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篇1

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一)控制环境。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结构;董事会及其所属委员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发挥的职能;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包括经营计划、预算、预测、利润计划、责任会计和内部审计;人事工作方针及其执行;影响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二)会计系统。会计系统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的方法,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健全的会计系统应实现下列目标:鉴定和登记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对各项经济业务按时进行适当分类,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将各项经济业务按适当的货币价值计价,以便列入财务报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以便按照会计期间进行记录;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表述经济业务以及对有关内容进行揭示。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指管理当局所制订的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目的的方针和程序。包括下列内容: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的批准权;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分工,防止有关人员对正常业务图谋不轨和隐藏错弊,职责分工包括指派不同人员分别承担批准业务、记录业务和财产保管的职责;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对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和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

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内部控制设计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和证券公司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往往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虽然证券公司已经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个管理层的职责划分并不很明确,所以也很难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规进行运作。

(二)资金和业务控制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大部分都缺乏中长期资金的来源和渠道,从而导致其在经营决策上的短期行为,无法根据自身长期发展的需要设计投资经营的战略。由于自有资金的严重不足,特别是流动资金的不足,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迫使其开始参与各类违反证券市场规定的业务,例如挪用客户保证金、大量变相拆入资金、变相吸收各种公司存款、非法套出银行信贷资金等违规行为。特别是近几年来一级市场包赚不赔的现状,使许多没有证券自营资格的经纪证券公司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违法经营自营业务。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力和设计不足,造成资金和业务管理的混乱。

(三)公司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蓄意营私舞弊、恶意串通等行为,会使相关内控制度失去作用。例如营业部的会计人员和电脑部人员相互串通,非法修改证券交易系统数据,在其控制的若干保证金账号上空添资金,从而挪用资金用于个人股票买卖,从中牟利,然后再以凭空减少资金的方式将挪用的资金填回,以隐瞒其挪用资金的行为;或者与其他企业合作,利用非法资金炒股等。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要按照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执行出了问题,内部控制也就失去了控制效能;而且,处于不相容职务的人员相互串通,失去了相互制约的基本前提,内部控制也就很难发挥作用。

(四)内部审计。很多证券公司都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一审计部,但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常常是走马观花,很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审计,往往是遵循领导的意愿,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另外,公司职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临时控制不及时等因素都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应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制定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衡机制行之有效,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大限度地控制管理风险。

(一)控制环境

从控制环境入手,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加强董事会的职能及其独立性,经理层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在日常管理活动和公司运作中正确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提高员工素质,实行激励机制,明晰权责;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通过内部审计加强风险的评估和管理,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和改善;结合自身经营领域的特点,制定各项具体制度等。

(二)控制程序

1、业务控制。

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行垂直领导、横向监督的管理模式,实行交易审批制。即计划财务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业务控制统一,各职能部门根据公司规章制度的规定在授权的范围内实施彼此的监督制约,二者形成相辅相成、相互监督的有机整体。董事会在章程和股东大会授权的范围内有效地行使经营决策权。重大机构设置活动、投资活动及经营活动,由有关部门进行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估算投资项目报酬与风险,报告总经理、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履行相应的批准手续后实施。重大经纪业务、资金借贷和大额现金支付、资产调整、营业部的设置必须经总经理核准。根据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在年度中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总结成绩,纠正问题,达到集中控制的目的。同时,为了防范和管理证券经济业务中存在的诸多风险,根据交易特点及服务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而且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保密制度,事先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防止新的电子交易方式风险;制定统一的股东账户和资金账户管理制度、客户资金的存取程序及授权审批制度,对客户的开户资料制定统一保管制度;实行证券交易法人集中清算制度,严格资金的及时清算和股份的交割手续。

2、资金控制

资金的管理控制是贯穿于公司各个内部控制环节当中的,是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根据资金管理的这一特性,公司管理层应根据资金的流向层层审批,严格资金业务的授权审批制度,强化重大资金投向的集体决策制度,凡对外开办的每一笔资金业务都要按业务授权进行审核批准,对特别授权的资金业务要经过特别批准;建立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制度,于年末考核各责任单位资金循环的成本与效益,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此外,公司还应根据规定在具有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存管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户头开设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专用存款账户及自有资金专用存款账户用于存放客户资金和自有资金,并在符合条件账户的商业银行开设客户清算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及自有清算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将客户和自有的清算备付金也分户管理。清算部、下属营业部应对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清算备付金实行定向划转。清算部对下属营业部的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接受证券登记公司及上述银行的监督,杜绝挪用客户保证金现象的发生。

(三)会计系统控制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

一、公司发展基本状况

ST郑百文(股票代码600898)前身是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于1987年6月在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1988年12月该公司进行股份制试点,改制后的公司定名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于1996年4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通过几次送、配股,截至2000年6月30日,公司总股本为197,582,119万,其家股28,877,869万,占总股本的15.08%;法人股61,605,050万,占总股本的35.16%;流通股为107,09,200万,占总股本的54.20%.

郑百文称:在1986——1996年间,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了45倍,利润增长了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全员劳动生产率470万元。1997年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6.7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0.7%,这些数值均名列同行业前茅,并进入国内上市公司100强,成为当地界改革新星和率先建立企业制度的典型。1997年7月,郑州市委、市政府将其树立为全市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并将其经验大张旗鼓地推向全国。

然而,正当“郑百文经验”被轰轰烈烈地推广之际,戴在公司头上的数条光环突然消失了。1998年郑百文亏损5.02亿,每股收益由1997年的0.4649元一下子变为-2.5438元,净资产收益率变为-1148.46%,郑州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1999年,公司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年亏损额达到9.57亿,每股亏损4.8435元,每股净资产已达6.5766元;2000年8月19日,中报显示每股净资产为-6.8856元,创下了上市公司亏损之最。

1999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将公司所欠债务本息19.36亿元转让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000年3月,信达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要求郑百文破产的申请书。4月,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对其99年财务报告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导致郑百文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内部控制的极度薄弱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用COSO报告提出的标准和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求寻找出供我国上市公司借鉴的制度建设方面的有效方法。

二、郑百文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

内部控制制度在西方市场发达国家发展比较快。1992年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CFR)”下属的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人协会(FEI)及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等专业团体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组成部分。1994年,COSO委员会对报告又进行了增补,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资本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下面就从控制环境等五个方面对郑百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1、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分析

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人的活动在环境中进行。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郑百文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分析:

经营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

1992年12月,公司进行增资扩股,所募集的资金数以亿计被公司领导以投资、合作为名拆借、挪用出去,有10多家公司拆借的近2亿元的资金至今仍无法收回。连续不断的追款讨债的官司也影响到了其正常的经营活动。

公司上层领导如此,其分公司的经营者的品行及价值观又如何呢?在1997年,各分公司仅购置工具的费用就高达1000多万元。为完成销售收入指标,以得到公司的奖励,各分公司不惜采用购销价格倒挂的办法,商品大量高进低出。从1998年下半年起,设在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分公司相继停业,数以亿计的货款要么直接进入个人的腰包,要么成为无法回收的呆坏账。公司至今仍有4亿多元账款未收回。其分公司的一名经理在任职期间拥有了价值上百万的宝马轿车和北京罗马花园300多万元的豪宅。

仅从几个事例可以看出,不论总公司,还是分公司,经营者往往只注重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及公司的整体利益,这种思想和经营作风又怎么能使郑百文持续走向繁荣呢?

人事工作方针及其执行

前面已经述及,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人事政策及员工的素质对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将起到决定作用。郑百文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遍布全国的营销和众多的销售经理。从1996年起,公司投入上亿元资金,建立起40多家分公司;1998年又在全国9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12个配售中心,公司规模进一步膨胀。与此同时,各分支机构又饥不择食地招聘各类人员达上千人,却不注重对职工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公司的扩张过程始终伴随着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迅速膨胀的分、子公司,另一方面是大量素质较低的业务经理和普通职员。

(3)内部审计的状况

人认为,由于公司经理人与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不一致,从而产生人成本。经理人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最终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审计是保持经理人与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最佳化的控制器。

郑百文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其作用发挥的如何呢?在“郑百文事件”被披露以后,记者曾采访公司董事会秘书,她说不清楚关于报道中提到的做假账一事;她还说,在1998年开始出现亏损时,公司才进行全面的内部审计。在她的印象中,以前内部审计比较少,内部整顿也是在公司出了事以后。由此可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没有内部审计部门的事前预测、计划;事中检查、控制;事后分析、评判,又怎能保证郑百文经营战略得当,经营渠道顺畅呢?

2、风险评估(Risk Appraisal)分析

COCO报告认为,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企业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郑百文的风险评估状况进行分析:

(1)片面追求财务杠杆的运用,忽视经营风险

作为一家以批发为主的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杠杆筹集资金,扩大经营规模本无可厚非。但是,运用财务杠杆,提高经营业绩,必须要有较高的总资产报酬率和销售利润率来作为保证,这样才可以弥补这种经营方式所带来的风险。

在郑百文发展过程中,“工、贸、银”资金运营模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郑百文购进长虹产品,不须支付现金,而是由建行郑州市分行对长虹开具6个月的承兑汇票,将郑百文所欠货款直接支付给长虹公司。郑百文在售出长虹产品后再还款给建行。正是由于有建行这一强有力的资金后盾,公司业务迅速扩大。1997年建行为其开具的承兑总额突破50亿元,郑百文一举买断长虹两条生产线的经营权。1997年销售收入达到76.78亿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06%,总资产报酬率也仅为3.15%.如果说1997年公司还可以维持其暂时的繁荣,但是到了1998年的下半年,这种状况彻底发生了转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1998年销售收入为33.55亿元,销售年利润率为-14.98%,总资产报酬率为-17.13%.由此可以看出,郑百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仅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一方面是大量的短期借款和巨额的销售收入,而另一方面则是数额很小的利润,甚至亏损,其财务风险可见一斑。同时也使我们看到所谓“工、贸、银”资金运营模式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

(2)市场分析不充分,影响了公司经营战略的及时调整

郑百文上是以经营百货文化用品为主,90年代初进军家电销售业,家电批发曾给公司带来了辉煌的业绩。但是,随着家电生产厂家的日益增多,产量不断上升,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特别是从98年下半年开始,各家电企业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持续大幅降价。作为郑百文的主要供应商,长虹为稳定并进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一再降价,直接导致了郑百文先期购入的存货实际价值大幅贬值,最终形成购销价格倒挂。

面对市场潜在的危机。郑百文没有能够及时转变经营策略。不仅如此,在98年上半年,公司又将配股资金1.26亿元在全国9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12个配售中心,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沉淀。随着家电销售量的急剧下降,98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只有33.5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6.3%,其中家电公司下降了59.26%,百货文化各分公司下降了19.54%.,公司拖欠银行债务的90%仍在家电公司。

郑百文对市场分析不充分,不仅体现在规模盲目扩张上,还体现在经营战略调整滞后。近年来,随着零售业的崛起,仓储形式的超市大量出现,企业多采用与生产厂家直接大批订货的方式降低商品采购成本,扩大商品销售量。郑百文未能及时认清商品批发业正在走向末路,仍坚持原有的经营策略,其最终的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3、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y)分析

控制活动包括政策和程序两要素:政策规定应该做什么,程序则使政策产生效果。企业必须制定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并予以执行,以帮助管理阶层实现控制的目标,下面我们仅从公司货币资金业务的控制情况进行分析。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防止货币资金业务中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货币资金制度也是内部和外部审计人员要求管理当局必须予以提供的基本控制制度。我国《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前面已经提到,公司领导以投资、合作为名,随意拆借、挪用上市募集的资金,近2亿元有去无回。1998年股东大会决定向全体股东配售新股,配股资金将用于组建异地商品销售中心、兼并郑州市化工公司等五个方面。不久又召开董事会,决定更改配股资金投向:(1)组建异地商品销售中心;(2)兼并郑州市化工公司;(3)补充流动资金。可是在1.26亿元配股资金到手后,仅组建异地商品销售中心,就支出近2.7亿元,何谈补充流动资金?由此可见,公司在资金预算、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管理失控现象。在郑百文跌入困境之际,数亿元的货款因分、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善而不能正常回流总公司,这更说明了公司对货币资金管理的混乱程度。

4、信息和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任务。对于经营者,他需要了解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市场的变化。同时,他也应该通过财务报告等形式向提供必要的信息。在企业内部,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业务水平、思想状况;而员工同样需要了解管理者的品行及经营能力等。企业应建立良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那么,郑百文的信息和沟通情况又如何呢?

(1)信息披露严重失真

公司的一位财务经理曾回忆说:“郑百文其实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为了达到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公司硬是把亏损做成盈利报上去,最后蒙混过关。”为了上市,公司曾组建专门作假帐的班子,采用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增加待摊费用等手段,最终骗取了上市资格。甚至在1998年公司出现严重亏损时,管理层仍汇聚深圳,讨论公司98年财务报告是反映亏损,还是继续用盈利欺骗投资者?如果公司对外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均由企业管理者通过“讨论”而得出的话,那么,上市公告及财务报告的虚假程度之深就不言而喻了。

(2)会计制度不规范

截至到99年底,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共计9.77亿元。由于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许多往来款项缺少应有的凭证,无法做到账证相符。另外,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账实核对时发现:由于管理薄弱,相关人员更迭频繁,会计记录混乱,会计处理随意,致使财务与经营业务运作脱节。甚至连存货的生产日期、进货时间及存货可变现净值等资料都不能完整地提供。这种混乱状况不仅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客观审计,而且也不利于公司管理者对本企业相关信息的准确掌握,同时也不利于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

公司内部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系统

从96年起,郑百文为建立全国性的营销,投入上亿元,建立了40多家分公司。其中控股子公司达到18家,全资子公司有3家。由于公司规模扩张过快,总公司对分、子公司在财务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致使公司下属部分外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经营理念;特别是对财务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和重视。同时,由于会计人员多在当地招聘,且人员变动频繁,造成部分公司会计记录混乱,会计处理随意,内部往来长期不进行核对和清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总部对企业整体资金运营的掌握程度,最终必将影响到其宏观经营决策。

5、监督(Monitoring)分析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均需要恰当且必不可少的监督,以使内部控制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郑百文内部监督的情况又如何呢?公司董事会齐秘书一语道出公司内部审计的状况:“以前内部审计比较少,内部整顿也是在公司出事以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其98年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时也指出:“因贵公司所属家电分公司缺乏可信赖的内部控制制度……”。这都反映了郑百文不仅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且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公司领导可以随意拆借、挪用巨额资金;不对市场进行分析,盲目投资,造成资金大量沉淀;数以亿计的货款被分支机构经营者或藏入私囊,或成为无法回收的呆、坏账等,这无不反映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缺乏。

三、对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郑百文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督等五个方面均存在,其最终走向衰败也就成为必然。尽管它只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一个案例,但是,近年来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导致ST、PT公司的不断增加已成为上市公司中的一道风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期的临近,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面对来自世界各国企业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应如何迎接挑战呢?我国企业的现实状况令人担忧:财务信息严重失真、违规违法现象有扩大趋势,这无不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基础的薄弱。我们认为,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对象范围应涵盖所有经营管理者。

以往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所监控的对象主要限于中层以下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对单位高层管理者的控制相对薄弱,有的单位由于对高层管理者的约束严重失控而造成巨大损失。郑百文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我们在强调建立企业制度的时候,首先应建立涵盖所有经营管理者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在巩固和完善日常管理控制的基础上,从资产所有者的角度,把高层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范围。在控制上,不仅监控其消费性支出,而且对其决策过程(如对外投资决策、重大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决策等)的控制更应做到科学严密,加大防护性监控力度,以避免关键控制点的失控。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执行有效,提高防护性功能。

任何一项制度,不管其制定的如何健全严密,如果执行无效,还不如没有制度。有些单位表面上存在比较健全的内控制度,但不能有效地执行,造成了贪污、挪用公款等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经营前景广阔、内部控制度比较健全。然而,证券市场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包装”现象。郑百文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上市募集的资金数以亿计被公司领导以投资、合作为名拆借、挪用出去,近两亿元的资金有去无回。由于管理混乱,1996年4月才上市,其经验曾被全国商业企业广泛推广的郑百文已陷入破产的境地。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方面,我们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会计监控力度,增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1)通过对财会人员的继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会计控制,财会人员的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的高低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强弱的关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的重要保证。

(2)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克服重程序监督,轻对“内部人”监督的偏向,真正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以杜绝管理者的独断专行;其次,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徇私舞弊;最后,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杜绝企业中层干部和供销、会计等重要岗位人员以权谋私或串通作案。

在内部监督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发挥的内部审计作用。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相关人员、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相关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既定的政策是否得以贯彻,单位的经营目标是否达到等等。在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中,就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美国著名内部控制专家迈克尔。海默教授(Michael hammer)曾说过:“内审机构应将自己视为公司的一种资源。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控制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师的使命将从简单的‘我们实施审计’向‘我们帮助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组织成功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的方向发展”。因此,内部审计的含义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刻。

(3)加强信息流动和沟通。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界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保证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的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一般而言,企业的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以会计为主,尽管内部控制的目标呈多元化趋势,但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未被动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过程正是围绕会计控制这一核心环节来进行。

制定明确的职责权限,并以行政、手段予以约束。

在我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新《会计法》的配套规定。要使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就应当以新《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为基础,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点的责任人进行行政、法律约束,明确法律责任关系。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保证各种制度的贯彻执行。

当然,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国家应给企业塑造一个重视开发和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2000年11月28日至30日,财政部在南京主持召开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讨会,就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明确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总体思路:一是将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会计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配套制度,纳入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范畴,由财政部制定;二是内部控制制度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进行,即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制定最为迫切的内部控制制度,成熟一个一个,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2000年12月2日,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和应泰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郑州市政府、三联集团四方在京联合正式宣布:三联将以3亿元的价格购买郑百文的债务约15亿元,进入郑百文“借壳上市”。当然,这项重组议案能否最终实施还只是一个未知数。但不论结果如何,“郑百文”这曾辉煌一时的名字最终必将从中国股市中消失。“郑百文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久远的。

篇3

    关键词: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控制环境内部审计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通信运营商相继在海内外成功上市,完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适应境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满足公司实现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是各大运营商和所有上市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一个单位中,为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合规,贯彻经营决策、方针和政策,以及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本单位因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也会不同,概括起来,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授权分权控制,授权又包括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二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这在上市公司中体现的尤其明确。三是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四是会计记录控制,又包括建立健全凭证制度,制定合理的会计记录程序,建立和加强复核制度,以及严格规定各项会计记录应遵守的原则。五是资产安全控制。六是人员素质的控制,又包括严格上岗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务轮换制度等。

    2.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还没有达到能够使各类财务决策权利、各项财会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和各个财会人员的行为都处于紧密的内部制约和监控之下的科学、有效的财务控制水平。比如,财务内部控制尚未形成覆盖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系统,还有薄弱点和空白点;财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还不够,互相衔接也不够严密;管理力度呈逐层递减趋势,管理效应也层层弱化。

    理论上忽视对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及其风险的研究,误导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疏忽和松懈,是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1)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后续管理,甚至把财务内部控制看成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而没有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放到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对待。

    (2)有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为数不少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但仅仅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3)忽视财务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作用。有的公司没有财会部门的稽核,有的虽有但不规范,未形成制度。

    (4)在日常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方面,思想工作不深入,对职工的个人行为和思想状况了解不够,使一些管理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和纠正。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质和必要性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质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种形式管理控制的总称。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具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过近年的大发展,各上市公司的资金、人员、市场等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必须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司管理,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2)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上市公司必须形成一整套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贯穿于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行检查、自行制约和自我内部调节,规避公司经营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公司得以生存、避免内部运行失控和潜在管理效率损失的必然要求。

    (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虽然我国上市公司自我发展比较快,但还没有实力完全按照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市场认可度不高。一个规范的、有效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认可度,提高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信心,适应境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举措建议

    1.营造良好的公司控制环境

    公司控制环境包括董事会、公司管理者的素质及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等。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公司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公司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完善公司的控制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2.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观念

    要在公司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内部控制问题、从公司整体角度来定义和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打破传统公司内部控制的狭隘性,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公司治理权控制、公司资源和运营控制,真正构建完整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

    3.构建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分析不仅要贯彻在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而且也贯彻在公司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构筑灵敏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类、评估和控制,当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和应变。管理层应向董事会保证已经采用风险评估程序执行了必要的风险评估,董事会通过审计委员会等对管理层的报告进行审核,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控制的全过程。

    4.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上市公司要努力建立健全包括两个相对独立层次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第一层次是组织制度。第二层次是管理制度。层次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避免出现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而使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公司;改进建议

JEL分类号:G23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1-0104-04

集团财务公司是产融结合的产物。截至2010年末。我国财务公司资产总额为15407亿元,净资产总额为1858亿元。财务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讨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

一、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理论与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理论的前身是20世纪40年代的内部牵制理论,并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较大发展,形成了基于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结构理论。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提出,它才真正被金融机构所熟悉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使全球金融界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要遵循如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设计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如《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等。(2)相互牵制原则,公司必须在每项业务流程上配给足够的参与人员,一般不少于两个,从而形成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避免因“一人操作”可能出现的事故和差错或因无人监督造成的、现象,相互牵制原则可以及时发现或制止出现的问题和隐患,提升公司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3)程式定位原则,是指公司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该根据公司章程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具体职务的性质和人员配备作出明确定位,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职位和人员设置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章办理,以使职、责、权、利相一致。(4)系统全面原则,强调内部控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点,要求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应涉及单位的各个部门、公司业务流程的各个节点,保障对公司经营业务和日常运作的管理和控制的全面性、合理性及协调性。(5)成本效益原则,是基于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概念,要求公司做好调配工作,协调内部资源,用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6)重要性原则,要求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应有轻重缓急之分,对业务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控制程序和方法。

由于财务公司具有金融性、产业性、企业性三重属性,因此对财务公司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财务公司的内部控制在我国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学者对财务公司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风险管理等方面。冯云飞(2004)对我国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财务公司的功能应定位于结算中心、内部银行和投资银行上,财务公司应当具有内部结算功能、筹资功能、投资功能、咨询顾问功能,致力于向全能型金融机构发展。卜志坤(2008)提出了一种新的灰色关联度算法模型,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建议。王兴昌(2010)将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分为管理体制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五类,并提出了可以从政策、风险管理系统和服务理念三方面着手,为财务公司的业务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张曦(2011)指出,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财务公司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风险识别管理问题、风险控制管理问题、风险计量管理问题和风险监测管理问题四个方面。

二、当前我国财务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人治理存在先天缺陷

财务公司虽然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但在行政上隶属于企业集团。相对单一的股权结构难免产生一些不利后果:(1)财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组成人员均为集团内部人员,三会之间难以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制衡;(2)集团公司进行产业经营的时间较长,对财务公司法人治理问题和金融企业特性认识不足.对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控制偏弱。虽然三会俱全。有的甚至还聘请了独立董事,但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却没有真正建立,公司治理制度虚化,法人治理结构中应有的“分权与制衡”的目的没有实现,难以有效控制财务公司的运营风险。

(二)委托授权不清晰

公司法人治理的法律基础是民法中的委托原则,但是大多数财务公司在实际运行中授权不清晰,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授权不明确,委托人与人对风险边界的认识不统一,造成风险失控。二是没有授权,决策效率低下。有的财务公司委托人在授权问题上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将大部分的经营决策权集中在董事层面甚至是股东层面,由于董事会和股东会并非常设机构,通常需要经过繁琐的会议召集和决策程序才能作出决议,这种低效率的运作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发展需要。

(三)激励约束机制偏弱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大多数财务公司的控股集团对人力资本缺乏市场化管理手段,因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激励约束的对象认识缺位,将公司治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单纯地认为是对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忽略了对董事和监事及其他人的激励约束,从而造成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虚化:二是人才选拔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由集团公司行政任命产生,这样不利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激励、约束机制弱化。目前对财务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大多沿用传统企业的考核指标,忽略了财务公司的金融特性,缺乏针对性。在这种用人模式下,一方面激励不足,人的人力资本价值未能得到真正重视.另一方面约束不力,破坏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间层层产生、层层制衡的委托关系。

(四)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部门都受同一企业负责人领导,公司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都会导致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为风险的产生埋下隐患。内部审核走形式,监督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内控制度的错误纠正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发挥。同时。对授权授信没有进行统一管理,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同时部门设置交叉重叠,缺乏严格的岗位操作规范。使公司权责不明,造成工作上的低效率,经营上的高风险。

(五)内控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获得全面、有效、及时的信息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作的手段之一,建立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内部控制提供科学的评估方法。由于有些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的控制点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各个系统的关键环节,甚至公司信息系统本身不完整,给内部控

制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操作风险频繁发生。但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需要金融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财务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来说成本过高。因此,财务公司数据信息普遍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系统和集中的数据信息库,信息的共享程度较差。使得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的获取、归集和分析比较分散和落后,内部控制水平较低。

(六)内控与合规文化建设薄弱

(1)内控部门人员力量薄弱。由于财务公司自身规模较小,组织机构简单,配置的部门和岗位较少,兼职现象较为普遍,部门职责、岗位职责模糊,权责不清。财务公司的风控或监督部门员工数量较少,如果仅靠这些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管理防止差错,显得不足。而且员工素质普遍不高,集团财务公司的员工之前多数从事会计工作,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金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知识,没有将内部控制和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2)合规观念需要加强。大多数集团财务公司虽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合规监控部门,但合规制度不健全。不少高层管理者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内控管理,认为财务公司的合规部门增加成本而并没有实际效用,导致经营者在指标的压力下,形成了普遍有令不行的现象。公司员工合规观念淡薄,在具体业务操作中没有按规章制度办事。

三、进一步加强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的设想

(一)合理设定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

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中.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董事会、经理人、管理者和广大职工,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处于最高层次。同时。由于董事会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机构,董事会的内部控制目标代表着公司的内部控制目标.但每个控制分部的控制目标因主体的不同而略有差异。(1)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董事会的控制目标是公司的内控目标的表现,它包括两个方面:对内目标和对外目标。其中,对外目标是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对内目标是保障公司经营的合法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保障公司财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2)以经理人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董事会下达的各项任务,主要是董事会的对内目标方面。(3)以管理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管理者是公司内部各个岗位的负责人,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中流砥柱,他们受经营者的委托,对内控具体的实施进行管理和控制,其内控目标主要是完成各项责任目标。(4)以职工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职工是公司内控目标的最后一层,是公司内控设计的基础,这部分目标的完成是公司得以顺利进行日常经营活动的保障。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其岗位责任。

(二)完善财务公司内控体系的组织架构,强化法人治理

良好的内控组织架构具有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特点。财务公司公司治理所要实现的目标既要实现控股集团提高资金效率的目标,也要在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上寻找一个平衡点。虽然财务公司在控股企业集团中处于从属地位。要为产业集团服务,但从事金融活动还是应该坚持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为解决董事主要甚至全部来自于控股企业集团不利于优化治理的情况,可以考虑多聘请一些专业的独立董事。控股集团在推选董事时.应着重考虑推选懂金融的专业人才担任。为弥补董事多来源于实业、专业不足的情况,尽量从现有金融从业人员中聘请高级管理人员。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有条件的财务公司可逐步构造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促进其从机械式向有机式并最终向虚拟组织转变。针对目前财务公司制度虚位的情况,监管机构应该结合财务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及近期的监管目标,分阶段推出相应的治理制度指引,如财务公司章程指引、三会议事规则指引、风险监控制度指引等。将公司法的治理理念、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和要求以及股东需求融合在制度指引中,并结合考核评级、问责制度等措施,引导财务公司规范公司治理,做实公司治理制度。

(三)完善财务公司内控体系的制度架构

按照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模式,典型的财务公司规章制度体系可以按照公司治理、业务管理、其他管理三种类型进行划分,其中业务管理类制度又可划分为横向的流程管理与纵向的业务管理两方面。其中的关键是,要完善内控手册这一特殊的制度文件。内控手册是以业务条线而不是部门为着眼点,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内控手册由若干业务流程规范文件组成.每一业务流程规范文件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业务条线的详细描述;二是控制矩阵,即在对业务条线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提炼出该业务条线的关键控制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为内控公司自我评估及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打下基础;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提炼出本业务条线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及其岗位,对相应的岗位职责进行规范。针对财务公司规模小、部门少、人员少的实际,内控制度要求既要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也要简化流程,同时,也要允许适当的兼岗。要按照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重塑财务公司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四)健全公司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职责

根据权利适度分离的原则划分内控管理组织层次,将公司业务事前、事中、事后的责任明确.管理到位,落实岗位职责,实现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程序化。(1)明确事前权责机制。改变目前股东对董事和监事的授权、董事会对高管人员的授权、公司章程对监事会的授权不明晰的问题,使所有参与公司治理的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权限,使每一级人的操作风险都在可控的授权范围内,使越权的行为都受到权限的限制而无法操作。通过设计董事、监事、高管人员非正常离任、决策失误追究、谈话提醒等制度,实行自上而下、多层次、多角度的问责制度,提高董事、监事等人的责任意识,严格问责,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和功能真正落到实处。(2)优化事中内控流程。重点是优化内控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加强内控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公司日常业务、投资管理、审计稽核以及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交流得以有序进行。转变内部资金调拨供应链各个节点上的具体职能,使之适应多层次资金流程管理,提高对资金管理系统的集成和对具体业务流程的监控作用。(3)加强事后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建立一个不依附于任何职能部门、在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内审部门.用其来统一管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和协调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内审部门除了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监测.还应制定应急和连续营业方案。

(五)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内部控制评价

定期开展内控体系自我评估,建立长效机制,包括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等。一是实现内控管理信息化。信息系统建设要考虑整体性,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合理衔接。财务公司作为产融结合的产物,信息系统既要具有一般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功能,还要具有紧密联系、跟踪企业集团的功能。建立异地灾备系统,强化外包项目管理,防范外包风险,切实保障信息安全。二是要建立高效的沟通和监控渠道。应加强内控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内部员工、管理者以及业务合作者提供了一个公开、高效的网络。同时,与程序化监控模式相结合,强化专人监督,加强对内部控制流程的管理,及时检查内控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实施情况。应用内控评估模型,引入定量分析,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根据公司的风险偏好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综合反映财务公司运营安全程度和经营效益情况。可以探索运用IS09000标准构建财务公司内控体系。

(六)提高员工内控能力和意识,营造公司合规文化

一是强化员工业务培训。多邀请国内外一些著名金融机构对员工进行内控培训,树立员工的内控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二是着力提高员工素质。落实绩效考核,建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增强员工对工作和薪酬的满意度。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相结合,多引进一些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三是营造企业合规文化。公司的合规文化能使企业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公司员工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很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我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应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榜样,在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加大员工特别是业务骨干的参与力度,将内部控制的理念、方法深入员工的内心。采用“以考促学”的办法。举办内控知识考试,遴选出重要的内控制度对员工进行学习引导,将风险责任与考核、绩效联系起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等。

篇5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现状;措施

一、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概述

(一)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系统、公司治理机制,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以及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制度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的特点

内部控制是指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及所有员工共同实施的,为了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规避经营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的总称。

二、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离开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就没有完整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内部控制方面的成功,两者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同时与内部控制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依赖性一样,公司治理结构同样也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做支撑,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的目标也必然会落空。

(一)企业内控制度属于公司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有好的效果。从其实质上来看,企业内部控制属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存在一定联系。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公司治理内容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是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的。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目标一致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以及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实现所有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衡,其侧重点是实现各相关主体责权利的对等。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目标,具体包括兴利与防弊两个方面,但兴利是最主要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上的。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产生的基础相同

从产生的基础上看,两者都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的。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分权和制衡以实现企业效率的最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系统的一种制约机制,其根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间、上下级间的行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关系契约,两者在产生上具有同源性,意味着两者在实施时,在方式手段上可以相互借鉴。会计信息系统是实现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董事、经理的选择和考核都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主要依赖于投票的中小股东,会计信息都是实现其对经营者有效控制的工具。健全的内部控制也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四)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参与主体具有重合性

现代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公司治理中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参与主体有董事会、经理层及经理层以下各级业务执行部门。其中经理层及以下的执行部门是主要的参与者。公司治理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其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核心。董事会与经理层既参与公司治理的过程又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三、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导致职能弱化

组织结构不完善,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的公司治理现状,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责任权利不明确,缺乏相互制衡、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董事会没有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另外,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意识还不能满足需要,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一个企业的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对整个企业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企业领导的观念相对落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完全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权限划分不明确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有利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而内部控制系统则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企业的公司制度改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以后的国有企业,公司总经理往往兼任董事会董事或董事长,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督。另外,公司应有的一些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股份公司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过于狭窄

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健全,会计信息失真尚未得到根治的情况下,把企业信息的真实、完整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符合我国企业现状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竞争除技术因素外,还有管理因素,也可以说管理水平的高低将成为企业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在这种情形下,把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不够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希望通过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行各种决策。

(四)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不深刻,态度上缺乏重视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有的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整体来看,全国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各部门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针对具体事件制定要求。在内控制度设计上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

四、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权利和职责的划分反映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同时又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和效果。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这四个法定的机构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这四个机构的有效运行以及在该组织框架下建立满足企业监控所需的职能机构。首先,应该加强中小股东联盟的作用,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应加强中小股东的联盟作用,能有效地遏制一股独大的现象。其次,改革独立董事制度,设立财务总监。最后,明确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出资人的财务监督。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的公司中,股东脱离公司生产经营,其对公司的财务监督是授权监事会,由监事会监督董事、经理行为得以加强的。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使其具体化

我国企业经营失败的很多问题都与内部控制的薄弱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违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企业的目标进行,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存在。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企业的各项行动始终朝着企业的目标前进。控制系统越是完善,管理者实现组织的目标就越是容易。作为一种内部行为,加强内部控制的原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只有找到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原动力,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加强内部控制。

(三)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

现代内部审计活动实际上是管理的延伸,内部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企业管理层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他们的使命已不再局限于检查发现可能存在的财务差错,而是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针对内部控制的缺陷、管理的漏涧,提出切实可行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促进管理层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当今这个以风险投资和知识资本为主导的社会里,企业遇到的风险可分为: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是不可分散的:经营风险如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外部环境变化等;财务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及时发现这些风险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予以管理,做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内部审计人员有能力和条件参与评估企业存在的风险。为此,内部审计人员应树立风险意识,并通过内部审计防范可分散风险。

五、结论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牢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控制度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所阐述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数据支持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万红星.财务报告内部控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明辉.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9(8).

[3]田海峰.公司治理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财会月刊,2006(1).

篇6

【关键词】 财产保险公司;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对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与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直接相关的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因其细密严格、具有财务针对性,越来越受到企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财产保险公司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的对象为财产的风险,这使得财产保险公司必然成为高风险的行业。为了化解经营和财务风险,客观上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加强财务方面的自我约束,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成为财产保险公司的不二选择。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概念和目标

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二条专门就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作出了规定,“本规范所称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从内部会计控制的产生、发展过程看,早期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比较狭隘,多局限于资金和财产的保护,防止财务欺诈和财务舞弊行为等。广义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基本的目标定位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方面。近几年,我国的财产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财产保险业的整体快速发展和不断规范,财产保险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内控目标:一是规范财产保险公司会计行为,保证经营管理信息和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二是避免或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公司财务战略和目标;三是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公司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二、财产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分析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财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积极稳健发展提供了基本财务保障和基础,对财险公司规范、有序及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保险监管的日益规范,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也在不断强化。总体而言呈现以下现状: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基本形成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大多实行总分公司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般由总公司制定,分公司贯彻执行。因此,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基本健全。一是在组织机构上,各财产保险公司基本上设立了财务会计部、内部审计部等部门,组织机构完备;二是在制度制定上,出于管理的需要,各财产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般以书面形式颁布实施,有章可循;三是会计内控流程逐步形成,从核保、收付费、单证打印、数据流转、财务审核等已经形成一定的固有程序。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统一化、克隆化现象严重

财产保险公司一般实行“条条管理”,即总公司管理分公司,分公司管理支公司的形式,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方面,一般是总公司负责制订,分支公司负责贯彻执行。总公司通过系统授权、人员管理等机制进行管理控制,系统内部上下执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高度统一。

随着财产保险公司家数的日益增多,财务人员在各财险公司的流动日益频繁。各财产保险公司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上模仿抄袭较多,导致财险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大同小异。

(三)内部会计控制缺乏重视

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各财产保险公司普遍认同。但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单一的财产保险公司在规范自身方面往往陷入“囚徒困境”,因为怕“老实人吃亏”而不敢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上出实招、动真格,唯恐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上既有强烈的愿望又有深深的顾虑。

同时,在有些领导眼中,会计工作无非是记记账、提供几张报表而已,并未认识到会计的控制作用。即便是对会计的控制作用有所认识,为了方便自己随心所欲,也往往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于不顾。

三、财产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财产保险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但是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予以正视、分析。

(一)制度落实较差,有章不循,违章操作

前已述及,财产保险公司总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般制定得很好,条文框架齐全,有章可循。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具体的经营环节中,有的财产保险公司根本没有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只认为规章制度贴在墙上就行。这些公司一般没有把会计内部控制作为内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而仅仅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规定。在与市场不相冲突情况下就遵守,一旦与市场相冲突了,则一切以市场为基准,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管不顾。目前多数财产保险公司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对会计内控制度置之不理,有章不循,甚至违章操作。有的公司为了完成任务,拿到经费而不惜寅吃卯粮,将次年的保费提前入账;有的公司甚至部分保费故意不入账,“账外流失”。至于私自提高费率、埋单等行为甚至已成“行规”。种种行为极大地扭曲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使财务报告无法真实反映实际的收入情况和偿付能力,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二)制度设计未能考虑地方需要,导致“水土不服”

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一般遍布全国各地,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殊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脱颖而出的,靠的不仅仅是资金的优势,更多的是制度管理的优势。总公司虽然制定出很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无法结合每个地方的资金使用习惯、保费缴纳情况等因素,导致多数制度“水土不服”。而地方分支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也一味地承袭总公司模式,未能将总公司的制度优势与当地财险市场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创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所以在竞争中只能处于被动的局面。

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针对大量的、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不是针对个别的、偶然发生的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一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未能及时更新,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难以自行调节应付。

(三)审计部门力量不强,内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主要依赖公司的内部审计,多数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垂直化管理未到位。在人员配备上,内审部门人员偏少,一般省级分公司内审部门人员配备为2-3人,力量有限,大多数基层支公司一般不设内审部门,对全省分支公司的审计检查仅依靠省公司有限的2-3人来进行,力度明显不够。所以多数基层支公司的审计工作只能由本单位的会计主管或其他岗位人员兼岗,存在自己监督自己、自己检查自己的情况,根本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审计部门一般直接隶属于本级机构,内审人员缺乏独立性,往往受制于本级公司负责人,影响了其独立性。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各项业务的来龙去脉缺乏全盘了解,对各项规章制度掌握不够,缺乏分析能力。审计时仅对会计核算进行勾稽、检查,甚至只检查各种印章是否齐全、要素对应是否清晰等会计基础工作事项,缺少对风险性事项的监督、审计,影响了纠正工作的力度。

(四)外部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

近年来,保监会对财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监管举措不断出台,不管在资金收付管理方面、手续费支付管理方面还是重要单证管理方面均有涉及。但随着财险公司家数的不断增加,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外部监督的力量就显得很不够。目前,财产保险公司来自外部的监督检查主要还是依靠行业自查和常规检查。检查方法目前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凭证、账簿、印章和单证的检查上,未能根据业务环境适时地进行改进。在检查方式上局限于现场检查,忽视非现场检查,或者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脱节。况且检查属于系统内自查,碍于情面和“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束缚,查而不处,致使许多风险控制点成为盲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即便是保监局检查发现的问题,由于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以及责任追究制度,蜻蜓点水式的处罚只能是隔靴搔痒,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检查流于形式,起不到监督和威慑的作用,助长了违规现象,留下了风险隐患。

四、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增强管理层会计内控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分支公司执行不力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分支公司管理层内控意识不够,即在于多年来财产保险公司考核指标体系单一,“以保费论英雄”。一味强调占领和扩大市场。这就导致分支公司管理层只能注重短期绩效,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无暇顾及。总公司在下达任务时,应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不要年年加码;同时建立长期绩效评价系统,多指标考核体系,才能针对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顽疾”,对症下药。在资金收付管理方面,财产保险公司可积极运用网上银行等安全、便捷的结算工具,实现资金收付的“零现金”,着力从源头上解决虚假批退、骗保骗赔、应收保费以及贴费等行业顽疾;在手续费支付管理方面,要求人必须与公司签订合同且具备“双证”,并做到业务系统信息和业务台账信息相一致、业务台账信息和财务支付清单信息相一致、财务支付清单与财务资金支付对象相一致等“三个一致”,防止虚列人套取手续费现象的发生;在重要单证管理方面,要求财险公司做到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定期核销以及单证管理信息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只有打破以保费规模为主、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增强财产保险公司分支公司管理层内控意识,从而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水土不服”问题,总公司相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人员应保持对市场的高度敏锐性,对市场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分析和预测,制定出灵活可变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同时也要注意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对于当地的财险公司而言,应将总公司的竞争优势与当地财险市场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创新会计内控制度及会计内控机制模式,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

(二)增强内部控制部门力量,加强内审作用

为充分发挥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特殊作用,建立健全保险机构的内部监督机制,要求各公司切实加强内部审计力量建设。首先在机构设置上,建议把内部审计部门延伸到市公司这一级。因为基本上所有的违规现象都集中于市县公司。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市公司可谓经验丰富了。由于机构延伸了,人员配备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每年考核所属分支公司的常规审计检查覆盖率、专项审计项目数量及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达到的要求,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内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限期整改,并严格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至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问题,因为多数财险公司均为股份公司,建议在股份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而且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至少半数以上为独立董事,实行“条条管理”,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应具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切实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三)深化会计检查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

外部监督环境对于财产保险公司深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适当的外部监管压力在推动公司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由保监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检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

1.在会计检查方面的检查方式主要有两种: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控。会计内控的现场检查主要检查保费收入是否如实进账,有无与出单收入数不相符现象,是否有挤占挪用现象;理赔支出是否按一案一结一付;各种准备金提取是否按规定比例执行;业务费是否按规定比例计提分配;有无巧立名目扩大成本支出标准。2.会计内控的非现场监控主要监控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数据。通过将报表的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数据库,同时检测所输入的数据是否正确,是否有异常现象。

(四)注重流程管理、树立全面控制的观念

会计是一项程序化的工作,在会计内控中流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内控也不是单方面的控制,而是全面的控制。在会计内控中要做好保费收入、单证管理及综合成本率的管理等环节中的风险管理。

1.在保费收入环节,主要监控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相关的保费收入是否相同,该数据是否完整、可靠;保费收入资金是否及时、完整入账,有无小金库、账外账等情况;手续费率是否超过规定的费率;手续费发放能否与人员一一对应;资金支付是否严格“零现金”,资金收入是否“见费出单”等。

2.在单证管理环节,主要抓好单证管理流程。其流程为:入库、领用、使用、核销和盘点。管控中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保险单证的收、发、存、销实时记录,这不仅便于对单证领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同时也加强了保险公司对其各分支机构单证管理情况的监管。此外,还要建立意外险单证监管平台,实时监控意外险单证流转情况,防止埋单及擅自印制单证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3.在成本控制监控环节,首先应加强对“投入―产出”的分析,提高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分析能力,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公司的市场竞争策略,抛弃为抢占市场不计成本盲目竞争的经营思路;其次要规范日常费用列支行为。比如可以全面推行车辆IC油卡、“一车一卡”制度,加强对燃油费的监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为增强公司竞争实力、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提供必要保障。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财产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任重道远,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中应注意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政策;同时应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又要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完善。财产保险公司只有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不断地促进会计内控建设的再生和延续,使之趋于完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创造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S].2010.

[2] 李连华.内部控制学[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在国有控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国有单位作为控股公司的主要出资者(所有者),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进行决策、激励和监督,以间接管理为主。而作为经营者的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其主要职能则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直接管理为主。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认为所有者应尽量少地干预经营者,尽量扩大经营者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误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可以把企业的日常经营权交给所聘用的经营者,但他绝对不会放弃对企业重大问题的控制权,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不会放弃对企业经营者的日常经营状况的监督权。在这种日常监督之下,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则公司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会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不可能有效,公司长远的健康发展也会失去基础。

从近几年来国有单位对其控股公司的管理实践来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控股公司作为下属单位来对待,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公司经营班子等全部由国有单位任命,控制过死。造成总经理权力过弱,公司缺乏活力;二是对控股公司流于管理,没有进行控制与监督,使总经理权力过大,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力失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

1.作为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章程》、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有关决议、公司内控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法规等。根据公司法,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

股东会。公司法第38条规定了股东会所行使的职权。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因此作为国有控股公司的控股方,国有单位是通过股东会的形式,采取制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委派和更换公司董事长、董事、监事人选等方法,通过控制董事会和监事来完成对公司的控制和监督的,使公司按照控股股东方的经营思想和方向去发展,这是公司法赋予控股方的权利,而控股方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它所承担的义务就是除采取上述方式外,不得直接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董事会。公司法第46条规定了董事会的职权。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由于公司董事会中董事的人数是按股权比例设置的,因此董事会实际上也是由控股方控制的。同时董事会通过对公司经营者人事权的控制即聘任和解聘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对经营权的控制即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对财务的控制即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董事长一般由控股方委派。

总经理。公司法第50条规定了总经理的职权。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全面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通过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和基本管理制度、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等来实现对公司的管理。如果说董事会的决策主要是关于控股公司的整体战略部署的话,则总经理的决策内容主要是有关战略实施的决策,并更多地与公司直接有关。

2.对国有控股公司来说,其最终目的和动力是追求最大利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权利制衡,使决策机制更加科学,监督的目的是使控制机制更加有效,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比如说年薪制、期股等。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与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密切相关。首先,这种内部监督是单向分层次的,即只能是股东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董事会对总经理进行监督。

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董事会的监督内容有:(1)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2)年度财务预、决算;(3)其他股东会审议批准事项的执行情况。其监督形式有三种,一是通过股东大会;二是通过公司监事履行对公司的监督职责;三是有权决定对公司董事长的任期审计以及通过董事会对公司进行审计。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负责人往往在日常工作中干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正常工作的行为是错误的。对于控股方的战略意图,应由委派到公司的股东代表通过股东会的方式去体现,这不仅是公司法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其他小股东的尊重。否则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在决策形式上就没有区别,不仅有体市场经济规律,而且当公司由此而遭受经济损失时,其他股东有向控股方股东提出赔偿损失的权利。

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督内容有:(l)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2)年度财务预、决算的执行情况;(3)目标责任制考核情况;(4)其他董事会制定的有关方案执行情况。其监督形式有:一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公司进行审计;二是委托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董事长直接干预总经理的正常管理工作的做法是错误的。

其次,控股方国有单位负责人、公司董事长(一般是控股方股权代表)和总经理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依据公司法,控股方国有单位负责人和公司董事长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即委托公司董事长代表国有单位在股东大会上和公司董事会上行使表决权;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应当说没有直接关系。董事长的职责是召集和主持公司董事会,但董事长并不能代表董事会,总经理是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向董事长负责。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进行内部监督过程中,弄清上述关系,有利于正确行使监督权利,分清经济责任。

三、对国有控股公司的日常监督

由于作为委托人的国有控股单位与作为受托人的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信息的获取方面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为防止经营者操纵会计行为以提供虚假信息,委托人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信息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这种监督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一种权利制衡。

公司董事长应由国有控股单位委派,是公司法定代表人。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试想,如果对公司没有有效的日常监督措施,负责就没有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国有控股单位对公司的日常监督方式有:(l)委派财务总监。其主要职责是对公司董事会所做出的各项重大经营管理决策、财务决策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监督,对总经理执行董事会决议的情况进行监督,并有权对董事会、总经理做出的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予以纠正。这种监督方法具有直接、及时和与公司经营管理措施同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的优点,缺点是加大了监督成本;(2)充分发挥公司监事或监事会的作用。根据公司法第54条的规定,监事或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财务,并对董事、总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的违法、违规、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以及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这种监督方式的优点是节约监督成本,缺点是监督具有滞后性。

四、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

篇8

【关键词】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事业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医院的规模逐渐扩大,医疗服务机制更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从而要求医院相应的财务会计人员不光应做好核算,还必须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保证医院收入的安全性。医院的收入来源于各个收费点,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经手人员比较多,其业务素质及能力高低不同,具有很大的管理难度。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积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流程,保证医院的经济效益。

一、目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立医院缺乏比较科学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仅仅为控制并监督常规业务,缺少对不经常发生的医疗业务进行监督及控制,很容易疏忽某个工作环节。

第二,公立医院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正确理解及充分认识。很多人都觉得医院内部控制为相应的审计、稽查部门责任,部分医院甚至会把内部控制汇总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各部门间高效的制约监督机制,无法有效贯彻执行内部控制措施或者程序。

第三,因为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通常都要受制于相应的单位成本、体制及效益原则,部分现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又常常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所以很难被采用,很多公立医院现行的内控制度都缺乏一定的严谨性。

第四,医院会计的基础性工作缺乏规范性,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很难适应岗位需求,甚至还会有极个别的人员通过内控制度中的漏洞及缺陷进行内外串通,相互勾结,,例如相应的收费人员通过计算机系统中的退费功能贪污。

第五,公立医院缺失内控制度自我评价,很难衡量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能否有效适应本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手续严密与否、方案设计的合理与否、实际的执行状况怎样,是否可以充分发挥事前控制作用、可否及时发现出现的疏漏等等问题,很多医院都没有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评价。

第六,缺乏合理的组织结构。医院内控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及配合。但实际上,很多基层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都缺乏合理的组织机构,在管理职能的界定方面具有不清晰、不稳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很多公立医院机构间无法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并没有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二、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的服务业务随之拓宽,所以应随时补充并完善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促使内控制度全面覆盖各项工作环节,尽早形成比较完整、独立、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

第二,转变相应的管理理念。公立医院的相应领导及财务工作人员应把内控制度当做医院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领导的重视程度对于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具有关键性作用,相应的财务人员必须经常同领导进行沟通,对于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提供及时的信息,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医院的财务内控制度朝着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方向发展。

第三,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控制并监督医院的收费环节。因为医院行业资深的特殊性,使得每天的现金量都非常大,所以医院一定要对相应的收费人员明确责任、分岗授权,每天的门诊、挂号、住院收入都要设置专人进行核对、汇总,避免挪用公款问题的产生。另外,还必须健全退费管理的制度,严格控制退费审批的权利,完备相应审批手续,对各个环节责任进行明确,设置专人对退费业务进行经常性的审查及监督。

第四,强化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确保相应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及时性。建立科学的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科学分工财务人员的工作,使其相互形成制约及分离关系;建立起科学的内部牵制的制度,对所有的收费业务都采取复式记账,避免遗漏或重复相应的经济业务。

第五,加强对医院收费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及业务能力培训,促使工作人员有效提升服务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责任心,从而有效降低因为粗心大意及精力分散产生的工作错误几率,是相应工作人员理解并重视内控制度,从我做起,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第六,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医院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公立医院的审计部门理应是内部控制的一种主要力量。新时期,医院的内部审计机构时独立于相应部门经济活动之外的部门,可以对医院经济活动的过程进行相应的检查及审核,评价并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及功能,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

三、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不断发展,医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公立医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获得较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公立医院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基础上,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并认真执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保证医院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詹毅.我国公立医院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5).

篇9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 会计监督 现状 思考

一、引言

房地产公司会计监督是指房地产公司会计对房地产公司所从事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的工作过程。合法性是指会计监督确认房地产公司经济业务事项或生成会计资料的程序是否符合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真实性是指会计监督房地产公司会计计量、记录的相关活动是否实际发生或按规定生成相应的会计资料,杜绝会计资料因人为因素的失真;准确性是指房地产公司会计按照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相关要求,监督房地产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会计资料所记录的会计数据之间是否吻合,应确保各个数据之间吻合;完整性是指房地产公司会计核算公司相关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和提供的各种会计资料是否齐全和完整。伴随着房地产公司利润率逐渐下降和市场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要使得房地产公司在竞争的大潮之中处于不败之地,会计监督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房地产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值得我们深思。

二、房地产公司会计监督现状及原因分析

有效的会计监督有利于房地产公司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协助管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我国部分房产公司中,会计监督形如虚设,不仅没有发挥其监督职能,更造成了房地产公司内部对会计监督的误解。会计监督的不力,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会计行业的困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弄虚作假现象增多、诚信严重缺失等不利局面,不仅造成了极恶劣的负面影响,损害会计队伍自身的形象,危及公司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房地产公司管理的正常进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方面:

1.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会计监督的特殊性以及房地产公司所从事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有效的会计监督必然以会计法律法规和房地产相关法律为准绳及行为标准。自1985年我国的第一部会计法通过并开始施行,后来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法也相应做过几次修订。截至目前,虽然会计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但随着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就使得部分相关规定严重滞后,但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清理废止或修改工作未能及时跟进;甚至出现了会计法未涉及的真空地带,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如因公司虚假信息而造成的损失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应如何分摊;另外由于实践需要而出现的一些“补充规定”之类的文件,导致会计法规的质量低、部分条款规定相互矛盾,阻碍会计法规监督功能的实现。特别是当前,对于违法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相对简单,导致对做出虚假监督检查结论的各职能机构难以明确地做出责任追究。

2.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体系流于形式

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是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于一体的有效监督体系。但现状是它们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不断弱化的趋势,表现为:首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缺位。虽然相关的制度规定也建立起来,但形如虚设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弄虚作假现频发。在现有的监督体系中,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权是房地产公司老总说了算的,难以对单位日常的全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其次,社会监督主要采取的是事后监督的方式,因而成本巨大。并且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因利益关系使部分社会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再次,政府会计监督手段相对落后,监督工作不到位,而且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受到经济利益的制约,使其监督实质效果难以确定。

三、建立多层次化的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体系

多层次的公司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体系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完整的、具有较严密监督控制特性的系统。通过明确有关人员、有关部门的权、责、利,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控制之下,使得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控制工作能够有制度上、程序上的保证,避免出现内部会计监督控制的“真空控制”地带或“控制盲点”,而使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一般说来,人力资本产权视角下的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体制可分为三个层次。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企业根据内部会计监督控制的要求实行纵向授权制,通过股东大会给董事会授权,通过董事会给总经理授权,进而形成严格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在体系严密,领导责任明晰的基础上行使对会计监督控制的权力,使得监控权落到实处,监控效果明显。财务总监具体行使内部会计监督控制的权利。财务总监是由企业所有者委派的,是企业所有者利益的维护者,并具体监督和指导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全过程。这一层次的企业会计内部监督控制是多层次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的重点,它是所有者对经营者以及经营者内部进行会计监督控制的一个关键。

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的内部监督控制。即直接面向经营者及经营实体贯彻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方面的监督控制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层次上行使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权利和责任的是企业会计人员,作用方向是会计人员作用于企业的经理和各业务部门,而监督和评价会计人员履行监督控制责任的却是上一层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财务总监。

需辨析的是,无论是公司还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工作必须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和要求,体现在:一是涉及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人员应当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能混淆不清、指责交叉。对不相容的职务应当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二是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应当明确相互监督和制约的程序,防止因个人拥有较大的权力而,以避免决策的混乱和失误;三是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财产清查的范围是对清查各单位所拥有的各项财产做出真实、全面的反映,要有组织的进行,使之程序化、制度化;四是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内部审计是由本部门设置的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对单位自身的资金运动进行审计和做出评价。对于内部审计,应当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制定出办法和程序;五是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案例

1 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正直与道德观,诚实守信,经营理念,管理哲学,企业精神和社会形象等,是企业的灵魂。而由美国COSO委员会在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通过一套硬性的条文规定来约束和规范企业各部门、各个员工的行为,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减少经营风险服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文化培育、传承和发展的有效保证。任何一个企业文化观念的形成都有几个必经的阶段,从企业成立时期,价值观的初步建立,到成长期,企业文化的识别和扬弃,领导的培育,再到成熟阶段,员工的学习与传承,可以看到仅仅依靠众多员工的道德品格来规范是不可能的。这时就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其刚性作用将企业文化细化为员工的行为准则,指导员工工作,减少理念上的冲突与矛盾,辅助文化观念的传播。

2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影响促进企业发展”案例

2.1 案例简介

联想集团公司:是一家极富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由联想及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组成。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机板、手机等商品。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近几年更是发展迅速,已跃居世界电脑销售量第二的宝座。2011年1月,联想与NEC合作欲改变笔记本电脑行业格局。正是由于联想两代人一直视优秀的联想文化为其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精神支柱,也成就了联想百年老店。

2.2 案例分析

(1)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升企业凝聚力。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起点,凝聚着董事、监事、高管和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反映出企业行为和价值取向。而联想将“服务客户、精准求实、诚信共享、创业创新”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服务客户”被放在16个字的最前面;在联想使命中,“为客户”是联想四大使命中的第一个。联想将远景规划成,“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如今,联想在深化服务的同时,将服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培养“服务文化”。联想认为,服务分两个层级。较低一层的是售中服务、售后服务、24小时热线、上门维修等,这方面的改进较容易,且已被绝大多数企业认识到。较高层级的是售前服务,就是站在客户的角度研究如何将用户的理念、用户的思维模式、用户的行为方式注入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去,尽量减少售后问题。为保障在两个层级上都能做好,联想提出“客户体验”计划,将“客户体验”视为服务转型的通行证。“精准求实”中“精准”并不是“刻舟求剑”,它是在尊重规范和标准,纪律严明的同时,做到在做任何事时一定要考虑事情的实质意义。运用于制度建设中,如果以目标导向定的目标考核体系,使得自己与部门发生了矛盾,联想就会考虑这个体系是否合理,如果定得太过刚性,可以适当调整。“求实”就是在管理中做到实事求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很多公司实行分权体制,公司很快地发展起来,但是也导致了很多公司没有制定统一的战略,而联想在初期建立起来的“大船结构”非常适合当时所强调的高度紧密的管理,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于公司的核心业务。后来,公司开始向事业部体制转换,2001年向子公司体制转换。这些管理体制的调整都是基于联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做出的。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这也是对于国内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诚信共享”做到注重信誉,坦诚相待,尊重他人,注重平等,分享远景,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采用民主型管理方式。让诚信成为制度规范、流程透明的最佳土壤,滋养了联想宽宏刚健的文化品格。

(2)打造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品牌。“最成功的品牌不需要任何描述,它本身就代表一种语言。”这是美国当代设计大师,IBM设计者的总结。品牌的魅力,远远超过产品本身,品牌的目的是与顾客建立一种亲情的联系,在感情的互动中,让一次顾客变为终身顾客。所以,在联想成立之初,品牌制胜的思想就已朦朦胧胧的在指导联想人,并为之奋斗了。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运作不规范,有很多欺诈行为。联想非常注意诚信,不骗人,不去说不落实的话。因为在联想的品牌中“诚信”是核心。同时,对于联想品牌的提升和推广,公司采取了很多好的方式,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每年都会有技术展示会,公司会积极地寻找展位,请专家、技术人员参与,把它作为一个品牌大事来推广企业形象;当联想要向海外发展,公司全员到人民大会堂去开誓师大会;2004年联想集团将其英文名称修改为Lenovo Group Limited时,大到上百条生产线,数以千计的渠道、维修点,楼顶标示、上万名员工,小到一个纸杯、一个胸卡,都与品牌切换密不可分,联想要求每一个员工必须密切配合,并给予新品牌内涵充分的支撑。另外,香港圣诞晚会和国内年终的答谢对于推广和提升企业形象也有很好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字号,还是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文化、理念、市场行为集中反映这个企业提倡什么、引导大家做什么,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现在的联想也面临着新的变化,以前集中精力在IT制造业,发展到今天需要进行转型,并且在产品层面上要赋予新的内涵,而联想品牌的内涵也面临着再丰富的问题,从企业内部的战略调整上来丰富企业的品牌内涵,要通过有效的渠道让受众认识和感觉得到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