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40-03
一、商业模式概念、特征和创新内容
任何一个无论是否涉及商业领域的组织,都存在着商业模式问题。在新的产业和产品快速更新并取代旧的产业和产品的同时,新兴企业或传统企业要取得成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商业模式创新是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商业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创新内容。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在很多商业方面的文献中,商业模式概念被给予不少非正式的定义。例如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4)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是:组织的或公司的经营理论(Business Theory)[1]。罗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2]。商业模式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商业模式是企业整合多种要素,同时使客户价值和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的概念性工具。
(二)商业模式的特征
首先,商业模式不是单一因素的组成,而是一系列相关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包括客户价值主张、关键流程、盈利模式、关键资源等,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次,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必须要有紧密联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以此为企业带来利润。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内容的研究也有很多。其中,原磊(2007)将商业模式创新划分为六大视角,然后结合代表性观点对每一视角进行了板块式研究[3]。刁玉柱和白景坤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包括三大模块[4]。张敬伟分析商业模式创新有五种途径[5]。总的来说,目前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多集中于创新动力、创新路径、创新实施创新阻力等方面。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无论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并不是很成熟,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而且单独研究商业模式或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果比较多,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探讨两者协同机理的比较少。因此客观来说,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较强,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环节
商业模式创新己经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包括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四个阶段。下面具体加以分析说明。
(一)价值主张模式创新
价值主张是指企业或品牌所制定的蓝海战略,需要达到市场消费诉求的兴奋点,在满足市场诉求的关注同时,企业还需获利。其中客户价值主张(CVP)是价值主张模式创新的关键,即宣称其产品和服务能为消费者带来的独特价值,即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不能替代的价值。商业模式的出发点是顾客价值主张,清晰明确并且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对客户价值主张的敏锐捕捉,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层次挖掘,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企业价值主张模式。
(二)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开发更新、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为顾客带来别的企业无法替代的消费体验。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细分市场,一个企业成功价值创造模式的创新会使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获得持续的利润,而且因为价值创造而为其带来的优势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三)价值传递模式创新
价值传递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分销渠道与流通环节的创新。在分销渠道创新方面,关键的是建立多且短的销售渠道,例如利用网络、电话等的直销模式,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扩大对顾客的覆盖程度,既能让利给消费者又有利于企业的壮大;在流通环节创新方面,关键在于消费者的支付环节。交易或者计费方式的灵活性,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具体方法有信用交易、网络支付、分期付款等。
(四)价值网络模式创新
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协调好企业自身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顾客需求追求的是个性化服务,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价值网络模式来回应顾客。比如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使得顾客的投诉或要求都能得到专业的技术服务的支持,与供应商、分销商协同发展,形成良好有效的价值网络等等。
三、商业模式创新促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一)苹果公司: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苹果公司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旗下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源于其从未停止的创新。它不仅仅为新技术提供时尚的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它把新技术和卓越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
成功的商业模式的第一步就是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于苹果而言,iPhone的核心功能就是一个通讯和数码终端,它融合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的功能,这种多功能的组合为用户提供了超越手机或者iPod这样单一的功能,几乎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苹果的APP Store拥有近20万个程序,这些程序也是客户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的顾客可以任意下载这些程序。除此之外,苹果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正是因为苹果为其用户带来的独特又无法替代的价值主张,苹果在科技浪潮中才能做到屹立不倒,才能越来越强大。
苹果公司还有着成功的价值创造模式。对于苹果公司而言,价值创造路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靠卖硬件产品来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二是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由于优秀的设计,以及超过10万计的音乐和应用程序的支持,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要比同类竞争产品的利润高很多。同样,由于有上面这些硬件的支持,那些应用程序也更有价值。苹果用户也非常愿意花比同类产品甚至高一倍的价钱为苹果的产品买单,原因是苹果出色的用户体验。所以说,苹果的价值创造是以苹果产品的质量为基础的,而苹果的价值创造又为其带来更高的利润。
(二)阿里巴巴: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阿里巴巴集团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导者,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阿里巴巴集团茁壮成长,现已拥有五家子公司: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
阿里巴巴有着收取会员费的初始盈利途径,它先通过低价甚至免费吸收大量的会员,之后通过提高收费标准剔除大量低效益会员和一些恶意用户,从而牢牢地掌握了通过缴纳会员费获取收益的老会员,之后通过品牌效应、口口相传不断发展新会员。可以说,阿里的这种价值创造的方法经过精心的设计,既不会让客户感到厌烦,又牢牢抓住了可以从中获得收益的高效益用户。除了会员费,网站竞价排名、阿里软件服务、支付宝、贸易培训、阿里商学院教育产业和物流都将成为阿里巴巴的利润来源,为阿里创造了很多除主营业务之外的价值。
阿里巴巴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价值传递模式。通过分销平台代销业务,供应商可以直接面向淘宝招募淘宝掌柜成为自己的分销商,无需使用商品数据包,分销商可直接点击商品,一键铺货到网店,做正规的一件;通过分销平台批发业务,供应商可以免费将优质货源直接推送到千万淘宝掌柜后台,淘宝掌柜可通过“我的淘宝”直接采购阿里巴巴上的各类商品,批发业务直接指向阿里巴巴1688批发大市场。由快速有效的分销平台形成的价值传递模式使得阿里在众多企业中以“快”取胜,并且这样的传递链是独特的,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
(三)PPG服饰:价值主张和价值传递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PPG(Perfect Products Group)服饰成立于2005年10月,是全球领先的消费品直销商,有其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这些消费品包含服装、家居用品以及首饰和箱包产品。PPG服饰因为其成功的直销模式被称为服装业的“戴尔”。
PPG公司的价值主张模式非常出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PPG服饰的产品定价平民化,注重“性价比”,这牢牢契合了顾客对于产品价格的要求,而且使更多的中低收入者也能享受其产品和服务,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口碑。其次,PPG礼品卡可以说是PPG公司非常具有创意和人性化的一种产品,它的推出成功地避免了消费者想买服饰送人却无法选择合适又令人满意的服装款式的问题,PPG礼品卡不仅扩大了市场销售额,同时还成为一种推广工具,可谓是“一石二鸟”。最后,PPG的个性绣花服务也紧紧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更好地适应了顾客对服装个性化的需求,获取潜在的利润。
PPG服饰的价值传递模式创新的成功还在于,通过“产品目录+订购热线”、“广告+订购热线”、“直销网站+订购热线”等方式,直接降低了产品成本并减小了库存压力,把真正的实惠留给了顾客。还辅助以卓越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将上游的采购、生产与下游的仓储、物流、发送都用IT系统互联互通,使信息在这个闭环的供应链里得以快速流转。这样的做法减去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大大地降低了成本,使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的价格低于传统方式购买的商品。
(四)海尔集团: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海尔集团是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海尔集团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 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可以说,海尔已经成为了全中国人的骄傲。
海尔的价值网络模式可以说是国内企业的领先者,对顾客的各方面的支持都做得非常到位。只要顾客拨打“海尔全程管家365”的热线,就会有一系列的服务为你量身定做:售前过程中的上门设计;销售过程中的咨询导购、送货到位;售后过程中进行安装调试、电话回访、指导使用、征询用户意见并及时反馈到生产开发部门,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另外,根据用户的预约为用户提供上门维护、保养等,还有“先设计后安装”、“星级服务一条龙”等持续不断的创新服务。海尔依靠其庞大而有效的服务网络,将顾客在售前、售中、售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给顾客一个很好的保障。单单从这方面来说,国内也很少有企业可以和海尔相竞争。
从以上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苹果、阿里等这样的科技型或高新技术企业,还是PPG服饰这样的传统优势企业,都可以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从传统行业来说,企业可以利用新兴的技术平台和服务方式来推销自己的传统产品,着力于营销模式和企业的内部机制,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从科技型企业来看,商业模式的创新应该更关注于如何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开辟新的更多的盈利途径。
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启示
从以上的创新路径与典型案例来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且难度大的工程,企业要注重各方面的要素整合,特别是对于企业供给和顾客需求的把控。一方面,企业要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必须扩大顾客的需求规模,获取更多的盈利途径。本文结合案例的分析具体得出以下启示:
(一)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企业高管人员的商业模式创新意识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如今时代飞速发展,企业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商业模式创新的意识。具体来说,企业可以组织企业高管人员上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课程或者听些专题讲座,潜移默化地提升高管人员的商业模式创新意识,使高管人员将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实践到对产品或服务的把控上。
(二)联通企业产品上下游系统,缩短产品的供应链
从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出发,将产品上游的生产、包装与下游的储存、销售、物流互相联通,形成一个密切的网络体系。具体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尽量减少产品在中间环节的物资人力消耗,从而缩短企业的供应链。这样一来,便可以相应地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在同类商品销售中更具竞争力。
(三)开发企业连带产品,扩大企业盈利途径
挖掘开发企业的连带产品或者附属产品,增加顾客的购买需求,是从价值创造模式创新路径来解释的。企业往往不能单靠单一产品来维持生存,必须有附带产品。譬如苹果公司在销售硬件的同时,还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取持续的利润。企业应该大力开发诸如此类的产品,吸引顾客购买,开辟更多的盈利途径。
(四)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
价值主张模式创新讲求企业提供令人满意的客户价值主张,获取潜在利益,关键在于要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这个方法可能不如别的措施那样见效快、有较明显的顾客反映,但却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客户价值主张是顾客的主观体验,顾客对产品的信任或依赖完全取决于产品是否契合自己的价值主张。企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是有必要的,顾客满意度的提升,也就意味着企业信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Deruker.P.F.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9).
[2] 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3]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篇2
局长介绍说,市科技局从2012年开始就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摆到了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加快推动大学大所科技优势向我市经济实力转化,先后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年、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年和科技创业年等专项年活动,使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系统化、体系化、长效化,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一是探索出一种以契约机制为核心的市校合作新机制。通过契约方式,与高校签订市校科技合作协议,明确任务、建立制度、优化服务,“倒逼”高校将参与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议程,使市校合作组织化、系统化、常态化,探索出一种市校合作的新机制。
二是探索出一条发挥高校科技优势的科技创业新路径。结合“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安排部署,我们将2015年确定为科技创业年,提出了“将科技创业打造成发挥我市科教优势的主渠道”的工作思路,按照实现科技企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企业成长路径,布置服务链,配备资金链,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作体系。
篇3
*市重点新产品计划(简称“新产品计划”)是一项激励企业产品创新、品牌创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宗旨的政策引导类计划,是本市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新产品计划按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密切与相关科技计划衔接,着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激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和聚焦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家和本市自主创新能力。
*年度新产品计划继续引导和支持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试制及产业化工作,营造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同时,*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的申报将重点从本年度新产品计划项目中遴选推荐。
现将*年度新产品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要求通知如下:
一、申报单位
凡在本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已实现生产并销售符合新产品计划支持重点和范围的产品的企业均可申报。
二、支持重点和范围
*年度新产品计划支持重点和范围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生产的新产品;产业化前景好、有望形成国内、国际自主知名品牌、增强企业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支持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新产品;支持对环境保护、在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开辟新渠道,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的新产品;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产品;支持促进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公益类新产品;属于国家和本市重点发展领域的新产品。
优先支持国家重大专项和“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新产品;本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及其他科技专项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新产品;科技小巨人工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孵化器企业和高新技术园区等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以及部市合作、市区县联动资金匹配开发的新产品。
不支持食品、保健品、饮料、服装、传统手工艺品、小家电等日用产品;军工配套产品;高能耗和高污染项目。
三、申报材料和申报渠道及申报时间
申报单位应按新产品计划申报指南(见附件)的要求,组织好项目的电子数据和书面材料的申报工作。
1、电子数据网上申报
网上申报请访问*科技网站:
(1)项目电子数据申报表必须采用新产品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系统(*版)录入,经校对确认无误后,网上提交;
(2)产品研制技术总结报告和项目产业化前景分析均按word格式网上提交;
(3)精选与申报项目相关的必备材料、必备附加材料和辅助附加材料进行扫描,按规定格式(.jpg)网上提交。
上述3项电子数据需拷贝光盘一张。
2、书面材料申报
(1)按录入的电子数据申报表,采用申报系统提供的打印功能,用A4纸打印带有水印标记的书面申报表,提交的纸质申报表若无相关标记,则视为无效。申报表需由企业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复印章无效;
(2)产品研制技术总结报告和产业化前景分析,用A4纸打印;
(3)按书面申报材料清单目录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三份。
3、申报渠道及申报时间
(1)电子数据
申报单位应将最终确认的电子数据于*年4月20日~5月25日,至*科技网站提交,过期不予受理;
(2)书面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应将书面申报材料一式三份和光盘一张及相关证明材料原件,报送到所属的主管科技部门进行初审、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由各主管科技部门将每个项目的书面材料三份和光盘一张汇总,并附申报项目清单和初审表,于*年5月5日~20日报送到*市重点新产品计划管理办公室(简称“新产品办公室”),过期不予受理。
四、项目的评审与认定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年度继续开展新产品计划项目专家网上评审。对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经市科委认定后,下达*年度新产品计划,颁发《*市重点新产品证书》。并对其重点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研发补助经费。
注意事项
1、根据科技部要求,为了与国家政策引导类计划相衔接与配套,凡列入过国家级新产品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的同一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2、已列入过*市重点新产品计划或其他*市科研计划的同一项目,不得再次申报。若申报项目名称相同,但型号不同,则必须提供该型号所采用新的专利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以证明其具有新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才可申报;
3、国家和本市相关科技计划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应提供该计划项目的验收证书或相关证明,才可申报;
篇4
科技软实力是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公众科学素养、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创业环境、科技管理水平等方面。为提升州科技软实力,经我局认真调查研究,结合科技软实力的现状,现将我局2014年提升科技软实力工作计划呈报如下。
一、总体思路
围绕“一强一地两区”发展目标和全面推进“科教兴州”战略,强化科技软实力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作用。围绕支柱、特色产业,整合软实力科技资源,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科普能力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和研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形成产业化集群。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科技队伍结构,激活科技人才,强化科技服务。积极搭建提升科技软实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科技软实力管理水平,着力为科技硬实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工作目标
1、着力储备软实力科技项目,积极向省、国家争取科技软实力能力条件平台建设立项支持,同时争取州“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立项支持。
2、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普宣传周、科普宣传月等活动,深入乡(镇)村,进行科普活动,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同时加大对科技软实力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对科技软实力的认知度。全力推进全州科普平台及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48000人次以上。
3、充分利用“藏汉双语成果转化信息平台”,开展成果信息采集和,同时利用网络教室进行各类培训。引进、转化和推广实用技术26项。
4、完成《幸福美丽家园科普知识读本》和《藏汉双语科普宣传能力条件建设手册》编撰,同时各印刷10000册,发放10000册。
5、抓好红原现代畜牧业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和汶川现代农业省级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同时进行督导和培育,早日完成预期目标。
6、加大“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各类平台条件建设,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抓好州级民营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有更多的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型企业。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对科技软实力的认知度。主要领导挂帅,副职抓具体工作,把科技软实力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提高科技软实力认知度,每年召开2次以上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科技软实力的工作事项。
篇5
1、抓好科技项目申报管理工作。
认真研究国家、省科技政策,结合我县特色和优势产业,挖掘和包装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个以上。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组织结题验收,争取后续扶植资金。
2、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以自主创新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今年计划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值增长20%以上,推广利用新技术5项以上,培育2家后备高新技术企业。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围绕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水平,加强专利政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点帮助3-5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指导1家企业申报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力争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增长2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达到30%,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50%。
4、深化产学研合作工作。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为抓手,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的,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促进政府、企业、高校和科技人员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大力优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环境,加强对接、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全年促成产学研对接项目3个以上,举办产学研合作活动一次。
5、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加强优化创新环境,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建立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立足于为企业服务,把企业的新产品更多地推向市场,同时让企业享受到更多的科技信息。
6、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科技政策与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扎实搞好一年一度的“科技周”活动,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采取多种手段,狠抓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全县广大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7、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认审批及地震宏观观测站工作,深化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试点工程,加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力度。
篇6
1~3月,完成项目推荐、筛选,在全市范围内拟推荐25个项目进行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
推荐20名大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成立*市项目评审专家组。
争取全年获得2~3项国家级科技项目,4~5项省级科技项目,7~8项大连市级科技项目,实施本级科技项目19项。
二、建设区域工业产业创新体系
1、扶持产业研发平台建设
以中信汽车等为核心,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中试及辅机、配件产业化基地。
以大冶轴为中心,建设轴承研发中心。加强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
推动互感器研发平台建设,实现*市互感器行业由量的优势向质的优势转变,促进产业升级。
以大杨集团大连市服装技术中心为核心,实施信息化技术,实现产品从低附加值向技术型高附加值转变。
2、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户,民营科技企业5户,建设行业(企业)研发中心2户。
扶持2个质量管理示范企业,2个品牌建设示范企业,扶持开发新产品10个。
三、农业科技与新农村建设
1、实施“科技富民强市”工程试点,积极争取进入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
以大连领富牧业等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在全市培育建立2个区域性主要农产品聚集产业示范样板,引进新品种150个,推广新技术10项,其中,转化推广2项重大农村实用技术成果,扶持提升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4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发2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建立2个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中心,10个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终端;以农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培训200名农村技术人才,600名农民技术骨干,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
2、加快发展新兴海洋科技产业,实施现代海水养殖优良苗种引进、繁育、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
以滩涂立体养殖和日本紫菜繁育、深加工项目为重点,探索最佳经济模式。
3、实施名特优新农产品种苗工程,推动种子种苗产业开发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
大连市农业新品种风险示范园和重点农科站要加大创新力度,将全国各地,特别是生态条件类似地区各类名特优新品种集中起来进行试验筛选、试验,本着达到省内领先、全国先进标准进行专家鉴定、市场推介并逐步推广。
4、在新农村重点试点村进行科技节能试点,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环境美化。
以生物质气化技术、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为重点,在元台镇潘屯村开展新农村、新能源、新农居模式科技试点。
5、推广“农信之窗”和“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信息化示范。
集农科热线服务、实用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查询、灾害信息、农民远程教育、村务公开、农业专家系统、供求信息等信息服务于一体,实现市、乡镇、村三级信息服务平台的管理。
四、知识产权保护
筹建*市知识产权网络服务中心,开展专项培训4次,科技助理培训1次,管理人员高层培训2次。专利申请数达到166件,授权量增长15%。扶持专利实施5项。
五、“科技在你身边”系列科普、培训和交流活动
在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中,围绕畜牧、水产、花卉、果蔬及粮油五大产业开展20次专题培训。
编辑出版《莲城科技》信息期刊。
篇7
【关键词】 合肥市 高新技术产业 政策
一.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合肥高新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坐落于合肥市西部,管辖面积120平方公里,包括建成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柏堰科技园、南岗科技园以及大蜀山森林公园。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张琼波.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的研究.价值工程,2011-17]
高新区现拥有先进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四大支柱产业。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合肥高新技术企业由2000年的203家增加到2005年的31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ll家,年产值超亿元的40家,超10亿元的14家,超100亿元的1家。
二.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概述
(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将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给予倾斜,合肥作为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后,为响应这一重大决策,安徽省出台了“861”行动计划,并将合肥市列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后,合肥市又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1346”工程,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作为四大基地建设之一。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必将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合肥“工业立市”战略的推行
2005年8月,合肥市出台了《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了“工业立市”战略。其中将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与构建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并举为“工业立市”的核心内容。2006年年初,合肥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及《关于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了合肥“政策向工业倾斜、资源向工业汇集、资金向工业集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合肥市的工业发展创造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中国(合肥)科学城的建设
2004年,合肥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市就受到国家科技部政策的倾斜、安徽省各级政府与合肥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04年起,安徽省财政每年落实5000万元,合肥市每年落实1亿元,作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专项引导资金,这就强化和促进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加快了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围绕合肥科学城的建设,合肥提出了近期与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努力建设合肥科技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按照“一带、三区、多园”,即高新技术产业带,科技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软件园(基地)、生物医药园(基地)、民营科技园等的思路,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远期目标是未来十五年合肥“科学城”将重点建设“一城、二区、三个基地和四个平台”。朝一城即学科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的国际著名科学城。二区就是信息网络发达、富有创新活力的生态型科技园区和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三个基地:国家战略能源、物质科学、信息通讯、环境监测等战略高技术与知识创新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孵化辐射基地;国家高素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四个平台:创新要素流动与集聚平台、创新信息处理与服务平台、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知识产权开发与利用平台。届时,合肥“科学城”将成为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知识创新基地、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内一流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集聚基地、国家重要的科技服务示范基地。
三.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应对措旌
(一)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抓紧制定完善并认真落实优惠的财政、税收、金融、贸易政策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加速设备折旧,将无形资产的投入作为生产要素计入成本,增加贷款额度,政府要用贴息的办法鼓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和企业要优先采购高新技术产品,给予进口设备和零部件政策优惠及便捷。
(二)完善法规,落实政策,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1.实行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及成果认定制度
由市科委会同市计委、经贸委、农委及财税、金融等有关部门,并组织专家,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性质、技术等级、市场前景、项目风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认定,并实行定期复核,动态管理,对复核确认不再具备条件的,取消其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资格。
篇8
【关键词】青岛;生态文明;城市模式
一、实现蓝色跨越发展的存在问题和目标任务
初步测算,我市目前建设蓝色经济国内领军城市的实现程度约为56.7%,建设蓝色经济国际领军城市的实现程度约为44.7%,在国内城市中仅低于上海,实施蓝色跨越战略已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增速较快,但规模尚需壮大、结构仍待优化。从产业发展速度看, “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2012年增长19.9%, 比天津、广州、大连、深圳、宁波、上海分别高5.9、6.9、 7.3、8.9、10.9、12.9个百分点,基本达到蓝色经济领军 城市要求。从产业规模看,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占比不高,人 均规模相对较低。2012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 总值15.3%,仅为天津的一半,低于国际领军城市占比20%的要求;人均海洋生产总值约为1.3万元,是天津、上 海的一半左右,不到国际领军城市标准的20%。从产业结 构看,我市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船舶 等传统海洋产业占比较大,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 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8%左右,比天津、 宁波分别低6.7、4.8个百分点,仅达到国际领军城市标准 的45%。
海洋基础科研力量较强,但成果应用转化能力不足。从科研实力上看,我市拥有全国最多的海洋科教机构和 海洋人才,海洋科教机构总数28家,每千名专业技术人才中海洋人才数为7.4名,是其他城市的数倍甚至十几倍,最接近领军城市水平。但我市海洋科技应用型人才比例不足 1/4,而且海洋创新型企业较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 设相对滞后,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远低于发达海洋国家50%以上的水平。
海洋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全面保护力度仍需加大。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环湾保护行动计划,严格胶州湾保护控制线,近海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近岸海域功能区 水质达标率为84.4%,在沿海城市中相对较好,比深圳、 大连、天津、宁波、上海分别高2.6、20.8、24.4、41.9、 45.4个百分点,但与国际领军城市要求比,还有不小差距。从管辖海域看,我市海洋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其中划 定的各类海洋保护区为150 平方公里,占海洋面积的 1.2%,而全国海洋保护区占比标准为3%,国内领军城市 应达到10%。
蓝色文化迅速崛起,但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青岛蓝色文化底蕴日渐丰厚, “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的城市定位更加清晰,以滨海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蓝色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与国际领军城市要求比,我市蓝色文化产业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 强,优势特色也不够突出。目前,我市每年举办的涉海国际 文化体育活动次数不超过10次,仅为国际领军城市标准的1/3,也低于上海等国际化城市,缺乏类似戛纳电影节、基尔帆船周等国际知名活动。
二、实施蓝色跨越发展战略的建议措施
从全球海洋战略实施和蓝色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旧金山、鹿特丹、布雷斯特、圣迭戈等 先进城市将是青岛比学赶超的标杆,可为青岛实现蓝色跨越 提供示范引领和路径参考。
打造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核心支点。抓住国家实施 海洋强国战略机遇,结合青岛“一谷两区”等蓝色经济重点 板块开发建设,集中力量打造蓝色硅谷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 新示范区、胶州湾国际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董家口―古镇口国家深远海开发综合战略保障区、黄海海域离岸综合开发 示范带等一批蓝色经济引领区域,争取在海洋科技自主创 新、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深远海开发和近海综合利用等领域 抢占制高点,成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支点。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蓝色产业体系。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工程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通过价值链提升和 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七大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国际海洋产 业高地。巩固提升港口航运、海洋旅游两大传统产业,打造 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海洋旅游度假中心;发展壮大海 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三大新兴产业,建设全国 一流、链条完整的海洋新兴产业制造基地;加快培育海洋可 再生能源、深海勘探两大未来产业,争取组建国家深海研究 院,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应用。
建设国际一流蓝色科技创新高地。发挥海洋科技 优势,不断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应用和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体化进程,打造中国海洋科技城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 海洋高精尖人才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和 科技兴海工程。每年制定重点海洋科技攻关计划,指导 目录,在资金、政策上进行有针对性引导扶持。依托蓝色硅 谷推进千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突出高效科技中介服务机 构、职业化孵化服务人才队伍培养,提高成果产业化能力, 创建区域性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中心。
设立全面开放的“蓝色经济特区”。借鉴韩国最新做法,争取划定海洋经济特别区和自由贸易港区,打造蓝色 经济特别市,在自由贸易、产业发展、蓝色金融、科技创新 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中国的“蓝色经济特区”。探索中日 韩海洋开发跨国合作机制,深化东亚十城市联盟机制,构筑 我国参与全球海洋开发合作的示范平台,推进中日韩自由贸 易区进程。探索设立蓝色金融与产业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 大力发展航运金融和国际贸易金融,积极引进浦发硅谷银行 等法人科技银行,组建金融发展投资公司和再担保集团公 司,发展蓝色股权投资企业,打造面向东北亚的船舶交易市 场,发展全国海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创建特色鲜明的蓝色文化先锋。建设国家级海洋 公园,塑造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品牌。建立跨媒体蓝色文化 产业链,打造跨媒体专业化蓝色文化企业集团。引导建立长 于开放、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蓝色文化与海洋意识,打造中国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最领先的城市。积极参与国际文化 交流,积极承办国际级别的展会和城市推介活动,建设蓝色 文化先锋城市。
营造“碧海清湾”的蓝色宜居环境。抓紧编制海洋功能区划,配合海域海岸带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围填海规 模,科学划定功能区面积,加大海岸线整治修复力度,统一 胶州湾岸线使用标准和要求。以胶州湾为重点,加强大沽 河、墨水河、海泊河等入湾河流污染治理。开展渔业资源的 人工放流增殖工作,提高近海海域鱼、虾、贝类的增殖规 模。对未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严格按照规划加强管理,实 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建立海上溢油事故防治及应急机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篇9
会议认为,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运行近5年来,各体系的专家和团队成员紧紧围绕畜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突出表现在“四个一”: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家队伍,“技术问题找体系、关键问题找首席”已经成为行业管理部门和畜牧业企业的共识。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性发展难题,制定形成了主要畜种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规程,研究提出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并积极争取支持。培养了一批管用的技术人才,通过广泛深入的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科技人才。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密切了科研推广与产业的直接联系,初步改变了以往产学研推脱节的局面。
会议指出,“十一五”以来,我国畜牧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畜牧兽医领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成果35项,其中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9项;此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接近500项。“十一五”期间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比“十五”期间提高3个百分点。在重大关键领域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苏淮猪等18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中苜4号等17个牧草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突破了赖氨酸、维生素A等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生产技术。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新成效。商品猪出栏日龄缩短了5~10 d,能繁母猪年均多产1.5头仔猪;全国奶牛成年母牛单产提高约10%,肉牛个体生产能力提高15%以上,草原鼠害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分别超过80%和50%。
会议强调,虽然我国畜牧科技进步取得了不小成效,但与国家目标、行业需求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当前,重点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畜牧业科技进步的思路和顶层设计。要坚持长短结合,研究制定畜牧业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和中期规划,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设计。二要继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持续强化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优势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探索体系间的联合和合作模式。组织体系专家立足服务产业发展开展联合攻关,在研究水平、研究类型、研究过程和研究协作等方面,引导专家们做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单一技术和集成技术、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岗位工作和体系协作的有机结合。三要强化政策引导和激励,进一步推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通过制定出台“畜禽种业振兴科技创新工程”等综合性行动计划,构建畜牧企业技术创新大联合机制,引导各相关企业拿出各自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与国家投入相结合,实现大范围整合和整体推进,加快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四要逐步健全产学研推衔接机制,加快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继续推进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着力推动基层技术推广条件和能力提升。引导和支持建立新型畜牧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畜牧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探索运行机制市场化好的做法和经验。
篇10
(一)以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在加快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上取得突破
通过深化区域、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建设四大创新服务平台,提供阀门、食品制药机械、不锈钢、合成革、制笔等优势特色产业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撑。
1.积极创建行业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发展阀门、食品与制药设备等两大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实现一批“火炬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为建设创新型城区打下良好基础。强化企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大楼建设,争取年内进场施工,2010年底完成。
2.不断完善科技合作平台。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设为契机,完善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平台。要落实与支柱产业相关的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邀请专家到我区,深入企业了解基本情况;发动相关行业企业提出技术难题,与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对接,引进智力项目。在条件成熟时,举办首期*企业与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会。
3.深入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实施ERP、PDM、电子商务信息化工程,建立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构建中小企业ASP平台,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省、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服务业,加快物流商贸信息港建设。
4.加强建设中介服务平台。加强集成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全程服务,引进和建设一批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成果鉴定、价值评估、产权交易、融资服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的机构。
(二)以科技创新三大计划为重点,在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
1.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要在全区各工业园区(基地)内引进一批与传统产业紧密相关的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生物制药、食品与制药设备、节能环保新材料、创意产业等项目,在全区范围形成以*高新科技产业园新兴支柱产业为主导,其他工业园区(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推进的区块经济发展格局,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一是阀门行业。支持研发或应用阀门铸造技术、阀门精密技术,电动、气动、液动、电液联动等多种阀门驱动和控制系统技术。二是食品与制药设备制造行业。支持成套机械设备、食品深加工设备、中药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三是制笔行业。支持研发高档滚珠笔球珠和球座生产技术、水性书写墨水生产技术等。四是制鞋行业。支持推广鞋样设计技术、无毒或低毒鞋用粘合剂生产使用技术、优质低污染新型皮革化学品生产使用技术等。五是水暖洁具行业。支持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发或应用价格低、性能好、污染少的新材料替代旧材料技术。六是不锈钢行业。支持酸洗废水处理技术,研发或应用能耗低、污染少的生产新工艺。七是民用电器行业。支持开发节能、静音、传感等关键技术,向智能化、个性化、节能环保型方向发展。八是合成革行业。支持应用天然革的绿色生产工艺技术、制革废水治理技术等。九是服装行业。支持研发或应用个性化设计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等。十是支持其他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3.农业、商贸、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行动计划。一是特色农业实施计划。根据现有的农业优势资源,重点支持山上杨梅、平原蔬菜、滩涂养殖三大产业带具有品牌优势、出口创汇能力的无公害种养技术及其产业化技术开发,支持农产品、海产品食品深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技术开发,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蓝田渔港标准化建设。二是现代物流实施计划。重点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引进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物流技术等方面,强化科技对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海陆空立体交通优势,培育发展空港、海港、路港运输业,重点将*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全国一流的物流中心。三是生态*行动计划。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开展以能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研发和应用,基本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与保障体系。重点推广应用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工业废水有机、有毒物深度处理技术,高效优势微生物菌群处理废(污)水技术,清洁生产、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等循环利用技术。四是平安*实施计划。重点研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工业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风险防范技术、重大事故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食品安全技术、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技术,为打造平安*提供科技保障。
开展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金实行贷款贴息补助工作,2009年将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行科三经费贴息补助贷款的办法,创新运用科三经费,建立创业创新基金。拓宽科技企业融资途径,提升我区产业整体实力。通过科技三大创新计划,2009年力争实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企业20家;在企业研发中心方面,新增省级2家,市级5家,区级10家;在科技发展项目方面,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6个,市级15个;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方面,要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努力实现科技为我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我区节能减排服务,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为我区生态*、和谐*建设服务。
(三)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在创新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突破
1.深化“高校—企业、名校—政府”合作机制。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设为契机,完善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平台。鼓励我区龙头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产品中试基地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引进核心技术等优质科技资源。由科技部门牵头,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规格的科技对接洽谈会,邀请国内外具有高水准科技水平的大院名校和科研机构与我区有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以*与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国内知名大学、科技中介机构合作为契机,构建政府与大院名校、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力争在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区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2.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合作活动。不断探索创新科技合作形式,激发科技热情,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人才成长,创新产学研结合方式。向公众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充分展现现代科学技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推广好网上技术市场和浙江省科技信箱。充分发挥科技桥梁服务作用,坚持为我所用,在网站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展技术难题对接、技术成果推广以及专家咨询等技术中介工作,为*块状经济服务。进一步发挥科技信箱功能,改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提高政府科技服务能力与水平。
4.加强科技合作有关激励政策的制定落实。尽早制订出台政府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实施细则,完善创新人才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与评价体系。建立鼓励科技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法规体系。激发企业和科技人才合作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吸收引进再创新。
5.切实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加强前置服务,将工作重心由知识产权管理转移到知识产权服务上,通过培训、与专利事务所对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持有量。同时在科技项目扶持倾斜,专利政策引导等手段提高企业专利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四)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在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等优质科技资源上取得突破
1.发挥人才教育培养摇篮作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培养人才,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学生实习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一步深入落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和省“151人才工程”,把引进、培养与我区产业紧密相关的科技研发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2.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认真做好“十佳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活动,评选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活动。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扶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政治待遇等办法,特别是通过技术要素入股、人力资本入股、期权激励、重奖科技人员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创新。
3.启动*区科技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凝聚和扶持创新团队,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组织制定并实施科研院所等优秀青年创新人才计划,通过量大面广的一般项目支持非共识的项目研究和小企业发展。加强与浙江大学、*工大学、上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院所的全面合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科技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
(五)以形成合力和提高效率为重点,在推进政府科技管理创新上取得突破
1.完善协同配合机制、长效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强区、镇(街道)联动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区上下共同推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合力。探索建立适应我区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考核指标体系,激发有关部门、镇(街道)和企业主体创新积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合理、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 上一篇:村级消防应急预案
- 下一篇:乡镇工会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