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迅猛,总体产值实现了质的飞跃,2014年全国包装工业总产值达到148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包装大国,2017年包装产业的产值已达17000多亿元,包装产业不论在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各个环节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大力促进了国家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目前的包装工业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增长,对资源与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浪费与污染,因此急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包装产业道路,绿色包装作为一种全新的包装理念,可有效防止包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秉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绿色包装势必会成为未来包装产业的必然趋势。
一、绿色包装的概述
绿色包装(GreenPackaging)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低碳经济的指引下,包装物从原料采购、加工、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以及废弃等的整个包装产业链中,均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无害,并且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所以,绿色包装是一种能够循环使用和再生,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包装。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经济发展的典范,主要指的是资源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与大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资源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采矿、高利用率、低排放,以及在这个持续的经济周期中非常合理地使用所有材料,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的主要特点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工业体系。
三、目前包装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据统计,在城市生活垃圾中有近1/3为包装垃圾,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对包装材料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容易产生更多的过度包装材料,研究表明目前的城市包装垃圾中有一半以上都由过度包装产生,同时包装废弃物体积本身较大、占固体废弃物一半。这些废弃物已严重污染了河流土地,势必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二)包装制造带来的环境污染。包装复合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据统计,在使用过程中起粘合作用的胶料不到总量的1/3,在目前越来越提倡低碳、环保、节约与绿色生态的今天,使用如此大量的有机溶剂既造成的资源和金钱的严重浪费,也导致大量有机溶剂的排放,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三)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低。处理包装垃圾主要靠焚烧或填埋,大量毒气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也是造成雾霾天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填埋后,大量的包装垃圾并不能降解,因而会占用大量土地。
四、循环与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包装产业之路
(一)政府主导。在包装企业建立的同时,就应申请本行业的相关主管单位和环保部门出具绿色企业评估报告。税收部门也对根据以上的评估报情况对企业的相关税收进行核定,采取多污染多税收,少污染少税收原则。可迫使包装企业从生产到废弃等各个环节考虑产品的绿色性能。(二)协会指导。协会是最熟悉我国包装行业发展状况的单位,自然对绿色包装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协会要为包装企业的绿色发展建言献策;要组织员工进行绿色技术学习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在整个领域推广绿色包装的生产-消费-回收经验;要积极配合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全球的发展动向,为绿色包装发展提供及时、正确、有效的指导。(三)企业执行。企业作为绿色包装产业的主体,要使绿色包装产业沿可持续、低碳经济轨道发展,务必在包装企业宣传绿色包装理念。包装企业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并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进而研发新的生产工艺,向绿色包装发展模式转变。目前在绿色包装企业中人才相对匮乏,急需大量人才支撑其快速发展,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不应仅依靠企业自身,也需要与高校、科研等机构合作,最大效率的攻克绿色包装产业相关技术性难题。(四)群众参与。绿色发展道路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认识,避免过度使用包装材料,最大力度宣传回收再利用的益处,要营造支持与发展绿色包装的城市氛围。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功能;绿色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0-0013-04
循环经济是在发达国家率先实践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循环经济需要立法先行与政策推动,而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循环经济法》和相关的财税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然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立法约束和财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与利用金融工具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也是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需要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动与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 (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就技术进步过程而言,生产经验积累与市场需求导向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开发可以加速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开发需要资金支持,技术开发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成本。因而,为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规避技术开发过程的金融风险也是现代金融发展的目标之一。
2.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产业结构理论与经验研究结论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化与产业升级的显著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预测,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的提高。从技术经济性角度来看,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方向也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而克服转换成本则需要有相应的财税与金融手段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3.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无论从技术经济条件或者市场需求条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即是在政府预设发展目标前提下,通过制定相应的财税和金融手段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具有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建国初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改革开放过程实施出口促进工业化战略,都是以财税政策为主,在促进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深化以及宏观经济规模扩张,国家财政手段与税收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受到限制,而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金融手段对于宏观经济的引导作用日益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工具也需要强化金融手段的支持。强化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与绿色金融改革
1.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
金融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而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功能拓展与完善也提出更高要求。纵观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可以见表1。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部分沿海省区则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金融功能视角审视我国金融系统发展状况,国内金融机构在便利交换和中介结算方面的基础功能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系统在促进资本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现。然而,我国金融系统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提供衍生功能方面则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受长期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影响,我国金融系统功能也存在着“财政化”功能越位和“市场化”功能缺位的双功能错位现象。[1]或者说,政策性金融往往被国家的财政功能替代,而金融作为市场化的调控工具的作用有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市场化的金融功能的调控作用势在必行,而我国的金融调控也需要服务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并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保持高度一致。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失衡,而我国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环境保护功能的缺失。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生产性质无需判断,生产过程并不作为信贷资质的评价依据;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未纳入到信贷评价体系;对于环保产业或绿色认证企业没有特殊的信贷优惠。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主要服务于国家的专项任务和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尚无一家银行宣布其接受赤道原则①。
2.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金融功能的服务范围,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目前有关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尚不统一,相关表述见表2。[2]
在我国,绿色金融也称为生态金融,是可持续金融的一种表述形式,它以绿色价值为导向,倡导生产和生活的绿色理念,以科学发展为原则,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因而,我国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为:一是引导生产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价值消费理念;二是动员社会资本流向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事业,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
3.我国实施绿色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金融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阶段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基于发展观的转变即对金融功能的拓展提出要求,而绿色金融则可以为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即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的战略推动工具。
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来看,2006年我国公布首份绿色GDP报告,其中测算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GDP污染扣减指数);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角度,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直接投资10800亿元,占当年GDP6.8%左右;而我国当年GDP增长率为10.1%(修正后数据),尚不足抵消当年环境污染损失与污染治理成本,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损害令人担忧。[3]
再次,从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规避风险是金融发展的基本目标,而环境风险越来越受到金融企业关注和重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自律组织(UNEPFI)指出了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一是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与经营场所造成的资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费用,也涉及保险业的金融机构对与环境相关的索赔有直接利益关系。二是不良的环境表现会引起金融投资客户的盈利能力下降,并最终危及债务安全以及增加客户偿还债务的风险等。[4]在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面临的环境风险的潜在威胁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三、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绿色信贷是服务于环境保护目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信贷业务的统称。[5]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全面启动。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等。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地方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间的沟通联系机制,建立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具有时效性;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将绿色信贷业务作为新业务的主要拓展方向之一,建立对口业务部门,提高业务人员对我国现行环境法规与环境政策的认同与执行能力;第三,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第四,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
2.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循环经济导向作用
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组织,可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为其提供资金成本低等市场竞争优势。[6]现阶段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首先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所具有的政策性金融优势,支持与循环经济中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支持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支持环保高科技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循环经济设备生产。其次,可考虑建立专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组织,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性金融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发放财政贴息和低息信贷业业务、发行绿色债券、提供循环经济项目的风险担保等形式支持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或完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投融资服务。第三,考虑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策性金融不应被视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因而在其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方式和风险担保方式上,应该以商业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业务的配套融资方案为主,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促进企业成长与产业转型
作为新兴资本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其融资能力与增长潜力空间较大。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快速成长的资本市场。首先,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环保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债等形式融得生产与研发、更新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所需的资金。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第三,可以通过金融公司发行绿色债券间接融资用于专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或项目的新增设备和技术改造投资贷款等。充分利用资本与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从而减轻和化解循环经济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风险。
4.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投资基金
现阶段我国的宏观货币政策还存在着一刀切现象,在实施信贷指导过程中不能有效区分资源消费类与资源再生类项目,致使某些资源消费类生产中引进的资源再生类技改项目受到信贷政策抑制。[7]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项目的绿色贷款也会受短期逐利性和信贷风险等因素而集中于近期循环经济获利能力较强的项目,但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闭合物质生产系统,过分集中某一环节的循环经济投资支持不利于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越完整,整体获得能力越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尽快完善宏观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的优势,面向社会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及项目。其次,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投融资方式向战略性的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部门投资,同时要避免对循环经济的单一生产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扩张,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进行重点引导投资。第三,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承担政策性金融与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双重使命,可以将国家环境保护各项投资纳入投资基金管理,并吸纳环保人士的投资捐助以及社会闲散资金,专门投资各类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鉴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过程的长期性和远期社会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短期收益可能不如一般产业投资基金,但从长远来看,其收益前景却是非常乐观的。
总之,我国要推进循环经济战略实施需要金融系统的全面支持,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只有通过绿色金融体系改革才能有效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条件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和政策性金融的辅助引导作用。此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并不断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推动金融创新等也是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佳菲. 金融发展视角下金融功能的定位――兼论中国金融体系功能的错位与复位[J].海南金融,2006,(11).
[2] 李小燕,王林萍,郑海荣. 绿色金融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J].科技与产业,2007,(7).
[3] 国家环保局,国家统计局.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2006-9-7.
[4] 何建奎,江通,王稳利. “绿色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7).
[5] 何德旭,张雪兰. 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6]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良性的、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DB/OL].循环经济网,,2007-11-7.
[7]李虹. 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东岳论丛,2006,(3).
Building Green Financial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Structure of Circular Economy LIU Li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esearch,Guangdong Foreign Study University,Guangzhou,511495)
篇3
关键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025-02
一、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概述
“生态经济”概念起源于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的《一门科学一生态经济学》一书。生态经济指在追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循环经济”术语首次使用于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伯斯和特纳《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循环经济指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将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是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前提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政府文件中。低碳经济指通过技术创新与新能源开发等手段,通过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最终实现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绿色经济”源自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绿色经济蓝图》一书。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学界从不同角度对绿色经济做出了定义和解释。联合国环境署将绿色经济定义为:一种增加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减少环境和生态风险的经济。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院长季铸教授将绿色经济定义为: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相同点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资源等危机而相继提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和总结的体现,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类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四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是既有各自的特征和切入点,又具有相互补充性,为了应对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危机,我们不能将他们对立和排斥起来,而应该将之组成一个系统工程,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产生背景是相同的
它们都是我们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生存等危机后进行深刻反省的情况下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都是针对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收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主张从结构和机制人手,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以新思维、新办法追求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为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来说是相同的
几种经济形式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它们都强调资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在考虑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同时,必须考虑人类经济活动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组成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三)依靠的技术手段方法是相同的
它们都是以生态技术为基础。这里所强调的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经济规律,能够节约有限的资源,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持整个生态的平衡,促进与改善我们人类与哺育我们的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实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既包括科学技术本身,又包括科学伦理与价值等社会作用问题。为了追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把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依赖于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包括废物处理技术、能效技术等生态技术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四)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
它们的目标都是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前提下,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和友好型环境社会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人类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将自身作为生态大系统之中的一个子系统或者一部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承载能力,尽我们所能地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从而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三、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不同点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都是一种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但它们也在提法、产生背景、核心内容、研究角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一)产生背景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就将生态学和经济学结合产生了生态经济学。20世纪60年代,人类的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逐渐兴起,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来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于是就产生了循环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增长,全球气候的变暖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了能够有效应对资源危机并减少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追求经济增长与社会、自然生态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
(二)核心内容与着眼点不同
生态经济的核心就是通过建立环境与生态保护体系实现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其存在目的以及着眼点是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体系,减少资源消耗和提高环境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化,它的着眼点就是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多利用可再生能源,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去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及人类消M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着眼点在于低碳发展。绿色经济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来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以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其着眼点在于强调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的最大价值在于“绿色”二字,其相当于“生态、循环、低碳”而言,其因更贴近于自然而多了一份亲切感。人们一听到“绿色”就能联系到大自然中植物等本身的颜色,不需要专家学者们的解释就能有一个更加直观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三)研究角度不同
生态经济期望通过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提倡的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利用“3R”原则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以应对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通过建立低碳的经济结构以减少温室的气体排放,达到保护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绿色经济着重于正确处理人与人、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以达到高效、文明地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兼顾人们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
篇4
关键词:餐饮业;绿色餐饮;循环经济
基金项目:四川省川菜发展研究中心规划项目“四川餐饮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项目负责人:吕南;项目编号:CC09SJ01)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识码:A
传统餐饮业在菜单制定、原材料选取、资源利用以及餐饮垃圾的处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些餐饮企业在制定菜单时不够科学合理,膳食搭配不够营养健康。在原材料的选取时,纯粹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化肥、农药甚至生物催化剂,导致蔬菜的品质下降。近年来曝光的地沟油的大肆使用,更使人们对餐饮业的卫生性、安全性产生了质疑。资源利用方面,一些中小型餐饮企业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从业人员环保意识的淡薄造成了水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增加了对环境中油烟、污水以及垃圾的排放,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对于餐饮垃圾的处理更是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随着餐饮业的飞速发展,餐饮垃圾在生活中已经占到30%~40%。餐饮垃圾的处理是否规范合理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餐饮垃圾回收体系,大多数餐饮业存在着餐饮垃圾管理无序、任意处置的问题、甚至导致大量餐饮垃圾流入非法渠道。而绿色餐饮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使上述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它坚持生态性原则,警醒人们增强环保意识,控制、减少各种方式造成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在资源利用方面坚持能源消耗最小原则,尽量使用清洁能源或二次能源,并力求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同期循环中消耗能耗最少。在加工生产方面坚持科学合理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方法保护原料的自身营养,减少对人体的污染,为消费者提供自然健康的餐饮服务。二者比较如表1所示。(表1)
发展绿色餐饮要从其贯穿其中的上中下游的原料采购、生产方式、餐饮垃圾处理等着手,其主要措施如下:
一、大力开发绿色餐饮原料
1、加强原材料管理。为了更好地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餐饮企业应尽量建立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基地,既保证原材料的安全卫生,又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应当建立检测室,对叶菜类蔬菜实行“二次检测”,确保化肥农药残留不超标。如四川廊桥酒店从2006年开始在毛家湾开辟了6,000多亩原料供应基地,之后随着酒店规模、分店数量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毛家湾、郫县以及四川甘孜牦牛基地三个原料供应基地,基本上满足了酒店所需。据了解,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廊桥酒店带来了近5%的收益;另一方面餐饮企业与生态农业或农户合作将从产业链的最基础环节建立起自身的绿色品牌优势,提升品牌价值。同时,餐饮企业可借助生态农业企业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提高餐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
2、建立绿色餐饮生态园区。绿色餐饮生态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上游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园区内污染物的“零排放”。绿色餐饮生态园区的构建可以在产业链中引入餐饮业、绿色农牧业、观光农业旅游及一些食品和生态食品加工业。在这样的产业链中,绿色农牧业为餐饮企业提供食品原料;生态食具加工业利用农业副产品生产食具;绿色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可以为畜牧业养殖提供饲料;而生态农业又可以作为旅游者观光游览的场所。通过合理的规划,发展绿色餐饮生态园区已为绿色餐饮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二、建立系统完善的绿色生产方式
1、改造设备设施,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节能降耗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客观要求。餐饮企业应对其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推广使用节能设备,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采用环保新技术、清洁能源等清洁生产措施使废物减量化。使用清洁能源,减轻对空气的污染。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天然气的使用比例,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同时,结合本地的能源优势,考虑利用自然资源。改造污水收集设置、油烟排气装置、隔音降噪设施,使其达到预期处理效果的同时对环境污染最小。
2、建立健康、合理的餐饮消费环境。可采用以下具体手段:第一,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尽量不适用一次性筷子,提醒客人少用餐巾纸,而以消毒毛巾代替;第二,在顾客点菜时应主动提醒顾客注意饮食合理,适量搭配,并且尽可能介绍绿色、健康的食品和饮品;第三,在餐后主动提醒客人打包。包装应选择可降解材料;用带有企业标示的环保包装打包食品,既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又可以宣传企业品牌;第四,有条件的餐厅应推行分餐制,且服务员与食品直接接触必须戴上“一次性手套”。分餐制是企业推行节约型餐饮理念的关键一环,是先进的饮食方式。可以预防、减少各种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餐饮浪费现象,提高服务质量。
3、制作工艺绿色化。绿色餐饮的制作工艺既是餐饮企业最直接管理控制的领域,又是对绿色餐饮构成重大决定的环节。因此,对每个工序都应该细致扎实地开展。原料加工是对原料进行削洗、摘采等处理,即将毛料变成净料的过程。要摒除弃刁精尖的用料陋习,尽可能少剔除废弃部分,充分发挥原料的烹饪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边角材料。
三、加强餐饮垃圾的管理和处置
1、建立正规的法律体系。目前,餐饮业由工商、卫生、城管、环保等部门联合管理,这几个部门都与餐饮业直接接触,但由于餐饮垃圾的管理无法可依,存在无授权方、无确定管理者,无可借鉴法律等诸多问题。因此,根据各地情况推出适应本地区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由政府牵头,环卫、环保、卫生、执法等部门结合,制定出台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和管理办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同时明确规定管理者和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管理者的权威性、效率性和处置者的效益性,使餐饮垃圾的各个程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规范的收运处置市场机制。由政府通过立法、出台政策牵头,规定各区环卫局管理负责收运,政府配备专用收餐饮垃圾车辆,企业承包运行,加强其对餐饮垃圾回收的规划、管理的领导作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端。处置时可采用以集中处理为主。例如,一个市可根据垃圾量及厂处理能力建立几个大型的处理厂。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厂内设备,提高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可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
3、对餐厨垃圾初步分类。从运作程序上看,餐饮业的餐厨垃圾应进行初步的分类。餐饮业的服务员在处理餐厅时就把玻璃、木制品等挑拣出来,按照餐饮垃圾的性质进行初步分类,然后进入专用设备加工,再由固定单位收集、运输,运往处理厂处理成饲料,将食品废物单独收集处理,有利于提高废物资源化程度和回收率。如,韩国从1995年起实施垃圾专用袋制度,将普通垃圾和食品废物分开包装,食品废物回收率由1995年的2%提高到2001年的21%。
4、完善餐饮垃圾处理效果。餐饮垃圾处理企业在上门收集、运输和存放的过程中应采用密闭容器低温保存,对来不及处理的可以考虑冷冻的方式,以更好地改善餐饮垃圾的处理效果。
5、将餐饮垃圾变废为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第一,加工成饲料。目前,饲料市场巨大。而餐饮垃圾经生物技术处理后生产的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可高达20%多,可代替部分精饲料直接用于饲养畜禽,转化成生态饲料添加剂,较之生产有机肥料效益更明显;第二,堆肥化。餐厨垃圾经分选、脱水、发酵、烘干、破碎、混合、化肥造粒后可制成有机复合肥;第三,生产生物柴油。用泔水等餐饮垃圾炼制的垃圾油并非垃圾,而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虽已失去使用的营养价值,但其在工业上可用于制作硬脂酸、脂肪酸,是生产橡胶、肥皂、化妆品的重要原料。利用垃圾油还可生产生物油,这种生物柴油是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资源,与普通的矿物柴油相比,柴油车使用这种柴油排放的尾气中不含二氧化硫,而且碳氧化合物和二氧化碳也大大降低。此外,使用生物柴油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都在积极发展这项产业。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曲格平.转变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沈雪梅,俞觊觎.餐厨垃圾的管理和处置[J].杭州科技,2003.10.
篇5
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衡量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绿色GDP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在区域层面形成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目前我国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新疆石河子等11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地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进行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在贵阳进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3]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4(8)
[4]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GDP)核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8(4)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制造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让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这是我国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环境和经济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由于制造业量大面广,因而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很大。有鉴于此,如何使制造业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一个新的概念――循环经济由此产生,并被认为是现代制造型企业的必由 之路。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
由于循环经济是对整个经济系统而言的,在生产、消费、废物处理等方面与传统经济都有所不同,它特别注意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循环经济要求必须坚持3个基本原则(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属于输入端方法。
2、再利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属于过程端方法。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
3、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属于输出端方法。
三、循环经济在制造业的应用模式
(一)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是人类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分别提出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清洁生产相比,循环经济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还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是生态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深层次协调。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清洁生产只是该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必须将清洁生产的运行置于整个循环经济体系中,才能更加有效、充分地发挥其作用,而不至于被外部因素抵消掉。
目前清洁生产只在少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中实施,并未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通行的生产模式,相当多的企业并不知道什么是清洁生产以及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清洁生产在我国没有规模化发展,取得的成效有限,推行仍然比较缓慢,社会影响力也不大。现在我国仍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尚未有效摆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经济发展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根本变革。
清洁生产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速循环使用周期,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最终促成循环型经济形态。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都是国际社会在总结了工业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一种新型污染预防和控制战略,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循环经济的研究提升了清洁生产研究的理论高度,从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提升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经济活动中一切有关的方方面面。
(二)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推进循环经济在制造业的发展
绿色制造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优化为目标的现代制造模式,这不仅是一个社会效益显著的行为,也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如: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直接降低成本;同时环境将得到改善,从而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工作效率。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也必将推动机械制造业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在新的制造模式下,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来提高生产率、节约自然资源投入、减少污染,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传统的制造模式。传统的工业制造模式往往只关注产品的生产,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很少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和非循环的经济过程。目前,机械制造业大多数采用传统生产模式,这是一个开环的生产系统,从原材料到机械设备的整个生产过程及其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传统生产模式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由于缺乏柔性,造成了设备资源利用上的严重浪费。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噪声、废气、废物等的污染问题仍然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部件和设备损坏后,往往成为废弃物,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许多有毒有害及无法回收的材料,对环境及主宰环境的人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2、绿色制造模式。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也就是说,绿色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眼产品制造与环境协调发展,强调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持续循环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以最小发展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绿色制造模式是一种具有闭环性质的生产系统,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环境属性,改变了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保护从源头抓起,并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使产品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其生产模式如图2所示,它是一种清洁生产方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
四、促进循环经济在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制造业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趋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的实施开展是推进循环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要想保证这两种应用模式能够被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即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更有待于产业市场的形成和技术攻关。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还仅仅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加快立法步伐,明确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推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
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使生产者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形成绿色生产的习惯。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形成循环经济产品市场奠定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之一。优化产业结构,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排放强度,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高能耗、重污染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国家应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专题研究,如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并提出国家发展环境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的计划,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发展。
加强技术攻关,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成本过高,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要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价值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加强国际合作,追踪世界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国际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些发达国家继之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等机构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环境贸易,追踪并学习其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同时向其展示我们的成果,以其反馈,彼此联合,为人类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
五、结论
面向环境和生态的循环经济是现代制造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国的资源并不丰富,环境污染问题已非常突出,制造业推行清洁制造和绿色制造技术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而循环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设计制造规范和理论体系,这就需要我们要不断的完善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收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穆仲.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研究,2008(7).
2、马骥,曾凡秀.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4).
3、石全坤.清洁生产创新路循环经济结硕果[J].环境导报,2002(6).
4、张东民,吴艳云.绿色制造理念及其对制造业的影响[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2(10).
篇7
摘要:在现行的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循环经济主体的动力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所在。有效的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
关键词:循环经济主体;动力机制;经济利益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影响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因而与企业、消费者和各级政府密切相关。作为循环经济系统的成员或主体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些主体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自觉发挥各自的职能并相互协作。这样,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才能顺畅运转起来。然而,在现行的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实现。事实上,当消费者还没有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时,不会购买再生利用产品,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同样,当循环产业无利可图或资源能源监督都未能形成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也不会转变增长方式,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明确循环经济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就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一、循环经济主体的职能
企业、消费者、政府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这三个主体通过各自不同的职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企业既是资源消费者,又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它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消耗;向市场提供能有效减少环境负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再使用、再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产业;对企业自身排放的废弃物实施再利用和适当处置;构建企业间的废弃物和副产物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消费者是包括循环型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也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其职能应为:自觉控制容器包装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遵守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等制度,以促进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购买环境负荷少的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务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费方式。政府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者和推动者。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因而政府干预就成为必要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地发展起来,而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为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和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导和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为建立国家和地区的循环型经济系统创造条件;作为集团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绿色采购行为直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为企业和居民做出表率。
为使循环型经济系统顺利运转起来,企业、消费者、政府这三个主体必须通过建立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互为条件的整体。首先,企业和消费者要通过市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企业要制造节约资源的环境负荷小的产品,消费者也要实行绿色采购,优先购买此类产品。在这里,企业把保护环境纳入经营宗旨和消费者确立绿色消费理念是二者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条件。其次,要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中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围绕废弃物和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城市或区域范围内废弃物排放企业与废弃物回收、运输、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所谓静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上述各类企业都是循环经济系统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相互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系统整体就无法顺利运行。再次,要建立政府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运用适当的政策手段,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也应通过确立环保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适应政策的变化,以求减少政策执行阻力,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此外,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各相关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保证政府制定的目标、规划、法令、政策等得以有效地贯彻实施。
二、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
为保证循环经济主体实现各自的职能,必须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则是通过经济主体价值取向这种内在力量,使其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一)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指当某种制度能使经济主体获得预期的最大利益时,就会使其积极作为,以适应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只有当它使企业有利可图时,企业才会积极推动或适应其发展,从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如,当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产品和循环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循环型产业成为一种巨大的商机时,企业就会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推动它的发展;当资源循环技术日趋完善,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时,企业就会从追求低成本高利益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对企业主体主要表现为追求循环经济中潜在的最大利润,对消费者则主要表现为以较低价格获得预期需求的满足。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常决定于对商品效用与价格的比较,在效用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会选购价格较低的商品。当循环型商品与原有同类商品相比效用相同或近似而价格低于或仅略高于原有同类商品时,就会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可见,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这种以低成本获取需求满足的利益诱导,会开拓和扩大循环型产品市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指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赋予企业、消费者等主体在循环经济运行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这种运行成本在内部转化为各主体的成本,从而形成由环境责任约束而产生的动力机制。如,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企业承担管理、处置废弃产品的经济责任,使由此发生的成本内部化为生产企业的成本。这样,会激发企业积极开发产品回收处置系统,努力降低回收处置成本,并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各环节努力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使产品报废后便于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样,当生活垃圾由政府统一处理时,消费者没有成本意识,也不会主动进行垃圾减量化,而当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使生活垃圾处理的经济责任由消费者承担时,由于消费者有了成本意识,就会产生回收再利用资源、减少垃圾排放的内在动力。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起关键性作用,如果政府的决策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则循环经济将无法实现。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形式赋予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并建立和实施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法定责任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形成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约束力。这种环境责任的约束力就会成为各级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每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的。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人们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持人类持续生存能力的价值观,就会产生自觉推动循环经济的动力。在循环经济主体中,绿色消费者是在绿色价值观影响下最先涌现出来的循环经济主体。这里所谓的绿色消费不仅指消费者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还包括选择环境负荷少的节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产品。因此,绿色消费不仅在于倡导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还在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因而出现了日益扩大的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在一定经营理念支配下进行的。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以追求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利润为唯一出发点,不考虑自身环境行为后果。也就是说,企业经营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社会生态效益。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消费者群体日益扩大,政府有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国际公约中的环境法规也日益严格。在上述背景下,企业的环境行为逐渐成为其获利乃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循环型产业正在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已成为自身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政府的全部执政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执政理念是政府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执政活动的动力所在。为保证政府在经济建设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除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对政府的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外,还必须确立对政府的绿色价值观的影响机制,通过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形成政府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泉。
三、构建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的措施
(一)运用经济措施构建循环经济的利益诱导机制。运用经济措施保证企业和消费者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是构建其动力机制的关键所在。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建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使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明确其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促进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使企业产生珍惜环境和资源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企业致力于资源能源的减量化和再循环。第二,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包括制定税收政策,对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税,对实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制订财政政策,政府投资兴建大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公益性项目,强化政府主体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和生产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从排污收费建立的生态环境基金中给予支持。实施政府的绿色采购政策,要求政府必须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制订金融政策,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通过银行的优惠贷款或运用证券和债券等融资手段给以支持。第三,制订鼓励消费者参与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押金返还制度,鼓励消费者回收饮料容器、电池等可再利用和危害环境的物品,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建立生活垃圾排放收费制度,促使消费者避免过度的饮食消费,减少生活垃圾排放;建立罚金制度,推动消费者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篇8
论文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衡量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绿色gdp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之后,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 经济 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 环境 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篇9
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 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 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在区域层面形成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目前我国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新疆石河子等11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地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进行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在贵阳进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
的循环利用问题。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3]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4(8)
[4]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GDP)核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