机制,客户身份的审查识别、资金流向的跟踪监测等缺少有效验证手段,日常反洗钱机制无法有效落实,第三方支付机构内部账户之间藏匿大额转账、套现、洗钱等潜在风险。例如,央行勒令8家第三方支付机构2014年4月1日起停止收单,主要由于部分收单机构未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交易监测不到位等问题。

(七)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失真,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控制货币供给的目的。互联网金融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约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础货币、M1增速以及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下降,削弱货币当局通过传统数量工具调控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在货币供给方面:第三方支付提高资金支付结算效率,一定程度上替代M2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减少现金漏损,创造、派生货币供应。在货币需求方面:第三方支付和网络虚拟货币降低货币、非货币资产转换成本,减少交易性、预防性货币需求;余额宝类“T+0”货币基金增加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

五、互联网金融演进的路径安排

当前,既要包容和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防范和避免自由放任的潜在风险、做出理性而适度的监管安排,在普惠金融的金融创新与规避风险的适度监管之间寻找均衡点,实现提高金融效率与维护金融稳定之间的辩证统一。

(一)理性认识层面

1. 辩证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各具比较优势、并非相互排斥,无法在对方绝对优势领域颠覆扩张。互联网金融优势在于大众化、标准化的金融长尾市场,专注于小额支付、零售业务等弱势群体;商业银行优势在于个性化、定制式、专业性的金融服务领域,集中在大额支付、批发贷款、财富管理、顾问咨询等高端客户。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难以相互替代,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共同构成兼顾“私人定制”与“大众服务”的多层次金融体系。

2. 客观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标准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的具有独立生存空间的完整金融功能链(吴晓求,2014)。“支付宝”只具有支付清算功能,自身没有独立资金来源,上游资金源自客户银行卡存款;“余额宝”集聚闲散小额资金团购银行协议存款,只是基于金融垄断和利率管制引发的渠道创新;“P2P网贷”在信用评级、风险对冲机制上没有突破,评估信用风险技术与商业银行并无显著区别;“阿里小贷”具有互联网金融基因,但受制度规则和信用瓶颈制约,只是特定范围、片段式互联网金融。

(二)宏观调控层面

1. 扎实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毋庸置疑,余额宝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起到基础推动作用。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攻坚环节,央行已经列出时间表,预期两年内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随着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商业银行具有资金价格制定权,金融要素价格彻底市场化,届时资金价格“双轨制”得以扭转,形成完整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普通存款利率水平与货币基金投资收益最终达到市场均衡状态,银行同业异化的制度缺陷得以弥补,“余额宝”类超高收益率的特殊因素将不复存在。

2. 有效推进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工作。明确互联网金融相关指标定义、统计范围、监测时机等技术标准,加强支付、融资、理财等交易规模、资金流向的动态监测、统计分析,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形成全覆盖统计体系。一方面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监测、计量和反洗钱等提供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为数量型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转化为价格型货币政策(调节利率)提供政策依据。

3. 构建覆盖互联网金融的征信系统。构建包括互联网金融征信子系统的发达社会信用体系,弥补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不足。一是开放央行征信系统,允许互联网金融接入客户身份识别系统,查询、使用现有小微企业、个人信用记录。二是扩充央行征信系统信息来源,统一互联网金融采集信用数据口径,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例如直接并入2013年6月上线的“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三是注重客户隐私权保护,互联网金融信用数据采集范围限于识别信息主体、判断信用状况,使用私人信息须经本人同意。

4. 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纳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并作出相应详尽制度安排。普及互联网金融消费知识,维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互联网金融私人信息保护制度;要有相应的审慎信息披露和业务风险揭示,杜绝以任何方式承诺无风险、高收益的误导性宣传;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纠纷投诉受理机制,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5. 加强日常流动性管理。一是建立科学量化流动性动态评估模型,准确预测流动性是控制流动性风险的首要因素。二是做好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余额宝”类货币基金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国债、金融债、信用债券等高流动性债券,一旦发生超预期赎回事件,即时卖出债券或质押式回购等向银行间市场融资。三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对货币基金投资的协议存款实施足额缴纳存款准备金管理,参照存款保险制度设立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保障基金,为抵御大规模赎回提供流动性保障机制。

(三)金融监管层面

根据互联网金融特点,采用前瞻性、动态调整的监管思维,监管制度设计要有效平衡硬监管、软约束,实现监管成本最小化、监管效益最大化,构筑起外部金融监管、行业自律约束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多层次、差异化、有弹性的防控体系。

1. 加强法律框架顶层设计。研究出台互联网金融框架性、原则性的法律,制定涉及网站认证、身份认证、数字签名、个人信息保护等项技术标准;加紧修订《票据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征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适应互联网金融特征;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电子商务管理条例》、《网络支付管理条例》、《网络融资行为规范》等配套法规规章。

2. 建立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一是制定市场准入标准,互联网金融企业颁发特许经营牌照制度,从源头防范系统性风险,对互联网金融从业资格执行审批,包括具体业务范围、内控机制是否完善、是否掌握关键技术等等。二是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必要的预警监测、风险处置机制,一旦发生较大风险损失或涉及挪用资金、非法集资、变相吸收存款等违规行为,应实施强制性市场退出处置机制。

3. 强化金融功能监管机制。应从传统的“分业监管”、“机构监管”逐步转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避免监管不规范领域与灰色地带。首先,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在监管职责分工(涉及支付类归央行负责、信贷类归银监会负责、证券类归证监会负责)基础上,对跨市场、跨行业的交叉性金融创新产品,明确牵头监管主体、加强分业监管协调,避免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其次,统一金融监管标准。无论“线上”金融业务还是“线下”金融业务,必须遵循“一致性”原则,统一制定“负面清单”,既要纳入统一监管范畴、避免监管制度套利,又要制订统一技术标准、降低技术选择风险。再次,实施分类动态监管。定期量化评估不同类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动态进展、复杂程度及风险特征(张晓朴,2014),合理把握“适度监管”界限:对于风险低、影响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采取自行注册、市场自律;对于风险高、影响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必须纳入登记备案、审慎监管。

4. 培育行业自律组织。2014年3月26日,筹备多时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2014年4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要构建行业自律与行政他律相互补充、协同的行业秩序,发挥行业沟通协调机制,强化行业自律约束,推动互联网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惯例、行业公约、行业标准,实现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最终提炼成为法律。

5.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加强数据信息安全管理,加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防范软件,构筑交易平台和信息传输的防火墙。二是推行实名登记认证制度,强化借款者的身份审核、信用审核、风险防控等执行力度,推广网站认证、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关键技术,审慎推出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创新业务。三是构建第三方托管机制,可以建立商业银行第三方账户资金托管机制,规避网贷平台挪用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3]贾丽平.比特币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3,(12).

[4]廖岷.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思考[J].新金融评论,2014,(2).

[5]四川银监局课题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

[6]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J].金融监管研究,2014,(2).

[7]吴晓求.互联网金融的逻辑[J].中国金融,2014,(3).

Economic Logic and Evolution Arrangement of the Internet Finance

Chen Hongxiang

(PBC Yancheng Sub-branch,Jiangsu Yancheng 224001)

篇2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安全。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对于一个经济体的重要作用,已是常识。

生产。如果说经济学讨论的是生产问题,那政治学讨论的则是(各种)分配问题。早在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如马克思那里,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就已经成为了共识。一方面是能否参与生产,即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则在于价值获益,即分配多少的问题。

金融。这里先说一个金融全球化的问题――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为什么要在国际视野之下讨论问题?答案也很简单,现在早就是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领域,都是高度全球化的领域。

金融大鳄罗杰斯曾表示,金融对于经济的增长有巨大的杠杆作用。有经验数据可以证明,当前资本流动的速度是货物贸易流动速度的15倍以上。经济处于上升期时,每年有很多的收益和利润,金融业的杠杆作用也促使经济以更高速度发展;然而,一旦收益和利润开始萎缩,在杠杆作用下,金融就又会拉动整个经济和某些受牵连的国家以更可怕的速度下滑,而且,这种速度会比它发挥积极作用时提升经济的速度更快。

美国总统奥马巴在2012年签署了JOBS法案(《美国就业法案》),正是通过让全民投资创业的合法化,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个被称为“众融法案”的创业促进法案,被业界广泛认为是一项对于创业和美国经济复苏的重大利好,同时,也是从“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上的“资本民主化”的重大利好――推动了金融投资,这个以前只能由少数精英人物把控的领域,向着资本民主化迈出第一步!同时,“众融法案”不限投资人资格、不限国籍的法律安排,向全世界各种聪明人、各种优秀的项目开放了美国的资本市场,让美国又一次走在了全球资本话语权的制高点上!

知识。知识的分析框架,是一个被最多人忽略的问题。没有一个人不在经济和商业之中,但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知识是一个问题。哈耶克就认为,经济的组织方式,是一个知识组织方式的问题。从尼采、波兰尼、福柯、哈耶克,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们,都在讨论知识问题。

创新和监管

先谈创新。金融大体上可以分为借贷和投资。说到互联网金融,今天媒体谈得较多的是P2P借贷方式。我想多谈谈互联网投资的Crowdfunding。有人将这个词译为“众筹”,但我更喜欢“众融”这个译法。比起借贷来说,投资更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来参与,无论是产业分析、企业估值、商业模式设计、团队建设等等。所以,“众融”不只有资金融通的意思,还有知识融合、人才融合的意思在里面,是一个更好的译名。而且,从产业发展历史来看,美国的“众融”(Crowdfunding)概念,是从“众包”(Crowdsourcing)发展来的。众包,可以理解成大规模的外包,而且是连企业最核心的能力都可以寻求外包。先有众包,再有众融。无论众包或众融,都是知识密集型的、大规模的社会化协作以及网络化“虚拟组织”的结构性“融合”,远远不只是简单的“筹集”的概念。

在我理解,不应该只从模式角度谈模式,不应该只从互联网角度谈互联网,也不应该只从金融角度谈金融。我们实际上应该从国家经济、政治经济学角度谈问题。

任何改革都会遇到既得利益的阻挠,我们可以用增量改革的方式来做。主席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增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新的利益体的出现,而恰是在它们的竞争中,普通创业者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奥巴马为什么签署《美国就业法案》呢?原因恰在于美国经济危机以后需要刺激经济,只有创业才有就业,奥巴马成立了创业美国的项目。很有意思的是,不像中国搞科技园区、管委会的做法,而是找了两个企业家来做这件事,也找了很多基金公司。最近,我见到一个很大的风投合伙人,这家基金投过百度,他跟我明确讲VC会死掉,所以需要众融这样更个人化的方式服务创业投资。这几天,我又读到了一份美国资本互联(CAPLINKED)公司的一份报告,也认为众融将蚕食VC/PE这一类私募股权基金的市场份额。

众融对国民经济影响更大,P2P更多在一些高大上的机构当中在转移支付、转移财富,原来财富在银行,未来财富可能会在BAT(百度、阿里、腾讯)这类公司里。除了要关注P2P,更要关注创业。金融不应该只为金融机构挣钱服务,金融应该为产业服务。一直讲金融已经虚拟化,没有为实业服务,不希望在新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又有同样的故事发生。而且,众融的业务因为创业,对于传统银行业务影响很小,传统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微创企业的贷款,本来就微乎其微。金融服务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奥巴马2012年签署《美国就业法案》时,只允许合格投资人(Accredited Investor),如我们的QDII、QFII等等进行投资。但在2013年4月5号重新的第三版修订案中,将投资者扩大成为了“任何人”,对投资人的身份资格、国籍都没有了限制。这表面上看是监管问题,但这更应看作是制度的创新,同时在吸纳全世界的钱和好项目。体制创新才是解决商业模式的根本手段。

再谈监管。大概十年前,我曾做过在线支付,跟支付宝同年,后来我们的投资方非常担心以后会面临监管问题、牌照问题,于是我们在做了两年后转让了,但坚持下来的像快钱、支付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后来几方联合成立了支付协会,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来管理,不少支付公司都拿到了牌照。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应该积极推动做这件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讨论。我也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生,2013年12月人民银行就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协会。

监管必要,就应该做一点实际的事促进监管发生。党的十之后大家都在“解读”十报告,很多媒体从各个方面进行解读探讨。但是市场经济更成熟的美国人、欧洲人在做什么呢?他们在“游说”政府,“众融法案”就是在这样的“游说”下实现的。在我看来,如果希望为行业做贡献,不能停留在讨论层面,要有行动,让事情发生,让监管或者法规发生。

篇3

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到这一领域,互联网金融成为了资本竞相追逐的盈利点、非法集资丛生的漩涡。为了互联网金融能够长久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对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机制、信用体系、监管机制等进行完善,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加强和传统银行的深度合作。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信用体系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机制

互联网金融能够规范有序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完善市场准入标准。要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资质认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主体的从业资质审查,推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牌照制度,对于“无资质、无牌照”的违规经营主体进行依法取缔和处罚,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企业的进入。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关于互联网金融企业退出机制的法律规定,为加快互联网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还应建立关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法律法规,一旦互联网金融企业触及到退出机制的下限,应及时将不合格企业清理,保证互联网金融环境的洁净。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

构建信用体系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国当前不健全的信用体系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重重阻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第一,打破数据垄断,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将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到央行征信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采集与信用相关的各种数据,进行匹配、加工,在此基础上生成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对放贷机构提供各种征信服务。从数据流动过程看,征信业务可以分为数据采集、产品加工、对外服务三个方面。第二,大力发展市场化征信机构,以市场化力量推动征信市场发展。第三,要充分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探索利用碎片化信息开展征信。

三、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不同

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如何保证互联网金融规范、健康的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是摆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面前的重要挑战。第一,探索实施“负面清单”式的监管模式。要充分尊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自身规律,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监管,探索实施“负面清单”式的监管模式,设定“红线”边界。摒弃一刀切,实行分级监管,鼓励、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行业自律组织和第三方评级、咨询机构的发展。第二,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尽快建立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主体自治三者有机相结合、跨部门跨地域的多层次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第三,制定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规范。以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原则,统一信息披露来源、标准和渠道。谁提供金融产品,谁披露信息,并对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机构建立互联网产品信息平台,对项目资金投向、投资期限、预期收益、潜在风险等情况进行披露。建立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重大风险信息平台,对可能引发重大社会影响的风险信息及时,避免金融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遭受财产损失。

四、引导互联网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

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融资闭塞的影响,我们要将互联网金融筹集来的充裕资金有效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去。第一,进一步优化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募集到资金的资源配置,加大对实体经济中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第二,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定向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可以根据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多少以及是否流向重点小微企业来判断给予互联网金融企业多少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第三,加快完善各配套政策的配合,科学评价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

五、充分利用大数据完善垂直细分路线

大数据被视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业掀起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其核心在于对多类型、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而互联网恰好为大数据嫁接金融提供了平台。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的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有的放矢。第一,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大数据在加强风险可控性、支持精细化管理方面助推了互联网金融,尤其是信贷服务的发展。在风险控制上,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在于摆脱担保和抵押方式,将数据作为提供融资渠道的关键依据,其中最明显的地方便是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有效地控制了风险。第二,有效实施精准营销及客户体验。大数据通过动态定向技术查看互联网用户近期浏览过的理财网站、搜索过的关键词,通过浏览数据建立用户模型,进行产品实时推荐的优化投放,直击用户所需。通过大数据,互联网金融能有效跟踪用户,并对其提品使用服务及售后服务。

六、促进传统银行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深度合作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金融通常会将金融服务看成一条价值链,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往往沿袭互联网思维来看待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发展让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成为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传统银行应该主动融入参与到互联网融资中,从服务客户基础上推动自身改革。同时,由于两者的客户群体各异,互联网金融又很难动摇传统银行业的地位。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颠覆、反颠覆,这种冲击挑战对于传统银行的变革是有利的,可以倒逼传统银行进行改革。传统银行发展以后,也会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进一步创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移动通讯时代,传统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应该深度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使金融覆盖面更广阔,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例如,PPmoney万惠互联网金融平台与中信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互联网与金融的创新融合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王斌等.互联网金融+——中国经济新引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1简析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

第一,信息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在以往的金融经营形式下,绝大多数金融公司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建立投资评估部门,公司需要开展相关业务交易时,该部门就会借助组织项目小组针对需要投资的企业,对其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多个方面的考察,而且与大量数据、政策导向等相结合才能科学评估交易双方。而该评估工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综合成本;另一方面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运作成本投入较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其主要借助互联网自身具有的数据库、操作起来相对方,可以实现交易双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借助大数据信息客观评估投资对象,进而减少了在交易中因为没有“对称信息”而产生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除此之外,要是投资交易的某一方存在不合理,那么该机构就可以公开这一方的行为进而对其信用等级造成影响,也会提高违约方需要付出的违约代价,进而降低在互联网金融内部发生的违约问题。第二,交易更为便捷。当下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城乡居民的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居民在理财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因为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金融行业的有效发展。关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其主要依靠着互联网大数据,借助移动终端等设备进行线上操作,这样投资、融资交易的模式更为便捷,所具备的可移动性可以满足使用者进行线上操作的随时性。依据相关社会调查表明,在我国上网模式中手机上网占据整体规模的82.5%,现下已经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上网工具,这也为互联网金融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2互联网金融发展面对的挑战分析

第一,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会对互联网金融规模的扩充造成一定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线上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一方式也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从最初的尝试性渐渐演化为习惯,可是因为这一模式能够在线上完整进行,使得该模式下的用户的信息遇到严重的安全性威胁。就互联网金融来讲,借助其所具有的互联网性质,依托于大数据,可以充分掌握交易双方的实际消费需求、交易习惯以及资信情况等许多重要的信息资源,虽然给自身发展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性,可与此同时也给其发展带去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为大数据自身是由海量数据而支撑的,因此这些数据面临被泄露等很多风险,在安全信息中包含着客户隐私、财产等而且与信用度保持着紧密联系,要是其个人信息的安全性被威胁,那么互联网金融则会在较短时间丧失对客户的信任从而失去原有的客户资源,继而对自身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有效维护客户信息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此应在确保客户信息不会发生外漏的必要前提下,才可以进一步完善该行业体系,更好地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规范。第二,互联网金融未能实现大范围覆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投资、融资交易已经迈进高速发展的道路,也经济市场中努力前行着,可是论其实际发展依旧处在初步阶段,当下没有出现一个综合性的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互联网金融所有的发展资源进行整合,虽然规模在日益壮大可和以往的金融行业进行比较,不管是在融资交易数量还是客户数量等诸多方面的地位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很低的市场覆盖率。例如:第三方支付模式,现阶段,传统的电子银行支付模式依旧存在,及时第三方支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范围普及,可基本上仅仅集中在中、青年群体,而在其他群体中不能得到大范围回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消费理念的影响,还有一方面就是全新的支付模式是否具备高度的安全性[2]。我们再以互联网众筹为例进行分析,即使众筹规模在持续扩张,模式也实现了转型与升级,可也有一定数量的众筹企业因为没有丰富的创业经验,纵然得到启动资金可是却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与执行力,再加上没有行业经验,使得众筹模式经常是“虎头蛇尾”。论其原因是由于现下的网络众筹模式存在问题,要想构成完善的众筹服务交易模式需要具备以下几点:(1)市场定位要精确;(2)项目评估要有效;(3)实施计划要可行。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后期的发展与服务,并不是单一的募集和方向项目所需的启动资金,所以应要可视分析这一模式自身存在问题的成因,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3简析互联网金融为经济发展带去的积极影响

第一,提高配置资金的实际效率。纵观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出于切实维护人们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减少企业与大众所面对的金融投资风险的目的,国家逐渐提高金融利率的控制。可这样一来也相继出现了货币流通不畅、资金滞留等问题,很有可能发生经济“膨胀”或是“紧缩”的问题[3]。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积极影响,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缓解,不仅可以让配置资金的实际效率提升,而且能将资金作用尽可能地发挥继而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中也发挥着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作用,扩充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减少筹划资金的用时,可以集中与有效使用相对零散的资金,进而给相关的经济活动打下强有力的资金基础。第二,促进市场利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例如“余额宝”等,这在很大程度降低广大群众参加金融投资活动的标准,使得中低收入群体能够支配的资金获得真实利率为其带去的经济收益,提升掌握小额闲置资金的人员参与金融投资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因为与之相似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陆续出现,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相关的理财产品,慢慢开始放下活期利率带去的高昂利差,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加速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脚步。而且互联网金融借助其低成本与便捷的网络渠道,提升流转资金的速度与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是从长久来看,在科学技术、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其会更会在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还有可能会使得一些传统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影。而且移动支付等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未来不仅是重要的应用,其更有可能成为其他应用所需的必要基础。第三,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往的资金借贷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例如成本高、时间久、流程繁琐等。而在资金借贷过程中,难以建立资金和借贷者之间的有效关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资金机构,充分发挥其作为第三方所具备的协助职能,促进借贷关系尽快形成。可是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一方面可以轻松解决以往借贷模式存在的局限,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相关的流程环节更为便捷,还能降低资本的投入。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口问题上十分有效,而且还能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4降低互联网金融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提高监管水平。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监督与管理的重视,针对该领域中的主要问题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并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有关平台与机构,以此确保其安全水平。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针对互联网金融立法的优秀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互联网金融走向发展正轨。第二,严格管控“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4]。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有关影子银行的法律,应在法律层面上严格规定其所开展的业务范围以及商业模式,搭建科学坚实的监管影子构架与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监管协同机制。与此同时,也需加强建设信息披露机制,促进征信体系能够快速建设与完善,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前提下,让影子银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三,实现互联网与商业银行有效融合。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需要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建设力度,充分借助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具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以此实现线上服务的进一步完善,让用户办理的线上业务更加的安全。还应该增加电子化的发展路径,积极鼓励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大力宣传有关的金融业务提高银行推出产品所具有的市场竞争能力。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经济学;资源配置

一、引言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打造互联网金融领域“一站式投融资服务平台”的构想,为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文章首先概述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随后在介绍了集中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

1.覆盖范围广

互联网的应用优势之一在于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多种数据信息和金融资源的交流、共享。客户能够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金融资源,并且根据金融市场信息的变化,及时做出决策。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仍然面向小微企业,随着互联网金融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还能够实现区域内市场要素和各类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加快地区间实体经济的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业务办理效率高

传统的金融业务办理主要由人工来完成,客户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排队等候,业务办理效率较低。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许多简单性的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极大的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为客户带来了更加完善的服务体验。以阿里巴巴小微贷款为例,客户只需要登录贷款申请界面,后台就会自动调用数据库内的客户信息,并进行风险预测和资信调查。当系统检测到客户信息符合贷款要求时,就会自动完成贷款。整个流程只需要几秒钟,真正实现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3.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管理和服务模式,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监管机制和行业规定还有待进一步的健全,行业自身也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其中較为突出的有两类:第一类是信用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未纳入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加上互联网金融本身的违约追究困难,也容易诱发互联网金融诈骗。第二类是网络风险,互联网作为完全开放的环境,自身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一旦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客户的信息安全、资金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在银行监管下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独立机构,是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资金“中间平台”。第三方支付以其简化的交易操作流程、较低的商家和银行之间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记录详尽易查被用户所青睐。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近几年发展迅猛,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极大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支付习惯。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方支付的纽带-银行,也表现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来越多的依赖,接下来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联系将愈加紧密。

2.众筹

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一种较为普遍的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大众筹资,借助于网络预购等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众筹主要是利用了互联网快速进行信息传播的特性,将个人的项目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并且借助于互联网推广等手段,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获取网友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达到获取资金援助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众筹平台也逐渐增多。

3.P2P网贷

贷款人将资金放置于第三方的互联网平台上,然后借助于该平台的影响力吸引一定数量的借贷人。互联网平台根据实现确定的出借标准,对借贷人的资信、身份等信息进行确认,从而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借贷人。目前来看,P2P网贷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线上模式,即所有的借贷款活动均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主要的认证方式以视频认证、上传身份认证等;另一种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借贷人在线上提交申请后,由就近的商负责一对一调查借贷人的相关信息。

四、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有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大数据金融、金融理财产品,这五大业务的分值都在6分以上,体现了这五大业务对比传统金融业务有突出的竞争优势。第三方支付最初定位是电子商务的辅助工具,但由于它的资金沉淀功能和资金流数据分析存储功能,使其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业务,第三方支付依托的互联网技术将金融服务下沉到零散的小额账户内,延伸至低净值客户中,在提高自身盈利的同时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进程。从2011年央行首批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到2015年3月已有27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被获准进入金融支付领域,2014年互联网支付用户规模达4.5亿人,2015年双11当天支付宝系统支付峰值达到每秒钟8.59万笔,这是全球首个应用在金融业务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的显著效果,支付宝也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网络购物、网商支付领域开展金融业务活动的成功代表。

2.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虽然互联网金融为中国数以亿计的长尾客户人群和小微企业打破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金融困境;随时随地便捷、跨地域、低转账成本的支付方式也惠及了6万多网民,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想在传统金融主导的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制定高标准的发展战略和建立明晰的产权结构,引进和培养高端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走在战略技术创新的最前端,实时洞察分析竞争者的行为动态防范于未然。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的四个二级指标看分值都在6分以上,这表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明确的、企业产权结构是科学合理的、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是理性的、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其竞争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经济学角度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资源配置上谋求创新

智能匹配借贷双方需求。在以往的金融模式下,由于借贷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因此需要借助于专门的中介公司来完成。同时,由于借贷人的信息审核、审批等工作全部由人工来完成,因此办理效率较慢,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的自动搜索,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客户在办理贷款手续时,只需要在线填写一份表格,就能够在短短几秒内得到答复,省去了排队等候的时间。

2.交易方式的变革

交易成本是影响到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由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因此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交易方式上,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现金交易也正逐渐被电子支付所代替。接下来进一步完善交易和支付流程,建立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提升普通大众的安全感和信任度是提升互联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3.产品形式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行业的长尾理论是指互联网利用其平台将无数的闲散资金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起来,进行理财投资。这有点类似于传统基金行业将众多细小资金归集起来进行集中投资,其不同之处在于平台不一样。互联网金融应充分利用其巨大的潜在客户资源、开发多元化的产品满足普通大众的不同需求,不断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才是开拓互联网金融增量市场的主导力量。另外由于互联网平台没有地域限制,加上操作方便、成本较低,使得“碎片化理财”成为可能。因此,只有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创新、产品多元化发展才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加强大数据管理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大数据据时代真正到来。现在人人都在网上购物、冲浪、网络贷款、小额理财,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数据可以通过沉淀用户的数据库,从而加强对用户投资理财的风险评估;很多中小企业贷款也是通过对数据模型的研究,从而确定合适的金融创新产品。通过加强对大数据的管理,使得信息透明化、对称化,对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利用,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毫无疑问,大数据管理将加速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模式的借鉴意义--基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6(1):36-40.

[2]姜震,郭健新.搭建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平台提升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J].吉林农业,2017(1):105-105.

篇6

从全球范围看,未来流动性紧缩将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2017年若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退出量化宽松,可能会出现全球流动性断崖式下跌,也不排除有若干国家和地区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较好时机。

从国内发展看,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通缩压力减少、就业形势稳定、近期经济走势已趋向好。经济增速放缓是整个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以后的必然表现,也是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在新常态下,我国中高速增长若能保持7年,在2025年左右就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近期通过制造业PMI指数走势可见,我国经济基本在触底,预计三四季度会反弹。

从国内货币政策环境看,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中性、稳健。之前央行的4月20日降准和5月10日降息分别是外汇占款减少和实际利率走高的原因,量化宽松(QE)的“双零”条件在中国尚不成立,将地方债纳入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抵押视为QE也是一种误解,因此,不存在中国版QE之说。

互联网金融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也有人口众多的原因所致。怎么样把创新做好很重要,像当年荷兰创造了交易所一样。我们面对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虽然美国有很多先例,但中国的实践很快,特别是在浙江、深圳等地。现在互联网金融在业态上已经有P2P、第三方支付、众筹、互联网银行、保险、证券、金控等。

互联网进入金融行业以后,开始时经济产出不一定能必然提高。一般资本和智能资本存在着优胜劣汰的关系,家庭会选择积累回报率更高的资本。互联网金融具有突出优势:无间断服务、无时空限制,金融服务效率高;长尾效应,服务对象包括所有潜在用户,可以实现真正的金融普惠;去中介化,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资金供求双方直接改易。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传统金融行业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一个思路就是当前通过修改法律或者是搞试点,允许传统金融机构收购互联网金融企业,抑或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下面设立互联网金融管理部门。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上市是必然趋势,几年之后可能就有十几家P2P登陆新三板,可能融资就是千亿,市盈率甚至远远超过传统金融机构。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将来拿这个钱来做什么?可能就是收购传统银行,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出现。因此,传统金融行业现在如果还不有所行动,不进行并购、不设立互联网金融子公司的话,那么无疑是坐以待毙,几年之后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民银行支持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倡导市场驱动、研究超前、行业自律、适度监管的原则。互联网金融对中国来说是个弯道超车的重大利好,但是我们也关注关心传统金融,要鼓励给传统金融机会。谁有本事谁收购,并购应该是双向的,要允许互联网金融企业上市之后可以收购传统的,但也要允许传统的去收购互联网金融。现在《银行法》第47条,商业银行不可以持有非银行机构股份,但地方法人可以通过控股公司先行布局。

通过两条“微笑曲线”不难预测,10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因为两者实现了融合。将来中国的金融业有可能比美国更强,为什么呢?我们融合了互联网基因,我们有双向并购,我们更加普惠,更加能服务长尾,更有效率。

发展股权众筹的“五四三二一”方案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股权融资比例偏低、间接融资占比过高、去杠杆压力持续增加等。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金融创新,通过众筹模式,满足部分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

发展股权众筹要遵循“五四三二一”

方案:

“五”是将股权众筹打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的“新五板”,即主板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服务于大中型企业,新三板服务于国内各科技园区内中小企业,四板服务于地方辖区内中小企业,股权众筹作为新五板,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打破融资的空间障碍,更好地服务国内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

“四”是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实力,对投资者层次进行合理划分,按照“公募、小公募、大私募和私募”分成四个层次。众筹风险仍然很大,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不能拿养老金去投资,应该设立“众筹合格投资者”的概念。

“三”是根据融资规模,可以将众筹平台分为种子众筹、天使众筹和成长众筹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信息披露要求不同,以降低融资者信息披露成本和入市门槛。种子众筹风险非常大,需要机构投资者介入;天使众筹应以机构投资为主,遵循领投+跟投模式;成长众筹应该是中国主要推广的模式。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农村经济发展 可行性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大数据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的金融服务,包括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贷、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等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为主要发展模式;到2005年前后,第三方支付逐渐兴起并迅速占领市场;2010年以后,互联网金融逐渐从发展走向成熟,呈现实质性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正处于向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是否达到城镇标准最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则是人口指标和经济指标。我们应该注意到,不论是人口指标还是经济指标,都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人均收入密切相关。当农村地区发展资金不足时,地区经济发展将滞缓,而多种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了资金便利,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渠道。

一、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区资金使用模式一般是将往年农业产出的收入作为今年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资金的来源,以资本积累满足生产、生活所需;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将对再生产扩大产生严重影响。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遭受到挑战。现代化农业不仅对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手工作业的生产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农民需要引进更先进、更具技术含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于是,资金就成为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P键性因素。虽然国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有一定数量的金融贷款业务,但总体而言,尚处于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状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可确定因素较多,例如气候。农民资金的最大来源则是依靠销售农产品获得,一旦某年因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受灾,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收成,农民将无法按期还款。贷款可抵押物缺乏或价值较低。农村土地是集体共同所有,无法进行抵押,而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厂房或设备价值又较低,无法进行大笔数额的贷款。基于传统国有银行借贷渠道的苛刻,互联网金融借贷模式则是弥补其不足,进一步拓宽了农村金融借贷市场。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众筹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平台筹款项目并向公众筹集资金的模式,其具有低门槛、多样性、对大众依赖性较强、注重创意等特点。众筹不分身份、地位、性别、年龄,只要是具有创造力、能够吸引大众进行投资的项目都能够进行众筹。其资金来源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民间资本。其中,民间资本是最主要的来源,公司、企业或风险投资人较少参与。

P2P,英文是person-to-person,意为点对点融资,是一种新型的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它将小额的民间资本积聚起来借给有筹资需求的人群。P2P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了现有金融机构体系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可能出现歧视等弊端,对金融机构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2016年P2P网贷平台成交额排名第一的红岭创投投资近80亿元,排名前十位的平台共投资近300亿元。

与前两种筹资模式不同的是,第三方支付是支付结算模式。具体来说,第三方支付就是具备良好信誉和较强实力的第三方,在与国内外各大银行进行签约后,成为买卖双方进行支付的中介。买方在购买商品后,将货款打到第三方账户中;当买方确认收货后并通知第三方后,作为中介的第三方方可将钱款转至卖方账户。

三、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互联网为农业金融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传统融资平台相比,互联网金融更加平等、便捷,门槛也更低。在这个平台中,需要进行融资贷款行为的农业中小企业,只需在平台中进行注册即可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众筹模式中,需要筹资的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中自己的项目与创意,资金拥有者或金融企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而P2P融资模式中,P2P企业在接受到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后,对其进行审核后即可进行贷款发放。审核的关键点时申请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无论是哪一种互联网金融平台,更加注重的是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而非抵押物,从这一点上看,有效避免了传统金融信贷平台的弊端,信誉良好的农民或农业企业可以简单便捷的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完善

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第三方支付能够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生产资料到农产品销售全过程。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是农民或农业企业将农产品运输至农贸市场进行销售,或是直接将农产品出售给中间商,自己仅能够赚取很少的利润。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农民或农业企业能够略过中间商将产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通过省略中间环节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也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在对当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分析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涉猎农产品。无论是以图书起家的当当网,还是以电器著称的苏宁易购,都在逐步转型升级,增加农产品销售。

四、结语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征信难、缺乏信用记录、抵押物价值小等原因,农民或农业企业难以通过传统金融平台获取资金支持或服务。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农民或农业企业规划出有吸引力的项目,并在众筹上进行展示,吸引有兴趣和投资意愿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或是在P2P平台上进行注册并资金需求,投资者通过承担风险以获取较高收益;也有一些地区有条件的地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并获取较大的利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资金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助于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仍应以征信作为支撑,并且需要控制好融资风险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风险,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云金融;商业风险;互联网金融;预警管理

解析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风险整体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按照《巴塞尔协议》内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本文将互联网风险划分为上文所提到的三种类型风险。其中政策法律风险细分成了国家、行业和机构等层面,商业风险主要有市场、信誉和操作等风险,技术分为安全和技术选择风险,如图1所示。解析基于业务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从上述分析得知,互联网金融主要被分成了三大平台,分别是业务、管理和协作三大平台。互联网金融资金需求的双方在业务平台上撮合成交;通过国家管理者、行业管理者以及互联网企业各分支机构对其实行各层监管,上述各监管组成了互联网金融管理平台;软硬件开发维护者及网络服务商主要担任协作业务及管理平台的运营,他构成了互联网金融融资类的业务协作平台。在业务层,资金融通双方都面对了商业风险。一是市场风险。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利率和流动风险组成。互联网风险一方面会受到行业监管、行业分化和行业竞争等的影响,另外还会遭受央行货币政策刺激,两者同时加剧了利率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一般会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有可能会在第三方中介滞留两天至两周的时间,不具备有效的担保及监管,很容易会出现资金挪用的情况,若是缺少流动性监管或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必然会导致支付危机的出现。另外不断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也会上限,不具备用户优势的平台将会借助提升利率和缩短投资期限的形式来吸引投资者加盟,这就必然会引起平台流动性风险,并且很多用户在平台跑路消息报道的基础上,针对平台的投资仅仅限于打新投资,这显然会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二是信誉风险。信誉风险就主体划分,主要分为自然人信贷风险及企业信贷风险两种。自然人信贷风险主要是指自然人违约,其出现违约主要是由于其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进而出现了道德问题。自然人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借款人的经济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该种借贷用在了生产经营商。互联网金融业务内会牵涉到大量的自然人信贷范畴,由自然人承担对应的偿还义务,但是自然人的经营状况、身体健康情况和消费习惯等都会引起还款风险。另外自然人借款人的个人观念及道德问题都会造成违约风险。企业信贷风险和自然人借款人的动机以及偿债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企业借款人主观上恶意不按时清偿债务可能性较低,对比之下,由于经济实力、行业发展和经营状况等因素导致的资金短缺更加容易使其违约。因此在对信誉风险实施评价时,自然人信用风险要更侧重对其偿还意愿的评估,但是企业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则更加侧重对其偿还能力的评估。三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主要指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活动内,由于人员匮乏、内部流程制定不当或是实施失败以及系统不足所造成的直接性或间接性损失的可能性。目前用户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交易数据、文本数据等大数据系统出现交织,由于没有通过授权方位、系统退化、雇员欺诈、服务提供商风险和客户安全保护意识较低等交易内,操作风险正是来自这些繁琐和复杂的数据系统行为的结合内。依据操作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划分为内部操作风险及外部操作风险两种。内部操作风险主要因为绩效考评、审计监管及内部控制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因素所引发;外部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私人泄露、钓鱼网站的盛行等外部因素引起的。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用户注册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并且不能很好地分析和管理交易中出现的大数据,另外是否可以合理地对各种数据进行保存也是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特点。一是扩散速度快,破坏力强大。传统银行业务通常是通过纸质或是银行内部系统来操作,一旦出现了错误,是有充分的时间查找、连接并且追回损失的。但是包含了交易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和用户数据及文本数据等大量数据的云金融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一旦出现了问题或是差错,将会难以立刻纠正,并且互联网金融业务运作速度飞快,等到发现问题后再拦截和追讨损失基本无望。二是风险会交叉传染。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内包含了融资类、支付类和理财类业务,业务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性;此外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内的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旦一个出现风险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三是很难区分风险责任。互联网金融办理的过程一般都会涉及到外包商、电力和电信等其他多种合作方式,因此一旦某个方面出现了服务终端、客户信息泄露和系统崩溃,将会直接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并且难以对责任实行区分。责任不能区分的直接结果就是一旦发生了损失,将难以对有关方的损失赔付进行明确。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预警系统

数据作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内必须要遵循下面几点:一是系统性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属于一个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实行检测、预测和预警的系统,是大型的体系,该体系内包含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所有,因此建立该系统时必须要考虑每一个用户和金融产品的提供者等全部参与到金融活动内的人的利益,同时还要实行系统性建设。二是时效性原则。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的特点是高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金融活性具有的及时性特点,因此在实行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中,必须要实时防范并且及时处理,确保可以及时判断风险和快速应对,避免造成太多损失。三是科学性原则。在预警系统的建立中要确保科学性,保障系统可以准确对金融风险实行判断,防止对金融风险作出错误估计,最终导致不必要损失。将数据当做中心系统层级。在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内存在以下几层:一是数据管理层。预警系统主要是基于数据建立的,对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系统对数据的管理机制,建设和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数据管理中心,便于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存储。而且在数据中心还要实行管理过程内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安全性。二是数据整合层。风险预警系统的最主要任务是要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海量数据,进而实现对其中风险的语境,这就必须要系统地对金融风险存在更为透彻的认识,自金融风险的定义出发,重新整合和分析数据,进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信息整合能够很好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数据提取层主要是整合及提取数据。三是数据分析层。数据分析层主要是分析数据,判定数据的风险。这就要保证系统具有完备的智能性。四是数据的解释层,数据解释层是对风险的解释,更加准确地来讲就是通过风险和企业现状结合得出分析结果,其中包含了风险的可靠性、危险度、产生根源和处理方法。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模式

(一)风险预警设计思路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定性风险评估指标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实行量化,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进行测度。依据选择的权重系数测定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综合评分值,依据设定的预警区域范围来确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预警区域,从而选择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相应策略权重系数的选择在风险测度内是最关键的问题,对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及操作风险实施分别测度中,须确定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问题;另外就是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评分值测度过程内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誉风险分别权重系数确定的问题。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在业务平台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主要被分成了市场、信誉和操作风险三个维度,而且各个维度的风险有着丰富的含义,很难使用单一指标来客观描述。为了使得评价指标变为更精准,本文使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设计互联网金融三个维度的商业风险。 针对定量指标,笔者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和银行体系定量指标来计算,最终对定性指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最终对应的评分值。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

通过假设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内各变量间均是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作用的,建立互联网金融业风险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且对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三维关系假设主要为:H1:市场风险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防控的直接正影响;H2:信誉风险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防控的直接正影响;H3:操作风险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的直接正影响;H4:市场风险防控及信誉风险防控的直接双向正关系;H5:市场风险防控及操作风险防控的直接双向正关系;H6:信誉风险防控及操作防控间的直接双向正关系;H7:市场风险防控依赖各种要素不受信誉风险及操作风险防控影响;H8:操作风险防控依赖的各要素不会受市场和信誉风险防控影响;H9:信誉风险防控依赖的各要素不会受市场和操作风险防控影响;H10:除市场、操作和信誉风险以外的其他因素都是残差项。划分衡量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指标为:一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个体的指标,包含财务健康情况及机构规模;二是互联网金融整体指标,包含了信贷质量、资产规模、资产及负债匹配数量;三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指标,包含了业务发展模式、产品类型、风险度量等。见表1所示。在模型内市场、信誉和操作风险分别作为三个外生潜变量分别由各自所属显变量测量,互联网金融风险系统的各变量相互间是存在关联性的,因此假设三个外生潜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变联系。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业务风险是内生的潜变量,主要是表1内的八个显变量反应。

分析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结果

首先要对预警信号阈值实行确定。预警信号阈值是触发预警后续行动的临界值,阈值要综合数据的模型、历史数据经验和专家经验以及同业信息确定,并且还要考虑互联网金融的融资平台的风险偏好、客户与平台的联系、监管部门检查评估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和监管要求等因素。一旦风险表征值超出了预警信号的阈值,将会触及预警流程,进入风险预警系统,将实现对风险级别的定位。其次是定位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级别。依据评估风险大小,划分互联网融资风险为正常状态、关注状态、次级状态、可以状态以及损失状态5个等级,分别用绿、蓝、黄、橙、红五种颜色的灯来表示。详情见表2所示。第三是分析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的结果。在处于绿色信号灯范围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要考虑和其开展对应的业务活动,还要增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效益,平台必须要大量的吸收该种类型的业务;在处于蓝色信号灯的范围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则可以考虑接受和其开展对应的业务,那些已经有的处于蓝灯状态的业务,则可以考虑持有;在处于黄灯信号的范围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按照公司的战略和客户征信情况,适当考虑是否需要开展其他方面的业务,若是已经存在了处于黄灯状态的业务,要及时防范并且调整,或是改变持有策略或是适当转出业务;在处于橙色灯信号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则不应当考虑其借贷,若是当前业务已经处于信号灯为橙色的状态,要立即采取对应措施来降低损失;若是当前处于红色信号范围内,则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将其拉进黑名单,针对已经处于红灯状态的业务,则要采取强硬的手段实行积极挽回,尽力弥补损失,实行不良征信评价。

参考文献:

1.卜亚,张敏.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机制构建——基于激励相容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

2.李灏来,李越冬.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6(3)

3.黄建康,赵宗瑜.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价值体系的视域[J].理论学刊,2016(1)

篇9

泛金融发展趋势

金融平民化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应用,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具备实力的主体不断参与到金融服务领域中来,这其中除了银行、电商、第三方支付企业、P2P,还包括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移动运营商等等。

IT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必将更多IT服务商引入到金融服务中来,IT技术增加了金融竞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跨界金融使得传统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经营界限日益模糊,分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逐渐被打破,但金融平民化将使客户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用户至上,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前景。

零售业务发展正当其时。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强调客户体验,其实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优势为客户提供了以往任何技术都无可比拟的随时随地的便捷服务。传统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利用客户资金为资金需求者放贷,本身利用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网络借贷平台模式下,资金供需双方利用开放的网络直接匹配信息,直接提高了金融配置效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成为小微企业融资市场的有益补充。而对零售客户来讲,其对电脑、手机的依赖决定了零售产品的创新前景,微博、微信、手机支付、二维码、NFC等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会为零售业务带来创新的条件。

财富管理格局变局——内容为王。2012年是我国金融改革元年,券商业、基金、保险行业均颁布了一系列新规,旨在促进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监管部门放宽了各类型理财产品对投资渠道、投资标的和投资规模的限制,形成了银行、信托、保险、券商、基金等共争财富管理市场的局面。现阶段金融理财产品极大丰富,组合型、跨界型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如收益分级型理财产品、各类艺术品投资理财产品、房地产信托等融资类理财产品,很难再以传统的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产品进行划分,并且理财产品具有同质化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银行、保险、券商等理财产品发行主体更像理财产品供应商,产品陈列在展台供客户挑选。客户运用开放的互联网,更易比较不同金融提供商之间产品差异与价格高低,货比三家后再决定购买谁的产品,银行、公募、私募、信托、券商等产品发行主体概念将被淡化。各类公开的对理财产品的互动点评、产品数据比较等等将影响客户决策,客户更关注产品收益率、风险、期限、信用、费用等金融产品的实质,理财机构的投研能力,风险管理水平被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优胜劣汰,从而导致目前的财富管理格局发生变化。专业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或具有高能力的金融理财师将获得青睐,理财平台提供商将获得通道费。

金融“大数据”。“大数据”是现今IT行业最热的词汇,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商业价值的利用逐渐成为行业人士追捧的焦点。“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互联网时代的固定资产不再是“钢筋水泥”,而是“大数据”。传统金融行业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各类数据,如何充分利用挖掘技术,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模式和关系,用数据来决策,靠数据来营销,让数据说话,使金融行业以改革增效的内生式增长代替外延式增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将成为金融业未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金融监管。金融业经营的是风险,监管、风险、创新三者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为金融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为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金融监管将面临以下课题:一是目前“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与客观上金融平民化混业经营间如何实现统筹的课题;二是创新业务的监管智慧问题,支付工具不断创新、信贷模式多样化,如何在鼓励创新与控制风险中寻求平衡;三是互联网经济环境下虚拟货币(如比特币、Q币)兴起创造体系外的M1、M2的课题,以及类似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借贷的影子银行问题。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传统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选择。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纯电子商务企业与电子商务化的传统企业都在探索适合的模式,重塑商业理念、战略规划、业务流程等等,商业银行也概莫能外。

建设银行善融商务、光大银行设立互联网分行、交通银行淘宝开店、招商银行i理财社区网络银行、中信银行成立网络金融部的做法,体现了各家银行对互联网银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是银行业转型的方向之一,如何实现线上、线下业务与管理的有效对接,探索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路径,发挥自身优势在转型期抓住机遇,将是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课题。

传统商业银行依靠物理网点建设取得规模扩张,网络经济下的商业银行更侧重轻资产运营。由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金融平民化趋势揭示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四个方面:一是金融管制下的牌照优势,目前银行在支付结算、融资融信、投资理财方面的优势正被逐渐瓦解,唯有现金业务是其最大的优势。二是由中央银行、各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积累而形成的架构庞大而完整的“账户”体系。账户是一切金融产品的载体,产品内容与服务都必须通过账户体现,现代科技技术丰富了账户的应用。三是人才优势。四是风险管理理念。

大数据应用,小微企业金融授信技术的创新。小微企业贷款难从本质上讲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居民企业通过互联网活动行为日益频繁,人类处于“被透明”时代,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有效利用各类数据信息,将有利于降低银行业务风险。

阿里金融通过对数据的量化运用来降低成本,推行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方法来提高效率,为银行改变传统授信技术提供了参考。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促进各行业数据开放与共享,在海量数据中通过分析和建模,引入风险偏好参数,设计数据模型与交换模式,由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来测算资金需求,将摒弃传统依靠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的方式,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业务成本和风险,使金融资源按需配置。

加强渠道运营管理与后台体系建设。限于最初的技术架构和产品设计,及产品条线割裂等原因,目前银行产品的应用不能满足客户多渠道一致性的体验。银行应该借鉴电子商务企业经验,通过后台流程再造与优化,融合各类渠道服务,发挥银行柜台线下与线上的协同优势。要达到互联网时代的7X24随时随地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证后台清算体系机制的良好设计与运行,保证后台系统的稳定性和运维的强健性。

篇10

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发展迅速,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以P2P网贷平台为例,2010年末P2P网贷运营平台数量仅有10家,2015年末运营平台数量为2595家,年均增长幅度为203.9%。随着P2P网贷运营平台的快速增加,贷款余额大幅增长,2014年初P2P网贷平台贷款余额为118亿元,2015年12月末借贷成交量达到4394亿元,增长37.24倍;P2P网贷平台上的投资者和借款人同样急剧增加,分别从2014年初的17.19万人和3.77万人增加到2015年12月的298.02万人和78.49万人,分别增加16.34倍和19.82倍。

P2P网络信贷和众筹融资是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典型代表,但此类互联网金融领域均暴露出一定风险,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譬如e租宝和泛亚事件等。据网贷之家数据,2015年12月末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2595家,问题平台累计1263家,比年初增加896家,增长1.4倍,占正常运营平台总数比重达32.7%从区域分布看,P2P?W贷问题平台数激增且风险集中于沿海发达省市,其中累计问题平台数最多的3个地区分别是山东(234家)、广东(214家)、浙江(144家),累计问题平台居前8位的省市主要是沿海省市以及四川、湖北等内地经济大省,占全国问题平台总数的72.8%,风险较为集中。股权众筹融资在资金托管、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和退出机制等方面问题较多,利益纠纷时常发生。2015年5月12日,股权众筹平台“人人投”与餐饮企业诺米多的众筹融资诉讼案由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正式受理,成为我国首例股权众筹的司法案件。互联网金融因发展迅速且参与者众多,风险极易蔓延式传播,对当前金融稳定已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将其纳入金融统计与监测范围,可以及时提示、预警和防范相关金融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对现行金融统计指标造成影响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要纳入到金融统计监测体系之中,另一重要原因是互联网金融已经对当前的金融统计结构和重要统计指标造成影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宏观政策的相应指标造成更大冲击。

首先,互联网金融导致存款结构变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兴起虽不改变各项存款的总体规模,但会引起存款结构发生变动。譬如,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流了银行客户存款和理财资金,虽最终借助各种渠道回流到银行体系内部,但已转化为企业存款、同业存款、大额存单、协议存款等,导致存款的品种、期限结构、利率水平等均可能发生改变,弱化了相关结构指标的有效性。

其次,大量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未纳入统计,不利于准确完整反映金融活动总量及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的外延,其各业态的资金游离于金融统计体系之外,使得金融统计指标无法全面监测新型金融业态变化情况,影响到金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尤其是网络贷款、众筹等互联网业态融资对象大部分是在银行没有贷款资质的中小企业及个人,与小微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其未纳入统计弱化了货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互联网金融统计面临的挑战

(一)现行金融统计框架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统计要求

互联网金融业态众多,参与主体的性质及规模不一,生命周期有长有短。另外,互联网金融涉及范围广泛、交易对手繁杂,其涉及支付结算业务、投融资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等诸多领域,跨越了多个金融市场;交易对手既有个人、单位、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SPV、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其他影子银行中介,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完整的金融统计制度存在较大的困难。监管方面看,互联网金融不同业态分属不同机构监管,其中第三方支付牌照纳入人民银行审批,P2P网贷归入银监会监管范围,证监会管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规则,其他互联网业务暂没有明确监管机构,各业态分头监管就需要厘清互联网金融业务性质,明确各参与主体监管机构及制定相关业务规范。

(二)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明确分类

互联网金融统计与监测的内容从宏观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银行业、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另一类是互联网企业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由于现有监管情况不同,对这两类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统计与监测的难点有所不同。

目前,银行业、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多包含在相关金融业务中,没有专门设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统计指标和科目,不利于监测传统金融机构的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的开展情况、动态变化以及风险预警等。银行承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资金存管、支付结算等业务,与银行的一般存款账户、同类支付结算业务混同一起开展统计,无法区分、统计与监测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的资金整体规模、资金流向和发展情况。另外,网贷平台在银行存放资金的账户多属于一般存款账户,难以监测网贷资金流向、项目用途等详细内容。

四、开展互联网金融监测统计相关建议

(一)完善金融统计法规,保障金融业综合统计成功落地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创新速度加快,金融业态多元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快速创新,金融市场日趋复杂,“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为适应金融创新和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必须改革完善金融统计制度,扩大统计监测范围,建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起草修订《金融统计管理条例》,在机构上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各行业交叉环节;在业务上覆盖金融机构全部的表内、表外业务;在标准上保证金融统计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提高金融统计工作效率。

(二)形成“大数据”思维的互联网金融监测方法

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展的统计,应尽力摒弃现行的统计思维模式,着力依托“大数据”思维,借助互联网分析平台,以开展互联网金融统计及分析框架构建。具体建议为:一是构建总量与结构、数量与价格、存量与流量相结合的高效金融统计框架,全面反映金融体系资金变化、货币创造、资金流量和流向等状况。二是建立专项统计制度,细化影响金融稳定监测统计指标,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全面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三是将金融统计的信息源直接扩展到金融消费者层面,在更加及时准确收集数据的同时,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监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