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2:3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大学毕业论文

篇1

1.缺乏回农村的主观意愿。很多农村孩子十几年寒窗读的目标就是成为大学生走出农村在城市立足,大学毕业时他们在主观价值取舍上不愿意回到农村,不甘心回农村和父母过一样的生活。即使他们心理上愿意回农村,也要承受乡亲们“读书无用论”的巨大压力,自己和父母在面子上都过不去。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更加认同城市的职业身份,而城市相对农村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工作机会,有更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教育条件等。因此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另外,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从小就以学习为中心,高中大学又寄宿在学校里,成长在农村的他们,工作前基本上和城里的同龄人一样,多数时间都在学校读书,以读书为重基本不参与家庭的农业生产。据全国总工会统计,89.4%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不会做农活。而且,农村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少,工资待遇等普遍地低于城市水平。客观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又是难以回农村寻求发展的。2.复杂的价值利益追求。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大多数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择业时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及高福利待遇,想尽千方百计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够科学合理,进而导致就业愿望与就业市场需求偏差较大。3.无丰厚社会关系和资本。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弱、社会资源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农村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相对缺乏城市适应性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而社会关系和资本又是影响人们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4.面临成本回报巨大压力。2000年我国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2%[3]。但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并不低,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对于很多低收入农村家庭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很多农村大学生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从此可以光宗耀祖,因此对子女寄予过高的就业期盼。家庭高投入以获得最大效益的期待,每一个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成本回报家庭的巨大压力。所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肩负着社会、父母和自身的三重压力不得不留在城市里坚持改变命运的梦想。

二、解决措施

(一)国家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并发展农村经济

首先,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制度和就业法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机制,增强就业市场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加快户籍制度等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社会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持久社会动力,政府应尽可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科学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农村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时,政府应结合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使高等教育的人才生产与社会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相匹配。再应利用信息服务、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等手段,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使其保持人才供需总体平衡、协调发展[4]。再次,社会认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特别是作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父母们的认同。因此,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转变对农村落后和地位低下的偏见,鼓励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家乡发展,让每一个想回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没有舆论压力成为被认可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教学增加个性化和适应

首先,高校应该针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教学水平,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充分使大学生能学到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高校应多考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实际特点和特殊情况,针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和不足,对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增加个性化和适应,做好其就业指导工作。尤其应纠正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职业定位。鼓励广大大学生到基层去,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再次,高校还可以针对需求群体开设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到农村市场进行创业的同时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5]。

(三)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定位

篇2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127-03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高学历以及职称、年龄结构的科学性和经历的广泛性,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要求,也为药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质量保证。

篇3

关键词:职业素养;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要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要要要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刘天增等: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要要要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参考文献

[1]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6]宋桂龙.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23-26.

[7]常智慧.草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6:9-45.

篇4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工作模式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理论及技能的一次综合训练和检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重要阶段。同时,毕业设计质量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对像与教学理念的改变,就业形势的严峻,加之一些其它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毕业设计质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模式,深入研究探讨在毕业设计选题、毕业教学指导、设计过程管理及成果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模式,并进行改革实践,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当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时间投入不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了高校各级部门的首要工作目标,为了提高就业率,而放松对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管,降低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造成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态度不认真,工作积极性不高。在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相冲突时,学生自然会将很多的精力放在寻找就业机会、集中复习考研,导致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准备不充分,显然其设计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1.2 毕业设计题目设置不合理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部份题目过于单一,范围很窄,工作量明显不足;也有一些题目非常大,难度太高,学生不可能完成;也有些题目空乏,脱离实际,没有实质性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题目多年不变,没有新意,使毕业设计出现低水平的重复。毕业设计选题的不合理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明显下滑。

1.3 教师指导不到位,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由于教学规模的扩大,出现了指导教师不够、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太多的现象,加之,教师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究任务,这些因素造成部分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指导时间大打折扣。另外,有些教师长期从事课堂理论教学,缺少工程项目的研究机会,工程实践能力不强,随着对毕业设计选题的科研性和应用性的提高,暴露出部分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及一些教学型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

1.4 设计过程监管不到位,考核把关不严

尽管学校各级部门制订了详细、完整的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和要求,但在实际实施中,具体落实不够,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日常指导、检查,教学管理部门的中期检查及毕业设计的评审,只是走走形式,而没有起到真正的督促作用。对考核把关不严,导致一些毕业设计中学习态度不佳、设计工作不认真的学生,最后也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这种无原则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工作的严肃性,让低年级学生产生了毕业设计不重要、容易过关的思想,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毕业设计质量一届不如一届。

1.5 成绩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对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没有统一的打分标准,模糊性大,主观因素、人为因素较多,影响了成绩的可信度。另外,这样评定的成绩也不能反映出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加强毕业设计中的模式创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1 积极动员,统一认识

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不够重视,当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其根源主要还是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作用。因此,在毕业设计一开始,由院系组织教师和学生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做到认真组织,周密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2 扩大选题范围,精心做好选题工作

2.2.1 丰富选题来源,加强校企联合

以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与企业联合,把企业生产实际中还未解决的技术问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毕业实习单位或就业实习单位等正在研发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这种从多途径、多渠道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大大减少选题的重复率,提高了实用性和创新性。

2.2.2 专家审查,去伪存真

由院系组织本专业的专家对这些题目进行审查,去伪存真,精心筛选,保留符合专业发展趋势、专业培养方向、应用性强、有理论深度及难度适中的题目,从源头上保证选题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

2.2.3 双向选择,做自己喜欢的课程

毕业设计题目审核后,由相关的教师召开见面会,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内容、应用背景,减少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长及就业方向等来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做自己满意的课题,同时,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学生来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2.3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指导教师素质

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的具体组织管理者及专业技术指导者,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毕业设计能否成功完成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2.3.1 严把指导教师的资格关

选择有责任心、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或首次参与指导的教师采用“双导师”制,并进行定期培训。对指导教师不够的情况,可聘请企业、公司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担任。

2.3.2 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

明确要求每位指导教师必须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档案,详细记录毕业设计指导计划、进度及内容,记录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以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2.4 强化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

学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主体,是具体的实施者,其投入时间、精力的多少以及所表现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强弱,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4.1 院系检查

在院系层面组织对三个阶段进行检查,在开题检查阶段主要检查学生的文献阅读情况、开题报告等,在中期检查阶段主要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学生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等,在期末检查阶段主要检查毕业设计成果等。

2.4.2 指导教师的全程监管

指导教师每周检查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记录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进度、出勤情况,严格请假、消假制度,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对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要及时进行指导,对设计中已有的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对不认真按要求设计的现象要及时制止。

2.5 完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全面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严格、统一的原则,所评定的成绩不仅要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体现出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团队精神、科学作风等。因此,我们采用以下的评价体系:(1)答辩专家评定。学院组织专家答辩小组,小组中必须至少聘请一名校外专家,重点考查: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所反映出来的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水平,设计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等。(2)同行教师评定。学院组织同行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考查内容包括:论文的结构、逻辑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数据是否正确;文字叙述是否通顺,表达是否清晰等。(3)指导教师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定,主要评定内容包括: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出勤情况;计划执行能力;任务完成质量;团队协作精神;思维活跃程度等。

由以上三个评定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相加,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最后评定成绩。

3 结束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几年来的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并进行了大量的跟踪统计,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刘杰,李静梅,张国印.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

[2] 邹凤楼,等.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6).

[3] 郝继升.毕业设计的特点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5).

篇5

关键词: 写作能力 实用性 实践性 创新性

当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贮存,都必须依靠语言文字作为中介,都离不开写作这个工具。作为大学生,写作能力不仅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他们的科研能力的提高,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前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本科生由于写作能力较差已经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一些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因在申论考试中难以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名落孙山。一些文秘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因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工科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障碍

(一)我国高校对写作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大学生对母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大学教育某种程度上已内化为实用性教育。过分地注重功利性,片面地强调专业知识教育,重视外语、计算机和专业技术能力,各种考证热风行校园,却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轻视汉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二)我国高校存在重理论教育,轻能力培养的错误教育观念。

一些开设了写作课或《大学语文》课的高校由于存在重理论轻能力的教育观念,以致一些大学生或研究生即使学了写作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因缺乏写作实践训练,写作能力并不强。高校这种重理论轻能力的教育观念,更使一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大学生写作及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现行教学体制对学生写作激情的客观抑制。

现行中学的写作教学为了顺应升学考试的需要,往往在作文模式、作文内容等方面有诸多限制,使写作失去自由性,成为一种为作文而写作的特定行为,而不是一种为心灵需要而写作的激情行为,并由此带来学生对写作的普遍的厌倦和恐惧。

(四)写作主体的内在发展缺失影响。

由于当前普遍的学习生活模式化影响,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都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学习成为一种惯,根本无暇去体会生活,感悟自然,生活内容单调平淡,视野范围窄小,缺乏对社会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写作时经常出现言之无物,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不够。资料显示,大学生普遍人文知识和素养严重匮乏。不少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缺位,文史哲及艺术知识浅薄,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在文学艺术修养、文体规范掌握、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都无法达到大学生的要求。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现实途径

(一)转变观念,提高写作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写作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通过有效的写作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目前,用人单位普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写作能力,并把它作为考核录用的标准之一。因此,是否具有扎实的写作能力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工作愿景。基于此,大学写作教育应面向学生未来择业后专业语言和职业语言的需要,以基础写作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写作、科技写作、交际语言等实用语言知识运用为指归,围绕写作技能培养目标,积极开设《写作学》、《应用写作》、《科技写作》等写作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

文章是人类心灵和理想的展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追求远大理想,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既是激发学生写作的根本动力,也是保证写作质量的坚实基础。因此,作为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教学中丰富的材料和课外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体验人生,启发他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优秀品格和高尚人格,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

(三)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

1.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理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行业性特点。因而写作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打破现行教材编写体例,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重组。一是突出实用性,淡化本体论理论知识,强化相关实用文体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二是充分发挥文体作为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中介、桥梁作用,将文本阅读、分析、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主体;三是梳理写作知识与文体间的联系,将基础写作理论与相应文体写作结合,如把基础写作理论中的“应用文的主旨与材料”、“应用文的结构”与文体写作中的“调查报告”结合,将基础写作理论中的“应用文的语言”与应用文中对语言要求最严格的“经济合同”和行政公文结合,以点带面。四是教学材料与文体不断吐故纳新。将学生最迫切关心的就业需求、未来发展的应用文,如自荐书、网络文书及市场策划、广告策划书等选作教学内容。

2.加强操作训练。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素质的积淀在于应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写作实践环节,积极创造自由的写作氛围,将教师的讲授、分析与学生的写作实践相结合,形成讲―看―写―评―写的训练系统。讲就是要精讲文体特点;看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从社会生活和事件中吸取写作素材;评就是教师评判学生写作中的得失,学生互评或自评写作中的得失;写就是在吸取实践经验后继续去进行这类文体的多次练习,反复进行写作实践,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3.重视创新思维培养。思维是写作的基础。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思想与审美特质的高下。目前,学生文章写作中普遍表现出的思想认识上的片面狭隘性、封闭保守性以及因袭呆板等问题,无疑是学生思维缺乏自主性、多向性、辩证性的症候式反映。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文体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想与写的结合训练。引导学生在对学习对象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积极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系统思考、大胆质疑、横向拓展、辩证思维,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独立地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写作水平质的飞跃。

(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写作教学应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文本分析、轻写作环境的弊端,大胆突破呆板、枯燥的口头讲授(定义―特点―作用―格式―写法―举例)+适当练习的教学形式,切实根据写作学科特点和学生培养需要,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写作方法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坚持精讲与多练,自学与讲授相结合,将讨论课、质疑课、评论课、调查采访课等多种课型,以及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交叉使用,启发学生思维,加大对行政及科技文体的训练强度和真实度,让学生获得与公务员、科技工作者等社会角色置换的真切感受,体会应用写作与“职场”的关联性――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以促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大量收集新鲜案例,以贴近实际的生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现场感。

(五)课堂内外结合,多渠道建立写作实践平台。

要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突破课堂局限,树立大写作观,积极构建多样化校内外写作实践平台。通过校内外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开展,努力创设具体写作场景,将写作与生活、与具体的社会事件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鲜活可感的生活和世界里学会关注生活,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如通过校内学生工作实践、专业相关课程、社团或各类校园媒体、校园大型主题活动和校外参观与实地考察实践等平台,进行计划、总结、新闻稿、演讲稿、辩论辞、课程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不同文体的写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规范的写作意识。

大学写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门课程所能承担,也非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彻底走出大学写作教育中存在的藩篱,必须树立大写作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写作教育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35-02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格外关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肯定性的评价,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1)主观性,以自己设定的评价标准为准则,依赖于自己内在的主观体验,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建立的评价标准;(2)相对稳定性,主要测量个体长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而非其短期的表现,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个体对其生活质量整体性的评估,是个体衡量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1]。

近十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研究生也失去了以往的优势。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及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群体面临的来自学习、生活、工作中各方面的压力也在增加,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衡量自己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本研究通过调查影响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了解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以便更好地提升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方法

(一)被试

被试选取了湖南省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南华大学四所高校的440名在读研究生,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90.9%。其中男生186人,女生214人;独生子女143人,非独生子女274人;有工作经验180人,无工作经验220人;硕一222人,硕二97人,硕三81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41人,一般310人,较差49人。

(二)研究工具

1.研究生个人情况基本调查表。该量表包括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工作经验、家庭经济状况

可能对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有影响的人口学变量。

2.主观幸福感问卷。该问卷采用苗元江自编《综合幸福感问卷》(MHQ)中的主观幸福感模块,包括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量表,该问卷采用7级计分。问卷的Cronbach a系数在0.6742~0.91056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6603~0.8835之间,说明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

二、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现状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得分(84.90±13.95)分,生活满意度得分为(22.11±5.84)分,正性情感得分为(27.98±6.80)分,负性情感得分为(34.82±5.38)分。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7级计分方式,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三个维度的中间值为20分、24分、24分,主观幸福感中间值为68分。从得分来看,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均值为84.90分,标准差比较大,这说明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大;生活满意度得分稍高于均值,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的得分均比较高。

(二)基于性别、独生与否、是否有工作经验的差异检验

注:*表示P<0.05,**表示P<0.01,***p<0.001。

表1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女研究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研究生;研究生是否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研究生高于非独生子女;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P<0.05)。

(三)基于年级、专业、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检验

注:*表示P<0.05,**表示P<0.01,***p<0.001。

表2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按其均值大小排序为:研一>研三>研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按其均值大小排序为:一般>较好>较差。

三、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分析与讨论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比较高,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多、负性情感少,这与侯瑞鹤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这是由于研究生是相对特殊的一个群体,研究生有大学毕业直接读研的、有结婚后或参加工作后来继续读研的,相比大学生群体来说,研究生群体的年龄偏大,他们拥有大学本科的学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工作经验。在读研期间,研究生群体能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他们有能够很好地自我调适及应对压力的能力,他们的整体生活状态都不错,能够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比较高。

(二)不同研究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分析与讨论

在性别上,男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及正负性情感上得分都显著低于女研究生,这主要是因为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对男性赋予了更多责任,对男性的期望值要高于女性,男性理想抱负比较大,他们在读研期间承受的压力也大于女性,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女性。其次,女性比较感性,情感体验比较丰富,而男性不太善于倾诉,情绪不易宣泄,负性情感体验较多。

独生子女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研究生,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研究生从小就是家人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在成长过程中,家里的人都围着他们打转,他们拥有家人所有的爱,父母为其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和兄弟姐妹共享父母的爱,其父母抚养两个及以上孩子长大,家庭经济负担也相对大些,因此独生子女研究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的都比非独生子女研究生多,生活满意度高,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高。

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及各个维度上得分高于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在正性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没有进入社会,感受不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没有工作上的压力,他们认为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的期望值比较高。而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清楚自身的发展方向也知道社会就业形势,能够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在校期间对自我要求严格,承受的压力大,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对来说要低。

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按其均值排序为:研一>研三>研二,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一刚刚入校,主要任务是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相对来说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少,对生活的满意度高;研三则主要是完成毕业论文及面临就业问题;而研二一年的学习科研任务非常繁重,不但要完成学校规定发表的小论文数量,还要完成大论文的选题、开题及中期考核,这给研究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则研二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最低。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一般得分最高,较差得分最低,这与王淑燕的研究结果不一致[4]。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上不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较好、较差的研究生之间没有很大的差距,整体幸福感水平高。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研究生,经济生活上过得非常节俭,由于学校的补贴不多,大部分研究生边学习边做兼职赚钱,压力很大,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低。

四、结论

第一,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多、负性情感少。

第二,男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及正负性情感上得分都显著低于女研究生;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在正性情感维度上显著高于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按其均值排序为:研一>研三>研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一般得分最高,较差得分最低。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

95(2):542-575.

[2]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侯瑞鹤,文书锋,俞国良,樊召锋.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焦虑情绪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6):479-